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0.20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1年8月23至24日,第二届职业教育与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对话活动在赤峰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讲话。
鲁昕指出,转方式调结构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需求,中央要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提高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全面展开。
鲁昕强调,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已经开始制约职业教育继续发展,这也是影响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未来职业教育能否取得长足发展,能否积累国家经验和成功案例,能否实现国家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都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密切相关。他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至少应包括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和多元立交三个内涵,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要树立全面培养、系统培养、多样化人才、人人成才和终身学习的人才培养新观念。
鲁昕要求,职教工作者要学会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教育问题,用产业规律来谋划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努力把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和行动落实到“教产结合、校企合作”上来,把“教产结合、校企合作”作为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机制改革、制度完善、模式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对于完善教产结合、校企合作的新机制,鲁昕希望有色金属等行业能够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进一步加强行业指导、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进一步参与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集团办学、进一步合作培训师资。
第二篇:《新闻联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新闻联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据6月3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全国政协3日在京召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题协商上,俞正声指出,职业教育问题关系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竞争力提升,关系亿万劳动力就业,既是教育问题,更是重大民生问题和经济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明确要求,总书记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发展职业教育非常重要,要切实转变观念,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力度,健全体制机制,端正办学方向,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把办学质量提上去,大力培养具有特殊技能的应用技术人才,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传播中国文化,培育汉语教师。陕西师范大学City&Guilds考试中心运用国际最先进的职业教育认证体系City&Guilds,帮助中国人实现出国留学,移民的新选择,实现中国人登上国外讲台担任全职对外汉语教师的梦想。
第三篇:关于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解读
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
解读
《意见》提出,建设以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开放兼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一是将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直至研究生教育上下贯通;二是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构建“立交桥”,实现两者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即“上下贯通、内外衔接”。
一、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学习和成长渠道。给职校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和希望,给劳动者以职业能力提升的支持,有充足的发展空间。《意见》提出“扩大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重,增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口升入本、专科继续学习的机会,增加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对口升入本科继续学习的机会”、“在国家、省、市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的优秀学生可直接推荐进入本科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技师学院深造”、“调整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实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在校生数量大致相当”。从此,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教育”,职校学生可以根据岗位要求的不断提高,拥有更为宽阔的提升自身能力的空间,上应用型本科、读专业硕士、专业博士,而且这种提高可以是全日制的,也可以是在职的;可以连续就读,也可以接续就读,成为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二、更多职校学生毕业可以拿“双证”。着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意见》提出“探索专业教学考核与技能鉴定结合办法,鼓励支持学生一专多能取得多项职业资格证书,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双证互通‟试点规模,扩大高等职业教育与
技师教育的沟通试点”。通过融通,让更多职校学生拿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
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联手为职校学生成长铺路搭桥。《意见》提出“鼓励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本科学校积极实施基于专业接续、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的联合培养模式。探索建立高级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的制度”、“探索通过学分互认按专业长线贯通培养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建立完善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进一步扩大培养规模,扩大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模。统筹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一体化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案、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应用型人才培养类型进一步丰富扩大。
四、进一步完善高考招生制度、为职校学生搭建起多座“立交桥”。我省已经建立春季高考制度,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试点扩大到了13所,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建立,每年已有一定比例的中职、高职学生有机会升入高职和本科院校。在此基础上,《意见》提出“完善„知识+技能‟的春季招生考试制度。建立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主的注册升学制度,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扩大单独招生试点规模,支持高等学校按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具有专业技能基础的同等学力合格生源”。
五、县域内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要实现两个“大体相当”。《意见》要求“以市为主统筹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布点,确保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大体相当”。
第四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关问题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关问题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历程
学术界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从目前可查的资料看,最早源于刘根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一文(2000年),其中并未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做出界定。从2000年至2007年,学术界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方试点的经验总结、体系建设的构想等方面,较少有研究涉及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2008年6月,刘延东在天津出席“2008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作了“关于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讲话,引起学术界关注,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从那时起,关于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地方经验,有关院校在校企合作、教学体系改革等方面的创新经验,关于职业教育体系衔接等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一直未有定论。直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才最终给出了定义。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界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系统。”这是我国目前最新也是最权威的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表述。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要载体,具有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特点。适应需求,就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实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布局;有机衔接,就是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促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衔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多元立交,就是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搭
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信息来源:教育部“十二五”重大教育政策及名词解释)
三、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征的研究
范唯等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性的归纳如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三个重要特性:一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即外部适应性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逻辑起点,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这个体系必须是开放的,需要统筹,需要合作,需要通过教学标准与用人标准的融合,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对接;二是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即内部适应性是根本目的,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以育人为本,强调人的终身发展,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要强调面向人人,坚持全日制教育与各类职业培训并举并重;三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即内在系统的协调性是重要的实现手段,要求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突破培养层次的局限。
张健认为上述范唯等人提出的三个特性只是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目标的规定,将其视为特征,似有不妥。他进一步提炼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四大特征:开放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灵魂;多元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内涵;系统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核心;人本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旨归。这四大特征以整合为逻辑主轴相互贯穿:开放性是对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整合;多元性是在适应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构背景下,对教育形式和类别的多样化需求的整合;系统性是对教育自身的内在优化和完善需要的整合;人本性是对教育功能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的整合。
四、关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议
目前学术界关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议,主要围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等方面。具体如下:
徐涵认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制度设计上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层次衔接,二是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相互沟通的问题。1.采取中、高等职业教育并重的策略,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本科层次、探索发展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12期)
苏敏认为,建立健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资格体系的沟通和渗透;二是职业教育内部的衔接与延伸;三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保障条件。具体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职业启蒙教育;2.建立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互通机制;3.建立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互通机制;4.适当扩大中职毕业生对口升高职的比例;5.重视发展五年制高职;6.加快发展技术本科。(职教论坛 2010年第13期)
马建富主要从几方面提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议: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发展本科高等职业教育,建立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7月]
蒋旋新的文章,提出了拓新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议,1.加强衔接,完善专业结构;2.精心规划,创新体系。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体系创新的重要节点和基础,应按照“精理论、扶基础、强实践、优特色、善开发”的总体改革思路,创新课程体系。3.开放办学,重构体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呼唤教育制度改革。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走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4.多层衔接多教沟通,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终身教育体系。
第五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心得体会
首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具有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具有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形成通识教育与技能教育的二个并行的主线,对于通识教育与技能教育均实行证书制,改革招生制度,把考试分数用“证书”替换,保证职业教育低端和高端的衔接问题,才能符合职业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科学发展的要求。
改革评价机制,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创新教育模式体制与形式,把学校办到企业中去,高职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建设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
几年来高职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外延发展强劲。举办高职学院的数量剧增,在校生人数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张,带来的管理问题开始凸显,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设置的不尽合理,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尤其是区域的宏观调控不足,造成专业不对口或专业人才培养数量超过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规模;二是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设计具有主观性。脱离市场走学科体系之路,讲求知识的体系性,与岗位能力对知识的要求脱节。特别是脱离了工作的程序性和系统性来设计课程体系,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背离。三是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的培养,使用人单位、学生及家长对高职教育造成不理解,甚至误解。四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高职院的管理者注重的是短期利益,缺乏发展战略眼光,造成实践教学形式化。五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素质的教师严重缺乏。有“双师”资格而无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大,只懂理论,不懂实际操作现象严重,在知识、技能的输出上形成误区,从而贻误了人才培养的良机。六是教学质量观念没有深入教职员工的心中。造成多数教职员工懒得在教学内容、教法及标准方面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可以这么说,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务之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为高职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
其次、对高职教育教学提出了系统性、可操作性、科学性的办学思想
高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标准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标准及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提出详尽的指导意见,对人才培养的规格、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对人才培养的方法、高职教育的规程提出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的措施,从工作细节上进行了规范。使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者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质量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最后、为办学单位制定教育教学质量政策措施予以保障
要加强对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思想意识教育,弘扬铜仁职院精神,拟定全体学习方案,从思想的根源上使其有质的飞跃,树立“职院人”的质量意识及职业道德。
学院要发展,质量是关键。只有高质量的知识技能的输出才能培养出高技能的符合社会、企业及岗位需要的人才。学院应制定更加完善的质量保障政策,通过激励政策督促高职教育教学工作者全身心投入工作,严格履行使命。通过绩效考核、项目、任务驱动,实现其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建立保障机制,控制不合格人才流入市场,实现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目标。
万丈高楼平地起,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将严格按照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精神,只有扎实工作、不断创新,树立以教育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管理理念,学院的发展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