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旅游资源保护[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4 23:56: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3章 旅游资源保护[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3章 旅游资源保护[小编推荐]》。

第一篇:第13章 旅游资源保护[小编推荐]

第十三章

旅游资源保护

内容要点

●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意义;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旅游资源

与环境保护的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问题

开发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影响自然资源开发的问题;影响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

●旅游资源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保护对策;保护措施。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首先应能够认识到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其次,明确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第三,通过了解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各类问题,掌握旅游资源保护的基本对策和措施。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而旅游业凭借旅游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已大幅增强,但是,旅游资源管理利用和保护手段以及旅游立法等还相对滞后,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破坏和破坏性开发时有发生,极不利于我国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

一、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意义

(一)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是维护其永续利用的关键

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保护环境已成为发展中不可逃避的重要问题,保护旅游资源必须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环境保护是维护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关键。自然遗产是大自然和人类祖先的杰作,具有极高的科考、生态、美学价值,往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垄断性,这样的资源往往超越了国界为全世界人民共有。任何时代的人都有责任认真保护自然遗产,让人类生活的地球和载负的自然资源得到保护,让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对于那些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人文旅游资源要进行严格保护。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这些资源不但是我国人民的珍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联合全世界的力量,保护全球最珍贵的遗产,使其得以世代传承,永继利用。

(二)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随着人类发展中各类问题的出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旅游业也需要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1995年在西班牙召开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上通过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指出:“旅游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旅游也加剧了环境损耗和地区特色的消失”;“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体。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旅游发展不能破坏这种脆弱的平衡关系。”旅游活动造成的环境和地方特色的破坏是对旅游资源的消耗,进而使得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恒久性逐渐消失,这样便失去了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们应适度开发,不断提高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平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旅游资源的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旅游业发展的责任。

(三)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需要 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和转移在生态系统中不断的发生着,这种交换和转移会产生能量和物质的流动,在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系统中,经过长期的变化,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趋于平衡,这种持续性的动态平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闭值内可以保持自然的稳定,忍受一定的外界压力,并通过自我调节机制而恢复相对平衡,一旦在外界的压力下超过此限度,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降低或消失,生态则向着恶性循环的方向发展,需要经过复杂的干预和长期的自我恢复,系统才能恢复原本的属性和功能。

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旦不合理而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则不仅仅给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难题,而且影响当地生态链的稳定,修复难度极大代价极高。当然,旅游开发势必导致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如果在一定闭值内,生态系统具有自我修复能力,不会产生严重问题。所以只有对旅游资源和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将破坏作用降低到最低的限度才能使旅游开发地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相对稳定的自我调节和平衡状态。所以在旅游开发时要在规划、发展、完善的各个环节考虑生态问题,加强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二、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

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理论支撑,主要涉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与景观生态学理论、资源经济学理论、制度与法律控制论等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1992年联合国签署《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观念已来越多的为人们所接受,在各领域引起广泛关注。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召开世界可持续旅游大会,通过《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两个纲领性文件,为可持续旅游提供了一整套行为规范,并制订了推行可持续旅游的具体操作程序。可持续旅游的核心目标是:在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环境的同时,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并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增强社会和经济的未来发展能力。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发展在未来的必然选择。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生态环境的良好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基本前提。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既要保证现代人获得旅游的机会,实现其美学欣赏、休闲娱乐、文化认同的旅游目的;也要保证后代人能公平地享有和实现旅游观赏权。旅游可持续发展符合时代需求和发展规律,也给旅游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同时推行可持续旅游的具体操作程序。

(二)生态与景观生态学理论

旅游资源是旅游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以旅游资源为主体构成的旅游景观镶嵌在旅游地生态环境。因此,旅游区(点)和旅游资源的演变必然也会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根据美国生态环境学家哈定和小米勒所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分析旅游活动和旅游资源的关系,可以得出对人类旅游活动进行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1)旅游区(点)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资源的全部因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的,影响其中的一个因子,就可能会影响到旅游区(点)整个自然生态环境;(2)旅游活动不能对旅游区(点)自然的生物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3)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不是孤立的,具有关联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

近年来,景观生态学在旅游资源规划和保护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研究,为旅游资源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并可以帮助管理者评估和预测规划与设计可能带来的生态学后果,从而提高旅游管理的合理性,保证管理措施和手段能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应有潜力,在可能的条件下扩大现有旅游区内旅游资源适应干扰和变化的能力。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为旅游资源管理提供的一系列方法、技术和资料,是制定旅游资源保护措施的科学依据。

(三)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诞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类对可持续性问题的思考。从其发展历史来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管理资源与环境的经济手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问题等,其中资源价值论、环境评估与环境影响制度和政策等的研究是其重要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与旅游资源的保护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旅游资源的经济学性质表明,旅游资源的直接使用价值包括商品开发性和舒适使用性两个层次。必须妥善处理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冲突,以有效避免保护资源与提供资源舒适性服务、开展适当旅游活动与高密度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旅游资源具有经济价值(含潜在经济价值与当前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潜在价值等三重价值。这三者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区别。从资源与经济学角度出发,给旅游资源管理措施制定提出三个基本要求:一是保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二是旅游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与经济性;三是旅游资源利益的公平性。

(四)制度与法律控制理论

行为规范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共同建立与遵守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总和,是实现社会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为了实现可持续旅游,就必须建立起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经营管理等行为进行监控的行为规范体系,以维护正常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经营、管理与保护的秩序。从现代社会运行看,行为规范体系主要包括宗教规范、伦理规范、法律规范三种类型,其中法律规范处于主导和控制地位,由此形成的制度与法律控制是维持社会有序化的最有效方式。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与现实表明,无论是市场体制还是计划体制都无法用经济或行政措施来解决个人(或集团)利益追求与社会公共福利之间的冲突。法律因其制定过程的严肃性和广泛参与性,保证了法律及其所确定的制度的合理性。只有通过立法所确定的旅游资源保护制度,才会充分考虑到旅游资源的特征和价值,使制度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对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和政府都具有普遍约束力。因此,应该成为保护旅游资源的最有效方式。

(五)生态伦理学理论

生态伦理学是一门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它是从伦理学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伦理”不仅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而且呼吁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根据生态伦理要求,人类应放弃算计、盘剥和掠夺自然的传统价值观,转而追求与自然同生共荣、协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生态伦理学对伦理学理论建设的贡献,主要在于它打破了仅仅关注如何协调人际利益关系的人类道德文化传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真正的道德意义和道德价值。

旅游是一个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行为过程。从生态伦理视角看,人类的旅游行为就成为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一种生命存在方式。虽然人的行为方式不断变化,但如何改变人的行为并不是一个简单伦理问题。关注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存在状态,约束人类行为使人“和谐地与自然相处”,实际上就是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这种伦理学实际上就是旅游中的生态伦理。

三、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原则

根据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构建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必须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设定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必须遵循自然科学精神,要从客观规律出发,尊重现实、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由于旅游资源具有自然资源的一般属性,即可变性、有限性、整体性和分布的时空性。因此,旅游资源保护也要遵循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中这些基本规律,往往还是制定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直接依据。如根据生态学基本规律,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负荷是有限度的,这就要求控制旅游活动的强度。因此,要建立旅游容量控制制度,通过控制游客人数将旅游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限制在生态干扰的阈值范围之内。

(二)优先性原则

优先性原则是指在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时,充分比较设立制度的各个目的,确定一个优先目的,要求其他目的都遵守并服务于这个目的。根据旅游资源的资产属性,按照可持续旅游发展目标,保护旅游资源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保护其生态价值和潜在价值;二是为了能合理开发和利用其经济价值。双重目的中前者具有优先性。因此,在制定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时,必须以保护资源为主要目的。只有在没有降低旅游资源价值存量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三)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是指设定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时,必须协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实现生态效益优先的保护目的。旅游资源所具有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潜在价值等三重价值对应着旅游业的三重效益。保护旅游资源要争取实现三重效益并重。而且从可持续旅游出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优先于经济效益。

(四)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确定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体系时必须从整体出发,立足于整个系统来分析各个构成因子及其之间的关系;按照最优化的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协调统一各个制度,使整个制度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第二节

旅游资源开发问题

一、开发问题简述

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引起更多旅游资源的开发,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就可能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如环境污染、景观破坏、生态失衡、资源浪费等。这些旅游资源开发破坏,不仅本身对旅游区资源造成损毁,而且也会直接降低旅游资源的利用价值。长期以来,我国虽在解决资源利用与保护方面做出极大努力并取得明显成就,但实际上没有完全解决利用资源保护的问题。我国大部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在一定程度上走的还是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际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使得一些旅游开发地生态环境状况恶化,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资源萎缩的现象。一些旅游目的地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存在无视资源保护和景区容量、放松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不当等现象,严重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非保护开发会造成人们不愿看到的后果。

(一)环境污染

旅游地的环境污染有多种形式,而且这些形式往往有很强的关联性。景区内旅游基础设施的兴建就可能对景区生物生存环境造成污染破坏。近些年不断涌现出旅游休闲度假区,由于经营者管理不善,只重开发、重收益,而轻视环境“三废”处理,甚至不处理,导致景区遭到极大破坏。区内大气污染除了炊事和采暖燃煤污染外,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旅游车、自驾车汽车尾气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固体废弃物污染如生活垃圾的露天堆放和游客随意丢弃垃圾,也影响到附近的景观和环境。如贵阳市南郊的一个水库一直是该市的主要水源之一,水质清澈透明,环境宁静优美。由于附近村镇纷纷在湖畔开发划船、游泳、野炊等旅游项目,并引进多艘摩托艇,“三废”排放无任何管理,夏季湖中塑料废弃物、饮料瓶等随处可见,不但水质大受影响,也威胁了贵阳市的水源安全,还因为环境被破坏,旅游者兴趣降低,旅游效果大为下降,降低了资源的旅游价值。说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既破坏了旅游资源,也降低了旅游品位,影响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二)景观破坏

旅游资源开发伴随着公路、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种建设势必对景区原生景观造成影响。有些景区的景观破坏很难恢复,且破坏了旅游资源本身的特色。在一些名川名山,盲目地、过多地兴建各种旅游服务设施,有些由于规划不合理,同原有景观不协调,使原有的自然或人文景观遭到改变和破坏。特别是一些人工景点和服务设施等,与景区景观的相融性很差,从而明显降低了景观的审美价值。如西南某石林资源地,原本是一个气势宏伟的自然遗产,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但因其周围娱乐设施、宾馆楼房增多,逐渐城镇化,可能将石林变成为城市公园中的假山。调查显示,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中有61%存在建筑设施与景观环境不协调和不完全协调的现象,这种现象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生态失衡

生态保护区自然环境优美,环境宁静、优美、人为活动少,这正是造就生态物种多样、生态系统完整的基础条件。而不适当的开发可能导致生态失衡,从而严重影响到生物的多样性。如我国以喀斯特风光著称的某自然保护区是数千种珍稀动物植物的最后栖息地,而部分地方部门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进行旅游开发,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从长远来看导致物种灭绝速度加快。自然保护区中旅游设施、交通噪声、游人活动对野生动物的迁徙及正常栖息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景区规划开发要注意处理好这两方关系。在一些森林旅游区,道路、索道和人工景点的建设导致林木严重砍伐,已造成一些旅游区的水土流失,也影响到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系统。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受损害,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四)资源浪费

自然景区的旅游资源往往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但实践中景区资源的浪费现象大量存在。如旅游景区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破坏,使得相应的景点与旅游设施逐渐失去永续利用价值。由于旅游区内及周边日益增长的、不加限制和节约的用水过量需求,加之一些“大水工程”,导致景观水体量减少,出现瀑布断流、溪潭枯竭、古树死亡等严重影响景区品质的现象,尤其以水体旅游资源为主的风景区受到的破坏尤为明显。其次,旅游资源开发不当也可造成土地荒漠化,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2.2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国土总面积的27.3%,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遍及13个省(区)、市。所以在某些生态脆弱区的旅游开发一定要注意保持水土,不能舍本取末、涸泽而渔。

二、影响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 自然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事业的客观物质基础。旅游区自然资源的保护,直接影响着旅游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造成自然旅游资源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还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管理以及游客等诸多因素。

(一)自然因素影响开发

自然旅游资源本身无法脱离大自然,当然也随着大自然本身规律的变化而变化,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必然也会使旅游资源受到影响或产生变化。这些变化有些是有利的;有些是有害的,即对旅游资源来说是破坏性的。根据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影响程度和速度,这种破坏可分为灾害性破坏和渐进性破坏两种。自然界演变对环境的影响有时是不可抗拒的,其影响规模可大可小,也是旅游资源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1.突发灾害的影响。灾害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地震、火灾、虫灾、飓风、海啸、洪水、泥石流、塌方、滑坡、崩塌、地基塌陷、火山喷发等异常活动。这种灾害会突然直接改变了一个地域的自然面貌,部分或全部毁掉旅游资源和环境。对自然风光或人文为主的旅游区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位于四川贡嘎山东坡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是目前世界上著名的低纬度、低海拔现代冰川之一。2005年因受暴雨的袭击,景区发生洪水、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灾害,造成路基和桥梁被毁,供水、供电、交通、通信中断,成为当地百年一遇的自然灾害,使旅游长时间处于停团阶段。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都对当地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产生了极大的、甚或是毁灭性的影响。2.风化侵蚀的影响。风化侵蚀是自然界的一种重要侵蚀方式。它缓慢地改变景观的形态,虽然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其影响很大。旅游资源的缓慢性破坏包括自然状况下的寒暑变化、风吹雨淋及生物作用所导致的旅游资源形态和性质的改变。由此可见,时刻发生于自然界的侵蚀活动作用在景区就是一种自然机械风化的危害。

如长期的风化侵蚀,使花岗岩石松动及散落、石灰岩层的溶蚀、酸雨对景区植被的腐蚀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景区的景观风貌,亦对景区环境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在欧美各国,因酸雨逐年影响欧洲30%的林区退化;1980年以后,欧洲以德国为中心,森林受害面积迅速扩大,树木出现早枯和生长衰退现象。加拿大和美国的许多湖泊和河流也遭受着酸化危害。美国国家地表水调查数据显示,酸雨造成75%的湖泊和大约一半的河流酸化。

(二)人类活动影响开发

旅游开发不当往往对旅游地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如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对景区的过度影响;旅游区管理粗放;景区承载力严重超载等,往往会破坏旅游地生态环境,同时也会破坏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有时会超过自然风化破坏的程度。人为破坏因素主要包括:不科学开发规划、人类生产活动造成污染、生态旅游意识缺失、旅游活动负面影响等。1.缺乏科学规划的影响。旅游区的科学规划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前提。旅游规划涉及林业、园林、建筑、地质、地理、生物、生态、气象、环保、文物、历史、美学、经济、管理、旅游等多种学科,既包括硬件规划,也包括“软件”规划,故需统筹兼顾、大局出发、微观落地。但许多景区在编制旅游规划时,根本不作深人调查研究,也缺少全面科学论证;或有规划但开发时不按规划来进行建设;更有甚者有些景区不做规划,单凭领导旨意主观臆断地进行旅游资源开发,造成不可挽回损失的案例并不少见。旅游开发者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盲目进行粗放式开发也不在少数。如一些开发者不考虑本地特征及区位条件,不分析相邻、相似景区旅游开发状况,在同一地域内进行重复密集开发,使开发达不到预期效果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并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另外,一些自然资源异常丰富、价值较高的山地、湖泊、海滨等景区已经被疗养所、培训中心,甚至是房地产等建筑物所包围,由于缺乏科学统筹规划,直接造成植被和优质的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的破坏。还有些风景区为牟取经济利益,急功近利,简单地把土地使用权分割出售,放弃对风景区的管理权,以致造成许多掠夺性开发的现象。2.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环境。自然旅游区周边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过量排放,使景区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工农业生产活动的污染途径主要有:(1)向周围环境排放废弃物,如固体废渣、生活垃圾等,污染了景区环境。(2)旅游区周围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气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3)工业废水、含化学残留的农业退水、生活污水等排放,导致水体的污染负荷超过了水体自然净化能力。不少紧靠大中城市的水体景观,均有不同程度被污染的现象。特别是近年连续爆发的湖水蓝藻事件,已向人类重重地敲响了警钟。(4)一些经济欠发加达地区,仍延续着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如乱砍滥伐、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山体被蚕食、水土流失等。不仅破坏了旅游环境,而且对自然旅游资源本体直接造成了危害。3.生态意识欠缺。生态旅游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动的丰富内涵,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的需求。但实践中有些生态旅游名不符实,有些景区在宣传中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却不重视生态保护和修复。当前生态旅游存在两方面欠缺:一是来自社会公众层面,许多游客还没有从“自然主宰”的虚幻角色回归到“自然成员”的真实本位上来,不知道自己对环境应负有什么责任。生态旅游并不等同于户外休闲娱乐活动,而很多旅游者对旅游服务要求过高,给景区生态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二是为了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与税收,不少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和旅游经营管理部门,竭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在自然旅游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索道,兴建高星级宾馆,甚至引入房地产开发。从而导致了景区的商业化、城市化和人工化而逐渐失去区域特色。过度的旅游开发、破坏了自然旅游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由于生态意识欠缺,人们强加给自然的人工建筑和人工景观,非但不能使自然景观和自然生态系统增添任何“附加值”,反而大大降低了其作为自然资本的价值。4.不当的旅游行为。相比工业、农业、交通、生活等污染源,旅游行为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表现得更为明显和直接。过量的游客、超负荷的旅游活动是造成旅游资源受到破坏,从而影响到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自然景区的大量游客造成拥挤和基础设施紧张;造成生产、生活资料和能源的过量消耗使用;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山地寺庙的焚香等都会造成大气污染;人流的集中还会带来噪声污染和视觉污染以及大量固体垃圾产生的“白色污染”等。这些都对自然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平衡构成巨大的威胁。一些山地景区由于游人过多,很容易使土地被踏实,导致土壤板结、草木枯死,水土流失加剧。某些旅游者的不当行为也对景物和旅游资源造成破坏,旅游旺季更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也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如在古迹建筑上乱刻乱划、涂抹,在景点内随意抛丢废弃物,任意攀摘花木,挖石采土,猎取珍禽,驱散鸟群,甚至在景区内野炊野餐,引起火灾等。游客废弃物的随意丢弃使湖体水面常有白色漂浮物,工作人员打捞难度非常大,难以及时消除视觉污染。园区的草坪也常被游人纷踏致死,而各种涂鸦也是大煞风景。

5.开发建设不当。建设性破坏是指在旅游区开辟道路,修建各类设施、建筑等出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目的所造成的自然环境破坏。开发中的破坏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任何形式的开发都意味着原有景观及自然环境的改变。但合理合度的建设可以最小程度地减少破坏,使开发和保护相互协调。如开发建设中只顾短期经济利益,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以及乱分地、乱选址、乱建造地盲目开发建设,极容易造成对旅游资源及自然环境的破坏。在基础设施等建设过程中,建设地的原有空间布局被改变,直接影响原生景观的审美价值。在山地主要景点开山炸石,大修道路、索道或其他建筑,会增加山体的不稳定性,也会造成植被的破坏、野生动物的迁移,使原有生态环境失衡。在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规划设计和施工不当等,会破坏原生状态的溶洞景观,这种损失可能永远不可挽回。

过多的硬件设施建设会使景区完整的生态区域被分割为互相割裂的条块,减少了旅游区生态容量。过度开发也会破坏动植物生存需要的生活空间和食物链系统,导致动植物的物种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失调。旅游活动对地表植被和植物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大类。直接影响行为包括大面积的清除、践踏、碾压、采集和对植物的危害等。间接影响则包括外来物种引人、营养盐、车辆废气、水土流失等问题,这些都会间接地影响动植物的生态系统。

(三)体制不顺影响开发 1.管理体制不顺,组织不健全。目前所有自然旅游区都是隶属于地方政府或与资源属性相关的政府部门(如国土、水利、林业、地质等专业部门),旅游区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大部分的旅游景区是多头管理,在业务和经营上分别受到专业行业、各级政府及旅游等多个部门的管辖。旅游区多重视旅游发展和景区的建设及经营方面,轻视环境保护,从事环境保护工作人员不足且未给予相应的重视。一旦发生环境问题,经常发生相关部门扯皮及互相推诿现象。旅游资源保护管理制度不健全,各方权利义务不明确,难以形成合力。

2.旅游区环境保护法规不明确。目前,我国拥有多部旅游区环境保护法规、条例,但只有旅游资源保护的方针原则,没有明确旅游区环境管理的职能部门,亦没有具体的环境管理细则与措施。地方环保部门由于没有法定理由和环境监督管理职责,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对旅游区环境管理工作难度很大。3.环境保护投入不足。许多旅游区的环保部门拥有的设施简陋,对于排污情况难以进行监测,环境规划、环境趋势预测等工作无法开展。各级财政拨给的环保专项经费又十分有限,环境保护和治理难以到位。旅游区征收排污费无法规可依,治理成本大、治理涉及面广等,许多环保治理项目资金不足、不到位,既给保护治理带来困难,也不利于将来的发展。

二、影响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

人文旅游资源不同于自然旅游资源,它大多具有不可恢复性。许多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和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旅游资源保护出现了许多问题。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

(一)自然因素对人文旅游资源的破坏

自然因素对人文旅游资源的破坏形式与自然旅游资源不同,受其影响也相对较小,但人文旅游资源也无法脱离自然环境,也时刻或多或少地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我国的古建筑几乎全都是土木或者砖木结构,极容易受到自然的侵蚀和破坏。特别是当自然界中的突发现象如各类灾害发生时会直接改变一个地区的面貌,毁掉部分或全部的建筑物,从而给人文旅游资源造成极大破坏。如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整个城市夷为平地,几乎是所有建筑荡然无存,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风吹日晒等物力、生物、化学作用等都会对建筑造成自然破坏。据记载秦始皇陵原“坟高五丈,周围五里余”。经折算,当时的秦始皇陵高约120米,底边周长约2167米。这座由人工用黄土堆积的陵墓,经过2000年的风化侵蚀,目前高度已降为64.97米。我国的敦煌、龙门、云冈等三大石窟及其他帝王陵墓石雕也同样受到自然风化的破坏,而且经过漫长的历史,很多文物本身已经非常脆弱。

(二)盲目开发建设破坏了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

人文资源的旅游价值往往蕴涵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应该注重展示方式,保护并充分表现其文化内涵。只有整体协调地突出文化内涵,才能表现其旅游价值,满足旅游者需求。

以历史建筑街区为例,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在片面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区和民居建筑遭到拆除、改造等建设性的破坏。甚至错误认为历史建筑街区或古老建筑的存在是束缚城市发展的枷锁,应该予以抛弃。而在原址上建造崭新的建筑,结果造成“千城一面”,地方文脉被切断,生动丰富的地方特色和市井文化也随之流失。还有一种是在建设中拆除真文物,兴建假古迹,搞人造景观,形成毫无价值的建筑垃圾;在城市标志性古建筑的周边建新建筑,其体量、造型、风格同历史建筑街区的整体风貌极不协调,对历史街区形象产生损害。

人为的破坏有时是毁灭性的。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拆除或迁移了文物古迹,有的甚至改变了历史建筑街区的格局和风貌,使建筑景观、生态环境和古老的空间特色遭到严重破坏甚至不复存在,导致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逐渐消失。这样盲目的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将使历史建筑街区旅游开发成为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的开发。山东某座千年古邑,城内曾有一条拥有六十多个历代牌坊的古街。但如今的市区基本上全部为高楼大厦等现代化建筑覆盖,牌坊、鼓楼、城墙、庙宇、祠堂等历史文化痕迹逐渐成为历史记忆。

(三)旅游活动带来环境压力和破坏

我国相当多的旅游者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尚未形成自觉地保护旅游环境的观念。旅游活动对古建筑环境所带来的破坏不仅破坏了建筑物本身,也影响旅游者的游览过程中的感受。在众多建筑群旅游区,数量庞大的旅游流所产生的旅游垃圾、三废污染、植被破坏、噪声污染,在建筑上乱刻乱画,破坏原有风貌等一系列问题,以及过量的旅游流极易造成整体氛围的破坏,使建筑旅游区环境压力增大。如苏州园林,游客人数经常是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的极限,尤其是在人满为患旅游旺季,旅游者根本无法欣赏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那诗意悠远的神韵,使旅游质量大大降低。建筑旅游区多与当地民居建筑、社会建筑交融在一起,旅游的快速发展,容易造成当地物价飞涨、环境恶劣、设施匮乏,同时又使建筑旅游区过分充斥着商业气息,失去建筑景观类旅游区的文化教育的意义,使得旅游区软环境恶化。

旅游区客流分布也随着旅游淡旺的交替而变化。旺季大量游客往往容易集中到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旅游区和场所,出现“井喷”效应,给生态环境带来了骤然的压力。旅游环境容易遭到污染,旅游者的旅途质量下降,严重者也会造成人员伤亡。

过量的游客会对人文旅游资源产生破坏。如过量的游客会造成历史建筑的磨损,石窟寺庙壁画的二氧化碳侵蚀等。因此,需要有效控制旅游流不合理流动,减少过量游客对旅游地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地方、部门、单位等部门、团体、或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貌似建设、实则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时有发生。出了问题后则相互推诿、责任不明,成为旅游区环境保护的制约因素。

(四)修复不当影响原有风貌 人文旅游资源的修复,特别具有历史价值建筑的修复,往往因为修复不当达不到修复目的,反倒破坏了原有风貌。建筑类旅游资源的保护应该尊重历史的真实性,突出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在开发修缮的过程中,要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根据历史时期的建筑物风格、材质,所体现的文化等因素来进行修复。有的景区不尊重历史,没有能够分清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风格的迥异,在修复过程中改变了建筑的原原貌。古建筑的修缮因其事关重大,价值高而不同于一般建筑及旅游资源的修缮,需要严格的技术和准确的历史文化史实,是自然及人文科学研究成果的体现。

在部分景区中,开发者把现代化材质和设施装在古建筑或古代文化集中体现的文物场所,一方面破坏了文物,另一方面破坏了整体的文化氛围,往往让游客有“不伦不类”的感觉。有的景区将古建筑装空调贴瓷砖或者为了营造所谓意境,在山上胡乱建楼台亭榭,都极大的破坏了景区的整体性和历史文化氛围,这种破坏有时是不可修复的,永久性的。河南省某古祠,原本环境古朴,与其展示的特定历史文化氛围相吻合。但在近几年的数次修葺中,新铺设了加工精细的石板、石栏杆,宋代龙亭和明代灵渊阁也都作了较大改动,原来古朴的褐色瓦被换成绿琉璃瓦,整个古祠更像一座重建仿造的祠堂。

(五)其他影响因素

除受上述因素影响之外,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低、科技发展水平低等也会对人文旅游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一些地区,在旅游开发初期往往由于资金紧张,导致开发重点集中于某些眼前的经济利益,使经济创收成为景区发展的主导方向,通常会使环境得不到足够的保护,旅游资源极易遭到破坏。

除了经济因素和诸多人为因素以外,科技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往往更加有效、便捷。高新技术在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可以降低开发及治理成本,提高旅游环境质量和管理水平,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为景区的管理和维护提供便利。科技水平低、不注重高新技术的推广也会造成旅游环境、旅游资源保护不力,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节

旅游资源保护的对策与措施

一、旅游资源保护对策

旅游业是一种资源依托型的产业。与其它产业不同的是,旅游业并不消耗旅游资源。不论是观光、泛舟、滑冰、休闲,还是登山、探险、漂流、野营等旅游活动,游客只是使用旅游资源以获得自身需要的美好感受,带走的只是对这些旅游资源的感受,而不直接带走旅游资源本身。但是,这并不是说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没有影响。旅游资源的生态脆弱性、易受损害性和不可再生性使旅游资源更容易受到人为活动的损害。近年来,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已使很多地方的旅游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旅游,是世界各国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共同任务。

(一)坚持功能分区利用,科学确定环境容量 分区是指对一定地理空间进行区域划分,它是以地域分异规律理论为基础,以地理空间为对象,按分区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将研究目标划分为具有多级结构的区域单元。由于地理空间上各种要素不同的分布特点,不可能同时存在两个特征属性完全相同的区域,且两个不同的区域之间也不可能存在明显的分界线。因此分区的任务就是要根据目的,一方面将地理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保持各区域单元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间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又要按区域内部的差异划分具有不同特征的次级区域,从而形成反映分区要素空间分异规律的区域等级系统。

旅游地功能分区的对象是区域旅游环境。区域内的各种旅游资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多样的结构,进行着各种生态和环境的交互过程,为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功能,构成区域旅游地生态环境综合体。按照区域不同生态环境和旅游功能等级级别的整体联系性、空间连续性及相似性和相异性,探讨其旅游功能区的特征和服务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旅游地空间区域的划分或合并。

旅游区环境容量的测算是一个涉及面十分广泛、技术较为复杂的过程。旅游区环境容量的估算必须以科学为依据,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自身的旅游资源与环境容量。根据预测的环境容量,科学合理地控制疏通客流。

旅游区应设立专门的组织和机构负责游客的接待、组织和讲解工作,并及时与旅行社沟通,第一时间掌握客流动态。在旅游旺季,合理编排多条旅游路线,对游客进行分流,减轻因游客过多和过于集中给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压力;实行参观预约和预报制度,分时段、有计划地接待客流,减缓压力。

(二)重视科学研究,合理编制规划

加强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科学理论研究,正确认识和协调处理旅游与资源保护的关系,是做好我国旅游资源保护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经济学等理论在旅游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研究,为制定科学规范的旅游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旅游资源地与环境的监测力度,通过与旅游区进行合作,深入开展旅游资源与环境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揭示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为制定科学规范的旅游资源管理制度提供科学数据和实践检验。

旅游规划应该经过科学的实证检验。近年来,各级各类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多已进行了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规划在对旅游景点(区)作出科学构想和设计的同时,还要提出地形景观、林木植被、文物古迹、动植物、水体以及整个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与环境意境的保护措施,并合理划定保护区范围和确定环境容量。所以,规划的景区建设及环境保护的导向作用日益突出。但目前仍有不少地区存在着规划与实践相分离的现象,将批复后的规划“束之高阁”,或在实际中另行一套,造成有规不依、盲目开发。有些建设项目,未经论证就盲目上马,既浪费了资金,又损害了自然资源原貌,给旅游开发与保护带来了不可挽回的影响。因此,必须强化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狠抓规划的落实与实施,切实依据规划推动资源开发、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旅游经营等各项管理工作。

(三)健全管理体制,协调各方步调

旅游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具有所特有的有限性、稀缺性和公共性的特点。根据决策理论,在公共管理中管理主体越多越分散,管理责任就会越松驰,对资源的保护就越无力,资源的状况则越坏;反之,权力越统一、集中,责任就越大、越明确,权力主体之间的不和谐竞争和磨擦就越小,对资源的保护就越有利。因此,要对旅游资源实行有效保护和管理,就必须统一指挥、加强调控,推行主要管理功能部门化,确立单一权力结构和单一行政领导系统。对世界级旅游资源而言,就该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国家世界遗产管理机构,实施责任可由地方承担,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各级保护机构在执行国家、省、地(州)的法律、法规以外,都应根据各自情况制定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管理办法,以使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在各自领域得到细化,逐步实现“一区一法”的要求。

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和管理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双重性,必须遵循“符合规划、服务保护管理、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损害公众利益”的总体要求。但是,目前我国旅游资源经营管理存在着一些观念上的误区,从业人员也参差不齐,综合素质不高,加上政府引导不够,规制不力,造成旅游资源经营中出现了一定的无序状态。因此,要开展对旅游资源经营管理的研究工作,确定经营者的合理定位,并按照旅游资源保护的制度要求,提出对旅游资源经营者的行为规范要求,确保形成一个政府监管、公众监督、媒体参与、专家咨询的社会监控机制,保证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符合可持续旅游的目标。

理顺旅游区的管理体制,是当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其核心问题就是解决政府对旅游区的管理和开发商开发经营之间的矛盾。但是,由于区情不同,改革的模式也要因地、因时制宜,不可一刀切,其目标主要有解决“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问题,克服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保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资源地现行管理体制下,管委会作为国家资源所有者的代表依法实施管理权,其主要职责是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保护资源和环境,确定开发利用的方针原则,制定和审批保护和发展规划,审核有关开发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和方案,代表政府管理景区内的民政事务等。

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关系,经营者、当地居民、游客和开发商之间的关系,必须运用利益分配机制来调节人们的行为,真正做到利益共享。政府部门主要是通过税收来发展地方经济,支持对资源地的日常管理,行使对资源地的保护和监督等职能。同时,政府应在各项政策上保证开发商的投资利益,充分调动其开发经营的积极性,在资源地的开发经营中,还应充分保证社区居民的利益,吸收他们参加资源地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引导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四)跨学科、跨区域交流与合作,实施旅游资源的恢复与修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影响不断加剧,旅游资源无序开发就是此类破坏方式之一。也就是说,人们在享受旅游资源所提供的丰富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同时,牺牲了旅游开发地脆弱的生态坏境,并消耗了大量的本底资源,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因此,旅游资源的恢复与修复已成为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

正确对待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以此来规范政府行为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动,有效缓解和消除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制度失灵”、“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建设投入机制。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使修复工程经济风险降到最小。同时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人员要熟悉旅游资源恢复和修复的基本技术要求,树立旅游资源保护第一的思想观念,应用产权、荣誉、补偿等激励政策,吸引社会投资旅游资源的恢复和修复工程。对旅游区内商品经营、餐厅、宾馆等商业性设施,推行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建设、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明确旅游资源开发区内生态建设成果的责、权、利,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进旅游开发地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市场化、产业化,为旅游资源恢复和修复提供后续的经费保证。

旅游资源管理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旅游学、生物学、环境学、地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覆盖范围比较广。因此,做好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无论是对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旅游区在搞旅游资源与环境规划时,应邀请各方专家献计献策,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旅游资源管理工作还要注意跨区域合作。除国内不同地区进行交流合作外,尤为重要的是中外环保经验的交流与合作,以实现与国际环保事业的接轨。加强与国内外企业、政府和民间组织、私人部门、科研机构及其他主要集团的合作,将国内外一些先进的环保理念和技术融人到具体工作中去。同时要抓住一切机会争取更多的资金和项目,为我国旅游环境的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旅游资源保护措施

(一)以法为纲,实施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行政干预 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手段,就是利用各种涉及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挂律、法规来约束旅游开发和旅游者帅行为,以达到对旅游资源与环境进行保护的目的。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的保护应纳入《旅游法》中,并尽快进行立法。只有将旅游环境保护纳入法律条款,增强环境保护的力度,才能使环境保护落到实处。

自然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要依照现有的参考性法规,依托如《森林法》、《土地管理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实施办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实施细则和办法等,加强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这些是旅游资源与环境和资源管理中的强制性措施,按照有关法律、规章、条例来处理对旅游资源及旅游环境的各种破坏行为,并根据所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分别对肇事单位或个人进行批评、警告、罚款、赔偿,直至追究法律责任等强制性处罚措施。对擅自砍伐林木、毁坏古树名木、滥挖野生植物、捕杀野生动物、超标排放污染物等行为,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增强环境保护的力度。对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工作配备必要的专业力量和设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落实保护责任,切实加强对旅游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力度。

各级地方政府在发展旅游业和保护环境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谓行政管理手段,主要是指发挥行政部门的行政职能,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法规、计划,并检查和监督其执行与落实情况。以行政手段对旅游资源与环境实行系统管理,对旅游区内或周围一些严重危害环境的生产单位进行行政干预,直至令其转产、停产或强制搬迁等;动用行政手段制约旅游区内的各类活动,调节游客容量及制止游客不合理的旅游行为;审批和发放与旅游资源及旅游区开发保护有关的各种许可证;有权分配开发建设的资金,收取对危害性行为的罚款,对旅游区内重点建设及保护部分给予资金或技术支持等。

政府对于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行政手段主要可采取行政决定、通告、行政政策、措施、倡议等形式,政府举办有关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评选活动,政府对旅游市场的专项整治或综合治理等方式进行。

(二)重视对旅游活动的管理和引导

近年来,旅游业在我国发展迅速,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脱贫致富问题。但是,由于旅游区各方面的管理措施还不完善,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对区域资源与环境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而旅游区管理中,游客管理是最关键、最困难的内容。对于旅游区而言,游客是纯粹的外来者,他们或多或少都对区域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干扰,一旦这个干扰超过一定的限度,生态平衡就将被打破,生态资源与环境将出现持续退化。因此,加强旅游活动的管理和引导是旅游区管理工作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在旅游区内通过各种宣传教育途径,向游人和常住居民宣传本区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保护环境的意义和正确的方法,及有关的政策、法规、条例等,提高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在群众自觉行为的基础上,广泛深人地做好旅游区的管理工作。

游客的环保意识与旅游区的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可以得知,人的行为会受到周围环境的暗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行为和心情。一个场所其环境越是脏乱差,游客对自身不文明行为的控制能力越差;相反,如果游客置身于一个整洁清新的环境中,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会受到激发,自控能力也会提高。因此,向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资源与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它会让游客的环保意识得到加强;反过来,游客环保意识的加强又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旅游环境,二者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并从多方位、多层次做起:政府、旅游区、环保机构应创造条件,使公众的参与作用由事后监督扩大到事前审核。让公众参与旅游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全过程,不仅满足了公众参与决策的要求,而且也便于公众对整个旅游区环境质量变化及旅游活动环境行为的监督。

对旅游区经营管理者的环境教育,应以国内外的环境形势、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为重点,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提高对环境问题的综合决策能力。

从增强环保意识人手,提高旅游者对旅游区环境保护的认识,逐步形成文明旅游、科学旅游、健康旅游的社会环境氛围,并使旅游者将保护环境落实到旅游行为中,做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卫士。

有重点地组织编写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系列宣传材料和科学旅游丛书,从小学生开始培养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形成保护未来家园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在各景点增设卫生箱、洗手间等公共设施,以方便游客;增设文明劝诫警示牌、文明监督岗等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引导游客在自然旅游区内文明旅游,如游览过程中按照线路进行游览,不能随便践踏植物、攀折树枝、挖掘花草奇石等;禁止向野生动物不合理的投食;禁止在旅游区内滥捕、滥杀或食用、采集野生珍稀动植物等,以尽量避免对景区生态环境和自然群落的影响;严格控制游客违章用火、乱扔垃圾、随意践踏的行为,预防火灾及旅游活动所产生的垃圾对土壤、森林和空气的污染。加强《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的贯彻落实,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文明出游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使公约广为人知,逐步成为公民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三)利用经济政策手段,建立旅游资源资金保障机制 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是指国家或主管部门,运用价格、工资、利润、信贷、利息、税收、奖金、罚款等经济杠杆和价值工具,调整各方面的经济利益,把企业的局部利益同社会的整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制止损害环境的活动,建立资源与环境的保障机制。

开征高消费旅游税。通过征收高消费旅游税筹措的资金,一方面可以重点投向旅游发展的薄弱环节,如旅游区的污水处理系统、旅游厕所等,改善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征旅游税,增加或减免有关行业或企业的税负,限制或禁止某些对旅游资源与环境可能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建设项目,鼓励和支持那些有利于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建设项目。

此外,还可采取征收环境资源税、实行排污收费制度、推行保证金制度等达到治理污染、净化美化自然旅游环境的目的。

生态补偿制度,是指对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资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征税,用于补偿或恢复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如矿产资源开发税、森林开发税、自然资源开发税和土地增值税等。

拓宽环保融资渠道。为了使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必须有稳定的保护资金来源。旅游区应设立资源及环境保护基金。资源及环境保护资金可通过国家补助、社会资助、国际援助等方式,并实行旅游区资源有偿使用等多种渠道筹集。旅游区的门票收益主要用于资源及环境的保护与管理。旅游资源的有偿使用,可通过向旅游区内获利的经营、服务性项目收取特许经营费,向旅游区外的宾馆、饭店、餐饮、商业销售、旅行社、交通运输等受益于旅游区资源的经营单位,征收旅游资源保护税等方式征集。另外,还可通过谋求贷款、发放债券、吸收国内外企业和民营者向旅游区建设及保护项目投资等方式筹资。

(四)运用科技手段,加强旅游环境监测

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手段,主要指在旅游区范围内应用和推广先进的开发建设及保护的科技成果与方法。建立资源保护及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先进环境监测、污染控制系统等,均属科学技术措施,这也是更高层次的资源开发和保护措施。科技手段具体包括物理手段、化学手段、生物手段和工程手段等,人们利用和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将它们单一或组合使用以达到保护旅游资源与环境的目的。

保护旅游区的环境,就要加强环境的监测和管理工作。各级环保部门要有计划地开展对旅游地环境质量的监测,包括生态监测,及时发布旅游地生态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对其中生态环境脆弱敏感、遭受危害严重的地区,应及时采取措施,实行封闭式的保护。同时还要加强对旅游地开发建设施工期间的环境监管,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防止因施工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在环境保护中,管理和治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管理更加重要。通过管理,防止新污染,促进治理,并巩固治理的成果;环境监测则是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管理工作中的二个重要环节,通过环境监测,可以对环境状态和变化进行监测与观察,分析和评价环境质量,根据监测结果制定治理对策和管理办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旅游区的环境质量和保护旅游资源与环境,各旅游区应根据自身环境的特点建立科学的旅游资源与环境监测机制。运用监测技术,定期、定点、流动性地监测,检验和分析环境污染状况,为旅游资源与环境治理及改善提供科学依据;应督促各旅游区管理机构对其旅游资源保护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定期提出监测评价报告,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审查,上级主管部门应对旅游区出现的资源及环境保护不力状况及时提出警告,并督促改正。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那些对人为活动较敏感的脆弱旅游区,当其环境容量已趋饱和或超饱和、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时,应在一个时段内实行“局部轮休”或整体暂时关闭,让其“闲置”放松和休息,防止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生态失衡和资源枯竭等现象的发生,以保护和增强风景区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自我调节能力,达到保护自然旅游资源,实现旅游区稳定、持续发展的目标。

(五)积极发展低碳旅游,降低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低碳旅游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其中包含了政府与旅行机构推出的相关环保低碳政策与低碳旅游线路、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甚至是自行车与徒步等内容。

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最早提出“低碳旅游”的概念。该报告根据世界旅游业以及航空、海运和陆路运输业的联合调查写成。报告显示,旅游业(包括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就是在减排的大背景下,国家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信号,而旅游业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行业。和其他行业相比,旅游业很早就有了“无烟工业”的美称,本身属于服务行业,占用资源少,卖的又是环境和文化,而这恰恰与节能减排的目标相吻合。低碳旅游是一种低碳生活方式,应当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战略之一。其中包括3个重点:一是转变现有旅游模式,倡导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方式,同时也丰富旅游生活,增加旅游项目。二是扭转奢华浪费之风,强化清洁、方便、舒适的功能性,提升文化的品牌性。三是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提高运行效率,同时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消耗,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讲述了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意义和基本理论基础;介绍了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各类问题和诱因;希望能够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旅游资源保护的基本对策和具体措施,并在实践中加以实施和运用。

关键词: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 原则 问题 对策 措施

概念: 生态平衡 行为规范 生态伦理

思考和讨论题:

1. 简述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意义。

2. 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都包括哪些基本原则?

3. 旅游资源开发会导致哪些基本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4. 旅游资源保护的对策和措施具体有哪些? 5. 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6. 发展低碳旅游具有哪些意义?

案例分析

周庄古镇的保护与开发

周庄是一个水乡古镇,保存了完好的人文景观,文化积淀底蕴相当丰富。早在1986年,周庄就做了“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开辟旅游,发展经济”的总体规划,其中的重点则是保护古镇并始终坚持经济发展服从于古镇保护的原则。在10多年中,先后7次不断修编总体规划。为了做好旅游经济这篇特色文章,周庄千方百计努力提高知名度,并且不断创新,积极挖掘旅游资源和民俗民情。“保护与发展”的口号不是周庄的独创,而且还很常规,妙在周庄人能悟其精旨,合时把握,顺时而发,因地制宜地踏准“保护与发展”并举的路子。整和优势,以至于产生和谐共鸣的效果与效益。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当遇到多种利益发生冲突且难以平衡时,要以“保护优先”为基本的前提,树立系统保护的理念。对古镇的保护不仅包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包括对古镇文化整体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是指治理古镇脏、乱、差现象,严防由于游客过多造成对古镇的垃圾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视觉污染等;对古镇文化的保护主要是指对建筑文化、民风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等的保护。游客到古镇游览,主要是受其优美宁静的环境、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纯朴的民风民俗所吸引,保护这些原真的、本来的、真实的东西是维持和延长古镇生命力的有力举措。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以旅游促保护应是古镇旅游开发的主题。

周庄虽历900多年沧桑,仍完整的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全镇60%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仅有0.4平方千米的古镇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周庄至今仍保存着建自元、明、清代的石桥14座。周庄除了优美的环境吸引大批游客以外,有更多的游客来到周庄是能够一边陶醉于美丽的环境之中,一边了解和欣赏周庄独特的民情风俗。也正是因为周庄“井”字形河道构成的江南最为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水乡古镇和沉淀900多年的厚重文化,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预备清单。

资料来源:廖柏明,陈泰和.桂林旅游资源保护典型案例比较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6,S2:339-340.分析与思考

1.试把周庄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与你所了解的失败旅游开发案例进行比较分析。2.周庄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具有哪些成功经验? 3.周庄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对你有何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肖梅.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2] 李雄华.可持续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3] 曾彩琳.论我国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问题[D].东北林业大学,2004.[4] 何佳梅等.新编旅游环境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5] 廖柏明,陈泰和.桂林旅游资源保护典型案例比较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6,S2:339-340.

第二篇:浅论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

浅论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

——以独山县影山镇为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景观、景物随处可见,各种各具特色的传统景观越来越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古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特有的古朴化境氛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旅游市场中一直新生力量。保存较较完好、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古镇吸引着大批的旅游者前来观赏。近年来,我们国家更多的具有特色的民居和古村镇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例如云南丽江古城、江苏周庄等地,逢节假日、旅游黄金周期间这些古镇都会吸引很多人前来,其数量可以媲美山水自然风光。

贵州的村庄没有北方的凝重厚实、也没有江南水乡的灵秀,有的是那份独特的淳朴和娴静。据粗略统计,贵州拥有300多座古镇,其中以贵阳青岩古镇和镇远古镇为佼,其传统的生活形态和建筑文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古镇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可以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满足部分旅游者寻求精神家园的愿望。

随着古镇旅游越来越火爆,不仅条件成熟的古镇在进行旅游开发,一些稍有条件的古镇也纷纷行动起来,提出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面对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的热潮,更多具有条件的古镇正努力加入其中。本文将以正在建设开发中的影山古镇为例,针对其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古镇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来浅析影山古镇开发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

云贵地区古镇成型较早,但几经战乱兴废之后,现存古村镇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境内土著居民,如苗、水、布依族等自然法阵形成的古村镇寨。这一类存在多是集中在贵州南部地区,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代表。另外在黔东南以苗族、侗族为代表,如其建筑表现为干栏式吊脚楼等,另一方面,由于汉人的杂居,在村寨布局、建筑风格上明显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另一部分村寨的建筑风格上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等院楼建筑最为常见,这些建筑因云贵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建筑材料资源有所改变,形式非常灵活。

影山镇位于独山县东北部,北与都匀市墨冲镇接壤,据都匀市区45公里,幅员207平方公里。镇区内的亮点是位于紫林山国家森林公园中的奇石“翻天印”;其次是坐落在翁奇的奎文阁,奎文阁修建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其至今仍保存完好,是一个具有文化、宗教、建筑的各方面价值的景点。

一、影山镇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

古镇原本不是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而存在的,是为广大农村乡土建筑的聚集地,由于年代久远,房屋建筑风格独特、古朴,民风民俗淳朴,乡土人文气息浓厚、周围自然环境山清水秀、自然与人文相融合,而且历史、自然、地理、民俗等不同,各地古镇有呈现出区域化、多样性的人文特色,这些条件构成了古镇旅条件的基础。就影山镇而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古镇自然资源

影山镇地处紫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地带,森林覆盖率高。

1、气候条件:影山地处云贵高原南部善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空气清新、云遮雾障,常年平均气温15℃,年降雨量在1300毫米左右,有天然氧吧的美誉,人居环境极佳。此外,在大坪坡可观云海,夏季云雾缭绕,雨后能常见彩虹,所以影山镇是人们休闲养生、避暑净心的好地方。

2、地文景观:影山镇的地质地貌很有典型的喀斯特的特色,夹缝岩大峡谷、深沟这些天然的岩溶地貌,既可以用于观赏旅游,也可作为科学考察和探险。

3、水文地貌:影山镇以水为依托的旅游资源主要是胭脂河,与胭脂河两岸自然环境相结合,足使人感受到影山镇天蓝、地净、山青、水碧。由于境内多为岩溶地貌,地表水较少,大多为暗河分布在九善硚汇入胭脂河,冒水洞是胭脂河源头,常年水流不断。

4、生物类:影山镇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境内植被呈现垂直性分布,森林覆盖率超过75%,其中紫林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352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2.57%,是旅游的“天然氧吧”。天然森林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兼有针阔混交林、青冈纯林、油桐纯林成片分布,林木苍郁古朴,四季景相分明。人工林主要为马尾松飞播纯林、柏木、绵竹人工纯林,与油桃园、康朗桃园、黄花梨园等人工水果园林互为呼应,组成林海、花海等季相不同的森林景观。植物种类有418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红豆杉、银杏、黄杉、秃杉等27种;影山镇的野生动物数量众多,达动物99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金钱豹、蟒、猕猴等41种。还有珍惜动物60多只猕猴,生动、可爱,与园中的鸟兽一起,为森林增添动感之美。

(二)古镇人文资源

影山镇古镇拥有浓郁的宗教文化,道教、佛教和儒家文化相互交融,形成影山多彩丰富的文化,水司楼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1、净心大观园

净心大观园是由翰林府、诰命府、尹珍府、后花园以及影山老街组成,规划用地面积为180亩,建筑总面积为90000平米,是本地布依族标志性建筑群。净心大观园的整体建筑风格是依山而建,为九进大院。

(1)翰林府:受尹珍启蒙教化的影响,影山镇在清朝相继出现了万民钦、莫与俦两位翰林,翰林府就是他们当时居住的地方,府内成列有万民钦、莫与俦生平介绍、作品等。万民钦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考中进士,被朝廷选拔为翰林院“庶吉士”,称为独山县获得翰林的第一人,为影山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莫与俦嘉庆四年(1799)赴京会试中进士,被选为翰林庶吉士,先后在独山及遵义教书育人长达46年,学术渊博,为人师表,培养出两位名震西南的文化巨儒莫友芝和郑珍。府中北苑为万民钦旧居,门帘贴字“仰万民钦”,有对联“盛结八方果,祥和古今用”,进居有门帘“民钦堂”,有对联“桃李芳菲前途无限,栋梁蔚起后继有人”。南苑是为莫与俦旧居,有联“传家尚喜贫存砚,教子尤勤老著书”

(2)诰命府:诰命府是为了纪念影山历史上三位皇帝封的诰命夫人,以独山翁奇团练领袖杨维藩的真人故事维历史背景,修建诰命府来纪念影山历史名人,从大门进去,需要连续穿过9个不同的厅堂和院落,称为九进府。其中第一进是沿街吊脚楼,第二进和第三进为纯手工雕刻的牌匾收藏牌。东栅门上贴字“诰命府”,有对联“一生功绩耀千秋,三世诰命传万代”。

(3)影山老街:追忆影山从前街市的繁华景象而打造,集中再现了影山居民衣、食、住、行、娱、乐、购、闲的生活习俗。也是当地布依族、苗族、水族最为理想的相互交往、交流与融合的场所之地,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在这里互通有无和睦相处,谱写了民族大团结的新篇章,为建设美丽和谐家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儒学文化园

儒学文化园以奎文阁为依托,围绕奎文阁做文章,将儒学文化完美的展现在奎文阁区域,规划用地面积67.16亩,建筑总面积21669.08㎡,主要建筑:杨家大院、书院接待区、文庙(大成殿)、杨家宗祠、影山书院、影山草堂、奎文阁等。项目建成将打造成西南最高品位、最大规模的儒学文化研究传习和育人基地,并作为儒学文化和影山文化展示的窗口,将奎文阁做成天下闻名之儒学圣地。

3、水司楼

水司楼总占地面积5215㎡,总建筑面积61571.03㎡,99.9米高,共计26层。由贵州净心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天下第一水司楼是主要功能包含集会展博览、酒店住宿、游览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其中酒店住宿是以洲际酒店为标准来打造。水司楼建筑融合了具有明显独山少数民族特色建筑精髓的大型仿古建筑综合体,是整个影山净心谷景区乃至整个独山县的标志性建筑。它以弧形的平面布局模式,如同张开怀抱的巨人,欢迎四方宾客都前来旅游观光,不仅象征景区“游客至上”的服务理念,也象征了净心谷景区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更象征了每一个独山人民敞开胸怀,迎接开放的伟大雄心和走出贵州,走进世界的强烈决心。

二、影山镇旅游区位

贵州省的古镇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但并不是所有的古镇都适合开发为成熟的旅游产品,除了古镇本身的资源条件之外,还需从古镇所在的区位条件来考虑,从客源地至旅游地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考虑。

从目前贵州的古镇来看,如贵阳青岩古镇,再如黔东南镇远古镇等,开发相对较早,已经比较成熟,其别于都市现代化建筑森林和快节奏生活的独特的古镇风貌成为人们闲暇时的短距离旅游目的地之一。影山镇位于都匀市南部,距贵阳市152公里,从贵阳出发,历时不到3小时就能到达影山,且都匀市有班车直达影山,班车班次频繁。随着贵新高速独山北(影山)匝道年底将建成,都匀至独山县(都独同城快速干道)已经动工建设,两条公路通车可将贵阳至影山的时间缩短为2小时即达,旅游交通十分便利。并且,影山镇距著名景区荔波小七孔和平塘天文旅游小镇十分近,在黔南州规划的以后旅游环线的必经之路上,与旅游地有着紧密的地理关联,也具备了旅游开发的区位优势和条件。

三、影山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1、形象定位缺失,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影山古镇独特性的形象定位不鲜明,即还没有“卖点”,在参与争夺未来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且影山古镇优秀的历史文化及民俗文化内涵没有充分挖掘,旅游活动较为单调,旅游产品的“含金量”和文化品位尚需提高。

2、旅游服务与管理落后

目前古镇开发还不成熟,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中,尚不具备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能力,为早期吸引游客增大了难度。且服务设施的投入所需资金量大,使投资者的风险大增。而影山经济条件差,政府所能提供的资金严重不足,极大限制了景区的开发进程、力度与质量。且目前旅游管理水平不高,没有在游客心中树立起良好的感知形象。

3、宣传力度不够

开发资金的严重不足及缺少专业性的人才进行大手笔的策划和制作,造成了宣传推广无所适从,使影山古镇处于“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尴尬境遇。

四、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1、首先要找准定位,塑造特色鲜明的古镇旅游形象特色鲜明的古镇旅游形象,是古镇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清晰的定位,能使游客形成一种直接而感性的认识。为游客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作好了铺垫,是一个成功的开端。因此,在古镇旅游开发中,塑造特色鲜明的古镇旅游形象是关键。在影山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中,我们首先把影山古镇定位为“旅游静养福地”,其次在对其文化内涵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将其文化主题定位为:茶旅文化、三教文化、水族文化、布依族民俗文化。将古镇的旅游形象定位为民俗文化休闲胜地。

2、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文化资源重组,提高旅游产品的含金量。当今世界的旅游已开始跨越游山玩水以消闲为主的初始阶段,逐渐过渡到全方位的文化服务与综合开发,多层次的文化生产与消费的新阶段。旅游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发展旅游业的灵魂。在古镇旅游开发中,应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旅游项目、拓展旅游空间、提高旅游产品的“含金量”。如古镇给游客提供的旅游项目仅限于看古屋老房、逛古街、买到处可见的旅游产品,这样的古镇不具备竞争优势,长此以往,必将失去客源。此外,发展古镇旅游,不仅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内涵,还应对资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重组。将其文化资源加以挖掘,赋予新的内容,才能令游客在游憩的同时找寻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家园。

3、对古镇的保护和开发进行科学规划

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必须规划先行,通过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有效避免古镇资源遭受新的破坏。规划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在对古镇旅游资源、现存古建筑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保护规划,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筑保护与改造措施。

影山镇的旅游规划思路是把整个镇区作为整体打造,建设一轴(城镇建设发展轴);一带(景镇互动带);双核(镇区综合服务核心、景区旅游服务核心);四区(城镇生态建设区、台地原始风光区、深沟森林区、紫林山森林区)。本着有利于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利于增加本地区居民的就业和创收,有利于本地区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要规划先行,防止出现景区无序混乱的状态。旅游项目开发高、中、低搭配形成系列,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古镇应该从自身的优势点出发,本着以保护旅游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方向制定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整个影山古镇可分为三部分,其有以儒学园、九九观和报国寺等为标志的“三教”旅游资源;有以甲定、翁奇、翁台的自然生态茶园风光为代表的山地茶旅资源;有以水司楼、胭脂湾为主的大型实景演绎现代光影旅游资源。

(一)影山古街开发主题

1、在老街各空闲的地方设置一些具有古代时期的生活写照的物品,如手推磨、铁匠铺、戏台、手风车等,重现其早期时期的繁忙生活景象;

2、融入影山镇自有的民族民俗文化,如在古街开展如诗词字画的文学活动等;

3、在老街各巷口,可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古街的立式文化及民风民俗;

4、在老街依旧修旧的清代房屋建筑的窗花上做文章,例如:把关于房屋的历史描绘上,在上面画画,做谜等。

(二)自然风光的开发

主要针对九天景区和深沟景区。

1、森林体验游:紫林山丰富的自然资源,植被、动物、溪流等,森林公园内鲜有人居住,使紫林山任然保留了原始森林的状态,可以为游人提供较为天然的探险环境,零距离的接触大自然,享受世外桃源带俩的乐趣,优美的自然环境,配合天然的木质农家小屋,隐藏于山林之中,居住于这里能感受道大自然的洗礼,沐浴着柔和的阳光,享受着天然的氧吧,是度假休闲的一大方式,让人们体验这种野外的度假生活。

2、休闲养身游:目前我国大城市的居民,尤其是“都市白领”,大多都处于在亚健康状态,这就要求人们在生活质量已经提升到较高水平之后,必须更多考虑生活的质量和身心的健康。在这种形势下,休闲养身必将成为热点和潮流,蕴含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影山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厚的自然条件,配套相关的实施和人员,将单纯的周末出游和夏日避暑提高到以养身为目的的旅游方式,并可以结合翁奇的道家渊源,发扬道家的养身文化,道家养身的根本目的就是杨摒弃一切外来元素对生命活动的干扰,以求得身心的解脱,在养身忠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围护健康,延年益寿,这符合长者对长寿的最求,亦符合现在都市人寻求宁静的追求和向往。

3、野外活动:翁台的大坪坡为一片开阔的平坝,玉高山相连,非常适宜开展野外活动,如企业户外扩展、亲子活动等,这些活动能锻炼团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加团队协作精神。大坪坡农家乐还可以与专业的拓展服务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该类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

4、高档会务中心:翁奇内经风景秀丽,友比较充裕的地域,即将建成的水司府将打造成独山县首家洲际酒店,配套非常完备的服务设施,时期具有完善的上午功能,为企业、事业单位等提供会议、休闲场所,提高园区的消费档次,扩大客源量。

5、青年夏令营:夹缝岩景区动植物种类繁多,且有特殊的地质地貌特征,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寓教于乐的亲子游戏有助于青少年的实践知识增长,并能培养青少年热爱自然、独立生活的能力。

4、科学的市场运作方式是古镇旅游发展的保障 只有引入科学的市场运作方式,才能拓宽古镇的融资和开发渠道。古镇旅游形象的成功塑造及古镇旅游的发展是政府、企业、公众、旅客等多个主体共同合作、努力的结果。科学的市场运作方式要求各个主体职能分工明确。(1)政府引导、基础设施投入。政府主要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从创意、规划、塑造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特别是在跨区域中协作和公益项目实施方面发挥不可缺少的作用。同时,政府是基础设施投入的主体。

(2)企业主导、项目设施投入。发挥旅游企业及相关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企业是相关项目设施投入的主体。在旅游开发、经营管理中开展活动,特别是把古镇旅游形象的内涵体现在服务工作中。

(3)公众参与、突出产品特色。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本身就是古镇旅游形象中的“活”风景,公众旅游形象意识的提高有助于古镇旅游形象特色的塑造与营销。

(4)游客反馈、完善产品结构。游客是旅游形象的受体和体验者、应证者、评价者,他们对旅游形象的认识反馈有助于地域旅游形象、产品结构的完善。

5、加强市场营销,构建科学、合理的营销模式 营销是将旅游产品推向市场的关键一步,只有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营销模式,加大宣传力度,才能使古镇旅游开发真正融入市场,也才能为古镇的保护积累大量的资金。在古镇旅游开发中应通过整合各级政府、旅游要素、旅游企业、旅行社、旅游代理商和经销商、媒体、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力量,谋求最大的营销效果。将古镇旅游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包装,策划宣传,同时坚持大市场、大营销理念,综合运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手段及现代化网络方式,打造古镇旅游知名品牌,进一步塑造古镇旅游形象,全面提升古镇旅游的知名度。在此基础上,加强区域联动、协同营销和强化内部营销,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古镇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实现古镇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贵州各古镇各具特色,对于古镇的开发,可以相互借鉴发展经验,影山古镇在旅游资源方面十分丰富,麻江万达小镇的成功经验十分值得影山古镇借鉴学习,同时,影山古镇还应该根据其自身条件打造特色,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三教文化,在古镇旅游资源发展上继续摸索走出自己的道路。

五、结束语

在古镇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如何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古镇永远绽放迷人的魅力,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古镇旅游资源的特点,正确处理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使古镇在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历史文化得以延续。

影山镇人民政府 2017年11月20日

第三篇:森林旅游资源保护规划

森林旅游资源保护规划

森林旅游资源是发展森林旅游的基础,森林旅游资源的保护对于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森林旅游资源保护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环境资源的保护,二是景观资源的保护。保护好旅游目的地良好的森林旅游资源,是保持其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一、指导思想与保护原则

(一)指导思想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协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利用森林旅游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保护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

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将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不破坏森林环境和森林景观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开发,确保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

2.容量控制原则

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在生态环境所承载的容量范围之内进行,不允许超过极限值,必须保证环境的恢复能力。在对各景区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具体对景区的环境容量进行测算。

3.因地制宜原则

森林旅游资源的保护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温州市不同森林旅游区、不同资源的特点、类型进行保护,因地制宜,使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环境资源得到不断的提升。

4.规范性原则

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符合国家《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法律、条例,这些都应成为森林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依据。

5.保护大众化原则

森林旅游资源的保护并不是旅游企业、景区管理单位的参与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大众环保意识的强化,需要旅游者及旅游目的地的居民贯彻资源保护的思想。因此应通过宣传教育手段,使旅游者及旅游目的地居民提高环境保护和景观资源保护的意识。

二、环境资源保护规划

森林里大气环境质量好,空气中细菌含量少,空气负离子浓度高,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植物精气成分多,相对含量高,地表水质量好,日照少,空气清新湿润,环境优雅宁静,舒适宜人。环境优越是森林旅游资源的第一大特色,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因此应得到有效的保护。

(一)森林植被资源保护

1.保护森林旅游区内现有植被,严禁滥砍滥伐,禁止擅自采折、采挖花草、树木、药材等植物,对于建设造成的林木砍伐应在相邻地段按3倍数量补充种植。

2.在森林公园内采集标本、野生药材和其他林副产品,必须经管理机构同意,并应限制数量,在指定区域内进行。

3.保护森林旅游区内的名木古树,对其挂牌并设立档案;修筑围栏,避免人为的机械损伤;及时防治病虫害;游道、宾馆等基础设施的修建应对其进行避让。

4.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游客、森林旅游区内居民的保护意识,依法护林,强化林地和林木的保护。

5.森林火灾是一种对森林植被资源破坏性很大的灾害,应建设有效的森林防火工程,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

(1)野营、野炊等野外用火旅游场所,必须设置防火设施。

(2)森林防火主要包括瞭望、阻隔、预测预报、通信、道路、巡逻、检查、防火机场、防火站等工程建设,应根据地区特点和保护性质,设置相应的安全防火设施。

(3)瞭望塔(台)、观测站等巡逻瞭望工程的设置,必须通视良好、视野宽阔、控制范围广,其设置位置、结构形式、色彩和高度,均应与公园景观相协调。

(4)在有火险地段,应设置防火隔离带。隔离带宽度一般为20~30米,最

低宽度不应小于树高的1.5倍。

6.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必须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严格执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

(1)生物防治

宜采用生物防治措施为主;所选用的天敌,以本地区域附近地区具有的种类为主,需引入外地天敌必须经过本地试验后方可采用。

(2)化学防治

针对不同的虫害,运用不同的药剂,使用飞机对林区喷洒药剂。但必须遵守有关规定,防止环境污染,保证人畜安全,减少杀伤有益生物。

(3)植物景观改造应以现有森林植被为基础,以本土植物为主,避免引入外来物种。需要引进的树种、花卉苗木等,必须进行严格的病虫害检疫,杜绝外来有害物种的入侵。

(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

1.除狩猎、垂钓等特定区域外,对公园内的野生动物实行全面保护,严禁乱捕、乱猎和其他妨碍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活动。对野生动物的繁殖地、栖息地应实行专门保护,埋设界桩,设立警示牌。

2.由于旅游公路对动物活动的影响,在野生动物活动频繁的道路应开设动物通道,在通道上覆土栽种植物,利于生物物种的流通、保护。

3.对野生动物的繁殖地、栖息地带要实行专门保护,划定范围树立警示牌。4.引入野生动物必须慎重,以适合本区生长的种类为准。不得因物种引入而影响本区域生态环境和威胁野生动物的生存。

5.为了有针对性的进行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应组织专家在森林旅游区内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并编制具体保护方案。

(三)森林水资源保护

1.森林旅游区内的生活污水、厕所污水严禁直接排放到溪流之中。有条件者应与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联网,没有条件的应建有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合格后方可排放。

2.合理设置垃圾收集设施,在游客密集的中心区域及游道两旁每隔50~100

米设分类垃圾收集桶,防止游客将垃圾、纸屑、果皮等杂物丢入溪流之中,污染水质。

3.防治上游地区对河流的污染。

4.景区应定期对水体内的漂浮物进行清理。

(四)大气保护

1.森林旅游区内不宜以煤为燃料,应建立以电、天然气、太阳能等为主的能源体系。

2.森林旅游区内的主要交通道路尽可能硬化路面,以减少路面扬尘对空气的污染。

3.严禁尾气超标的机动车辆进入森林旅游区内,限制景区内机动车的数量,景区内的交通工具应尽可能的使用绿色交通工具。

4.森林旅游区附近严禁建设大气排放污染严重的工厂。

5.停车场、公路两边应栽植能吸收有毒气体的树种,扩大绿化面积,提高环境质量。

6.森林旅游区内的建筑装修材料应使用经过严格检测的环保材料,所有建筑物均不能使用有毒油漆、涂料等,以免污染室内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7.餐饮服务设施配置油烟净化设备。餐饮服务设施是森林旅游区内主要的油烟污染源,应确保油烟的排放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的要求。

(五)声环境保护

1.进入森林旅游区的车辆,必须安装有消声器,拖拉机、摩托车等噪声较大的机动车不准进入森林旅游区内部,以防止噪声污染,保持适宜的旅游环境。

2.森林旅游区内不准使用高音喇叭,限制汽车鸣笛。3.在道路两旁种植防护林隔离带,减弱交通噪声。

三、景观资源保护规划

(一)分类保护

1.山体景观资源保护

(1)在以造型山体为观赏对象的森林旅游区内,严禁开山炸石等破坏景观的行为,绝对保证地貌景观的完整性和原始风貌。

(2)所有旅游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在统一规划设计的前提下精心组织、科学文明施工,尽可能减少对当地岩石、土壤的挖取。对因工程建设造成的大面积山体裸露等景观视觉污染,必须在工程完工后立即种植树木等植被来加以恢复。

(3)对于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科学价值的地质运动遗迹等地文景观,应加以严格保护,以免造成人为破坏。

2.水体景观资源保护

(1)保护好风景河段的水流量,禁止对风景河段拦堵、引流,如修建水电站等,以免出现断流。

(2)保护好风景河段两侧山坡的森林植被。在具备种植条件的河漫滩、河堤种植适宜生长的风景树种。除可以预防水土流失外,还可以增强河岸两边的景观质量。

(3)保证瀑布水源的涵养。瀑布上游要栽种大面积防护林,加强水分的保护,不得砍伐林木,在瀑布周围应加强绿化,防止水土流失。

3.海滨资源保护

(1)沙滩上的建筑物与游乐设施建设需统一规划,不能距离海岸线过近,且其建筑风格也要与环境协调。

(2)对海滩上的各类废弃物要予以及时清理,保证海滩整洁有序。(3)对于沿海企业和居民生活区所产生的工业、生活污水要经过处理达到一定标准后,才可排放,同时要排放到深水区域和潮汐频繁的区域。

(4)游览海域的船只要防止燃油的泄露,以免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要保证海水水质达到亲水性活动的要求。

4.古建遗址资源保护

(1)对于古村落、古建筑遗址等文物古迹,要在保存原始风貌的前提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保存其原有材料风格不变。对尚无能力恢复的历史文化遗址,要加强保护。

(2)严禁在文物古迹周围建造对其风格、氛围等造成负面影响而不相协调 的新建筑。

(二)分级保护

为确保温州市森林旅游的环境质量和景观效果,实现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将各森林旅游区域划分为三个保护等级,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实行规范化管理。

1.一级保护区

(1)保护范围:森林旅游区内的核心区域及生态环境较为原始的区域。(2)保护措施:一级保护区是森林旅游区进行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应严格保护其原有的自然原生系统,区域内不允许开展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进行严格的封闭性保护,严格保持森林植被、地形地貌的原生状态,精心维护其生物的珍稀性、多样性、完整性,禁止一切人工建设活动,严禁开山采石、砍伐林木、建设任何建筑设施。并确保其外围应有一定的缓冲范围。

2.二级保护区

(1)保护范围:景区内除核心区外,具有较高观赏游憩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较高、规模较大的区域

(2)保护措施:应严格保护自然地形、森林植被、水体等自然景观的完整性、生态性。保护区内应严格按照规划建设相关游览服务设施,但应注意不得对地形、地貌环境景观造成破坏。不宜建设餐饮住宿类旅游服务设施,并且旅游机动车辆不能进入本区域。

同时游览观光类旅游服务设施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可结合旅游开发,适当对局部地区实施林分改造,优化、美化生态环境和森林景观。

3.三级保护区

(1)保护范围:景区外围的缓冲区及靠近景区的外部区域。

(2)保护措施:是森林旅游区的一般保护区,应严格按照规划安排建设与森林旅游区规模、容量一致的各项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各项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建设应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同时要保护好视觉空间环境,确保景观的完整度。

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应严格审批,避免建设性破坏,并加强区域内交通沿线的景观绿化,进入本区的机动交通应严格管制,不得对景区产生干扰,区内村

庄居民点应控制发展,减少对景区环境的破坏。

第四篇:浅谈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浅谈中国旅游资源 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Tourist Resources),又称作“旅游吸引(因素)”(Tourist Attraction),即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与因素。它们能够被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且在通常情况下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旅游资源既包括具象的,例如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主题公园、自然或人文特殊景观、节庆活动、会展、娱乐中心、会议中心、购物场所、某些特殊劳务等,也包括抽象的,例如社会风气、文明程度等;更有综合的

人类旅游活动的历史极其久远。从生产水平提高到产品除了维持生存需要之外有了剩余的时候,一部分人便开始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便开始了旅游活动。一般将此时期的旅游称为“旅行”,以区别于现代的旅游。人们主要是对自然山水、文物古迹的游览和对社会风情的考察,也涉及歌舞、杂技、动植物等。当时较多的是从属于政治、军事、商业、文化、宗教等活动,这些可以从《庄子》、《山海经》、《论语》、《诗经》、《穆天子传》、《史记》、《战国策》等中国古代文献中得到大量有关信息。

自从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开创了近代旅游业之后,由于旅游日益成为大众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人们的兴趣是多层面的;由于旅游业竞争的激烈,迫使旅游业经营者必须想方设法来迎合旅游者的需要,不断创造新的旅游项目;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金的积累与集中,使得一些新颖的创意能够得以实现。这在现代人造景观建设中尤其突出,所以旅游资源的内容日益丰富。旅游活动也从一般的游览观光到寻求亲身体验、感受刺激、增长知识、度假疗养、休闲,所以原先看来很平常的事物或原本是科研、文教和生产的单位,现在也颇受旅游者的青睐,不仅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土民情,而且生产和商业场所、文教单位、科研基地、电视塔以及文化名人、长寿者等,也常有旅游者光顾,乃至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战争、监狱等社会现象,也都已被利用来发展旅游业。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旅游资源,这不仅因为文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自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达,并因此能够创建许多新奇的、高科技的旅游项目以吸引游人。这种文明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旅游吸引力,特别是吸引那些希望了解其成功途径、学习科学技术的人们前往考察。旅游资源的范畴,随着时代的推移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而逐渐扩展。

总之,现代已经很难找出哪一类事物和现象绝对不可能被用作旅游资源了,而且绝大部分原来都是其他产业的资源或产品。

首先必须确定分类标准。标准不同,其分类结果必将大相径庭。人们可以从旅游资源产生的原因和历史、是否可以再生、利用方式、赋存状况等各种角度来对其进行分类。

较为普遍的是从其产生原因或称为属性的角度,将其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自然旅游资源主要与各地自然条件相关。各地的自然条件与地球的形成、地壳的变化、大气环流等有直接关系,也与其地理区位有关。它们决定了山地的高度及走向、岩石的性质及风化程度,河流的水量及其季节变化,气候条件和动植物品种等,故自然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带性。某些自然旅游资源还具有垂直分布特征,以动植物最为明显。各种自然因素之间会相互作用,因而某些自然旅游资源的分布互为条件,例如岩石性质与泉水的出露及水质,海拔高度、气候条件与生物群落,流水切割与峡谷等。

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与人类历史有关。文物古迹多分布在人类文明发展较早、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地区;而现代城市、游乐项目多分布于现代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至于少数民族风情则多分布于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的边远地区,因为历史上少数民族多因曾受到压迫和排挤而不得不逃避到偏远、荒芜地区以求生存。如今那些地区也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独特的民族风情得以较好地保持下来。另一方面,人文旅游资源必须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自然因素的影响。即以建筑而言,气候湿热地区的建筑物较轻盈单薄,寒冷地区则较厚重,房顶的坡度与雨量有直接关系。

旅游开发是一种经济技术行为,即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以使旅游资源由资源优势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过程。其中,资源和市场是基础,经济、技术是先决条件,正确处理旅游业发展同环境、同旅游资源保护的关系是前提。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智力的重要性,因为只有独具匠心的规划开发才可以创造出出类拔萃的旅游项目。唯此才能保证其在剧烈的竞争中具有优势。

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影响,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开发条件并不平衡。有的地方原本缺乏价值高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便创造旅游资源。有的地方虽有旅游资源,却“藏在深山人未识”,或虽明知其存在而因不具备某些条件无法被旅游者利用,只有经过规划开发才能产生具有足够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点,有些旅游资源已经在利用,为了提高其效益还应加强开发力度。

所以,旅游开发包括三重内涵:一是从无到有,创造新的旅游项目;二是使尚未被利用的旅游资源变得能够为旅游者所利用,并产生效益;三是使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深入开发,增加其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以提高其效益。

旅游业是否能够顺利、持续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环境状况。故几乎在世界上提出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同时,也就提出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为了旅游持续、健康地发展,并充分发挥旅游的积极影响和抑制消极影响,专家们开始提出“旅游生存战略”的命题。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7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宪章》指出,旅游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能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而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资源是有限的,故要求改善环境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宪章》呼吁国际社会各政府当局与人士,接受其提出的目标和原则。主要有:旅游发展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旅游要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成为一个整体,保持旅游地原有的平衡的关系;在制定旅游发展战略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当地传统习惯和社会活动,注意维护地方特色、文化和旅游胜地,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唯一正确选择,但目前我国旅游业还存在着许多不良因素制约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科学的规划与管理,依赖于健全的机制,依赖于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依赖于全体公民的共同行动,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虽任重道远,但前途无限光明,只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我国旅游业必将更加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陈卫东,旅游持续发展规划初探,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 马勇,李玺,.旅游景区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石凤英《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第4期

刘丽梅.旅游企业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8, 17(2): 166-174

第五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思考

旅游管理(1)班

3100511139

么雪玲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旅游资源的大规模开发随之而来的就是开发带来的问题,有的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差,导致了旅游资源的破坏,从而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

在旅游活动给景区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的保护,应该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发开的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把对旅游资源的破坏降到最小限度之内。在开发与保护发生冲突时,应以保护优先,避免损害长期利益。

对旅游资源避免大规模的盲目开发建设,充分考虑到影响其资源保护的各种因素,实行整体保护,并合理对其再利用。

在一些著名的山地旅游中,开发商过分的注重对其交通的开发,如索道、水泥道等,这虽然为游客上下山提供了便利,但这样却失去了爬山最原始的乐趣,无法体验那种跋山涉水的地感觉,也对山体造成了一些破坏,我认为这样的开发应适当,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即可。

在旅游景区的商店、通讯、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应该因地制宜,适可而止,像那些土特产品店、文物古玩店等就不是多多益善,应该设在景区外交通集散地或住宿区,使景区更像是景区而不是大型露天商场。

在对一些人文景观的开发时,应该注重其内在价值的开发,这样对旅游资源的价值是高层次利用。对文物的修复,要建立在不改变其原状的前提下。还有就是对一些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应该是保护多于开发。

对旅游吸引物进行的修缮、恢复、扩建与美化,应该尊重自然和历史,以保持景观的真实性、完整性为原则,并不是越多越大越高越时尚越好。原始美、残缺美、苍凉美是自然历史文化内涵的美,因其难得见与无法复制显得更为可贵。

现在知名的景点越来越多,随着经济条件的提高,景区内的高档设施越来越多,这类设施的建设越多对景区的破坏就越大,其实景区内的设施不必要多豪华,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符合景区的整个审美、低碳、环保就行。

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以生态环境为导向而不是以市场为导向,要以保护为前提。在一些旅游资源的开发时也要加强管理,对开发中违反法规的应该予以处罚。对于公众,应该加强对公众的教育,使人们提高对资源的保护意识和自觉性,倡导健康文明消费,开展生态旅游,降低旅游区内的高档消费需求,从而抑制开发商开发高档设施,更好的保护资源。

景区景点内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健全景区内的一些制度,还要严格控制旅游接待量,避免超承载量对景区资源造成损耗。

总之,要平衡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下载第13章 旅游资源保护[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3章 旅游资源保护[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涿州三义宫为例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建议(精选5篇)

    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建议 1. 开发指导思想 运用原生态理念,坚持“重在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的原则,严格保护管理,维护好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性,基本功能和生态平衡,实现......

    旅游资源保护论文 旅游保护措施论文

    旅游资源保护论文旅游保护措施论文 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的破坏影响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

    汕头市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条例

    汕头市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条例2010年12月21日 17时36分21 主题分类: 商贸服务“旅游资源”汕头市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条例汕头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9号《......

    浅论武汉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浅论武汉市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 摘要:武汉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从武汉市的旅游发展现状来看,其开发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其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研究如何通过对现有旅游......

    探讨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正确途径

    摘要:当前,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限的资源面临着旅游市场迅速扩张的巨大压力。而重复建设和盲目粗放式开发更加重了资源供需失衡;资源开发从人文景观资源转向自然......

    中秋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公选课民俗旅游开发与欣赏》课程作业 学号:201006010427 姓名:崔雪露 课程名称:民俗旅游开发与欣赏中秋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姓名:崔雪露 学号:201006010427 指导老......

    新化县人大调研旅游资源保护工作

    新化县人大调研旅游资源保护工作 2010-10-22 9:43:31 点击量:369 近日,新化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欣华率县人大教工委、环资工委和县旅游局主要负责同志到紫鹊界、大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