第一篇:1-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的调查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的调查
摘要:目的 对容易造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一些相关的因素进行研究探讨,分析并总结一些方法能够降低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从而为临床医学领域治疗提供了保障,对提高临床普外科手术的治愈率有鲜明的指导作用。方法 对去年我院普外科手术的250例患者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一些相关信息进行调查,统计切口感染率,对统计的数据进行数据回归分析。结果 在调查的250例患者中有18名患者有切口感染的想象,感染率为7.2%;患者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手术切口的长度,术后缝合度以及术后营养等因素有关。结论 造成普外科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医生需要针对患者本身的条件制定属于患者自己的治疗方案,并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这对普外科治疗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普外科 手术 感染 康复
临床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其中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就是其中一个常见的例子,医院里面大部分手术都属于普外科手术,在医院里面发生感染的案例中普外科手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成分。进行普外科手术后一旦发生感染现象,这不仅对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多困扰和对手术后康复带来隐患,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很多我们常见的家属跟医生发生冲突的矛盾源头。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医疗技术相比过去有了极大的提高,普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率虽然不高,一旦发生了感染就会对患者自身带来了很大痛苦,对患者的康复就会造成极大的影响,患者自身的信心也会严重受挫。本文主要是针对普外科手术术后感染率的调查做进一步的分析,总结,对如何降低切口感染率提出相应的一些建议。
一、选取资料和试验方法 1.1资料选取
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进行的普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从中抽取250例进行调查,男性151例,女性99例,年龄都在25-65岁之间,平均年龄39.8岁;这250患者的手术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腹部手术138例,乳腺手术46例,腹股沟部手术39例,甲状腺手术27例;同时在这一组患者当中有部分人伴随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情分别占有24例和19例。1.2试验方法
对本次调查研究所采用的的方法属于回顾性的探究方式,对所选取的2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逐一的进行翻阅和重点记录,比如年龄、病情的所属种类、何时进行的手术、手术切口的长度尺寸、手术后切口的缝合度、以及术后的营养情况等等。1.3对切口感染程度的诊断标准
根据相关的资料查阅后可以根据医院的感染诊断标准对感染切口进行一个标准的初步制定。当发生下列情况中的一种基本可以断定为切口感染:切口处有发热、红肿或者有脓脓的分泌物;自然开裂的伤口处或者医生打开过的切口处有脓脓分泌物,并且还伴有高烧现象;切口深处引流出一些脓脓的液体;切口位置局部有疼痛的感觉当再次探查切口处有脓肿的现象;当探查出切口处的分泌物化验呈现阳性根据临床诊断的标准可以判定为切口感染。
二、调查结果
对选取的250例患者当中有18名患者有切口感染的想象,感染率为7.2%;患者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手术切口的长度,术后缝合度以及术后营养等因素有关。这些发生感染的患者感染部位基本是出于腹部的位置,有些患者是急性的阑尾炎,有些是急性肠梗阻。
三、调查结果讨论
3.1 手术结束之后的切口处理
在进行手术的时候,被切开的皮肤组织大部分时间是暴露在空气当中的,这个暴露的过程通过会持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由于手术的器械的消毒情况可能带有病菌在患者的切口处容易造成污染。另外在手术当中由于医生的操作可能会对患者的切开的皮肤组织造成拉扯、钳夹,这些误伤都会切口造成一定程度的感染;而当进行血液供应的时候误伤最容易造成切口处的感染,采用电动刀具手术切割的坏死的组织液也会对切口增加受感染的几率。所以在手术结束之后应该快速的采取相关措施对切口进行保护处理,彻底的消毒,包扎以防止手术切开造成感染。另外切口处缝合的技术也关系到术后恢复的情况,缝合的太紧会对切口局部皮肤组织造成缺氧而导致坏死现象,进一步提高了感染的机会;如果缝合的太松也可能会造成皮下的血肿使得细菌的清理不够彻底,所以在缝合的时候一定要格外谨慎。3.2 手术之后对切口进行护理
对切口消毒处理后包扎完成之后需要对切口处进行护理,护理对患者术后的回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的情况在手术后24小时之内需要对已包扎的敷料进行一次彻底的更换,当然要考虑到有些患者的病情情况,有些切口渗出严重的患者需要短时间内对他们进行敷料更换。在手术之后对伤口包扎之前应该对伤口处检查有没有红肿的现象发生,根据临床资料很多时候出现红肿的现象是因为医生在缝合患者切口的时候造成的。当出现红肿的现象时可以使用75%的酒精粘在纱布上然后敷在切口处,处理有脂肪液化的切口应该早点把缝合的线拆开;对于渗出比较严重的伤口,在更换敷料的时候不仅仅要对切口清理干净保持干燥,而且还有必要采用吸管进行吸引,保持不断的干燥,为保证术后的健康愈合提供了保障。3.3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也可以减少术切口的感染率
在进行普外科手术结束后,需要对患者切口处进行保护处理,以防止伤口受到细菌的感染造成愈合困难,在医院里通常采用的是常规的一些抗生素对患者的切口处进行处理,考虑到普外科手术中手术的部位基本在腹部,这个部位是比较容易感染的,感染率也是最高的,查阅相关的医学资料表明感染这些细菌的病源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可采用3代头孢菌素药物对手术后伤口进行处理来预防感染的发生。3.4 患者自身因素对切口的感染
在被调查的250例患者中有很多老年人患有糖尿病的,关于自身的因素对切口造成的感染在这群老年患者群体中显得格外重要。根据医学研究表明,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逐渐的下降,新陈代谢速度减慢,部分血液循环速度减慢,这些都会对患者的切口处造成一定的感染。另外很多老年人因为受疾病困扰多年,他们自身对康复的信心已经大为减弱,营养状况也越来越差,比如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足就会使血浆中的渗透压降低,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术后切口愈合变得极其缓慢。有些时候对于肥胖症的患者来说,体内脂肪的堆积会使得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的后果表现经常会出现糖类代谢的异常,异常的糖类代谢会使得切口处的愈合速度减慢。一旦这个时候肥胖患者的体内血糖没有达到正常人所需要的标准,这种方法就不能对他们使用,而应制定相关的符合他们的质量措施,防止他们伤口的愈合速度受到影响。
结语:综上所述,普外科手术是医院进行手术最多的一个类别,也是感染发生的高频率手术类别,根据临床史可以看出感染给患者带来的病痛数不胜数,对整个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不仅医药费用增加,严重的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进行普外科手术的过程中手术切口的感染率还是比较高的,综合对本院250例患者调查的结果分析研究,总结出一些容易造成切口感染的外界因素和患者自身的因素,在今后的普外科手术的时候可以借鉴临床经验,帮助患者减少手术伤口感染的几率,鉴于感染的因素诸多而且比较复杂,在整个手术过程当中医生应该采取相应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监测手术进展情况,这样也可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另外由于造成普外科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医院需要针对患者本身的条件制定属于患者自己的治疗方案,并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这对普外科治疗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参考文献:
[1]陈余明,浅谈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性因素以及预防[J].健康必读杂志,2011.6(6):399 [2]王洪军,赵雪芬等.235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低的临床体会[J].摩与康复学,2011,2:105 [1]曹秀堂,高峻等.111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调查以及防范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4):398
第二篇: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
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
(草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
(2003年8月)
腹部手术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2%一11%,其发病常与切口
感染、手术操作不当、腹内压增高和其它全身性因素如:营养不良、黄疸、肥胖、使用类固醇激素等有关。典型的切口疝诊断较容易,B超和CT有助于确定诊断和了解缺损大小。
1,腹部手术切口疝的分类
腹部手术切口疝的分类应包括两部分:疝环缺损的大小和疝环缺损的部位
根据疝环缺损的大小分为:
(1)小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3cm,(2)中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3cm一5cm,(3)大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5—10em;
(4)巨大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
≥lOcm
根据疝环缺损的部位分为:
(1)中线切口疝(包括脐上中线切口疝,脐下中线切口疝和脐上下中线切口疝L
(2)侧腹壁切口疝(包括肋缘下切口疝,腹股沟区切口疝和肋髂间切口疝):
各种文件记载时要包括部位、具体位置、大中小分型和缺损大小的数字。具体列举如下:
脐上正中小切口疝(2.5cm)或
脐上、下正中大切口疝(8cm)或
侧腹壁肋缘下中切口疝(4cm);或
侧腹壁肋髂间巨大切口疝(13cm);
2,腹部手术切口疝的治疗
腹部手术切口疝不能自愈,均需手术治疗。对于全身情况差.心肺功能不全或有其它内科合并症的病人,要进行积极的术前准备后再选择手术时机。
手术时机选择
对无切口感染史的初发疝和复发切口疝,建议在切口愈合后3-6个月行修补手术;
对有切口感染史的初发疝和复发切口疝,建议在感染控制和切口愈合后1年行修补手术;
已接受过采用修补材料行修补手术感染的复发疝,应在切口愈合1年以后再修补,并建议再次手术前取原感染切口处的皮下组织作细菌培养,如为阴性可用新材料修补如为阳性则用抗生素治疗,待细菌培养阴性后再手术。
伴有污染创面的腹部手术切口疝使用直接缝合修补。如果缺损大,可用自体组织移植或用可吸收人工材料修补。创面污染不重,可在充分术前准备下采用聚丙稀网片修补,不宜使用聚四氟乙烯及其复合材料修补。
急诊手术时,原则上不同时使用不可吸收材料修补腹部手术切口疝。
手术方法选择
小切口疝:建议使用1-0的Prolene线连续缝合关闭疝环缺损,所用缝线的长度和切口长度比最好为4:l
中切口疝:可用直接缝合方法,但在拉拢对合组织有张力时,需使用修补材料修补
大切口疝:巨大切口疝:最好采用修补材料修补
腹部手术切口疝使用材料的选择和修补方法(附件,)
围手术期处理
术前处理
积极处理腹部手术切口疝病人伴有的全身性疾病。
严密检测呼吸功能,包括常规胸部x线检查,肺功能测定及血气分析。对有呼吸功能不全病人的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
肺部有感染者,术前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控制后1周行手术。通过深呼吸进行胸廓及膈肌煅炼。吸烟者术前2周停止吸烟。
对于巨大切口疝,为防止疝内物还纳腹腔后发生呼吸衰竭及腹腔室间隙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术前应进行腹腔扩容及腹肌顺应性训练。可在术前2-3周始将疝内容还纳腹腔,用腹带束扎腹部。在束扎初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功能,防止突然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第一周应隔日行血气分析和3天行1次肺功测定。后2周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延长上述检测时间。
准备2-3周后,患者的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结果达到标准便可手术。
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明显降低腹部手术切口疝感染率,特别是对于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巨大或多次复发切口疝、使用大块生物材料修补和切口可能遭受消化道细菌
污染的病人,应常规地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手术后处理
(1)术后应使用抗生素2-3天,或根据病人情况而定。
(2)要保证闭式引流的通畅和无菌。根据引流量(引流量少于10mL/d)在术后3-5天内拔除引流物。手术创面大,引流物多时,可适当延长拔管时间。拨除引流物后仍要注意
局部有无积液、积血。发现积液、积血时要随时抽吸。
(3)术后注意体温变化及经常查看伤口。如果术后体温仍持续升高和伤口红肿,要警惕伤口感染的发生,要给予抗生素治疗,并重视局部处理。
(4)术后早期病人可在床上活动,2—3天后可下地行走。术后要用腹带加压束扎2周,并继续使用腹带3—6个月。术后3—6个月内禁止剧烈活动和重体力劳动。
第三篇:1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规定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04〕2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包括: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腹外疝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等预防用药纳入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管理。
第三条 本细则适用于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患者及其他相关人员。
第四条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由医疗机构主管院长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持,医疗管理部门、药学部门、感染管理部门、护理部、普外科、感染科、麻醉科、检验科等共同参与,成立工作协作小组,负责本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管理等工作,确保本细则贯彻落实。
第五条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第六条 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第二章 预防用药的适应证
第七条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第八条 一般情况下,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
(一)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
(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
(三)异物植入术,如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
(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
(六)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
第三章 预防用药的选择
第九条
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第十条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是进入腹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肠杆菌,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具体预防用药选择见附表,表中所列抗菌药物的剂量均为成人剂量。第十一条 对β-内酰胺类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0.6~0.9克静脉给药)预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1~2克静脉给药)预防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第十二条 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果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可选用万古霉素(0.5~1克静脉给药)或去甲万古霉素(0.4~0.8克静脉给药)预防感染。
第十三条 小儿剂量参照药品说明书或按公式(小儿剂量=小儿体重×成人剂量/70千克)计算。
第十四条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宜联合用药。
第四章 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
第十五条
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应于切开皮肤(粘膜)前30分钟或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应在术前2小时给药,在麻醉诱导开始前给药完毕,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
第十六条 预防用药应静脉滴注,溶媒体积不超过100毫升,一般应30分钟给药完毕,以保证有效浓度。对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另有规定,按药品说明书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选择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时,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毫升,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
第十八条 一般应短程预防用药,择期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若患者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应用人工植入物时,可再用一次或数次至24小时,特殊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第五章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其他措施
第十九条 实施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应在符合国家规定的手术室进行。第二十条 尽量缩短手术前住院时间,减少院内感染的机会。第二十一条 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使病人处于最佳状态,如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改善营养不良状况、积极治疗原有感染等。
第二十二条 手术备皮:毛发稀疏部位无需剪毛;毛发稠密区可以剪毛,且应在进入手术室前即刻备皮。
第二十三条 严格遵守术中无菌原则,细致操作,爱护组织,彻底止血。切口的感染与失活组织多、残留有异物、血块、死腔等关系密切,局部用温生理盐水冲洗创腔或伤口有助于清除血块、异物碎屑和残存细菌,不提倡用抗菌药物溶液冲洗创腔或伤口。
第二十四条 尽量不放引流装置,如需放置应使用闭合式引流装置,并尽早拔除。长时间放置引流装置不是持续预防用药的指证。
第二十五条 尽可能使用单股不吸收缝线缝闭切口皮肤,使用可吸收缝线缝闭切口皮肤以下各层组织。需出院后拆线的手术患者尽可能到病房由手术医生负责拆线。若发现切口感染,应及时进行相关抗感染治疗,有渗出或脓液的应及时取样做病原学检查。
第二十六条 需连台的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应安排在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后。在污染或污秽切口手术后应关闭手术室进行消毒,符合要求方可实施连台手术。
第二十七条 术前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准备、环境消毒、器械灭菌、术中通风、围手术期保温、术后伤口护理等均应严格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制订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中相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用药管理
第二十八条 严格控制新上市的、限制性使用和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于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
第二十九条 对于有特殊病理、生理状况的患者,预防用药应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等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各医疗机构应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进行细菌耐药分析,并根据本机构耐药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状况,调整预防用药的种类,并及时通报。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细则由卫生部负责解释。第三十二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附件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推荐表
手术名称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静脉给药
术 乳腺手术 血管外科手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静脉给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静脉给药
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静脉给药
腹外疝手术 脾切除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静脉给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静脉给药
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高危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高危者)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高危者)其它部位(皮肤、腋下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静脉给药
等)手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静脉给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静脉给药
头孢唑啉1~2克或头孢拉定1~2克或头孢呋辛1.5克静脉给药
药物选择/单次使用剂量
第四篇:普外科手术知情同意书简介
普外科手术知情同意书模板
2009年03月01日 星期日 22:13 医疗机构名称
普外科手术知情同意书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岁
床号
床
住院号
术前初步诊断:
手术方式:
参加手术医师:
患者拟定于
****年**月**日实行
手术,由于手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不良后果,特向患者本人及家属作如下告知: 1.可能发生麻醉意外危及生命;
2.手术中可能会根据病情变化按医疗原则再确定或变更手术方式;
3.因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全身条件差)、个体差异,手术中、手术后可能发生隐性疾患突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如心功能衰竭、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DIC等)或者难以预料的病情变化,可危及生命;
4.可能发生创伤性休克及输血反应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或大出血、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5.手术中因解剖变异、严重粘连,为了达到治疗目的,可能无法避免地损伤周围及附近组织器官、血管、神经等;需要对相应的器官进行修补或重建;
6.肿瘤患者因病情恶变或者手术中发现肿瘤广泛转移,可能放弃手术治疗;恶性肿瘤切除后可能复发、转移,需进一步治疗;
7.手术中可能使用特殊医疗用品,如化疗泵、吻合器械等;手术中可能使用特殊治疗,如射频治疗、冷冻治疗等;
8.手术后可能发生再出血,局部、全身感染,胆漏,胰漏,肠漏或肠梗阻,吻合口漏或残端漏等,以及其他难以预料的病情变化,可能危及生命,必要时需要再次手术; 9.手术中切除的有病变的组织或器官,若家属无书面声明,医院则给予处理。10.其他可能发生的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并发症等。
说明:本医师针对患者病情,告知了目前可行的治疗方案,且说明了优、缺点。经向患者方充分告知,医患达成一致,选择上述方案。由于病情的关系及个体差异,依据现有医学科学技术的条件,施行该手术可能出现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和医疗风险。本医师已向患者(或者近亲属、授权委托人)交待上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不良后果,并保证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医务人员将按医疗原则予以尽力抢救。
是否同意,请书面表明意愿并签字。(在此知情同意书的背面)谈话医师签名:
****年**月**日
时
患者手术签字同意书
本人系患者(患者委托的代理人),(患者)因患
疾病,在贵院治疗。经医师向我说明各种治疗方案的优、缺点后,我选择手术治疗,且愿意承担如前所述(共计
条)风险,同意医生实施前述手术方案,同时委托医师根据术中病情和患者利益调整手术方案,并授权委托医师对已切除的器官、组织进行合理的处理。医师以上说明我已充分理解,目前及以后不再对上述问题提出异议。患者(代理人)意见:
患者(代理人)签名:
患者近亲属签名:(注明与患者关系): 年
月
日
时 本人系患者(患者委托的代理人),(患者)因患
疾病,在贵院需手术治疗。经医师向我说明各种治疗方案的优、缺点后,我决定拒绝接受上述手术治疗,由此导致的风险和不良后果由本人承担。因系本人意愿,以后对此不提出异议。患者(代理人)意见:
患者(代理人)签名
患者近亲属签名(注明与患者关系)
****年**月**日
时
授权委托书
本人因
缘故,不能或者不愿意自己亲自签署在院期间的特殊检查(治疗)和手术知情同意书等,特授权
代替本人签署相应的知情同意书,且全权处理本人在手术期间的任何事宜,其签署的内容均代表本人意愿。(在紧急情况下,被授权人可为单位领导、同事、处理事故的相关行政人员。)被授权人(代理人)与患者关系: 患者签名:
被授权人(代理人)签名:
****年**月**日
时
颈部(甲状腺)手术并发症 手术类别:
甲状腺腺瘤切除术
甲状腺单叶次全切除术
甲状腺单叶全切术
甲状腺双叶次全切除术(甲亢)甲状腺癌根治术
甲状旁腺切除术(甲旁亢)
1、手术死亡(发生率约2/万)-以窒息、切口下出血和甲亢危象为主
2、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
3*、术中颈部血管损伤,造成手术中大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4*、术中喉返神经损伤(钳夹、缝扎或切断),导致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呼吸困难,严重者永久性丧失功能,甚至需终生依赖气管造口
双侧神经损伤时可导致急性窒息须紧急气管插管或切开
(发生率约2~3%,甲状腺全切术、甲亢、甲状腺癌手术发生率较高)(一过性发生者可在3个月至半年内恢复)
5*、喉上神经损伤,导致呛咳、误吸发生和发音改变(发生率约0.5%)
6、术后气管软化发生,导致窒息甚至死亡
(甲状腺肿物体积较大者容易发生,发生者须行气管切开或插管)
7、术后头痛(颈过伸脑循环紊乱综合征),手术体位所致(发生率约40~50%,对症止痛等处理即可)
8、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暂时性或永久性(发生率<1%,多见于甲亢、甲状腺癌术后)
9、术后胸导管瘘或淋巴瘘(胸骨后甲状腺、甲状腺癌根治术偶可发生)
10、术后气胸及皮下纵膈气肿,严重者须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罕见)11*、甲亢术后甲状腺危象,出现高热、大汗、心悸,严重休克死亡(发生率约3~5%,死亡率约1%,积极治疗,控制症状)
12、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出现低钙抽搐和神经精神症状
13、切口并发症,包括血肿需二次手术,切口积液、感染、愈合延迟等
14、远期复发等(甲状腺癌、结节性甲状腺肿、甲亢等)
15、舌下神经及副神经损伤,颈交感神经节损伤
16、膈神经损伤致膈肌麻痹 阑尾切除术并发症
1、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
2、术中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髂血管损伤等,罕见)
3、术中肠管损伤
(回肠、结肠等,需手术修补)
4、术后腹腔内出血
(阑尾系膜血管、阑尾残端出血,需二次手术治疗)
5*、术后腹腔感染,以盆腔脓肿最多见,出现发热、腹痛、腹泻(发生率约2~5%)
6、术后阑尾残端破裂致脓肿形成(发生率约0.5%)
7、术后门静脉炎、肝脓肿及脓毒症(较少见)
8、术后粪瘘、腹壁窦道形成(少见)9*、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感染
(发生率<5%,但穿孔性阑尾炎感染率可达20%以上)
10、阑尾残株炎,残端囊肿、残株癌(发生率<1%)
11、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可行腹腔镜二次手术治疗)
12、术后切口疝
13、女性不孕症
(约20~30%女性不孕症有阑尾切除史)
14、按现代医学水平,慢性阑尾炎误诊率高达30%以上,因此术后症状不能缓解,甚至加重不是罕见现象
疝修补/成形手术并发症 手术类别:
斜疝修补/成形术
直疝修补/成形术 滑疝修补/成形术
复发疝手术
1、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
2、术中出血,致失血性休克(罕见)(损伤腹壁下血管、髂血管等)
3、术中损伤肠管、膀胱
(滑疝、疝囊较大者容易发生,增加术后感染发生率)
4、术中损伤重要神经
(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致术后伤口疼痛)
5、术中损伤精索,致睾丸萎缩,丧失性功能、生育功能
6、术后阴囊血肿、水肿(疝囊较大者容易发生)
7、切口积液、血肿、感染、裂开,愈合延迟
8、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长期卧床者)
9、切口感染严重者需取出疝修补网片
10、疝复发
(复发率2~3%,需二次手术)
11、术中损伤血管或神经引致下肢永久性麻木、肢体供血障碍 肝脏手术并发症 手术类别:
肝癌切除术
肝血管瘤切除术
肝脓肿切开外引流术
肝囊肿切开内引流术 肝内结石、肝部分切除术
肝外伤、肝修补或切除术
1、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
2、术中大出血、失血性休克,严重者死亡(门静脉、下腔静脉、肝动脉等重要血管损伤)
3、肿瘤无法切除
4、术中损伤胆道
(术后胆漏,胆汁性腹膜炎)
5、术中损伤肠管、肠漏
6、术中损伤肾、肾上腺等
7、术中损伤膈肌,致气胸(需胸腔闭式引流术)
8、术后腹腔内出血,需二次手术(发生率<5%)
9、术后急性及慢性进行性肝功能衰竭,肝昏迷(肝性脑病),出现腹胀、恶心、呕吐、顽固高热、顽固腹水等,严重者死亡
10、术后肝肺综合征(动脉低氧血症),呼吸功能衰竭,严重者死亡
11、术后肝肾综合征,肾功能衰竭,严重者死亡
12、术后胃肠道出血,应激性溃疡,严重者死亡
13、术后膈下积液、脓肿和肝内感染
14、术后胸腔积液
15、术后腹腔内感染,原发性腹膜炎(发生率约8~20%)
16、粘连性肠梗阻
17、切口积液、血肿、感染,愈合延迟
18、肿瘤切除术后复发、远处转移 胆囊切除、胆道结石手术并发症 手术类别:
单纯胆囊切除术
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 胆肠吻合术
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成形术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
1、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
2、术中大出血、失血性休克,严重者死亡(门静脉等重要血管损伤)
3*、胆道损伤,胆汁性腹膜炎,致肝胆管狭窄、黄疸,胆管炎等(发生率约1~2%)
4、肝脏、胰腺、胃肠道损伤(发生率<1%)
5、术后出血,需二次手术
6、术后胆漏、胰漏、肠漏发生(发生率<1%)
7、术后早期胆总管“T”管脱出或部分脱出,胆汁性腹膜炎,须立即再次手术
8、术后2周拔除“T”管后胆瘘或胆汁性腹膜炎发生
9、长期带管或“T”管折断
10、术后肝肾功能衰竭、DIC、ARDS等多器官功能衰竭
11、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逆行性感染、肝脓肿
12、术后胆道感染、腹腔感染
13、术后胆管残留结石(发生率约2~3%)
14、术后结石复发(肝内胆管结石复发率约20~30%)上述二者需胆道镜取石或二次手术,6-8周后经胆道镜反复多次取石,最终仍可能残留结石
14、应激性溃疡,胆道出血
15、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长期腹泻、疼痛症状不缓解)
16、粘连性肠梗阻
17、切口积液、血肿、感染,愈合延迟,切口疝
18、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手术死亡率约25~30% 结直肠手术并发症
手术类别:
结肠癌根治术 结肠癌姑息切除术
短路手术 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 经腹直肠癌根治术
1、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
2、术中大出血、失血性休克,严重者死亡(骶前静脉、髂血管、肠系膜等重要血管损伤)
3、肿瘤不能切除,只能行短路手术
4、肿瘤侵犯周围脏器,需合并切除胆囊、部分胰腺、胃、小肠或肝脏等
5、胆总管损伤,致胆汁性腹膜炎、术后胆管狭窄、黄疸、肝功能衰竭
6、胰腺损伤,致术后胰瘘
7、脾脏损伤,需行脾切除术
8、输尿管损伤(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发生率约1~2%)
9、膀胱和尿道损伤(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发生率约3~5%)
10、盆腔神经损伤,导致术后排尿及性功能障碍(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发生率约25~100%)
11、术后腹腔内出血,消化道出血或吻合口出血,需二次手术(发生率约1~2%)
12、术后吻合口瘘,导致粪性腹膜炎,严重者死亡(发生率约20~30%)
13、术后腹胀、恶心、呕吐
14、尿潴留(男性发生率约50%,女性发生率约30%)
15、术后粘连性肠梗阻
16、切口积液、血肿、裂开、感染导致愈合延迟,切口疝(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会阴部切口延迟愈合)
17、肠造瘘口并发症(造瘘口粘膜炎、周围皮炎、狭窄、肠脱出、疝形成或肠管坏死与回缩)
18、肿瘤切除术后复发,远处转移
19、术后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大便失禁等)
十一、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术
1、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死亡
2、术中损伤股动静脉,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死亡
3、曲张静脉剥脱不全,术后早期复发
4、出血和血肿(多出现在腹股沟区或大腿中上段)
5、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者发生肺栓塞、死亡(发生率20~30%)
6、术后肢体肿胀
7、术后症状不缓解或病情加重
8、切口积液、感染导致愈合延迟
9、下肢皮肤感觉功能障碍
10、远期复发
11、患肢色素沉着、皮肤溃疡等无法治愈 胃的,大家酌情修改:
1、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
2、术中大出血、失血性休克,严重者死亡
3、手术探察腹腔,肿瘤不能切除,只能行短路手术
4、肿瘤侵犯周围脏器,需合并切除胆囊、部分胰腺、小肠或肝脏等
6、胰腺损伤,致术后胰瘘
7、脾脏损伤,需行脾切除术
8、术后吻合口瘘,导腹膜炎,严重者死亡(发生率约20~30%)
9、术后腹胀、恶心、呕吐、10、切口积液、血肿、裂开、感染导致愈合延迟,切口疝肠脱出、疝形成或肠管坏死与回缩)
11、肿瘤切除术后复发,远处转移
19、术后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大便失禁等)
并发症 1.术后出血;2.十二指肠残端破裂;吻合口瘘;3,梗阻(吻合口/输入袢/输出袢梗阻)4倾倒综合症或低血糖反应.5.反流性胃炎;6.复发或转移 7.营养障碍 8.残胃癌.9内疝形成;10.预后欠佳(肿瘤)11.不可预知其他情况.新式剖宫产
我们基层卫生院还做剖宫产
1、术中出血多,必要时需切除子宫
2、羊水栓塞
3、胎盘植入
4、新生儿窒息需转儿科
5、新生儿畸形
6、损伤周围脏器
7、晚期产后出血
8、心脑血管意外
9、伤口感染、裂开、愈合不良
10、肺炎肺不张,肠麻痹,肠梗阻,静脉血栓。
11、其他
第五篇:2例腹部l类手术切口深部感染的调查及对策
2例腹部l类手术切口深部感染的调查及对策
邓宗华 杨菊香(鄂州市妇幼保健院
湖北鄂州
436000)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院2011年1~6月份腹部清洁手术1503例,均为女性,年龄20岁-56岁,平均28岁,发生伤口感染2例;2011年7—12月份,腹部清洁手术2001例,均为女性,年龄19—61岁,平均28岁,无伤口感染;与上半年相比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下半年采取干预措施,强化术者手的消毒规范。
1.2感染病例:
病例一:王某,女,45岁,子宫肌瘤,2011年5月27日作子宫全切术,术后第七天发现伤口深部化脓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全愈出院。
病例二:吕某,女,23岁,2011年6月6日作剖宫手术,术后14天伤口深部化脓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全愈出院。
1.3调查结果:
1.3.1 伤口为金葡菌感染;及时抽吸伤口深部的脓液送检,培养为金葡菌。
1.3.2 回顾性调查:当时手术医生、护士手指表面的采样检测结果,四人有一人不合格,检出致病菌金葡菌,术中使用的消毒液、手术器械均为合格。
1.3.3 外科手消毒不规范:跟踪监测手术者洗手程序,发现有的医生洗手时。简化洗手程序;缩短洗手消毒时间,先用消毒液涂擦双手及前臂,立即用清水冲净,再用无菌小手巾擦干,然后涂擦消毒液,整个过程不足3min,没有刷洗手、臂。消毒液擦拭时间不足。
1.3.4 手术医生接连进行下一手术时,没有重新按外科手消毒法进行。
1.4 采取措施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1.4.1 针对性培训:立即召集手术室人员、手术科室主任、医生进行外科手消毒的重要性及规范的培训与考核。
1.4.2 督促监测:不定时对术前手术医生手指表面进行抽样监测,监测不合格者给予经济处罚,2011年7-12月份共采手术者手指表面样品36件,经检验,合格36件。
结果
2011年1-6月份手术室共做I类切口手术1503例,伤口感染2例;
2011年7-12月份手术室共做I类切口手术2001例,无伤口感染。
讨论
病例一:为无菌手术切口,切口术后第七天深部化脓感染,调查结果与当时手术医生手带菌有关,检出了致病菌金葡菌,原因是手术医生手外科消毒不规范,没有按程序刷洗。刷洗过程中可清除90%以上的细菌,有的医生有一种误区,误认为新型的高效手消毒液可取代刷洗过程,新型的消毒液只能替代传统的消毒液,但不能取代外科洗手的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的消毒章节中外科手消毒规定:消毒液刷洗手、臂法:在流水肥皂洗手的基础上,取无菌小刷蘸消毒剂约5ml涂抹手、臂。从指尖到肘上10cm,两手交替刷,注意指甲沟、指间、腕部等处,按顺序进行无遗漏,约2min,无菌水冲洗,换无菌刷子蘸消毒液约5ml刷手、臂2min后待干或取无菌擦手巾擦干。先刷洗后消毒手、臂法:刷洗手、臂:取无菌刷蘸肥皂液,按一定顺序无遗漏地刷洗三遍,共约10min。先刷指尖、然后刷手、腕、前臂、肘部至上臂下l/2段,每遍3min,特别要刷净甲沟、指问、腕部。刷洗时,双手稍抬高。每遍刷完用流水冲净。冲洗时,水由手、上臂至肘部淋下,手不能放在最低位,以免臂部的水返流到手。刷洗完用无菌小毛巾同手向肘部擦干。手、臂不可触碰他物,如误触他物.必须重新刷洗。消毒手、臂擦拭法:双手和前臂刷洗完毕.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后,将主要成份为洗必泰一醇(异丙醇或乙醇)速效消毒液3ml涂擦于手和前臂,过1min左右即干,然后戴上灭菌手套。接连进行下一手术时,需重新按外科手消毒法进行。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病例二:调查结果为接受连台手术的产妇,手术医生连续进行手术前,只是脱下洗手套,手在流水下冲洗一遍擦干涂擦速效消毒液于手和前臂。没有重新按外科手消毒法进行。实践说明:新型的高效消毒剂的使用只取代传统的浸泡法消毒手,不能取代刷洗程序,为保障手术病人安全,防止伤口感染,严格执行外科手消毒规范是关键。强化手术医生手的消毒规范,严格刷洗,可控制I类手术切口的感染。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