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工作分析中存在的弊端
传统工作分析中存在的弊端
工作分析是对每一位职员的工作职位进行信息收集,记录的过程。它包括实地观察雇员的工作流程,与职工交谈了解其工作,以及从该雇员的同时和上级主管那里证实所获得信息的真实性等步骤。工作分析的结果是职位说明书——对该雇员的职责,责任及资格条件的书面说明。
传统上,职位说明书把所有的职位依照工作类型、技能层次与所属机构等加以分门别类地管理;同时,为了保护雇员的权利,并提高部门的效率,职位说明书从制度上确保“位得其人”——即为各个职位甄选事宜的人才,并保证雇员能够基于其资格被公平赋予薪酬。然而,在我看来,传统职位说明书未能把职位管理、工作管理和雇员管理协调起来。
1、现存传统职位说明书存在弊端:
(1)、它不能适应组织使命变化所要求的弹性工作分配过程,因而最终会妨碍雇员有效地分配到工作中去。随着工作分析日趋“精细化”,导致过多的职位分类与工资制度同样变得日益繁琐。它会导致过多的职位分类及技术层次的产生,人们被冻结在一项工作职位之中。在等级森严的职业阶梯中,必须有低一级职位的工作经验才行,而不管其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知识是否足以证明其能够胜任更高的职位。雇员们初始的职位说明书牢牢束缚着他们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也就是说,传统的职位说明书创设了工作任务和组织的一种人为静态视像,但实际上,工作会随着组织目标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2)、从管理者来说,传统的职位说明书也是无效率的,因为它既不能达到预定的绩效目标,同时也未能证明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绩效标准和最低资格之间究竟存在什么紧密的或可行的关系,而这种关系,被人为是组织中雇员高效工作的前提。
传统职位说明书在组织与其雇员之间,建立了一种具有明显官僚层级色彩和控制导向的关系模式,它反对组织管理中的雇员参与及雇员的“主人翁”角色的建立。虽然,传统的职位说明书在一定的程度上有一定的灵活性,有可能为主管者提供了变通的空间,但却没有为雇员留下让任何通过表现其特定技术能力以改变其工作的余地,这种弹性是单方面的,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控制。
另外,对于“所有的任务同等重要,还是其中的一些任务比其他更重要?工作任务是持续均衡出现,还是在特定的时间需要做更多的工作?雇员能够得到哪些书面指标或管理上的指示帮助其完成工作呢?”等问题雇员依旧难以得知。由于它使用于一系列职位,所以涉及的工作任务,工作要素的描述必然是含糊不清的,仅对工作职责的概括性说明是不够的。还需要补充、说明对有关该工作环境状况的详细信息,使职位申请者或雇员认清自己的角色。这也就是主管者必须运用一个定位或工作调解期,以教导雇员们如何工作才能切实适应组织任务的需要的原因。
而且,管理者的职责是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使雇员高效工作。但是组织并不存在什么明确的标准,用来衡量雇员工作职责的最低限度可接受的绩效,在所有服务数量、质量或时限未明确界定之前,难以履行其职责,这对管理者是十分不利的。绩效标准的设立于评估并非容易的事情,除非把各种环境的变量考虑进来。然而,这又是难以达到的。这里有一个例子,可以加以说明:对一个推销商而言,要他在年工业增长率达20%的时期,保证其推销为10%的年增长率,这并不困难,难的是要他在市场低迷时期保证同样的增长率。
(3)、传统说明书对职位管理更加有效,而不是设计之初所设想的有效地保证工作和雇员的管理。它在组织任务,绩效标准,最低资格要求之间缺乏明确关系,以及对工作性质缺乏清晰说明,降低了职位说明书对首长、管理者及雇员的效用。
对首长不利:传统工作分析只关注人力的投入的描述方式,未能显示出组织生产力的产出状况和设计目标。因此不能有助于首长对产出的分析。
对管理者不利:他们不能利用这种职位说明书去直接对人员进行甄选、定位、目标确定以及绩效评估等活动。如果依照传统职位说明书设立的尖端职责说明和资格要求职位选出最合适的人才,还需对聘任者进行定位培训,以使其清楚理解适宜于特定组织环境的职位说明。
对雇员不利:他们一般也无法直接利用传统职位说明书为其角色定位,并改善绩效或促进自身职业发展。职业说明书仅仅为他们提供了工作职责的一个大体框架,他们必须等到被雇佣之后,才能弄清具体工作环境状况及绩效标准。这会诱发雇员与组织的不稳定情绪;而且对雇员自身的职业发展也无益,它没有之初雇员如何提高任职资格才能符合满意工作绩效所要求的技能改善。
但是职位说明书在一系列人事管理制度中仍然有其保留价值,所以应该对其进行改进。既然前面说它对职位管理更加有效,那么,我们就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其更加适合管理者及雇员们的需要。
改进了的职位说明书应该包含下列信息:
(1)任务。对工作而言,什么职责最重要。
(2)工作条件。那些事情可以使工作更加容易(诸如封闭式监督或者为工作提供书面指南)或更困难(如面对愤怒的顾客或处在恶劣的物理环境下)?
(3)绩效标准。是否能够为每一项任务从数量、质量或服务时限等方面设立客观合理的绩效水平?
(4)知识、技能和能力。
(5)资格。为确保雇员获得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需要怎样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以及其他资格?
以上改进强调了工作管理和雇员管理的关系,并不是强调职位管理。他们更加关注组织的产出(某项工作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而非投入(组织当中应该设置哪些职位)。结果导向的说明书更加适用于工作和雇员管理。它给出了组织对雇员的预期,还促使管理者及雇员认识到,不管绩效标准还是知识,技能和能力,均要视具体工作条件而定。
2、现存传统工作分析方法存在弊端:
传统工作分析的方法均有一个基本缺陷——它们关注的重心都是工作岗位或职位的相对价值,而不是与机构使命相关的工作的相对重要性,或雇员绩效的相对质量。这种分析方法强化了组织当中的官僚等级化倾向,缺乏创新精神,阻碍了雇员的内外关系的形成,发展与革新,以及妨碍了雇员的使命的定位。雇员们倾向于关注机构内部竞争,以获取晋升与工资增长的机会,而不是强调关注顾客与任务。由于工作分类与评估制度把工作职责或关系中的任何变动均与机构内的地位及工资的可能变化联系在一起,故而遏制了组织的变迁。
当前至少存在三种工作分析方法来代替传统的方法。(1)品位制度。
其不用于传统工作。分类与评估(职位分类制度),其重心不再是某个职位的职责,而是雇员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它的等级是根据人而非职位划分的,因此,雇员可以在机构内部自由流转而不影响其工资或地位。同时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的特定技能来配置人,更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
但它也有缺陷,它依然需要对总的认识预算分配进行控制,其手段是设置员额限制和平均职等限制。雇员将继续关注机构对其的分配,因为这被视为是升迁到更高品阶的必要前提。
(2)市场模式。
为了完成机构任务,管理者可以根据其需要雇佣的雇员、雇佣的数量来决定工资水平。雇员(及其管理者)全部基于短期绩效合同得到聘用。
市场模式常用于私营部门,它还常与职位评估制度一并使用。私营部门并不像公共部门那样,有来自外部地行政的和立法的控制,但是,不管政治性质的职位还是合同性质的职位,都要以此为基础。这对公平问题进行了争论。(3)宽带制。
它将职务安置在宽幅的职业分类表和少数的薪资带中,在宽泛的区分区域之内,管理者拥有自主处置权限,而不必就无休止的重新分类等要求,取得人事部门的批准。同时,减少了雇员的职业流动阶层,从而使其职业发展变更为清晰。
它是几种管理方法的折中,既保留了工作评估的优点,同时又力图保证会工作管理的灵活性。但在宽带制制度下,一般工资给付会超过上级规定的工资水平。于是,我们会看到,管理者抵御外在的压力:他们力图在可控制的预算范围内,使这一制度得到有效运行。
第二篇:传统国库支付制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一、传统国库支付制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1、在财政资金使用上缺乏对预算单位的事前监督和事中控制。由于预算单位重复和分散设置帐户,财政资金流经环节过多,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缺乏全过程有效的监督。单位自行管理银行帐户的使用,并拥有资金实际支配的决定权,导致支出行为随意性较大,资金在使用中被各种挤占、截流、挪用财政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项目资金,往往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短斤少两”。财政部门只能依赖各支出部门的财务报告进行事后审查监督,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支出过程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发现问题往往是“事过境迁”。
2、、、财政资金层层拨付的繁琐程序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传统的财政资金分配是先由财政部门拨付到同级单位主管部门,再同主管部门层层拨付,经多道程序最后才到用款单位或供商,资金到位慢,也为一些单位挪用资金提供了机会。会计集中核算,财政部门不再把资金拨到主管部门,而是直接拨到会计核算中心账户,主管部门再通过会计核算中心转拨到用款单位或供应商,这在一定程度减小资金拨付环节。但财政资金仍需进行二次分配,导致资金在一定时间内大量沉淀,不利于财政资金的集中调度使用。单位各项资金虽纳入核算中心统一账户,但资金调度权由单位自行掌握,主管出于种种利益考虑,习惯上还是愿意把资金集中在本部门多留一段时间,这样没有根本解决财政资金到位慢,主管部门截留、随意分配资金的问题。
3、、资金分散支付和存储,容易造成财政资金大量滞留在预算单位帐户上,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变相加大政府运行成本。由于各单位资金都有逐渐支付的过程,预算资金按期拨付,在各单位分散保存的情况下,必然会使大量财政资金分散在各单位形成大量财政资金沉淀,并在银行低息存储。而财政部门加快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往往缺少资金,却反过来还向银行高息借贷,加大了政府的运行成本。
4、、财政资金运行的信息反馈迟缓,支付过程不透明,支出信息只能事后只能经过层层汇总后得来、难以及时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准确依据。因为财政资金大量分散于各单位、各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银行帐户,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无法全面了解整个财政资金的运转状况,难以对财政和宏观经济形势做出及时、准确判断。
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意义。国库集中支付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根本举措,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必然要求,是“三个子”的核心内容,是“三位一体”财政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预算执行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具体体现。为进一步加大县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推进力度,摒弃传统体制下形成的预算单位多重设户、财政资金分散支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发展体制。完善国库集中收缴运行机制,进一步扩大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范围,进一步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程序和相关制度办法,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势在必行。
第三篇:分析投资银行发展存在的弊端
分析投资银行发展存在的弊端
一、我国投资银行存在的问题
1.证券经营机构数量多,资产规模小,国际竞争力不足。除大商业银行主办的少数几家证券公司以外,大多数证券机构资金均在1亿元以下,平均只有3000万元。这样小的规模自然难以承受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不利于自身的发展。我国投资银行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够长,投资银行业自身不能进行有效的资本积累,也是造成自有资本少的重要因素。截止2012年底我国共有证券公司114家,证券公司数目虽多,但大都资本规模偏小,竞争实力较弱。截止到2011年,按可比货币口径计算,中国券商总资产规模约为美国投行的5.3%。投资银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资金数量对业务空间有相当大的影响。资本资产规模小必然导致抗风险能力不足,开拓新业务能力弱,无力开拓国际市场同时也限制了其抵御国际竞争的能力,从而制约了我国投资银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2.业务品种单
一、结构趋同化,创新能力不足。当前国外著名的投资银行业务范围十分宽泛,品种也表现出多样化趋势。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主要业务局限于承销、和经纪业务,而对新型投资业务,如财务顾问、战略咨询及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新型金融业务(如期权、掉期等)等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业务单一的情况加剧了一级市场的争夺战,而逐渐恶化的竞争环境又进一步弱化了我国本土投资银行在其他业务方面的发展动力。创新能力的不足使得投资银行应有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难以引导资金的正确流向。
3.缺乏精通投资银行业务的专业人才。投资银行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在投资银行里最宝贵的资产是人才。我国投资银行从业人员不少,但专业人员和高素质管理人才却很少,使我国投资银行综合竞争能力不高,无力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再加上一些投行业务部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尽健全,往往丧失了引进大量高级人才的机会。特别是由于一些券商的领导意识淡薄,既忽视了投行人才素质的培育,又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从而使投行业务的发展失去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发展我国投资银行的对策建议 我国投资银行应当充分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投资银行的成功经验,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1.加紧推出《投资银行法》,合理规范投资银行业务开展,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制定专门的《投资银行法》,规范投资银行业务行为规范,严控内幕交易的发生,适当放开券商和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加强行业内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并有利于行业自律规范,创造有利于混业经营及其监管的法律环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主要通过增资扩股、兼并重组和公开发行股票等方式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降低股权的集中度,提高股权的流动性,使股权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积极引入先进管理思想,及时建立起以客户为导向的部门设置方法、大部门架构、扁平化、柔性化、团队工作、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权模式(即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投资银行组织结构。
2.提高行业集中度,多渠道扩充资本金,提高竞争力。美国投资银行的市场集中度较高,形成以超级投资银行为核心、中小投资银行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多层次格局。借鉴美国投行经验,国内出台政策鼓励投行之间的并购重组,整合优势资产,通过公司合并、改制上市、组建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等措施来提高我国投资银行业的集中度,提高在国内以及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3.准确定位市场,不断开拓创新业务。巩固发展传统业务,加快业务创新。对交易方式、服务内容、承销品种上都可以进行创新,紧接国际形式,配合国内制度进行规范操作,提高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积极参与企业并购、资产重组等现代投行核心业务,随着最新修订的《证券法》实施,企业并购、资产重组将成为我国券商的核心投行业务。企业并购、资产重组正是当前的社会“热点”,也应该成为券商业务发展的重点。努力拓展投资银行海外业务,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跨国并购越来越频繁,这使得投资银行的运作空间越来越大,如为企业跨国并购、反并购、买壳上市提供专业化服务和融资安排;运用国际金融市场上丰富的金融衍生产品为企业融资、规避风险、套利。
4.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化人才。资银行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投资银行在有效控制风险、开拓新业务、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竞争能力等方面都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投资银行人才。摩根斯坦利在世界各地仅研究分析员就有500多名,每年研究所花费的资金就高达3亿美元。一方面,我们要吸收先进的激励体制,通过晋升、高福利、股权激励等方式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不断加大对员工的在职培训力度,还可以通过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培养大量的储备人才。
三、结语
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和不断膨胀的市场规模,必然会带动一大批企业的兴起,而企业的兴起又必然会加大资金需求,从而促使中国从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向更为均衡的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转变。中国本土投行应行动起来,积极抢占国内市场,开发国际资本市场是我国投资银行发展的重要途径,走向国际化,可以在拥有比国内市场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通过与国外优秀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增强自身实力。
第四篇:传统商业模式的弊端
传统商业模式的弊端
传统商业的发展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业态也非常丰富,有专业商店,百货店,超级市场,方便店,储物店等。每一种业态的出现都有其必然性,同时对原有的业态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而无店铺商业模式的出现就给传统的店铺零售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新兴的无店铺商业模式相比,传统的店铺零售模式有着许多的弊端与不足。
一、传统商业模式在生产制造方面的弊端
由于传统商业模式中制造商直接面对的并不是消费者而是中间商、零售商,所以生产商并不能第一手了解到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评价及建议、要求;从而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二、传统商业模式在运输环节上的弊端
从生产商到中间商到零售商最后到消费者的售货模式明显不能再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因为这种传统的模式与生产商直接到消费者的无店铺模式相比较,造成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就拿水果销售来说,传统的销售模式中水果从很远的地方运到中间商再到零售商,在这个运来运去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交易的成本而且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许多的水果在搬运过程中坏掉。)
三、传统商业模式在成本上的不足
由于其在生产运输环节的不足,使其交易成本增加,最终导致由产品价格高而使其竞争力下降,这都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
四、传统商业模式在销售方面的不足
随着人们的时间观念的增强及社会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采用传统的购物方式买东西。因为传统的购物方式既花费时间又花费精力而且并不一定能够买到中意的商品。而传统的销售不仅在消费者方面不讨好而且销售商还要雇佣一大批销售人员,这无疑又增加了销售成本。所以在销售方面传统商业有着其无法避免的弊病。
综上所述,与新兴的无店铺商业模式相比,传统的商业模式存在着许多的无可避免的弊端。
信管一班田楚权 学号2011126010005
第五篇:传统课堂的十大弊端
传统课堂的十大弊端
著名学者袁振国先生在其著作《课堂的革命》中对现行课堂作过深刻阐述:“传统课堂造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至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
传统课堂主要是以教师的主动讲授和以学生的被动反应为主要特征,教师往往注重通过语言的讲述和行为的灌输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倾向突出,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习惯性地忽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死板,教师搞“一言堂”,学生的学习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尊重,即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看法,也往往不敢表达。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无视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正常需求,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一、单调的“标准化”导致固步自封
传统课堂的“教”,多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愿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于是,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过去我们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样教,特别是有人听课时,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把听课者的眼球吸引到老师这里来,怎样把老师的看家本领在一节课上都展示一下,教师的主角意识浓厚,表演欲望太过强烈。老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由于教师课前忽视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教学起点有时不相吻合,等到上课时,好多东西都是学生早已知道的,很难看到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很难看到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二、统一的“程式化”导致创新匮乏
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致出现了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外”的现象。现行普遍的课堂是一种在课堂纪律支配下的课堂,教师强调纪律的严肃性,纪律的一致性,纪律的不可逾越性。岂不知这种冰冷的纪律往往成了限定学生听课行为的障碍和樊笼。教师精心制定的教学或行为规范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了。过分的规矩,更扼杀了学生们潜在的创造才能,压抑了学生们的思想情感,以致使学校、教师成为学生心灵残障的制造者。
传统课堂教师居高临下,学生则处于一种无形压力的包围中。老师讲课时,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时,学生们要举手征得老师的许可方才回答。有些人甚至以自己高压下形成的准军事化管理作为成功的典范,炫耀的资本。事实上,那种统一规范、整齐划一的场面下的孩子,在整日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生活在一种神圣与威严中,生活在一种压抑与束缚中。报刊所载教师在公开课上为追求举手效应安排学生会的举右手,不会举左手的造假例子,教师在公开课上解决了学生所有“问题”,而致使学生什么都“懂”了,最后没有一个学生提问、质疑的例子,冰雪融化后只能变成“水”的例子,值得我们反思。
三、纯粹的“应试化”导致枯燥乏味
“用简单的升学指标管理学校教育”、“畸形的德育”,这是张志勇首先提到的应试教育两大弊端。他调研时曾在某学校内看到一个小黑板,上面写着:“世界上有四种人:人渣、人手、人才、人物,你要当哪一种人?我们不能成为贵族的后代,但我们可以变成贵族的祖先。”“这是当前很多见的励志教育。我们已经把励志教育极端化了!”张志勇说,在这种情况下应试教育强调的是“两眼一睁开始竞争”,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极端功利化、自私化、庸俗化的,带来的是责任感的缺失。
传统课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是掌握教师所交给的知识,会做题,考试能够取得好成绩;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基本上是看教师的教学成绩。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造成的恶果是: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与积极性,使学生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与品质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与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受到了极大影响。
四、极端的“功利化”导致压抑人性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进行的是一种“颈部以上”的学习,它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养,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
学生普遍反映上学不幸福,而且这样的状态不能被教育者关注和理解;学生学习的动力主要是外部,更多的来自分数的压力,而不是来自对知识内在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这是传统课堂的两大悲剧。不可否认,传统课堂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了梦想和激情,变得麻木、呆板;二是失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变得惰性;三是失去了学习的主动习惯,变得低能;四是失去了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品质,变得少年老成。
五、流行的“填鸭式”导致疲于应付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个体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信息交流处在一种不畅通的状态,课堂上很少看见人际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
教师的“一讲到底”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师生“一问一答”剥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对教学的评价往往注重的是结果,评价的手段是单一的考试,评价依据是考试分数。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们为了考个好成绩,排个好名次,只好在挤学生上下功夫。逼着学生每天写多少字,做多少道题,背几个定义,抄几段课文„„在书山题海面前,学生忙得昏头转向,无所适从,只好“地理(老师)来了背地理,数学来了做习题,英语来了抄单词„„”如果一闪空,没有老师的指示,学生反而楞着不知干什么好!
六、“重结果轻过程”导致舍本逐末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教师在预设教学过程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应该如何将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学习给他们留下的只是消极的体验,甚至有的学生从此不再喜欢学习,甚至产生一进教室就头疼的毛病。
传统的教学特别关注结论的记取,却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它试图走一条捷径,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最高的效率传递给学生,教师习惯于将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无需动手实践就可以快速地将知识存储于自己的大脑。这种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力,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与个性的摧残。
七、“重教法轻学法”导致南辕北辙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学习者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过多强调的是如何教。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着“教什么”,而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限泾渭分明。课程内容由政府和学者专家判定,教师的职责是踏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是课程的实施者,很少有机会发挥自主性,只能跟在课程计划的后面亦步亦趋,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
教师不是“用教科书教”,而是“去教教科书”;在教法上,不是多种媒体综合运用,而是单一地讲授;不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而是“以传授知识为核心”;不是“学生本位”,而是“教师本位”,没有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八、“重灌输轻探究”导致浅尝辄止
多少年来,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是循着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采用一连串的追问,牵着学生亦步亦趋地接受一个又一个结论。在问题的设计上,往往过细、过窄、缺乏思考价值,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正是所期望得到的答案时,教师便会立即抓住,如获至宝地加以肯定或赞扬,于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也就此画上了句号。即便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空间,但常常又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无疑在客观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与发展,致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模仿性和依赖性。
教学中的每一步都由教师领着学生走,教师好像是导游,拿着旗子在前面喊,一队学生跟着走,无法停下来按自己的需要去观赏,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可谓走马观花,没有切身体会。概括起来讲,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下面几多几少: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批评指责多,鼓励表扬少。
九、“重教材轻学生”导致兴趣丧失
传统课堂的公开课总是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还美其名曰“尊重课本”。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敢随便处理。好多教师甚至成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传话筒,他们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最大特色是“教教科书”,教科书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考试主要测试的是教科书上的内容,这导致掌握教科书的程度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主要依据教材与教参,力图将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纳入自己的预想中,教学过程也就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当设计的环节完成以后,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算完成了,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怎样去掌握,掌握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要到考试时看学生“复制”知识的效果如何才知道。因此,传统教学缺少活力,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
十、“重知识轻能力”导致眼高手低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是学习的结果,而知识掌握的过程和能力形成的过程才是学习本身。孩子的大脑就是一片肥沃的土地,知识是用来思维的元素,知识就是种子,思维就是耕种,只有当我们把知识用思维耕种到大脑里的时候,知识才能变成力量,否则就是无用的垃圾在大脑里的堆积。现在社会上浮躁的风气,愈演愈烈的功利主义,使人们把目光全部集中到成绩和考试上,忽略了人性;学校盲目追求知识,追求升学率,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教师只为高考而教,学生只为高考而学,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规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本该围绕学生展开,可传统课堂上缺少尊重意识和服务意识,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种种权利,不给学生以选择权。学生们在课堂上得不到平等,得不到对话,得不到表现自我的机会。传统课堂束缚人的思维,压抑人的求知欲望。教育不是以压抑、管制和约束的方式去调教、干预、统治学生。教育应该“按照儿童的方式”,这样他们的天性才会自然展现,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