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论文

时间:2019-05-15 02:5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年人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年人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论文》。

第一篇:老年人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论文

老年人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

[摘要] 目的:探究老年人静脉输液容易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出现外渗现象后的处理手段。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结果:了解老年人血管特点,正确选择血管,外渗现象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结论:定期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探索护理新技巧,强化安全意识,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开展护理工作,有效杜绝输液外渗的现象。

[关键词] 老年人;输液外渗;原因;护理措施;

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静脉输液已经成为患者治疗给药的主要手段。老年人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常出现神志不清、昏迷、吞咽困难以及胃肠吸收不良或肾功能障碍等,往往使口服给药受到限制,静脉输液便成为主要的给药途径。由于老年人血管条件差,另外年人全身状况差,心脏肺以及肾等多脏器功能下降,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因此,在静脉输液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现对问题总结如下,最常见的是静脉穿刺时发生的血管痉挛导致鼓疱、外渗。

1、老年患者血管特点及生理病理变化

1.1老年人血管特点是静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肌组织松弛,血管易固定以及回血缓慢,凝血较快,此为老年患者静脉的共同特点。

2.2生理病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活动相对减少,卧床时间相对延长,心脏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心动能受损,心搏出量减少,血液流动缓慢,血液系统相应地出现一系列改变。主要是血流凝固性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和血小板聚集力增强等。静脉内膜的老年变化则表现为中层的弹力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增加,内膜变厚和静脉瓣萎缩致使静脉弹性降低、硬化、甚至钙化。2、外渗导致的机体损伤类型

在了解了可能导致输液外渗的各项因素后,护理人员应当进一步了解输液外渗对病人的身体所造成的损伤类型,从而做到及早预防,对症下药,将护理工作做的更加扎实。2.1 血管损伤

良好的血管是进行静脉输液的基础,而发生输液外渗时,首先受到损伤的就是血管,除了机械性的损伤,还会随着外渗的发展产生其他损伤。通过动物实验形态学观察发现,注射液体及微粒从血管内渗漏到血管周围组织,可引起血管周围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甚至发生堵塞 2.2 局部组织损伤

轻者会产生麻、肿、胀、痛等各种刺激性的机体反应,重者则会在炎症和药物毒性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局部组织坏死,尤以化疗药物的伤害性大。若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关节僵直和功能性障碍。2.3 深度组织损伤

属于少数现象,由于渗漏量过大,导致皮下组织压力增高,压迫骨筋膜,阻碍血液循环,造成局部缺

[1]。

血缺氧,代谢废物堆积,改变血管通透性,直至形成骨筋膜综合征,进一步发展将会导致严重残疾或死亡。2.4 累积损伤

由于长期的输液史所产生的血管损伤及血管壁破坏,造成血管弹性差,穿刺难产生。

3、输液外渗的预防方法

3.1根据不同疾病选择适当血管

3.1.1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应选择手足小静脉,因为这类病人的血管硬经主要表现在大、中血管内,远心端的表浅小血管往往受损较大。

3.1.2糖尿病患者应选择手足部位的较直、管腔稍粗一些的血管。因为这类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果血管过细、过短,回血往往不等回到可视部位就凝固了,致使针头堵塞,造成穿刺失败。而直、粗一些的小静脉,血流压力相对大一些,可避免过早凝血现象的发生。

3.1.3 慢性肝、肾功能衰竭者应避免使用肢体内侧的血管,这类病人血管脆性大,凝血机制差,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同时内侧皮肤较薄,血管表浅容易刺破或穿刺成功后,容易发生流体部分外渗。3.1.4 瘫痪患者应选择患侧肢体血管,好处是肢体固定,容易穿刺,保留时间长,不影响健侧活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患侧肢体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的形成。

3.1.5 根据输入的药物选择血管输入高渗溶液及大剂量抗生素刺激性较强的药物,特别是在抢救中,需要在短时间内大量输液时,应选择成功率高,易于固定的较大较粗血管,如大隐静脉、肘正中静脉,这样可避免药物对小血管的刺激,因为小血管壁薄,致密度低,容易造成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根据输液时间长短选择血管,在短时间内的输液可选择手、足小血管,当超过8小时以上肢手背静脉为宜,这样既有利于病人床上活动,又有利于体位的变动,解除长期卧床疲劳,同时也便于病人大小便以及其他活动。

3.2 做好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

在实际的日常护理活动中,由于护理人员和就医患者的巨大数量差异,使得向每一位患者详细地解释输液外渗的预防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于血管条件差,长期病史的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进行重点关注,除了对家属的详细说明出现外渗现象的判断标准,若出现外渗则立刻通知护理人员,还应适当增加巡视次数,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力争将危险降至最低。3.2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和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避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刺激性强的药物。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确保针头留在血管内

[3][2],易导致恶性循环的。3.3 提高穿刺成功率

护理人员应加强基本功训练,高标准严要求,熟练掌握静脉穿刺的技术,提高穿刺操作成功率,争取一次成功。要注意避开活动量大的关节等处,且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避免出现机械损伤。若患者需要进行连续的静脉滴注,则可对双侧肢体交替使用以保护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3.4 正确的拔针方式

由于老年人皮下脂肪萎缩,皮肤变薄,血管有轻度闭锁样变化,尤其是80多岁的老人,轻度损伤即可能产生瘀斑。因此,拔针后的处理要适当。一般情况下,针头刺入血管造成两个针眼: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为了止血,两个针眼一样需要得到有效按压。拔针时先分离胶布,仅留下压针眼棉球的一条,护士用右手捏住头皮针柄,顺血管纵轴平行方向,缓慢向外拔针,当针头即将拔出血管壁时则快速拔出体外。在针尖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拇指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力度适中,并将穿刺侧上肢微抬,直至不出血为止。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根据老年患者血管的特点,按压时间一般5~10min。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出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3.5 局部用药保护

利用一些药物对血管的作用,使血管保持扩张状态,从而减少外渗,延长可输液时间,例如,使用硝酸甘油贴剂,凭借皮肤组织对硝酸甘油的良好透过吸收性,达到保护血管的目的。4 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即使做了充分的预防工作,还是有可能发生输液外渗的现象。因此,这类情况出现时,如何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进行妥善的处理,也是护理人员应该掌握的必要的知识。4.1 更换输液部位

护理人员在发现外渗现象的第一时间,就应当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清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4]。并且在拔针时要注意采用正确的方法,防止造成二次伤害。另有临床实践证明,在关闭输液器开关的过程中,约有0.2ml被挤出,而通过拔针时预先折叠距头皮针针头2cm处的输液管,仅挤出0.01ml液体,几乎不引起局部肿块增大,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采用。4.2 热敷

早期且范围小者可进行局部热敷,主要用于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药物渗漏,但禁用于化疗药物外渗[5]。其原理是通过局部升温,扩张血管,改变血液循环状况,从而减轻水肿,促进机体恢复,对于由其他血管收缩剂导致的外渗同样具有处理效果。该方法成本低廉,效果较好。4.3 冷敷

适用于早期局部非炎症性水肿,可以起到收缩血管,减少渗漏,麻痹末梢神经,减少痛苦的作用,对 于红霉素和抗肿瘤药物外渗同样有效,但在采用该方法时应注意控制温度,防止冻伤。其作用机理是,通过降低温度,不仅可以减少局部余热对周围活力组织的继续损伤,而且可以降低局部组织代谢,使局部血管收缩,渗出减少,从而减轻局部水肿程度,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4.4 局部封闭

适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可用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4ml在包块底部选择三个点平行于皮肤进针,从而更好地阻止外渗药液与组织结合。

其中,利多卡因有麻醉,止痛,轻微扩张血管的作用;地塞米松可以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合成,减少炎症因子的扩散,阻碍磷脂酶a2的活性,中断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从而发挥镇痛作用4.5 中医疗法

适用于长期注射的药物导致的注射部位静脉壁炎性渗出,一般采取外敷的方式进行处理。

4.5.1 马铃薯外敷 可采用具有化瘀散结、理气止痛功效的马铃薯片敷于患处,既可以治疗外渗,还可以降低静脉炎发病几率。

4.5.2 芦荟涂抹外敷 芦荟属于百合科植物,味苦而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散瘀利血的功效,其中富含的多种化合物对于解决输液外渗问题都具有一定作用,比如,芦荟乌鲁新可以覆盖于炎症表面促进细胞再生;芦荟酊可以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异柠檬酸可以扩张血管,加强血液循环;芦荟素更是可以增强血管壁弹性。在药效良好的基础上,使用芦荟处理还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等特点。在临床上,只需洗净后,去除刺及表皮,每1h涂抹2疗。

4.5.3 如意黄金散 而针对静脉炎外渗,还可以采用如意黄金散15g置于无菌容器内,用食醋调制成糊状,先用0.5%碘伏消毒局部皮肤,待干,避开穿刺点1.5cm将调制好的如意金黄散均匀涂于患处,厚约0.5cm,范围超过患处1cm,穿刺点外用1.5cm×1.5cm无菌干燥纱布覆盖,用保鲜膜将涂药处覆盖,胶布固定,2小时后取下,1天2次[8][7][6]。

~4次,若是患处情况较为严重,还可以结合每1h外敷1~2次的方法进行治。

4.6 其他处理方法

依照实际情况的不同,可以灵活地选择其他更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例如,某医院在临床中以早期常用的95%酒精为溶剂,加入了牛黄解毒片作为溶质,使药棉浸透药液后,覆盖于患处,用塑料布包裹固定,保持患肢抬高,24h内即可见效;或者是合理地利用药物相互拮抗的特性,以此对抗外渗药物的损伤效应,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降低对机体的损伤;或是采用联合疗法,对坏死局部组织进行手术切除,对于水疱进行抽取后再进一步处理,或以超短波理疗等方式进行治疗护理。4.8 心理指导

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样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感受,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积极正确 的引导,告知其关于外渗处理的重要性,要求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并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抛开思想压力,争取早日恢复健康。5 小结

临床上给老年患者输液要认真评估患者的身体和血管情况,根据病情制定详尽的输液计划,规范基本操作规程,输液过程中加强观察,注重各细节的处理,不断探索护理新技巧,并将舒适护理和心理护理交融、穿插、渗透在各个护理环节中,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输液治疗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使患者心情愉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参考文献

[1] 林桂荣,刘京凤,王恒珍.20%甘露醇致静脉损伤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8,3(2):71.[2] 薛银芳.输液外渗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0,5(4):919.[3] 戴建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及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J].南方护理学报,2004, 11(1):10-11.[4] 布丽萍.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5):466.[5] 张丽华.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预防及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 2009,38卷(8):757.[6] 陈莉莉.两种方法处理静脉输液外渗的效果比较[J].临床护理杂志,2010,9(2):78.[7] 周书萍.静脉输液外渗对机体损伤的防止进展[J].全科护理,2010,8(2):453.[8] 张磊,岑金梅,梁香梅.金黄散外敷用于胺碘酮致静脉炎[J].护理学杂志,2007,15(22):6.

第二篇: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

姓名 张小玲

年级 2011

层次 专升本

专业 护理学 [摘要] 目的:探究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出现外渗现象后的处理手段。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结果:静脉输液外渗,应提高专业技术,及时发现,及时处 理。结论:定期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开展护理工作,有效杜绝输液外渗的现象。

[关键词] 输液外渗;原因;护理措施;研究概述。

静脉输液是根据病情将大量无菌液体或药物在严格的无菌操作过程下经静 脉直接输入体内的方法,也是确保临床治疗的重要护理手段之一。通过静脉输液,不仅能维持体液平衡,而且使机体的电解质、酸碱状态尽可能保持正常,为危重病员紧急抢救准备提供静脉给药通路,确保药物输入体内的需要[1]。因此,作为 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当静脉输注液体外渗至血管周围组织时,也将会依液体种类对病员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轻则引起局部皮肤肿痛,重则导致血管周围组织炎症以及静 脉炎、静脉血栓的形成,甚至于造成组织坏死。所以为减轻病员的痛苦,令患者早日康复,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1 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因素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2]。当外渗现象出现时,不仅会影响下一步的护理工作开展,更是会对患者造成机体损伤和额外的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导致外渗的种种因素,为预防此类现象出现打下基础。

1.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患者的实际情况 1.1.1 新生儿

新生儿因全身均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

肤紫青,一般与头皮进行静脉穿刺,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养影响,使其易外渗。1.1.2 婴幼儿

婴幼儿在穿刺过程中易发生哭喊,挣扎等不配合举动,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的紧张言行会对护理人员增加压力,给穿刺和固定工作带来难度,引发输液外渗概率要高于成年人,所造成伤害也较成年人更大。1.1.3 老年人

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松弛,容易发生液体外渗;此外,由于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减退,行为控 制能力减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加之,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也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1.1.4 重病患

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3]。1.1.5 缺乏感知的患者

此类患者可能接受了药物麻醉或是处于昏迷状态,无法与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不能正常地表达身体感受,如出现无意识肢体抽 动等突发状况,很可能导致外渗现象,且病员无法表述机体疼痛,若未及时发现,会令机体损伤程度变得更大。1.2 护理人员技术因素

由于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因素,专业知识不过硬,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选择血管失当,穿刺技术不熟练,这些行为将会造成机械性损伤。出现一次给药 多次穿刺,针头固定不当,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针尖顺 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给药方法不 当,使用发生外渗概率高的钢针,大力推药,忽略病人心理护理造成病人精神紧张、不合作等现象。1.3 理化因素

包括输液时环境的温度,溶液中不溶微粒的危害,液体输入量、速度、时间、压力、针头对血管的刺激以及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4]。1.4 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引起,主要药物包括: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化疗药物如阿霉素、长春新碱;高渗性及阳离子溶液[5]这些药物一般会影响血管周围渗透压,改变血管壁通透性,或是多次施药后令静脉变得更为脆弱,因此将导致输液外渗 的几率和风险大大增加。1.5 疾病因素

1.5.1 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血管壁损伤大,静脉脆弱,难以穿刺。

1.5.2 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1.5.3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1.5.4 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5.5 凝血机能有障碍的病人,血凝块对穿刺针周围于血管壁之间的间隙封闭 不足,导致药物、血液渗漏。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血管内药液从针眼外渗。1.6 护理人员的心理因素

病人对护士的不信任,怀疑,或第一次穿刺不成功,都会对护士的心理产生影响,护士自身就会质疑自己能不能穿刺成功,增强护士的心理素质,也可提高 穿刺成功率。外渗导致的机体损伤类型

在了解了可能导致输液外渗的各项因素后,护理人员应当进一步了解输液外渗对病人的身体所造成的损伤类型,从而做到及早预防,对症下药,将护理工作 做的更加扎实。2.1 血管损伤

良好的血管是进行静脉输液的基础,而发生输液外渗时,首先受到损伤的就 是血管,除了机械性的损伤,还会随着外渗的发展产生其他损伤。通过动物实验 形态学观察发现,注射液体及微粒从血管内渗漏到血管周围组织,可引起血管周围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甚至发生堵塞[6]。2.2 局部组织损伤

轻者会产生麻、肿、胀、痛等各种刺激性的机体反应,重者则会在炎症和药 物毒性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局部组织坏死,尤以化疗药物的伤害性大。若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关节僵直和功能性障碍。2.3 深度组织损伤

属于少数现象,由于渗漏量过大,导致皮下组织压力增高,压迫骨筋膜,阻 碍血液循环,造成局部缺血缺氧,代谢废物堆积,改变血管通透性,直至形成骨 筋膜综合征,进一步发展将会导致严重残疾或死亡。2.4 累积损伤 由于长期的输液史所产生的血管损伤及血管壁破坏,造成血管弹性差,穿刺难[7],易导致恶性循环的产生。输液外渗的预防方法

在了解了输液外渗可能导致的机体损伤的基础上,如何进行预防工作,从源头上减少外渗现象发生,对于缓解护理人员压力,减少病人的痛苦和花费,避免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3.1 做好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

在实际的日常护理活动中,由于护理人员和就医患者的巨大数量差异,使 得向每一位患者详细地解释输液外渗的预防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于血管条件好,有家属陪护的患者,进行简单说明,不可随意调整滴速,避免大幅度活动等,并请家属帮助照看。而对于血 管条件差,长期病史,婴幼儿及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进行重点关注,除了对家属 的详细说明出现外渗现象的判断标准,若出现外渗则立刻通知护理人员,还应适 当增加巡视次数,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力争将危险降至最低。

3.2 合理选择穿刺静脉

为减少药物化学性刺激,应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血管。对于静脉滴注 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宜选择较粗的血管;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的血液病、肿 瘤等患者,需建立静脉使用计划;使用有发泡作用的药物,应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的手背、腕和肘窝部静脉。另外,应避开病变部位的静脉,避免同一 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注意个体差异及不同疾病的血管特点[8]。除此以外,还应该遵从由远到近选择的原则。如何正确的选择血管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对局部位置解剖十分熟悉,才能确保选择血管时不会出 现纰漏。

3.3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和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 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 交替使用,以避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 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刺激性强的药物。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确保针头留在血管内[9]。3.4 提高穿刺成功率

护理人员应加强基本功训练,高标准严要求,熟练掌握静脉穿刺的技术,提 高穿刺操作成功率,争取一次成功。要注意避开活动量大的关节等处,且穿刺成 功后妥善固定,避免出现机械损伤。若患者需要进行连续的静脉滴注,则可对双 侧肢体交替使用以保护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3.5 正确的拔针方式

输液完毕后,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 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直至不出血为止,切忌在按压处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 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10]。

3.6 局部用药保护

利用一些药物对血管的作用,使血管保持扩张状态,从而减少外渗,延长可 输液时间,例如,使用硝酸甘油贴剂,凭借皮肤组织对硝酸甘油的良好透过吸收性,达到保护血管的目的。3.7 护理对策 3.7.1小范围外渗

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95%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在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3.7.2大范围外渗

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湿敷,也有介绍说可用马铃薯、升姜外敷。3.7.3化疗药物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坏死。3.7.4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也有介绍用蛋清外敷的 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即使做了充分的预防工作,还是有可能发生输液外渗的现象。因此,这类情况出现时,如何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进行妥善的处理,也是护理人员应该掌握的必要的知识。

4.1 更换输液部位

护理人员在发现外渗现象的第一时间,就应当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 取治疗措施,清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11]。并且在拔针时要注意 采用正确的方法,防止造成二次伤害。另有临床实践证明,在关闭输液器开关的 过程中,约有0.2ml 被挤出,而通过拔针时预先折叠距头皮针针头2cm 处的输液 管,仅挤出0.01ml 液体,几乎不引起局部肿块增大,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采用。

4.2 热敷

早期且范围小者可进行局部热敷,主要用于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药 物渗漏,但禁用于化疗药物外渗 [12]。其原理是通过局部升温,扩张血管,改变 血液循环状况,从而减轻水肿,促进机体恢复,对于由其他血管收缩剂导致的外 渗同样具有处理效果。该方法成本低廉,效果较好。4.3 冷敷

适用于早期局部非炎症性水肿,可以起到收缩血管,减少渗漏,麻痹末梢神 经,减少痛苦的作用,对于红霉素和抗肿瘤药物外渗同样有效,但在采用该方法 8 时应注意控制温度,防止冻伤。其作用机理是,通过降低温度,不仅可以减少局 部余热对周围活力组织的继续损伤,而且可以降低局部组织代谢,使局部血管收 缩,渗出减少,从而减轻局部水肿程度,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13]。4.4 局部封闭

适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可用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4ml 在 包块底部选择三个点平行于皮肤进针,从而更好地阻止外渗药液与组织结合。其中,利多卡因有麻醉,止痛,轻微扩张血管的作用;地塞米松可以抑制炎症细 胞因子的合成,减少炎症因子的扩散,阻碍磷脂酶a2 的活性,中断疼痛的持续 性神经冲动,从而发挥镇痛作用[14]。4.5 中医疗法

适用于长期注射的药物导致的注射部位静脉壁炎性渗出,一般采取外敷的方 式进行处理。4.5.1 马铃薯外敷 可采用具有化瘀散结、理气止痛功效的马铃薯片敷于患处,既可以治疗外渗,还可以降低静脉炎发病几率。4.5.2 芦荟涂抹外敷

芦荟属于百合科植物,味苦而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散 瘀利血的功效,其中富含的多种化合物对于解决输液外渗问题都具有一定作用,比如,芦荟乌鲁新可以覆盖于炎症表面促进细胞再生;芦荟酊可以起到杀菌消炎 的作用;异柠檬酸可以扩张血管,加强血液循环;芦荟素更是可以增强血管壁弹性。在药效良好的基础上,使用芦荟处理还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等特点。在临床上,只需洗净后,去除刺及表皮,每1h 涂抹 4 ~ 2 次,若是患处情况较为严重,还可以结合每1h 外敷 2 ~ 1次的方法进行治疗。4.5.3 如意黄金散

而针对静脉炎外渗,还可以采用如意黄金散15g 置于无菌 容器内,用食醋调制成糊状,先用0.5%碘伏消毒局部皮肤,待干,避开穿刺点 1.5cm 将调制好的如意金黄散均匀涂于患处,厚约0.5cm,范围超过患处1cm,穿 刺点外用1.5cm×1.5cm 无菌干燥纱布覆盖,用保鲜膜将涂药处覆盖,胶布固定,2小时后取下,1 天2 次[15]。4.6 其他处理方法

依照实际情况的不同,可以灵活地选择其他更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例如,某医院在临床中以早期常用的95%酒精为溶剂,加入了牛黄解毒片作为溶质,使药棉浸透药液后,覆盖于患处,用塑料布包裹固定,保持患肢抬高,24h 内即可见效;或者是合理地利用药物相互拮抗的特性,以此对抗外渗药物的损伤效应,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降低对机体的损伤;或是采用联合疗法,对坏死局部组 织进行手术切除,对于水疱进行抽取后再进一步处理,佐以超短波理疗等方式进 行治疗护理。4.7 建立外渗处理记录

在发现了外渗现象并进行处理后,应当详细记录下外渗药物的名称,发现时间,注射部位,渗出范围大小,患者的局部观察,处理措施,主治医生等信息,方便日后的跟踪治疗和出现事故时的调查和追究。4.8 心理指导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样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感受,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告知其关于外渗处理的重要性,要求患者积极 配合治疗,并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抛开思想压力,争取早日恢复健康。小结

护理工作关系着病人的健康,护理人员更是医院和病人交流的纽带,因此,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我深深地感受到,要想把护理工作做好,不仅仅要求我们对 自己的专业知识十分熟悉,专业技术十分熟练,更要关心患者的内心健康,从生 理和心理两方面关心患者,充分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消除患者的抵触心 理,缓解患者与医院之间的冲突,这不仅对预防静脉输液外渗和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后漫长的护理生涯中也是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单就输液外渗这个问题 来看,我们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位患者,进行定时巡视,一旦出现任何外渗,能够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而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输液史,在病历不够充 分详细的情况下,对我们开展预防工作是有利的;在对静脉输液外渗治疗处理的 过程中,要依据患者和条件,选择效果好成本低的方式来进行外渗处理,通过自 己的努力,为患者的康复保驾护航。静脉输液外渗是一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 理问题,只要有静脉输液,就会有药物外渗。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密切观察输液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范晓燕,齐海峰.静脉输液临床潜在问题的观察及护理措施[J].中国健康月刊:B,2011,30(12):170-171.[2] 李静凯.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当代医学,2012,15(30):123.[3] 金植芬.临床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8):216.[4] 赣利,李进英.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2,17(1):78.[5] 穆云侠.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防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2624.[6] 林桂荣,刘京凤,王恒珍.20%甘露醇致静脉损伤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 志,2011,3(2):71 [7] 薛银芳.输液外渗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0,5(4):919.[8] 许永华, 李桃兰.静脉输液渗漏性组织损伤的防治[J].中华民族民间医 药,2009,1(15):164.[9] 戴建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及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J].南方护 理学报,2004, 11(1):10-11 [10] 郭晓红.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2): 2881 [11] 布丽萍.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5):466.[12] 张丽华.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预防及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 2011,38 卷(8):757.[13] 陈莉莉.两种方法处理静脉输液外渗的效果比较[J].临床护理杂志,2010,9(2):78.[14] 周书萍.静脉输液外渗对机体损伤的防止进展[J].全科护理,2010,8(2): 453.[15] 张磊,岑金梅,梁香梅.金黄散外敷用于胺碘酮致静脉炎[J].护理学杂 志,2007,15(22):6.

第三篇: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论文

中央电大护理学专业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

学 生: 姚珍玉 指导老师: 雷 琪

2014年5月25日

l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概述

[摘要] 目的:探究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出现外渗现象后的处理手段。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结果:静脉输液外渗,应提高专业技术,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结论:定期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开展护理工作,有效杜绝输液外渗的现象。

[关键词] 输液外渗;原因;护理措施;研究概述

l

静脉输液是根据病情将大量无菌液体或药物在严格的无菌操作过程下经静脉直接输入体内的方法,也是确保临床治疗的重要护理手段之一。通过静脉输液,不仅能维持体液平衡,而且使机体的电解质、酸碱状态尽可能保持正常,为危重病员紧急抢救准备提供静脉给药通路,确保药物输入体内的需要。因此,作为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当静脉输注液体外渗至血管周围组织时,也将会依液体种类对病员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轻则引起局部皮肤肿痛,重则导致血管周围组织炎症以及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形成,甚至于造成组织坏死。所以为减轻病员的痛苦,令患者早日康复,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1 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因素

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2]。当外渗现象出现时,不仅会影响下一步的护理工作开展,更是会对患者造成机体损伤和额外的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导致外渗的种种因素,为预防此类现象出现打下基础。1.1 患者的实际情况

1.1.1 新生儿 新生儿因全身均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紫青,一般与头皮进行静脉穿刺,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养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 婴幼儿 婴幼儿在穿刺过程中易发生哭喊,挣扎等不配合举动,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的紧张言行会对护理人员增加压力,给穿刺和固定工作带来难度,引发输液外渗概率要高于成年人,所造成伤害也较成年人更大。

1.1.3 老年人 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松弛,容易发生液体外渗;此外,由于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减退,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加之,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也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

1.1.4 重病患 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3]。

1.1.5 缺乏感知的患者 此类患者可能接受了药物麻醉或是处于昏迷状态,无法与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不能正常地表达身体感受,如出现无意识肢体抽动等突发状况,l

[1]

很可能导致外渗现象,且病员无法表述机体疼痛,若未及时发现,会令机体损伤程度变得更大。

1.2 护理人员技术因素

由于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因素,专业知识不过硬,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选择血管失当,穿刺技术不熟练,这些行为将会造成机械性损伤。出现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针头固定不当,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针尖顺静脉外膜划破血管壁,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给药方法不当,使用发生外渗概率高的钢针,大力推药,忽略病人心理护理造成病人精神紧张、不合作等现象。1.3 理化因素

包括输液时环境的温度,溶液中不溶微粒的危害,液体输入量、速度、时间、压力、针头对血管的刺激以及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4]。1.4 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引起,主要药物包括: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化疗药物如阿霉素、长春新碱;高渗性及阳离子溶液[5]这些药物一般会影响血管周围渗透压,改变血管壁通透性,或是多次施药后令静脉变得更为脆弱,因此将导致输液外渗的几率和风险大大增加。1.5 疾病因素

1.5.1 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血管壁损伤大,静脉脆弱,难以穿刺。

1.5.2 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1.5.3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1.5.4 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5.5 凝血机能有障碍的病人,血凝块对穿刺针周围于血管壁之间的间隙封闭不足,导致药物、血液渗漏。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血管内药液从针眼外渗。1.6 护理人员的心理因素

病人对护士的不信任,怀疑,或第一次穿刺不成功,都会对护士的心理产生影响,护士自身就会质疑自己能不能穿刺成功,增强护士的心理素质,也可提高穿刺成功率。2 外渗导致的机体损伤类型

l

在了解了可能导致输液外渗的各项因素后,护理人员应当进一步了解输液外渗对病人的身体所造成的损伤类型,从而做到及早预防,对症下药,将护理工作做的更加扎实。2.1 血管损伤

良好的血管是进行静脉输液的基础,而发生输液外渗时,首先受到损伤的就是血管,除了机械性的损伤,还会随着外渗的发展产生其他损伤。通过动物实验形态学观察发现,注射液体及微粒从血管内渗漏到血管周围组织,可引起血管周围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甚至发生堵塞[6]。2.2 局部组织损伤

轻者会产生麻、肿、胀、痛等各种刺激性的机体反应,重者则会在炎症和药物毒性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局部组织坏死,尤以化疗药物的伤害性大。若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关节僵直和功能性障碍。2.3 深度组织损伤

属于少数现象,由于渗漏量过大,导致皮下组织压力增高,压迫骨筋膜,阻碍血液循环,造成局部缺血缺氧,代谢废物堆积,改变血管通透性,直至形成骨筋膜综合征,进一步发展将会导致严重残疾或死亡。2.4 累积损伤

由于长期的输液史所产生的血管损伤及血管壁破坏,造成血管弹性差,穿刺难[7],易导致恶性循环的产生。3 输液外渗的预防方法

在了解了输液外渗可能导致的机体损伤的基础上,如何进行预防工作,从源头上减少外渗现象发生,对于缓解护理人员压力,减少病人的痛苦和花费,避免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3.1 做好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

在实际的日常护理活动中,由于护理人员和就医患者的巨大数量差异,使得向每一位患者详细地解释输液外渗的预防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于血管条件好,有家属陪护的患者,进行简单说明,不可随意调整滴速,避免大幅度活动等,并请家属帮助照看。而对于血管条件差,长期病史,婴幼儿及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进行重点关注,除了对家属的详细说明出现外渗现象的判断标准,若出现外渗则立刻通知护理人员,还应适当增加巡视次数,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l

力争将危险降至最低。3.2 合理选择穿刺静脉

为减少药物化学性刺激,应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血管。对于静脉滴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宜选择较粗的血管;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的血液病、肿瘤等患者,需建立静脉使用计划;使用有发泡作用的药物,应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的手背、腕和肘窝部静脉。另外,应避开病变部位的静脉,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注意个体差异及不同疾病的血管特点[8]。除此以外,还应该遵从由远到近选择的原则。如何正确的选择血管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对局部位置解剖十分熟悉,才能确保选择血管时不会出现纰漏。3.3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和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避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刺激性强的药物。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确保针头留在血管内[9]。3.4 提高穿刺成功率

护理人员应加强基本功训练,高标准严要求,熟练掌握静脉穿刺的技术,提高穿刺操作成功率,争取一次成功。要注意避开活动量大的关节等处,且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避免出现机械损伤。若患者需要进行连续的静脉滴注,则可对双侧肢体交替使用以保护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3.5 正确的拔针方式

输液完毕后,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直至不出血为止,切忌在按压处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10]。

3.6 局部用药保护

利用一些药物对血管的作用,使血管保持扩张状态,从而减少外渗,延长可输液时间,例如,使用硝酸甘油贴剂,凭借皮肤组织对硝酸甘油的良好透过吸收性,达到保护血管的目的。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l

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即使做了充分的预防工作,还是有可能发生输液外渗的现象。因此,这类情况出现时,如何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进行妥善的处理,也是护理人员应该掌握的必要的知识。4.1 更换输液部位

护理人员在发现外渗现象的第一时间,就应当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清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11]。并且在拔针时要注意采用正确的方法,防止造成二次伤害。另有临床实践证明,在关闭输液器开关的过程中,约有0.2ml被挤出,而通过拔针时预先折叠距头皮针针头2cm处的输液管,仅挤出0.01ml液体,几乎不引起局部肿块增大,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采用。4.2 热敷

早期且范围小者可进行局部热敷,主要用于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药物渗漏,但禁用于化疗药物外渗[12]。其原理是通过局部升温,扩张血管,改变血液循环状况,从而减轻水肿,促进机体恢复,对于由其他血管收缩剂导致的外渗同样具有处理效果。该方法成本低廉,效果较好。4.3 冷敷

适用于早期局部非炎症性水肿,可以起到收缩血管,减少渗漏,麻痹末梢神经,减少痛苦的作用,对于红霉素和抗肿瘤药物外渗同样有效,但在采用该方法时应注意控制温度,防止冻伤。其作用机理是,通过降低温度,不仅可以减少局部余热对周围活力组织的继续损伤,而且可以降低局部组织代谢,使局部血管收缩,渗出减少,从而减轻局部水肿程度,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13]。4.4 局部封闭

适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可用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4ml在包块底部选择三个点平行于皮肤进针,从而更好地阻止外渗药液与组织结合。

其中,利多卡因有麻醉,止痛,轻微扩张血管的作用;地塞米松可以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合成,减少炎症因子的扩散,阻碍磷脂酶a2的活性,中断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从而发挥镇痛作用[14]。4.5 中医疗法

适用于长期注射的药物导致的注射部位静脉壁炎性渗出,一般采取外敷的方式进行

l

处理。

4.5.1 马铃薯外敷 可采用具有化瘀散结、理气止痛功效的马铃薯片敷于患处,既可以治疗外渗,还可以降低静脉炎发病几率。

4.5.2 芦荟涂抹外敷 芦荟属于百合科植物,味苦而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散瘀利血的功效,其中富含的多种化合物对于解决输液外渗问题都具有一定作用,比如,芦荟乌鲁新可以覆盖于炎症表面促进细胞再生;芦荟酊可以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异柠檬酸可以扩张血管,加强血液循环;芦荟素更是可以增强血管壁弹性。在药效良好的基础上,使用芦荟处理还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等特点。在临床上,只需洗净后,去除刺及表皮,每1h涂抹2~4次,若是患处情况较为严重,还可以结合每1h外敷1~2次的方法进行治疗。

4.5.3 如意黄金散 而针对静脉炎外渗,还可以采用如意黄金散15g置于无菌容器内,用食醋调制成糊状,先用0.5%碘伏消毒局部皮肤,待干,避开穿刺点1.5cm将调制好的如意金黄散均匀涂于患处,厚约0.5cm,范围超过患处1cm,穿刺点外用1.5cm×1.5cm无菌干燥纱布覆盖,用保鲜膜将涂药处覆盖,胶布固定,2小时后取下,1天2次[15]。4.6 其他处理方法

依照实际情况的不同,可以灵活地选择其他更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例如,某医院在临床中以早期常用的95%酒精为溶剂,加入了牛黄解毒片作为溶质,使药棉浸透药液后,覆盖于患处,用塑料布包裹固定,保持患肢抬高,24h内即可见效;或者是合理地利用药物相互拮抗的特性,以此对抗外渗药物的损伤效应,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降低对机体的损伤;或是采用联合疗法,对坏死局部组织进行手术切除,对于水疱进行抽取后再进一步处理,佐以超短波理疗等方式进行治疗护理。4.7 建立外渗处理记录

在发现了外渗现象并进行处理后,应当详细记录下外渗药物的名称,发现时间,注射部位,渗出范围大小,患者的局部观察,处理措施,主治医生等信息,方便日后的跟踪治疗和出现事故时的调查和追究。4.8 心理指导

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样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感受,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告知其关于外渗处理的重要性,要求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并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抛开思想压力,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l 小结

护理工作关系着病人的健康,护理人员更是医院和病人交流的纽带,因此,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我深深地感受到,要想把护理工作做好,不仅仅要求我们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十分熟悉,专业技术十分熟练,更要关心患者的内心健康,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关心患者,充分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消除患者的抵触心理,缓解患者与医院之间的冲突,这不仅对预防静脉输液外渗和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后漫长的护理生涯中也是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单就输液外渗这个问题来看,我们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位患者,进行定时巡视,一旦出现任何外渗,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而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输液史,在病历不够充分详细的情况下,对我们开展预防工作是有利的;在对静脉输液外渗治疗处理的过程中,要依据患者和条件,选择效果好成本低的方式来进行外渗处理,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患者的康复保驾护航。静脉输液外渗是一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只要有静脉输液,就会有药物外渗。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密切观察输液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6 致谢

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从最初的定题,到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到论文定稿,她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为了指导我的毕业论文,她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她的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使我受益匪浅。本论文的完成,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感谢电大所有老师及同学对我的帮助。最后要感谢论文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作者。

l

参考文献

[1] 范晓燕,齐海峰.静脉输液临床潜在问题的观察及护理措施[J].中国健康月刊:B,2011,30(12):170-171.[2] 李静凯.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当代医学,2009,15(30):123.[3] 金植芬.临床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8):216.[4] 赣利,李进英.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2,17(1):78.[5] 穆云侠.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防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2624.[6] 林桂荣,刘京凤,王恒珍.20%甘露醇致静脉损伤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8,3(2):71.[7] 薛银芳.输液外渗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0,5(4):919.[8] 许永华, 李桃兰.静脉输液渗漏性组织损伤的防治[J].中华民族民间医药,2009,1(15):164.[9] 戴建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危险因素及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J].南方护理学报,2004, 11(1):10-11.[10] 郭晓红.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2):2881 [11] 布丽萍.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5):466.[12] 张丽华.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预防及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 2009,38卷(8):757.[13] 陈莉莉.两种方法处理静脉输液外渗的效果比较[J].临床护理杂志,2010,9(2):78.[14] 周书萍.静脉输液外渗对机体损伤的防止进展[J].全科护理,2010,8(2):453.[15] 张磊,岑金梅,梁香梅.金黄散外敷用于胺碘酮致静脉炎[J].护理学杂志,2007,15(22):6.l

第四篇:10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

【摘 要】目的:探究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出现外渗现象后的处理手段。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结果:静脉输液外渗,应提高专业技术,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结论:定期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开展护理工作,有效杜绝输液外渗的现象。

【关键词】输液外渗;原因;护理措施;研究

静脉输液是根据病情将大量无菌液体或药物在严格无菌操作过程下经静脉直接输入体内的方法,也是确保临床治疗的重要护理手段之一。通过静脉输液不仅能维持体液平衡,而且使机体的电解质、酸碱状态尽可能保持正常,为危重病员紧急抢救准备提供静脉给药通路,确保药物输入体内的需要

[1]

。因此,作为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当静脉输注液体外渗至血管周围组织时,也将会依液体种类对病员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轻则引起局部皮肤肿痛,重则导致血管周围组织炎症以及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形成,甚至于造成组织坏死。所以为减轻病员的痛苦,让患者早日康复,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及时、正确处理对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1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

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2]

。当外渗现象出现时,不仅会影响下一步的护理工作开展,更会对患者造成机体损伤和额外的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导致外渗的种种因素,为预防此类现象出现打下基础。

1.1患者因素

1.1.1新生儿 新生儿因全身均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紫青,一般于头皮进行静脉穿刺,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养影响,使之易外渗。

1.1.2婴幼儿 婴幼儿在穿刺过程中易发生哭喊,挣扎等不配合举动,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的紧张言行会对护理人员增加压力,给穿刺和固定工作带来难度,引发输液外渗的概率高于成年人,所造成伤害也比成年人更大。

1.1.3老年人 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松弛,容易发生液体外渗;因此,由于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体减退,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加之,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降低,也是造成静脉输液外渗的重要原因。

[3]1.1.4重症患者 休克、严重脱水、病重的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1.1.5缺乏感知的患者 此类患者可能接受了药物麻醉或是处于昏迷状态,无法与护理人员有效的交流,不能正确地表达身体感受,如出现无意识肢体活动等突发情况,很可能导致外渗现象,且病员无法表达机体疼痛,若未及时发现,会令机体损伤程度变得更大。

1.2护理人员技术因素

由于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因素,专业知识不过硬,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选择血管不当,穿刺技术不熟练,这些行为会造成机械性损伤。出现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针头固定不当,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针头顺静脉外膜划破血管壁,药液外渗于皮下,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给药方法不当,使用发生外渗概率高的钢针,大力推药,忽略病人心理护理造成病人精神紧张、不合作等现象。

1.3理化因素

包括输液时环境的温度,溶液中微粒的危害,液体输入量、速度、时间、压力、针头对血管的刺激以及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

[4]。

1.4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引起,药物包括收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化疗药物如阿霉素、长春新碱等,这些药物一般会影响血管周围渗透压,改变血管通透性,或是多次施药后令静脉变得更加脆弱,因此将导致输液外渗的几率和风险大大增加。

[5]1.5疾病因素

癌症是药液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血管壁损伤大,静脉脆弱,难以穿刺,其次是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静脉压增加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凝血机能有障碍的病人,血凝块对穿刺针周围血管壁之间的间隙封闭不足,导致药物、血液渗漏;还有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血管内药物从针眼处外渗。

1.6护理人员的心理因素

病人对护士的不信任,怀疑,或第一次穿刺不成功,都会对护士的心理产生影响,护士自身就会质疑自己能不能穿刺成功,增强护士的心理素质,也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2外渗导致的机体损伤类型

2.1血管损伤

良好的血管是进行静脉输液的基础,而发生输液外渗时,首先受到损伤的就是血管,处理机械性损伤,还会随着外渗的发展产生其他损伤。通过动物实验形态学观察发现,注射液体及微粒从血管内渗漏到血管周围组织,可引起血管周围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甚至发生堵塞[6]。

2.2局部组织损伤 轻者会引起红、肿、胀、痛等各种刺激性的机体反应,重者则会在炎症和药物毒性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局部组织坏死,尤以化疗药物的伤害性最大。若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关节僵直和功能性障碍。

2.3深度组织损伤

属于少数现象,由于渗漏量过大,导致皮下组织压力增高,压迫骨筋膜,阻碍血液循环,造成局部缺血缺氧,代谢废物堆积,改变血管通透性,直至形成骨筋膜综合征,进一步发展将会导致严重残疾或死亡。

2.4累计损伤

由于长期的输液史所产生的血管损伤及血管壁破坏,造成血管弹性差,穿刺难环的产生。

[7],易导致恶性循3输液外渗的预防方法

3.1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教

在实际的日常护理活动中,由于护理人员和就医患者的巨大数量差异,使得向每一位患者详细地解释输液外渗的预防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 “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于血管条件好,有家属陪护的患者,进行简单说明,不可随意调节滴速,避免大幅度活动等,并请家属帮助照看。而对于血管条件差,长期病史,婴幼儿及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进行重点关注,除了对家属的详细说明出现外渗现象的判断标准,若出现外渗则立即通知护理人员,还应增加巡视次数,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力争将危险降至最低。

3.2合理选择穿刺静脉

为减少药物的化学性刺激,应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血管。对于静脉滴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宜选用较粗的血管;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的血液病,肿瘤的患者,需建立静脉使用计划。使用有发泡作用的药物,应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的手背腕和肘窝部静脉。另外,应避开病变部位的静脉,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注意个体差异及不同疾病的血管特点从由远到近选择的原则。

[8]

。除此以外,还应该遵3.3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与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避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输刺激性强的药物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道,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刺激性强的药物。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确保针头留在血管内

[9]。

3.4提高穿刺成功率

护理人员应加强基本功训练,高标准严要求,熟练掌握静脉穿刺的技术,提高穿刺操作成功率,争取一次成功,要注意避开活动量大的关节处,且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避免出现机械损伤,若患者需要进行连续的静脉滴注,则可对双侧肢体交替使用以保护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

3.5正确地拔针方式 输液完毕后,拧紧调节器,去掉胶贴,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胶贴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直至不出血为止,切忌在按压处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10]。

3.6局部用药保护

利用一些药物对血管的作用,使血管保持扩张状态,从而减少外渗,延长可输液时间,例如,使用硝酸甘油贴剂,凭借皮肤组织对硝酸甘油的良好透过吸收性,达到保护血管的目的。

4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4.1更换输液部位

护理人员在发现外渗现象的第一时间,就应当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清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11]

。并且在拔针时注意采取正确地方法,防止造成二次伤害。另有临床实践证明,在关闭输液器开关的过程中,约有0.2ml被挤出,而通过拔针时预先折叠距头皮针针头2cm处的输液管,仅挤出0.01ml液体,几乎不引起局部肿块增大,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采用。

4.2热敷

早期且范围小者可进行局部热敷,主要用于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药物渗漏,但禁用于化疗药物外渗[12]。其原理是通过局部升温,扩张血管,改变血液循环状况,从而减轻水肿,促进机体恢复,对于由其他血管收缩剂导致的外渗同样具有处理效果。该方法成本低廉,效果较好。

4.3冷敷

适用于早期局部非炎症性水肿,可以引起收缩血管,减少渗漏,麻痹末梢神经,减少痛苦的作用,对于红霉素和抗肿瘤药物外渗同样有效,但在采用该方法时应注意控制温度,防止冻伤,其作用机理是,通过降低温度,不仅可以减少局部余热对周围活力组织的继续损伤,而且可以降低局部组织代谢,使局部血管收缩,渗出减少,从而减轻局部水肿程度,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13]。

4.4局部封闭

适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可用利多卡因100m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4mg在包块底部选择三个点平行于皮肤进针,从而更好的组织外渗药液与组织结合。其中,利多卡因有麻醉,止痛,轻微扩张血管的作用;地塞米松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合成,减少炎症因子的扩张,阻碍磷脂酶a2的活性,中断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从而发挥镇痛作用

[14]。

4.5中医疗法

适用于长期注射的药物导致注射的部位静脉壁炎性渗出,一般采取外敷的方式进行处理。

4.5.1马铃薯外敷 可采用具有化瘀散结、理气止痛功效的马铃薯敷于患处,既可以治疗外渗,还可以降低静脉炎发病几率。

4.5.2芦荟涂抹外敷 芦荟属于百合科植物,味苦而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散瘀利血的功效,其中富含的多种化合物对于解决输液外渗问题都具有一定作用,比如:芦荟乌鲁新可以覆盖于炎症表面促进细胞在生;芦荟酊可以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异柠檬酸可以扩张血管,加强血液循环;芦荟素更是可以增强血管壁弹性。在药效良好的基础上,使用芦荟处理还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等特点。在临床上,只需洗净后,去除刺及表皮,每1h涂抹2-4次,若是患处情况较为严重,还可以结合每1h外敷1-2次的方法进行治疗。

4.5.3如意黄金散 针对静脉炎外渗,还可以采用如意黄金散15g置于无菌容器内,用食醋调制成糊状,先用0.5%碘伏消毒局部皮肤,待干,避开穿刺点1.5cm将调制好的如意黄金散均匀涂于患处,厚约0.5cm,范围超过患处1cm,穿刺点外用1.5cmx1.5cm无菌干燥纱布覆盖,用保险膜将涂药处覆盖,胶布固定,2h后取下,1天2次

[15]。

4.6其他处理方法

依照实际情况的不同,可以灵活的选择其他更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例如;某医院在临床以早期常用的95%酒精为溶剂,加入了牛黄解毒片作为溶质,使药棉浸透药液后,覆盖于患处,用塑料布包裹固定,保持患肢抬高,24h内即可见效;或是合理的利用药物相互拮抗的特性,以此对抗外渗药物的损伤效应,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降低对机体的损伤;或是采用联合疗法,对坏死局部组织进行手术切除,对于水泡进行抽取后再进一步处理,佐以超短波理疗等方式进行治疗护理。

4.7建立外渗处理记录

在发现了外渗现象并进行处理后,应当详细记录外渗药物的名称,发现时间,注射部位,渗出范围大小,患者的局部观察,处理措施,主治医生等信息,方便日后的跟踪治疗和出现事故时的调查和追究。

4.8心理指导

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样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感受,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积极正确地引导,告知其关于外渗处理的重要性,要求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并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抛开思想压力,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5总结

护理工作关系着病人的健康,护理人员更是医院和病人交流的纽带,因此,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我深深地感受到,要想把护理工作做好,不仅仅要求我们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十分熟悉,专业技术十分熟练,更要关心患者的内心健康,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关心患者,充分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消除患者的抵触心理,缓解患者与医院之间的冲突,这不仅对预防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漫长的护理生涯中也是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单就静脉输液外渗这个问题来看,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进行定时巡视,一旦出现任何外渗,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而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输液史,在病历不够清楚的情况下,对我们开展预防工作是有利的,在对静脉输液外渗治疗处理的过程中,要依据患者和条件,选择效果好成本低的方式进行外渗处理,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患者的康复保驾护航。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只要有静脉输液,就会有药物外渗。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密切观察输液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范晓燕 齐海峰.静脉输液临床潜在问题的观察及护理措施[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12):170-171.[2]李静凯.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当代医学,2009,15(30):123.[3]金植芬.临床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8):216.[4]赣利,李进英.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2,17(1):78.[5]穆云霞.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防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2624.

第五篇: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概述

题 目: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概述

学 院: 专业名称: 准考证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二O一 0年 八 月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研究概述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黄敏芳

[摘要] 目的:探究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出现外渗现象后的处理手段。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结果:静脉输液外渗,应提高专业技术,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结论:定期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开展护理工作,有效杜绝输液外渗的现象。

[关键词] 输液外渗;原因;护理措施;研究概述 新生儿、婴幼儿、老年人、重病患者静脉输液是根据病情将大量无菌液体或药物在严格的无菌操作过程下经静脉直接输入体内的方法,也是确保临床治疗的重要护理手段之一。[1]通过静脉输液,不仅能维持体液平衡,而且使机体的电解质、酸碱状态尽可能保持正常,为危重病员紧急抢救准备提供静脉给药通路,确保药物输入体内的需要。因此,作为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1 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因素

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当外渗现象出现时,不仅会影响下一步的护理工作开展,更是会对患者造成机体损伤和额外的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导致外渗的种种因素,为预防此类现象出现打下基础。1.1 患者的实际情况

1.1.1 新生儿 一般是头皮进行静脉穿刺,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养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 婴幼儿 婴幼儿在穿刺过程中易发生哭喊,挣扎等不配合举动,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的紧张言行会对护理人员增加压力,给穿刺和固定工作带来难度,引发输液外渗概率要高于成年人,所造成伤害也较成年人更大。

1.1.3 老年人 老年人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松弛,容易发生液体外渗;此外,由于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减退,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加之,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也是造成外渗的重要原因。

1.1.4 重病患 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

易发生外渗。

1.2 护理人员技术因素

由于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因素,专业知识不过硬,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选择血管失当,穿刺技术不熟练,这些行为将会造成机械性损伤。出现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针头固定不当,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针尖顺静脉外膜划破血管壁,药液外渗于皮下。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给药方法不当,使用发生外渗概率高的钢针,大力推药,忽略病人心理护理造成病人精神紧张、不合作等现象。[2] 1.3 理化因素

包括输液时环境的温度,溶液中不溶微粒的危害,液体输入量、速度、时间、压力、针头对血管的刺激以及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1.4 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引起,主要药物包括: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化疗药物如阿霉素、长春新碱;高渗性及阳离子溶液这些药物一般会影响血管周围渗透压,改变血管壁通透性,或是多次施药后令静脉变得更为脆弱,因此将导致输液外渗的几率和风险大大增加。1.5 疾病因素

1.5.1 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血管壁损伤大,静脉脆弱,难以穿刺。

1.5.2 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1.5.3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1.5.4 凝血机能有障碍的病人,血凝块对穿刺针周围血管壁之间的间隙封闭不足,导致药、血液渗漏。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血管内药液从针眼外渗。1.6 护理人员的心理因素

病人对护士的不信任,怀疑,或第一次穿刺不成功,都会对护士的心理产生影响,增强护士的心理素质,也可提高穿刺成功率。2 外渗导致的机体损伤类型

在了解可能导致输液外渗的各项因素后,护理人员应当进一步了解输液外渗对病人的身体所造成的损伤类型,从而做到及早预防,将护理工作做的更加扎实。2.1 血管损伤

良好的血管是进行静脉输液的基础,而发生输液外渗时,首先受到损伤的就是血管,除了机械性的损伤,还会随着外渗的发展产生其他损伤。通过动物实验形态学观察发现,注射液体及微粒从血管内渗漏到血管周围组织,可引起血管周围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甚至发生堵塞。2.2 局部组织损伤

轻者会产生麻、肿、胀、痛等各种刺激性的机体反应,重者则会在炎症和药物毒性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局部组织坏死,尤以化疗药物的伤害性大。若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关节僵直和功能性障碍。2.3 深度组织损伤

属于少数现象,由于渗漏量过大,导致皮下组织压力增高,压迫骨筋膜,阻碍血液循环,造成局部缺血缺氧,代谢废物堆积,改变血管通透性,直至形成骨筋膜综合征,进一步发展将会导致严重残疾或死亡。2.4 累积损伤

由于长期的输液史所产生的血管损伤及血管壁破坏,造成血管弹性差,穿刺难,易导致恶性循环的产生。3 输液外渗的预防方法

在了解输液外渗可能导致的机体损伤的基础上,如何进行预防工作,对于缓解护理人员压力,减少病人的痛苦和花费,避免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3.1 做好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

在实际的日常护理活动中,由于护理人员和就医患者的巨大数量差异,使得向每一位患者详细地解释输液外渗的预防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于血管条件好,有家属陪护的患者,进行简单说明,不可随意调整滴速,避免大幅度活动等,并请家属帮助照看。而对于血管条件差,长期病史,婴幼儿及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进行重点关注,除了对家属的详细说明出现外渗现象的判断标准,若出现外渗则立刻通知护理人员,还应适当增加巡视次数,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力争将危险降至最低。3.2 合理选择穿刺静脉

为减少药物化学性刺激,应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血管。对于静脉滴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宜选择较粗的血管;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的血液病、肿瘤等患者,需建立静脉使用计划。另外,应避开病变部位的静脉,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注意个体差异及不同疾病的血管特点。除此以外,还应该遵从由远到近选择的原则。3.3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和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

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避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刺激性强的药物输液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刺激性强的药物。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确保针头留在血管内。3.4 提高穿刺成功率

护理人员应加强基本功训练,高标准严要求,熟练掌握静脉穿刺的技术,提高穿刺操作成功率,争取一次成功。要注意避开活动量大的关节等处,且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避免出现机械损伤。若患者需要进行连续的静脉滴注,则可对双侧肢体交替使用以保护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3.5 正确的拔针方式

输液完毕后,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直至不出血为止,切忌在按压处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3.6 局部用药保护

利用一些药物对血管的作用,使血管保持扩张状态,从而减少外渗。例如,使用硝酸甘油贴剂,凭借皮肤组织对硝酸甘油的良好透过吸收性,达到保护血管的目的。4 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即使做了充分的预防工作,还是有可能发生输液外渗的现象。因此,这类情况出现时,如何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进行妥善的处理,也是护理人员应该掌握的必要的知识。4.1 更换输液部位

护理人员在发现外渗现象的第一时间,就应当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清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并且在拔针时要注意采用正确的方法,防止造成二次伤害。[3] 4.2 热敷

早期且范围小者可进行局部热敷,主要用于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药物渗漏,但禁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其原理是通过局部升温,扩张血管,改变血液循环状况,从而减轻水肿,促进机体恢复,对于由其他血管收缩剂导致的外渗同

样样具有处理效果。该方法成本低廉,效果较好。4.3 冷敷

适用于早期局部非炎症性水肿,可以起到收缩血管,减少渗漏,麻痹末梢神经,减

少疼痛的作用,对于红霉素和抗肿瘤药物外渗同样有效,但在采用该方法时应注意控制温度,防止冻伤。其作用机理是,通过降低温度,不仅可以减少局部余热对周围活力组织的继续损伤,而且可以降低局部组织代谢,使局部血管收缩,渗出减少,从而减轻局部水肿程度,并有良好的止痛作用。4.4 中医疗法

适用于长期注射的药物导致的注射部位静脉壁炎性渗出,一般采取外敷的方式进行处理。

4.4.1 马铃薯外敷。可采用具有化瘀散结、理气止痛功效的马铃薯片敷于患处,既可以治疗外渗,还可以降低静脉炎发病几率。

4.4.2 芦荟涂抹外敷。芦荟属于百合科植物,味苦而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散瘀利血的功效,其中富含的多种化合物对于解决输液外渗问题都具有一定作用,比如,芦荟乌鲁新可以覆盖于炎症表面促进细胞再生;芦荟酊可以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异柠檬酸可以扩张血管,加强血液循环;芦荟素更是可以增强血管壁弹性。在药效良好的基础上,使用芦荟处理还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等特点。在临床上,只需洗净后,去除刺及表皮,每1h涂抹次,若是患处情况较为严重,还可以结合每1h外敷次的方法进行治疗。4.4.3 如意黄金散。而针对静脉炎外渗,还可以采用如意黄金散15g置于无菌容器内,用食醋调制成糊状,先用0.5%碘伏消毒局部皮肤,待干,避开穿刺点1.5cm将调制好的如意金黄散均匀涂于患处,厚约0.5cm,范围超过患处1cm,穿刺点外用1.5cm×1.5cm无菌干燥纱布覆盖,用保鲜膜将涂药处覆盖,胶布固定,2小时后取下,1天2次。4.5 其他处理方法

依照实际情况的不同,可以灵活地选择其他更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例如,医院在临床中以早期常用的95%酒精为溶剂,加入了牛黄解毒片作为溶质,使药棉浸透药液后,覆盖于患处,用塑料布包裹固定,保持患肢抬高,24h内即可见效;或者是合理地利用药物相互拮抗的特性,以此对抗外渗药物的损伤效应,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降低对机体的损伤;或是采用联合疗法,对坏死局部组织进行手术切除,对于水疱进行抽取后再进一步处理,佐以超短波理疗等方式进行治疗护理。[4] 4.6 建立外渗处理记录

在发现了外渗现象并进行处理后,应当详细记录下外渗药物的名称,发现时间,注射部位,渗出范围大小,患者的局部观察,处理措施,主治医生等信息,方便日后的跟踪治疗和出现事故时的调查和追究。4.7 心理指导

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样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感受,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告知其关于外渗处理的重要性,要求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并保持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抛开思想压力,争取早日恢复健康。5 讨论

护理工作关系着病人的健康,护理人员更是医院和病人交流的纽带,因此在 输液过程中:一保护好病人身体不受损伤,二是加强医患沟通.心理教育,三是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加强穿刺技术是基础。[5]要想把护理工作做好,不仅仅要求我们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十分熟悉,专业技术十分熟练,更要关心患者的内心健康,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关心患者,充分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消除患者的抵触心理,缓解患者与医院之间的冲突,这不仅对预防静脉输液外渗和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后护理生涯中也是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只要有静脉输液,就会有输液外渗这个问题,来看我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位患者,进行定时巡视,尽量避免外渗,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密切观察输液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

参考文献

[1]

范晓燕,齐海峰.静脉输液临床潜在问题的观察及护理措施[J].中国健康月刊:B,2011,30(12):170-171.[2]

李静凯.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当代医学,2009,15(30):123.[3]

金植芬.临床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8):216.[4]

赣利,李进英.化疗性静脉炎的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2,17(1):78.[5]

穆云侠.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防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2624

下载老年人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年人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老年人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老年人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442-01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日益加剧,老年人在医院就诊人群中的......

    52例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护理措施[推荐]

    52例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护理措施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我院50例静脉输液患者出现外渗的原因分析,为以后的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本文主要对2013年1月......

    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

    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 一、非药物处理 1.一般护理 在药物外渗的48小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在静脉给药过程,如发现或疑似外渗情况时,首先立即停止给药,抽......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和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和护理对策 摘要:药物从静脉输入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及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迅速而有效的给药途径。但是因为巡视不到位,技术不娴熟和有关药......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护理措施(大全5篇)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护理措施(培训课件) 主讲人:陆帮玉 2014年6月18日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五篇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 一旦......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处理措施[五篇模版]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处理 【摘要】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其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多种。一旦发生静脉输液外渗,如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