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子银行体系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探析
概念: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特征:
(一)机构数量多,发展迅速,但规模不大
(二)服务对象以中小企业和居民为主
(三)信用链条短,杠杆程度低
表现形式包括:
银信理财合作。银信理财合作是典型的传统商业银行表外影子银行业务,也是我国最常见的影子银行形式。
民间借贷。民间借贷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企业或个人等。
私募基金。私募基金对资金的吸纳与投资,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吸储放贷极其类似,应属于影子银行的范围。
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的核心业务,广泛使用证券化资产进行信用创造与市场融资。
二、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影子银行体系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可以从对商业银行的替代、补充、依附、促进、扭曲和扰乱来分析。
(一)影子银行加速了商业银行的内外部金融脱媒,放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所谓“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
由于大笔存款流出银行体系,而银行本身的存款也变得更加短
期化和波动化,这将造成银行的存贷期限错配问题更加严重,系统性的风险开始显现。
(二)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市场有丰富的金融需求,当商业银行体系难以满足这些市场需求时,“影子银行”体系就通过创新的工具设计和风险分散安排,使原先不能完成的融资成为可能,进而扩大了金融体系的效率边界及其所服务的群体。影子银行机构灵活高效,满足了紧缩条件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缓解了商业银行业务覆盖不足造成的问题。(三)影子银行体系依附商业银行
影子银行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起来,除了其适应了形势需要,满足了特定的需求外,还在于其充分利用了银行的资源。在迅速做大自己的同时。也加剧了银行系统风险的集聚。
影子银行体系套取了银行资金,隐蔽了资金的来源和去向,此时,如果银行根本无法或者没有努力去了解和监控信贷资金的使用方向,银行就不能正确地评估企业是否滥用了资金,不能把握贷款中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也无法预测信贷资金回流的时间和金额,难以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收回。
(四)影子银行体系扭曲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银行理财业务作为一项创新中间业务,不仅不占用资本,而且契合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银行理财业务的快速增长,将加快推动银行经营转型。理财产品市场是银行利率市场化的预演,一定程度上改变的银行的收益结构,缓解了金融脱媒给银行带来的存贷款
压力,增加了银行的利润。
(五)影子银行促进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影子银行对于国际金融体系的构建和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和引领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商业银行的一系列金融创新都来源于影子银行的先行实践。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带来了信用体制的创新,建构了金融体系中银行信用与市场信用之间的转化关系,使银行能够更加主动的管理信贷风险。
第二篇: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影子银行体系在金融系统中已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这场由影子银行掀起的金融海啸,很快波及到了传统商业银行,并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资金的需求量迅速上升,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也随之壮大。尽管中国的影子银行还处于萌芽阶段,但作为游离于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其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仍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
本文认为,影子银行应该是指游离于监管之外或存在监管漏洞的,能够引起系统性风险或者监管套利的信用中介活动。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一)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
1.中国影子银行的构成
第一,商业银行内生的影子银行。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还占有主导地位,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能够为例如对冲基金、信托机构、货币市场基金、担保公司等其它影子银行部门提供丰富的客户资源。
以最近兴起的银信合作为例。这种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可为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应收账款收益权以及其它资产组合。商业银行可以不使用自己的资金,将风险转嫁给信托产品发起人和投资人。并且,信托资产属于表外资产,这样,商业银行绕过监管可以将资金贷给由于法律政策等原因不能放贷的目标客户。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银信合作的项目中可谓是收获颇多。
第二,非银行业的金融机构。
这部分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消费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汽车公司等等。这种类型的公司近些年发展迅速,并有一部分已经纳入监管体系之下。
第三,政府批准的非金融机构。
例如典当行、担保公司、青年互助与创业信贷等均属于这类机构。这类机构具有较详细的职能分工,能够协调部分资源以支持特定的服务对象。由于对金融市场需求的加大,这类型机构在近几年也迅速壮大。
第四,民间借贷和地下钱庄。
近些年,随着银行利息的不断上升、信贷的紧缩以及对房市的打压政策,民间借贷正呈爆发式增长。据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2011年10月发布的《中国民间借贷分析》估计,中国民间借贷的余额已经达到为3.8万亿元,占中国影子银行贷款总规模约33%,相当于银行总贷款的7%。1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
1.以直接融资为主要功能
与西方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交易类型不同,我国的影子银行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要职能。我国由于金融市场体系发展起步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金融创新产品较少,尚未形成标准化的资产证券化通道,所以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同商业银行的融资和股权融资一道,解决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效率问题。
2.金融工具较为单一
由于中国的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较为落后,所以中国影子银行的金融工具种类较少,设计也较简单,现阶段主要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主,其它也包括如小额贷款公司的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等。其杠杆率也不像美国金融衍生品那样高。
四、中国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影子银行是对商业银行的有益补充
如前所述,从2011上半年数据来看,商业银行贷款占总贷款的53.7%,说明商业银行仍然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较为分散的、风险较高的资金需求没有成熟的体系与之相对应,这部分企业的融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而民间借贷的借款方式比较灵活,没有利率限制,也不像银行那样需要繁杂的手续,更能够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在农村金融问题上,影子银行的发展也推动了农村的金融改革与创新。另一方面,民间资本一般会将资金投向回报率较高的行业,有效地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二)影子银行引导商业银行创新
在严格的监管政策和巴塞尔条约的限制下,再加之中国商业银行数量多,业务相似度较大,银行业竞争激烈,急需进行金融创新。而影子银行中各种灵活的融资形式,一方面为传统商业银行提供了可借鉴之处,另一方面也为商业银行与影子银行合作提供了可能。例如民间借贷便捷、灵活、注重信用关系的操作方法,就对商业银行的改革和提高服务质量颇具借鉴意义。
(三)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形成竞争
由于中小企业和微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转而将资金投向影子银行,这使得本就拥有巨大揽储压力的乡镇商业银行失去更多的储蓄资金,在存款严重不足的形势下,以另一种形式流转大量资金,对银行储蓄产生了冲击和损失。并且,大量的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不能得到准确的统计和计算,这将直接削弱国家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例如,目前,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大部分资金都流向房地产领域,而房地产商所获得的利润又进入民间信贷,形成了一个资金循环。这使得当房市过热,政府需要通过紧缩银行信贷来打压房产泡沫的时候,由于委托贷款、民间信贷、信托贷款等影子银行渠道依旧畅通,房地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仍能与政策抗衡,削减了政策的调控效果。
第三篇: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7-000-01
摘 要 本文从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及其影响出发分析了近几年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不完善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的巨大风险同时对其如何触动了本次金融危机作出了分析,并简要论述了当前个主要国家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措施。并对我国影子银行在资产证券化、私募基金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做了僬侥成熟,并提出相关的监管意见。
关键词 影子银行 金融风险 监管措施 银行体制
一、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及影响
(一)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
影子银行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金融概念,一般是指那些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与传统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从金融学定义上讲,影子银行是指通过高度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等复杂金融工具,但却无足够资本及复杂的监督机制在背后做为支撑的的金融中间机构;这些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相应的,影子银行体系就是有影子银行所组成的非银行的金融体系。
(二)影子银行体系带来的影响
影子银行体系的出现使得金融机构更大程度上获得了流动性,从而使得央行在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回笼资金的时候,影子银行却一部分的填补了这部分流动。从而使得央行对货币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影响了国家对于金融市场的调控。使得宏观经济政策在具体领域无法发挥作用。引发此次金融危机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影子银行时空的一个重要影响。
二、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与监管
在过去的几年中,影子银行通过大量的在金融市场发型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大规模扩张负债及资产业务。截止到2007年其规模就已经达到了21万亿美元,而传统银行体系规模也不过就14万亿美元。然而,在监管方面,影子银行却一直凭借其自身的特殊性而游离于体系之外,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开始渐渐意识到其重要性,并逐渐将影子银行纳入到监管体系,并随之形成一系列政策。
(一)国际上对影子银行的主要改革措施
一是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体系,并对其影响进行系统性关注。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作为其主体被各国纳入监管。欧盟与美国相继在2009年和2010年发布法案,管理资金超过一亿元的对冲基金。同时对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也进行了限制,如美国要求将其交易转移到交易所并进行中央清算;英国将其标准化,同时也探索引入中央清算。同时各国也开始加强监管力度。欧盟要求其境内所有的另类投资基金提供证明其从业资质和能力的有效报告及其内部治理、估值方式和资产安全等方面的资料。美国根据2009年公布的金融体系全面改革方案对如cds等场外衍生品市场建立了全面的监管和保护。同时为了有效减少交易对手风险,所有标准化场外交易合同必须经由一个中心机构处理,并鼓励市场参与者更多地使用交易所交易工具。
二是重要大型私募及对冲基金建立危机应对预案。同时要求大型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提交危机预警方案,以保证在发生严重困难时,机构能够有效迅速的进行自救。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强影子银行的监管的同时我们应该注重风险隔离,使影子银行的风险区域化、局部化,防止器扩散到整个银行体系,带来更大的问题。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相互配合,以减少银行体系和其他非银行类金融体系见得结构性套利机会。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及风险
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区别。就起规模来讲,我国对于金融创新一直抱着谨慎的态度,所以影子银行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运作也比较简单。信用衍生品的交易并没有大量展开,也因此其复杂程度就远远低于国外。
我国目前的资产证券化尚未成型但略有发展,截止到2010年,发行金额已经达到了668亿元。但在其发展中可以看出,银行的放贷标准由于各种原因有所降低,导致风险相对增加。交易过程中市场参与较少,投资多在机构中进行,交叉持有问题严重。
受市场变化影响,近年来我国人民皮鞭对投资充满了热情,从而也导致尽管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对冲基金,但各种形式的私募基金在民间悄然成风。这种私募主要以投资顾问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等形式出现,采取委托投资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服务,这种运营方式完全是靠个人信誉维持,缺乏有力保障。相对于私募基金,民间借贷也是我国影子银行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其中包括私人拆借、互助基金、非政府小额放贷和典当行等多种形式。
(三)对于我国影子银行加强监管的几点建议
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首先还是要出台相应管理政策,建立健全法规。其次就是防止风险向银行系统外溢。第三要完善影子银行的公司治理,加强风险内控。优化影子银行的股权结构,加强员工内部的激励措施,维护公司利益。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对其进行风险管理,有效加强风险内控。对影子银行的主要管理人员实行问责制,防止风险过度承担一斤金融腐败。
最后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个人房、车贷等的抵押更为系统化管理,突破行政区限制建立统一的系统。对于金融创新产品集中管理,完善相关机制,防范交易风险。加强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增加其运营的透明度,有效防范信用衍生品市场风险,确定影子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
总的来说,相对于金融危机前影子银行的监管真空得到了一定的填充,但不可否认的是各国的监管不到位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影子银行所带来的风险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化解,在金融衍生品大规模产生并融入民间的现在,影子银行以后的发展是否会沿着有序的道路进行,一切仍然有待时间的检验。
第四篇: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研究报告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研究报告(摘要)
注:本文是中国社科院重大调研课题《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状况研究》中期报告的摘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完成,引用请注明出处。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 2013年4月22日
一、总论
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相比,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发达国家影子银行具有以下五个特征:由非银行金融机构主导;以证券化活动为核心;具有较高的杠杆率;主要依赖批发手段融资;影子银行产品购买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而当前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为:由商业银行主导;影子银行产品一般不涉及证券化,仅有少数银信合作产品具有证券化特征;杠杆率较低;主要依赖零售渠道融资;影子银行产品购买者以零售客户为主体。不过,中外影子银行也具有如下共同点:均具备期限转换与流动性转换功能;均流离于常规监管体系之外;均不享受存款保险公司保护与央行贴现窗口支持。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自2010年起迅速扩张,目前已具备相当规模。如果采用最窄口径,即认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只包括银行理财业务与信托公司,则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规模达到14.6万亿元(基于官方 数据)或20.5万亿元(基于市场数据)。前者占到GDP的29%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1%,后者占到GDP的40%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6%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兴起主要来自融资方、投资方以及投融资中介三方面的旺盛需求。从影子银行融资方来看,源自宏观调控方向转变背景下重点调控行业(房地产与地方投融资平台)与中小企业的旺盛融资需求;从影子银行产品投资方来看,源自金融抑制环境下居民部门的旺盛投资需求;从投融资中介来看,源自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来规避贷存比、资本充足率与贷款限额等监管指标的行为。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合理性。这一合理性主要体现在:第一,这是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抑制环境下自发实施的金融创新,既扩展了传统金融服务的边界,又缓解了金融抑制的程度,有助于提高储蓄投资转化能力与资源配置效率;第二,为各种类型企业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缓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宏观调控不确定性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不利冲击。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潜在风险。主要风险包括:一是期限错配(资产期限结构长、负债期限结构短)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而流行的资金池—资产池理财业务进一步放大了这种风险;二是信用违约风险,即作为影子银行基础资产的各种债权的实际回报率难以覆盖影子银行产品承诺的回报率;三是造成人民币存款以及M2数据的频繁扰动,对央行将M2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做法提出了挑战;四是由于投资者并未充分认识到影子银行产品中包含的潜在风险,造成理财产品的定价未必充分反映了相应风险。
二、银行理财产品
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迅速。其主要原因,一是国内信贷需求旺盛;二是中国居民财富增长迅速但投资渠道匮乏;三是对利率市场化的预期促进银行增加中间业务比重。
目前看理财产品风险总体可控,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违约风险。一方面,理财产品的负债主要为通过滚动发行短期理财产品获得的资金,而资产多为中长期贷款。一旦不能继续滚动发展理财产品,则会触发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理财产品银行将大部分债券类理财产品投放到中低评级的城投债中,潜在的违约风险不容忽视。
理财产品发展的间接效果是加速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债券、同业拆借等利率敏感性资产,这些资产都已实现利率市场化,且多以SHIBOR定价。这意味着理财产品定价将随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变动。
资金池—资产池模式并非中国影子银行独有,但中国的资金池—资产池模式与国外相比存在两点差异。一是,在人民币表外理财产品的构造中缺乏诸如SPV之类的风险隔离机制,导致一旦基础资产出现问题,风险会很快蔓延至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表内;二是,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没有被重复抵押与多重销售,总体杠杆率较低。
监管环境的变化将改变理财产品的投资组合结构。在当前日趋严格的监管环境下,理财产品大量配置于货币资金市场和债券市场。尽管流动性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但盈利性并不理想。预计未来商业银行会采取更多金融创新手段来规避金融监管,以将更多资金投放于高收益信贷类资产。
三、信托
中国信托业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较大规模。信托业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商业银行面对严格的监管和其信贷扩张冲动之间形成矛盾,这对信托业的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表内外以及银行和非银之间的价格存在双轨制,为信托利用双轨红利进行套利提供了动机和可能性。
单一资金信托一直是中国信托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中国信托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以商业银行、地方投融资平台、私募基金等金融机构为主导,并通过银信合作、政信合作、私募基金合作等信托业务形式实现的一种金融中介方式,是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一种延伸。从资金运用的角度来看,投向政府主导的基础产业、房地产与工商企业的信托资金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当前中国信托业出现问题并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爆发系统性危机的概率很小,但不仅无法排除爆发流动性风险和大面积违约事件的可能,而且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特别是,银信合作是影子银行的重要形式,信托业风险会直接导致影子银行出现问题。信托业风险源来自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信托产品以贷款信托等债务类信托产品为主,具有期限较短、收益率较高、产品信息不透明、风险分担不明确等特征;二是经济周期对信托产品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产生影响;三是资产价格波动对信托资产价值或抵押价值产生影响;四是随着金融改革深化,特别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对信托业双轨制红利的冲击;五是监管部门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将对信托业合规运营形成压力。
四、城投债
城投债本身并非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城投债是银行理财产品与信托产品的重要基础资产。城投债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影子银行产品风险。
中国城投债募集资金基本用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社会效益相当显著。城镇化进程对基础设施融资的需求很大,在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城镇化的背景下,未来中国城投债市场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目前中国城投债市场尚不存在系统性风险。城投债属于准地方政府债,其信用就是地方政府信用。与美国市政债相比,中国城投债无论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都较小。中期内中国GDP增速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依然有望处于全球较高水平,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具有偿还城投债的财政实力。
零违约记录和收益率错配是城投债的主要潜在风险。美国市政债从1986年到2011年共有2366例违约,年均违约91例。而中国城投债从1992开始发行至今,就连1例违约都没有出现。表面的安全实际上降低了城投债市场的风险管理水平,容易催生道德风险。大多数城投债所投资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不高,仅靠项目本身难以还本付息,需要政府补贴才能确保还本付息。某些中西部地区未来有可能出现地方财政难以支付城投债本息的情况,从而发生局部风险。
五、政策建议
第一,监管当局应该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促进非传统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积极规范和引导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同时通过加强监管与提高透明度等方式来防范影子银行体系的潜在风险。
第二,监管当局应强化对游离于常规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例如加强对影子银行产品的信息披露要求以提高透明度,减少误导性的虚假信息,确保投资者对影子银行资金的具体投向、性质与风险有充分了解;将银行表外信贷项目显性化;对资金池—资产池中不同风险不同类型的产品进行分账管理与分类管理等。
第三,监管当局应该厘清影子银行体系参与各方的权责关系,明确风险暴露后的损失分担机制,打破刚性兑付的格局,允许影子银行产品出现违约。
第四,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大力发展信贷以及企业债券等资产的二级市场,鼓励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以提高影子银行基础资产的流动性,进而缓解影子银行产品的期限错配。
第五,针对可能出现的大面积信用违约事件,监管当局应当以危机管理的方式适当介入,但是应该避免形成长期干预机制。具体而言,监管当局应当事先收集信息、做好预案,保证违约事件的有序发生,以及违约清算的快速、有效、公正的进行。
第六,监管当局应该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以降低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激励,例如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改变分业监管格局已应对金融机构综合经营的新趋势、将数量型调控方式转变为价格型调控方式等。
第七,监管当局应在防控风险的同时,引导信托公司探索和发展符合时代特征的信托新产品;引导信托公司摆脱目前的影子银行的角色,大力发展专业化、差别化和多样化的信托资产管理服务;在信托计划由于其私募性质只能进行有限信息披露的时候,确保信托目标客户回归机构投资者和富裕阶层,而非普通公众。
第八,鉴于城投债是中国影子银行产品的重要基础资产,因此降低城投债风险有助于降低影子银行产品的相关风险。具体建议包括:要求城投债发行主体所在省份的投资者持有一定比例的城投债,以防止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允许城投债出现违约;逐渐用地方政府债券来取代城投债。
第五篇: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界定、特点和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界定、特点
和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摘要: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对影子银行的研究方兴未艾。这些研究多数集中于对国外影子银行的产生发展乃至风险积聚引发危机的分析上,对国内情况的研究较少。本文从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探讨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边界,并在比较分析国内外影子银行不同运营特点的基础上,研究阐述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传统货币供应机制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影子银行 货币供应 影响机制
一、影子银行体系的界定:内涵与外延
影子银行的定义有着角度不同但内涵相近的表述。首次提出“影子银行”概念的保罗〃麦卡利(Paul McCulley,2007)认为,影子银行是有银行之实但无银行之名的各类银行以外的机构;伯南克(Ben Bernanke,2009)将其定义为除受监管的存款类机构外,充当储蓄转换为投资的金融中介机构;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2010)提出,影子银行是指提供基础银行类服务但又不受传统银行监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网络的总称;金融稳定 理事会(FSB,2011)的研究报告指出,影子银行是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和业务;保罗〃塔克(Paul Tucker)将影子银行的概念扩展为:向企业、居民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期限配合和提高杠杆率等服务,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替代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的那些工具、结构、企业或市场。国内学者也对影子银行的概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易宪容(2009)认为影子银行是一种行使传统银行功能,但运作模式、交易方式、监管制度等都与传统银行完全不同的金融运作模式;周小川(2010)提出,影子银行是行使商业银行功能但却基本不受监管或仅受较少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吴晓灵(2012)认为,所谓“影子银行”,是指在不同程度上替代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的各类金融中介工具、机构和市场。
尽管准确的定义尚存争议,但综合各方意见,我们仍可以较清晰地勾勒出影子银行概念的内涵:一是能够行使商业银行的部分功能,如信用融通、金融中介、提供流动性便利等;二是游离于商业银行的监管体系之外,也难以从中央银行获得流动性支持;三是尽管不能吸收公众存款,但与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紧密关联,因此可能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四是影子银行不单指金融机构,还包括相关的市场、业务部门、结构性产品或金融工具,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性的概念。这些内涵在本质上构成了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间的边界。
以此为篱,结合我国实际,便可大致厘清影子银行概念的外 延,即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包括的范围:一是商业银行体系内部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业务部门,如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理财、委托贷款、承兑汇票等具有相似信用创造功能,但不在资产负债表内核算且面临较少监管的表外业务;二是有较强证券化特征,能够融通资金、提供流动性便利,但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业务,如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的集合理财计划、私墓股权投资基金(PE)等;三是较少受到金融监管,处于传统金融体系“边缘”,往往为特定目的而创设的准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民间借贷、地下钱庄等。
二、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营特点
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还是国内起步较晚的影子银行,其本质与传统商业银行一样,都是联系闲臵资金和资金需求的金融中介,或说是将储蓄转换为投资的桥梁。不同的是,商业银行依托信贷市场,运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机制来实现资金的融通;而影子银行是借助各种创新型金融工具,在现代金融市场上,以“发起—销售—投资”的模式来实现储蓄到投资之间的转换。这是对影子银行运行机制的高度抽象,当然,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乃至不同类型的影子银行都有其差异化的运营特点。
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金 11 这里所说的“边缘”,是指其无论在市场规模上,还是在重要性和作用上,在当前整个金融体系中的地位都较不显著。融市场结构、不同的政策监管导向等因素,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行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避管制,满足市场需求是刺激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主要原因。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产生于金融管制放松和金融IT技术革新的大背景下,与之不同,我国的影子银行在规避管制并满足客观需求的过程中形成并逐步发展壮大。如,利率管制产生的存款负利率催生了众多较高收益的银行理财、集合理财、投资基金,满足了储户追求更高收益的需求;规避贷款规模管制而带来的银信合作、银行票据融资(承兑和贴现)、委托贷款等影子银行业务规模猛增,满足了银行规模扩张和部分客户的融资需求;规避行业信贷限制而带来的房地产信托、私募基金乃至地下钱庄;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而产生的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等。
二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参与主体多,普遍规模较小,集中度较低。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以投资银行为主体,高盛、美林、摩根斯坦利等几大投行无论在业务规模、市场份额等方面都占据重要地位,行业集中度高;而当前我国金融体系仍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影子银行的起步较晚,发展比较滞后。无论是银行表外理财、委托贷款等影子银行业务,还是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影子银行机构,其规模、份额、影响力均不可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提并论。以2012年5月的社会融资总量统计为例,当月人民币贷款新增7932亿元,占社会融 资总量的69.5%,而新增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承兑汇票之和仅占总量的10%。
三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证券化程度低,产品链条短,品种较为单一,整体的杠杆率不高。在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金融市场为影子银行充分证券化提供了沃土,使它们得以将各种金融资产通过证券化技术“包装”为一个个“富丽堂皇”的金融工具(产品),如资产支持证券(A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担保债务凭证(CDO)、信用违约互换(CDS)乃至各种证券衍生产品等,以此完成投融资活动;同时,混业经营、金融创新等因素使西方影子银行产品链条长、品种多、分工细,杠杆率普遍较高。与之相比,我国非银行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直接融资规模小,分业经营管制严格,利率尚未市场化,证券化和衍生品的市场尚未成熟,这些因素使得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多围绕收益率做文章,产品单
一、证券化水平不高。如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转让的规模很小,银行尚不能为私募基金提供并购贷款等。
四是我国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依赖性强,处于相对附属地位。受产品开发、金融创新、证券化程度不足以及居民存款意识强等因素影响,我国影子银行的依附性较强,更具有“银行的影子”的特质,难以如西方影子银行那般——自成体系,相互交易,信用和流动性可以在自身体系内循环流转。具体来说,从资金来源看,我国影子银行自有资金有限,仍需依赖商业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支持,如源于银行资金的委托贷款、承兑汇票、银信 合作、杠杆租赁,以及银行给予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的股权投资和资金拆借等。从交易对手看,西方影子银行大多在非银行金融市场上以其他影子银行作为交易对手,而我国影子银行有很大一部分交易是在银行间市场进行的,以商业银行为主要交易对手。从资金投向看,西方影子银行一般投资于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较少直接涉猎信贷市场;而我国影子银行的资金使用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有较强的同质性和替代效应,资金多投向信贷市场。
三、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供应的影响
根据上文的概念界定和对运营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到,当前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还处于相对初级的发展阶段,规模较小,依附性较强,其业务领域与传统商业银行存在较大交集,更多地是扮演货币市场与信贷市场之间中介人的角色,尚且难以像西方影子银行体系那样——通过各种证券化产品的创新,能够自成体系地创造信用和流动性。因此,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供应的影响有着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点,即通过对商业银行业务的补充、替代、协同、抑制、干扰等效应,影响货币供应的形成,但根本上还难以动摇“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这一模式的统治地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较强货币属性的金融工具,模糊了传统货币供应量的概念。尽管我国推出了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概念,但当前货币供应量的统计仍以银行存款为 核心,除陆续纳入统计的证券保证金存款、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外,储蓄存款、单位存款等一般性存款是货币供应量的主体,而不涉及非存款类金融工具。事实上,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已经带来了一些具有相当流动性且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履行货币职能的金融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回购协议、委托存款、担保保函等。这些金融工具的货币性强,容易变现,得到广泛运用,成为传统货币以外新的支付、结算或融资的工具,是比货币更广义流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金融工具的出现,以及它们与传统货币的频繁转换,模糊了传统的货币供应量统计的范围,也对货币与金融统计的科学性、准确性、敏锐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加剧了“金融脱媒”,通过贷款投放派生存款的货币创造机制被削弱。金融脱媒指的是资金的供需不通过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而在银行体系外实现调剂。影子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委托贷款、信托计划、资产管理、典当贷款等方式取得资金并定向供给资金需求方,绕开银行这一金融中介而直接实现了资金融通,也就不具备银行体系“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派生存款”的这一链式货币派生机制。运用传统货币供给模型M=mB来说明,这一影响可以表述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加剧了金融脱媒,银行体系外流转的资金增加,广义上的现金漏损率加大,货币扩张乘数缩小,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被削弱。
广义上现金漏损率指银行体系之外流通的资金的占比,而不单指现钞。三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加大了存款波动,削弱了存款稳定性这一银行货币创造的重要基础。影子银行的发展往往给居民提供了比单一银行存款更为广阔的投资空间,如更多元化的产品类型、更灵活的期限组合和更高的预期收益率,较好地满足了当前我国居民理财意识觉醒而带来的更高的金融服务需求,因而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欢迎。如同一级市场申购股票,资金大进大出而导致的银行存款剧烈波动,公众对影子银行投资产品的追捧也一样加剧银行存款在不同银行之间、在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流动,“存款搬家”现象更加频繁和显著,最终使得全社会银行体系的存款稳定性下降。而存款的稳定性越低,制约银行贷款投放货币派生的约束因素——如存贷比考核的约束、资金备付的约束、期限错配的流动性约束等——就更为显性,货币创造和派生的能力就越弱,传统货币供应的形成将受到制约。
四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倒逼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削弱了商业银行“法定”利差保护下的放贷冲动。当前,存贷款利率管制有所松动但尚未根本放开,仍基本保持“存款管上限、贷款管下限”的“法定”利差水平。“法定”存贷利差的存在使我国商业银行依赖贷款获取收益的经营模式有了可靠的保障,激励了银行的放贷冲动。但另一方面,影子银行发起销售的金融产品大多不受利率管制的制约,往往因具有较高收益率而更受欢迎,对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产生了较强的替代效应,并进而对银行
尽管2012年6-7月份,央行允许存款利率适当上浮并两次扩大贷款利率上浮空间,但利率管制的大格局没有彻底改变。恪守的“法定”利差形成冲击,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采取各种方式变相调整利率、缩小利差以迎合市场需求,这就倒逼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削弱了商业银行“法定”利差保护下的放贷冲动,传统货币创造功能受到制约。
五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加大了金融同业往来的空间,将给传统的货币创造机制带来更多干扰。同业往来有多种类型,如根据对象不同可分为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非银行之间、非银行与非银行之间的同业往来;根据交易类型不同可以分为拆借、存款、代付、投资等多种类型。传统的货币创造理论假定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后,除保留一定的准备金外全部贷款给非金融企业,而各类影子银行的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了除上述方式之外的另一条资金运用渠道——同业往来,进而对传统货币供应机制形成干扰。这种干扰的性质视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比如,(1)对于同业存款,当影子银行将资金存放于商业银行时,银行各项存款,尤其是不受准备金政策和存贷比考核约束的同业存款增加,将增强银行发放贷款派生存款的能力。(2)对于同业拆借,当商业银行向影子银行净拆出资金时,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货币创造能力受到抑制。(3)对于同业投资,当影子银行购买商业银行的资产包(如信贷资产证券化)时,商业银行的资本占用减少,流动性增强,贷款投放能力得到提升;当商业银行投资影子银行的金融工具时(如二级市场上购买金融债券、签署回购协
最早准备金只是法定存款准备金,后来还包括了超出法定准备金之外的超额准备金。议等),银行可贷资金减少,贷款投放能力减弱。如此种种,不甚列举,概括来说,即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打破了早期商业银行“存款—贷款”的单一业务路径,增加了银行资金来源和资产运用的渠道,从而对传统货币创造机制产生了性质不一的干扰。
四、结论和相关建议
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有着不尽相同的概念边界、运营特点和影响效应。其范围从传统商业银行中的“影子银行部门”、部分有较强证券化特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延伸到特定目的的准金融机构;其规模小、证券化程度低、对商业银行依附性强等特点决定它们也有着与西方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不同的影响效应,如产生了一些有较强货币性的金融工具,模糊了传统货币供应量统计范围;加剧了金融脱媒与存款波动,抑制了商业银行存款派生;扩大了商业银行同业往来的空间,对传统货币供应机制形成干扰等。
对此,建议加强对我国影子银行机构及其创新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品、资产支持证券等的分析研究和统计监测,适时修订货币计量框架,将部分已具有较强货币性和较大市场规模的金融工具纳入货币供应量或广义流动性统计;进一步健全影子银行监管体制,逐步将尚处于监管灰色地带乃至空白地带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纳入正规金融监管框架,健全相关监管体制;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动态监测,及时分析评估其对货币供应和货币政策调 控的影响;适时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范畴,如建立相应的逆周期资本充足性监管、杠杆率和流动性约束等,引导规范其科学稳健发展,维护确保社会金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