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十大安全体系建设 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23:0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十大安全体系建设 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十大安全体系建设 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第一篇:加快十大安全体系建设 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加快十大安全体系建设 保障经济社

会持续发展

国家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大连基地电子屏幕

去年12月6日,国家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大连基地投入使用

市安监局领导深入企业进行安全检查

市安监局执法人员在夜间安全生产检查中回答百姓关心的问题

安监执法人员在危险化学品经营充装车间进行安全检查

2012年安全生产月启动仪式上,少年儿童在参与安全知识答题活动

大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和声誉。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五大建设”做出全面部署,为今后一个时期安全生产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3年,市安监局在高水平、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上,坚持安全生产十大体系(安全发展创新体系、安全生产法规制度体系、安全生产防控保障体系、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系、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常态化体系、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安全生产文化体系、安全生产科技服务体系和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体系)建设,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确立了到2014年底实现在全国以整市命名的全国安全社区城市,争取建成全国首批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争取提前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的安全生产工作目标。

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市安监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坚持十大安全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安全生产工作创新发展,促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1 大力推进安全发展创新体系建设

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安全发展,是新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的理论支撑、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实施安全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创新安全发展理论、理念和思想,创新安全发展目标任务,创新安全生产社会管理新思路、新办法、新途径,加快推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1.创新安全发展理论、理念和思想。

当前,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国情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导作用,充分认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健康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薄弱的安全保障能力之间这一安全生产领域的基本矛盾。大连正处于重工业化的后期阶段,虽然安全生产总体状况、各项安全生产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龙头,发展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仍然处于事故不时频发的特殊阶段。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既要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更要从源头治理、解决制约安全生产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同时还要积极应对新形势、新情况带来的一些新挑战。因此,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统领,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坚持依法治理、科学监管,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在具体工作上,强化基础建设,重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狠抓设备设施本质安全;强化“打非治违”、隐患排查治理整改,重在依法治理、长效机制建设和生产安全事故预防;强化应急管理,重在预警和科技支撑;强化队伍自身建设,重在转变作风和反腐倡廉。从而为全域城市化戴上安全帽,为城市智慧化装上安全锁,为新型工业化装上安全链,为农业现代化围上安全网,实现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为大连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2.创新安全发展目标任务。

安全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安全生产目标任务提出了新要求。安全生产的目标与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协调一致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幸福生活的起码要求,也是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围绕大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推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构建符合大连实际的安全生产指标体系,分步骤、分阶段,全力、全速向前推进。制定我市安全生产近期“三大目标任务”。以2010年为基数,以年均11.4%的降幅,力争到2015年底将亿元GDP死亡率降到0.03以下,基本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力争提前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的目标。在当前安全社区创建的基础上,争取在2014年底实现在全国首个以整市命名的全国安全社区。根据大连安全生产实际情况,积极寻求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支持,争取建成全国首批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3.创新安全生产社会管理新思路、新办法、新途径。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构建部署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任务。实践证明,安全生产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关系密切,也为安全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建设必须以安全生产为前提,加快推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政治建设必须强化宗旨意识,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利益;文化建设必须把安全文化纳入其中,创新安全文化体系建设,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社会舆论氛围;社会建设必须把安全生产作为重要任务,大力推进安全社区创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与安全生产工作相结合,取缔关闭那些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事故多发,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单位。2 健全安全生产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其配套规章制度,是实现安全发展的基石,是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履行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依据和重要保障。“依法治安”既是安全监管工作的手段,也是安全监管工作的路径,又是安全监管工作的目标。我市安全监管工作就是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地方法规及政府规章,完善行政部门、企业、社区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加快推进安全法规制度体系的建设,早日实现“依法治安”。1.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辽宁省出台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度规章,以及各类规范性文件,以国家、省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从加强经营者权益保障、强化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完善配套规章制度等方面出发,结合我市安全生产工作实际需要,积极推进安全生产相关法规、制度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确保在工作中与国家、省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从而增强我市安全生产法规制度的系统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实现安全生产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地方法规及政府规章。

面对安全生产的突发性、复杂性、长期性,为了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必须完善丰富安全生产法规体系,确保安全监察监管工作始终有法可依。积极争取地方安全生产立法,加快制订完善与《安全生产法》及其相关条例、标准和办法相配套的,与大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快制定出台《大连市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大连市生产经营性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规定》等制度规定。

3.完善行政部门、企业、社区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

根据大连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在安全生产激励约束、督察检查、行政问责、隐患举报、区域联动、部门联动等方面,加快完善大连市政府安全生产局际联系会议制度,建立安全隐患整治研判调度制度,安全生产信息报告制度,企业安全生产“黑名单”报告制度,事故隐患举报制度,强化安全生产事故问责制度,“一岗双责”制度,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及内部问责制度等,健全完善具有大连地方特色的安全生产法规制度体系。

加强安全生产防控保障体系建设

安全防控保障体系建设是安全发展的重中之重,体现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行政能力,是加快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的重要举措。为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切实落实好国务院23号和40号文件精神,加大资金投入、强制实施,从政府、企业、园区、社会等层面,加快安全生产防控保障体系建设。1.加快我市园区防控体系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准入、一体化管理”的原则,加快完善实施“四岛一园”的安全规划和管控一体化方案,加强园区一体化监管,建立“责任明确、管理高效、资源共享、保障有力”的园区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夯实安全生产基础,促进园区安全生产和安全发展。从科学规划与建设、园区合理布局、科学评估园区安全风险、严格准入、园区一体化管理体系、应急保障能力等六个方面,加快推进我市其他各类工业园区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各类园区本质安全水平,从而促进全市本质安全水平。

2.加快重点高危和准高危行业的安全防控体系建设。

要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和产业政策,严格技术和安全质量标准,做到安全生产管理“关口前移”,严把行业安全准入关。要加大对重点高危和准高危行业企业的排查力度,对危险工艺生产企业、重点高危和准高危企业、涉及重大危险源企业加强监督检查。通过专项资金补贴,加快危险工艺生产企业的自动化控制改造,以及有利于提高安全保障能力的软硬项目建设。特别是要全面开展穿越公共区域的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的整治,基本完成城镇人口密集区域内非民用的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的化工装置、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装置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搬迁工作,有效解决“危化围城”的问题,使城镇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3.加快全市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对强化企业基础安全管理、落实和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推广先进技术装备、提高企业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机械制造行业试点的基础上,加大对规模以上企业自评人员和乡镇街道安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逐步全面开展工业企业安全标准化创建工作,重点突出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行业(领域)。全面完成有储存的危化经营单位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对于未按规定时间完成相应阶段工作的换证经营单位不予核发许可证。在全面完成生产企业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的基础上,按照不低于20%的比例对达标危化生产企业进行抽查。在部分地区试点,探索出台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方面的优惠政策,通过实施专项资金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4 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

安全生产的保障需要全面责任体系的建立。安全生产涉及企业、政府、部门、行业等相关方,各相关方只有各尽其职、各负其责,才能确保安全生产,实现安全发展。

1.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关系安全生产大局,企业是安全生产的内因和根本,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最终要落实到企业,安全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最终也必须体现企业上。要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企业要健全完善严格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强对生产现场监督检查,严格查处企业的“三违”行为。企业要及时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实行以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为主导的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强化生产过程管理的领导责任,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轮流现场带班。加强职工安全培训,持证上岗。要继续通过严格安全生产行政许可、领导干部现场带班、实施分类指导重点监管、跟踪落实整改措施,以及警示约谈、下达督办件、责任追究等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促使企业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2.切实履行部门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职责。

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全面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的专业监管、行业管理和指导职责。进一步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强化安全生产委员会各成员单位之间的配合协调机制,完善非煤矿山整合关闭、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消防、道路交通等领域的联系会议制度,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等影响安全生产的行为。强化日常监管,各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抽查。3.进一步落实地方属地监管责任。

要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作为衡量各区市县、先导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职责,对辖区内各类企业(包括中央、省属企业)实施严格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管理。要定期组织开对各区市县、先导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的专项督查活动,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切实推动安全生产属地监管责任落实。5 完善安全生产 监管监察体系建设

监管监察体系是政府履行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实施主体。要加快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强职业健康监管,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1.推进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制机制建设。

编制实施市县两级年度安全监管执法工作计划、现场检查方案,并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方式、程序,开展执法监察活动。对所属监管企业逐一登记,并建立安全生产监管台账,纳入年度监管执法工作计划,坚决杜绝监管盲区、监管空白、监管缺失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健全完善各部门联合执法、区域执法协作等机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执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开展交叉互检、夜间执法等监管形式,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监管。强化安全监管的“自留地”和“责任田”,突出做好市局直接监管的工矿商贸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制定出台大连市落实企业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的具体措施,大力实施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

2.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体系。从覆盖范围、内容等方面,强化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安全生产重点难点问题,安排部署好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任务目标。完善安全生产通报制度,及时通报各部门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总结推广典型经验,通报生产安全事故,吸取事故教训,查找安全漏洞,完善相关管理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严格责任追究。3.进一步加强职业健康监管。

全面推进职业病危害申报工作,对已经申报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现场复核,并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建立企业职业健康监管档案。强化职业健康执法检查。以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领域为重点,抓好日常监察、专项监察,重点监察、定期监察,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督促用人单位制定职业健康检查年度计划及保证专项经费,组织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完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严格职业健康“三同时”工作,加强职业病危害的源头控制。适时推进“职业健康基础建设活动”,通过建设活动,实现用人单位每个岗位和环节的职业病防治措施到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用人单位主体责任落实。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预防职业病意识,提高工程防护和个体防护水平,推进职业病防治长效机制建设。4.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建设。开展市、县、乡三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业务培训,高质量提高安全生产业务技术技能,大力培养专家型安全监管监察干部。全市安监系统各级干部和所有监管监察人员,都要熟练掌握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知识,成为相关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的内行,提高安监人员的执法能力。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执法大比武活动,提高执法人员实战能力。全面实施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建设规划,更新补充各类专业监管监察装备,大力推进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能力标准化进程,形成机动性执法、现场监督检查、调查取证听证、通信联络、信息处理等各环节的系统配套执法能力,促进监管监察工作迈入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6 加快安全隐患排查

治理常态化体系建设

安全隐患是安全生产的大敌。海因里希法则说明,发生一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背后隐藏着300个潜在的安全生产隐患。因此,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常态化体系,才能有效预防事故,确保安全发展。1.建立健全“打非治违”长效机制。

“打非治违”工作的本质,是解决“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是依法治安的关键所在,甚至可以说“打非治违”就是依法治安。因此,在集中开展专项行动以及“回头看”的基础上,通过把“打非治违”行动与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隐患排查治理日常工作以及事故查处等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打非治违”从集中开展专项行动向制度化、常态化转变。全市安监力量要会同重点行业领域监管职能部门进行联合执法,拉大网、大排查,重点打击监管盲区和死角、死灰复燃的非法企业和违规企业,对非法违规企业发现一起,就按上限从重从快处罚一起。对各区市县安监部门工作不到位的、打击不力的要通报当地政府,责令限期打掉。对非法违规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伤亡事故的地区,严格追究地区政府责任。2.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大力推进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体系建设,促进隐患整改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市级部门隐患排查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平台,实现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的网络报送,并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纳入各地各部门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负责、社会参与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格局。强化源头治理,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规定,消除选址布局、规划设计方面的安全隐患。认真落实重大安全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档案,做到隐患整改“五到位”。建立隐患排查整治专家参与制度,聘请专家参与隐患排查治,充分发挥专家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3.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研判调度制度。

定期召开各行业领域的安全隐患治理调度会议,分析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形势和进展情况,研究治理隐患的对策措施,实现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全覆盖和无缝化管理。把隐患排查治理和“打非治违”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深入落实市政府《安全生产隐患和违法行为报告与举报奖励办法》,加大奖励力度,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隐患排查治理,促进隐患整改。

4.加强生产经营单位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参加并督促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及时消除事故隐患。要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包括安全检查、风险评估、隐患治理、建档监控、信息报告、资金保障、举报奖励等内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

5.推进全社会参与隐患排查整治。

各园区管理单位要积极配合安监部门督促、协调、帮助园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鼓励居(村)民委员会积极参与区域内的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渣整治。各级工会组织应积极支持组织职工参加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提高从业人员隐患排查治理的意识和能力。行业协会要根据本行业特点,组织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宣传教育、咨询服务和行业互助等活动。安全生产中介机构要通过安全评价(估)、技术咨询等方式积极参与政府部门安全生产重大事项决策、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各新闻媒体单位应当积极参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宣传教育,加强舆论监督。7 全力推进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应急管理体系是安全生产过程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与协调指挥系统,构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对各类事故灾难的能力。我市按照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把建设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以推进。今后,我市应急救援工作将以提高应急能力为主线,继续深化“一案三制”,强化基层基础和应急保障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管理和重大危险源监管工作,不断提高全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逐步实现“无急可应、有急能应”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1.加快国家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大连基地建设。

在已建成的国家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大连基地一期工程基础上,加快二期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覆盖大孤山半岛、松木岛、长兴岛、庄河黑岛四大石油化工区域和危险化学品物流园区的应急救援体系和社会联动体系,提升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成国家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大连基地大孤山应急响应中心,筹建松木岛应急响应中心、长兴岛应急响应中心、庄河黑岛应急响应中心。组建国家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大连基地大孤山支队、松木岛支队,筹建长兴岛支队和庄河黑岛支队。建设完成6支大连市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大化集团、大连染化集团、大连燃气集团、昆仑天城燃气、逸盛大化、江西化工),2支危险化学品事故抢救中心(大化医院大孤山分中心、松木岛分中心),依托大连化物所组建大连危险化学品分析检测中心和依托大交运集团组建大连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程抢险队等10支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筹建长兴岛和庄河黑岛化学事故应急抢救中心。完成重大危险源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在2012年完成大孤山半岛27户危化企业视频监控的基础上,到“十二五”末完成覆盖“四岛一园”和全市危化企业及重点企业的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对重大危险源远程实时视频监控,提升安全监管水平和手段。

2.全力推进区市县、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全力推进区市县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工作。在2012年完成高新园区、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甘井子区、普兰店市、庄河市县级应急平台的建设基础上,加快其他区市县应急平台的建设的步伐,力争到2014年完成市县两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实现市局与14个区市县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应急资源共享。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按照国家总局和辽宁省安监局的要求,积极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推动重点企业(集团)应急平台建设,实现市级应急平台、区县级应急平台和重点企业应急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同时,推动高危行业及冶金等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物联网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企业对生产安全事故的预控能力。

3.推进区市县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按照《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要求,在进一步完善市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同时,指导和协调各区市县、先导区结合本地实际,整合应急资源,依托大型企业、公安消防等救援力量,建设区市县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力争到2014末,每个区市县都有1~2支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专业队伍。

4.规范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的管理。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建设和管理,提高救援能力,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拟制定下发《大连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办法》和《大连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有偿服务管理办法》等规定,在高危行业建立应急救援有偿服务机制。5.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事故预警机制。

完善事故预警涵盖的行业与领域,对影响我市安全生产形势的重点地区、行业领域易发生事故种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事故风险预警和防范措施。实行定期发布和特殊时间段重点发布事故预警相结合的方式,适时发布事故灾害预警,避免因自然灾害诱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将事故预警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

创新安全生产文化体系建设

安全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安全文化只有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文化的教养和熏陶,不断提高人们的安全修养,才能在预防事故发生、保障生活质量方面真正发挥作用,才能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社会氛围,才能促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要从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宣传制度体系、安全社区创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等方面,打造我市富有特色、喜闻乐见、丰富多彩、贴近生活、服务百姓、注重效果的安全文化品牌和阵地,促进安全文化、安全宣传教育全社会、全覆盖、全方位。1.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我们要坚持日常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强化企业主体宣传与公众普及性宣传相结合,建立与新闻媒体沟通协调机制,突发事件、重大政策法规出台及时进行新闻发布,季度定期发布、自然灾害来临前随时向社会发布安全生产预警信息等机制。积极创新方式方法,组织开展好一年一度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组织的作用,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青年安全监督岗”等群众性活动。深入开展专题宣传活动,以重要时期、重点时段开展隐患排查、专项整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以及其它重要活动为契机,积极协调在大连日报、电视台、电台等主流媒体开设专栏、举办专题节目,连续跟踪报道,推动安全生产宣传工作深入开展。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宣传制度体系。

建立大连市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会同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广电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建委、市总工会、团市委等安委会成员单位,新闻主流媒体,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各单位设联络员。积极争取创办大连市安全发展论坛或讲坛,创办大连市《安全生产》杂志,创办电视安全公益广告和户外安全公益广告,创办网络安全生产专栏,谱写安全发展安康之歌,举办安全生产文艺演出,打造城市安全文化主题公园,建造社区安全文化长廊,发布安全生产警句、格言信息,举办全市安全知识大奖赛,大力促进安全文化发展。加快创建国家级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市级安全生产优秀班组,创建市级农村安全文化大院,组建全市安全生产宣传队伍,组建全市安全生产志愿者队伍,创建安全知识进学堂的典型学校,加快全市安全生产宣传体系建设。

3.加快推进安全社区创建。

加强安全社区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安全社区建设也是保障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重要措施之一。要加大安全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增加安全社区建设资金在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中的比例,支持并奖励安全社区建设。要将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纳入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中,运用奖惩、考核等手段,推进创建工作落实。要发挥和调动各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和全社会的力量,确保安全社区创建工作长期、有效、健康发展。目前,全市161个街道已全部启动了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其中85个街道已获得全国“安全社区”命名。在此基础上,利用两年时间,大力推动北三市涉农安全建设,争取到2014年底全市80%乡镇街道建成安全社区,实现在全国首个以整市命名的全国安全社区的目标。

4.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编印宣贯《决定》小册子,邀请国家安全生产培训专家,组织市县两级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市级签状企业安全管理人员,以及各培训机构人员开展宣贯《决定》培训班。继续开展乡镇街道安全监管人员培训,提高基层安全监管人员业务素质。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传帮带、以会代训,以及执法监察大比武等有效办法,加强基层安全执法监察队伍建设,提升执法监察素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确保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三项岗位人员”持证上岗。突出抓好农民工、企业班组长、新招工人的安全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技能。加强安全培训机构监督检查、评查工作,严格资质审查、复审换证工作,进一步整顿规范大连安全培训市场,推动安全培训工作健康发展。加快推进安全生产实训基地建设,尽快完成项目规划选址用地,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启动项目主体工程建设。9 全面推进安全生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构建安全保障型社会,是实现安全发展的基本内容。实现企业本质安全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企业信息装备保障水平,提高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水平,提高防范事故隐患的能力,确保安全生产稳步推进。1.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

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现有的科技支撑服务机构,整合社会资源,搭建科技研发、安全评价、检测检验、咨询认证与技术服务等技术支撑平台。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安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全面改造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的化工装置、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装置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大力推广露天矿山(除型材开采)深孔爆破、机械化开采技术。继续推进非煤矿山安全专项整治,全面完成地下矿山企业“六大避险系统”建设。加快矿山尾矿库治理改造,2013年底前全市尾矿库全部实现在线检测。

2.完善各级安全生产专家队伍建设。

建立完善市县两级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专家队伍,努力推进专家参与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技术支持、咨询服务能力的机制,形成安全生产专家支持体系,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技术含量。加快设立安全生产专家补贴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专家的智力支撑作用。

3.加强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管理。

充分利用好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在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装备建设、安全生产隐患举报奖励和“打非治违”鼓励、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和演练、企业隐患整治和技术改造升级、国家安全社区创建、公共安全基础建设和隐患整治、安全生产专家补贴等八个方面设立专项资金,为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特别要加快推进以危化为重点的各类企业工艺自动化系列改造工程,为全市企业实现本质安全,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4.加强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

大力培育并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取向,安全生产作为社会管理工作尤其应注重培育和发展安全中介事业。要建立健全安全监管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培训和咨询等安全中介组织,不断拓展安全生产社会中介技术服务内涵。加强安全评价机构管理,强化资质审查和日常监督检查,集中开展安全评价机构考核评估工作,进一步整顿规范安全评价市场秩序,提升安全评级质量。

5.实施“人才强安”战略。

安全发展,人才为先。安全生产人才是安全发展第一资源,是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的重要保障。建立完善政校合作、企校合作、对口单位订单式培养等政策,加大政府资金支持,探索高等院校设置安全工程学院,扩大安全生产相关专业人才招生规模,开展现有安全生产人员学历教育,加大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推进安全生产人才队伍建设。

6.全力推进“固基强安”工程。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基本功建设,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建设,为加强和创新安全生产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是做好安监工作的基石,必须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加强对乡镇街道安监站工作人员的执法培训,配套执法装备,提高执法水平;市区两级安监干部要支持他们的工作,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保护他们的工作热情。深入企业班组、车间调查研究,帮助基层提高安全生产素质,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和行为,打牢安全文化基础,提高安全技能。积极会同安全生产专家一起深入安全生产薄弱企业和领域,指导引导疏导工作,提高安全生产水平。10 完善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体系建设

围绕安全发展战略目标,创新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完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细则,进一步加大相关考核力度,推动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全面落实。

1.创新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强化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工作,继续修订完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细则,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基础建设、乡镇街道安监站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以及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考核力度。把安全生产执法监察机构“规范化建设”纳入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考核权重,从执法监察组织建设、机构编制、管理机制、执法程序、执法装备及各项保障条件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对县乡两级安全执法监察机构“规范化建设”达标考核力度。2.强化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实施。

加强对签状单位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实施阶段性督查检查和抽查。建立完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发布、预警机制。定期公布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进展情况,对接近或超控制指标的地区和行业主管部门,及时以市政府安委会的名义下达督办件。

第二篇:加快消防监督执法建设步伐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安全保障能力

加快消防监督执法建设步伐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安全保障能力

依法推进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快社会法制建设进程,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安全保障能力,是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更是服务人民、保障民生、推进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历年来,西峰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消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稳住“安全”这一主线,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全力保障消防安全,为促进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高层次谋划消防监督执法工作。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监督,必须严格地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行政法规、规章制度。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部门配合、依法查处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整治火灾隐患和违反消防技术标准的人和事。同时消防执法监督要坚持把消防执法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纳入推进执法公正、理性、文明、高效工作的目标,建立消防监督规范化建设工作长效机制,不断提高社会单位“四个能力”、政府“四个责任”,夯实农村社区“四个基础”、提高消防监督“四个水平”,促使全社会防控火灾能力明显提高,消防基础设施及装备得到进一步加强,消防灭火和应急救援预案进一步完善,消防协调配合能力有所提升,消防队伍战斗力显著增强。通过齐抓共管、履行法定职责,全面提高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二、坚持工作方针,落实工作原则,依法强化消防监督规范化建设。新修订的《消防法》以及即将施行的《甘肃省消防条例》对于进一步做好消防监督执法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法制保障,因此,各级消防监督执法人员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居安思危,进一步增强做好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抓住契机,扎实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着力构筑全方位的火灾防控网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围绕目标,依法监督,履行职责,进一步落实消防监督执法责任制,把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纳入日常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中,做到“四个强化”,即强化单位的主导作用、强化依法机制建设、强化消防执法经费保障、强化消防审批工作网络建设。当前,消防监督执法正面临诸多挑战,出现了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面临新的突出问题。改革和加强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树立消防监督管理工作新观念,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已显得尤为紧迫。

三、坚持依法监督、完善执法责任制,提高使用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坚持依法治火是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基本方略,是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前提和保障,依法治火的保证是科学完备的消防法律法规体系。一是严格按照消防法的修订情况,全面严格认真执行,要针对实际执法当中人们普遍关注和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整改和落实,从源头、制度、权限上解决职责规定不明确、乱用强制措施、查封措施等,对办事群众、设置行政许可的前置条件过多等问题,进行纠正,坚持依法执法、依法行政,取信于民。二是坚持消防法法律解释,提供使用法律的有效性,指导消防实践。三是以消防法为框架,按照《甘肃省消防条例》的规定,学习好、实践好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增强消防监督执法人员在消防法规范围内执法的可操作性。

四、转变执法理念,提高服务效率。消防监督执法工作,要在最大限度保障社会安全方面上下功夫,在最大限度提高服务质量上做文章,消防执法工作就是服务性的工作,要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防监督管理模式,由行政管理向依法监督转变,由质量服务向效益服务转变。一是结合相关政策法规进行消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消防审批要放开些,审批手续要简化,提高群众的知名度,同时简化审批的范围要扩大,实现从技术审核向程序审核的转变,由服务审核向法制审核转变。二是要加大消防监督力度,实现监督内容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执法过程的公正化,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要按照监督管理分工要求,建立相应的工作标准,认真落实5大机制34项制度,避免执法的随意性,维护执法的公正性;要完善消防监督检查体系,建立消防法制审核,开展经常性的卷宗检查和执法自查,统一和规范日常监督工作。

五、加强法制教育,提升执法意识。加快监督执法建设步伐,提高服务经济建设的安全保障能力,各级消防监督人员,特别是长期与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和整治火灾隐患作斗争的工作人员,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要求,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消防监督队伍法制教育和自身的法律法规教育,通过教育、培训和专项整治活动,使每一个消防监督执法人员转变执法观念,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做到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通过教育和专项整改活动,使每一个消防监督执法人员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不断提升严格执法、依法执法的意识,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作为第一要务,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执法、去服务。

六、加强监督培训,提高执法水平。在全面构筑社会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进程中,对全面提高消防监督执法人员“四个水平”进行了安排部署。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高层建筑、地下建筑、大型民营企业等大量出现,这些新科技、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应用给现代消防执法监督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使消防监督执法人员的职能范围和困难程度不断增大,从而对消防执法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业务学习、老式的消防监督检查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执法的效果,强化消防监督培训,提高消防监督业务水平和处置各类复杂、疑难问题已是维护一方稳定的镇定剂,提高执法水平是群心所向,服务经济安全保障能力的必由之路。

七、稳定执法队伍,建立育才机制。“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是消防部队人员建设的保障。由于公安消防部队的现役体制,人员流动性较大,每年都会有相当一部分有着丰富执法经验的干部转到地方工作,每年都有新人到监督执法岗位工作,这就给消防执法工作带来许多弊端。一是要稳定执法队伍,把执法经验丰富、执法水准高的执法人员充实到基层一线,扩大执法队伍建设;二是要改革现有的岗位轮换机制,保持执法队伍的相对稳定,增强执法工作凝聚了好向心力;三是要改革现有的专业技术干部管理体制,着力从营造栓心留人工作环境角度去培养执法干部,把执法干部作为加强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建设、促进保障经济社会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消防监督执法水平,促使消防监督工作向更完善、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八、多措并举,从队伍建设中提升执法素质。加快建设步伐,举措必须创新,内容必须丰富,设立消防窗口,坚持用制度规范行为,完善执法程序和工作流程是有效举措之一;进驻办事大厅,施行消防行政许可一站式服务时推进经济建设安全保障的行之有效措施,要按照“谁办理、谁审核、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要严格执行检查、监督、审批到结案处理等各个环节,通过规范执法程序,确保各项执法活动的公平、公正。提升队伍建设素质,必须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在日常监督执法过程中严格落实“四个严禁”,“五条禁令”以及《廉政建设准则》、《公安机关警察纪律条令》以及综合条令等规章制度,坚决杜绝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向单位或个人吃、拿、卡、要。窗口的参谋要充分发挥业务骨干的传帮带作用,不断促进队伍业务整体水平,做好传帮带等作用。

加快消防监督执法建设,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安全保障能力,是推进依法执法进程中举步维艰的大事,也是全面倡导依法执政的和谐理念,全体消防监督人员要依法执法、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理性服务,为确保一方经济建设平安发展提供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第三篇: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认清形势,增强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贯彻节约保护资源基本国策的战略措施,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自然资源,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在全国人口环境资源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节水要作为一项战略方针长期坚持,要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全过程,积极发展节水型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温家宝总理明确要求:“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应该作为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约用水工作,相继制定印发了《**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省地表水功能区划》、《**省行业用水定额》和《**省节约用水奖评审管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为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城市用水量呈大幅度增长趋势。由于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加剧,一些工业项目受水资源短缺的影响不能开工建设。所以,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加快地区新型工业化的迫切需要,是确保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我们要顺应加快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以水资源的科学配置来调整用水结构,满足工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我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玉米、大豆等优质农产品的主产区。多年来,我省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及玉米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同时,我省农业也是用水大户,每年农业用水大约占全省总用水量的70%。农业用水大部分集中在各大、中、小型灌区,这些灌区多数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建成,经过多年的运行,加之年久失修,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浪费水现象十分严重。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将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存。通过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可以使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农业生产用水得到保障,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水资源支撑,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二、抓住重点,强化措施,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

第一,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节水型社会的认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努力提高全民的水危机意识与节水意识,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要宣传国家关于节水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宣传节水的成功经验。新闻媒体要开展水与生命、水与环境、水与发展等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让全社会都能从我省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水资源的宝贵,认识水问题的严重性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水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用水观念,引导群众更多地关心和参与节水工作,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发展与节水的关系,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科学发展观是处理发展与节水关系的理论向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工作。特别是要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总结好“十五”节约用水工作的经验教训,处理好经济协调发展和节约用水的关系,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确定节约用水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体现以人为本、创新机制、切实可行的思想。

第三,加强协作,实现节水社会化。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牵动着社会各个环节,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又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各项指标和任务细化分解,明确责任,形成政府推动、部门主抓、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顺利推进。水利部门要切实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做好配合;发展改革部门要认真研究,安排好节水项目;建设部门要在逐步推广节水器具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制定新措施,加快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经贸部门要认真研究建立工业节水的有效措施和长效机制,不断降低企业用水成本,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农口各部门要深入研究加快推动节水型农业的有效措施,加快推进渠道防渗进程,积极推广高科技节水技术和先进的灌溉模式、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推动节水工作的合力。要大力开展建设节水型社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乡村、节水型灌区活动,积极推广和宣传节水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尽快树立一批好典型。

第四,科学配置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关键是要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地用水,用最少的水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最大的效益。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坚持节水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结合地区水资源状况,客观地分析地区农业、工业的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调整经济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实现水的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省水利厅要全面抓好我省筹划和建设中的六大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这六大水利枢纽工程投资额约占“十一五”期间全省水利总投资的50%。六项重点工程的建成和完善,将实现我省治水思路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跨越。各级政府也要加快影响水利发展全局的重点项目建设,

推进全省水资源合理配置。

第五,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综合决策体系建设。完善政府负责、部门分工、密切合作的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节水型社会建设联席会议,审议建设计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提高综合决策水平;加强法制体系建设。要加快《**省节约用水条例》、《**省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意见》制定步伐,尽快出台水价管理、农业用水水权交易、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等管理办法,以及高耗水生产设备和工艺强制淘汰办法,为依法用水、治水和节水提供法律保障;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调配,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征收水资源费、管理水量水质。进一步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加强水务管理机构自身建设,大力推进水务管理现代化、监测标准化、监理规范化、宣传普及化、信息网络化,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业务精湛、廉洁务实的水务管理队伍;加强运行机制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民主决策程序,提高政策制订过程中的透明度,鼓励公众广泛参与水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组建各类用水户协会,逐步建立分水和用水的民主协商、水价听证会、信息公布等制度,使用水者充分享有知情权和发言权。

第六,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各级人民政府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调整工业布局。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行清洁生产同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实现从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管理为主的转变,促进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型或清洁型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用水工艺,使我省重点行业及产品的单位耗水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缺水地区要严格限制发展高耗水、高污染工业项目发展,运用行政、经济等措施引导高耗水行业逐步向水资源丰富地区转移。造纸、石油、化工、医药、粮食深加工等高污染行业要通过工艺挖潜与技术改造,降低和减少污水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危害;要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各地要根据本地水资源条件进行农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加强农作物品种选育工作,积极培育耐旱的优质高效作物品种或发展雨热同期作物,发展旱稻种植面积,采取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等相结合的综合节水措施,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重大建设项目要合理布局,要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量水而行,凡需要办理取水许可的建设项目都必须事先进行水资源论证。在水资源不足的地区,应对城市发展规模加以限制。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应与当地水资源具体条件相适应,水资源短缺的城市,应控制建设耗水量大的工矿企业。严禁盲目扩大用于景观、娱乐的水域面积,限制洗浴、洗车等高耗水服务业用水,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化节水型服务业。

第七,加强相关机制建设。要按照《水法》的规定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以水资源费为基础、水资源有偿使用为核心的用水总量控制、取水许可、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等制度,加大水费征收力度,适时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水资源费要计入供水企业成本,实行价内征收。运用价格杠杆调整用水结构,引导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产业调整方向、用户承受能力和供水成本,合理核定基本水价。非农业用水价格要尽快调整到“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水平。深化农业水费制度和供水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供水成本约束机制,规范供水经营管理行为,切实减轻农民水费负担。城市供水遵循“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促进管理”的原则,按照居民用水保本微利、公用水适当利润、高消费用水合理利润的尺度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建立多层次供水价格体系,加快推进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努力发挥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建立节水投入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进一步

拓宽节水治污投融资渠道,引导企业和公众加大节水治污投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节水治污产业开发;要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提高全社会的水商品意识,培育和发展水市场。逐步建立符合省情的水权交易制度与交易规则,规范交易行为。

第八,加强节水工程建设。要建设水资源监测和取(用)水计量设施系统。“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要组织完成市级水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处理和预报。在重点大中型灌区建设输水自动监控网络,对大中型工业企业和城市供水企业的取水实行远程实时监控。加快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建设生产、生活节水工程。推进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渠系配套工程、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示范工程、集雨节灌工程;加快火电、石油化工、造纸、冶金、纺织、建材、医药、粮食深加工等高耗水、高污染工业企业的节水技术改造,推广节水工艺,提高循环用水能力。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集中资金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完成3—4个省内大中城市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渗、漏、损,提高输配水效率和供水效益;建设污水回用工程。大力开展污水的综合利用,推进中水利用工程建设,建立包括企业和城市在内的污水收集、处理和回用管网系统,促进污水资源化;各地在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时,要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作为缓解城市缺水的重要措施。加快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保证水域使用功能。“十五”期间已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必须保证充分发挥作用;建设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全面实施泡湖湿地与地下水保护行动,限制开采地下水,倡导合理利用雨洪资源,采取人工回灌、建设替代水源等工程措施,综合治理湿地缺水、污水与地下水超采区,恢复生态湿地及地下水的良性循环;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推进湿地、城市河道等环境整治,改善湿地、城市水域功能。

三、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组织领导

节水工作涉及全社会的方方面面,不是哪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各级政府要组建节约用水管理机构,为抓好全社会的节约用水工作提供组织保障。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按照职责权限将建设任务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真正做到组织、任务、措施、投入到位。要把节水型社会建设列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的同时,加大地方配套资金筹措力度,确保各级政府用于节水型社会建设支出与总体支出的同步增长。要加快利用市场机制筹措资金的步伐,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城镇供水、节水灌溉、中小型水电、污水处理等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加速培育、发展节水产业。要加大对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和安装节水计量设施的支持力度。要抓住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必须有水资源作保障的大好机遇,争取新上一批对各地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开源节流项目。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承担起《水法》所赋予的节约用水管理职责,协调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抓好本职工作,各有关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密切配合,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要加大水价改革力度,强化水的商品意识,在合理配置水资源的基础上,用经济手段控制用水需求。不断加大对节水工作的资金投入,落实国家和省里制定的各项扶持政策,为节约用水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四篇: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最近一个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了重大部署,明确提出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缓解资源瓶颈对经济发展制约的选择,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全市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节约与生产、消费等方面的关系,围绕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坚持生产与节约并重

构建节约型生产结构

生产是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手段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实际上,“生产”也就是发展。要生产,要发展,就必然消耗资源。如何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关键是要把节约资源,降低能耗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实现能源和资源的节约与合理使用。由于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基本上是“粗放型”的,致使能源利用率低和产品单位能耗高,同时,这种“粗放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还无形中诱导了人们对节约理念的漠视,助长了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占有。一组沉重的数字显示,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在发展过程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受到了制约。实践证明,生产与节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生产的结果直接体现为财富,节约的效果则反映出生产财富质量的提高和财富数量的增加。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竭泽而渔、竭林而耕、竭矿而采的增长方式,坚持生产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着力构建节约型的生产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全市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认真学习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广泛开展协商议政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研、视察,为全市进一步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活动出主意、想办法;加大对浪费资源行为的民主监督力度,对各种浪费资源的现象提出批评和建议。

更新节约观念

培育节约型消费方式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全面厉行节约,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两条重要措施。这两条措施看似矛盾,在经济学上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二者的共同作用,将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与有效利用。消费是生产的直接动力。消费者的支出,也就是生产者的收入。消费支出可以给人们提供第一轮就业机会和收入,工作收入又促使人们再消费,人们的消费再支出又可以创造第二轮的就业机会和收入……这样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形成了经济的良性循环。既然鼓励消费,那么是否就可以无节制地消费呢?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消费的“度”,在于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是稀缺的,环境是脆弱的,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对消费行为加以限制。自古以来“勤俭”观念就一直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民族意识之中。2000多年前,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其《天论》中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著名古训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古人的消费与节约观念。毋庸置疑,生活领域的节约不是不要人们消费,也不是压缩必要的消费,而是倡导节约风尚,提倡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和文明消费。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萨缪尔森提出,一个具有固定收入而面临一系列市场价格的消费者,要使他的消费支出能得到最大的满足或最大效用的均衡。“满足”或“效用”是由商品或劳务的使用价值产生的,得到“最大的满足”或“最大效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有所值、物尽其用。《左传》引用古语道:“侈,恶之大也。”人们消费行为善与恶的界限,是“效用”与“奢侈”。作为消费者,人们要求不断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这是合理的、正当的。铺张浪费、豪华奢侈的消费行为,历来受到社会的谴责并屡加禁止,与建设节约型社会更是格格不入。因此,我们要把勤俭节约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作为美德予以发扬;在工作和生活中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尊重劳动,珍惜财富,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升油、每一张纸、每一粒粮,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树立节约理念

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基于生态经济原理和系统集成战略的减物质化经济模式。节约型社会追求的是在保证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对环境的损害减到最小。可见,建设节约型社会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把金钥匙,对资源循环利用的过程,其实质上也就是节约资源的过程;建设节约型社会,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模式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在节约资源的同时,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资源条件。未来15年,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增速加快,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消耗将不断增加,资源紧缺的问题将日益凸显。所以,如果不在节约上下功夫,不顾自然、不计代价、不为未来,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上,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研究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我们有限的资源,既惠及当代,又泽被后世;要将发展循环经济贯穿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全过程,用节约理念构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达到共生耦合。即在微观层面上节能降耗,综合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关联度;在宏观层面上,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广大政协委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专长和聪明才智。从事科技工作的委员要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新技术,增强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的攻关力度,加快资源节约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委员要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积极采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各级党政机关工作的委员要带头遵守节约制度,参与和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活动。

既节约又做事

切实提高效率

做什么事情都要讲求效率和效益,而效率和效益的高低,是与成本有直接关系的。同样的事情,通过节约降低成本,效率和效益就高,反之就低。提倡节约,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不能为节约而不做事、少做事,也不能为做事而不计成本,不讲节约。只有做到做事与节约两不误,才能达到做事和节约的辩证统一。因此,要正确处理做事与节约的关系,在做事中注意节约;通过节约更好地做事。一是树立科学的节约观。节约不是不办事,不是不花钱,不是不消耗,而要讲究消耗的适度和效益。这才是科学的节约观念、节约行为。各级政协机关要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约活动,严格招待费支出,减少会议,压缩文件,提高现代化办公设备利用效率,把政协机关建设成为节约型机关,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树立发展的节约观。节约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事情上会有不同的表现。过去所讲的勤俭节约是在生产、生活资料极度匮乏的条件下过苦日子,现在所讲的勤俭节约是在生产、生活资料比较丰富,反对铺张浪费的条件下过好日子。但是在任何条件下,勤俭节约的美德不能丢,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这是安身立命,干事创业之本。三是树立时间观。一定意义上讲,时间也是成本。节约时间,就是节约成本,就是提高效率。浪费工作时间,无形中浪费了能源和资源,提高了工作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金钱失去尚可再得,而时间却“千金唤不回”。管理学家的忠告是:“将时间用在那些让你真正感觉快乐、成功和满足的事情上,而不要让枯燥、低效的例行公事占据你时间的绝大部分。”如果一个人每日任时间宰割,不能发挥时间效率,就会成为“时间的穷人”。时间对每个人是最公平的,只有时间是自己可以真正牢牢掌握的。管理时间与理财一样,既要“节流”,也要“开源”。“节流”就是“省时间”,开源”就是“赚时间”。所以,做任何事情,干任何工作,在时间投入上,要善于“挤”,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力争用最少的时间办最多的事情,创造最优异的业绩。

第五篇: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文章标题: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省属我国北方缺水省份,全省水资源总量398.8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44.1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23.60亿立方米,重复量68.94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79.57亿立方米。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5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2/3,世

界的1/5。从我省现实情况看,水资源状况堪忧,污染严重,用水浪费,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解决好缺水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是解决我省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这既是我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认清形势,增强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贯彻节约保护资源基本国策的战略措施,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自然资源,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在全国人口环境资源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节水要作为一项战略方针长期坚持,要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全过程,积极发展节水型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温家宝总理明确要求:“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应该作为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约用水工作,相继制定印发了《**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省地表水功能区划》、《**省行业用水定额》和《**省节约用水奖评审管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为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城市用水量呈大幅度增长趋势。由于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加剧,一些工业项目受水资源短缺的影响不能开工建设。所以,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加快地区新型工业化的迫切需要,是确保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我们要顺应加快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以水资源的科学配置来调整用水结构,满足工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我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玉米、大豆等优质农产品的主产区。多年来,我省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及玉米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同时,我省农业也是用水大户,每年农业用水大约占全省总用水量的70。农业用水大部分集中在各大、中、小型灌区,这些灌区多数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建成,经过多年的运行,加之年久失修,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浪费水现象十分严重。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将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存。通过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可以使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农业生产用水得到保障,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水资源支撑,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抓住重点,强化措施,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推进全社会节水进程,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要着力抓好长春、**、四平、辽源和图们5个省、部级节水型城市试点工作,以点带面,逐步推进。通过不懈努力,力争到2010年形成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初步框架,到2020年,建成节水型社会基本框架。

第一,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节水型社会的认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努力提高全民的水危机意识与节水意识,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要宣传国家关于节水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宣传节水的成功经验。新闻媒体要开展水与生命、水与环境、水与发展等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让全社会都能从我省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水资源的宝贵,认识水问题的严重性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水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用水观念,引导群众更多地关心和参与节水工作,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发展与节水的关系,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科学发展观是处理发展与节水关系的理论向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工作。特别是要把建设

下载加快十大安全体系建设 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十大安全体系建设 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本站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

    2009年十大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宁都县供销社2009年度十大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二00九年,我社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三保”(保增......

    “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综述

    “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综述为追赶蓄势给跨越借力——**市“十大体系”建设工作综述创新,发展的永恒主题。翻开2005年我市经济社会建设的“成绩单”,人们在为取得全面快速发展而叫好......

    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

    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内容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

    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

    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内容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wenmi114.com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

    强化政治安全保障打造持续发展基础-中国移动

    从政治安全的高度夯实公司发展根基 宁夏公司 张克平、季斌、李磊 目 录 一、前言 ................................................. 3 二、从制度文化人才社会责任方面......

    《新闻联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新闻联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据6月3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全国政协3日在京召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题协商上,俞正声指出,职业教......

    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0.20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1年8月23至24日,第二届职业教育与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对话活动在赤峰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讲话。 鲁昕指出,转方式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