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甘肃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甘肃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结合《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特制定本规划。
序 言
职业教育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艰巨任务。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促进社会就业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扶贫开发、实现富民兴陇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
“十二五”以来,全省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全省职业院校年招生达到17.4万人,在校生突破50万人;每年向社会输送约15万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近100万人次。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推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发展,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
但是,全省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吸引力不强、发展理念相对落后、基础能力相对薄弱、行业企业参与不足、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层次结构不合理、基本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职业教育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当前,全省经济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黄金期、政策叠加的机遇期和奋力跨越的爬坡期,职业教育将面临新的挑战和历史机遇。未来5年,全省职业教育要全面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按照国家的顶层设计,加快发展符合甘肃省情的现代职业教育,大幅提升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和社会吸引力,培养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将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为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第一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和“四化同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甘肃发展为宗旨,以市场需求和促进就业为导向,以体系建设、布局调整和内涵提升为抓手,系统设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结构布局和运行机制,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培养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全省转型跨越、富民兴陇、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统筹发展。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统筹作用,科学规划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体系建设、管理、运行的基本制度。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加强引导、规范、督导,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推动职业教育多样化、多形式发展。
需求导向,服务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推动学校面向社会需求办学。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产教融合,共同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有机融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协调,实现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
优化结构,协调发展。优化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统筹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统筹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建立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协调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沟通衔接,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新格局。
科学布局,集团发展。依据职业教育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区域经济和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城镇化程度和人口规模、大胆改革既有制度,大力推动人才、资本、资源等办学要素优化重组,盘活现有资源,做大做强一批职业教育学校;组建完善多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突出特色,完善功能,实现职业教育与相关行业、产业组团联动和互补发展,形成人才链、产业链有机融合,集约化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
充实内涵,特色发展。坚持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毕业证书对接资格证书、职业教育对接终身教育,创新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和管理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结构规模更趋合理,办学内涵更加深厚,符合甘肃省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规模结构更加合理。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技工院校,下同)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达到41万人以上;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全省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达到20万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达到7万人左右。
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需求。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总数控制在160所左右,其中技工院校控制在40所左右。全省办好30-40所省级以上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市州重点办好1-2所有一定规模的中等职业学校。整合县域内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原则上将现有2所以上(含2所)学历教育学校整合为1所。全省办好10所左右省级以上示范性高职院校,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
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基本建立,职业院校评估标准更加规范;职业院校生均经费落实到位,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政策更加健全;政府主导推动、市场引导配置,部门协调联动、行业分类指导、企业深度参与,统筹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全社会人才观念显著改善,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
办学水平普遍提高。全省90%以上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职业院校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60%以上;数字化资源覆盖率达到100%,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就业稳定率、社会满意度逐步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显著增强。
升学通道更加畅通。鼓励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全部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全面打通职业学校学生升学通道,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免试或通过单独考试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渠道,扩大中、高职毕业生升入本科的比例,满足继续就读高一级职业院校学生的升学愿望。
就业途径更加宽广。全面打通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通道,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降低就业准入门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招录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全面向职业院校毕业生开放。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围绕 “1236”扶贫攻坚行动、“3341”项目建设工程等发展战略,提升服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围绕人力资源开发,提升服务全体劳动者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能力;围绕全省特色优势产业和民族特色产品开发,提升技术技能积累和传承传统技术技艺的能力。
第二章 体系的基本架构
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
(四)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
初等职业教育。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广泛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使学习者获得基本的工作和生活技能。
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初、高中毕业生开展职业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教育,培养技能人才,为培养更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开展专业素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专业基本技能教育的重要任务。坚持并总体保持高中阶段教育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大体相当的比例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普通本科学校具有平等地位。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达到7万人。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五)职业教育的终身一体
职业辅导教育。普通教育学校为在校生提供多种形式职业发展辅导。在初级中学开设劳动技能课,使教育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基本素质。普通高中根据当地产业和市场需求,开设职业技术教育选修课程,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院校和普通教育学校要加强以职业道德、职业发展、就业准备、创业指导等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教育和服务。
职业继续教育。各类职业院校是继续教育的重要主体,通过多种形式为所有劳动者提供终身学习机会。企事业单位举办职工教育,建立制度化的岗位培训体系。社会培训机构是职业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自主开展职业培训和承接政府组织的职业培训。
劳动者终身学习。建立起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凡有培训需求的劳动者均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使劳动者能够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多次选择、多种方式灵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学习者为职业发展而学习,使职业教育成为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六)职业教育的办学类型
政府办学、企业办学和社会办学。建立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发挥办学主体作用,公办和民办职业院校共同发展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政府实行统一的准入制度,办好骨干职业院校,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各类主体兴办的职业院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依法公平、公开竞争。
全日制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增加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比重,发展工学交替、双元制、学徒制、半工半读、远程教育等各种灵活学习方式的职业教育。通过改革学制、学籍和学分管理制度,实现全日制职业教育和非全日制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
学历与非学历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同时开展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教育,满足行业、企业和社区的多样化需求。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的非学历职业教育可以通过质量认证体系、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学分银行和职业资格考试进行学历认证。
(七)职业教育的开放沟通 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满足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服务一线劳动者的职业成长。拓宽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通道,拓展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空间。使相当一部分在某些专业、职业方面有一定潜质的学生能在更合适的阶段得到专业素养的有效训练和培养。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搭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向沟通的桥梁。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部分专业可以开展课程和学分互认,学习者可以通过考试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普通高等学校可以招收部分职业院校毕业生,并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职业院校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层次、专业体系、培养方式和质量标准。畅通一线劳动者继续学习深造的路径,增加有工作经验的技术技能人才在职业院校学生中的比重,建立在职人员学习-就业-再学习的通道,实现优秀人才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
第三章 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八)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以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围绕设施农牧业、现代制种、优质林果、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和农产品加工、营销等实用技术技能的提高,建立健全公益性的农民培训制度。以5所“农”字头中等职业学校和3所农林类高等职业院校、30个涉农专业点为主体,构建覆盖全省、服务完善的现代职业农民教育网络。依托农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组建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完善中高职贯通培养方案,培养多层次农业技术人才,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创建10个左右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县(区)。
提升服务工业转型升级能力。顺应循环经济发展、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需求,重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加快建设适应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产业、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支撑体系。
加快培养服务现代服务业人才。根据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趋势,逐步提高面向服务业的职业教育比重。重点加强文化旅游、现代金融、现代保险、现代物流、医疗卫生、养老、健康等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职业教育,培养新型服务人才,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推动职业院校面向基层,积极开设城镇管理、乡村建设、社会保障、社区工作、文化体育、环境卫生、老龄服务等专业的高素质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者。结合甘肃文化强省战略布局,适应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深化文化、艺术、旅游等领域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基层文化人才,传承创新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各民族文艺人才,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省经济支柱性产业,助推我省实现从文化资源大省到文化事业和产业大省的跨越。
做好国家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建设改革试验区工作。积极搭建国家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建设改革试验区平台,多方争取教育部等部门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的支持,通过改革试验区建设,使职业教育成为甘肃农村人口市民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变的重要渠道。
(九)统筹职业教育区域发展布局
推进职业教育区域发展战略。以兰州(含兰州新区)为中心,整合兰州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加快兰州新区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推动在兰职业院校高水平发展,打造职业教育核心发展区;以13个市(州)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支撑,建设职业教育重点推进区;以县城为节点,发展职业教育基础网络。形成核心带动、重点推进、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职业教育空间格局。
优化职业教育发展布局。在院校特色和专业设置等方面,强化市级政府统筹,合理布局、合理定位,各有特色、互为补充。兰州、白银等地要加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商贸物流、金融、旅游等产业相关专业的建设;酒泉、嘉峪关、金昌、武威等地要加强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有色金属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化工材料以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等产业相关专业的开发力度;天水等地要加强与机械制造、电子电工、电子信息等产业相关专业的建设;平凉、庆阳等地要加强与煤电、石油等产业相关专业的建设;陇南、临夏、甘南等地要加强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领域的专业建设。
加大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制定《全省职业院校资源整合实施意见》,大力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重点建设省级以上示范性学校,建好一批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实训基地;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提升薄弱学校办学能力;加大县域内职业教育办学资源整合力度,减少职业学校数量。
(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民办职业教育准入、审批制度。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达到80%以上。各地要把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推动民办职业院校分类管理试点,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开展社会力量参与公办职业院校改革建立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试点,允许社会力量通过购买、承租、委托管理等方式改造办学活力不足的公办职业院校。鼓励企业和公办职业院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性质的二级学院。允许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在职业院校建设股份合作制的工作室。
(十一)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在充实完善好甘肃机电职教集团、卫生职教集团、“两后生”职教集团等现有职教集团的基础上,新建一批与行业、产业链或区域发展对接紧密的职教集团,逐步扩大各类职业院校参与率,到2020年职业院校参与集团化办学的比例达到100%,重点建成5个富有活力和引领作用的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创新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机制。按照市场导向、利益共享、合作互赢的原则,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改革试点,吸引各类主体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鼓励大中型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支持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形式集团化办学。探索集团内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实训资源共用、信息互通、课程互选、优势互补的运行机制。
提升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活力。研究制定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支持政策,完善职业教育集团管理办法,健全董事会、理事会等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要求高职学院牵头的职业教育集团统筹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衔接、专业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库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通过领导干部交叉任职、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政府采购培训服务等方式强化集团内部的利益纽带。鼓励行业特色明显的普通高等学校参与职业教育集团。鼓励职业教育集团与跨国企业、境外教育机构等开展合作。
(十二)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 巩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放在中等职业教育,认真落实职普招生大体相当的要求,加大省级统筹力度,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办好中等职业教育,按照全面培养、突出职教素养以及终身教育的理念,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基础文化和体育、艺术课程,加强技术教育和技能训练,为学生全面成才、持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十三)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
引导部分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省内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同时招收在职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
加快高等职业院校改革步伐。深化高等职业院校治理结构、专业体系、培养模式、招生入学制度等关键领域改革,提升办学活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服务社区导向,为社区提供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普通高等院校基础课程。行业特色明显的高等职业院校,要增强服务产业导向,发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作用。鼓励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参与或举办以服务产业链为目标,依托企业开展教学实训,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产教、科教融合发展,举办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
(十四)全面打通职业院校学生升学通道
全面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的上升通道。鼓励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初中毕业生免试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扩大中职毕业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中职毕业生通过“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考试、中高职一体化办学、高职院校单独考试、免试推优、注册入学等途径,接受专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扩大本科职业教育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沟通的制度,形成多种方式、多次选择的衔接机制和衔接路径,扩大学习者自主选择权,满足职业院校学生的各种升学愿望。
(十五)落实职业院校毕业生“双证书”制度
推进并落实职业院校学生学历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支持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所),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免除理论考试。
(十六)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
强化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和技术技能训练。加强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改善职业教育实训条件,到2020年,全省实训基地骨干专业覆盖率达到80%以上,保障学习者的实习实训需求。探索学分制管理,增大课程考核中过程性考核的比例,强化实习实训环节的评价考核。在有条件的企业试行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院校实行联合招生、联合培养。
加强和改进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的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注重用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在校学生,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人才。建立班主任工作经历和业绩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挂勾的制度。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发扬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优良传统,创新传承民族工艺文化。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制度。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和评估,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导,协同行业协会、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5年一周期以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院校综合绩效考核评估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对新建职业院校首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要及时面向社会发布。职业院校要建立内部质量评价制度,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行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鼓励企业、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满意度等评价,积极支持各类专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开展质量评估。
(十七)推进职业教育专业调整与课程改革
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探索建立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和动态调整预警机制,完善建立区域中高职专业设置管理的宏观调控机制。结合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围绕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首位产业和富民多元产业,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对专业设置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毕业生就业率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效果明显的院校集中力量予以重点扶持,对专业设置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就业率低的院校,适时进行整合、重组,避免低水平重复办学、无序竞争。到2015年,基本完成新一轮专业设置改革,学校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显著提高。扩大学生选专业、转专业的自主权。
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到2020年,全省基本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职业院校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推动教学流程改革,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情景和课程模块;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产品开发等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
(十八)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改革职业院校编制和用人制度。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完善教师资格标准、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要比照普通高中和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有关规定核定公办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新增教师编制主要用于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落实职业院校用人自主权,鼓励职业院校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建立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向“双师型”教师适当倾斜。探索建立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和民办职业院校教师年金制度。设立职教名师奖。鼓励各职业院校建立名师或行业专家工作室。
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探索职业教育师资定向培养制度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加强“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依托高水平大学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依托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立职业院校教师5年一轮的轮训制度,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建立一批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专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制定实施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培养、校长能力提升、专业教师技能提升3项“强师工程”。(十九)加速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
推进信息化平台体系建设。将信息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落实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支持政策。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与全国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联通,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建设面向全社会的优质教学资源库,到2020年,建成省级职业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
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加紧用信息技术改造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技术素养。与各行业、产业信息化进程紧密结合,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所有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广泛使用计算机仿真教学、数字化实训、远程实时教育等技术。到2020年,建设300门优质网络课程,开发30套虚拟仿真实训实验系统。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将其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标准。
(二十)建设对外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
推进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支持职业教育“走出去”,加快推进甘肃津教育合作项目,鼓励省内职业院校与外省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基地或就业基地。到2020年,省内每所职业院校至少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1所以上优质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互派管理干部挂职、联合开发课程教材、共同制定教学标准、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等方式,促进我省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扩大引进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有计划地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大力引进国外智力,支持职业院校申办聘请外国专家许可。实施跟踪和赶超战略,鼓励职业院校与国外高水平院校建立一对一合作关系,到2020年,支持20所职业院校与国外优质职业院校进行实质性合作,与国际知名职业院校建立稳定的校际关系。鼓励职业院校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全省每年选派50名职业院校骨干教师赴国(境)外培训,鼓励职业院校以团队方式派遣访问学者系统学习国外先进办学模式。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院校,加快培养跨境作业技术技能人才。到2020
年,支持30所职业院校与承揽海外大型工程的企业联合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二十一)构建多元开放的继续教育体系
完善继续教育的形式。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网络教育,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适应劳动者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建立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市场规范管理,建立培训机构评级标准。增强职业院校和开放型大学在继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服务“1236”扶贫攻坚战略。积极推进教育扶贫工程,从2014年开始,每年对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1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开展免学费职业教育。到2016年实现新增“两后生”技能培训全覆盖;2020年实现所有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
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大力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依据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规范,开展面向从业人员的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开展面向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城乡“两后生”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到2020年,基本消除劳动者无技能从业的现象。
建立职业教育服务社区机制。推动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各类职业院校要发挥社区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的作用,举办各种形式职业技能培训,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设施和数字化教育资源,鼓励职业院校开设社区课程。建立社区和职业院校联席会议制度,支持社区参与制订职业院校发展规划、校园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和社区服务计划,协调社区企事业单位为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实践场所,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第四章 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和机制创新 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建立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制度创新平台,为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十二)完善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
推动加快修订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关条例。加快修订《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条例》《甘肃省农民培训条例》,制定全省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条例,依法确立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架构,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规范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主体的权利、义务。建立完善全省促进校企合作和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机制和办法,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成果法制化。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完善甘肃特色的职业院校设置标准、建设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经费标准和专业设置标准。分类建立各项标准的实施和监测制度,建立完善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动态调整标准的机制。指导市县政府根据国家和全省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要求和地方实际,制定地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确保到2020年,使全省90%的职业院校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
(二十三)推进职业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市县政府要加强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统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落实职业教育投入责任,创设有利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良好制度环境。
加强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支持行业部门牵头组建行业指导委员会,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鼓励行业组织通过定期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形式,助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重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支持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凡在甘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在甘规模以上企业原则上都要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对职业院校通过多元融资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鼓励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
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内外部约束和激励机制,制定全省职业教育领域“负面清单”,实行“负面清单”制度。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
健全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实施的督导、监测、评估制度。建立职业教育定期、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完善督导评估监测的报告、公报、约谈、限期整改、奖惩等制度,将督导、监测、评估结果作为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职业院校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十四)深化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建立符合全省职业教育特点的招生考试制度。制定全省高等职业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具体方案,扩大职业院校招生自主权,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招考,建立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选拔机制。
实行中等职业学校注册入学制度。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研究制定全省引导初中毕业学生合理分流的指导性意见,确保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不低于4.5:5.5。
扩大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学机会。研究制定全省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和逐步扩大高等职业学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的具体办法。分类选拔、分类制定培养方案,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选择。
探索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扩大招收有一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的一线劳动者的比例。鼓励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单独招生改革。鼓励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注重选拔具有技术技能特长和潜力的毕业生,完善全省职业院校教学比赛制度,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成绩作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重要依据。研究制定鼓励农民工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实施意见。
(二十五)完善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
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制定全省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条例,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机制,使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鼓励省内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不断完善知识共享、课程更新、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生产实训、交流任职、员工培训、协同创新等制度,推动学校把实训实习基地建在企业,企业把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探索引校进厂、引厂进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的合作形式。
推动多元主体参与职业院校管理。职业院校设立理(董)事会,50%以上的成员要来自企业、行业和社区。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50%以上的成员要来自用人单位。完善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院校章程和制度,明确理(董)事会、校(院)长、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提升职业院校管理能力。制订符合全省职业教育特点的校长(院长)任职资格标准,积极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鼓励企业家、创业家创办职业院校,在实业界培养和造就一批职业教育家。
(二十六)创新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
建立重点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建立完善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机制、校企人才供求信息互通机制、职业院校沟通协作机制、区域交流与合作机制,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联动,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和创新。在全省重要产业部门(领域),规划搭建一批企业和职业院校紧密合作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平台,促进省内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更紧密地联合,促进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等方面更深入的合作,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促进劳动者素质与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同步提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
支持职业教育传承民族工艺和文化。着力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逐步形成民族工艺在职业院校传承创新的现代机制。积极发展集民族工艺传承创新、文化遗产保护、高技能人才培养、产业孵化于一体的职业教育。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二十七)健全促进职业教育公平的体制机制
推动职业教育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研究制定鼓励全省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的具体办法,梳理规范各类培训资金管理办法(细则),广泛开展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新生代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群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重视残疾人职业教育,充分考虑各类残疾人员的特点和社会需求,注重拓展专业教育范围,为学习者提高生活质量和就业质量服务。加快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努力改善58个“国家片区县”等地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
(二十八)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
从2015年起,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籍学生全部免交学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生活补助。推行以“一折通”“一卡通”直补个人为主的资助经费支付办法,完善直补个人的政策设计、台帐管理和监督检查机制,确保资助资金让真正需要资助的受教育者受益。综合考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要求,适时调整职业院校收费标准。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以完善工作机制和政策配套为重点,建立保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
(二十九)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政府责任。建立职业教育工作省级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地市级政府统筹权,优化区域专业布局,促进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县级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县域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网络。
明确部门职责。健全部门配合、任务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发改、财政、人社、教育、农牧、扶贫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各行业职业教育的分类指导,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各行业部门加强协调配合,确保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共同推进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三十)设立专门机构
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省政府建立由发改、教育、科技、财政、人社、农牧、卫计、扶贫等部门和各行业、企业等领域专家参加的职业教育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市县级政府也要相应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组建行业指导委员会。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紧贴各职教集团,建立支柱产业各行业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全省各行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宏观指导,分析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本行业职业岗位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影响,使职业教育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成立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为相关部门、院校、行业、企业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三十一)稳定经费投入
各级财政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制定中、高等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严格执行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统筹发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就业专项资金、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等各类资金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从2015年起,省级财政安排职业教育专项投入应逐年增加,重点用于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师资队伍、信息化建设。市县财政都要相应增加专项资金,支持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信息公开制度。要把学生就业和服务当地产业发展情况作为财政经费安排的重要依据,对职业学校进行绩效考核,招生计划安排、经费拨付与考核结果挂钩。
(三十二)完善支持政策
提高一线劳动者地位待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各类人才平等就业环境,取消用人和人才流动中的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限制。加强中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和维权服务。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收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落实一线劳动者医疗、养老、就业等政策。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提高相关表彰奖励中一线劳动者的比例。鼓励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一线劳动者表彰奖励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订高技能人才评选标准和办法,选拔出各级各类一线能工巧匠和技术能手,鼓励其在一线岗位建功立业和带徒传承技艺。
完善税收金融支持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职业院校进行捐赠,其捐赠支出按照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税前扣除。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完善金融支持政策。
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认真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严格落实就业准入法规和政策。人社部门、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要加强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要免费提供就业服务。加强职业院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允许学生休学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研究制定支持措施,引导毕业生到非公企业、小微企业和农村地区就业创业。
(三十三)营造良好氛围
在全社会树立重视职业教育的理念,加大现代职业教育宣传力度,通过开展职教宣传周、职业技能竞赛、技能人才评选表彰等活动,广泛宣传国家和省上的主要政策,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入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推动形成宣传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长效机制,引导全社会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观念,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人接受职业教育,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三十四)加强监测评估
建立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落实本规划,要围绕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制度安排,编制并组织实施本地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和行动计划,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明确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的时间表、路线图。各有关部门要制订工作方案,行业主管部门要指导行业企业制定实施办法。
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和督导评估。市县政府要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建设,配备一定数量的职业教育专职督学,为督导机构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条件保障。督导机构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指导检查,及时研究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新情况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评估。认真落实督导和评估监测报告发布制度,建立分级发布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报告制度;建立健全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的公示、公告、约谈、奖惩、限期整改和复查制度;建立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问责机制,强化教育督导和评估监测结果使用,把督导和评估监测报告作为对被督导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鼓励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篇:《新闻联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新闻联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据6月3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全国政协3日在京召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题协商上,俞正声指出,职业教育问题关系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远竞争力提升,关系亿万劳动力就业,既是教育问题,更是重大民生问题和经济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明确要求,总书记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发展职业教育非常重要,要切实转变观念,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力度,健全体制机制,端正办学方向,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把办学质量提上去,大力培养具有特殊技能的应用技术人才,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传播中国文化,培育汉语教师。陕西师范大学City&Guilds考试中心运用国际最先进的职业教育认证体系City&Guilds,帮助中国人实现出国留学,移民的新选择,实现中国人登上国外讲台担任全职对外汉语教师的梦想。
第三篇: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0.20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1年8月23至24日,第二届职业教育与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对话活动在赤峰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讲话。
鲁昕指出,转方式调结构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需求,中央要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提高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全面展开。
鲁昕强调,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已经开始制约职业教育继续发展,这也是影响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未来职业教育能否取得长足发展,能否积累国家经验和成功案例,能否实现国家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都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密切相关。他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至少应包括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和多元立交三个内涵,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要树立全面培养、系统培养、多样化人才、人人成才和终身学习的人才培养新观念。
鲁昕要求,职教工作者要学会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教育问题,用产业规律来谋划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努力把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和行动落实到“教产结合、校企合作”上来,把“教产结合、校企合作”作为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机制改革、制度完善、模式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对于完善教产结合、校企合作的新机制,鲁昕希望有色金属等行业能够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进一步加强行业指导、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进一步参与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集团办学、进一步合作培训师资。
第四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关问题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关问题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历程
学术界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从目前可查的资料看,最早源于刘根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一文(2000年),其中并未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做出界定。从2000年至2007年,学术界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方试点的经验总结、体系建设的构想等方面,较少有研究涉及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2008年6月,刘延东在天津出席“2008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作了“关于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讲话,引起学术界关注,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从那时起,关于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地方经验,有关院校在校企合作、教学体系改革等方面的创新经验,关于职业教育体系衔接等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一直未有定论。直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才最终给出了定义。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界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系统。”这是我国目前最新也是最权威的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表述。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要载体,具有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特点。适应需求,就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实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布局;有机衔接,就是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促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衔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多元立交,就是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搭
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信息来源:教育部“十二五”重大教育政策及名词解释)
三、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征的研究
范唯等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性的归纳如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三个重要特性:一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即外部适应性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逻辑起点,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这个体系必须是开放的,需要统筹,需要合作,需要通过教学标准与用人标准的融合,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对接;二是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即内部适应性是根本目的,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以育人为本,强调人的终身发展,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要强调面向人人,坚持全日制教育与各类职业培训并举并重;三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即内在系统的协调性是重要的实现手段,要求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突破培养层次的局限。
张健认为上述范唯等人提出的三个特性只是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目标的规定,将其视为特征,似有不妥。他进一步提炼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四大特征:开放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灵魂;多元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内涵;系统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核心;人本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旨归。这四大特征以整合为逻辑主轴相互贯穿:开放性是对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整合;多元性是在适应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构背景下,对教育形式和类别的多样化需求的整合;系统性是对教育自身的内在优化和完善需要的整合;人本性是对教育功能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的整合。
四、关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议
目前学术界关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议,主要围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等方面。具体如下:
徐涵认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制度设计上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层次衔接,二是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相互沟通的问题。1.采取中、高等职业教育并重的策略,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本科层次、探索发展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12期)
苏敏认为,建立健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资格体系的沟通和渗透;二是职业教育内部的衔接与延伸;三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保障条件。具体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职业启蒙教育;2.建立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互通机制;3.建立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互通机制;4.适当扩大中职毕业生对口升高职的比例;5.重视发展五年制高职;6.加快发展技术本科。(职教论坛 2010年第13期)
马建富主要从几方面提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议: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发展本科高等职业教育,建立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7月]
蒋旋新的文章,提出了拓新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议,1.加强衔接,完善专业结构;2.精心规划,创新体系。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体系创新的重要节点和基础,应按照“精理论、扶基础、强实践、优特色、善开发”的总体改革思路,创新课程体系。3.开放办学,重构体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呼唤教育制度改革。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走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4.多层衔接多教沟通,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终身教育体系。
第五篇:督导室组织学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写写帮整理)
督导室组织学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7月13日上午,继学院全员培训后,督导室根据学院要求,组织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学习分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两阶段进行。在详细研读文件的基础上,大家深入地交流了学习心得,结合部门工作,对照文件精神,明确了下一阶段工作努力的方向:“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张秀芳主任对下学期督导室工作的重点及创新要求作了详细安排。
督导室: 叶启明2014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