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和制约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影响和制约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以及
应采取的措施
根据**县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调研,开展“领导调研周”活动的要求,**县教育党工委、县教育局领导班子在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查找问题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了影响和制约我县城乡义务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并认真分析了产生问题的根源,研究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现将调研情况及对策汇报如下。
一、**县教育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8所,其中普通高中、职业中专各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初中4所、乡镇场中心小学5所、县直小学2所、村级小学29所,县直幼儿园2所。在校学生21340人,其中义务段学生15941人(小学10698人、初中5243人)。在职在岗教职工2067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1670人(小学1077人,初中593人),专任教师1480人(小学961人,初中519人)。中小学校园总占地面积2148.58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其中义务段学校建筑面积为10.1万平方米。
二、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教育工作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结合实际,严格
履行工作职责,以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开拓进取、务实创新,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是扎实推进“两基”工作,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得到切实巩固和提高。二是严格教育教学管理,积极实施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三是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各项优惠政策,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困难学生救助机制,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四是切实加大教育投入,为中小学校配备配齐教育仪器设备,积极争取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一批教育重点项目工程,使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五是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计划撤并10所村级小学,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五是高中教育稳步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势头喜人;六是“双语”教学工作卓有成效,普及面及教学规模位列全州前茅;七是加大了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培养力度,两支队伍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八是加强了德育工作,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九是进一步落实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农村中小学校党建工作以属地管理的原则有了新的探索,为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党建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县今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我县教育工作还存在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和困难。
三、存在的问题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县教育党工委、县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紧紧围绕事关全县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性难题,认真思考、深入调研,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建议,梳理汇总
出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研研究发现制约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发展不够均衡
义务教育发展还不均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硬件建设、师资水平、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还存在差异。一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县城学校与乡镇学校,中心学校与村级小学发展不均衡。二是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不足,学校布局分散,规划不均衡。随着县城规模的不断扩大,流动人口的快速增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量涌入,县城中小学的规模和建设却未能同步进行,导致“大班额”现象。
2、教师编制总量不足,存在着结构性超、缺编现象,少数民族教师严重超编,汉语专任教师、“双语”教师及个别科目教师严重缺编,制约了教育工作的开展。农村教师队伍匮乏,师资补充渠道不畅。
**县共有义务段学生15941人,其中农村学校有10941人;农村义务段学生占全县义务段学生的比例为68.6%;全县义务段教师共计1670人,其中农村学校有1051人;农村义务段教师占全县义务段教师的比例却为62.9%。
一是农村教育起点低,底子薄,办学条件依然较差,吸引不到优秀的教师;二是受自治区编制管理限制,近几年来没有补充初中、小学教师编制,人员只出不进,流动不畅,造成一些学校教师紧缺,学科不配套。
3、控辍保学工作艰巨,劝返生稳定性较差,复辍现象时有发生。
四、问题产生的根源
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源,既有客观局限性和长期积淀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也有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等主观方面的原因。总体上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是造成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本原因
**县地处新疆西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经济发展水平不但与东部先进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与疆内一些先进地、市相比也有一定差距,这一因素决定了**县教育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而从**县自身的情况来看,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同样存在着不和谐、不均衡的情况,已成为制约我县城乡义务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
①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税费改革实施以前,教育投入有限,而在有限的经费中,相当一部分投入到了城镇(县直)学校。长期的教育资源配臵失衡,造成了农村小学无论在办学条件、教学条件、生活条件上都与城镇学校相比反差较大。我县中小学校舍8531平方米D级危房、2008年已拆除的2470平方米危房和2009年计划拆除的19013平方米危房全部都存在于农村中小学。
②城镇学校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乡镇,相对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便利的生活环境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农村中小学很难留住优秀的教师。优秀教师的流走使得学校不断引进新教师来弥补,培养成本都由农村中小学承担,这一不稳定使得农村中小学在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上难有大的突破。目前**县总计16857名中小学生中,有12452人在农村中小学,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的73.9%;不实现城乡教育和谐、均衡发展,就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就无法实现教育公平,办不好让全县人民满
意的教育。因此城乡教育不均衡是由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办学条件上的差异以及师资水平上的差异所决定的,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2、国家高校招生和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政策的变化是造成教师编制不足的主要原因
2000年以前,大中专毕业生由国家分配工作。我县中小学补充教师主要依靠这一渠道来完成。2000年以后,高校扩招,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国家逐步将将来分配工作的大中专毕业就业政策转变成双向选择,直至现在的灵活就业,而相应的配套政策没有及时跟进,补充教师的渠道被堵塞,而教师队伍每年都有因退休造成的正常空缺,造成教师缺口逐年加大,已严重影响到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县人民政府自筹资金连续六年招聘了七批县聘教师,才有效缓解了这种局面,在“两基”验收中,凡未纳入自治区财政统发工资的教师都被认定为“代课教师”,属于清退对象,因此县聘教师身份又带来了新的问题。
3、经费保障、管理上的缺位是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前,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另外由于职责不明晰,过去几年乡(镇、场)政府(管委)“控辍”工作上的缺位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现在辍学生问题。
九年义务教育属法定义务,相应的“控辍”工作也属政府行为。而过去几年由职责上不明晰,造成了一些学生失学后无人问津,放任自流。
五、主要整改措施
1、解决城乡教育不均衡,要从促进乡镇经济发展、教育投入向乡镇倾斜以及建立适合我县实际情况的支教政策几方面来
解决。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归根结底是由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造成。除了大力发展和促进乡镇经济,缩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入手外,一是采取加大乡镇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办学条件入手,缩小甚至最终消除乡镇学校与城镇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差距;二是积极探索县城学校教师到农村支教的服务制度和补贴制度,将支教工作与教师晋升职称挂钩,建立起适应我县实际的农村义务教育支教的长效机制;三是加大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比重,加快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力度;四是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生活上关心,待遇上倾斜,以情留人,使他们真心愿意在农村任教,从而逐步使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力量趋于平衡。
2、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超缺编问题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中央财政每年设立的特岗教师招聘计划和自治区“双语”教师补充计划逐步补充我县教师编制;二是通过学校布局调整,使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源相对集中,可提高教师资源使用效率;减少教师需求数量。
3、一是根据州、县《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的意见》精神,**县各乡(镇、场)将设立教育办公室,其职责之一就是代表乡(镇、场)政府(管委)履行“控辍”职责,确保学生“进得来”;而各学校也要认真履行“保学”职责,确保学生“留得住”,并且“学得好”。二是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和家长都明白学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法定义务,监护人不履行这一义务属违法行为。
第二篇:关于制约农村教育发展因素调查报告
关于制约农村教育发展因素调查报告
调查提纲
一、调查目的: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我县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深入调查与农村教育有关的情况,发现有许多问题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二、调查对象:
这次调查中对马鼻镇内各中小学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关于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方面的调研,共发出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18份。本次调查旨在通过了解我县教育现状,有针对性梳理出影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为今后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三、调查内容:
1、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问题,自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许多担心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遭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
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首先,“基本普及”这一含糊的语义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是,在15%的人口——大约为1亿8000万人——所居住的区域还远没有普及,这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少年儿童作为共和国的公民难以充分享受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即以官方公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110万人。这庞大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第二,正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政府的作为所显示的那样,这种“普及”是在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一些县乡政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各种手段,包括“弄虚作假”这一经典式的法宝。而不择手段的结果是导致了许多后遗症,比如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失学率的反弹。两年前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在已经通过“普九”验收的1242个县中,失学率超过5%的有209个县,超过10%的有63个。在中西部,初中生辍学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而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其中小学为39.7%,初中为20.0%),农村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其中贫困家庭教育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竟高达92.1%。第三,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2000年实现“基本普及”之前的15年间,总计有1亿5000多万少年儿童完全没有或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这其中包括未入小学的近320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的3791.5万人、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的5000多万人,以及初中阶段失学的3067.6万人。这一庞大人群的一部分显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显示着他们的存在:从国家今年公布的“8500万青壮年文盲”,到各地以种种暴力手段威胁着社会的低文化层青少年犯罪。这些事实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员们的深刻
反思,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目的镜子。
2、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教师分布不合理。2001年以前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乡镇中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两极分化严重。村小、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有一个村小6个年级,只有5名教师,还有一个村小只有一位公办教师,其余全是村请临时代课教师。全县还有近百名计划外教师,既无法保证教育质量,又加重乡、村及农民负担。另一种现象是城镇中小学教师严重超编。有一所中学,就有10名教师搞行管(如卫生、纪律、考勤、水电、印刷、门卫),造成人才浪费。
教师减员严重,补充困难。以我县2002年为例,全县教师共减员56人,包括离退休、死亡、患重大疾病、外流到外省外县、考上公务员等。而现在教师工资实行统一发放,县财力有限,保现有教师工资尚有很大困难,更无力负担新增教师工资。这两年正值初中、高中学龄人口入学高峰,教师缺编严重。而县财政无力支付缺口教师工资。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高初中教师紧缺,另一方面师范院校大中专毕业生无法按需分配到位。
教师素质偏低。现在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在我们对120名初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中,有45名
教师认为教师负担过重,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占问卷人的37.5%。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同时,农村小学教师负担也比较重。一些生源少、教师缺的农村小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基本上是包班任教,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其他科目,都由一位教师担任,甚至还有一位教师担任几个年级课程的现象。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加之不少农村小学教师处在半耕半教状态,农耕必然占去相当一部分时间,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也无法保证。在对120名小学教师问卷中,68名教师认为工作负担重,占问卷人的56.7%。
教育教学设施落后。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在对120名中小学教师专项问卷中,订阅有关教育报刊杂志仅1种和未订的有87人,仅在写论文时阅读使用书刊资料的占23人,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仅62人。
农村教师待遇偏低。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而且县级学校好于乡镇学校,乡镇学校好于村小,村小教师除了工资,没有任何奖金、福利,广大农村教师极不公平。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3、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县城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四、调查方法:
问卷法
第三篇:电子政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电子政务实验报告二
——关于“十一五规划”期间电子政务的发展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电子政务的发展也上升到另个一阶段。自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正式启动以来,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十一年的历程。通过了解并比较“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期间电子政务的发展情况,分析总结出当前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从而为我国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提供有意义的意见。
关键词:电子政务十一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制约因素
一、两次规划的比较
1.目标的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行政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
2.发展的重点不同。
“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政务建设面临再上新台阶的重要任务。专家认为,要做好电子政务工作,关键是要在三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把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业务优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建立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监督评价机制、互动共享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和产业联动机制,尽快形成以服务为导向的电子政务发展动力机制。二是要注重管理模式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国际成功经验,推广普及国内典型做法,重点在推广电子政务业务外包、加快试行代建制、完善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要有所突破。三是要注重信息技术创新,通过落实政府采购政策、加强投资引导和基础共性技术研发,有力地带动民族IT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为走低成本、高效益、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发展道路奠定基础,为做强信息产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十二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可能在下面几个领域:第一,调整政府主导经济的管理模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把政府职能的侧重点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过去,我们长期都是政府主导经济,未来中国要由政府主导经济转为市场主导经济,更多地发挥市场的作用。第二,进一步调整政府组织结构,以深化大部制改革、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横向权力结构为重点,理顺关系,优化结构,规范政府行为,克服和抑制部门利益。第三,在城乡一体化大战略下,加快省直管县改革步伐,减少行政层级,强县扩权,管理重心下移,为未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体制保障。第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构公共服务体系。改革事业单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服务水平。第五,加快政府自身改革,提高政府公信力。在制度建设方面,强化政府自身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政府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为公众的广泛参与提供制度保证。
3.内容的不断丰富。“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整体上用10个字概括:整合、协同、互联、共享、重构。整合就是对已有的政务系统,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整合。协同是重点实现业务的跨部门协同。互联就是克服条块分割、信息孤岛,加快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就是在整合、互联、协同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共享水平。重构就是按照政府组织体系的调整,重构一些重大综合应用项目。
二、电子政务的制约因素:我国电子政务市场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关键的行业特性、竞争的激烈程度、行业变革的驱动因素、竞争对手的市场地位和战略、取得竞争成功的关键因素、行业未来的利润前景。
第一,推动电子政府建设的原动力不足。美国的电子政府是在市场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特别是进入信息社会后,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美国原有的行政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以企业为中心的各个经济主体纷纷要求变革政府的管理模式,因此,其根本动力在于“客观技术条件的变迁”。而我国的电子政府是在外国的影响下,由政府自己主动提出建立的,并非技术条件作用的结果。为了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由国务院牵头建立电子政府,自上而下逐级推进,因而这种推动力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第二,原有的行政体制不适应电子政府的发展。一方面,原有的金字塔式的行政组织结构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信息在行政传播过程中呈现非对称性和层级性,往往造成信息的失真或失效。另一方面,原有的鱼网状行政职能体系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原有的行政机关部门林立、层次繁多、职能交叉,相互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多层次、低效能的行政机构不利于信息的统一收集和整理。
第三,数字鸿沟问题。我国不仅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数字鸿沟问题,国内各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也较严峻。以www.xiexiebang.com域名分布(不含EDU)为例,东部沿海13个省市(包括香港)占域名总数83%,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却占了17%。由此可见,解决中西部和东部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非常紧迫。
第四,信息人才短缺。目前,我国拥有各类信息技术人才100多万人,其中大多数工作在企业,行政信息人才很少。我国信息人才的短缺和我国近十几年来教育政策在这方面的失误密不可分。十几年来,我国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大多就读于外经贸、金融、财会等热门专业,而那些重点大学的数学、物理等专业却成了少人问津的冷门。久而久之,造成了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落伍,在信息人才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必然利用高工资来挖掘信息人才,这样又使行政部门的信息人才纷纷飘进企业。
第五,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在计算机、网络立法这一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关于电子政府该如何建设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一件。我国人大常委会尚未制定一部系统的关于电子网络方面的法律。
第四篇:制约港口发展的因素
制约港口发展的因素
第一,铁路疏运能力不足。目前,连云港以铁路作为疏运方式的货种主要是铁矿石、化肥和有色金属。这些货种是连云港港的支柱货种,其经济腹地主要是沿桥地区。这三个货种具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一方面是沿桥地区经济的发展,需求上升;另一方面连云港港环境的改善和临港工业的发展促使吸引量增加。因此,以上三个货种还将是铁路疏运的主要对象。但从连云港最近五年铁路疏运占全部疏运中的比例变化情况看,铁路疏运在连云港港疏运中的比重2002年达30%,而1998年只有18.5%,五年内增长了11.5%。铁路集运在连云港集运中的比重达54%,从1999年开始,港口货物的集疏运对铁路的运输依存度逐年加大,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从目前港口货物运营情况看,港口铁路疏运仍然不畅,铁路车皮数量供应不足,铁路陆桥运输之间各货物流通节点的衔接还不完善,港口压货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堆物压力,影响了港口货物通关效率。
第二,公路疏运成本较高。连云港港城之间朝阳收费站十分具有争议性。收费站一方面给连云港市带来一定的财政收入,用来还贷修路;另一方面又减轻连云港市财政压力,但从目前朝阳收费站主要收费对象的情况看,主要是进出港口的车辆,主要货种是木材、粮食、化工原料及制品、集装箱等港口货物。因此,朝阳收费站的设立,从短期看,增加连云港港集疏运成本。增加客户的物流成本,影响港口的发展。
从长远看,影响连云港整体发展,影响城市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许多港口城市为了港口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都已果断撤消了港口周边的收费站。
第三,深水港建设欠缺。现今世界港口竞争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为枢纽港,而枢纽港的发展特点之一是航道深水化。在当前船舶大型化的趋势下,港口水深已成为船公司选择枢纽港的一个十分重要因素。而连云港港水深目前只有-11.5米,只能满足10万吨级船舶乘潮进出港,而20万吨级的原油船舶则无法进出港。青岛港由于航道水深达21米,因而原油运输船舶能够轻易进出港,去年,全国原油进口8178万吨,从青岛港进口的原油达2800万吨。连云港市要想建设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口,就必须加快深水港建设,加快大型码头建设。第四,现代物流发展水平较低。一是港口的信息化建设滞后。尽管港口信息化建设取得一些成就,如已建成港口口岸网,但与现代化港口差距较大,离“数字化”国际性大港差距更大,港口信息网络化、系统化程度低,电子口岸系统建设缓慢,信息传递效率低港口EDI中心应用有限,集装箱单证的传输、报关没有真正实现电子化,部门信息分割,信息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二是不重视港口现代物流业的建设。港口的技术装备、技术运用以及标准化建设仍然滞后,物流资源急需整合,现代物流业管理水平较低,没有认识到港口发展物流应以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为主、扩大增值物流服务的范围、在优势资源上做精做强等问题。
第五篇:制约物流发展的因素
本文章来源于:
目前,在中国制约物流公司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以下几个方面:
中小工业企业在国家“放小”“扶小”政策指导下,进行改制和新机制规范运作的改变,国家对中小工业企业的信贷金融政策,以及引导中小企业调整、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措施,市场竞争、社会的发展变化都将成为影响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但是,中小工业企业长期采用“大而全”“小而全”生产模式和经营观念,物流活动及其组织管理呈现分割和封闭状况,必定对物流公司发展产生内在的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观念的影响
中小工业企业一般实行单一的生产管理,企业经营范围封闭,缺乏进入市场和社会的一体化模式,习惯于传统的企业储运方式,重生产、轻储运,难以形成现代物流管理思想,对物流公司存在认识上观念上的障碍,是影响物流公司发展的根本因素。
结构的影响
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总规模不小,但组织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投入,在相当多行业形成产品供大于求、结构性过剩,普遍存在产业关联度较低,缺乏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协作,是影响物流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
技术的因素
虽然信息产业给中小企业注入了大量高新技术,但资源与技术构成不合理,普遍存在设施设备老化,物流技术水平低,难以适应现代化专业物流发展的需要,是影响物流公司发展的主要因素。
管理的因素
大多数中小工业企业在较大程度上缺乏较为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缺乏管理组织能力在生产管理上处于混乱状态,在组织经营上处于无序状态。产前没有市场调研,没有严格的成本核算;产中没有生产控制,没有营销策略;产后没有售后服务,是制约物流公司发展的基础因素。
人才的因素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员工素质低,知识构成不合理,人才匮乏,缺乏创新能力的情况,是制约物流公司发展的核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