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度输液中心护理工作计划
2013年度,我们将围绕医院工作目标,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全面巩固和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为主题,加强全科护士业务学习,提高各项技术 操作水平,保障患者护理安全,为患者提供温馨满意的服务等方面进行工作,现 计划如下:
一.坚强科室人员医德医风学习。
1.在工作中使用文明用语,规范护士行为。
2.每月带领科室人员学习医德医风内容,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3.培养全科护士敬业精神,凡事以大局为重,以医院利益为重。
二.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医疗安全。
1.对科室护理人员的管理:强化科室人员医疗安全意识,加强责任心。在工 作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业务知识及操作水平,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隐 患。
2.对护理操作环节管理:输液、注射、各种过敏试验等,虽然是日常工作,但如果一旦发生问题,就关乎患者生命,是护理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
3.每周查科室护理质控情况,并排查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分析 发生的原因,吸取教训,提出防范与改进措施。
三.以病人为中心,提供人性化服务,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1.培养护理人员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把病人的需要作为第一 需要,把病人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加强主动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
2.热情接待患者,加强与患者和患者家属的沟通,护患沟通能缩短护患距离,是做好一切护理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3.保持输液大厅的整洁,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输液环境。
四.加强院感知识学习,严格执行医院感染制度。
1.加强院感知识学习,内容包括消毒隔离知识、医务人员与卫生、医院内感
染的预防控制和医疗垃圾的分类收集等。
2.在工作中落实消毒隔离及传染病管理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发生。
3.定期配合医院感染科进行环境监测,检查医疗垃圾的分类及院感制度的执 行情况。
4.增强科室人员自身防护意识,防止针刺伤和其他利器损伤。
五.提高科室护理人员业务素质。
1.按计划美元组织2次护理业务,并抽查背诵情况。
2.每月考一项操作并记录成绩,内容为中医技术操作。
3.每周晨间提问2次,内容为中基知识、专科理论知识、核心制度等,注意 内涵质量的提高。
第二篇:输液中心护理常规
目 录
[专科护理常规目录]
一、输液室一般护理常规……………………………………………………………1
二、心跳呼吸骤停病人抢救护理……………………………………………………3
三、过敏性休克病人抢救护理………………………………………………………4
四、静脉炎护理………………………………………………………………………5
五、静脉渗漏的护理…………………………………………………………………6
六、输液反应病人的护理……………………………………………………………7
七、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8
[专科护理操作规程目录]
一、心肺复苏…………………………………………………………………………9
二、简易呼吸气囊……………………………………………………………………10
输液中心专科护理常规
一、输液室一般护理常规
(一)收药
1.核对病历与输液卡姓名、药品医嘱是否相符;连续输液者告知须每天携带药、病历、发票和输液卡(如需要预约输液的病人,填写预约输液告知书,次日只需在约定时间内带上预约输液告知书即可)。
2.核对输液卡与药物是否相符,并检查药物质量及有无配伍禁忌。
3.根据就诊卡号,打印瓶签输液贴和输液号码,与输液卡上姓名、医嘱核对一致后粘贴输液袋,提交配置室。(注:急诊优先)
4.使用青霉素等易过敏的药物时,应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是否已做过敏试验并查看病历卡是否盖章。
5.告知患者仔细阅读输液须知。
(二)配制
1.加药前:
(1)核对输液卡、瓶签与药物一致性(姓名、药名、剂量、浓度、皮试结果)。(2)检查药物质量及有效期。2.加药后 :
(1)检查溶液性状,瓶签与空药瓶核对后用PDA进行扫描。(2)将输液器插入第一袋,关闭调速器,放于篮中。3.注意事项:
(1)如有BID的补液,最后一袋用外包装包起来,穿刺护士告知病人最后一袋的具体配药时间,(三)注射
1.评估
(1)评估患者病情。
(2)评估患者局部皮肤、血管状况。2.操作要点
(1)检查溶液性状。
(2)双向核对患者姓名,核对瓶签、输液卡和输液号,并用PDA进行扫描确认无误。(3)规范执行穿刺。(4)调节滴速。
(5)再次核对姓名、瓶签与输液卡。
(6)告知患者输入药物的作用及输液中的注意事项。
(四)巡视
1.保持输液大厅的整洁、安静。
2.主动巡视、及时换液,并做好药物宣教工作。3.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查明原因,汇报医生处理。4.观察患者局部情况,如:肿胀、渗漏等应立即处理。
5.输液结束时,护士用PDA扫描输液号,PDA屏幕上显示结束方可拔针,如果无法结束,查明原因后方可拔针。
6.特殊患者进行病人身旁和书面交班。
(五)注意事项
1.对长期输液的患者,应当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
2.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药物性质调节滴速。每瓶输液有开始时间、滴速、结束时间、执行者签名、输液完毕后及时拔针。
3.患者发生输液反应时应当及时处理。
4.随时观察输液患者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渗漏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5.在使用PDA扫描穿刺和更换补液时,PDA出现震动和异常声音,护士应立即查找原因,确保无误
(六)健康教育措施
1.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及输液安全知识宣传。2.墙上、地上张贴注意事项、警示标志及温馨提示。
二、心跳呼吸骤停病人抢救护理
【观察要点】
迅速、准确的判断病人有无心跳呼吸。
一看:病人神志丧失,呼吸停止,面色青紫,瞳孔散大。二摸:大动脉搏动消失。三听:心音消失。
【急救护理】
1.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清除口鼻腔异物,解开衣领,有义齿者取出,用CE手法开放气道,用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术并连接人工呼吸机。2.建立有效循环
按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行心脏按压术,同时准备心肺复苏仪并使用。3. 建立有效静脉通道,迅速准备按医嘱用药,并观察用药效果。
4. 进行心电监护,如出现室颤,立即协助行电除颤术,单相波首次和系列电击能量为360焦耳,双相波为150~200焦耳。
5. 及早使用冰枕、冰帽,按医嘱给予脱水剂、激素及促进脑细胞代谢的药物。6. 做好基础护理,防止继发感染。
7.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填写抢救病人记录单。8. 病情稳定后遵医嘱护送入ICU。
【护理评价(复苏有效指证)】
1. 自主心跳恢复,能触到心尖搏动。2. 能摸到大动脉搏动。3. 呼吸改善,或出现自主呼吸。
4. 散大的瞳孔再度缩小,对光反射、角膜、睫毛反射出现。5. 面色、口唇、甲床及皮肤等色泽由灰转红。6. 上肢收缩压>60mmHg。
三、静脉炎护理
【观察要点】
1. 局部皮肤、血管情况。2. 局部肿胀、疼痛情况。3. 心理状况。
【护理措施】
1.合理使用药物,正确掌握药物给药的方法、浓度和输注速度。2.合理选择血管,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建立系统使用静脉的计划。
3.局部治疗:50%硫酸镁热湿敷、外涂喜疗妥软膏、碘伏湿敷或微波治疗等。附 静脉炎分级 0级:没有症状
1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
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2.5cm,有脓液渗出。
四、静脉渗漏护理
【观察要点】
1. 局部红、肿、热、痛情况。2. 局部皮肤、组织损伤进展。3. 心里状况。
【护理措施】
1. 停止输注,在拔针前应尽量抽出外渗的化疗药物,然后拔出针尖,局部行封闭治疗。2. 根据具体药物选择用合适的拮抗剂。
3. 冷敷:使用于大部分化疗药物,渗出后宜采用局部冷敷6~12小时,但草酸铂及长春碱类药物不宜冷敷。
4. 热敷:适用于植物碱类药物,但对已发生严重缺血者热敷反而有害。
5.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下一步治疗。如对多发性小水疱应注意保持水疱的完整性,保持情况并抬高局部肢体,待自然吸收;对直径>2cm的大水疱,应抽吸水疱内液体,避免去表皮。6. 患肢抬高并禁止静脉注射。
7. 渗漏24小时后可采用或配合红外线局部照射、超短理疗等方法。8. 局部组织发生坏死,应按外科方法予以处理。
9. 恢复期鼓励病人多做肢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肢体功能。附1 静脉渗漏分级 0级:没有症状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1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15cm,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
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瘀斑、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直径>15cm,循环障碍,中度到重度疼痛,任何容量的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液体的渗出。附2 护理人员或病人意外接触化疗药物的处理:
1. 立即停止接触,皮肤意外接触时,需立即用肥皂及冷清水清洗。2. 若药物接触到眼睛时,需用大量冷清水清洗 3. 接触的外渗药液应立即由专职人员处理。
4. 所有外渗液必须用吸水纸吸干,然后用肥皂和水清洗三次,不能用吸尘器吸外渗液。
五、输液反应病人的护理
【观察要点】
1. 注意血压、脉搏、呼吸变化 2. 局部皮肤、组织、血管情况。3. 心、肺及全身情况。4. 心理状态。
【护理措施】
1. 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2. 监测生命体征。
3.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氧、人工呼吸等。4. 遵医嘱使用各类药物,并观察用药效果。5. 按各种输液反应特点进行处理。发热反应
1.减慢滴速或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2.输液用具作好去热源的处理。
3.对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按医嘱给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4.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管送检验室作细菌培养。急性肺水肿
1. 立即置病人端坐位,两脚下垂。
2. 加压给氧,氧气加20~30%酒精湿化后吸入。3. 按医嘱给用镇静剂和扩血管药物及毛地黄等强心剂。4. 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结扎,可有效减少静脉回心血量。空气栓塞
1. 立即置病人于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2. 氧气吸入。
3. 加压输液或输血时严密观察,护士不得离开病人。静脉炎(按静脉炎护理常规)
六、过敏性休克病人抢救护理(科内自定)【观察要点】
1. 生命体证、神志、瞳孔及尿量。
2. 皮肤、面色及末梢循环,有无苍白、紫绀、片状瘀斑,四肢湿冷等情况。3. 心、肺、腹部情况。
4. 各种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结果。
【急救护理措施】
1. 立即停药(更换输液器),就地抢救。2. 皮下或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0.5~1mg。
3. 取中凹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º,下肢抬高15~20º),盖被保暖 4.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必要时人工呼吸、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5. 建立有效静脉通道,迅速遵医嘱使用激素、抗组胺类药物、备血,并观察用药效果。6. 留置导尿管,记录尿量。
7. 严密监测生命体证变化,及时填写抢救危重病人记录单。8. 病情稳定后遵医嘱护送入病房。
七、小儿高热惊厥护理(科内自定)
【观察要点】
1. 询问病史、发病情况。
2. 生命体证、神志、瞳孔以及对光反射,有无病理反射及抽搐。3. 心、肺、腹部情况。4. 皮肤颜色、湿度、温度。
【护理措施】
1. 患儿置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于臼齿处放置压舌板或舌垫。如牙关紧闭,不可强行塞入以防外伤,可采用穴位刺激。
2. 吸氧,保持呼吸道畅通,及时吸痰清除口鼻腔分泌物防止窒息。
3. 遵医嘱药物止痉,如苯巴比妥肌注或安定静脉注射,或直肠注入水合氯醛。4. 控制发热,如冰袋降温,温水擦洗,遵医嘱应用退热药。5. 心理护理。
6.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填写抢救病人护理记录。7. 病情稳定后遵医嘱送入病房。
第三篇:输液外渗护理
输液外渗患儿护理
输液外渗是指输液过程中药物漏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是输液时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必须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减少患者的痛苦,防止护患纠纷,达到治疗的目的。所以认真分析发生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静脉给药是患病儿防病、治病、抢救危重患儿的一种方法、有效的一种途径,而且常用的是小儿头皮静脉,小儿头皮静脉非常丰富,分支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且静脉表浅易见,不易滑动,便于固定,因此,小儿多采用头皮静脉输液,注射时应鉴别头皮静脉与头皮动脉,如果误入动脉回血呈冲击状,推注药液阻力大。局部出现树枝分布状苍白,清醒患儿可出现痛苦面容,但是由于患儿易动,哭闹等多种原因,经常引起静脉药液外渗,使患儿注射部位皮肤苍白或者是暗红,注射部位并疼痛难忍,局部肿胀,甚至引起组织坏死及关节活动受限等,增加了患儿的痛苦,损伤了患儿的健康,并且给护理人员带来一些重复做事的困扰,在工作中如果有患儿哭闹不安情况下护理人员要多观察患儿输液部位是不是药液外渗引起患儿哭闹不安等因素。
1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
1.1外力因素(1)多数患者由于大意,触碰针头,或解手取物,使针头滑脱,造成外渗。(2)小儿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天性好动,不懂得配合,肢体又难以固定,容易造成针头滑脱和静脉破损。同时,由于婴幼儿表达能力不强,容易造成外渗加重。(3)老年人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此外,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4)意识障碍的患者: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中风、颅脑外伤的患者,由于昏迷、躁狂、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2血管因素(1)微循环障碍:如失血、脱水、休克等,使血管塌陷,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2)静脉炎:由于血管壁炎症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容易发生外渗。(3)血管硬化:如老年人血管硬化而且脆弱,慢性病反复穿刺也会使血管硬化,容易造成药液外渗。(3)敷贴过大: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4)在关节及关节附近的血管,由于这些部位活动度大,血管不固定容易外渗,而且一旦外渗损伤程度较严重。
1.3药物因素(1)高渗性药物,如高渗葡萄糖、甘露醇、钙剂等,对
血管刺激比较大,易造成血管收缩、痉挛,使药物外渗,甚至发生静脉炎。(2)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等,也容易造成外渗。
(3)化疗药对血管损伤比较严重,一旦发生渗漏,容易造成组织坏死,后果非常严重。
技术因素
1、穿刺过浅或过深。穿刺过浅时,针头斜面没有完全进入血管,使部分药液渗漏到血管外。而穿刺过深时,针头损伤血管对侧,造成药液外渗,乃至于皮下瘀血。
2、输注刺激性药物时没有保护好静脉,造成血管痉挛以至于药液外渗。
3、同一部位穿刺过多,造成静脉的损伤及护理风险管理在输液室的应用
护理风险管理理论在输液室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通过识别、评估可能存在的或潜在的可引发风险的因素;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进行预防和控制,使输液室的护理风险降到最低,确保病人的安全。
护理风险是指存在于整个诊疗护理过程中的可能会导致损失和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或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它始终贯穿于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环节中,有时即便是极为简单或微不足道的临床护理活动都带有风险[2],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它是通过护理风险分析,寻求风险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3]在输液室的护理过程中,有相当多潜在或明显的护理风险,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对各种护理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减少护理风险,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
为了减轻药液給患儿带来的损害和痛苦,文章中重介绍硫酸镁湿敷治疗药液外渗的疗效现报到如下:
一、临床资料及方法
1一般资料
选用2010年1月-2011年9月进入我科住院患病儿,发生药液静脉外渗患儿15起,根据外渗程度可分为,轻度外渗,中度外渗,重度外渗,轻度:外渗者注射部位疼痛,局部肿胀面积不超过两个厘米,患儿能忍受,中度:注射部位难忍,局部肿胀面积在两个至四个厘米,重度:局部肿胀面积在四个厘米以上,皮肤由苍白转为暗红,患儿哭闹不安,及时发现去除肿胀部位的针以后,患儿哭闹有所缓解。现在将发生起数分为两个小组,两个小组年龄、性别、相
同疾病等各方面归在一起。
2方法
把发生输液外渗患儿16起采用分组对照方法,一组8个分配,收集患儿资料,对一组进行温水湿热敷法,取一层纱布侵透后覆盖于患处,持续性湿敷30分中,对一组进行使用硫酸镁10毫升加入100毫升生理盐水中,取一层纱布侵透药液后覆盖于肿胀处,持续性湿敷30分钟。两组湿敷时间均为药液外渗后十二小时后进行,然后观察湿敷结果。
二、结果
用一层纱布侵透的温开水后覆盖于患处持续性患儿,渗出部分患儿的皮肤呈白色,组织虽消点肿,但是湿敷部位皮肤粗糙,患儿仍有哭闹不安,使用硫酸镁加入生理盐水的,患儿皮肤肿胀消退,肿胀部位并变松弛,皮肤不粗糙,患儿哭闹有所缓解,也能安静入睡。
三、体会
酸镁加上生理盐水持续湿热敷的效果明显比温开水湿热敷的效果要好的多。
四、作用
硫酸镁粉剂外敷可以消肿,用于治疗肢体外伤后肿胀等,硫酸镁针剂口服的话,起到导泻作用,可以使病人出现腹泻等。硫酸镁针剂静滴可以用来补充人体镁离子的不足,还可以起到镇静作用,也可以用于治疗先兆子痫,但不可以治疗心脏病。
硫酸镁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松弛骨骼肌,具有镇静,抗惊厥以及减低颅内压作用。
口服硫酸镁在肠道吸收很少,口服硫酸镁有良好的导泻功能,因此硫酸镁又叫泻盐。口服硫酸镁水溶液到达肠腔后,具有一定渗透压,使肠内渗透压水分不被肠壁吸收,肠内保有大量水分,能机械地刺激肠蠕动而排便。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注射给药,过量镁离子可直接扩张周围血管平滑肌,引起交感神经节传递障碍。肌肉注射一次1-2毫升,静脉滴注,一次1-3毫升,将硫酸镁10毫升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百分之一浓度缓慢注射。
硫酸镁粉剂外敷可以消肿用于治疗肢体外伤后肿胀,帮助改造粗糙皮肤等。硫酸镁易容于水,内服不吸收,水溶液中的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均不易为肠壁所
吸收。使肠内渗透压增高,体液的水分向肠腔移动,使肠腔容积增加,肠壁扩张,从而刺激肠壁的传入神经末梢,反射性的引起肠蠕动增加。而导泻其作用在全部肠道,故作用快而强。作导泻和十二指肠引流剂。硫酸镁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主要用于抗惊厥,它可引起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由于硫酸镁的中枢抑制作用及骨骼肌松弛作用,降压作用,临床主要用于缓解子痫,破伤风等惊厥,也用于高血压危象的急救,也用作解钡的毒。
三、硫酸镁的功效
硫酸镁能刺激十二指肠粘膜反射性地引起总胆管括约肌松弛胆收缩,从而足进胆囊排空,有利胆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每次2-5毫升,每日三次,饭前或餐间口服,常用于治疗惊厥,子痫,尿毒症,破伤风及高血压脑病等。硫酸镁可用于治疗便秘,肠内异常发酵,与驱虫剂并用,可使肠虫易于排出,每次将5-20毫升硫酸镁溶于100-400毫升温开水中,清晨一次口服。
硫酸镁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松弛骨骼肌,具有镇静、抗痉挛以及降低颅内压等作用。常用于治疗惊厥,子痫,尿毒症,破伤风及高血压脑病等。多以硫酸镁10毫升深部肌内注射或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百分之二的溶液缓慢滴注。但应注意直接静注或大剂量肌注硫酸镁很危险,一般每次量多用15毫升即可。使用时应注意观察病人呼吸和血压情况,膝反射迟钝是镁离子足量的标志。
镁在糖和蛋白质的代谢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生长发育期中的儿童如果有消化不良以及应用维生素D时,应补充镁盐。
镁具有许多与钾相似的生理功能,由于镁缺乏的临床表现与缺钾相似,故缺镁往往易被忽视。在缺钾时经过补钾而症状无改善时,应首先考虑到缺镁的可能,这样才可使低镁血症得到及时纠正。
因此,长期输液的患儿,在补钾的同时要注意补镁。每日输液中可加1克的硫酸镁,可防止低镁血症的发生。
心功能不全的病人使用洋地黄药物时,可适当补充镁盐,防止低镁而加重洋地黄的毒性。临床上用镁盐治疗心功能过速常常有效。
口服硫酸镁在肠道吸收很少,但口服硫酸镁有良好的导泻功能,因此硫酸镁又叫泻盐。口服硫酸镁水溶液到达肠腔后,具有一定渗透压使肠内水分不被肠壁吸收。肠内保有大量水分,能机械地刺激肠的蠕动而排便。
因此硫酸镁可用于治疗便秘,肠内异常发酵,与驱虫剂并用,可使肠虫易
于排出,可每次将5克-20克的硫酸镁溶液100-400毫升温开水中,清晨一次口服。浓度不易太高5%为佳,否则排便延迟。
硫酸镁能刺激十二指肠粘膜反射性地引起总胆管括约肌松弛。胆囊收缩,从而促进胆囊排空,有利胆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每次2-5克,每日3次,饭前或餐间口服。5%硫酸镁稀释为33%5mlTid。硫酸镁可用作消化道造影,消炎去肿,使用5%硫酸镁溶液热敷患处,有消炎祛肿的功效。
四、热敷
在临床上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药液外渗部都给予热敷,而应根据外渗药物特性决定。应注意,热敷时间必须在药液外渗后12h内进行,如果药液外渗后超过12h,注射部位皮肤暗红,已产生局部出血者,若此时热敷,使局部组织的温度增高,代谢加快,耗氧增加,会加速组织的坏死,故不能热敷。
五、预防静脉输液的外渗
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在做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选择合适的静脉,正确的选择静脉,有计划的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意识障碍,病危的患儿,化疗时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用粗直的血管: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等时应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透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得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及时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增加巡视次数,加强静脉管理,尽量使用留置针。做好患者宣教,在输液时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如果使用留置针,要交代保管留置针的方法。拔针后正确按压: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拇指沿血管方向纵行向上按压棉球,将两个穿刺点同时压住(皮肤穿刺点和静脉穿刺点),防止渗血。按压时间不少于3min,因血小板及其他凝血物质形成“生理性凝血”需1~3min。
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与按压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瘀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哭闹,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六、心理护理
在进行湿敷护理的同时,要配合心理护理。当病人有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临床治疗,对疾病的康复起着促进作用。一旦发现病人药液外渗,应及时给予安慰解释工作,避免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尤其是女患儿,他们一般比较脆弱,对疼痛较敏感,情绪容易变化,要对他们解释清楚目的、方法,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
七、小结
面对患者对医疗服务、治疗水平越来越高的要求,从专业理论、操作技巧、新知识等方面有重点地对护士开展继续教育,促进专业发展十分必要。
静脉治疗是一种有创性介入治疗,操作中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引起医疗纠纷,静脉输液是发生护患纠纷最多的治疗环节。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更具有重要意义。用温水热敷治疗药液静脉外渗,疗效较差,药液静脉外渗超过12h热敷,会使局部湿度增高、代谢加快、耗氧加速而使组织坏死。若是小范围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12h内可以用湿热敷;若是大范围的外渗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25%的硫酸镁持续湿敷的效果明显好于热敷法,疗效佳,且静脉药液外渗7d内还可以治疗,费用低无副反应,解决临床药液外渗对输液工作带来不便的困扰。此护理简单方便,成本低廉,具有推广应用的实际意义。
综上所述,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静脉输液外渗,临床上并不少见,但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还是能够避免的。同时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提高自身的相关专业知识水平,有预见性地观察和护理,做到早预防,早处理,是防止静脉输液外渗的基本保证。
第四篇:护理质控中心工作计划
2014年护理质控中心工作计划
按照省市护理质控中心要求,护理质量控制中心重点强化“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促使护理质量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结合我县护理工作实际,制定本工作计划如下:
1、每季度召开护理质控中心专家成员会议,集中学习护理管理知识,借鉴先进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不断改进护理质量管理工作。
2、制定或修订护理质量标准、操作规范、考核标准及评估方法并组织实施。
3、调研全县护理质量状况,拟定护理质量阶段目标,年终进行评价。
4、定期组织培训:(1)理论培训:①进行《护理质量与安全指标管理》、,压疮、新生儿红臀、跌倒/坠床、院感知识、临床护理管理、护理文书书写等专项讲座。②举办护理骨干业务讲座比赛1次,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2)操作技能培训:县直和乡镇医院分别进行,专人负责,密切结合工作实际,突出操作性、实用性。
5、组织护理专家对全县乡镇医院进行护理业务指导和质量监督、考核,并将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医院,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追踪落实情况。
6、定期对全县一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工作质量指标的统计、分析,完善质控信息;落实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质控中心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汇总,给予指导性意见,达到经验/教训共享。
7、加强与全县各级医院的沟通,推进医院护理管理与质控的信息化建设,完成省、市护理质控中心和县卫生局布置的各项任务。
第五篇:输液故障和输液反应及护理
输液故障和输液反应及护理
(一).常见输液故障和处理
1.溶液滴速不畅或不滴
(1)针头滑出血管外:更换针头重新穿刺。
(2)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调整针头角度或变换肢体位置至通畅。
(3)针头阻塞:更换针头重行穿刺。
(4)压力过低:抬高输液瓶位置。
(5)静脉痉挛:药液自然回温或静脉周围局部热敷。
2.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过高
3.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过低
4.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
(二)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1.发热反应
(1)临床表现: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到1小时,表现为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可自行恢复正常;重者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1℃,伴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
(2)原因: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多由于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又被污染,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输液器消毒不严或被污染,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所致。
(3)护理措施
1)预防: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等,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2)减慢滴速或停止输液,与医生联系,注意体温变化。
3)寒战时适当增加盖被、热水袋保暖、热饮;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
4)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5)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做细菌培养,查明发热原因。
2.循环负荷过重(急性肺水肿)
(1)临床表现:在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从口鼻涌出,两肺可闻及湿啰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2)原因:与输液速度过快、输入液量过多有关。
(3)护理措施
1)预防:严格控制输液滴速和输液量,对心、肺疾患病人及老年人、儿童尤为重要。
2)停止输液,联系医生,配合抢救。
3)端坐位,两腿下垂。必要时四肢轮流结扎,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个肢体的止血带。
4)高流量氧气吸入,使肺泡内压力增高,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的产生;20%~30%乙醇湿化吸氧,因乙醇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以此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
5)选用镇静、平喘、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
3.静脉炎
(1)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2)原因: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化学性炎症)
输液导管长时间留置(机械性炎症)
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细菌性炎症)
(3)护理措施
1)预防:严格无菌操作;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
2)立即停止局部输液,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行热湿敷。
3)中药治疗,如意金黄散局部外敷,具有清热、止痛、消肿的作用。
4)超短波理疗。
5)合并感染,抗生素治疗。
4.空气栓塞
(1)临床表现:胸闷异常不适或胸骨后疼痛,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濒死感觉。伴濒死感,心前区听诊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心电图可表现为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
(2)原因:与大量空气经静脉输液管进入血循环有关。
空气进入静脉,经右心房到右心室,空气量少,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分散进入肺小动脉,经毛细血管吸收;空气量大,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死亡。
(3)护理措施
1)预防:输液前排尽输液管内空气;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加压输液或输血时应专人守护。
2)停止输液
3)左侧卧位并头低足高: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以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位使肺动脉的位置处于低位,利于气泡飘移至右心室尖部,避开肺动脉口。随心脏的舒缩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逐渐被吸收。
4)氧气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