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

时间:2019-05-14 22:27: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

第一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

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与分析产妇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6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青霉素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腹部手术切口处进行每日30min的短波紫外线灯照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 经治疗后,治疗组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6.8%,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采用青霉素联合紫外线照射治疗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紫外线;青霉素;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

脂肪液化是手术伤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切口处脂肪较多并采用电刀手术时,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层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受阻,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导致切口愈合不良。本文选取我院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64例,对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3年4月我院妇产科行腹部手术治疗并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64例,年龄19~65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2例,分别给予青霉素和紫外线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腹部手术治疗中均采取无菌操作,术中所用医疗器械均进行高压消毒。对照组患者采用有一定剂量的青霉素与生理盐水稀释后,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30min/d左右的紫外线照射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

1.3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手术切口处无渗液溢出,无红肿疼痛和不适症状,切口完全愈合;显效:患者切口处伴有轻微红肿疼痛,无渗液溢出,但适度按压会有少量澄清渗液流出,切口基本愈合;有效:手术切口处伴有轻微红肿疼痛,切口表面有少量渗液流出,切口部分愈合;无效:患者切口处症状没有消失,无任何愈合征兆,大量渗液流出,并伴有红肿疼痛症状。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 进行分析,采用百分比、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方法治疗,经治疗后,治疗组切口愈合时间为(4.87±1.75)d,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为(9.56±3.47)d,两组愈合时间比较,治疗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见表1)。

从上表中可知,治疗组总有效率96.8%,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4.3%,其中治疗组痊愈25例,无效1例,对照组痊愈18例,无效6例,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是临床手术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在妇产科各类手术治疗中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几率较高[1]。这种并发症的诱因与肥胖有着密切关系。由于肥胖妇女的脂肪大多集中在腹部,使得手术操作有一定的难度,术中切口暴露时间过长,易导致切口感染,引起炎症,最终导致手术切口脂肪液化[2]。当然,造成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因素有很多。而在妇产科手术中,电刀操作是诱发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电刀产生的高温会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层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造成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最终导致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3]。

在本文研究中,通过采用青霉素和紫外线治疗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疗效显著,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切口愈合时间(4.87±1.75)d,明显短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9.56±3.47)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6.8%,明显由于对照组8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采用紫外线联合青霉素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确切。

综上所述,对于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应做到及时发现、及早治疗,采取有效处理措施以促进切口愈合。本文采用紫外线和青霉素治疗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唐欣秀.中药联合微波理疗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3(4):211.[2]王丽云.丘北县妇幼保健院4a问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18例分析[J].医学信息,2013(6):264-265.[3]李洁.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中西治疗对比30例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9):1980-1981.编辑/苏小梅

第二篇: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河北北方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姓 名: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教授(主任)

【摘 要】 目的 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病理机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收治的5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此类病人均在手术后3~7 天发病,通过挤压切口,加压包扎,拆除部分或全部缝线,TDP照射,引流,换药和Ⅱ期缝合等措施均达到切口愈合。结论 皮下脂肪组织肥厚和高频电刀及操作不当以及手术操作不当可诱发此病,早期发现和及时局部处理是治愈的关键。

【关键词】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高频电刀;手术技巧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肥胖人群逐年增多,再加上高频电刀的广泛普及与应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创口愈合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延长了愈合时间,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及早发现和恰当的处理,能缩短疗程,减轻医生压力。我院1996 年1 月~2010 年12 月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58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18 例,女40 例,年龄28~72 岁,平均50.2 岁。上腹部手术18 例(胆囊切除术14 例,胃大部切除术2 例,胆总管探查术2 例)。中下腹部手术40 例,剖宫产33 例,卵巢囊肿剥除术1 例,前列腺摘除1 例,阑尾切除术5 例)均为肥胖病人,所有病人手术后3~7 天切口出现黄色或淡褐色渗液,内混有脂肪滴,切口外观无明显红肿,部分切口组织有硬结,渗液涂片镜检,可见较多脂肪滴,细菌培养阴性。

1.2 治疗方法

根据腹部切口渗液情况,将病人分为三组。A组36 例,条件为发现切口渗液量较少。切口没有裂开,每日挤压切口1~2 次,每次尽量将液化的脂肪液体挤净,然后切口表面敷一层碘伏或酒精纱布,切口TDP照射30 分钟。然后切口再加压包扎。TDP照射每日1~2 次,照射时掀开切口外层纱布块。B组14 例,条件为发现切口中等量渗液,切口部分愈合不良,及时拆除部分缝线,挤净切口渗液,放置庆大盐水纱条引流,每日换药1~2 次,同时应用TDP照射,时间同前,直至愈合。C组8 例,条件为发现切口渗液量多,切口全长均不愈合,皮下组织全部游离,切口凹陷,拆除全部缝线,挤净渗液,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敞开引流,每天2 次,至切口肉芽组织、新鲜后,再进行Ⅱ期缝合,用腹带加压包扎。三组病人均静脉应用抗生素3~5 天预防感染。

1.3 治疗结果

A组病人切口手术后3~5 天愈合。B组病人均手术后7~10 天愈合,无需进行Ⅱ期缝合。C组病人一般换药5~7 天后进行Ⅱ期缝合,平均愈合时间18~22 天 讨论

2.1 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标准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具有以下临床表现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①多发现在术 后3~7 天,在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时皮下有渗液涌出,绝大部分病人除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它自觉症状。②切口愈合不良,局部凹陷,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③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④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 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2.2 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原因

①切口脂肪液化与体型肥胖,并与术中是否使用高频电刀等有关。其发生机制可能脂肪组织本身血运较差,手术切断血管,使血运更加减少,脂肪细胞因缺乏营养坏死液化,发生无菌性炎症,各种机械性刺激如高频电刀止血、拉钩

压榨等,由于脂肪组织导电不良,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的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脂肪组织发生氧化分解无菌性炎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②手术中缝合切口缝线不易吸收或缝合过紧影响血运,缝合过松使切口没有完全闭合容易留下死腔、形成血肿等都可以导致切口脂肪液化。③胃肠及胆道内消化液的化学刺激作用。

2.3 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方法

我们认为应该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我院将58 例病人根据切口愈合及渗液多少不同分成A、B、C三组来治疗,均达到了预期目的,病人比较满意。若切口渗液量较少,切口没有裂开,发现后立即挤压切口,排净渗液,切口表面敷盖碘伏或酒精纱布,TDP照射,然后切口加压包扎。若切口渗液较多,部分切口愈合不良,且皮下游离,发现后拆除部分缝线,排净渗液,放置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条引流,频谱仪照射,直至愈合。若切口大量渗液,全层均不愈合,皮下组织全层游离,皮缘凹陷,应拆除全部缝线,生理盐水冲洗创口,再以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敞开引流,及时无菌换药,保持外层纱布清洁干燥,切口创面肉芽新鲜健康后再进行Ⅱ期缝合,腹带加压包扎。抗生素早期预防感染。早期发现,及时正确局部处理,是缩短切口愈合时间的关键。

2.4 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措施

我们认为以下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①慎用电刀,对肥胖病人尽量避免使用电刀,如果需要使用时应将电刀强度调整到刚好能切割皮下组织为佳,避免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止血时,钳夹组织要少,避免大块组织电凝止血。②减少切口暴露时间,切口尽量用盐水纱堑保护,避免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③尽量避免空腔脏器内的消化液长时间浸渍切口,及时更换纱堑保护切口。④缝合切口前,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拭净游离的脂肪组织和冲洗液。⑤缝合脂肪层时应全层缝合,对合良好,勿留死腔。

参考资料

[1] 吴河水,黄文广,史显武.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则[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11):6.[2] 叶小春.外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医学杂志,2005,3(7):395-396.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危、病重之一,同时也是致死的主要疾病。冠状动脉造影的普及,使冠心病诊断水平明显提高,并促进冠心病无创诊断方法的发展。冠心病介入性治疗作为冠心病血运重建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发展更为迅速。这些先进有效的治疗方法,基层卫生人员应有一定认识和必需的掌握,有利于一线救治工作。现将本所近几年来2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男18例,女2例;年龄72~85岁;平均为77岁。既往有冠心病史16例,高血压病史6例,糖尿病史2例,房颤病史2例。20例均为急性起病,其中14例为初次发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的诱因:过度劳累4例,情绪激动、生气等精神刺激8例,洗热水浴2例,寒冷天气室外活动2例,无明显诱因4例。起病至就诊时间为10~30min不等。1.2 症状与体征

出现胸痛、烦躁不安、大汗及休克症状4例,胸痛伴全身不适,乏力、血压无变化16例。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症状不缓解12例;服药后症状稍有缓解,继后胸痛等症状反复8例,其中2例患者肌肉注射吗啡后症状缓解。1.3 检查 1.3.1 心电图检查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图像10例,ST-T明显改变,伴频发室早6例,ST-T明显改变,伴房室传导阻滞2例,快速房颤2例。1.3.2 血压监测

血压偏低,服药后症状有所缓解、血压恢复正常14例,血压未恢复者6例。

1.3.3 医院检查心肌酶谱 20例均为异常。2治疗与结果

常规镇静、止痛、吸氧、抗凝、扩冠等治疗,除以上治疗外冠状内动脉支架6例,20例患者均临床治愈出院。现药物治疗有6例偶有反复心绞痛发作症状,另14例现病情稳定、恢复正常活动。3 讨论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在临床表现千变万化,尤其是不典型病例,易造成漏诊或延误诊断,其治疗抢救成功取决于发病最初几个小时的“黄金时间”。本组20例患者,仅10例在干休所为出现典型心电图型,到医院后“心肌酶谱”检查均为异常。本所20例患者,发病时无休克症状16例,占80%;心电图不典型10例,占50%;仅有4例平时无冠心病史,发病突然,心电图典型,胸痛症状服药后有缓解;其余16例平时均患有冠心病,及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笔者在抢救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有以下体会:(1)在老年人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症状不缓解,诊治时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2)发病时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心前区疼痛多不典型,仅表现为胸闷、憋气、恶心、呕吐等。(3)发病前有或无先兆症状,如发病前数日至数周有乏力、胸闷不适、活动时心悸、气短症状等。(4)心绞痛发作较前频繁、程度加重、含服硝酸甘油疗效差。(5)心电图有明显ST-T改变,病理性Q波有或无,多伴有心律失常、传导阻滞等。对于老年心肌梗死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掌握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特点,尽快建

立静脉通道,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及时送院进一步药物、溶栓、介入等治疗,是抢救成功关键。

第三篇:15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15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一旦发生脂肪液化,伤口不易愈合,且易继发感染,延长了愈合时间,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并且增加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因此,护士早期发现和恰当的处理,明确诊断,做好临床护理工作能缩短疗程,减轻医生压力,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本文回顾性总结15例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治疗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行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15例,年龄25~58岁,平均36岁。其中子宫全切除术3例,卵巢囊肿剔除术3例,宫外孕病灶切除术2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行剖宫产5例,滞产行剖宫产2例,术前贫血、低蛋白血症5例,皮下脂肪厚度>4 cm者10例,合并糖尿病者2例。

1.2切口脂肪液化表现 本组患者于术后3~5d,切口出现较多黄色渗液,内混有少许脂肪滴及坏死组织,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切口愈合不良,皮下脂肪游离,渗液涂片镜检见红细胞和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治疗

2.1术后伤口脂肪液化时,若表皮未全裂开,表皮消毒后,挤出腔内液体,子宫腔探针探查空腔大小,若空腔小,直径在0.5cm左右,则拆除局部缝线,生理盐水、甲硝唑液伤口局部冲洗后,用50%葡萄糖注射液20ml,加胰岛素2u冲洗空腔,最后5ml向空腔周围皮下组织浸润注射,挤净冲洗液,以蝶形胶布关闭空腔,在表皮裂口处放置无菌干纱布,以便吸干伤口的残余液体,观察24h后,若无渗出可去除干纱布[1],蝶形胶布保留5~7d,其原理是利用高糖使伤口周围细胞处于高渗状态,减少创面渗出,并有粘合作用,配碟形胶布拉拢消灭残腔更利组织愈合。若表皮裂口处有渗出,用生理盐水、甲硝唑液冲洗空腔后,挤净冲洗液,更换干纱布。如使用过氧化氢、胰岛素和生理盐水冲洗,平均疗程约4d[2]。

2.2若空腔较大,脂肪层基底部形成窦道,拆除相应部位缝线,清创,用生理盐水、甲硝唑液冲洗伤口,然后腔内填塞干纱布条引流,1次/d,2~3d后分泌物减少,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镜检,脓细胞

第四篇:关于剖腹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分析[推荐]

关于剖腹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某院妇科、产科648例腹部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妇产科手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抗感染、支持治疗,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妇产科腹部切口液化与肥胖、贫血、术后咳嗽、糖尿病、妊高征水肿、滞产、缝合技术、术前未使用抗生素密切相关。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高危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治疗、护理措施,以减少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切口的愈合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手术; 切口脂肪液化; 治疗护理;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7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347-01

1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妇产科行腹部手术648例,发生脂肪液化12例,发生率1.85%,其中妇科216例,发生脂肪液化3例,发生率1.39%;剖宫产432例,发生脂肪液化9例,发生率2.09%。术后患者多无自觉症状,所有患者术后3~10天换药时发现切口有淡黄色水样渗出物,按压切口处渗液可增多,切口外观红肿不明显,但可见愈合不良,切缘两端皮下组织易于分离,有时仅有表皮相连,渗液涂片镜检见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不明显,中性分类不高。1例为术后第3天出现切口渗液,7例术后第5天,3例7天拆线时发现,2例为拆线出院术后第10天发现。2例患者体温升高,但未超过38.5℃。

并发症:12例患者中均有并发症:合并肥胖者6例,合并贫血者5例(HGb均<90科病例;滞产1例;合并2项以上者3例,其中妇科2例(均为糖尿病合并肥胖),产科1例(均为贫血合并肥胖)。

2方法与结果

术后每日检查切口,如发现切口有少量渗液者,排除切口感染后,每日挤压切口1~2次,每次尽量将液化脂肪挤净;然后于切口表面覆盖碘伏纱布,并予以红外线理疗仪照射每日2次,渗液较多或持续时间较长者,应联合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同时拆除该处缝线。用甲硝唑、生理盐水冲洗后加压包扎,术后5~7天后发现切口渗液较多者,在严格消毒下,清除液化坏死组织,隔日换药1次,将α-糜蛋白酶2ml均匀洒于创面,最后用无菌蝶形胶布固定创口,消灭死腔。如渗液量大,切口愈合不良,或经上述处理不愈合者,则拆除大部切口缝线,祛除脂肪层线结,敞开切口充分引流,待肉芽组织新鲜后Ⅱ期缝合。部份患者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并辅以支持治疗。12例全部治愈出院,其中1例Ⅱ期缝合,无1例切口感染。愈合时间9~15天。

3讨论

目前国内外对于脂肪液化的诊断没有统一标准,多数人认为术后出现以下表现可以诊断:①术后4~7天切口愈合不良,有淡黄色渗液;②切口无红、肿、热、痛及坏死现象;③渗出液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镜下可见大量脂肪滴;④体温、血象不高。

发病原因:①肥胖是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由于肥胖,切口渗液较多,加之坏死脂肪组织未被及时清除、脂肪组织较厚,造成缝合困难。②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影响胶原合成均与切口愈合不良有关。③局部水肿,增加了局部张力,且压迫血管,影响局部血液循环。④医生缝合技术不当,也是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在缝合过程中,缝扎过紧可使组织坏死,缝扎过松止血不彻底,渗出物较多,缝合时留有死腔,可扩大局部炎症反应,缝合组织层次对合不良致切口裂开。术中或术后消毒时酒精进入切口,使脂肪组织破坏、液化。近年来高频电刀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增加了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⑤术后咳嗽、腹胀、曾应用糖皮质激素等,使脂肪液化发病率增加,不利于切口愈合。

预防措施:①积极治疗原发病:糖尿病术前调节血糖水平,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再手术。术中、术后严格监测血糖水平,控制糖摄入。对于贫血者,术前纠正贫血使血红蛋白达90g/L以上。对于妊娠水肿患者则应积极处理原发病以减轻或消除水肿,将中重度水肿控制在轻度及以下者可使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几率降低。②术中术者应谨慎操作。做腹壁切口时,尽量一次性切开皮下脂肪层,避免多次反复切割脂肪层。止血要彻底,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时间,手术时,注意用盐水纱布保护脂肪层,缝合时应对合良好,避免错位。不留死腔,脂肪厚者分层缝合,缝合间隙应适当,缝线松紧适度,需要时应行减张缝合。另外应注意腹膜缝合后用生理盐水将脱落的脂肪组织等清洗干净。尽量缩短切口暴露时间,雷氏等报道脂肪组织厚达4cm以上的切口,应用医用几丁糖涂布脂肪层后连续缝合,对预防下腹手术纵切口脂肪液化及裂开是一种简便易行、疗效可靠的方法。③对产程延长及滞产者,要及时进行识别和处理,提高助产人员及产科医生技术水平。④术后注意严密观察。对于存在肥胖、糖尿病、贫血、水肿等以及手术持续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多的患者,事先考虑到发生本病的可能,术后换药时,注意敷料上沾染渗液的色和量并观察切口的清洁度,看切缘周围是否有红肿发硬或皮温增高的现象,可于切口两侧适当加压观察是否有渗液渗出。⑤对于切口已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应及时在无菌条件下对切口进行处理,注意预防感染,另外可补充营养,静脉输注白蛋白,对全身情况给予纠正。α-糜蛋白酶为蛋白分解酶,可迅速分解坏死组织,使其变得稀薄利于引流排除,加速创面净化,从而有利肉芽组织生成,治疗脂肪液化方法简单,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可进行辅助治疗,即给予微波治疗以加强切口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消退及渗出物吸收,从而促进切口愈合。总之,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需要术前、术中和术后多方面的注意和配合。

第五篇: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护理研究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护理研究

【摘 要】 目的:本文主要是探讨和分析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方法以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来我院妇产科接受治疗的10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护理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和糖尿病、肥胖、术后切口暴露时间、贫血等因素相关,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能够结合患者的实际状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措施。本文100例患者接受治疗之一期愈合率为96%,最后都得到康复,患者以及家属对临床疗效较为满意。结论:妇产科手术患者需要接受针对性的护理以及治疗措施,从而降低其出现腹部气口脂肪液化的现象,保证患者的伤口能够得到愈合。

【关键词】 妇产科 腹部切口 脂肪液化 治疗措施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作为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和患者的病情、手术性质、医疗条件、医生操作技术存在直接的关系。在外科诊断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患者术后并发症预防措施也开始完善,较为严重的腹部切口并发症已经相对较少,但是,患者切口脂肪液化、裂开、感染、血肿等现象依然较为常见,这就导致其需要承受较大的精神负担。[1]为了能够进一步探讨和分析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方法以及效果,现选择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来我院妇产科接受治疗的10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总结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来我院妇产科接受治疗的10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分布在21到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4岁,合并肥胖患者有27例、糖尿病患者有5例、贫血患者有23例。所有患者都满足切口脂肪液化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术后一周之内腹部切口出现局部皮下脂肪硬化、针眼渗透等现象,早期切口没有显著的红肿现象,并逐渐转变为脂肪也渗透,患者晚期可能出现面积较大的脂肪液渗透现象,其腹部脂肪厚度处在4到10cm之间,术后暴露的时间则为0.5h到1h之间,在常规细菌培养过程中结果显示为阳性。

1.2 方法

患者腹部切口治疗需要结合其实际症状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例如其切口若为不完全愈合,则需要拆除其表层缝线,使用生理盐水、过氧化氢进行冲洗,对其切口周边坏死的组织细胞进行清洗,保证其术后引流没有障碍。[2]若患者切口没有达到安全愈合,渗出液体,则需要拆除这些缝合线,使用生理盐水清洗创口之后选择纱布进行包扎,吸除渗液。使用2mgα糜蛋白酶在切口处涂抹,使用蝶形胶布对患者切口进行固定,消除干净其切口周边的死腔,并在3到5d之后换药,使用红外线来对患者切口进行照射,2次/d,每次时间为15min,直到患者切口实现愈合。[3]患者也可以使用超短波电疗技术,挤出其皮下液化形成的油状物,在其表层覆盖相应的敷料,出现切口裂开现象时,需要在其脂肪液化部位扩开切口,清除干净无生机脂肪组织,当患者出现出血现象是,可以对其进行压迫止血处理,并在其切口内放置纱布进行引流,覆盖敷料之后对其实施短波治疗,控制1次/d,每次15min,并对患者切口愈合以及住院时间进行记录。结果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和糖尿病、肥胖、术后切口暴露时间、贫血等因素相关,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能够结合患者的实际状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措施。本文100例患者接受治疗之一期愈合率为96%,最后都得到康复,患者以及家属对临床疗效较为满意。讨论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表示患者切口周边脂肪细胞遭到损伤之后出现坏死、破裂、液化的现象。[4]当患者脂肪细胞崩解之后出现的脂肪酸受到刺激,会让其周边组织出现炎症,即使和切口感染存在显著的区别,但是,切口脂肪液化也会从根本上增加患者的切口出现感染的可能性,导致其切口愈合时间延长,加大患者的经济负担、精神负担。很多临床资料显示,肥胖、术后使用高频电刀错误、糖尿病、缝合技术、切口保护错误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其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现象。[5]该种现象一般出现在患者术后3――7d之内,患者无明显症状,但是,在换药过程中会渗出淡黄色液体,切口进行拆线时表面得到良好的愈合,在拆线之后遇到切口开裂的状况,患者一般不会出现疼痛、发热的现象,白细胞没有显著的增加。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要能够接受积极的护理干预,首先是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在整个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患者因为对疾病不够了解,从而可能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护理工作人员要能够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疾病的实际发展以及转归,让他们对疾病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加以了解,帮助他们树立疾病治愈的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而且,愉快轻松的心情、积极良好的情绪也能够保证患者疾病实现转归。

还要对患者的切口进行护理,对于接受物理治疗的患者,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对患者创口加以处理,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证切口实现愈合。可以通过微波切口来加速患者局部血液的循环,保证组织进一步生长,还能够促进渗出物的吸收、消退水肿。[6]使用微波治疗仪对准患者切口,控制距离在50cm左右,照射时间控制为0.5h左右,以患者感受到温热为标准,治疗频次为2次/d,在实际治疗 过程中要观察患者的反应,避免出现烫伤现象。

最后,还要能够引导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掌握咳嗽、翻身、大便过程中的动作要领,提升她们学会保护切口,观察其切口的变化,包括温度、颜色、硬结变化渗出液、张力等情况,当其出现异常现象时,要能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并对其进行每日换药护理。总之,妇产科手术患者需要接受针对性的护理以及治疗措施,从而降低其出现腹部气口脂肪液化的现象,保证患者的伤口能够得到愈合。

参考文献

[1]王灿,果磊,李晶,蒲晓姝,魏东山.不同方法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对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0:891-894.[2]边文平.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32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05:80-81.[3]马锦霞,刘存芬.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165例临床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2,03:110-112.[4]张琴秀.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医疗,2012,22:65-66.[5]曹东翔.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55例的临床治疗[J].中国医药科学,2012,16:234-235.[6]姚红芳.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探讨[J].中外医疗,2015,28:89-91.

下载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42 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和防治

    42 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和防治 何光林 王 波 夏芝炳 (四川省万源市罗文中心卫生院 普外科 6 3 6 3 5 4) 【中图分类号】R 7 1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 7 -......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处理[共五篇]

    普外医生必须掌握---------腹部手术术后脂肪液化的处理 腹部手术脂肪液化处理 首先明确脂肪液化不是切口感染。 处理方法:每日检查切口, 由切口两侧向中央挤压, 观察有无渗......

    普外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护理观察

    普外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护理观察 摘要:目的 研究并分析普外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护理措施与护理效果。方法 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共收治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90例,对其临......

    临床医学论文投稿网站腹部切口脂肪液化58例防治体会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58例防治体会 文章编辑:论文合网站文章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article-4576.shtml 【摘要】目的: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的病理机制、临床特点和防治......

    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裂开20例临床分析[精选合集]

    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裂开20例临床分析 【摘 要】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3年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20例临床资料。结......

    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临床护理

    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临床护理 【摘要】 目的 探讨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临床护理方法, 能够更好地为手术患者腹部切口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 192例妇产科腹部切口......

    妇产科手术病人腹部切口的护理分析

    妇产科手术病人腹部切口的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妇产科实施腹部切口手术患者,对其完成护理后获得的临床效果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实施腹部切口......

    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

    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 (草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 (2003年8月) 腹部手术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2%一11%,其发病常与切口感染、手术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