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群众观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分析

时间:2019-05-14 23:0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群众观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群众观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分析》。

第一篇:马克思群众观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分析

马克思群众观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分析

摘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之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发展。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在新形势下依然需要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不动摇。关键词:马克思 群众观

中国化

运用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和灵魂。充分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涵义和本质要求,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党的群众工作能力,提高党的群众意识的关键所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我党开展良好的群众路线、提高党群关系,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群众观的实质内涵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就其根本和实质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就是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的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主人,从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基本观点和立场。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实践观出发,阐发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现实的人和人的实践活动作为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整个世界历史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无论对自然的认识,还是对社会历史的理解,都不能离开人,尤其不能 离开人的劳动实践。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提出:社会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又是通过人实现的,人是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人就谈不上实践活动。在整个历史活动中,是人创造自己的历史,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人民群 众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二)在英雄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首先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物质生活资料。如果不能获得这些物质资料,人本身的存在都不能维持,更谈不上从事其它的活动,也就无所谓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产力要素中不仅包括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更重要的是人,是劳动者。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是整个社会全部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往往是不明显的,不易看到的,千千万万的劳动实践者不可能都为人所知,然而生产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根基。其次,人民群众在精神财富创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阶级社会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分离,剥削阶级垄断了科学文化,劳动人民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他们的聪明才智受到很大的压抑。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身于剥削阶级、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往往成为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但他们的发明创造,归根到底要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为基础。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不仅如此,人类历史上有许多科学发明、艺术创作是劳动人民亲自制作和创造的,在劳动人民中产生了许多发明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直接为人类创造了重要的精神财富。第三,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通过被剥削、被压迫阶级反对反动的统治阶级的革命斗争来实现。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尽管在革命斗争中有过挫折和失败,但它们始终是各自时代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新兴的剥削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中,革命的主力军仍是劳动者阶级。

二、马克思群众观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正确的理论指导,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中,都以此为指导,给我国带来了光明的指向标,得到了巨大的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群众观。毛泽东的群众观是马克思群众思想在中国的丰富、发展和具体化,它形成于延安整风和七大时期,是中国的一大历史创举。在毛泽东看来,人民群众,特别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向人民学习,只要坚定地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巨大的力量,就能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看作是党的宗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这就是要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向人民群众学习,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毛泽东倡导的我们党的根本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毛泽东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伟大贡献。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邓小平的群众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以群众利益为上,一个是不能脱离群众。邓小平的群众观不仅体现在关心群众利益上,也体现在“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中和密切联系群众中。邓小平站在时代前沿,提出了扩大人民群众范畴的思想。邓小平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对于人民来说 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就是发展生产力,使广大人民群众摆脱贫穷状态,走上富裕道路,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一部分人民先富裕起来,再带动人民富裕,最后实现共同富裕,也继承了马克思的群众观。

(三)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 在江泽民的群众观中指出党要把人民的需求当成头等大事,要与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核心、实践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与人民站在统一战线上。在江泽民看来,“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 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江泽民在“三个代表”中明确提出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党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明确了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马克思群众观发展主和丰富的重要成分。

(四)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为核心,为人民服务就是群众观的核心思想与内容。在物质文化需求相对落后于生产力的情况下,建成高水平、总体发展平衡的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民的幸福梦。胡锦涛的群众观是习近平群众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提出:多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不忘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又一次体现了胡锦涛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高度尊重。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理所当然地也应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胡锦涛坚持以 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改革成果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把民生幸福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提出了共建共享的幸福观,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根本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五)习近平群众观是马克思群众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内容丰富、与时俱进,中国梦是为了人民生活富裕、生产充足的梦,是为了让人民产生幸福感并且让这种幸福感持久的梦,同时也是需要千千万万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梦。习近平同志认为领导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实施群众路线以获得人民的力量,群众路线是前提;群众路线恰恰也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国梦这个价值目标而必须做出的正确选择。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又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就是人民梦,具有为民着想、为民谋利、旨在为民幸福的特点。想群众之所想,奔群众之所向,乐群众之所乐,把群众幸福当做奋斗目标。

三、新时期下马克思群众观在中国的运用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随着社会整体发展,人民群众需求日益增长变化,需求多元化、多层次性趋势明显,具体利益多元化格局已经显现,社会阶层分化趋势比较明显,若不积极践行群众路线,满足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将危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施践行。

(一)坚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原则

中国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与世瞩目的成就,不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问题,尤其是在实践群众路线中,现在的干部不相信群众,群众也不相信党的干部,出现互不信任的问题,值得深思。要想解决好干部和群众的问题,首先还是得积极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着实把人民的利益,人民的需求,人民的想法考虑进去,干部真正的在为人民干实事,为人民切身实际的想,以人民公仆身份服务大众,想人民之所想,做人民之所求,才能树立良好的党群关系,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

(二)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人民的利益是最根本的利益,无论何时都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贯于首位,人民需求都满足了,国家才能发展,人民都富裕安康,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国家的发展真正的做到一切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 由人民共享。特别是党员干部要做到执政为民,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现在的社会有些党员干部存在滥用职权,权为己所用的现象,造成人民办事难,诉求困难等诸问题。给我们党员干部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必须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有机统一起来。树立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利益的观点,就是要 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三)坚持群众监督实施机制 良好的群众监督机制是 深入贯彻群众路线 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有效的监督管理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除了要加强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以外,更加积极调动群众参与监督。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能把周围发生的事实清楚地讲述,党员干部是否干了实事,做了好事,群众最有发言权,人民自己最清楚。要想良好的使我们的党员干部真正为民所系,做人民所想,就要形成良好的监督机制。同时,党员干部有些做事作为应公开透明,让人民了解,人民才能真正的相信我们的干部。除此之外,互联网可以更好地利用起来,信访制度的发挥,有效的举报投诉,相关部门应积极受理清查,给人民一个答复,不是一味的不了了之,否则人民还是找不到有效的表达诉求的方式,重要的是看我们的部门的处理态度,让人民不是在赞同社会到处都存在官与官,官与商的勾结,让人们诉求无门,人民必会对我们的党失去信心。我们可以进行网络,电话、信息等方式进行反应表达人民的诉求,反应了就要积极回应。同时,也应设立奖励惩罚制度,对人民真正的反应了客观事实应给与鼓励与支持,进行适当的鼓励也是让其他人效仿,这样就能听到更多人民真正内心的声音。极做好群众宣传动员工作,让群众知情,真正了解开展活动的重要意 义的目标要求,让群众主动参与到活动监督的全过程。建党内外群众对教育活动监督与意见的信息发布与反馈平台,增强群众监督力量的发挥。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 卷)[M] . 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9.

[2] 宋香君.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挑战、问题与对策[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14(06)[3] 李卫军

牢固树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攀登 2014(04)

[4]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01)[5] 刘娜 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6)[6] 张 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 中国化及其实践意义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2 年第 2 期

[7] 江晓萍,姜建成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实现路径 求实 2014(09)

[8] 刘 娜 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指导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10)

[9] 王立新

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历史经验 滨州学院学报2013(02)[10] 戴利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阈下的当前干群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13 [11] 陶然.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与新时期群众工作创新研究[D].湖北大学 2012 [12] 齐玮琳.马克思的群众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D].吉林财经大学 2013 [13] 华魁.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贡献[D].江西师范大学 2012 [14] 罗会德.十八大以来党对群众路线的理论贡献[J].求实.2014(02)[15] 张雪梅.群众路线面临的时代挑战与对策解析[J].求实.2013(01)

第二篇:马克思群众观心得体会

马克思群众观心得体会

近期学习了不少党中央关于群众路线的材料,归结下来主要是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编发的相关论述文件选编。这些内容由远及近、自成体系,一方面夯实了我们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又能有效指导当前实践,是开展好活动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科学的、历史的、唯物的群众观,是关于正确认识群众、对待群众的根本观点。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本质要求。

理论知识必须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必须与当前问题联系起来,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洞察力和领导力,才能解决问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取得让群众满意成效的关键在于“实”。教育和实践是开展好活动的两个并行的车轮,学习教育的功效再强大,如果不落脚到实践中,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尊重实践、注重实干、讲求实效的优良作风,才能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

作为网络管理部的用户管理员,要切实了解所有人员对网络的需求,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从群众立场看问题,把群众路线蕴涵于平时的工作中。

党员干部应该端正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态度,树立平等意识,主动接受监督,调研不走马观花,交流不居高临下,把群众诉求放在心上,在实践中恪尽职守。

党员干部应该意识到自身就是实践的主体,时时处处严要求、作表率,切实解决“四风”问题,增强群众对生活的满足感、对社会的公平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

党员干部应该具有民主决策的能力,立足民情、听取民声,在决策前考虑群众诉求,决策中征求群众意见,决策后接受群众评议,善于把教育学习的成果转化为统筹谋划、推动工作的思路办法和实际举措。

实践、实干、实效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落脚点。工作再实一点,形式主义、本本主义的务虚更少一点,抓落实、谋发展、促和谐的务实之举就会多一点。

第三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4

运用马哲观点分析4.20雅安地震新闻报道

10新闻1班

李红梅

1226S006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伟大的思想理论体系,对我们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极强的解释作用,且对我们的社会活动,尤其是对新闻报道实践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从马克思哲学观点去看4.20雅安地震的新闻报道,对我们学习运用马哲观点处理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唯心的去否定它的存在,必须去正视它,这就要求我们要求我们新闻报道过程中要保持信息的真实性,对事件进行客观的报道,而不是主观性的编造。4.20地震发生后,各媒体迅速奔赴灾区现场,通过自己所见所闻给大家报道地震灾情最真实的情况,反映最需要的支援,这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不尊重客观事实的存在的报道,例如地震发生后,在出现救灾车辆掉河后第二天,便出现救灾车辆再次出事的假新闻,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自然地发展也是有其规律可循,只有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处理事情,使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在4.20地震发生后,新闻报道指出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并且指出地震后将发生余震和其它地质灾害,以及引发下雨和疫情等,这使得人们在这些事情即将发生之前就进行了一系列措施,外部的群众也根据这样的规律给予了灾区相关需要的支持。

马克思哲学中认识论指出认识要与实践相统一,在对客观事实有所认识之后,就要做出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实践,在实际工作中要运用这个原理,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4.20地震发生后,人们认识到救灾的复杂性,为此做出了积极的应对,进行了各种方案。而在媒体在了解到通往灾区的交通拥堵时,就积极的进行报道,呼吁民众车辆绕道而行,给救灾留出宝贵的生命通道。

马克思哲学认为事物之间是存在普遍矛盾关系的,而这种矛盾有时候会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合理的安排行动处理好主次矛盾的关系,对我们处理事情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报道时要敏锐的发现矛盾,并正视矛盾的存在,正确的分清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4.20地震后,要处理的事情非常多,但是无容置疑的是对生命的抢救,因此新闻媒体的报道也主要围绕着寻找生命、抢救生命而进行,引导人们的关注点落在这上面,对救援工作起到很大的作用。

4.20地震新闻报道中马哲观点的体现和运用还很多,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马克思哲学观点对我们新闻报道的重要指导和深刻影响。因此,在我们日常报道和日常生活中,多科学的运用马哲思想,将会更好的提高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反腐败斗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反腐败斗争

13路桥一班

曾海坚

201330370121

【中文摘要】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且是一个还处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必然会有很多方面的缺陷,而在这当中最令人忧虑的恐怕还是最近愈演愈烈的贪污腐败现象,特别是前几天的涉嫌贪污一个多亿的小官马超群案更是让广大百姓疼心疾首。如果我们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就会积重难返,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自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以来,他在反腐斗争中频出重拳,越来越多的腐败现象为人们所知。因此我想就这个社会问题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腐败;反腐斗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可谓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国民收入增加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了,但是随之而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在不断出现,其中当前最主要的的一个社会问题是腐败问题日益严峻。例如,从几年前的足坛腐败问题震惊中国,当时包括中国足协副主席谢亚龙,南勇,杨一民等足协高官纷纷落马,到后来的部分省级高官也由于腐败纷纷落马,例如2012年的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13年落马的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等等,到最近落马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再到几天前的马超群事件等等;落马的官的级别也来越高,贪污的金额越来越大,例如最近落马的发改委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家中搜出2亿现金的事件令人咋舌,这些事件无不体现出当代中国腐败问题的严峻性。当然,腐败并非只是在社会主义高度发展的今天才出现的,它具有普遍性。他只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它更明显的表现出来了而已,所以反腐败可以说是一场艰辛且长期的战斗,因为它并不仅仅是一个时代一个人和几个人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腐败问题还层出不穷呢?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人性主义观看待这个问题:马克思认为腐败的产生,是与人所处的阶级地位有关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性,资产阶级的人性由于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决定了其人性是贪婪、自私、金钱至上的,因此资产阶级掌握的国家必然是腐败的,而无产阶级由于其不占有生产资料,决定了无产阶级的人性是最大公无私的、最富有同情心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不同阶级人们的共同实践活动,即人们对物质利益的需求的实践活动与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腐败形成的一定关联。而且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个人利益特别是在肯定个人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时,有一个最起码的前提,就是要发挥人的主观思想觉悟性,不能为己而排他,为己而损公。当个人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和公共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能够舍己为人、克己奉公、舍生取义,这是人类始终崇尚和追求的更高的道德境界,也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

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看腐败问题层出不从的原因在于人类的人性根源。首先从利益需求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曾指出,“人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类的普遍共性,这是由人要吃、喝、住、穿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否则,个人将无法生存,人类将无法生存。由于当今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利益追求更加侧重物质、金钱利益及个人利益。利益需求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地位与意义较之以前得到加强,人们的极力关注自己的利益需求,试图运用各种手段使其得到满足和实现。由于没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树立起正确的利益观,人们只重视利益实现的目的而忽视了对利益实现手段的合法性的判断或者完全以利益实现来判断利益的手段,这些都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腐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从人的价值观念来看待腐败的根源:价值信念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人们的价值信念及其转变是腐败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当代中国人的价值信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由有价值信念到无价值信念,由共产主义价值信念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价值信念。当代中国社会腐败现象之所以如此严重广泛,一些腐败官员集政治蜕变、经济贪婪、生活腐化于一体,正是缘于当代中国人的价值信念缺失和扭曲,这是当代中国社会的腐败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及主观思想原因之一。比如目前发生犯罪的很大一部分党员干部正是对共产主义价值信念产生了动摇,盲目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有的党员思想迷茫,精神空虚,道德堕落而滑向犯罪的深渊。例如足协领导南勇,中央级领导***等一批党员正是由于价值观念的转变而到他们走向违纪犯罪的深渊。

最后从人的心理因素来看待腐败的根源:腐败行为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其产生不仅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同时也有腐败者个人的社会心理因素。对人的心理影响最大的是社会因素,当代中国人的心理随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变化,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在腐败的犯罪心理更趋复杂,如侥幸心理、从众心理、“门槛效应”心理、不平衡心理、特权心理等,这些心理因素一定程度上成为腐败发生的助因之一。例如有时候底层干部常常会因为侥幸心理而去干一些腐败的事情。他们会以为自己处于底层,贪污一点不会有人来査,不会被上级领导发现。久而久之,他们这种心理会越来越膨胀,贪得越来越多,最终会落入法网。

如今腐败现象迅速滋生和蔓延,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腐败不仅直接危及政治稳定和民主政治的建设,而且会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造成人才的埋没或外流,更严重的是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执政党失去信心。它与我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对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严重的破坏性。总书记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会议上说过,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啊。可见,反腐是当今中国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那么我们怎样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领导下打好反腐这一仗呢?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过:人民群众是历史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反腐必须要走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让群众充分参与反腐的群众路线。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曾经在反腐败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要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这就需要运用宣传教育和严格执法等多种手段,启发群众的觉悟,把群众动员起来,造成全社会反腐败的大气候,大环境,使腐败现象无法隐藏,都能得到应有的惩处。第二,既要从严治党,更要有制度保证。我们党历来重视党的建设。重视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示范带头作用。要从根本上遏制和清除腐败现象,关键是要加强法制 和制度建设。许多情况表明,有了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反腐败斗争 就能够有章可循;领导者以身作则以及人民群众对领导人的监督,也就容易得到保证,因此,反腐败斗争必须逐步向法制化轨道:既治标 更治本。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所以我们既要重视思想教育,也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源泉,所以要将治贪与治穷相结合。通过整风、整党等形式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牢固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既是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坚固防线,又是保持为官清廉的精神支柱。因此,在任何时候,加强思想教育防腐的优良传统都不能丢。第四,阶段性战役和长期斗争结合起来,腐败现象具有顽固性的特点,不是一两个阶段性战役就能消除的。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就一定可以把消极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限度,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的胜利。

“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1)。”这是习近平主席在中纪委全会的部分讲话,明确地给我们展示了反腐的决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以及习近平的领导下打好反腐这一仗。

【注释】(1)源于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论中国腐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看当代中国腐败现象》

《中国腐败问题的原因及反腐败的对策研究》

第五篇:马克思材料分析

材料分析题(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 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1.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有着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 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自 《孟子·尽心下》)荀况认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 《荀子·王制》)材料Ⅱ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则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摘自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十六册)

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材料Ⅲ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摘自 黑格尔《历史哲学》、《精神现象学》)

请回答:

(1)材料Ⅰ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2)分别指出材料Ⅱ和材料Ⅲ的不同思想倾向和共同本质。

(3)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答案要点:

(1)材料Ⅰ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的立场上的;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出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

(2)材料Ⅱ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Ⅲ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占人口大多数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可以说,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2.关于我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们有着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

有不少的哲学家是用观念去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例如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观念为依据。

材料Ⅱ

经验主义者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凡符合人的感觉的认识就是真理,与感觉相背离的认识则不是真理。

材料Ⅲ

俄国哲学家波格丹诺夫则说真理是“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

请回答:

(1)材料Ⅰ、Ⅱ、Ⅲ中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什么?

(2)材料Ⅲ的观点与材料Ⅰ和材料Ⅱ的观点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答案要点:

(1)材料Ⅰ、Ⅱ、Ⅲ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都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在主观范围内寻找真理的标准。

(2)材料Ⅲ和材料Ⅰ、Ⅱ中的观点相比,强调了“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但实质上仍是主观真理论,认为多数人的感觉、经验、思想是真理,仍是把真理停留在主观世界的范围之内,无法确定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一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际上,大多数人所承认的思想也不一定就是真理,有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以下是有关唯心主义思想的哲学材料。

材料Ⅰ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摘自《陆九渊集》)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摘自《传习录》)材料Ⅱ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知而为天,地得知而为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秉此理,然后有性;必秉此气,然后有形。”“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使亦无天地。”(摘自《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材料Ⅲ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

(摘自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请回答:

(1)简析材料Ⅰ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2)简析材料Ⅱ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3)谈谈你对于材料Ⅲ的理解。答案要点:

(1)陆九渊、王守仁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派生于精神。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认为在具体事物(“气”)存在以前,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理在气先”,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列宁深刻地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方面加以夸大或绝对化,使精神成为主宰物质的东西,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夸大了感性认识(如感觉)往往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理性认识(如概念)往往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4.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列材料。材料Ⅰ

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材料Ⅱ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得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摘自《列宁选集》,第二卷)材料Ⅲ 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摘自《列宁选集》,第二卷)请回答:

(1)材料Ⅰ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

(2)材料Ⅱ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Ⅲ中列宁所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1)材料Ⅰ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一般,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

(2)材料Ⅱ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致于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淖而迷失方向。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来论证其哲学观点的正确性,借而攻击唯物主义思想。(3)材料Ⅲ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并反击了它们对于唯物主义哲学的进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之间的辩证关系。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5.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

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里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材料Ⅱ

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Ⅲ

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Ⅳ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Ⅰ、Ⅱ、Ⅲ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Ⅳ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Ⅰ、Ⅱ、Ⅲ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Ⅰ、Ⅲ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水,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Ⅱ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Ⅳ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即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它给予唯心主义哲学以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6.自1997年开始,我国鞋类行业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全行业利润水平降低,竞争加剧,个别企业甚至出现亏损。但是浙江有一家企业,由于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有关材料如下。材料Ⅰ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该鞋厂厂长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求矛盾的准确把握。在供大于求的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就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通过实行产品分流策略,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Ⅱ

在市场营销上下功夫,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在此认识基础上,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分公司负责一个省的销售,每个分公司都提出了适合本地区的销售策略,这种一区一策战略,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Ⅰ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10分)

(2)通过材料Ⅱ,说明该企业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和解决产品营销中的矛盾,来提高产品的渗透力。(10分)

答案要点:

(1)①矛盾统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分)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于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要的无效供给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两种情况,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6分)

(2)①材料Ⅱ运用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这一理论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分)②该企业具体分析了统一的大市场中存在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5分)7.在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能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一精巧设计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10分)

(2)运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10分)

答案要点:

(1)①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分)②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类的实践活动如果能够做到合理地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则人与自然是相互协调的。反之,人类的实践活动如果破坏了自然环境,那么,被破坏的环境又会反过来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两者处于对立之中。(6分)③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就是不断地使两者从对立到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才具有应有的价值。(2分)

(2)①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度的理论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即把事物量的变化局限在度的范围内。(4分)②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它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资源。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决不能无节制地过渡索取。因此,人类行为唯一正确的选择,是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反之,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6分)

8.郎咸平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当年他在美国求学时,报纸报道:韩国三星电子准备投资十几亿韩元进行自主研发。听到这件事后,同学们都不以为然,认为“以一亿韩元在一周内可以获得的技术,硬要投资十几亿韩元研发三五年,那是浪费。”可是,韩国三星电子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今天已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己的专利技术和知名品牌的国际大型企业,“现在你还敢笑三星吗?”

(引自《大河报》2005年12月16日“七日财富”第11版)

请回答:

(1)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涉及的哲学基本原理及其内容是什么?(8分)

(2)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12分)

答案要点:

(1)①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涉及的哲学基本原理是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2分)②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6分)

(2)按照内因与外因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原理,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其次要坚持改革开放,引进技术。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就是要认识到,没有自主创新,不仅不能很好的做到引进技术,而且不可能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支撑起现代化的发展。更何况事关国家安全的技术永远也引进不来。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因此,又必须不断扩大对外开发,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之中,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2分)

9.阅读下列有关自由观的材料。材料Ⅰ

霍尔巴赫认为,“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从必然性和“定命”的摆布。

(摘自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材料Ⅱ

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与人不可分。自由就是“选择的自主”,“这个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不“附属于”“任何必然性”,“不受因果关系制约”,无任何根据和是非标准。因此,“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摘自萨特:《存在与虚无》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材料Ⅲ

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请回答:

(1)材料1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2)材料2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3)结合材料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本观点。

答案从略。

10.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作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同时也日益面临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危机、温室效应、自然灾害频繁、核战争威胁、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等“全球问题”,这使得如何实现从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向现代“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转变成为人们再也不能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请回答:

(1)科学技术带来负面效应的根源是什么(10分)?

(2)怎样既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又克服其负面影响(10分)?

答案从略。

11.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社会对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使得资本主义在二战后经历了一个相对高速的发展期,有人据此认为,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

请回答:(1)二战后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10分)?(2)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实质是什么(10分)? 答案从略。

12.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即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但是,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不仅在事物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而且在不同条件下所处的地位也各不相同。这一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请回答:

(1)矛盾统一性的含义、表现及其作用是什么(10分)?

(2)联系实际谈谈这些观点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10分)。

答案从略。

下载马克思群众观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群众观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中国就业问题分析

    当代中国就业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层出不穷的新兴行业预示着需要更多各方面能力的人才,但由于我国人口数量繁多以及所需技术型人才的增多,所以每年依旧有大批......

    案例分析马克思

    案例:2003年杭州发生一起“强奸致死案”,嫌疑人二审分别被判死缓和15年徒刑,服刑已近10载。3月26日上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张辉、张高平强奸再审案公开宣判,撤销原审判决,......

    马克思案例分析

    案例一: 要了解为什么马克思高居保守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

    马克思案例分析[★]

    2012年5月8日20时38分,在佳木斯市胜利路北侧第四中学门前,一辆客车在等待师生上车时,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致使车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之下,教师张丽莉将学生推向一旁,自己却被碾到车......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分析

    中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

    马克思论文:矛盾分析法在学习中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年级:研一专业:机械工程姓名:**学号:M1906111762019年11月矛盾分析法在学习中的运用**摘要:学习能使我们能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参与......

    讨论马克思与孔子谁对当代中国影响最大

    讨论马克思与孔子谁对当代中国影响最大 支持孔子 周欧: 1 马克思使许多受过教育的人信奉共产主义,可是中国农村人口人数众多,因此对他们来说,孔子更为他们所能接受。 2 孔子所......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一、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马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包括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二、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