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郑州市人民政府郑政33号文
郑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建立全市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制度的通知
郑政文〔2012〕33号
2012年2月17日
各产煤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煤矿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和声誉。为强化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督管理,推进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常态化开展,及时有效治理各类安全隐患,防止煤矿事故发生,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市煤矿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煤矿安全生产“从零开始,向零奋斗”和“煤矿事故可防可控”的管理理念,进一步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各级政府的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监督管理机制,推进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常态化开展,确保全市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环环相扣,闭合管理”的原则。强力推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五环五步”模式,五环即煤矿企业、主体企业、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县(市、区)政府、市煤炭管理部门;五步即排查隐患、建档分类、落实整改、全程跟踪、验收销号,实现环环相扣、闭合管理。
2、坚持“排查隐患与跟踪督办责任分离”的原则。鼓励查出隐患,多查隐患,排查的隐患一律移交下级单位或部门跟踪督办,实现排查隐患与跟踪督办责任分离,解决安全检查“发现不了问题和发现问题解决不了不报告”的顽症。
二、建立煤矿安全隐患分级排查机制
煤矿企业:每天组织人员开展一次井上、下安全隐患排查。重点排查瓦斯、水害防治等措施落实情况,现场“三违”情况等。排查工作应由值班矿长和跟班矿长组织实施。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每月组织排查不少于5次,其他矿级领导每月组织排查不少于10次。 煤炭主体企业:每周对所属煤矿开展不少于一次安全隐患排查。在全面排查基础上,重点对所属煤矿隐患排查治理情况、所属煤矿企业矿级领导下井带班情况、各项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及贯彻落实情况等进行排查。主体企业主要负责人每月下井次数不少于5次,其他分管负责人不少于8次,各业务部门负责人不少于10次。 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负责对辖区煤矿开展日常、专项和突击检查,并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每旬对辖区内地方主体内煤矿企业及单独保留煤矿企业组织开展不少于一次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每矿每月由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领导带队排查不少于1次。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重点对主体企业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开展情况、矿井通风瓦斯管理、采掘布置、水害防治等各环节、各系统进行排查。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每月下井次数不少于3次,分管负责人每月不少于6次,各业务科室负责人每月不少于8次。
产煤县(市、区)政府:负责辖区煤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本辖区实际,制定具体的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办法。每季度政府常务办公会要听取一次煤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汇报;每半年要组织对本辖区煤矿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至少开展一次督查。 市级煤炭管理部门:负责对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主体企业和煤矿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重点督促、检查、指导。每月对各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一次重点督查,并就隐患排查整改质量对主体企业、煤矿企业进行抽查。对主体企业,重点抽查主体企业对所属煤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开展情况、瓦斯水害等主要灾害排查治理情况等;对煤矿企业,进行随机抽查或重点抽查。
逐步建立煤矿企业、主体企业、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产煤县(市、区)政府、市煤炭管理部门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权责清楚、奖惩分明的五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三、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登记管理机制
各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主体企业、煤矿企业应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并及时报上一级管理机构备案。其主要内容包括:排查时间、排查单位、排查人员、存在隐患、整改期限、转办时间、转办单位、整改责任人、验收时间、验收人、验收结果等。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应按以下要求建立:
(一)煤矿企业分别建立省、市、县煤炭管理部门,主体企业及本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二)主体企业分别建立省、市、县煤炭管理部门及本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三)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分别建立省、市煤炭管理部门及本部门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四)市级以上煤炭管理部门分别建立省煤炭管理部门及本部门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四、建立安全隐患治理整改机制
煤矿安全隐患治理工作要按照“先急后缓、先治理后生产、不治理不生产”的原则,遵循“分类建档,现场整改,跟踪督办,验收销号”的步骤进行治理整改。
(一)分类建档安全隐患分为一般隐患和重大隐患。一般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隐患是指《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446号)所列15种重大安全隐患。各级管理部门、主体企业及煤矿企业分别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分类建档。
(二)现场整改煤矿企业对各级排查出的隐患,能够立即整改的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制定整改措施,按照“五定”(定时间、定标准、定资金、定人员、定措施)原则进行整改。
(三)跟踪督办
1、市级(不含市级)以上有关部门排查出的一般隐患由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负责跟踪督办,重大隐患由市煤炭管理部门挂牌督办。
2、市煤炭管理部门在明查、暗访、专项检查、综合检查、抽查、巡查、督查中发现的一般隐患由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跟踪督办;重大隐患移交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挂牌督办。
3、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排查出的一般隐患由主体企业(或单独保留煤矿)跟踪督办;重大隐患移交主体企业挂牌督办。
4、主体企业排查出的一般隐患由煤矿企业跟踪督办;重大隐患移交煤矿企业挂牌督办。
5、煤矿企业排查出的一般隐患按照隐患类型,根据职责分工由相关业务科室跟踪督办;跟班矿长当班排查出的一般隐患由当班安全员和技术员负责监督整改落实。煤矿企业排查出的重大隐患一律由煤矿矿长挂牌督办。
(四)验收销号
1、煤矿企业排查出的一般隐患由分管副矿长组织验收,验收合格经矿长签字后方可销号。
2、主体企业排查出的一般隐患由主体企业相关业务部门组织验收,验收合格,经主体企业分管安全副总经理签字后方可销号。
3、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排查出的一般隐患由所在辖区煤管站(执法中队)组织验收,验收合格,经煤管站(执法中队)主要负责人签字后方可销号。
4、市煤炭管理部门排查出的一般隐患由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并经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分管安全负责人签字后方可销号。
5、重大隐患验收销号工作按照“谁挂牌、谁督办、谁验收、谁销号”的原则进行,对排查出的隐患由督办单位验收合格经主要负责人签字,并报查出重大隐患单位销号,方可销号。
五、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考核奖惩机制
市、县(市、区)政府、主体企业分别制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并建立煤矿安全生产和隐患排查治理奖励基金。市政府委托市煤炭局每半年对各县(市、区)政府煤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在全市范围通报,并作为县(市、区)煤矿安全监管工作年终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产煤县(市、区)政府制定考核细则,每季度对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主体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及时报市煤炭管理部门备案;主体企业制定考核细则,每月对所属煤矿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备案,确保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同时根据考核情况,按以下规定进行奖惩:
(一)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组织得力、工作认真、及时查出重大隐患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并进行通报表扬,根据贡献大小,给予单位记业绩,个人记优先条件。
(二)对未按照文件要求进行隐患排查治理、挂牌督办、跟踪监控的部门或企业,应分别对相关部门具体责任人记过错一次;对煤矿企业实施停产整改一个月,并建议发证机关吊销主体企业分管负责人和煤矿分管负责人任职资格证。
六、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追究机制
为提高隐患排查质量,确保隐患能在一线及时发现,及时整改,对以下情形实施责任追究:
(一)各级部门在隐患排查过程中查出的重大隐患,按照规定及时移交有关部门挂牌督办后,因督办不力致使隐患整改不到位导致煤矿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对督办及跟踪落实的负责人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查出隐患的部门及人员免于责任追究。
(二)市煤炭管理部门在抽查中发现存在重大隐患,而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主体企业、煤矿企业未排查出,按照“重大隐患等同事故”的原则,追究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主体企业及煤矿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三)市煤炭管理部门在抽查隐患排查质量时,发现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主体企业及煤矿企业未按规定排查隐患或隐患排查不细、质量不高,导致应查出的安全隐患而未查出的,依照规定予以追究。
(四)对重大隐患拒不整改、整改无望或整改后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擅自组织生产的煤矿企业,依法提请政府予以关闭,并建议发证机关吊销主体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煤矿主要负责人任职资格证,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按照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五)对存在安全隐患隐瞒不报、谎报、拖延不报或应查出安全隐患未查出而导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将依法依规对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第二篇: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干线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郑政文〔2005〕159号)(定稿)
【发布单位】郑州市
【发布文号】郑政文〔2005〕159号 【发布日期】2005-09-26 【生效日期】2005-09-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郑州市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干线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郑政文〔2005〕15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推动我市干线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提高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水平、养护质量和养护效率,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干线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豫政〔2004〕5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就全市国家、省干线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事企分开、改企转制、管养分离、权责统一、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强化监管、保障通畅”的基本思路,积极稳妥地做好我市干线公路养护体制改革。
(二)改革目标
实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模式、机构、运行机制、资金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管理改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干线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市、县(市)、上街区干线公路养护分级负责、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管理模式;现有各级干线公路管理部门所属的企事业单位与主管单位全部脱钩,依法组建企业法人实体,独立经营,实现事企分开、管养分离,全面提高我市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水平、养护质量和养护效率。
二、改革的范围和内容
(一)养护管理模式改革
实行在交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的市、县(市)、上街区按行政区域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模式。
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负责全市干线公路养护的行业管理,负责辖区内国家、省干线公路的养护管理和大、中修工程的组织实施;各县(市)、上街区干线公路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国家、省干线公路的养护管理和小修保养工程的组织实施。
(二)养护管理机构改革
干线公路管理部门和公路养护队伍实行事企分离。2003年,市交通部门根据《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成立郑州市建设投资总公司、郑州市地产集团、郑州市土地储备中心、郑州路桥建设投资总(集团)公司、郑州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的通知》(郑政〔2003〕23号)精神,组建了郑州路桥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其资产和人员的划分,均符合豫政〔2004〕53号文件精神,维持不变。尚未改革的各级干线公路管理部门所属的工程处(队)、厂、场、站、库、室、院、所等事业单位全部整建制转为企业。依法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事(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实现与干线公路管理部门人、财、物彻底脱钩。积极推行股份制,鼓励多种所有制成份参与公路养护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要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大幅度精简干线公路管理部门人员,重新核定机构和人员编制。市、县(市)、上街区干线公路管理部门的编制人数,由各级编制管理部门会同本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研究确定。
(三)养护运行机制改革
实行干线公路管理与养护分离,建立统一开放、规范有序、公开、公平竞争的公路养护市场运行机制。打破区域和系统界限,大、中修养护按项目,小修保养按路段对养护企业、养护技术咨询监理公司全部实行公开招投标。
实行养护市场准入制度。按照交通部有关规定,养护企业须向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养护企业资质,并依据核批的养护企业资质等级参与公路养护市场竞争。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建立养护企业,参与公路养护。
各级干线公路管理部门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施工监理制的要求,对辖区内的养护工程实行管理和监督。
(四)养护资金管理改革
非收费干线公路的管养经费列入政府部门预算;收费还贷公路的管养费用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统贷统还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豫政办〔2001〕81号)和豫政〔2004〕53号文件的规定执行。经营性收费公路的管养费用由经营公司承担。
非收费干线公路的养护和管理经费按照豫政〔2004〕53号文件规定的比例切块包干给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节余资金结转下年使用,不足部分根据我市财力,安排专项预算予以适当补助。
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留取本级公路养路费的5%,用于突发性自然灾害造成的损毁、特殊小型项目和弥补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管理经费的不足。
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对切块包干费用、养护项目、养护质量、进度负总责。各县(市)、上街区干线公路管理部门在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领导下对小修经费使用负责。
市、县(市)、上街区财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都要根据编制情况,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核定各级干线公路管理部门的管理经费,不准挪用养护经费用于管理经费开支。
各级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干线公路养护经费和管理经费使用的监督。
(五)国有资产管理改革
在干线公路养护体制改革中,将历年来由交通规费投入形成的国有资产,按照豫政〔2004〕53号文件规定,划归转制企业无偿使用。
涉及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按照《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豫发〔2003〕6号)和原省经贸委等12部门《关于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试行)》(豫经贸企改〔2003〕372号)及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六)强化监管,落实质量责任制
坚持“科学养护、全面养护和及时养护”的方针,落实责任制。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对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养护管理工作和全市干线公路养护计划、资金使用、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制订辖区内干线公路大、中修工程计划,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各县(市)、上街区干线公路管理部门制订辖区内干线公路小修保养计划,报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上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干线公路管理部门对于下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干线公路管理部门的公路养护进行指导和监督,对不符合资金使用方向和规定的计划,在备案审查中要及时予以纠正。对无法纠正的,由交通公路部门商财政部门在核拨养护经费中予以扣除。
干线公路养护工作要做到公开、透明,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要将干线公路养护质量标准、工期、主管责任人、具体责任人在本地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布;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养护计划的监督执行。
各级干线公路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收费公路经营企业的行业管理,督促其按公路养护规范进行养护,确保公路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对出现大面积病害,连续三个月好路率达不到规定要求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责令其及时维修养护,限期达到标准。逾期仍未达到标准的,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责成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组织维修,所需费用由收费公路经营企业支付。经营企业拒不支付所发生费用的,报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交通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豫政〔2003〕10号)规定,责令其暂停收取公路通行费,并指定市干线公路管理部门代收公路通行费,用于该公路的养护维修费用。代收时限以达到应支付的养护维修费用为止。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的,要依法终止其经营权,并将其经营权及时公开拍卖,以确保公路正常养护和通行。
三、改革的配套政策
(一)人员身份问题
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后,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政策。原在编正式职工保留事业单位人员身份,档案工资由市人事部门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工资标准调整,退休(职)时按事业单位工资标准计发退休费,改制为企业后进入人员按企业标准执行。
(二)富余人员安置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改革中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并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优惠政策。
各级干线公路管理部门机关改革分流人员到企业工作的享受国家、省、市相应优惠政策。
(三)在职、离、退休(职)和养老保险政策
2004年12月31日前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改制为企业后,全部参加企业统筹,在企业养老统筹保险机构缴纳养老统筹保险基金。在职工作期间的工资待遇,按企业工资政策执行;个人档案工资由人事部门按事业单位工资标准进行调整。
改制为企业前(即2004年12月31日前)的原在编正式职工,工作年限满2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小于5年(含5年)的,或工作年限满30年的,本人自愿申请,经批准,在改制时可提前退休。提前退休仍按原事业单位标准核定退休费。提前1年以上退休的,可增加一个档次的职务工资作为计发退休费基数。提前退休人员自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至法定退休年龄期间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和领取的养老金,由干线公路管理部门从养护管理经费中支付,分三年期限划拨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第一年划拨30%,第二年划拨30%,第三年划拨40%;个人承担部分由所在单位核定,本人一次性交清。以后增加的离、退休金按事业单位标准增加,企业与事业标准差额部分,由本人所在单位承担,所在单位承担不了的,由同级财政承担。
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前参加工作的人员,改制为企业后保留事业单位档案工资,退休(职)时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标准享受退休(职)待遇,退休(职)后新增养老金按事业单位标准增加。企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企业养老金计发办法规定的标准支付养老金,事业和企业标准差额部分由所在单位补齐,所在单位确有困难的,经有关部门认定后由市财政负担。
改制为企业前已经离、退休(职)人员,原离、退休(职)待遇标准不变。改制为企业前离、退休(职)人员按规定标准核定的离、退休(职)费由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足额发放,所需费用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以后增加的离、退休(职)金按事业单位标准增加,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按企业标准支付,企业与事业标准差额部分,由改制为企业后本人所在单位承担,所在单位承担不了的,由市财政承担。
从事养护等特别繁重体力劳动人员法定退休年龄,按原劳动人事部《关于交通部提前退休的特别繁重体力劳动工种的复函》(劳人护〔1982〕14号)规定执行。
2003年11月20前,由市公路管理局划入郑州路桥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原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均可同样享受豫政〔2004〕53号文件和本实施意见改革的配套政策。
2004年12月31日以前按规定已参加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应将个人缴费部分转入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并从转入之月起,由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应参加而未参加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期间不计算缴费年限。2005年1月1日以后新进入企业人员执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并从2005年1月1日起,根据实际参保时间,由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
(四)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政策
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后,原事业单位在编职工的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政策,按事业单位有关政策执行;改制为企业后新进入企业人员,按国家规定的企业各项社会保险政策执行。
(五)税收政策
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后,要及时办理工商登记变更手续,有关税收政策比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建设厅等部门河南省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豫政办〔2003〕110号)精神执行。
四、加强改革的组织领导
(一)全市干线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由各级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积极推进,保证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干线公路管理部门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尽快制定本系统改革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改革。
(三)各县(市)、上街区政府和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市政府的要求尽快完成改革任务。
二○○五年九月二十六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上市培育企业的通知(郑政办文
【发布单位】郑州市
【发布文号】郑政办文〔2006〕54号 【发布日期】2006-07-31 【生效日期】2006-07-3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上市培育企业的通知
(郑政办文〔2006〕5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大力推进我市企业上市工作,加强上市公司后备资源队伍建设,促进企业直接融资,根据《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发展的意见》(郑政〔2006〕5号),在全市范围内对符合作为上市培育对象的企业进行筛选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发展和企业直接融资工作,把利用和发展资本市场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对此次上市培育企业的申报筛选工作要指定部门和专人负责,精心组织,摸清底数,做好基础工作。凡未列入郑州市上市培育企业的,在上市过程中不享受市政府有关上市培育企业的扶持政策和企业上市后的奖励政策。
二、申报范围为辖区内符合郑政〔2006〕5号文件中明确的上市培育对象基本条件的企业。
三、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将申报表汇总后,将主管领导和联系人姓名、联系电话于8月10日前报送至郑州市证券管理办公室(地点:市经委证券管理办公室,联系人:张海,电话:67448326)。待申报表全部汇总后,由市政府办公厅金融办牵头召集有关部门进行初步审查,符合条件的,提交市政府予以确认。
二○○六年七月三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6.30郑政文【2007】138号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调控严格土地管理的通知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调控严格土地管理的通知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调控严格土地管理的通知
郑政文〔2007〕13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土地调控严格土地管理的通知》(豫政办〔2007〕33号)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土地调控工作,加强土地管理,现通知如下:
一、转变观念,依法合理利用土地
土地调控政策实施以来,国家对土地调控和土地管理的力度不断加大,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文件相继出台,我市各县(市)、区,各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土地调控政策,在严格土地执法、加强规划和计划管理、保障农民利益、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健全责任制、保障重点项目用地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当前土地管理和土地调控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的观念没有牢固树立,违法违规用地现象还依然存在。为此,各县(市)、区,各部门必须加强对国家土地调控政策的学习和宣传,深刻领会土地调控政策的精神实质,正确处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进一步规范土地利用和管理的行为,切实做好土地调控。
二、严格落实土地调控政策,促进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贯彻国家土地调控政策,要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出发点,从强化责任机制,规范管理机制,建立集约节约利用机制,健全法律监督机制入手,进一步做好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工作。
(一)认真落实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
各县(市)、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要对本辖区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利用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郑东新区管委会要协助金水区、管城回族区对其规划范围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共同负责。市政府与县(市)、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要签订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纳入政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县(市)、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每年要对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进行自查,并于每年11月15日前将责任目标履行情况上报市政府。
(二)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各地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和改变用途。对符合法定条件,确需改变和占用基本农田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建立和完善基本农田管护制度和核查统计制度,加强基本农田占用补划管理,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加强国家和省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三)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管理
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之前,因经济建设需要,确需调整规划的,从严从紧、有保有压。除符合法定的条件外,不得占用基本农田。各级政府对申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的必要性和真实性负责。进一步强化土地利用的计划管理。今后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作为所有实际发生用地的控制指标,对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超过当年下达计划指标的,要扣减下一相应的计划指标。
(四)全面实施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
按照国土资源部和监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落实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78号)要求,对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下发前,已经签订工业项目投资协议,确定了供地范围和价格,所涉及的土地已办理完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手续的,各县(市)、区政府要集中时间和力量,严格按照《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的规定,将意向出让、租赁地块的位置、用途、土地使用条件、意向用地者和土地价格等信息向社会公示后,抓紧签订土地出让或租赁合同,且必须在2007年6月30日前签订完毕。6月30日后,工业项目使用国有土地,必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土地有形市场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市国土资源局会同市发展改革、经济、规划、建设、环保等部门,尽快制订《郑州市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实施细则》。
(五)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
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之前,规划建设用地指标、计划指标由市政府统一调配。市内五区新增建设用地主要用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项目以及关乎国计民生的公益性、基础性设施项目,不再用于商品住宅开发项目。
(六)加强土地储备工作
进一步明确土地储备范围。拟改变用途用于经营性开发建设的原划拨、出让土地;旧城改造(包括危旧房改造)用地;依法收回的国有存量土地;新增国有建设用地中的经营性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城中村改造土地;重点发展区域用地以及政府确定纳入储备的其它土地。上述范围内土地由政府统一储备。纳入政府储备范围的土地,由市土地储备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各区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做好配合工作。
(七)积极推进“三项整治”工作
加大农村旧宅基地、工矿废弃地、砖瓦窑厂的“三项整治”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新机制,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和合理布局调整。市政府与县(市)、区政府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要签订“三项整治”目标任务,对完成“三项整治”目标任务的,在建设用地指标上予以倾斜,否则,减少下建设用地指标,直至停止新增建设用地的审批和审核。
(八)摸清家底,盘活存量
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尽快开展土地调查,逐地块查清全市城乡各类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利用现状,为盘活存量土地、加强土地管理奠定基础。
(九)加强“城中村”土地管理
严格按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和市政府公布的建成区范围,依照有关程序,加强对“城中村”土地管理,“城中村”改造用地纳入政府储备范围。凡未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的“城中村”土地,有关部门不得为其办理建设规划手续,并不得转让、出租、抵押;未经批准私自进行开发改造的,按违法用地依法查处。
(十)完善征地制度,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利益
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健全征地制度,规范征地程序,确保农民征地知情权。在征地综合区片地价公布前,市内五区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征地标准不得低于3万元/亩,县(市)、上街区和乡镇用地范围内征地标准不得低于2万元/亩。同时,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力保征地补偿费及时支付到位。加快市内五区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费新标准的制订工作,待征地综合区片价发布后一并实施。要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培训、就业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信访条例》(国务院令第431号)和《国土资源信访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32号),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土地信访工作,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十一)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
认真做好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的土地执法检查工作,继续开展土地执法专项清查活动,严厉打击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各县(市)、区政府对辖区内违法用地负总责,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凡辖区内发生重大土地违法案件的,将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体系,解决土地执法中调查取证、移
送移交、强制执行等难题,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做到既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又查处违法责任人。各县(市)、区每年发生的违法新增建设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的,依法履行审批相关手续后,该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可以计入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由各级政府按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交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面积超过计划的,除相应扣减下一计划指标外,按违法用地予以查处。
三、加强领导,确保国家土地调控政策落到实处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土地调控政策,事关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大局。各县(市)、区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领导。年底,各县(市)、区政府要将本辖区内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向市政府作出专题报告。
二○○七年七月三十日
第五篇: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文物保护先进单位和个人立功的通报(郑政(推荐)
【发布单位】郑州市
【发布文号】郑政文〔2006〕 218号 【发布日期】2006-12-23 【生效日期】2006-12-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文物保护先进单位和个人立功的通报
(郑政文〔2006〕 21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市入选15处(新郑市5处、登封市3处、荥阳市3处、市区2处、新密市1处、巩义市1处),入选数量居全国地级城市之首。在申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过程中,我市各级文物部门和广大文物工作者精心组织,突出重点,统筹安排,齐心协力完成了申报任务,受到了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的表扬和好评,为我市争得了荣誉。为表彰先进,市政府决定对在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郑州市文化局(文物管理局)等单位予以表彰,并给予郑州市文化局文物处处长寇玉海同志记个人三等功一次。
希望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发扬成绩,再接再厉,在今后的工作中再创佳绩。同时号召全市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学习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事迹,立足本职,扎实工作,为我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附件:先进单位和立功人员名单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附件
先进单位和立功人员名单
一、先进单位(6个)
郑州市文化局(文物管理局)
新郑市文物管理局
登封市文物管理局
荥阳市文化局
新密市文化旅游局
巩义市文物管理局
二、记三等功人员(1人)
寇玉海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