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外渗患儿的护理

时间:2019-05-14 23:5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输液外渗患儿的护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输液外渗患儿的护理》。

第一篇:输液外渗患儿的护理

输液外渗患儿的护理

静脉给药是患儿防病、治病、抢救危重患儿的一种迅速、有效的给药途径。但是,由于患儿易动、哭闹等多种原因经常引起静脉药液外渗,使患儿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局部皮肤苍白或暗红,组织坏死及关节活动受限等,增加了患儿的痛苦,损害了患儿健康并给输液工作带来困扰。为了减轻药液静脉外渗给患儿带来的损害及痛苦,本文着重 研究 酚妥拉明湿敷治疗药液外渗的疗效(除化疗药液外渗外)。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与 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07年1月入住我科的发生药液静脉外渗患儿87例,根据临床症状把组织损伤分为轻、中、重度。轻度:注射部位疼痛,局部肿胀面积不超过2 cm;中度:注射部位疼痛难忍,局部肿胀面积在2 cm~4 cm;重度:局部肿胀面积在4 cm以上,皮肤由苍白转为暗红。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5例,对照组42例。两组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将发生输液外渗患儿87例采用组间对照方法,实验组45例,对照组42例,收集两组患儿资料,对对照组进行传统的热敷法,取4层纱布浸透50 ℃热开水后覆盖于患处,持续湿敷。对试验组进行护理干预,用2%的酚妥拉明1 mL加生理盐水50 mL,取4层纱布浸透药液后覆盖于患处,持续湿敷。两组湿敷时间均为药液外渗后12h内进行,观察其结果。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药液外渗效果观察(略)

与对照组比较:χ2=23.99,P<0.01 体会

由表1可知,用2%的酚妥拉明持续湿敷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热敷法。

3.1 酚妥拉明是一种具有竞争性非选择性α1和α2受体阻断药,通过阻断突触或α1和α2受体,而引起血管扩张,改善循环促使药液外渗的吸收和排泄,从而对抗药物损伤效应。对已知酚妥拉明过敏者和化疗药物外渗时慎用此药湿敷,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3.2 热敷

临床观察发现,并不是所有药液外渗部都给予热敷,而应根据外渗药物特性决定。应注意,热敷措施必须在药液外渗后12 h内进行,如果药液外渗后超过12 h,注射部位皮肤暗红,已产生局部出血,若此时热敷,使局部组织温度增高,代谢加快,耗氧增加,会加速组织坏死,故不能热敷。

3.3 积极预防静脉输液外渗

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选择合适静脉,正确地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意识障碍、病危的患儿,化疗时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粗直的血管;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等时,应用 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隔2 h~3 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畅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哭闹,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3.4 心理护理

在进行湿敷护理的同时,要配合心理护理。当病人有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临床治疗,对疾病的康复起着促进作用。一旦发现病人药液外渗,应及时给予安慰解释工作,避免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尤其是女患儿,他们一般比较脆弱,对疼痛较敏感,情绪容易变化,要对他们解释清楚目的、方法,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

小结

面对患者对医疗服务、治疗水平越来越高的要求,从专业 理论、操作技巧、新知识等方面有重点地对护士开展继续 教育,促进专业 发展 十分必要[1]。静脉治疗是一种有创性介入治疗,操作中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引起医疗纠纷[2]。有报道[3],静脉输液是发生护患纠纷最多的治疗环节。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更具有重要的意义。用50 ℃热开水热敷治疗药液静脉外渗,疗效较差,药液静脉外渗超过12 h热敷,会使局部湿度增高、代谢加快、耗氧加速而使组织坏死。若是小范围外渗,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12 h内可以用湿热敷;若是大范围外渗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2%的酚妥拉明持续湿敷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热敷法,疗效佳,且静脉药液外渗7 d内还可以治疗,费用低,无副反应,解决临床药液外渗对输液工作带来不便的困扰。此护理简单方便,成本低廉,具有推广应用的实际意义。更多儿科护理论文就在中国护理论文发表网

【 参考 文献 】

[1] 尤黎明.专科护士在护理专业中的角色和地位[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85~88.[2] 李欣欣,刘钟梅,张全英,等.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护理风险管理[J].吉林医学,2006,27(2):170~171.[3] 卢人玉,彭 玉.静脉输液护理存在的 问题 及举证责任倒置的思考[J].现代 护理,2002,8(11):865

第二篇:输液外渗护理

输液外渗患儿护理

输液外渗是指输液过程中药物漏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是输液时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必须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减少患者的痛苦,防止护患纠纷,达到治疗的目的。所以认真分析发生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静脉给药是患病儿防病、治病、抢救危重患儿的一种方法、有效的一种途径,而且常用的是小儿头皮静脉,小儿头皮静脉非常丰富,分支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且静脉表浅易见,不易滑动,便于固定,因此,小儿多采用头皮静脉输液,注射时应鉴别头皮静脉与头皮动脉,如果误入动脉回血呈冲击状,推注药液阻力大。局部出现树枝分布状苍白,清醒患儿可出现痛苦面容,但是由于患儿易动,哭闹等多种原因,经常引起静脉药液外渗,使患儿注射部位皮肤苍白或者是暗红,注射部位并疼痛难忍,局部肿胀,甚至引起组织坏死及关节活动受限等,增加了患儿的痛苦,损伤了患儿的健康,并且给护理人员带来一些重复做事的困扰,在工作中如果有患儿哭闹不安情况下护理人员要多观察患儿输液部位是不是药液外渗引起患儿哭闹不安等因素。

1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

1.1外力因素(1)多数患者由于大意,触碰针头,或解手取物,使针头滑脱,造成外渗。(2)小儿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天性好动,不懂得配合,肢体又难以固定,容易造成针头滑脱和静脉破损。同时,由于婴幼儿表达能力不强,容易造成外渗加重。(3)老年人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此外,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4)意识障碍的患者: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中风、颅脑外伤的患者,由于昏迷、躁狂、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2血管因素(1)微循环障碍:如失血、脱水、休克等,使血管塌陷,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2)静脉炎:由于血管壁炎症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容易发生外渗。(3)血管硬化:如老年人血管硬化而且脆弱,慢性病反复穿刺也会使血管硬化,容易造成药液外渗。(3)敷贴过大: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4)在关节及关节附近的血管,由于这些部位活动度大,血管不固定容易外渗,而且一旦外渗损伤程度较严重。

1.3药物因素(1)高渗性药物,如高渗葡萄糖、甘露醇、钙剂等,对

血管刺激比较大,易造成血管收缩、痉挛,使药物外渗,甚至发生静脉炎。(2)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等,也容易造成外渗。

(3)化疗药对血管损伤比较严重,一旦发生渗漏,容易造成组织坏死,后果非常严重。

技术因素

1、穿刺过浅或过深。穿刺过浅时,针头斜面没有完全进入血管,使部分药液渗漏到血管外。而穿刺过深时,针头损伤血管对侧,造成药液外渗,乃至于皮下瘀血。

2、输注刺激性药物时没有保护好静脉,造成血管痉挛以至于药液外渗。

3、同一部位穿刺过多,造成静脉的损伤及护理风险管理在输液室的应用

护理风险管理理论在输液室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通过识别、评估可能存在的或潜在的可引发风险的因素;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进行预防和控制,使输液室的护理风险降到最低,确保病人的安全。

护理风险是指存在于整个诊疗护理过程中的可能会导致损失和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或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它始终贯穿于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环节中,有时即便是极为简单或微不足道的临床护理活动都带有风险[2],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它是通过护理风险分析,寻求风险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3]在输液室的护理过程中,有相当多潜在或明显的护理风险,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对各种护理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减少护理风险,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

为了减轻药液給患儿带来的损害和痛苦,文章中重介绍硫酸镁湿敷治疗药液外渗的疗效现报到如下:

一、临床资料及方法

1一般资料

选用2010年1月-2011年9月进入我科住院患病儿,发生药液静脉外渗患儿15起,根据外渗程度可分为,轻度外渗,中度外渗,重度外渗,轻度:外渗者注射部位疼痛,局部肿胀面积不超过两个厘米,患儿能忍受,中度:注射部位难忍,局部肿胀面积在两个至四个厘米,重度:局部肿胀面积在四个厘米以上,皮肤由苍白转为暗红,患儿哭闹不安,及时发现去除肿胀部位的针以后,患儿哭闹有所缓解。现在将发生起数分为两个小组,两个小组年龄、性别、相

同疾病等各方面归在一起。

2方法

把发生输液外渗患儿16起采用分组对照方法,一组8个分配,收集患儿资料,对一组进行温水湿热敷法,取一层纱布侵透后覆盖于患处,持续性湿敷30分中,对一组进行使用硫酸镁10毫升加入100毫升生理盐水中,取一层纱布侵透药液后覆盖于肿胀处,持续性湿敷30分钟。两组湿敷时间均为药液外渗后十二小时后进行,然后观察湿敷结果。

二、结果

用一层纱布侵透的温开水后覆盖于患处持续性患儿,渗出部分患儿的皮肤呈白色,组织虽消点肿,但是湿敷部位皮肤粗糙,患儿仍有哭闹不安,使用硫酸镁加入生理盐水的,患儿皮肤肿胀消退,肿胀部位并变松弛,皮肤不粗糙,患儿哭闹有所缓解,也能安静入睡。

三、体会

酸镁加上生理盐水持续湿热敷的效果明显比温开水湿热敷的效果要好的多。

四、作用

硫酸镁粉剂外敷可以消肿,用于治疗肢体外伤后肿胀等,硫酸镁针剂口服的话,起到导泻作用,可以使病人出现腹泻等。硫酸镁针剂静滴可以用来补充人体镁离子的不足,还可以起到镇静作用,也可以用于治疗先兆子痫,但不可以治疗心脏病。

硫酸镁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松弛骨骼肌,具有镇静,抗惊厥以及减低颅内压作用。

口服硫酸镁在肠道吸收很少,口服硫酸镁有良好的导泻功能,因此硫酸镁又叫泻盐。口服硫酸镁水溶液到达肠腔后,具有一定渗透压,使肠内渗透压水分不被肠壁吸收,肠内保有大量水分,能机械地刺激肠蠕动而排便。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注射给药,过量镁离子可直接扩张周围血管平滑肌,引起交感神经节传递障碍。肌肉注射一次1-2毫升,静脉滴注,一次1-3毫升,将硫酸镁10毫升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百分之一浓度缓慢注射。

硫酸镁粉剂外敷可以消肿用于治疗肢体外伤后肿胀,帮助改造粗糙皮肤等。硫酸镁易容于水,内服不吸收,水溶液中的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均不易为肠壁所

吸收。使肠内渗透压增高,体液的水分向肠腔移动,使肠腔容积增加,肠壁扩张,从而刺激肠壁的传入神经末梢,反射性的引起肠蠕动增加。而导泻其作用在全部肠道,故作用快而强。作导泻和十二指肠引流剂。硫酸镁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主要用于抗惊厥,它可引起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由于硫酸镁的中枢抑制作用及骨骼肌松弛作用,降压作用,临床主要用于缓解子痫,破伤风等惊厥,也用于高血压危象的急救,也用作解钡的毒。

三、硫酸镁的功效

硫酸镁能刺激十二指肠粘膜反射性地引起总胆管括约肌松弛胆收缩,从而足进胆囊排空,有利胆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每次2-5毫升,每日三次,饭前或餐间口服,常用于治疗惊厥,子痫,尿毒症,破伤风及高血压脑病等。硫酸镁可用于治疗便秘,肠内异常发酵,与驱虫剂并用,可使肠虫易于排出,每次将5-20毫升硫酸镁溶于100-400毫升温开水中,清晨一次口服。

硫酸镁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松弛骨骼肌,具有镇静、抗痉挛以及降低颅内压等作用。常用于治疗惊厥,子痫,尿毒症,破伤风及高血压脑病等。多以硫酸镁10毫升深部肌内注射或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百分之二的溶液缓慢滴注。但应注意直接静注或大剂量肌注硫酸镁很危险,一般每次量多用15毫升即可。使用时应注意观察病人呼吸和血压情况,膝反射迟钝是镁离子足量的标志。

镁在糖和蛋白质的代谢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生长发育期中的儿童如果有消化不良以及应用维生素D时,应补充镁盐。

镁具有许多与钾相似的生理功能,由于镁缺乏的临床表现与缺钾相似,故缺镁往往易被忽视。在缺钾时经过补钾而症状无改善时,应首先考虑到缺镁的可能,这样才可使低镁血症得到及时纠正。

因此,长期输液的患儿,在补钾的同时要注意补镁。每日输液中可加1克的硫酸镁,可防止低镁血症的发生。

心功能不全的病人使用洋地黄药物时,可适当补充镁盐,防止低镁而加重洋地黄的毒性。临床上用镁盐治疗心功能过速常常有效。

口服硫酸镁在肠道吸收很少,但口服硫酸镁有良好的导泻功能,因此硫酸镁又叫泻盐。口服硫酸镁水溶液到达肠腔后,具有一定渗透压使肠内水分不被肠壁吸收。肠内保有大量水分,能机械地刺激肠的蠕动而排便。

因此硫酸镁可用于治疗便秘,肠内异常发酵,与驱虫剂并用,可使肠虫易

于排出,可每次将5克-20克的硫酸镁溶液100-400毫升温开水中,清晨一次口服。浓度不易太高5%为佳,否则排便延迟。

硫酸镁能刺激十二指肠粘膜反射性地引起总胆管括约肌松弛。胆囊收缩,从而促进胆囊排空,有利胆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每次2-5克,每日3次,饭前或餐间口服。5%硫酸镁稀释为33%5mlTid。硫酸镁可用作消化道造影,消炎去肿,使用5%硫酸镁溶液热敷患处,有消炎祛肿的功效。

四、热敷

在临床上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药液外渗部都给予热敷,而应根据外渗药物特性决定。应注意,热敷时间必须在药液外渗后12h内进行,如果药液外渗后超过12h,注射部位皮肤暗红,已产生局部出血者,若此时热敷,使局部组织的温度增高,代谢加快,耗氧增加,会加速组织的坏死,故不能热敷。

五、预防静脉输液的外渗

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在做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选择合适的静脉,正确的选择静脉,有计划的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意识障碍,病危的患儿,化疗时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用粗直的血管: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等时应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透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得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及时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增加巡视次数,加强静脉管理,尽量使用留置针。做好患者宣教,在输液时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如果使用留置针,要交代保管留置针的方法。拔针后正确按压: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拇指沿血管方向纵行向上按压棉球,将两个穿刺点同时压住(皮肤穿刺点和静脉穿刺点),防止渗血。按压时间不少于3min,因血小板及其他凝血物质形成“生理性凝血”需1~3min。

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与按压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瘀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哭闹,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六、心理护理

在进行湿敷护理的同时,要配合心理护理。当病人有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临床治疗,对疾病的康复起着促进作用。一旦发现病人药液外渗,应及时给予安慰解释工作,避免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尤其是女患儿,他们一般比较脆弱,对疼痛较敏感,情绪容易变化,要对他们解释清楚目的、方法,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

七、小结

面对患者对医疗服务、治疗水平越来越高的要求,从专业理论、操作技巧、新知识等方面有重点地对护士开展继续教育,促进专业发展十分必要。

静脉治疗是一种有创性介入治疗,操作中任何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引起医疗纠纷,静脉输液是发生护患纠纷最多的治疗环节。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更具有重要意义。用温水热敷治疗药液静脉外渗,疗效较差,药液静脉外渗超过12h热敷,会使局部湿度增高、代谢加快、耗氧加速而使组织坏死。若是小范围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12h内可以用湿热敷;若是大范围的外渗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25%的硫酸镁持续湿敷的效果明显好于热敷法,疗效佳,且静脉药液外渗7d内还可以治疗,费用低无副反应,解决临床药液外渗对输液工作带来不便的困扰。此护理简单方便,成本低廉,具有推广应用的实际意义。

综上所述,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静脉输液外渗,临床上并不少见,但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还是能够避免的。同时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提高自身的相关专业知识水平,有预见性地观察和护理,做到早预防,早处理,是防止静脉输液外渗的基本保证。

第三篇:门诊患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门诊患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关键词】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对策

静脉输液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项技术操作,静脉输液过程中,药物溶液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称为静脉输液外渗。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不但增加患儿痛苦和感染机会,而且增加科室的成本和护士工作量[1]。因此,我院门诊部对2011年6月――2012年12月538例门诊患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2011年6月――2012年12月门诊患儿静脉输液4526例,发生静脉输液外渗538例,其中男312例,女226例,年龄7天-13岁,<3岁患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占75.6%。原因分析

2.1 患儿因素 <3岁患儿易发生静脉输液外渗且男孩多于女孩。主要原因是年龄越小的患儿皮肤松弛且薄嫩,对药物刺激的耐受性差,血管短而不直,管腔细嫩,易受周围组织的牵拉使针头移位发生外渗。男孩比女孩对注射的心理反映强烈,不合作,注射部位过度活动,使针头移位或脱出致输液外渗。

2.2 护士技术因素 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穿刺时针尖斜面未完全刺入血管内,药液顺着针尖孔向血管外渗漏;进针后针头在皮下反复进退造成血管周围组织的损伤、充血水肿而导致局部肿胀外渗;穿刺成功后固定不稳定或方法不正确,关节部位未用夹板固定;拔针后针眼压迫手法不正确或压迫时间过短,血液从针眼处外渗。

2.3 药物因素 输入药物的浓度过高,速度过快,引起血浆PH值和渗透压的改变以及对血管壁的损伤,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发生输液外渗。护理对策

3.1 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门诊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娴熟的护理技术操作水平,穿刺时要对自己有信心,沉着冷静,排除外界一切干扰,尽量做到一针见血,一次穿刺成功,减少反复穿刺造成机械损伤血管的机率。根据患儿病种、年龄、静脉粗细选择合适型号的静脉穿刺针头。穿刺前要仔细刮去血管周围的头发及汗毛,充分暴露血管以利进针及固定。穿刺时动作要稳妥,准确,轻快,见回血后再稍向前推进0.5-1mm,确保针尖斜面完全刺入血管内。采用注射器抽吸法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提高了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及回血率,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家长乐意接受,改善了护患关系,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值得推广使用[2]。

3.2 选择合适的静脉 根据患儿年龄、疾病特点、估计治疗时间的长短来选择合适的穿刺静脉部位。小儿从出生至3岁这一时期头部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呈网状分布,血液通过侧支循环回流,此期的小儿宜选用头皮静脉穿刺[3]。头皮静脉首选额前正中静脉,其次颞浅静脉,尽量不选择眶上静脉和耳后静脉。对3岁以上的患儿多选用四肢静脉,首选手背静脉,尽量避开关节部位,不在外渗处的静脉远端再行穿刺。

3.3 妥善固定 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针头非常重要。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针柄,如针柄悬空可在针柄下垫一干棉签的头部。常规准备五条胶布,第一条固定针柄,第二条用带有棉垫的输液贴宽胶布贴在针体并遮盖针眼,第三条胶布从靠近针柄的塑料软管下面穿过并向上,向前交叉固定,把头皮针的塑料软管盘旋后用第四条胶布固定,第五条胶布将头皮针的塑料软管固定在患儿耳廓上或头皮上。若患儿出汗或头皮松弛难固定,可用一条长胶布绕头一圈或两圈使固定更牢。

3.4 做好宣教 患儿剧烈哭闹,过度活动易使穿刺成功的输液发生外渗,故应指导家长有效看护。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嘱家长以喂奶姿势平抱患儿,输液部位朝外,家长的腋窝夹住患儿的一手,同时家长的手抓住患儿的另一手。勿将衣物覆盖患儿头部或戴帽,以免影响观察。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告知家长给孩子讲故事,转移其注意力,不要触碰输液部位,防止患儿抓扯针头。

3.5 加强责任心,经常巡视 对哭闹不止,躁动不安的患儿要特别注意加强巡视。积极主动与家长交谈,教会家长如何观察药物渗漏和血管异常情况,早发现,早处理,减少药物渗入组织的量。

3.6 正确拔针 拔针前固定好患儿,要先将输液器调节开关关闭,防止在拔针过程中药液漏入皮下。轻揭胶布后,右手拔出针头的瞬间,左手持棉签迅速纵向按压入皮针眼和血管针眼,按压一般不少于生理凝血时间1-3min.,勿边压边揉,边压边看出血情况,有凝血机制障碍者更需延长按压时间。

3.7 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 一旦发生静脉输液外渗,应立即暂停或终止输液,拔出针头进行局部处理。小范围外渗且刺激性小的药物可自行吸收,无需处理。大范围外渗局部肿胀明显者应抬高患肢且制动,以利于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局部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讨论

门诊患儿较多,静脉输液外渗既增加患儿痛苦,引起家长对护理工作的不满意,又增加科室的成本和护士工作量。因此,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选择合适的静脉和穿刺部位,穿刺后妥善固定,重视对家长的宣教工作,输液期间加强责任心,经常巡视,有预见性地观察护理,做到早预防,早处理,对降低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保障患儿输液安全,提高家长对护理人员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邹贵全,金学菊,田恒忠,等.山莨菪碱、浓硫酸镁湿热敷治疗小儿输液外渗[J].临床医学和护理研究,2006,5(3):40.[2] 汤波静.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8):28.[3] 石天平.如何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35):750.

第四篇:输液外渗

静脉输液是防病治病和抢救生命的重要给药途径,但输液外渗在临床上很难避免,这与药物的刺激性、病人血管的通透性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与我们的穿刺技术和巡视病房是否及时等一些主观原因有关。因此,及时观察和处理渗漏问题,是保障病人治疗的一个重要问题。治疗液体外渗的目的是加速消肿的过程,减轻局部组织损伤,提高静脉利用率。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1、患者因素

(1)小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生好动,难于固定,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2)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导致疼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这些都容易引起注射针头移位,造成静脉输液外渗。

(3)无法沟通的患者、昏迷患者。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4)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5)肥胖患者:血管看不清、触不到,穿刺难度大。

2、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3、疾病因素

(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4、技术因素 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5)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6)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7)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8)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5、解剖部位

(1)远端小静脉容易发生外渗;

(2)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3)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容易引起外渗的常用药物

血管收缩药物: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高渗性溶液:20%甘露醇、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碳酸氢钠、悬浮红细胞、硫喷妥钠、高渗盐水等。

静脉高营养:脂肪乳、氨基酸、高浓度葡萄糖等。钙剂:葡萄糖酸钙、氯化钙。钾盐

放射增强造影剂

化疗药物:长春新碱、顺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

液体外渗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a.留置针尖端刺破血管壁,导致输入液体进入血

管周围组织。

b.虽然留置针尖端在血管内,但是由于输入液引

起的静脉收缩或导致尖端对血管壁的刺激,产

生了向后的压力,使得输入液从置管时留下的 针眼处渗漏。

c.高渗性或其他性质的输入液刺激血管壁,引起

液体的扩散从而造成外渗。

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

(1)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2)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3)液体静压增加。(4)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静脉输液外渗局部临床表现

(1)渗透压高的药物

开始肿胀、疼痛、红润约8-12h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2-3天呈暗紫色、黑色

(2)血管活性药

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红白相间呈条纹状,刺痛、烧灼痛,约8-10h变性坏死(3)化疗药

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根据毒性不同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局部红润 苍白灰白继之黑红、紫黑、黑痂形成或继发感染 静脉输液渗漏对机体的危害

1、静脉损伤液体药物外渗,引起血管四周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或堵塞。

2、局部组织损伤局部组织肿胀,轻者引起酸、麻、胀、痛等刺激症状,重者由于药物毒性作用,如:化疗药、钙剂等会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如处置不当,还可造成疤痕挛缩关节僵直,功能障碍等。

3、骨筋膜间隔综合症由于大量液体外渗,超过皮肤扩张限度,致皮下组织压力增高,血液循环受阻,造成神经、肌肉组织缺血缺氧,从而使局部酸性代谢产物堆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液体渗入骨筋膜间造成缺血水肿,最终造成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静脉输液外渗的后果

患者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严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属于四级医疗事故。

输液渗漏的处理方法

一旦发生渗漏,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消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组织的毒性作用。

处理原则

1)促进液体重吸收。

2)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

3)灭活外渗药物的毒性。紧急处理

一旦发现或者怀疑刺激性药物渗漏到血管外,须立即停止注射, 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抽吸,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吸出,拔针后用干棉球按压3 min左右。冷敷

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主要用于抗肿瘤药物。如化疗药物外渗用2 %一4 %碳酸氢钠冷敷治疗,取得较好效果,可用于渗漏早期,因可使血管收缩,促进某些药物局部灭活,使损伤的部位局限,但小儿冷敷掌握不当易发生冻伤。可以局部用冰袋冷敷(4℃~6℃)48~72 h, 1次/6 h,每次20~30 min。(冷敷使用于充血水肿为主的急性渗漏性损伤)热敷

只能用于一般性药物渗漏,因其只能改善早期缺血情况,对已发生的严重缺血反而有害,而且热敷还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掌握不当易烫伤皮肤。热敷可用于血管收缩剂、阳离子溶液、高渗液及化疗药外渗治疗,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阿拉明、氯化钙、葡萄糖酸钙、氯化钾、甘露醇、长春新碱等外渗治疗均可收到很好的效果。(热敷使用于血管收缩剂渗漏造成的缺血性改变)

药物方法:

硫酸镁湿敷:常用于静脉外渗局部湿敷的药物是25 %硫酸镁,分别用于多巴胺、化疗药物、高渗液、脑垂体后叶素、氯化钙、氯化钾等药物外渗。硫酸镁遇冷后容易结晶,对高渗性液体渗漏者可加重组织脱水,因此只能用于血管通透性高引起的外渗。

方法:将25%硫酸镁溶液浸湿4层纱布后覆盖患处,上盖一层塑料薄膜,每4~6小时更换1次,持续湿敷。

乙醇外敷:75%-95 %乙醇外敷用于渗漏性损伤的组织,因其能抑制皮肤表面病原微生物的活性,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增强肌体抵抗力,抵制炎症有关。此法方便经济,疗效高,无任何不良反应。

酚妥拉明局部湿敷(适用于血管收缩性药物)

方法:取酚妥拉明1ml(10mg)加生理盐水5ml,取2层纱布浸透药液后覆盖于患处,每次局部湿敷30m in,每天早、中、晚各1次,持续湿敷。湿敷时间均为3~7d。

局部封闭:如局部皮肤出现水泡,呈紫黑色或坏死时,应立即进行封闭治疗,常用的封闭药物为0.25 %一1 %普鲁卡因和透明质酸酶,隔日1 次,一般封闭3 一5 次即可痊愈。普鲁卡因可减少局部组织血管收缩,改善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状况,透明质酸酶有促进药液扩水泡的处理(小水泡)

对多发性小水泡注意保持水泡的完整性

避免摩擦和热敷

保持局部清洁并抬高局部肢体

每天用碘伏消毒、生理盐水冲洗后贴水胶体薄膜敷料,让水泡自然吸收(无条件者仍局部湿敷)水泡的处理(大水泡直径1cm以上)

伤口消毒

针头在水泡的边缘刺破水泡

无菌纱布覆盖,吸干渗液

黏贴水凝胶片状敷料

散、稀释和吸收的作用

外渗药物分类

根据对组织损伤程度分三类: 发疱性、刺激性化疗药物:外渗后可致局部灼伤、组织坏死。如阿霉素、表阿霉素、长春新碱等

高浓度、刺激性药物:外渗后可致沿静脉走向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1)高渗性溶液,如:50%葡萄糖、10%氯化钠、20%甘露醇、TPN、氨基酸、脂肪乳等;

(2)碱性溶液:5%碳酸氢钠等;

(3)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4)血管刺激性药物:葡萄酸钙、氯化钾、七叶皂苷钠、环丙沙星、胺碘酮等

普通药物:外渗后仅有肿胀且很快吸收或经热敷吸收,无明显局部刺激作用,但个体有差异

第五篇: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

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

一、非药物处理

1.一般护理 在药物外渗的48小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在静脉给药过程,如发现或疑似外渗情况时,首先立即停止给药,抽吸针头及血管内的药液,用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于局部以稀释药液,降低局部药液浓度。

2.冷敷 冷敷可减轻蒽环类抗癌药,如氮芥、阿霉素等所致的皮肤损伤程度,可用冰袋间断冷敷渗出皮肤处24~48小时(时间长短以患者耐受程度为限)。

3.热敷 适用于一般的药物如生理盐水、维生素、抗生素等,亦适合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的外渗,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等。局部热敷可加速外渗药液的吸收和分散,减轻外渗药液对局部的损伤。

二、药物处理

1.生理盐水、50%硫酸镁、75%酒精湿敷可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促进局部组织修复。据报道海普林软膏和利百素凝胶可有效治疗阿霉素外渗所致的局部组织损伤。

2.局部封闭 常用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局部环形封闭。利多卡因可能作为激肽重要的稳定剂起到阻断疼痛的作用,有镇痛、轻微血管扩张作用。地塞米松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抗炎特性作用,可以减少炎症扩散,抑制炎性细胞肽的合成和阻滞磷酸脂酶A2的活性作用,中断产生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起到镇痛作用。

3.解毒剂的应用 硫代硫酸钠可用做氮芥类、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等的解毒剂,可使药物迅速碱化,减少损伤。长春新碱药物外渗后局部可注射透明质酸酶,以促进药物吸收和弥散。长春新碱和阿霉素等偏酸性的药物外渗后也可用碳酸氢纳局部注射。

4.中药软膏制剂 按照中医活血化淤消中止痛原理制成的中药涂抹膏对各种药物外渗后引起的肿胀、淤血、疼痛疗效确切。如清热消肿膏外敷可治疗高渗药物输注渗漏所致的肿胀。

三、外科处理

一旦患者发生药物外渗,必须连续观察和评估局部症状和体征。如保守疗法失败,溃烂形成,需请外科会诊,彻底清创或联合植皮整形手术,保住肢体的功能和外观。

药物外渗为常见的多发的并发症,往往不会引起广泛重视。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因该类问题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影响疗效,同时也使医患之间增加了很多矛盾。因此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基础做起,首先掌握精湛的穿刺技术。其次认真正确掌握预防措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救治。

下载输液外渗患儿的护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输液外渗患儿的护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 姓名 张小玲年级 2011 层次 专升本专业 护理学 [摘要] 目的:探究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出现外渗现象后的处理手段。方法:通......

    10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 【摘 要】目的:探究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出现外渗现象后的处理手段。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

    输液外渗的机制

    输液外渗的机制 输液外渗的机制如下:(1)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

    输液外渗的预防

    输液外渗的预防 静脉输液是高龄患者常用的治疗途径,但由于老年人生理特点,机体各方面均处于退行性状态,故经常出现液体外渗。轻则引起局部肿胀疼痛,重则引起组织坏死,甚至造成功......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论文

    中央电大护理学专业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 学 生: 姚珍玉 指导老师: 雷 琪 2014年5月25日 l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概述 [摘要] 目的......

    老年人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老年人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442-01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日益加剧,老年人在医院就诊人群中的......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52例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护理措施[推荐]

    52例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护理措施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我院50例静脉输液患者出现外渗的原因分析,为以后的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本文主要对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