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

时间:2019-05-14 02:1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

第一篇: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

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

内容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温家宝总理在××年《政

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我国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偏低,不利于国内需求的稳定扩大,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良性循环。要通过不断努力,逐步改变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状况。”笔者认为我国当前消费率和投资率增长不相协调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严重障碍,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加以解决。本文尝试从财政体制角度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字:公共财政协调发展

一、消费和投资增长不协调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年以来,为了有效扩大国内需求,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了国民经济的较快发展。××年,我国的增长速度分别为、、、、和,××年月份同比增长了。××年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已表明,我国经济已经结束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调整恢复期,正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但伴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近年来我国投资需求的增长持续快于消费需求的增长。

首先,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做比较见图。××年,前者的增长速度分别为、、、、和,后者为、、、、和,除了年前者比后者低个百分点之外,其余年份均高出后者不少,特别是××年,前者竟比后者高出了个百分点。××年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同比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前者比后者高个百分点。

其次,以投资率或资本形成率和消费率或最终消费率做比较。我国年的投资率为,此后连续四年下降,年下降到,年起重又开始上升,××年上升到,××年进一步上升到而××年世界平均投资率只有,超过了上一轮经济过热时期的峰值比出现经济过热的年和年还分别高出和个百分点,说明年以来,我国投资率已经表现出了上升的势头;与之相对应,消费率由年的连续四年上升到年的,年重又开始下降,××年下降到××年又进一步下降到,这是自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率的历史最低点见图,说明年以来,我国消费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同时,从国际比较来看,目前我国投资率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高于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水平;而消费率不仅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见表。

表××年我国投资率,消费事的国际比较

中国世界平低收入中等收高收入菲律宾印度尼泰国

均水平国家入国家国家西亚

投资率

消费率

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泰国是××年与我国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即人均在美元左右。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相关资料。

再次,以总投资和消费对增长的贡献率做比较。我国总投资对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上升,已由年的上升到了××年的;与此对应,消费对增长的贡献率却逐年下降,由年的下降到了××年的。

应该说,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不协调的状况,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造成投资效率的低下。如果投资率不断攀升而消费率持续走低,这将意味着投资效率越来越低,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无效投资。目前我国投资效果系数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年该系数为,到××年降至左右,即每元固定资产投资所提供的增加额越来越少:投资贡献率又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由年的升至××年的,即每增加元所需要的投资增量越来越多。二造成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投资和消费的双轮驱动。如果消费率持续走低,必将加剧消费与投资比例失调的状况,就会使投资增长失去最终需求的支撑造成大量生产能力过剩,供求失衡。据调查,目前全国余种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利用率有半数不足。企业库存大量积压,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对就业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最终有可能形成“消费不足——产成品库存增加——资金回收障碍——扩大再生产困难——失业增加——收入下降——消费不足”的恶性循环。三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以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为前提,但消费率偏低制约了服务消费迅速发展。××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的比重分别为、和,第一、二产业的比重比全球平均水平分别高出约和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比全球平均水平低近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

口的比重为比“西方七国集团”的平均比重低个百分点。四影响居民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发展经济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因此不能仅仅看增长速度,还要看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否随之全面提升;不仅要看生存性消费,还要看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是否同步得到扩展。消费率偏低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程度还很有限。

二、公共财政建设的滞后是制约消费需求增长的财政体制根源

一直观而言,居民消费需求偏低是影响我国总体消费需求偏低的主要原因,而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即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消费倾向和消费观念

从目前我国的消费需求来看,居民消费占左右,政府消费在左右。政府消费占的,与年美国、澳大利亚和韩国相比,比重明显偏高。所以说,居民消费需求偏低是影响我国总体消费需求偏低的主要因素。而影响居民消费率偏低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率长期低于经济增长率。—年,我国平均每年增长,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分别增长了和,与的增幅相比,分别低了个百分点和个百分点。二居民消费倾向递减,即期消费意愿不强。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年之后,城市居民消费进入了大规模的耐用消费品普及时期,全国居民消费倾向非常之高,年和年都一度超过了。年开始,城乡居民消费倾向连续下降,年城镇消费倾向为,农村为,到××年已分别降至和见表。三传统消费观念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受传统消费心理、消费习俗和消费观念的影响,人们强调节俭,注重储蓄,崇尚“收支相抵,略有节余”,忌讳“寅吃卯粮”,因而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逐渐降低。

表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变化××年

年份

城镇居民

消费倾向

农村居民

消费倾向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等相关網站数据计算而得。

二从根本上看,我国“投资高、消费低”的经济运行现状是由我国财政职能的缺位造成的,或者说,是我国公共财政制度供给短缺的必然后果

公共财政实质上是市场经济财政。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只能是公共财政。尽管我国现在已经初步构建起了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但体制转轨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财政职能缺位的问题还很严重。

财政职能的缺位与否,只能以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为标准,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是市场,而不是政府,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只能是市场失灵的领域,如果政府不积极介入市场失灵的领域,则是财政职能缺位的表现。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主要体现为建设性财政,政府不仅负责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介入竞争性私人产品领域。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政府职能范围的调整,财政职能由建设性财政转为公共财政,政府介入私人产品领域的程度不断降低,表现在自年以来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见表,年这一比例是,××年已降到,降幅超过。但是,政府在退出一部分微观经济领域的同时,并没有加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

表经济建设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表提供基本公共产品财政支出及其比例“一五”“九五”

财政支出基本公共产品基本公共产品支出

总额亿元支出亿元所占比例%

“一五”时期

“二五”时期

“三五”时期

“四五”时期

“五五”时期

“六五”时期

“七五”时期

“八五”时期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表反映的是中国自“一五”计划至年,政府用于文教、科学、卫生、社会保障,国防、行政、地质勘探和农林水利等基本公共产品的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从中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除“八五”计划时期和“九五”计划前期以外,我国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产品方面的财政支出比例并没有大的变化,这一比例基本都在以下,近年来甚至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年竟比年下降了近个百分点。反观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公共产品支出比重大都在以上。我国公共产品支出中的一个大项是行政管理费支出这一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从年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年突破了,年突破了见表。如果不考虑行政管理费的因素,则公共产品支出比重近几年只有左右。这说明,我国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存在缺位现象,公共财政建设的步伐应当进一步加快。下面按公共产品的类别进行具体分析:

表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直—××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义务教育问题。首先,财政对教育整体投入严重不足。××年和××年我国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当年的比重分别是和,远低于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确定的的目标,距离国际一般水平更有很大差距。据统计,国际平均教育投入占的比例为,其中,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为。从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来看,我国年这一比重达到,××年下降为,已经低于我国规定的的目标,与国际上发展中国家比较属于较低水平,如韩国年为泰国年为,墨西哥年为。其次,从整体的教育支出比例来看,我国财政用于义务教育的支出也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年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仅占全国教育经费的。而年各国对初、中等教育的投入占公共教育投入的比重为,印度,巴西,墨西哥、马来西亚,韩国、菲律宾,美国,瑞典,英国。再次,我国城镇义务教育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比例失衡。以年财政部数据为例,当年我国农村接受义务教育学生有亿,占当年全国接受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全国义务教育投入的比重仅为。最后,现行义务教育财政投入责任主体不合理。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是世纪年代以来建立起来的一种以分散管理为主的投资管理体制。其主要内容是,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由县乡地方政府负责筹集提供;上级政府主要是省级政府除了在业务上进行管理和指导外,只对中、小学教育提供少量的专项补助。事实也确实如此,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的义务教育经费由乡镇负担,左右由县财政负担,省里负担,中央财政负担很少,不足。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央财政和州省等高层次地方政府在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中负有主要责任,一般来自政府的公共经费占义务教育投资总额的。我国现行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在中央财政严重缺位的情况下,很难满足广大农民对义务教育的需求。因为我国县级以下财政自给率不高,年县级财政自给率总体水平仅为,而大部分的县财政自给率不足;另外,世纪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县级财政赤字面一度高达以上,有的省份甚至高达以上。何况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来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主要来源的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被取消,这就使县乡财政原本捉襟见肘的局面雪上加霜。

第二篇: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

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

内容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温家宝总理在××年《政

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我国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偏低,不利于国内需求的稳定扩大,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良性循环。要通过不断努力,逐步改变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状况。”笔者认为我国当前消费率和投资率增长不相协调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严重障碍,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加以解决。本文尝试从财政体制角度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字:公共财政协调发展

公共卫生问题。一是政府在公共卫生提供上的责任缺失。表现在,首先,我国公共卫生总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年为,年为,比发达国家普遍低很多,如:美国年为,德国年为,英国年为,法国年为;其次,从国际比较来看,年我国人均卫生支出在世界个国家中居第位,仍属低下水平;再次,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过低,—年一直徘徊在左右见表;最后,政府在纯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供给严重不足。据统计,国家拨款的用于医疗,只有用于公共卫生项目。卫生部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家对卫生防疫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的财政拨款不足计划的。二是存在财政支出责任的下移问题。根据有关研究,在过去年中,从支出结构上看,中央政府仅占卫生预算支出的,其他均为地方政府支出,而在地方政府,县乡共支出了预算的。表明我国的基层地方政府是公共卫生的支出主体,而中央和省级政府并没有承担公共卫生支出的主要职责。三是公共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配置的严重不平衡。据卫生部统计,年政府卫生投入亿元,大部分用在城市,用在农村的只有亿元,仅占。新华社××年公布的数据表明,目前约占我国总人口的农村人口仅享用不到/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根据《世界卫生报告》统计的数据,在被统计的个国家或地区中,按整体健康水平或人均公共卫生资源拥有量中国排在位,但按公共财政的公正适应性或公共卫生资源在城乡居民之间分配和使用的公平程度,中国却排在了位,这一评价是对中国城乡居民不平等地享用公共卫生服务这一基本公共品的一个标示。

表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

资料来源:××年《中国卫生统计摘要》。

表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问题。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稳定器”,也是现代社会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世纪年代以来,我国以养老、失业、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改革正在全国加快进行。但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广,以养老保险为例,近年来,国有企业已实现基本覆盖,城镇集体企业覆盖率为,但其他类型企业仅为,很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没有参加养老社会保险统筹;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据统计这一“空账”规模,年为多亿元,年为多亿元,年为多亿元,年为多亿元;养老保险的历史债务规模巨大,据有关学者以年,年、年和年为四个历史时点对国有企业进行匡算的结果,养老保险历史债务规模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和亿元;养老保险替代率过高,年全国参保职工的月人均缴费工资为元,参保的离退休人员人均离退休费元,养老金替代率高达;等等。这些问题在财政支出上则表现为:我国财政用于福利保障性的支出在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过低。这一比重从年以来一直徘徊在—之间见表,如果将我国企业负担的社会保障资金计算在内,这一比重就会升到左右,以××年为例,达到了;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一般在—左右,发展中国家也都占到左右,可见,我国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准的。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部分在财政预算收支之外,这说明国家财政在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上处于局外缺位的不正常状态,有待改革理顺关系。

“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与我国以农补工的政策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我们对农民取多予少,资源从农村大量流向城市。据统计,仅改革后的年的年间,政府就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取得了大约亿元收入。“三农”问题中的农业是基础产业,属于准公共产品的领域,其中,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大江大河治理等

属于纯公共产品;“三农”问题中的农民和农村问题则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是公共财政应该大力发挥作用的领域。

我国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徘徊不前,义务教育负担沉重,医疗保障严重缺失。据统计,—年的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高达,而从××年的年中,这一增长率陡降到左右,其中最低年份的增长率仅为。另据统计,农民直接负担了/左右的义务教育费用,如果再加上各种间接费用,这一负担率甚至达到了/。此外,年的数据显示,的村民所享受的普通医疗服务由于经济原因逐年下降,很大一部分人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退出必需的医疗服务,形成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恶性循环。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年月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我国中西部农民因看不起病,死于家中的比例高达—。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记载,××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元,农村居民的平均住院费用元,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尚包括实物收入的情况下,可以说,农村居民如果生了大病,农民一年的现金收入尚不能支付住一次院的费用。第二,政府对农业保护的力度较弱。国际上一般用生产者补贴等值(来测度政府对农业保护的力度。指标表示政府从每元农业生产者价值中抽取或补贴的资源数量:正值表示补贴,负值表示抽取,零值表示平衡。据综合测算,世纪年代,我国农业领域净转出资金资源年均在亿元以上,基本上都是负值。与此相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都给予强劲的支持和保护,基本上是正值。据提供的资料,年发达国家平均为,发展中国家平均为,而我国则为。第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上问题在财政支出上则表现为: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最高的年份是年,为—左右,改革开放以来逐年下降,到年已不足。另有资料表明,如果按照协议计算口径,—年,我国农业支持总量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和,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也低于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

收入分配问题。中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结构呈金字塔型,左右的人为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据国家统计局收入分配课题组的调查研究显示,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了,超过了的国际警戒线,表明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又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年为:,年达到:,××年为:;如果按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计算,有人估计目前差距为:—:。而城镇居民内部也由于行业和阶层的不同收入差距逐步拉大。以温州市为例,在一般私营企业中,企业主年收入为一般职工的倍;在具有百万资产以上的私营企业中,企业主年收入为一般职工的倍。收入分配不平衡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也正是公共财政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

就业问题。目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约为;若再加上多万尚未找到工作的下岗职工,则城镇总的失业率超过;若再把没有登记的失业者统计在内,可以推算出自前我国的城镇失业率接近。另从劳动部科研所课题组提供的有关数据来看,我国约有亿的隐形失业者,约占就业总量的。此外,据专家估计,我国农村的富余劳动力约亿,表明农村的就业压力比城市更大。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和本身无法解决的,所以政府就有责任和义务解决高失业率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一起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公开化的失业和迅速增长的失业率必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需要中央政府进行及时干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政府对竞争性私人产品领域的介入程度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三农”问题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上严重不足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和促进充分就业等方面干预力度相当不够。由此带来的后果,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就业问题和“三农”问题等都导致居民预期可支配收入降低;另一方面,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制等的不完善,加大了制度转轨过程中居民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导致消费倾向递减,二者的共同作用使居民的消费需求降低,结果是整体消费率逐年下降。综合来看,我国经济出现“高投资、低消费”的状态,就不足为怪了。所以说,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滞后是导致我国目前消费与投资需求增长不协调的财政体制根源。

三、按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出结构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取向之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的不协调,或者说是,“高投资,低消费”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不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前面分析可知,消费与投资需求增长不协调问题的财政体制根源在于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滞后。因此,按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策。具体来说,就要财政从市场可以解决好的竞争性领域退出来,转而承担起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调节收入差距、促进充分就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扭转“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现状,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现实财力来讲,我国税收连续几年的超额增长为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提供了充分的操作空间。年、××年、××年和××年前三季度,我国税收增长幅度分别为、、和,远高于同期的增长速度。、和。应该说,目前是加快我国公共财政建设步伐的良机。

一明确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资中的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作为一种维系一个民族基本文化和精神素质的教育活动,是面向全社会和全体国民的;每一个适龄儿童,无论其种族、性别和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享有接受法定年限义务教育的权利。我国已签署的《世界人权宣言》中也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当如此。”理论上,义务教育这种纯公共产品都应由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免费举办,强制国民消费。而我国目前实行分散管理的教育投资体制,义务教育投资主要由县乡地方政府财政提供,在这种体制下,那些经济不发达、贫困落后地区的地方财政本已是“赤字财政”、“吃饭财政”,很难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足额拨付。

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经验,笔者早在年就提出了我国应该建立相对集中的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的思路,即义务教育的投资应由中央或省政府与基层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其中中央或省政府应在整个义务教育投资中承担相当的义务和比重,这一比重至少应达到,其中,省级政府,中央政府,其余的主要由县级政府承担。对于西部地区和贫困省份,中央财政要加大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力度,以保证全国各地区义务教育水平的均等化。

二加大中央财政对公共卫生的支出力度。

我国目前公共卫生领域存在一个“真空地带”:省级以上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而县乡财政无力投入,结果造成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公共卫生供给总量与居民公共卫生需求之间相距甚远,结构上除妇幼保健和预防接种外,疾病控制、健康促进、营养干预、康复服务、卫生监督和环境卫生等均极为薄弱。所以,应该改变以基层地方政府为主安排公共卫生资源的制度设计,恢复公共卫生作为全国性公共产品的性质,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公共卫生支出中承担的份额。在支出结构上,要加大预防保健支出的比重,增强卫生防疫系统处理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为居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构筑一道坚固的防线。

要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西部不发达地区等财政困难区域的转移支付,以保障公共卫生资源的公平分配,使全国居民都能享有条件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医疗和保健服务。另外,中央财政还要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困难地区的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项目给予补助。对于社会特殊群体的医疗服务,政府要给予必要的补贴。在补贴方式上,建议大力发展以社区和乡为中心的基层医疗机构,把医疗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用在对初级的、基层医疗机构的补贴上,为低收入的群体提供医疗方面的实物补贴援助。

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存在巨大的缺口,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巨额的历史债务;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基金在由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转轨的过程中,透支了在职职工个人账户基金,造成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解决社保基金缺口问题,例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建立稳定的财政拨款机制;通过国有股减持、资产置换、土地拍卖等方式变现部分国有资产,补偿养老金的不足;通过征收特种消费税、遗产税或划拨部分个人所得税等方式筹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通过发行特种国债、彩票等方式筹集资金;由政府发放认可养老债券,解决养老保险历史债务;等等。此外,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均衡企业负担,降低征收成本,应在条件成熟时尽早开征社会保障税。另外,应在总结辽宁等地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全国社会保障法制体系建设,增强居民对社会保障的信心,弱化消费方面的谨慎性预期心理;应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编制社会保障预算。目前中央财政迫切要做的一是建立健全“三条保障线”制度,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二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统一的覆盖所有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加大反哺农业的力度,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为,比年下降了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个百分点。—××年,农村居民消费率平均为,低于城镇居民个百分点。这说明,当前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是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这就需要政府对农业和农民实行多予少取的政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三农”,一方面大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另一方面着力减轻农民负担,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增加对农业投入的内容包括:扩大对农村地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筹资方式除了预算内列支外,还应该继续加大国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此外,还可以借鉴美国伊利诺伊州马克亨利县的经验,规定地方政府征收的土地出让金大部分要用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科学研究、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财政支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农民大病医疗统筹;根据当地最低生活水准和政府财力,建立相应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以直补方式给粮食主产区农民增加收入;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提高补贴,间接给予保险支持;等等。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中央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税费改革的财政补贴性支出;加快取消农业税的步伐,比如,争取在三年内实现;实行城乡统一的税制。

五加大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力度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之间、城镇居民内部以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会导致社会动荡,影响、甚至阻碍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解决收入差距问题不是市场的功能,必须依靠政府来加以解决。在调整初次分配政策的基础上,政府应该加大公共财政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力度。政府既可以通过税收介入的分配过程,如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特别消费税、遗产税与赠与税等,把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集中到政府手中,也可通过转移支付将从高收入者那里征集的收入,再分配给那些需要救济的低收入者。现阶段,政府应该大力推进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步伐,充分发挥其“杀富济贫”的作用;同时,加大对低收入阶层和贫困地区的收入转移支付力度,设立最低工资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居民收支预期,从而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平均消费倾向,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

六充分运用财政政策解决就业问题

为降低失业率,促进就业,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对策,财政政策是各国普遍采用的政策手段之一。主要包括:第一,通过实施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来刺激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的发展,间接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第二,通过增加就业支出,直接创造就业岗位。对于后者,许多国家都通过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直接开发就业岗位。如英国政府—××年实施的亿英镑的“五年促进就业计划”,××年德国政府开始实施的亿欧元的“东部促进就业之桥”计划,年韩国政府实施的亿韩元的“积极的创造工作岗位计划”,年新加坡政府制定的亿新元的“国家促进就业计划”以及年日本制定的亿日元的“促进就业补充预算”等。具体支出方式主要包括:对雇佣特殊群体的雇主提供工资补贴和培训补贴;由国家出资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为失业者提供培训和就业服务;对特殊群体直接提供就业津贴和培训补贴;由政府出面通过举办环保、绿化、社区服务,文物修缮、基础设施维护等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岗位;等等。

我国在目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应借鉴各国普遍运用财政政策促进就业的做法,不断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充分发挥其在减少失业、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中的积极作用。具体说来,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吸收下岗失业人员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二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财政担保、财政投融资等财政政策手段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的发展,鼓励独立创业,创造就业岗位;三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转移农村过剩的大量劳动力;四要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所有的城乡失业者提供免费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五要由中央财政拨专款成立“再就业基金”,对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实行工资补贴和培训补贴,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企业;六要由政府定期举办环保、绿化、基础设施维护等公共工程,为下岗失业者提供工作岗位,增加收入。

第三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摘要:当今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问题的出现,城乡差距的不断增大,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现时代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结合当代我国的国情,分析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了解小城镇发展的优势以及不足,开拓创新,结合当地情况,走一条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道路。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

一、加快小城镇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当前,随着城市化问题的出现,以及大中城市承载力日趋饱和, 加快小城镇建设,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农民工转化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己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同时,结合当地情况,走一条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道路,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战略选择。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提高城镇化水平, 转移农村人口, 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 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 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被放在了“五个统筹”的首要位置,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既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解决城市化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小城镇走中国式的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因此,我们要抓住当前城镇化建设的大好时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充分利用小镇发展的优势和潜力,解决小城镇建设的不足,结合各地情况,打造出一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的特色小城镇,从而将我国的城镇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优势和潜力

小城镇作为覆盖农村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

展,启动农村市场方面发挥着示范和辐射作用。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要利用小城镇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形成城乡互补的新机制。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加快小城镇建设能够吸聚大量农村人口,有助于把实现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发挥的重要作用。小城镇与农村相比, 小城镇虽然处于城市体系的末端,但仍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保障制度等方面具有大的比较优势,是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有力保障。与大中城市相比, 小城镇又具有面向农村、量大面广、转移成本低等特点, 能较好地解决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转移的适应性问题。因此小城镇是开辟农村城市化的新路,它是沟通城乡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大量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主要途径。

第二,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城乡经济交流发展,有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小城镇是沟通城乡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郊型经济的平台。首先,小城镇是城乡商品市场交流的平台。当前,随着城乡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大,而农村对工业品需求量亦增大,小城镇成为城乡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的平台。其次,小城镇是城乡人才流动的平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小城镇可以发挥在城乡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中的纽带作用,引导城乡人才有序合理流动。再次,小城镇是城乡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这必然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和农产品的销售,小城镇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是促进城乡信息交流的最好平台。

第三,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助于是促进农民观念转变,推进农村现代化。小城镇作为连接城乡、工农的纽带,将大中城市的先进文化理念、生活方式等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小城镇, 再由小城镇发散传递到周边农村,为农民现代化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可能。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为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知识化提供各种方便条件,也对农民向市民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改变,实现人的现代化。

三、当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也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

第一、小城镇规模偏小, 辐射能力较差,集聚功能难以发挥。小城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定人口的聚集体, 其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因此,小城镇规模不够大,人口的数量少, 就会造成小城镇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 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导致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过高,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小城镇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制约了小城镇的建设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小城镇功能的发挥就会受到极大影响。

第二,小城镇建设整体规划不强,布局不合理,特色不够鲜明。小城镇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必须用成熟的思想指导其建设,以保证小城镇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小城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管理,并且受资金、人才及观念等方面的限制, 目前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普遍存在起点不高、定位不准观念不新等问题。同时, 在城镇规划中, 往往忽视对自身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的把握,使小城镇建设缺乏特色。

第三,小城镇发展建设资金短缺,投入严重不足,使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功能较为单一。对投资缺乏吸引力资金不足是全国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小城镇建设和阻碍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尽管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目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但政府仍然是最重要的投资者, 特别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收益小、问题多, 市场化运作难度大,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管理的机制尚未形成。加之,地方财政配套财力不足,小城镇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的现象。

第四,小城镇建设权责不明,管理混乱,改革滞后。由于小城镇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不能形成集中统一领导,政策资源和资金项目比较分散,不能集中投向重点小城镇, 未能形成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合力,城镇建设管理中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同时, 由于主管部门间职权交叉, 责任不明, 加之改革滞后, 对小城镇的建设管理有时放任自流, 在管理上执法力度不够, 违规建设、未批先建、乱搭乱建等现象突出。

四、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把小城镇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中,运用市场机制多元化融资,紧抓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配套,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以制度创新推进小城镇建设,努力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切实做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全面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

第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作为基本前提,全面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小城镇规划要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要求,体现高起点、可持续,从而使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在完善城镇发展规划中,必须突出科学性,要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规律办事,根据其区位优势、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依据历史文化特色布局,在布局上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基础设施规模,注重实效,真正走一条以市兴镇、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的发展道路。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面向“三农”问题,坚持把“农村工业化、农村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为发展目标。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联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增强城镇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二、运用市场机制多元化融资,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小城镇建设要通过市场经济的运作方法,创新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的渠道和机制,摆脱对财政的依赖思想,使小城镇建设从过去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转变为向社会向市场要投入的机制,运用城市经营理念,盘活城市公共资产,走资本运营的路子,逐步朝着国家投入为辅,社会投入为主,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的形式过渡。完善小城镇地财政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小城镇建设的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城镇土地转化和升值、房地产增值中筹集建设资金,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城镇公用事业、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大力吸纳社会各方面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培育资本市场。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给予资金和政策的倾斜与扶持,努力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第三、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配套,集聚农村人口,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关键之一,要充分考虑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功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载体功能,增强人口凝聚性,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积极探索农民安居、就业、失地补偿、社会保障的有效办法和途径。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向周边乡村延伸,实现城镇化。同时,紧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重点解决水、电、路和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切实改善城镇人居环境。

第四、以制度创新推进小城镇建设,努力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要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因此,抓好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必须提高小城镇的管理水平。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进行体制创新,深化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首先,要全面落实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力条件,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其次,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决策管理水平。将政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搞好城乡社区服务上来,要不断加强村镇建设管理方面的执法力度,实现建设管理规范化,创造有序、文明的农村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贾玉洁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期刊论文]-改革与开放 2011(4)

2.许经勇 我国城镇化体系中的小城镇建设问题[期刊论文]-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1)

3.刘羽平.何跃飞 论发展小城镇在中国城市化道路中的重要意义[期刊论文]-科技经济市场 2007(1)

4.宋先道.李瑶 农村小城镇可持续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期刊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6)

第四篇:做好政协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做好政协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召开,对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作为党领导的人民政治协商组织,如何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构建社会和谐服务是各级政协工作者研究的话题,人民政协的优势明显,位置超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新时期的政协工作应以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发展要领。

一、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积极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建言献策

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政协工作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动员组织参加政协的各族各界人士,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言献策,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参政议政的基础工作,选择党政部门关注、人民群众关心、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改革、进农村建设、城镇建设、教育等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献言献策,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要抓住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找准角度,选好课题,深入开展调 1

查研究,进一步增强建言立论的针对性、可行性和预见性,切实做到建言到点子上,立论立到关键处。

二、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努力维护融洽、和谐、生动活泼的局面

当前,我国处于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显现的阶段,政协工作要围绕团结、民主主题,发展自身优势,为党分忧,为政府解难,做好稳定维护团结工作。一是发挥好团结优势。借助爱国统一战线这个大舞台,通过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等形式,把不同党派、不同团体、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界别的人士的力量凝聚起来,在实现祖国统一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目标下,团结一切团结的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不断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更加广泛、更加雄厚的社会基础;二是发挥好民主优势。政协是各界代表人士发扬民主、参政议政的活动场所,要不断拓展参政议政的形式,将球参政议政的效果,引导各族各界人士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努力做到参好事、议大事;三是发挥好政治协商优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协商制度的优越性,要不断丰富协商的内容,将球协商的效果。政协委员由各个方面的代表人士组成,同人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政协委员,一方面要通过大量的、高质量的题

案等多种方式向党和政府反映情况,促建党委、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另一方面要在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过程中,更多地了解党委、政府工作意图,积极向各界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主张,把上级意图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畅通民主渠道,满足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愿望和民主要求,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三、坚持把民主监督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优势在于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建设性,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是出于善意,出于公心,立足于帮助,立足于支持,是以平等协商的形式进行监督,做到了既仗义执言,严肃认真,又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度,从而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一是要通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参与中心工作进行有效监督。政协委员要通过积极参与实际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知真情,在民主监督中求得实效;二是在调研视察中进行有效监督。围绕重点工作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调查视察,全面准确掌握第一手材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展开监督,让党委政府重视,群众支持,市政协工作有为有位;三是在提案办理中进行有效监督。建议案、提案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实施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强化提

案质量意识,严格办理程序,加强提案业务知识培训,组织委员开展提案督办和提案办里情况视察,把民主监督内容落实到提案办理各个环节;四是在坚持和完善已有的民主监督小组、明察暗访等民主监督的基础上,推荐政协委员担任公检法、税务等部门的特约监督员、监察院、行风评议员,及时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不断探索民主监督的新思路、新途径,选派委员参与全县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干部考核、民主测评等方面的工作,让政协委员在参与中实施监督,在监督中献计出力。

四、坚持把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群众利益无小事,服务人民群众,维护群众利益,不光是党委和政府的职责所在,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把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一)情为民所系,努力维护群众的根被利益

人民政协要始终坚持民主和团结两大主题,把体察民情、反映民意摆在突出位置,既要利用自身面广,层多的优势,加强与各族各界人士的合作,发现和解决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较小的、带有苗头型的问题,又要积极向党委和政府反映有关重大事件和情况,通过有效的工作,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统一思想,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促进党

委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从而达到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目的。

(二)利为民所谋,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要围绕县上的中心工作,经常深入到乡村,开展调查研究,帮助群众确定发展项目,协调项目资金,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政协委员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各自工作特点,开展好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扎扎实实办一些事实、好事。要不断深入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把为民办实事作为份内的工作认真做好,努力做到份内的事尽力办,人民渴求的事尽快办。

(三)责为民所尽,不断提高履行职能的水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着和核心,也是政协参政议政的根本出发点。人民政协、政协机关党员干部、广大政协委员要把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提高参政议政水平的最终目标。在政治协商中,要站在全局的角度,以是否符合群众利益为依据,审视处理问题,要心里装着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利益。在民主监督中,要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为依据,坚持用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各部门的工作成效,对损害群众利益,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要敢于批评反对,确保群众利益不受侵犯。在参政议政上要深刻体察民情,积极反映民意,及时有效地向党委和政府反映群

众的呼声和意愿。在督办委员提案过程中,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提案作为办理点,督促有关部门,加大办理力度,努力做到注重实效,讲求质量。在社情民意反映中,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深入了了解群众的愿望和呼声,尽量做到听真话、摸实情,不断拓展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

(本文发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的2059-2062页军事谊文出版社出版)

第五篇: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来源:省发改委研究室 发布日期:2011年5月31日

今年以来,我市在前几年坚持实施生态立市战略部署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编制了《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纲要》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目标、方式和路径,已经市委全会审议通过并作出决定。2009年是全面实施《纲要》的第一年,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条发展主线,如何扎扎实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转型升级和丽水各项工作,努力保持我市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我们认为可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一)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路径,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取向,按照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要求,同步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和产业培育发展。重点是“三个注重”:

1、注重发展生态农业。按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的“五化”要求,强化“一个主导产业一个扶持政策”的机制,继续出台一系列主导产业扶持政策,加快推进农业“四大体系”建设。一是建设优势产品布局体系。以优势农产品“六带三圈”区域布局为基础,重点发展竹木、茶叶、食用菌、水(干)果、高山蔬菜、畜禽、水产养殖、中药材和花卉苗木等名、特、优、新特色农产品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二是建设绿色有机品牌体系。加大农业科研投入,以科研院校为依托,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为载体,培育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着力打响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丽水制造”的品牌。三是建设生态林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木材加工业、笋竹加工业、中药材加工业,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培育开发可利用的花卉苗木资源,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四是建设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围绕特色主导产业,鼓励和引导城乡资本,参与投资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储运购销,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及以农产品为基础原料的食品加工与制造业,发展一批以农产品基地为基础、加工为核心、贸易为龙头、科技为先导的食品加工企业和产业群体,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通过四大体系建设,力争在特色化、生态化和产业化上下功夫,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形成区域规模优势,逐步走上适合丽水资源禀赋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的道路。

2、注重发展生态工业。近年来,我市在生态工业战略指导下,特色工业的规模不断壮大。今后我们要依托生态工业和块状经济优势,坚持做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引进外地产业与培育本地产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重点在“三个着力”上做文章,努力使生态工业成为促进山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一是着力推进现有工业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通过设立工业经济发展规模奖、制造业投资奖、工业技术创新奖、品牌培育奖、节能降耗奖、微小企业培育奖、企业上市奖等举措,努力调动全市发展工业的积极性。努力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品牌龙头企业、一批科技型带动企业、一批外向型出口创汇龙头企业、一批大型现代服务型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培育工作。二是着力推进园区生态化建设,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坚决关停大的污染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装备,利用现有技术进行生态化改造;按照生态产业链的发展要求,加强环境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促进重污染项目合理布点、集中治理、达标排放,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环保、高效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机制,最大限度地消除污染源;继续推动丽水经济开发区合成革产业集群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丽水市“十一五”发展循环经济规划》要求,深入实施循环经济“99l行动计划”及相关项目,抓好典型示范及推广工作。三是着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继续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环保型产业,形成工业发展的后续新兴产业。建立明确的选商引资制度,严格市场准入条件,认真编制《丽水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产业产品导向目录》,明确政府导向,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四是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各项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创新工作方法,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制定严格的一票否决制、责任追究制,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把节能减排指标和主要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和县市。建立综合评价和考核责任制,加强监督管理,使节能减排取得实质成效。

3、注重发展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生态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它符合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是丽水建设生态文明对产业的必然选择。加快发展生态服务业,一是抓规划。编制完成《丽水市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举措,理顺各种关系,谋划重大项目,切实推进服务业发展。二是抓落实。召开全市服务业大会,进一步明确服务业发展目标、任务和空间功能定位,理清服务业发展思路。突出重点,形成合力,做好服务业的统筹布局、政策指导和组织协调,推进丽水市服务业提速、提质。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公共平台等方面,研究制定服务业重点行业和服务业集聚区的扶持政策。三是抓布局。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合理规划布局城乡商业网点,加快商业特色街区和现代化购物中心的建设,完善物流园区、专业市场和配送中心网点布局,使市区成为服务全市、带动周边,驱动浙西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各县(市)应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重点发展具有各自特色的商贸流通业,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县域特色产品的集散中心、贸易服务中心,使其成为连接县内外市场,沟通城乡贸易的桥梁和纽带。四是抓龙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主抓手,切实推进旅游城市建设,进一步塑造“秀山丽水、浙江绿谷、六江之源”的品牌形象,完善旅游交通配套,完善大景区基础设施,整合旅游资源优势,推进景区深度开发,加快国家4A级、5A级旅游景区建设。同时积极做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文章,丰富旅游产业内涵。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和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五是抓创新。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广泛进入服务业领域,加快科教文化信息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软件外包和创意产业发展。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作用,推进物流、金融、信息、会展等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促进服务业管理现代化。

(二)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产力布局调整。丽水相对落后的重要根源就是要素分散,治穷必须先治散,核心就是要做好集聚的文章。因此,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抓集聚是当前工作之要务。

1、推进人口集聚。由于丽水人口布局极其分散,因此加快人口集聚是促进生产力布局的首要任务。据调查,丽水市10户以下的小规模自然村有2725个,有户籍人口59269人。截止到2007年底,全市年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户4.28户计8.55万人,年收入2500元以下的农户15.4万户计39万人,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源头地区。山区半山区地区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靠一般的政策措施难以推动这些地区经济发展,难以提高这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传统的开发式扶贫,对这些远离市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地区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透支脆弱的生态环境,这不仅直接对脱贫致富奔小康造成制约,更主要的是对自然环境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给生态环境保护造成巨大压力。治本之策,是有计划、有组织、成规模地撤并自然村,大力实施高山、远山、深山区农民的异地转移。通过促进异地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加快城市化,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一是明确目标,稳步推进。按照《丽水市十万农民异地转移规划(2008-2012)》,到2012年,全市累计搬迁41473户、146456人,其中高山远山29439户、104502人,地质灾害点4424户、16139人,重点库区7610户、25815人。我们要以县城区、中心镇、中心村为载体,以“千村生态转移工程”、“库区困难群众异地脱贫工程”、“百村万户避险安居工程”等为抓手,重点以整村搬迁为主,分散搬迁为辅,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力争到2012年把全市行政村数量减少在3000个以内。二是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加大对农民异地转移的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抓好重点库区、高山远山地区和地质灾害隐患区。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贫困农户下山移民建房的公建设施和移民就业培训的扶持,基本解决贫困山区的贫困人口问题。三是强化服务,政策先行。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基层,深入农村,转变作风,改进服务,以优质的服务促进整村搬迁,以结对帮扶促进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加强政策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农民异地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出台整村搬迁人均补助标准等扶持政策,充分挖掘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把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促进农民转移。

2、推进产业集聚。由于我市产业长期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粗放型的发展格局,产业布局极为分散。促进生产力布局必须加快产业集聚。开发区(园区)是提高区域产业集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载体,是加快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在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园区经济迅速发展,目前全市十家开发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56.6%,为发展产业集群奠定了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大支撑。下步重点:一是加快发展产业集群。按照“统一规划、产业集聚、资源共享、整体优化”的原则,通过深入实施《金衢丽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加强产业培育、优化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促进工业集聚、集约、集群式发展。二是加快发展园区经济。我们必须按照“以园拓业,以业兴城”的基本思路,完善基础设施,加强项目前期,拓展发展空间,把各类园区真正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新窗口,产业升级的新高地,城市发展的新组团。丽水经济开发区要紧紧抓住新一轮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规划扩容、园区(开发区)整合与提升的机遇,加快东扩步伐,利用低丘缓坡试点成果,努力争取扩大试点范围,为引进企业入户提供空间。各县(市、区)也要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功能,开拓空间,提升集聚发展能力,推进园区经济发展。三是加快发展景宁开发区块。为了积极贯彻浙委〔2008〕53号文件精神,我们按照“统筹协调,融合共享,特色突出,聚集发展,生态示范”的总体开发思路,在市本级经济开发区东扩区块内专门划出一块给景宁作为“飞地”,异地开发建设“民族工业园”。以引进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重点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发展关联配套产业,着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

3、推进平台建设。城镇是集聚的最主要平台,推进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人口、产业集聚的过程。围绕生产力布局调整,实现人口和产业的集聚,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快城市平台的建设。尤其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加快推进城市化显得更加紧迫。一是加快丽水中心城市建设。围绕“艺术之乡、浪漫之都、休闲胜地”的城市特色定位,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突出城市功能特色,强化丽水中心城市功能,促进丽水中心城市逐步成长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山水人居与生态旅游城市、浙西南中心城市。二是加快构建市域城镇体系。按照“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体系完整”的要求,深入实施“小县大城”战略,加快县域小城市和中心镇、重点镇建设,力争到2010年使各县级中心城市及中心镇的集聚度达到45%左右,构建有助于促进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体系。加大中心镇、重点镇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力度,加强生活区建设,使之成为下山脱贫的农民通向城市的桥梁。三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贯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方针,切实做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快中心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加快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治,推动传统村落向农村新社区转变,使之成为自然村转移的重要载体。

(三)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三大机制创新。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动力,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增强改革创新的意识。当前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主要要做好三大机制创新。

第一,强化有利于建立主体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区的机制创新,增强山区经济转型升级中发展的可持续性。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环境管理政策,解决好“事往哪里做”的问题。重点:一是明确方向。着力优化生产力和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和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该保护的要严格保护好,该开发的要集聚式、集约式、集群式地开发好。二是加强研究。深入调查研究,制定以奖代补等政策激励措施,推进生态县(市、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开展浙西南(丽水)生态屏障建设规划专题研究,为生态示范创建提供指导。三是科学考核。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把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体现到考核上。从丽水实际出发,对实绩分析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充实,既要体现促进跨越式发展的主线,又突出把生态建设作为实绩分析的重要内容。

第二,强化有利于推进山区农民大转移的机制创新,增强山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中城乡统筹的协调性。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农民异地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组织实施《丽水市十万农民异地转移规划(2008-2012)》,解决好“人往哪里去”的问题。着重抓好“四个结合”:一是把山区农民大转移和推进城市化结合起来。创新机制,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确保转移农民“搬得下、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实现城乡间各种要素的大融合。树立全局观念,充分重视城市功能的差异性、互补性,选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合理布局要素,增强集聚能力,为山区农民创业创新提供重要的服务。二是把山区农民大转移和农村劳动力大转移结合起来。继续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村青年“走出去”、“输出去”、“考出去”创业;深入实施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加快推进来料加工示范基地建设。三是把山区农民大转移和培育中心镇中心村结合起来。适时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撤并小规模自然村,出台加快中心镇培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中心镇培育重点。在此基础上,以中心镇发展带动中心村建设,促进农民梯度转移。四是把山区农民大转移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整村搬迁、自然村撤并、空心村改造,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宅基地复垦力度。同时,以生态修复为手段,对大中型水库、重要水源保护区、中高海拔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外围地带25度以上坡耕地,力争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增强生态涵养能力。第三,强化有利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机制创新,增强山区经济转型升级中群众创业创新的创造性。丽水的最大优势在山上,把山的文章做活,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通过实施林权抵押贷款、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组织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完善企业联保贷款机制等一系列举措,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当前的重点是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赋予丽水“山区走山路”新的内涵。一是理清思路。总体思路是以山林延包、明晰产权为基础,破解林业史上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和农村信贷史上以林权为抵押物两大主要难题。二是明确任务。做到三个最大,即:满足最大需要——以激活山林资源促进林业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断满足山区农民创业发展、致富奔小康的融资需求;发挥最大优势——把丽水山林资源在全省资源总量最大、人均占有量最多的优势发挥好利用好,促使分散的山林与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形成“人人有山、不需要人人经营山”、“不是人人经营山、但人人都可以从中受益”的格局;落实最大政策——通过银林联动,使得林权抵押贷款成为“惠农”、“扶农”的最大政策,实现“资源变资本、活树就活钱、叶子变票子、青山变银行”。三是建立机制。组建林权管理中心、森林资源收储中心、森林资产评估中心三大机构,设立森林资源流转服务大厅,形成以“林保姆”、租赁承包、合作林场等为代表的三大类型的林权流转合作经济组织,确保林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四)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五大工程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最终都要落实到项目上去,五大生态建设工程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载体,也是确保我市投资稳定增长的重要载体,因此,抓投资就是抓五大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一是明确任务。《纲要》提出的五大工程共有244个项目,总投资约为1577亿元,这些都是在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中起关键作用的工程项目。二是统一思想。推进五大工程实施意义重大。通过实施生态产业工程,推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达到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优势,建设具有丽水特色的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体系,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通过实施生态集聚工程,加强高山远山、重点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农民异地转移和农民培训工作,达到促进人口分布密度、经济密度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有机结合,实现协调发展的目的;通过实施生态设施工程,推进能源网、交通网、水利网、信息网、环境整治和生态安全体系等建设,达到强化环境基础设施支撑,打造生态人居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的;通过实施生态涵养工程,加强生态修复、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林建设,达到协调自然生态系统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增强生态涵养和生态服务能力的目的;通过实施生态文化工程,创建绿色实体,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达到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先进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目的。三是狠抓落实。今年是《规划》实施的第一年,我们要围绕项目推进机制的再创新,加快五大工程的实施。认真制定实施计划;加强责任分解,明确责任主体;建立考核机制,强力推动五大工程落到实处。

(五)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各类要素保障。2009年经济发展环境变化较大,要素成为最主要的制约瓶颈。为此,我们要寻找切实管用的办法,在破解要素制约上下工夫。

1、抓好用地供给。一是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抓住和用好浙江省作为全国土地总体规划修编试点省份这个机遇,抓好各项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尽快完成规划修编,明确用地方向。二是抓好低丘缓坡开发。在原有试点的基础上,利用省发改委关于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的调研成果,按照“依法、合理、有序”的原则,充分发挥100万亩低山缓坡的强大优势,做好开发,重点抓好市区低丘缓坡试点区块工业用地开发。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空间。三是抓好土地复垦整理。加大建设用地复垦工作力度,结合整村搬迁和改造,切实推进宅基地复垦。同时加大土地整理力度,争取更多的土地指标。

2、抓好资金供给。可从即期与长远两个方面来考虑采取措施,从即期来看主要是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与监督,以及央行资金的调度,提高存贷比,确保合理的贷款总量及期限结构,尤其要及时加大对有市场、有效益的产品的流动资金贷款力度。从长远看,缓解融资难的根本出路在于尽快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改进信贷管理方式,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一是建设信用担保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财力为引导、专业担保机构为主体、商业银行网络为基础的信用担保体系,落实好各类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和税收优惠政策等。二是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当前尤其要抓好全市10家小额信贷公司试点工作,政府一定要认真研究政策,拿出更多更具体的政策措施来鼓励企业,帮助企业战胜困难,树立信心。三是创新项目运作方式。按照现有丽水的发展阶段及当前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仍需下大力气推动园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为了有效破解资金制约瓶颈,各地可运用BT方式促进项目建设。通过投资人(同时为承建人)建设,建成后政府以支付转让费的形式将投资人与该项目设施有关的权利购回,以缓解目前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压力,赢得发展空间和时间。四是引进外地商业银行。做好沟通衔接与服务工作,积极引进外地商业银行来丽拓展金融业务。五是积极扶持企业上市。加大拟上市公司培育扶持力度,积极引进风投和创投资金。

(六)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注重民生社会保障。为确保社会稳定、经济平稳,必须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应对。既要立足当前“保稳”,切实防止经济回落幅度过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又要着眼长远“促调”,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三大需求平稳较快增长。重点:一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密切关注企业发展,要支持企业在保生存的基础上促发展。切实减轻企业不合理负担,加大源头治理力度,促进企业减负工作落到实处。二是确保房地产市场稳定。建立良好的运作机制,加快融资方式和信贷产品创新,着力化解民间融资风险,保证我市社会稳定和经济稳定。三是加大民生社会保障力度。认真落实“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主攻“农民增收六大目标”,一如既往地继续高度重视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办好实事,提高民生,保障民利。

项目完成单位:丽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要完成人:陶国忠

获奖等级:三等奖

研究起止时间:2008年2至2008年10月

下载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新型城建建设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新型城镇建设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临湘市羊楼司镇小城镇建设情况汇报 〈一〉 我们羊楼司镇地处湘北边陲。相传元朝年间,朝廷向南方推广养羊技术,在此建楼眺望,设司管理,而......

    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文章标题: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省属我国北方缺水省份,全省水资源总量398.8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44.1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23.60亿立方米,重复量......

    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认清形势,增强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规范农村土地开发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规范农村土地开发利用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前言: 土地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要素,实现农村土地的规范开发利用,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加快城乡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文章标题:加快城乡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加快城乡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为了贯彻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略,区卫生局大力推动城乡卫生......

    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精选合集)

    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009年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一年。08年残奥会的召开,使残疾人工作进入更多的视野,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残疾人事业它......

    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劳动法》,是建国以来劳动保障领域的第一部基本法律,在我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部法......

    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劳动法》,是建国以来劳动保障领域的第一部基本法律,在我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