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实施方案刘催程综合修改意见课件资料
水城县农业科技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水城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的农业特色产业“421”工程,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水党发〔2013〕123号)的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升全县农业科技含量,助推全县农业可持持续发展,结合水城县农业发展需要,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科技为引领,以农业特色产业“421”工程为实施载体,依托省、市级农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围绕农业基础研究、农业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重大专项等方面,认真制定技术规程和标准,加快农业集成配套技术等领域研究步伐,加大农业知识产权、地理标志、农业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的申报与保护力度,提升全县农业产业竞争力,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为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效益为中心,品质为根本,重点支持市场前景广阔,对农民增效明显的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市场规律来运行与管理,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精,达到实行市场化运行,企业化运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2、科技支撑原则。以科技为依托,运用农业科技成果、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和再创新,支持应用新技术进行本土化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工作,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升级,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全县农业产业竞争力。
3、择优布局原则。按照市场导向和资源优势条件,结合我县各产业园区分布,确定重点布局与园区相结合,尽快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带。
4、城乡统筹原则。突出科技在农业特色产业支撑与引领作用,结合观光旅游产业,引入企业参与技术创新,带动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的技术开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目标要求
通过《水城县农业科技实施方案》的实施,使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到2015年特色农业科技成果达到5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45%,至2018年年均增长2%以上;获得国家、省、市级农业科技项目数明显增加,2015年分别达到1-2个、3-4个和8-10个,至2018年年均增加2个以上,资金金额年均增长10%以上;每年县级农业科技项目为基础研究2项以上,应用研究4项以上,技术研究与开发6项以上,重大专项全部覆盖“421”工程各产业,资金金额每年以20%以上速度增长;从2014起,农业知识产权、农业科技成果有所突破,全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增加到3个,农业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申报取得新进展,至2018年,年均增加1个以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2015年起年均重点推广2大类、10项农业实用技术,农业公共服务水平,农业科技管理上新台阶。
按照“围绕一个工程(“421”工程)、突出八个重点(猕猴桃、茶叶、核桃、蔬菜、油茶、刺梨、中药材、草食畜牧业)、强化三个保障(资金保障、技术保障、组织保障)”的农业科技工作总体要求,通过一系列的农业科技活动特别是农业科技项目实施,使人们对农业科技意识有所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加速,农业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重点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1、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面向农业发展需求特别是“421”工程需求,以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为核心,采取引进人才,产学研结合,科特派引入等多种有效途径,攻关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开展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研究,集成、示范和推广一批标准化综合配套技术,不断提高我县农业技术水平。
2、加快农业科技项目实施。采取向上级争项目,县级落项目,带动企业投入的办法,加快科技项目申报、立项和实施。积极争取国家星火计划、富民强县专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资金,省、市科技园区建设、星火计划、科技成果转化、中药材专项等项目资金;县级科技项目资金特别是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原科技三项费)要下达及时、到位;利用各级农业科技项目资金引导企业投入资金,进行农业科技研发,促进企业农业科技水平提高,使农业科技项目得到有效实施。
3、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开展农业科技宣传、培训等多种形式,选择有一定文化基础、种植水平较高、有奉献精神的种植大户作为科技示范户,全县培育科技示范户500户,辐射带动农户10000户,实现科技示范户全部行政村全覆盖。结合我县千百万工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等工作,选聘农技指导员,指导新品种、新技术的运用,农技人员全年进村入户时间不少于120天,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
4、扎实抓好技术示范推广。依托现有农业园区、产学研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种养大户、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或示范点。建设8个起点较高、特色鲜明、示范带动强的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并遴选一批先进实用技术积极组织推广。
5、努力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素质。以产业和产品对科技的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各种培训手段送农业科技下乡,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以阳光工程项目为平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业能力增强;加大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力度,采取集中办班、现场观摩等形式,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对县、乡两级农技人员分区域、分专业开展知识更新培训,逐步提高农技人员的业务水平。
四、重点布局
围绕农业特色产业“421”为主,努力提高猕猴桃、茶叶、核桃、蔬菜、油茶、刺梨、中药材、草食畜牧业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好有新突破。
1、猕猴桃。充分利用六盘水作为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优势名片,对野生猕猴桃种质资源进行保护,强力打造猕猴桃优良品种选育、优质育苗基地和育种技术研究;支持新品种鉴定并取得较大科技成果,进行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加快猕猴桃基地建设集成技术与配套、病虫害防治等生态建设与资源利用技术研究,包括猕猴桃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新技术、入侵有害生物预警防控技术、土壤改良及高效施肥技术、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农业循环系统技术等;支持猕猴桃标准和规程制定,特别是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申报与保护,达到优质、高产、高产、安全健康的生产技术要求;建立产学研基地、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地、标准示范园区、试验示范园区;猕猴桃加工贮藏保鲜、产品安全等装备技术;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引进、农技人员、科技二传手和本土技术人员培训。
核心试验区放在米箩园区,并在核心区建成品种选育、种质资源保护、产学研基地,与旅游观光相结合,打造现代猕猴桃产业科技园区;示范区放在猴场园区,在园区建成标准示范样本,推动周边乡镇猕猴桃发展。
牵头单位:县农业局
协助单位:绿产中心、实施乡镇
2、茶叶。开展茶叶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选育,研究高产、优质、高效的有机或绿色无公害生产应用技术和产品生产技术;支持茶叶标准化基地建设和生产茶多酚,咖啡碱,速溶茶的深加工;支持产学研基地、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地、标准示范园区、试验示范园区建设,开展茶叶种植、采摘、病虫害防治及产品加工服务。打造中国•凉都富硒茶品牌,大力扶持品牌创建和技术创新,特别是将地理标志、农业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申报与保护作为发展壮大载体,形成有利于科技型企业孕育和发展的良好生态,促进园区经济多元化和产品品牌化同步驱动。
以龙场富硒茶叶园区为载体,进行茶叶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选育,标准示范样本建设。辐射顺场、新街、杨梅等乡镇。
牵头单位:县农业局
协助单位:茶叶公司、实施乡镇
3、核桃。开展核桃在生理化、栽培、育苗和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研究;支持核桃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品种稼接等;加大本土核桃试验、选育、鉴定(如红花串、玉舍小核桃、金盆核桃);支持核桃销售信息平台建设、加工等产业延长链,建立优良种苗生产基地和新品种示范推广。
在玉舍、保华和金盆开展核桃选育、鉴定。在其它乡镇建立示范推广基地。
牵头单位:县农业局
协助单位:县扶贫局、实施乡镇
4、蔬菜。支持特色蔬菜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新品种、新技术高效集成示范推广;优质蔬菜持续超高理论、栽培模式及技术的研究;标准化、超高产、小型机械化、高效栽培生理、栽培技术攻关;制定具有地方特色蔬菜品种技术规范或标准(如南开红香蒜)。
以南开农业园区为中心,进行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在其它乡镇建立示范推广基地。
牵头单位:县农业局
协助单位:南开等乡镇
5、草食畜牧业。研究制定良种品系技术标准,制定科学育种计划,运用先进遗传育种技术,进行节粮型草食畜禽新品种引进,选育,培育出能适应当地环境、生产性能高的品系;制定饲草种植与加工利用标准,严格按标准选育丰产、抗病的牧草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研究草地生态畜牧业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及预警技术;加大水城黑山羊核心群选育与品牌培育(如申请地理标志)。
以营盘生态畜牧业产业示范园区为中心,开展技术研发活动,辐射周边乡镇。
牵头单位:县农业局
协助单位:草地中心、实施乡镇
6、刺梨(含特色经果)。充分利用六盘水作为中国野生刺梨之乡优势名片,开展野生刺梨种质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开展种苗繁育工程与推广;鼓励无籽刺梨、贵龙95号等引进和推广,培育1至2个特色知名品牌;在进行保健、营养品,药用制品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开发;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以野钟特色经果产业示范园区为中心,开展技术研发活动,辐射周边乡镇。
牵头单位:县农业局
协助单位:林业局、实施乡镇
7、中药材(含红豆杉)。大力支持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和GAP认证,采取订单形式,建立多种合作模式(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生产厂家+销售公司+合作社);支持本地中药材(白芨、天麻、石斛、黄精等)驯化栽培试验、示范、推广和引进经济效益较高,适合本地生长的中药材;引导种植规模较大的中药材企业进行就地初加工、贮藏等建设;支持红豆杉育苗建设和初加工甚至于紫杉醇就地提取建设研究。
红豆杉以玉舍为主,辐射纸厂、勺米、杨梅等乡镇。中药材以青林、南开、金盆、盐井为主要产区。
牵头单位:县农业局
协助单位:扶贫局、林业局、实施乡镇
8、红花油茶(含花卉、苗圃)。加快油茶种植与退耕还林整合,支持油茶基地改造和高产示范建设;丰产后,建设油茶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开展油茶在生理化、栽培、育苗和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研究;支持花卉培育和苗圃标准化建设研究。
以比德、董地林业生态产业示范园区为主,辐射周边乡镇。
牵头单位:县农业局
协助单位:林业局、实施乡镇
五、申报条件。
1、具备经济实体。按照有关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实行法人责任制,申报对象主要针对企业,专业合作社和部分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事业单位,侧重参与产学研结合,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有签定技术合作协议,存在长期合作关系,有省级以上科特派合作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
2、具备地域所辖。属于县级农业科技项目的,必须是在水城县注册或生产基地位于水城县境内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申报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的,如占用水城县指标名额或通过水城县科技部门推荐的企业,必须到水城县注册或生产基地建在水城县境内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3、具备典型性和代表性。无论是引进术,或是本地技术形成的品种,都要具备品种典型特征,代表适宜地方环境条件下的特色优良品种,能生产规模化、扩大化、可复制性,才能进行示范推广,产业规模效益与带动效应。
4、具备研发能力和需要资金投入。实施单位要有一定研发能力或建立协作关系来实现研发,按照企业主为,政策为辅思想,投入农业科技资金原则上企业最多,政府投入资金主要起支持引导的扛杆作用。企业要配套相应科技项目资金,才能推动农业科技项目实施。
六、申报程序。
1、项目申报。由县农业局负责下文通知、组织申报县级农业基础研究、农业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农业科技重大专项等科技项目的研发。
2、项目收集整理。由县农业局组织有关人员,对各企事业单位申报的《科技项目建议书》提出修改建议,并负责收集、汇总,疏理成册。
3、项目评审。由县农业局将建议书提交县政府,根据申报项目研究的内容和实施的需求,开评审会,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评审,根据各申报单位负责人或技术人员答辩结果,对项目可行性进行打分,作为是否立项的重要依据。
4、项目立项。项目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并根据评审会建议和要求,对项目进行修改后立项。
5、签订合同书。项目立项后,与立项的单位签订《水城县科技项目合同书》按合同内容实施项目,做好验收总结。
八、保障措施。
1、扶持奖励。
(1)通过科技项目支持。根据所研究开发内容不同相应给予不等金额支持。同时,在项目实施单位用于投入的研发资金,按相关政策程序,经过申请核实后,可全免或减免税负,获得国家高新技术认证企业产品,应该给予15%税负。
(2)通过科技成果奖励。对于获得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奖励的,县级给予同国家、省奖励额度相当的奖励,鼓励县内外科技人员领办县内特色农业“421”工程和传统农业技术升级研究或到产业园区开展基础研究,应用技术推广及研究等研究,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的,一次性单项奖励至少15万元。
(3)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10万元资金奖励。
(4)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人员或主要参与人员,可作职称评定、升迁等参考,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牵头单位:县财政局
协助单位:县农业局
2、资金保障。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农业科技项目及时到位,有序开展。2013年科技项目资金(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和2014年科技项目资金在今年要尽快足额落实到位,2015年以后将科技投入资金纳入当年县级财政预算;根据相关法规条例和市对县目标要求,我县2013年、2014年科技工作投入资金分别为2100万元和2520万元,其中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应分别为1345.15万元和1620万元,投入农业科技资金分别为450万元和540万元,今后年均增长20%以上,相应投入农业科技应年均20%以上,并适当倾斜。鼓励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在税收、技术担保、金额服务等给予支持,社会企业对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依托现有项目,多方位筹措资金,加大对农业科技工作的投入力度,圆满完成工作目标任务。
牵头单位:县财政局
协助单位:县农业局
3、技术保障。以产学研结合、科技特派员体系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建设、阳光工程、人才引进等形式,推动技术交流与创新,达到保障目的。
牵头单位:县农业局
协助单位:县林业局、县扶贫局、县草地中心、县绿产中心
4、组织保障。一是加强领导,成立水城县农业科技领导小组,领导组织协调、工作督导各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局。二是明确目标任务,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和完善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个人,并纳入各单位和个人目标考核,每季度检查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年终进行奖评。相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农业科技实施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方案摆上重要工作日程。
牵头单位:县政府办
协助单位:涉及“421”工程单位、涉及地理标志和农业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单位。
第二篇:水城县农业科技实施方案刘芳修改意见课件资料专题
水城县农业科技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水城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的农业特色产业“421”工程,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水党发〔2013〕123号)的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升全县农业科技含量,助推全县农业可持持续发展,结合水城县农业发展需要,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科技为引领,以农业特色产业“421”工程为实施载体,依托省、市级农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围绕农业基础研究、农业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重大专项等方面,认真制定技术规程和标准,加快农业集成配套技术等领域研究步伐,加大农业知识产权、地理标志、农业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的申报与保护力度,提升全县农业产业竞争力,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为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效益为中心,品质为根本,重点支持市场前景广阔,对农民增效明显的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市场规律来运行与管理,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精,达到实行市场化运行,企业化运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2、科技支撑原则。以科技为依托,运用农业科技成果、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和再创新,支持应用新技术进行本土化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工作,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升级,提升产品品质,提高全县农业产业竞争力。
3、择优布局原则。按照市场导向和资源优势条件,结合我县各产业园区分布,确定重点布局与园区相结合,尽快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带。
4、城乡统筹原则。突出科技在农业特色产业支撑与引领作用,结合观光旅游产业,引入企业参与技术创新,带动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的技术开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工作目标
通过《水城县农业科技实施方案》的实施,使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到2015年特色农业科技成果达到5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45%,至2018年年均增长2%以上;获得国家、省、市级农业科技项目数明显增加,2015年分别达到1-2个、3-4个和8-10个,至2018年年均增加2个以上,资金金额年均增长10%以上;每年县级农业科技项目为基础研究2项以上,应用研究4项以上,技术研究与开发6项以上,重大专项全部覆盖“421”工程各产业,资金金额每年以20%以上速度增长;从2014起,农业知识产权、农业科技成果有所突破,全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增加到3个,农业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申报取得新进展,至2018年,年均增加1个以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2015年起年均重点推广2大类、10项农业实用技术,农业公共服务水平,农业科技管理上新台阶。
四、工作要求
按照“围绕一个工程(“421”工程)、突出八个重点(猕猴桃、茶叶、核桃、蔬菜、油茶、刺梨、中药材、草食畜牧业)、强化三个保障(资金保障、技术保障、组织保障)”的农业科技工作总体要求,通过一系列的农业科技活动特别是农业科技项目实施,使人们对农业科技意识有所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加速,农业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重点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1、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面向农业发展需求特别是“421”工程需求,以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为核心,采取引进人才,产学研结合,科特派引入等多种有效途径,攻关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开展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研究,集成、示范和推广一批标准化综合配套技术,不断提高我县农业技术水平。
2、加快农业科技项目实施。采取向上级争项目,县级落项目,带动企业投入的办法,加快科技项目申报、立项和实施。积极争取国家星火计划、富民强县专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资金,省、市科技园区建设、星火计划、科技成果转化、中药材专项等项目资金;县级科技项目资金特别是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原科技三项费)要下达及时、到位;利用各级农业科技项目资金引导企业投入资金,进行农业科技研发,促进企业农业科技水平提高,使农业科技项目得到有效实施。
3、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开展农业科技宣传、培训等多种形式,选择有一定文化基础、种植水平较高、有奉献精神的种植大户作为科技示范户,全县培育科技示范户500户,辐射带动农户10000户,实现科技示范户全部行政村全覆盖。结合我县千百万工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等工作,选聘农技指导员,指导新品种、新技术的运用,农技人员全年进村入户时间不少于120天,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
4、扎实抓好技术示范推广。依托现有农业园区、产学研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种养大户、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或示范点。建设8个起点较高、特色鲜明、示范带动强的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并遴选一批先进实用技术积极组织推广。
5、努力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素质。以产业和产品对科技的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各种培训手段送农业科技下乡,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以阳光工程项目为平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业能力增强;加大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力度,采取集中办班、现场观摩等形式,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对县、乡两级农技人员分区域、分专业开展知识更新培训,逐步提高农技人员的业务水平。
五、工作重点
围绕农业特色产业“421”为主,努力提高猕猴桃、茶叶、核桃、蔬菜、油茶、刺梨、中药材、草食畜牧业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好有新突破。
1、猕猴桃。充分利用六盘水作为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优势名片,对野生猕猴桃种质资源进行保护,强力打造猕猴桃优良品种选育、优质育苗基地和育种技术研究;支持新品种鉴定并取得较大科技成果,进行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加快猕猴桃基地建设集成技术与配套、病虫害防治等生态建设与资源利用技术研究,包括猕猴桃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新技术、入侵有害生物预警防控技术、土壤改良及高效施肥技术、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农业循环系统技术等;支持猕猴桃标准和规程制定,特别是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申报与保护,达到优质、高产、高产、安全健康的生产技术要求;建立产学研基地、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地、标准示范园区、试验示范园区;猕猴桃加工贮藏保鲜、产品安全等装备技术;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引进、农技人员、科技二传手和本土技术人员培训。
牵头单位:县农业局
协助单位:绿产中心、实施乡镇
2、茶叶。开展茶叶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选育,研究高产、优质、高效的有机或绿色无公害生产应用技术和产品生产技术;支持茶叶标准化基地建设和生产茶多酚,咖啡碱,速溶茶的深加工;支持产学研基地、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地、标准示范园区、试验示范园区建设,开展茶叶种植、采摘、病虫害防治及产品加工服务。打造中国•凉都富硒茶品牌,大力扶持品牌创建和技术创新,特别是将地理标志、农业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申报与保护作为发展壮大载体,形成有利于科技型企业孕育和发展的良好生态,促进园区经济多元化和产品品牌化同步驱动。
牵头单位:县农业局
协助单位:茶叶公司、实施乡镇
3、核桃。开展核桃在生理化、栽培、育苗和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研究;支持核桃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品种稼接等;加大本土核桃试验、选育、鉴定(如红花串、玉舍小核桃、金盆核桃);支持核桃销售信息平台建设、加工等产业延长链,建立优良种苗生产基地和新品种示范推广。
牵头单位:县农业局
协助单位:县扶贫局、实施乡镇
4、蔬菜。支持特色蔬菜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新品种、新技术高效集成示范推广;优质蔬菜持续超高理论、栽培模式及技术的研究;标准化、超高产、小型机械化、高效栽培生理、栽培技术攻关;制定具有地方特色蔬菜品种技术规范或标准(如南开红香蒜)。
牵头单位:县农业局
协助单位:南开等乡镇
5、草食畜牧业。研究制定良种品系技术标准,制定科学育种计划,运用先进遗传育种技术,进行节粮型草食畜禽新品种引进,选育,培育出能适应当地环境、生产性能高的品系;制定饲草种植与加工利用标准,严格按标准选育丰产、抗病的牧草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研究草地生态畜牧业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及预警技术;加大水城黑山羊核心群选育与品牌培育(如申请地理标志)。
牵头单位:县农业局
协助单位:草地中心、实施乡镇
6、刺梨(含特色经果)。充分利用六盘水作为中国野生刺梨之乡优势名片,开展野生刺梨种质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开展种苗繁育工程与推广;鼓励无籽刺梨、贵龙95号等引进和推广,培育1至2个特色知名品牌;在进行保健、营养品,药用制品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开发;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牵头单位:县农业局
协助单位:林业局、实施乡镇
7、中药材(含红豆杉)。大力支持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和GAP认证,采取订单形式,建立多种合作模式(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生产厂家+销售公司+合作社);支持本地中药材(白芨、天麻、石斛、黄精等)驯化栽培试验、示范、推广和引进经济效益较高,适合本地生长的中药材;引导种植规模较大的中药材企业进行就地初加工、贮藏等建设;支持红豆杉育苗建设和初加工甚至于紫杉醇就地提取建设研究。
牵头单位:县农业局
协助单位:扶贫局、林业局、实施乡镇
8、红花油茶(含花卉、苗圃)。加快油茶种植与退耕还林整合,支持油茶基地改造和高产示范建设;丰产后,建设油茶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开展油茶在生理化、栽培、育苗和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研究;支持花卉培育和苗圃标准化建设研究。
牵头单位:县农业局
协助单位:林业局、实施乡镇
五、分布重点
1、猕猴桃。核心试验区放在米箩园区,并在核心区建成品种选育、种质资源保护、产学研基地,与旅游观光相结合,打造现代猕猴桃产业科技园区;示范区放在猴场园区,在园区建成标准示范样本,推动周边乡镇猕猴桃发展。
2、茶叶。以龙场富硒茶叶园区为载体,进行茶叶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选育,标准示范样本建设。辐射顺场、新街、杨梅等乡镇。
3、核桃。在玉舍、保华和金盆开展核桃选育、鉴定。在其它乡镇建立示范推广基地。
4、蔬菜。以南开农业园区为中心,进行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在其它乡镇建立示范推广基地。
5、草食畜牧业。以营盘生态畜牧业产业示范园区为中心,开展技术研发活动,辐射周边乡镇。
6、刺梨(含特色经果)。以野钟特色经果产业示范园区为中心,开展技术研发活动,辐射周边乡镇。
7、中药材(含红豆杉)。红豆杉以玉舍为主,辐射纸厂、勺米、杨梅等乡镇。中药材以青林、南开、金盆、盐井为主要产区。
8、红花油茶(含花卉、苗圃)。以比德、董地林业生态产业示范园区为主,辐射周边乡镇。
六、申报条件。
1、具备经济实体。按照有关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实行法人责任制,申报对象主要针对企业,专业合作社和部分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事业单位,侧重参与产学研结合,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有签定技术合作协议,存在长期合作关系,有省级以上科特派合作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
2、具备地域所辖。属于县级农业科技项目的,必须是在水城县注册或生产基地位于水城县境内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申报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的,如占用水城县指标名额或通过水城县科技部门推荐的企业,必须到水城县注册或生产基地建在水城县境内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3、具备典型性和代表性。无论是引进术,或是本地技术形成的品种,都要具备品种典型特征,代表适宜地方环境条件下的特色优良品种,能生产规模化、扩大化、可复制性,才能进行示范推广,产业规模效益与带动效应。
4、具备研发能力和需要资金投入。实施单位要有一定研发能力或建立协作关系来实现研发,按照企业主为,政策为辅思想,投入农业科技资金原则上企业最多,政府投入资金主要起支持引导的扛杆作用。企业要配套相应科技项目资金,才能推动农业科技项目实施。
七、申报程序。
1、项目申报。由县农业局负责下文通知、组织申报县级农业基础研究、农业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农业科技重大专项等科技项目的研发。
2、项目收集整理。由县农业局组织有关人员,对各企事业单位申报的《科技项目建议书》提出修改建议,并负责收集、汇总,疏理成册。
3、项目评审。由县农业局将建议书提交县政府,根据申报项目研究的内容和实施的需求,开评审会,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评审,根据各申报单位负责人或技术人员答辩结果,对项目可行性进行打分,作为是否立项的重要依据。
4、项目立项。项目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并根据评审会建议和要求,对项目进行修改后立项。
5、签订合同书。项目立项后,与立项的单位签订《水城县科技项目合同书》按合同内容实施项目,做好验收总结。
八、扶持奖励。
1、通过科技项目支持。根据所研究开发内容不同相应给予不等金额支持。同时,在项目实施单位用于投入的研发资金,按相关政策程序,经过申请核实后,可全免或减免税负,获得国家高新技术认证企业产品,应该给予15%税负。
2、通过科技成果奖励。对于获得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奖励的,县级给予同国家、省奖励额度相当的奖励,鼓励县内外科技人员领办县内特色农业“421”工程和传统农业技术升级研究或到产业园区开展基础研究,应用技术推广及研究等研究,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的,一次性单项奖励至少15万元。
3、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10万元资金奖励。
4、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人员或主要参与人员,可作职称评定、升迁等参考,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九、保障措施。
1、资金保障。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农业科技项目及时到位,有序开展。2013年科技项目资金(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和2014年科技项目资金在今年要尽快足额落实到位,2015年以后将科技投入资金纳入当年县级财政预算;根据相关法规条例和市对县目标要求,我县2013年、2014年科技工作投入资金分别为2100万元和2520万元,其中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应分别为1345.15万元和1620万元,投入农业科技资金分别为450万元和540万元,今后年均增长20%以上,相应投入农业科技应年均20%以上,并适当倾斜。鼓励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在税收、技术担保、金额服务等给予支持,社会企业对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依托现有项目,多方位筹措资金,加大对农业科技工作的投入力度,圆满完成工作目标任务。
牵头单位:县财政局
协助单位:县农业局
2、技术保障。以产学研结合、科技特派员体系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建设、阳光工程、人才引进等形式,推动技术交流与创新,达到保障目的。
牵头单位:县农业局
协助单位:县林业局、县扶贫局、县草地中心、县绿产中心
3、组织保障。一是加强领导,成立水城县农业科技领导小组,领导组织协调、工作督导各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局。二是明确目标任务,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和完善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个人,并纳入各单位和个人目标考核,每季度检查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年终进行奖评。相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农业科技实施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方案摆上重要工作日程。
牵头单位:县政府办
协助单位:涉及“421”工程单位、涉及地理标志和农业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单位。
第三篇:科技文化节方案(物理)课件资料
科技文化节方案(物理组)
一.活动安排 活动总负责人:殷玉彬 活动策划及统筹: 分项策划:
时间:2015年12月24日、25日 地点:英才广场
活动形式:实验展示,学生参与,教师指导 学生管理人员:8年级1班、8年级11班 后勤管理:当天值班班级
二.实验分组
(1)平面镜成像,策划人:杨竣森
所需实验器材:薄玻璃板、两根相同蜡烛(也可为跳棋一对,因为蜡烛随着燃烧体态会发生变化)、格子纸、刻度尺、记录表若干
实验展示
(1)在桌上铺上格子纸,在格子纸中央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格子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2)把点燃的蜡烛(跳棋)放在玻璃板前。
(3)移动未点燃的蜡烛(另一个跳棋),在玻璃板后让它跟点燃的蜡烛(跳棋)的像重合。
(4)观察两根蜡烛(跳棋)的位置并记录。(5)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学生参与
学生观察,参与记录数据,由表格数据分析结论
教师指导
老师整理实验数据,宣布结论
(2)凸透镜成像,策划人:唐伟峻、王凯
所需实验器材:光具座、已知焦距的凸透镜、蜡烛、表格
实验展示
(1)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2)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4)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测出,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5)当蜡烛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没有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像的正倒,填入表格中。
学生参与
学生观察,参与记录数据,由表格数据分析结论
教师指导
老师整理实验数据,宣布结论
(3)测量物体质量,策划人:刘雅轩、李可昕
所需实验器材:架盘天平、砝码一组、白纸、盛水烧杯、石块(或橡皮擦)
实验展示
(1)要放置在水平的地方。游码要归零。
(2)调节平衡螺母(天平两端的螺母)调节零点直至指针对准中央刻度线。
(3)左托盘放称量物,右托盘放砝码。根据称量物的性状应放在玻璃器皿或洁净的纸上,事先应在同一天平上称得玻璃器皿或纸片的质量,然后称量待称物质。
(4)添加砝码从估计称量物的最大值加起,逐步减小。托盘天平只能称准到0.1克。加减砝码并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直至指针再次对准中央刻度线。
(5)过冷过热的物体不可放在天平上称量。应先在干燥器内放置至室温后再称。
(6)物体的质量 =砝码+游码
(7)取用砝码必须用镊子,取下的砝码应放在砝码盒中,称量完毕,应把游码移回零点。
(8)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时,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9)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上(如:小烧杯、表面皿)里称量。
(10)砝码若生锈,测量结果偏小;砝码若磨损,测量结果偏大。
学生参与
学生观察,参与记录数据,讨论注意事项和如何称量药品、粉状物、液体
教师指导
老师整理实验数据,提出注意事项和问题答案
(4)测小灯泡电功率,策划人: 实验展示
所需实验器材: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导线。(1)按电路图连接好电路;
(2)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恰好等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2.5V,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并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2)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约等于小灯泡额定电压的1.2倍。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记录此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注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不能超过它的额定电压太多)。(3)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约等于小灯泡额定电压的0.8倍。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记录此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4)计算出三种情况下小灯泡的电功率
(6)断开电路,整理器材。实验表格如下:
(5)眼睛模型,策划人:(6)发电机,策划人:
第四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资料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来,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的改革决策,形成系统、全面、可持续的改革部署和工作格局,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通道,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营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与潜力,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为实现发展驱动力的根本转换奠定体制基础。(二)基本原则
激发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作为根本目的,以改革驱动创新,强化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释放科技创新潜能,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问题导向。坚持把破解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作为着力点,找准突破口,增强针对性,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进展,提高改革的质量和效益。整体推进。坚持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等领域改革同步发力,既继承又发展,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制定具有标志性、带动性的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抓好进度统筹、质量统筹、落地统筹,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协同性。开放协同。统筹中央和地方改革部署,强化部门改革协同,注重财税、金融、投资、产业、贸易、消费等政策与科技政策的配套,充分利用国内国际资源,加强工作衔接和协调配合,形成改革合力,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有效率配置创新资源。落实落地。坚持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统筹衔接当前和长远举措,把握节奏,分步实施,增强改革的有序性。明确部门分工,强化责任担当,注重可操作、可考核、可督查,确保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形成标志性成果。(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在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成果,基本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更加健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创新主体充满活力、高效协同,军民科技融合深度发展,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充分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更加浓厚,创新效率显著提升,为到2030年建成更加完备的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主要载体,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问题的关键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的合力。要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使创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一)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
1.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国家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国家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相关专家咨询组中产业专家和企业家应占较大比例。
2.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政府引导、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实施。政府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开展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后补助试点。
3.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探索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4.坚持结构性减税方向,逐步将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方式转变为以普惠性财税政策为主。
5.统筹研究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政策,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调整目录管理方式,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适用范围。
6.健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加大技术创新在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的比重。对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和产出进行分类考核,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考核机制。完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
7.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则的支持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策,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采购力度。鼓励采用首购、订购等非招标采购方式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
8.研究完善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鼓励政策,健全研制、使用单位在产品创新、增值服务和示范应用等环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
(二)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对中小微企业创新的支持方式
9.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条件和标准,为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创新政策开辟便捷通道。10.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构建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11.修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重点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将涉及文化科技支撑、科技服务的核心技术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12.落实和完善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措施,完善政府采购向中小企业预留采购份额、评审优惠等措施。
(三)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
13.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制定促进联盟发展的措施,按照自愿原则和市场机制,进一步优化联盟在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的布局。加强产学研结合的中试基地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
14.探索在战略性领域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新模式,整合形成若干产业创新中心。
15.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16.开展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立流动岗位吸引企业人才兼职的试点工作,允许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试点将企业任职经历作为高等学校新聘工程类教师的必要条件。
17.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与企业间合理流动。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
三、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
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是源头创新的主力军,必须大力增强其原始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和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符合创新规律、职能定位清晰的治理结构,完善科研组织方式和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分类管理和绩效考核,增强知识创造和供给,筑牢国家创新体系基础。(四)加快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18.完善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推动科研机构制定章程,探索理事会制度,推进科研事业单位取消行政级别。
19.制定科研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规范领导人员任职资格、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管理等。在有条件的单位对院(所)长实行聘任制。
20.推进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落实科研事业单位在编制管理、人员聘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
21.坚持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方向,对于承担较多行业共性任务的转制科研院所,可组建产业技术研发集团,对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市场经营活动进行分类管理、分类考核。推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的转制科研院所深化市场化改革,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或整体上市,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对于部分转制科研院所中基础能力强的团队,在明确定位和标准的基础上,引导其回归公益,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其继续承担国家任务。
22.研究制定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办法,对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实行同行评价,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对公益性研究强化国家目标和社会责任评价,定期对公益性研究机构组织第三方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财政支持的重要依据,引导建立公益性研究机构依托国家资源服务行业创新机制。扩大科研机构绩效拨款试点范围,逐步建立财政支持的科研机构绩效拨款制度。23.实施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发挥集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于一体的优势,探索中国特色的国家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五)完善高等学校科研体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24.按照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
25.制定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完善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以国际同类一流学科为参照的学科评估制度,扩大交流合作,稳步推进高等学校国际化进程。
26.启动高等学校科研组织方式改革,开展自主设立科研岗位试点,推进高等学校研究人员聘用制度改革。
(六)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形成跨区域、跨行业的研发和服务网络 27.制定鼓励社会化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意见,探索非营利性运行模式。
28.优化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按功能定位分类整合,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制定国家实验室发展规划、运行规则和管理办法,探索新型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
四、改革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对从事不同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实行分类评价,制定和落实鼓励创新创造的激励政策,鼓励科研人员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七)改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增强科技创新人才后备力量
29.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改革试点,弘扬科学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改革基础教育培养模式,尊重个性发展,强化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培养。
30.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着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加快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
31.分类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科教结合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增进教学与实践的融合,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32.制定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
(八)实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33.建立健全各类人才培养、使用、吸引、激励机制,制定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34.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制定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升人才评价的科学性。对从事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不同活动的人员建立分类评价制度。
35.完善科技人才职称评价标准和方式,制定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促进职称评价结果和科技人才岗位聘用有效衔接。
36.研究制定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的政策意见,健全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优化工资结构,保证科研人员合理工资待遇水平。推进科研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完善内部分配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九)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强化奖励的荣誉性和对人的激励
37.制定深化科技奖励改革方案,逐步完善推荐提名制,突出对重大科技贡献、优秀创新团队和青年人才的激励。
38.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工作,修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39.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设奖,制定关于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指导意见。(十)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健全院士遴选、管理和退出机制
40.完善院士增选机制,改进院士候选人推荐(提名)方式,按照新的章程及相关实施办法开展院士推荐和遴选。
41.制定规范院士学术兼职和待遇的相关措施,明确相关标准和范围。
42.制定实施院士退出机制的具体管理措施,加强院士在科学道德建设方面的示范作用。
五、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本质要求。要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加大对科研人员转化科研成果的激励力度,构建服务支撑体系,打通成果转化通道,通过成果应用体现创新价值,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十一)深入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强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 43.推动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相关政策规定,在财政资金设立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中,将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在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之间合理分配,对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比例,可以从现行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
44.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尽快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符合条件的项目承担单位。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管理,处置收入不上缴国库。总结试点经验,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进程,尽快将有关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45.完善职务发明制度,推动修订专利法、公司法等相关内容,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骨干团队、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完善奖励报酬制度,健全职务发明的争议仲裁和法律救济制度。
46.制定在全国加快推行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的办法,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放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对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的限制。建立促进国有企业创新的激励制度,对在创新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技术人员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
47.落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成果转化奖励的相关政策,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对职务发明完成人、科技成果转化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奖励,计入当年单位工资总额,但不纳入工资总额基数。
48.完善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管理,探索建立适应无形资产特点的国有资产管理考核机制。
(十二)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49.加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管理,完善技术转移工作体系,制定具体措施,推动建立专业化的机构和职业化的人才队伍,强化知识产权申请、运营权责。逐步实现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与下属公司剥离,原则上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不再新办企业,强化科技成果以许可方式对外扩散,鼓励以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加强技术转移。
50.建立完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统计和报告制度,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除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在合理期限内未能转化的,可由国家依法强制许可实施。51.构建全国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在明确监管职责和监管规则的前提下,以信息化网络连接依法设立、运行规范的现有各区域技术交易平台,制定促进技术交易和相关服务业发展的措施。
52.统筹研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行的科技人员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推广工作。
53.研究制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技术入股形成的国有股转持豁免的政策。54.推动修订标准化法,强化标准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作用。
55.健全科技与标准化互动支撑机制,制定以科技提升技术标准水平、以技术标准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的措施,制定团体标准发展指导意见和标准化良好行为规范,鼓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学会、协会协调市场主体共同制定团体标准,加速创新成果市场化、产业化,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
六、建立健全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
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要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创新机制,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支持符合创新特点的结构性、复合性金融产品开发,完善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十三)壮大创业投资规模,加大对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支持力度
56.扩大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规模,吸引优秀创业投资管理团队联合设立一批子基金,开展贷款风险补偿工作。
57.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早中期、初创期创新型企业发展。
58.研究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保留专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方向。59.研究制定天使投资相关法规,鼓励和规范天使投资发展,出台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
60.按照税制改革的方向与要求,对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等创新活动的投资,统筹研究相关税收支持政策。
61.研究扩大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适当放宽创业投资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条件限制,并在试点基础上将享受投资抵扣政策的创业投资企业范围扩大到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法人合伙人。62.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国有资本创业投资基金制度,完善国有创投机构激励约束机制。
63.完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规定,引导境外资本投向创新领域。
64.研究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相关政策,制定保险资金设立私募投资基金的办法。
(十四)强化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促进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加速发展
65.发挥沪深交易所股权质押融资机制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企业发行公司债券。
66.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项目收益债,募集资金用于加大创新投入。67.推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
68.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积极探索和规范发展服务创新的互联网金融。
69.加快创业板市场改革,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健全适合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发展的制度安排,扩大服务实体经济覆盖面,强化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融资、并购、交易等功能,规范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加强不同层次资本市场的有机联系。
(十五)拓宽技术创新间接融资渠道,完善多元化融资体系
70.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简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流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科技保险奖补机制和再保险制度,加快发展科技保险,开展专利保险试点,完善专利保险服务机制。
71.完善商业银行相关法律。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试点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方式,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实现投贷联动。
72.政策性银行在有关部门及监管机构的指导下,加快业务范围内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创新活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73.稳步发展民营银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监管制度,支持面向中小企业创新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
七、(略)
八、构建统筹协调的创新治理机制 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是提升科技资源配置使用效率的根本途径。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政策的统筹协调和有效衔接,改革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完善科技管理基础制度,建立创新驱动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八)完善政府统筹协调和决策咨询机制,提高科技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82.建立部门科技创新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创新规划制定、任务安排、项目实施等的统筹协调,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83.建立国家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机制,发挥好科技界和智库对创新决策的支撑作用,成立国家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定期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国际科技创新动向。84.建立并完善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国家科技规划进一步聚焦战略需求,重点部署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关键领域研究。进一步明晰中央和地方科技管理事权和职能定位,建立责权统一的协同联动机制。
85.建立创新政策协调审查机制,启动政策清理工作,废止有违创新规律、阻碍创新发展的政策条款,对新制定政策是否制约创新进行审查。
86.建立创新政策调查和评价制度,定期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及时调整完善。
(十九)推进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再造科技计划管理体系 87.对现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进行优化整合,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五类科技计划重构国家科技计划布局,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支持。
88.构建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建立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组建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制定议事规则,完善运行机制,加强重大事项的统筹协调。
89.建立专业机构管理项目机制,制定专业机构改建方案和管理制度,逐步推进专业机构的市场化和社会化。
90.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监督评估机制,制定监督评估通则和标准规范,强化科技计划实施和经费监督检查,开展第三方评估。
(二十)改革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建立符合科研规律、高效规范的管理制度
91.建立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和资金管理制度,制定和修订相关计划管理办法和经费管理办法,改进和规范项目管理流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92.完善科研项目间接费管理制度。
93.健全完善科研项目资金使用公务卡结算有关制度,健全科研项目和资金巡视检查、审计等制度,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完善科研项目和资金使用监管机制。
94.制定加强基础研究的指导性文件,在科研布局、科研评价、政策环境、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综合施策,切实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加大稳定支持力度,支持研究机构自主布局科研项目,扩大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术自主权和个人科研选题选择权。在基础研究领域建立包容和支持“非共识”创新项目的制度。
95.完善科研信用管理制度,建立覆盖项目决策、管理、实施主体的逐级考核问责机制和责任倒查制度。
(二十一)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基础制度建设,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96.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和中央财政科研项目数据库,对科技计划实行全流程痕迹管理。
97.全面实行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建立科技报告共享服务机制,将科技报告呈交和共享情况作为对项目承担单位后续支持的依据。
98.全面推进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建设,发布国家、区域、高新区、企业等创新能力监测评价报告。
99.建立统一开放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将所有符合条件的科研设施与仪器纳入平台管理,建立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制度和运行补助机制。
(二十二)完善宏观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和政绩考核机制,强化创新驱动导向
100.改进和完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体现科技创新的经济价值。研究建立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101.完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办法,把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纳入考核范围。
九、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深入实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加大先进技术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以更加积极的策略推动技术和标准输出,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二十三)有序开放国家科技计划,提高我国科技的全球影响力
102.制定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的管理办法,鼓励在华的外资研发中心参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开展高附加值原创性研发活动,启动外籍科学家参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试点。
103.在基础研究和重大全球性问题研究领域,研究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积极参与大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华联合组建国际科技中心。鼓励和支持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组织任职。
(二十四)实行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聚集全球创新人才
104.制定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的意见,加快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立法,规范和放宽技术型人才取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条件,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对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在创办科技型企业等创新活动方面,给予中国籍公民同等待遇。
105.加快制定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管理条例,对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才给予工作许可便利,对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才及其随行家属给予签证和居留等便利。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国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取消来华工作许可的年龄限制。
106.开展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选聘、聘用国际高端人才实行市场化薪酬试点,加大对高端人才激励力度。
107.围绕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全球引进首席科学家等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建立访问学者制度,广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从事创新研究。
108.开展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非涉密的部分岗位全球招聘试点,提高科研院所所长全球招聘比例。
109.逐步放宽外商投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外资持股比例和最低注册资本金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国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去与国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
(二十五)鼓励企业建立国际化创新网络,提升企业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的能力 110.进一步完善同主要国家创新对话机制,积极吸收企业参与,在研发合作、技术标准、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等方面为企业搭建沟通和对话平台。
111.健全综合协调机制,支持国内技术、产品、标准、品牌走出去,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强化技术贸易措施评价和风险预警机制。(二十六)优化境外创新投资管理制度,鼓励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112.研究通过国有重点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海外创新投资基金,外汇储备通过债权、股权等方式参与设立基金工作,积极吸收其他性质资金参与,更多更好利用全球创新资源。
113.制定鼓励上市公司海外投资创新类项目的措施,改革投资信息披露制度。114.制定相关规定,对开展国际研发合作项目所需付汇,实行研发单位事先承诺、事后并联监管制度。
115.对科研人员因公出国进行分类管理,放宽因公临时出国批次限量管理政策。116.改革检验管理,对研发所需设备、样本及样品进行分类管理,在保证安全前提下,采用重点审核、抽检、免检等方式,提高审核效率。
十、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生态
积极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和产业准入制度,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的机制,形成有利于转型升级、鼓励创新的产业政策导向,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二十七)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创业、激励创新
117.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研究降低侵权行为追究刑事责任门槛,调整损害赔偿标准,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权利人维权机制,合理划分权利人举证责任。
118.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制度,明确商业秘密和侵权行为界定,研究制定相关保护措施,探索建立诉前保护制度。
119.研究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
120.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审判“三合一”,积极发挥知识产权法院的作用,探索建立跨地区知识产权案件异地审理机制,打破对侵权行为的地方保护。
121.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
122.建立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机制,完善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网海外维权信息平台建设和知识产权海外服务机构、专家名录。
(二十八)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营造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 123.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建立鼓励创新的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切实加强反垄断执法,及时发现和制止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拓展空间。
124.打破地方保护,清理和废除各地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规定和做法,纠正地方政府不当补贴或利用行政权力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探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二十九)改进市场准入与监管,完善放活市场、拉动创新的产业技术政策
125.改革市场准入制度,制定和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
126.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碍。对药品、医疗器械等创新产品建立便捷高效的监管模式,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多种渠道增加审评资源,优化流程,缩短周期,支持委托生产等新的组织模式发展。127.对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领域制定有针对性的准入政策。
128.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改进互联网、金融、环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监管,支持和鼓励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
129.改革产业监管制度,将前置审批为主转变为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130.明确并逐步提高生产环节和市场准入的环境、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质量和安全指标及相关标准,形成统一权威、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体系。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和实施强制性标准。
131.加强产业技术政策、标准执行的过程监管。建立健全环保、质检、工商、安全监管等部门的行政执法联动机制。
(三十)推动有利于创新的要素价格改革,形成创新倒逼机制
132.运用主要由市场决定要素价格的机制,促使企业从依靠过度消耗资源能源、低性能低成本竞争,向依靠创新、实施差别化竞争转变。
133.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134.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
135.完善市场化的工业用地价格形成机制。
136.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现劳动力成本变化与经济提质增效相适应。(三十一)培育创新文化,形成支持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137.发展众创、众筹、众包和虚拟创新创业社区等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模式,研究制定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
138.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科学普及,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实现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
139.创新科技宣传方式,突出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活动、优秀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典型事迹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尊重创新的文化氛围和价值理念。
十一、推动区域创新改革
遵循创新区域高度集聚的规律,突出分类指导和系统改革,选择若干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各项重点改革举措进行先行先试,取得一批重大改革突破,复制、推广一批改革举措和重大政策,一些地方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引领、示范和带动全国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三十二)打造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
140.遵循创新区域高度集聚的规律,在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授权开展知识产权、科研院所、高等教育、人才流动、国际合作、金融创新、激励机制、市场准入等改革试验,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出台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启动改革试验工作。141.深入推进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
142.按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原则和整体布局,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
143.制定京津冀创新驱动发展指导意见,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各有关部门、各地方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好相关任务。各牵头单位对牵头的任务要负总责,会同其他参与单位制定具体落实方案,明确责任人、路线图、时间表,加快各项任务实施,确保按进度要求完成任务。
第五篇:标识标牌优化实施方案课件资料
目录
一、项目总体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措施施工进度计划和各阶段进度保证..................1
三、劳动力与机械设备投入计划及保证措施................1 1劳动力进场计划及到场方法............................1 2机械设备动员周期及运到现场的方法....................1
四、具体施工方案......................................1 1主要工程项目施工方案、方法及技术措施................2 2材料要求............................................2 3新增标志标牌施工方法................................2 3.1 工艺流程..........................................2 3.2 施工放样..........................................2 3.3标志基础..........................................2 3.4 立柱制作、安装....................................3 3.5 标志牌制作、安装..................................3 4更换标志标牌施工方法................................4 4.1 拆除损坏标志标牌..................................4 4.2 安装新的标志标牌..................................4 4.3 清理现场..........................................4
五、对工程重点、难点的分析及解决方案..................4 1热浸镀锌............................................4 2铝合金板的表面处理..................................5 3贴反光膜............................................5
六、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6 1安全保证措施........................................6 1.1一般安全措施......................................6 1.2运输、机械操作及交通管制..........................7 2文明施工措施........................................7 2.1一般措施..........................................7
2.2施工现场管理......................................8
七、质量保证措施......................................8
二、措施施工进度计划和各阶段进度保证
本工程计划工期为30天,具体开工时间以业主通知开工时间为准,计划在开工前完成交通标志的定制,及所有人工机械的准备,待业主通知开工日期后,人员机械能按计划及时进场;开工后10天内完成所有标志基础施工,采取提前做好交通组织方案,提前走流程、办相关手续;10-20天施工交通标志,项目组派专人进行每天两次巡查,保证有问题不过夜,当日事当日毕;20-30天进行标志版面施工及交通标线的施工所有标志标牌的设置,施工现场加强管理,加派现场管理人员驻现场,下班后加班做施工资料,做到上工必上人,停工不停业。
三、劳动力与机械设备投入计划及保证措施 1劳动力进场计划及到场方法
⑴第一批:接到中标通知书后2天内,施工先遣队在项目经理部组织及施工队长的带领下进场,进行施工准备及临时驻地建设。
⑵第二批:签订合同后2天内,施工队劳动力全部进场,并全面展开施工。
本项目管理、技术人员及所有劳动力均按计划安排分批乘汽车到达施工现场。
2机械设备动员周期及运到现场的方法
投标“资审文件”所列的施工机械设备及仪器,公司均已准备到位,开工前可全部提前进场,施工机械设备采用动态管理,满足服务周期和监理工程师、业主的要求。
设备采用汽车直接运至工地,车辆在高速公路上应遵守高速公路行车规定。
四、具体施工方案
本工程主要施工项目为旧标志更换、新增标志标牌等。施工中应加强交通安全维护与施工安全防护。
标志基础应提前完成并做好养护,大型标识标牌采用吊车配合人工安装,其他采用人工辅以小型机械施工作业,标识标牌制作、反光膜粘贴等实行车间作业,现场安装。1主要工程项目施工方案、方法及技术措施
所有标志标牌的设置,包括位置(角度)、标牌尺寸、板面设计、反光膜等级等应严格按招标文件、设计与相关规范执行,确保交通标识标牌的使用功能。反光膜仅局部小面积更换且施工条件允许时,可采用现场施工处理的方法,但反光膜品牌等级与原膜一致,且逆反射系数和平整度应满足要求。
新增加的标志标牌基础应提前完成,且砼强度必须达到规范要求后方可进行上部立柱、标牌的安装。2材料要求
更换标志标牌作业所用材料即交通标志标牌尺寸和质量应符合设计与《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等相关规范要求。标志基础混凝土所用等材料应满足规范要求。3新增标志标牌施工方法 3.1 工艺流程
施工区域交通管制→施工放样→基础施工→标志标牌加工制作→现场安装(立柱→横梁安装→面板安装)→现场清理、撤离。3.2 施工放样
安装的标志应与交通流方向几乎成直角(按设计或计算确定),在曲线路段,标志的设置应由交通流的行进方向来确定。3.3标志基础
⑴基坑采用人工辅以小型机具开挖。现浇砼时,大型基础砼模采用钢模拼装,小型基础可不立模板,基底承载力应满足要求。
⑵立模、钢筋制安应符合设计与规范规定,预埋的地脚螺栓和底法兰盘位置要正确。浇筑砼时,应保证底法兰盘标高正确,保持水平,地脚螺栓保持垂直。
⑶浇筑好的砼基础应进行养护,安装支柱前完成基坑回填夯实。
3.4 立柱制作、安装
⑴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选购材料,所有钢板(管)按设计文件要求必须有材质证明,经监理工程师验收方可加工。
⑵钢材按设计文件尺寸进行切割,型材用气割切割,钢板用轨道式切割机切割,切割好的钢材,用打磨机打磨,需拼接的部位,一定要切割成焊口。
⑶焊条必须选用设计文件及国标要求的材料,焊缝厚度必须达到设计文件要求,焊好后材料应检查焊缝厚度及平滑度。
⑷将焊好的结构进行酸洗处理,必须洗干净,以确保除锈的彻底性。
⑸将酸洗处理的铁件,浸放在热镀锌槽中,镀锌要均匀,必须保证镀锌厚度。
⑹将镀完锌的支柱用麻绳包好存放或运到工地。
⑺支柱须待砼基础强度达设计75%以上时方可安装。
⑻支柱通过法兰盘与基础连接。清理完底法兰盘和地脚螺栓后,立直支柱,在拧紧螺栓前应调整好方向和垂直度,最后,拧紧地脚螺栓。悬臂梁可在安装支柱前与支柱拼装完后一起安装。3.5 标志牌制作、安装
⑴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先取材料,所有材料必须附有材质证明。标志结构、标志板加工制作必须正确,字符、图案颜色必须准确。
⑵铝板按尺寸及技术要求进行剪切,弯边用弯边机弯边,用铝铆钉进行铆接,然后将铝板洗干净并保持干燥,最后用粘膜机将底膜贴在铝板上,再按设计文件要求的字、图,将其用转移纸贴在底膜上,将贴好反光膜的标志牌包装分类存放在干燥的房内。
⑶支柱安装并校正好后,即可安装标志牌。滑动螺栓通过加
强筋中的滑槽穿入,通过包箍把标志板固定在支柱上。
⑷标志板安装完成后应进行板面平整度调整和安装角度调整。
⑸标志牌安装完毕后应进行板面清扫,在清扫过程中,不应损坏标志面或产生其他缺陷。4更换标志标牌施工方法 4.1 拆除损坏标志标牌
用扳手和铁钳把螺丝扭松,取出损坏的交通标志标牌,必要时电焊机配合作业。如果标志标牌悬挂较高应采用吊车、移动升降机配合作业。取下的标志标牌统一堆放,集中运走。4.2 安装新的标志标牌
⑴把新的标牌按原来的位置(新的标志标牌按新的设计位置安装)复位,穿上螺栓并拧上螺丝,但螺丝不能拧紧,以便调校标志标牌的倾斜角度和方位角度。
⑵用水平尺调校标牌的倾斜度和方位角,要求标牌水平、视觉符合行车要求。待标志标牌调校好后再螺丝拧紧固定。4.3 清理现场
将取下的废弃标志标牌集中用车运离,并将现场清理干净。拆除标牌后的废弃基础应考虑安全、美观等因素加以处理,拆除出来的标牌上部结构应尽可能的加以利用。
五、对工程重点、难点的分析及解决方案
交通标志标牌制安中钢(铁)构件镀锌、铝合金板表面处理、反光膜的粘贴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关键工序,也是本工程中的重难点,整个工程至关重要。1热浸镀锌
⑴钢构件在镀锌处理前应进行除锈、酸洗等预处理,再将其浸入温度450~480℃的锌液中,浸镀数分钟后再冷却存放。
⑵立柱、横梁、法兰盘的镀锌量一般为600g/m2,其他紧固
件镀锌量一般为350g/㎡。
⑶镀锌构件镀锌完成后表面应均匀完成、颜色一致,表面光滑,不允许有流挂、滴瘤或多余结块。镀件表面无渗漏、露铁等缺陷,有螺纹的构件在热浸镀锌后应清理螺纹或作离心分离。
⑷镀锌件的锌层均匀,试样经硫酸铜溶液浸蚀规定次数后应无金属铜的红色沉积物。
⑸镀锌层应与基底金属结合牢固,经锤击或缠绕试验,锌层不剥离、不凸起,不得开裂或起层到用裸手指能擦掉的程度。
⑹镀锌件经耐盐雾试验后,基体钢材不应出现腐蚀现象。2铝合金板的表面处理
标志牌的铝合金面板在切割及拼接完成后应进行表面处理:
⑴碱性脱脂:将铝材全部浸入碱性清洁剂中进行清洗,然后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最后用暖风吹干或红外线烘干。
⑵手洗脱脂:如板材过大,无法完全浸入酸或碱性溶液中,则用白洁布在铝板上打磨,用布及香蕉水在铝板上清洗及脱脂,并用6%~8%的磷酸清洗,最后用清水洗净并干燥铝板。
⑶铝板清洗完毕应检查表面是否有残留污迹,检查合格且干燥后应注意不得用手直接触摸铝板贴膜层亦不得再次污染。3贴反光膜
在贴膜前,待粘贴的反光材料及铝板应至少在操作间预置过夜,且操作车间温度不得低于18℃,车间内应干燥,无尘土、相对湿度在20%~50%范围内。
⑴反光材料切割:根据数量、形状、大小及精度要求确定切割方法,大面积的反光膜应采用专业切割机来进行切割。反光字符一般采用电脑刻绘,字体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
⑵粘贴反光膜及底模时均应保证标志底板干燥,一般超过30*30cm规格的膜应采用贴膜机贴膜,底模必须采用贴膜机粘贴。
⑶热敏型反光膜:应采用真空热敏贴膜机操作,先用手动滚
压机将热敏型底色膜贴上,用真空热敏压贴机加热1分钟,将标志去除冷却。再贴热敏文字图案,并及时用滚筒压平出去气泡。用覆盖纸把标志盖着,然后抽真空约1分钟,开动机器做整个加热过程,并控制好压贴机的温度。
⑷标志小于30*30的字符膜可采用手工贴膜作业,施工时应将膜正确定位在标志板上,反光膜背纸朝平行于反光膜方向接起3~5cm,用手指按压背胶暴露端,使之紧紧粘贴在标志板上。再用胶刮或橡胶辊沿反光膜宽度方向来回压贴道底材表面上,最后将所有边缘处压实一遍。
六、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安全保证措施 1.1一般安全措施
(1)施工前应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确定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制定相应防范措施。
(2)作业现场设立明显警示,隔离墩柱按规范要求进行摆放,并设专人维护和指挥交通,避免发生交通事故。施工驻地要做好防火、防雷、防雨工作,指派专人进行轮流值班,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处理,现场要配备灭火器及其他安全器材。
(3)在施工前对施工员、工人作好详细的安全交底,加强对现场人员的安全教育和督促检查。确保所有人员在施工作业区域内进行施工作业,严禁施工车辆及人员跨越或超出安全施工区域规定的范围,并不得随意在车辆通行的车道上停留。
(4)施工现场、宿舍区用电及各种电器设备的安装使用,必须按供电部门的安全用要求及有关规定执行,严禁违章用电。(5)所有进入现场的员工必须戴安全帽,穿带反光标志的衣服,且不得穿拖鞋,技术工种要持证上岗,高空作业必须系安全带。
(6)合理安排各工程机械设备、车辆等的行走路线,避免交通
事故的发生。
(7)对机械设备进行安全检查,不开带病车。
(8)全体施工人员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当地政府各种管理条例,遵守单位规章制度,做到群防群治,确保安全。1.2运输、机械操作及交通管制
(1)运输的安全管理:车辆驾驶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各类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使必须遵守高速公路行车规定,自卸汽车严禁载人。
(2)机械操作的安全管理:施工机械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机械在危险地段(包括高压线路地段)作业时,必须设明显的安全警告标志,并设专人指挥。所有参与工程施工的机械设备应涂成桔黄色或(黄色)警示灯,并贴红色反光膜,所有运输设备应车况良好,性能稳定,施工单位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车辆进行维修保养。
(3)交通控制管理:养护作业的交通控制区分六个部分:警告区、上游过渡区、缓冲区、作业区、下游过渡区、终止区。各区域及其提醒、警示等标志的设置严格按照《公路养护安全操作规程JTG H30-2004》中执行。2文明施工措施 2.1一般措施
⑴以项目经理为文明施工第一责任人,成立文明施工、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实行文明施工、文物保护责任制,并设立一定基金,实行文明施工与文物保护奖惩制度。
⑵文明的宣传和监督
学习文明施工管理规定,在每周安全生产学习例会中同时进行文明施工管理规定的学习,务使每个职工明白文明施工、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做好施工现场宣传工作,在作业班组积极开展文明施工劳动
竞赛。
⑶采取各种措施,规范施工营地场地布置,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确保不对沿线居民、车辆通行等产生影响。
⑷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遵守地方政府的有关规定,加强对职工的管理教育,与当地政府携手共建文明工地。2.2施工现场管理
⑴施工现场竖立施工标志牌,标明工程名称、工程负责人、工地文明施工负责人和投诉电话等内容,接受监督。所有办公室、仓库、工作室均悬挂统一标准的牌子,以示标示。
⑵在施工现场的施工机械、运输车辆,设立专人指挥,配合交警保障通车路幅的交通安全及畅通。标牌到位,设围保护,并注意排水设施,保证车辆场地卫生、清洁。
⑶在施工过程中,始终保持现场及运输道路的整齐干净。所有施工机具保持机容整洁,每天进行例行保养。
⑷材料仓库用砖砌结构,材料进场进行分类堆放,保证施工现场畅通,场地整齐、清洁。
⑸着装整齐,挂牌上岗;文明施工,防止野蛮作业。
⑹在工程施工前,要事先向业主和有关部门详细咨询,拟施工影响范围内文物等的分布情况,并积极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加以妥善保护,以免在工程施工时遭受损坏。对于施工中发现的文物等,除暂停施工并采取措施保护外,应立即上报业主及当地文物主管部门妥善处理,防止文物受损和流散。
七、质量保证措施
1所有标志标牌所用材料(包括反光膜)应符合设计及规范技术要求。
2标志加工应按设计尺寸严格控制,并严格按《指南》的加工程序和规定施工。
3标志标牌及反光膜的加工制作均采用车间化作业。
4反光膜粘贴完后应满足逆反射系数和平整度要求,并采用相关仪器检测合格方可进入现场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