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附件
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药品流通行业是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行业。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促进药品流通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药品供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商务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行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药品流通行业规划发布实施,行业基础建设持续加强,管理体系日益完善,市场机制作用逐步增强,行业呈现出转型发展的新局面。行业保持平稳快速增长。2015年,全国持有药品批发企业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数量约为1.35万家,与“十一五”末持平;药品零售连锁企业4981家,零售药店门店总数达44.8万家,比“十一五”末增加4.9万家;具有互联网药品交易资质的企业达517家。
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15年,药品批发百强企业销售额占药品批发市场总额的比重从2010年的69%提高至86%;药品零售连锁经营率从2010年的33%提高至46%;形成3家年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的全国性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和25家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的企业由2010年12家增加到2015年20家,上市公司兼并重组活跃。
行业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发布《药品批发企业物流服务能力评估指标》、《零售药店经营服务规范》等一系列行业标准。零售药店执业药师配备人数从“十一五”末的4.3万人增加到21.8万人,为患者提供更为及时专业的帮助。制定“十二五”行业人才培训方案,累计培训从业人员2000余人,有力促进行业人才队伍素质改善。
行业社会作用进一步增强。药品流通行业不仅满足了全国98万余家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需求,每年还通过零售药店直接服务130多亿人次,在保证药品供应、方便群众购药、服务百姓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5年,全行业从业人数约534万,占城乡商业服务业就业人数的5%。医药物流和医药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住宿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同时,行业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行业结构不合理。药品批发企业的供应能力总体上远大于需求,而在部分边远地区药品供应又明显不足;药品零售企业小、散问题仍然突出;行业集中度和药品零售连锁经营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流通现代化水平不高。现代医药物流技术尚未广泛采用,流通成本较高;中药材现代流通仓储设施缺乏,流通方式落后;药品供应链管理和信息化水平不高。三是行业服务能力不足。企业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有待提升;部分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品牌竞争力不足;药学技术人才缺乏,专业服务能力较弱,行业服务大健康的功能未充分发挥。
(二)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重要阶段,是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和药品流通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药品流通行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药品和健康服务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未来5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提速、人口老龄化加快、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等,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和自我保健的需求将大幅增加,药品、保健品和健康服务的市场规模将加快增长。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随着公立医院改革、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和分级诊疗的推进,我国医疗卫生投入将稳步增加,医疗保障水平将逐步提高,从而大大拓展药品流通行业的发展空间。
药品流通转型升级需求更加迫切。从自身来看,药品流通行业需要迅速适应流通新业态、新模式的变革,有效满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从外部环境来看,“两票制”、“医药分开”等政策的实施以及“互联网+医药”等模式的创新,都对行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立现代药品流通体系为目标,以促进行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为方向,以改善行业发展环境为着力点,积极推进药品流通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其在服务医疗卫生事业与健康产业的功能作用。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药品流通行业发展基本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网络布局优化、组织化程度和流通效率较高、安全便利、群众受益的现代药品流通体系。
具体目标:培育形成一批网络覆盖全国、集约化和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大型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批发市场总额90%以上;药品零售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零售市场总额40%以上;药品零售连锁率达5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合理规划行业布局,健全药品流通网络。引导行业有效配置资源。按照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乡建设发展规划、人口数量和结构等实际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发布年度药品消费情况、药品流通企业数量、仓储物流能力、零售药店覆盖水平等信息,引导药品流通资源有效配置。配合相关部门优化药品物流、零售企业网点布局,做到网点布局与区域发展相适应、药品供应能力与药品需求相匹配,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构建遍及城乡的流通网络。积极适应“两票制”改革要求,逐步构建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体、中小型企业为配套补充的现代药品流通网络。支持实力雄厚、管理规范、信誉度高的全国性和区域性药品流通骨干企业,重点在物流配送能力薄弱的地区,整合、改造及新建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的药品物流配送中心。鼓励大中型药品批发企业、零售连锁企业重点在城市便民商圈、新建社区、农村和边远地区延伸配送与服务网络,发挥邮政企业、快递企业的寄递网络优势,实现药品流通对基层的有效覆盖。鼓励中小型药品流通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做精做专,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
提升行业集中度。鼓励药品流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做强、做大,加快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经营。支持中小型药品流通企业发展采购联盟和药店联盟,采用联购分销、统一配送等方式,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组织化程度。鼓励实行批零一体化、连锁化经营,发展多业态混合经营。
(二)提升流通管理水平,打造现代医药供应商。优化药品供应链管理。支持药品流通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完善药品供应链集成系统,向供应链上下游提供市场开发、价格谈判、在线支付、金融支持等增值服务及综合解决方案,加快向药品供应链服务商转型发展。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药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疾病谱变化及患者健康需求和消费习惯等数据信息,加强对大数据的管理、分析和应用,为药品研发机构、生产企业判断市场趋势、调整产品结构以及医疗机构改进用药选择、加强合理用药,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支撑,提高整个药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发展现代绿色医药物流。支持药品流通企业推广使用射频识别、自动分拣输送、卫星定位等先进物流技术,发展上下游供应链紧密衔接、仓储资源和运输资源有效整合、多仓协同配送、物流成本经济的新型现代绿色医药物流。支持药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鼓励通过协同物流、共同配送等方式,实现企业间冷链资源互联共享。建设集初加工包装、仓储养护、物流配送及追溯管理于一体的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提高中药材物流的组织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推动实施城市配送车辆统一标识管理,方便药品配送车辆通行。
(三)创新行业经营模式,拓展行业服务功能。推进“互联网+药品流通”。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药品流通领域广泛应用,鼓励企业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创新,丰富药品流通渠道和发展模式。支持药品流通企业与医疗机构、医保部门、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开展医药电商服务,向患者提供非处方药的“网订(药)店取”、“网订(药)店送”等便捷服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创新零售服务模式。在推进零售药店信息系统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和医保支付系统对接的过程中,鼓励具备条件的零售药店承接医疗机构门诊药房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引导建立首席药师制度,以抗菌药物为重点指导合理用药,着力提高药品质量管理和药学服务水平。积极宣传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危机的认识。鼓励应用可穿戴医疗等新技术,发挥医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护理师等专业人才作用,积极发展个人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和慢病管理业务,构建“服务+商品”新业态。支持发展专业药房、药(美)妆店、“药店+诊所”、中医(国医)馆等新型零售经营方式,倡导一站式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推进医养结合,鼓励与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养老机构和家政服务机构合作,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和医疗用药服务。
培育发展中介服务。培育市场中介机构,鼓励开展与医疗、医药相关的市场研究、管理咨询、价格监测、评估验证、知识产权保护、信息技术支持等中介服务。鼓励提供药品销售渠道、消费结构和区域分布情况等信息服务,以及西药、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材重点品种的市场运行监测和预警服务。鼓励搭建各类行业信息服务平台,促进行业信息交换与共享。
(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升行业开放水平。
提升行业利用外资质量。吸引境外药品流通企业按照有关政策扩大境内投资,参与国内兼并重组。鼓励国内企业与全球领先的跨国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学习借鉴国外同行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经验,全方位优化经营模式、管理方式和技术手段,提升自有品牌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支持企业对外发展。支持药品流通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药品供应链国际分工,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药市场,开展与有关国家的医药投资合作。充分发挥医药会展经济在开拓国际市场中的作用,提升国内企业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国际化合作平台,积极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援助。推动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和认证体系,通过多双边谈判扩大中医药国际市场准入。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以医带药,扩大我国中医药市场规模,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五)加强行业基础建设,提高行业服务能力。完善行业标准体系。指导药品流通行业协会提升行业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前瞻性,进一步健全行业管理和服务标准规范。建立药品流通编码规则或电子数据交互规范,逐步实现药品高效流转和全程可追溯。制订零售药店分级管理制度,开展零售药店经营服务能力分级评定。制订常用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和中药材包装、仓储、养护、追溯等相关标准。通过开展标准宣传培训、标识使用许可、执行情况监督等工作,引导药品流通企业贯彻行业标准。
提升行业统计工作质量。根据行业发展的新动态和新趋势,及时调整行业统计指标体系,完善统计制度。进一步扩大行业统计工作的覆盖面,将更多企业纳入统计直报系统,提高统计全面性和准确度。进一步缩短行业统计数据反馈周期,提高统计时效性。适时优化数据报送系统,加强行业统计人员培训。进一步强化行业统计数据分析与应用工作,充分挖掘数据信息内在价值,逐步实现行业内及相关部门间的统计信息共享。
加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组织药品流通行业协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企业开展药品流通行业重大课题研究,加强对智慧型医药服务、医药电子商务等方面的药品流通理论研究。鼓励行业协会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培训和国际培训,形成多层次的行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专业型、复合型中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优化企业中高层管理团队。加强对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药学服务、健康管理等专业人才的教育,积累行业发展的后备人力资源。
强化企业经营管理能力。鼓励药品流通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信息完备的药品购销记录,积极推行药品购销票据管理规范化、电子化。严格落实凭处方销售抗菌药物,加强药品效期和包装材料管理,规范过期药品等废弃药品及其包装材料的处置。完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岗位职责,彻底排查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有效防范遏制安全事故发生。探索建立药品(中药材)信息化追溯系统,切实提升企业管理能力。结合转型升级进行组织架构变革,制订服务质量标准,建立服务水平评价和考核体系,形成自我激励机制。支持开展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打造品牌企业、品牌药店。鼓励老字号药店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逐步健全药品流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推动《药品管理法》修订,完善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政策,加快推进药品流通领域改革。落实行业管理职责,利用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各项商贸流通促进政策,积极支持药品流通行业转型升级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统筹财政、金融、规划、土地等方面地区支持政策,鼓励药品流通企业建设现代医药物流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系统。
(二)推进统一市场建设。
完善药品流通领域市场机制,配合有关部门有序清理和废止在企业跨区域经营、合作商选择等方面存在的阻碍药品流通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规定;会同有关部门完善药品定价、采购和支付机制,参与制订有关竞争政策,清除市场壁垒,打破地方保护和地区封锁,促进形成全国统一的药品流通市场体系。
(三)维护公平竞争秩序。配合有关部门规范药品流通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挂靠经营、虚假交易、伪造记录、虚构流向、非法渠道购销药品和发布虚假药品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充分发挥12312商务综合行政执法投诉举报热线的作用,规范投诉举报的受理、移交、办理和反馈流程,完善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发挥药品流通行业协会的监督作用,建立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四)加强行业信用建设。
加强行业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树立一批诚实守信的标杆企业。建立药品流通企业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在“信用中国”网站及时公开,形成信息公开、分类管理、社会监督的行业信用管理机制。完善药品流通行业信用评价体系,鼓励企业参与行业信用评价和诚信经营示范创建活动。
(五)建立规划实施跟踪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实施责任,创新实施机制。结合工作实际,制订本地区的具体规划或实施意见。建立对规划实施效果的定期评价、问题反馈和总体评估机制,将评估结果充分运用到政策制订、执行、督查和整改全过程。加强规划实施过程跟踪和监督检查,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按期实现。
第二篇: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解读
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国药品流通行业的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形成网络布局合理,流通效率不断提高,营销模式不断创新,骨干企业竞争力增强.具体发展目标:形成1-3家年销售额过千亿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县以下基层流通网络更加健全。
主要任务
(一)加强行业布局规划,健全准入退出制度。
制定行业布局规划。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制订药品批发零售网点合理设置和布局的具体规划,保证药品供应。
完善准入退出机制。提高行业准入标准,严格控制药品经营企业数量。建立退出制度,对违法违规和不遵守制度的企业要限期整改,严重的取消经营资格。
(二)调整行业结构,完善药品流通体系。
提高行业集中度。鼓励药品流通企业通过收购、合并、托管、参股和控股等多种方式做强做大。推动实力强的药品流通企业跨区域发展,形成以全国性、区域性骨干企业为主体的遍及城乡的药品流通体系。发展特色经营。支持老字号药店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发挥品牌效应,拓展特色服务,增强核心竞争力。支持专业化和有特色的中小药品流通企业做精做专,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引导中小药品流通企业采用联购分销、共同配送等方式,降低经营成本。
完善药品流通网络。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加快形成若干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药品流通枢纽。鼓励市场中介组织开展药品销售渠道、消费结构和区域分布情况等信息服务,发挥政府信息和市场机制在完善流通网络中的引导作用。
保障药品应急供应。建立中药材重点品种储备制度。根据各类突发事件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应急保障机制。
(三)发展现代医药物流,提高药品流通效率。
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医药物流发展。广泛使用先进信息技术,运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方法,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发展基于信息化的新型电子支付和电子结算方式,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药品从生产、流通到使用全过程的信息共享和反馈追溯机制。
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传统的医药物流方式。不断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促进使用自动分拣、冷链物流等先进设备,加快传统仓储、配送设施改造升级。完善医疗用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和生物制品等特殊药品物流技术保障措施,确保质量安全。
推动医药物流服务专业化发展。鼓励药品流通企业的物流功能社会化,实施医药物流服务延伸示范工程,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向医疗机构和生产企业延伸现代医药物流服务。在满足医药物流标准的前提下,有效利用邮政、仓储等社会物流资源,发展第三方医药物流。
(四)促进连锁经营发展,创新药品营销方式。
加快发展药品连锁经营。鼓励药品连锁企业采用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质量管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联网信息系统管理、统一品牌标识等方式,发展规范化连锁,树立品牌形象,拓展跨区域和全国性连锁网络,发挥规模效益。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和医药分开的逐步实施,鼓励连锁药店积极承接医疗机构药房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
创新药品经营模式。鼓励批零一体化经营。鼓励药品零售企业开展药妆、保健品、医疗器械销售和健康服务等多元化经营,满足群众自我药疗等多方面需求。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提高药品流通领域的电子商务应用水平。鼓励经营规范的零售连
锁企业发展网上药店。
(五)健全行业管理制度,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制定完善与流通秩序有关的行业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药品批发企业营销人员、药品生产企业和代理企业医药代表的资质管理办法和行为规范,实行持证上岗和公示制度,保证依法依规销售药品和推广新药。完善药品购销管理制度,依法索取税票,保证经合法渠道经营药品。逐步实施药品流通企业分类分级管理制度,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打击违法违规行为。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经营假劣药品、商业贿赂、倒买倒卖税票、挂靠经营、非法经营网上药店、发布虚假药品和保健品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整顿规范中药材市场,加强有害物质残留和质量检验。充分发挥12312商务行政执法投诉举报热线的作用,完善投诉举报的受理、处理、移送和反馈机制。
(六)加强行业信用建设,推动企业诚信自律。
推进全行业信用建设。建立违法违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开展行业信用评价,提高行业自律和信用水平。
(七)统筹内外两个市场,形成开放竞争的市场格局。
搭建多功能服务平台。发挥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作用,建立药品交易、投融资合作、信息交流、政策发布等多层次、多功能平台,服务企业发展。加快国内外市场融合。
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投资结构,吸引境外药品流通企业按照有关政策扩大在境内投资。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营销方式。
鼓励药品流通企业“走出去”。鼓励有条件的药品流通企业“走出去”,通过新建、收购、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到境外开展业务,参与国际药品采购和营销网络建设,参与国际竞争。
(八)加强行业基础建设,提升行业服务能力。
建立行业标准体系。结合行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药品流通业态分类分级、药品统一编码及现代流通设施与信息化、中药材商品等级、职业经理人与从业人员资质和岗位规范、企业经营服务、信用建设和社会责任等相关标准体系。
建立行业统计制度。合理确定行业统计指标,建立直报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及有关方面共同参与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统计制度与网上报送平台,及时掌握行业运行和发展的全面信息,辅助政府决策,引导行业发展。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药品流通企业是药品流通过程中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药品购销索证索票、出入库及运输安全管理责任制;加强税票管理,积极与税务管理机关联网。
提升经营服务水平。药品批发企业要提升药品品种保障能力,建立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机制,保证药品及时、安全、足额供应。对药品流通企业设备设施、营业场所环境、售后服务等经营服务内容,以及各类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岗位责任、仪容仪表等,进行全面规范。保障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推动修改完善与药品流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清理、废止阻碍药品流通行业改革发展和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改善融资环境,鼓励企业利用产业基金、融资担保、信用保险、上市融资、应收账款和仓单质押等金融工具,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改革发展步伐。有条件的地方应争取优惠政策,支持药品流通行业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大型药品物流设施。
(二)改善药品流通行业发展环境。
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动改革以药补医体制,完善药品定价、采购和医保支付机制,破除地方保护。保障药品批发企业平等参与招标采购及配送业务,促进医疗机构依合同规定向流通企业支付货款。在公立医院改革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等医改措施中,积极探索实现医药分开的具体途径,取消以药补医的基层医疗机构,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药店覆盖范围,逐
步提高社会零售药店在药品终端市场上的销售比重。
(三)加强药品流通理论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大型药品流通企业集团加强现代药品流通理论研究与创新。;建立全国药品流通职业经理人和其他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建立药品流通领域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
(四)形成促进药品流通行业健康发展的合力。
将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切实纳入商贸流通工作体系进行统筹规划,大力支持药品流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发展,加强协会的组织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统计、行业培训、行业自律、国际交流合作、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
(五)建立规划纲要的实施机制。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应根据本规划纲要制订2011-2015年本地药品流通行业发展的具体规划。建立跟踪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确保工作计划与规划协调一致。各项扶持政策的实施应符合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第三篇:安徽省药品流通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关于印发《安徽省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皖商秩字〔2012〕50号
各市商务局,广德、宿松县商务局:
为进一步做好全省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促进全省药品流通行业健康发展,根据《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精神和要求,省商务厅编制了《安徽省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安徽省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安徽省商务厅
二○一二年二月六日
附件:
安徽省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为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促进药品流通行业科学改革和发展,依据商务部制订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结合安徽省药品流通行业实际,制订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安徽省药品流通行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市场导向的积极作用下,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经营方式互补的药品流通行业格局,药品供应保障能力稳步提升,药品服务覆盖范围逐步拓展,药品流通竞争机制逐渐完善,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药品流通行业体系。
(一)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2010年,全省药品流通销售总额达到602亿元,占全国行业同期销售总额的8.5%;限额以上企业销售总额509.4亿元,占全省销售总额的84.62%,“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0.7%。其中,批发企业销售总额569.15亿元,占全省销售总额的94.54%;零售企业销售总额32.85亿元,占全省销售总额的5.46%;零售连锁企业销售总额9.96亿元,占全省零售总额的30.32%。总体市场规模呈逐年扩大的趋势。
(二)流通网络逐步完善
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药品批发企业593家(其中法人企业358家,非法人企业235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49家,下辖门店 907家,零售单体药店11558家,零售药店门店总数达12465家,基本能够满足城乡药品供应需求。初步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村药品监管、供应网络,农村药品监管网已覆盖99.5%的行政村,农村药品供应网已覆盖98.5%的行政村。
(三)现代流通初具雏形
全省行业领先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积极发展连锁门店,截至2010年底,安徽百姓缘大药房拥有77家连锁门店,安徽丰原大药房连锁门店达到202家。南京医药合肥天星有限公司、安徽省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控股安徽有限公司等一批药品流通企业积极建设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和分销中心。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拟建成10万平方米药品仓库和物流仓库,其专业物流公司运输网络覆盖全国,药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已覆盖300多个县市。
(四)骨干企业实力增强
2010年,全省批发企业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有9家,销售额过亿元的有96家,销售前10位的批发-1-
企业占全省药品批发销售总额的44.75%,其中前3家批发企业占全省药品批发销售总额的31.08 %。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销售总额132亿元,占全省销售总额的21.93 %,连续10多年居全国医药商业企业单体销售量排名之首。
(五)兼并重组步伐加快
随着医改的逐步深入,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华润医药、南京医药、九州通医药等全国大型企业正在积极布局安徽药品流通市场,通过收购、资产重组、控股、参股等形式进行兼并重组;省内行业领先的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医药合肥天星有限公司、安徽省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国立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主动拓展销售渠道,整合销售资源,延伸市、县、乡、村销售网络,全省药品流通行业兼并重组步伐逐渐加快。
(六)专业市场独具特色
我省拥有全国最大的太和华源药品集中交易市场和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太和华源药品集中交易市场,经过多年的培育,建立了“五统一、一分销”经营管理模式,吸引全国4000多医药厂家的25000个品种在市场集中进行销售,与全国4万家下游客户有业务往来,药品日常库存价值14亿元,基本满足客户“一站式”采购需求,目前已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经营格局,2010年销售额达到132亿元,市场直接或间接解决了近10万人就业。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是国内品种最多、规模最大、交易最为活跃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中药材日上市量高达6000吨,上市品种2600余种,2010年成交额突破200亿元,市场带动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的人员超过100万。太和、亳州两地每年一度的中国华药会暨安徽华源医药药品流通峰会、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影响力日益提升。
(七)行业问题不容忽视
由于受行业准入门槛较低、缺少行业发展整体规划、以药补医体制、招标采购制度等因素制约,全省药品流通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一是行业集中度不高。流通企业“多、小、散”问题突出,全省药品批发企业数量较多,普遍规模不大,销售额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比重过高;零售连锁发展滞后,连锁门店数只占零售门店总数的7.28%,前10家的连锁企业销售额只占全省零售总额的21.1%。二是行业布局不够合理。药品流通企业主要集中在地级以上城市,中小企业产品同质化、定位趋同化、经营传统化问题突出;零售网点布局不完善,农村及偏远地区药品零售网点数量偏低。三是行业物流发展滞后。除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建有或正在建设现代药品物流中心,其他药品流通企业长期以来对药品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流通效率较低,难以适应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的需要。
二、发展环境
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对药品流通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徽省作为医改的先行者,必须认清形势,努力把握机遇,积极迎接挑战,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发展机遇:
一是医改深入推进的提振作用。我省作为全国医改的先行者,正在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深入推进医改工作,按照中央提出的改革方向,大力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将为我省药品流通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产生较大的提振作用。
二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作用。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省的区位优势、平台优势、空间优势、政策优势所产生的叠加效应,必将导致人流、物流、商贸流的高度汇集,促进安徽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有利形势将带动我省药品流通行业快速发展。
三是居民收入增加的促进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省居民收入呈稳步增长趋势。“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8%,城镇居民实际收入增长40.1%。全省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支撑了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居民家庭健康投入必然增加,寻医问药消费自然增长,这将有力地促进我省药品流通行业的发展。
四是人口结构改变的拉动作用。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我省老龄人口的比重将逐步增大。人口结构的改变决定了消费结构的调整,老龄人口比重的增大将逐步放大药品消费市场,拉动药品消费,为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五是行业规划纲要的引领作用。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实施,对引导我省药品流通行
业持续健康发展,合理进行行业布局,促进行业组织化程度提升,提高行业流通效率,创新行业营销模式,增强骨干企业竞争力,将发挥较好的引领作用。
面临挑战:
一是客观环境的影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和我省的相关政策需要不断完善,各方利益将随之进行调整,我省药品流通行业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大局。
二是内在因素的制约。我省药品流通行业基础薄弱,管理水平、设备设施相对落后,企业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服务水平、市场拓展能力等相对不高,短时期内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难度较大。
三是市场格局的调整。全国性大型企业以及外资企业正在积极布局安徽药品流通市场,省内行业领先企业积极开展兼并重组工作,必将推动全省行业市场格局的重新调整,部分中小企业将会面临转型或重组的压力。
四是创新能力的不足。全省药品流通行业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方式大多处在传统阶段,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滞后,现代供应链服务、药事服务、增值服务等方面亟待加强。
五是行业人才的短缺。2010年,全国执业药师超过18.5万人,我省执业药师只有6404名,每万人拥有的执业药师人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满足不了零售药店配备执业药师的要求。执业药师的严重短缺,制约了零售药店开展药学等其他服务,影响零售药店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功能的提升。
三、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精神,从安徽省情、药品流通行业实际出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局,以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利用水平,创新行业运行管理模式,提升行业发展的整体层次,努力形成高效、便捷、惠民的现代药品流通行业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兴皖富民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十二五”期间,我省药品流通行业发展,坚持政府引导、科技引领、城乡统筹、行业自律的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突出政府在规划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的作用,消除妨碍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因素,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药品流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逐步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流通效率。科技引领。加强行业标准化建设,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水平,改善物流基础设施,加快药品流通的现代化,推动行业效率的提升,全面增强药品的供应和保障能力。
城乡统筹。突出药品供应的社会公益性,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农村和偏远地区药品配送网络和零售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稳步提高群众用药的可及性。
行业自律。加强对企业守法、守规和诚信经营宣传教育,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建立行业内的违规惩戒和退出机制,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行业自律。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能够满足全省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公共卫生需要的药品流通体系。药品流通行业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行业集中度和连锁覆盖率明显提升,骨干企业品牌效应逐步扩大,流通效率不断提高,市场秩序持续好转,供应网络遍及城乡,居民用药更加安全便捷。
行业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全省药品流通销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66%以上,年均增长12%以上。前10位的批发企业销售比重提高到70%,前3家批发企业销售比重提高到50 %。药品零售销售总额超过5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52%以上,年均增长12%以上;零售连锁企业销售比重提高到50%,连锁药店比重达到全部零售门店的50%。
企业培育目标:到“十二五”末,培育一批年销售额20亿元-300亿元的地区性、区域性、全国性的药品流通企业;培育一批年销售额5亿元-10亿元以上的地区性、区域性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培育1-2家年销售额20亿元-50亿元药品电子商务企业。
网点布局目标:“十二五”期间,合理控制零售网点增长数量,重点发展乡镇、农村零售连锁药店,实现县城以上城市布局相对合理、行政村全面覆盖的布局目标。
市场建设目标:到“十二五”末,全面提升太和华源药品集中交易市场和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影响力。加快太和华源药品市场建设步伐,打造网上交易平台,发挥普药分销优势,完善全国性分销网络,提高市场辐射能力。进一步规范亳州中药材市场交易行为,加大标准种植基地中药材进场交易比重,加快亳州华佗国际中药城建设,建成集贸易、检验检测、信息发布、物流配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集散中心,巩固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四、主要任务
(一)优化行业整体布局
合理进行布局。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国家对药品流通行业的整体部署,统筹考虑全省各地的产业基础、企业实力、物流条件和覆盖范围等因素,按照实现规模效益和保持适度竞争的原则,确定全省药品批发企业的合理布局。按照网点设置基本规律和便民利民、方便购药、有序发展的原则,指导全省各地优化网点布局,完善药品供应体系。
保障基层供应。适应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需求,在新建城区,根据人口密度合理布局,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围绕社区卫生医疗机构、服务中心设置零售药店。保障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药品供应,按照当地常住人口数量、地域、交通状况和实际需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农村用药的便利性、可及性。确保药品零售供应保障体系覆盖到每个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和行政村。
(二)引导行业整合重组
引导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企业依托资本、渠道、物流和品牌等优势,通过收购、兼并、联合、参股、控股等方式,利用产业基金、融资担保、上市融资和利用外资等多种经济手段,加大各市网络布局力度,建立分销企业,逐步发展成在全国有竞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进一步将网络深入到县及以下区域,向居民社区和村镇延伸销售与配送网络,实现药品流通对基层的有效覆盖,提高农村和偏远地区药品供应的安全性、便利性。
鼓励企业跨界经营发展。鼓励有实力的批发企业通过自营、并购和联盟等形式延伸产业链,加强对零售终端的整合,发展零售连锁经营业务。鼓励零售企业多元化发展,开展药妆、保健品、医疗器械销售和健康服务等多种经营。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利用渠道优势,推动大商业与大工业的强强联合,探索药品工商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构建全产业链优势。
推动企业之间合资合作。鼓励省内外行业骨干企业参与我省的行业整合,引导本地企业加强与外来企业的合资合作,积极借鉴引进企业的物流技术、管理经验和营销方式,提高全省行业发展水平。
(三)提高行业运营效率
大力发展零售连锁经营。鼓励大型药品连锁企业加大布局力度,进一步拓展网络,树立统一品牌,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物流效率,推动连锁经营的规范发展,提高连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鼓励新开办和已有的零售连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自愿联合等形式发展连锁经营,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跨地区发展;鼓励零售连锁企业发展乡镇、农村连锁经营门店,为农村安全有效用药提供保障。鼓励单体药店积极加盟连锁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鼓励连锁企业,向新建社区和乡镇转移,拓展营销空间,提高生存能力。加快现代医药物流进程。鼓励企业运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方法,依托无线射频、全球卫星定位、温度传感等物联网技术,建设标准化、信息化、自动化的医药物流,提高物流效率。推动流通企业的供应链向上下游拓展,与生产企业、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实现药品下单、采购、配送、仓储管理等信息集成,提高库存管理水平,提升供应链整体价值。鼓励社会物流企业按照医药物流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承担药品物流配送任务。
健全药品流通保障体系。借鉴发达地区先进药品物流基地的经验,结合安徽发展实际,逐步发展以医药第三方物流为基础的药品电子交易中心、地市级物流配送中心,同时鼓励部分企业通过投资、合作、兼并等方式组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物流基地。力争将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医药物流园建成辐射全国的医药物流基地。选择部分规模较大、现代物流基础较好、社会责任感强、流通网络健全的药品流通企业承担药品、中药材储备任务,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四)加强行业规范管理
扩大统计范围。落实商务部制订的药品流通行业统计制度,逐步扩大我省直报企业范围,按要求及时报送有关数据,直报企业、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及有关方面广泛参与,及时掌握全省药品流通行业运
行和发展的全面信息,为政府决策、行业发展提供依据。
落实行业标准。按照全国行业相关标准,结合我省特点和行业发展趋势,推行药品流通业态分类分级、药品统一编码、现代流通设施与信息化、中药材商品等级、职业经理人与从业人员资质和岗位规范、企业经营服务、信用建设和社会责任等相关标准。
促进行业自律。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将药品流通行业纳入商务信用建设范围,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开展药品流通行业“诚信经营”示范创建活动,建立诚实守信经营示范企业认定制度。建立行业内的违规惩戒和退出机制,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行业自律。
(五)创新行业营销模式
促进企业拓展服务范围。鼓励药品流通企业向医疗机构开展延伸服务,鼓励药品流通企业为医院提供标准化、专业化、个性化与增值化的综合药事服务解决方案,鼓励药品流通企业承接“医药分开”后医院药房供应管理工作。引导企业以订单为导向,重构供应链,有效地整合上下游的资源,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率,把传统的药品供应提升为供应链服务、药学服务、药房管理等多种方式的组合服务。
积极发展药品电子商务。鼓励经营规范、信誉好的品牌药品流通企业,开设网上连锁药店,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高效的物流系统,发展新型药品服务模式。鼓励质量信得过的药品流通企业,探索实体店与虚拟店并行发展。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逐步提高全省药品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六)促进行业市场建设
壮大太和华源药品市场。鼓励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优化“统一购进、统一仓储、统一财务、统一票据、统一价格、分公司销售”的“五统一、一分销”平台式经营管理模式,吸纳更多厂家更多品种在交易平台上进行竞争性销售,更好地满足下游客户“一站式”采购需求;发挥普药分销优势,在全国每个省级地区设立子公司;发展网上交易平台,网上交易覆盖到全国每个县;着重强化分销网络建设,建立现代仓储和物流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上下游紧密结合型,产、销、用一体化,全程实时动态管理的现代药品流通模式。
提升亳州中药材市场水平。鼓励亳州中药材市场建立信息化、标准化的中药材交易中心,开展对中药材进行分等定级研究工作,对产、供、销全程严格落实全国统一的编码;发展中药材期货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中药材质量;建立重点中药材储备库,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建立现代化中药材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全国性中药材指数信息发布中心;努力建成交易规范、管理科学、辐射面广、影响突出、国内外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根据国家药品流通行业管理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规范,结合我省药品流通行业发展现状,完善我省药品流通行业管理配套政策措施。结合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对药品流通行业结构调整和药品保障体系建设予以积极支持。支持企业进行产业整合、信息化改造、提升物流技术装备水平,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连锁经营。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发展连锁经营,支持零售连锁企业和其他具备条件的零售药店申请医保定点资格。
(二)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充分发挥多方力量,共同做好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由商务、药监、卫生、发改、社保、财政、税收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形成工作合力。加强与行业协会之间的沟通联系,建立联系机制,引导行业协会协助做好统计、培训、调研等基础性工作,发挥行业的服务功能和桥梁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加强与重点药品流通企业的沟通,定期交流通报有关情况,收集企业意见和建议,协调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商务部开展的药品流通行业相关培训,逐步提升全省药品流通行业管理与经营人员的素质。定期举办行业管理人员培训,交流工作经验,提升服务水平。加强药品流通从业人员培训,培养一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职业经理人和专业人才;加大对药品营销、药学服务、经营管理、医药电子商务管理、执业药师等各类人员的培训力度。鼓励大专院校、社会机构进入药品流通行业开展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支持流通企业建立培训机构,形成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药品流通行业职业经理人及其他重要岗位从业人员人才库和职业行为信用信息数据库,促进人才的使用和交流。
(四)改善流通发展环境
协调有关部门,清理、废止阻碍药品流通行业改革发展和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优胜劣汰,逐步形成竞争有序、开放的药品流通市场体系。推进医药分开工作,推动改革“以药养医”体制,促进医疗机构门诊药房的社会化,鼓励患者凭处方到药店购药。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经营假劣药品、商业贿赂、倒买倒卖税票、挂靠经营、非法经营网上药店、发布虚假药品和保健品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药品市场、中药材市场监督管理。
(五)全面推进规划落实
省商务厅将会同有关部门、相关行业协会,对全省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实施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及时调整配套政策和措施,确保工作计划与规划协调一致。全省市、县商务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精神,结合全省规划,制订本地药品流通行业发展的具体规划,并严格进行跟踪落实;要及时做好本地药品流通企业的调查摸底、统计分析工作,为科学决策提供服务;要建立药品流通企业备案登记制度,将是否符合行业规划作为行业准入的重要依据;要严格按照商务部制定的分级分类标准对药品流通企业进行分等定级,并确定扶持对象。全省药品流通企业和相关专业市场,应根据全省规划,制订或调整本企业的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发展指标,安排具体项目建设;结合省商务厅有关工作安排,积极开始试点工作和承担药品流通课题研究工作,确保全省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得到全面落实。
第四篇:《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商务部2011年5月5日正式发布
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药品是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特殊商品,药品流通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并对药品流通行业改革和发展提出要求。为适应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促进药品流通行业科学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合理方便,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药品流通从计划分配体制转向市场化经营体制,行业获得了长足发展,药品流通领域的法律框架和监管体制基本建立,药品供应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经营方式互补、覆盖城乡的药品流通体系初步形成。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3万多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2149家,下辖门店13.5万多家,零售单体药店25.3万多家,零售药店门店总数达38.8万多家。2009年,全国药品批发企业销售总额达到5684亿元,2000年至2009年,年均增长15%;零售企业销售总额1487亿元,年均增长20%;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药品市场规模明显扩大。
发展水平逐步提升。药品流通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行业集中度开始提高。2009年,药品百强批发企业销售额占全国药品批发销售总额的70%。连锁经营发展较快,连锁企业门店数已占零售门店总数的1/3,百强连锁企业销售额占零售企业销售总额的39%;现代医药物流、网上药店以及第三方医药物流等新型药品流通方式逐步发展,扁平化、少环节、可追踪、高效率的现代流通模式比重开始提高。
社会作用不断增强。2009年,全国药品流通行业从业人员约400万人,占城乡商业服务业就业人数的5%;各类药店提供销售及服务约130亿人次,较2005年增长33%,在方便群众购药、平抑药品价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药品流通骨干企业成为药品储备和应急配送主体,不仅确保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的药品需求,而且有效保证了“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药品供应。药品流通行业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性增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现,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利益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由于长期实行的以药补医体制等体制性弊端,以及药品定价、采购和医保支付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加上准入门槛较低、行业规划管理欠缺、市场竞争不充分、执法监督工作不到位等因素,导致药品流通行业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流通组织化现代化水平较低。药品流通行业集中度低,发展水平不高,跨区域扩展缓慢。现代医药物流发展相对滞后,管理水平、流通效率和物流成本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二是行业发展布局不够合理。药品流通城乡发展不够平衡,发达地区和城市药品流通企业过度集中,农村和“老、少、边、岛、渔、牧”等偏远地区药品配送网络未能全面有效覆盖,药品可及性有待提高。三是流通秩序有待规范。药品购销领域各类违规经营现象比较突出。部分零售药店出售假劣、过期等不合格药品。部分中药材市场存在药材交易混乱、质量缺乏保障、市场管理缺位等问题。
(二)面临形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行业提出新要求。2011-2015年,是实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药品流通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中央提出加快建立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建立便民惠民 1的农村药品供应网等任务,迫切要求行业必须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加快发展面临较好机遇。未来5年,全球药品市场将维持快速扩张态势,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09年的7730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2万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8%左右,全球药品流通行业集中度和流通效率将继续提高。在药品市场增长空间方面,中国将是潜力最大的市场。随着我国开始向中高收入国家迈进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人民生活需求和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对医疗卫生服务和自我保健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药品市场增长潜力巨大。中央提出“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医改方向,以及“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要求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必将在推动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同时,带动药品市场规模的增加,为药品流通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抓住机遇仍需面对诸多挑战。药品流通行业改革发展与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辅相成,与用药制度设计密切相关,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和渐进的过程。从外部环境看,改革与药品流通有关的体制机制,涉及行业管理体制的完善和重大利益格局调整,其进展状况在本规划期内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仍需克服地方保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内部看,药品流通行业基础薄弱,总体发展程度较低,管理水平、设备设施相对落后,人才匮乏,行业结构调整和实现转型发展仍有一定难度。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中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以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强化现代科学技术和新型管理方式应用为基本原则,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为主线,充分发挥药品流通行业在服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和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二)总体目标。到2015年,全国药品流通行业的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形成网络布局合理,组织化程度显著提升,流通效率不断提高,营销模式不断创新,骨干企业竞争力增强,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城乡居民用药安全便利,以及满足公共卫生需要的药品流通体系。具体发展目标:形成1-3家年销售额过千亿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批发总额85%以上,药品零售连锁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零售企业销售总额60%以上;连锁药店占全部零售门店的比重提高到2/3以上。县以下基层流通网络更加健全。骨干企业综合实力接近国际分销企业先进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行业布局规划,健全准入退出制度。
制定行业布局规划。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体制改革进展、城乡建设规划、人口增长与密度和年龄结构变化、药品供应能力等实际,制订药品批发零售网点合理设置和布局的具体规划,保证药品供应。
完善准入退出机制。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将是否符合行业规划作为行业准入的重要依据,严格控制药品经营企业数量。加强日常监管和考核,建立退出制度,对违法违规和不遵守各项管理制度的企业要限期整改,严重的取消经营资格。
(二)调整行业结构,完善药品流通体系。
提高行业集中度。鼓励药品流通企业通过收购、合并、托管、参股和控股等多种方式做强做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经营。推动实力强、管理规范、信誉度高的药品流通企业跨区域发展,形成以全国性、区域性骨干企业为主体的遍及城乡的药品流通体系。整合现有药品流通资源,引导一般中小药品流通企业通过市场化途径并入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在兼并重组过程中要做好人员安置等工作,保证平稳过渡。
发展特色经营。支持老字号药店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发挥品牌效应,拓展特色服务,增强核心竞争力。支持专业化和有特色的中小药品流通企业做精做专,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引导中小药品流通企业采用联购分销、共同配送等方式,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组织化程度。完善药品流通网络。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积极参加药品招标采购,做好药品配送。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鼓励建设一批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药品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加快形成若干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药品流通枢纽。实施“放心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鼓励大中型骨干药品流通企业向居民社区和村镇延伸销售与配送网络,实现药品流通对基层的有效覆盖,提高农村和偏远地区药品供应的安全性、便利性。建立西药、中成药、中药材重点品种的市场运行信息监测、预警体系;鼓励市场中介组织开展药品销售渠道、消费结构和区域分布情况等信息服务,发挥政府信息和市场机制在完善流通网络中的引导作用。保障药品应急供应。建立中药材重点品种储备制度。按照国家应急和战略储备的统一规划和部署,做好流通环节实物和资金的储备。根据各类突发事件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应急保障机制。
(三)发展现代医药物流,提高药品流通效率。
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医药物流发展。广泛使用先进信息技术,运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方法,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发展基于信息化的新型电子支付和电子结算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构建全国药品市场数据、电子监管等信息平台,引导产业发展,实现药品从生产、流通到使用全过程的信息共享和反馈追溯机制。
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传统的医药物流方式。鼓励积极探索使用无线射频(RFID)、全球卫星定位(GPS)、无线通讯、温度传感等物联网技术,不断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促进使用自动分拣、冷链物流等先进设备,加快传统仓储、配送设施改造升级。完善医疗用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和生物制品等特殊药品物流技术保障措施,确保质量安全。
推动医药物流服务专业化发展。鼓励药品流通企业的物流功能社会化,实施医药物流服务延伸示范工程,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向医疗机构和生产企业延伸现代医药物流服务。在满足医药物流标准的前提下,有效利用邮政、仓储等社会物流资源,发展第三方医药物流。
(四)促进连锁经营发展,创新药品营销方式。
加快发展药品连锁经营。鼓励药品连锁企业采用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质量管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联网信息系统管理、统一品牌标识等方式,发展规范化连锁,树立品牌形象,拓展跨区域和全国性连锁网络,发挥规模效益。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和医药分开的逐步实施,鼓励连锁药店积极承接医疗机构药房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
创新药品经营模式。鼓励批零一体化经营。鼓励药品零售企业开展药妆、保健品、医疗器械销售和健康服务等多元化经营,满足群众自我药疗等多方面需求。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提高药品流通领域的电子商务应用水平。鼓励经营规范的零售连锁企业发展网上药店。
(五)健全行业管理制度,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制定完善与流通秩序有关的行业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药品批发企业营销人员、药品生产企业和代理企业医药代表的资质管理办法和行为规范,实行持证上岗和公示制度,保证依法依规销售药品和推广新药。完善药品购销管理制度,依法索取税票,保证经合法渠道经营药品。逐步实施药品流通企业分类分级管理制度,根据不同类别和等级,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激励企业在规范经营的基础上改善服务设施,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打击违法违规行为。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经营假劣药品、商业贿赂、倒买倒卖税票、挂靠经营、非法经营网上药店、发布虚假药品和保健品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整顿规范中药材市场,加强有害物质残留和质量检验。充分发挥12312商务行政执法投诉举报热线的作用,完善投诉举报的受理、处理、移送和反馈机制。发动各方面力量,加强对药品流通行业的社会监督。
(六)加强行业信用建设,推动企业诚信自律。
推进全行业信用建设。加强全行业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广泛开展“诚信经营示范创建”活动,树立一批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管理规范、服务到位,能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自觉接受监督的诚信经营典型。建立违法违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在“商务领域信用信息系统”中归集企业信用信息,建立信用档案。推动部门间监管信息的公开和共享,实行信用分类监管。
建立行业自律机制。指导和鼓励行业协会制定和执行行规行约;维护正常价格秩序,防止垄断行为;探索建立对职业经理人、执业药师等人员从业行为信息的采集、记录、公开、共享等制度,对有违规失信行为的个人实行行业禁入;加强信用知识培训,帮助企业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开展行业信用评价,提高行业自律和信用水平。
(七)统筹内外两个市场,形成开放竞争的市场格局。
搭建多功能服务平台。发挥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作用,建立药品交易、投融资合作、信息交流、政策发布等多层次、多功能平台,服务企业发展。发展医药会展经济,促进内外贸、中西药、产供销协调发展,加快国内外市场融合。
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投资结构,吸引境外药品流通企业按照有关政策扩大在境内投资,参与药品流通企业兼并重组,拓展分销业务;引导外资到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发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营销方式。
鼓励药品流通企业“走出去”。鼓励有条件的药品流通企业“走出去”,通过新建、收购、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到境外开展业务,参与国际药品采购和营销网络建设,参与国际竞争。
(八)加强行业基础建设,提升行业服务能力。
建立行业标准体系。结合行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药品流通业态分类分级、药品统一编码及现代流通设施与信息化、中药材商品等级、职业经理人与从业人员资质和岗位规范、企业经营服务、信用建设和社会责任等相关标准体系。
建立行业统计制度。合理确定行业统计指标,建立直报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及有关方面共同参与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统计制度与网上报送平台,及时掌握行业运行和发展的全面信息,辅助政府决策,引导行业发展。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药品流通企业是药品流通过程中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药品购销索证索票、出入库及运输安全管理责任制;加强税票管理,积极与税务管理机关联网;落实各项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和员工“三险一金”等各项规定和政策,保障员工教育经费。
提升经营服务水平。药品批发企业要提升药品品种保障能力,建立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机制,保证药品及时、安全、足额供应。零售企业要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或相关药学技术人员,提高药品质量管理和药学服务水平,零售药店应当提供24小时服务;建立以消费者
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指导消费者正确、安全、有效、合理用药。对药品流通企业设备设施、营业场所环境、售后服务等经营服务内容,以及各类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岗位责任、仪容仪表等,进行全面规范。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推动修改完善与药品流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清理、废止阻碍药品流通行业改革发展和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健全市场机制。研究制订鼓励性政策措施,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在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各项政策中,积极支持药品流通行业结构调整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改善融资环境,鼓励企业利用产业基金、融资担保、信用保险、上市融资、应收账款和仓单质押等金融工具,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改革发展步伐。有条件的地方应争取财政、土地、金融、专项资金等优惠政策,支持药品流通行业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大型药品物流设施。
(二)改善药品流通行业发展环境。
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动改革以药补医体制,完善药品定价、采购和医保支付机制,破除地方保护、地区封锁。保障药品批发企业平等参与招标采购及配送业务,促进医疗机构依合同规定按期向流通企业支付货款。在公立医院改革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等医改措施中,积极探索实现医药分开的具体途径,在已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取消以药补医的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周边药品零售配套设施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可率先探索医生负责门诊诊断,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的模式。加快赋予所有符合条件的药店处方药销售资格。支持零售连锁企业和其他具备条件的零售药店申请医保定点资格,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药店覆盖范围,逐步提高社会零售药店在药品终端市场上的销售比重。密切跟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政策实施对行业的影响,研究提出解决对策和措施。
(三)加强药品流通理论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大型药品流通企业集团加强现代药品流通理论研究与创新。建立国内药品流通人才培训机制,支持和鼓励药品流通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层次多元、市场需要、企业欢迎的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全国药品流通职业经理人和其他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建立药品流通领域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实施从业人员培训工程,“十二五”期间培训高级职业经理人2000人,中级职业经理人5000人,执业药师继续教育5000人,药学技术服务人员10000人,其他重点岗位20000人。
(四)形成促进药品流通行业健康发展的合力。
将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切实纳入商贸流通工作体系进行统筹规划,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进行工作对接,建立沟通协调和合作机制。大力支持药品流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发展,加强协会的组织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统计、行业培训、行业自律、国际交流合作、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
(五)建立规划纲要的实施机制。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应根据本规划纲要制订2011-2015年本地药品流通行业发展的具体规划。建立跟踪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确保工作计划与规划协调一致。各项扶持政策的实施应符合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第五篇:湖北省关于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的通知
湖北省关于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的通知》(商秩发〔2009〕571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进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现就加强全省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药品流通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药品流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采用现代流通方式,流通网络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市场秩序良好,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药品流通市场体系。但由于药品流通行业存在管理比较薄弱、资源配置不尽合理、企业经营规模偏小、竞争能力不强、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经营不规范等问题,不能适应体制改革和市场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药品流通资源配置,提高行业集中度和现代化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保障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提升我省医药事业整体发展水平。各级政府要将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流通体系,规范药品流通,保障人民群众用药的可及、安全。
二、加大诚信宣传教育,推动药品流通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各级政府要将药品流通行业纳入信用建设范畴,加大诚信宣传教育力度,深入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引导药品经营企业增强诚信意识。推动药品流通行业广泛开展“诚信经营”示范创建活动,按照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制度健全、诚恳规范服务、履行社会责任、自觉接受政府、社会和舆论监督的创建要求,规范药品经营企业经营行为。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实行信息公开和分类监管。制定药品质量长效管理机制,严格药品质量准入制度,广泛开展“放心药店”建设工程活动,通过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评选出一批诚实守信经营的示范店,树立行业诚信标兵。开展“放心药店”评选,一是要实行“企业法人负责制”,企业必须保证药品的质量;二是实行“承诺制”,药店主动接受社会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三是实行“进货监督制”,谁进货谁负责,严禁假冒伪劣药品进入终端市场;四是实行“明码标价制”,杜绝价格欺诈行为,努力创造安全放心的用药消费环境。
三、密切配合,整治规范药品流通行业经营秩序
商务部门作为药品流通行业的管理部门,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加强调查研究,遵循国家药品监管法规,认真研究制定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行业标准和有关促进政策,维护平等参与、公平竞争、完善有序的药品流通市场体系,指导和推动药品流通企业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提高流通效率和行业组织化水平,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建立药品流通行业统计制度,指导行业协会开展业务培训,树立行业守法自律、诚信经营的风尚,彰显行业社会形象,促进行业发展。要对各零售药店是否按中央要求配备和销售基本药物的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全面将零售药店纳入医保、新农合报销范围,确保群众用药公平可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药品经营企业的准入管理,监管药品质量安全,组织查处药品经营的违法违规行为,商务、工商、税务、物价等部门要积极配合。要严查药品购销合同、往来票据、财务账目、购销记录等经营资料,重点抓好药品购销管理,完善索证索票制度,维护正常价格秩序。以规范药品购销中的票据管理为切入点,大力整治药品流通环节中“挂靠经营”、“走票”、“倒买倒卖税票”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经营药品的质量安全。
四、发展先进营销模式,完善药品流通网络
积极引导规模较大、有一定实力的药品批发和零售企业发展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实行标准化统一配送,创新营销模式,拓展流通网络,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提升行业组织化程度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自发兼并重组,消除妨碍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实现药品流通企业的优胜劣汰,不断提高行业集中度。引导和鼓励药品流通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广泛应用电子监管和高科技管理手段降低成本,不断提高竞争能力,逐步做大做强。商务主管部门要结合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支持药品流通行业结构调整和药品保障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现有流通网络资源,有效利用市场机制和财政补贴等多种手段,完善县级以下药品流通网络,确保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的药品供应。
五、加强领导,强化药品流通行业管理的组织实施工作
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责任重大,各级政府及其商务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全省药品流通行业管理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省政府成立全省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省政府副秘书长骆新华任组长,省商务厅副厅长张早阳任副组长,省经信委、省卫生厅、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物价局、省医改办等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商务厅,具体负责药品流通行业管理的日常工作。各市、州、直管市及神农架林区政府要相应成立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商务部门要尽快明确责任部门,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保障办公条件,制定工作计划,迅速开展工作,切实把药品流通行业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