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及处理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及处理
摘要:目的 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选取年20093月~2012年12月入我院妇产科手术治疗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与临床实际情况分析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原因并总结处理措施。结果 术后患者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表现为脂肪液化(30例,60%)、切口感染(15例,30%)、腹内压升高(5例,10%),原因比例从高到底分别为肥胖、营养不良、缝合不当及线结反应等。结论 影响妇产科患者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因素有很多,临床要谨慎查找原因有针对性积极处理,以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手术;愈合不良;原因;处理措施
妇产科临床治疗中手术频率较高,因术中患者需要开放腹腔,且操作过程中伴有麻醉、牵拉等刺激,会致使患者术后热量散发,术后切口愈合不良,胃肠功能受到影响,出现肠胃蠕动消失、脂肪液化、腹胀腹痛等问题,引发肠胃功能紊乱等并发症,增加患者承受痛苦,影响切口愈合质量和术后康复,造成患者预后下降,这对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升其生活质量非常不利[1]。因此,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并寻找有效的处理办法,对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选取2009年3月~2012年12月入我院妇产科手术治疗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2009年3月~2012年12月入我院妇产科手术治疗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研究患者均为我院妇产科患者并进行了开腹手术治疗,术后伴有切口愈合不良现象,签署同意书,手术方式主要以子宫切除术、剖宫产术和卵巢囊肿剥除术为主,并均在术后1w左右发生切口红肿且有血性分泌物或脓液流出。50例患者年龄23~47岁,平均(27.8±5.6)岁,切口长5~13?M,平均长度(7.2±2.4)?M。两组患者在术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伤口红肿疼痛现象,手术切口可见脓性分泌物者血象居高不下。
1.2方法 选取临床同类研究文献,大量查阅资料,根据导致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进行整理并结合临床实践进行补充验证,逐一对照患者发生切口愈合不良的情况与原因,做好统计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
1.3统计分析 临床研究所得数据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均数标准差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愈合不良原因见表1。术后患者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表现为脂肪液化(30例,60%)、切口感染(15例,30%)、腹内压升高(5例,10%)。讨论
妇产科治疗经常需要应用手术方式,手术无论大小对于机体来说都会有一定损伤,尤其是腹部手术,患者出血量多,范围大,因手术暴露腹部切口时间较长更易发生一些并发症,影响手术切口的愈合及患者身体的康复,因此,针对较长出现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现象,分析影响愈合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是确保患者得以早日康复,恢复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2]。结合本次研究来看,手术切口愈合不良最典型的几大表现是脂肪液化、切口感染、腹内压升高,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肥胖、营养不良、缝合不当及线结反应等,针对这些高危因素,处理措施如下。
切口愈合不良主要分感染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主要是细菌污染伤口造成抵抗力下降,一般常见的感染细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溶血性链球菌及厌氧菌等为主,由于女性常见手术部位子宫、阴道等存在大量菌群,因而感染几率高,所以术前加强检查、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和术后无菌护理是关键,通过加强器械消毒、环境消毒等措施减低感染率,适当应用抗生素,尤其是针对因细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引发切口愈合不良要做好防范措施[3]。对于术后血象较高者要积极查找原因。术前积极治疗感染性疾病,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非感染性因素诸如营养不良和肥胖引起的切口愈合不良,前者要加强营养,及时营养补充,做好忌口与饮食指导,积极纠正贫血,后者较容易引起脂肪液化现象引发感染,皮下脂肪层肥厚患者更易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切口缝合时要彻底止血,皮下脂肪层有出血或渗血也是切口愈合不良常见的原因。对于有过手术史的患者,术前要询问有否切口愈合不良及其原因,若为线结反应,缝合腹壁皮下脂肪层及皮肤要用丝线全层间断缝合,术后7d拆线。除了要做好切口缝合,避免影响血运,选用合适疗法(微波疗法等)改善液化症状也是有效措施[4]。
临床工作中,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比如肥胖患者,除术中要仔细缝合,更彻底止血,其术后切口状况更要严密观察,对有无渗液情况及时进行消毒处理,更换敷料,选择合适抗生素[5]。如营养不良患者,术前术后做好营养评估,积极纠正贫血,设计合理的饮食计划,并根据患者营养状况选择输注血浆、红细胞、人体蛋白等,提升手术耐受,降低感染发生率。术后患者多使用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低脂食物。无论是术前术后,无菌操作和定期消毒都是降低患者感染率的有效措施,在专业技能磨练方面要下功夫,更好的缝合伤口,仔细操作,认真总结,仔细分析促使患者伤口更好的愈合,让患者能平顺预期出院,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医疗纠纷。
综上所述,影响妇产科患者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因素有很多,临床要谨慎查找原因,实行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让患者能如期出院。
参考文献:
[1]王海平.腹部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10例原因及诊治体会[J].中国农村医学杂志,2010,8(5):29-30.[2]陈怡欢,吴素芳.妇产科剖腹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分析[J].河北医学,2010,16(l):4 5-47.[3]刘晓敏.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及裂开的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15(11):709-710.[4]于宝茹.剖宫产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2910-2911.[5]朱吉红,张广亮.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8(3):86-87.编辑/苏小梅
第二篇: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持续改进
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持续改进
黄小芸,朱进峰,邵军晖,廖子瑜
1、目的:,回顾性分析12例切口愈合不良病例,发现与腹部切口不良的相关因素,以进行持续改进。
2、方法:2016年2月1日到2016年5月31日,我院产科剖宫产手术537例,其中切口愈合不良病例12例,回顾分析其临床经过,包括入院时一般情况,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有无妊娠合并症的并发症,手术指征,手术经过,术中情况,缝合使用材料,腹部切口缝合方法,术后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住院时间和费用等。医务科和院感对同期手术腹部切口清洁,备皮进行调查,对手术室空气,无菌物品,外科洗手后进行抽样调查。
结果:本组病例存在有肥胖、糖尿病,胎膜早破,阴道炎,上呼道感染,反复阴道操作等高危病史,一例孕妇有轻度贫血同时合并上呼吸道感染,4例为妊娠期糖尿病A1,胎膜早破4例,同时其中一例术前已诊断发绒毛膜羊膜炎,合并有细菌性阴道病的2例,单纯肥胖的1例。手术指征:择期手术的5例,其中2例手术指征为巨大儿,1例为疤痕子宫,1例为羊水过少,1例为社会因素。7例试产失败(5例为头盆不称2例为胎儿宫内窘迫),12例手术经过均顺利。11例皮下脂肪均采用的连续褥式缝合,材料为强生公司的2-0可吸收缝合线,皮内使用的为强生公司的4-0可吸收缝合线。1例为丝线的间断缝合。术后抗生素使用有头孢唑啉、头孢硫咪、头孢噻肟。临床表现,切口渗液发生时间分别为3例发生在术后3天,4例发生在术后第4天,4例发生在术后第5天,还有一例为第八天:切口红肿热痛6例,血象和cRp升高10例,切口分泌物培养大肠埃希菌2例细菌,加得纳氏菌一例,阴道分泌物培养结果为真菌感染一例,解脲尿原体阳性一例。治疗方法,根据培养结果选择抗生素,切口抽吸或换药引流,二期缝合三例。住院时间(2~25)天,平均为13.9天(同期剖宫产为(5~6)平均为5.25天,费用9952.3元(同期为5877.62元)。院感调查未发现异常。
3、讨论
4.1切口愈合不良,有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本组病例有六例明确为切口感染,诊断依据1.局部有红肿热痛;切口渗液;分泌物培养阳性。该六例病例中有胎膜早破,静点催产素三天的,有经水囊助产的,有术前诊断为绒毛膜羊膜炎,细菌性阴道炎的,从病例经过,以及培养出的细菌来看,考虑为内源性性感染,细菌的来源为阴道或肠道。这些病原菌可通过反复的侵入性操作,如反复的内诊,放置水囊,进入宫旁血液,经血液循环感染切口。或上行进入宫腔,经医生的手术操作直接种植在切口部位引起感染。要减少内源性感染,首先,对于阴道分泌物多的围生期孕妇要做好筛查,尽早的发现和治疗阴道炎症,反复治疗效果不好的可考虑行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宫颈分泌物多的同时做支衣原体培养。其次严格掌握水囊引产的指征,对有阴道炎症禁止使用,对宫颈评分较低的病人,可探讨进行非侵入性手段促宫颈成熟,如小剂量催产素,乳头刺激等方法。严格头盆评分,合理选择分娩方式,尽量减少阴道内诊的次数。
4.2本组病例中有4例合并有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切口愈合不良可能因素有1,血糖过高有利于细菌的生长2糖尿病患者未梢循环不良,创伤部位易坏死液化3糖尿病患者肥胖的较多,脂肪容易液化。4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合成代谢差,容易出现低蛋白血症不利于切口的愈合。过去我们认为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好,容易切口感染,本组资料中,4例孕妇均为血糖控制后正常的孕妇。GDMA1孕妇是否仍然感染率高,还需大样本资料观察。我院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工作开展的很好,但大部分医生不知道管理和监测,且掌握医学营养的专业人员很少,建议普通门诊医生可请高危门诊医生会诊,对有严重并发症的可请内科医生会诊。4.3.抗菌素的使用是预防感染的最后一关,对于产科医生来说如何选择抗菌药物,仍然是一个难点。2015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对于清洁切口围手术期可选择头孢一代,头孢二代,加甲硝唑。对于术前有高危因素(GDM,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反复内诊,宫口开全的手术),仍建议根据妇产科病原菌感染分布特点,选择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茵特别是大肠埃希菌,同时兼顾革兰氏阳性的头孢二代或头孢子三代抗菌素,参考医院的细菌培养和耐药季度调查。4.4对于非感染的因素,应包括改善患者的一般情况,减少手术损伤,止血彻底组织对合良好等,值得一提是缝合方式,缝合线的问题,我院大部分腹部切口选择可吸收线的皮内缝合,如皮内和皮下间的腔隙太大,腹部纵切口存在一定的张力,腔隙间容易出现贮留液化组织,可能是腹部切口液化较多的一个原因。但是否与全层丝线缝合有显著差异,仍进一步观察。缝合材料质量同样影响愈合,缝合材料对组织有刺激,长期不吸收,也可导致缝线周围组织坏死液化,这些仍需临床工作中进一总结。
本组资料由产科二线医生提供,产二科医生参与统计和整理。
第三篇:妇产科手术病人腹部切口的护理分析
妇产科手术病人腹部切口的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妇产科实施腹部切口手术患者,对其完成护理后获得的临床效果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实施腹部切口手术患者86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手术患者分为C1组(妇产组 42例)与C2组(对照组 44例)。C2组:常规切口护理;C1组:全面切口护理,对比C1组与C2组患者临床分别获得的护理效果。结果:C1组与C2组手术患者分别完成护理后,针对C1组患者,完成手术后的4天-13天,临床表现出脂肪液化的患者4例,表现出切口感染的患者2例。针对C2组患者,临床表现出脂肪液化的患者10例,表现出切口感染的患者18例。在护理总有效率方面,C1组高于C2组患者非常显著(P<0.05)。结论:针对实施腹部切口手术患者,对其实施全面切口护理的过程中,将护理细分成各个阶段分别实施,保证患者腹部切口在手术周阶段能够获得有效护理,成功将患者切口甲等愈合率提高,有效增强患者预防切口感染的能力,成功凸显临床应用意义。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全面切口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5-0319-01
当前在医院妇产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便是实施腹部切口手术,因为妇产科疾病表现出诸多的特点,并且妇女自身的生理技能较为特殊,所以患者在完成手术后,其腹部切口的愈合效果对患者完成手术后的临床康复表现了重要的影响。因为在进行具体工作的过程中没有严格要求无菌技术,并且完成手术后没有有效进行护理,往往导致患者完成腹部切口手术后,出现诸多的并发症,例如患者出现了切口感染的情况以及出现了脂肪液化的情况,对患者的临床康复以及自身生理机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1】。为了有效避免临床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研究具体方法对患者实施护理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实施腹部切口手术患者,对其完成全面切口护理后,临床获得的效果显著,现将具体的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86例实施腹部切口手术患者。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5岁-66岁;对患者进行手术的类型:异位妊娠的患者8例,选择实施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4例,选择实施子宫次全切术的患者12例;选择实施子宫全切术的患者12例,选择实施剖宫产术的患者50例。患者临床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表现为肥胖的患者4例,表现为贫血的患者6例,患有糖尿病的患者4例,表现为体质消瘦的患者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手术患者分为C1组与C2组。对比C1组与C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出均衡性(P>0.05)。
1.2 方法
针对C2组患者主要实施常规切口护理,针对C1组患者实施全面切口护理。对比C1组与C2组患者完成护理后获得的临床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在进行本次实验研究过程中,利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表示研究的实验数据。通过卡方检验表示计数资料,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护理效果
在C1组42例患者中,护理显效的患者34例,护理有效的患者6例,护理无效的患者2例。护理有效率为95.24%。在C2组44例患者中,护理显效的患者18例,护理有效的患者8例,护理无效的患者18例。护理有效率为59.09%。在护理有效率方面,C1组高于C2组患者非常明显(P<0.05)。
2.2 临床出现并发症的情况
对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后,在C1组患者中,完成手术后的4天-13天,出现脂肪液化的患者4例,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2例。临床症状主要体现为:患者的切口合并出现渗出物的情况,合并出现了切口疼痛的情况以及轻度发热的情况,此外患者合并出现了切口发红的情况,并且伴有肿胀,出现了咳嗽症状。临床没有感染的患者40例,并且患者的切口全部有效愈合,愈合程度为1级甲等。
在C2组患者中,出现脂肪液化的患者10例,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18例。临床未表现出感染的患者26例,患者切口愈合的程度为1级甲等。综合对比C1组与C2组患者临床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发现,C1组优于C2组患者明显(P<0.05)。
3、讨论
针对C2组患者,对其实施全面切口护理。完成护理后,获得的护理效果确切,护理步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对患者实施手术前护理
3.1.1 对患者进行手术前的基础护理
确保患者的床单整洁,衣物清洁并且皮肤清洁。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观察患者临床疾病情况,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表现予以认真记录,一经发现患者临床表现出高热症状,通知医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在准备进行手术前1天,做好备皮工作,利用松节油棉签对患者的脐孔进行清洁,防止对患者的皮肤造成损伤。在准备手术前一天,协助患者进行淋浴更衣,避免患者出现感冒的情况【2】。
3.1.2 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
针对准备择期进行手术的患者,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设计均衡膳食,主要将能量适宜、少食多餐、低膳食纤维以及低脂作为饮食原则,并且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饮食指导。
3.2 对患者进行手术过程中护理
在对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要求无菌操作。在进行操作过程中对患者彻底进行止血。在准备操作电刀的过程中,需要对电刀的强度以及电刀温度进行认真调整,了解操作的每一过程,避免电刀同患者的皮肤长时间接触或者过多的接触,防止对患者的某处组织多次进行切割,避免对患者大型脂肪组织造成破坏。在准备进行缝合前,对手术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物品进行仔细核对,防止遗留在患者的腹腔,从而导致患者在完成手术后出现伤口感染的情况。利用生理盐水对患者的切口进行冲洗。在进行缝合的过程中需要逐层进行缝合,避免出现死腔的情况【3】。
3.3 对患者进行手术后的护理
对患者完成基础护理后(对患者临床疾病情况以及临床生命体征给予密切观察),对患者实施红外线热疗,以促进患者切口局部血液循环,确保患者的切口干燥。对患者实施中药外敷,针对个体技能非常差以及肥胖的患者,主要选择大黄以及芒硝对患者的切口进行外敷,有效加快患者切口愈合速度。
总而言之,针对实施腹部切口手术患者对其完成全面切口护理后,在降低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促进患者的切口愈合等方面,表现了重要的意义,成功凸显全面切口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于美英.128例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20):105-106.[2]胡艺.对妇产科手术病人进行腹部切口护理的临床探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6(01):755-756.[3]张芬.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工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30):1023-1025.
第四篇: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临床护理
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临床护理
【摘要】 目的 探讨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临床护理方法,能够更好地为手术患者腹部切口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 192例妇产科腹部切口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措施。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裂开、手术瘀痕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对促进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能促进患者切口愈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 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护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8.156
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临床护理
王颖霞
【摘要】 目的 探讨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临床护理方法,能够更好地为手术患者腹部切口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 192例妇产科腹部切口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措施。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裂开、手术瘀痕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对促进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能促进患者切口愈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 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护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8.156
第五篇: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
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
(草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
(2003年8月)
腹部手术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2%一11%,其发病常与切口
感染、手术操作不当、腹内压增高和其它全身性因素如:营养不良、黄疸、肥胖、使用类固醇激素等有关。典型的切口疝诊断较容易,B超和CT有助于确定诊断和了解缺损大小。
1,腹部手术切口疝的分类
腹部手术切口疝的分类应包括两部分:疝环缺损的大小和疝环缺损的部位
根据疝环缺损的大小分为:
(1)小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3cm,(2)中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3cm一5cm,(3)大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5—10em;
(4)巨大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
≥lOcm
根据疝环缺损的部位分为:
(1)中线切口疝(包括脐上中线切口疝,脐下中线切口疝和脐上下中线切口疝L
(2)侧腹壁切口疝(包括肋缘下切口疝,腹股沟区切口疝和肋髂间切口疝):
各种文件记载时要包括部位、具体位置、大中小分型和缺损大小的数字。具体列举如下:
脐上正中小切口疝(2.5cm)或
脐上、下正中大切口疝(8cm)或
侧腹壁肋缘下中切口疝(4cm);或
侧腹壁肋髂间巨大切口疝(13cm);
2,腹部手术切口疝的治疗
腹部手术切口疝不能自愈,均需手术治疗。对于全身情况差.心肺功能不全或有其它内科合并症的病人,要进行积极的术前准备后再选择手术时机。
手术时机选择
对无切口感染史的初发疝和复发切口疝,建议在切口愈合后3-6个月行修补手术;
对有切口感染史的初发疝和复发切口疝,建议在感染控制和切口愈合后1年行修补手术;
已接受过采用修补材料行修补手术感染的复发疝,应在切口愈合1年以后再修补,并建议再次手术前取原感染切口处的皮下组织作细菌培养,如为阴性可用新材料修补如为阳性则用抗生素治疗,待细菌培养阴性后再手术。
伴有污染创面的腹部手术切口疝使用直接缝合修补。如果缺损大,可用自体组织移植或用可吸收人工材料修补。创面污染不重,可在充分术前准备下采用聚丙稀网片修补,不宜使用聚四氟乙烯及其复合材料修补。
急诊手术时,原则上不同时使用不可吸收材料修补腹部手术切口疝。
手术方法选择
小切口疝:建议使用1-0的Prolene线连续缝合关闭疝环缺损,所用缝线的长度和切口长度比最好为4:l
中切口疝:可用直接缝合方法,但在拉拢对合组织有张力时,需使用修补材料修补
大切口疝:巨大切口疝:最好采用修补材料修补
腹部手术切口疝使用材料的选择和修补方法(附件,)
围手术期处理
术前处理
积极处理腹部手术切口疝病人伴有的全身性疾病。
严密检测呼吸功能,包括常规胸部x线检查,肺功能测定及血气分析。对有呼吸功能不全病人的要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
肺部有感染者,术前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控制后1周行手术。通过深呼吸进行胸廓及膈肌煅炼。吸烟者术前2周停止吸烟。
对于巨大切口疝,为防止疝内物还纳腹腔后发生呼吸衰竭及腹腔室间隙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术前应进行腹腔扩容及腹肌顺应性训练。可在术前2-3周始将疝内容还纳腹腔,用腹带束扎腹部。在束扎初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功能,防止突然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第一周应隔日行血气分析和3天行1次肺功测定。后2周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延长上述检测时间。
准备2-3周后,患者的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结果达到标准便可手术。
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明显降低腹部手术切口疝感染率,特别是对于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巨大或多次复发切口疝、使用大块生物材料修补和切口可能遭受消化道细菌
污染的病人,应常规地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手术后处理
(1)术后应使用抗生素2-3天,或根据病人情况而定。
(2)要保证闭式引流的通畅和无菌。根据引流量(引流量少于10mL/d)在术后3-5天内拔除引流物。手术创面大,引流物多时,可适当延长拔管时间。拨除引流物后仍要注意
局部有无积液、积血。发现积液、积血时要随时抽吸。
(3)术后注意体温变化及经常查看伤口。如果术后体温仍持续升高和伤口红肿,要警惕伤口感染的发生,要给予抗生素治疗,并重视局部处理。
(4)术后早期病人可在床上活动,2—3天后可下地行走。术后要用腹带加压束扎2周,并继续使用腹带3—6个月。术后3—6个月内禁止剧烈活动和重体力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