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落实“5+1+1”教育改造模式,深入贯彻首要标准(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23:1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严格落实“5+1+1”教育改造模式,深入贯彻首要标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严格落实“5+1+1”教育改造模式,深入贯彻首要标准》。

第一篇:严格落实“5+1+1”教育改造模式,深入贯彻首要标准

严格落实“5+1+1”教育改造模式,深入贯彻首要标准

苏飞举

摘要:“5+1+1”教育改造模式是监狱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首要标准的具体实施,是司法部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改造罪犯的工作措施。严格落实该模式对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发展和提升有重要意义。随着监狱系统规范化管理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在实践“5+1+1”教育改造模式的过程中,对该模式进行了深入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总结出一套确保落实“5+1+1”教育改造模式经验方法。

关键词:罪犯 “5+1+1”教育改造模式 落实

Abstract: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pattern is change and the method innovation of the present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pattern,which is decided by the contemporary jail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level,the scale and construction dynamics.Unde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jail cultural construction,the creative cultural patterns,including subject culture transformation,Government by law culture safeguard mechanism,can it develop effectively.2009年11月17日,司法部下发了《关于加强监狱安全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其中规定“监狱应当坚持每周5天劳动教育、1天课堂教育、1天休息。罪犯每天劳动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劳动时间不超过40小时。”从而形成了旨在提高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质量的“5+1+1”教育改造模式,“5+1+1”模式突破了制约监狱教育改造罪犯工作的阻碍,有效的提高了罪犯教育改造质量。这一新模式在推动监狱工作规范化,确保监狱安全稳定的同时,也要求我们结合现实条件,掌握一套符合监狱工作实际,适应现代教育改造的方法,确保该教育改造模式的真正落实。

一、强化三个认识,确保“5+1+1”模式贯彻执行。

吴爱英部长曾强调,要“把罪犯劳教人员教育改造工作作为监狱劳教工作的中心任务,这是做好监狱劳教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一定要贯彻到监狱劳教工作的各个方面”①。“5+1+1”教育改造模式,作为司法部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重要的罪犯改造工作措施,是贯彻落实“首要标准”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凸显教育改造工作中心地位的重要举措。因此监狱作为教育改造罪犯的主体,必须强化三点认识,坚决贯彻执行“5+1+1”教育改造模式。

1、是强化对教育改造中心地位的认识。要贯彻执行“5+1+1”教育改造模式,首先必须要求广大监狱民警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教育改造工作是监狱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宣传活动,使教育改造工作的中心地位深入人心,形成全狱上下高度重视教育改造工作的政治氛围,特别是通过召开教育改造专题研讨会等宣传形式,使广大监狱民警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对教育改造工作要给予高度重视,意识到必须把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作为中心任务来抓。通过强化教育改造中心地位的认识,让广大民警深刻领会实施“5+1+1”教育改造模式对于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重要意义,进而改变普遍存在的重劳动生产轻教育改造的思维惯性,使“5+1+1”教育改造模式真正成为落实“首要标准”、贯彻党的监狱工作方针的现实举措。

2、强化对现代教育改造理念的认识。推行“5+1+1”教育改造模式,是现代教育改造理念的根本要求,是“三课教育”向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提升教育改造质量的有效途径。“5+1+1”新型教育改造模式,就是在制度上、机制上保证改造对象每周5天劳动教育、1天课堂学习教育、1天休息的教育改造新模式,改变了以往教育时间不固定以及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标准等落后状况。因此,在新时期,面对党和国家提出的新要求,广大监狱民警必须强化现代教育改造理念,充分接受“5+1+1”教育改造模式,及时更新工作理念,转变思维方式。使广大民警积极贯彻落实“5+1+1”教育改造模式,把握好管理和执行这个重点,严格落实、认真执行、统一行动,对教育学习要和原来的生产劳动一样重视和严格,避免因管教、生产不协调而导致的不稳定因素产生。同时,建立现代教育改造工作考评机制,将教育改造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3、强化对科学教育改造方式的认识。随着“5+1+1”教育改造模式的运行,使得罪犯有了相对以往更多的娱乐和自由活动的时间,有更多了解和认识社会的机会。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随着教育改造模式的转型,罪犯群体性活动开始增 ① 吴爱英.在全国监狱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司法.2009.11.20

多,无所事事,无事生非的可能性也在加大,因此,必须运用科学的教育改造方法来保障教育改造工作落到实处,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保障监狱安全稳定。要突出教育改造工作的矫正作用,加强个别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充分利用收听广播、电视等多种方式,强化、稳定和巩固罪犯改造成果,促进罪犯“社会化”人格的逐步形成。同时要运用科学管理手段,健全罪犯教育改造质量评估体系,对罪犯实施心理矫治,进行心理干预,促进罪犯消除心理疾患。另一方面就是要坚持狱内教育和狱外教育相结合,大力引进社会帮教力量,学习现代教育改造方法。

二、着力于三个方面,确保“5+1+1”模式顺利实施。

“5+1+1”教育改造模式是在全国监狱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改造工作成为监狱工作中心任务的要求下提出的,因此确保该模式在监狱工作中被不打折扣的执行,是践行首要标准的必然要求。要推行“5+1+1”教育改造模式,必须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着力于加强教育改造的教学队伍,提升教育改造水平。一方面,在加大民警业务技能培训教育、强化罪犯“三课”教育的同时,积极引进法律、教育、心理矫正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合理调控警力,挖掘教育教学队伍的人才资源。另一方面,积极开发狱外资源,发挥社会力量帮教的重要作用。充分重视利用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参与罪犯教育,弥补监狱民警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通过邀请专家、教授举办报告会或讲座活动,播放中外优秀的教育纪录片等,不断提高罪犯形势、政策和前途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贯彻落实“首要标准”、促使罪犯出狱后更好地融入社会、避免重新犯罪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着力于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育的内容,保证教育改造落到实处。相关业务科室要做到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内容。一方面,要保证教育改造落到实处,三课教育依然要做为教育内容的重点,必须认真组织开展好组织好罪犯政治课、文化课和技术课的学习。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践行首要标准,增强刑释人员的就业和谋生能力,就必须把罪犯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摆在突出位置。为此,采取创新教育模式的方法,积极拓展思路,通过设立开放式车间、课堂,试验田的方式,大力开辟缝纫、手工制作、农业种植技术、汽车维修技术等实用学科为教学教学内容的科学教育培训模式。对文化层次不同的罪犯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将扫盲教育,学历教育,岗位技能教育有机组合,合理配置课程,充分重视传统文化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作用。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把教育改造落到实处。

再次是着力于完善教育形式,注重教育改造实效。完善教育形式,一方面坚持以集体化课堂教育为主,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灵活有趣,易于服刑人员接受的教育形式。在监区,教育形式仍然要以集中式的课堂教育为主,辅以个别教育。在整个监狱,要开展好“引进来”工程,建立思想、法制、文化、技术等狱内教育基地,广泛开展社会教育进监狱活动,举办法律专题讲座,传统文化讲座,亲情帮教等大型教育活动。大力推进监区文化是建设。以党的十七大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监区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广泛组织、动员各种力量,吸纳各种精神文化营养。积极利用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开展监区文化活动,逐步建立一批有社会志愿者参加的监区文化活动辅导员队伍。同时,注重融入和吸纳当地特色的文化元素,把区域文化与监区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监狱品牌文化。通过一系列举措,着力于完善教育形式,确保教育改造取得实效。

三、把握三个关键,确保“5+1+1”模式健康持久运行。大力推行5+1+1”教育改造模式,确保该模式健康持久运行,就必须把握三个关键。

1、确保“5+1+1”教育改造模式贯彻落实,制度规范是关键。监狱应当制定规范、具体、可行的教育教学制度。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时间,再到警力保障必须保证有一切行动规范有序。首先是教育内容要规范。监狱要统一规定教育日的五项必选项目,即行为规范习惯养成训练、内务卫生评比训练、监组队列训练、监区(分监区)周讲评教育和月度评议。要加强指导和检查,确保教育日的各项活动不走样、不变形、不受阻。其次是教育时间要保证。各基层监区在周内可任选一天作为教育日,并保证教育时段固定。同时要规范出工请示制度,保证集中教育不留死角。对于确需出工劳动的,必须请示监狱领导,得到批准后再行出工,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就所缺教育内容进行补课。再次是警力配备保障。教育日内,监区(分监区)必须保证60%的警力按时到岗到位,认真组织课堂化授课教育,认真组织罪犯开展各种类型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确保监管安全和稳定,坚决杜绝出现“教育日”变“放羊日”、罪犯管理不到位的现象。

2、确保“5+1+1”教育改造模式贯彻落实,考核机制是关键。陈训秋副部长曾强调“制定全面、系统、合理的考核指标是构建民警绩效考评体系的基础和核心。”为了推进“5+1+1”教育改造模式的实施,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严格检查,并纳入到日常的业务考核之中;另一方面要制定绩效考核与个人利益所得挂钩制度,对在教育改造工作中成绩优异的民警,评选出教育模范标 ②② 陈训秋.在司法部基层工作指导司视察时的讲话.中国监狱.2010.4.26

兵、年终评选各类先进个人、职务晋升时优先考虑,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在评选先进单位时优先考虑等,最终形成由能干事,肯干事的人有干劲多干事的良性工作格局,保证“5+1+1”教育改造模式持久运行。

3、确保“5+1+1”教育改造模式贯彻落实,夯实经费保障是关键。建立监狱教育经费财政动态保障机制,保障“5+1+1”教育改造模式稳定运行。同时加大教育改造工作软、硬件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专项资金,大力解决教育设施和场地问题,不断完善工作管理机制,进而有效提升教育改造水平。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监狱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卫者,要全面落实“首要标准”,将教育改造工作摆在监狱工作的第一位。必须大力推行“5+1+1”教育改造模式,使教育改造落在实处,进一步提高改造质量,推动监狱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吴法宪 当代西方监狱学 法律出版社 2005

2、黄成宏 教育改造在监狱工作的应用 中国监狱学刊 2011.1

3、侯国云 犯罪与改造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学刊 2012.5

第二篇:“5+1+1”教育改造模式

“5+1+1”教育改造模式下的罪犯劳动改造工作新思考

时间:2011-12-28 06:45来源:未知 发布:佚名 点击:

749 次

笔者按:“5+1+1”教育改造模式的提出与实施已经两年,全国监狱系统对该模式进行了深入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主要方向比较集中的在罪犯的教育改造领域,而忽略了占据罪犯改造大多数时间和空间的罪犯劳动改造领域。因此,笔者结合监狱工作实际,通过对“5+1+1”教育改造模式内涵的分析,侧重研究该模式对罪犯劳动改造的意义和要求,突出罪犯劳动改造工作在“5+1+1”教育改造模式下的主动性调整措施,旨在充分发挥劳动改造手段固有的改造功能,促进罪犯改造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5+1+1”教育改造模式劳动改造

“5+1+1”教育改造模式,是司法部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改造罪犯的工作措施,是贯彻落实“首要标准”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对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发展和提升,对全面提高罪犯改造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5+1+1”教育改造模式的提出与实施已经两年,全国监狱系统对该模式进行了深入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主要方向比较集中的在罪犯的教育改造领域,而忽略了占据罪犯改造大多数时间和空间的罪犯劳动改造领域。

罪犯劳动改造作为罪犯改造的基本手段之一,是以生产劳动为形式的刑事强制性活动,是监狱执行刑罚中的基础性活动;担负着培养罪犯正确劳动观念、矫正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维护监管改造秩序的历史使命。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监狱生产经营与罪犯劳动教育不协调统一,罪犯劳动时间长、劳动量大、安全事故相对较多,使得部分监狱管理者模糊了对劳动改造的认识,片面的认为——罪犯劳动生产成了众矢之的,劳动改造工作处于非常尴尬的处境,成了制约罪犯改造质量提高的罪魁祸首!在全面推行“5+1+1”教育改造模式的今天,如何调整罪犯劳动改造地位,使之恢复其固有的改造功能,如何协调各个改造手段之间的关系,统一并进,已成为提升监狱管理水平,促进罪犯改造质量提高所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5+1+1”教育改造模式的深刻内涵

2009年11月17日,司法部下发了《关于加强监狱安全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其中规定“监狱应当坚持每周5天劳动教育、1天课堂教育、1天休息。罪犯每天劳动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劳动时间不超过40小时。”从而形成了旨在提高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质量的“5+1+1”教育改造模式,“5+1+1”模式破解了制约监狱教育改造罪犯工作的“瓶颈”,这一新模式不断的在监狱管理教育罪犯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了论证和发展完善。该模式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5+1+1”教育改造模式体现了监狱改造罪犯工作的承接性。我们不能孤立的将该模式与原有的改造模式相剥离,监狱对罪犯教育改造模式的发展体现了监狱教育管理罪犯的理念的不断更新,是一个连续的、承接的、渐进的过程,该模式在原来的“6+1”模式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了教育改造质量的提高,作为对原有罪犯教育改造模式的改革和深化,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性和发展的延续性。

2、“5+1+1”教育改造模式体现了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系统性,“5+1+1”教育改造模式中的“教育”是“大教育”的范畴,是三大改造手段的和谐统一。对于“5+1+1”教育改造模式,我们不能片面的只看重罪犯教育这一方面,不能仅仅认为该模式是教育改造领域的转变,而是教育改造、劳动改造、狱政管理三大改造手段的和谐统一,是监狱改造罪犯各项工作的整体变更。“5+1+1”教育改造模式的贯彻落实,需要监狱在生产经营理念、生产指标分配、劳动项目优化、教育基础设施投入、经费保障、民警素质提升、管理教育理念更新、罪犯劳动改造权和休息权保障、狱政管理水平提高等各方面加以更新提高,才能真正的发挥“5+1+1”教育改造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贯彻“首要标准”的要求。

3、“5+1+1”教育改造模式体现了监狱教育改造手段的整合性。我们不能将每周一天的教育日,简单的理解为课堂化教育,或者是一周的全部教育内容集中在这一天,不能简单的将罪犯5天劳动教育实践理解为单纯的生产活动而忽略了罪犯劳动教育内容。“5+1+1”教育改造模式除了在时间概念上的规定外,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在“首要标准”语境下,多种教育资源和手段的整合。比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制度;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利用社会帮教、狱务公开等活动方式增进罪犯社会化教育,促进罪犯社会化人格的形成;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提高罪犯回归生存技能;完善罪犯权益保护制度,提高罪犯社会归属感等等。

只有加强对“5+1+1”教育改造模式内涵的理解和认识,才能从思想上解放出来,不至于厚此薄彼,从而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促进监狱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5+1+1”教育改造模式对罪犯劳动改造工作的指导意义

在“首要标准”的要求下,“5+1+1”教育改造模式在保障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同时,亦对罪犯劳动改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新时期的罪犯劳动改造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5+1+1”教育改造模式有利于明确罪犯劳动改造工作的地位

我国的刑事法律体系明确规定了罪犯劳动改造工作在监狱行刑中的地位。《刑法》第46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场所执行;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监狱法》第4条明确规定:“监狱对罪犯应当依法监管,根据改造罪犯的需要,组织罪犯从事生产劳动,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第69条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必须参加劳动。”但在监狱长期发展中罪犯劳动改造的地位却被偏移、边缘化,“5+1+1”教育改造模式确定了5天的罪犯劳动教育时间从执法的高度上确立了罪犯劳动改造在监狱运行中的地位。

2、“5+1+1”教育改造模式有利于促进罪犯劳动改造功能的回归。

劳动改造具有着培养罪犯正确劳动观念、矫正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维护监管改造秩序的功能,但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由于监狱体制、机制和监狱经济发展的制约,为了在市场竞争生存和发展,监狱不得不集中相当多的精力解决生产经营问题,自觉不自觉地挤占教育改造时间、忽视劳动改造中原有的教育及矫治功能,出现了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现象,而把促进罪犯劳动改造,是罪犯在劳动中改过自新,成为守法公民当做次要目标来看待,使罪犯劳动改造偏离了原有的轨道。“5+1+1”教育改造模式明确了5天的劳动教育时间,不仅保障了劳动改造时间,更重要的是使劳动从生产经营、追求经济效益回归到教育矫治的主要目标上。“劳动教育”不仅涵盖了劳动观念的培养、劳动技能的学习等方面,更突出体现了劳动本身固有对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的矫治功能,并通过良好的罪犯改造秩序促进罪犯生产各环节的良性运转,从而实现监狱生产效益的次要目标。结合司法部下发的《教育改造罪犯纲要》中的:“教育罪犯认识劳动重要意义,引导罪犯树立正确劳动意识,培养积极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劳动改造与教育改造相统一,紧紧围绕在“首要标准”的要求之下。

3、“5+1+1”教育改造模式有利于规范罪犯劳动生产的组织设置、运行管理。随着“首要标准”理念、“5+1+1”模式的确立和深入开展,必将促进监狱生产管理部门(集团公司)对罪犯生产经营工作加强调整和改进。在生产项目的准入上,不断提高对安全生产、产品附加值、生产技能应用性、环保等因素的要求;在生产管理中,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管理规范化水平;在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上,加强岗位实用性、回归适应性,提高生产劳动的相后延伸性。

4、“5+1+1”教育改造模式有利于促进劳动改造、教育改造、监管改造三大手段形成和谐统一的良好局面。

罪犯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三大基本改造手段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劳动改造是基础,监管改造是前提,教育改造是方向。在“5+1+1”教育改造模式下三大基本手段应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形成一种协同作战、密不可分的良好局面,而不能“各走各的道,各唱各的调”,相互拆台,相互掣肘,相互摩擦,要做到劳中有教,教中有劳,劳教结合;劳中有管,管中有劳,管劳并进;教中有管,管中有教,教管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三大基本手段和谐有序,协调统一的良性局势,才能为罪犯劳动改造营造一种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罪犯劳动改造工作在“5+1+1”模式下的主动性调整措施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监狱改造工作的要求,落实“5+1+1”教育改造模式,真正发挥劳动改造的强大功能,监狱机关应更新观念,统筹兼顾,劳动改造管理部门应强化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地发挥劳动改造作用,让劳动改造成为维护监狱安全稳定、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有力武器。

(一)加强理论研究深度和应用性,树立科学的劳动改造理念。

加强劳动改造领域的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丰富劳动改造内涵。各级监狱学会应加强调研,对劳动改造工作的地位、功能、实际困难、发展方向、改革措施等方面加强研究,开展诸如完善劳动改造的法律依据、罪犯劳动改造权的保障、劳动改造的时代性内涵等课题研究,紧扣监狱工作发展方向,做到理论先行。同时,做到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化,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广大监狱民警的智慧,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切实提高民警对劳动改造的观念提升,从监狱管理层面到执行层面,树立科学的劳动改造观,以此指导罪犯劳动改造实践工作。

(二)丰富拓展劳动改造的内涵和范畴,体现劳动改造的时代性。

“5+1+1”教育改造模式适应了监狱事业大发展的时代需要,劳动改造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更新观念,深挖资源,不断拓宽劳动改造工作范畴。一是完善“三项保险”制度。根据《监狱法》、《社会保险法》,建立健全罪犯基本医疗保险、意外伤害及重大疾病保险、刑满释放后短期生活保险等三项保险。将罪犯保险制度纳入地方城镇居民基本保险体系,进一步依法保障罪犯基本权益,充分调动罪犯改造积极性,维护监狱稳定。二是完善劳动报酬工作。《监狱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监狱对参加劳动的罪犯,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报酬„„”。将罪犯劳动报酬与罪犯劳动岗位、生产业绩、改造表现挂钩,科学设立档次,充分调动罪犯生产劳动积极性。三是健全安全生产工作,完善劳动保护措施。全面推行生产项目准入制度,加强劳动环境整治,抓好生产场所安全管理工作,完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建设,加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力度,广泛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强化全员安全生产意识,严格落实罪犯劳动保护措施,力保罪犯生产无事故。四是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实现向外延伸。以国家技能鉴定所为依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开展罪犯职业技术培训,结合劳动生产项目和社会就业需要,科学设定培训项目,实现促进生产发展、提高就业能力的目的。

(三)重视劳动改造评估工作,强化劳动的改造功能。

罪犯劳动改造评估是指在罪犯劳动改造过程中,监狱机关根据罪犯的劳动及日常行为表现、劳动改造态度、劳动改造成果等方面进行科学的测量和综合评定的过程和方法。罪犯劳动改造评估工作具有客观反映罪犯劳动改造效果,总结经验,预测信息,审查决策,提升罪犯改造质量的作用。目前各监狱在劳动改造评估工作普遍开展不足,比较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劳动改造功能的发挥。省监狱管理局应成立罪犯劳动改造评估指导中心,监狱成立罪犯劳动改造评估委员会,监区成立罪犯劳动改造评估小组,采用各种有效评估方法,对罪犯个体以及群体的劳动改造质量进行动态评估,及时反馈的罪犯个体或者群体呈现出的各种倾向性结果,为指导罪犯改造方向,修正罪犯改造目标提供及时有效地信息,并为狱政管理、教育改造提供真实的依据。

(四)充分发挥劳动改造管理部门职能作用,加强对劳动改造执行工作的监督指导和考核。

省监狱管理局劳动改造管理处负责对全省监狱系统罪犯劳动改造业务的指导和监督工作,各监狱劳动改造管理科负责监狱罪犯劳动改造工作的执行和指导工作。各级劳动改造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业务指导和监督职能,一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细化管理措施;二要加强业务培训,提升民警思想观念和业务水平;三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四要加强考核,采取定期和不定期考核的方式,强化过程考核,奖罚分明,带动劳动改造管理水平提升;五要加强交流与合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拓宽劳动改造工作面。

(五)优化罪犯生产劳动管理,紧密结合罪犯劳动教育,有效利用5天劳动教育时间。

“5+1+1”教育改造模式确定了5天的劳动教育时间,要求我们寓教育于生产、以生产促教育,互相融合,相铺相成。首先,监狱企业集团公司严格生产项目准入制度,倡导“5S”、“7S”等科学管理模式,形成劳动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运行,亦使罪犯形成科学管理、现代化生产意识;其次,监狱、监区因地制宜地创建各具特色的罪犯生产劳动文化,以多种多样的生产竞赛活动,建立和强化罪犯集体主义、互帮互组、争先创优等良好观念;再次,广泛开展以QC科研活动为主的生产创新活动,强化罪犯生产劳动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其智慧,在促进生产效率的同时,使罪犯体验科技创新、品尝分享劳动成果的满足感,继而深化罪犯热爱劳动,矫正不良习性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全面落实“首要标准”要求,实施“5+1+1”教育改造模式的背景下,通过深刻领会“5+1+1”教育改造模式内涵,明确劳动改造工作的重大意义,立足监狱工作实际,创新劳动改造管理,必将重新赋予罪犯劳动改造强大的生命力,使罪犯劳动改造真正成为维护监狱安全稳定、提升罪犯改造质量的有力武器。

(海南省监狱管理局劳动改造管理处肖靖)

第三篇:贯彻“首要标准”,创新教育改造工作初探-正文

贯彻“首要标准”,创新教育

改造工作初探

摘要:把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狱工作的首要标准,是新时期做好监狱工作最为重要的命题,在推进监狱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针对当前形势条件下监狱发展现状,将我们党的“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与“首要标准”充分融合起来,并以此作针对性研究,探析监狱工作在贯彻落实“首要标准”过程中,创新教育改造工作的具体思路和措施,以及需要着力抓好的一些工作,力求切实提高监狱功效,把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降低罪犯的重新犯罪率,从而实现监狱从“安全型”向“质量型”的飞跃。实现监狱事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关键词:创新 首要标准 提高 罪犯 教育改造 质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在全国政法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专题研讨班上讲话中指出:“对于必须收监关押的罪犯,监管场所要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通过创新教育改造方法,强化心理改造,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真正使他们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要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确保教育改造工作取得实效”。近两三年,在“首要标准”的指导下全国各地监狱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不断在加强,重生产、轻改造、重监管、轻教育的倾向逐步在扭转,监狱对改造罪犯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改造人已经成为监狱工作第一位任务。“首要标准”的提出,既是监狱工作顺应历史潮流向前发展的内在要求,也体现了监狱工作“服务大局”的客观需要,是监狱工作科学发展必然趋势。

一、“首要标准”的科学内涵和意义

(一)“首要标准”的科学内涵。

(1)“首要标准”是党的高层领导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形势任务下,对监狱系统提出的工作要求。从当前的国内外形势来看,中国正处于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也处在矛盾凸显期,目前罪犯8%的重新犯罪率与人民群众对稳定安宁社会秩序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监狱责无旁贷地需要担负起“服务大局”的职责,履行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的神圣使命。这就需要监狱必须坚持和贯彻执行“惩罚和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工作方针,真正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努力减少重新违

法犯罪,确保监狱工作取得实效。

(2)首要标准”首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监狱工作坚持“首要标准”,就是要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教育改造工作放在第一位,确保监狱人员在法纪、道德、文化、技术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其次反映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监狱工作是搞好社会治安的重要环节之一,即努力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切实把监狱人员改造成为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工作不到位而引起的重新违法犯罪,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另外“首要标准”指明了监狱工作发展的方向。监狱工作坚持“首要标准”,就是要深化监狱工作职能,不断创新教育改造方法,强化心理改造,从而提高教育改造质量,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首要标准”的重要意义。

罪犯来源于社会,刑释后还是要回归社会,监狱只是罪犯人生的一个阶段。如果我们仅仅把监狱工作停留在“管得住、不逃跑”的层面上,而不去改造他、感化他,他的犯罪思想、犯罪心理、犯罪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改造,那么他刑满回归社会后就很有可能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再危害社会和他人,从而在自己和社会之间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既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安全,也从根本上否定了监狱的职能作用和工作成效。因此,对监狱工作来说,进一步加强教育改造工作,进一步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尽最大努力在监狱工作范畴内降低重新犯罪率,就成为衡量我们监狱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的首要标准和基本要求。

二、教育改造工作现状与贯彻“首要标准”要求的差距问题

(一)受安全稳定高压力影响,教育改造地位相对弱化。

长期以来,监狱系统从上到下都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安全稳定是长久永恒的主题,谁在这方面出了问题,谁就要受到责任追究,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因此,从上级党委、政府、业务部门到基层监狱单位的警察对这个问题都非常重视,生怕出现任何一点闪失,这种思想意识的树立对搞好安全稳定是非常有力的,必须予以充分肯定,但由此而来的是,很多监狱单位对教育改造工作投入的人力、物力、精力不够,警察工作也往往停留在对服刑人员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安全工作不出问题的层面,在正确处理抓安全与抓教育改造的关系方面,注重于强调安全防范,对强化教育改造,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花气力、下功夫相对不够。

(二)教育改造的方法和手段与“首要标准”的要求不相适应。

随着罪犯构成的日趋复杂,罪犯教育改造的方法、手段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形势发展要求和提高改造质量的需要的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老办法不灵,新方法不够”。一是入出监教育“关口”不严。入监甄别、心理测试、危险因素评估、改造建议等工作深度不够,细度不足,入监教育对罪犯改造的第一道“关

口”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地发挥。出监教育机构不健全,内容不落实,时间难保障,罪犯改造质量评估、再犯罪预测等工作仍停留在低层次水平,出监教育的“检验关”作用还需进一步强化。二是“三课”教育的有待创新。在开展“三课”教育中,思想教育“一锅煮”,“填鸭式”的经验型粗放型模式较为普遍,针对性不足、实效性不强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地解决。文化教育的指标要求与实际需要脱节,职业技术教育内容滞后,形式单一,实用性差,不能适应罪犯刑释后就业谋生的需要。三是心理矫治工作人才匮乏,设施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主动干预少、求助率偏低、针对性不强、普及率不高的问题。四是监区文化建设氛围还不够浓,长效性不足,教育性不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监区文化建设在转化罪犯思想,提升罪犯素质,引领罪犯改造的重要作用。

(三)受警察素质制约,教育改造工作深度和力度未达到应有水平。

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根本是教育服刑人员消除错误思想观念,摒弃恶习,培养良好习惯,它是改变服刑人员原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接受国家法制与道德规范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一种长期复杂的过程。这种工作的开展,仅靠单一的监管管教和吃苦耐劳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而需要警察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通过深入浅出的教育疏导,从政治、经济、历史、自然科学及心理学、行为科学等诸领域对服刑人员施以影响,这就对警察的群体结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一方面,监狱警察常年在一线疲劳工作,超负荷运转,安全工作和生产创收的压力过大,因而,对教育改造工作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另一方面,警察的知识面不宽,加之工作任务繁重,参加培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不够多,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以致难以适应监狱工作迅速发展的形势需要,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改造效果。

(四)教育改造与社会联动欠缺力度、深度和广度。

由于与社会联动的主动权不在监狱场所,社会相关部门自身的任务也比较繁重,尽管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对这项工作都始终如一地予以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但监狱场所的教育改造与社会联动的工作仍然欠缺应有的力度、深度和广度,联动的形式、方法及内容尚需进一步探索创新,除搞好监内联动外,要重视搞好所外联动,如社区改造工作等等。另外社会帮教渠道狭窄、成效不足。社会帮教大多是罪犯亲属到监狱的看望型帮教,而且是物质慰问的多,思想帮助的少。党政机关、大专院校、社会知名人士等社会力量尚未广泛地参与到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之中。

三、贯彻“首要标准”,创新教育改造工作措施

降低重新犯罪率是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价值追求,也是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的最终归宿。在“首要标准”引领下,监狱工作必须在“安全型”的基础上迈向“质量型”,必须在思想上确立教育改造工作的主导地位,在具体工作中建立大教育工作格局,不断推动教育改造工作的改革创新,完善教育改造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一)以人为本, 创新教育改造新理念。

围绕“首要标准”的要求,明确树立教育改造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着眼于为了人、关怀人、发展人的目标。要突出警察的主体作用,监狱警察作为改造罪犯的一个重要主体 , 着力适应 “ 首要标准 ”的目标需求, 重视自身素质提升, 严格执法程序和规范执法行为 , 坚持公正执法、执法为民 , 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正确运用刑罚手段, 教育改造罪犯 , 提高改造质量, 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不断推进罪犯转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矫正不健康心理 , 改正违法犯罪恶习, 使他们掌握就业谋生和参与社会建设的本领, 真正将他们改造成为 “有信仰、有道德、有追求 ,有谋生本领 , 珍爱生命、关爱社会的守法公民。为经济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稳定、和谐的法治环境。

(二)以强化“三课”教育作为切入点。

教育改造工作实质上是引导罪犯、帮助罪犯、转化罪犯、提高罪犯的过程。转变犯罪思想,改正不良恶习,增长文化知识,掌握谋生本领是教育改造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落实“首要标准”必须在强化罪犯思想教育上下功夫,在提高罪犯文化素质,培养罪犯谋生本领上做文章,把提高“三课”教育质量作为落实首要标准的切入点。

1、思想教育要提高实度。思想教育是教育改造罪犯的核心,它贯穿于改造罪犯的整个过程之中。在对罪犯实施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要摒弃“假、大、空”的内容和“我说你听”的陈旧教育方式,打破以“警”为中心的思维观念,确立以罪犯为本的教育改造理念,切实把罪犯作为能动的主体来认识,作为观念、行为和制度的主体来把握,使思想教育内容更加贴近罪犯的改造需求,更能激发罪犯的改造动力,更能内化为罪犯的改造行动。要结合形势,紧扣转化罪犯的犯罪思想这一重点,加强罪犯的法律常识、认罪悔罪教育、公民道德和政策形势教育。

2、文化教育要提高广度。许多罪犯走向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素质低下,致使美丑不分、善恶不清。对罪犯的文化教育要着眼于提高罪犯的素质,分类分层进行。在认真做好扫盲、小学教育的同时,要提高教育的广度,根据罪犯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办写作、绘画、书法等兴趣爱好班,或开展函授、自考等高学历层次的教育。努力打造监内“文化精品”,大力弘扬监内主流文化,从而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用优秀的文化激励人,不断地培养罪犯自我改造能力,促进教育改造质量的不断提高。

3、技术教育要提高深度。罪犯来自社会,最终也要回归社会。能否在监内掌握就业谋生的一技之长,直接关系到他们回归社会后改造成果的巩固。因此,监狱要加大罪犯的职业技术教育力度,加强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在抓好罪犯生产岗位技能培训的同时,根据社会就业需求和罪犯刑满后的谋生导向,对罪犯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职业技能培训。在教育机制上,要注重与社会接轨,大力引进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联合办学突出实用技能的培训,经严格考核发放社会认可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充分调动罪犯的学习积极性。

(三)加强个别教育,完善个案分析制度。

个别教育是坚持“首要标准”,教育改造罪犯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进攻性改造措施,是监狱人民警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落实《教育改造罪犯工作纲要》,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必须加强个别教育工作,监狱要根据每一名罪犯的具体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要严格落实“四知道”、“十必谈”的规定,每月对每一名罪犯至少进行1—2次以上个别谈话教育,并根据不同罪犯的思想状况和动态,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教育措施。在做好“一般罪犯”个别教育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个案分析制度,对重点犯和顽危犯要综合其成长史、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犯罪的主观意识和现实改造表现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制定教育计划,提出相应的个别化教育转化方案和具体的教育措施,并落实民警专管专教,完善规范重点犯和顽危犯档案,实行跟踪管理。全面构建罪犯个别教育工作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育改造罪犯的针对性。

(四)加强和创新监区文化建设。

1、监狱文化建设是适应罪犯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与一切改造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为罪犯的思想改造服务。加强监区文化建设,首先,要为罪犯营造良好的改造氛围;其次,要美化环境,整洁监区;第三,要突出监区文化的改造功能,系统安排监区文化体育活动,使罪犯在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促进罪犯积极改造。

2、监狱文化建设要丰富其内容,拓展其形式。首先要以先进的文化为导向,以弘扬改造正气为主旋律,通过开展创建监区文化品牌、举办大型文体活动、组织读书活动、歌咏比赛等活动,用高雅文化熏陶罪犯,缓解罪犯的改造压力,调节罪犯心理,强化罪犯兴趣小组的作用,充分发挥罪犯的特长,让罪犯找到自己的兴趣,主动参加活动;其次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定期举行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组织罪犯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丰富罪犯文化生活,陶冶罪犯情操,起到充实罪犯闲余时间、维护监管秩序安定、活跃狱内氛围、矫正罪犯恶习、提高改造质量的效果。

(五)着力抓好出监前教育,巩固改造成果。

罪犯出监教育是落实“首要标准”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改造成果的关键时期,更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做好与社会衔接工作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要完成对罪犯改造效果的综合和社会危险程度的预测,它主要是法律、政策、就业信息的教育,要在内外结合上下功夫。今年我监狱成立了出监监区,并修订了出监教育相关规定,正在进一步完善出监教育措施,出监教育应该按照“相对集中时间、相对集中人员、相对集中教育内容”的办法落实出监教育的规定,重点是进行形势政策前途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并结合实际向罪犯介绍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就业形势,加快罪犯由“监狱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步伐。出监前,对罪犯进行重新犯罪可能性评估。并将罪犯的服刑情况和评估意见寄送罪犯原户籍所在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积极作好帮教安置的衔接工作,实现监狱与社会的良性

互动和无缝对接,共同巩固改造成果。

(六)不断拓展教育改造工作的社会化路径。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感教育罪犯,提高罪犯改造质量是原点、是种子、是基石。要在罪犯心中播洒了感恩的种子,宣讲感恩文化,心中有了爱,良心有所发现,那么服刑人员担当责任的意识、诚实守信的意识、关爱生命的意识,乃至其它健全社会人格就易逐步培养、建立,重塑灵魂、走向新生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1、用精神感动。工作中,做到严格执法,文明管理,无私奉献,清正廉洁。在生活上关心,对罪犯改造中遇到的诸如婚姻变故、子女辍学、财产纠纷、经济困难等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排除。使罪犯真切地感到关心和挽救,树立改造信心。

2、用亲情牵动。大力开展联合帮教活动,拓宽教育改造工作的社会化路径,利用社会、家庭的力量,影响感化罪犯。尝试通过亲情聚餐、亲情电话、亲情会见、亲情寄语、亲情救助以及录音录像等形式,使罪犯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可贵。

3、要加强同社会各界的联系和沟通,扩大社会帮教志愿者队伍,经常邀请社会知名人士、罪犯原居住地党团、社会组织等派员到监狱作报告,与罪犯结成“一对一”帮教对子,同时,就罪犯关心的刑释就业政策等进行解答,帮助清除疑虑;充分运用社会资源,逐步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帮教体系,营造社会化的改造环境,实现改造力量、改造手段、改造内容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 黎赵雄,“首要标准”目标下的教育改造创新与实践.中国司法.2010年01期.[2] 邱荣辉,坚持“首要标准”积极探索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的有效途径.法律图书馆.2010-8-1.[3] 赵粉莲,构建科学的犯罪预防体系.太行日报.2010-7-13.[4] 陈世明,落实监狱工作“首要标准”的思考.人民网.2009-4-15.

第四篇:贯彻首要标准推进教育改造工作理念机制方法创新(定稿)

贯彻首要标准推进教育改造工作理念机制方法创新

2010年04月05日 09:32法制日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近年来,江苏监狱紧紧围绕***同志提出的“要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要求,牢固树立“安全为天,改造为本”理念,积极推进教育改造工作的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综合运用管理、教育、劳动、心理矫治等改造手段,全面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罪犯守法守规率达98%。近日,记者走进江苏省无锡监狱,实地探访江苏监狱系统在贯彻落实“首要标准”、提高罪犯改造质量、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成功做法与成果。

推崇精细化管理理念

无锡监狱已连续16年无罪犯脱逃。“在押犯结构比较复杂,本省的、外省的,无期的、死缓的,各种犯罪类型都有,这给无锡监狱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无锡监狱负责人介绍说,推行精细化管理,就是根据罪犯刑罚种类、刑期长短、现实表现等情况,按照“监区分类、小组分等、罪犯分级”的原则,实行分类关押、分级管理、分等处遇,分别组建入监监区、高危犯监区、出监监区等监区,深化细化管理制度。

病残犯监区主要集中关押老、弱、病、残罪犯,对于这些特殊群体的罪犯,无锡监狱在生活设施的配置、管理制度的制定,包括生活、作息时间的安排上,都有别于普通监区。除去常规管理外,监狱更加注重对此类罪犯的生活管理和心理疏导。如为防止老弱病残犯行动不便出现跌跤等意外情况,监区对走廊、厕所等部位的地砖专门做了防滑处理,张贴了警示牌,避免老残犯走路不慎摔倒等意外情况发生,这样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和提醒提示,几乎在每个监区都能看到。

科学矫治提高改造质量

“管理治标,教育治本。”无锡监狱教改科负责人介绍起罪犯教育改造工作时,还特别突出了对罪犯的个案矫正和心理矫治工作。

据介绍,围绕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目标,无锡监狱全面开展罪犯教育改造质量评估工作,罪犯一入监就进行危险程度、行为性格和心理特征等方面的评估,给每个罪犯设定具体的改造目标,要求罪犯在改造过程中主动参与改造方案的调整,鼓励罪犯发挥改造主体作用,增强自我改造的目标性和信心度。为此,该监狱还建立了心理矫治中心、监区心理咨询师工作室、心理咨询热线“三级心理”矫正平台,实现了在押罪犯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率、心理健康测试率、心理测试结果知晓率、心理测试结果运用率、求询罪犯咨询率5个百分百,有效解决了罪犯服刑适应性、同犯关系处理、家庭矛盾处理以及抑郁症和具有其他不良心理倾向的问题,提高了教育改造的针对性。记者了解到,无锡监狱还积极依托社会资源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其中对罪犯的职业技能培训已开展10年,目前已与全省106个地区和部门达成联合帮教协议或共建协议,178名社会帮教志愿者与罪犯结对帮教。联系劳动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建罪犯回归就业指导中心和创业培训中心,系统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罪犯刑释前取得职业技能证书的人数超过了90%。

文化入手打造书香监狱

江苏无锡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无锡监狱以“书香监狱”建设为抓手,积极融合吴文化“温婉恬静、精细清秀”的地方特色,在罪犯中倡导“在改造中学习,在学习中改造”、“把刑期当学期,将监房当课堂”、“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理念,大力营造罪犯学习软环境。

服刑人员李某说,监狱有15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各异的专业文艺队伍,每到重大节日,比如春节、国庆,监狱都组织巡回演出,内容都是服刑人员自编自演的,主要是以爱国主义、励志教育和文体娱乐为题材的节目,让人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另据了解,无锡监狱还组建了80余个书法、绘画、文学等兴趣小组,开展具有普遍参与性和社会活动性的文化活动,满足罪犯精神文化需求;2009年,有200余人次的作家、学者、艺术家送法、送文、送技、送艺进监,配合监狱开展教育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大文化”的渲染性、启发性和教育性。

江苏省司法厅副厅长、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于爱荣介绍说,江苏监狱系统的罪犯教育改造工作,在近年取得了新的成绩,罪犯守法守规率达98%,12000余名罪犯取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回归社会后的就业谋生能力得到提升;对73400余名罪犯进行了教育改造质量评估,提出回归保护建议23000余份;2009年共依法办理罪犯提请减刑案件29644件,提请假释案件5102件,无一差错,得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查组的充分肯定。

“首要标准”语境下的教育改造创新研究

——以广东监狱教育改造工作为例

广东省监狱学会课题组

2008年***同志在全国政法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要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确保教育改造工作取得实效”。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对监狱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监狱工作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新目标,是监狱工作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因此,认真贯彻落实“首要标准”是全国监狱系统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要政治任务,也必将更加凸显出监狱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造职能,掀起新一轮的教育改造工作创新发展热潮。

一、教育改造工作落实“首要标准”的当下分析

(一)继承与创新的悖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监狱工作积累了许多教育改造罪犯的成功经验,广东监狱也不例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创造了不少押犯奇迹。因此,有些人就认为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已经很成功,没必要创新;而有一些人一提到创新就全盘否定过去,一味追求标新立异。“首要标准”的提出,使教育改造工作走出了继承与创新的悖论怪圈,摒弃与当前教育改造工作不相适应的观念及手段,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教育改造方法。

(二)维稳与教化的博弈。当前,随着押犯的增多及押犯构成的复杂化,维护监管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监狱警察不得不利用更多的时间来考虑如何确保监管安全,致使一些监狱存在重监管安全、轻教育改造的思想,满足于关得住、跑不了。监狱改造工作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教育转化罪犯就成了空指标,表面文章现象。

(三)需求与满足的落差。随着狱内押犯构成的变化,高智商犯罪、职务犯罪等罪犯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些罪犯文化程度较高、个性比较突出、对教育内容的需求比较高。而当前教育改造内容相对滞后,教育改造教材多年得不到更新,停留于认字、学算术的低层次的教育,很难满足文化水平较高的罪犯需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失去了教育意义。

(四)形式与效果的背离。长期的监狱工作实践,形成了“狱政管理、劳动生产、教育改造”等卓有成效的改造手段,但“三大改造”手段缺乏整合,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尤其是个别教育改造部门满足于组织开展了多少次活动、播放了多少部影片、邀请了多少专家学者讲座等等,教育改造工作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改造效果差强人意。

(五)角色与职能的缺失。近年来,通过公务员招考等途径,监狱警察队伍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警力相对短缺及警察管理机制不完善,警察集管理、教育、看守等角色于一身,往往在工作中要不断进行角色转换,加上监狱培训机制不健全,警察业务知识得不到有效更新,致使警察缺乏工作激情,习惯于机械式工作,教育改造职能严重缺失。

二、教育改造工作落实“首要标准”的现实目标

(一)监狱的目标。“首要标准”语境下监狱的最高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这就要求监狱工作必须要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监狱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改造人来开展。从基础设施保障到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从建立健全教育改造工作的科学考评机制到教育改造专业队伍建设等等,都要紧密结合教育改造工作发展状况,提高刑释人员回归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警察的目标。警察是监狱工作的主体,是落实“首要标准”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牢固树立“首要标准”意识,自觉把“首要标准”作为岗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依法行刑,文明执法,科学改造,廉洁从政,树立监狱人民警察良好执法形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化罪犯。

(三)罪犯的目标。罪犯是否改造好直接关系着“首要标准”的落实。“首要标准”对罪犯改造本身也提出了新要求。罪犯从进入监狱改造服刑开始,就必须严格遵守监规纪律,注意行为规范,服从监管教育,树立改造信心,实现由强制改造到自我改造转变。主动挖掘犯罪根源,树立改造目标,自觉学习文化知识,主动参加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尤其是在刑满释放后,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恪守社会公德,怀有感恩之心,自食其力。

(四)社会的目标。导致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监狱教育改造的原因,也有罪犯自身的主观原因,还有社会接茬帮教和就业安置、家庭接纳等诸多原因。因此,落实“首要标准”是一项涵盖监狱、社会、家庭的系统工程,必须监狱、社会、家庭有机衔接,共同去落实和实现。因此,全社会要高度重视和支持,将罪犯的帮教安置、文化教育、技能培训等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落实好“首要标准”,切实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

三、落实“首要标准”,创新教育改造工作的实践运作

把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是中央领导提出的一个划时代的实践命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东监狱以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为目标,不断创新教育改造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教育改造工作水平,以不足全国十分之一的警力监管改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的罪犯,创造了一系列教育改造罪犯奇迹,为维护广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依法行刑,凸显教育改造职能。1994年《监狱法》颁布实施以来,广东监狱严格落实《监狱法》有关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条文,全力确保罪犯教育改造时间、内容、经费的到位。90年代末,以“两个战略转移”为契机,取消野外农业劳作,全部实行围墙内关押改造,建立和完善了罪犯学习教育场所,进一步保障了罪犯教育改造的时间。罪犯接受课堂化教育率达96.24%,参加技术培训获证率达98.84%,教育改造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与时俱进,转变教育改造理念。进入新世纪以来,广东监狱系统与时俱进,提出科学改造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认识罪犯,科学改造罪犯。全省教育改造工作从理念到效果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到进课堂、学文化、改造好;从单

一、强制性的封闭式改造到互动、感染式的社会化大帮教;从千人一面的集体化教育到因人施教的个性化教育,不断推进教育改造工作改革创新,达到提高改造质量、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

(三)队伍建设,强化教育改造力量。广东监狱十分重视教育改造警察队伍建设,为开展教育改造工作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自1999年开始,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凡进必考、省级统考,公开择优录用等一系列措施,优化警察队伍结构,并于 2000年至 2002年用三年时间,对全体警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文化基础知识、警察实用技能等的集中培训和测试,全面提升队伍整体素质。2006年还制定了《广东省监狱工作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到2010年,警察配备率要达到 13%,实现法律、管理、教育、心理矫治等专业人才总量达到60%,岗位匹配性达到60%以上,完成本科“567”工程,建设一支学习型、职业化的新型监狱警察队伍。

(四)个性化改造,创新教育改造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广东监狱结合“三分(分类、分管、分教)”工作,提出了个性化改造,就是根据罪犯刑期、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年龄结构等特点,制定详细的个性化教育改造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技能、思想、行为规范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改造效果。尤其是对于累犯,通过摸清累犯的心理状况,包括对他的家庭、社会关系、成长过程、犯罪心理形成、上次服刑改造表现等进行调查分析,落实专管警察包管包教,制定适合于他的个性化矫正方案,包括短期和长期的矫正方案,回归后的跟踪帮教方案等,确保教育改造效果。

(五)心理矫治,丰富教育改造手段。进入新世纪,广东监狱借鉴国外心理矫治的有效方法,专门成立心理矫治中心,制定心理知识教材,建立健全心理矫治功能室,大力开展心理矫治工作。全省新投犯的心理测试率达到100%,罪犯的心理档案建档率达到 100%,同时,还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矫治不但受到警察普遍重视和认可,而且已经成为教育改造罪犯的“第四大手段”。全省各监狱在人力物力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每年有专项预算经费用于开展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全省已培育了几百名持证上岗的心理咨询师,这种崭新的矫治方法和手段愈来愈成熟,并已成为大墙内一道亮丽的风景,越来越多的犯人通过这种科学的矫治,化腐朽为神奇,从昨天的沉沦走向明天的新生。

(六)落实《纲要》,规范教育改造行为。《教育改造罪犯纲要》是司法部制定的教育改造服刑人员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教育改造工作的重要指针。广东监狱认真总结多年来教育改造罪犯的有益经验,结合新时期罪犯改造特点,提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改造罪犯纲要》,制定了《罪犯教育改造量化考核办法》,明确罪犯教育改造目标,详细规定了罪犯“三课教育”的考核方法,采用日登记、月累计的评奖方式进行考核。同时,《考核办法》鼓励罪犯发挥特长,对积极投稿、获得证书、参加文化活动的罪犯进行加分奖励,充分调动了罪犯教育改造的积极性。

(七)整合资源,拓展教育改造空间。教育改造是一个罪犯重新社会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共同参与。为此,广东监狱加强了与地方教育部门的联系、沟通,努力争取把教育改造工作纳入当地教育部门的支持范围,完善监狱教育教材,邀请地方学校教师来监开展文化知识课教育,实现罪犯文化教育与社会同步更新。在狱内设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场,鼓励罪犯积极参加高等自学考试,提升文化知识水平。目前,全省设立自学考试考场的有广州监狱、阳江监狱、东莞监狱、揭阳监狱、北江监狱、女子监狱、四会监狱、高明监狱、怀集监狱等单位。与罪犯家属、社会志愿者团体签订《帮教协议》,定期对罪犯进行帮教活动,让罪犯充分感受亲情的可贵和社会各界的关爱,重塑罪犯改造信心。建立狱内图书馆及阅览室,定期更换狱内藏书、丰富图书品种,还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联合开展建立“求知图新”读书基地工程,充分满足罪犯文化知识需求。与社会技术院校合作,在狱内开办电脑操作、裁缝制衣、电器维修、插花艺术等各类技能培训班,引导罪犯结合自身发展目标,认真学习掌握劳动技能,为将来回归社会掌握谋生本领。

(八)文化建设,营造教育改造氛围。文化具有直入人心的力量,文化建设更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监狱教育改造服刑人员工作一项富有成效的探索,不但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改造质量,并且逐步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监狱文化,它以不可抗拒的文化魅力,在不同性格特征服刑人员精神世界里营造出各自精彩的灵魂“绿洲”。如紧密结合罪犯的文化基础、年龄状况、犯罪性质等,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鼓励罪犯发挥文体特长,为罪犯展示才华搭建了舞台,也极大地丰富了罪犯的狱内改造生活,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改造氛围。现在,全省各个监狱几乎都有自己的文化艺术节和文化艺术团队,一年举办一届,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着力营造出良好的教育改造氛围。

(九)加大投入,科学教育改造方式。2002年,广东监狱提出信息化建设,克服经费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等困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了教育改造的实效,大大提高了教育改造科学化水平,罪犯改造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如教育电视台,对罪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实现了罪犯思想政治教育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平面向立体延伸,由静态向动态延伸,受到了罪犯的热烈欢迎,有效地提高了罪犯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再如内部网站,让罪犯由封闭的心态走向开放 ,以便将来能更好地融入现代信息社会。特别是全省罪犯教育改造信息系统的建立,实现了现代高新科技与教育改造工作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教育改造质量。

四、围绕“首要标准”,创新教育改造工作现实路径

(一)纯化教育改造职能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监狱实行监企社合一模式,监狱担当了大量办社会的职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监狱的教育改造职能。实施监狱体制改革,实行监企分开,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职能交由监狱企业,心无旁骛地做好教育改造工作的职能。同时,监狱企业结合罪犯改造特点,引进利于罪犯劳动改造的生产项目,为罪犯提供适合的劳动改造岗位,培养劳动意识,掌握劳动技能。

(二)建设教育改造队伍

1.树立“首要标准”意识。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加大“首要标准”宣传力度,引导警察深入理解“首要标准”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首要标准”意识,形成警察人人自觉落实“首要标准”的良好氛围。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监狱工作的成功经验,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全方位认识教育改造工作,找准影响制约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突出难题,创新思维,积极探索教育改造工作新途径、新方法。

2.加强警察业务培训。一是根据狱内押犯构成特点及教育改造标准,制定警察岗位业务培训计划,定期组织警察学习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新知识,使警察业务知识能够得到及时更新,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如每年有计划地组织警察脱产到专业院校进行教育方面知识的专业培训,掌握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水平。二是树立罪犯“三大现场”就是警察教育改造罪犯练兵场的理念,促使警察在实际操作中练就教育改造罪犯本领。三是积极探索女警察直接参与男犯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女警察特有的细心和耐性特征,如心理咨询师、授课教员、活动主持人等,让女警察在教育改造罪犯岗位上有用武之地。四是建设教育改造的专家型队伍。争取警察编制,从大学毕业生中招录心理学、教育学、狱政管理学等专业人才,充实监狱教育改造队伍,完善警察知识结构,努力打造教育改造专家型人才。

3.完善教育考评机制。一是改进现有的警察绩效考评机制。要从注重警察维护监管安全、组织劳动生产经营绩效评估向重视警察教育改造能力倾斜,把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作为警察岗位履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更新人才任用观念。监狱领导、中层领导、干事主要要从教育改造罪犯岗位上选拔,促使警察树立在教育改造罪犯岗位上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形成从监狱领导到基层一线管教员个个都是教育改造罪犯行家里手的生动局面。

(三)创新教育改造手段

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被我国监狱教育改造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因此,监狱警察不但要自觉抵制思想政治教育是“洗脑”、“政治压迫”等不良言论的影响,理直气壮的开展罪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要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及国家重大时政,大力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设教育氛围,增强罪犯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论认识和情感认同,促使罪犯树立正确的改造态度及改造目标。

2.坚持个性化教育。21世纪是张扬个性的时代。教育改造工作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科学认识罪犯,科学分析罪犯改造表现、犯罪根源、家庭背景、文化层次等个性特征,为每一个罪犯,量身定制个性化教育改造计划,因人施教。监狱还要定期对罪犯个性化教育计划进行验收考核,确保教育改造成效。

3.引入大学学分制。引入大学学分制教育,监狱鼓励罪犯根据自身改造目标及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科目进行学习,累积学分。监狱对每个科目设定相应分值,建立科目试题库,按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等次设定总分值,罪犯可以根据学习情况随时申请考试,考试合格的给予相应分值,累计分值达到某一等次总分值时颁发毕业证书及兑现相应的行政奖励。

4.改革教育教学方式。要对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积极开展互动式、引导式、体验式、讨论式等轻松活泼的教学方式,变罪犯被动教育为主动接受教育,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育的效果,提高课堂教育质量。

5.强化科技手段运用。监狱警察要善于运用电脑、幻灯片、广播系统等现代科技教学设备,增强教育改造的科技含量,如运用幻灯片展示教学内容,综合利用图片、声音、色彩增强视听效果,吸引罪犯注意力。建立内部罪犯改造信息网页,刊登国内外重要时政新闻、罪犯改造先进典型事迹、刑满释放人员成功创业案例、电子书籍等,满足罪犯阅读需求。研发罪犯教育改造评估软件,科学分析罪犯教育改造情况。利用互联网络开展远程教育,解决狱内教育资源短缺难题。

6.推进心理矫治工作。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心理矫治各功能室,为顺利开展心理矫治工作提供设施保障。制定科学的罪犯心理测评机制,定期对罪犯进行心理测试,认真分析罪犯心理特征,提出矫治措施,建立罪犯心理档案,为警察开展个性化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通过预约咨询、强制干预等途径,及时解决罪犯改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疏导不良情绪,提高罪犯运用心理学知识排解内心矛盾的能力。

(四)丰富教育改造内容

1.改善狱内教育环境。以当前监狱布局调整为契机,全面规划、建设狱内教育改造场所,从建筑外形、装修颜色、功能划分等方面入手,充分考虑环境对罪犯教育改造的激励作用,给予罪犯更多的人文关怀,营造舒适、美观的改造环境。

2.设立出监教育监区。出监教育是教育改造罪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检验罪犯教育改造成果的一个重要环节。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监狱对出监教育不够重视,存在走过场现象。因此,要高度重视罪犯出监教育,专门设立出监教育监区。条件允许的,可以考虑设立出监监狱。将即将刑满释放的罪犯集中进行至少 3-6个月的出监教育,教育内容包括社会形势、就业指导、人际关系处理等。尤其是要着重增强罪犯回归社会的信心。

3.建立技能实践基地。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结合罪犯技能培训实际,建立罪犯技能实践基地,为罪犯熟练掌握劳动技能提供学习实践的平台。一方面,监狱企业要引进科技含量高的生产项目,为罪犯劳动改造提供与社会企业相同的劳动岗位。另一方面,监狱可以与社会大型企业签定劳务输出合同,由监狱免费组织改造表现良好、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罪犯到企业进行实习,企业负责提供实践岗位,既解决了监狱理论培训与实践脱节的难题,利于罪犯回归社会,又可以为企业创造效益。

4.推进监狱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罪犯中广泛开展《论语》、《道德经》、《三字经》等传统文化教育,帮助罪犯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做到每年有计划地拟定一个文化建设主题,广泛组织文化活动,如举办文化艺术节、读书节、文艺汇演、艺术品创作等,努力打造积极向上的监狱文化品牌,用先进的文化占领罪犯思想阵地。同时,还有结合地域文化,开展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增强罪犯对教育改造工作的认同度。

5.建立社会“大帮教”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化帮教网络体系,形成“大帮教”格局,提高社会帮教的质量。一是要与罪犯家属、社会志愿团体以及关心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社会人士、企事业单位签定帮教协议,建立稳定的社会帮教队伍;二是创新帮教活动形式,灵活运用谈心交流、书信往来、文艺演出、结对帮扶等途径,确保帮教质量;三是提供法律援助,加强与法律援助机构沟通,定期为罪犯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助罪犯解决子女抚养、财产分配、遗产继承、婚姻危机等常见的法律纠纷。

课题组组长:严方平

课题组成员:尹华飞 刘志明 杨龙胜

安徽日报]走出教育改造创新之路

把心理矫治、文化熏陶、信息技术等新理念、新手段,运用到教育改造罪犯中,我省监狱系统注重传承创新,着力提升改造质量——

刑期变学期 摆脱无知无能

10月16日,一场特别的法学自考论文答辩会在安徽大学法学院举行,主考老师面对的是一名身着囚服的罪犯。

今年38岁的答辩者蔡某,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无期徒刑。2003年投入宿州监狱服刑后,在监狱民警教育下,他报名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用6年时间完成了法学专科、本科全部课程的学习。

据了解,我省监狱系统积极推行“5+1+1”新型教育改造模式,即罪犯每周5天劳动教育、1天课堂学习教育、1天休息。各监狱以正规化教学为抓手,实行教学、师资、管理正规化,并组织编写了罪犯文化教育、法律知识题库等基本教材,实施以课堂化教学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教学模式,教学时间成年罪犯每年不少于500课时,未成年罪犯不少于1000课时。同时,开展以服装制作、种植养殖、机械加工、印刷技术为重点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罪犯回归生活后谋生就业的能力。如今,我省监狱每年有5000余罪犯获得文化毕业(结业)证书,近4万名罪犯参加了法律知识统考,考试合格率高达98%。去年,全省监狱共开设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299期,17464名罪犯参加培训,共有3820人获得技能等级证书。今年,共有1327名罪犯参加各类高等自学考试。

心理矫治 打造全新人格

监狱里关押着众多的抢劫、强奸、杀人、纵火等暴力型罪犯,他们具有性格急躁,情绪波动大,遇事容易冲动等特点,让他们学会自我反省、懂得自我控制十分重要。今年7月,蜀山监狱筛选10名暴力型罪犯,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暴力控制训练营”培训班,通过心理矫治手段,对这些暴力犯进行矫正,打造全新的人格。

近年来,我省监狱系统突破传统的教育改造手段和方法,不断提升教育改造工作专业化、科学化、多样化水平,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干预,以及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等综合手段,有效提高了教育改造质量。

2008年,各监狱全面启动了融心理矫治、法律援助、阳光救助、服刑指导、回归设计等为一体的矫治监区建设,建立健全了罪犯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监区心理健康辅导站和罪犯心理健康互助组三级心理矫治网络,开展了以专业化咨询、科学化评估、个别化矫治和社会化帮扶为主要内容的罪犯教育矫治工作。特别是在评估罪犯方面,正逐渐由传统的凭印象、凭感觉,向综合运用结构性面谈、心理测量、沙盘游戏、情绪晴雨表和行为观察等多种方法的转变,增强了认识罪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目前,全省监狱系统拥有心理咨询师585人,每年对罪犯开展心理测量、心理咨询1万多人次,开展危机干预约5000人次。

特色文化 驱除心灵污垢

“窗前月又亏,念亲思乡不成眠,难说心中愧。一朝失足,驷马难追;今日醒悟,痛心疾首;重新做人,明达是非。”这是省监狱管理局为服刑人员谱写的《同一心声》中的一段歌词。

以环境熏陶为方式,积极打造监区的特色文化品牌,通过监区文化建设,陶冶罪犯情操,培养罪犯良好品德,加快了罪犯改造回归的步伐。

据了解,我省各监狱普遍实行文化活动菜单制,监区文化活动做到常态化、有特色,确保罪犯每周参与率达到85%。2009年,各监狱共举办综合性文艺演出637场,以征文比赛、书画比赛、手工制作、文艺表演等为主要内容的第三届“监区文化艺术节”,把监区文化活动引向了深入。

在此项工作中,各监狱突出监区文化的矫治性功能,注重发挥监区文化对罪犯思想教育的潜移默化引导作用,突出监区文化的教育性和启发性。省监狱管理局重点建设以一首歌、一本书、一部电影为主要内容的 “三个一”工程,白湖监狱管理分局新编并组织学习《罪犯改造“三字经”》,在罪犯中推广普及“汉礼操”等。同时,突出环境文化的熏陶作用,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雕塑、喷泉、亭台、灯饰等景观,摆放自种自养的花草,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改造环境。各监狱均建立了监狱报、黑板报、墙报“三报”及运动场、文化场“两场”等各类文化载体。全省监狱共建立图书阅览室175个,藏书30余万册。

信息化应用 注入人文关怀

去年12月3日,全省监狱系统首家罪犯“远程智能帮教”系统在蜀山监狱开通。罪犯坐在电脑前,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直接与相关社会法律专家进行视频面对面交流,咨询相关法律问题。

“祝您和妈妈春节愉快,身体安康!”今年1月15日,蜀山监狱罪犯冯某通过“亲信通”短信平台,向家人发出服刑后的第一条短信,并很快收到了姐姐的回复:“我弟懂事了,要好好改造,争取减刑早日出来。”专为罪犯设置的“亲信通”通信平台,由罪犯自助式发送、接收短信,由监狱指定专门管理人员对罪犯接收、发送的信息进行审查过滤。

“远程智能帮教”和“亲信通”系统的应用,是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教育改造实践中的一个典型做法。近年来,我省监狱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技术与罪犯教育改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改造工作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同时也为教育改造罪犯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中秋节前夕,女子监狱和庐江监狱的20名有着亲情关系的罪犯,在“亲情视频”中见到了久违的亲人,互送彼此心中的珍爱与鼓励。应用信息技术创新帮教方式,成为我省监狱系统教育改造罪犯的特色。

齐抓共管 实现帮教社会化

据统计,我省监狱系统每年约有万名罪犯刑满释放,如果安置帮教不到位,其中的有些人很可能重新犯罪。为有效减少刑满释放人员的重新犯罪,我省监狱系统不断挖掘传统教育改造资源,以社会化方向为目标,建立“双向联系”制度,推进“监地共建”、“就业推介”等活动,初步建立了社会帮教、阳光救助、就业指导和法律援助长效机制。

实现罪犯由“监狱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仅靠监狱一家的努力难以实现。省监狱管理局副局长程志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开展社会化帮教,是一条有效途径。

专家表示,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社会化帮教工作的协调、指导、督查和管理,协调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帮教组织、帮教规划和帮教制度;公安部门要积极配合监狱和司法所搞好定期考核,做到不脱管、不失控;劳动人事部门要做好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为刑满释放人员择业做好各项服务;民政部门要通过支持和鼓励兴办经济实体,安置刑释解教人员,并落实低保和社会救济等保障;金融部门对自谋职业、经商办企业的刑满释放人员,应通过考察给予适当的资金方面优惠政策;群团组织要关心、支持、参与社会化帮教,激励刑满释放人员悔过自新,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

对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的几点体会

更新时间:2009-08-06

如何提高和保证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是新形势下监狱教育改造工作所面临巨大考验。

随着社会形势发展,监狱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行,“首要标准”的提出,监狱工作已不满足于“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的历史状况,而将“矫治好、改造好”作为新的工作目标,“改造人”已经归位凸显为监狱工作的第一位任务。如果说,“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思想,体现了党的监狱工作方针的话,那么,如何提高和保证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则是新形势下监狱教育改造工作所面临巨大考验。本文就基层教育工作实践谈一点个人的粗浅体会。

(一)贯彻首要标准、实现工作重心转移是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前提;

(二)拓宽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改造方法是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关键;

(三)建设监区文化、营造教育改造氛围是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基础;

(四)健全工作机制、增强干警队伍素质是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保证。

一、端正思想,强化教育改造工作理念

教育同监管、劳动三者并驱被监狱法确定为改造罪犯的三大基本手段,教育手段的主体地位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但由于历史原因致使大多数监狱肩负着一边抓生产,一边抓管教的“双重性质”、“双重任务”,严峻的经济形势给教育改造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当教育改造遭遇监管安全和监狱生存发展两大要务时,也只能无奈的望洋兴叹,让道于监管安全和生产经营,出现了法律地位很高,实际地位较低的现象。但从目前教育改造工作所处的社会大背景及监狱工作自身发展的趋势看,环境与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党和政府对监狱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的关注支持参与加大;监管安全的首位意识牢固树立,安全防范机制大大加强,监管设施明显改善,“向教育要安全,向教育要效益,向教育要质量”已过渡成为监狱工作者的明确共识和统一目标。

二、与时俱进,提高干警队伍整体素质

在教育改造工作中,关键因素在于人。教育人的人首先要受教育,没有过硬的本领,是不可能教育转化好罪犯的。监狱干警是铁面无私的执法者,同时也是教育转化罪犯的“灵魂工程师”。监狱干警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过硬的业务素质,公正的执法水平,教育改造工作才能奏效。目前,各级党委对基层干警的教育培训工作非常的重视,各类业务知识强化、专业知识学习、业务技能培训等等,增强教育改造的实战能力,增加基层一线干警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尽可能地更新教育改造知识,鼓励自学、系统组织学习掌握心理咨询等新的教育、矫治手段,使教育改造工作不再单纯依靠老经验、老套套,以科学为指导,能更加完善的做好教育改造工作。

三、因势而变,突出教育重点,提高教育改造的针对性

孙子兵法说,克敌,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根据新形势下罪犯构成的新情况、新特点,运用目标实现等科学原则,从大目标着眼,从小目标着手,准确把握教育的切入点,以罪犯的思想转变和恶习矫正为立足点,对罪犯的教育做到宽严相济、有的放矢;以罪犯向往新生的愿望为支撑点,多种形式拓宽教育渠道,以监狱文化潜移默化感染净化罪犯心灵;以罪犯与家属的亲缘关系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亲情力量的影响作用;多维并举,强化罪犯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及应对诱因的适应能力,为终极目标的实现,实施切实可行、步步为营的具体目标。

(一)着力抓好“三课”常规教育,重塑有用之才

据某监区 2008 年全年刑释的 366 名罪犯的相关数据,刑释前三个月内违规违纪的罪犯仅有 1 人(因多次打架而被禁闭处罚),罪犯守法守规率达 99.72%。依此我们的教育改造手段是有效的,是有力的。“惩罚失足的行为,修补残缺的心灵”,监狱干警对罪犯的教育改造是在已经成形的树干上修剪残技、嫁接新芽。意味着要灌输新思想,就要摒弃他们原来的思维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改造工作的主线,重点是抓出入监教育、道德底线教育、人格塑造、应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尤其是反脱逃、严肃处理抗改行为、整纪刹风,形势政策教育不仅要常抓且要抓紧。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改造罪犯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中,体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精神,更加强化入监新犯的两个月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入监教育手段使罪犯内心角色转变,承认身份明确服刑目标。对即将刑满出狱的罪犯进行前途教育,调适出狱心态,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收馈服刑心得及对教育改造体制评价;围绕罪犯思想出现的新的变化,加强专题性、应时性、阶段性、针对性的主题教育,譬如每周三次的政治教育课,结合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组织罪犯学习讨论,可以发表个人看法,干警将教育切入点放在承认社会阴暗面,因势利导,正面灌输。认真分析罪犯每月一次的思想汇报,讲评点评,化淤解惑,并以典型示教,引导罪犯正确看待社会,使他们听得进,看得见,摸得着,深入浅出,能够入耳入脑。

(二)拓宽教育渠道,延伸、丰富教育改造内涵

1、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罪犯教育理论体系,特别是出入监教育,帮助特殊期的罪犯。罪犯入出监教育是改造第一课和最后一课,良好的出入监教育是罪犯早日适应改造生活和尽快融入社会的重要内容。在对某监区“二进宫”以上罪犯对监狱应加强教育方向性的问卷调查一栏中,显示出心理健康对罪犯服刑期、刑释之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针对罪犯入出监前后的一些心理状况和实际需求设置课程,制定出入监期罪犯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罪犯出入监期心理健康教育,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渗透到罪犯改造生活的始终。及时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罪犯服刑期间强化挫折训练,能有效避免或缓解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维护和恢复心理健康,增强生活的适应性(包括服刑生活和刑释出狱后的生活适应),促进教育改造目标的实现。

2、突出个别教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针对性功能。在开展心理矫治教育的同时,要与罪犯思想教育相结合,要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要与分析罪犯深层次思想动态相结合。干警在谈话方式上注重与罪犯在心灵上沟通,产生共鸣,更加注意罪犯的生理、心理特点,改变那种把因心理素质不佳、情绪易变、好激动引起的问题简单地当作思想品质问题,而一味采取惩罚、处分了事的状况,化解抵触情绪,帮助其消除不良心理。在对罪犯的个别谈话教育工作中,推行一犯一本谈话记录本,详细记载该犯的基本情况和心理测试结果,并全程记录其服刑期间的谈话教育情况;罪犯调往哪里,记录本跟到哪里,这样便于干警全面了解掌握该犯服刑以来的改造动态,为不同时期个别教育做好充分资料准备。

3、多渠道开展社会帮教活动。加强宣传报道,运用家属及社会各种力量,充分发挥罪犯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促进罪犯思想改造;加大关注弱势群体的帮扶救济工程。针对近年来“三无”罪犯的增多,对这些特别困难的罪犯及子女,启动帮扶基金,及时给予救急解难,通过社会慈善机构帮助罪犯解决无人照顾的子女的生活就学问题(如徐茹特殊家庭儿童救助中心),一方面体现了党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也是促其思想转化的切入点,对激励罪犯改造起到事半功倍的促进作用。

4、实事求是开展技术教育。技术教育应切实有利于罪犯回归社会,为其重新做人奠定基础。真正打破目前“干什么,学什么”局面,转变为组织每个罪犯学好一门实用技术,放宽入学条件,延长学习时间,使罪犯真正在狱内能学会和掌握出狱后就业谋生的技能。

(三)打造特色,积极发挥柔性载体的积极作用

1、大力加强监区文化建设,培养罪犯积极健康的情操。实施监区文化建设工程,在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导向,以弘扬改造正气为主旋律,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努力加强监内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积极构建一个富有监狱特点与现代文明气息相结合的人文环境的同时,也要注重打造监区“文化精品”,办好罪犯演出文艺队,狱内小报、创作高质量的监内文化作品等,从而用正确的思想教育人,用优秀的文化引导人、用良好的精神激励人。每一季度有一个文化主题、每一月有一个文化活动,如:三月母亲节开展感恩教育母爱感言活动、五月以劳动光荣开展歌唱比赛、六月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开展禁毒演讲、七月歌颂党的生日活动、十月迎接国庆等等,根据时势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并在干警的指导下,完全由罪犯自由构思、自行策划、自由创新,达到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从而有效推动罪犯由内而外的自我接受,形成良好的思维定势巩固。在良好氛围的熏陶下,罪犯们都能发掘出自身潜在的优势。在某监狱推进监区文化年活动进程中,有罪犯自谱自创出反应改造心声歌曲《归航》,旋律优美、寓义深刻,深深表达了自己对错误的悔过,对亲人的思念,对未来的信心,并以此作为蓝本编排出大型歌舞剧;有罪犯发挥自身优势在监区文化墙上大显伸手,一幅幅大型山水画栩栩如生,惹人驻足;一出出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来自于罪犯们工余时间的悉心排练。通过组织罪犯参与及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活跃气氛,陶冶罪犯情操,寓教于乐。

2、注重宣传功能,营造教育改造氛围。监区环境是宣传法律法规、监狱政策、展示监狱形象的重要窗口,又是罪犯接受教育、感受关怀的重要场所,更是监区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监区整体环境要肃穆、高雅,又优美、和谐,给罪犯一个积极文明、健康向上的“改造氛围”,以达到使罪犯弃恶从善、陶冶情操、增强欣赏能力、提高生活格调、追求高尚境界的目的。

1)、制作宣传标牌,以警句格言启发人。在墙体、墙面等显眼处精心布置一些标语口号和格言警句,有宣传改造政策的口号、有启示性的人生哲言、有鼓励性和针对性较强的励志警句等,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更换其他政策条文和宣传标语。在不同场所设置不同内容的标语,不仅起到对罪犯的矫正作用,而且装点了监区的环境,营造了浓厚的教育改造氛围,使罪犯深切地感受到监狱着力营造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2)、布置宣传专栏,以罪犯心声感悟人。由监区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特点及监区文化建设情况,确定宣传窗的版块,内容包括涵盖教育改造、劳动改造、监区文化、学习园地、心路历程、改造生活、温馨祝福、人生感悟、新生之路、感恩的心等专题,形式多样,图文并茂,有文字、有图片、还有实物,真实客观地反映罪犯改造生活和新型监狱的文明成果。

3)、设置光荣榜,以改造实绩激励人。为了达到局部带动整体的普遍效应,激发整体改造积极性,监区开展评选改造标兵活动,每月评选出一定比例的行为规范标兵及劳动改造标兵,并由狱内小记者以采访形式,通过直管干警评价、标兵心声、联号小组成员采访,将标兵 5 寸标准照张贴在光荣榜上。同时增强获奖罪犯的荣誉感和改造信心,鞭策其他罪犯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争做标兵。

四、完善工作机制,努力适应“首要标准”的工作要求

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真情付出就有丰硕回报。教育改造工作表面看起来不像其他工作容易见到成效,但它的作用却是潜在的、巨大的,它对罪犯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监狱干警在教育改造工作上摸索了一些经验,形成了一些特色,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要实现教育改造功能的积极改良和效力最大化还需坚持不懈做好大量工作:强化大教育观念,纯化教育职能,健全教育改造工作的领导责任制、教育改造目标考评体系;坚持贯彻落实好司法部印发的《教育改造罪犯纲要》,以此为统领,创新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教育方式方法,加强个别教育,推动个别化矫治工作,突出教育改造“以人为本”的核心,突显对罪犯刑满释放后融入社会的关注,积极扩大服刑指导中心的教育辐射效应,拓展社会化的领域,加快罪犯由“监狱人”向“社会人”的过渡。要以先进的理念、优秀的素质、卓有成效的手段、科学的评估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改造工作框架。

总之,教育改造工作在新形势下,要紧紧抓住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这个中心,围绕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这个标准,适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审时度势,兼程并进,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教育人、改造人、促进人的灵魂工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贯彻“首要标准”与加强和创新教育改造工作的思考

【发稿时间:【作 者:杨贵新】

2010/8/31 14:33:24】 【主题图片:】

【主 题 词:】 贯彻“首要标准”与加强和创新教育改造工作的思考

作者:杨贵新

中央领导提出,要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和新形势下,中央对监狱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是今后一个时期监狱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对“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它把握了时代脉搏,紧扣了时代主题,为监狱工作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贯彻“首要标准”,核心是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关键是以“改造人”宗旨统揽监狱工作全局,重点是建立完善的考核标准体系,途径是创新体制机制和方法,目标是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实质是充分发挥好监狱工作减少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职能作用。为此,笔者拟以本文就贯彻“首要标准”与加强和创新教育改造工作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加强和创新教育改造工作必须正确把握“首要标准”的科学内涵

“首要标准”的提出,是根据当前我国违法犯罪的形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战略提出来的,是对改造人理念的继承与发展。“首要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要“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这无疑与我国监狱工作一贯秉承的监狱工作方针一脉相承,与此同时,“首要标准”又提出了以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改造工作的第一尺度,要求监狱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提高改造质量这个中心来展开,监狱各项工作标准都应当依据“首要标准”来确定。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监狱工作的价值追求,引领和促进监狱工作科学发展。

(一)“首要标准”深刻揭示了监狱工作的价值追求,体现了监狱工作的根本目的。

监狱是国家刑罚执行机关,其根本宗旨是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我国《监狱法》把预防和减少犯罪作为立法的根本目的,赋予了监狱对罪犯实施惩罚与改造,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的重大职责。用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深刻揭示了监狱工作的价值追求,充分体现了监狱工作宗旨。尽管导致重新违法犯罪的主客观因素多种多样,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但罪犯在监内的改造质量在重新违法犯罪的诸多因素中则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贯彻“首要标准”与践行监狱工作宗旨,发挥监狱工作职能是一脉相承,无疑是在新形势下对改造人理念的重大发展。

(二)“首要标准”是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教育改造工作的鲜明路标。

“首要标准”明确指出要把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确保教育改造工作取得实效。这不仅充分反映了教育改造罪犯是监狱工作的中心任务,同时也为实现“首要标准”指明了根本路径。这就要求监狱的各项工作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首要标准”这一主线,着眼于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这一主题,抓住加强和创新教育改造工作这一核心,确保教育改造工作取得实效。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高标准的教育改造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改造成果来贯彻落实好“首要标准”。

(三)“首要标准”是强化教育改造功能,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必然要求。

随着监狱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国家对监狱工作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保障力度的不断加大,监狱职能必将纯化,影响和制约教育改造质量提高的因素将进一步减少,教育改造的中心地位将更加突出,从“首要标准”的全部内容来看,无论是“第一位”也好,还是“首要”也好,其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确保教育改造工作取得实效”,最大限度地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现象。这就意味着,监狱不能仅仅满足于“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的低标准,而必须在“改造好”罪犯上下功夫、见成效。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进一步强化教育改造功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梳理、提升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造模式,通过转变思维观念,创新教育改造手段,抓住如何提高教育改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重点问题,尽快完善符合罪犯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需要的教育改造体系,探索和把握教育改造的规律,在“首要标准”统领下寻找破解教育改造难题的新方法新途径,以“首要标准”的贯彻落实来带动教育改造质量的全面提高。

(四)“首要标准”是绝大多数服刑人员及其亲属对监狱工作的内在要求。

把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把改造人放在监狱工作的第一位,既是新形势下党和人民赋予监狱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也是绝大多数服刑人员及其亲属对监狱工作的内在需要。绝大多数服刑人员经过教育改造都能认识到犯罪行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乃至对本人的严重危害性。他们在经历失去自由的痛苦之后,不仅倍加渴望重获自由的生活,而且更加渴求通过监狱的有效改造使自己获得全新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不断地提高社会认知水平,提升法律道德素质,掌握自食其力的一技之长,增强生存的竞争能力,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与生存压力的挑战。同时,绝大多数服刑人员亲属更加期盼自己的亲人通过改造洗心革面,重塑自我,回归社会后能够真正吸取犯罪的深刻教训,真正以“新人”的面貌回到亲人身边。因此,贯彻落实“首要标准”充分体现了绝大多数服刑人员及其亲属对监狱工作的内在要求,能够有效地激发出罪犯在服刑改造中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发挥出积极改造的主动性,使监狱的改造手段与罪犯及亲属的内在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为不断提高对罪犯的改造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育改造工作现状与贯彻“首要标准”不适应的突出问题

(一)陈旧的思想观念与“首要标准”的要求不相适应。

“首要标准”的提出,为新形势下监狱工作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但是,监狱工作实践中仍有少数领导和警察对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的问题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仍然习惯于用传统的陈旧观念来指导工作的开展,评判工作的成效,错误地把教育改造工作视为“软指标”、“虚任务”,片面地认为抓好监管安全和生产经济工作看得见“实效”,显得出“政绩”,致使教育改造工作常常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教育改造工作常常停留在表面化、应付化的状态,监狱教育改造质量离“首要标准”的要求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二)教育改造的方法和手段与“首要标准”的要求不相适应。

目前,教育改造承袭的传统模式,基本上以思想、文化、技术“三课”教育为主体,其他教育为辅助的模式。这种模式既缺乏科学的评判标准,又缺乏具体的指标体系与考核机制,致使教育改造的内容、方法、手段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不仅给罪犯一种“假、大、空”的感觉,甚至会助长罪犯“监狱人格化”的形成。

随着罪犯构成的日趋复杂,罪犯教育改造的方法、手段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形势发展要求和提高改造质量的需要的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老办法不灵,新方法不够”。一是入出监教育“关口”不严。入监甄别、心理测试、危险因素评估、改造建议等工作深度不够,细度不足,入监教育对罪犯改造的第一道“关口”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地发挥。出监教育机构不健全,内容不落实,时间难保障,罪犯改造质量评估、再犯罪预测等工作仍停留在低层次水平,出监教育的“检验关”作用还需进一步强化。二是“三课”教育的有待创新。在开展“三课”教育中,思想教育“一锅煮”,“填鸭式”的经验型粗放型模式较为普遍,针对性不足、实效性不强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地解决。文化教育的指标要求与实际需要脱节,职业技术教育内容滞后,形式单一,实用性差,不能适应罪犯刑释后就业谋生的需要。三是心理矫治工作人才匮乏,设施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主动干预少、求助率偏低、针对性不强、普及率不高的问题。四是监区文化建设氛围不浓,长效性不足,主题不鲜明,教育性不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监区文化建设在转化罪犯思想,提升罪犯素质,引领罪犯改造的重要作用。五是社会帮教渠道狭窄、成效不足。社会帮教大多是罪犯亲属到监狱的看望型帮教,而且是物质慰问的多,思想帮助的少。党政机关、大专院校、社会知名人士等社会力量尚未广泛地参与到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之中。

(三)教育改造工作的保障水平与“首要标准”的要求不适应。

近年各级监狱机关对教育改造工作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当前,按司法部的规定,教育经费已达到每犯每年170元的开支水平,但此项经费开支标准只能满足教育改造工作的基本开支要求,标准明显偏低。同时,教育改造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地解决。教学场所、设施不完善,教材陈旧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改造时间难以得到严格地保证,5+1+1的模式尚未全面落实。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加大了教育改造的运行难度,而且致使教育改造工作的深度、广度和实度都难以得到有效地提高。

(四)教育改造考评机制与“首要标准”的要求不适应。

当前,教育改造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已经构建,从上到下都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标准和严格的考核制度。但现实中许多行之有效的制度在落实中却常常出现时紧时松、时好时坏的现象,制度的保障得不到有效发挥。一是考核制度实效性不足。对静态层面的考核规定过于严格,而对动态的教育转化要求则比较松比较宽,教育改造的实效缺乏科学检验标准。二是教育改造考核深入不够,存在不严、不细、不实的现象。考评结果还未完全与考绩和兑现奖罚结合起来,激励和推动作用未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三是现行罪犯改造质量评估方式,罪犯转化标准等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五)监狱警察业务素质与“首要标准”的要求不适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造罪犯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多,对监狱警察业务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一大批教育改造的专家型人才,但是监狱警察中却是“看守型”的警察多,能掌握和运用法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知识的“教育型”专业人才却严重缺乏,尤其是心理矫治方面的专业人才及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有的警察在教育罪犯中问题讲不明、道理说不清,只能用强制的压服来代替对罪犯的教育转化。监狱警察业务素质的不适应已成为落实“首要标准”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以贯彻落实“首要标准”为动力,全力提升教育改造工作水平

降低重新犯罪率是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价值追求,也是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的最终归宿。在“首要标准”引领下,监狱工作必须在“安全型”的基础上迈向“质量型”,必须在思想上确立教育改造工作的主导地位,在具体工作中建立大教育工作格局,不断推动教育改造工作的改革创新,完善教育改造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一)以观念更新作为落实“首要标准”的出发点。

把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是监狱机关一场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行为的深刻变革。因此,监狱机关要广泛深入地学习和宣传首要标准,使“首要标准”这一科学的行刑理念真正成为监狱工作的行动指南。一是要牢固树立“以改造人为第一位任务”的理念,以罪犯的改造质量作为检验和评定各级领导和警察工作实绩的首要标准,使监狱各级领导、每个警察都能把落实“首要标准”,提高改造质量作为第一责任、第一政绩,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二是要牢固树立“协同作战”的理念。落实“首要标准”,教育改造工作是主战场,教育改造工作队伍是主力军。监狱的管理、劳动生产、生活医疗、监区环境、警察人格形象都是教育改造罪犯的重要载体,提高教育质量,有赖于各种教育在方法上、内容上、功能上的有机结合,各种改造手段要相辅相承、共同发力、形成合力,不断挖掘和创新狱政管理、刑罚执行、劳动改造、生活卫生等方面的教育功能,不断拓展教育改造的载体,丰富教育改造的内涵,增强教育改造的综合效能,形成协同作战,齐抓共管的大教育格局。三是要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理念。监狱罪犯的改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产品的加工生产过程,而教育改造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就如同“精加工”的环节,对产品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育改造工作必须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观念,每一道工序都应做到无瑕疵、无纰漏,努力让“产品”更优、质量更高,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产品”。四是要树立教育改造社会化的理念。教育改造罪犯,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依靠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争取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育改造罪犯的过程中,监狱要破除“围墙”意识,不断地寻找或拓展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改造的新途径、新路子,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改造罪犯思想、提升罪犯素质中的重要作用,把监内力量和社会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监内改造和社会帮教的紧密衔接。

(二)以强化“三课”教育作为落实“首要标准”的切入点。

教育改造工作实质上是引导罪犯、帮助罪犯、转化罪犯、提高罪犯的过程。转变犯罪思想,改正不良恶习,增长文化知识,掌握谋生本领是教育改造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落实“首要标准”必须在强化罪犯思想教育上下功夫,在提高罪犯文化素质,培养罪犯谋生本领上做文章,把提高“三课”教育质量作为落实首要标准的切入点。

一是思想教育要提高实度。思想教育是教育改造罪犯的核心,它贯穿于改造罪犯的整个过程之中。在对罪犯实施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要摒弃“假、大、空”的内容和“我说你听”的陈旧教育方式,打破以“警”为中心的思维观念,确立以罪犯为本的教育改造理念,切实把罪犯作为能动的主体来认识,作为观念、行为和制度的主体来把握,使思想教育内容更加贴近罪犯的改造需求,更能激发罪犯的改造动力,更能内化为罪犯的改造行动。要结合形势,紧扣转化罪犯的犯罪思想这一重点,加强罪犯的法律常识、认罪悔罪教育、公民道德和政策形势教育。通过以案说法、现身说法、典型示教、讲评点评等,使罪犯听得进、看得见、摸得着,并入耳入脑,通过罪犯法律意识的增强,道德观念的重塑使罪犯真正从思想上认罪悔罪,切实把真诚接受改造视为迈向新生的必由之路。

二是文化教育要提高广度。许多罪犯走向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素质低下,致使美丑不分、善恶不清。强化对罪犯的文化教育,提高罪犯的文化素质,不仅能帮助罪犯更好地掌握和吸收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实效,而且有利于罪犯增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对罪犯的文化教育要着眼于提高罪犯的素质,分类分层进行。在认真做好扫盲、小学教育的同时,要提高教育的广度,根据罪犯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办写作、绘画、书法等兴趣爱好班,或开展函授、自考等高学历层次的教育。同时,要大力推进监区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努力打造监内“文化精品”,大力弘扬监内主流文化,从而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用优秀的文化激励人,不断地培养罪犯自我改造能力,促进教育改造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是技术教育要提高深度。罪犯来自社会,最终也要回归社会。能否在监内掌握就业谋生的一技之长,直接关系到他们回归社会后改造成果的巩固,对他们刑满释放后是否重新犯罪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监狱要加大罪犯的职业技术教育力度,改变过去单纯的干什么、学什么,只满足于监内劳动改造需要却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教育方式,在抓好罪犯生产岗位技能培训的同时,根据社会就业需求和罪犯刑满后的谋生导向,对罪犯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职业技能培训,使罪犯切实掌握能够就业谋生的一技之长。在教育机制上,要注重与社会接轨,大力引进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联合办学突出实用技能的培训,经严格考核发放社会认可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充分调动罪犯的学习积极性。

(三)以创新教育改造的方法手段作为落实“首要标准”的突破点。

教育改造罪犯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工作,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和新时期改造罪犯的需要。我们要大力运用当代社会最新的理论、观点、方法和手段,借鉴吸收国内外现有改造罪犯的成功经验,不懈地探索教育改造罪犯的新方法新途径,为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不断注入强劲的动力和不竭的源泉。

1、实行分类分层分阶段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罪犯的思想、行为、心理、兴趣爱好等方面由于生长环境,成长经历,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特点。教育改造只有针对不同罪犯的特点,一人一策,因人施教才能取得实效。要改变过去基本按刑期和案由为划分标准的分类方式,针对罪犯不同的思想、行为、心理特点,结合罪犯的危险程度、恶性程度、改造难度等综合因素对罪犯进行科学分类,不同类型的罪犯进行类中分层,如积极层、普通层、落后层、危险层、老病残犯等,同时按照罪犯的服刑期限划分为不同的教育阶段,如服刑初期、中期、后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服刑阶段的罪犯制定不同的教育内容,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实行不同的考核要求。对少数改造难度大,现实危险突出的罪犯由高戒备度监区集中关押,在严格管理的同时,由监狱领导、职能部门、监区警察三级联动挂牌攻坚,按照个案教育改造方案,实行个别化矫治。

2、采取科学的教育手段,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充分运用科学手段创新教育改造方法是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是要运用现代传媒,实现教育载体多元化。要借助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让罪犯获取更多的有利于罪犯改造的社会信息和知识,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有效性。二是要积极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电教化水平。要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创新“三课”教育模式,实现教育改造的信息化。三是要大力培养罪犯的“自我改造能力”。对罪犯实施的一切教育,如果没有罪犯自身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强制灌输只能使教育流于形式或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开展对罪犯的教育改造活动中要把培养罪犯的自我改造能力始终贯穿于其中,把“强制性”教育转变为“需求性”教育,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教育的外因变为罪犯的内动。在对罪犯自我改造能力的培养中,要教育引导罪犯学会根据环境要求自主选择阶段性改造目标,自我调控、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四是大力推进心理矫治工作,有效地化解罪犯心理危机。要通过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使罪犯逐步掌握心理调控、疏导的习惯和方法,采取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多种方法帮助罪犯排除心理障碍和消除心理疾病。

3、强化入出监教育,严把入出监“关口”。入出监教育是罪犯改造过程中的两大“关口”。入监教育要在确保教育时间,内容落实到位的同时,重点开展法律常识、认罪悔罪、监规监纪和前途教育,引导罪犯认罪服法,明确改造目标,树立改造信心,适应服刑改造生活,对新入监罪犯要对其危险程度、恶性程度、改造难度要逐一进行评估,针对评估结果提出关押和改造建议书,要按照“时间服从质量”的要求,对入监教育质量进行严格的考核评定,合格一人分流一人。对考核不合格者要回炉补课直到合格为止。出监教育在进一步健全机构,充实警力,严格落实好教育时间和内容的同时要突出对罪犯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即将刑释罪犯所关注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来选择教育内容,强化罪犯出监后所涉及的政策法规、婚姻家庭、就业指导、人际关系处理、改造成绩巩固等方面的教育,并对其监内改造表现、再犯罪可能性、后续帮教重点提出综合评估意见,为其出监后相关部门的接茬帮教提供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

4、健全长效机制,深化社会帮教工作。落实“首要标准”既要苦练内功也要“借船过河”、“借鸡下蛋”,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监狱工作服务,要围绕健全长效机制深化社会帮教工作。突破传统的“看望型”帮教,签订帮教协议书等形式,建立稳定的自愿者帮教,亲情帮教和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帮教队伍。要拓展帮教渠道,提升帮教水平,形成全方位、立体型的帮教网络。不仅要在对罪犯的思想教育转化上做文章,而且要在罪犯的文化技术教育和监区文化建设上花力气。要充分发挥罪犯亲属的帮教作用,认真开展好对罪犯的亲情教诲、亲情感化工作。要利用社会力量帮助罪犯及时解决在服刑改造中个人或家庭遇到的困难,通过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沟通社会法律援助机构与罪犯的联系,为罪犯提供义务法律咨询及代理业务,帮助罪犯妥善解决婚姻危机、老人赡养、子女入学就业、财产纠纷等法律问题,把对罪犯的思想帮教与实际问题的解决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发挥社会帮教对罪犯改造的重要促进作用。

(四)以提高警察素质,健全完善机制作为落实“首要标准”的着力点。

警察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直接关系着教育改造质量。只有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育改造工作队伍,才能为不断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可靠保证。因此,要按照“首要标准”对警察知识结构的要求,围绕会干、能干、干得好这个重点,加大教育改造相关业务知识、能力的教育培训力度。大力依托省内外大专院校,针对教育改造急需的人才,开展在职培训、委托培养以及学历教育等高层次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教育改造警察队伍业务素质。要加强教育改造队伍的分类建设和专业化建设。抓紧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犯罪学、社会学知识的专业人才,探索建立教育改造警察专业职级评定和考核机制,逐步培养一支专家型教育改造队伍,为落实“首要标准”更好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支撑。要从文化知识、专业素养、业务能力、思想水平等方面严把教育改造警察的选用关,真正把那些政治坚定、作风优良、业务过硬的警察充实到教育改造警察队伍之中。要广泛深入地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对在教育改造工作中成绩突出者,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以激发广大警察钻研业务、争创一流的内在动力,促进教育改造工作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要把健全完善教育改造工作机制作为落实“首要标准”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健全完善教育改造工作的领导责任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为重点,健全完善与“首要标准”相适应的教育改造工作运行机制,为提高教育改造工作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要健全完善领导责任机制。要确立“主要领导抓教育改造、主要警力满足教育改造、主要资源保障教育改造”的工作思路和目标要求,把教育改造质量作为衡量监狱工作成效和评定警察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教育改造工作的各项任务要分解落实到监狱领导、相关部门和人员,严格纳入年终目标考核体系,推行教育改造责任一票否决制,形成上下任务明确、责任具体、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为强化教育改造工作和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提供有效的责任机制保障。

二是要健全完善考核机制。监狱要严格落实司法部下发的《教育改造罪犯工作目标考评办法》和《考评细则》,科学规范教育改造工作的岗位职责,明确细化警察的岗位责任,具体量化责任考核措施,建立起统一的、具体的、科学的、可操作的考核评价标准。要将教育目标、教育质量、保障措施的落实到位程度、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的提高和创新情况等方面形成综合性的量化指标,要将罪犯遵规守纪实际表现、思想的转化程度、综合素质的提高程度、劳动改造的具体表现等方面与考核评价警察的教育改造工作实绩结合起来,以确保教育改造工作真正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三是要健全完善激励机制。各级监狱机关对基层一线的警察要实行倾斜的奖励政策,对教育改造能手、工作标兵,尤其是对教育转化顽危犯成效突出的个别教育能手应加大奖励,与其评优评先、外出深造、职务晋升等挂钩,以形成正确导向,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警察做好教育改造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激励各级领导和广大警察积极地投入到教育改造工作的主战场,营造出“以维护安全论本领,以提高改造质量显业绩”的良好氛围,使各级领导和广大警察真正把心思放在维护安全稳定上,把功夫下在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上,把落实“首要标准”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四是健全完善保障机制。首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牢固树立坚持党的监狱工作方针,公正文明廉洁执法,维护罪犯合法权益,执法活动接受监督,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监狱执法理念,实现思想观念的彻底转变和执法理念的进一步端正,使广大警察严格地用法律制度规范自己的执法行为,通过广大警察高质量的执法工作为落实“首要标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其次,要适应形势发展,不断改革创新监管改造工作模式,加快研究制定统一科学的监狱分类制度,监狱内部监区分类制度,罪犯分类制度,罪犯处遇制度,罪犯服刑指导、心理矫治制度,为落实“首要标准”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再次,要建立教育改造经费全额保障和动态增长机制,完善教育改造设施,全面推行每周五天劳动教育,一天课堂学习教育,一天休息的“5+1+1”模式,做到教育时间、内容、要求、经费开支等落实到位,为落实“首要标准”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第五篇:贯彻《标准》落实情况总结材料

莲江口镇中心校关于落实教育部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情况的报告

首先、我校认真制定了学习《标准》的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其次、通过集中培训,文件宣传等形式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培训。让每一位老师都掌握了《标准》的要求,并付诸于实践教育教学中。

第三、科学规划学校发展,深化教育改革,营造育人环境,优化学校管理,关注教师专业成长,构建和谐校园,积极推进我校教育教学稳步健康发展。

具体执行情况如下:

一、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一)维护学生平等入学权利。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我区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制定了我校的招生入学方案,公开招生范围,不弄虚作假,公开招生透明度,严格按照招生方案执行,确保我辖区内的每一位适龄儿童都能正常入学,入学时不编排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实行公开收费,通过校讯通向家长说明收费项目及标准,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义务教育免费的规定。

(二)建立“控辍保学”领导小组。执行国家学籍管理相关规定,专人负责做好学籍管理,严格按照学籍管理做好学生的转入、转出。学校一直没有辍学现象出现,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受到歧视。帮助留守儿童、贫困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提

第1页——共5页 供情感关怀。让学生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学习的乐趣。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提升学生道德品质。通过主题班会、队会以及升旗仪式等形式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明生态教育、“六忆”教育,让学生熟记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校开展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在校园内参加劳动创造机会,增加学生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机会,适当布置家务劳动,在寒暑假布置与劳动或社会实践相关的作业,培养学生劳动光荣的观念,初步让学生掌握劳动的技能、技巧。

(三)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户外锻炼,开足并上好每一节体育课,眼保健操保质保量的做好,每天学生早上到校后,入楼前进行韵律操锻炼,认真做好每天的大课间操。并根据季节不同组织体育比赛,如:越野赛、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等。我校体育组还根据学生身体特点成立了篮球队、体训队、速滑队。并在保证师生身体安全的情况下开展运动会。

第2页——共5页 我校积极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学期都开展学生体质监测,重点监测学生的视力、身高和营养状况,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对学生进行体质达标监测,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及体质体能健康状况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四)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我校按照国家要求开足、开齐了音乐、美术及书法课,由专任教师进行授课,设置了绘画室、乐器室、多功能室,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艺术教学活动。成立了长笛班、葫芦丝小组、绘画兴趣小组、舞蹈队。经常性参加市、区级的艺术汇演活动,今年的九月末在我镇长胜村组织演出了“美丽乡村行,小手拉大手”文艺节目,得到区领导和村民及社会的一致好评。

三、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一)加强教师管理和职业道德建设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政治学习开展师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收受学生或家长礼品、钱财,不从事有偿补课,不搭车收费,不私定教辅资料。引导教师加强学习,阅读经典,提高修养,要求教师衣着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富有爱心,关心教师生活状况和身心健康,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制订培训计划,建立了教师个人教育

第3页——共5页 教学能力技术档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要求,定期开展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讨论等校本研发,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考核,提升教师普通话水平,规范汉字书写,加强三笔字及简笔画训练,做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加强名师的引领工作,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鼓励教师利用校园网络进行学习,资源共享,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学习《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制定班主任队伍培训计划,定期组织班主任学习、交流、讨论,经验介绍,提高班主任组织管理和教育能力。

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

严格执行课程标准,遵守国家关于教材、教辅管理的相关规定,确保国家课程全面实施,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和学校的资源条件,组织开展校本课程研发,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引领课展示,加强常规课堂教学管理,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控制学生作业量,布置分层次作业,创新作业方式。

(二)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减少考试次数,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考试内容由学年组长出题,教学主任审查确认,考试不进行公开排名,不以学生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班主任做好学生成长记录,能真实反映学生发展状况,重点考察学生的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发展、兴趣

第4页——共5页 爱好、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五、营造校园安全卫生的和谐环境

学校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和校园卫生、食品安全领导小组、防火安全领导小组、突发事件应急小组,建立了学校卫生管理制度、食堂卫生管理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度,专人负责对学生人身安全、饮食安全、活动安全和设施安全进行了监督和管理;设立了门卫室、卫生室、保健室,设置了安全警示标示:安全出口、安全疏散图、灭火器使用方法示意图、严禁吸烟标识,警示灯等。每学期都进行全校的防火安全逃生演练。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和自救自护能力。

六、建设现代化学校制度

发挥学校党组织的争先创优活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发挥学校工会的职能,涉及到教职工切身利益及学校发展的重要事项,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定期召开校务会议,民主决策学校重大事项;发挥学校少先队、共青团的作用,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或参与学校管理;设立信息公告栏,校务信息公开,按上级要求进行公示,确保教职工、家长、学生及社会公众对学校重大事情、重要制度的知情权,提高办学透明度。

成立家长委员会,互通有无,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社会进行沟通,为我校的发展出言献力。

莲江口镇中心校

2014.11.17

第5页——共5页

下载严格落实“5+1+1”教育改造模式,深入贯彻首要标准(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严格落实“5+1+1”教育改造模式,深入贯彻首要标准(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