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我国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与对策DOC[精选]

时间:2019-05-14 22:4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究我国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与对策DOC[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究我国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与对策DOC[精选]》。

第一篇:探究我国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与对策DOC[精选]

论文题目:论提高行政管理的途径

主 考 学 校: 专 业: 准 考 证 号: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工 作 单 位:

二○一四年三月

郑 重 声 明

本人呈交的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 日期:

目 录

一、引言........................................................(一)研究背景..................................................(二)研究的现实意义............................................二、研究的理论基础..............................................(一)行政管理的概念............................................(二)行政管理三要素............................................(三)判定行政管理高低的标准....................................三、我国行政管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一)我国行政管理的现状........................................(二)我国行政管理低下的原因分析................................四、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的途径......................................(一)推进行政决策机制改革,合理配置行政决策权,使其民主化、法制化-88899910111042、行政管理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在发展社会经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行政管理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能够更快更好地解决面临的大量新问题。政府切实提高行政管理不仅能优化社会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还能够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同时,政府提高行政管理不仅可以凝聚人心,提高人民群众的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还可以集聚和优化各种资源,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3]

3、行政管理是评价政府行为有效性的重要标杆

行政管理是政府投入使用一定的资源,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不断增长的需要的促进和影响程度,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从事行政工作结果的度量和评价。行政管理主要是通过行政管理的成败与否为决定标准。通过政府的行政管理,可以评价政府行政的各种方式、各种环节等是否科学合理、精简实用;可以评价政府工作人员的能力是否较强、整体素质是否较高、人际关系是否协调、工作态度是否积极;可以评价政府的行政规章是否合理,机构设置和权责划分是否科学、分工是否明确、层次是否得当、幅度是否适宜。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行政管理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关于行政管理的定义主要持两种争议:一是行政效率就是指政府工作人员从事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收获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4]比例关系。二是行政效率就是指行政法律制度要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笔者认为可以从多角度来理解行政管理的概念:一是行政管理是指能够及时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二是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工作所能达到的最大效果;三是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工作的最佳选择;四是行政管理是指政府投入与收益之间的定量比例关系;五是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完成预期目标的程度。笔者认为只有客观评价和衡量政府行政管理,才能为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树立标杆和确立方向。

3确保行政流程符合规范。政府不能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由,就可以不按照规章制度行事,我们要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合理、公平、公正。

三、我国行政管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行政管理的现状

1、行政投入产出比方面,政府投入行政成本过高,且成效不显著

目前,政府行政成本的投入过高,而且行政行为的成效不显著。这不仅仅是因为政府行政规模膨胀、事务繁杂等原因,更多的是因为政府机关的内部矛盾,由于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纠纷,许多政策难以得到贯彻,无法得以实施,使得政府行政成本始终居高不下。[11]因此,如何有效地投入行政成本,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好地作用,达到行政行为的预期目标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2、行政职能方面,机构繁多、分工不明,“踢皮球”现象频发

目前,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低下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机构繁多、分工不明,经常发生“踢皮球”的现象。许多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不“抓落实”(抓落实,就是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把上级制定的方针、作出的决策、制定的政策,具体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搞形式主义。形式主义脱离内容、夸大形式,割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典型特征就是:重口号、轻行动;重场面、轻效果;重数量、轻质量;重开头、轻结尾;重短期、轻长远;重上级、轻群众。主要表现在工作目标上追求急功近利,热衷于出名“挂号”;在工作方法上,赶时鬃,看风使舵,不讲原则;在工作方式上,习惯于文山会海,照抄照搬。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大搞所谓的“形象工程”、“路边工程”、“献礼工程”。[12]

3、人事管理方面,行政人员不按标准行事,缺乏效率观念,形式主义、消极怠工的现象仍然存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政府行政人员是人民的公仆,4、一部分行政人员主观上效率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政府机关存在一部分行政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行政人员效率意识淡薄、群众观念不强、官僚主义严重,漠视群众、脱离群众。这样的工作态度必然难以提高行政管理,创造更好地工作业绩。[15]另外,我国政府机关的一部分领导人员也存在着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不能做到“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导致组织管理效率低下,无法实现高效率的行政管理,这也阻碍了高效行政这一目标的实现。

5、监督力量薄弱,未起到有效的督促作用

我国政府部门监督自身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合规的监督力量较为薄弱,不能起到很好地监督作用。监察职能作为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政府在履行其他职能的同时必须加强监察职能建设,确保政府行政行为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运行。同时,现有行政法律法规尚未健全,行政监督难以具体实施,行政监督的结果对外公开力度有限,不利于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行政人员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行政权力的运用就会渐渐扭曲,最终导致违法违纪现象发生,损害政府的行政管理。[17]

6、政府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不利于行政管理的提高

笔者在通过调查发现很多政府部门对互联网了解甚少,自然而然信息化水平较低。这些领导表示他们明白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社会中网站建设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其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所以还是倾向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同时,许多单位认为电子信息化政务建设和自身关系不大,不能积极根据自身单位的业务状况,制定一个科学信息建设方案。

加上我国政府机关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对OA系统的使用和电子政务的建立水平很有限,政府网站普遍存在资料缺少价值,更新不及时、内容平淡重复,实用信息缺少等问题,即使简单地行政审批程序也需人工完成,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甚至没有建网,这就更谈不上信息化了,政府信息化的落后无疑制约着我国行政管理的提高。

(四)深入学习群众路线,从思想上增强效率意识

当前,很多公务员身上存在一些不良思想与作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群众有诉求视若无睹,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球,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公务员干部的形象,更破坏了与群众间的关系。而造成上述原因的,主要是由于部门干部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没有把群众的冷暖放心上。

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各级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都在深入学习群众路线精神,查摆自身“四风”问题,“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笔者认为行政人员是为百姓服务的,我党若想切实提高行政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就必须严格要求行政人员,加强对行政人员自身道德准则的考察,从思想上真正摆正自己的位置,牢牢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13]同时还应杜绝旧时衙门之风兴起,坚决打击扼杀官僚主义作风,时刻警醒行政人员莫忘公仆之本。

(五)加强行政内部监督力度,并加大信息透明度,接受社会舆论监督

笔者认为政府要加强自身内部监督制度建设,在这种倒逼体制的威慑下,保证自身行政行为的合法合规性,增强监督的力度和透明度。同时,政府也要引导公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自觉接收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依法行政、公正行政。同时,各级党委、人大、政府要做舆论监督的后盾,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单位行使监督就是行使民主权利的具体体现。只有不断加强政府内部监督力度,并加大信息透明度,自觉接收社会舆论监督,才能真正地建设阳光政府、法治政府,切实提高政府行政管理。[19]

(六)与时俱进,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

当前我国以建设信息化为目标,政府要与时俱进,运用互联网开展政务信息发布、行政审批、行政管理、税费征收等政务活动。政府利用网络为人民群众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不仅能方便人民群众办事,还能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从而提高政府办公自动化水平和服务效率。

[19]郭婕.我国政府行政成本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7(1):71-77.[20]黎民.我国政府行政成本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郑州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9(1):71-77.致谢

古语说的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回首几年的求学历程,虽说不长,但老师对我的悉心教育和帮助历历在目,使我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让我难以忘怀。本次论文的写作过程,也是我向老师们的学习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除了潜心学习翻阅资料和调查研究之外,也向许多人请教。所以说,这个论文的形成,也是众多人知识相互浸透和积累的结果。在这里,我要向曾经帮助过我完成论文的所有人,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所给予的让我难以忘怀支持和训导。

第二篇:我国行政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我国行政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制度缺失

提高行政效率是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当前我国政府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行政效率低下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各种制度(包括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和实施机制)缺失而引起,因此,要提高我国行政效率首先必须分析行政效率低下的制度原因。

一、行政效率与制度

行政效率实际就是指政府效率、政府绩效,是指在保证政府活动预定目标,并给社会带来有益成果的前提下,行政活动的产出和投入之间的比例。行政效率一般涉及到政府管理活动的成本、产出两个方面。成本既包括政府部门从事管理活动耗费的人力、物力、办公设备,又包括获得和维持这些人力、物力、设备所花费的资金;产出既可以是决策活动的产出如出台的法规实施细则、计划和执行活动,也可以是社会经济等方面环境的改善、企业和公民满意程度、人民生活的舒适度等。可见,行政效率是质和量的统一,在质方面更强调公民的满意、服务质量等。

制度是决定行政效率高低的基础。制度学派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讲,制度是由人类设计的用以规范人们相互行为的限制,它由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规则的执行实施机制组成。(1)正式规则,亦称正式制度,是指由公共权威机构制定或由有关各方共同制定的公开和实施的行为准则,包括各种组织的章程、协议、纪律,国家的法律、政令、条例等。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正式的制度规则都有其相应的具体形式,是外在于每个人个人,并与之相对立的。(2)非正式规则,亦称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约定成俗、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包括传统习惯、价值观、道德规范、意识形态等。它是对正式制度的补充、拓展、修正、说明和支持,它是得到社会认可的行为规范和内心行为标准。非正式规则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非正式的制度不是依靠外界的压力,而依靠内心的自省和自觉。在某种意义上说,非正式制度比正式制度更为重要。(3)实施机制,是指有一种社会组织或机构对违反规则的人作出相应的惩罚或奖励,从而使这些约束或激励得以执行的条件和手段的总称。

我国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都要求政府及时地提供成本低、质量好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大幅度地提高行政效率。行政效率作为政府能力的主要表现是衡量政府管理状况的基本综合指标。然而,我国目前的行政效率仍然存在低下的倾向,主要表现为:行政机关之间或内部互相推诿、互相扯皮;办事程序环节多、关卡多、手续繁杂、办事的拖沓、公共成本的扩大;决策失误、资源浪费巨大;信息不畅通,服务质量低下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有二个特点:一是普遍性。这些低效率的现象不是局部的、个别的问题而在各行政部门都存在;二是持续性。这些问题却是已经存在相当长的时间,而且还在发生和发展。既然这些问题和现象带有普遍性和持续性,那么就不难作出这样的判断:决定行政效率高低的根本原因不是人而是制度,制度缺失即制度供应不足和制度失范是我国行政低效率的根本原因。这就是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短缺的是一定时期内缺乏能够有效地组织配置各种经济、政治、思想等要素以实现行政高效率的制度资源。

二、影响我国政府行政效率的制度原因

根据上一部分对制度概念的理解,我认为,影响我国行政效率低下的制度因素主要有:

(一)行政道德失范,旧行政观念的束缚 所谓行政道德失范,是指行政主体行为已经逾越了政府和社会所期望的道德规范。从本质上它是行政权力的一种异化现象,是行政权力主体放弃或违背行政权力的公共性,进行非公共的活动实现非公共的利益。行政道德失范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行政组织的道德失范,一类是公务员个人道德失范。组织道德失范导致行政组织结构的非理性官僚主义、腐败现象的大量存在,职能部门不清,权限不明,机构重叠庞大,条块分割,人员臃肿、推诿塞责、贪污受贿充斥着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个人道德失范,如目前存在的官本位意识、等级观念、集权意识等,严重影响着行政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效率的提高。

(二)政府职能配置不科学,行政组织不规范 我国政府职能配置不科学表现为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行政职能范围过于广泛和庞杂,即所有的社会事务都纳入行政管理的范围,其结果是不该管的管了,该管的都未管好。二是行政职能方式过细,即过分重视微观管理,从而造成政府一方面越俎代疱,影响了社会基本单位的积极性,压制了社会活力;另一方面又无暇或无法充分顾及全社会的宏观性事务,导致宏观失控,带来人为的无序状态。我国经济领域内的重复建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我国传统行政职能存在着上述两个特点,直接导致行政职能内外关系的紊乱。(1)是行政职能内部关系紊乱。一方面是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清,职能交叉现象严重,致使上级部门互相扯皮与推诿,基层单位无所适从,另一方面是部门所有,条块分割,本位主义,部门利益严重,形成无谓的重复和内耗,极大地影响了行政管理活动的正常运行。(2)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大量本来由企业承包、事业单位和社会承担的职责都不得不由政府包揽下来,而由政府履行的职责又推给企业事业单位或社会,这不仅使企业单位与政府的职责产生混乱,而且使政府负担过重,效率降低。上述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政府角色定位不明确,行政职能部门配置不科学,职能转变不到位,而造成行政职能的越位,错位和缺位。虽然我国与以前相比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状况有所改善,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公务员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发生扭曲

从经济学理论看,人的行为是受理性支配的。在正常情况下,廉洁并有效的工作成绩,就可以得到合理的奖励,腐败则将受到相应的惩罚。我国制定的《公务员暂行条例》虽然规定了竞争与奖惩制度,但由于很多规定还不够完善,且实施不到位,因此竞争和激励效果差强人意,直接影响了行政效率的提高。这些缺陷较为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公务员的考录制度方面,年龄、学历、地域限制和面试操作不规范封闭了一些优秀人才发挥才能的渠道;在公务员的考核制度方面,由于考核制度的不规范,考核基本上流于形式,严重窒息了公务员队伍的活力;在公务员的晋升制度方面重德轻能和任人唯亲影响了公务员的积极性。由于行政管理职能需要具体的公务员来承担,公务员积极性的缺乏必然引起行政效率的下降。

(四)行政运行机制不畅

政府系统是通过运行而发挥功能并实现其职能的。因此有人说,行政运行机制是行政体制的灵魂。在我国行政体制中,行政运行机制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行政决策机制不,决策民主化程度不高,决策失误责任模糊。二是行政执行机制存在“梗阻”,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搞“土政策”,自行其是;断章取义,打擦边球,阳奉阴违,拒不执行;照搬照抄,敷衍了事;左顾右盼,等待观望;讨价还价,互相攀比等,导致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难以贯彻执行。三是监督机制存在明显的缺陷,监督体系庞杂,却没有形成一个合理有序的结构,导致运行无力。行政监督机制缺损意味着对行政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行政部门也就感受不到提高行政效率的外在压力。

(五)行政法规不健全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更缺少行政法治。我国有着几千年的“人治”传统,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过多地强调中央集权,民主法制进程极其缓慢,长期缺少严格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法规,致使一些行政人员依法行政观念淡薄,蔑视法制,滥用权力,滋生腐败。转型时期我国法律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部分在传统体制下制定的法律已经成为现代法制的障碍,许多领域存在法律缺位和供给不足的问题,法律、法规、规章相互冲突比较突出。法规不完备导致行政任意性很强,缺乏提高行政效率的外在的强制性的法规约束。(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法学院)

第三篇:我国人大代表素质低下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我国人大代表素质低下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作者 张森 09思政6班 2009644611(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湛江 524048)

摘 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其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当家作主能否实现,而且影响国家权力机关的有效运行和权威,更加关系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的政治发展进程。本文以当前我国人大代表的素质为出发点,从国家发展的高度着手,努力探讨人大代表素质低下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对策,希望对我国人大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人大代表;素质;研究

在每年的全国“两会”和地方各级的人大会议上,我们都很关注人大代表的一举一动。不可置疑,我国的人大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还有不少代表的素质低下:1.参政意识淡薄,对人大代表工作不关心、不作为。2.知识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法律素质不高,看不懂文件和议案等。3.代表意识和执行职务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缺乏工作热情。4.没有群众意识,与选民联系不够,不听取和反应人民的意见和建议等。

这些代表难于胜任本职工作,他们不能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这极大地严重影响和削弱了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作用,严重影响了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为什么这些人大代表的素质会如此低下?能否改正和提高呢?下面就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

一、当前部分人大代表素质不高的原因分析

(1)代表意识不强,工作热情、积极性不高。

代表本身对人大代表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角色意识不强,因而在参加代表活动、履行代表职责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1]人大代表仅把代表资格当作一种荣誉,忘记了选民对其的信任和委托,履职积极性不高,联系选民少,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关心不够。[2]

当人大代表的代表意识不强,工作中没有热情,缺乏积极性,他的参政议政实际效率会大打折扣,没有参与的欲望,就不会有正常的表现。

(2)知识、能力不够,不是专职化代表。

我国的人大是实行兼职制的,代表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代表从当选到正式行使职能、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逐渐认识和提高的过程,代表的能力也需要通过培训和学习逐步提高。然而,目前人大代表中兼职代表数量多,知情知政者少,议政能力较低。由各级政府官员兼任代表违背“职业不相容”的任职原则,这就使得当选代表的素质难以培养和提高。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代表知情知政提供服务工作还不够,大会为代表发言提供的机会不充分。由于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代表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不熟悉,对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情况不了解,碰到具体问题吃不准、拿不下,因而开会审议报告时,有的代表既无言可发,又提不出议案、建议和意见;有的想说都不知怎么说。另外,代表不发言,也有没有机会的原因。每次讨论都是党政领导代表发言的多,占用时间也长,一般代表很难争到发言的机会。[3]

(3)选举方式不完善,没有竞争机制。

选举方式上,一些代表候选人主要来自于组织的指定而不是选民或代表的提名,当选的代表不是靠自身的竞选纲领和能力素质赢得选票,势必对代表资格的珍视程度和履职热情不会太高,选民或代表也会逐渐失去对选举的兴趣和对作为人民代表责任的感知。[4] 为提高人大代表选举的民主性,真正选出能胜任人民代表重任的高素质代表,建立代表选举的竞争机制势在必行。[5]

(4)缺乏监督,无法制约他们。

目前,我国法律对监督、罢免代表的规定过于笼统、原则化。代表履职时也不存在具体的法律义务规定、工作标准和考核体系,一些不作为的人大代表只要不触犯法律,就不会被罢免。

由于选民和原选举单位对代表履行职务的情况不明, 加之对代表进行监督缺少明确可行、具有约束力的具体规定, 实际上很难进行监督。[6] 当我们对行使权力的人大代表没有监督权的时候,就是最可怕的时候,没有了监督,他们也就没有了压力。

二、提高人大代表素质的对策研究

(1)要有强烈的代表意识。

作为人大代表,他们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人民选举的代表,是人民派往国家权力机关的使者。此外,要有很强的法律意识。人大代表必须遵守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应当具备很强的法律意识。更要有一定的政治、文化和道德水平。政治水平集中体现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场和观点上,文化水平集中体现在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道德水平集中体现在风格高尚、勤政廉洁等方面。[7]

(2)逐步推行人大代表专职化。

科学调整代表结构,逐步推行代表职务专职化,有利于人大代表职务竞争机制的形成,从而提高代表的素质。必然促进人大代表从各方面充实自己,以充分发挥代表的职能。目前的代表兼职制约人大具体职责的履行。由于各级人大代表中同时有许多各级政府的行政领导,而行政隶属关系的存在,干部代表的独立性降低。由于身份的混同,造成自己监督自己,严重削弱了人大的监督功能。而在专职代表制下,代表没有其他身份,只是选民选举产生的代表,他们以选举单位利益为出发点行使权力,而不会出现兼职代表在不同利益群体间陷入两难的尴尬。

在专职代表制下,人大代表必然会对其代表身份形成较为稳定的角色预期,容易产生较强的角色认同感,从而在实践中保证代表身份的“实质化”,全心全意做好代表工作。[8]

(3)在选举中引入竞争机制。

把竞争机制引入人大代表的选举之中,使人大代表“优生”、“优质”。这是保证提高代表素质的关键所在。选举指导机关应根据上级机关划分的代表名额和《代表法》规定的代表权利和义务,提出应选代表的名额和基本条件,让各方面广泛提名,并全面介绍被提名人的表规情况。在确定正式候选人以后,候选人要同选民见面,发表自己当选代表以后如何履行职责的打算,然后再由选民充分酝酿考虑,民主选举产生正式代表。选民可以依据他们在选民大会上发表的意见,进行工作监督。这样既可以提高群众对选举工作的政治热情,又可以增强人大代表的代表意识和政治责任感。[9] 因此,在选举中实行竞选机制是必须的。在选举的过程中,通过候选人之间、候选人与选民之间的竞争互动机制使选,公民可以获取候选人比较详尽的候选人信息,通过对比择优选取。这有利于确保选举结果的公开、公正,使选民的知情权得到充分的保证,激发选民积极参与选举。

(4)完善代表监督机制,依法加强对代表的监督。

为了保障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里,人民有权监督自己选出的代表,并付诸相关监督手段,是我国社会主义选举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我国宪法第七十七条、第一百零二条,全国人大组织法、地方组织法、代表法、选举法都对选民或选举单位有权监督代表作了规定。为此,要加强对选民的宣传,唤起大众的民主意识, 明确自己拥有监督代表特别是罢免代表的权利。[10] 对人大代表实行有效监督的基本形式应该是选民或原选举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地听取人大代表的情况汇报。所以,要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职权,需建立健全代表述职制度、代表辞职制度、罢免和补选制度,增强代表履行职责的外部约束力。[11] 此外,还要发挥新闻媒体的启迪和监督功能作用,激励合格代表努力工作、罢免不合格代表,人民监督代表的行为和代表在人民的监督下,认真履行职责的行为得以确立同样要受这三个因素的制约,新闻媒体以其天然的优势应该在“引发因素”和“氛围因素”中唱主角,以激励合格的人大代表勤奋努力工作,清理不合格代表。[12]

只有将人大代表置于广大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之下,才能促使和鞭策代表摆正位置,处理好与选民的关系,真正代表选民、为选民服务,更好的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

(5)加强对代表的培训。

在换届后,会有许多新代表进入国家权力机关,大多数代表对人大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代表的权利与义务缺少了解,这不利于履职。

因此,各级人大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完善规章制度,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对代表的教育培训,确保代表从思想上树立人大意识,明确人大代表的职责、权利和工作方式,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密切联系选民,深人调查研究,提出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做一名合格的人大代表。[13]

此外,还要定期、不定期地对人大代表进行业务培训,组织代表学好代表法,使代表明确代表的职责、权利等有关法律规定,明白代表是干什么的,怎么干。其次是结合实际选学一些有关法律法规,培训中也可以让优秀代表介绍经验,使代表学会做好代表工作。[14]

还可以通过举办、读书会、讲座、外出参观考察、订阅报刊等多种形式,使代表们知道和明确代表是一个重要职务,增强代表意识和荣誉感、责任感;学习和掌握代表的职责、权力、义务和履行代表职责的方式方法,大力提高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努力实现职责与作为相统一,让他们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吕劭深.浅论如何提高人大代表素质[J].江西社会科学,1997,(07):79-80.[2] 袁建树.加强人大代表素质要求的探索与思考[J].宁波通讯,2010,(01):54-55.[3] 施扬汉.人大代表素质与履职能力思考[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1,(02):30-31.[4] 周雅菲.关于人大代表素质问题的法律思考[J].民主与科学,2004,(04):21-22.[5] 王学君.关于如何提高人大代表素质的思考[J].人大研究,2003,(01):33-34.[6] 肖书生.人大代表素质研究[J].人大研究,2006,(12):9-10.[7] 梁 涛.人大代表结构与素质分析及其改进建议[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02):88-89.[8]曾慧.专职代表制是提高人大代表素质的有效途径[J].社会主义研究,2004,(06):147-148.[9] 王富全,王育韬.新形势下人大代表素质问题的八点思考[J].甘肃理论学刊,1995,(01):53-54.[10] 张子勇.完善选举和监督机制提高人大代表素质人大研究[J].2003,(01):35-36.[11] 施 敏.提高我国人大代表素质之我见菏泽学院学报[J].2007,(04):12-13.[12] 刘亚萍.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提高人大代表素质的作用[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06):12-13.[13] 刘卫兵,张从爱.谈如何提高人大代表素质[J].山东人大工作,2008,(09):15-16.[14] 苏 臣.谈谈如何提高人大代表素质[J].吉林人大,2002,(02):22-23.

第四篇:我国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摘要】环保已经成为今天我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础性的工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必须采取有力的对策与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环境保护 对策

一、环境问题的概述

环境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第一环境问题,就是由于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如洪涝、干旱、台风、海啸、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另一类是人类生活生产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如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造成的大气污染、水污染、乱砍乱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等。

而目前,威胁人生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环境主要有:淡水资源短缺,能源短缺,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垃圾泛滥成灾、有毒化学物品污染、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等。这些环境问题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时候造成的,而现在保护环境是需要全人类的公共努力。

二、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一)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参与度低

造成我国环境问题严重的根本原因是与经济发展的冲突问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工作认识上上不去,只片面追求经济的高增长率,觉得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一场你死我忘得战争,没有妥协,使得环境保护陷入了一种艰难的处境,导致在发展经济的压力下,忽视了对资源开发等环境保护的监督很不力的局面。

(二)缺乏完善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国家现行的资源法主要针对的是自然环境中存在的某一特定要素,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主要呀是针对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的防治,缺乏综合的环境保护管理的制度与条例,缺少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一些生态破坏时间因而钻了法律的孔子,没有得到及时和应有的法律制裁。

(三)环境保护的人力和资金投入不足

多年来我们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投资低于基本保障水平,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同时污染 16

治理的难度在不断加大。使用较少的投资和简单技术就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污染问题的治理难度和相对资金的需求程度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而缺乏有效的、健全的人力及资金的投入机制,造成投入不足,使得环保的政策难以落到实处,应协调好社会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搞好环境监测,加强对于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研究当前环境保护中的热难点,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为我国环境保护问题制定出合适的政策措施。

(四)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我国从根本上讲仍处于能耗高、污染重,且效益低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与之相对应的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也仍处于一种很不理性的状态,以致重开发、轻保护的惯性思想仍然存在,以环境换取金钱利益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很严重。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仅为33%,工业用水的利用重复率为55%,矿产资源回收率仅为30%,比国外各项指标的平均水平分别低了10.25.20个百分点。

(五)管理能力相对较差

从生态环境保护机构的职能的实施方面,没有独立的主管机构或专人进行负责,由于环境保护涉及面广,专业性又强,而且目前还有新问题不断在出现,以致不能较好的行使其职能.尤其表现为对环境保护概念的模糊,没有浓烈的环保意识,对自己环保具体职责不清楚,造成了环境保护的被动的尴尬局面。

三、正对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一)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目前, 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较薄弱, 1995 年“全民环境意识调查”数据测算, 我国城乡环境意识总体平均得分 44.3分;2000 年世界环境日前后, 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得出结论是, 环境意识水平偏低。因此, 针对我国公民环保参与意识不强的状况,要想调动广大公众的积极性并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首先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使广大在校的中小学生、大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观念;其次要通过各种渠道(例如网络、广播、电台)去宣传和教育环境保 护的意义,增强广大民众参与环保事务的热情,使每个公民都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使每个公 民都意识到环境保护是与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并主动地参与到环保事业中去。

(二)依据国情建立与完善环保法律法规

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战略。

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经济政策。我国现有的环境法规多采取末端控制、指令性控制。要借鉴国外的经验,通过立法的方式,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定并完善鼓励支持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税收政策,使法律法规能真正起到污染预防和绿色导向作用。

(三)改革环境保护融资机制,增加投入

做好新形势下环保工作,必须进一步增加环保投入,必须把环保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保证环保投入增加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一要制定和规范环保投入的财政支出机制,保证环保投入增长幅

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二要制定和规范污染制约机制和治污筹资机制,加大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的力度,以严格执法引导企业投入,以政府投入拉动社会投入,以经济政策调动市场资源,努力形成一种污染制约机制和治污筹资机制;三要规范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形成谁污染谁就会在经济上受损失的机制,促使排污单位积极增加投入,主动治理污染;四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生态补偿上体现和关注民生,确保水源保护区农民有权利享受保护和建设生态服务补偿、限制发展机会和发展权补偿。

(四)开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率

要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开发关键链接技术,对现在不能回收利用的大宗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提高生态技术的经济合理性。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开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试点。要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选择一批工业园区,在园区内建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在社会层面上,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建立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机制,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五)全面提升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建立现代科学的环境管理模式

强化环境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在地方机构改革和调整中,规范化建设各级环境保护机构和环境监测、监理、科研、信息、辐射监督管理队伍,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环境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建立、健全环境监控网络体系。建立市、县(市、区)、乡(镇)三级联通的环境管理系统,各级环境监理、监测部门的技术装备配置达到国家、省规定的规范化标准。完善全市环境应急响应系统建设,各县市区要成立由环保部门、相关企业、相关单位组成的应急队伍,对突发性污染事故实施统一指挥协调,并具备对污染隐患进行监控和预警的应急响应能力。

完善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形成以市环境信息中心为主、县市区环境信息站为辅的环境信息网络结构,联通各级政府部门、重点污染企业以及其它相关社会信息源。

四、结语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环境保护就是在维护我们家园的生态环境,家园的生态关系到你我他每个人。法制约束也好,大力宣传也好,都不如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更有效果。所以,我们要从根 本上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把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万本太等.《走向实践的生态补偿——案例分析与探索》[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8.10.[2]孔杰.关于环境保护形势以及对策的若干思考[A].大众科技,2012.3

第五篇:我国小城镇建设问题与对策

试点小城镇建设与健康发展之路---生态化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定位,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要想在提高速度、扩大规模的同时,又能确保质量,使小城镇建设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必须把生态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并在借鉴国外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提出国内建设生态小城镇的建议与策略。

关键词: 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小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社会功能趋于完善,对周围社区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一系列环境问题也随之产生,进而使得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阻碍。在这个发展状况下,我们有必要、有责任重新思考、认识“小城镇生态建设”问题。

1.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

9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逐渐统一了对小城镇联结城市与乡村功能及带动农村经济飞跃潜能的认识,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个重心。加速小城镇规划建设,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功能的区域性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或建制镇,推进了小城镇的加速发展。[3]

小城镇建设的突飞猛进,一般是首先在交通发达的地点形成与发展,并带动附近若干村落,成为幅射周边区域的经济中心。由于其位置比较适中,交通较为便利,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基地,物资交流和贸易的集散地和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服务中心。在小城镇建设形成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给生态环境也带来了许多不可弥补的损失。当二者难以兼顾时,必然产生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小城镇所处区域的自然资源是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基础。资源的性质、储量、分布范围等,对小城镇的形成与分布、性质与规模等,都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而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多强调改造自然,即以人工环境取代自然环境,这种人为的改造、损毁,事实上就对小城镇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毁灭。

由于小城镇特殊的地位特殊的构成特殊的生态环境,在规划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前,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有几种情况:

一是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存在着道路毁坏、河流污染、湖泊干涸、土地荒芜、绿化率低、资源浪费、古迹破坏、水土流失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城镇的发展。

二是浪费严重,资源利用率低。普遍存在着空间分布分散、规模小、重要的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毁损严重、经济实力弱、竞争意识落后与发展环境差等情况,导致小城镇建设滞后。

三是配套设施差,环境污染大。镇区道路、配套设施不完善,乡镇企业排污减废经费少、手段差,街面脏、乱、差影响镇容镇貌,不少小城镇仍然处于农村集镇状态。

2.小城镇建设中的生态问题分析

2.1小城镇建设活动本身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小城镇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对各种矿藏资源(如铁矿、煤矿、石矿和粘土矿等)的开采和重新组合,必然会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同时,在这些资源转化为各类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得大量废水、废气和废弃物等,又会造成超越自然环境容量的各种污染,其污染的治理还将耗费大量投资;并且,生产过程如果管理不好,将会使生态环境产生恶性循环;此外,各种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及桥涵的建设,电力、信息、油气等各种管网的埋(架)设,同样会造成大量的土方搬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4]。

2.2布局和规划上的盲目性,忽视特色,破坏文化底蕴。

以20世纪 50年代的北京为例,它曾为修地铁而拆除了世界上唯一保留完好的北京城墙,城市的框架被大幅度更改,古都风貌遭到严重破坏。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与此相类似的问题,许多地方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催生行为,对原有的资源缺乏有效配置,强调政府行为,习惯于闻风而动、一哄而上,大搞形式主义,或一味追求高楼大厦,或到处仿古建筑,或大搞微缩景观,甚至不惜破坏名胜风景和历史文化遗产,无法实现自然、历史、文化景观的延续利用,使城镇环境变得单调、冷峻、枯燥,造成生态失衡的“特色”危机,城镇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丧失殆尽,让人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中感到紧张和郁闷。

2.3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对立起来。

在小城镇建设中,往往忽视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能力,而把人的物质需要与利益放在第一位,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例如,许多村办或乡办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向自然排放大量的废气和污水,没有考虑到被污染的环境会以怎样的方式反作用于人类自身,也没有考虑到生态效益所带来的长期作用。诚然,在市场经济中,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毋庸置疑的,但切不可置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不顾。这种将阶段性与根本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对立起来的做法,只会使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造成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严重失衡。

2.4因投资不足而带来的问题也较为严重。

在其它的融投资渠道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唯一投资主体,其基础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预算外的资金收入,诸如出租出让土地使用权、收取一定的基础设施配套费等。但这些投资回收周期长、回报率低,因而,政府担保的社会集资往往不能按期还本付息,有些地方还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由于资金不足,必将导致基础设施规划缺乏前瞻性,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现象频频出现,如此一来,小城镇建设要谈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更难了。

3.典型国外城市小城镇建设经验

3.1日本小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目前日本的小城镇己走过了数量增长的高峰期,正在向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据统计,战后日本建制镇的数量,已从1945年的1797个,发展到1965年的2005个,经过20年达到了高峰期,此后1995年减为2001个,2000年又减为1991个,从发展来看,日本小城镇逐渐从资源分散、结构趋同的单一模式,向个性化、园林化城镇发展,更加注重小城镇的质量和个性。政府宏观角度上制定了城镇发展计划,分为全国计划、大城市圈整备计划和地方城镇开发促进计划等三大类,同时还颁布《新城镇村建设促进法》(1956年),《关于市合并特例的法律》(1962年),《关于市镇村合并特例的法律》(1965年),在这些计划和法律中明确地提出了城镇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1]。通过扩大公共投资,为城镇环境和基础设施配

套建设提供保障,这些设施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城镇的企业迁入、人口增加和商业繁荣,加速了城镇经济集聚的进程。目前在日本国内有多个花园式小城镇的旅游业已成为其支柱产业,成为国内外游客的重要观光地。

3.2美国小城镇管理和环境保护

美国小城镇的管理有很强的自治色彩,小城镇政府拥有必要的经济和行政管理权限,独立自主地决定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居民明确自身参与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并有直接参与管理的渠道和手段;美国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来源是多方面的,吸纳个人资本投入是建设资金的主渠道,主要项目是开发房地产和投资经营第三产业,小城镇在投资金融方面指向明确,手续简洁,更重要的是在规划、环保、公共服务设施上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小城镇建设十分重视小城镇的规划,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和习俗,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境;最后,塑造城市不同的特点和培育有个性的城市。美国在小城镇环境建设上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这一方面是为了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的住区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则着眼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另外,美国小城镇建设也十分注意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环保项目建设。

3.3德国小城镇规划与保护

小城镇在德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德国有8500多个小城镇,吸纳了约60%的人口,聚集了80%的中小企业。各个小城镇组建符合自己发展特点的政府管理机构和地方组织体系。科学的城镇规划和系统的环境保护相结合,创造了优美的城市和舒适的环境。德国对城镇规划进行了严格的立法,环境与经济的矛盾在小城镇的规划中被考虑进去。德国小城镇的财政体制实行区域自治管理和区域财政平衡的体制。小城镇的财政收入主要是靠税收。由于各小城镇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往往采取集中部分税收上缴国家和留成部分税收给小城镇,以鼓励小城镇引入资金发展经济,改善区域环境。同时通过建立纵向和横向的财政平衡机制,对于增加小城镇之间的均衡发展和增强其财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纵观上述各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历程,虽然理论和做法各具特色,但是大都具有以下几点共同之处:

(1)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2)重视规划的权威性和按规划实施建设。

(3)重视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

(4)重视人文环境的继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5)政府鼓励公众参与小城镇建设。

相比国外,我国小城镇环境政策的研究起步较晚,关于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独立、完整的环境政策体系还正在完善中[4] [5]。2002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部发布《关于印发(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小城镇的环境规划第一次有了系统科学的指导。它从制度上逐渐规范了我国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区域环境和布局做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由于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监督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使目前国内各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国内我们既能看到周庄、丽江那样建筑有序、风景如画、环境优美的风情小镇,也能看到污水横溢、街面混乱的破旧不堪的农村集镇。因此,国内小城镇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4.实现小城镇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实践证明,坚持“生态优先、四态同步”理念是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四态同步是指在城镇规划建设中的文态(小镇的历史文化)、生态(小镇的环境)、业态(小镇的产业)和形态(小镇的城市格局)应该同步,而四态中,又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也就是无论在产业引进或城镇改造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小镇的环境承载力。实现“四态同步、生态优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控制。

4.1土地是根本

在小城镇土地利用方面,应坚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给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的资源和空间。要协调各业用地布局,通过用途管制,杜绝乱占滥用耕地,使地尽其用。通过农村居民点缩并,集中居住,退宅还耕,以城市化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对于小城镇的土地利用,应建立统一协调规划体系。以区域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科学的确定小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把小城镇土地利用规划纳入区域规划体系中,避免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有效避免搞“圈地运动”和“开发区”、搞重复建设、“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大量浪费土地资源的开发建设方式。对于目前比较盛行的“飞地工业”策略,也应该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实施,确保区域环境的生态安全。

4.2规划是龙头

小城镇的规划应是一种绿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应从现有的关注大气、水体、噪音、环境的污染程度转向把小城镇环境、生态作为系统工程与人工环境结合起来的一种规划,规划应该从经济发展中去把握,从自然环境中去发现,从区位交通中去判断,用建筑实体来表现,充分体现安全性、生活便捷性、环境舒适性、经济性、生态持续性。在规划中应重点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统商业街区延续等文章,充分挖掘和体现人文、自然景观,塑造特小城镇特色;在规划中应避免产业趋同现象,同时,在修改小城镇发展规划时,要制定小城镇环境保护与建设专项规划,并作为城镇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科学地设置工业生产环境功能区和居民生活环境功能区,使小城镇建设规划与环境建设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制定区域供排水、垃圾处理、绿地系统,水利整治与环境治理综合规划,使其通过综合治理创造综合效益,满足新一轮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4.3资金是保障

从我国多年来小城镇建设的实际情况看,公共环境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乡镇企业问题是小城镇建设中三个焦点问题,都从不同角度影响了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利用市场机制是在小城镇财政大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是一条有效出路。在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方面,投资、融资体制需要改革和创新。建设资金不足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应有计划、分阶段、有重点地加大财政支持,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多渠道、全方位地筹集资金,改善投资环境,增强资金吸纳能力。

4.4公众参与是核心

居民的参与是城镇生态建设成功的关键。人是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小城镇在促进农村城市化的同时,也在推动着传统社会形态中农民演变为现代社会形态中的市民[6]。小城镇居民对环境状况感受的反映、对政府环保措施的评价在加强,但是小城镇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环境意识存在差异较大,对自身及其他社会组织应当做的和能够做的环保工作缺乏清晰认识,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程度不高,也缺乏身体力行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性。为此,政府应加强公民教育,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引导居民的可持续行为,提高居民的环境道德和生态文明意识。

参考文献:

[1]李秀淼.日本小城镇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0,(3).[2]沈贵平.从国外经验谈我国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2009年3月

[3]刘丽 试点小城镇建设与健康发展之路----生态化.福州新闻网.[4]刘莉莉.谈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小城镇[J].当代建设,2001,(5).[5]伦海.徐敏..小城镇的生态建设[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5).[6]金鉴明.城市的明天—构建生态城市的探讨.台州园林网.

下载探究我国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与对策DOC[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究我国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与对策DOC[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技术引进的问题与对策

    技术引进的问题和对策 有人总结出日本引进技术的一个公式,即“一号机引进,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与之相比,我国的很多技术引进,似乎也有一个公式,叫做“一号机进口,二号机进口,......

    浅谈我国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水土流失急剧、濒危物种增......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做好环保工作,要“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

    我国快递行业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

    我国快递行业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 班级:2011211409学号:2011211928姓名:蒋小超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快递作为一种便捷的生活方式正在飞速发展。快递服务作为一种先进的邮递......

    我国快递业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

    我国快递业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 摘要:本文对我国当前快递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办法,旨在为促进快递业的健康发展和维护消费者权益提供一些帮......

    中小企业海外经营问题与对策探究论文

    中小企业海外经营问题与对策探究论文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加入WTO步伐加快,给我国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我......

    探究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与分析

    探究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探究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作者 冯兴吾 芮加清 杨仕田 内容摘要: 民营经济已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食品频频发生安全问题,凸现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不足或缺失,对人身健康、社会和谐、外贸出口等造成严重的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