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弊端的简要探讨040825(写写帮整理)
对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存在弊端的简要探讨
2004年,根据股份公司的统一安排,炼化部将全面建立和实施HSE管理体系。随着体系建立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体系知识的了解不断提高,对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也有了更深的体会。普遍的观点认为,造成各类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法制观念淡漠、三违现象屡禁不止、设备隐患、管理不善等等,只要消除了三违现象、消除了设备隐患、严格管理,事故的发生率就能大幅度下降。所以许多人进一步认为,如果解决了上述问题,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也能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花很大的精力再去搞HSE管理体系显然没有必要。因为有这样的观念出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存在这样的观念,就造成了我们建立HSE管理体系推进工作的艰难,人们很难发自内心的、真心实意地赞同、支持和参与推行HSE管理体系工作。目前的现状正是这样。观念问题不解决,就无法使人们真正的从被动地接受HSE转变为主动地、自觉的行为。
而事实上,如果消除了三违现象、消除了设备隐患、严格管理,事故的发生率确实会大幅度下降,但能从根本上消灭事故吗?有一些事故,确实因三违或者设备隐患引起,但也有一部分事故没有明显的违章,也不存在设备隐患,却仍然发生了,对于这类事故我们仍然束手无策。据不完全统计,在中石化系统,80%以上的事故是由于三违、设备隐患或者管理不善引起的(其中三违占到60%),上海石化的情况也是这样,而在国际石化行业,这类的事故低于15%。因此我们必然地要将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归结为三违、设备隐患、管理不善,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依靠我们现有的管理模式,做好我们这样庞大复杂的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是否真正有效呢?我们的观点是,恐怕连维持目前的局面都很难,更谈不上进一步地提高,谈不上向先进水平挑战,谈不上与国际接轨。按目前的现状,人们的愿望是美好的,工作也是努力的,制度也会不断完善,但与人们的美好愿望相反,事故恐怕还会接二连三地发生,每年的事故汇编仍然要一本接一本地出版,只不过是有时侯薄一些、有时侯厚一些而已。
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有完善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事故报告制度、各类作业许可证制度等等,从表面上看也是较完善的,对保证安全、减少事故发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与HSE管理体系相比,确实也暴露出一些缺点和不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注重经验型、事后型管理
传统的安全管理,过分地注重于经验,而对先进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方法缺乏认同。安全管理经验得到普遍地重视,而安全管理技术常常被轻视。对于一般的或者是过去发生过的问题,依靠经验能得到有效地解决,但安全管理是动态的,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而此时经验就无能为力或者勉为其难,新的事故就不断发生,于是,事后型管理就开始为经验型管理提供了补充完善的机会。经验型管理和事后型管理总是紧密相连的,经验的欠缺为新的事故的发生提供了可能,而事故的不断发生又为经验的不断积累创造了条件,但问题是,相对于不断变化的安全管理现状而言,经验总是欠缺的,永远也不可能尽善尽美。而且,经验对人的依赖度很大,不同的人经验是不一样的,对于缺乏经验的人而言,总是存在侥幸心理,事故教训的吸取是表面的。于是,同类型的事故还是不断地发生,而新的事故也无法得到遏制。人们总是在事故发生后才开始审视管理的缺陷、设备的隐患、人为的失误,于是,制度又被不断地修改完善,如此周而复始。对于这样的现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在事故发生前有所作为呢?
二、注重制度管理,忽视系统管理
人们总以为,对于安全管理而言,制订出完善的制度并严格地执行,安全工作就基本上万事大吉了,于是,制度的建设和制度的落实就成了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但问题是,单靠这些,安全工作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取得进步吗?所有的教科书上都写着,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系统工程具体体现在哪里呢?安全管理工作牵涉面非常广,几乎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试想,生产运行、设备维护、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等,都与安全休戚相关,无论哪一方面出现问题,安全都有可能出问题。制度总是某一方面的制度,仅仅能解决某一部门、某一专业或者某一项管理活动的问题。制度总是独立地存在,独立地运行,总是就事论事。制度与制度之间不是缺乏衔接,就是存在管理死角和遗漏。制度具有自我封闭的特性,它不考虑其他制度的合理性,也不具备系统管理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特性,不能解决涉及面较广的系统问题。因此,单靠不断完善制度,而不是从系统上统筹管理,就有可能顾此失彼、患得患失,结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安全管理,需要一种模式,将与安全有关的所有工作系统地组织起来、从企业的整体出发考虑安全问题、按一定的程序有效地运行,才能从根本上取得实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制度管理的弊端。
三、注重现场检查和监督,轻视基础管理
许多年以来,安全工作给人们最大的印象就是接连不断安全检查、各类作业全过程的安全监督,甚至一部分人以为安全工作就是检查与监督,除此之外不需要做别的事。这是多么大的误解啊。检查与监督的确在安全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现阶段企业处于低水平管理阶段,但决不是安全工作的全部,甚至不应该是最重要的部分。这些年来,我们的各类检查少了吗,没有,现场作业监督削弱了吗,没有,可我们所付出的努力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目的了吗,也没有。检查一个接一个,整改通知也没少发,考核也没有减弱,可结果怎样呢?我们的安全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安全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这些,难道不需要我们作深刻的反省吗?以为只要安全管理部门加强了现场的检查与监督,就能做好安全工作,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这是不切实际的。做好安全工作,在现阶段,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现场检查与监督要加强,安全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也要不断进步,不能将安全工作与其他工作割裂开,不能仅从安全工作的角度观察安全工作、解决安全问题。企业要考虑的是怎样系统的推进企业各方面的工作的进步和完善,而不仅仅是让安全管理部门忙于检查监督。没有其他各方面工作的夯实和进步,企业安全工作的现状就不可能改变,安全管理部门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济于事。安全管理部门忙于检查与监督,不仅仅是管理理念落后的表现,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企业管理的落后。
四、轻视安全技术管理,严重缺乏安全技术管理人才
因为我们上面讨论的各项问题的存在,人们观念的落后,重视经验、重视检查,由此造成有实际生产工作经验的老同志、老师傅被不断充实到安全管理部门来。这些老工人因其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而在现场检查、现场监督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但与此同时,正是由于安全管理部门大批老工人的存在,他们普遍地缺乏安全管理专业知识和宏观策划能力,使我们企业的安全管理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取得大的进步。事实上,在企业各部门,安全管理部门的层次是最低的,工程师最少,大学生最少,专家最少,一些人年纪大了被安排到安全部门,干部退下来了被安排到安全部门,一些人没地方去了也被安排到安全部门,基本不考虑合适不合适。而要安排一些人去生产部门、设动部门或者技术部门,一般就没那么容易,因为在人们眼里,这些部门是技术部门,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安全部门,不就是查查违章、落实落实安全措施吗,有什么技术含量?这不是一个两个人的看法,这是一大片人的看法,所以,长期以来,安全部门技术含量最低、技术人才最少、地位最低、老弱病残最多,以这样的一支队伍,要管理好我们这样复杂庞大的企业的安全工作,可能吗?安全管理部门作为一个管理部门其实不具备管理的人才条件。我们的企业是这样,其他企业也是这样,这样的人才队伍,造成了我们与先进国家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巨大差距,以这样的队伍要扭转我们目前安全工作的严峻局面是不现实的。我们需要建立这样的理念,安全是一门技术,是一项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安全管理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我们在选配人员时要不断地更新目前安全部门的人员结构、知识结构,最终造就一支技术精通、知识全面、视野广阔、管理系统的人才队伍,依靠这样的队伍,才能真正实现安全第一的方针。
五、注重本企业管理,轻视相关方管理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做好安全工作就是做好本企业的安全工作,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分析事故原因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事故是在直接作业过程中发生的,而承包商的违章、违规经常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施工作业的现场安全管理作为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一直是我们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尽管我们加强了现场管理,制订了各类管理办法,但进步并不显著。承包商自身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企业安全管理的好坏,因此,在我们管理进步的同时也需要承包商管理进步的支持,而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对承包商自身管理的进步没有作为。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对企业各方面的要求也日益严格。企业不仅要做好本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安全业绩,包括承包商在内,企业各相关方的安全业绩也影响到企业自身。我们应该与各相关方一起努力,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只有各相关方的管理水平提高了,我们自身安全业绩的进步才有可能。
第二篇:传统商业模式的弊端
传统商业模式的弊端
传统商业的发展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业态也非常丰富,有专业商店,百货店,超级市场,方便店,储物店等。每一种业态的出现都有其必然性,同时对原有的业态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而无店铺商业模式的出现就给传统的店铺零售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新兴的无店铺商业模式相比,传统的店铺零售模式有着许多的弊端与不足。
一、传统商业模式在生产制造方面的弊端
由于传统商业模式中制造商直接面对的并不是消费者而是中间商、零售商,所以生产商并不能第一手了解到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评价及建议、要求;从而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二、传统商业模式在运输环节上的弊端
从生产商到中间商到零售商最后到消费者的售货模式明显不能再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因为这种传统的模式与生产商直接到消费者的无店铺模式相比较,造成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就拿水果销售来说,传统的销售模式中水果从很远的地方运到中间商再到零售商,在这个运来运去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交易的成本而且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许多的水果在搬运过程中坏掉。)
三、传统商业模式在成本上的不足
由于其在生产运输环节的不足,使其交易成本增加,最终导致由产品价格高而使其竞争力下降,这都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
四、传统商业模式在销售方面的不足
随着人们的时间观念的增强及社会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采用传统的购物方式买东西。因为传统的购物方式既花费时间又花费精力而且并不一定能够买到中意的商品。而传统的销售不仅在消费者方面不讨好而且销售商还要雇佣一大批销售人员,这无疑又增加了销售成本。所以在销售方面传统商业有着其无法避免的弊病。
综上所述,与新兴的无店铺商业模式相比,传统的商业模式存在着许多的无可避免的弊端。
信管一班田楚权 学号2011126010005
第三篇:传统课堂的十大弊端
传统课堂的十大弊端
著名学者袁振国先生在其著作《课堂的革命》中对现行课堂作过深刻阐述:“传统课堂造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至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
传统课堂主要是以教师的主动讲授和以学生的被动反应为主要特征,教师往往注重通过语言的讲述和行为的灌输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倾向突出,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习惯性地忽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死板,教师搞“一言堂”,学生的学习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尊重,即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看法,也往往不敢表达。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无视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正常需求,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一、单调的“标准化”导致固步自封
传统课堂的“教”,多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愿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于是,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过去我们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样教,特别是有人听课时,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把听课者的眼球吸引到老师这里来,怎样把老师的看家本领在一节课上都展示一下,教师的主角意识浓厚,表演欲望太过强烈。老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由于教师课前忽视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教学起点有时不相吻合,等到上课时,好多东西都是学生早已知道的,很难看到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很难看到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二、统一的“程式化”导致创新匮乏
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致出现了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外”的现象。现行普遍的课堂是一种在课堂纪律支配下的课堂,教师强调纪律的严肃性,纪律的一致性,纪律的不可逾越性。岂不知这种冰冷的纪律往往成了限定学生听课行为的障碍和樊笼。教师精心制定的教学或行为规范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了。过分的规矩,更扼杀了学生们潜在的创造才能,压抑了学生们的思想情感,以致使学校、教师成为学生心灵残障的制造者。
传统课堂教师居高临下,学生则处于一种无形压力的包围中。老师讲课时,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时,学生们要举手征得老师的许可方才回答。有些人甚至以自己高压下形成的准军事化管理作为成功的典范,炫耀的资本。事实上,那种统一规范、整齐划一的场面下的孩子,在整日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生活在一种神圣与威严中,生活在一种压抑与束缚中。报刊所载教师在公开课上为追求举手效应安排学生会的举右手,不会举左手的造假例子,教师在公开课上解决了学生所有“问题”,而致使学生什么都“懂”了,最后没有一个学生提问、质疑的例子,冰雪融化后只能变成“水”的例子,值得我们反思。
三、纯粹的“应试化”导致枯燥乏味
“用简单的升学指标管理学校教育”、“畸形的德育”,这是张志勇首先提到的应试教育两大弊端。他调研时曾在某学校内看到一个小黑板,上面写着:“世界上有四种人:人渣、人手、人才、人物,你要当哪一种人?我们不能成为贵族的后代,但我们可以变成贵族的祖先。”“这是当前很多见的励志教育。我们已经把励志教育极端化了!”张志勇说,在这种情况下应试教育强调的是“两眼一睁开始竞争”,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极端功利化、自私化、庸俗化的,带来的是责任感的缺失。
传统课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是掌握教师所交给的知识,会做题,考试能够取得好成绩;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基本上是看教师的教学成绩。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造成的恶果是: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与积极性,使学生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与品质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与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受到了极大影响。
四、极端的“功利化”导致压抑人性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进行的是一种“颈部以上”的学习,它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养,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
学生普遍反映上学不幸福,而且这样的状态不能被教育者关注和理解;学生学习的动力主要是外部,更多的来自分数的压力,而不是来自对知识内在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这是传统课堂的两大悲剧。不可否认,传统课堂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了梦想和激情,变得麻木、呆板;二是失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变得惰性;三是失去了学习的主动习惯,变得低能;四是失去了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品质,变得少年老成。
五、流行的“填鸭式”导致疲于应付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个体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信息交流处在一种不畅通的状态,课堂上很少看见人际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
教师的“一讲到底”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师生“一问一答”剥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对教学的评价往往注重的是结果,评价的手段是单一的考试,评价依据是考试分数。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们为了考个好成绩,排个好名次,只好在挤学生上下功夫。逼着学生每天写多少字,做多少道题,背几个定义,抄几段课文„„在书山题海面前,学生忙得昏头转向,无所适从,只好“地理(老师)来了背地理,数学来了做习题,英语来了抄单词„„”如果一闪空,没有老师的指示,学生反而楞着不知干什么好!
六、“重结果轻过程”导致舍本逐末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教师在预设教学过程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应该如何将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学习给他们留下的只是消极的体验,甚至有的学生从此不再喜欢学习,甚至产生一进教室就头疼的毛病。
传统的教学特别关注结论的记取,却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它试图走一条捷径,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最高的效率传递给学生,教师习惯于将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无需动手实践就可以快速地将知识存储于自己的大脑。这种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力,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与个性的摧残。
七、“重教法轻学法”导致南辕北辙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学习者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过多强调的是如何教。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着“教什么”,而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限泾渭分明。课程内容由政府和学者专家判定,教师的职责是踏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是课程的实施者,很少有机会发挥自主性,只能跟在课程计划的后面亦步亦趋,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
教师不是“用教科书教”,而是“去教教科书”;在教法上,不是多种媒体综合运用,而是单一地讲授;不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而是“以传授知识为核心”;不是“学生本位”,而是“教师本位”,没有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八、“重灌输轻探究”导致浅尝辄止
多少年来,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是循着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采用一连串的追问,牵着学生亦步亦趋地接受一个又一个结论。在问题的设计上,往往过细、过窄、缺乏思考价值,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正是所期望得到的答案时,教师便会立即抓住,如获至宝地加以肯定或赞扬,于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也就此画上了句号。即便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空间,但常常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无疑在客观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与发展,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模仿性和依赖性。
教学中的每一步都由教师领着学生走,教师好像是导游,拿着旗子在前面喊,一队学生跟着走,无法停下来按自己的需要去观赏,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可谓走马观花,没有切身体会。概括起来讲,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下面几多几少: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批评指责多,鼓励表扬少。
九、“重教材轻学生”导致兴趣丧失
传统课堂的公开课总是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还美其名曰“尊重课本”。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敢随便处理。好多教师甚至成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传话筒,他们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最大特色是“教教科书”,教科书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考试主要测试的是教科书上的内容,这导致掌握教科书的程度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力图将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纳入自己的预想中,教学过程也就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当设计的环节完成以后,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算完成了,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怎样去掌握,掌握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要到考试时看学生“复制”知识的效果如何才知道。因此,传统教学缺少活力,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
十、“重知识轻能力”导致眼高手低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是学习的结果,而知识掌握的过程和能力形成的过程才是学习本身。孩子的大脑就是一片肥沃的土地,知识是用来思维的元素,知识就是种子,思维就是耕种,只有当我们把知识用思维耕种到大脑里的时候,知识才能变成力量,否则就是无用的垃圾在大脑里的堆积。现在社会上浮躁的风气,愈演愈烈的功利主义,使人们把目光全部集中到成绩和考试上,忽略了人性;学校盲目追求知识,追求升学率,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教师只为高考而教,学生只为高考而学,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规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本该围绕学生展开,可传统课堂上缺少尊重意识和服务意识,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种种权利,不给学生以选择权。学生们在课堂上得不到平等,得不到对话,得不到表现自我的机会。传统课堂束缚人的思维,压抑人的求知欲望。教育不是以压抑、管制和约束的方式去调教、干预、统治学生。教育应该“按照儿童的方式”,这样他们的天性才会自然展现,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热情。
第四篇: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弊端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弊端
1、以教定学。
过去我们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样教,特别是有人听课时,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把听课者的眼球吸引到老师这里来,怎样把老师的看家本领在一节课上都展示一下,教师的主角意识浓厚,表演欲望太过强烈。老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由于教师课前忽视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教学起点有时不相吻合,等到上课时,好多东西都是学生早已知道的,所以课上显得老师非常紧张、被动。所以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很难看道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很难看到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2、以本为本。
我们以前讲公开课总是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还美其名曰“尊重课本”。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敢随便处理。好多教师甚至成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传声筒,他们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
3、教路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教”,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于是,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4、学法单一。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个体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信息交流处在一种不畅通的状态,课堂上很少看见人际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5、目标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进行的是一种“颈部以上”的学习,它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养,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教师在预设教学过程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应该如何将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所以六年学完,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数学学习给他们留下的只是消极的体验,甚至有的学生从此不再喜欢数学,甚至产生终身不再学习数学的念头。
6、问题单一
多少年来,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是循着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采用一连串的追问,牵着学生亦步亦趋地接受一个又一个结论。在问题的设计上,往往过细、过窄、缺乏思考价值,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正是所期望得到的答案时,教师便会立即抓住,如获至宝地加以肯定或赞扬,于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也就此画上了句号。即便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空间,但常常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无疑在客观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与发展,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模仿性和依赖性。
教学中的每一步都由教师领着学生走,教师好像是导游,拿着旗子在前面喊,一队学生跟着走,无法停下来按自己的需要去观赏,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可谓走马观花,没有切身体会。
7、评价单一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是掌握教师所交给的数学知识,会做题,考试能够取得好成绩;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基本上是看教师的教学成绩。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造成的恶果是: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与积极性,使学生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与品质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与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受到了极大影响。
概括起来讲,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下面几多几少: 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批评指责多,鼓励表扬少。
第五篇:关于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思考
关于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思考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往往会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带来极大的阻碍。认识这些模式的弊端并予以克服,将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实现突破性进展的理念。I.从教学目标分析有如下弊端:
1.教学目标的单一性——认知目标独尊而人格目标、情感目标缺失;知识目标凸现而学力目标缺失。
2.教学目标的划一性——对存在差异的教学对象实施同一教学目标,漠视学生的个体需求。
3.教学目标的规约性——严格限定课堂教学目标,钳制了课堂教学丰富的动态生成性。
Ⅱ.从教学活动分析有如下弊端: 1 课堂教学是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单调乏味的理性活动,缺失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缺失应有的人文关怀。2 崇尚“教师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听得明明白白”的教学境界,使学生缺失应有的学习过程——存疑、选择、批判、探索、想象、创造。
3、学生课堂自主活动整体缺失——学习内容的强制性、认知活动的局限性、思维过程的依赖性、课堂交往的单向性。
4、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为接受学习,普遍缺失体验性学习方式和研究性学习方式。
5、教学活动缺失支持创新学习的心理卫生环境——宽松、愉悦、民主、和谐及高评价、高激励。、Ⅲ.关于传统教学的弊端可作如下描述性评价:
在这种传统教学中,我们只看到功利的浮躁而看不到精神的升华;只看到知识的积淀而看不到对探索的渴望;只看到记忆与理解而看不到质疑与批判;只看到按成人对世界的理解被强行塑造而看不到创新潜质火花受精心呵护;只看到“学会”的成果而看不到“会学”的收获、“乐学”的体验。
我们九鼎教育一直致力于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带着积极性的去学习,去思考。真正做到认识目标,情感目标,知识目标的综合培养,并采取因材施教的原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最适合的方式,与学生沟通,从而取得潜能最大的开发。
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疑、选择、批判、探索、想象和创造。充分的展现每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我们拒绝教学过程中学习内容的强制性、认知活动的局限性、思维过程的依赖性、课堂交往的单向性 并且,我们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Ⅳ、关于课堂教学的评价:
⑴不在于学校安排了多少课程,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探究欲。
⑵不在于教师讲授了多少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能否提出更多的为什么。
⑶不在于教师的教法如何精益求精,而在于学生课堂中是否有主动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
⑷不在于学生接受和记忆了课本中多少内容,而在于他们有多少质疑和反思。
⑸不在于课后布置了多少作业,而在于孩子们课外能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心灵的空间。
⑹不在于学科考试得了多少分,而在于孩子们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信心。
⑺不在于孩子们有多少琴棋诗画的艺术特长,而在于他们是否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真善美的渴望。
⑻不在于教室悬挂了多少名人名言的条幅,而在于学生们对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和事有多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在对课堂教学的改善探讨过程中,不少名家的论述对我们认识真正有意义的课堂很有帮助,并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顾泠沅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际过程,用两三个指标来评价无比复杂的课堂是非常困难的,他认为叙事式研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方向。
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形式化和教条化是窒息新课程改革的两大杀手,片面追求教学手段的形式(如多媒体,合作学习,实践性体验等)而不考虑是否需要运用和运用是否合理。
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要淡化公开课,提倡研讨课,而研讨课应该是真实的、不刻意粉饰的、值得反思的、有待研究的课。叶教授说:“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
张民生教授认为:那些脱离日常水平和条件的教学课例,作为研究课还可以,作为示范课就不能提倡,没有推广可能性的公开课是没有价值的课的”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