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INS)输液护理操作指南
二、渗液与外漏
标准 渗透与外渗的诊断和治疗应遵循机构政策、程序和/或实践指南。2 护士需评估发生渗液与外漏的血管穿刺部位;决定是否需要干预治疗及治疗类型;对患者和/或陪护者进行渗液与外漏、干预治疗措施及随访相关知识的普及;评估患者对于治疗的反应情况。护士应在患者的永久病例中按规定标准记录渗液与外漏的症状和体征、治疗过程以及对治疗的反映。操作标准
A 据报道,渗液与外漏的发生于所有外周和中心血管装置(CVAD)及骨内装之有关。护士应根据患者人群、治疗类型、所有治疗装置类型及风险因素定期评估所有血管穿此处渗液与外漏的症状体征。
B 护士应确定引起渗液与外漏的可能原因,包括机械性、药物、阻塞性及炎症因素。
C 当患者诉说有任何穿刺处或周围部位、导管头或整个静脉血管通路的疼痛感、烧灼感或针刺感时护士应立即停止所有输液、因为这在常规输液中是不应该出现的。需要对上述症状进一步评估以决定合适的干预治疗措施、D 护士应按标准对所有类型血管通路设备(VAD)引起的渗液/外漏进行评估和记录。该措施应坚持进行至患者症状消失,具体停止时间取决于患者个体情况与年龄,输入液体类型及局部解剖位置。从单纯性发展至复杂性的渗漏,其症状体征与临床表现易与静脉炎或刺激性及潮红反应混淆。早期发现渗液/外漏,是限制进入皮下组织的输液液体量的关键,从而减少可能引发的组织损伤。
E 发生渗液/外漏后对该部位的检查频率应取决于所涉及的药物,及患者的个体需求。任何变化都应及时向具体独立职业资质的医务人员(LIP)汇报。
F 护士不应依赖电子输液泵的警报装置来发现渗液/外漏。因为警报装置的设计并不是用于发现这些并发症是否存在。电子输液泵不引起渗液/外漏,但在输液停止前可能使问题加剧。G 一旦发生渗液/外漏征象,所有经外周导管或CVAD的输液都应停止。断开给药装置,并用小注射器(如3ml)将所有液体从导管中抽出。抽液后应移除外周导管或植入式输液港针管。CVAD的移除时间应取决于护理计划。护士应将发生的并发症及积极治疗方案或预备治疗措施告知LIP。
H 还是应根据注射或静脉输液量及距离前一次评估的时间隔来估计深入组织中的液体总量。大量液体(比如大于25-50ml)渗入组织后可增加组织损伤的风险,和/或导致需要外科接入。
I 对渗漏的治疗措施取决于其严重程序。治疗措施包括抬高四肢,热敷,对症处理,及外科干预治疗。
J 护士应告知患者与陪护者关于渗液/外漏的症状体征,并及时将任何相关变化(如四肢运动和感觉的改变,发热及其他感染征象)向LIP汇报。防止该部位暴露于阳光中,按需至LIP和/或其他医疗咨询者处进行随访(间标准11,患者教育)。
K 关于新生儿及其他儿童患者中渗液/外漏的治疗,尚无充分证据。对于热敷方式存在争议,湿热可能引起皮肤浸渍。
L 护士应监控与渗液有关的临床转归,包括需要快速外科手术干预的症状,以及过度压迫致神经损伤二引起的神经病变与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症。
M护士应监控与外漏相关的临床转归,其可能包括漏液时间延长(如7-14天)所致的皮肤水泡形成,皮肤腐烂与组织坏死,损伤区域的功能与感觉丧失,肢体功能缺陷与丧失或乳房切除。
三、感染
标准 输液及血管通路装置(VAD)相关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应遵循机构政策、程序和/或实践指南。护士需评估可能发生的输液和VAD相关感染;向具有独立职业资质的医务人员(LIP)及时提供适当的星系;对患者和/或陪护者进行输液和VAD相关感染、干预治疗措施及随访相关知识的普及;评估患者对与治疗的反映情况。护士应在患者的永久病例中按规定标准记录输液和VAD相关感染的症状和体征,治疗过程以及对治疗的反应。护士应以预防输液和VAD相关感染为目的,执行感染预防措施。操作标准
A VAD相关感染包括外部穿刺点、皮下隧道、输液港及导管相关血液感染(CR-BSI)。输液相关血液感染输送液体及药物的给药装置的内源性或外源性污染而引起的。
B 护士应立即告知LIP感染症状及体征,包括但不限于VAD插管处的红斑、水肿、硬结或流脓,和/或体温升高等征象,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C 不推荐在所有中心血管输液装置(CVAD)移除后对管尖做常规培养。可能发现存在导管细菌定植,但并不表明存在血液感染。上述行为将导致抗菌药物的不适当应用,因而使得耐药率上升。
D 仅存在体温升高表现时,不推荐立即移除功能正常的CVAD。临床征象,如体温升高,伴随或不伴随寒战及穿刺处的炎症反应与化脓,均不适血液感染的可靠指征。
E 当感染存在时,应收集外周导管或CVAD穿刺处的浓性分泌物,并培养和进行革兰氏染色,以确定时革兰氏阳性或阴性菌导致的菌血症。F 针对导管的总和处理措施应由LIP,护理人员及患者共同决定,基于以下几点: 1 VAD的类型(如静皮穿刺或外科手术留置的长期导管); 2 重新进行CVAD导管的难易程度; 3 是否存在血流动力学紊乱; 4 血培养所证实的感染微生物; 其它伴随的复杂情况,如严重的败血症,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心内膜炎或血管硬件的存在(如起搏器)。
G发生皮下隧道或植入式输液皮下袋感染时,需移除CVAD;但若为非复杂性穿刺点感染二不伴有全身感染,血培养阳性或出现化脓时,根据培养结果局部应用抗生素软膏治疗即可。
H 护士应确保所有用于血培养的标本在应用抗感染药物之前采集。I 推荐采用经脉切开的方式进行外周静脉采血用于血培养。
J 外周静脉穿刺采集血培养样本时,应进行皮肤消毒,使用酒精、碘酒或氯已定葡萄糖酸/酒精溶液。消毒剂应充分与皮肤接触并干燥。不推荐使用碘伏。K 当从导管中采集血培养样本时,应在获取样本前更换无针连接器。新的无针连接器应用酒精、碘酒或氯已定葡萄糖酸/酒精溶液彻底擦拭。收集首次采集的最初血样应接种于培养瓶而不应该丢弃。
L 对于可能是BSI感染源的短期中心血管及动脉导管,应在移除后用半定量方式(转跌培养基)或定量方式(声波降解法)对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对可能是BSI感染源的肺动脉导管则需要对导入器/导管鞘尖端进行细菌培养。M 若怀疑存在CR-BSI而需移除植入式输液港(implantedport)时,除导管头外,输液贮器也应送检进行内容物培养。
N 对于短期与长期应用的导管,配对的血培养结果可明确CR-BSI的诊断。O 在发生CR-BSI的患者中,是否在新部位进行新CVAD穿刺,应基于每位患者的风险/收益情况。尚无证据明确推荐需进行新CVAD穿刺。
P 当其他的血管通路穿刺部位有限,和/或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时,应考虑更换导管。移除的CVAD应送检培养,若导管头端培养结果发现明显的细菌繁殖,则新导管应移除(见标准55,中心血管输液装置的更换)。Q 不推荐使用溶栓/溶纤药物作为CR-BSI的辅助治疗。
四、空气栓塞
标准 在导管插管、护理及移除输液装置过程中,应遵循机构政策、程序和/或实践指南对空气栓塞进行预防、诊断及治疗。2 为预防空气栓塞,护士应具备足够能力胜任所有类型VAD的插管、管理及移除。3 鲁尔锁(Luer-lok)连接器应用于所有导管输液装置接口。应排净注射器、给药装置、无针连接器及所有导管其他附属装置中的空气。5 护士应在患者永久病历中记录空气栓塞的症状体征,实行的干预治疗措施,及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应告知在非急诊看护病房进行输液的患者及陪护者如何预防空气栓塞发生,并指导其在怀疑存在空气栓塞时如何处理导管。操作标准
A 当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只需咳嗽,喘气困难,胸痛、低血压、经静脉扩张、心动过速、喘息、呼吸加快、精神状态改变、话语改变、面不宜长、感觉麻木及瘫痪时,护理人员应怀疑存在空气栓塞。发生空气栓塞时可产生心肺和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
B 护理人员应立即采取必要措施以阻断更多空气进入血流,如关闭、折叠或钳夹导管,或当导管已移除时阻塞穿刺部位。
C 若无其他紧急情况存在,如颅内压升高或呼吸系统疾病,护理人员应立即使患者左侧卧位。目的时右心室下部的空气滞留而不进入血流;但动物实验显示此法并不产生有利效应。尚无人体中相关研究数据。
D 护士应评估进行用力呼气(瓦尔萨瓦动作)的紧急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动脉狭窄、近期心肌梗塞、青光眼及视网膜病变等、当存在上述这些情况时,确保在更换给药装置或无针连接器前夹紧导管。在导管移除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体位并用油膏敷料预防空气栓塞。E 据报道,输液管的重新错误链接可引起空气栓塞,因此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及陪护者勿断开或重新连接任何导管接口处静脉给药装置或导管连接器。
五、导管栓塞
标准 在导管插管、护理及移除输液装置过程中,应遵循机构政策、程序和/或实践指南对导管栓塞进行预防、诊断及治疗。2 为预防导管栓塞,护士应具备足够能力胜任所有类型VAD的插管、管理及移除。3 护士应在患者永久病历中记录导管栓塞的症状体征,实行的介入治疗措施,及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应告知在非急诊看护病房进行输液的患者及陪护者如何预防导管栓塞发生,并指导其在怀疑存在导管栓塞时如何处理导管。操作标准
A 护士应采取干预措施预防导管栓塞发生,包括: 1 在插管过程中,不应经钢针撤回导管。2 针芯不应再次插入导管中。
护士不应对不能耐高压的血管通路装备进行加压注射。4用于冲洗的注射器应符合厂商的使用说明知道,以防止导管损坏(见标准45,冲洗与封管)。
锁骨下静脉穿刺时,需及时注意有无出现导管夹闭综合症症状及体征。B 当患者出现心悸、心律不齐、呼吸困难、咳嗽或胸痛等
症状,且与患者原有疾病无关时,护士需警惕导管栓塞的发生。
C 护士需注意导管功能异常的征象,如无法抽吸血液或输液时伴有局部疼痛和/或皮下水肿,都可能是导管栓塞或渗漏处导管破裂的前兆。上述症状发生时,护士应在使用树叶装置输液或抽血前进一步评估导管的完整性。最常引起导管破裂的原因为导管夹闭综合症,更换导管、从植入式输液港导管中分离导管过程中所致的导管损坏,及植入式输液港导管远端部分的破裂。
E 通路装置移除后,应立即检查导管是否有损坏及破裂。若发现损坏,则应立即行胸片检查或其他进一步检查。F 当通路装置移除困难时,护士应仔细评估患者有无导管栓塞症状或体征,及是否存在导管损坏。
六、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
标准
1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应遵循机构正常、程序和/或实践指南。2 护士应对患者进行评估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及时向具有独立执业资质的医务人员(LIP)汇报情况;告知患者及陪护者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及其预防与随访的相关知识,并评估患者对治疗的反映。护士应具备足够能力进行静脉穿刺,以预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4 护士应在患者永久病历中记录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体征,实行的干预治疗措施,及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操作标准
A 护士熟练掌握操作静脉穿刺过程,可降低静脉血管壁损伤及相关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B 进行CVAD 插管前,护士应评估患者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并不仅限于下述几项): 存在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的慢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肠易激综合症或终末期肾衰竭; 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遗传因素(如凝血因子Vleiden基因突变,凝血酶原基因突变); 妊娠或使用口服避孕药,外科手术后及卧床; 4 年龄因素,儿童及老年患者; 5 多次CVAD插管病史,尤其是存在插管困难或机械损伤,或有其他血管内装置(如起搏器)存在。
C 对VAD的选择可影响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包括(并不仅限于下述几项):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穿刺部位选择肘前窝的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较选择在中上臂处高。CVAD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中至上部分时,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更高。
D 护士应鼓励患者尽可能使用非药物方式预防血栓形成,包括置管后尽早活动肢体,进行每日正常活动,轻度的肢体锻炼及适当饮水。E 护士应警惕,多数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无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但可能引起肺栓塞。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与静脉血流的阻塞相关,暴扣(并不仅限于下述几项): 1 肢体、肩部、颈部或胸部的疼痛; 2 肢体、肩部、颈部或胸部的水肿; 肢体、肩部、颈部或胸部的外周静脉充盈; 4 颈部或肢体运动困难。
F VAD冲洗及封管程序对于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无影响,因为该技术及所有溶液是针对CVAD管腔内部,而非静脉腔。
G 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处理措施包括CVAD移除或未移除时全身应用抗凝药物。
H 预防性抗凝治疗并不推荐用于已发生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引起可能导致出血而存在争议。对患者发生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行评估,科能利于确定预防性抗凝治疗是否对其有益。需考虑患者自身意愿及对抗凝治疗(如锁骨下静脉注射)的承受能力。
第二篇:静脉输液护理操作流程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
操作者准备: 着装规范、洗手
评 估: 患者病情、血管情况、自理程度、合作程度、治疗计划、药物对血管影响;解释、问二便
核对医嘱:检查药物名称、剂量、用法、有效期、有否混浊、变
质
用物准备: 治疗车上层:软包装液体1袋(或瓶装液体1瓶)输
液吊篮、药物、输液管、头皮针、输液贴(胶布、小纱)、止血带、皮肤消毒剂、棉签、砂轮、治疗碗、手表、治疗执行单输液卡、手套、快速手消毒液
治疗车下层:污物回收盘、锐器回收盒
加 药: 核对后拉开软袋输注口保护套消毒锯开安瓿→消毒→
掰开选择合适的注射器(检查有效期、有否漏气)→抽取药→加入液体中→摇匀→再检查有无混浊、沉淀
挂补液: 再核对、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消毒输注口插入输液
器选择合适头皮针(检查有效期、封口是否完好,有无破损等)挂于输液架上
排 气: 排出的药液盛于治疗碗内检查输液管内有无气体,排净管内小气泡、备输液贴(排气时,将精密过滤器垂直提高,让药液均匀缓慢地浸润
过滤膜)
选静脉: 戴手套、在穿刺点上方6cm处扎止血带,选择合适的血管
消 毒: 范围:直径5×5cm 方法: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
查对、进针:再次排气、查对进针:与皮肤呈20°角→见回血降
低角度再进少许→松止血带→打开调节器
固 定:
输液贴→穿刺点→头皮针软管 胶布、小纱:胶布贴
针翼→小纱盖于穿刺点→头皮针软管贴于小纱上→输液管贴于前臂上
调滴速: 成人:40~60滴/min老人、儿童:20~40滴/min,根据病情、年龄、药物、医嘱、调速
查对 交代注意事项
整 理: 整理床单位、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用物、分类
放置、洗手、记录
第三篇:静脉输液的护理操作体会
静脉输液的护理操作体会
摘 要:随着新的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护士不再单纯被动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而是应用科学的方法来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对患者实行全方位细致的服务。静脉输液作为临床最常见重要治疗措施之一,在千百次的实践和革新尝试中也一直在不断进步。关键词:静脉输液;操作
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百余年来,护理学通过实践研究并结合其他知识,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护理质量的需求更是越来越高,护理操作已不单只是一门操作,更可以说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对于护理人员来说,临床上静脉输液最多见。通过静脉输液,不仅可以及时快速补充体液、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还可以通过输送药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护理人员应当熟练掌握这门技术,并且越做越好。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静脉输液在临床中的优缺点,以及在临床操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 静脉输液的优点
静脉输液是一种经静脉输入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的治疗方法。静脉输液是利用液体静压的物理原理,将液体输入体内。输液瓶是一个入口和大气相通,下连橡胶管的玻璃瓶。瓶内液体受大气压力的作用,使液体流入橡胶管形成水柱,当水柱压力大于静脉压时,瓶内的液体即顺畅地流入静脉。
其优点有:
1、易将药物达致疗效浓度,并可持续维持疗效所需的恒定浓度。
2、对肌肉、皮下组织有刺激的药物可经静脉给予。
3、可迅速地补充身体所丧失的液体或血液。
4、静脉营养品的输注。
二 静脉输液的缺点
1、处理不当易产生全身性或局部性的感染。
2、药物过量或滴注过快,易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3、持续性的过量输注,易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电解质失衡。
4、医源性疾病的增多。
三 静脉输液中的技巧
1.配液体安瓿类药剂切忌用物品去敲开安瓿
对于需锯的安瓿,锯痕应小于1/4周以减少玻璃碎屑;在抽液时抽吸安瓿针头置于安瓿中部,因为针头置于颈口时玻璃微粒污染最多,而置于底部容易发生钝针。
2.血管的选择血管选择的正确与否是能否“一针见血”的重要因素
通常护士都会选择柔软、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可临床上常可遇到很多年老体弱及患有慢性病的患者,他们的手足静脉大多细小表浅而且皮下脂肪少、血管活动度大,稍不注意就可能使穿刺失败。所以在穿刺前,一定要仔细查看血管特点,看清血管走向,摸清深浅,而且在进针时宁浅勿深。对于那些血管极不好找的患者切忌用手拍打血管,那样容易使凝血功能不好患者的针眼再次出血,我们可以让患者手热敷或下垂几分钟,也可以借助血压计:按照常规测血压的方法绑上袖带,充气后很快可以发现血管被暴露出来;抢救患者输血时也可以利用这个原理,用血压计袖带给血管加压,让血液在短时间内输送到患者体内达到抢救的目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输液贴的使用
现在临床上大多数用的都是CA-2型的输液贴,在贴液贴时习惯先用一条胶布贴住针柄,再用一条贴于针眼上,这样一来,很容易污染针眼,所以笔者建议可以先撕开末端保护膜的一个小角贴于治疗盘上,然后把未贴于治疗盘上的两条胶布一起撕下来贴于针柄和针眼上,最后一条固定,这样不仅提高了输液速度也加强了无菌操作。4.进针技巧
进针时针头与皮肤角度大需将针头上挑,让患者疼痛,所以在穿刺时,护士用左手把患者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然后持针以10°~20°从血管正中快速刺入,见回血后轻压针柄使角度小于15°后再进针少许,这样便减轻患者疼痛。5.调节滴速
一次性输液器的使用加大了操作的安全性,但久而久之便会发现一次性输液器的调节器容易失控导致滴速不好控制。笔者通常按患者的自身情况与药液的理化性质来调节滴速,可绝大多数患者在输液时都希望尽快输完,尤其在临近吃饭或急需大小便时,此时患者往往自行调快,为了避免意外的发生,在输液前我们有责任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并解释药物速度加快的后果,无其是对于那些心肺功能不好或输入有特殊要求的患者,护士更应加强巡视勤观察,避免意外的发生。拔针的最佳时间为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以便让患者输入尽可能多的药液。拔针也有它的技巧:通常我们都讲究“一轻、二快、三按压”,在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只留下贴于针眼的那条胶布不分离,根据进针角度及针头走向进行拔针,先按与血管纵轴平行的方向慢慢向外拔针少许,然后抬高约10°~15°的角度快速把针拔出。将针头拔出后应快速按压,切忌边拔边按,这样不仅让患者感到疼痛,还容易把胶布上棉条纤维带入血管,也不可边按压边揉,这样容易使已经凝血的血管重新出血。针尖刺入血管针眼要比皮肤肉眼所见针眼高0.5~1.5cm,为了更好地止血,应鼓励患者用多指一起按压,做到真正的彻底按压。对于凝血机制好的,我们一般要求患者按压2~3min即可,对于凝血机制较差患者则需按压20min以上。
四 在临床操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防止发生差错。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并发症。输液器及药液应绝对无菌,连续输液超过24小时应更换输液器。
(3)预防空气栓塞。输液时必须排尽管内空气,防止液体流空;及时更换输液瓶及添加药液,输完后及时拔针。
(4)注意观察输液情况。针头有无滑脱,局部有无肿胀,有无输液反应。
(5)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抗生素类药物应现配现用;青霉素G钠(钾)盐与四环素、红霉素合用可出现沉淀、混浊、变色,效价降低,输液中需同时加入四环素、维生素C时应先溶解稀释四环素,再加入维生素C。
(6)注意保护血管对长期输液者可采取:①四肢静脉从远端小静脉开始,手足交替。②穿刺时掌握三个环节;选择静脉要准;穿刺要稳;针头固定要牢,提高穿刺成功率。③输液中加入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如红霉素等,应待穿刺成功后再加药,宜充分稀释,输完药应再输入一定量的等渗溶液,以保护静脉。
需严格控制滴速的病人,用输液泵是安全输液的一个重大进展,可分为两大类型;①可携式或半携式。适用于家庭、小儿及化疗病人等,带泵注射器即属此类型。②固定式输液泵。目前多采用第三代计算机控制导管挤压定容量输液泵。有多功能监护及监测系统,体积较大,适用于医院,输液容量范围为1-499ml/小时,还有自动报警装置。
输液泵的使用适应症;静脉高营养,输入化疗药品、抗生素及对心血管有特殊作用的药物等,用于重症监护病人,尤其是小儿监护病人。若无上述设备时,则可在滴管内插入一无菌针头调节滴速。
参考文献:
[1]王霞,陈立.美国静脉输液护理专业化与我国静脉输液护理现状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7):76.[2]任玉英.静脉输液治疗护理专业化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4(8):750.
[3]韩翔,杨华华,王建英;静脉输液后不同拔针方法的效果观察与分析 [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年13期
第四篇:静脉输液护理操作流程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
操作者准备: 着装规范、洗手
评估:患者病情、血管情况、自理程度、合作程度、治疗
计划、药物对血管影响;解释、问二便
核对医嘱:检查药物名称、剂量、用法、有效期、有否混浊、变
质
用物准备: 治疗车上层:软包装液体1袋(或瓶装液体1瓶)输
液吊篮、药物、输液管、头皮针、输液贴(胶
布、小纱)、止血带、皮肤消毒剂、棉签、砂
轮、治疗碗、手表、治疗执行单输液卡、手
套、快速手消毒液
治疗车下层:污物回收盘、锐器回收盒
加药:核对后拉开软袋输注口保护套消毒锯开安瓿→消毒→
掰开选择合适的注射器(检查有效期、有否
漏气)→抽取药→加入液体中→摇匀→再检
查有无混浊、沉淀
挂补液:再核对、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消毒输注口插入输液
器选择合适头皮针(检查有效期、封口是否
完好,有无破损等)挂于输液架上
排气:排出的药液盛于治疗碗内检查输液管内有无气体,排净管内小气泡、备输液贴(排气时,将精
密过滤器垂直提高,让药液均匀缓慢地浸润
过滤膜)
选静脉:戴手套、在穿刺点上方6cm处扎止血带,选择合适的血管
消毒:范围:直径5×5cm
方法: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
查对、进针:再次排气、查对进针:与皮肤呈20°角→见回血降
低角度再进少许→松止血带→打开调节器
固定:输液贴→穿刺点→头皮针软管 胶布、小纱:胶布贴
针翼→小纱盖于穿刺点→头皮针软管贴于小
纱上→输液管贴于前臂上
调滴速:成人:40~60滴/min老人、儿童:20~40滴/min,根据病情、年龄、药物、医嘱、调速
查对交代注意事项
整理:整理床单位、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用物、分类
放置、洗手、记录
第五篇:输液外渗护理
输液外渗患儿护理
输液外渗是指输液过程中药物漏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是输液时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必须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减少患者的痛苦,防止护患纠纷,达到治疗的目的。所以认真分析发生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静脉给药是患病儿防病、治病、抢救危重患儿的一种方法、有效的一种途径,而且常用的是小儿头皮静脉,小儿头皮静脉非常丰富,分支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且静脉表浅易见,不易滑动,便于固定,因此,小儿多采用头皮静脉输液,注射时应鉴别头皮静脉与头皮动脉,如果误入动脉回血呈冲击状,推注药液阻力大。局部出现树枝分布状苍白,清醒患儿可出现痛苦面容,但是由于患儿易动,哭闹等多种原因,经常引起静脉药液外渗,使患儿注射部位皮肤苍白或者是暗红,注射部位并疼痛难忍,局部肿胀,甚至引起组织坏死及关节活动受限等,增加了患儿的痛苦,损伤了患儿的健康,并且给护理人员带来一些重复做事的困扰,在工作中如果有患儿哭闹不安情况下护理人员要多观察患儿输液部位是不是药液外渗引起患儿哭闹不安等因素。
1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
1.1外力因素(1)多数患者由于大意,触碰针头,或解手取物,使针头滑脱,造成外渗。(2)小儿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天性好动,不懂得配合,肢体又难以固定,容易造成针头滑脱和静脉破损。同时,由于婴幼儿表达能力不强,容易造成外渗加重。(3)老年人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此外,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4)意识障碍的患者: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中风、颅脑外伤的患者,由于昏迷、躁狂、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2血管因素(1)微循环障碍:如失血、脱水、休克等,使血管塌陷,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2)静脉炎:由于血管壁炎症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容易发生外渗。(3)血管硬化:如老年人血管硬化而且脆弱,慢性病反复穿刺也会使血管硬化,容易造成药液外渗。(3)敷贴过大: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4)在关节及关节附近的血管,由于这些部位活动度大,血管不固定容易外渗,而且一旦外渗损伤程度较严重。
1.3药物因素(1)高渗性药物,如高渗葡萄糖、甘露醇、钙剂等,对
血管刺激比较大,易造成血管收缩、痉挛,使药物外渗,甚至发生静脉炎。(2)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等,也容易造成外渗。
(3)化疗药对血管损伤比较严重,一旦发生渗漏,容易造成组织坏死,后果非常严重。
技术因素
1、穿刺过浅或过深。穿刺过浅时,针头斜面没有完全进入血管,使部分药液渗漏到血管外。而穿刺过深时,针头损伤血管对侧,造成药液外渗,乃至于皮下瘀血。
2、输注刺激性药物时没有保护好静脉,造成血管痉挛以至于药液外渗。
3、同一部位穿刺过多,造成静脉的损伤及护理风险管理在输液室的应用
护理风险管理理论在输液室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通过识别、评估可能存在的或潜在的可引发风险的因素;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进行预防和控制,使输液室的护理风险降到最低,确保病人的安全。
护理风险是指存在于整个诊疗护理过程中的可能会导致损失和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或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它始终贯穿于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环节中,有时即便是极为简单或微不足道的临床护理活动都带有风险[2],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它是通过护理风险分析,寻求风险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3]在输液室的护理过程中,有相当多潜在或明显的护理风险,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对各种护理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减少护理风险,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
为了减轻药液給患儿带来的损害和痛苦,文章中重介绍硫酸镁湿敷治疗药液外渗的疗效现报到如下:
一、临床资料及方法
1一般资料
选用2010年1月-2011年9月进入我科住院患病儿,发生药液静脉外渗患儿15起,根据外渗程度可分为,轻度外渗,中度外渗,重度外渗,轻度:外渗者注射部位疼痛,局部肿胀面积不超过两个厘米,患儿能忍受,中度:注射部位难忍,局部肿胀面积在两个至四个厘米,重度:局部肿胀面积在四个厘米以上,皮肤由苍白转为暗红,患儿哭闹不安,及时发现去除肿胀部位的针以后,患儿哭闹有所缓解。现在将发生起数分为两个小组,两个小组年龄、性别、相
同疾病等各方面归在一起。
2方法
把发生输液外渗患儿16起采用分组对照方法,一组8个分配,收集患儿资料,对一组进行温水湿热敷法,取一层纱布侵透后覆盖于患处,持续性湿敷30分中,对一组进行使用硫酸镁10毫升加入100毫升生理盐水中,取一层纱布侵透药液后覆盖于肿胀处,持续性湿敷30分钟。两组湿敷时间均为药液外渗后十二小时后进行,然后观察湿敷结果。
二、结果
用一层纱布侵透的温开水后覆盖于患处持续性患儿,渗出部分患儿的皮肤呈白色,组织虽消点肿,但是湿敷部位皮肤粗糙,患儿仍有哭闹不安,使用硫酸镁加入生理盐水的,患儿皮肤肿胀消退,肿胀部位并变松弛,皮肤不粗糙,患儿哭闹有所缓解,也能安静入睡。
三、体会
酸镁加上生理盐水持续湿热敷的效果明显比温开水湿热敷的效果要好的多。
四、作用
硫酸镁粉剂外敷可以消肿,用于治疗肢体外伤后肿胀等,硫酸镁针剂口服的话,起到导泻作用,可以使病人出现腹泻等。硫酸镁针剂静滴可以用来补充人体镁离子的不足,还可以起到镇静作用,也可以用于治疗先兆子痫,但不可以治疗心脏病。
硫酸镁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松弛骨骼肌,具有镇静,抗惊厥以及减低颅内压作用。
口服硫酸镁在肠道吸收很少,口服硫酸镁有良好的导泻功能,因此硫酸镁又叫泻盐。口服硫酸镁水溶液到达肠腔后,具有一定渗透压,使肠内渗透压水分不被肠壁吸收,肠内保有大量水分,能机械地刺激肠蠕动而排便。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注射给药,过量镁离子可直接扩张周围血管平滑肌,引起交感神经节传递障碍。肌肉注射一次1-2毫升,静脉滴注,一次1-3毫升,将硫酸镁10毫升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百分之一浓度缓慢注射。
硫酸镁粉剂外敷可以消肿用于治疗肢体外伤后肿胀,帮助改造粗糙皮肤等。硫酸镁易容于水,内服不吸收,水溶液中的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均不易为肠壁所
吸收。使肠内渗透压增高,体液的水分向肠腔移动,使肠腔容积增加,肠壁扩张,从而刺激肠壁的传入神经末梢,反射性的引起肠蠕动增加。而导泻其作用在全部肠道,故作用快而强。作导泻和十二指肠引流剂。硫酸镁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主要用于抗惊厥,它可引起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由于硫酸镁的中枢抑制作用及骨骼肌松弛作用,降压作用,临床主要用于缓解子痫,破伤风等惊厥,也用于高血压危象的急救,也用作解钡的毒。
三、硫酸镁的功效
硫酸镁能刺激十二指肠粘膜反射性地引起总胆管括约肌松弛胆收缩,从而足进胆囊排空,有利胆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每次2-5毫升,每日三次,饭前或餐间口服,常用于治疗惊厥,子痫,尿毒症,破伤风及高血压脑病等。硫酸镁可用于治疗便秘,肠内异常发酵,与驱虫剂并用,可使肠虫易于排出,每次将5-20毫升硫酸镁溶于100-400毫升温开水中,清晨一次口服。
硫酸镁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松弛骨骼肌,具有镇静、抗痉挛以及降低颅内压等作用。常用于治疗惊厥,子痫,尿毒症,破伤风及高血压脑病等。多以硫酸镁10毫升深部肌内注射或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百分之二的溶液缓慢滴注。但应注意直接静注或大剂量肌注硫酸镁很危险,一般每次量多用15毫升即可。使用时应注意观察病人呼吸和血压情况,膝反射迟钝是镁离子足量的标志。
镁在糖和蛋白质的代谢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生长发育期中的儿童如果有消化不良以及应用维生素D时,应补充镁盐。
镁具有许多与钾相似的生理功能,由于镁缺乏的临床表现与缺钾相似,故缺镁往往易被忽视。在缺钾时经过补钾而症状无改善时,应首先考虑到缺镁的可能,这样才可使低镁血症得到及时纠正。
因此,长期输液的患儿,在补钾的同时要注意补镁。每日输液中可加1克的硫酸镁,可防止低镁血症的发生。
心功能不全的病人使用洋地黄药物时,可适当补充镁盐,防止低镁而加重洋地黄的毒性。临床上用镁盐治疗心功能过速常常有效。
口服硫酸镁在肠道吸收很少,但口服硫酸镁有良好的导泻功能,因此硫酸镁又叫泻盐。口服硫酸镁水溶液到达肠腔后,具有一定渗透压使肠内水分不被肠壁吸收。肠内保有大量水分,能机械地刺激肠的蠕动而排便。
因此硫酸镁可用于治疗便秘,肠内异常发酵,与驱虫剂并用,可使肠虫易
于排出,可每次将5克-20克的硫酸镁溶液100-400毫升温开水中,清晨一次口服。浓度不易太高5%为佳,否则排便延迟。
硫酸镁能刺激十二指肠粘膜反射性地引起总胆管括约肌松弛。胆囊收缩,从而促进胆囊排空,有利胆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每次2-5克,每日3次,饭前或餐间口服。5%硫酸镁稀释为33%5mlTid。硫酸镁可用作消化道造影,消炎去肿,使用5%硫酸镁溶液热敷患处,有消炎祛肿的功效。
四、热敷
在临床上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药液外渗部都给予热敷,而应根据外渗药物特性决定。应注意,热敷时间必须在药液外渗后12h内进行,如果药液外渗后超过12h,注射部位皮肤暗红,已产生局部出血者,若此时热敷,使局部组织的温度增高,代谢加快,耗氧增加,会加速组织的坏死,故不能热敷。
五、预防静脉输液的外渗
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在做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选择合适的静脉,正确的选择静脉,有计划的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意识障碍,病危的患儿,化疗时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用粗直的血管: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等时应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透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得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及时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增加巡视次数,加强静脉管理,尽量使用留置针。做好患者宣教,在输液时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如果使用留置针,要交代保管留置针的方法。拔针后正确按压: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拇指沿血管方向纵行向上按压棉球,将两个穿刺点同时压住(皮肤穿刺点和静脉穿刺点),防止渗血。按压时间不少于3min,因血小板及其他凝血物质形成“生理性凝血”需1~3min。
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与按压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瘀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哭闹,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六、心理护理
在进行湿敷护理的同时,要配合心理护理。当病人有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临床治疗,对疾病的康复起着促进作用。一旦发现病人药液外渗,应及时给予安慰解释工作,避免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尤其是女患儿,他们一般比较脆弱,对疼痛较敏感,情绪容易变化,要对他们解释清楚目的、方法,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
七、小结
面对患者对医疗服务、治疗水平越来越高的要求,从专业理论、操作技巧、新知识等方面有重点地对护士开展继续教育,促进专业发展十分必要。
静脉治疗是一种有创性介入治疗,操作中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引起医疗纠纷,静脉输液是发生护患纠纷最多的治疗环节。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更具有重要意义。用温水热敷治疗药液静脉外渗,疗效较差,药液静脉外渗超过12h热敷,会使局部湿度增高、代谢加快、耗氧加速而使组织坏死。若是小范围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12h内可以用湿热敷;若是大范围的外渗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25%的硫酸镁持续湿敷的效果明显好于热敷法,疗效佳,且静脉药液外渗7d内还可以治疗,费用低无副反应,解决临床药液外渗对输液工作带来不便的困扰。此护理简单方便,成本低廉,具有推广应用的实际意义。
综上所述,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静脉输液外渗,临床上并不少见,但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还是能够避免的。同时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提高自身的相关专业知识水平,有预见性地观察和护理,做到早预防,早处理,是防止静脉输液外渗的基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