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打造农业千百亿元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实施方案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打造农业千百亿元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桂政办发〔2011〕11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打造农业千百亿元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实施方案》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七月一日
打造农业千百亿元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农业千百亿元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意见》(桂发〔2011〕2号),深入实施广西农业产业化“339”工程,加快推进我区农业产业化,做强做大做优我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升我区农业综合竞争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业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大力推进“三化同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发挥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作用,加快形成“一村一品”格局,提升我区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牢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工作目标
围绕实施广西农业产业化“339”工程,力争培育5家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 上、20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200家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树立100个“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化样板村屯、1000个运作规范的农业产业化“合作之星”;建立2个国家级和10个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及农产品物流业,力争全区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5%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力争达到2∶1。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制定、实施产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的15个农业重点产业优先发展规划。相关产业部门要做好产业
发展规划实施的指导和协调工作,着力解决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瓶颈问题,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各市、县(市、区)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具体目标和任务,有序推进优势产业发展。
(二)培育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认定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构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梯队。全区重点培育一批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治区每年把培育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标分解到各市,对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强化对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跟踪服务,着重解决好大型农业产业化头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关键问题。推进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经济能人、农技推广机构等,积极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或带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推动农村合作经济加快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辅导员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辅导员队伍,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化发展,增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综合服务能力。开展“合作之星”评选表彰活动,树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榜样。
(四)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制定自治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认定标准,开展自治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认定工作,每年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各市、县(市、区)要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做好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发展规划,配套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发展政策,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产业化经营组织向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聚集,引导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订单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造全产业链。
(五)合力扶持产业项目。每年由自治区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办公室汇总相关部门的意见并与自治区财政厅研究,提出当年重点扶持发展的1~2个产业的建议,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同意后,作为当年全区农业产业化重点推进产业。自治区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农产品加工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林业贷款贴息资金、扶贫贷款贴息资金及其他用于农业发展的资金,在各专项资金规定的使用范围内,依据管理办法,集中支持农业产业化重点推进产业的发展。
(六)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产品加工业,对当年民间投资达到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项目给予扶持;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技改、科研等项目,推动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扶持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对新扩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储存、保鲜、冷链设施等建设给予扶持。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加强上中下游产业配套衔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七)打造“一村一品”格局。引导各地培育壮大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积极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自治区每两年评选、命名、奖励一批全区“一村一品”特色村镇,树立“一村一品”发展典型。各地加强对“一村一品”特色村镇的扶持,支持“一村一品”特色村镇完善基础设施、注册商标、开展质量认证等,打响特色品牌。
(八)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建立认证补助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质量追溯制度。扶持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九)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引进高级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龙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织负责人、“一村一品”特色村镇领头人等进行系统培训。引导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农民培训,造就一批技术水平高、经营理念新、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民。
四、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制定实施方案(2011年2~6月)。
各市、县(市、区)研究制定本地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成立工作机构。各市制定的实施方案报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备案。
第二阶段:分阶段实施(2011年6月~2015年10月)。
自治区召开推进农业产业化“339”工程实施会议,全区开展宣传动员,营造社会氛围。各地也要相应地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339”工程的实施。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农业产业化“339”工程年度工作目标任务,逐年推进工作的落实。每年年末各市、县(市、区)和自治区有关部门对当年推进农业产业化“339”工程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查找问题,研究制定整改措施。
每年10~11月,自治区将组织检查组分赴各地检查督查贯彻落实桂发〔2011〕2号文件的情况。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11~12月)。
对农业产业化“339”工程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分析,提出下一步工作思路。
五、保障措施和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自治区成立实施农业产业化“339”工程领导小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自治区人民政府分管副秘书长、自治区农业厅主要领导任副组长,自治区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自治区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办公室。各市、县(市、区)也要相应成立工作机构。
(二)明确工作任务。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打造农业千百亿元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切实加强对实施农业产业化“339”工程的领导,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要将发展农业产业化相关任务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并把推动产业化发展成效纳入有关部门年度绩效考评的范围。
(三)落实工作责任。自治区将农业产业化“339”工程具体任务分解到有关部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按照各自的职责推进农业产业化“339”工程实施;要加强沟通合作,形成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合力。各市、县(市、区)也要相应地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
(四)强化政策支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打造农业千百亿元产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政策,自治区将适时组织政策落实情况专项督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
(五)加大宣传力度。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大力宣传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宣传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宣传农业产业化成果和典型事迹,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我区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
(六)实行奖惩措施。自治区每两年对打造农业千百亿元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开展一次评比,对工作开展好、政策落实到位、产业化发展成效突出的市、县(市、区)予以表彰,对实施不力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附件:打造农业千百亿元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任务分解表
第二篇: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农业千百亿元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意见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农业千百亿元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意见
桂发[2011]2号
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中一项具有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任务。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做大做强做优农业特色效益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现就打造农业千百亿元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要求,围绕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以打造农业千百亿元产业为抓手,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深化农产品加工,发展产业集群,强化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在更高层次上加快推进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推动我区农业产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特色效益产业,挖掘培育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一批农产品及其初级加工产品总产值超1000亿元、超500亿元、超100亿元的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产业链比较完整、核心竞争力强、综合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主要目标是:
——做强3个千亿元产业。即蔗糖、畜禽、速丰林产业。
——壮大3个五百亿元产业。即粮食、水果、蔬菜产业。
——培育9个百亿元产业。即桑蚕、油茶、优势水产品、花卉、草食动物、中药材、非粮生物质能源、奶水牛、农业生态旅游产业。
上述目标简称“339”工程。
(二)主要任务
1.做强千亿元产业。形成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较完整、要素配置合理、科技支撑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的品牌产业。
蔗糖产业。优化区域布局,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到2015年,力争产业总产值1000亿元。
畜禽产业。推进生猪、家禽规模养殖和生态健康养殖,发展精深加工,加快仓储、冷链设施建设。到2015年,产业总产值1700亿元。
速丰林产业。发展集约化生产,推动林浆纸、林板一体化发展。到2015年,产业总产值1000亿元。
2.壮大五百亿元产业。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加工、规模化经营,保鲜、贮藏、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一体化的振兴产业。
粮食产业。稳定提高生产能力,打造名优品牌,提高综合效益。到2015年,力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530万吨、总产值500亿元。
水果产业。调整品种熟期结构,加大冷藏贮运为重点的贮藏、运输设施建设,发展果品深加工。到2015年,产业总产值500亿元。
蔬菜产业。围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加强市场营销,打造特色品牌,建设南菜北运基地。到2015年,力争产业总产值500亿元。
3.培育百亿元产业。形成区域布局合理、特色效益显著,产品多样化、品牌多元化、发展多格局的新兴产业。
桑蚕产业。强化优质原料茧基地建设,推进茧丝绸一体化发展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到2015年,产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
油茶产业。扩大优良品种种植规模,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开发系列产品,打造绿色茶油品牌。到2015年,产业总产值200亿元。
优势水产品产业。抓好罗非鱼、对虾、龟鳖等重点水产品良种繁育,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养殖,发展精深加工。到2015年,产业总产值200亿元。
花卉产业。加快品种创新,发展科学种植、规模种植,完善和健全市场流通服务体系,打造产地品牌。到2015年,力争产业总产值150亿元。
草食动物产业。强化良种繁育推广,优化区域布局和饲养方式,推进一体化经营。到2015年,产业总产值150亿元。
中药材产业。保护、开发中药及壮药、瑶药、苗药等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推进中药材GA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基地建设,提升中医药创新能力。到2015年,力争产业产值100亿元。
非粮生物质能源产业。建立能源作物品种基地,发展木薯燃料乙醇,探索发展其他非粮生物质能源。到2015年,力争产业总产值100亿元。
奶水牛产业。加快品改步伐,扩大奶源基地建设,发展乳产品深加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到2015年,力争产业总产值100亿元。
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做好规划布局,推行评级制度,打造以“观农景、品特色、农家乐、风情游”为一体的生态特色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到2015年,力争产业总产值100亿元。
三、工作重点
(一)优化区域布局,推动规模经营
围绕“339”工程,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编制重点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千百亿元产业重在优势区域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聚集,促进产业布局合理化、发展集群化、生产园区化。加快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土地流转,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现代化加工、品牌化经营,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强农产品工业原料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基地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提升区域与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促进产业升级
立足比较优势,以优势资源转化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扶持力度,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农产品加工,扩大加工规模。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改力度,提高加工产品档次。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引进和应用,提升加工产品核心竞争力。完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物流体系,支持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加快储存、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经过5年左右努力,全区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5%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力争达到2:1。
(三)壮大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群
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合作合资、上市融资,打造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实现每个千百亿元产业都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都有一批合作组织作基础。引导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订单生产,培育发展生产性和服务性合作组织,建立标准化、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将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与品牌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一批著名企业和驰名品牌。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加强上中下游产业配套衔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5家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20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200家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
(四)推进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支撑
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开展科技攻关,提高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升级。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良种研发、选育和推广力度,加强农产品加工核心技术研究。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组建研发中心,择优批准为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入股、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研发、推广、应用。发展职业教育,造就农业产业化专业人才,培养一批农业企业、合作社职业经理人。
(五)强化质量安全,健全市场体系
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等监管制度。支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快区域性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加大力度建设大宗农产品仓储设施,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强化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服务。强力推进农超对接,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建立大宗鲜活农产品产销应急支持机制。
(六)扩大开放合作,推进外向型农业发展
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机遇,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南宁建立中国—东盟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着力打造与东盟各国农产品交易和技术合作平台。加快建设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桂林循环农业示范 区和北部湾现代渔港经济区。吸引、鼓励区外、境外资金来我区投资开发农业产业,争取更多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广西。扩大名特优新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生产与出口。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人才。支持和鼓励我区企业、集团到区外、境外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和加工、流通项目。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政扶持
一是加大财政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自治区进一步整合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农产品加工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林业贷款贴息资金、扶贫贷款贴息资金及其他用于农业发展的资金,在各专项规定的使用范围和管理办法内,按照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确定的投资方向、扶持重点,采取贴息、以奖代补、专项补助方式统筹安排,重点支持千百亿元产业发展。二是探索建立农业投融资平台。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和农村种养大户提供金融支持。适时成立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鼓励民间资本设立农业投资公司。各市、县(市、区)应增加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投入。
(二)实行税收优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对企业从事农林牧渔的项目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的单位和个人销售的自产初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对农林牧渔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疫病防治收入免征营业税;对企业“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中,农户代饲养禽畜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为农户提供林木、甘蔗或其他农作物的挖坑、施肥、种植、看护、养护、割脂、灭虫、砍伐等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单位将土地使用权转让或者出租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的转让收入或者租金收入免征营业税。
(三)实行用地优惠
农业龙头企业可将其在广西区内建设的项目打捆申报自治区统筹推进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实施的自治区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列入土地利 用计划,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使用林地定额指标由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单列安排。农业企业以“先补后占”方式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补充的耕地数量和质量经自治区验收确认合格后,准予免交耕地开垦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所需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作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农民利用房前屋后土地发展庭院经济,可视为农业用地,但不得建设永久性建筑物。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支持农民和农村集体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转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四)强化金融服务
各级政府可在法律授权权限范围内通过税费减免、财政支持等方式,扶持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及小额贷款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组织投资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推进“龙头企业担保+银行授信+农户承贷+农业政策保险”的融资方式,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扩大农户贷款覆盖面。加快业务创新,努力为中小企业提供新型信贷产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为合作组织、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加快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开展保险,逐年扩大保险范围。建立健全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政策性担保机制,鼓励引导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投入。鼓励条件成熟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金融创新产品,扩大直接融资力度。
(五)优化发展环境
自治区重点龙头企业可以总公司名义,在设立非独立核算分公司、办事处和建设种养或农产品加工基地的市、县(市、区)申报各类扶持项目。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千百亿元产业产品及其生产基地质量认证、检验检疫费用的补贴力度。降低通关成本,增加国际班轮,促进我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创汇。扶持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开办连锁店、专卖店,支持农超对接。鼓励发展农村快递物流业务。做好我区农产品在主销区的质量互认和市场准入工作。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将先进经营理念和模式引入农村,以租赁、股份合作等适当方式参与、带动 农业产业开发。对农业企业和合作组织收取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在自治区权限内的能免则免,能减则减,收费标准政策有幅度的,一律按下限执行。农业企业的生产用水,由县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落实供水保障措施。农业企业和合作组织的种植、养殖用电以及自用饲料、兽药等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装机容量不超过20千瓦的粮食加工,执行农业生产电价。其他加工用电执行非普工业或大工业电价。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授权农产品行业协会承担部分行业管理职能,充分重视并认真解决行业协会反映的企业实际困难和合理诉求。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完善工作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业千百亿元产业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强化各级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能力,加强各级农经机构队伍建设,增强工作规范性和主动性,提高产业化指导、服务水平。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农业千百亿元产业发展的任务分解到有关部门,纳入相关部门工作绩效考核范围。
(二)建立激励机制
自治区每两年评选、奖励一批农业千百亿元产业发展先进市、县(市、区),表彰一批优秀农业企业家、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农村种养大户,命名、奖励一批“合作之星”和“一村一品”特色村屯。
对年销售收入首破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和新上市的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自治区予以表彰、奖励。
(三)加强协调配合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强化服务,形成推进千百亿元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每年有侧重地推动1—2个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着力解决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瓶颈问题,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产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产业发展工作的研究、组织和协调。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出台具体配套措施和实施意见。二0一一年一月二十六日
第三篇:河北省财政厅_河北省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办公室_河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
河北省财政厅 河北省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河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河北省2011农业产业化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冀财农〔2011〕87号
各设区市财政局、农业产业化办、扶贫办:
现将《河北省2011农业产业化项目申报指南》印发 给你们。请按照要求,认真做好项目的组织、审核和申报工作。
2011年7月1日
为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好2011年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申报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有关要求,按照集中扶持、事先引导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本指南。
一、项目扶持范围与重点
2011年省级农业产业化资金使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畜牧、蔬菜、林果三大主导产业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以乳品、肉类、粮油、果品、蔬菜五大加工业为重点,以推进农业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知名品牌创建和农业产业园区做大做强为主攻方向,突出扶持进档升级快、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推进农业产业化企业集聚、集约化经营,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引导创建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和超千亿元的农业产业园区。
业化项目予以财政补助。
农业产业化大项目是指乳品、肉类、粮油、果品、蔬菜五大加工业中,新建或扩大再生产建设、总投资达到3亿元以上、2010年1月1日-2011年5月31日期间资本性支出达到总投资10%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对农业产业化大项目,最高补助额度为500万元。
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项目是指注册资本在 500万元以上,2010年1月1日-2011年5月31日期间资本性支出在6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深加工、流通及种养基地建设项目。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项目,最高补助额度为100万元。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扶贫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项目单位的注册资本和完成投资须达到上述标准的60%以上,最高补助额度为50万元。
对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内的农业产业化项目补助额度可以适当提高。
3、财政奖励项目
农业产业化资金对农业产业化企业进档升级和创建农产品名优品牌(含商标)实行财政奖励。
农业产业化企业进档升级奖励是指对2010年乳品、肉类、粮油、果品、蔬菜五大加工业中生产规模大、发展速度快、带动能力强、年销售收入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农业产业化企业给予最高 500万元的奖励。其中,粮油类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乳品、肉类和果品类企业年销售
项目、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项目企业向所在县财政局和扶贫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扶贫办)提出项目补助申请,并按《指南》要求提供相关依据材料。
2、逐级申报。县级财政局会同产业化办或扶贫办对所报项目进行审查后,择优筛选项目,联合向设区市对口部门申报。设区市财政局会同产业化办或扶贫办对县级申报项目有关情况按《指南》要求进行严格审核把关,并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对申报农业产业化财政补助项目、进档升级奖励项目和财政贴息项目进行专项审计,填报《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项目专项审计情况表》。然后,对申报项目进行综合评审论证,择优筛选项目,分类联合向省级对口部门申报。市、县对 报材料情况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向上一级负责。(二)向省对口部门申报项目需提供以下材料
1、各设区市财政局和产业化办或扶贫办联合推荐文件;
2、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项目申请表、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资完成明细表、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品牌建设项目申请表、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项目专项审计情况表、农业产业化项目申报汇总表(见附件,必须用execl制表)及电子版(归口发至省级相关部门信箱);
3、农业财政资金项目申报标准文本;
4、有关部门批复或备案的项目立项手续材料、法
财政厅1份。
(二)各设区市财政局、产业化办、扶贫办要于8月15日前归口上报项目申报材料(邮寄申报以当地的邮戳为准)。超过规定申报时间视为自动放弃申报。
(三)各设区市相关部门要对所申报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对申报项目及投资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对未进行严格审核把关、提供虚假情况而骗取财政资金的违法违纪问题,要追究项目申报单位和市、县负责审核把关部门领导及有关人员的责任。申报审查审计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部门承担。
(四)发现有以下问题之一者取消项目申报或资金 助资格:
1、提供虚假情况资料的;
2、不附相关依据证明材料的;
3、举报或投诉反映申报项目虚假并经证实的;
4、设区市、县(市、区)将审查费用转嫁企业负担的。
(五)对采取虚假手段骗取补助资金的,一经核实后,将追回财政补助或奖励资金,并将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规定处理。省财政厅地址:
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华南大街48号邮编:050051联系电话:0311-66651109内网邮箱:nyc@hecz.cn 省产业化办地址:
第四篇:提升产业规模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提升产业规模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对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和思考
农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一件带动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为根本目标,不失时机引进温氏、正邦等一批提升县域经济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催生、助长、扶强”等战略,以及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实施了“一村一品”工程,积极培植壮大了横江葡萄、肉鸡、肉牛生猪和松脂五大支柱农业特色产业,牵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只“牛鼻子”。2008年,全省“一村一品”现场会、全市农业产业化现场会先后在我县召开,并荣膺了“全市农业 产业化先进县”光荣称号。为及时准确掌握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县委党校对我县的农业产业化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横江葡萄、肉鸡、肉牛、生猪和松脂五大支柱产业的主抓手,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全县农业产业化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一)五大特色产业扬优成势。一是特色产业向优势产业集聚,横江葡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现有葡萄种植面积达1.8万亩,集中连片100亩以上葡萄示范基地12块,连片50亩以上的葡萄示范基地39块,初步形成了吉——永公路沿线万亩横江葡萄产业示范带。2008年,全县葡萄总量 达1.5万吨,产值达1.2亿元,辐射19个乡镇,带动农户3800余户,农户种植葡萄每亩纯收入达7000余元,真正实现了“一亩葡萄十亩稻”。二是龙头企业带动,肉鸡、生猪产业发展迅猛。肉鸡产业主要依托温氏、正邦“公司+农户”形式合作养鸡,2008年新增合作养鸡户520户,全县合作养鸡户达3600余户,辐射15个乡镇,年肉鸡出笼量2000万羽,合作养鸡户年纯收入2万余以上。正邦公司已在登龙、安塘、凤凰建成3个大型种猪厂,永阳、大冲、桐坪等5个种猪繁育场和育肥厂正在加紧施工建设,已繁仔猪25万余头,已发展养猪小区7个,生猪产业后劲十足;三是培植肉牛养殖大户,促使传统肉牛产业做大做强。2008年,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21万头,其中肉牛出栏11万头,能繁母牛存栏7万头(其中杂交母牛2.8万头),新增35个牛改冷配点,培植登龙乡等15个杂交母牛示范村,培育了固江镇23户杂交母示范户,扶持了敦厚镇24户存栏5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户,通过培植大户,提升了肉牛品种,壮大了肉牛产业养殖规模;四是松脂产业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我县拥有全省最大的湿地松森林资源,现有湿地松70万亩,依托金安林产有限公司资金、技术、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条,2008年,年产1.5万吨改性树脂,1万吨共混树脂,完成收入9500万元,带动林农8000余户,为林农带来现金收入4000余万元。
(二)区域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各地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培植壮大了一批区域特色产业。一是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促进了绿色农业的规模发展。永和、敦厚、梅塘无公害蔬菜种植1000亩,纯收入80万元,登龙粉芋种植500亩,产值200万元,安塘吊瓜种植230亩,纯收入80万元,敦厚娑山枇杷种植面积150亩,产值150万元,永阳花生和萝卜、固江糥米粉、万福、敖城花木基地也初具规模;二是坚持绿色招商、区域养殖业规模进一步提升。万福养鸡产业,通过养鸡专业社与大北农联姻,带动193户农户养鸡,年出笼500万羽,永和尚书、丁家村养鸭产业,通过与江西煌上煌签订购销合同,年肉鸭出笼60万羽,销售金额1000万元,桐坪镇养猪产业,通过招商引资江西红牧禽畜有限公司,建立生猪基地200亩,产业定位是饲养、饮料加工、肉品加工一条完整产业链,固江镇养猪产业主要依托思倍得银湾桥养殖厂和春兴种猪场等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带动全镇养猪业发展,2008年全镇出栏生猪4.5万头;三是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渔业和畜牧业。敖城镇利用功阁水库的水面发展鮰鱼网箱养鱼2万平方米,年产鮰鱼400吨,产值400万元,登龙利用荒山荒坡植被多的特点,试养200头波尔山羊,2—3年内可达1000余头,效益十分可观。现在,全县涌现“一村一品”自然村373个,带动农户1.5万余户,“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农业总产值比重高达61.2%。
(三)龙头企业迅速崛起,一体化经营初见成效。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立,农业龙头企业也不断壮大。现在,全县共有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实现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8家。吉安温氏禽畜有限公司、江西金安林产有限公司、江西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在全县各乡村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向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方向转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的实施,促进了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全县形成了龙头企业、农技人员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依托,以农民自办服务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按照“培养能人、健全机制、规范运作”的原则,组建了与产业相对应的横江葡萄、金安林产、敦厚养猪农民专业合作社25家,入社社员6000户,带动农户3万户,建立基地近6万亩,2008年实现产值达5亿余元,初步形成了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系列化服务,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二、农业产业发展的机遇和困难
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又好又快地发展,是与当前党和政府重视“三农”工作这个难得机遇分不开的。虽然农业产业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处在初级阶段。纵观全局,农业产业化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很多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发展的机遇。首先,县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优势产业,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拓宽发展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发挥产业化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带动作用。今年2月,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横江葡萄、肉鸡、肉牛、生猪和松脂等五大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了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农业开发和扶贫等优惠措施,把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放在产业上规模、标准化生产、创品牌、搞活农产品流通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上来,为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
其次,发展农业产业化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民有发展种养的传统习惯,如,车前草、凉薯的种植就是永和镇的传统产业,吉固子是固江镇的传统产业,应该说,发展农业生产化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通过一大批种养能手的辐射效应,带动了广大农民加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行列。
第三,独特而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县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丰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夏季长,而春秋季短,有利于喜湿的亚热带动植物生长和繁殖。全年平均气温18.3度、无霜279天,平均降水量1457毫米,年蒸发量1068.77毫米。境内河系发达,河川年径流量487.45亿立方米,过境客水472.7亿立方米,水域面积1.1万公顷。功阁水电站的蓄水发电,创造了3.14平方公里的库区可养水面,非常适宜“美国鮰鱼”的生长。永阳、敖城、梅塘、指阳、天河、官田、桐坪、固江、浬田、油田等乡镇由紫色沙岩、沙砾岩、泥质岩构成单斜山地、地势低缓,土层较深厚,加之每年9—10月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沙田柚、棚柑、脐橙等水果的糖分积累,宜果面积达30多万亩,是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
第四,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我县有紧临市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有京
九、吉衡铁路、赣粤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的便利交通条件,随着城乡消费结构的升级,拥有广大的消费市场。横江葡萄、肉鸡、肉牛、生猪等主要名优特产品市场供不应求。横江葡萄平均产地批发价达到3.5元/斤,市场销势历年不减,每年8月中旬开始就逐步脱销。这为培植壮大我县特色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技术服务部门发挥了农业科技的领军作用。农技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通过农业科技的研发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不断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
(二)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1、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够明显。长期受小农经济模式影响,导致主导产业规模小而分散,缺乏种养大户,制约产业发展。全县果业种植面积达到2万余亩,但100亩以上相对连片种植的不多。我县可养水面达7.5万多亩,基本上是四大家鱼养殖,敖城美国鮰鱼还未成拳头产品。去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无法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基地,规模效益始终得不到显现。又如,横江葡萄虽成立了“葡萄协会”,但在生产和销售上,依然各行其道,果农仍靠零打碎敲销售。
2、加工型龙头企业少,产品销售渠道狭窄。目前我县水产、果业还是其他经作茧自缚,没有一个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仅有温氏、正邦几家养殖大型企业。敖城美国鮰鱼养殖年产400多吨,全靠鲜活外销,其他水产也是如此,养殖效益低下,水果因缺乏冷藏设施,特别是在去年果业丰产的时节,果农都怕销不出去,各类柑桔均价只有1.5元/公斤左右,丰产不丰收;车前籽是永和镇的一项传统产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连续几年,只要种植了车前草的农户,亩均收入都在3500元左右,是一项真真实实富民产业,但因本土加工型龙头企业缺乏,销售渠道狭窄,市面替代产品的出现,加之科技攻关不力,该产业基本萎缩。
3、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发展缓慢。据测算,新增果业面积1亩。需投入资金3000元,兴建一座养殖规模在1000羽左右的鸡舍,农户需投入3万元左右,如果稍大些,则要前期投入10万元左右,当然养殖利润也高达30%左右,群众普遍反映积极性较高,但是苦于资金的缺乏,大多数群众只能眼看别人赚钱。这些年,农民通过外出务工,收入有所增长,但因改善居住条件,加之种养技术缺乏,风险保障还不健全,又据信用联社的规定,每户小额贷款5000—10000元之间,种种因素制约,有碍于产业经济的发展。
4、品牌效应发挥不充分。我县“横江葡萄”已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定为“绿色食品A级标准”,敖城的美国鮰鱼养殖基地、登龙香芋种植基地、固江、登龙、永阳等地的吉安黄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温氏、正邦养殖基地等,其中有的产品因缺乏统一管理和经营,没有达到品牌效应。
5、专业市场发展缓慢,服务功能不健全。我县农副产品市场规模小、服务功能残缺,大多农产品处于零散交易状况。如,横江葡萄虽是全省知名的农业特色品牌,但没有专业市场集中交易,果农仍是零打碎敲销售,吉安黄牛只有固江兴建了一座专业市场,但配套设施较差,服务功能不全,时有闲置,肉牛基本上处于靠牛牙人媒介交易。货运物流成本也较高,据调查,敖城等地养鸡利润较凤凰、敦厚、永和等周边乡镇就较低,产业基地与市场距离拉大,有的产品转化不了商品,使一些农民的种养只好自给自足,停留在自然经济状态。
6、农技人员严重不足,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我县农业局渔政站,现有专业技术人员5人,他们要承担渔政、科研、技术指导、科技推广等职责,而全县可养水面达7.5万亩,遍及19个乡镇;果业局现有专业技术人员8人,畜牧兽医局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6人(含机关工作人员),他们还要承担全县的检验检疫工作,目前这些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单位,又面临参公转型,势必会影响工作积极性。显而易见,要靠现有的科技力量来扶持产业的发展,必力不从心。同时,由于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较少,且本身技术人员不足(据调查,温氏养鸡在永阳片的技术人员只有2人,一旦发生疫情,很难随叫随到),导致难以形成规范完善的服务体系,农户与市场、企业之间的联系、信息不及时、不对称,产业发展风险较大。
三、提升产业规模,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是一项促进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系统工程。我们认为,在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应以增收富民为目标,突出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发展思路,选择产业组织生产模式。
要按照市场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全县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具有规模效益、品牌效应和产业聚集力的农业产业群。重点建设横江葡萄、温氏养鸡、正邦养猪和松脂五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油茶、养鸭、花生、香芋、车前籽、花木、菌菇、蔬菜、枇杷等一批区域性特色产业,从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源头抓起,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构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体系。
要用工业化思维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按照“政府引导、示范带动、公司(协会)运作、群众参与”的原则来选准产业组织生产模式,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构建与现代农业产业相匹配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体系,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政府引导”即政府通过在征地、土地流转、奖金扶持、贴息贷款、小额信贷、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服务,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及奖补办法等,引导群众自觉自愿投身于产业开发。“示范带动”即:凭借能人效应、发挥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带动更多农户投入产业开发。“公司(协会)运作”即乡、村成立协会或合作组织,通过“招商引资、外引内联”的办法,成立公司(协会),采取“协会+基地+农户+市场”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等多种形式对农户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供苗(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等方法,引导农户由传统生产向规模生产转变,形成融育苗(种)、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生产形式。“群众参与”即积极引导群众以个体民营或联户入股的形式参与产业开发,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技术的农户、单位、个人参加产业开发,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二)积极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一是积极整合农业资金。在不调整原有管理体制,不改变资金原有性质的前提下,将农业开发、老建扶贫、农业、水利、财政等专项资金有机捆绑,按照统一规划,重点向产业化经营项目倾斜,逐年加大对横江葡萄、肉鸡、肉牛和生猪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同时,财政要安排要一定的资金对万福养鸡、永和养鸭、敖城鮰鱼等一批区域特色产业进行适当奖补,加快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做强产业、做大规模。二是创新融资机制,建立新型信贷联合体。为多渠道筹集资金,破解农户增加对产业化建设的投入农村信贷难的问题,要积极探索创新融资机制,组建 “政府+金融机构(信用社+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农户“新型信贷联合体,通过建立信贷担保机制,贷款贴息制度和自然灾害的保险制度,有效地解决农户资金少、贷款难、风险大等问题。
(三)破解发展瓶颈,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产业化的提升关键要有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各级政府要继续把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来抓,开展规模提升行动。要围绕区域特色产业,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覆盖面广、辐射带动力强、产业关联度高、产品市场前景好的农业龙头企业。一是引导现有龙头企业向外延扩大,把龙头做大。对现有具备一定规模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采取城乡联姻、内外嫁接、合作联营、技术改造等措施,建成一批技术起点高、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二是围绕横江葡萄、肉牛等特色产业开展农业招商,引导有实力的工商贸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行列。龙头企业介入农业项目开发,无论是在市场、资金、技术上,还是在产品的规模和技术含量上都要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同时,对横江葡萄、肉牛产业的产品开发、质量安全、产品附加值以及市场竞争力上要有显著的提高;三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引导小型分散的加工企业聚拢成龙。目前,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低档次,因此,要引导现有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技术改造等办法,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走集团化经营道路;四是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农业的名牌战略。龙头企业要率先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以带动产业的发展。
(四)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健全技术服务网络。
产业要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提高科技含量。一要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产业种养大户的培训,组织编写农业产业生产实用资料发给农户;二要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形成县级以科研、培训、咨询为主,乡镇以示范推广为主,村级以技术指导为主的科技推广网络;三是跨乡镇成立水产、果业、兽医等站所,人员从现有农技人员中抽调,不足从涉农在大中专毕业生中考聘,人员及工作经费从县财政解决;四是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抓好产业协会建设,配备产业专干,真正帮助农户解决产业生产技术问题。
(五)强化组织领导,搞好部门配合。发展产业一要加强领导,县乡要分别成立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切实制定好本级农业产业规划,协调产业化发展中的各项工作;二要强化目标管理,县政府要求各乡镇要明确发展产业的任务,并纳入目标考核,制订相应的奖惩办法;三要加强部门合作,形成合力。县产业化办、财政、农业、林业、果业、水利、国土、老建、农业开发、保险公司、信用联社等职能单位,应按照既分工又协作的要求,积极做好项目的跟踪服务。
第五篇: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情况的报告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情况的报告
编辑: 孙洁 来源: 江西日报 : 2009-09-30 17:22
——2009年9月22日在江西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省农业厅副厅长彭济民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政府委托,我向省人大常委会汇报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有关情况,请予审议。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省各级政府、各级农业部门(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部门)和广大龙头企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能力,加快发展进程,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明显增强”:
(一)龙头企业总体实力明显增强。一是龙头企业数量发展加快。目前,我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07家,比2005年新增20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7家,比2005年新增13家。2008年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加工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842家,比2007年增加249家。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增长加快。2008年省级龙头企业平均固定资产规模为4725万元、平均年销售收入规模为2.6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3%和26.7%。2008年年销售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205家,其中超10亿元的18家,分别比2005年增加143家和12家。超50亿元的企业4家,正邦集团2009年预计销售收入可以突破100亿元,双胞胎集团预计实现销售收入82亿元,汇仁集团预计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
(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明显增强。加强引导和扶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合同订单保障增收、延长产业链增值增收、转移就业增收、重点项目带动增收等途径,形成了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多元增收的新格局。2008年底,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农户数316万户,比2005年增加134万户,增长73.6%;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1661元,比2005年增加766元,增长了86%;农业产业化经营增收占农户纯收入35.4%,提高了7.9个百分点。目前全省至少一半以上农户受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直接或间接带动,三分之一以上的纯收入来自农业产业化。
(三)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明显增强。一是大宗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不断提升。粮食产业基本改变了过去的原粮贸易形式,逐步转变为以品牌大米输出为主,全省稻谷加工转化率达到90%以上。2008年全省水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16%,比2003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目前全省拥有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76条,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达到25%,改变了过去卖统鲜果的局面。蔬菜净菜处理加工能力每年达到60万吨,开始走向净菜上市,香港市场净菜40%来自于我省;畜牧业已建和在建的五条百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线全部达产后,将改变我省过去生猪完全是活体输出的局面。二是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不断提高。龙头企业通过农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一些企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德兴百勤异VC钠有限公司的稻谷深加工和新余恩达家纺有限公司的苎麻深加工附加值都在1∶5以上。三是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建设明显加快。各地以项目为载体,加快转变龙头企业发展方式,提升规模和档次,形成用项目扩张总量、用项目优化结构、用项目增加后劲、用项目提升优势、用项目推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龙头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和提高加工能力。据统计,2008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在建项目188个,总投资额84.52亿元。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36个,投资额55亿元;投资1亿元以上的24个,投资额36亿元。当年竣工投产项目75个。
(四)农产品基地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状况,我省积极发展粮食、生猪、水产、水禽、水果五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油茶、毛竹、商品蔬菜、茶叶、中药材五大特色产业,并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大力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延伸,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农业生产布局逐步走向相对集中,提升了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已形成了以鄱阳湖、赣抚平原、吉泰盆地粮食主产区和赣西粮食高产片为主的“三区一片”优质稻生产基地,粮食总产量1580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87%,2008年我省稻谷产量居全国第二位。以赣中优势片和浙赣线、京九线为主的“一片两线”优质生猪生产基地,出栏量1218万头,占全省出栏总量的以“沿(赣)江环湖(鄱阳湖)”为主的水禽优势区,年出栏1.2351.2%,2008年我省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第十二位。亿羽,占全省总产量的70%,2008年我省水禽总量居全国第七位。以环鄱阳湖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养殖面积230万亩,产量90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52.5%,以赣州、2008年我省淡水鱼产量居全国第五位。抚州为主体的柑橘基地,规模达220万亩,产量126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64.4%,2008年我省柑橘面积全国第二,产量居全国第五位。以婺源、浮梁等为重点的茶叶生产基地,规模25万亩,产量1600万斤,占全省总产量的38.3%,2008年我省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九位。以赣东北、赣中和赣南为主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规模400万亩,产量450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62.3%,2008年我省商品蔬菜产量居全国第十一位。以樟树、新干、武宁、修水、全南、临川区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规模30万亩,产量20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42.9%。以宜春、上饶、吉安为重点的油茶生产基地,规模650万亩,产量7000万斤,占全省总产量70 %,2008年我省油茶籽产量居全国第二位。以宜春、抚州、赣州、吉安为重点的毛竹生产基地,规模820万亩,产量8600万根,占全省总产量80 %,2008年我省毛竹产量居全国第二位。
(五)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一是龙头企业成为组织标准化生产的重要载体。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700多个,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500多个,分别占全省认证产品总数的70%和50%。2008年全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达到676个,产品数达到565个,认证实物总量达200余万吨。二是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2008年全省有近1/3的省级龙头企业建有独立或联合的研发机构,有10个龙头企业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专业分中心。据不完全统计,省级龙头企业开发研制出具有突破性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等创新成果100多项。三是龙头企业成为品牌战略的实施主体。不少龙头企业努力创立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具有特色名牌产品。2008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产品7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1个,省著名商标114个、江西名牌产品135个。通过科技创新和实施品牌战略,我省龙头企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都有明显提高。目前我省有煌上煌集团有限公司、汪氏蜂业集团等12家企业产品在区域市场或细分市场居全国前列。
可以说近几年,是我省农业产业化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明确了新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构建起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搭建起以省级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为重点的发展平台,正在构架以五大主导产业和五大特色产业为框架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为主导模式的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二、推进措施
近年来,全省上下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创新工作思路,转变指导方式,坚持投资拉动、科技优先、品牌战略和政策扶持,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坚持扶持和管理并重,着力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我们始终把龙头企业建设做为重中之重抓,通过项目带动,优化布局和强化管理,加快培育和壮大企业。一是积极培育重点发展。从2007年开始组织实施了农业产业化“双十双百双千”工程,即重点培育1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加工龙头企业和10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加工龙头企业,发挥其在行业引领作用,在项目建设、国债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着力打造龙头企业“航母”。二是优化布局引导发展。注重加强对企业联强联大的资产重组的引导,在同一产业中盘活资本,整合资源,联强联大,继而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和上下游产品的联合与合作,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先后引导组建了金农米业、万年贡米、四海水产等大型企业集团。三是强化管理推动发展。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监测,优胜劣汰。2002年以来,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领导小组先后组织进行了四次省级龙头企业评审认定工作,淘汰不合格的企业,及时把带动能力强、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纳入到省级龙头企业的行列,激发了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二)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一是着力培育打造品牌。采取开发与打造并重、培育和整合并举的办法,着力开发具有江西特色的精品。在培育品牌上,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严格把关、动态管理,评选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名牌产品;在整合品牌上,按照市场需求,对江西绿茶、赣南脐橙、南丰蜜桔等区域性品牌进行了整合重组、集中捆绑使用,较好地解决了品牌过多过乱的问题。二是宣传推介品牌。连续成功举办了江西农业博览会和江西优质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会,积极参加北京农博会和上海绿博会,组织参加国外举办的农产品展洽会,多方面宣传和推介江西的优质农产品。三是强化政策引导。200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江西省著名商标、江西名牌的企业给予奖励,地方政府也拿出配套资金给予奖励。2008年从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中拿出近2000万元对中国绿茶、南丰蜜桔、赣南脐橙和部分企业知名品牌在中央媒体进行品牌宣传和推介,取得了良好效果。四是积极开拓市场。通过政府搭台,重点开展了与港、沪市场对接和开拓活动。近年先后在上海开设了江西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展示窗口和产销对接平台,开展了“香港活动周”活动,大大提升了江西优质农产品在港、沪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三)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在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广泛开展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走依靠科技提质增效之路。一是鼓励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创新成果。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策略,注意引进和吸收当今世界加工转化的先进工艺和设备,结合实际进行再创新。二是创新科研体制,实行科研开发主体多元化。积极鼓励企业建立独立或联合研发机构,以解决加工环节、生产工艺关键技术为重点,实行多部门、多层次联合攻关,协同作战,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多元开发的格局。三是推进成果转化,发挥科技效益。省里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成果转化项目。同时,省政府还搭建平台,促进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与加工企业的有效对接,加快现有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
(四)统筹考虑整体运作,努力突破发展瓶颈。面对发展中出现的项目少、资金不足、无序零散发展等诸多矛盾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探求有效办法,突破发展瓶颈,促进农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积极开拓招商引资。紧紧抓住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有力契机,充分利用我省资源的比较优势,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一方面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客商。各地市在用水用地用电、税收等方面出台优惠措施,吸引外地客商;另一方面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招商。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展销会、展洽会,赴上海、浙江、广东等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开展项目对接。目前有多家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在我省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二是积极搭建融资平台。针对资金短缺的问题,各级政府积极采取银企对接、财政承诺、银行担保等方式,积极争取为龙头企业协调发展资金,有效缓解资金不足的矛盾。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公司已于7月底组建完毕,注册资本达到8000万元,8月初已正式运行。
(五)强化政策扶持,提升发展信心。省委、省政府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的引导作用,引领农产品加工业步入发展快车道。一是制定出台扶持政策。近年来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决定》(1998年)、《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2002年)、《关于实施农业产业化“十百千”工程的意见》(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2007年)、《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2008年)等一系列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对龙头企业在税收、信贷、基地建设、用地、用水、用电、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农业产业化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形成,为龙头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设立了专项资金。省财政对农业产业化投入逐年增长,由2002年的200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亿元,今年又增至1.3亿元,主要用于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品牌奖励、科技创新补助、市场开拓、“一村一品”建设等方面,极大地调动了龙头企业谋划发展、增加投入的积极性。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省委、省政府坚持实行多元统筹,科学指导,积极扶持,合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方面是强化组织。2005年以来,连续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和现场会议,研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明确思路,部署措施,促进发展。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基层,专题调研,指导农业产业化工作。另一方面是强化合力。省、市、县三级政府都由政府主管领导牵头负责农业产业化工作。各级都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协调和指导机构。省农业厅与省发改委、财政、林业、粮食、水利、税务、农业开发、供销、金融等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在农业产业化发展重大问题和重大政策上及时进行沟通与协商,达成共识;各成员单位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认真履行职责,通力协作配合,做到有统有分,统分结合,形成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合力。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已经形成了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的高效工作机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近几年呈现出较好发展势头,但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现阶段我省农业产业化仍然是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化,是市场体制发育不完全的产业化,是农业集约化、社会化程度还不完善的产业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还不多,规模还比较小。以2007年为例,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山东省有6800家,河南省有近5000家,湖北2702家,安徽5000家,我省仅有135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山东1108家(其中过5亿元125家,过10亿元67家,过50亿元7家,过200亿元1家),湖北278家(其中过5亿元35家,过10亿元10家),江西省150家(其中过5亿元25家,过10亿元15家)。总体上与中部省份和发达省份比较,我省既缺少“巨龙”,“小龙”的数量也比较少。
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利益联接机制还有待完善。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民的关系松散、产销脱节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订单农业比重不足40%。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发展较快,但与龙头企业对接的数量仍然较少。2007年我省省级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的比例仅有30%左右,带动农户数50万户左右。
三是农产品加工水平和科技含量还比较低,增值能力还不强。我省现有省级龙头企业中,生产基地型仍然占相当大的比例,加工型龙头企业中大多数属于初加工。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2-3.7∶1(美国3.7∶1,日本2.2∶1),而我国只有0.9∶1,我省仅为0.65∶1,浙江达到1.2∶1,山东达到1.5∶1。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目前我国不到1/3,我省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仅为浙江、江苏、山东等省的1/4。
四是企业之间互补性差,企业内部管理方式落后。不少地方存在同一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同类企业互补性差,竞争力分散,谁都难以做大的情况。比如,我省虽然是产粮大省,但由于加工企业小而分散,形成不了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大品牌。浮梁、婺源茶叶都很好,但每个县都有好几个甚至十几个品牌,相互竞争,最终难以形成大品牌。全省油茶籽产量只有20万吨左右,但加工企业上规模的有30多家,作坊式的有几百家,产能达40万吨。特别是现有产业基地与龙头企业对接、现有种养品种与龙头企业加工需求衔接不对称的问题相当突出,出现一方面基地产品销路不畅、一方面龙头企业加工原料不足的脱节现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部分龙头企业仍沿袭家族式经营方式,一些民营企业家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管理方式落后,经营水平不高,企业发展不快。一些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失真,难以取得金融部门的支持,经营规模很难再上档次。
五是对龙头企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还有待加强。首先是认识上有误区。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不像抓工业那样高,没有把农业产业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来抓,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统筹和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在一些地方农业产业化工作尚未真正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考核体系。在招商引资中,对财税贡献大的工业和商贸企业关注较多,而对税收不多、但带动农户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重视不够,引进来的大型外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多。地方保护主义不同程度存在,阻碍了跨区域、跨行业的兼并联合。其次是投入上有差距。各市、县对农业产业化财政专项投入总体上还比较少,发展不平衡,除南昌市有1000万之外,其它设区市投入都不多,县一级更少。再次是服务上不到位。省委、省政府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在一些地方还落实不到位,尤其是在用水、用电、用地等方面反映比较突出。一些部门对抓好龙头企业的发展缺乏应有的目标定位,路子不多,服务不够。第四是管理体制不顺。一些地方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部门的设置与农业产业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衔接要求不相适应,与构建现代农业管理体制的职能转变不相适应。
四、今后打算
当前,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下一步,农业产业化发展将努力在以下六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着力在做强做大上有新突破,提高龙头企业规模发展水平。把壮大龙头企业规模、提升龙头企业实力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第一要务,重点抓好“四个一批”:即鼓励引导一批类似于正邦集团、双胞胎集团等销售收入超百亿的企业向省外、国外扩张壮大。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3-5年努力,全省培育出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的2家,超100亿元的3家。在企业规模、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治理结构方面起示范作用,同时,要引导这些企业延伸和拓宽产业链,提高消耗本省农产品原材料比重,成为名副其实的“龙型企业”。引导一批类似煌上煌集团、鄱阳湖四海国际水产集团、南丰振宇集团等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和赢利能力的成长性企业上市加快扩张。通过3-5年努力,力争新增上市公司5家以上。扶持一批销售收入超十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扩张。围绕我省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在同一产业中盘活资本、整合资源、联强联大,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和上下游产品的联合与合作,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企业集聚,提高行业集中度,形成一批大米加工百万吨、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10万吨、水产品加工5万吨、生猪加工屠宰百万头、禽类屠宰加工千万羽的企业。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亿元具有成长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强势扩张。通过3-5年努力,力争有20家以上企业产品在区域市场或细分市场居全国前列。
(二)着力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有新突破,提高农业竞争力。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加工增值率为目标,继续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加快从田间到餐桌、从原料到成品、从生产加工到消费,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紧密联系、利益关系更加直接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区域特色明显、产业聚集度高、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产业带,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一是抓紧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龙头企业加工需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把生产基地建设作为规划的重点内容,解决好一些地方基地建设与加工能力不适应的矛盾,引导龙头企业加大基地建设力度,使基地建设与加工能力相匹配,避免盲目发展。二是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建设生产基地。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健全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监测体系和推广实施体系,使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有标准可依、有规律可循,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三是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土地整治、道路交通、流通设施、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加生产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基地建设中为农户服务的功能,促进农户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积极探索和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使家庭承包经营优越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三)着力在科技创新上有新突破,提高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目前我省有一批企业的科技含量、产品销量和总体实力在同行业居全国前列。下一步重点是强化科技支撑,提升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加强新技术研发,注重内涵提升。瞄准新一轮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性、趋势性的关键技术,加大研发力度,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发展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企业或企业集团。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加快新技术的研发和储备,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快新产品开发,注重外延拓展。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积极研究金融危机形势下的国内外消费需求的新变化,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实现新发展。加强市场细分化研究,捕捉消费新动向,大力开发优质、安全、营养、健康新产品,依靠新产品开发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四)着力在市场开拓上有新突破,提高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企业的实力和规模取决于市场份额大小,我省龙头企业能不能取得新的发展,关键在于是否能够突破市场瓶颈。一方面,注重品牌经营。龙头企业在大力培育和创建品牌的同时,加大品牌推介和经营力度,认真研究品牌发展和经营战略,打造品牌优势,扩大品牌影响。积极引导同一区域内同一产品的品牌整合,当前继续加大对江西绿茶、赣南脐橙、南丰蜜桔等品牌整合和宣传推介力度,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及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产业品牌和企业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另一方面,促进营销模式创新和市场对接。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连锁、专卖、配送等现代流通形式。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市场营销合作,利用已经形成的销售网络,发挥各自优势,实行资源共享、互惠互利。进一步搭建农产品推介和展示平台,开展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发挥展会平台促销作用。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支持产需直接见面,加强产区和销区产品交易对接。瞄准沪、港等大市场,以“江西优质农产品”为统一品牌,多品种、多企业捆绑对接,整体推介。通过几年努力,江西优质农产品供沪、供港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市场份额在全国逐步提高。
(五)着力在联结机制上有新突破,提高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近年来,各地探索建立了龙头企业带农、惠农利益联结的多种有效模式。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模式,将农户更加紧密地融入产业化经营体系之中。一是进一步规范合同内容,完善合同签订程序,明确权利与责任,提高合同履约率,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通过合同、订单保障农民的收入。力争龙头企业主要原料60%通过订单收购,消耗本省农产品比例达到70%以上。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指导和扶持,培育一批运作规范、自我发展能力强的合作社。引导更多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在产业、技术、市场等方面进行有效对接,共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几年的努力,“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联结方式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主要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直接带动农户比例达到全省农户的50%,农民纯收入50%来自农业产业化。三是积极探索和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鼓励龙头企业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各种服务,通过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六)着力在优化发展环境上有新突破,提高农业产业化指导能力。各级农业部门(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强化执行力和操作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指导水平。一是进一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切实抓好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二是创新和完善财政扶持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形成对规模成长快、科技创新水平高、市场开拓力度大、带动农户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的财政扶持奖励机制。重点是抓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公司的运行管理,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扩大担保资金盘子,提高担保融资能力,切实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瓶颈。三是进一步加强对龙头企业的监测管理。按照“总量控制、质量提高”的原则,对龙头企业实行监测认定,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带动农民增收好的龙头企业充实到省级龙头企业行列,提升省级龙头企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四是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别是龙头企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龙头企业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