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官本位文化对当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官本位对当代政治的影响
08级人力资源 安科
官本位思想作为中国政治生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现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已经渗透到了中国政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国的政治体制,政治行为模式都有意无意地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怎么认识官本位思想、如何理清官本位思想对当代政治生活的影响,正视这种思想对现代中国政治的负面影响,是我们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一、什么是官本位及其产生
官本位的“本”,不同于民本的“本”,民本,作以民为本讲,而官本的“本”则是来源于金本位的本,是以官为价值判断标准的意思。所以,在我看来官本位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把是否为官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的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这个定义里,我强调了中国特色,主要是考虑目前意义上的官本位文化产生于中国,而且又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政治。
为什么我这么讲。主要是因为,为官者或者政治家在世界各国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而最突出为官者或者政治家人生价值或者给予他们最多成就感的国家,可能就在中国了。这种成就感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而成,恰恰是经过长时间的不断积淀和完善,使得这种价值判断成为了政治伦理的主流思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国的政治体系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化接纳只是分子参与的政治体系,而政治知识分子在掌握政治话语权,结束了一部分人对政治权利垄断的局面,开始参
与政治掌控权利的时候,通过自己手中掌握的话语权和道德优势,不断强化知识分子从政正当性的过程中,产生了这种道德判断与利益判断纠结在一起的价值判断模式。这种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固定的称呼,只是成为了一种大家默认的政治伦理规范,而在近现代社会,才给予了他“官本位”这个正是的称呼。
二、官本位在中国长盛不衰的两个支撑
官本位这种思想,或者说这种政治伦理,在中国产生后,以其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特有的思想环境和政治环境中开始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最终变成了沁入到这个国家政治思想最深处,与之不断伴生的传统,离不开两种力量的帮助。
一是权力的支撑。为什么权利会支持这种思想,重要的是掌握权利的人。权利的掌握者需要一种思想和理念来认同自己掌握权利,来给予自己掌握权利的正当性,那么就必须有一种思想和理念来为止服务。正是因为中国的文官体系在隋唐之后由科举制度开始系统化之后,与之伴生的官本位思想也开始不断地发展了。秦人开始了大一统的帝国结束了封建分封的时代,正式改变了以家族成员替代行政人员的模式,开始了有大家族选择优秀人物参与政治的从政模式,于是就有了汉朝的察举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那是考察的重点集中在家世﹑道德﹑才能。当然家世是第一位的,一个才能优秀但出生卑贱的人,想要轻易地取得成功是非常困难的。
在那个时代,取得主流社会认同是当官的前提,入仕主要靠
运气,一是投胎投好,二是遇到真正识人之人,不过还是得家世好。门阀世族把持着社会政治资源的分配权利。做官在这个时候并未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就的唯一途径,做生意、做门客、做刺客都可以得到社会的肯定和承认。文学、艺术的成就也可以得到社会的承认,成为做官的凭借。越是能取得轰动的社会效应,越是容易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于是就有了囊萤映雪、卧冰求鲤等骇人听闻的轰动事迹,这也成为了当时获得社会尊重的重要途径,在这时候知识分子获取社会影响力的方式多样,官本位思想不甚明显。入隋唐以后,隋炀帝创造性的发明之一就是创立了科举制,同时也制度化了读书人进入官场的方式。知识分子有了制度化分配社会资源的权力,当读书人品尝到了可以权利的快感,他们就再也不愿意轻易地放弃,他们要避免回到过去那种通过出生来分享政治权利的模式,要改变知识分子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在历代皇权和知识分子软弱的膝盖的相互作用下,知识开始屈服于权力的魅力,权利也保障了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特权阶层的要求,开始了知识等同于社会政治权利,开始了“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开始了“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形成了“小地主(自耕农)→知识分子→官员→大地主”的社会成功模式和权力分配模式。
二是道德的支撑。或者说是学理的支撑,其实这一点同样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参与。正是因为这种知识分子的职业官僚化,造就了中国主流哲学的官僚化。汉武帝以后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努力,南宋朱熹的理学思想,无一不透露出政治对学术的筛选,体现了政治权利对主力哲学思想的好恶。忠君爱国、三纲五常、士农工商,无处不提醒着普通群众对知识、对权利的敬畏,无一不是在为知识分子凌驾于社会各阶层提供者思想的支持和理论的诠释。知识分子不断深化入仕是读书唯
一、最好出路的思想,进一步教化社会,使知识分子摆脱了醉心名利的精神包袱。树立为官就是的维护社会伦理秩序的高尚行为。
有了这种学理和道德上的支撑,知识分子把参与政治作为自己职业的唯一出路,视之为人间正道,这种做官之后光耀门楣的做法,进一步肯定了做官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提供了做官是值得肯定和最有社会价值人生的社会认同的基础。
三、官本位的负面影响
官本位思想并没有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而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消失,而是通过一种更为隐秘的方式在强化着,同时也对现代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是固化了中国的政治思维模式,官本位思想自其诞生起就控制了中国政治的道德制高点,受到了历代君主的追捧和强化。因为官本位思想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放弃了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只是将读书作为进入官僚集团的一种进身手段,放弃了对思想自由的追求。自此之后的中国政治思想,无一不是对君权、集权的完善和变通,对政治制度结构性的改变再无涉及。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政治思想的主要缔造者,掌握知识的知识
分子对已有政治权利分配模式的固守,对这种权利分配模式带来的现实利益的无法割舍。进而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的政治思维模式,进而有加强了对官本位思想的肯定和依赖。
二是固化了中国的政治操作模式。官本位思想的的强悍似乎出乎所有人的想象。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承认,这种思想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中国,甚至受中国政治文化影响的整个东亚的政治文化。这种影响具体到操作层面,体现出来的就是权利的可量度、行政过程中的人情大于制度、政治斗争中的只论派别不论对错。更有甚者,政治斗争不光是在政治上消灭对手,更要在肉体上消灭对手、在名誉上诋毁对手,保证对手的一切影响销声匿迹。这种政治操作模式的后果是不断恶化政治伦理,让一大批官僚在获得权利后,希望在极短的时间以可以量化的方式收回成本。同时这样的政治操作方式也得到了政治参与者的肯定和认可,并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政治团体的新进入者。不断地强化着官本位的思想和与之而来的政治操作模式。
三是阻碍了法治化进程。中国人不相信法律,不是当代的事情,而是一个传统的问题。这个传统恰恰就是由于中国传统政治利益的分配模式造就的。知识分子获得社会地位的特权,同时也享受了法律的特权,自然不会把这些跟随权利而来的法律特权拱手相让。所以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手中掌握的伦理制度和既有权利作为调处一切问题的准则。
第二篇:浅析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浅析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内容摘要:一个人的信念,成就一个人的未来;一代青年人的信念,成就一个民族的未来,让我们担当起青年人的责任,用同样的青春去书写一个不一样的未来。这就是一百年后的我们向一百年前的他们所许下的最庄重的诺言!我们将自己的人生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融入中华文化的传承,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关键词:红色文化 当代大学生 影响 继承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它是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红色文化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期革命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特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线,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社会圭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天然载体,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力支撑。红色文化的实质主要体现为理想信念、集体主义精神、群众利益至上、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千百万革命志士前仆后继推翻“三座大山”的文化,也是人民军队英勇善战打败中外强敌的文化,还是亿万人民鼓足干劲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它承接着过去、启迪着现实、昭示着未来,具有特定的历史性和鲜明的现实性,它是时代精神不断发展创新的坚实文化基质,是当代大学生宝贵的精神食粮,红色文化建设涉及到民族精神的坐标与社会发展的导向。
大学是一块圣地。在这里成长着中国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于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则报道:粗心男子丢失“买房巨款” 天大研究生苦等6小时完璧归,我认为这种极度负责任的态度,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的思想品质正是在年轻的大学生中急于提倡和弘扬的,这种精神和品格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的。从他身上投射出的品德和风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良好的大学生形象。
红色文化核心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形成和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相融合、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华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形式。它植根于中国土壤,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产生。审视和回顾“红色文化”的发生历程,可以发现红色文化的核心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理想信念、求真务实、廉洁自律和艰苦奋斗等四方面。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的推进,红色文化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仍然巨大,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强国观念红色文化作为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和发展的基于中国革命实践和历史文化的一种先进文化。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是无数无产阶级革命先烈从事革命活动的鲜活而生动的历史见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历史见证。
如今,中国已经告别了积贫积弱的历史,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已顺利实现,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总体上已实现小康;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果。只有拥有强大的国力,国家才能免受外来侵略和压迫,坚定不移地屹立于世界之林。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强国观念,发奋图强,加快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我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二)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离不开红色文化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成为红色文化在当代的主要价值体现之一。弘扬红色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三观”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思想基础。
弘扬红色文化,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现实需要。红色文化蕴含着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马克思主义荣辱观在内涵和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不断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促使大学生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优秀品德。
(三)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团结协作、以人为本的精神正如毛泽东所说:“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被我们战胜的”。依靠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困难和挑战。团结协作精神在工作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获得良好的工作成绩。无论是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还是2009年的抗击“禽流感”战役和2010年的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中抢险救灾,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团结协作的高贵精神,无私奉献,为抗震救灾的胜利开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团结协作、以人为本的精神,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与团结协作和以人为本的精神密切相关,有了团结协作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作指导,才有可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前进的道路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一个人的信念,成就一个人的未来;一代青年人的信念,成就一个民族的未来,让我们担当起青年人的责任,用同样的青春去书写一个不一样的未来。这就是一百年后的我们向一百年前的他们所许下的最庄重的诺言!我们将自己的人生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融入中华文化的传承,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国红色网
【2】刘丽平,李水弟.“红色文化”价值形态与开发策略探析[J]_职业圈,2o07(O6x):4—5.
【3】]关于共产国际的解散问题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张耀灿,徐志远.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M】.武汉:湖北教育报刊社,2003(9):14—17.
【5】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3).
【6】邓显超.关于弘扬苏区精神与提升赣州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思考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1):59—61. 【7】王小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及原因探析叨.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2):49—51.
第三篇:对当代文化的反思
当代中国文化在经历两次重大转变之后,走上了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出现过许多挫折和失误。
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文化上却开始进入一个迷茫的时代,在全球化面前,绵延5000年的古老文明突然变得茫然失措,他必须再次面对百年前就曾困扰过国人的问题:国粹还是西化?当交流日益频繁,地理界限日渐模糊,世界变得越来越透明,用固定的眼光看待文化问题早已过时。事实是,一方面,我们今天符号式地对传统文化的“回收再利用”已使当代文化变得庸俗不堪,另一方面,仅仅形式上的嫁接西方文化,使得我们今天的文化景观变得不伦不类,失去了中心地位。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对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正确把握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任何时代的文化都严格地被该时代的经济、政治所制约。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每一种文化形态,都植根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离开或摆脱一定经济基础的文化是没有的。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在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因此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的局面。现在谁也不会怀疑,艳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愚昧、迷信、落后状况的彻底改变。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允分体现,都必须建立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了,人们的文化观念才能更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发展和繁荣。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坚持改革开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推向更高的阶段,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当然,文化的发展,也能促进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被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早已证明了的真理。因此,在正确思想指导下,按照文化发展的规律办事,大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这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要正确理解文化的民族化和世界化
一种文化要想存在和发展,也必须有自己的民族根基和民族形象,才能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平等交流、汇合而成的一种多样性统一的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离开了各民族的文化,就没有统一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没有各民族文化之间的整合,也就不能形成统一的、和谐一致的中华民族文化。
当然,民族文化也是要不断发展的,并在发展中实现自我超越。坚持文化的民族性,不是把民族文化封闭起来,与世隔绝,而是在坚持自主发展、自我超越、主动创新的同时,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和汇合,并在竞争和汇合中实现更高层次的超越和创新。
第四篇:传统道德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意义
传统道德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意义
2011946074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得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传统道德在当代大学生社会生活中得影响和意义,指出传统道德在如今社会群体中得缺失和压力,进一步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全文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阐述两种不同的观点:传统道德在社会的缺失和如何重塑人们的道德观。并指出当代大学生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文章最后提出应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关键词】 传统道德 继承 弘扬 缺失 重塑
引言
人类道德的发展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当代大学生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的实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当代大学生面对社会中得道德激荡,应正确认识传统道德的作用,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在道德主体中完善自身。
一、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及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的意义
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概括起来主要有:
(1)注重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3)(4)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6)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此外,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还有谦虚自律,宽以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道德资源十分丰厚。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体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需要。
(2)在需求。
(3)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
二、道德的市场色彩—中国法律制度的缺陷
随着人类的发展,现代社会更是将一切理想的存在变成实体性存在,利益取代了德性,在人类生活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使自我的快乐扩大,使自己资产增值,是人们第一关心的问题,而人的道德心又与人的行为动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现代的人们更习惯于视道德为一种个人与他人或社会的特殊交换,相信只
有利益不会撒谎,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人格信任关系被货币信任所取代。这种道德利益交换像一只无形的手在调控着个人及社会道德的生成,使道德带有明显的自我功利色彩。
在道德交换中,道德成本也是人们所计较的,虽然这个行为是人在无意识中进行的,但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当违反道德成本过低,而遵守道德的成本太高时,人们选择的往往是成本低的不道德。
举个例子,就拿厦门的公交系统来说吧!厦门的公交无论是在上下班还是其他时间通常都是非常拥挤的,而挤公交这是让所有的人都头疼的一件事,公交文明在厦门以及全国都很难实现。现在假如有一个很反感乘公交挤车的人最后也加入了挤公交的行列,是因为在挤车的那一霎那间他得大脑中形成了关于要不要挤车的成本计算:如果不挤上这趟车,下一趟什么时候来都不知道,如果上班迟到了扣除的奖金加上受到上司的批评,甚至可能因此失去工作等等。这样一计算,排队等车的成本或代价太高,于是,几乎不费成本的挤公交成了他的选择,道德轻而易举地抛之脑后。中国人挤公交不是因为中国人有挤公交的偏好,而是排队的道德成本太大了,而道德成本远远高于不道德成本,这是制度的错而不是道德的错,制度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道德是市场的。类似于挤公交这样的道德成本计算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因为道德的代价总是大于不道德成本,所以造成社会见义勇为行为的稀缺。
三、传统道德常遭蹂躏—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欺凌
当代社会不仅仅出现了反道德,更有甚者,现代社会出现了一种更可怕,可悲的现象,那就是道德蹂躏。对此,人类常常自我安慰地解释说这些现象都是社会变迁的的产物,中国人对这种道德蹂躏的现象,常以局外人的身份将其归之于西方文化的产
物,并且以一种道德优势的态度来批判这种异己文化,但是这种态度有太强的政治色彩或者说狭隘的民族自我情感。传统时代,人们评价人的标准是好人和坏人,君子和小人,道德意义非常浓厚,但是儒家耗时几千年所构筑的庞大而厚重的君子小人文化体系,却经不起现代经济的一阵轻风。当道德不再成为衡量人的价值标准,当我们不在以君子,小人,好人,坏人来看人而以穷人,富人,当官的,老百姓来评价一个人的时候,道德的权威性就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开始消失了。
例如,当代中国存在着这样一部分强势群体,他们用道德来约束别人,让别人遵守道德以保证他们的平静而尊贵的生活不被打扰。从河北“李刚案”中不难看出,的确中国现阶段存在着这一部分特权阶级。他们以自己的强势身份蹂躏着弱势群体。对于那些身处社会强势之人而言,道德很少有实在的用途,与他们手中握有的各种社会资源相比,道德的价值微乎其微,钱与权就可以保证一切,甚至可以把不道德变成道德,使道德永远站在自己的一边。中国的红十字会管理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象,2011年6月20日,郭美玲在网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因为郭美美,中国红十字会身陷一场史无前例的质疑之中。它旗下一个名为“商红会”的机构,冉冉升起,成为今夏最为耀眼的名词之一。让我们回归慈善的本原。《魏书·崔光传》有云,“ 光宽和慈善,不忤于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简言之,慈善,是不附加任何要求的事情,让人的心灵安享愉悦与满足。而《大美百科全书》释义“慈善事业”为,“最悠久的社会传统之一,它借由金钱的捐助和其他服务,来提升人类的福祉。”而如果不是这样呢?如若这一福祉,实际上是被极少数人所占据的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红十字会所接受的善款流向一直被认为是公开透明度不够。公众的怒火与质疑再一次倾情爆发,其原因乃是:有些打着“红十字”招牌的慈善公益活动,是否已经或正在成为某些组织与个人让渡利益的渠道?郭美美的背后,是谁?还有多少个郭美美未浮出水面?真相依然有待澄清。商红会是否在其公益支出中踏足商业关联交易,权威部门的调查结果,值得等待。而在郭美美事件中,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质疑,恰恰证明了中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的薄弱,到了何等地步!
四、当传统道德面对法律时
德与法的冲突,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得一个剪不断理还乱得问题,只要人类性善性恶地问题没有解决,这恐怕将永远是个问题。中国古代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曾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和孟子的“桃英难题”及荀子的“故非礼,是无法也”不难看出,儒家关于道德与法律关系问题的种种探讨中不难看出,在中国古代,人们观念中普遍存在德善法恶倾向,看出道德在法律面前的强势地位。而法家的观点却认为“一人心”,认为人心都是恶地,几乎没有自觉为善德可能,这又走了另一个极端,法家的法律理论完全抛弃了道德,两者之间的关系又表现出另一种不正常。相对于中国的德与法理论的混乱,西方的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从整体上稍微清晰于中国,因为西人的理论几乎都是建立在人性恶地基础上的。西方历史上的苏格拉底之死,除了具有践行法律精神意义之外,还回答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德与法对人类来说孰轻孰重的问题。苏格拉底是道德的代身,如果他执意要选择道德,视道德为上的话,他应该逃出来,以证明道德的胜利。然而如果他这么做的话,他又触犯了法律,而触犯法律的人肯定又是不道德的人,不道德的苏格拉底就不应该逃出来,只应该留在牢里等待死亡,结果苏格拉底只有死路一条。
当代中国就存在着严重的道德与法律的冲突。从过去网上流传的“彭宇案”再到现在的“小悦悦案件”中不难看出社会现在存在着道德的畸形。什么力量让我们如此害怕?小悦悦的遭遇牵动了无数人的心。我特别害怕看到两类新闻,一类是强权对弱者的肆意欺凌,一类是众人面对生命的苦苦挣扎漠然视之。现在的情况似乎是:人们对生命是越来越冷酷了,生命遭致不幸的表现方式也因之而远不止这两类了。我不知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什么因素导致了我们如此的铁石心肠?我也不知道弘扬我们一向号称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哪一部分可以稍许软化这样的心肠?”小悦悦的遭遇似乎更为极端,她才两岁呀!很多人说那18个路人冷漠,但我想他们更多的或许是害怕,怕被冤枉,怕跟政府部门特别是警察打交道,怕无穷无尽的麻烦„„陈贤妹阿姨说:“我一个捡垃圾的怕什么呢?”陈阿姨的不怕,以及当时有人劝她不要多事,都反证出那18个路人更多的是怕。之所以说他们不是冷漠,是因为我相信我们中国人内心深处存
在几乎与生俱来的道德感,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的最大功效就是培养了我们的这种道德感:人应该做个有德之人,社会应该是个有道德的社会。这形成了我们民族性格中最主要的特质,我甚至认为这也是我们异于他族的最显著之处。因此,在小悦悦事件中,我认为是害怕战胜了我们的道德感。谴责他们怯弱其实没有什么道理,因为我们自己也未尝不是如此;更毫无意义,因为这丝毫无改于小悦悦的遭遇,而且这样的事也必定还会在中国大地上出现。我们应该追问的是:是一种什么力量让我们如此害怕,以致看见在地上挣扎、抽搐的小悦悦都赶紧绕开走掉,甚至陈阿姨去救助的时候都还劝她不要多事?这种神秘的力量,你到底是谁?来自何处?是个什么面目?以什么手段叫我们的生命和人格变得如此萎缩卑微、毫无尊严?在这个事件中,小悦悦一家固然遭受巨恸,而我们也未尝得以保全——只要你的人性还没有完全泯灭。我们大家其实都受了伤,小悦悦被撞、被碾、在地上挣扎抽搐的这一幕会长久地留在我们心里,像一根针一样不断地刺痛我们的灵魂,令我们寝食难安。有没有可能有一个社会组织,让大家坐在一起,彼此诉说,彼此慰藉,彼此疗伤?但根本的拯救,还是要找出那个令我们害怕的神秘力量,消解它,根除它,只有这样我们才不再害怕,我们心底的道德感才会焕发力量和光辉,小悦悦这样的遭遇才可望避免,生命的尊严才有望回归,而我们,也可以终于活得像个人样。这样的拯救,除了我们自己,别无他人。
携老扶幼,中国的传统美德。当代大学生不仅仅需要继承更因该将其发扬光大。道德与法律的界线分不清,更因为善与恶地界线分不清。
五、传统道德的复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道义论与功力论的扬弃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承认此前的功利论,道德规范伦理学存在的价值,它是古已有之德人类不可或缺的两种道德论。从古至今绵延不绝,尽管它的理论形态,表现形式
不断地改变,但它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人是自然存在者,又是社会存在者。人作为自然存在者、人要生存、要成长、要发展、要欢乐,因此人就要通过生产,解决吃、穿、住、行、娱乐,休闲等问题,这就必然要关心私人的物质利益、福利、健康、舒适、安全,幸福等问题。因此,讲个人功力并把功利作为一种道德观,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但是人又是社会存在者,他要生存、要成长、要发展、要快乐、要享受,所需要的物质产品,设备和相关条件,都不是单个人所能解决的,必须依赖群体,依靠社会。他必须与他人有分工、有合作的生产劳动、交换其产品、交换其经验,互通其有天。这种社会性,简言之文化性,规定了人有理想、有友情,有精神追求与寄托。因此,就需要有某种道义论存在。这也就是董仲舒所指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乐,体不得利不能安。”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得哲学基础规定了它内在地包含有功利论与道义论两种理论形式。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唯物的辩证法,又是辩证的唯物论。它认为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东西,精神、意识是第二性东西。精神、意识是存在、物质的派生物。但它对存在,物质都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精神的东西离不开物质。一旦离开物质,精神现象将无解释,变成虚无缥缈,神秘莫测的东西了,从这样的世界观、价值观出发,观察分析伦理、道德、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伦理、道德现象是一种思想的社会关系,一种精神现象。它依附于物质的社会关系,即依附于物质利益关系。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必然是功利论的,必然重视人们行为的物质效果,重视人民大众的利益。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毛泽东也说过,马克思主义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他们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人民大众的利益,工人阶级的利益同人类利益相一致。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恰恰就是为工人阶级利益辩护的。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说:“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段的功利主义。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只是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这就是告诉我们,马克思主
义承认,并主张功利主义是我们行为的一种指导原则。不过不是狭隘的功利主义,而是真正人民大众的功利主义。但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而奋斗、而献身,而自我牺牲,则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体现。
所以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既是功利论,又是道义论。功利论是基础,道义论则是它的引申与升华。
六、道德的追索
行为的目的性是人的一大特点,是故道德必有目的。道德行为的目的是什么呢?人们对此常常发问:我们为什么要做出道德行为,或者说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伦理学家们做出种种回答。有的说事上帝的要求,有的说事为了自己的利益,有的说为别人也为自己,或者说有道德的人才是高尚的人。当今在社会转型的时代,人们的思想相当混乱,有的说,现在上下都搞钱,还讲什么良心;有的说道德值几个钱一斤;许多人认为,在市场经济下一切以钱为标准,什么道德什么人关心人都是过时的东西;一些人认为邻里冷漠,互不来往也是历史的进步;有人还认为,各个人都管自己,个人好了,社会也就好起来,道德是不必要的。
人们做出道德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究竟为了什么呢?这个道德目的的问题,的确必须首先要搞清楚。道德当然有社会目的。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道德是统治的手段,其目的在于维系其统治。与此同时也有人民的道德,它一方面对抗统治阶级的道德,一方面维系下层社会,使各个个人生活安全,在消灭阶级以后,全社会的道德则是维系整个社会的需要,是人们之间必须合作互助的需要。
就道德的实质而言,更重要的是道德的自我目的,通常人们从自身出发,对做出道德行为自然有其各不相同的目的,一个较多的理由是,不这样做,人们就会批评我。有的以“吃小亏占大便宜”的交换思想为指导,以小恩小惠待人,以取得回报为
目的,有的以获得别人尊敬为目的。比较好的目的是做个高尚的人,必要时也能做出自我牺牲;也有的从自己身份考虑,作为共产党员和国家公务员理应遵纪守法,奉行道德。这些当然都不错,从某种意义上,正室社会的需要,会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风尚,但是从道德的本来意义,从更高的要求来说,这样还是不够的。
道德的目的在于自身,其他都是外在目的,不是道德本身的目的,道德目的从本质上看不是功利性德,不是外在目的的工具。20世纪初英国伦理学家衣布拉纳雷反对功利主义,主张道德本身是目的而非手段。他说:“道德包含着“本身为一目的”的意义,道德即涵蕴有事性要做,也涵蕴为我所做。”就道德的特性而言,衣布拉纳雷的这一说法是合理的,做出道德行为当然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但同时也使自己道德意识增强,日益成为有道德的人,所以每次道德行为的本身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道德价值,在于自我完善,宗白华说道德的真精神在于“仁”,在于恕,在于人格的优美。他引《世说新语》所载:“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正如宗白华所说:“不是由于畏人言,畏于礼法的责备,而是由于对自己人格美德重视。”这才是真道德。
这里如果进一步分析还可发现:道德的具体目的中还有一个更高的目的或终极目的在起作用。这一终极目的成为他得行为推动力,成他生活方式的决定因素。这一终极目的通常称为道德理想,或成为一个怎样的有道德的人。
究竟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道德理想?美国伦理学家威廉•弗兰克纳虽然提出“一种完善的道德学也许至少包括这种理想的领域”,但他只提出“合理的”这种概念,至多说到“如果一个人是十分有理性的,而且充分了解他自己以及这个世界的一切,大概会选择道德的生活方式。”很遗憾,仍然十分抽象,没有做出一个确切而明了的答案。
道德的终极目的或道德理想是与人生目的密切联系的,因为道德即处世待人的思想和态度。总是发生于待人接物的关系中,不同的人生目的就有不同处世待人态度,就会实行不同的道德。如果深入考虑,在道德的本来意义上,道德的本质与人生目的
都是密切联系的。道德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人的社会性本质和创造本质自由精神的实现,决定了道德存在及其作用。
道德在深层次上是实现作为社会的人所特有的潜能,体现基于人的特性的追求,因此道德的终极目的必然追溯至人生目的。人在道德生活中追求行为目的,以至最高的道德目的,必然上升到人生目的,就发生了至善范畴的深化,至善范畴也就是包含了深刻的人生目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道德目的要归于人生目的。人生目的是道德的归宿,因而人生目的是伦理学得最高范畴。
结论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抛弃。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舍取和创造性的转化工作。本文通过全面的分析中国当代公民的道德水平,通过批判和审视,全新定义公民的道德准则。文章最后还提出当代大学生如何追索传统道德新要求的建议,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的成分,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道德传统。
参考文献
(1)(2)(3)(4)(5)(6)(7)(8)(9)《道德的悖论》 李湘云 《道德选择研究》 王敬华 《新民周刊》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 金羊网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 《道德的哲学真义》 王育殊 《论语》 孔子 《孟子》 孟子
(10)《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研究》 李玉洁(11)《苏格拉底之死》 柏拉图 谢善元(译)
第五篇: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
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调查研究及对策
赵明亮
(滨州学院政法系,山东 滨州 256600)
摘要:随和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节日特别是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在我国迅速传播开来,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造成严重的冲击。在此过程中,当代大学生受西方创痛节日文化的影响尤为严重,许多高校出现了西方节日“热”,中国传统节日“冷”的局面。为此,我组以滨州学院为例,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分析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及影响,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关键词: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大学生;研究;对策;
引言:在当代大学校园中,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于西方传统节日,其对于西方节日的庆祝热情远远超过了庆祝我国的传统节日的热情,甚至出现了西方节日过“热”而中国节日淡化的现象。
一、当代大学生热衷于西方传统节日的原因
1、经济全球化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的流行提供了契机。传统节日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先导,而西方传统节日在我国的迅速传播,致使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受到严重冲击。
在大学校园中许多大学生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这也与当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网络全球化和经济全 球化的发展,以西方传统节日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日益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
2、学校传统教育体制中缺少弘扬传统文化的模块,缺乏对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属感的教育,也是大学生热衷于西方传统节日的又一重要原因。
首先,我国的教育体制忽视了对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属感的培养。在我国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只注重升学,他们是“为学习而学习”,不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特别是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微乎其微。
其次,我国的教育模式中种种英语教育的推广与普及,英语教育的普及进一步增进了当代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继而增强了大学生对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热衷程度。
3、西方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娱乐性及广告效应更具新颖性、多样性和吸引性。当代大学生是追求个性的群体,面对我国传统节日,其庆祝方式渐趋单一,特别是像春节、端午节等节日特别注重吃喝,致使我国传统节日文化难以根植于大学生群体。而西方传统节日的来临作者简介:赵明亮(1989-),男,山东淄博人,滨州学院政法系。
指导老师:田梅(1978-),女,山东滨州人,滨州学院政法系,副教授。
联系电话:***Email:zhaomingliang818@163.com
之时,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新颖丰富的节日庆祝方式和西方节日的浪漫情调深深地吸引了当代的大学生。美国的一位社会学家声称:“美国流行文化的传播是长久以来人们为实现全球化统一而做出的一连串努力中最有效的一次行动。”由此可见,西方节日在中国盛行可谓得其所愿。处在媒体和商业炒作之间的大学生们,在几近疯狂的氛围中,很容易受到影响,丧失独立判断能力。
二、当代我国大学生于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带来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1、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进人际关系。西方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多采用好友聚餐、举行舞会、组织特别庆祝活动等形式,气氛比较轻松愉快,增进了朋友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对于庆祝活动的组织者来说,有助于增进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另外,学生会在节日当天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送贺卡等形式给亲人朋友送祝福,特别是在感恩节、母亲节,人们更加注重感恩父母以及朋友,这样更加维护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
2、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各国之间存在着形式内容各异的文化,各自蕴含的文化特质,是文化呈现出特殊化和多样化。随着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在我国的迅速传播是世界各国形态各异的文化进入我国,逐渐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在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文化发展有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中西方文化的交汇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不利影响
1、大学生过度迷恋西方传统节日,不利于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必将影响我国的文化安全。大学生迷恋西方传统节日二轻视我国的传统节日,经调查的大学生中有60%左右的大学生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例如端午节、重阳节等没有什么兴趣,而在所有的被调查的学生中热衷于西方节日的学生又占到70%以上,由此可见,从大学生群体中折射出的这种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将会威胁到我国的文化安全。
2、大学生过度迷恋西方传统节日,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理性的为人处世态度及能力。大学生迷恋西方传统节日,魏国“洋节”而不惜花费大笔金钱,盲目消费、盲目跟风,在追求的是一种新颖感、满足感,此种盲目的态度不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迷恋西方节日而产生的盲目消费观将会影响大学生形成理性的为人处世观。
三、解决大学生迷恋西方传统节日而忽视我国传统节日问题的措施
1、改革我国的教育体制,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作用。“教育是一国之本”,首先从教育体制上做改革变动,将会从根本上解决冷落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问题。以往的教育体
制中缺少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规定,只是大学生缺少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所以才使得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有可乘之机。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前提下,增强教育工作者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学习,以此来加强大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增强我国的文化安全。
2、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创新节日的庆祝方式,增强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面临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出现淡化的现象,不只是在形势和氛围上“败”给了西方传统节日,更重要的是保护和弘扬方面占了下风。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节日的保护方面,保护力度不够,保护范围不广,致使我国的传统节日缺少了于西方节日的冲击力。
在另一方面,我国的传统节日出现了只注重吃喝二淡化节日氛围和节日形式的融合创新,就以端午节来说,现在许多大学生只知道吃粽子或是赛龙舟了,而对其他庆祝方式几乎一无所知,这对于新世纪的大学生来说,乃是一件憾事。
与此同时,将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更为重要。对于大学生群体缺乏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的现状,每一个人都要认识到这种情况的危险性。未解决这个危机,国家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使每一个人在意识中形成对米奴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分析大学生过西方传统节日得出结论
大学生群体要分清中外传统节日文化,用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外来节日文化。文化是有地域差异的,不是外来的文化就是优秀的文化,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要被假象迷惑了双眼。对于西方的传统节日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王嵘.中美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比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7)
[2]陶柳清、陈淦添.当代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调查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4)
[3]徐子昂、孙蓉.漫谈西方外来节日的中国化改造--从年轻人热衷洋节谈起[J].当代青年研究,2009,(1)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李朗.关于西方节日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分析--以清华大学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5,(5)
Western traditional festivals culture on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the analysis influence
Zhaomingliang
(Binzhou University, Binzhou 256600,China)
Abstract: a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western festivals especially western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a spread rapidly, to China's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causes severe impact.In this process,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by Western pain festival culture particularly badly affected,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eared in the western festivals “ heat ”,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 cold ”.To this end, I group taking Bin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rough a series of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is phenomenon and influence, and based on this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traditional festivals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