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我国教育制度存在的最大弊端
当前我国教育制度存在的最大弊端
李建保:应该说我们国家这几年教育发展得比较快,教育制度也逐渐在完善过程中,但是相对于一些先进的国家、发达国家来说,我们的教育应该说起步比较晚,在走向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其中一个就是大众化教育直接面对人才市场,我们大学的响应速度比较慢一些,计划的色彩更浓一些。
我们国家现在总体要走向国际,我们在鼓励学生走向国际化的时候,我们培养的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还有些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另外一个,我们国家现在经济发展以后要做创新型的国家,我们培养的学生的创新能力还不尽人意。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岗位是不能满足我们就业人数的需要,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找不到合适的定位,大学生在就业上适应性上有需要改善的地方。
以上这几个方面明显的表现是我们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不够,还要培养国际型、应用型的人才。高考从死记硬背,从应考的教育要走向创新型的教育,这中间有些学生不能一下子转变过来,很多学生到了大学以后只适应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跟着老师去学。有的学生进了大学以后,如果大学管理不是很严格的话,学生就会找不到未来的目标,就很容易迷恋于网络,这是现在大学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些学生迷失了未来的人生方向,觉得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所以,如果能够让学生在大学里面找到自我,找到未来发展目标,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文化的认同感以及社会对他的认同感很重要。
我们重视的更多的是技能性教育,对于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做得还很不够。有一些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好,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偏激,在处理困难问题的时候束手无策,采取逃避的态度,有这样的问题学生如果在大学里面不能改变,那么走向社会以后就很容易被社会边缘化,很难进入到社会的主流,所以强调技能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加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教育,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社会建设者中的一分子。这方面也要强调学生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获得社会的承认,而不是只靠自己的学历去获得社会资源的配置。我觉得这种创业的精神应该是很强的,劳有所获才行,要按劳取酬,应该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奋斗精神,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获得更多自己生活和精神所需要的一些东西。我觉得应该鼓励这些,而不是拿文凭作为一种交换。
第二篇: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
中国教育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规定,中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形式、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等,由国务院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以及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者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
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国家教育考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并由国家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
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者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
国家实行学位制度。学位授予单位依法对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授予相应的学位,颁发学位证书。
各级人民政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开展扫除文盲的教育工作。按照国家规定具有接受扫除文盲教育能力的公民,应当接受扫除文盲的教育。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中国现行教育制度中存在的四大弊端
自从18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后,中国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便从传统文化学习的文质走向了极端外国文化学习基本全面流氓化,知识分子也不再“学而优则仕”,而是披上知识分子的外衣充当真正的文化流氓。这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剧,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从前面的简单论述中我们已经得出一个最基本的结论:中国的一切问题的根源就是中国教育制度。然而,中国教育制度究竟出了哪些问题?根据我们多年的研究,中国教育制度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个方面:
(一)、统考制度
统考制度包括初考制度、中考制度、高考制度、大学英语定级考试制度、职称英语考试制度、公务员考试制度等,这些制度成为束缚中国学子学习的枷锁,也是误导中国人学习的重要因素。在这些制度的约束和误导下,每一个中国人从6岁开始便失去了学习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和人生发展的自由,每一个中国人都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人们只会学习课本和考试,相当多的人变成有文凭无文化的“文盲”(进入学术权威或教育权威者甚至就是文化界的流氓和学霸)和人格不健全、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善于投机钻营和玩弄权术、贪图享乐的知识分子的败类。
(二)、英语学习制度
近二十多年来中国教育制度中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放弃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而进行全民英语教育制度。初考、中考、高考、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职称评定等待无论是什么专业都要考英语,从而使得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在英语学习和考试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头来还是用不上或忘得一干二尽。然而,作为教育基本价值取向的对人的教育(学会如何做人)方面却无人问津。人们从小不仅不重视修身,而且还鄙视有教养者—这是多么怪异的社会现象啊!
在全民英语教育制度下,人们从来不去过问《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春秋》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典籍,更不去从这些文化经典中承接修身之道。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悲剧,也是中国人民的悲剧,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剧,更是中国社会的悲剧本身及其一切悲剧的根源。
(三)、管学教一体化制度
中国教育中另一个致使性的制度问题就是教学者、研究者和管理者三位一体制度,即在学校里(包括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学术和科研机构)管理位置上的当权者既是教师,同时又是研究者。于是,学校和研究机构就形成了“当官
当教育权威 当学术权威”的利益追逐链。在此利益链中,学校和研究机构成了行政管理者尤其是当权者的天下,他们首先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行政权力,然后利用行政权力给自己评职称(教授和研究员等)、当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各种各样的代表教育权威和学术权威的社会兼职,最后将一切教育权力、和学术权力尽归于自己门下,并将一切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变为自己、家人和朋友可资享受的源泉。而那些真正老老实实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底层教师和研究人员却无法得到应得到的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他们只能拿着国家规定的微薄工资去支撑他们的教学、研究和艰辛的,甚至只能默默忍受着当当权者打工仔的苦难。我们的研究还发现,目前教育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下在于教研管三这就是中国目前教育体系中日益严重化的悲剧。
(四)、教学评估制度
教学评估制度的本意在于监督各个高校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事与愿违,教学评估的实施却导致了与其初衷背道而驰的结果:
1、教学评估不是评教学质量,而是评教学设施。
2、教学评估不是评教学水平,而是评准备材料。
3、教学评估误导了教学和科研的价值取向,分散了教师的教学精力和研究者的研究精力,将教师的工作误导到了做表面文章和评估材料的准备上,将研究者的工作误导到了抄袭成果和评估材料上,真正的教学质量和原创性科研成果廖廖无几,教育垃圾反而将真正的教学成果以及它的完成者逐出了教育界,而学术垃圾也反而将真正的学术成果逐出了学术界。
4、按照教学评估标准,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为了达标而大量、盲目“引进人才”。为了引进“教授”、“博士”,很多高校给引进的教授、博士以巨额奖励,这些教授、博士实际上并不具备真才实学,有的甚至边做一个教师或研究人员最基本的人品、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都不具备,但他们却一进学校就可以得到数十万元甚至价值近百万元房产、骄车和“科研启动经费”,而真正在一线兢兢业业工作了数年甚至数十年、教学经验丰富、学术研究能力相当强的教师反而受到压制和歧视,如果他们不能成为当权者的奴才,他们甚至连最基本的待遇都得到,更不用说能够得到诸如出版学术研究成果经费等这样的学术资源。
国外的教育
小学:
在小学,孩子在学校大量的时间是在认识字,阅读,老师经常把孩子们带到图书馆,让
他们看各种孩子们喜欢读的书或画册。老师给孩子们讲各种各样的 常识,带领他们参观大自然,了解大自然,讲解做人的道理,怎样懂礼貌,有爱心。直到三四年级以后,才开始学习数学知识,由于这个时候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比较 成熟了,学习的速度就比较快。在小学阶段,国外的孩子阅读的量要远远多于我们国内的孩子,而花在数学上的时间远没有我们国内的多。所以,和我们国内相比,国外的孩子比较成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比较强,而数学的基础知识没有我们学的深,学的那么多。
中学:
学生的课外活动非常多,初中才学我们国内小学五六年所学的数学,但是他们阅读量非常大,老师并不阻止孩子们交男女朋友,某种程度上是在引导和鼓励他们这样做。
很多西方国家高中课程里就有不少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而主修的课程并不多。选修课程种类很多,第二外语、艺术和戏剧、音乐、计算机、商课、建筑设 计、饮食健康教育等,还有一些国内高中必修的课程却被纳入他们选修课程,如:历史、地理、化学、生物等。选修课程是给上大学打基础,提早引起孩子对专业课 的兴趣,所以一般情况下,选修的课程都不难。不过,即使学生在报考大学选专业的时候,如果申请的专业跟高中的课程不相符,只要有足够的理由说明并有优秀的 成绩,换专业也非常容易,总之,国外的教育更人性化。几乎所有人都听说国外的学生压力小,这个压力小主要体现在课时少、作业少、竞争不那么激烈,考试压力小等方面。在西方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学习到 深夜,或者补课,参加课外辅导提高班等,绝对不是一个普遍现象。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今年上初三,每次拜访他的时候都没见过他学习,听朋友说,孩子回家前基 本上把作业都写完了。业余时间,孩子学钢琴,曲棍球和舞台剧表演。我总是能从那个活泼爱笑多才多艺的小绅士的身上看到希望。这跟我回国后看到学校的学生感 觉很不同。我没有具体算过西方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在学习上平均花多少时间,但一定远远少于国内学生学习的时间。可是,真正比起社会适应能力,个人素质,和快 乐程度等,我们却远远落后。
大学:
在国外,大一第一堂人力资源的课上,老师无意问起了谁打过工(这里包括兼职工作和志愿者工作),一个坐100多人的课堂上,50%以上的人都举 起了手,那个时候他们才18岁。国外高中的压力远远小于国内3年苦涩艰辛的学习生涯,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培养自己的爱好,或者参与社会实践。大学期间,绝大 多数的学生都会有兼职工作,几乎每个学校的学生会都很活跃,有各种各样的组织供学生选择,学校还有career center,称之为职业中心,为学生提供在读和毕业后的就业辅导和各种工作机会。相比较,国外的教育理念和硬软件设施培养出了更高素质的毕业生们。在国 外,读研究生的本地学生非常少,因为他们根本不需要通过更高的学历来找到很好的工作,(当然也有学生继续钻研深造的例子,这些人完全是出于兴趣,将来出成 绩的比率就很大),所以读研究生的大部分都是外国学生,中国学生居多,尤其是商科这样的热门专业,一个班上80%以上都是国际学生,中国学生占其中的 80%都不足为奇。
第三篇: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端是教师的一言堂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促进语文素质形成
我国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端是教师的“一言堂”,其实质是“先生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是封闭的、僵化的,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是教师“灌”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稍加发挥,不能问为什么,更不许怀疑。显然,实施这样的课堂教学,难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就此,我认为要科学地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形成,必须革除上述弊端,要最大限度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优化课堂教学,促进语文素质形成的前提是增强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决定整个课堂教学的指南,对施教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因此,要优化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发挥教学目标的真正作用,同时又要求教师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了解课标和教材要求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要学什么,要学到什么水平,然后确定全面、合理、明确、具体而又便于操作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仅教师要知道,还要让学生知道,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为依据,才能避免教与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样的教学才可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教学时,把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出示给学生,既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内化学习动机,又有利于学生自我矫正,还有利于教师在了解各类学生掌握目标的认识前提下,调节课堂教学深浅度,实施目标有效控 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标明确后,教师再认真去研究实现目标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师和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会明白自己所要完成的任务。所以,制定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乃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形成的前提。
二、优化课堂教学,促进语文素质形成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唯书”、“唯上”,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他们遇到实际问题不能独立思考,束手无策,这样的人才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见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社会的进步需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新一代,教育肩负着培育创新人才这一特殊使命。作为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要有所发现,要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对于学生“不合常理”的思维要加以指导和鼓励。就拿课堂阅读教学来说,不仅要让学生看到“雪”联想到“冬天”,还要联想到“春天”(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比如。在讲授《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说到愚公精神,我们常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像愚公那样子子孙孙搬山不止,这样算不算智呢?就此,可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果真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吗?不妨启发学生联想到,与其搬山,何不搬屋呢?又拿作文教学来说,教师要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设法引导他们在立意选材到语言表棕方面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拓展发散求异思维。如:说到“诚信”这一话题,学生往往都从“诚信不可丢或做人要诚信”这个角度来立意;说到“贫穷”这一话题,学生往往从“战胜贫穷或远离贫穷”这个角度来立意,而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掉过头来谈:“不诚不信不为过”,“贫穷也是一笔财富”这样立意更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只要有理有据,自然就能写出好文章。语文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独特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质。
三、优化课堂教学,促进语文素质形成要采用科学教学手段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双边活动来进行的,成功与否,它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我们要使学生乐学,就必须努力营造一种师生共享的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要鼓励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使之成为相互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介。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着眼于是否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上要有目的针对性地采用商量口吻与学生交流。教师只有把学生置于平等地位,尊重学生的选择,才能让学生愉快地进入学习情景。其次,课堂上教师要始终保持良好情绪。每一节课,教师要把微笑带进教室,课堂上要用和谐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可亲近感。学生喜欢这位老师,也一定会喜欢这位老师的课。再者,要营造民主和谐课堂氛围,教师还需一些鼓励语言,如有“你说得真好,连老师都没想到”“你的理解有不同之处,让人耳目一新”“没关系,你动了脑筋,相信你下次说得更好”等。民主和谐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学愉悦,从而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他们的语文素质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得到提高。
2、构建合作探究学习行为评价机制。构建合作探究行为评价机制,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积极性,指示方向,且可以控制、反馈和调节教学活动和鉴定教学效果,使师生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课程标准设计激励性评价机制,要让学生体会成功喜悦。在每一节课进行自主学习后,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进行自我评价,汇报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然后让学生互评,最后老师从激励角度给予肯定。在肯定成绩同时,要对探究学习中有不同见解,有创见的学生进行表扬,从而调动评价中的积极因素,激励自觉有意识有目的参与教学活动。
3、加强语文学法指导。优化语文课堂教学,须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很有指导意义:教是为了不教。显然这样的“教”就得教到点子上,也就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摸到门径,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境界。加强语文学法指导,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好一件事:选好例子,搞好演示。选例子就是选择最有训练价价值的典型例文、例句、例词等;搞好演示就是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总结规律、形成方法,然后把这一规律、方法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加强语文学习指导,其次是抓好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办法是讲一遍,指导一番,把行之有效的良好学习习惯介绍给学生。如每一节课,根据学习目标,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习惯:一是列好学习提纲,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的审美趣味及读写听说训练等方面支确定学习的内容。二是口诵心思,力求自解。三是按学习内容进行勾画批注,看学会了解哪些,疑难问题有哪些,当然,学习过程中不能胡子眉毛一齐抓,要记教学重点、难点、个人疑点等。
4、创设感染情境。创设感染情意,激起学生强烈地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优化课堂教学最有力手段。语文教材中,诗情画意的散文,情景交融的诗词,引人入胜的小说占相当比例,语文课堂教学可以通过鞭辟入里的阐述,丰富的意境,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以感染和熏陶,从而达到感知的目的。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倾注了作者真实丰富的情感,它能深深地感染读者。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激情地进行教学,可借助生动活泼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配以手势、表情等进行讲授,在情感的感染下,学生对学习自然会充满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创设感染情境,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一首境界开阔,气势磅礴的词,讲授时,我通过播放北国雪景的录相,把学生带入词的意境中去,感受词中辽阔雄浑的境界,学生毫迈激昂的感情就会很快被激发出来。课堂教学中只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美之所在,引导学生支发现和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定能收到可喜的效果。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只有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去优化课堂教学,才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才能有效地形成学生的语文素质。
第四篇:对当前中学生作文存在弊端的思考
对当前中学生作文存在弊端的思考
王云志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由于广大语文教师的辛勤劳动,中学作文教学积累了许多可贵的经验,为进一步提高中小作文教学质量作出了新的贡献。但就大面积学生而言,其水平仍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
从学生方面看
1、心理上。对于作文,学生普遍怀有程度不同的畏惧心理。“作文作文,听到就头疼”,怕写作文,又不得不写作文,背上了不轻的思想包袱。
2、内容上。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空洞的多、实际的少,半僵化的多、富有灵气的少,随大流的多、畅述个人观点的少,动辄编故事、说假话,这类作文约占一半以上;另一种是,能说真话、抒真情,但往往是苦闷、孤寂、失落、迷惘情感的渲泄,表现出一种青少年不应有的空虚消极心态,这类作文约占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
3、结构上。多数学生硬套范文,死守模式,记叙文总是那么几大块,平铺直叙,不少人甚至写成了“流水账”;议论文脱不了惯常的三段论,比较机械、缺少变化。
4、语言上。大多数作文八股调、学生腔,青少年说成人的话,不自然,不活泼,缺少朝气和活力。普通中学许多学生的语言不过关,错别字不少,病句较多,词汇贫乏,文气不贯通;即使是重点中学,也有不少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不理想。近几年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部分学生观念上的迅速更新跟语言表达能力的滞后产生了矛盾,语言跟不上内容表达的需要。有些学生囫囵吞枣地搬用新名词、新术语和港台流行歌曲中的某些词句,欧化的句式和朦胧的词语时有出现,搞得不伦不类,十分别扭。
后果是令人担忧的。现以1992年江苏省高考作文得分为例:一千份试卷的抽样结果是:记叙文平均分,理科为17.4分(满分为25分),文科为18.2分;议论文平均分,理科为16.7分(满分为25分),文科为15.4分。也就是说,作文成绩在60分至68分之间。浙江省平均分还要低。上了六年中学,最后作文只得了及格多一点的分数,这不可悲吗?要知道,上述两个省是文化教育比较发达的省份,平均分尚且如此,其他省份的成绩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
从教师方面看。
1、心理上。相当一部分教师视作文批改为一大包袱,费力多,见效慢,但又不能不改,无可奈何,精神负担沉重。
2、命题上。多数教师想出什么题就出什么题,计划性差,盲目性大;而所出的题目,多数不受学生欢迎。
3、指导上。教师在学生作文前极少作具体指导。讲评时的指导也多半是老一套,挑几篇好文章读一读,小结几句,就此了事;概念化地传授写作知识的较多,针对学生作文弱点作具体剖析的较少,有的教师甚至一学期不搞一次讲评,只给学生作文打个分,算作批改。失误的原因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说,有以下四点:
1、领导思想的片面性
这一条是关键。两个问题值得反思:①过分强调统一性。统一本是件好事,但统一总是相对的,暂时的,特别是在作文领域里。世界的丰富性和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任何事物都有个“度”,超过了“度”,往往容易走向反面。多数领导强调文道结合,这是对的;问题是,有些领导常常按“左”的一套,把“道”强调得过了头,而且对“道”的理解只允许有一种,这就容易导致僵化、生硬,从而无形中造成了一种压抑的气氛,不利于师生双方智力潜能的充分开发。②过于追求高标准。“高标准,严要求”本身没有错,但“高”和“严”落实到不同学校的不同学生身上,应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有些领导,借古人 1
之口,强调“取法乎上”。殊不知,此话是对已有相当水平的文人说的,而中小学是基础教育,作文训练应从最基本的东西抓起。脱离大多数学生的实际,一味强调“上”,以获奖作文或中考、高考优秀作文答卷作为学生仿效的范本,这无异于拔苗助长。要知道,在一个拥有两亿三千万文盲、全民文化素质偏低的大国里,教育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高标准”与低素质之间的巨大反差,决定了必须从绝大多数师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出发去考虑问题。2、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不少学校没有任何课外活动),教学的多数内容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大多数学生只会从书本到书本,而对多姿多彩的人生和纷繁复杂的世界缺乏应有的体验,这就难怪学生的作文空洞无物、无病呻吟了。狭小的天地限制了学生的思想。3、考试制度的禁锢
现行的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考试作文题怎么出,教师就怎么指导,只要能考上学校就行。于是,小学瞄初考,初中瞄中考,高中瞄高考,路子越走越窄。为了适应考试要求,为了确保作文“基本分”,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四平八稳,思想内容大同小异,基本格局千篇一律,形成了地道的新八股。
4、教师素质的偏低
全国有一批合格的、优秀的语文教师,但毋庸讳言,也有相当一批教师的素质偏低。他们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动辄不自觉地违背教育规律,其中不少人自己从来不写文章,或写不好文章,却给学生规定了不少条条框框,甚至不按他们的路子写,就被认为不是好文章,这在小学阶段的作文中尤为突出。不少教师不是顺应青少年的心理,放手让学生愉快地自由发挥,而是用各种模式去束缚学生。比如,造一个句子一定要用多少个形容词;写参观访问的访问,一定要如此这般开头,不这样就得不到好分数。在作文中,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不多,而他们不一定愿意写的东西又非写不可。难以言表的内心苦恼使许多学生在作文训练之初就失了兴趣,倒了胃口,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也由此而生。
基本的出路
从1988年下半年起,国家教委从振兴中华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这无疑是一项宏伟的战略目标,但要真正落实到全国每所学校、每个学生,其间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把作文教学归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是逐步改变现状的根本出路。这当中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认为,至少有这么几条:
1、加强理论修养,尊重客观规律
从教育行政的各级领导,到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马列主义哲学,坚决排除“左”的干扰,严格按认识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地制订教学目标,既正视目前中国的国情,又想到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更新观念,重视发展个性。我们时刻不能忘记两条常识:第一,教育是科学,不按客观规律去瞎搞,断无出路。第二,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促进大面积学生的提高,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只抓“尖子”,忽视多数,方向就偏了。领导认识对头了,教师水平提高了,就为问题的解决创造了前提;否则,一切都将落空。
2、经常面向社会,强化实际应用
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作家和小文人,所以应该使中学生从纯作文中解脱出来,联系现实生活,多搞应用写作,以适应现代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中考、高考的作文命题也应尽快朝这个方向转移,使作文反映生活,有益社会,而不是仅仅为了应考。这在近两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已有所体现,但所占比重较小,还需加快改革步伐。
3、狠抓语言训练,切实打好基础
不能眼睛朝天,把作文要求提得太高,而应面向多数学生的实际,先从基础抓起。错别字多,词汇贫乏,句子不通,就根本谈不上写文章。初中要巩固并逐步扩大识字量,努力消
灭错别字,同时积累和丰富词汇,并弄清句子最基本的结构,使之规范化。高中要在巩固上述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分析理解能力,逐步做到使多数学生的作文内容实在、感情真切、条理清楚。除生源很好的少数学校外,一般说来,在语文表达基本功尚未练好之前,不宜提出什么“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可以制订若干个训练阶段,一个阶段侧重抓好一种基本功,使之环环相扣,逐步提高。前一阶段任务没有完成,不要急于进入下一个阶段。4、不断改进教学,提倡灵活多样
对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首先要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保护其写作的积极性。在教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前提下,要放手让他们讲心里想讲的话,写自己愿写的事,同时辅之以适当的技巧指导。教师要大力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师生相互切磋,允许作文形式不拘一格,鼓励学生形成个人风格。在教学实践中,以下几点要引起注意:第一,要妥善对待两类学生。课内的重点一定要面向大多数学生,少数“尖子”的训练则通过办文学社等多种形式,放在课外进行。第二,要加强指导的针对性。作文讲评应举中等水平的文章来解剖,通过讨论,寻求提高大面积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第三,要冷静对待别人的经验。对任何经验都要作具体分析,因为任何一种经验的产生都有它特定的条件;一定要从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据实而思之,择善而从之,决不能生搬硬套别的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闯出自己的路子,才是一名脚踏实地的教师应取的态度。第四,要科学总结自身的经验。经过若干年的教学,每位教师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体会,其中有些是很可贵的;但显示教学成果的周期较长,所以决不要把零星的感想等同于经验,更不能急于事功,把仅在自己班上的某段时期内行之有效的做法轻易宣布为“××法”。真正值得推广的成功经验,必须以正确的教育理论作指导,并经多次实践检验,证明其有效。总之,应取科学的态度。5、重视对外交流,引进新鲜经验
在认真总结、推广国内先进的作文教学经验的同时,要适当引进国外作文教学的好做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日本、美国、俄罗斯、新加坡和世界其他各国以及港台地区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经验,我们都应有所了解,否则,坐井观天,缺少比较,难以有大的发展。建议中央教科所能组织专人撰稿,分批介绍各国的作文教学情况,以供借鉴。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对人的研究,更缺乏对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深入探讨,在各种总结中,往往报喜多、报忧少,以致使涉及到大面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而切实的解决,其中就有作文教学领域中的问题。我始终认为,一个能正视并经常反思自身弱点的民族,才是真正有希望的、拥有光明前途的民族;同样,一个能正视并致力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教师,才是有良心的合格的教师。我们再不能漠视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了!作为一名身在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师,我愿与全国的同行一道,扫荡由于“左”的长期干扰而形成的做假人、写空文的恶劣风气,从基础抓起,从做人教起,为切实提高中学作文教学质量而努力工作。
写作是一种思维和情感十分活跃的创造性劳动,既需要通过观察去获取材料,通过想象去丰富材料,又需要通过构思,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去结构和安排材料。但无论观察、想象、构思还是表达,都离不开思维。因此,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将思维训练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按照思维发展的规律,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到创造思维循序渐进地训练。
第五篇: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一、创造性培养的缺失
我国有良好的教学传统,就是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背什么。长期以来用划一的内容和固定的方式培养循规蹈矩、听话顺从的孩子,以考试为教学目的,以标准答案为准则,以升学为唯一的追求,由此使得繁复的练习、盲目的抄写、无休的记诵成为教师和学生奉若神明的教学方法。
《参考消息》上曾有人著文批评台湾地区的教育“把学生教傻了”,台湾的教授、家长和学生都抱怨“在台湾,谁上过学,他就学会了不提问题,大脑得到了不思考的训练,想象力和判断力停滞不前”。有人曾概括我国的教育:小学是听话教育,中学是分数教育,大学是知识教育。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偏颇,但是,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我们一直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是继承和接受,这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就必定会抑制学生的主动思考,扼杀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长此以往,就形成盲目服从、迷信权威的思维定势,只会机械地接受现成的东西,丧失创造的欲望和能力。
二、主体性被忽视
长期以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心命题。然而,观照现实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的现象。
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没有对学生主体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强烈的控制学生、控制局面、控制课堂的倾向。在这种控制心理的支配下,整个教师成了教师一个人在活动,一个人在思维,一个人在讲话,学生成为旁观者。教师自顾自地按照设计好的教案,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地执行,下课铃一响,正好把准备好的活动进行完毕,教师方才松一口气:总算没打乱计划。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事先设计好的,提什么问题、学生怎么回答,教师如何反馈,都已经写进教案。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提的问题的回答,必须符合教师的备课时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如果学生即兴提出超出教师备课范围、具有独创性的问题或答案,很多教师的反映是不置可否。因为教师并没有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的位置上,而是过多注意自己的教学活动如何安排得环环相扣,过多地注意了自身的教学行为的设计和执行,恰恰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这样的“教教案”、“教教材”的课堂教学中,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生的主体的参与。(准时在下课铃前讲完课的数学老师——准时下课无可非议,但这并不是我们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
三、教学效率低下
课堂教学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的活动或行为。以同样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的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作为标准,可以判断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
以数量标准来衡量,就一节课而言,学生能够有效使用的时间往往被打了折扣。教师经常需要花一定的时间维持课堂秩序,经常会有一些无意义的问题,有的教师甚至离题万里、话语罗嗦。这是对全体学生而言。相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由于在课堂上的学习机会的差异,部分学生,主要是学习困难学生,有效使用的时间更少,相对而言,他们的学习效率更低。
以质量为标准来衡量,同样的时间,如果更多地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智能,而不是仅仅花费在让学生记忆和接受,则教学小;处在相对较高的水平。显然,我们的课堂多数还停留在记忆、接受和理解的层次上,对于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还做得远远不够,这就必然影响我们教学效率的真正提高。
四、学生的发展片面
素质教育的主旨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从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看,却存在严重的学生片面发展的问题。
在目前过度“言语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即使能够超越以往的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局限,开始关注学生智能的培养,它所看重的也只是培养学生某些方面的智力因素,如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等,另一些智能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却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况,如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的智能,视觉和音乐智能等,同时,非智力因素如情感、兴趣、个性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还有,课堂中比较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间接经验的掌握,而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
[例]上官木子《思考超常教育》:自科技大学首创少年班之后,许多大学纷纷效仿。然而,实践证明,少年大学生的总体发展不够理想。普遍存在基础不牢、后劲不足现象。因为超常儿童的选拔主要以数学能力为标准,然而学生进入大学,学校却是各科都以超常的速度进行教学,这样就不可避免造成很多学科的拔苗助长。因为,不同学科需要不同智能,数学能力强不仅不意味着语文、外语能力强,甚至也不以为着物理、化学的能力强。另外超常教育缩短了学生的学习年限,学生所有的小、时间都用在知识学习,无暇参加社会交往,亲历直接经验,积累隐性知识,因而必染造成少年大学生的智商高、情商低,后劲不足,整体素质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