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常见用药错误分析及对策

时间:2019-05-14 23:3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神经内科常见用药错误分析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神经内科常见用药错误分析及对策》。

第一篇:神经内科常见用药错误分析及对策

神经内科常见用药错误分析及对策

【摘 要】目前,我国的各方面的实力都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尤其是在医疗行业中,我国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其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神经内科的常见的用药错误就成为了阻碍其继续发展的障碍。本文就神经内科常见用药错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而找出处理此类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神经内科;用药错误分析;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738-02

随着我国的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医疗行业中也逐渐的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其中,神经内科的常见的用药错误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相关的负责人员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研究,争取早日找到科学、合理的处理办法及对策。神经内科常见的用药错误的原因分析

医院是本地区的医疗中心,承担着保障地区人民健康的重要责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药物种类日益增多,新药品种不断出现,许多患者接受治疗时,常联合应用多种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所带来的问题,特别是相互作用带来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受到医药人员和患者的重视,安全合理用药的需求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临床工作中药师能够发挥药学专业知识的特长,协助临床医生和护士解决临床用药带来的部分问题。常见的用药错误包括制度不够健全,尤其是查对制度的不到位,如药品的剂量、规格不

一、医师的处方不规范,护士忙碌造成错误。另外,医师的经验性用药和习惯性用药,有的和实际的病情不符合,这也是用药错误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药品管理中,工作人员未遵照规范、医护人员沟通不足、对药品信息知识缺乏、患者依从性差、药品监管不力、工作人员匮乏等加深了常见用药错误的影响,不正确的药物选择、处方书写不规范、口述处方或医嘱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神经内科的用药问题,稍有不慎,就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同时,还有一些医护人员缺乏继续教育,使得其内在所储存的知识体系偏少,影响着他们在用药时的准确判断,受工作环境的影响也会在对患者用药时产生一些细小的纰漏。以上就是对在神经内科的临床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常见的用药问题的分析,可见问题的严重性,这也就需要相关的负责人员尽早的解决问题,做出相应的对策。如何处理神经内科常见的用药错误

按照国家卫生部相关的规定如《处方管理办法》等原则性内容,我们应从管理、医护人员、药品和患者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成立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药物治疗委员会,健全委员会的岗位职能,落实《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试行)》,保证机构的药品质量,从源头上防止药品的质量问题造成的错误用药,制定相关的基本用药目录和基本处方集,执行国家或有关专业学会制定的药物治疗指南、诊疗常规和流程,实施临床用药的监测和评价,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加强对医生、药师的继续教育,提高临床用药的认识水平。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建立临床用药安全体系,应用计算机软件和评价软件,自动配方机等,使医生在开处方时得到详细的用药信息,培养医生电脑开处方水平,消灭手写处方的潦草、不规范书写,避免药品名称造成类似混淆。强化对病区药品的管理,医院需要对各种药品实行严格的分区存放制度,设置非常醒目的标志,对于包装和剂量比较相似的药品要分隔到比较远的距离,特别是包装,剂量容易混淆的品规要做到及时盘点,从而有效减少错误的发生。实行严格的两人核对制度,医院应该更加严格地要求医护人员执行查对制度,需注意的内容包括对新病人以及长期输液病人执行流程,进行详细的检查,检查所摆放的药品和物品是否准确无误,查对医护人员对医院管理制度和用药流程的相关执行情况,也可采取跟班查看制度,对不符合规定的医护人员要及时督促改进,使其充分认识到正确用药的重要性,树立医护人员的危机意识,最大限度将医疗失误的发生降低到最低水平。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肌配清浓度350TnIllol/L以上,禁用ARB类和ACE工抗高血压药物,轻度肾功能受损患者可以选择ARB和ACE工类抗高血药药物,但以血清肌配浓度作肾功能标准有点不妥,特别是高龄老年患者新陈代谢缓慢,重度肾衰时表现的血清肌配浓度仍在可以用药范围之内,建议以肌配清除率作为用药衡量标准,否则易造成过度用药致严重肾功能衰竭等不良后果。还有,要加强惩罚力度,一旦错误发生,医院要及时查找相关的责任人,分析事故原因,对科室人员开展教育,纠正错误的操作流程,弥补护理中出现的各种漏洞,让全体人员积极地吸收经验教训,以防出现同样的错误。相关的负责人员还应该认识到工作环境是用药错误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对与药物相关的部门进行了整改,如药房、病区治疗室、输液配置等工作环境进行认真检查,改善工作室的面积、布局、光照和通风情况,改造和添置必备的硬件设施。在临床工作中,医生要更多地关注患者症状和检查结果,注重疾病的诊断,而不能密切关注患者的药物使用的反应和相互作用情况,药师能够发挥自己的药学专业特点,查阅资料,帮助患者避免潜在的危险因素和不合理联用药物。作为临床药师只有不断的学习药学专业知识,紧跟现代药学的发展方向,才能实现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的价值,发挥临床药学工作的作用。结束语

通过文章对神经内科常见用药错误的简要分析,使得人们更加了解了常见用药错误所给患者带来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让相关的负责人员更加认真的调查和研究,作出合理的规划和详细的实施办法及对策,减少常见用药错误的发生,从而促进神经内科的不断发展,更是促进了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尹桃,张赞玲,秦群等.不良医疗事件用药失误的分析和启示[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12):1552-1554

[2] 杨晓莉,曹艳佩.JCI标准下用药错误和接近错误的内涵及防范要求[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9):670-672

[3] 董彩虹.用药错误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1,28(9):160-161

第二篇:实例分析儿科用药的五大常见错误[范文]

实例分析儿科用药的五大常见错误

临床上,儿科及新生儿患者用药时容易产生五大常见错误,现介绍如下:

一、处方给药途径错误

典型案例

患儿,男,1个月,主诉:鼻出血1天。查体:鼻衄,四肢淤点淤斑。

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100 s,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100 s。诊为:维生素K缺乏。

医生给予静脉注射维生素K1治疗。患儿用药1分钟后出现气促、喘憋,15分钟后出现红色皮疹。停药后,不良反应的症状、体征消失。

分析 维生素K1注射液说明书提示,本品一般应采用肌内和皮下注射的给药途径,特殊情况下患者可使用静脉注射。静脉注射时宜缓慢,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 mg/min;静注过快(超过5 mg/min)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病例报告分析显示,95.3%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为静脉途径给药。结合本例情况应属于错误的给药途径。

建议

1.学习掌握药品知识。

医师对药物知识(尤其是用法用量、禁忌及适应证、注意事项等)的不完全掌握,可能导致处方错误。

2.完善并加强电子处方系统建设。

医院应设有电子处方集、患者特殊信息警示等处方决策支持系统。系统的帮助和提示信息可减少此类差错发生。

3.药师加强处方审核工作,在审方环节拦截此类错误。

二、处方适应证错误

典型案例 患儿,男,2岁,主诉:呕吐2天,腹泻1天。

病史:患儿先吐后泻,大便呈蛋花汤样,无脓血,无腥臭味,约10次/天。入院查体:体温36.8℃,呼吸24次/分,腹软无触痛。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6.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51.9%,大便示轮状病毒阳性。

诊为:秋季腹泻。医师给予头孢孟多酯钠抗感染治疗。

分析 儿童秋季腹泻主要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除非患者有细菌感染的指征,不应使用抗菌药物。从病历提供的信息看,并未找到细菌感染的依据,但医师使用头孢孟多酯钠静点抗感染。结合本例情况,认为属于违反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的处方错误。

建议

1.进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法规和指导原则培训。

本案例既可能是属于规则基的错误,也可能是属于知识基的错误。但无论基于哪种类型的错误,都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认知,减少此类错误的发生。2.在电子处方系统中建立“防火墙”。

防范上述错误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在电子处方系统建立“防火墙”,在医师开具相关药品时提示

医师注意适应证、给药途径、给药时间,避免用药错误和严重药物不良反应。3.药师加强处方审核工作,在审方环节拦截此类错误。

三、给药技术错误

典型案例 患儿,男,4岁,主诉:咳嗽5天,发热1天,体温39℃,伴流涕,诊为:上呼吸道感染。

门诊医师处方肺炎合剂20 ml,一日3次;阿司匹林泡腾片200 mg/次,需要时服。家长回家后将阿司匹林泡腾片掰成四份,让患儿配合白开水吞服,造成患儿恶心、上腹不适。

分析 由于对胃刺激,阿司匹林一般被制成肠溶片,用水冲服。在用于发热或镇痛时,为迅速发挥疗效,可制成泡腾片,用温开水溶解后服用。泡腾片中柠檬酸钠的缓冲作用以及碳酸氢钠的中和作用降低了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刺激,副作用较普通片剂低。而本案中患儿家长的服药方法显然错误。

建议

1.加强特殊药品的用药交代。

有些药品用法特殊,需要药师特别叮嘱患儿家长用药注意事项,以防患儿家长按照习惯性用法给患儿服药,出现用药方法错误的情况。如果时间允许,用药交待后还应请患儿家长复述主要内容以保证其正确理解。

2.根据用药交代的需要,药房可制成适用的不干胶标贴,在用药交代的同时贴上标贴,以提示正确用药。

四、用药交待失误

典型案例

患儿,女,3岁,哮喘发作期。由于哮喘患儿需要使用吸入性激素控制症状,鉴于其年龄小无法单独使用布地奈德粉吸入剂的装置,医师让家长购买储雾罐并交代布地奈德粉吸入剂和储雾罐配合使用。但储雾罐不属于药品,不在门诊药房发放,门诊药师交代用药方法时仅仅教育患儿家长各项药品的使用方法,并未告知家长储雾罐应当怎样和激素吸入装置配合使用。患儿再次复诊时,医师发现患儿按照成人和大孩子的吸入方式使用激素吸入装置,并未使用储雾罐,导致激素吸入量不足,哮喘控制不理想。

分析 儿童医院全部是家长取药,药师见不到患儿,而儿童的用药方法、剂量是按照年龄、体重决定的。由于门诊咨询药师工作繁忙,若未注意患儿年龄,则很容易按照最常规的方式进行用药交代和咨询,而忽视一些少见情况。

建议

1.充分地掌握信息与良好沟通。

做用药交待的药师应充分掌握患者信息。在本案例中,患儿年龄信息应显示在处方上,发药药师或咨询药师可能忽略了患儿年龄,未提醒家长购买并使用储物罐,导致患儿用药方法的错误,治疗效果不佳。另一方面,药师在发药交代时,应该确认患儿家长已完全理解,这才是良好沟通的目的。2.用药交待应规范。

做好用药交待对药师的专业技能和经验都有较高要求,窗口发药的药师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往往没有足够时间交代全部药品用法用量,加上经验不足,容易遗漏重要注意事项。因此,对药理作用剧烈、有特殊使用方法、有特殊使用注意的药品应规范用药交代的内容,以保证患 4

儿正确、安全使用药品。

五、给药剂量错误

典型案例

患儿,女,4岁,体重15 kg,主诉:咳嗽7天,发热1天。

入院查体:体温38.8℃,呼吸30次/分,咽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细湿音。

实验室检查:WBC 14.03×109/L,NEUT 85.2%。

提示细菌感染可能性大,处方给予头孢氨苄颗粒500 mg/次,一日3次,抗感染治疗。

分析 头孢氨苄为半合成的第一代口服头孢菌素,口服吸收良好,半衰期仅为0.6~1小时,属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应采取一日多次给药形式。头孢氨苄(说明书)成人剂量:250~500 mg/次,每6小时一次;儿童剂量:按体重一日量为25~50 mg/kg,每6小时一次或一日2~4次。根据年龄推算,患儿4岁体重约15公斤,上述处方的一次用量已达到成人剂量(一次500 mg),结合本例情况属于超剂量用药。

建议

1.学习掌握药学相关知识。

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特别是新生儿,无论在生理方面还是药物代谢水平方面,和成人相比均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儿童的药物清除率较低,药物中毒的风险更大,因此用药剂量较成人更须准确。

儿童用药剂量应按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每千克或每平方米用量),根据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

2.采用具有错误检识和限制措施的用药管理系统。

合理用药相关知识信息量巨大,仅依靠个人记忆很难保证完全正确。管理系统应提供药品信息获得途径,对用法用量等严重错误能检识并提供限制措施,如医师工作站可以提供电子说明书或电子处方集等。

3.药师加强处方审核工作,在审方环节拦截此类错误。

第三篇:高血压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

高血压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

第五届全国药物治疗学学术年会于2011年8月13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召开,就我国高血压领域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共同关心和关注高血压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研究新进展、新成果进行了对话,对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研究进展、常见抗高血压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演讲,分析探讨了高血压的合理用药、联合用药,有助于提高高血压临床诊治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我国高血压病的合理用药。现整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高平进教授的报告,供网友分享。

高血压防治指南及一系列大规模临床试验为高血压治疗提供了合理的方案,但仍有一些临床医师在运用高血压药物时存在误区。抗高血压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是高血压控制率低下的原因之一。了解不合理用药,总结不合理用药的常见误区,对于有效防治高血压、提高疾病控制率将大有裨益。

1、对降压药物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了解不够

降压药物的种类选择不合理主要是由于临床医师对各类降压药物的禁忌证掌握不足,对治疗对象的个体状况考虑不足,对各类降压药物的相对优势了解不足,因此无法做到恰当的个体化治疗。首先,临床应了解各类降压药物的适应证,结合高血压患者不同的临床情况,给予优化药物治疗方案。

老年人

有证据表明,五类主要降压药均有益。但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低肾素性高血压和盐敏感性高血压的比例较高,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CCB)及利尿剂降压效果相对较好。2009年加拿大高血压指南指出,除非有强适应证,β受体阻滞剂不应作为年龄>6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首选用药。

冠心病

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选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长效CCB;急性冠脉综合征时应选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心肌梗死后患者应选用ACEI、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而不宜首选CCB。

心力衰竭

症状较轻者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症状较重者可将ACEI、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与袢利尿剂合用,CCB对心衰患者无益,如作为降压治疗必须继续使用二氢吡啶类CCB,可选用长效制剂。

合并糖尿病

首选ACEI或ARB。对于反复低血糖发作的糖尿病患者,慎用β受体阻滞剂,以免其掩盖低血糖症状。除非血压控制不佳或伴有前列腺肥大,一般不使用α受体阻滞剂。

合并慢性肾病

高血压药物治疗 1 / 10

ACEI、ARB有利于防止肾病进展,但明显肾功能受损者应用ACEI、ARB时,一定要复查肾功能,如果患者血肌酐短期升高到基础值的30%以上,要慎用或者停药。对于肾小球滤过率(GFR)<30 ml/min/1.73m2或大量蛋白尿的患者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则效果差,此时应选用袢利尿剂。

同时,临床必须牢记药物禁忌证,违反绝对禁忌证的不合理用药将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有痛风史的高血压患者应用噻嗪类利尿剂会诱发或加重痛风;严重肾功能衰竭、高血钾的高血压患者应用保钾利尿剂、ACEI或ARB会加重高钾血症;2~3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CCB有可能发展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高血压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会诱发和加重呼吸困难;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应用非二氢吡啶类CCB会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双侧肾动脉狭窄的高血压患者应用ACEI或ARB会导致肾功能急剧减退;妊娠高血压患者应用ACEI或ARB可能引起胎儿生长迟缓,羊水过少或新生儿肾衰,亦可能引起胎儿畸形;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应用α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起立时晕厥发作。

此外,各类降压药物的相对禁忌证包括:妊娠高血压患者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可进一步减少血容量,使胎儿缺氧加重,先兆子痫妇女血容量减少,除非存在少尿情况,否则不宜使用利尿剂;有周围血管病、糖耐量减低或经常运动的高血压患者慎用β受体阻滞剂;有充血性心衰的患者慎用二氢吡啶类CCB和α受体阻滞剂;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高血压患者慎用二氢吡啶类CCB。复方制剂的使用中注意相应组分的禁忌证,绝大部分固定复方制剂中含有噻嗪类利尿剂,痛风患者不宜应用;有消化性溃疡或抑郁症的高血压患者不宜应用含利血平的复方制剂。

为避免降压药物种类选择的不合理,还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有低血钾的患者单独应用排钾利尿剂,心率快、心悸的患者应用二氢吡啶类CCB或α1受体阻滞剂,心动过缓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CCB,都是不合理的用药选择。大多数医师对上述降压药的禁忌证、不良反应会有所了解,但由于询问病史和查体不仔细,未进行肾功能、心电图等必要的辅助检查,此类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并不鲜见,必须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2、药物联合选用不当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再次强调:2级高血压,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Hg和(或)伴有多种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的高位人群,往往初始治疗就需要应用2种小剂量降压药物,如仍不能达到目标血压,可在原药基础上加量或可能需要3种,甚至4种以上降压药物。HOT、UKPDS等研究证明,要严格控制血压,约70%患者须联合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降压药。小剂量联合用药不仅使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对降压起到协同作用,同时还可减少副作用,使剂量依赖性的不同类降压药物联合达到理想降压效果。

同类降压药物联合

同类降压药物的不同药品不宜联合应用,因其疗效无法互补,不良反应反而增加。临床上常见尼莫地平与其他CCB联合用药。尼莫地平选择性扩张脑血管,对外周血管的扩张作用相对较小,因此很容易在此基础上,再联合另一种扩张外周血管的CCB。这种组合显然是不推荐的。但利尿剂则另当别论,补钾和排钾利尿剂的联合是合适的。例如,小剂量氢氯噻嗪与阿米洛利的联合。

β受体阻滞剂和ACEI 高血压药物治疗 2 / 10

由于β受体阻滞剂可以抑制肾素活性,而ACEI/ARB的作用机制是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因此认为两者合用无明显协同降压作用。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将这一组合列为不常规推荐类,即一般情况下不推荐这种联合用药。但对于一些交感活性增强,高肾素型高血压患者,或合并冠心病、心绞痛、心衰、室上性心律失常的高血压患者仍可选用。

ACEI+ARB

曾经推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全面阻断,理论上可以带来更强的降压效果以及更好的双重RAAS阻断作用。但ONTARGET研究结果显示,替米沙坦和雷米普利双重RAAS阻断联合治疗方案并没有带来预期的降低心血管事件获益,反而增加了肾脏事件的风险。2009年加拿大高血压指南指出,除非特殊需要(如大量蛋白尿的治疗),不应该选用ARB与ACEI的联合方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亦指出,这两类药物联合对于减少蛋白尿可能有益,但尚缺乏足够循证依据。

重复用药

患者使用单片复方制剂时,医患应充分沟通,使医师及时掌握单片复方制剂的信息,以避免不合理地加用其中的组分药物,造成重复用药。比如在使用含噻嗪类利尿剂的复方制剂基础上进一步加用噻嗪类利尿剂,有可能因使用较大剂量的噻嗪类利尿剂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

3、对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的认识不足

噻嗪类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在美国始终保持较大销量,但随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及肾素抑制剂等新型降压药物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以及长期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带来的副作用,人们对噻嗪类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地位开始动摇。

受一些荟萃分析或有偏倚的临床研究影响,不少医师对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产生困惑,特别是针对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如何合理、充分地使用这两类药物已成为一争议焦点。其实,包括ALLHAT研究在内的许多大型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利尿剂在降压和减少心血管风险方面具有长期获益的效果,而且氢氯噻嗪与氯噻酮以及吲达帕胺之间存在明显不同,HYVET研究应用吲达帕胺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与RAS阻断剂合用也会部分抵消噻嗪类利尿剂的不良反应。在治疗中如能合理选择药物、积极监测不良反应,以利尿剂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可极大提高血压达标率。

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指出,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尤其适用于老年和高龄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或伴心力衰竭患者,也是难治性高血压的基础用药之一。此外,噻嗪类利尿剂的费用较低,效益比较高,其不良反应与剂量密切相关,使用小剂量利尿剂是安全、有效的。糖尿病患者不建议以噻嗪类利尿剂作为单药初始治疗方案,但如两药联用血压仍不能达标的情况下,除非有禁忌证,都应该考虑加用利尿剂治疗。

2006年6月英国国家健康和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和英国高血压学会(BHS)共同发布了《成人高血压治疗指南》的更新版(以下简称英国指南),提出了“β受体阻滞剂不再是多数高血压患者高血压药物治疗 3 / 10 的首选降压治疗药物”,并将β受体阻滞剂作为第四线的降压药物,由此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同的反响。虽然β受体阻滞剂循证医学证据结果不统一,各国指南也存在分歧,但一些临床试验中涉及阿替洛尔疗效不佳的结论不能简单类推至其他β受体阻滞剂。

2009年《b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认为,β受体阻滞剂对合并以下情况的高血压患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快速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房颤);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如伴焦虑、紧张);围手术期高血压;高循环动力状态(如甲亢)。临床应选用无内在拟交感活性、β1受体选择性较高或兼有α受体阻滞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

至于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是否可以联合使用,2010年修订版将这种组合列为次要推荐。在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的高血压患者,应避免大剂量β受体阻滞剂与噻嗪类利尿剂的单独联合,以减少糖脂代谢紊乱的发生。对代谢综合征和易患糖尿病、且无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或快速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的高血压患者以及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不推荐β受体阻滞剂作为初始治疗选择。但在心衰等特殊情况下,这种组合还是适用的,但应尽量用高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的剂量尽可能小,且注意血清钾变化,必要时加用ARB或ACEI三药联合以协同降压并减少副作用。

4、忽视血压参数变化

有效降压可以解释血压相关性心血管风险所带来的获益,但临床有时忽略了有潜在意义的其他血压测量指标,如血压的变异性、血压的昼夜节律、单纯夜间高血压及晨峰血压等。许多临床研究证实,血压在24小时内持续、稳定地达标才能有效地预防靶器官损害,达到预防心血管事件的目的。

有些患者诉说早晨一次服用多种降压药物,仍出现午后及晨间血压未被控制现象,却忽略了其服用的是短效降压药物,当然不能控制一天的血压。还有一些患者白天血压并不高,表现为单纯夜间高血压。对于这些患者,临床应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充分了解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完善特殊类型高血压的诊断。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选用长效降压药物或灵活调整服药时间。如果患者使用中短效降压药,每日须服药2~3次,每日单次给药的做法肯定是不合理的。

此外,高血压患者不宜在晚间或睡前服用降压药物的传统观点也应改变,特别是对于夜间高血压及单纯夜间高血压的患者,服药时间如何调整尚待新的循证医学证据。

5、降压达标方式掌握不足

高血压患者往往追求快速控制血压,有时用药仅1周,血压虽有下降但尚未达标,患者就开始抱怨药物效果不理想。缺乏临床经验的医师可能会在患者出诊时开具多种、大剂量降压药物,或在复诊时,根据患者主诉频繁换药或加药。事实上,平稳、和缓的降压才是血压管理的最佳方式,降压速度切勿操之过急。除非是某些高血压急症(血压突然升高伴严重的症状,或由于血压急剧地显著升高导致靶器官损害的发生)才需要快速降压。血压快速下降,可引发重要器官如心、肾、脑供血不足,甚至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尤其是老年患者。

观察长效降压药物的最大疗效需要2~4周的时间,不能因为2~3天内血压无显著降低就否定药物的疗效。临床可以根据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逐步调整药物剂量,在数周或2~3个月内使患者血压高血压药物治疗 4 / 10

控制达标。对于DBP低于60 mmHg的冠心病患者,应在密切监测血压的前提下逐渐实现SBP达标。

2010年中国高血压指南修订版提出,降压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为:①小剂量:初始治疗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量,逐步增加剂量。药物的安全性和患者耐受性对于血压达标很重要;②尽量应用长效制剂:建议一天一次给药且有持续24小时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以有效控制夜间血压与晨峰血压及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③联合用药:2级以上高血压患者为达到目标血压常需要联合用药,对于血压≥160/100 mmHg或中危及以上的患者,起始即可采用小剂量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方案或用小剂量固定复方制剂进行治疗;④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耐受性及个人意愿、长期承受能力,选择适合患者的降压药物。在达到140/90 mmHg以下之后,进一步降低血压应坚持个体化原则,充分考虑患者疾病特征及降压方案的组成等。

6、忽略高血压患者的其他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因此,患者在接受降压治疗时,临床也要充分考虑其是否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以及是否已有并发症的存在(如心肾功能不全等)。总之,要综合分析患者病情,从多个途径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总体心血管风险,不能只单纯考虑血压。此外,临床还应注意指导患者进行生活方式调整,降低食盐摄取量,增加高钾和高钙饮食,适当运动,注意减肥和保持良好情绪等。

总之,高质量降压的原则不仅要降低外周血压(肱动脉压),更要降低整个动脉系统血压(包括中心动脉压);平稳降低24小时血压(包括晨峰血压,并注意血压变异);重视对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降脂、降糖、降尿酸,戒烟酒等);同时优化地制定个体化的降压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合理用药。

案例分析一:患者,女性,72岁,发现血压升高10年,有吸烟史,高脂血症,曾查出餐后2小时血糖9.2 mmol/L。

长期服用倍他乐克25 mg每日二次+氢氯噻嗪25 mg每日二次,血压150-170/80-90 mmHg波动。

颈动脉超声提示右侧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24小时尿蛋白定量186 mg。

分析:

①该患者有糖脂代谢异常,长期合用大剂量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对糖脂代谢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该患者不适合采用这种联合用药方案进行治疗。而且,β受体阻滞剂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较差。

②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是适合该患者的联合方案,CCB对于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疗效好,且有证据表明,CCB能减缓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ACEI虽然对于老年低肾素性高血压降压效果较差,但有助于改善糖代谢、减少尿蛋白、保护肾脏。研究表明,ACEI同样适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如果CCB+ACEI不能使该患者血压达标,可加用小剂量利尿剂。

案例分析二:患者,男性,70岁,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

高血压药物治疗 5 / 10

处方:尼群地平10 mg,口服,每日三次;福辛普利10 mg,口服,每日一次;吲达帕胺2.5 mg,口服,每日一次。

三周后随访,血压140/76 mmHg,HR 82次/分;活动后气急。

分析:

①200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成人心力衰竭诊疗指南更新》再次建议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缓释美托洛尔、卡维地洛)用于所有症状稳定的心衰患者。除非有禁忌证,该患者应该加用β受体阻滞剂。

②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CCB)对心衰患者并不适应,甚至相对禁忌,如作为降压治疗必须继续使用时,可选用长效制剂,并联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

案例分析三:患者,男性,70岁,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10年、2型糖尿病6年,尿蛋白阴性,否认痛风史。

既往服用多联降压药,血压控制欠佳。

目前服用药物贝那普利10 mg,每日一次;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每日两次;替米沙坦40 mg,每日一次;可乐定75 μg,每日三次。

血压仍在160~170/70~80 mmHg波动,且伴有双踝部水肿。

分析:

①ONTARGET研究显示,对于高危心血管疾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的心血管益处并不优于单用ACEI或ARB,但不良反应的危险增加255%。基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仅重度心力衰竭与蛋白尿性肾病患者可以考虑接受ACEI+ARB联合治疗。该患者没有必要同时应用这两类药物。

②糖尿病患者联用药物,血压仍不能达标的情况下,除非有禁忌证,都应该加用利尿剂治疗。为使该患者血压达标,须加用小剂量利尿剂。

诊治经过:调整治疗方案,加用小剂量利尿剂(吲达帕胺)后,血压稳定在140~145/65~70 mmHg。

案例分析四:患者,女性,42岁,血压升高5年,波动于140~160/80~110 mmHg。

近2年服用珍菊降压片一粒,每日三次;吲达帕胺2.5 mg,口服,每日一次。

反复双下肢乏力半年,查血钾最低3.0 mmol/L。

分析:

高血压药物治疗 6 / 10

在复方降压药中,新型的固定低剂量复方制剂多是以利尿剂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我国传统的复方降压制剂中也大多含有利尿剂成分。如珍菊降压片每片含氢氯噻嗪5 mg。在使用复方制剂时,再加用利尿剂则会加重低血钾等不良反应。

诊治经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后,停用珍菊降压片。在服用吲达帕胺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150 mg,每日一次,二周后患者血压降至140/85 mmHg,血钾3.8 mmol/L。

案例分析五:患者,男性,47岁,高血压6年。

长期服用卡托普利25 mg,每日两次;尼群地平10 mg,每日一次。每天上午测血压均在140/90 mmHg以下。

近期心超提示左室肥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显示24小时平均血压为144/96 mmHg,夜间平均血压139/94 mmHg。昼夜节律小时,血压波动大,上午8~11点血压在115~135/70~85 mmHg之间,其他时间的血压(尤其是夜间血压及清晨血压)均控制不佳。

分析:

①动态血压较之诊所血压的优势之一是能观察24小时的血压变化情况,发现隐蔽性高血压。该患者服用的药物均为中短效药物,每次到诊所就诊时均在降压药物作用达峰时间,故诊所血压正常。但由于药物作用维持时间短,且服药次数不足,血压波动大,夜间血压及清晨血压控制不佳,造成了左室肥厚等靶器官损害。

②使用中短效降压药物,每日至少服药2~3次,血压控制可相对平稳。对于该患者应尽可能选用长效药物。

案例分析六:患者,男性,76岁,因胸痛2小时急诊就诊。

追问病史,患者长期未测血压。2天前,偶测血压210/110 mmHg,于当地医院就诊;

医师给予三种降压药物联合应用,且剂量较大。

急诊当日患者感头晕不适,测血压110/60 mmHg,之后于排便时突发剧烈胸痛,面色苍白、大汗。120急救车上测血压66/40 mmHg,即刻查心电图及心肌蛋白提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病情好转。

分析:

这样的病例在临床并不罕见。强烈警示临床医师降压不能操之过急,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过快降压会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案例分析七:患者,男性,56岁,高血压、2型糖尿病,有脑梗塞病史。

甘油三酯1.6 mmol/L,总胆固醇5.1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2 mmol/L。

高血压药物治疗 7 / 10

处方:依那普利10 mg,每日一次;氨氯地平5 mg,每日一次;二甲双胍250 mg,每日三次;格列齐特80 mg,每日两次。血压、血糖控制均达标。

分析:

该患者合并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作为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措施,还应考虑加用他汀类降脂药和阿司匹林。尽管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患者血脂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但因其同时伴有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进一步降至2.1 mmol/L以下。

高血压药物治疗病例分析

患者,女性,65岁,高血压十余年。

既往史:无慢性肾病史,无糖尿病史,无脑梗史,血脂不高。家族史:父母均有高血压。

查体:心界不大,心尖部Ⅰ~Ⅱ级收缩期杂音,HR 92 bpm,齐,两肺未及啰音,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BP:145/90 mmHg。心超:左房增大,室间隔肥厚,轻度二尖瓣反流。

治疗第一阶段

患者于三年前开始服用珍菊降压片(非处方类降压药物,上海地区常用)一粒每日三次,由于当时血压控制不理想,伴心率较快,加用比索洛尔2.5 mg每日一次。一个月后患者出现严重脱发。考虑到该患者为女性,门诊查风湿结缔组织疾病方面检查,结果均为阴性,皮肤科未发现异常。查阅比索洛尔药物说明书未提到脱发不良反应,但文献有个案报道口服比索洛尔出现脱发,遂停用比索洛尔,改用倍他乐克25 mg每日两次,患者脱发症状得到控制,血压控制在120~130/70~80 mmHg,HR:80 bpm。

治疗第二阶段

约一年后,患者出现严重抑郁表现,甚至有自杀倾向。心理门诊就诊,口服帕罗西汀未缓解,失眠症状严重。分析患者口服用药情况,珍菊降压片的主要成分是可乐定,可以引发抑郁症,倍他乐克也可以引起抑郁症状。为避免两药同时停药引起血压波动,根据临床用药经验和文献报道,考虑可乐定引起抑郁症的可能性较大,拟定先停用珍菊降压片,加用缬沙坦80 mg每日一次,与倍他乐克联用。停珍菊降压片后患者抑郁症状明显改善,但血压出现“反跳”,收缩压波动于160~170 mmHg,甚至达到180 mmHg,出现头晕症状。在此用药基础上,加用氨氯地平5 mg每日一次,2周后血压仍然控制不良,收缩压维持在170 mmHg,再联合应用利尿剂氢氯噻嗪12.5 mg每日一次,收缩压仍然在170 mmHg。考虑患者原复方制剂+倍他乐克就能良好控制血压,患者生活方式未改变,目前4药联合仍然无法控制,可能有其他原因。

可乐定的撤药综合征

珍菊降压片中主要降压成分是盐酸可乐定0.03 mg,氢氯噻嗪5 mg,芦丁20 mg。盐酸可乐定是α受体激动剂,直接激动下丘脑及延髓的中枢突触后膜α2受体,使抑制性神经元激动,减少中枢交感神经冲动传出,从而抑制外周交感神经活动。可乐定还激动外周交感神经突触前膜α2受体,增强高血压药物治疗 8 / 10

其负反馈作用,减少末梢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降低外周血管和肾血管阻力,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倍他乐克属于β受体阻滞剂。这两种药物可合用,但盐酸可乐定日剂量超过1.2 mg或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时,突然停药后发生反跳性高血压的机会增多,增加可乐定的撤药综合征危象。因此,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后停药,应先在1~2周内逐步减量β受体阻断剂直至停用,再停可乐定,同时加用其他降压药物治疗。

此外,可乐定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可能会出现心率减慢的叠加作用,在治疗过程前应测定患者基础心率,并于治疗过程中监测心率变化,以免心动过缓或其他意外发生。

临床处理

加用珍菊降压片1片每日三次,1周后停用氨氯地平,2周后停倍他乐克,之后两周再停用珍菊降压片并加用倍他乐克,联合缬沙坦和氢氯噻嗪治疗,密切随访血压。患者血压逐渐得到控制,目前患者接受倍他乐克+缬沙坦联合降压治疗,效果良好,血压控制在120/70 mmHg,HR:70 bpm。

临床启示

在临床实践中,医师都会关注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但由于患者存在个体差异,使得少见甚至既往没有报道过的不良反应发生,需要临床医师提高警惕,查阅文献和同行之间的交流可以获得珍贵的信息。此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撤药后可能发生的撤药综合征也必须加以注意。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高血压与糖尿病紧密相关。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血压正常者的2~4倍,2型糖尿病又是高血压人群心血管风险的2倍,因此,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4~8倍。约75%的糖尿病患者血压高于130/80 mmHg,这部分患者是心血管死亡的高危人群。

ACEI/ARB作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首选的降压药物或基础用药

关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降压药物选择,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11年指南建议如下:①对于收缩压为130~139 mmHg或舒张压为80~89 mmHg的患者,单独生活方式治疗3个月,如果不能达标即开始药物治疗;②对于收缩压为140 mmHg或舒张压为90 mmHg的患者,建议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进行治疗;③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减肥、饮食控制(低钠,适当高钾),适量饮酒,增加体力活动;④药物治疗推荐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抑制剂(ACEI或ARB),如果其中一种患者不耐受,可以换另一种;⑤为了血压达标可以加用利尿剂: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选择不同利尿剂:GFR(eGFR)≥30 ml/min/1.73 m2,加用噻嗪类利尿剂;GFR(eGFR)≤30 ml/min/1.73 m2,加用袢利尿剂;⑥提倡不同作用机制的2个和2个以上多药联合获得达标治疗;⑦应用ACEI 或ARB,或利尿剂时,应常规定期检测肾功能和血钾水平。

美国高血压学会(ASH)的指南则推荐,对于血压>130/80 mmHg,eGFR≥50 ml/min/1.73 m2的糖尿病患者,当收缩压高于目标血压20 mmHg以内,首选ARB或ACEI,滴定加量;2~3周复查,高血压药物治疗 9 / 10

如果血压未达标(130/80 mmHg),加噻嗪类利尿剂或钙拮抗剂(CCB);2~3周复查,如果血压仍未达标,考虑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已服用CCB,加用其他类CCB,如未服用扩血管的β受体阻滞剂,可加用α受体阻滞剂,4周复查,如血压仍未达标,建议咨询临床高血压专家。当收缩压高于目标血压20 mmHg以上,首选ARB或ACEI+噻嗪类利尿剂或CCB,2~3周复查,如血压未达标,加用CCB或β受体阻滞剂,2~3周复查,如果血压仍未达标,考虑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已服用CCB,加用其他类CCB,如未服用扩血管的β受体阻滞剂,可加用α受体阻滞剂,4周复查,如血压仍未达标,建议咨询临床高血压专家。

高鑫教授强调,当联合应用三个以上降压药仍然不能使血压达标时,应该考虑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要重视内分泌高血压的筛查,当临床医生遇到这种情况,应该与内分泌科医生共同讨论诊疗方案。由此可知,各国指南一致推荐,将ACEI/ARB作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首选的降压药物或基础用药。这些建议的提出主要基于可靠的循证依据。分别与2005年和2007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各种降压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发糖尿病风险的作用,其强度依次为ARB>ACEI>CCB>安慰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而且,RAS抑制剂较其他降压药物在保护肾脏和延缓肾病进展方便更有优势。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应将血压降至什么水平?

虽然国际上多个学术组织的指南中建议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须降至<130/80 mmHg,但是2009年欧洲高血压学会(ESH)/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提出,糖尿病患者血压≥140/90 mmHg时通常必须开始降压治疗。在正常高值血压范围开始降压治疗并未得到终点试验证据的支持,传统推荐的糖尿病患者血压目标值<130/80 mmHg也未得到终点试验证据的支持。根据现有的数据,对所有高血压患者,推荐将血压降至130-139/80-85 mmHg范围内并尽可能接近130/80 mmHg可能是审慎的。2011年ADA指南“糖尿病高血压/血压控制”一节中也强调了“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制定个体化血压目标的重要性”。

有研究证据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为达到最佳的心血管获益,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发生高血压早期、大脑自动调节功能足以抵消灌注压下降的影响时开始强化降压治疗。对于合并血管并发症的患者,降压治疗应强调个体化,以使血压的下降和脑局部血流速度(CBFV)的维持达到平衡状态,达到“最佳”血压优于“血压越低越好”。对此,ADA2011年指南指出:对于个体患者,根据其对治疗的反应、治疗耐受性和个体特征,制定较<130/80 mmHg更严格或更宽松的收缩压目标值可能是合理的。需要谨记,大多数分析提示,收缩压>140 mmHg时患者预后更差。

结语

总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接受降压治疗,进行药物选择时应全面考虑降压目标、代谢影响、心肾保护作用以及药物安全性及患者耐受性等。对于高血压患者,应重视早期干预糖代谢异常。高血压一旦合并糖尿病即为高危/极高危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极高。临床应将积极筛查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尽早诊断、尽早治疗,降低心血管疾病和肾病的风险。

高血压药物治疗 10 / 10

第四篇:高血压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

高血压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

第五届全国药物治疗学学术年会于2011年8月13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召开,就我国高血压领域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共同关心和关注高血压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研究新进展、新成果进行了对话,对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研究进展、常见抗高血压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演讲,分析探讨了高血压的合理用药、联合用药,有助于提高高血压临床诊治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我国高血压病的合理用药。现整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高平进教授的报告,供网友分享。

高血压防治指南及一系列大规模临床试验为高血压治疗提供了合理的方案,但仍有一些临床医师在运用高血压药物时存在误区。抗高血压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是高血压控制率低下的原因之一。了解不合理用药,总结不合理用药的常见误区,对于有效防治高血压、提高疾病控制率将大有裨益。

1、对降压药物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了解不够

降压药物的种类选择不合理主要是由于临床医师对各类降压药物的禁忌证掌握不足,对治疗对象的个体状况考虑不足,对各类降压药物的相对优势了解不足,因此无法做到恰当的个体化治疗。首先,临床应了解各类降压药物的适应证,结合高血压患者不同的临床情况,给予优化药物治疗方案。

老年人

有证据表明,五类主要降压药均有益。但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低肾素性高血压和盐敏感性高血压的比例较高,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CCB)及利尿剂降压效果相对较好。2009年加拿大高血压指南指出,除非有强适应证,β受体阻滞剂不应作为年龄>6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首选用药。

冠心病

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选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长效CCB;急性冠脉综合征时应选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心肌梗死后患者应选用ACEI、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而不宜首选CCB。

心力衰竭

症状较轻者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症状较重者可将ACEI、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与袢利尿剂合用,CCB对心衰患者无益,如作为降压治疗必须继续使用二氢吡啶类CCB,可选用长效制剂。

合并糖尿病

首选ACEI或ARB。对于反复低血糖发作的糖尿病患者,慎用β受体阻滞剂,以免其掩盖低血糖症状。除非血压控制不佳或伴有前列腺肥大,一般不使用α受体阻滞剂。

合并慢性肾病

ACEI、ARB有利于防止肾病进展,但明显肾功能受损者应用ACEI、ARB时,一定要复查肾功能,如果患者血肌酐短期升高到基础值的30%以上,要慎用或者停药。对于肾小球滤过率(GFR)<30 ml/min/1.73m2或大量蛋白尿的患者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则效果差,此时应选用袢利尿剂。

同时,临床必须牢记药物禁忌证,违反绝对禁忌证的不合理用药将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有痛风史的高血压患者应用噻嗪类利尿剂会诱发或加重痛风;严重肾功能衰竭、高血钾的高血压患者应用保钾利尿剂、ACEI或ARB会加重高钾血症;2~3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CCB有可能发展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高血压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会诱发和加重呼吸困难;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应用非二氢吡啶类CCB会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双侧肾动脉狭窄的高血压患者应用ACEI或ARB会导致肾功能急剧减退;妊娠高血压患者应用ACEI或ARB可能引起胎儿生长迟缓,羊水过少或新生儿肾衰,亦可能引起胎儿畸形;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应用α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起立时晕厥发作。

此外,各类降压药物的相对禁忌证包括:妊娠高血压患者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可进一步减少血容量,使胎儿缺氧加重,先兆子痫妇女血容量减少,除非存在少尿情况,否则不宜使用利尿剂;有周围血管病、糖耐量减低或经常运动的高血压患者慎用β受体阻滞剂;有充血性心衰的患者慎用二氢吡啶类CCB和α受体阻滞剂;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高血压患者慎用二氢吡啶类CCB。复方制剂的使用中注意相应组分的禁忌证,绝大部分固定复方制剂中含有噻嗪类利尿剂,痛风患者不宜应用;有消化性溃疡或抑郁症的高血压患者不宜应用含利血平的复方制剂。

为避免降压药物种类选择的不合理,还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有低血钾的患者单独应用排钾利尿剂,心率快、心悸的患者应用二氢吡啶类CCB或α1受体阻滞剂,心动过缓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CCB,都是不合理的用药选择。大多数医师对上述降压药的禁忌证、不良反应会有所了解,但由于询问病史和查体不仔细,未进行肾功能、心电图等必要的辅助检查,此类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并不鲜见,必须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2、药物联合选用不当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再次强调:2级高血压,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Hg和(或)伴有多种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的高位人群,往往初始治疗就需要应用2种小剂量降压药物,如仍不能达到目标血压,可在原药基础上加量或可能需要3种,甚至4种以上降压药物。HOT、UKPDS等研究证明,要严格控制血压,约70%患者须联合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降压药。小剂量联合用药不仅使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对降压起到协同作用,同时还可减少副作用,使剂量依赖性的不同类降压药物联合达到理想降压效果。

同类降压药物联合

同类降压药物的不同药品不宜联合应用,因其疗效无法互补,不良反应反而增加。临床上常见尼莫地平与其他CCB联合用药。尼莫地平选择性扩张脑血管,对外周血管的扩张作用相对较小,因此很容易在此基础上,再联合另一种扩张外周血管的CCB。这种组合显然是不推荐的。但利尿剂则另当别论,补钾和排钾利尿剂的联合是合适的。例如,小剂量氢氯噻嗪与阿米洛利的联合。

β受体阻滞剂和ACEI

由于β受体阻滞剂可以抑制肾素活性,而ACEI/ARB的作用机制是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因此认为两者合用无明显协同降压作用。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将这一组合列为不常规推荐类,即一般情况下不推荐这种联合用药。但对于一些交感活性增强,高肾素型高血压患者,或合并冠心病、心绞痛、心衰、室上性心律失常的高血压患者仍可选用。

ACEI+ARB

曾经推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全面阻断,理论上可以带来更强的降压效果以及更好的双重RAAS阻断作用。但ONTARGET研究结果显示,替米沙坦和雷米普利双重RAAS阻断联合治疗方案并没有带来预期的降低心血管事件获益,反而增加了肾脏事件的风险。2009年加拿大高血压指南指出,除非特殊需要(如大量蛋白尿的治疗),不应该选用ARB与ACEI的联合方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亦指出,这两类药物联合对于减少蛋白尿可能有益,但尚缺乏足够循证依据。

重复用药

患者使用单片复方制剂时,医患应充分沟通,使医师及时掌握单片复方制剂的信息,以避免不合理地加用其中的组分药物,造成重复用药。比如在使用含噻嗪类利尿剂的复方制剂基础上进一步加用噻嗪类利尿剂,有可能因使用较大剂量的噻嗪类利尿剂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

3、对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的认识不足

噻嗪类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在美国始终保持较大销量,但随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及肾素抑制剂等新型降压药物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以及长期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带来的副作用,人们对噻嗪类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地位开始动摇。

受一些荟萃分析或有偏倚的临床研究影响,不少医师对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产生困惑,特别是针对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如何合理、充分地使用这两类药物已成为一争议焦点。其实,包括ALLHAT研究在内的许多大型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利尿剂在降压和减少心血管风险方面具有长期获益的效果,而且氢氯噻嗪与氯噻酮以及吲达帕胺之间存在明显不同,HYVET研究应用吲达帕胺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与RAS阻断剂合用也会部分抵消噻嗪类利尿剂的不良反应。在治疗中如能合理选择药物、积极监测不良反应,以利尿剂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可极大提高血压达标率。

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指出,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尤其适用于老年和高龄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或伴心力衰竭患者,也是难治性高血压的基础用药之一。此外,噻嗪类利尿剂的费用较低,效益比较高,其不良反应与剂量密切相关,使用小剂量利尿剂是安全、有效的。糖尿病患者不建议以噻嗪类利尿剂作为单药初始治疗方案,但如两药联用血压仍不能达标的情况下,除非有禁忌证,都应该考虑加用利尿剂治疗。

2006年6月英国国家健康和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和英国高血压学会(BHS)共同发布了《成人高血压治疗指南》的更新版(以下简称英国指南),提出了“β受体阻滞剂不再是多数高血压患者的首选降压治疗药物”,并将β受体阻滞剂作为第四线的降压药物,由此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同的反响。虽然β受体阻滞剂循证医学证据结果不统一,各国指南也存在分歧,但一些临床试验中涉及阿替洛尔疗效不佳的结论不能简单类推至其他β受体阻滞剂。

2009年《b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认为,β受体阻滞剂对合并以下情况的高血压患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快速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房颤);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后);慢性心衰;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如伴焦虑、紧张);围手术期高血压;高循环动力状态(如甲亢)。临床应选用无内在拟交感活性、β1受体选择性较高或兼有α受体阻滞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

至于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是否可以联合使用,2010年修订版将这种组合列为次要推荐。在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的高血压患者,应避免大剂量β受体阻滞剂与噻嗪类利尿剂的单独联合,以减少糖脂代谢紊乱的发生。对代谢综合征和易患糖尿病、且无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或快速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的高血压患者以及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不推荐β受体阻滞剂作为初始治疗选择。但在心衰等特殊情况下,这种组合还是适用的,但应尽量用高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的剂量尽可能小,且注意血清钾变化,必要时加用ARB或ACEI三药联合以协同降压并减少副作用。

4、忽视血压参数变化

有效降压可以解释血压相关性心血管风险所带来的获益,但临床有时忽略了有潜在意义的其他血压测量指标,如血压的变异性、血压的昼夜节律、单纯夜间高血压及晨峰血压等。许多临床研究证实,血压在24小时内持续、稳定地达标才能有效地预防靶器官损害,达到预防心血管事件的目的。

有些患者诉说早晨一次服用多种降压药物,仍出现午后及晨间血压未被控制现象,却忽略了其服用的是短效降压药物,当然不能控制一天的血压。还有一些患者白天血压并不高,表现为单纯夜间高血压。对于这些患者,临床应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充分了解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完善特殊类型高血压的诊断。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选用长效降压药物或灵活调整服药时间。如果患者使用中短效降压药,每日须服药2~3次,每日单次给药的做法肯定是不合理的。

此外,高血压患者不宜在晚间或睡前服用降压药物的传统观点也应改变,特别是对于夜间高血压及单纯夜间高血压的患者,服药时间如何调整尚待新的循证医学证据。

5、降压达标方式掌握不足

高血压患者往往追求快速控制血压,有时用药仅1周,血压虽有下降但尚未达标,患者就开始抱怨药物效果不理想。缺乏临床经验的医师可能会在患者出诊时开具多种、大剂量降压药物,或在复诊时,根据患者主诉频繁换药或加药。事实上,平稳、和缓的降压才是血压管理的最佳方式,降压速度切勿操之过急。除非是某些高血压急症(血压突然升高伴严重的症状,或由于血压急剧地显著升高导致靶器官损害的发生)才需要快速降压。血压快速下降,可引发重要器官如心、肾、脑供血不足,甚至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尤其是老年患者。

观察长效降压药物的最大疗效需要2~4周的时间,不能因为2~3天内血压无显著降低就否定药物的疗效。临床可以根据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逐步调整药物剂量,在数周或2~3个月内使患者血压控制达标。对于DBP低于60 mmHg的冠心病患者,应在密切监测血压的前提下逐渐实现SBP达标。

2010年中国高血压指南修订版提出,降压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为:①小剂量:初始治疗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量,逐步增加剂量。药物的安全性和患者耐受性对于血压达标很重要;②尽量应用长效制剂:建议一天一次给药且有持续24小时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以有效控制夜间血压与晨峰血压及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③联合用药:2级以上高血压患者为达到目标血压常需要联合用药,对于血压≥160/100 mmHg或中危及以上的患者,起始即可采用小剂量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方案或用小剂量固定复方制剂进行治疗;④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耐受性及个人意愿、长期承受能力,选择适合患者的降压药物。在达到140/90 mmHg以下之后,进一步降低血压应坚持个体化原则,充分考虑患者疾病特征及降压方案的组成等。

6、忽略高血压患者的其他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因此,患者在接受降压治疗时,临床也要充分考虑其是否合并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以及是否已有并发症的存在(如心肾功能不全等)。总之,要综合分析患者病情,从多个途径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总体心血管风险,不能只单纯考虑血压。此外,临床还应注意指导患者进行生活方式调整,降低食盐摄取量,增加高钾和高钙饮食,适当运动,注意减肥和保持良好情绪等。

总之,高质量降压的原则不仅要降低外周血压(肱动脉压),更要降低整个动脉系统血压(包括中心动脉压);平稳降低24小时血压(包括晨峰血压,并注意血压变异);重视对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降脂、降糖、降尿酸,戒烟酒等);同时优化地制定个体化的降压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合理用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李华 高平进(刘畅整理)来源:医学论坛网 日期:2011-08-19

第五篇:神经内科合理用药整改措施

神经内科合理用药整改措施

根据医务处工作部署,神经内科李主任组织召开了神经内

一、内二科全体医生会议,重温了药剂科李副主任药师的讲座,分析了我科存在的问题,结合本科专业特点,制定了以下整改措施。1 科领导要加大临床合理用药监管力度,正确引导,对不合理用药及时纠正,对当事人酌情予以点名批评,科室检查、绩效处罚、暂停处方权等处理。规范用药,确保医疗安全。利用早交班时间系统学习我科常用药物说明书,有计划安排学习注射用盐酸川芎嗪、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丹红注射液、红花注射液、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注射用灯盏花素、注射用葛根素、生脉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血栓通等药药品的通用名、规格、适应证、禁忌证、配伍禁忌、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等,严格杜绝超剂量用药、超疗程用药。合理选择溶媒。3 对科室常用药品根据安全、有效、经济、适应原则进行精选,杜绝重复用药,对副作用大,脱水效果不显著的注射用七叶皂苷钠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需要用药时必须请示科主任。4 加强抗菌药物监管,严格按抗菌素分线管理用药,对三线抗菌药物必须有药敏试验指导。不能完成药敏试验者必须请示科主任指导用药。5 药效及安全性相近者,要选择经济性药品。6 医生分管病人尽量均衡,经治病人数超过20人者暂停收治,避免工作量太大影响合理用药。虚心向他人请教,对不懂的问题,及时与护士、药师或其他同仁沟通,护士对医生的合理用药有监督职能,发现不合理用药应及时沟通和反馈,确保用药安全。

下载神经内科常见用药错误分析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神经内科常见用药错误分析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文常见错误分析★

    文秘和办公室工作学习资料 (第13期) 张家口市人口计生委办公室2005年7月31日 公文常见错误分析 一、生造文种 《办法》所确定的公文文种共有13类14种,除此之外,均不可直接行文,但......

    请示写作中常见错误分析及对策(精选5篇)

    《国际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请示”“使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它是下级机关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向上级机关有所请求时使用的一个文种。它的缘由是是否准确、......

    用药错误案例分析考试(5篇可选)

    用药错误案例分析考试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 10 题,每题 10 分) 1 . 国际上用药错误研究不包含方面的问题 A.不合理用药 B.人的疏失 C.无意的违规 D.不正确的行为     我的答案......

    用药错误不良事件分析(含五篇)

    用药错误不良事件分析 人 1、助产士:①思想不重视,心思不够缜密 ②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③未严格执行给药流程 ④不管多忙碌,都需双人核对医嘱 ⑤未严格执行医嘱 2、产妇:①精神......

    54例静脉给药环节用药错误原因分析及对策

    54例静脉给药环节用药错误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 要】 目的:分析静脉给药环节用药错误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法:对54例静脉给药环节用药错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输错对......

    100以内加减法口算常见错误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江苏常州市局前街小学(213003) 桂 烨 一、100以内加减法口算常见错误产生的原因分析 1.学习前期口算时基础不扎实 10以内和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是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甚......

    新疆伊犁州农业机械化统计常见错误分析及对策[合集5篇]

    新疆伊犁州农业机械化统计常见错误分析及对策 新疆伊犁州农机局 邓勋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机化管理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新疆伊犁州农......

    标本采集常见错误分析

    标本采集常见错误分析 送检标本的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主要过程的质量管理。大多数不满意的检验报告单可溯源到标本质量不符合要求,而分析前标本的质量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