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意见[模版]

时间:2019-05-12 18:5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意见[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意见[模版]》。

第一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意见[模版]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意

鲁政办发〔2012〕9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加快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有效增强了乡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省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和服务广大农民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为加快推进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鲁政发〔2007〕97号)的部署要求,坚持改革创新,健全组织机构,壮大基层队伍,完善运行机制,强化条件保障,全面提升乡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二)基本原则。坚持公益性定位,确保公共服务职能;坚持因地制宜,提倡县办县管;坚持统筹规划,健全完善机构。

(三)目标任务。以强化公益性职能、增强公共服务为核心,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使其有完善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机制、精干的人员队伍、稳定的经费保障、必要的工作条件,真正发挥好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到2012年年底,在全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农业公共服务机构。

二、明确职能,完善管理体制

(一)明确公益性定位。要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定为公益类事业单位,并将承担的公益

能细化,具体落实到工作机构和农技人员。

(二)完善管理体制。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进一步健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其人员的业务考核及晋升应充分听取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的意见。有条件的地方,提倡由县级向乡镇派出或跨乡镇设置区域站,实行县办县管,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实现管人与管事有机统一。同一县域内机构设置的模式应保持一致。

三、稳定队伍,提高人员素质

(一)实行人员聘用管理。要根据产业发展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等方式,选拔专业技术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建立人员淘汰和工作流动机制。

(二)试行人员资格准入。省农业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省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人员上岗条件和办法。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进展较好、有条件的地区,先行进行人员资格准入试点。新进农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大专以上相应专业学历,并通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专业考核。

(三)建立健全培训教育机制。广泛开展农技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有计划选送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骨干人员到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研修、深造,提高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

(四)支持大学生到基层服务。选拔一批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工作。聘用的人员,要落实其工资、社会保障、学费补偿等优惠政策。

四、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一)加强基层条件建设。重点加强技术服务场所建设和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的配备,实现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满足农技人员服务需求。

(二)加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建设试验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创新试验示范基地的运行管理模式,将试验示范基地建成农技人员、种养大户和农民的学习基地、农情信息的采集基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基地。

(三)加强村级农业服务站点建设。以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为技术支撑,以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业生产大户为重点,每个行政村选配1-2名农民技术员,逐步建立和规范村级农业服务站点。

五、创新运行机制,增强公共服务活力

(一)完善责任制度。建立健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相关制度,确保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有事必有岗、有岗必有责。

(二)健全绩效考评制度。建立完善县级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共同参与的考核机制,对公共服务人员履职情况进行客观公正评价。将服务人员的工作量、工作实绩和农民满意度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考评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兑现、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

(三)创新服务机制。积极探索和构建以公益性服务机构为主导,各类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行以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为主的服务模式,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示范户、示范户带动辐射户的农业公共服务工作新机制。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

六、强化保障,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统筹指导全省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改革与建设工作,省农业、机构编制、发展改革、科技、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各地要从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维护基层稳定的高度出发,把加快推进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配合。

(二)落实经费保障。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并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有效履行公益性职能。

(三)强化政策扶持。切实提高乡镇农业公共人员的待遇水平,制定具体措施,确保落实到位。要落实国家有关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和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奖励,充分发挥激励导向作用。

(四)加强宣传引导。及时总结和推广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经验和模式,着力宣传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改革与建设的成果,宣传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基层农技人员扎根农村、艰苦奋斗、服务农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广大基层农技人员建功立业。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二月十七日

主题词:农业 机构 建设 意见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济南军区,省军区。各民主党派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2年2月17日印发

第二篇: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意见

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意见

农质发[201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畜牧兽医、渔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有关精神,加快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重要意义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直接面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农产品生产源头把关和质量控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各地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力争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要求,结合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积极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但是由于起步晚、基础弱、建设步伐严重滞后,目前大多数乡镇仍处于“缺机构、缺人员、缺手段”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积极争取支持,推动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将其作为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任务,纳入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规划,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保障措施,加快建立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

二、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坚持“政府主导、部门推动、立足现有、因地制宜”的原则,以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监管服务职责正常履行、监管服务工作明确到位为检验标准,切实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队伍、条件、运行机制建设,全面提升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能力,为从生产源头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有力、有效的支撑。

(二)建设目标

到2011年底,在“菜篮子”产品主产县基本建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到2012年底,完成全国所有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任务。通过加强建设、加大投入,建立健全“职能明确、人员到位、力量匹配、业务规范、服务有力”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使其有明确的公益性单位性质和职责任务,有精干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必备的工作条件,有稳定的工作经费和规范的工作机制,切实全面提高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能力。

三、建设方式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主要依托现有农业(畜牧、水产)技术推广和动植物疫病防控机构,通过加挂牌子、赋予职能、充实人员、完善条件,实施联合建设。有条件的地方,鼓励单独规划建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所),也可以跨乡镇建立区域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所)。具体建设方式由地方政府根据产业特点和发展需要确定。鼓励建立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点,作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所)的延伸和有效补充。

四、职责任务

主要承担农民质量安全知识的培训、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的推广、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的日常巡查、各项监管措施的督促落实等任务,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定期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提高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意识和诚信守法意识。

二是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示范,推广农民群众看得懂、会使用的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普及科学种养知识和安全生产技术。

三是承担对种植、养殖过程的督导巡查工作,重点对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严防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流入生产环节,督促指导生产经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生产经营档案记录。

四是对产地农产品进行快速检验监测,协助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产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等工作。收集、报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配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指导农资经营门店建立进货查验和销售档案记录,受理假劣农资投诉举报。完成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交办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工作。

五、建设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加强与编办、人事、发改、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纳入食品安全保障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进程。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提出贯彻落实意见,加强综合协调和业务工作指导。地县两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细化建设方案,狠抓任务落实,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二)强化能力建设。各地要结合乡镇机构改革,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增加必要的人员编制,配备必要的工作条件。每个乡镇至少要有2-3名专业技术人员、2-3套速测仪器、1间检测用房以及督导、巡查、抽样、办公的设施设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对于编制不足的,要通过实施“特岗计划”,引进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工作。要加快建立日常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有关人员基本支出和业务工作所需经费要依法统一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所属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要强化对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法律法规、技术知识培训和业务指导,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三)规范机构管理。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或动植物疫病防控机构实施联合建设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要统一纳入农业技术推广或动植物疫病防控机构的管理;独立建设的,要参照农业技术推广或动植物疫病防控机构的管理模式,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工作特点,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实行规范化管理。各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省(区、市)实际,抓紧制定本省(区、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考核评价规范。

(四)强化监督检查。农业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重点加强对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指导和服务,将适时组织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各地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地县两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管理的考评、日常检查和业务指导。对长期扎根农村、服务农民、成绩突出的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人员,要及时予以表彰和奖励。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六日

第三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

鲁政办发〔2012〕58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加快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和产业水平,促进煤炭工业安全生产,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46号)要求,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我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大型煤矿企业和企业集团为目标,充分发挥优势煤矿企业理念、技术、管理、人才和资金优势,加大小煤矿关闭力度,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着力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产业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推进鲁西煤炭大基地建设,保障能源安全,促进全省煤炭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依法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坚持培育大型煤矿企业、企业集团和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相结合,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规模生产经营;坚持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和维护劳动者、投资者合法权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和安全管理相结合,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坚持保障能源安全、优化布局、改善结构和提高质量相结合,减少煤炭开发主体,保持全省煤炭产能总体稳定。

(三)发展目标。通过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科学整合,合理布局,形成以大中型煤矿企业为主的办矿体制,提高煤矿安全保障程度,提升煤矿企业整体发展水平。“十二五”期间,全省原煤产量稳定在1.5亿吨;发展壮大山东能源、兖矿两大省属煤矿企业集团;着力推进地方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煤炭资源赋存条件较差地区(济南、淄博、潍坊、烟台、泰安、莱芜、临沂市和枣庄东部矿区)的煤矿企业生产规模不低于60万吨,其他地区(济宁、菏泽市和枣庄滕州矿区)不低于120万吨,地方煤矿企业重组整合到60家以内;大型煤矿企业煤炭产量达到全省总产量的75%以上;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二、兼并重组范围、主体和方式

(一)兼并重组范围。注册在省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煤矿企业,包括省属煤矿企业、在鲁中央煤矿企业、市县属煤矿企业和其他所有制煤矿企业。其中,各产煤市已确定关闭的煤矿不参加兼并重组。重点鼓励和支持地方煤矿企业的兼并重组。

(二)兼并重组主体。根据上述发展目标,原煤生产能力不低于规定生产规模的煤矿企业,或已拥有至少一处矿井生产能力在30万吨及以上、安全基础管理扎实、资产优良的煤矿企业,可作为兼并重组主体。煤矿企业生产规模由在山东省境内已经形成和批准在建的产能确

定。

支持省属煤矿企业和具有经济、技术和管理优势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企业,鼓励优势煤矿企业强强联合,鼓励优势煤矿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按照现有煤炭生产布局和区域相近的原则实施兼并重组,鼓励电力、冶金、化工等企业以参股方式参与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煤矿企业集团。

(三)兼并重组形式。以资源为基础,以资产为纽带,通过企业并购、协议转让、联合重组、控股参股等多种有效方式,开展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国有煤矿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可采用资产划转的方式;非国有煤矿企业之间或国有与非国有煤矿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可采用资源、资产评估作价入股的方式。兼并重组后,新形成的煤矿企业要实现资源、资本、生产、安全、经营、组织等方面的统一。鼓励在被兼并煤矿企业注册地设立子公司。

三、兼并重组工作步骤

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自2012年9月开始,到2015年12月结束。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各产煤市对本地管辖煤矿企业资源储量、生产布局和企业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查摸底,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订兼并重组方案,确定兼并重组主体和被兼并对象,确定保留煤矿企业个数和最小生产规模,于2013年2月28日前报省政府审批。同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安全监管总局、能源局、煤矿安监局备案。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按照批准的兼并重组方案,组织实施兼并重组工作。兼并重组企业双方按照有关规定签订相关协议,办理相关手续。省政府派出指导组,指导各地区的兼并重组工作,协调解决兼并重组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2015年7月至12月)。兼并重组完成后,省政府对兼并重组任务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对兼并重组工作进行总结。

四、支持兼并重组的政策

(一)严格煤矿准入管理。巩固整顿关闭和资源整合成果,合理开发煤炭资源,生产矿井做到证照齐全有效,煤矿建设项目符合国家和省政府规定要求。新建矿井年设计能力不低于45万吨;生产矿井确因资源丰富需要扩能改造的,年设计能力不低于30万吨,并按新建矿井程序报批。

(二)支持企业提高生产力水平。对兼并重组主体企业,优先规划、核准其新建煤矿、改扩建煤矿、坑口电站和综合利用电站以及煤炭加工转化项目;支持对被兼并重组煤矿实施采煤、掘进、运输机械化改造,对于因实施机械化改造而提升的能力,可以通过能力核定予以认可。按被兼并煤矿企业2007―2011年铁路煤炭年均外运量,为兼并重组主体企业增加铁路运力,优先保障兼并重组企业的煤炭运输。

(三)优化煤炭资源配置。对尚未开发的煤田,按照一个矿区原则上由一个主体开发的要求,科学合理划分矿区和井田范围,制定矿区总体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依法出让矿区的矿业权。对已设置矿业权的矿区,支持兼并重组主体企业对毗邻区域进行煤炭资源整合,符合规定的相关矿业权,经国土资源部门批准可以协议方式出让。

(四)加强财税政策扶持。省相关政策性资金向兼并重组企业倾斜,优先申报和争取国家煤矿安全改造、煤炭产业升级和煤矿地质勘探等项目资金;国有煤炭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可申请利用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专项资金。兼并重组涉及的资产评估增值、债务重组收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等给予税收优惠,具体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关于企业改制重组若干契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75号)和《关于企业改制过程中有关印花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3〕183号)等规定执行。被兼并企业仍按原渠道纳税。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营业机构的兼并重组企业,应按山东省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鲁财预〔2008〕18号)和《山东省跨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暂行办法》(鲁财预〔2008〕19号)的有关规定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兼并重组企业的煤矿生产安全费用可以提高提取标准。

(五)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兼并重组主体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兼并重组主体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权转让等融资方式筹集发展资金。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条件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项目,各类金融机构要按照安全、合规、自主的原则,积极提供相应的授信支持和配套金融服务。鼓励省内商业银行设立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专项贷款资金,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六)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各产煤市、县(市、区)政府要进一步落实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相关政策,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分离煤矿企业办社会职能,力争在2013年年底前完成分离国有煤矿企业(含已改制的原国有煤矿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

(七)建立煤矿企业退出机制。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鲁政办发〔2011〕67号)要求,2015年年底前完成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的关闭工作。各产煤市政府和省相关部门要对全省年产30万吨以下的煤矿逐一调查摸底,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关闭规划,分分批组织实施,扎实做好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对于按规定可以保留的煤矿,而又主动退出煤炭生产且由兼并主体企业兼并的煤矿企业,退还其缴纳的安全风险抵押金和相关保证金,由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其剩余的煤炭可采储量进行评估,报有关部门备案,兼并重组主体企业根据备案结果给予补偿。未达到规定生产规模且不参加兼并重组的煤矿企业,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到期后不予延期。

(八)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按规定时限办结有关行政审批事项。对小煤矿扩能改造项目,履行立项核准程序。对涉及工商设立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等事项的,实行一站式集中办理,提供优质便捷服务;涉及采矿许可证、勘查许可证、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等变更或转移,以非交易形式办理的,减免相关费用;对被兼并企业原使用的划拨土地,按照国家和省企业重组改制土地资产处置政策进行处置,符合国有资产无偿划转规定的进行无偿划转。

五、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是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任务,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切实抓好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扎扎实实做好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按照职责分工共同推动兼并重组工作。省煤炭管理部门负责对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综合协调和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省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兼并重组企业煤矿建设、安全改造等项目的扶持工作;省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煤矿企业兼并重组采矿权处置工作;省财政部门会同省有关方面负责兼并重组煤矿企业财务资产管理和指导工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人员安置的指导和协调,做好职工安置方案的审核工作;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核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及变更工作;省地税部门负责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山东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对兼并重组煤矿的安全监察工作;其他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兼并重组工作以产煤市、县(市、区)为责任单位,各产煤市、县(市、区)政府负责本辖区内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三)强化监督,有序推进。各产煤市政府每半年要向省政府报告本地区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进展情况。有关部门要按照批准的兼并重组方案,健全和完善方案实施的监督机制,实行日常督促、半年调度、考核和终期总结,加强对兼并重组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按对产煤市兼并重组工作进行考核通报,并向省政府报告。对工作进展缓慢或弄虚作假的,给予通报批评;对于被确定为兼并重组主体企业在2014年6月前没有实质性工作的,按程序取消其兼并重组主体资格。

(四)加强监管,确保安全。各产煤市、县(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工作,严格执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落实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的暂行规定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22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煤炭局等部门关于加强省属煤炭企业和中央企业在鲁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8〕42号),进一步细化、分解和落实好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兼并重组主体企业要切实承担起被兼并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被兼并企业要认真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作,加强资产和生产管理权移交前的安全管理,及时排查治理安全隐患,确保煤矿生产安全平稳进行。坚决杜绝兼并重组过程中因安全监管监察缺位、不到位发生安全事故。

(五)维护权益,确保稳定。各产煤市、县(市、区)要加强对职工安置工作的组织领导,兼并重组主体企业和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以人为本,制定切实可行的职工安置方案,妥善处理好职工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拖欠职工工资、欠缴社会保险费等问题,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新建和改扩建煤矿等项目要优先录用被兼并企业分流人员。要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妥善处置债权债务关系,落实清偿责任,确保债权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六)做好宣传,营造氛围。各产煤市、县(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深入宣传我国和我省能源形势,宣传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宣传介绍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先进经验和工作成果,为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九月七日

第四篇:儋州市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专题调研工作情况汇报

儋州市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专题调研工

作情况汇报

一、现行乡镇或区域性公共服务机构(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的现状。

1、机构设置情况。

全市17个镇于2009年已经全部撤销七所八站,成立农业服务中心,隶属镇政府,机构定性为事业性单位,主要职能是承担基层农业公共服务,包括农业、畜牧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

2、经费投入情况。各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全部在编人员的工资待遇已由市财政供养。

3、能力建设情况。全市17个镇除了排浦、峨蔓2个镇没有固定资产和办公场所外,其它15个镇原畜牧兽医站固定资产、办公场所全部保留,根据儋府[2010]53号《儋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畜牧兽医管理工作意见》的要求,全部财产归市畜牧兽医局所有。

4、管理体制情况。目前镇农业服务中心“三权”归镇政府管理。

二、近年来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改革与发展情况。

1、落实中央及各有关文件情况,重点是出台的相关政策、改革方案及采取的主要措施。2009年全省基层农业“七所八站”改革,乡镇畜牧兽医站撤销合并农业服务中心,为顺应机构改革,确保畜牧兽医站撤销后基层的畜牧兽医工作不削减,市政府于2010年及时出台儋府[2010]53号《儋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畜牧兽医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镇政府一是要设置畜牧兽医站岗位,配备专职人员。人数按大、中、小镇配备,大镇配备6人以上,中等镇配备4人以上,小镇配备3人以上,畜牧兽医业务工作受市畜牧兽医局指导。二是财产处置,原畜牧兽医站固定资产(即房产权)及仪器设备归畜牧兽医局所有。三是畜牧兽医岗位职责包括动物免疫、疫病诊断、诊疗、技术推广等畜牧兽医工作。另外,为了做好乡镇畜牧兽医站机构改革后,基层的动物检疫监督工作不能丢,我局在省动物卫生监督所的同意下,在全市17个镇设立动物卫生监督分所14个,聘任镇级畜牧兽医人员44人,负责动物检疫工作并将动物检疫工作委托给各镇农业服务中心承担,并承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负责辖区依法实施动物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动物防疫监督、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监管等工作。

2、改革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重点解决的问题:一是镇级畜牧兽医员的工资全部由市财政供养,待遇提高,收入稳定,队伍人员都能安心基层工作。二是做到了全市279个村委会,每个村委会都聘用1个村级防疫员,以及5个地方农(林)场的8个村级防疫员,其工资待遇每人每月444元已纳入市财政预算。

3、开展公共服务情况。重点服务内容和效果:主要是负责辖区内动物免疫、疫病防控、诊疗、技术推广、动物检疫等畜牧兽医工作。总的来说,工作效果相对减弱。如有大部分镇出现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投入的人员、经费、时间相对少,出现疫情无人管,检疫监督人员、工作不到位等。

4、今后改革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任务。一是要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及海南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的要求,要深化畜牧兽医体制改革,要建立和完善兽医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工作机构和人员的配备。二是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捍卫无疫区品牌。三是努力提高畜牧兽医队伍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能力。四是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零发生。五是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三、存在问题

1、市(县)级畜牧兽医机构人员编制少。

市畜牧兽医局,为副处级参照公务员单位,内部机构设置有办公室、畜牧科、兽医科三个副科级机构,局核定编制10人。下属机构分别有:(1)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副科级事业单位,核定财政全额拨款事业编制8人。(2)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为副科级事业单位,核定自筹经费编制81人。

我市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市,又是畜牧生产大市,年生猪出栏100万头,禽类出栏1500万只,市畜牧兽医局担负全市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推广、畜牧业生产发展规划,动物检疫监督、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工作,任务繁重,目前市畜牧兽医局及下属机构疫控中心、动物所人员编制严重不足,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2、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人员的工资和工作经费没有纳入市财政预算。

多年来,我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人员编制81人,其人员的工资和工作经费没有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被纳入市财政预算,全部靠自筹自支解决,经费收入困难,单位仅靠一些微薄的检疫费每人每月发放工资1000元,维持生活,职工工资收入低,待遇差,生活困难,工作不安心。

3、动物防疫经费、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经费不足。一是防控物资,主要疫苗和应急物资贮备经费不足,每年至少缺口约60万元。二是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经费目前投入为零,按照检测要求所需要至少经费要60万元。

4、乡镇畜牧兽医站撤销合并农业服务中心后,基层畜牧兽医工作明显削弱。

主要表现:一是没有正式的专职畜牧兽医员,即使市政府下午儋府[2010]53号《儋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畜牧兽医管理工作意见》,但绝大部分镇是以政府的中心工作为重,人员和工作都服从镇政府的中心工作,出现:一年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注射工作人员不到位,工作难于落实;发生疫情无人管;养殖户特别是农村散养动物发生疫病到当地农业服务中心要求诊疗无人管等。各镇政府指定的动物兽医员大多数人员都是兼职或从事其他工作。二是农业服务中心机构工作职责不明确,大多数机构负责人业务不熟悉。三是畜牧兽医站“三权”归镇政府后,业务工作与市畜牧兽医局几乎脱钩,工作很难理顺。四是村级防疫员待遇偏低,虽然现在低到每人每月444元,但根据目前工作任务、职责及生活等情况,待遇还是较低。

四、对策建议

要继续深化兽医体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健全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稳定队伍,逐步建立起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增加市畜牧兽医局及市预控中心、动卫所人员编制,实行公务员管理,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增拨工作经费。

2、按照《动物防疫法》、《海南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将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

3、加大动物防疫经费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经费投入。

4、尽快恢复设立乡镇畜牧兽医站,落实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加强管理,为做到工作业务上统一管理,建议在镇级单独成立畜牧兽医站,其“三权”直接归市畜牧兽医局统一管理。

5、村级防疫员待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儋州市畜牧兽医局 二0一二年二月五日

第五篇: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石政办发〔2011〕40号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已经市政府第56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二○一一年八月十日

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加快养老事业发展,切实满足广大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现就加快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截止2010年底,全市60岁以上户籍人口139.28万,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1408%,老龄化、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空巢老人比例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健康、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凸显,养老服务供给相对不足,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向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省会城市目标迈进的重要内容,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部分,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体系,有利于促进家庭和代际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解决我市人口老龄化发展与养老服务产品供给不足的突出矛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再提高,行动要自觉,重点再落实”,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我市养老服务事业加快发展。

二、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提供养老服务。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做大做强养老服务业,打造新型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全市养老服务水平。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底,基本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服务方式多元化、投资主体多样化、居家养老普及化、服务队伍专业化,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总数达到老年人口的3%以上,基本实现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全覆盖。

(三)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加大公共财政投入,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养老服务发展模式、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二是坚持统筹规划与资源整合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按照宜改则改、宜建则建的思路,最大限度整合优化各类资源,统筹城乡养老事业发展,逐步建立布局合理、种类齐全、功能完备的养老服务格局。三是坚持突出重点与适度普惠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做好对五保、“三无”、空巢、优抚、低收入、残疾失能、留守等困难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在此基础上,将服务范围延伸至广大老年人,满足各类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推动我市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四是坚持建管并重和规范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标准体系和规章制度,推进养老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促进各类服务机构发展上水平、上台阶。

三、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推进示范性养老机构建设。“十二五”期间,市政府投资建设一所示范性老年公寓,并利用政府存量土地引资建设一个以上大型养老社区。各县(市)、区应引入社会力量,或者利用“多院合一”建设契机,采取新建、改扩建等方式,整合现有闲置资源,在2014年前至少建成一所床位数在200张以上的示范性养老机构,到“十二五”末,全市新增示范性养老机构床位数6400张以上。

(二)推进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和区域性敬老院建设。充分利用现有供养服务机构和可以整合的土地、资产,通过置换、新建、改扩建等形式进行有效整合。到2012年6月底,每个县(市)各建成一所“多院合一”的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按照五保集中供养要求,“十二五”期间,确保集中供养能力在70%以上。大力推进区域性敬老院建设,加快乡村敬老院整合步伐,按照任务要求在2014年底全部完工入住,全部实行县建县管。拓展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和区域性敬老院服务功能,实行“院户挂钩”的方式,对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护、生活照料等服务。

(三)推进街道(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为老服务站建设。严格落实《石家庄市2011-2015年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结合城乡社区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新建住宅小区要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有关规定,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用房。老旧社区要通过新建、改扩建、整合闲置资源以及购买、租借等方式解决养老服务设施。到2015年,每个街道(乡镇)要建成一所床位数不少于30张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每个社区要建成一所为老服务站。

(四)推进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利用闲置校舍、厂房等房产资源,坚持自治、自愿、自保、自助原则,建设以“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的互助幸福院。到2014年,全市农村互助幸福院实现基本覆盖。

(五)加快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税费优惠、资金补助等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民间组织及个人等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兴办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到“十二五”末,全市新增民办养老床位不低于12600张。

(六)建立健全市、县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依托示范性养老服务机构或构建相应的养老服务平台,建立具有组织、指导、服务、培训等功能的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强化对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的行业管理和指导。到2015年,市级建成石家庄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每个县(市)、区都要建成县级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

(七)加快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养老服务信息网络。依托信息网络平台,整合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社会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等,优化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推广“一键通”、为老服务热线、12349社区服务热线等呼叫信息服务项目,为居家养老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2011年底为老服务信息系统要覆盖市内区及组团(县)市,2012年底覆盖到全市。

(八)强化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开发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岗位,吸纳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参与养老服务。加强各类养老机构管理人员、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到2012年6月前,养老机构护理员全部持证上岗。积极开发社区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零就业家庭人员、城乡低保人员及其他就业困难人员从事养老服务。动员、组织和扶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养老服务,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探索建立义工服务时间储备、邻里互助等服务机制。采取加强监管和政策、资金扶持相结合的原则,鼓励、支持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养老服务。

四、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党政主导、养老服务工作机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从今年开始,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列入

市委、市政府对各级各有关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市、县要成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好规划、指导、协调、扶持和管理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列入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计划,及时办理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批手续。财政部门要逐步建立符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需要的公共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养老服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卫生部门要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新路子,不断拓展社区养老卫生服务范围。规划和城乡建设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养老机构建设纳入城乡公共设施建设规划,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国土资源部门要优先安排养老机构设施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新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可采用划拨方式供地。规划部门要把老年人福利设施纳入公共设施统一规划。公安消防部门要加强养老机构消防设施的安全检查,督导整改火灾隐患。大中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要针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积极开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为政府决策和完善为老服务提供理论、信息和技术支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部门要积极倡导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新闻媒体要加大敬老、爱老、助老先进典型及公益广告的宣传力度。

(二)完善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的扶持政策。优先保障养老机构建设用地,对各类投资主体新建、改建、扩建的养老服务项目和养老服务设施,要优先予以立项;对养老机构建设运营税费实行减免,福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收入按规定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自用房屋、土地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水、电、暖、燃气管线(管道)工程和用水、用电、用气(管道燃气)、取暖、电话、有线(数字)电视、宽带互联网等费用,按居民收费标准或服务价格执行。支持社会办养老机构开展社会化医疗卫生服务,已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符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条件的,可纳入城乡医疗保障定点治疗单位范围。

(三)加大养老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机制,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逐步加大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

市级对县级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按每张床位给予4000元补助;对新建和改扩建的区域性敬老院按每张床位分别给予10000元、6000元补助;对市内五区及矿区新建的示范性养老机构按每张床位分别给予5000元、4000元补助;对市区的街道(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为老服务站每所分别给予3万元、1万元补助;对示范性的农村互助幸福院每所给予2000元补助;对各类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给予适当资金支持。

对新建的民办养老机构按每张床位市内区给予5000元、县(市)及矿区给予4000元补助,并给予每个运营床位每月100元的运营补贴;对租赁开办的养老机构给予每个运营床位每月150元的运营补贴;对90岁至99岁老人每人每月给予50元高龄津贴。支持资金按市和县(市)、区各50%的比例分担。

市级资金对于扩权县(市)及省财政直管县(市)在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区域性敬老院、民办养老机构的补助方面,按市管县标准的三分之一予以补助。每个街道(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每年运营经费不低于1万元、社区为老服务站不低于5000元,由各县(市)、区负担。具体资金补助办法由市民政局与财政局另行制定。

(四)进一步规范行业管理。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协调配合,推动养老服务事业规范发展。一是健全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组织监管体系。研究制定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准入制度,规范养老服务组织的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养老服务机构、服务组织和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二是建立政府养老服务补贴资金绩效评估体系。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财政专项资金的落实和使用、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组织的服务技能和服务质量等进行评估、审查,对工作力度大、成效明显的予以奖励,优先扶持。三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成立养老行业相关协会,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加强行业规范与指导,提升行业监管和服务水平。

附件2石家庄市2011-2015年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方案

为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快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满足农村养老需求,制定本方案。

一、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基本内容

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县城驻地的民政事业服务中心、跨乡镇的区域性敬老院、各乡镇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各村的农村互助幸福院。

县级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是指由政府兴办,以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为基础,集优抚医院、救助站、军休所等为一体的,具有“多院合一”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新建的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应将县级示范性老年公寓列入建设内容。

区域性敬老院是指县级政府建设的具有一定规模、辐射一定区域、为农村五保对象提供集中供养服务的养老机构。

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是指以收养社会失能老人为主的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可与区域性敬老院一并建设,也可以由乡镇敬老院改建。

农村互助幸福院是指利用农村闲置房产资源建设的,以“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为主要模式的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场所。

二、目标任务

“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以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区域性敬老院、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主体,以农村互助幸福院和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为补充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总数达到老年人口的3%,五保老人集中供养能力在70%以上。

(一)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到2012年6月底,每个县(市)都要建成一所“多院合一”模式的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年底实现入住,入住率达到省厅要求。

(二)区域性敬老院。到2014年底,采取新建或对现有的乡村敬老院进行改扩建,建成县建县管的区域性敬老院43所左右。

(三)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到2015年底,每个乡镇至少建设一所床位30张以上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四)农村互助幸福院。到2014年底,全市农村互助幸福院实现基本覆盖。

(五)县级示范性老年公寓。到2014年,每个县(市)、区均应采取公办或者引入社会资源建设一所床位200张以上的示范性老年公寓。

三、工作要求

(一)做好项目规划。各县(市)、区要在对辖区农村五保、优抚、“三无”和其他社会服务对象供养状况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整合资源的原则,合理确定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总体规划和建设方案。

(二)加强建设资金的筹措和管理。各县(市)、区要根据本地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数量和规模,落实建设资金。要设立专项资金账户,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确保项目资金的拨付和使用合法规范、及时到位。2011年至2015年省、市财政将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区域性敬老院、示范性养老机构和农村互助幸福院给予支持。

(三)严格时限要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必须按照省政府要求,2011年开工建设,2012年6月底前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区域性敬老院、示范性老年公寓、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农村幸福院等要严格落实建设规划,确保按时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下载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意见[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意见[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