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19-05-14 23:2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批评”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批评”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篇:“新批评”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新批评”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王斌

(通江县永安中学校通江636700)

当下的教育,是一个批判的教育。不论是教育界,还是整个社会,皆如是。西方文学界和教育界,在文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方面,做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探索,真可谓学说纷呈,流派林立。在众多方法中,二十年代肇端于英国,四五十年代在美国风行一时的“新批评”方法,特别值得我们借鉴。“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 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新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原。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特征遂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在西方,许多人认为它“教会了整整一代人如何读作品”,也有人说它是“训练未来教师的职业训练法”。

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体系,“新批评”方法的内涵非常丰富。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我认为“新批评”有两个观念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他们认为:“含混”是文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所谓含混,可以理解为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乃至一部作品同时具有多方面理解的可能性。以往,人们在讲解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有一种信念,认为作者只有一义入诗(文学),我们只能以一义解之。也就是说:作品的意义,客观的存在于作品中,不以读者的意志为转移,分析作品的目的,就在于寻求对文学作品最真实、最公正的终极的解释。在教学中,或者把教师自己的理解塞入学生脑子,或者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教师认为唯一正确的思路上。当学生与教师的见解发生分歧的时候,也往往是简单地肯定一个,而否定其余。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度,概括为一个公式就是:意义X=A解,或B 解,或C 解……在“新批评”派看来,这是不正确的,他们认为对作品纯客观的、终极性的解释是不存在的。以鲁迅的小说《药》为例。这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人们的认识却并不完全一致。许多人认为,批判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是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认为《药》的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歌颂旧民主主义战士的崇高品德。

前一种观点,着眼于作品的客观描写,来自人们常说的“客观效果”:夏瑜是一位不屈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战士,为了救国救民,他不怕流血牺牲,确实使人们感受到革命者的悲哀。从今天的思想高度去认识这悲哀的根源,自然是革命者的脱离群众。后一种观点则着眼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即作品中客观存在的作者当时的思想。持后一种观点的同志认为:鲁迅当时“对群众的力量,对民众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并无正确的认识”,作者当时的“经验”和“生活”不可能赋予作者批判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这两种观点,能否统一起来呢?鲁迅当时对夏瑜这样的革命者,是持肯定和赞颂态度的。但是,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感性、下意识的思维活动,作家实际上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东西,往往多于他企图表现的东西。鲁迅经历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又确实存在着脱离群众的弱点,谁又能说生活没有暗示鲁迅某些他还不能明确意识到的思想呢?忽视了作品主题的客观性,就可能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淖。

“新批评”派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是:不能把内容和形式分割开来,主张从形式到内容的分析作品。在我们传统的概念里,文学作品无非是内容加形式,把内容和形式作为两个独立存在的东西对待。因而,我们的文学教学,多年来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程式:先时代背景、后作家生平、再思想内容、最后是艺术形式。而且在内容和形式分析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而“新批评”派却认为,把内容和形式分割开来,如同把人的肉体和精神分割开来一样,是不可思议的。他们认为内容是“有意味的形式”,脱离具体形式的内容,与文学艺术无缘。而“形式”则是“完成了的内容”“形式不仅包含内容,而且组织它,塑造它,决定它的意义”,这样形式因素从另一种角度看,就转化成为内容因素。这些思想提示我们:在分析作品时,要注意沟通内容与形式的界线。更加有机而完整地把握作品。在思路上,不必千篇一律地从内容到形式,也可反过来,从形式到内容。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这是篇写景抒情散文,对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而言,它的主脑是意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境。意境是作家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境”(客观物象)是基础,“意”(主观情思)是灵魂。我们可以先从基础,即“境”的分析入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对环境的描写上,突出了一个“静”字:月亮升高了,孩子们的欢笑声听不见了,妻子哼着眠歌,荷塘小路幽僻、寂寞。在描写荷塘月色的时候,作者紧紧扣住了一个“淡”字: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微微的晚风、缕缕的清香等。在写法上,作者采用比喻、对比、衬托、拟人、通感等多种手法,把那些静美淡雅的事物描绘得细腻传神。在作品中,作者也写到那些热闹的事物:蝉声、蛙声、六朝采莲时节的光景,但只是一带而过,把它们放在衬托的位置上。

文学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理论方法指导下进行的。我们现在通用的理论方法,大都是上一个世纪或本世纪初的产物。由于社会生活的迅猛发展和其它学科的渗透,文学理论方法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西方新理论方法的吸纳和借鉴,必将给我们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有益的启示。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第二篇: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当中,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被应用到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任务活动完成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笔者在本文当中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的意义,并对其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的实践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分析;探讨

随着高中语文不断深化的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当中应用了各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众多的教学方法当中教学效果是极其明显的。任务驱动与高中阶段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方案非常符合,对学生运用文字知识的能力方面进行了着重的培养和训练,还在实践教学中对知识掌握的能力进行了充分验证。因此,把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会使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

一、解读任务驱动教学的意义

任务驱动教学,指的是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将一个比较明确的任务活动作为教学的中心,并通过各种问题动机强烈的驱动作用,使学生将学习的资源进行主动积极的运用,通过自主探索以及互动协作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将既定的任务完成的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形成学习实践的活动。

语文教师需要按照教学的目标以及内容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把设计的教学活动进行细化,设计与每个教学单元对应的具体任务,使任务成为重要的载体,替代传统教学的模式,将实际问题的解决作为主导,去引导学生形成有效地语文课堂教学。

二、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的应用策略

我国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并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和文字进行指导和培养,让高中生能够具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高中时期形成较好的语文习惯。要想将学生的知识面不断的拓宽,并在实际的生活环境当中使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

(一)前任务,任务的导入部分

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将任务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并对给学生介绍完成此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然后再给学生们介绍完成各个任务的具体要求以及任务实施的具体步骤。任务的设计要有实际的意义,需要按照由易至难,由简至繁并首尾相连、相互呼应的原则,还需要多个任务模块共同组成同一个较完整的教学任务。

1、创建多媒体素材氛围:多媒体的教学素材能够在多个方面得以体现,语文教师可按照教学大纲以及学生实际的情况,选择能够满足需求的各种学习材料,像图片、剪辑资料、影音资料等,并例用相关的软件以及网络资料进行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

2、创建实训的模拟氛围:语文教学要按照课文内容涉及到的场景去进行环境的模拟设计,使学生能够进入到现实的环境当中去进行课文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去体验语言的魅力,从而对知识形成理解与强化的目的。

3、创建课外的实训氛围:可通过新闻报道当中挑选出的某一稿件实例,对新闻采访当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进行讲解。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将预先设计好的问题进行导入,例如教师可以提出同学们有采访过什么人吗?需要注意哪方面的事情?通常都会遇到怎样的问题?等等,用来锻炼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任务环,任务的实施部分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中,比较重要和关键的就是任务环。语文教师根据具体的任务给学生进行分配,经过学生共同的分析与探讨可以找到完成任务的注意事项和具体的要求。这一环节,学生可将教材当中的文字作为参考,但要禁止照抄,也可通过各种途径对所需的资料进行查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要想完成任务必须充分调动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如:在教《信息技术》的第三章“文字处理”时,我就发现有的学生在小学、初中时就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知识了,而有的学生到了高中才接触到。这一章共8小节,如果按步就搬地从第一节开始这样顺序学习,就会造成一些学生上课时不想听,上机时无事可干。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就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出不同的“子任务”,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具体办法是:对于一些从没有学过的学生,我就要求他们先学会简单基本的文字处理方法。我布置的“任务”相对容易些,让他们先学会做一个课程表,通过制作课程表这个任务,学生就掌握了如何进行汉字输入,如何创建和编辑文档等一系列的简单知识。对于那些学过一些基本知识的学生,我布置的“任务”难度就稍微大一些,要求学生设计出一张自己的报纸,打印出来,然后还进行年级评比。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致和想象力。

因此,任务环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给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

2、确定各个小组当中各成员的具体任务,例如查阅相关资料、收集资料、记录、整理等。

3、通过对资料的展开分析与讨论,并进行模拟的演练,各成员不仅要积极参与还要仔细聆听,记录人员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并进行整理做出最终的总结报告。

4、小组中的各个成员要按照所记录的内容进行点评,吸取其中的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5、小组分析与讨论的结果要由专人讲解给其它各小组的同学听,然后教师则需要给学生做出最终的总结。

(三)语言点,任务的评价

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最终的总结与分析,是对学生所学到的语文知识以及语言技能是否能转化到实际的生活中灵活的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核,而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正是这一点。教师可根据对学生任务完成的过程当中具体的表现对他们学习的效果进行评定,对于他们总结不准确的地方要进行着重讲解,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与使用较常见的短语与句型,使知识得到深化。

四、结语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将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彻底改变,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建构探究和实践,思考和运用,最终解决学习问题。其中任务活动是主线,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则是主导,充分的贯彻了新课改当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秋月.浅谈如何保障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

[2] 张仁堂.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3(22)

第三篇:“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

浅谈“案例教学法” 在中高级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一、背景:

对外汉语教学界在文化问题上已达成基本共识: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理想的对外汉语教学应使学生既习得目的语,同时也掌握目的语文化。众多学者都曾提出: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只有学生掌握了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他才算真正掌握了这门语言。

虽然明确了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大原则,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中高级阶段。在初级阶段,文化内容多依附于语言教学之中,没有必要,也很难从语言教学中剥离出来。但到了中高级阶段,就有必要开设文化专题课了,而过去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多以“教授”为主。这种教学方法虽也有其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弊端。首先,从教师教学的难易度来分析,文化因素小像语言点那样容易讲清楚。其次,从学生接受度来分析,学生而对的是完全小同于自己母语文化的异质文化,仅凭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理解起来难度相当大,因而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尝试在中高级阶段的文化专题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将文化专题与提高语言技能巧妙融介,希望以此来开拓、丰富中高级阶段文化专题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 方法。

二、概念梳理:

我们现在研究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于1870年前后最早应用于法学教育中,是英美法系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国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后来被广泛用于其他学科,如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从19世纪70年代起一直到现在,这场教法的改革仍在持续。众多学者如Lawrence, Lang,Kowalski,Shulman等纷纷著书立

说讨论这种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时至今日,哈佛商学院里已有超过80%的课程是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基于各种理论和相关实践,人们对案例教学法的界定也各有侧重。柯瓦斯基(Kowalski)认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进行研讨的教学方法。f21它除了可以用来传授资讯、概念以及理论外,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推理、批判思考、问题解决的技巧。舒尔曼(Shulman)定义案例教学法是利用案例做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3]曼莎斯(Merseth)认为:案例教学法可以包括大班级及小团体的讨论、案例里的角色扮演、或案例撰写。[4]哈佛工商学院也曾将案例教学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这些案例常以书面的形式展示出来,它来源于实际的工商管理情景。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全班讨论。因此,案例教学法既包括了一种特殊的教学材料,同时也包括了运用这些材料的特殊技巧。而国内的《教育大辞典》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而在教育学中,人们又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教学中的案例方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实际教育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学生思考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以往的应试教育使用的是脱离实际的教条式的学科教材,满堂灌和填鸭式的课堂讲授,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当敌人的考试方法。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了。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条件下的信息传输主体单一化的格局(教材+黑板+粉笔)已经被打破,教师不再是惟一的信息传播主体,而且也不再拥有惟一的信息话语主导权,变革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推行案例教学法势在必行。

三、案例教学法引入中高级阶段文化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从实践性来分析

案例教学法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是真实的案例素材,学生需要进入案例所叙述的真实情境中去体味、感悟,进而让学生进行仿真的实践操作。因此有人曾简明地概括案例教学的特征是:“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练,到实践中去”。案例教学的这一特点与中高级文化课的要求小谋而介。从某种程度来说,针对留学生的文化课并小是单纯的输入性活动,而应是一种师生基于实际情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探讨。从这个角度分析,案例教学的实践性与中高级文化专题课的要求是相吻介的。

2.从互动性来分析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融入学生群体之中,与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相互交流、奉献并获得。因此,案例教学提倡“四个自由开放”,即自由设疑开放、自由思维开放、自由讨论开放、自由选择开放。这样就会创造出一个宽松、和谐的多维互动的教学情境。在案例讨阶段,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的平等互动关系,教师和学生可以在“案例”这个平台上进行平等的对话。案例教学的这一特点非常适介于针对中高级留学生的文化专题课。因为本课程针对的是处于异文化圈的留学生,文化课的目的并小是简单的单项灌输,而是在与其本国文化的对比讨论中使他们了解中国文化。从这一点来说,案例教学法所营造的平等、互动的讨论氛围,正可以为文化专题课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以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3.从适用对象来分析

分析案例教学法,我们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强调在交流中学习,同时也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如果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会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是初级的汉语学习者,对于案例小能较好地理解,那么也就无从讨论,案例教学法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而在中高级阶段,学生的语言水平相对于初级阶段有所提高,可以进行有效的讨论,因此引入案例教学是可行的。

四、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中高级文化专题课的优势

根据案例教学的特点,我们认为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中高级文化专题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收集资料,以便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案例教学法主要以讨论为基础,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换成主动参与,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同时也可以转变学生角色,使之成为问题解决者,而非只是文化课程的学习者。

(三)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中高级文化专题课可以在进行文化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各项语言技能,使文化教学与语言技能的提高同时并进。

五、案例教学法现存的弊病及其发展方向

尽管案例教学法其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其具备了诸多优点。但与其他教学方法一样,其自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彻底贯彻的难点。有下几个方面

在教师中有些人认为案例教学仅仅是以案例为媒介,以增强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为主要目的。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把案例看作是传授知识的一种说明和补充,将其本质看作是简单的归纳法而不是发现法,自然就不能从案例中发现一般性的假说,更谈不上对假说的实证分析,这样的理念不能将学生实质性地由学习的客体地位转变为主体地位。此外,案例教学加重教学者负担,教师要花比平常更多的时间准备熟悉教材和案例。目前,适用于相关学科的经典案例有限,主持案例讨论对教师的知识和引领案例研讨的经验和技巧更是一大挑战。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 引领能力,而不是只能喋喋不休向学生进行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

案例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求较高。由于案例教学过分侧重于分析案例,学生主要通过课前预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课前准备的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由于准备不够充分会使学生在案例讨论时陷人困境。并不是每位学生都能事先做出充分的准备。在学生准备不够充分的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沉默寡言或发言偏离主题无法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亦或是出现完全相反的局面,发言内容过于分散影响其教学的主题。而且,案例教学课堂对班级人数也要有所考虑,人数过多不利于案例讨论。可现状是大多数的教学课堂人数较多是普遍现象。所以说案例教学法的成效可能因学生背景、学科类型及班级人数而异,中等程度以下的学习者不十分适于参加这样的课堂教学。

综合上述分析,从案例教学法的发展史,人们给予的各有侧重的界定及其理论依据,我们应该可以确定,该教学方法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当然,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和探索。我们应该理性地去实践。我们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其要旨,另一方面也要明了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更要为如何解决目前能够胜任案例教学的师资缺乏,典型有代表性的案例不足,考评学生困难等问题找到解决办法。21世纪教育的中心必须由知识的系统积累转变为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案例教学法确实是一种致力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面向未来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之所以有一定的空间能在教学中运用,是因为知识和能力不是经由别人告诉而得来的,必须经过学习者的主动接受,积极反思内化而得。

第四篇: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并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可让学生从中从事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方法体系。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指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索,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合理科学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学生新的知识需求与其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一、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决定作用。数学教学中如果运用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则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若能联系学生实际生活,通过各种问题情境的设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从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这对学生今后能否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知识大有益处。每一位教师实行课堂改革,新课改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识,在情境中感受新内容。现在的数学新教材中几乎每一课时都设置了问题情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深钻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本地区、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二、积极探索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创设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1)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在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2)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研究表明,当学习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学习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课堂上,教师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3)利用知识本身的联系进行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要联想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好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对比或者类比,充分进行联想,就可以创造出很多数学的问题情境。

(4)从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创设问题情境;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当十分注意如何去引发学生观念上的冲突,打破学生原有观念上的平衡。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感染学生

教师是每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导演者”和“表演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角色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品质,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并利用自身个性魅力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新课改下的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在教,而应是教师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要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学习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主动地获取数学经验,体会学习的实用价值和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使学生始终沉浸在数学问题情境中而获得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教师要主动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伙伴,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善学生的交往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交往动机,并促成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气氛和学习环境中,达到启发式讲解、赏识性引导、活动中学习、情境中感受的教学效果。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只要能关注生活,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一定能创设出许多有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问题。我认为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应提倡使用问题情境教学法,但也应注意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逐步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理解的,立足于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本领,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第五篇: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教学方法涌现出来,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被全面否定。诵读教学法是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其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有直接促进作用。加强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并不影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反而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能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快速发展。将诵读教学法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激活课堂,让教学更高效。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诵读教学法 应用研究

在许多家长或者老师心里,诵读都是刚刚学习文字的学生使用的学习方法,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快速阅读,需要提高阅读能力,而非诵读能力。错误教学思想的存在,让大多数工作者忽视了诵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促进作用。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让一些教育工作者开始反思自己的创新行为,逐渐认识到诵读教学法的优势,并积极开拓应用方法。

一、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诵读教学可以规范学生的发音。

诵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学生的个人诵读及集体诵读,能够促进学生不正确语音的纠正,也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断句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大声朗读,能够促进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快速纠正。如果语文课堂是哑巴式的课堂,那么学生的错误就会一直都是错误。

2.诵读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提高。

诵读能够开拓学生的阅读理解思想,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间所传达出来的信息。诵读,能够推动学生与作者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高潮点与低落点。

3.诵读教学有利于学生体会意境。

汉语具有韵律美,也具有艺术美。文字的美很多体现在声音上,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诵读,能够让汉语言的美展示出来。汉语的美体现在内容与形式上,也体现在节奏、韵律与排比中,只有诵读,才能让汉语多样化的美展示出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多多育读,能够让学生将声音与文字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个人情感的迸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知阅读内容。

二、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方法

1.利用选修内容,加强诵读练习。

在学校与家长的压力下,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诵读活动很难开展。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任务较重,课时不太够用。诵读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课堂时间,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的选修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诵读练习。高中语文课本内容由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组成,选修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在设计选修课程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诵读教学活动与课堂教学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选修学习中可以掌握诵读技巧,从而把握好阅读文章特色,让学生的情感在语文学习中得以抒发。

比如在讲解《一剪梅》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个段落进行诵读,促进学生理解李清照的孤独与思念之情。利用选修内容组织学生诵读,有利于学生将选修内容转变成自己头脑中的可以输出的语言知识。

2.教师朗读,重视示范作用的发挥。

教师是高中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教师的诵读能力,对学生的诵读意识建立十分重要。教师的朗读能力体现在课堂教学用语上,如果教师可以声情并茂地讲课,就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通过判断教师的语调变化,学生可以知道哪句是重点,哪个词语是关键词。用朗读,将无声的文字转变成为有声的语言,调动学生情感,能够使文字性课堂的魅力大幅度提高。

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个人朗读能力的提高,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让学生意识到朗读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必要性。像在讲解《寡人之于国也》时,在讲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句时,教师可以重读“申之以孝悌之义”,让学生特别关注与理解此句,从而用诵读突破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3.趣味诵读,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对高中生诵读技巧进行培养,需要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学生具有诵读兴趣,才能自主地参与到诵读活动中。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课文类型十分丰富。针对不同的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诵读活动,激发高中生的诵读兴趣。

比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欣赏不同角色朗读文章,让学生站在角色的角度平衡每一个句子的重点,理解句子的意思。在讲解诗歌类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个人诵读比赛的形式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彰显主体地位。

三、结语

重视诵读教学法的积极作用,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给学生机会进行诵读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形成。通过诵读,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与应用语言,能够推动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更能够让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创新元素与传统元素完美结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江渝,袁兵.诵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02:109-111.[2]孙艳辉,李志刚.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20:101.

下载“新批评”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批评”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实习教学中意象教学法的应用论文(推荐五篇)

    一、创设意境,构建诗词意象意境能够较好地表现诗词的情感和内涵特征,在具体的意象教学中,教师根据诗词的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意境,而这一点对于整个意象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尝试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尝试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思路是,将流行很久的“先教后练,以讲为主;先教后学,以教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先练后讲,以练为主;先学后教,以学为主”......

    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分层教学法 应用【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73-01 分层教学法,简而言之,就是......

    浅谈“尝试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尝试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尝试教学法”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钻研,努力探索去主动获取知识、掌握知识,进而形成技能与技巧的新一代教学方法。它采取先......

    浅析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趣味性案例、时政热点案例、典型性案例、生......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江西省萍乡二中/贺先锋 [内容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地理情境......

    六步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六步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得胜学校初中部 赵林六步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读生物教材,把握教材实质,抓好课前预习 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注意把握教材内容实质,提......

    尝试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尝试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河源市紫金县义容中学黄志明 摘要:教学上,我们应该更在乎学生的具体实践学习。尝试教学法通常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