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合理税负水平研究[大全5篇]

时间:2019-05-14 22:0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哈尔滨市合理税负水平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哈尔滨市合理税负水平研究》。

第一篇:哈尔滨市合理税负水平研究

哈尔滨市合理税负水平研究

近年来,随着哈尔滨市经济结构的日趋多元化,不断增强的税源扩展、税制改革以及纳税人的维权意识导致哈尔滨市税收流失问题频繁出现,税收风险不断加大,最终导致税收收入不能满足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需要。所以加强哈尔滨市税收征管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推动哈尔滨市合理税负水平的建立,成为了当前税务部门的热点话题。

一、哈尔滨市地税局税收风险管理现状

1994年8月,黑龙江省地方税务局正式组建。现辖13个市(地)局、2个农垦局、1个旅游区局、2个省直管市局、62个县(市)局,共有干部职工1.2万人。地税部门负责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税、烟叶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12个税种和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医疗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工伤保险费、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工会经费、残疾人保障金等9种费的征收管理工作,共管理纳税户76.6万户(含国、地税共同登记户51.8万户),其中:企业户22.1万户、个体户54.5万户。

2016年,黑龙江省地税局全年共组织税费收入1303亿元,同比增长0.4%。其中,税收收入682.1亿元,自然口径增长2.1%,扣除原油量价双降和政策性减收因素,可比口径增长6.1%;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508.4亿元,自然口径下降1.8%,扣除上年自然人一次性扩面因素,增长6.6%。哈尔滨市地税面对诸多压力和困难,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和黑龙江省税务系统的工作部署,坚持“用铁的纪律建设队伍、铁的措施依法治税”,以规范管理年为载体,以绩效考核为牵动,强化征管,优化服务,改革创新,积极作为,累计收入达到2829409万元,累计同比增长9.1%。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地税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实现了“十三五”时期全市地税工作良好开局。

2017年,香坊区地方税务局针对“营改增”政策实施后,由地税部门负责办理纳税人销售其取得的不动产和其他个人出租不动产增值税的纳税申报受理、计税价格评估、税款征收、税收优惠备案、发票代开等事项的实际,认真指导办税服务窗口切实履行工作职责,确保后续纳税服务措施落实到位。平房区地税局协同国税局联合办税,着力解决国地税重复检查、因标准不同致使纳税人无所适从、重复递交办税材料和国地税“两头跑”等办税“堵点”问题,受到纳税人好评。哈尔滨市经开区地方税务局为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的号召,全面落实市局2017 年创新服务方式,优化税收环境,提升服务水平的工作部署,从方便纳税人就近办理涉税业务的需求出发,与平房区地税局整合涉税办理服务平台,于2017年3月1日起正式推出了“两地通办”涉税业务事宜。松北(高新)区局从纳税人需求出发,采取多项举措,继续扎实推进“便民办税春风行动”,让纳税人享受更加快捷、高效、规范的纳税服务。

二、哈尔滨市地税局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税收风险管理流程不完善,风险管理框架还需进一步优化。

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流程再造理论也是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通过对哈尔滨市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哈尔滨市地税的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排序和风险应对三个环节,并未涵盖风险管理的整个流程,每一环节也缺乏详细的应用指南,可操作性较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税收征管体系也在不断改革,有关税收风险管理理念也在不断变化。哈尔滨市地税虽然搭建了初步的风险管理框架,但这一框架是否合理、是否能够适应未来的税制改革,都有待于在今后工作实践中的检验。

2.税收风险管理指标体系不完善。

目前,不论是国家税务总局,还是其他地方的税务机关,都不存在一套完整的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和体系。对哈尔滨市地税系统而言,缺乏可供借鉴的成功税收风险管理模式,只能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各类指标的设定往往是注重定量考核,忽略了定性考核开展税收风险管理是否能够降低税收流失风险,提高纳税遵从度的目的。

3.税收风险识别体系不完善。

税收风险指标的不完善,导致其涵盖面有限,指标的效用受限。在实际的风险识别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区域发展等因素的考虑,侧重对微观个体分析。并且哈尔滨市地税构建的风险识别模型由于指标获取难度较大,实际预测结果偏离了税收征管状况,使得其成为了一种形式,难以融入到实际工作中来。

4.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专业化团队运作不畅。

一方面,虽然该局也成立了相应的风险分析人才库和纳税评估专业人才库,人员以县局年轻公务员为主,这部分人员年轻、有活力,但是由于工作年限较短,加上缺乏相应的学习和培训,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有所欠缺,缺乏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老同志的传授和帮带,成长速度较慢,工作成效不太显著。另一方面,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真正能够进行风险分析识别和风险应对的高素质人员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人员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人员运用培养形式不科学。近年来,该局年轻人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培养速度较慢,存在能干活的活越多、不能干的越清闲的现象,存在人力资源短缺和浪费并存的问题,不利于全局总体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提升。

三、关于实现哈尔滨市合理税负水平的对策建议

全面贯彻落实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税务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干好税务、带好队伍”,突出组织收入中心,抓住“创新、完善、深化、提高”四个重点,强基础、抓规范、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我市合理税负水平,努力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作贡献。

1.突出中心依法大力组织收入。

落实收入责任共担机制牵动征收。合理确定预期收入目标,完善和落实税源监控机制,坚持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盯住目标强化组织推进。强化分析精准征收。健全税收数据库、分析模型和指标体系,强化税种和行业税收管理,组织开展欠税核查,健全社保费征缴工作制度。守住底线依法征收。认真贯彻国家税务总局坚决依法收好税、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落实减免税、坚决打击偷骗税工作部署,规范征收管理,强化税收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促进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发挥稽查“撒手锏”作用,严厉打击涉税违法行为。

2.勇于创新培育地税事业发展新动力。

创新征管体制。合理确定岗责,优化征管流程,建立征管制度审核和联动机制,推进税收征管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努力构建集约高效的现代税收征管方式。创新纳税服务方式。在规范化服务上创新,围绕纳税人关注的事项进行创新;在便民服务上创新,深入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围绕缩短办税时间、简并涉税资料等出新招;在维护纳税人权益上创新,不断健全纳税服务投诉办理机制。创新信息化支撑。加快改造升级金税三期系统,加快建设电子税务局,综合开展大数据分析,加强安全和运维管理。

3.不断完善健全地税事业发展新机制完善制度评价机制。

实行定期评估制度,完善评估方法,实行制度出台前归口审核制度,用好评估结果。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税收风险应对方式,完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优化风险管理职能,分类开展税收风险管理。完善稽查工作机制。完善稽查流程,完善稽查方式,完善稽查制度和内控机制,进一步提高稽查工作规范性。

4.持续深化构建地税事业发展新模式。

推进规范管理不断深化。持续深化认识,营造崇尚规范管理、重视规范管理、主动实施规范管理的氛围;持续查摆问题,坚持查摆问题不停步,深入发现问题;持续整改落实,构建长效机制。推进国地税合作不断深化。持续深化合作管税、合作办税和合作分析。推进数据质量不断提高。把好数据采集关、数据审核关、数据加工关、数据调整关和数据提取关,提高数据采集和管理水平。

5.注重提高推动地税事业发展登上新台阶。

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持续抓好省委巡视整改工作,全面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条主动、块为主”和“下抓两级、抓深一层”工作机制,构建地税党组与地方党委共管共治和系统两级推动、逐级延伸的地税党建“纵合横通”新格局。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省十一届纪委七次全会和全国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召开全省地税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进行专题部署,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不松懈。提高干部队伍建设水平。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工作机制。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深入组织开展“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培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开展形式多样的争先创优和文明创建活动,挖掘选树爱岗敬业的标兵。提高监督制约水平。完善机构设置,强化巡察、督察、内审、纪检等专业监督;健全协作机制,构建信息共享、部门联动的合作监督机制;创新监督方法,推进内控机制信息化建设。提高绩效管理工作水平。科学设置指标,规范实施考评,科学运用考评结果,发挥绩效考评的激励鞭策作用,激发广大地税干部干事创业动力。

第二篇:物业管理行业税负问题研究

物业管理行业税负问题研究

一、物业管理行业税负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物业管理是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商品化的产物,自从1981年深圳诞生了中国第一家物业管理企业,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就开始逐渐替代传统的福利制的房屋管理模式。伴随着物业服务企业数量的增长和物业管理覆盖率的提高,逐渐在我国孕育出一个崭新的行业物业管理行业。

总结近三十年物业管理的发展历史,我们在肯定物业管理行业在改善人居环境、增加住房消费、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的同时,还应当看到物业管理在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例如: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物业服务收费标准缺乏弹性,业主欠费现象普遍,物业服务企业经营困难,老旧住宅小区以及保障性住房缺乏物业管理资金等。以上问题和困难究其实质,都是业主和企业的经济负担问题,而税负是其中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中国物业管理协会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对近4600家物业服务企业开展行业生存状况调查表明,大多数物业服务企业经营状况艰难,被调查者普遍反映物业管理行业税负政策不合理,加重了业主和企业的负担。因此,从维护业主的切身利益和促进物业管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物业管理行业的税负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政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008年7月中国物业管理协会行业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后,正式组建课题组,专项研究物业管理行业税负问题。

二、物业管理行业的税负现状

现行物业服务企业适用的税种、税目与税率

1.营业税:税率5%。

2.城建税:按营业税的7%计税。

3.教育费附加:按营业税的4%计税。

4.企业所得税:按调整后利润总额计算纳税额,税率:25%。

5.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税是以应税车船为征税对象的计量标准为计税依据,实行定额征收。

6.印花税:印花税共有13个税目,如:购销合同、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借款合同、营业帐簿等。税率分为:

(1)比例税率:万分之0.5、万分之

3、万分之

5、千分之1。

(2)定额税率:按件贴花,税额5元。

7.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计税依据工资、薪金。适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5%—45%。

8.防洪费:半年征收一次,按半年累计收入的万分之九征收。

9.残疾人保障基金:每年征收一次,征收额=(上在职人员总数×1.6%-上残疾职工总数)×所在地职工年平均工资×60%

三、物业管理行业税负存在的问题分析

1.税率偏高

目前,物业管理归属“服务业”,适用5%的税率,相对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等行业3%的税率明显偏高。鉴于物业管理行业区别于其他服务行业的根本之处在于它具有非常明显的准公共服务的居民服务业的特征,不宜对其适用一般服务业的税率。

2.税基不尽合理

物业管理行业具备“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经济利益特征,其物业服务收费标准是用“以支定收”的方式确定的,具有明显的代理业性质。在酬金制收费模式下,物业服务企业向业主收取的物业服务资金由物业服务支出和物业服务酬金两部分构成,其中物业服务支出属代业主收取并用于支付维持清洁、维护秩序、绿化养护、设备设施维修保养等物业服务日常开支,具有代收代付的能源消耗费(水电费、取暖费和煤气费等)同样性质,不应作为税基。税务部门应以物业服务酬金为税基向物业服务企业计征营业税及其附加,而目前各地税务部门均以物业服务资金为税基向企业征税,无疑加重业主和企业的负担。

3.重复征税

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日趋细化,目前,物业服务企业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专业分包。如属于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消防维保,电梯维保等必须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单位承担;中央空调维保,日常专业保洁,专业安防,专业外墙清洗等专项服务,分包委托给其他专业公司完成。物业服务企业与专业分包公司之间实际应存在税项抵扣,在申报本企业营业税时,应允许将外包服务的支出从物业服务资金收入中予以扣减,剩余的服务收入作为计征营业税的依据。而目前税务机关对物业服务企业按照收入全额计征营业税,不允许就各分包专业公司的发票部分作为税前抵扣项目,明显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加重了物业管理的税收负担。

四、当前物业管理行业面临困境及对民生与社会稳定的影响近几年来,随着物价上涨和人力成本的提高,以及物业管理收费水平难以得到同步调整,行业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中国物业管理协会于2007年二季度开始,通过网上填报的形式组织全国各地开展了物业管理行业生存状况调查。截止当年12月底,完成网上调查信息数据填报的企业总数为4600家,调查面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涉及128个城市和地区。

调查统计数字反映,4118家填报企业现有资产总值4010501.3万元,平均资产总值973.9万元;4190家填报企业2006年经营总收入过2769375.3万元,平均经营收入660.9万元;3727家填报企业完成营业税金及附加150393.83万元,平均完成营业税金及附加40.4万元;1581家填报企业上缴企业所得税金42352.54万元,平均上缴企业所得税金26.8万元;2006年盈利企业为1825家,占调查企业的39.7%,实现利润总额达149797.5万元,平均利润额82.1万元。以上数据反映,物业管理行业平均营业税金及附加实际税负率6.1129%。

仅有40%的企业实现利润,且利润额低,60%的企业亏损或持平。这些数据反映出多数企业生存状况的困难,行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近年来不少城市呈现行业整体萎缩趋势,由此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1.部分物业服务企业为降低成本,采取削减人员或降低服务标准等,导致服务水平明显下降,引发业主和住户的不满,引起矛盾和纠纷,各类物业上访、信访以及到法院诉讼的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2.部分城市频繁出现因物业服务企业入不敷出而被迫退出在管的亏损项目(大多为低收入人群居住,物业费标准过低且收费率偏低的老旧住宅小区)的情况。造成小区内垃圾堆积成山,可防性偷盗案件频发,水电供应不正常,直接影响了广大业主和物业使用人的正常生活,多次发生群体上访,影响到社区稳定和社会和谐,也给城市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3.随着一些企业对在管项目的撤离,大量员工被裁减,使得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4.按照《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的精神,近年来很多城市对老旧住宅小区进行了整治和改造,尽管政府和各方面投入了大量整治改造经费,但居民的居住条件仍得不到根本改善。主要原因在于业主和住户(多为低收入群体)无力承担物业管理费用,使得物业管理的推行缺乏经费保障,住宅小区整治改造的成果难以保持。

上述问题在全国不少城市屡屡发生,使各地政府进一步意识到物业管理的贡献不仅在于促进房地产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直接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和改善了人居状况,更直接的体现在与保民生、保就业、保稳定的关系。尽管物业服务企业亏损面加大的直接影响体现在行业整体经营效益下降和生存困境上,但由此带来的对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容忽视。

五、制定扶持物业管理行业税收政策的现实意义

1.当前形势对调整物业管理税收政策的选择。

物业管理生存发展的前提是尽快改变行业大面积亏损的状况,在目前情况下,最简捷有效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适当提高物业服务费标准,二是适当减轻物业管理税负。

而在当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与考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措施,在这种大环境下,提高物业服务费标准,增加业主和住户的经济负担显然不可行,要做到在不增加业主和住户经济负担的同时,又能保证物业服务的正常开展,调整物业管理税收政策,扶持物业管理行业发展,应是当前最好的政策选择。

2.制定扶持物业管理行业税收政策的现实意义。

1)推进物业管理能增加就业岗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据初步统计,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劳动密集行业,从业人员中的秩序维护员、清洁员、工程维修和绿化养护人员等通常占企业总人数的95%以上。而在这些基层员工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占52%,复员转业人员占17.8%,下岗职工占6.7%,大中专毕业生占3.8%。目前,城镇商品住房年竣工量在6亿平方米左右,按新增2000平方米吸纳一个物业从业人员算,每年物业管理行业可以吸纳30万就业人员,占全国新增就业人口的2.69%。此外,随着各地物业管理覆盖率的逐步提高,物业管理行业吸纳的就业人群还将与日俱增。这对改善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为各级政府分忧解难,解决民生问题都将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2)实施物业管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党中央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从微观来看,居民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其组成了社区,由无数社区组成社会。物业管理的开展,由物业服务企业按照业主的委托,按照管理规约对

管理区域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对业主提供各项服务,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宣传互助友爱、促进邻里和睦、有利于打造安全、宁静、舒适的社区环境和建立社区的和谐氛围。

3)扶持物业管理能更好发挥其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物业管理对公共秩序的维护和协助政府开展安全防范职能的发挥,在减少刑事发案率,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公安网报道,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与没有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每万户发案比例为1∶38,每万户刑事发案率比例为1∶10。在2008年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期间,北京市的各物业服务企业均与奥组委和北京市政府签订确保一方平安责任状,通过精心制定管理方案,细致研究应急措施,做了大量保稳定、促和谐的工作,确保奥运会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比赛的圆满进行,显示了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的结合是保障中国社会稳定的有效促进机制。税收政策应具备调整利益分配关系和扶持社会健康发展的双重功能。调整利益分配关系,就是要求坚持公平税制的原则,国家在以税收形式取得财政收入,安排税收负担时,应处理好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关系,创造公平税收环境,鼓励竞争。公平税负不是平均税负,而是应给予纳税人大体相同的税收环境,并使税收负担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适应。从这个角度讲,重新评估物业管理行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调整国家的税收政策,减低物业管理行业的税负和平衡利益分配,不失为扶持物业管理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不仅可以减轻物业服务企业的负担,更好地发挥物业管理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减缓物业服务费短期内无法提高所带来的压力,使业主得到实惠,真正体现党中央的惠民政策。

六、完善物业管理行业税收政策的具体建议

1.降低物业服务企业的营业税税率

建议比照邮电通信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文化体育业,将物业服务企业营业税由现行5%的税率调低为3%的税率,以扶持物业管理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2.确立合理的物业管理行业营业税征收范围

建议比照旅游业将全部的旅游收入扣减替旅游者支付给其他单位的房费、餐费、交通费、门票或者支付给其他接团旅游企业的旅游费后的余额为营业收入计征营业税;及比照广告代理业以其全部收入减去支付给其他广告公司或广告发布者(包括媒体、载体)的广告发布费后的余额为营业收入计征营业税,将物业服务企业的收入扣除支付给其他专业服务单位支出(如:专业消防维保、电梯维保、中央空调维保、外墙清洁、绿化养护、专业安保等外包支出)后征税,以体现合理税基,避免重复征税。

建议根据上述意见,就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物业管理企业的代收费用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国税法【1998】第217号文)和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6号文)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3.尽快明确物业服务企业在缴纳所得税时的应纳税所得额

新企业所得税税法从2008年1月1日执行,比原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率减轻8%。建议,国家税务总局能够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物业服务企业的各项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亏损后的项目,作为应纳税所得额,计征企业所得税。关于征收方式,课题组经过研究分析认为,对于较大较强、内部管理较为规范的企业,实行查帐征收是比较有利的;而对小规模且财务管理不健全的物业服务企业,采取向税务机关申请核定征收的办法更有利。

课题组建议通过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呈请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税政司,力争能在物业管理行业尽快实行物业服务资金全额营业税征收为加值额营业税征收,从而减轻物业管理行业税收负担,以扶持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让城乡居民能够持续享受物业服务带来的便利,让已经就业的几百万人群能够有一个稳定的职业,最终实现今年党中央提出的“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大局。

第三篇: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认识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制定的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是我国发展与改革和稳定的长期战略方针,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行动纲领,也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因此,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具有统领各项工作的地位。税收政策作为政府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实现国家进行筹集政府收入、调控经济结构、调节收入分配、监督经济运行等重要职能作用。建国以来,我国税收政策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在我国跨入21世纪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的新阶段,从部门工作服务于国家宏观意志,具体政策服从于社会实践需要的们认为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着较大的缺位和不足,特别是宏观税负水平有待调整完善改革。

一、宏观税负总水平偏低,影响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社会消费行为、gnp增长的波动都有直接关系,政府利用开征、减免或者停征某种税种,提高或者降低有关税目的税率与起征点,以及税前扣除与事后退税等限制或鼓励手段,调节投资规模、消费基金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以抑制社会总需求膨胀刺激有效需求,同时抑制或刺激总供给的变化,并对经济结构产生协调作用。税收作为经济运行的内在稳定器与价格变量调控相配合,可以达到生产与消费总量与消费结构的均衡;适量、合理的税收可以协调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可达到各生产部门劳动者利益的动态均衡,收到社会公平的调控效应。我国宏观税负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减弱了国家筹集收入的力度,影响政府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投入和宏观调控。表现有三:

1、我国税收收入上个世纪下半叶缓慢增长,21世纪开始大幅度快速增长。我国税收收入在经济发展、企业利润增加和税务征管工作等因素综合作用下,1950年一1980年的30年间税收收入年均增长为61亿元,从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的20年间税收收入年均增长为522亿元,在跨入21世纪到XX年的五年间呈现大幅度快速增长的态势,比上年增长数额越来越大,如XX年为2350亿元,XX年为2500亿元,XX年为1831亿元,XX年为3465亿元,XX年为5256亿元。全国税收总规模达到25718亿元。展望未来,我国税收收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一是税收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反映,我国经济增长在2020年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7%-8%左右的速度,为税收增长打下了基础。二是目前我国税收收入实际征收率只达到潜在税收能力 的70%-80%,国内有的专家认为1998年只达到50%-60%,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部分专家认为中国整体征收率在70%左右,还有的认为在80%左右。税收上的跑、冒、滴、漏等空间很大,如果将实际征收率提高20个或30个百分点,我国税收收入即可增加1万亿元或1.5万亿元。

2、目前税收收入对政府财政收入支持力度还不充足,致使国家还需要利用大量的财政赤字和发行债务。其情况,一是以税收收入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多数年份徘徊在93左右,如1992-XX年分别为94.66, 97.84, 96.43, 93.29,(1996年无数据)、95.80, 93.80,90.13, 93.92, 93.30, 93.29, 92.18。十多年来从未满足政府财政收入100%的需要。二是税收收入占财政支出比重(%)更低一个档次,始终徘徊在80左右,如1991-XX年,分别为88.30, 88.10, 91.70,88.50、88.50、87.0、89.20、85.80、81.0、79.

19、80.94、79.97、81.20。数据显示,还有20%左右的财政支出要政府依靠财政赤字或者发行债务解决,XX-XX年财政赤字和发行债务额(亿元)分别为2491.27和4180.1, 2516.54和4604.0, 3149.51和5679.0, 2934.7和6153.53。3,税收收入占gdp比重(%)是国际上衡量宏观税负水平的通用标准。按国际通例:gdp人均260美元时的低收入国家,最佳税负水平为13%左右,人均750美元时,最佳税负水平为20%左右,人均10000美元时的高收入国家,最佳税负水平为30%左右。按上述标准衡量,我国人均gdp已达1090美元以上,税负水平理应在20%以上为最佳,但是实际上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几十年来徘徊在10%-17%之间浮动,处于低位逐年有点上升而后又逐年下降再逐年回升的运行中,如1990-XX年分别为13.83, 12.38, 12.29, 10.96, 10.33, 10.18, 13.02,11.06, 11.67, 14.17, 15.67, 16.77, 17.07。从国际比较中得知,我国宏观税负水平是低水平的,据《世界竞争力年鉴》4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数据。XX年各国税收收入占当年gdp比重(%)最低的是中国香港为9.94、最高的是瑞典为52.94,平均为35左右,其中:发达国家的日本为27.02,美国为28.22、澳大利亚为31.82、加拿大为36.35、英国为37.27、德国为37.99、意大利为42.26、法国45.60;发展中国家一般为20%-26%左右,哥伦比亚为11.57、菲律宾为13.93.泰国为14.98、中国为15.01、印度尼西亚为16.51、印度为16.79,阿根廷为20.99、马来西亚为22.31、韩国为26.20、俄罗斯为26.700。

二、不同产业和行业宏观税负水平差参不齐由于产业与行业情况不同,国家税收政策在一定时期分别采取鼓励政策、限制政策或者中性政策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也存在着产业行业之间不合理问题

1、从1996-XX年我国三次产业比重(%)与宏观税负比重(%)发展趋势观察,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从20.4逐年下降为15.6,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从2.67近年又上升为3.51;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从49.5近年又上升为50.9,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从13.47近年又上升为18.09;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30.1近年上升为33.2,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从12.3逐年上升为15.34。总的趋势是gdp比重只有第一产业是下降的,第二、三产业则均是上升的,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三次产业则均是上升的趋势,不过上升速度呈现第一、三产业较慢,第二产业较快的特点,第二产业负担着全国税收收入的56%左右。

2、以XX年为例,当年宏观税负总水平为16.77%,我国第一产业份额占gdp比重为15.3%,而税负份额占比重为4.1%,其宏观税负水平只有4.48%,从数据显示不难看出国家对第一产业的鼓励与照顾。我国第二产业占gdp份额比重为50.4%,其税负份额占比重为55.8%,其宏观税负水平达到18.6%,从中看出第二产业是我国经济和税收的半壁江

山,尤其是工业其税负水平达到19.93%,超额负重运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4.3%,其税负份额比重占38.4%,其宏观税负水平占18.76%,对于这个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关系重大的未来需要加快发展的产业,税收并未充分体现明显地鼓励与支持。

3、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税金及附加占工业增加值比重(%)XX-XX年分别为5.64, 5.48, 5.34, 4.88;按XX年分析:建筑业税金及附加占增加值的比重为16.3%;国家铁路税金占运输总收入的比重为3.25%;限额以上批发贸易业税金及附加占商品销售收入额的比重为0.116%,零售业税金及附加占商品销售收入额的比重为0.28%;限额以上餐饮业税金及附加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68%;国际旅行社税金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34%。再分析一下具体行业的XX年宏观税负水平(%),建筑业为8.76,地质勘查业与水利生产、供应管理业为17.8,交通运输业为10.3,仓储邮电通信业为7.5,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为23.9,金融保险业为16.5,社会服务业为12.1等。有的高于总税负水平是可以理解的如餐饮业,有的就不好理解,如地质勘查与水利业宏观税负竟达到17.8。酒税流失严重,每年生产几千万吨,征管不力,浪费粮食跑了税收,还刺激酒业盲目发展,民间有要当县长先办酒厂之说,湖南、广东、四川三省酒厂有1.8万余家。

三、不同经济类型宏观税负水平悬殊过大,基本上是内资重于外资,国有重于民营

1、同行业不同企业,片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与市场经济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相悖,人为的造成税负畸轻畸重。我国1994年外资企业所得税负担率为10%,比内资企业负担率低23个百分点,其流转税负担率为4%,比内资企业低3个百分点,1994年后外资企业负担率比内资企业低5个百分点,而且外资企业在工资成本、城市维护建设费、投资方向税、进口设备关税等方面还享有诸多优惠政策,这种政策促使社会上产生大量假合资、假外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中有20%是内资出境后再流入的资本。1997年为128.8亿美元,占当年ml增量的16.8%。据XX年统计,我国内资与外资、国有与非国有企业税金及附加占增加值比重情况如下,如工业企业总体上为4.8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8.44%,集体企业为2.77%,股份有限公司为4.79%,外商投资企业为2.36%,港澳台投资企业为l.229%;建筑业总体上为16.3%,其中内资为16.25%,国有企业为17.82%,集体企业为15.36%,外商投资企业为20.91%,港澳台投资企业为17.36%;限额以上批发贸易业总体上为0.116%,其中内资为0.117%,国有企业为0.148%,集体企业为0.087%,有限责任公司为0.096%,股份有限公司为0.117%,私营企业为0.090,外商投资企业为0.122%,港澳台投资企业为0.043%;限额以上零售业总体上税金及附加占商品销售收入比重为0.28%,其中内资为0.30%,国有企业为0.36%,集体企业为0.35%,有限责任公司为0.25%,私营企业为0.23%,港澳台投资企业为0.27%;餐饮业总体上税金占营业收入为4.68%,其中:内资为4.98%,国有企业为4.3%,集体企业为4.86%,有限责任公司为4.81%,股份有限公司为4.48%,私营企业为5.3%,外商投资企业为3.9%,港澳台投资企业为4.24%。

2、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规定内资企业为33%,外资企业为15%,低于发达国家,如比利时为39%、意大利为36%、法国为33.33%、奥地利为34%、西班牙、荷兰为35%、美国为15%-39%累进征收、高于发展中国家,如巴西为15%,马来西亚为28%、韩国为27%、泰国为30%等,也高于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的30%和新加坡的24.5%。

3、国有经济国家税收占比重高达50%以上,如1994-1999年分别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为79, 65, 61, 56, 54, 50。由于税收政策的扭曲和改革的滞后,国有企业倒没有享受国民待遇,而非国有与外资企业长期享受超国民待遇。这样发展下去,很不利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的建设与巩固。

四、不同地区宏观税负水平不够公平

1、从三大地区观察。以XX年为例,全国各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05172.3亿元,税收收入为16996.5亿元,全国宏观税负水平为16.16%。其中:东部地区11个省区平均为17.2%,中部地区8个省区平均为8.89%,西部地区12个省区平均为11.46%,从经济发展快与税收相应增加的规律分析,东部地区宏观税负水平高于全国和其他地区是必然的,如发达地区的三市二省宏观税负水平就比较高,北京为42.49%,上海为34.40%,天津为24.08%,广东为21.55%,云南主要由于烟税因素为20.12%。但是,作为贫困的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是值得思考的。

2、从一部分省区对比观察。以贵州这个有名的贫困山区省份与有名的江南鱼米之乡的江苏省相比,XX年贵州省宏观税负水平为14.15%,而江苏省则为12.58%;大西北的陕西为11.81%、新疆为12.43%、宁厦为11.99%。而沿海的福建省只有11.81%,山东省只有8.64%,大平原的河北省只有7.62%,河南省只有7.25%。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因素与不够公平之处。

五、不同群体宏观税负水平差距大,低收入群体重于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重于高收入群体,工薪阶层重于富裕阶层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比例开始仅占gdp0.5%, XX年达到1%,还比不上一个非洲国家,印度与印尼这个比例也为1%强,泰国和墨西哥为2%,匈牙利等东欧国家高于3%,据世界银行统计,所得税占gdp的比重低收入国家为3%,中等收入国家为5%-6%,高收入国家为11.5%,预计XX年我国仅为1.17%左右,与国际上应有的个人所得税水平相差悬殊。我国个人所得税管住了工薪阶层,但是,对新崛起的高收入阶层即人们所说的大款们征收力度太软太弱。据统计,我国个人所得税XX年为1211亿元,其80%以上来自于工薪阶层,可是,我国已经有两、三亿富裕人口,其个人所得税税源达到1000多亿元。另外占总人口8.7%的富裕阶层拥有12万亿元银行储蓄存款总额的60%以上。交纳个人所得税不到税收总额的10%。除了征管因素外还有税率等设计问题,如起征点800元太低,应提高到1500元以上,从而对低收入群体从根本上免征个人所得税,又如最高边际税率为45%太高,如日本1999年从50

%降为37%,韩国1996年从50%降为40%, XX年又降为36%,美国为38.6%,巴西为25%,印度、马来西亚均为30%,泰国为37%。再如多数国家采取个人收入综合年终计算的办法,我国采取分项计算办法,也是税款流失的重要因素。还有我国税制结构过于简单,对于有纳税能力的群体应建立全面多环节税收征管体系,就收入形成,收入运动,收入转化等过程,都有税收跟踪稽查征收,如所得税,消费税,社保税,财产税,赠予税,遗产税产等。

第四篇:合理运用分配杠杆,有效降低员工税负

合理运用分配杠杆,有效降低员工税负

摘要:

如何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降低员工个人税负,是企业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尤其在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钢铁企业利润普遍处于较低水平的背景之下,如果能通过科学调整薪酬分配方式,从而依法依规降低员工税负,将有效提高员工的实际可支配收入。

本文在认真分析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2011年《个税法修正案》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税率区间设臵,税率变化规律,从员工薪酬分配方式方法着手,从多个角度研究和探讨如何合理降低员工税负。关键词:分配杠杆 降低 税负

现有国情条件下,大部分企业员工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薪金所得,其实际收入等于应发工资减去扣除项目,扣除项目主要包括个人缴纳的三险一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和个人所得税。在应发工资不变的条件下,要增加员工的实际收入,就只能考虑缩小扣除项目的总额。由于员工的三险一金是按照本人上收入结合省或当地平均工资水平确定缴交金额,没有调节余地,因此缩小扣除项目总额目标只能最终落脚于降低个人所得税上。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主要结合现行个人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适用税率及工资分配模式进行研究,探讨通过分配杠杆的合理设 计和科学运用,达到降低员工个人税负,提高其实际可支配收入的目的。

个人所得税法修订前后的变化分析

国务院2011年7月27日公布《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决定》,明确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新的个税法条例。对企业员工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个税免征额标准和个人所得税适用税率的调整。

1.1个税免征额标准的调整

新的个税法条例实施后,个税免征额标准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如果考虑到应在税前扣除的个人三险一金(按四川省2012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3112元测算,其应缴纳的三险一金标准如下:),对企业普通员工

二是将原来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调整为7级超额累进税率。提高个税免征额标准,对各层级收入员工的税负降低都具有类似的收益效果,重点需要分析的是从9级超额累进税率调整为7级超额累进税率后对不同收入区间员工税负可能产生的影响。(新旧税率的具体对比情况详见附表:新旧个人所得税中工资薪金所得税率对照表)

(一)取消15%和40%两级税率带来的影响

在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中取消了15%和40%两级税率,也就是说新税率标准中的第3级税率直接从10%提高到了20%,第7级税率直接从35%提高到了45%。其中第7级税率的应纳税所得额对应区间较高,在企业员工中几乎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群体,对研究如何减轻税负意义不大。但第3级税率的调整对部分员工税负将带来较大影响。

例1:以员工全月应纳税所得额5000元为例,在不考虑个税免 征额标准提高的前提下,其中从4500元开始到5000元区间的500元收入,按旧税率适用标准为15%,应纳税额为75元;按新税率适用标准为20%,应纳税额为100元,这部分收入实际多纳税25元,多纳税比例为33.3%。

(二)新税率标准中20%税率适用区间收窄,而25%税率适用下限前移和适用区间扩大带来的影响

在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中,20%税率对应的收入区间,从原来的5000元-20000元,调整为4500元-9000元,适用区间范围从15000元缩小到4500元,缩小了10500元,缩小幅度达到233%;而25%税率对应的收入区间,一是对应的收入区间下限从原来的20000元下移到9000元,下移了11000元,下移幅度达到55%;二是对应的收入区间从原来的20000元-40000元调整为9000元-35000元,对应的收入区间范围从20000元放大到26000元,放大幅度达到30%。综上所述,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实施后,在不考虑个税免征额标准提高的前提下,在中等收入区间的税负实际上有所提高。

例2:以员工全月应纳税所得额20000元为例,其中从9000元开始到20000元区间的11000元收入,按旧税率适用标准为20%,应纳税额为2200元;按新税率适用标准为25%,应纳税额为2750元,这部分收入实际多纳税550元,多纳税比例为25%。

二、合理运用分配杠杆,科学进行薪酬规划,从而实现员工个人税负的有效降低

通过个人所得税法修订前后的变化分析,可以发现有效控制税负 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对20%和25%两级税率所对应收入区间进行合理调控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规则。

(一)科学规划工资分配方式

从个税规划分析,在员工一定收入水平总额内,全年均衡控制工资发放水平可以使税负控制在较低税率区间。但在实际分配过程中,除正常的基本工资之外,还有部分针对特定群体或特定项目的单专项奖励,如果不对这部分单专项奖励进行统筹安排和科学执行,必然会导致部分员工的月工资收入呈现波峰与波谷,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税负增加。因此,在单专项奖励的安排和发放上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计划性原则。

在年初制订全年工资计划时,应统筹考虑基本绩效分配与专项奖励的比例,并做好相应的分配规划,包括分配范围、分配额度,分配时间等,尽量按照计划安排进行工资发放,避免突发因素影响导致员工月度收入分配不均衡,从而造成税负上升。

2、均衡性原则

在工资计划中,除年终兑现部分以外,一定要充分保证工资发放的均衡性,1、将各类单专项奖励额度在全年范围内进行统筹安排,尽量做到每月单专项奖励的水平相对均衡与平稳,控制每月收入在相对较低的税率区间。

2、在单项奖励的执行上,以月度或者作为计奖和执行周期,尽量避免以季度为周期发放奖励,以规避可能出现的收入波峰。

3、对奖励额度较大的单项奖,可以采取按月计算,将每月应奖励额度余留至年底一次性兑现的方式,充分利用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 规则。

4、对于事先无法进行规划且奖励额度较大的专项奖励,在具体执行中可以采取分月执行的方式,以在减小高税率区间的收入比例。

例3:以某员工全月正常工资应纳税所得额为3000元,另有月度单项奖励500元和季度单项奖励3000元为例,在发放方式上有以下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一:两笔单项奖励均在当月执行,则单项奖3500元应纳税总额为550元;

方案二:将季度单项奖励3000元放在3个月均衡执行,则单项奖3500元应纳税总额为350元(当月150元,后面两个月各100元);

方案三:如果将季度单项奖励3000元放在年底作为一次性奖金执行,则单项奖3500元应纳税总额为140元(当月50元,年底一次性计税90元)。

对比以上三种计税方式,可以发现最高税额与最低税额相比,税负降低额达410元,税负降低比例达74.5%。

(二)对骨干员工实施模拟年薪制

由于骨干员工月度应纳税所得额一般会超过10%税率对应的收入区间上限,即应纳税所得额在4500元以上收入部分将按20%税率计税。另外由于25%税率对应的收入区间下移,月度应纳税所得额超过9000元部分将按25%税率计税。因此,如果能够对骨干员工的月度收入进行合理调控,则这部分员工将可以有效降低税负。

在薪酬分配的实际管理中,可以对这部分员工采取模拟年薪制,将其每月应发工资按一定比例扣除,作为绩效薪金在当年底考核发放。这样处理后扣除的绩效薪金部分可以套用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 规则计税,全年拉通比较,这部分员工所承担的税负将明显下降。

例4:以骨干员工全月应纳税所得额10000元为例,如果按月发放,则每月应缴税额为1495元,全年缴税总额为17940元。如果按控制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区间的方式进行调整,有以下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一:

将月应纳税所得额控制在20%税率区间,即月发放额为9000元,月扣除1000元作为绩效薪金在年底兑现,则全年绩效薪金12000元作为一次性奖金进行计税,全年缴税总额为15300元(1245元/月×12个月+全年一次性奖金税额360元)。按此方案,比按月发放的方式全年降低税额2640元,税负降低比例为14.7%。

方案二:

将月应纳税所得额控制在10%税率区间,即月发放额为4500元,月扣除5500元作为绩效薪金在年底兑现,则全年绩效薪金66000作为一次性奖金进行计税,全年缴税总额为16785元(345元/月×12个月+全年一次性奖金税额12645元)。按此方案,比按月发放的方式减少税额1155元,减少税负比例为6.4%。

方案三:在方案二基础上,如果在年底执行绩效薪金兑现时进一步综合考虑全年一次性奖金的税率临界点因素,将绩效薪金中的54000元作为全年一次性奖金处理,剩余部分12000元放到当月工资中合并计税,则全年缴税总额为12210元(345元/月×11个月+12月份3120元+全年一次性奖金税额5295元),比按月发放的方式减少税额5730元,减少税负比例达31.9%。

三、降低企业员工个人税负的其他方式

1、增加税前扣除项目的额度

除了运用分配杠杆,通过对收入的合理调控有效降低员工税负外,也存在其他一些降低员工税负的方式。比如:

(一)通过提高员工公共福利支出的方式,免费为员工提供通勤、工作餐、住宿,将上述支出作为费用减少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在员工实际可支配收入部分未降低的情况下减轻个人税负;

(二)针对部分特殊人群采取通讯费用、误餐费用、交通费凭票实报实销的方式,冲抵其一部分工资薪金,从而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

(三)通过旅游、健身、消费(在一定额度内凭相关票据实报实销)的方式臵换部分货币性奖励,同样可以达到减轻个人税负的目的。

总之,个人所得税的避税、节税必须在相关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通过优化管理,采取合法途径实现员工个人所得税税负相对最小化的目的。

第五篇: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认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制定的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是我国发展与改革和稳定的长期战略方针,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行动纲领,也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因此,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具有统领各项工作的地位。税收政策作为政府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实现国家进行筹集政府收入、调控经济结构、调节收入分配、监督经济运行等重要职能作用。建国以来,我国税收政策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在我国跨入21世纪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的新阶段,从部门工作服务于国家宏观意志,具体政策服从于社会实践需要的们认为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着较大的缺位和不足,特别是宏观税负水平有待调整完善改革。

一、宏观税负总水平偏低,影响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社会消费行为、GNp增长的波动都有直接关系,政府利用开征、减免或者停征某种税种,提高或者降低有关税目的税率与起征点,以及税前扣除与事后退税等限制或鼓励手段,调节投资规模、消费基金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以抑制社会总需求膨胀刺激有效需求,同时抑制或刺激总供给的变化,并对经济结构产生协调作用。税收作为经济运行的内在稳定器与价格变量调控相配合,可以达到生产与消费总量与消费结构的均衡;适量、合理的税收可以协调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可达到各生产部门劳动者利益的动态均衡,收到社会公平的调控效应。我国宏观税负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减弱了国家筹集收入的力度,影响政府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投入和宏观调控。表现有三:

1、我国税收收入上个世纪下半叶缓慢增长,21世纪开始大幅度快速增长。我国税收收入在经济发展、企业利润增加和税务征管工作等因素综合作用下,1950年一1980年的30年间税收收入年均增长为61亿元,从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的20年间税收收入年均增长为522亿元,在跨入21世纪到2004年的五年间呈现大幅度快速增长的态势,比上年增长数额越来越大,如2000年为2350亿元,2001年为2500亿元,2002年为1831亿元,2003年为3465亿元,2004年年为5256亿元。全国税收总规模达到25718亿元。展望未来,我国税收收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一是税收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反映,我国经济增长在2020年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7%-8%左右的速度,为税收增长打下了基础。二是目前我国税收收入实际征收率只达到潜在税收能力 的70%-80%,国内有的专家认为1998年只达到50%-60%,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部分专家认为中国整体征收率在70%左右,还有的认为在80%左右。税收上的跑、冒、滴、漏等空间很大,如果将实际征收率提高20个或30个百分点,我国税收收入即可增加1万亿元或1.5万亿元。

2、目前税收收入对政府财政收入支持力度还不充足,致使国家还需要利用大量的财政赤字和发行债务。其情况,一是以税收收入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多数年份徘徊在93左右,如1992-2003年分别为94.66, 97.84, 96.43, 93.29,(1996年无数据)、95.80, 93.80,90.13, 93.92, 93.30, 93.29, 92.18。十多年来从未满足政府财政收入100%的需要。二是税收收入占财政支出比重(%)更低一个档次,始终徘徊在80左右,如1991-2003年,分别为88.30, 88.10, 91.70,88.50、88.50、87.0、89.20、85.80、81.0、79.

19、80.94、79.97、81.20。数据显示,还有20%左右的财政支出要政府依靠财政赤字或者发行债务解决,2000-2003年财政赤字和发行债务额(亿元)分别为2491.27和4180.1, 2516.54和4604.0, 3149.51和5679.0, 2934.7和6153.53。3,税收收入占GDp比重(%)是国际上衡量宏观税负水平的通用标准。按国际通例:GDp人均260美元时的低收入国家,最佳税负水平为13%左右,人均750美元时,最佳税负水平为20%左右,人均10000美元时的高收入国家,最佳税负水平为30%左右。按上述标准衡量,我国人均GDp已达1090美元以上,税负水平理应在20%以上为最佳,但是实际上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几十年来徘徊在10%-17%之间浮动,处于低位逐年有点上升而后又逐年下降再逐年回升的运行中,如1990-2003年分别为13.83, 12.38, 12.29, 10.96, 10.33, 10.18, 13.02,11.06, 11.67, 14.17, 15.67, 16.77, 17.07。从国际比较中得知,我国宏观税负水平是低水平的,据《世界竞争力年鉴》4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数据。2000年各国税收收入占当年GDp比重(%)最低的是中国香港为9.94、最高的是瑞典为52.94,平均为35左右,其中:发达国家的日本为27.02,美国为28.22、澳大利亚为31.82、加拿大为36.35、英国为37.27、德国为37.99、意大利为42.26、法国45.60;发展中国家一般为20%-26%左右,哥伦比亚为11.57、菲律宾为13.93.泰国为14.98、中国为15.01、印度尼西亚为16.51、印度为16.79,阿根廷为20.99、马来西亚为22.31、韩国为26.20、俄罗斯为26.700。

二、不同产业和行业宏观税负水平差参不齐由于产业与行业情况不同,国家税收政策在一定时期分

别采取鼓励政策、限制政策或者中性政策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也存在着产业行业之间不合理问题

1、从1996-2000年我国三次产业比重(%)与宏观税负比重(%)发展趋势观察,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从20.4逐年下降为15.6,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从2.67近年又上升为3.51;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从49.5近年又上升为50.9,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从13.47近年又上升为18.09;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30.1近年上升为33.2,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从12.3逐年上升为15.34。总的趋势是GDp比重只有第一产业是下降的,第二、三产业则均是上升的,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三次产业则均是上升的趋势,不过上升速度呈现第一、三产业较慢,第二产业较快的特点,第二产业负担着全国税收收入的56%左右。

2、以2002年为例,当年宏观税负总水平为16.77%,我国第一产业份额占GDp比重为15.3%,而税负份额占比重为4.1%,其宏观税负水平只有4.48%,从数据显示不难看出国家对第一产业的鼓励与照顾。我国第二产业占GDp份额比重为50.4%,其税负份额占比重为55.8%,其宏观税负水平达到18.6%,从中看出第二产业是我国经济和税收的半壁江山,尤其是工业其税负水平达到19.93%,超额负重运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4.3%,其税负份额比重占38.4%,其宏观税负水平占18.76%,对于这个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关系重大的未来需要加快发展的产业,税收并未充分体现明显地鼓励与支持。

3、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税金及附加占工业增加值比重(%)2000-2003年分别为5.64, 5.48, 5.34, 4.88;按2003年分析:建筑业税金及附加占增加值的比重为16.3%;国家铁路税金占运输总收入的比重为3.25%;限额以上批发贸易业税金及附加占商品销售收入额的比重为0.116%,零售业税金及附加占商品销售收入额的比重为0.28%;限额以上餐饮业税金及附加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68%;国际旅行社税金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34%。再分析一下具体行业的2002年宏观税负水平(%),建筑业为8.76,地质勘查业与水利生产、供应管理业为17.8,交通运输业为10.3,仓储邮电通信业为7.5,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为23.9,金融保险业为16.5,社会服务业为12.1等。有的高于总税负水平是可以理解的如餐饮业,有的就不好理解,如地质勘查与水利业宏观税负竟达到17.8。酒税流失严重,每年生产几千万吨,征管不力,浪费粮食跑了税收,还刺激酒业盲目发展,民间有要当县长先办酒厂之说,湖南、广东、四川三省酒厂有1.8万余家。

三、不同经济类型宏观税负水平悬殊过大,基本上是内资重于外资,国有重于民营

1、同行业不同企业,片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与市场经济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相悖,人为的造成税负畸轻畸重。我国1994年外资企业所得税负担率为10%,比内资企业负担率低23个百分点,其流转税负担率为4%,比内资企业低3个百分点,1994年后外资企业负担率比内资企业低5个百分点,而且外资企业在工资成本、城市维护建设费、投资方向税、进口设备关税等方面还享有诸多优惠政策,这种政策促使社会上产生大量假合资、假外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中有20%是内资出境后再流入的资本。1997年为128.8亿美元,占当年Ml增量的16.8%。据2003年统计,我国内资与外资、国有与非国有企业税金及附加占增加值比重情况如下,如工业企业总体上为4.8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8.44%,集体企业为2.77%,股份有限公司为4.79%,外商投资企业为2.36%,港澳台投资企业为l.229%;建筑业总体上为16.3%,其中内资为16.25%,国有企业为17.82%,集体企业为15.36%,外商投资企业为20.91%,港澳台投资企业为17.36%;限额以上批发贸易业总体上为0.116%,其中内资为0.117%,国有企业为0.148%,集体企业为0.087%,有限责任公司为0.096%,股份有限公司为0.117%,私营企业为0.090,外商投资企业为0.122%,港澳台投资企业为0.043%;限额以上零售业总体上税金及附加占商品销售收入比重为0.28%,其中内资为0.30%,国有企业为0.36%,集体企业为0.35%,有限责任公司为0.25%,私营企业为0.23%,港澳台投资企业为0.27%;餐饮业总体上税金占营业收入为4.68%,其中:内资为4.98%,国有企业为4.3%,集体企业为4.86%,有限责任公司为4.81%,股份有限公司为4.48%,私营企业为5.3%,外商投资企业为3.9%,港澳台投资企业为4.24%。

2、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规定内资企业为33%,外资企业为15%,低于发达国家,如比利时为39%、意大利为36%、法国为33.33%、奥地利为34%、西班牙、荷兰为35%、美国为15%-39%累进征收、高于发展中国家,如巴西为15%,马来西亚为28%、韩国为27%、泰国为30%等,也高于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的30%和新加坡的24.5%。

3、国有经济国家税收占比重高达50%以上,如1994-1999年分别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为79, 65, 61, 56, 54, 50。由于税收政策的扭曲和改革的滞后,国有企业倒没有享受国民待遇,而非国有与外资企业长期享受超国民待遇。这样发展下去,很不利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

下载哈尔滨市合理税负水平研究[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哈尔滨市合理税负水平研究[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全面提高教学水平一个学校的网络资源的总和就是校园网,校园网是指在学校区域内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随......

    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对税制改革的期望

    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对税制改革的期望一、我国当前宏观税负实际状况 在比较分析我国宏观税负时采用的税收收入口径是各项税收的净收入,包括我国现行税制中的流转税和所得税各主......

    浅谈体育道德水平研究论文

    浅谈体育道德水平研究论文【摘要】近年来,在竞技体育道德方面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教练员、运动员有弄虚作假、违规违纪的体育道德失范事件屡见不鲜。因此,要“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建......

    人员编制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研究

    人员编制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研究 李小春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目标。为落实这个战略目标,机构编制部门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

    出版社的合理注意义务研究

    出版社的合理注意义务研究 相当多的出版社,甚至包括某些著名出版社都认为,按照国家版权局制作的标准的《图书出版合同》与作者签订了协议,就意味着出版社对于图书的版权情况尽......

    村卫生室合理用药培训水平测试试卷A

    村卫生室合理用药培训水平测试试卷 A1型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答题说明:在每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严格控制药比加强合理用药提高医院用药水平(范文大全)

    严格控制药比加强合理用药提高医院用药水平◇字体:[大 中 小] 日期:2009-04-23 15:27 来源:柳州市工人医院 作者:梁陈方 245 控制药比; 柳州市工人医院合理用药管理制度 l管理......

    物流企业服务水平水平研究

    物流企业服务水平 物流企业服务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两个方面,取决于其在人、流程、流程的执行、信息系统、客户质量、供应商质量六大因素的综合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