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合理惩戒权研究阶段性小结
教师合理惩戒权研究阶段性小结
尚志小学 耿 丽
人们对教师惩戒权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而决定差异的是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做为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和学习者人性的理解认识。因此,本文试图从历史发展角度来分析人性观变迁与教育惩戒权变化的关系,并结合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问题论述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合理性和实践要求。
一、什么是教师惩戒权
惩戒,《辞海》释义为“惩治过错,警戒将来”。教育中的惩戒包括学校惩戒和教师惩戒。学校惩戒是指校长或教师集体行使的如记过、警告等处分,或经主管行政机关授权的停学、退学等能带来一定法律效果的处罚。教师惩戒是教师个人通过对学生的过错行为进行惩罚,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有清楚的认识,并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相应的后果,促使学生自我醒悟,自我改进。学校惩戒和教师惩戒在内容程度和形式上都有很大差别。当然,惩戒和体罚也不一样,虽然惩戒会让学生在身心某方面受到一定的负担(如增加作业、延长学习时间等),但是惩戒是以尊重爱护学生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因此,惩戒是要触动学生的认识变化,促进自我反思和自我改进,而不是靠外力使学生屈服制度规范的要求。而简单的惩罚往往就是要求学生承担错误责任而不关注学生是否信服、是否进行自我反省。
教师惩戒权是权力还是权利?从实践角度看,如果说教师惩戒权是权利,也就是意味着“法不禁则可为”,教师可以自主行使惩戒权,因为《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都只是对体罚做出了严格禁止,而都没有对“惩戒”做出限制。如果说教师惩戒是权力,那就需要得到授权,可以类比的就是学校处分权,它是需要得到教育行政部门授权方可实施的。本文认为,从教师职业身份看,教师是代表国家行使教育权力,教师惩戒权应该是一种对于学生的特殊管理权力,需要通过法律明确界定的教师权力。
从上文分析我们可以试着界定教师惩戒权,教师惩戒权是教师惩戒犯有过错学生的权力,其权力的主体是教师,相对方是学生,对象是学生的违规行为。教师惩戒权是教师基于其职业地位而拥有的一种强制性权力,它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权力,是维持教育活动正常秩序、保证教育教学顺利进行的权力,是教师的职业权力。
二、教师惩戒权的行使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教师惩戒权的行使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德育的本质是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教师既需要对学生的合范行为 进行肯定评价,使其内化为学生的品德,又需要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否定评价,避免其对学生品德形成带来不良影响。当学生出现某些违规行为时,需要教师行使正当的惩戒权,对违规行为予以规范和矫正,促进合范行为的内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具体来讲,教师惩戒权的行使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具有如下影响:
首先,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学生的责任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通过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增强的。当学生的行为符合各种规范时,我们就可以称其扮演了正确的社会角色;而当学生的行为与各种规范背道而驰时,我们则称其没有履行社会角色的要求,应该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教师惩戒权行使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通过实施惩戒,让学生改变那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角色要求,并为自己的过失行为负责。学生在接受惩戒的过程中,可以意识到只有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和立足于社会。逐渐树立起良好的责任感、是非感和正义感。
其次,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中小学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集体性和组织纪律性。当个别学生出现破坏集体纪律的行为时,往往会影响集体目标的实现,也会侵犯其他学生的正当权益.给其他学生带来不良影响。教师行使惩戒权就是为了维护集体纪律的存在,保证集体目标的实现,使更多学生的利益不受侵害。另外,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一种归属的需要,如果学生违反集体纪律。就会因此而得不到集体的认可或承认,缺乏归属感。教师行使合理的惩戒权,就是为了纠正学生的违纪行为,使其行为符合集体要求并被集体认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将逐渐树立起集体意识,主动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与集体共荣辱。
再次,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教师惩戒权的行使不是来自于教师的权威,而是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意愿和志向.被大多数学生认可。教师惩戒权行使的依据、原则和方式等,除了按照相关的法规制度和教育规律来制定.还应该广泛征集学生意见,在学生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这样不仅切合教育实际,而且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民主意识。当个别学生出现违规行为时,教师可以根据大多数人的意愿而对其行使合理的惩戒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师的“独断专行”,在实施中更具有说服力,不仅可以让那些违规学生更乐于接受惩戒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可以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民主、平等的意识。
教师惩戒权的行使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戒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戒制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惩戒教 育.无论是对学生的认知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还是对学生性格与气质的形成,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教师惩戒权的行使具有维护学校秩序的作用
学校作为专门培养人的教育组织机构,其各项工作都应该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开展,这就需要靠一定的纪律来维护。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没有水,其地位不可替代。而纪律要发挥作用,又必须借助教师惩戒权的强制力量。涂尔干曾指出,为纪律赋予权威的,并不是惩戒;而防止纪律丧失权威的,却是惩戒。如果允许违规行为不受惩戒.那么纪律的权威就会逐渐为违规行为所侵蚀,丧失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可见,在预防和禁止两方面,惩戒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惩戒权存在的基本前提就是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学校活动的有序进行,消除那些违规行为对学校正常活动的不良影响。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中,总有一小部分学生不遵守校纪班规,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破坏学校和社会秩序。如果教师不及时对这些违规行为进行惩戒教育,非但不利于犯错学生的成长。反而会对其他学生带来消极影响.破坏学校的校风和校纪,影响整个学校工作的有序开展。对于中小学教育中的未成年学生来说,法律制裁的后果毕竟离他们更远,没有道德和纪律的制裁,就不容易引起他们情感上的畏惧感。所以,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如果没有惩戒以维护必需的秩序,集体就会产生混乱,而受害最多的正是那些似乎为没有纪律约束而手舞足蹈的人。中小学生大多处于未成年阶段,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且模仿性较强,如果教师对这些不良行为置之不理。放弃惩戒权的话,就容易使犯错的学生丧失犯错之后的羞耻感,而且让其他学生失去对规则的敬畏感,甚至模仿错误行为,学生犯错的倾向性更大。在教育实践中,有些教师一开始就以为只要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可以了,因而不愿意在构建集体的规范和秩序上下功夫,结果班级逐渐成为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最终提高学习成绩也无从谈起。而一些有经验的班主任则首先从班纪班风开始抓起,建立一整套的行为准则和奖惩制度,开始看似与成绩无关,但由于学习的秩序良好.逐渐地.整个班级的各个方面都高效运转起来。
因此,教师行使合理的惩戒权,不仅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还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舆论,树立良好的校园风气,有效地抵制学生中的歪风邪气,维护学校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
四、教师惩戒权的行使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当前。中小学校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传承、创造人类文明,而且以特有的方式引领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师作为中小学教育的具体实施者,理所当然地担当起了促进社会进步这一历史使命。教师惩戒权作为 教师的一种管理权力和教育权利,其正确的行使同样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
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是学生迈向社会的必经场所。中小学校承载着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重任,是为学生完满地走向社会做准备的。从这一层面来说.中小学教育应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会更加适应社会生活,符合社会的需要。另外,学校作为先进文化和先进知识的传播阵地,它还会对社会其他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包括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等。从这一层面来说,中小学校应该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可见,无论是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来讲,还是从对社会其他领域的影响来讲,学校都应该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贴近。学校应该成为一种生动的社会生活的真正形式.而不是学习功课的场所,它作为通过教育手段造就人的工场,是规则、秩序的社会生活的舞台。
但是我国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却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社会生活,表现在教育内容上,过多反映真、善、美等理想化东西。较少反映假、丑、恶等现实性的东西;在教育方式上。过多采用奖赏教育,较少采用惩戒教育。学生的校园生活本来就不是孤立的、与世隔绝的。一方面,学校自身就是一个小社会,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另一方面,在学生的学习阶段还不可避免地要通过家庭、社区、公共场所与社会进行亲密接触。因此,学校不可能是一片净土,它应该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在社会上,凡是触犯国家法律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那么在学校中,学生的犯错行为也应当受到教师的惩戒。让学生为自己的错误言行承担相应后果。如果学校能够形成“当惩必惩”的良好风气。那么社会上的违法犯罪的行为就会相应地减少。而且.当学生真正迈向社会时,他们也就更加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为社会的进步作出更多的贡献。从这一点来说,教师行使合理的惩戒权,对促进社会进步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篇:《教师合理惩戒权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教师合理惩戒权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我国传统的教育以严格著称,可谓严师出高徒。其“严”不仅是教学的严格,也是管理的严格。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应是一种优良的传统。可遗憾的是,当今有些人在呼吁赏识教育、激励教育的时候,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出现了无条件否定教师惩戒权的倾向。教师是否拥有教育惩戒权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只有明确教育惩戒权的合法性,正确合理地使用教育惩戒权,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根据学期初课题组所制定的研究计划,经过近半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针对中小学生教师合理惩戒权研究方面得出结论如下: 一,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合法性
教育惩戒不是体罚。
1、目的不同。体罚为惩罚而惩罚,教育惩戒为教育而惩罚;
2、手段不同。体罚的手段缺乏法律保障,教育惩戒的手段受法律保障,并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实施;
3、产生的后果不同。体罚行为损害了受罚者的身心健康,教育惩戒以不损害受罚者的身心健康为原则,并使受罚者认识错误、改进自我。可见,由于教育惩戒与体罚在目标、手段和产生后果上存在本质区别,教育惩戒是一种不同于体罚的惩罚。
二、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必要性
教育惩戒权的必要性可概括如下:
1、促进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遵纪守法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只有先学会遵守各种校纪校规,走上社会之后,才能遵守各种法律规范,适应各种工作制度。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一般而言,“责任”包涵两个层次的意义:一是指做好分内的事情,如履行职责、完成岗位责任等;二是指如果没有做好分内的事,应承担由此产生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可见,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必须学会承担没有做好分内之事的不利后果,接受惩罚。
3、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简单而言,人格是指一个人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一贯的行为倾向和反应模式,即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三、行使惩戒权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惩戒原则
1、依法惩戒原则行使任何惩戒方式都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实体要合法,程序也要合法,不违法,不侵权。
2、适度原则行使任何惩戒方式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要掌握分寸,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受
教育权、隐私权,避免情绪性、非理性惩戒,禁止体罚性惩戒,要适可而止。
3、尊重人权原则要充满爱心,要依据学生心理,善于设身处地,启发学生自己反省,对学生的改进要及时肯定。
4、个别差异原则 女生更应慎重,以言语为主,个别学生以不公开为原则,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既达到惩戒目的,又不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5、适时原则惩戒要有时效性,一方面对违规言行要及时处理,防止事态扩大,另一方面,如果学生已经改过,老师要及时肯定,而不是一味惩戒,对于情绪激动的学生要先做教育工作,待情绪稳定后再进行惩戒。
6、程序保证原则惩戒应符合正当程序,要把被惩戒事由、有关校规、相关证据等事先通知被惩戒学生,并应给予充分的公开的辩论机会,公平、公正,不公开为例外。权利。
(二)惩戒方式科学明确的惩戒方式应由教育部门进行规范,让学生明确,家长了解,体现在学校章程里,老师有法可依,学生有据可查,目前,可供选择的惩戒方式如下:
1、言语责备。适合于轻微的违纪行为,对于那些初犯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老师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能制止学生。
2、罚站。仅限于上课打磕睡、走神、回答问题不认真的同学,由上课的老师行使,不准赶出教室外罚站,时间不准超过10分钟。
3、书面检查。根据情节轻重分三种:只写检查交给老师、在班级当众作检查、在全校大会作检查。
4、点名批评。分在班级点名批评、全校点名批评。
5、剥夺特权。只限于正常教学活动以外的与受教育权无关的权利,如课外活动小组、公益活动等。
6、增加作业。适合于贪玩不认真写作业的,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如罚作业重做、抄写一遍生字等。
7、带离教室。适合于影响课堂教学正常进行、上课的老师制止不了的,可由班主任或学校管理人员带离教室进行批评教育。
经过本阶段的研究,加深了我们课题组成员对于课题的理解程度,拓展了课题组成员的知识广度,对于日常的教学工作起到指导的作用。但是应该看到,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问题认识的初级阶段,下一步研究的任务更重,难度也会更大,因为越是接近真理就越是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但是不论怎样,我们将以对于教育事业的忠诚坚定自己科研的信念,相信我们的研究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三篇:寻找教师丢失的“教育惩戒权”
寻找教师丢失的“教育惩戒权”
“该罚就要罚,教师正当使用的、恰如其分的惩戒不属于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对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给予包容、甚至迁就的做法。”今年10月,当两位教师先后被学生杀害后,教育部基础司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在10月27日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上当众表态。消息一出,各种评论相继而至—— A 走失的教育惩戒权
10月4日,山西朔州二中一名23岁的年轻教师倒在16岁学生的刀下;10月21日,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一名31岁的女教师去做家访时被学生掐死„„两起悲凉的血案,引起了各方关注。在新浪网教育频道所做的一项调查中,91%的网民认为“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却有教师在网上这么自嘲:“碍于各方面的压力,我把自己的‘教育惩戒权’丢了很久了,都已经习惯于做一名只表扬不批评学生的老师了。”
上述教师的自嘲并非空穴来风,也许从来没有哪个年代的教师像现在这般处境尴尬——动辄得咎。
中国基础教育在“纠偏体罚”的风潮里一窝蜂地走向了“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的极端,仿佛谁提“教育惩戒权”就是蓄意谋害。
加上这些年基础教育市场化走向的诡异,企业规则中的“上帝意识”等服务思想和教育理念混为一谈,于是学生的话语权成了真理,批评不得、处罚不得,结果造成基础教育惩戒权的走失。教师做法
“赏识”与“惩戒”共行
没有赏识的教育是不合格的教育,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赏识和惩戒都应该成为教师教育学生的手段。
赏识教育的确有其自身的优点,因为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的是润物无声的关爱,得到的是精神上的愉悦。但是,一味赏识也不可行。在特定情况下,惩戒是必须且必要的,只是教师在处理的过程中应拿捏得当,把握好分寸。
拿捏得当,分寸合理,这就需要教师必须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个性采取相应的惩戒形式。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犯了错误,教师需要耐心讲清问题,注重在赏识中让学生意识到错误,避免态度粗暴加深学生的心理负荷,产生极端行为;对于一些教师们公认的特殊学生,则可以适当采用跑步等惩戒形式,并辅以其他的教育手段,力求学生心中有敬畏,方可课堂有规矩,切不可让学生当众丢丑。“赏识”与“惩戒”并行,更容易达到教育的效果。
——西南大学附属小学 张文超 B 走失隐寓的危机
事实上,教育惩戒权的这一走失,其实正隐寓着公民素养的可预期性危机。
萧伯纳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感到自己可耻的地方越多,受尊敬的程度就越高。”中国传统教育历来是很强调自省、自律的,“日三省吾身”则“智明而行无过矣”。但人的“自省”与“自律”往往是以“它省”和“它律”为起点的。从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来看,惩罚必不可少,人的是非善恶观念是在行为中体现出来的,其行为的后果得到道义的支持或惩戒,就得到了或正或负的强化。如同磁石的两极,教育惩戒和教育激励是完整教育的应有要素。
中国教育“缺钙”的现状毋庸讳言,病因之一就是缺乏惩戒教育、缺乏有痛感的唤醒。
教师想法
“体罚”时代的幸与不幸
上小学的时候,郭广钦老师是学生最怕的老师。那时,当我们犯了错误后,他总会想出与之相对应的体罚方式来惩罚我们:罚写生字100遍,罚成倍地写作业,罚绕操场跑五圈。众多的体罚方式,顽皮的我都很“荣幸”地先后“领教”。
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要好的小伙伴偷偷地从学校里跑出去喝酒,结果在课堂上呼呼大睡。郭老师发现后,一阵肉体上的体罚后,什么“酒囊饭袋呀,不争气的东西呀”等侮辱性语言从他的口里一古脑地冒了出来。在那个懵懂的年代,我从心里来说,对郭老师是非常憎恨的。但多年以后,我觉得最应该感谢的就是他。如果没有当年他的严格管教,没有他的严厉体罚,我能学会自律和自省吗!能步入大学的门槛,走上神圣的讲台吗!
有时,我常常在想:为什么鲁迅、巴金、钱学森等大家能够取得如此丰硕的成就呢?虽不能说是体罚造就了他们,但如果他们生在没有体罚的时代,未必就能有当今的成就!
——浙江温州瓯江中学 谷春香 C “教”本身具有惩罚意思
其实,惩戒这种古老的教育方式,在中国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它往往借助规则或规则的象征物,如教鞭、戒尺等惩戒学生,使之对规则产生敬畏感。
从汉字“教”的甲骨文字解上看,教育本身就具有惩罚的意思。“教”字由三部分构成:左边的“孝”实际上是由上半部分的“爻”和下半部分的“子”构成,右边的“文”实际上是一个人手执棍棒的形象。“爻”一般认为与八卦有关,即与教育的内容和宗教有关,“子”无疑是教育的对象——儿童或者下一代,“手执棍棒”无疑是教育的手段——惩罚。
另外,《学记》所谓“夏楚二物,收其威也”,三字经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都可以作为教师应当具备教育惩戒权的佐证。
教师观点
“教育惩戒”是教师的义务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力,而且是一种义务。”
很多人一谈“惩戒”就色变,原因是他们简单地将“惩戒”与“体罚”画上了等号。体罚是给予学生身体上的痛苦或极度疲劳的惩罚,并造成学生身心健康损害的侵权行为。它包括体罚和变相体罚,即“体”罚与“心”罚。很多时候,这种“体罚”仅仅是教师的一种情感宣泄。而惩戒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后果上都与体罚有本质区别,其中最关键的在于是否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惩戒不仅是指对孩子的违纪行为做出惩罚,而且还要帮助他们戒除某种不良的习惯,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江苏省仪征市育才小学 张明凤 D 小惩大戒是教育的责任
然而,我们所谓的惩戒,其最终落脚点不在“惩”而在“戒”。
换而言之,小惩大戒是教育不可回避的责任,防微杜渐,从源头上加强孩子对规则的理解和认同,通过惩戒让其认识到自由是有一定限度的,是在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之内,如若超越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以及规章制度,必须无条件地绝对服从现有律令。
学校生活也同样如此。不遵从社会道德,不遵守学校制度,不服从国家法律,必然会受到应有的惩戒。如果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视而不见,错过了纠小错的机会,一旦发展到孩子“无所畏”的地步,教育也真的是无能为力了。一线支招
惩罚需要策略
惩罚有度有策略,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以下五个策略很有效果:
惩罚与说理结合的策略。把说理教育贯穿于惩罚之中,刚柔相济,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适时性策略。有些问题,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性,需要给他们留一定的思考余地,就要用冷处理。如与社会闲杂人员结交朋友需要冷处理。像学生旷课、打群架这类简单思维的错误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发生恶果的违纪行为就得热处理。
适度性策略。对学生的惩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身心状况、违纪的原因、错误的性质、违规的行为达到的可惩罚程度。
理解与宽容的策略。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是非观念还差,自控能力还弱,在学习生活中难免犯错误。尤其对屡教屡犯的同学,教师在心地里要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以及家庭、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在处理时不要斤斤计较。
激励性策略。实施惩罚教育不能认为犯错误的学生一无是处,在错误的行为中也得辩证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仍然需要对学生进行激励。——重庆市彭水县郁山中学钟年映 E 找回教育惩戒的“法门”
“如何惩戒”面对具体悖逆道德的行为;用怎样的惩戒方式与程度才算是“适度”;如何区分惩戒和体罚„„这些问题很难具体操作。因此,具体可行性的法规和操作条例是必要的。
但在法律上,却几乎找不到任何依据,无论是《教师法》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都没有提到教师的惩戒权,既然法无明文规定,教师或者学生怎么去判断什么是“正当使用的、恰如其分的惩戒”?
教育法规对教师惩戒权规定的疏漏,不但造成了一些教师对体罚的滥用,也给了另一些教师纵容学生的借口。两者截然不同的效果相加,对于受教的学生来说,最大的恶果反而不是体罚所造成的肉体伤害,而是心理上不公平的感觉。
因此要实现对惩戒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找回教育惩戒的“法门”是当务之急。
教师心声
盼新规出台
为教师撑起“权益之伞”
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越来越宠的今天,孩子羞辱教师人格、侵犯教师权益、危及教师生命的事屡有发生,对此,教师只能听之任之,打碎牙齿往肚里咽。可见,教师的权益无形之中已被社会、学校、家长弱化甚至边缘化。
在这一时刻,教育部明确规定:积极采取措施,切实保护教师安全;教师正当使用的惩戒并非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迁就学生一切行为。这是尊重一个基本事实:教师也是普通人,他们享有健康快乐的生存权;这也是教师履行义务之后对其匹配的权利和利益的重视与细化,对教育法规的修订和纠偏。过去我们一味强调保护学生,而漠视教师应有的权利,特别是对人格、权益、生命保障却缺乏严格制度制约。以笔者之见,只有制约的平衡,才能保证不伤害教师的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教师教育问题学生才能找到制度的出口。
诚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说,“教师的安全和学生的安全同样重要,都是重于泰山的。”急盼职能部门结合实际拟定出教育惩戒法规,为教师撑起“权益之伞”。
——江苏如东马塘中学 杨红兵
《现代教育报》记者冉阳解淑萍
第四篇:李云娥 教师惩戒权
《教师惩戒权》心得体会
李云娥
教育惩戒是一个比较重的探讨话题,关系着学生的切身利益,应从应当加强思想重视。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并为社会所接收和需要的人才,必须行使一定的“惩戒权”,但是假如对这一权利滥用,将会演变成为“体罚”和“虐待”,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随着我国教师惩戒权立法必要性与可行性的日渐凸显,教师惩戒权的立法设计问题应列入议事日程进行认真研究。
当今社会,教育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致使教师惩戒权的消失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完整的教育需要教师适度的惩戒行为,这既是对教师职业责任的认同,更是对教育的尊重。教师惩戒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法拥有对学生的错误行为及时矫正和批评教育,以避免失范行为再次发生的一种权力,它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教育的惩戒和社会对违法犯罪的惩罚是不同的,教育的惩戒应该首先是教育,其次是处罚。
惩戒权是一种权力而非权利,是教师用于惩处违反学校学习生活规范的学生的权力,是针对学生违反规范的行为,是基于教师职业地位而拥有的一种强制性权力,它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权力,是维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秩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权力,也是教师职业权利之一。
第五篇:班主任心得体会:用好惩戒权 当好班主任
班主任心得体会:用好惩戒权 当好班主任
班主任心得体会:用好惩戒权 当好班主任
在《浅析教师惩戒权的使用》一课中,周老师分别从学校惩罚主体及惩罚权限、惩罚对象及特点、惩罚方式及选用和教师体罚学生可遵循的原则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师惩戒权的使用问题,讲义言简意赅,深入浅出,使我们这些新任职班主任了解了教育惩戒权的合法性,教育惩戒权的必要性及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教育惩戒权。学习之后,受益匪浅。具体有三点体会: 体会一:教师要敢用惩戒权。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有一句名言:适当的惩罚,“不仅是教育者的权利,也是教育者的义务。”然而,在“赏识教育”“ 情感教育”“ 爱心教育”成为教育主流选择的当今校园,“惩戒权”成了绝大部分老师不敢触碰的“高压线”,加之各类媒体对体罚学生恶性伤害事件的屡屡曝光,更使老师们噤若寒蝉,不敢越“雷池”半步。但是,通过学习周老师的讲义,我坚定地认为惩戒权是法律、社会和工作职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权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敢用惩戒权。一方面,适当正确的惩戒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良好成长。“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知识、技能,并体验在社会中难免会遇到的一些困难,甚至犯一些错误。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合理的惩罚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另一方面,适当的惩戒教育还有利于保障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惩戒只是一种教育手段,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惩戒也使学生产生对道德、对法律敬畏之心。当课堂中出现调皮捣蛋的学生时,教师只靠善意的劝说和引导,他们反而不会领情,使老师最终有可能丧失对课堂秩序的控制,影响和伤害到其他想学习的学生。所以,当学生的违规违纪的时候,老师宜“该出手时就出手”。体会二:教师要善用惩戒权。卢梭在《爱弥尔》中曾经写道:“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可见,教育惩戒的目的不在于“惩”而在于“戒”。惩诫学生时,一定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其危害,防患于未然。那么,如何让孩子们觉得这些惩罚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呢?用好惩戒权则大有学问。周老师在讲义中,就惩罚方式的分类、选择和运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我非常赞同。我认为当十一二岁的孩子们犯了错误,由于他们年幼、经验不足、心理水平低下、认知能力缺失等原因,有时还意识不到自己行为是错误的,这亟待老师在对他们实施惩处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反省自身的错误,使之在受到惩处的同时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另外,我们实施惩诫必须公正、合情、合理。在对惩处犯错学生时,我们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把工作、生活中的不悦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容易受到权威性观念的影响,期望学生无条件服从,致使惩处失去公正性;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依据自己以前对学生的印象加以判断,致使惩处不合情理,因此,客观公正用好惩戒权,就需要我们客观地分析学生违规行为的性质、程度以及违规者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心理承受能力、情绪心态、家庭状况及具体的违规情景,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使惩诫要恰到好处。
体会三:教师要慎用惩戒权。周老师在讲义中,提出规范制约惩戒权的问题,我认为非常必要。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教师拥有惩戒的权力是法律、社会赋予的,是由教育教学规律决定的。然而,个别老师却滥用手中权力,给学生精神和肉体造成了伤害,这不但违反了《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和人保护法》,而且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特别是近期发生的三名学生因为完不成作业害怕受罚而跳楼寻死的恶性事件,让人尤为痛心。因此,教师惩戒权的使用应该慎之又慎。古人云:“过犹不及”。惩戒并非是灵丹妙药,可以医治百病,它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界限,一旦超出它的范围和界限,就会收到相反效果。老师的“惩戒”行为的效果之所以南辕北辙,其最核心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握好惩戒的“度”。我认为把握惩戒尺度,正确实施惩戒除应当遵循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外,还要做好以下三点: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对事不对人,要让学生知道,惩戒他,是为了教育他,帮助他。其次,要做到民主平等,要与学生平起平坐,要一视同仁,不要偏心狭隘,更不能有公报私仇之心。第三,要适时适度并循序渐进,要注意时间、地点和场合,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总之,在惩戒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体现出的应是一种真诚的精神交流与心灵对话, 应该把惩戒贯穿在说服、解释和引导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端正孩子们的是非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惩戒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