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退役军官论文保障责任论文
退役军官论文保障责任论文:浅谈我国退役军官再就业保障
责任问题
[摘要]为适应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该文通过借鉴美国的经验做法重新定位我国国家为退役军官再就业保障责任的主体并提出了几点国家应当承担的具体保障责任。
[关键词]退役军官;再的就业;保障责任
退役军官再就业保障就是国家保证军人这一特殊群体在退出军队系统进入地方工作这一过程的顺利实现,并通过相关制度构建减少和努力消除其在重新择业时的各种不利影响。
一、实践中退役军官再就业安置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以牺牲“社会效率”来实现“就业保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作为市场的独立主体,有用人自主权,不再由政府掌控。社会资源的配置包括人力资源的配置由市场进行调节,服从效率原则。也就是说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无不是以市场竞争为导向,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现行的计划安置方式是在考虑到退役军官这一特殊职业群体的牺牲与贡献之后而采取的优先保护其就业权益的方式。虽然暂时地解决了军官退役后再就业问题,但长远来看是以降低社会整体效率为代价的,1破坏了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用的原则,剥夺限制了更为适合此职位的非军人的就业权,最终将制约
社会的发展。
(二)恩惠制的计划安置模式实质上损害了退役军官的就业发展权
尽管现行的法律在文本上规定退役军官再就业是计划安置和自主择业两种方式并存,但实际上自主择业并没有发挥出立法时所设想的作用。退役军官只有少部分选择了自主择业方式安置,而绝大部分仍然选择通过计划分配方式进行安置,这种选择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首先在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如果国家在军官为国家流血流汗、牺牲奉献后不安置在编的公务员工作,将其削官为民,不仅退役军官本人会心寒,周围人对其“人往低处走”的看法也会使其处于尴尬境地。其次军官在服役期间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与家人聚少离多,无论是军官本人还是其家人都做出了比常人多的多的牺牲,退役后希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像常人一样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弥补一下服役期间对家人的愧疚是很合理的。然而,从实践来看,对于通过计划安置实现再就业的退役军官,即使完成工作安置,退役军官对政府安排的工作在一段时间后因不适应也会暴露出不满情绪,接收单位对安置人员不能胜任工作也会表示出不满,导致退役军官与职位之间并非最优匹配,造成隐性失业,或者导致退役军官的发展不利,或者导致退役军官的重新择业的情况。2由此可见,这种恩惠制的计划安置模式,并不
能从根本上保护退役军官的权益,从长远来看实质上损害了退役军官的就业发展权,不是问题的最终解决办法。
(三)国家转嫁保障责任,地方政府不堪重负 国家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责任转嫁给地方政府,造成在退役军官再就业保障运行的过程中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很多问题。对于无法安置的退役军官地方政府采取发放退役补助金的货币方式安置,而当地方财政无力承担时,只好选择“行政不作为”,即退役补助金的发放要么数额不足要么未能按时发放。这就导致退役军官生活不稳定,上访频繁出现,给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
同时也导致了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均衡现象严重。对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教育好,就业机会多,服兵役的人较少;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恰恰相反。这就导致了兵源大省即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安置费用的财政支出压力较大,兵源小省即经济发展较发达地区财政支出则相对较小。
二、借鉴美国
(一)美国联邦政府是退役军人再就业的保障主体 法律明确“国防是联邦政府的事权,退役军人事务各项经费保障由联邦政府的财政来负担,理论上各州不必为退役军人的抚恤金、医疗费、丧葬补助等列支,但各州为了体现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视,激发居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往往也制定了一些对退役军人,特别是烈士、残疾退役军人进行
褒扬和奖励的政策。”3而且美国联邦政府高度重视退伍军人的各项服务工作,此项工作成为联邦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在美国国防部、劳工部、退伍军人事务部这三个部门具体负责退伍军人事务,且职责划分清晰,各司其职。国防部负责军人退伍前咨询指导工作和军地协调工作,并在各个州设有若干“军转民办公室”;劳工部“退伍军人就业与就业培训局”,主要是为退伍军人提供就业咨询、就业培训;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负责退伍军人的健康、福利等服务,包括军人家属的相关福利事务。4
(二)平等性是就业保护优先的前提
美国的宪法条款和成文法均赋予退役军人在任职上较其他人具有当然的优先权。但这种优先权是针对某一职位要求而言,即在满足职位要求的退役军人和非退役军人之间,前者享有优先权。也就是说个体条件方面的平等性是就业保护优先的基础。当退役军人在各方面条件适合时,才能享受相对于非退役军人的优先权。这样的优先权是退役军人与非退役军人在平等竞争前提下的优先权。
(三)美国联邦政府承担退役军人再就业的保障责任 美国联邦政府在退役军人的再就业保障中充分承担起了就业咨询、协调、培训等保障责任。具体保障措施体现在:
1、能力保障
1916年,美军就在《国防法》中将借助国民高等教育资
源培养军官的形式确定下来。二战结束后的《军人权利法案》确立了退伍军人教育优先制度。美国联邦政府主要是通过向退役军人提供免费的充分的教育训练机会,进而提高了军人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使退役军官与非军人拥有同等的机会,具备相当的竞争能力。
西点军校从军官的入口教育阶段就非常注重“军地通用”的特点。西点军校从课程设计到校园建设,无不在“与时俱进”的改革中,这种开放性的目的在于“使毕业生能有效的预见并适应一个在技术、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各方面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5
2、生活保障
美国对服役不满20年的退伍军人发放一次性的退役金;对服役满20年的退伍军人和残疾军人,根据服役年限和残疾程度,发放退休金。美国退伍军人因与服役期间所患疾病有联系而引发其他疾病时,在自己无力承担费用时,可进行免费治疗;针对因公致残或因公致病时,实施免费治疗;其他情况享受优惠医疗服务。6所有关于退伍军人的各项开支均列入联邦预算,由联邦政府保证运转资金的充足,促进了美国军队建设的良性循环。
三、我国国家应承担的退役军官再就业的保障责任 美国行政管理学家毛舍曾言:“把公职作为一种报酬手段来酬谢退伍军人,未必是明智之举,而且还是以牺牲文官的素质和行政工作的效率为代价的。” 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国家对退役军官再就业的保障责任与计划安置模式下国家安排工作的责任形式完全不同,“服务型政府”要求国家的责任范围限于通过各种保障措施,制定再就业保障法律及相关政策、协调就业培训、完善就业指导等公共服务职能,以适应“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定位,提升退役军官的就业竞争力,协助退役军官再就业。在前面相关法律依据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已经开始了转变行政强行安置的探索,笔者认为美国的相关做法正是我国探索的方向,而且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不同于美国,虽然不能照搬他们的做法,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明确国家作为退役军官再就业的保障主体及必要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地方财政是中央财政的组成部分,各地方的财政收入都上缴中央,再由中央根据地方需要进行划拨,各级地方政府都不存在自己独立的财政。”7这时,即使是由地方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其最终责任者仍然是中央政府。但是在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今天,尤其是1994年随着国务院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对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应作明确划分。具体到退役军官再就业保障的责任主体问题上,我们必需明确国家即中央政府是退役军官再就业
保障的主体,才不会出现前面所提到的“怪圈现象”。
笔者认为应在管理体制上改变过去由临时组建的工作机构负责的情形,将分散于各个部门的职责统归于一个正式组建的独立的专门机构。由权威的机构归口管理,从军官退役前到退役后、从再就业前到再就业后全程服务,并在位阶较高的《宪法》、《国防法》中予以明确规定,既可凸显国家对退役军官再就业的高度重视,又可提升退役军官的地位。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财政情况,制定一些对退役军人,特别是烈士、残疾退役军人进行褒扬和奖励的政策。
(二)国家承担的保障责任
1、能力保障
(1)通过立法确立“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制度 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建立一套制度化的“军地两用人才”的培训模式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在不影响军队军事任务完成的前提下从服役期间开始贯穿于军队培养的整个过程。以服役期间的培训为主,退役后的培训为补充。
(2)通过立法确定军人教育优先原则
2007年我国为适应社会发展实施开放式的培训,在为军人提高就业能力方面已经迈开了实质性的一步,就是在清华大学建立全国军队转业干部高校教育培训基地。8在实践有益探索的基础上国家应通过立法确定军人教育优先原则,使
退役军官再就业时拥有与就业市场相衔接的技能,同社会人员站在一个起点上,不受任何就业歧视。由国家财政为国民教育机构提供补助,军人在服役时和退役后均可按个人需求免费进入高校、科研院所和培训机构接受教育。
2、生活保障
首先,对退役军官的收入保障应纳入国家的财政预算,由中央财政予以支持。其次,我们通过国家立法对退役军官的收入水平予以保障,使得军官在退役后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当于或略高于社会人员。
收入保障最主要的形式是退役金。在退役军官具有稳定收入之前,国家根据当地生活水平和物价指数按月发放退役金,使得退役军官及其家庭能够保持稳定的生活来源。其次是医疗保障。对于因军事职务原因导致疾病而需就医的,由国家承担医疗费;对于非因军事职务原因而需就医的,国家提供医药费减免。再有就是住房保障,国家优先向退役军官提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退役军官购买商品房,可由国家给予首付款减免和贷款利息减免的优惠保障。
3、个别安置
对于少数退役军官因服役造成身体残疾,导致在就业竞争时处于非常不利境地的,国家有责任对此承担全部补偿责任,并为这些退役军官安置工作。对于接收残疾退役军官的用人单位来讲,国家应通过税收减免或其他优惠政策补偿其
效率的损失。
四、小结
在打造服务型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更为注重国家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由国家强行安置退役军官就业的模式已经远远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为了使退役军官安置工作顺利运行,笔者认为应由有财政能力的国家承担保障责任,并以此为基点进行退役军官再就业保障法律制度的改革,对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回应。
[注释] 1.熊友存,胡文贤,唐俊,张李军.我军转业待遇制度的功能定位及标准的确定[j] .军事经济研究,2005,(3).2.张立.我国退役军官再就业保障法律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8:8.3.邹波.美国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民政,2006,(8):44.4.美国所内政组.美国退伍
军人的安置机制[j].国际资料信息,2005.5.王飞凌.走进西点军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77.6.杨永康.美国军人退伍安置法律制度研究[r].中国军事法治前沿论坛“和谐社会与开放的中国军事法”第二届学术研讨会.
7.马福云,张晓玉.城乡一体化对退伍军人安置影响探析—珠三角退伍军人安置改革研究[j] .青年研究,2007,(3).8.董强.全国军转干部高校教育培训基地在清华揭牌[n].解放军报,2007-12-10.[参考文献] [ 1 ] 田友方.美国军事法评介[m].海潮出版社,2007.[ 2 ] 阎志军.军队转业干部自主择业导论[m].蓝天出版社, 2005.[ 3 ] 王飞凌.走进西点军校[m]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4 ] 马福云,张晓玉.城乡一体化对退伍军人安置影响探析—珠三角退伍军人安置改革研究[j].青年研究,2007,(3).[ 5 ] 董强.全国军转干部高校教育培训基地在清华揭牌[n].解放军报,2007-12-10.[ 6 ] 美国所内政组.美国退伍军人的安置机制[j].国际资料信息,2005,(9).[ 7 ] 邹波.美国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民政,2006,(8).[ 8 ]熊友存,胡文贤,唐俊,张李军.我军转业待遇制度的功能定位及标准的确定[j] .军事经济研究,2005,(3).
[ 9 ] 杨永康.美国军人退伍安置法律制度研究[r].中国军事法治前沿论坛“和谐社会与开放的中国军事法”第二届学术研讨会.
第二篇:退役军官待遇保障政策体系
:
退役军官安置服务,事关国防和军队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中
国现行退役军官管理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弊端包括在职能定位上重管理,轻服务;在机
构设置上分工过细,效率不高;在机制构建上重安置机制,轻监督、救济机制;在法律
保障上法律体系不健全,管理服务规范化程度低;在培训需求上退役军官学历层次高,教育培训面临新挑战。面对这些挑战,要通过规范退役军官管理服务机构设置和职能定
位;健全退役军官管理服务体制机制;推进退役军官管理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等方面入手,完善我国退役军官管理服务体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要积极推进军官自主择业。坦白的说军官自主择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模仿西方国家对军人转业安置的办法得来的。但只模仿到了一半,有点像邯郸学步,其关键的问题是:没有把西方国家对军人的待遇学习到。就拿美军来说,美军军官的工资是地方普通工作人员的7倍。抗美援朝时,美军一个排职军官的工资是年薪3300美元。我们一个排职军官的工资,85年前是56元人民币。大家可以算算,现在美军的工资标准是多少?当然,我们也不能全和西方国家比,人家必定是发达的国家,况且我们是共产党人。但是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你总不能
让军人永远奉献吧!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都在追求金钱。总不能一味的向军人提出甘于奉献的要求吧!国家有大事拉,抢险救灾!军人冲到前线,应当!但是提高对军人的待遇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高吧!这样才可以让军人的心理平衡!一个在边防艰苦地区默默的奉献20多年的军官,把青春都献给了祖国,回到地方(如果是在西藏就别想回
内地啦,只能就地择业,身体已经不具备回到内地的条件了,心肺功能的改变,回到内地也活不了几年。)自主择业,国家说自主择业军官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同职级公务员的生活水平。你不觉得太勉强了吗?地方公务员的工资待遇可以有这样那样的地区补助!但自主择业军官工资是全国一盘棋,你说这正常吗?同等都达不到。国家的政策大而化之,地方政府认为这些人是国家管的,借故推脱各种责任,能说不让军人寒心?更谈不上对军人的各种待遇,不从根本上解决军人和自主择业军官的待遇问题又从何谈起推进军官的自主择业,谁又愿意加入这个行列?不用说自主择业军官的工资是地方同职级别公务员工资的7倍,就是地方同职级别公务员工资的5倍,甚至4倍,我想军官谁也不会要求计
划安置,都会自主择业啦,不用你“推”就“进来”啦。所以说,推进军官自主择业,国家必须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提高军人和自主择业军官的待遇,“功”到自然成!
第三篇:劳动保障论文初稿
论我国当前新形势下的劳动保障立法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展现给世界的是全球视野,是更加开放地融入世界的力度与信心!在当前中国融入世界大潮的新形势下,我们的政治、经济、法律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的是审视和改革创新。近几年,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加强,经济快速发展,劳动者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复杂,我国劳动立法与现实的矛盾不断凸现,亟需进一步予以完善,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一、我国劳动保障立法现状
(一)、劳动保障释义。劳动创造世界,也创造了人类自身。劳动保障是指以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为的总和。劳动保障制度在社会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以为劳动者提供劳动机会、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以及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为目标。劳动保障的内容是主体的独立人格、法律地位和物质利益。主体的独立人格是获得法律地位的前提,而独立的法律地位又是实现物质利益的前提。劳动保障首先要确立和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独立人格和法律地位。劳动者要独立于国家、独立于资本、独立于其他任何人,成为能够自由支配自己劳动力、享有自主择业权的主人;用人单位要独立于国家、独立于其他单位,成为能够自主经营,拥有用工自主权的市场主体。劳动保障其次是要保障主体的物质利益。维护主体人格和法律地位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和保障主体的物质利益。
(二)、劳动保障立法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在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下,我国劳动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关系双方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劳动争议逐渐增多。针对这些变化,政府为了建立和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围绕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积极探索新型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已初步建立起了以劳动政策基准、劳动合同管理、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劳动争议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关系调整体制,并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为主体、以《集体合同规定》、《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等一系列劳动标准规定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实现了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制化、规范化,为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生产秩序,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扩大了《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可算一大进步。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就业涉及到劳动者最基本的利益。中国就业人口庞大,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劳动立法必须将劳动者的就业作为法律保障的重点和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劳动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对劳动者的就业特别是妇女就业做了规定,内容包括:国家保障劳动者有平等就业的机会;保护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实行男女同工同酬;保障妇女在四期内受到特殊保护;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等。这些规定对于劳动者的平等就业、就业保障,特别是自主择业给予了保障。与此同时,政府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就业。
2、建立并普遍实行了劳动合同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国有企业中试行劳动合同制。《劳动法》颁布后,这一制度已在城镇各类企业中广泛实施。《劳动法》对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劳动合同的期限、劳动合同的变更、终止和解除等基本内容作了规定。此外,前劳动部还出台了《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等规章,使劳动合同制度趋于完善。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明确了劳动者于用人单位的权利义务,保障了劳动者的择业自主权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标志着我国适应市场经济的劳动用工制度基本建立。目前,全国各省、市也相继制定了本地方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对于进一步推行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推行集体合同制度。为形成企业劳动关系自我协调机制,保护劳动者整体的合法权益,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推行集体合同制度,并在一系列法律法规中作了明确规定。这些法律和规章包括:《劳动法》、《工会法》、《集体合同规定》、《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等。近年来,集体合同制度不仅在非国有企业中推行,而且也在国有企业中逐步推广。截止2001年底,全国企业签订并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备案的集体合同已达65万多份。
4、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建立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协调劳动关系的一个成功经验。我国《劳动法》和《工会法》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工会和企业方面的代表,建立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2001年8月,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建立了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并召开了第一次国家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目前,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江苏等25个省、直辖市以及深圳、大连等城市已建立地区性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
5、完善劳动标准体系
目前,我国已形成以《劳动法》为核心,内容涉及工时、休息休假、工资、禁止使用童工、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劳动保护、劳动定额、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劳动标准体系,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劳动法》、《企业最低工资规定》、《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等法律规章,对规范工资分配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全国已基本建立了最低工资制度,有1万多户企业开展了工资集体协商,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了工资指导线,88个城市发布了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到2001年底,城镇职工实际平均工资水平年平均递增5.5%.6、健全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导致劳动争议的数量不断上升。为及时依法处理劳动争议,维护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确定了我国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和“一调、一裁、二审”的处理程序。截止2001年底,全国已建立县级以上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3192个,专职和兼职仲裁员近2万个。从1993年至2001年底,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共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68.8万件,涉及劳动者236.8万人,结案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注:统计数字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二、我国劳动保障立法的不足
(一)、劳动立法还没有形成一个较完善的劳动法律体系。这主要表现在:虽然我国颁布了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但是一些重要的调整劳动关系急需的法律还没有出台,《集体合同法》、《工资法》、《社会保险法》等。由于缺乏法律的统一规范,使得在这些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无法可依,而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弱者地位决定了在无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其往往成为权利的被侵害者,有的问题只能依据政策加以调整,有些领域虽然有法律规定,但或者法律规定的比较原则,或者立法的层次不高,有些法律还出现对同一问题规定的不甚一致,导致在实际运用中认识不统一而影响了法律的贯彻实施。如《劳动法》第33条规定:“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签订集体合同。”这一规定明显体现出,签与不签集体合同是一种授权性规范,而非义务性规范,因此实践中相当一些企业以该条为依据拒绝与企业
工会签订集体合同。而新修改的《工会法》第20条第二款规定:“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以及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并且在第53条将“无正当理由拒绝进行平等协商的”行为确定为违法行为,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显然,《工会法》的规定已将签订集体合同作为一种义务性规范。然而两个法律规定的不一致直接导致工会与企业对这一制度的认识差异,所造成的后果已在集体合同制度的推行中特别是非公企业中显现出来。劳动立法所覆盖的劳动者范围还比较窄。
(二)、劳动法的有关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和执行性,劳动者的许多权益难以落实。我国《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但由于我国从1953年起实行的刚性户籍管理制度[1],我国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和迁徙便结束了,人为地划分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并且在就业、分配、经济政策等方面都严格执行城乡差别待遇,直接导致城乡劳动者在就业权利上的不平等。这与国际上普遍遵循的公民劳动权利能力平等的原则[2]背道而驰,导致劳动法的规定形同虚设。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国有经济成份的产出已占整个国家的65%,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达50%—60%,但户籍制度却几乎没有多少松动”[3].虽然有的地区在尝试放宽农村劳动者进城务工的限制,仍不能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大市场。又如《劳动法》第十三条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但实践中,用人单位在招用人员时直接或间接限制妇女的现象屡见不鲜,用人单位因此而受法律追究者寥寥无几,既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也严重侵害了妇女的平等就业权。
(三)、劳动立法中突出保护劳动者权益之处还需要加强。劳动法律与民事法律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存在隶属关系,用人单位拥有对劳动者的管理权,加上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且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劳动者无论在建立劳动关系前还是在劳动关系运行过程中均处于弱者地位。而劳动法就是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其根本宗旨,因此劳动立法应在其内容上有别于民事法律,突出维护劳动者权益。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目前一些重要的劳动法律法规中,由于适用了民事法律的原则,诸如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等,导致对劳动者的保护不够,使劳动者在订立、变更、续订和履行劳动合同时均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其合法权益极易受到侵犯。
(四)、所有制差别在劳动和社会保障立法中清晰可见。
虽然我国已经加入了WTO,实行的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但身份歧视和所有制歧视仍随处可见。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在投资行业、融资渠道、产品出口、公共设施等方面存在严重差别;在劳动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待遇、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政策处处可见歧视性规定。在各种促进就业的措施中,优先适用于城市户口的劳动者;在劳动报酬中,正式工不论业绩如何,其收入数倍于非正式工的收入;在社会保险待遇方面,出外打工的人几乎不享受任何待遇;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的子女如果希望就近进入公立学校读书必须缴纳高昂的借读费„„无处不是在以身份定待遇。因此,在我国不仅没有实现别国二百年前就完成的事业-“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4],相反,以各种制度和政策制造着更多的身份差别和更多的不平等待遇。
三、完善思路
(一)立法技术上改变以所有制和身份为立法依据的错误做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国家、民族、种族等概念界限逐步淡化,实现各国家、民族、种族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的平等权利是大趋势。
法律在立法及实务中存在所有制和身份歧视是与世界发展潮流背道而驰的。我国在改革之初的企业立法中,严格按照所有制性质的不同进行立法,例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等,企业的权利、投资范围限制、用工制度等规定迥然不同。
在当前,大中专毕业生在择业时面临在国有和非国有单位之间选择的两难处境,国有单位收入虽低,个人发展缓慢,但有保障、福利待遇全面;非国有单位收入高,个人发展较快,但压力大、风险大,对个人能力要求高。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一是因为个人在比较利弊得失,更重要的是因为现有法律制度导致的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劳动关系在按照不同的规则运行,使择业者不能正确选择,使身处国有单位的在业者艳羡非国有单位的高收入、快发展,身处非国有单位的在业者又艳羡国有单位的高福利、低风险。都不满足目前的状况,这种不满和愤懑不是源于个人能力大小、勤勉与否、学历高低,而是源于不同性质所有制的差别待遇。虽然学术界大加批评,在立法上也逐渐采用科学的企业法律形态划分标准进行立法,但上述以所有制为标准的立法依然具有法律效力。
在《劳动法》条文中虽然没有明显的所有制、身份差别的字眼,甚至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似乎不存在任何歧视,合乎“人人平等”的理念,但这条规定不如改为“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就业不因户籍性质和地域不同而受歧视”显得更具实效。因为我国劳动者在就业时遇到的障碍不是民族歧视、种族歧视、宗教信仰歧视,而是户籍歧视、身份歧视。
在进行劳动和社会保障立法时,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把一部分人排除在外,但在立法者的观念中已经有了潜在的前提-国家处于困难时期或转轨时期,不可能做到保护所有人。在此前提下,受到保护的总是占我国人口比例较小的城市人,非城市人一次又一次地成为牺牲品。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立法观念,变“立法保护一部分人”为“立法保护所有人”,并在具体立法中体现平等原则,为实现国民待遇提供完善的立法依据。
(二)完善劳动法律体系和相关内容
面临全球化的趋势,我国用来规范劳动力市场和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不仅在数量上不足,而且相关内容上也难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亟须完善。
1.调整就业政策。
在我国《劳动法》现有就业政策规定的基础上增加弹性就业内容。弹性就业与全日制就业不同,可以根据劳动者的就业条件、择业选择和各类用人单位需求建立多样形式的劳动关系。弹性就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是支持现代企业用人制度、促进就业和建立弹性退休制度的有效措施。为适应劳动力市场弹性发展趋势和建立弹性就业机制,需要在《劳动法》中明确规定弹性就业为我国合法就业形式,并规定第二就业关系的合法性,明确劳动者有依法签订第二就业关系劳动合同的权利。在“工资”一章中规定不同就业关系中工资分配的原则和比例。在“法律责任”一章中规定劳动监察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相应责任。
2.调整工资调控措施。
《劳动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对工资总量进行宏观调控。”这种措施仅对从国家财政支付工资的机关、团体具有实际效力,而对非国有组织缺乏调控的可能。因此应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由企业根据其利润水平自己控制工资水平,政府为用人单位提供工资价位参考数据,监督工资保障措施的实施,并通过立法和监督建立严格的工资报告制度,从而确保政
府税收和社会保险费用的征缴。
3.健全裁员的法定程序和雇主补偿责任。
裁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经常采用的措施,一味地限制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立法上,承认用人单位拥有裁员权力,但要合理地行使,在不得已而裁员的情况下,应给予被裁减职工充分的补偿。
4.健全集体谈判制度。
我国《劳动法》关于集体谈判的规定显得空洞1,缺乏支持集体协商的原则和程序性规定,影响集体协议的真实性和效果。因此,我国《劳动法》中应当设立独立的集体协议章,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与《工会法》相衔接,具体详细地规定集体协商主体资格、代表产生和代表的权利义务、谈判程序和阶段、谈判费用、协议执行等问题。
5.建立职工参与法律制度。
职工参与法律制度包括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和企业利润分享。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即通过劳动关系双方的平等协商,在企业内部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其外在表现为信息分享、平等协商和有效结果。职工参与企业利润分享,即雇员分红、入股或二者合并的参与企业利润分享。在1992年欧盟理事会通过的一项建议案中称:“工人参与企业利润分享,是一种鼓励雇员投入企业未来发展的有效方式;对雇员分红可以创造潜在利润。”因此,在《劳动法》中增加职工参与章,明确规定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和利润分享的原则与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完善工会立法,赋予工人基本的罢工权
罢工权是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盟约》第8条规定:“本盟约缔约各国承担保证:„„(丁)有权罢工,但应按照各国的法律行使此项权利。”结社自由委员会认为罢工行为是工人及其组织为捍卫或增进其经济和社会利益可以使用的一种重要手段;罢工行动属于第87号公约第3条规定的工人组织有权规划自己的活动和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这项权利范围内的行动。因此,用法律禁止罢工是对工会捍卫和增进会员利益以及对工会自由规划其活动的重大限制,是与结社自由原则相抵触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劳动关系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出现。因此,应对罢工权重新认识,赋予劳动者在一定条件下以罢工来对抗雇主是弥补其弱者地位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国在2001年2月批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时,并未对罢工条款作出保留,而国内法中没有关于罢工的规定,出现了法律漏洞。罢工行为涉及面广,具有对抗性、群众性和迁延性等特点,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秩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应通过法律规定劳动者的罢工权、罢工的条件和不得罢工的情形以及罢工的处理机构和处理程序。
近十年来,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中国的劳动争议案件也以大体上40%的速度递增。劳动争议案件的增长幅度和GDP增长8%左右的幅度形成的巨大反差,不得不使人产生关于中国社会进步质量的思考。劳动争议的多寡说明劳动关系稳定的状况。劳动争议案件增多反映了劳资矛盾的加剧,中国工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必须看到,职工群众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有的还比较严重,导致一些企业劳动关系矛盾激化,劳动争议和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已经成为影响职工队伍团结稳定的重要因素。”工会是劳动关系的产物,更是促使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的团体。对劳动争议当事人职工一方提供法律服务,也是中国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工会组织为劳动争议职工一方提供法律服务,在《法律援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都有特别的规定,所有这些规定,即所谓工会开展服务工作的法律权据。解放思想依法维权,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工会法律服务工作必将对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中国社会进步的质量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条规定:“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劳动争议的当事人中,职工一方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也正是如此,职工才需要组织起来,以团体的力量抗衡资本方的或用人单位的强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六条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法第二十一条三款规定:“职工认为企业侵犯其劳动权益而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工会应当给予支持和帮助。”由此可见,援助劳动争议中的职工方,对工会组织来说责无旁贷,由此可见,援助劳动争议中的职工方,对工会组织来说责无旁贷,对会员或非会员职工来说是工会的法定义务,对社会而言也是工会的权利。
结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我国立法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最大的冲击主要来自思想观念和法治精神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要求基本人权和各种法定权利的真正实现,因此各项立法必须具有逻辑上的自恰性又具有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同时要伴随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务员素质提高,从而改进政府形象,实现“高效、廉洁、低成本”的政府运作机制,充分体现法律和制度的人文关怀。最终在政治民主、法治健全、社会自由的前提下,落实各项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保障所有劳动者平等就业和自由择业,赋予劳动者罢工权和用人单位裁员权,协调劳动关系,实现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稳定。
参考文献:
[1]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2]国际劳工组织1958年通过的《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1964年通过的《就业政策公约》。
[3]仲大军。国民待遇不平等审视-二元结构下的中国[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271。
[4]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97。
1.中国工会十四大文件组:《中国工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辅导读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
2.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部组织编写:《工会干部培训教程》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
3.严军兴:《法律援助理论与实务》,法律出版社,1999年。
4.张喜亮:《劳动法律实务》,工商出版社,1997年。
5.张喜亮:《工会法简明教程》,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
第四篇:责任教育论文
1小学生责任论文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每个家庭的孩子少了,我们的日子也逐渐富裕了,父母陪读、上学接送、不让孩子做家务活……部分家长的过分“包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小学生责任感的缺失。这些学生主要表现为自私自利,骄傲自满,为我独尊。事实上,小孩子也有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家里他是家庭一员,在学校他是一名学生,在社会上他是一个小公民,不同的角色赋予了孩子不同的责任。孩子责任感的培养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在这方面,家长要做到——该放手就放手。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也是一个大染缸,它不仅有真、善、美、而且还有假、恶、丑,学生的成长不可能脱离这个环境。小学生的模仿力强,周围人、身边事都能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健康成长。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学生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现实生活也急需要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美国的西点军校还将“责任”二字作校训。如果把社会比喻成一座大厦,那么每个公民的责任感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有了责任感,人们才会去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了责任感,才会时刻准备着伸出一双援助之手;有了责任感,才会将个人融入到社会的海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干,为国效力。《品德与社会》课程纲要明确指出对学生责任教育的主题思想是;
1、体验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观察思考不同的角色应有的不同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
2、增强责任意识,知
道自己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
3、体验承担某项任务,感受认真履行职责并完成任务后的愉悦;
4、知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维护集体荣誉是作为集体一员应尽的责任,愿意承担和认真完成集体的任务。
概刮地说,小学生的责任教育应包刮;
(1)、对自己负责人
A、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B、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C、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对他人负责
(3)、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对自己负责,就是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就是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情要学着做,因为一个独立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的幼儿是不可能有责任感的,可以说,责任感始于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对于孩子犯错,除了改变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外,有时对孩子可采取一些强化措施,让孩子为过错付出一定的辛苦。这可以通过班会、队会进行。如;低年级举行整理书包比赛。要让孩子懂得学习是他的责任,学习不是为父母、为他人,是为他自己。从小要养成阅读、讲述、观察、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独立作业、独立收拾文具、学具等的习惯。还可以通过学校班队主题活动,如;“让书香浸润校园让经
典濨润童年”等主题,创建书香校园活动。浅论对小学生的责任教育
对他人负责,就是不影响别人,不侵犯他人。会保护自己,不做危险的事等等。这可以通过开展班队的“文明之星伴我同行”评比活动进行。
对集体、对社会负责。包刮维护集体的荣誉,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损坏公共物品,不影响公共卫生等等。如;值日生劳动、随机地一些集体劳动等。老师要让孩子明白,班级中的任何一员都有为集体做事的职责和义务。还可以通过班队主题活动,如“弘扬我老区,以我所能尽责任”精神,开展“我是一名小记者”、“我是一名小导游”、“当国旗升起时”等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总之责任心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品质,它有助于促进小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有助于小学生独立性的增强,有助于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和学习水平的提高,对他们各方面的发展,对其将来的事业成功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明天的责任;孩子是我们的希望,他们肩扛着振兴华夏的责任;孩子是未来社会的轴心,他们背负着“保卫祖国、稳定社会”的责任;孩子是未来家庭的中流砥柱,他们背负着“赡养老人、抚育后代”的责任……如果我们不注重从小培养学生较强的责任心,他们将来怎能胜任这些职责?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抓住时机,循循善诱,使我们的学生真正
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终受益”。责任意识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家长科学而又耐心地培养。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尝试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在这一教育过程中,从小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应是小学德育的一项系统工程;他应当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并具有由浅与深,步步递进的教育层次;明确的行为目标、具体细致的训练方法,且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培养,才能真正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习惯。但我们也看到,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总会有反复,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责任心的支撑。责任心以认识为前提,以情感为基础,靠意志来维持,通过行为来体现。一个人具有对己对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才可能稳定持久,进而形成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
3小学教师《爱与责任》师德心得体会》由网友提供或由论文115(常用范文频道)于网络收集与整理,其版权属于原作者。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认为首先要有足够的爱心,爱学生、爱事业,对学生的成长全面负责。来到新单位以来,我对师爱、师德内涵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来谈谈个人的一点心得体会: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以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坚定选择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人生之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敬业乐业,把自己的生命、乐趣、幸福建立在学生身上,建立在教育工作中,为中华民族的昌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
其次,学生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着自已的想法和爱好、兴趣的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可以弥补教育才能的不足,可以影响学生的良好情感,可以使教师的影响长久地保存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因此,教师就应该服务于学生。但在对待学生上,我还做得不够,特别是对个别学困生,平时看到他们上课不听讲、不遵守纪律,就火冒三丈,有时还会说一些过火的话。
学习了《爱与责任》之后,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今后,我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身体健康,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从不以个人好恶,也不以学生品德状况的优劣为转移,帮助学生整体提高。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用爱去赢得一切学生的信赖。多给后进生
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把对他们的“反感”换成“容忍”和期待,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出自真心地去赞扬、去鼓励。为后进生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
第五篇:责任督学论文
责任督学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为促进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维护教育公平,规范办学行为,完善中小学督导工作制度,本人于2014年被新乐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聘为责任督学。根据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分工,本人被安排在南苏片督学责任区。
一.为了更专业——学习着
责任督学是一个特殊的岗位,不仅要更新教育理念,精通教学方法,还要掌握教育政策,了解法律法规,善于发现问题,并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责任督学要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提高素质,需加强学习,更新督学观念,明确督导政策,领会精神实质,提高督导水平,保障督学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本人把学习、研究、实践、总结作为履行职责的基本要求和工作准则,积极参加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举办的各种会议和培训,认真做好学习笔记。经常登录《国家教育督导网》、《河北教育督导网》等学习系统的督学专业知识,认真研读《教育督导条例》、《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规程》以及新乐市《关于进一步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的通知》等文件,撰写学习笔记近2万字,同时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的督导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素质和督学专业化水平。
通过学习,认识到建立督学责任区就是为了更好地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对基层学校开展常态化、实时性和全覆盖的“督”和“导”,督促学校落实教育法规,规范办学行为,引导学校内涵发展、科学发展,促进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二.为了更尽责——行动着
开展各类督导。紧紧围绕新乐市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履行监督、检查、指导的职能,加大教育督导工作力度。开学工作督导,1 注重一个“早”字,督促执行招生收费政策,及时做好控流工作;教育教学管理督导,注重一个“勤”字,关注制度建设,指导学校开展德育活动,随机走进课堂听课,指导公开课、研讨课以及优秀课评选活动;常规管理督导,注重一个“实”字,督促执行规范,突出学生行为习惯、功能室管理、教育教学秩序、安全工作。本人除积极参加挂牌学校开展的重大活动,还参加了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开展的教学工作专项督导、综合督导以及初中的综合督导,完成了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深入挂牌学校。几年以来,按照每月一次去挂牌学校督导的要求,通过校园巡视、向学校领导了解情况、列席会议、随堂听课、检查教师案头资料、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到学校督导,接受家长和社会人员咨询,举行讲座,撰写督导工作报告、心得体会、宣传报道稿件。其中,创新工作方式。为进一步落实新乐市教育局对学校精致管理的要求,提升学校精致化管理水平,成立了学校常态化管理检查组,每月对辖区内各学校的常规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进行随机督查,拍摄视频,发现亮点,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督促整改,并下发通报意见。
三.为了更满意——落实着
在督导工作中,发现挂牌学校在安全工作、规范办学、教育教学管理、业务开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及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力求把督导工作落到实处,推动学校健康、和谐、持续发展,让家长和社会更放心、更满意。
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并落实整改意见的,主要有:坚决执行五严规定,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推进小组合作建设;推进学校常规检查评比,做到持之以恒,严格考核;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步伐,培训体艺类兼职教师。积极配合学校向市教育局、镇党委政府申请,寻求支持,协调解决挂牌学校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四.为了更出色——思考着
目前,挂牌学校发展态势良好,办学行为规范,教学管理扎实,安全工作到位,学校特色彰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办学环境有了新改善,经过这几年的投入、建设,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焕然一新,邯邰镇被评为新乐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进乡镇。二是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突破,邯邰学区荣获新乐市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一等奖,前不久接受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素质教育督导,综合积分处于全市高位。三是师德师风建设有了新加强,在今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33名优秀教师、15名优秀班主任受到表彰,在这些同志身上不仅体现了高超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更彰显了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师德风范。近年来,挂牌学校中有2名青年干部由于德才兼备,能力出众,被选拔录用到市教育局工作。
督导工作中,我真切地感受到督学的责任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如在“落实教育法规,规范办学行为”方面存有松懈心理,在“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科学发展”方面遇到制约瓶颈,在“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缺少必要保障,在“加强安全管理,创建平安校园”方面存在诸多隐患,这些都是困扰责任督学和影响学校发展的难题,也是今后责任督学孜孜以求,着力破解的问题。
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要求、新期盼,本人将以服务为宗旨,以督导为手段,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恪尽职守,励志奋进,积极探索,破解难题,为助推学校高位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