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首要标准视角下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重要意义
论首要标准视角下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重要意义
摘要: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司法部近期召开了全国监狱教育改造工作会议。本文主要围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在中央政法系统专题研讨班上提出的 “要把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确保教育改造工作取得实效”,探讨首要标准视角下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总结交流了各地积极探索教育改造工作方式方法,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实际参考意义。
关键字: 首要标准;监狱法;改造
***同志在中央政法委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把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确保教育改造工作取得实效。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形势任务下,党的方针政策在监狱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监狱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努力方向,体现了监狱的本质属性和功能。从目前情况看,监狱改造罪犯的质量还令公众不太满意,主要表现为重新犯罪率较高,特别是一些影响大的大案要案往往为刑释人员所为,公众对监狱的责难多于理解,这固然有我们宣传等方面的因素,但罪犯的改造质量是关键性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贯彻执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真正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努力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履行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 捍卫者”的神圣使命。
监狱的改造功能,在国际范围内,有深刻的理论基础,而在中国为最。改造人,是监狱制度在现代中国的最深刻、最广泛的体现。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指导下,我国成功的把监狱办成教育人、改造人的特殊学校,创造了令人赞叹的“ 中国经验”。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经济社会、思想文化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各种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在不断的变化中激烈碰撞,在对犯罪人带来重要影响的同时,也对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带来较大冲击。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语境下,在降低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的新视角下,我们必须对教育改造的重要意义予以重新审视。有如下三点重要意义值得深思:
(1)首要标准的提出时代背景:构建和谐社会,凸显教育改造地位的重要性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监狱工作虽然不是重点.但能有效地服务中心;不是大局,但会影响全局。罪犯来源于社会,最终还是要回到社会,监狱只是罪犯人生的一个部 分、一个阶段。如果我们仅仅将罪犯看住不跑人、不 出大 事,而不去教育他、改造他,他的犯
罪思想、犯罪心理、犯罪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矫治,那么他刑满回归社会后就很有 可能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危害社会、危害他人。这实 际上就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也从根本上否定 了监狱的职能作用和工作成效。因此,对监狱工作来说,进一步加强教育 改造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尽最大努力减少因监狱管 理和改造不好而引起的重新犯罪率,就成为考验我们监狱工作和监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的首要的 和基本的要求。
(2)首要标准提出的发展背景:战略机遇期凸显教育改造作用的重要性
当前,监狱工作既处在改革发展的黄金期,又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攻坚期,这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监狱工作科学发展,不仅体现在监狱安全稳定和监狱企业发展上,而且体现在罪犯改造质量提高上。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减少重新违法犯罪,既是监狱工作科学发展最本质的体现,也是监狱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最根本的任务。因此,提出将降低重勒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是对监狱工作科学发展、实现新的飞跃的理性思考,是在更高层面对监狱工作的新定位,新谋划,是在更高平台对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新要求、新强化。
(3)首要标准提出的改革背景:重要转型期凸显教育改造价值的重要性
监狱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按照全国监狱文件精神,从2008年起,在全国全面实行监狱体制改革,“监企合一”的监狱管理体制将发生结构性变革。在新体制下,监狱职能纯化,目标回归,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将全面加强,改造人凸显为监狱工作的第一位任务。“ 当今世界各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传统各有异。但在打击犯罪斗争中,都日益重视监狱的矫治作用在监狱工作发展的转型期,我们必须从预防重新犯罪的角度来审视教育改造的价值定位,从而提高罪犯的改好率,降低重新犯罪率、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来判断教育改造工作得失,确保监狱工作的推进方式和改造罪犯的手段更具更讲动力、更讲效率,全面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
综上,首要标准视角下监狱教育改造工作有着构建和谐社会凸显教育改造地位、战略机遇期凸显教育改造作用和重要转型期凸显教育改造价值的重要意义,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邵雷:《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改造纲要),推动罪犯改造质量的不断提高》,《 中国监狱》2 0 0 7年第4期第3 5页
[2]王明迪:《 在 “ 改造好”上下功夫》,《 犯罪与改造研究》1 9 9 8年第6期第3 6页。
[3]张晶:《 培养专家型营业员的启示》,见 《 正义试验》,法律出版社,2 0 0 5年 5月第1版第2 1 2页。
PS: 感觉这篇文章还行,我写了很久,有几段全部自己写的。参考了几篇文献。应该能满足您的要求。谢谢!
第二篇:首要标准视角下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创新发展
首要标准视角下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创新发展
XXXX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XXX同志在中央政法委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把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确保教育改造工作取得实效。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形势任务下,党的方针政策在监狱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监狱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努力方向,体现了监狱的本质属性和功能。“从目前情况看,监狱改造罪犯的质量还令公众不太满意,主要表现为重新犯罪率较高,特别是一些影响大的大案要案往往为刑释人员所为,公众对监狱的责难多于理解,这固然有我们宣传等方面的因素,但罪犯的改造质量是关键性的。”①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贯彻执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真正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努力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履行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的神圣使命。
一、首要标准视角下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重要意义
“监狱的改造功能,在国际范围内,有深刻的理论基础,而在中国为最。改造人,是监狱制度在现代中国的最深刻、最广泛的体现。”②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指导下,我国成功的把监狱办成教育人、改造人的特殊学校,创造了令人赞叹的“中国经验”。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经济社会、思想文化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各种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在不断的变化中激烈碰撞,在对犯罪人带来重要影响的同时,也对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带来较大冲击。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语境下,在降低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的新视角下,我们必须对教育改造的重要意义予以重新审视。
(一)“首要标准”提出的时代背景——构建和谐社会,凸显教育改造地位的重要性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监狱工作虽然不是重点,但能有效地服务中心;不是大局,但会影响全局。罪犯来源于社会,最终还是要回到社会,监狱只是罪犯人生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如果我们仅仅将罪犯看住不跑人、不出大事,而不去教育他、改造他,他的犯罪思想、犯罪心理、犯罪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矫治,那么他刑满回归社会后就很有可能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危害社会、危害他人。这实际上就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也从根本上否定了监狱的职能作用和工作成效。因此,对监狱工作来说,进一步加强教育改造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尽最大努力减少因监狱管理和改造不好而引起的重新犯罪率,就成为考验我们监狱工作和监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要求。
(二)“首要标准”提出的发展背景——战略机遇期,凸显教育改造作用的重要性
当前,监狱工作既处在改革发展的黄金期,又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攻坚期,这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监狱工作科学发展,不仅体现在监狱安全稳定和监狱企业发展上,而且体现在罪犯改造质量提高上。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减少重新违法犯罪,既是监狱工作科学发展最本质的体现,也是监狱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最根本的任务。因此,提出将降低重新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是对监狱工作科学发展、实现新的飞跃的理性思考,是在更高层面对监狱工作的新定位,新谋划,是在更高平台对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新要求、新强化。
(三)“首要标准”提出的改革背景——重要转型期,凸显教育改造价值的重要性
监狱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按照全国监狱工作会议和国函[2007]111号文件精神,从2008年起,在全国全面实行监狱体制改革,“监企合一”的监狱管理体制将发生结构性变革。在新体制下,监狱职能纯化,目标回归,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将全面加强,改造人凸显为监狱工作的第一位任务。“当今世界各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传统有异,但在打击犯罪斗争中,都日益重视监狱的矫治作用。”③在监狱工作发展的转型期,我们必须从预防重新犯罪的角度来审视教育改造的价值定位,从提高罪犯的改好率、降低重新犯罪率、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来判断教育改造工作得失,确保监狱工作的推进方式和改造罪犯的手段更具动力,更讲效率,全面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
二、首要标准视角下监狱教育改造工作面临的矛盾
(一)监管安全与教育改造的选择性矛盾
狭隘的监管安全观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一些基层单位和民警中仍不同程度地客观存在,具体突出的表现就是满足于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重视教育改造,但更重视管理上的防范,改造罪犯成为守法公民的目标与管理上迫于防范的矛盾,仍然是监狱内部不争的现实。
(二)押犯构成变化与教育内容的滞后性矛盾
随着时代变化,特别是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实施,狱内押犯构成出现了明显变化,押犯改造动机不纯,服刑意识淡化,价值观念扭曲,反社会意识增长。同时,教育改造的内容手段相对滞后,治本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能完全适应罪犯思想变化,内容以讲大道理居多,形式以上大课作报告为主,教育效果不够理想。文化教育上的一些指标要求与实际脱节,存在形式主义。技术教育内容单一,开办的专业少,技术层次低,客观存在“培训做样子、考核走过场、发证装门面”的现象,多数罪犯难以学到比社会同业人员更具有竞争力的劳动技能。而对当今社会就业状况和犯罪情况的研究表明,劳动技能的缺乏是犯罪和重新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改造手段与教育效果的整合性矛盾
在教育改造过程中,存在着对三大法定手段内在规律认识不清,三大手段各自运用、内容阵旧、方法落后、载体单一,甚至各行其是、矛盾冲突等情况,特别是管理的教育改造功能弱化,劳动的教育改造作用被曲解,教育改造往往被沦为狭隘的办特殊学校和三课教育,而且在很多监狱流于形式。
(四)改造质量评估与重新犯罪率的契合性矛盾
现行的对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罪犯改造质量的程度,但是因为监管安全和生产压力等因素的作用,非改造标准多于改造标准,改造标准形式化、单一化,评估的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评估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监狱管理的封闭与罪犯回归社会的适应性矛盾 监狱行刑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作用不容否定,然而监狱行刑的教育改造作用亦具有局限性,监狱并非是全部罪犯最理想的改造场所。监狱行刑自身与行刑目的之间存在固有的矛盾,产生了监狱行刑悖论。在监狱中,罪犯“监狱化”成为一个难以避免的现象。罪犯往往感受和认同监狱亚文化,彼此传习犯罪技巧和行为恶习,由原来的“单面手”变成“多面手”。同时由于现行刑事执行方面的不足,刑事执行中无法做到科学地分类关押、管理,交叉感染让许多初犯、偶犯等不但没有得到灵魂的净化,反而受到了新的污染,这样的现状与改造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弛的。
(六)教育主体相对固定与教育客体流动多变的结构性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促使新知识、新观念、新信息的多样化发展和广泛传播。大部分罪犯带着大量的、多元的信息来到监狱,回归后还要去适应多样化的社会,这就要求教育改造工作的主体要适应罪犯这一客体的发展变化。但是,押犯构成特点的变化与民警认知时差的异步却是目前一个一时难以解决的矛盾。受限于监狱编制、人事管理机制、队伍结构等因素,相当部分监狱入口不宽、出口不畅。罪犯自然构成发生几番轮换,而民警自然构成却相对稳定,这必然带来相互认识的差异。民警构成的长期相对稳定,加之民警教育培训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从而导致少数民警执法素质和执法水平“原地踏步”,视野不如罪犯开阔,思想不及罪犯新潮,甚至个别民警在教育中“说”不过罪犯,在管理冲突中“打”不过罪犯。
三、首要标准视角下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创新观念,确保教育改造工作的先进性
1、树立民警与罪犯人格平等的理念。“在法治社会、公民社会,监狱应该在教育改造的原则下运行,并且应该将犯人看作公民而不是敌人”。④从执行刑罚的角度来看,民警和罪犯不可能是平等的,但从人格上来讲却是完全平等的。在罪犯教育中,民警始终恪守与罪犯的人格平等的观念,善于换位思考来进行认识上的再思考,措施上的再调整,才能在教育中取得罪犯的配合和支持,最终改造和战胜罪犯。
2、树立民警与罪犯在教育中互动的理念。教育改造罪犯,必须注重教育主客体间的互动水平建设,充分调动罪犯作为改造主体的积极性。这就好比养牛,在饲养过程中,人要是得不到牛的配合,却一味地往牛嘴里送饲料,结果是养不好牛的。只有调动好牛的胃口,形成“有人喂有牛吃,喂得好吃得好,喂得下消化得了”的状况,才能达成最佳的饲养效果。同理,教育改造也需要我们重视民警与罪犯主客体间的良性互动。这种互动水平越高,主体的教育积极性和客体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就越高,就越有利于教育改造实效的提升。
3、树立向科技要改造质量的理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迅猛,新科学、新技术层出不穷。如何提高教育改造工作的科技含量,应该是新时期深化教育改造工作新的着力点,在这方面我们要有超前意识和现代观念。要把国际行刑实践中比较通用的科学技术、科学方法,较快、较多地运用到罪犯教育改造中去,从而加速教育改造工作现代化发展步伐。
(二)创新手段,确保教育改造工作的科学性
1、政治强教。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改造工作的主线和第一位任务,搞深搞活。要实行“一个调整、一个加强”,即调整基础性常规政治教育课的份量,相应压缩其课时数,同时做到紧扣各个时期、各个单位监管改造工作的重点,围绕罪犯思想出现的新变化,加强专题性、应时性、阶段性的主题教育,尤其是反逃跑,形势政策教育要常抓不懈。要把矫治罪犯反社会意识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尤其注重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针对不同罪犯产生反社会意识的不同原因,做到“视病开方,对症下药”。
2、灵活施教。要紧贴监管改造工作的实际,适应罪犯的个性差异,根据不同罪犯的不同特点、禀赋、优点、因人施教,发挥特长。一是要围绕一个“实”字,完善分类教育。要改变以犯罪案由为划分标准的分类教育,研究以罪犯的危险程度、恶性程度、改造难度为划分标准的分类管理、分类教育。二是要围绕一个“责”字,完善个别教育工作运行机制。为增强民警个别教育工作的责任心,要坚决落实分管民警对分管小组罪犯的包管、包教、包转化、包安全稳定的责任制,把小组改造秩序的好坏、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重点罪犯的转化程度等作为考核个别教育成效的依据。对难以改造的顽危犯要大力实施挂牌攻坚活动,通过“招标制”、“小组制”、“承诺制”等形式,集中优势警力,攻坚克难。三是要围绕一个“效”字,把握教育改造罪犯的最佳时机。民警在改造罪犯过程中,要善于捕捉罪犯容易发生转变的的有利时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励志教育,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科技促教。要积极运用科技手段,不断拓新罪犯教育的新载体、新方式,努力提高教育改造的科学含量和实际效果。要开发信息网络系统,建立监狱网或局域网管理罪犯改造情况,掌握、分析罪犯的思想变化规律;建立电子图书室、阅览室,发展电化教育,推进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探索建立“电子监狱”,利用互联网实现“网上教学”、“网上探监”。既要积极开展罪犯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从上到下形成心理矫治网络,对罪犯实现心理危机干预,促进罪犯的心理疾患的消除;又要加大科学技术投入,实行科技育人战略,通过科学教育、科学观摩、科学实验等方法,让罪犯从中得到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和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科学应用的实践,使他们具有崇尚科技的思想和运用科技的积极性。
4、文化兴教。要实施监区文化建设工程,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导向,以弘扬改造正气为主旋律,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努力加强监内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积极构建一个富有监狱特点与现代文明气息相结合的人文环境。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论语》、《菜根谭》等经典作品,引进罪犯教育课堂。要注重打造监内“文化精品”,如举办监区文化艺术节、办好罪犯艺术团、编好监狱小报、创作高质量的监内文化作品等,从而用正确的思想教育人,用优秀的文化引导人、用良好的精神激励人,抢占教育改造工作的制高点。
5、环境施教。改造人、教育人必须有一定物质条件和适宜的环境来保证。罪犯再社会化过程中的潜能发掘发挥,取决于监狱环境的优劣,我们要依据《监狱建设标准》,从有利于罪犯改造出发,以人道、安全、科学、文明为理念,在设计监狱建筑时,在空间结构、立面形状、采光、色彩、装饰材料等多方面地考虑罪犯改造,并与监区绿化、整体环境等协调,塑造美观、适宜的监狱环境。
6、社会助教。要全方位地引入和利用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为监狱服务。一是要建立起正常化、长期性的“教育协作”网络和一支相对稳定的社会帮教自愿者队伍。二是要大力开展法律援助工作。通过建立“监狱法律援助工作站”,沟通社会法律援助机构与罪犯的联系,为罪犯提供义务法律咨询及代理业务,帮助罪犯解决婚姻危机、老人赡养、子女入学、财产维权等实际困难。三是要实现社区矫正与监狱教育改造的“无缝对接”。监狱应及时向地方公安机关或安置帮教部门提供刑释人员详细的改造情况和重新犯罪前景预测资料,以便对刑释人员进行控制和教育,从而有效地防患于未然。社区矫正机构对刑释人员的帮教安置工作不仅仅是在释放之后,更应在释放之前进行,包括组织志愿者帮教,熟悉即将刑释人员情况,实施就业前指导等等。
(三)创新内容,确保教育改造工作的系统性
1、围绕让罪犯知法、懂法、守法进行内容创新。在教育改造中,要对罪犯系统地开展法制教育、犯罪危害教育、认罪服法教育、罪犯身份意识教育、监规纪律教育等内容,以使罪犯不仅学到系统的法律知识,而且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
2、围绕让罪犯“学会做人”进行内容创新。只有让罪犯“学会做人”,才能从根本上恢复罪犯的人性,提升罪犯的道德层次,也才能真正使罪犯在内心建立起守法的自律机制,使外在的法律变为内心的准则,从而发自内心地厌恶犯罪、远离犯罪。贯彻落实《监狱服刑人员行为规范》,让罪犯“学会做人”应该成为罪犯改造的主要内容。“学会做人”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所体现的基本精神是追求德、践行善。通过不断地积德行善、抑恶扬善,使自身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学会做人”包括以下基本内涵:劳动做人、诚信做人、智慧做人、友善做人、自律做人。
3、围绕让罪犯真正适应社会进行内容创新。一是要以非禁化处遇拓展时空,最大限度地消除罪犯监禁型人格的产生。就目前而言,社区矫正在诸多非监禁化处遇中是一种较为可行的非监禁化行刑方式。二是要以灵活的技能培训拓展出路,最大限度提高罪犯刑满后的生存能力。“考虑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工、劳动制度的深刻变革和当前社会就业的激烈竞争,要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性技术为主,力求更多的刑满释放人员回归后能自立于社会。”⑤要紧紧抓住罪犯求知学技的兴趣点,着眼于提高罪犯刑满后的生存能力,创造条件大力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展社会需要的新技能、新技术教育,开展就业生活指导教育。对此,在模式上可实行“开门”办学、联合办学,对罪犯可实行奖励制、自费制,以通过多种途径满足其学习的需要,以提高刑释人员就业的竞争力。三是要以务实的出监教育拓展训练,最大限度的解决罪犯回归社会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罪犯出狱后可能要遇到诸如获取工作,婚姻家庭、生活困难、社会歧视、狐朋狗友拉拢、心理失衡等现实问题,对此,监狱在对罪犯的出监教育中,要增加实训性质的模拟教育,教导罪犯通过种种途径化解矛盾,增强抵制各种诱发犯罪因素的能力和技巧。
(四)整合改造手段,确保教育改造工作的主导性
1、强化教育改造手段与监管改造手段的整合。监管改造与教育改造要相互渗透和相互交融,真正做到寓管于教,寓教于管,管教结合,相互促进,获取最大的教育改造效果。
2、强化教育改造手段与劳动改造手段的整合。在劳动改造罪犯的过程中,要强化对罪犯的劳动教育和正面引导,并将教育为本、兼容、整合和渗透的一系列理念贯穿到劳动过程中去,变外在教育为内化教育,变无形教育为有形教育,转化罪犯不劳而获的腐朽思想。在组织罪犯劳动生产的同时,既要抓好罪犯技能培训,更要着重培养罪犯适应社会的能力。没有学习力就不可能有适应力,更不可能有竞争力。监狱在劳动改造中应重视培养罪犯的学习力,让罪犯争做“学习型服刑人员”,掌握提高自己社会劳动竞争力的方法,成为合法竞争、有效竞争的强者。
3、强化西方监狱矫正技术与我国传统改造手段的整合与融合。罪犯改造对矫正技术高度依赖。在引进西方矫正技术时,应早日解决“水土不服”的情况,使之尽可能的本土化,尽可能的与我国传统改造手段融合化。
(五)创新主体,确保教育改造队伍的专业性
“早在20世纪初,有识之士就呼吁,监狱工作是一项精密之人学,没有专业人才的参与是不可想像的。” ⑥我们要结合当前监狱民警队伍实际,强化政治建警、素质强警、科学育警机制,从监狱民警队伍职业化发展方向着眼,优化监狱民警队伍,提高民警的整体素质。
1、要进一步提高民警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将民警的注意力集中到“以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为中心”上来。各级监狱机关要确立以“改造质量论英雄”的新理念,为民警搭建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在荣誉上、经济上、职级上加大政策激励的力度,广泛调动民警做好教育改造工作的积极性,扮演好“监管条件下服刑人员人生领航者”的角色。
2、要进一步提高民警队伍的执行力。在执行力建设中,从事教育改造工作的民警要牢固树立“安全为天、改造为本、质量第一”的理念,大力践行“执行没有借口”的工作理念,铸就超凡的执行能力和过硬的执行作风。
3、要构建“改造专家沉淀”基层的机制。要科学配置警力资源,充实教育改造工作力量,将主要力量、优势警力集中到教育改造这个主业上来。要充实和加强监区(分监区)民警队伍,实行政策倾斜,提高政治经济待遇,真正实现“骨干沉淀”,真正形成分监区有“能手”,监区有“标兵”,监狱有专家的人才结构。
(六)创新机制,确保教育改造工作的保障性
1、责任机制健全化。一是建立健全教育改造工作领导责任制。要依据司法部《教育改造罪犯纲要》的要求,坚持主要领导抓教育改造,主要资源投入教育改造,并把教育改造质量作为衡量监狱工作成效和考核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二是不断完善日常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教育改造日常工作有章可循,规范化运作,形成领导重视、教育改造部门为主体、其他部门密切配合的新格局。三是要加强教育改造工作的考核评估,健全督查考核体系,实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加大考核力度,量化考核标准,充分发挥好考核的效能。
2、监管改造模式多样化。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学习国外先进的监狱分类模式,改革现行的以性别、年龄为主要标准的,硬软件区别不明显的粗放式监狱分类制度,逐步实行以不同警戒度为主要标准的,综合考虑罪犯的恶习、危险程度、刑期、改造难易度等因素的新的监狱分类制度。同时,要改变罪犯从入监到出监都固定在监区,固定民警管理的格局,定期根据罪犯处遇级别和剩余刑期的变化,变更服刑的监狱(监区)。改造表现好的罪犯得以到更为宽松的改造环境,改造表现差的罪犯会得到更为严厉的管束和矫治。
3、恢复性司法应用的全面化。我们应将恢复性司法的理念和原则全面渗透到监狱的教育改造工作中,弥合因犯罪行为损害的社会关系,化解矛盾,稳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一是要建立与完善“服刑人忏悔”制度。将是否忏悔作为罪犯入监教育不可或缺的一课,并与罪犯分流、分级处遇等结合起来。二是要建立与完善“服刑人赔偿”制度。建立恢复性司法基金,通过经济补偿、民事赔偿等实现和维护受害人权益,搭建罪犯赎罪的平台。监狱应监督有履行能力的罪犯积极履行民事赔偿,并与罪犯评选改造积极分子、记功、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结合起来,寻求保护受害人利益的实质正义。
5、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科学化。评估罪犯改造成效,不能仅停留在指标数据或罪犯改造的表面现象分析上,而应从罪犯思想改造程度、恶习矫正程度、生活技能的培训程度、文化科学知识掌握程度、法律知识知晓程度、适应社会角色心理准备程度上,研究制定一个科学、规范、符合实际的改造质量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对于罪犯个体改造质量评价的标准可以参照《监狱法》所规定的“将罪犯改造为守法公民”的工作目标,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就是改造质量好的标准。“守法公民”应分两个阶段来认识,第一,释放前表现为认罪服法,罪责感强,遵纪守法,积极改造,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犯罪思想根源得到消除,人格得到改善等等。第二,释放后表现为不想、不敢、不必走重新犯罪之路。“不想”就是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强,道德品质好。“不敢”就是服刑期间失去自由的体验刻骨铭心,对释放后的自由非常珍惜。“不必”就是释放后能自食其力,生活比较稳定。简言之,“改造好”最主要的是不重新犯罪。监狱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不能简单地随着他的释放而结束,而应建立相信的信息跟踪、反馈制度。通过定期、定点调查刑释回归人员的重新犯罪率、就业就读率、社会帮教情况、社会救济情况和守法状况,来评价监狱罪犯改造质量的高低。(本文已发表于中国司法2009年第2期)
第三篇:论监狱工作的首要标准
论监狱工作的首要标准
省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 局长 王忠民
------------------
2008年6月16日,***同志在全国政法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对于必须收监关押的罪犯,监管场所要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通过创新教育改造方法,强化心理矫治,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真正使他们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要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确保教育改造工作取得实效。”这是中央对监狱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积极落实。
一、“首要标准”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把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狱工作的首要标准,是新时期做好监狱工作最为重要的命题,在推进监狱工作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提出“首要标准”,无疑是监狱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既体现了监狱工作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也反映了新时期监狱工作顺应时代潮流向前推进的内在要求。可以说,“首要标准”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狱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之一。
首先,“首要标准”的提出是监狱系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本身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监狱系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就要紧紧围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主旋律,充分发挥监狱职能,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在服务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大局中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首要标准”的提出,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把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狱工作的首要标准,突出强调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到监狱工作,就是要不断加强罪犯改造工作,努力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切实把罪犯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将社会不和谐因素转化为社会和谐因素。从这一角度出发,“首要标准”的提出,对于推动监狱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做出更大的成绩,必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其次,“首要标准”的提出具体体现了我国监狱工作方针。“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是在我国监狱工作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体现了党和人民对监狱工作的根本要求,是监狱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前进方向。***同志在全国监狱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是监狱工作的最终目标”,充分体现了监狱工作方针将“改造人”作为最终价值追求的宗旨性要求。“首要标准”的提出,又一次明确地阐明了我国监狱工作方针这一既定价值追求的实现程度,也就是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被“改造好”的程度,如何体现,最为直观的一条底线就是刑释人员是否重新违法犯罪。新时期监狱工作要顺应时代潮流健康向前推进,实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发展而发展,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首要标准”的提出,正是这一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
第三,“首要标准”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监狱工作在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中的职责和任务。客观地讲,导致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监狱改造不彻底、罪犯改造质量不高的原因,也有罪犯恶习太深、顽固不化的原因,还有社会接茬帮教和就业安置是否有效、家庭和社会是否接纳等诸多原因。在这些因素中,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所接受的改造程度,即罪犯改造质量,对于罪犯刑释回归社会后在可能遇到的逆境中能否经受住考验,不再走上重新违法犯罪的道路,常常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作为监狱工作者,实实在在地说,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与罪犯改造质量是密不可分的,努力提高罪犯改造质量是监狱工作不可推卸的重大使命。所以,“首要标准”的提出,果断地给“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责任泛化、社会化、多元化”等偏差认识划上了句号,进一步明确了监狱工作在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中的职责和任务。
二、贯彻落实“首要标准”重在端正监狱工作指导思想
衡量监狱工作的首要标准确定为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以后,在贯彻落实过程中首先要进一步端正监狱工作指导思想,就是要按照司法部党组和吴爱英部长提出的新要求,切实把教育人、改造人放在第一位,把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作为监狱工作的中心任务,进一步解决监狱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重生产轻改造”和“以管代教”的问题。
关于“重生产轻改造”的问题。建国以来,监狱工作为适应计划经济形势,实行监企合一的体制,监狱生产收入与监狱经费直接挂钩,同时监狱承担着大量的半社会职能。监狱经费供给主要采取“以收抵支”和“大包干”的模式,监狱生产收入提供了监狱运转所需的大部分经费。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监狱企业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产品被推向市场,遵循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因资金、技术、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差距,监狱企业在与社会企业的竞争中很快遭遇困境,这直接导致监狱企业没有能力再弥补监狱经费,部分监狱因资金短缺已难以继续开展工作。迫于生计,有的监狱开始考虑用其他途径解决燃眉之急,较为普遍的就是组织罪犯搞外役劳务。作为一种权宜之计,这种办法本也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在特定时期还有所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治标不治本”带来的负面效应很快显现并且日益加剧,安全问题、教育问题日益突出,罪犯重新犯罪率有所上升;罪犯脱逃、狱内犯罪等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回升。实践证明,监狱工作一旦偏离了“执行刑罚,改造罪犯”的轨道,走上“改造服从生产”的歧途,是非常危险的,也是十分可怕的,其消极影响远远超过其积极作用。2003年,为从根本上解决监狱困难,国家开始在14个省分两批实行监狱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改革以“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为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经过五年艰苦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长期以来在监狱民警思想深处积淀下来的“以经济为主导”的观念和思维定势,仍然存在于一些基层监狱民警的头脑之中,在有的监狱甚至还发挥着主流指导思想的作用,导致“重生产轻改造”的问题比较突出,既严重阻碍了新的监狱体制的规范运行,又从根本上阻碍了罪犯改造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要贯彻落实把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狱工作的首要标准,就必须下决心进一步解决“重生产轻改造”的问题,坚决克服“以劳代教”、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真正发挥劳动在教育改造中的作用,这实际上是使监狱工作实现“归位”和正本清源。
现在,对于已经实施了监狱体制改革的省份来说,监狱保障经费基本落实到位,监狱与监狱企业在职能、机构、人员、资产、财务等方面实现了分开,相对独立、有机联系的监管
改造、生产经营两套体系和密切配合、规范运行的工作机制已初步建立起来。可以说,解决“重生产轻改造”的历史遗留问题,条件已经具备。在这方面,甘肃监狱工作近两年来的实践证明,通过在民警中树立“教育改造是手段,重塑新人是目的,安全稳定是前提,思维创新是生命”的监狱工作理念,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前那种比较普遍的“重生产轻改造”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关于“以管代教”的问题。我们要坚决克服在监狱基层工作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以管代教”倾向,建立健全管理、教育并重的机制,寓教育于管理之中,真正发挥教育的攻心治本作用,真正发挥管理的约束、引导、养成和激励作用。监狱作为收押改造罪犯的专门场所,在履行惩罚和改造罪犯职能的过程中,主要靠管理和教育。管理解决的是外在的、表面的问题,以纪律约束和行为养成为主要形式;而教育解决的是内在的、深层的问题,以改变认知和思想水平为主要目标。管理和教育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管理常常表现为一种刚性要求,教育则常常表现为一种柔性要求。相比之下,有效的教育需要民警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而且对教育者的素质要求远比管理者要高。实践中,监狱民警在对罪犯实施管理教育时,管理和教育原本是一体化的,管教工作不分家,相辅相成,在分监区一般都是同一个民警去实施。但是,随着监狱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监狱民警的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管理教育工作的项目越来越多,在押犯人数不断增加、构成日益复杂、管教难度加大而警力不足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监狱把有限的警力首先使用在对罪犯的管理上。由于监狱维护安全稳定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实现“四无”目标已经成为全国性的要求,一些监狱把确保安全稳定的主要措施首先放在加强对罪犯的严格管理上。这样一来,教育作为一项软指标,常常被顾及不上,在警力、财力等投入上有所影响,从而导致了“以管代教”现象的发生。
解决“以管代教”的问题,一是在思想认识上要牢固树立管理教育并重的理念,二是在实际行动中要建立健全管理教育并重的工作机制,目前主要是加强教育工作。管理是基础,教育才能实现罪犯改造质量的全面提升。通过有效的教育工作,使绝大多数监狱服刑罪犯真正痛改前非,重塑新人,最终成为守法公民,是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的基础。
三、切实提高罪犯改造质量是实现“首要标准”的关键
对于监狱来说,实现“首要标准”的关键问题,就是要尽最大努力切实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从监狱担负的职责和任务来看,最主要的就是确保罪犯在监狱服刑改造期间得到有效改造,达到“重塑新人”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围绕实现“首要标准”,采取一系列的具体措施,积极创新教育改造的内容、手段和方式方法。
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司法部《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和《教育改造罪犯纲要》,紧密结合本监狱实际,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把这两个规范性文件中提出的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到位。因为这两个文件,是我们当前进一步做好教育改造工作,努力在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上下功夫的最权威、最规范、最具有指导意义的规范性文件。
其次,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教育改造的目标体系、标准体系和统一评价体系,明确提高改造质量的具体要求,全面推动工作。确定明晰的目标,确立具体的标准,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是克服盲动,全面有效地推动教育改造工作的基础。在2008年10月召开的全国教育改造工作会议上,司法部下发了《教育改造罪犯工作目标考评办法》和《考评细则》的征求意见稿,在教育改造工作中全面加强目标管理的框架已经构建。我们要在贯彻落实中结合实际
进一步细化完善,通过具体要求促使监狱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
第三,要大力加强罪犯的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罪犯,以增强罪犯刑释后融入社会的适应能力重点改造罪犯。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罪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分清是与非、善与恶、荣与耻、美与丑的界限,打下重新做人的基础;通过加强法制教育,使罪犯掌握基本法律常识,切实树立遵纪守法观念;通过加强文化技术教育,提高罪犯自身的文化基础和职业技能水平,使罪犯具备刑释后就业谋生和适应社会正常生活的能力。
第四,要根据狱内押犯构成日趋复杂的新形势,在科学认识罪犯的前提下,创造有利条件,加强对罪犯的分类教育和个别教育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罪犯在狱内“交叉感染”和“深度感染”。当前,狱内押犯构成日趋复杂,从甘肃的情况看,表现出“五多”:重刑犯多;二次以上犯罪多;涉黑、涉恶罪犯和邪教犯罪多;涉毒犯多;老弱病残犯多。这种情况,导致狱内危险性增大,罪犯脱逃、暴力抗改、袭警迹象明显,管理教育难度不断加大。面对这一形势,我们要注重调查研究,准确把握狱情犯情,掌握罪犯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坚持因人施教、分类教育、以理服人的原则,积极探索改造罪犯的新型分类方式,进一步强化教育改造的针对性,推行个别化矫治模式,逐步做到一人一策。
第五,要注重发挥执法、管理、教育、劳动等传统改造手段的优势,努力提高罪犯改造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手段是影响教育改造质量的重要因素。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改造罪犯,是我们一贯的做法,也应该是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的举措。通过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保障罪犯权利,教育引导罪犯遵纪守法;通过规范化的管理,矫治罪犯恶习,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通过针对性的教育,提高罪犯认知水平,重塑其灵魂;通过劳动,培养罪犯勤劳的养成,培训其劳动技能。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达到共同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目的。
第六,要大力加强对罪犯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工作,以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为基础引导罪犯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服刑罪犯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随着罪犯劳动逐步由室外向室内、由分散向集中、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有心理问题的罪犯呈增多的趋势,这不仅影响教育改造质量的提高,而且直接威胁监狱安全稳定。在狱内开展心理矫治工作,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必须特别重视的一项改造措施。为此,司法部印发了《关于加强监狱心理矫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监狱心理矫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并提出了主要内容及要求和保障措施。我们要在贯彻落实中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充分发挥心理矫治在改造罪犯中消除违法犯罪心理、养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作用。
第七,要下功夫加强监区文化建设,通过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文化熏陶和滋养,尽可能创造良好的改造环境,尽可能消除罪犯的反改造情绪。实践证明,监区文化环境对罪犯改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营造丰富多样的监区文化氛围,教育改造的效果得到有效提升的事例有很多,如办好监狱图书室、阅览室,绿化美化环境,开展体育活动,举办艺术作品展览,组织罪犯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方面,都有典型的范例。我认为,一个监狱只有具备了有特色的监区文化氛围,才能够凸现监狱教育改造人的职能。
第八,要建立监狱、社区矫正、法制宣传等司法行政系统内部的协调机制,同时向社会延升、扩充,形成合力,推进教育改造工作的社会化。在这方面,我们要努力做好罪犯出监
教育工作,认真落实衔接制度,真正实现“无缝对接”,有效降低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率。我们必须承认,教育改造罪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监狱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新时期的罪犯改造工作,必须走社会化的路子。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监狱现有资源和社会可利用资源,积极探索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帮教体系。
第九,要建立健全与“首要标准”相适应的教育改造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教育改造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考核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教育改造工作机构,确保监狱能够真正把工作重心、主要精力放在教育改造罪犯上。机制问题,是最关键的问题。只有建立健全与“首要标准”相适应的教育改造工作机制,才能保证教育改造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这方面的要求,司法部已经明确提出。我们在贯彻落实中要坚持原则不走样,结合实际挖潜力,真正为教育改造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第十,要按照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要求,进一步优化监狱民警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调整完善监狱民警考录标准,加大专业培训力度,大力引进高层次专门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改造队伍,为更好地实现“首要标准”提供人力支撑和组织保障。队伍建设是监狱工作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建设一支适应时代需要的监狱民警队伍,都是我们须臾不可放松的职责。新的历史时期,要做到切实提高罪犯改造质量,有效降低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率,更须倍加重视。
坚持“首要标准”,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是新的历史时期党和人民赋予监狱工作的历史使命。我们监狱系统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真正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扎实的作风、更完备的措施来加强和改进教育改造工作,不断提高改造质量,为将更多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降低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为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更好地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贯彻“首要标准”,创新教育改造工作初探-正文
贯彻“首要标准”,创新教育
改造工作初探
摘要:把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狱工作的首要标准,是新时期做好监狱工作最为重要的命题,在推进监狱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针对当前形势条件下监狱发展现状,将我们党的“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与“首要标准”充分融合起来,并以此作针对性研究,探析监狱工作在贯彻落实“首要标准”过程中,创新教育改造工作的具体思路和措施,以及需要着力抓好的一些工作,力求切实提高监狱功效,把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降低罪犯的重新犯罪率,从而实现监狱从“安全型”向“质量型”的飞跃。实现监狱事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关键词:创新 首要标准 提高 罪犯 教育改造 质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在全国政法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专题研讨班上讲话中指出:“对于必须收监关押的罪犯,监管场所要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通过创新教育改造方法,强化心理改造,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真正使他们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要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确保教育改造工作取得实效”。近两三年,在“首要标准”的指导下全国各地监狱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不断在加强,重生产、轻改造、重监管、轻教育的倾向逐步在扭转,监狱对改造罪犯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改造人已经成为监狱工作第一位任务。“首要标准”的提出,既是监狱工作顺应历史潮流向前发展的内在要求,也体现了监狱工作“服务大局”的客观需要,是监狱工作科学发展必然趋势。
一、“首要标准”的科学内涵和意义
(一)“首要标准”的科学内涵。
(1)“首要标准”是党的高层领导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形势任务下,对监狱系统提出的工作要求。从当前的国内外形势来看,中国正处于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也处在矛盾凸显期,目前罪犯8%的重新犯罪率与人民群众对稳定安宁社会秩序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监狱责无旁贷地需要担负起“服务大局”的职责,履行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的神圣使命。这就需要监狱必须坚持和贯彻执行“惩罚和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工作方针,真正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努力减少重新违
法犯罪,确保监狱工作取得实效。
(2)首要标准”首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监狱工作坚持“首要标准”,就是要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教育改造工作放在第一位,确保监狱人员在法纪、道德、文化、技术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其次反映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监狱工作是搞好社会治安的重要环节之一,即努力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切实把监狱人员改造成为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工作不到位而引起的重新违法犯罪,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另外“首要标准”指明了监狱工作发展的方向。监狱工作坚持“首要标准”,就是要深化监狱工作职能,不断创新教育改造方法,强化心理改造,从而提高教育改造质量,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首要标准”的重要意义。
罪犯来源于社会,刑释后还是要回归社会,监狱只是罪犯人生的一个阶段。如果我们仅仅把监狱工作停留在“管得住、不逃跑”的层面上,而不去改造他、感化他,他的犯罪思想、犯罪心理、犯罪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改造,那么他刑满回归社会后就很有可能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再危害社会和他人,从而在自己和社会之间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既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安全,也从根本上否定了监狱的职能作用和工作成效。因此,对监狱工作来说,进一步加强教育改造工作,进一步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尽最大努力在监狱工作范畴内降低重新犯罪率,就成为衡量我们监狱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的首要标准和基本要求。
二、教育改造工作现状与贯彻“首要标准”要求的差距问题
(一)受安全稳定高压力影响,教育改造地位相对弱化。
长期以来,监狱系统从上到下都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安全稳定是长久永恒的主题,谁在这方面出了问题,谁就要受到责任追究,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因此,从上级党委、政府、业务部门到基层监狱单位的警察对这个问题都非常重视,生怕出现任何一点闪失,这种思想意识的树立对搞好安全稳定是非常有力的,必须予以充分肯定,但由此而来的是,很多监狱单位对教育改造工作投入的人力、物力、精力不够,警察工作也往往停留在对服刑人员收得下、管得住、跑不了、安全工作不出问题的层面,在正确处理抓安全与抓教育改造的关系方面,注重于强调安全防范,对强化教育改造,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花气力、下功夫相对不够。
(二)教育改造的方法和手段与“首要标准”的要求不相适应。
随着罪犯构成的日趋复杂,罪犯教育改造的方法、手段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形势发展要求和提高改造质量的需要的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老办法不灵,新方法不够”。一是入出监教育“关口”不严。入监甄别、心理测试、危险因素评估、改造建议等工作深度不够,细度不足,入监教育对罪犯改造的第一道“关
口”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地发挥。出监教育机构不健全,内容不落实,时间难保障,罪犯改造质量评估、再犯罪预测等工作仍停留在低层次水平,出监教育的“检验关”作用还需进一步强化。二是“三课”教育的有待创新。在开展“三课”教育中,思想教育“一锅煮”,“填鸭式”的经验型粗放型模式较为普遍,针对性不足、实效性不强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地解决。文化教育的指标要求与实际需要脱节,职业技术教育内容滞后,形式单一,实用性差,不能适应罪犯刑释后就业谋生的需要。三是心理矫治工作人才匮乏,设施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主动干预少、求助率偏低、针对性不强、普及率不高的问题。四是监区文化建设氛围还不够浓,长效性不足,教育性不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监区文化建设在转化罪犯思想,提升罪犯素质,引领罪犯改造的重要作用。
(三)受警察素质制约,教育改造工作深度和力度未达到应有水平。
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根本是教育服刑人员消除错误思想观念,摒弃恶习,培养良好习惯,它是改变服刑人员原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接受国家法制与道德规范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一种长期复杂的过程。这种工作的开展,仅靠单一的监管管教和吃苦耐劳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而需要警察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通过深入浅出的教育疏导,从政治、经济、历史、自然科学及心理学、行为科学等诸领域对服刑人员施以影响,这就对警察的群体结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一方面,监狱警察常年在一线疲劳工作,超负荷运转,安全工作和生产创收的压力过大,因而,对教育改造工作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另一方面,警察的知识面不宽,加之工作任务繁重,参加培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不够多,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以致难以适应监狱工作迅速发展的形势需要,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改造效果。
(四)教育改造与社会联动欠缺力度、深度和广度。
由于与社会联动的主动权不在监狱场所,社会相关部门自身的任务也比较繁重,尽管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对这项工作都始终如一地予以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但监狱场所的教育改造与社会联动的工作仍然欠缺应有的力度、深度和广度,联动的形式、方法及内容尚需进一步探索创新,除搞好监内联动外,要重视搞好所外联动,如社区改造工作等等。另外社会帮教渠道狭窄、成效不足。社会帮教大多是罪犯亲属到监狱的看望型帮教,而且是物质慰问的多,思想帮助的少。党政机关、大专院校、社会知名人士等社会力量尚未广泛地参与到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之中。
三、贯彻“首要标准”,创新教育改造工作措施
降低重新犯罪率是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价值追求,也是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的最终归宿。在“首要标准”引领下,监狱工作必须在“安全型”的基础上迈向“质量型”,必须在思想上确立教育改造工作的主导地位,在具体工作中建立大教育工作格局,不断推动教育改造工作的改革创新,完善教育改造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一)以人为本, 创新教育改造新理念。
围绕“首要标准”的要求,明确树立教育改造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着眼于为了人、关怀人、发展人的目标。要突出警察的主体作用,监狱警察作为改造罪犯的一个重要主体 , 着力适应 “ 首要标准 ”的目标需求, 重视自身素质提升, 严格执法程序和规范执法行为 , 坚持公正执法、执法为民 , 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正确运用刑罚手段, 教育改造罪犯 , 提高改造质量, 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不断推进罪犯转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矫正不健康心理 , 改正违法犯罪恶习, 使他们掌握就业谋生和参与社会建设的本领, 真正将他们改造成为 “有信仰、有道德、有追求 ,有谋生本领 , 珍爱生命、关爱社会的守法公民。为经济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稳定、和谐的法治环境。
(二)以强化“三课”教育作为切入点。
教育改造工作实质上是引导罪犯、帮助罪犯、转化罪犯、提高罪犯的过程。转变犯罪思想,改正不良恶习,增长文化知识,掌握谋生本领是教育改造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落实“首要标准”必须在强化罪犯思想教育上下功夫,在提高罪犯文化素质,培养罪犯谋生本领上做文章,把提高“三课”教育质量作为落实首要标准的切入点。
1、思想教育要提高实度。思想教育是教育改造罪犯的核心,它贯穿于改造罪犯的整个过程之中。在对罪犯实施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要摒弃“假、大、空”的内容和“我说你听”的陈旧教育方式,打破以“警”为中心的思维观念,确立以罪犯为本的教育改造理念,切实把罪犯作为能动的主体来认识,作为观念、行为和制度的主体来把握,使思想教育内容更加贴近罪犯的改造需求,更能激发罪犯的改造动力,更能内化为罪犯的改造行动。要结合形势,紧扣转化罪犯的犯罪思想这一重点,加强罪犯的法律常识、认罪悔罪教育、公民道德和政策形势教育。
2、文化教育要提高广度。许多罪犯走向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素质低下,致使美丑不分、善恶不清。对罪犯的文化教育要着眼于提高罪犯的素质,分类分层进行。在认真做好扫盲、小学教育的同时,要提高教育的广度,根据罪犯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办写作、绘画、书法等兴趣爱好班,或开展函授、自考等高学历层次的教育。努力打造监内“文化精品”,大力弘扬监内主流文化,从而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用优秀的文化激励人,不断地培养罪犯自我改造能力,促进教育改造质量的不断提高。
3、技术教育要提高深度。罪犯来自社会,最终也要回归社会。能否在监内掌握就业谋生的一技之长,直接关系到他们回归社会后改造成果的巩固。因此,监狱要加大罪犯的职业技术教育力度,加强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在抓好罪犯生产岗位技能培训的同时,根据社会就业需求和罪犯刑满后的谋生导向,对罪犯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职业技能培训。在教育机制上,要注重与社会接轨,大力引进社会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联合办学突出实用技能的培训,经严格考核发放社会认可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充分调动罪犯的学习积极性。
(三)加强个别教育,完善个案分析制度。
个别教育是坚持“首要标准”,教育改造罪犯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进攻性改造措施,是监狱人民警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落实《教育改造罪犯工作纲要》,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必须加强个别教育工作,监狱要根据每一名罪犯的具体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要严格落实“四知道”、“十必谈”的规定,每月对每一名罪犯至少进行1—2次以上个别谈话教育,并根据不同罪犯的思想状况和动态,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教育措施。在做好“一般罪犯”个别教育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个案分析制度,对重点犯和顽危犯要综合其成长史、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犯罪的主观意识和现实改造表现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制定教育计划,提出相应的个别化教育转化方案和具体的教育措施,并落实民警专管专教,完善规范重点犯和顽危犯档案,实行跟踪管理。全面构建罪犯个别教育工作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育改造罪犯的针对性。
(四)加强和创新监区文化建设。
1、监狱文化建设是适应罪犯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与一切改造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为罪犯的思想改造服务。加强监区文化建设,首先,要为罪犯营造良好的改造氛围;其次,要美化环境,整洁监区;第三,要突出监区文化的改造功能,系统安排监区文化体育活动,使罪犯在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促进罪犯积极改造。
2、监狱文化建设要丰富其内容,拓展其形式。首先要以先进的文化为导向,以弘扬改造正气为主旋律,通过开展创建监区文化品牌、举办大型文体活动、组织读书活动、歌咏比赛等活动,用高雅文化熏陶罪犯,缓解罪犯的改造压力,调节罪犯心理,强化罪犯兴趣小组的作用,充分发挥罪犯的特长,让罪犯找到自己的兴趣,主动参加活动;其次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定期举行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组织罪犯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丰富罪犯文化生活,陶冶罪犯情操,起到充实罪犯闲余时间、维护监管秩序安定、活跃狱内氛围、矫正罪犯恶习、提高改造质量的效果。
(五)着力抓好出监前教育,巩固改造成果。
罪犯出监教育是落实“首要标准”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改造成果的关键时期,更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做好与社会衔接工作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要完成对罪犯改造效果的综合和社会危险程度的预测,它主要是法律、政策、就业信息的教育,要在内外结合上下功夫。今年我监狱成立了出监监区,并修订了出监教育相关规定,正在进一步完善出监教育措施,出监教育应该按照“相对集中时间、相对集中人员、相对集中教育内容”的办法落实出监教育的规定,重点是进行形势政策前途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并结合实际向罪犯介绍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就业形势,加快罪犯由“监狱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步伐。出监前,对罪犯进行重新犯罪可能性评估。并将罪犯的服刑情况和评估意见寄送罪犯原户籍所在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积极作好帮教安置的衔接工作,实现监狱与社会的良性
互动和无缝对接,共同巩固改造成果。
(六)不断拓展教育改造工作的社会化路径。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感教育罪犯,提高罪犯改造质量是原点、是种子、是基石。要在罪犯心中播洒了感恩的种子,宣讲感恩文化,心中有了爱,良心有所发现,那么服刑人员担当责任的意识、诚实守信的意识、关爱生命的意识,乃至其它健全社会人格就易逐步培养、建立,重塑灵魂、走向新生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1、用精神感动。工作中,做到严格执法,文明管理,无私奉献,清正廉洁。在生活上关心,对罪犯改造中遇到的诸如婚姻变故、子女辍学、财产纠纷、经济困难等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排除。使罪犯真切地感到关心和挽救,树立改造信心。
2、用亲情牵动。大力开展联合帮教活动,拓宽教育改造工作的社会化路径,利用社会、家庭的力量,影响感化罪犯。尝试通过亲情聚餐、亲情电话、亲情会见、亲情寄语、亲情救助以及录音录像等形式,使罪犯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可贵。
3、要加强同社会各界的联系和沟通,扩大社会帮教志愿者队伍,经常邀请社会知名人士、罪犯原居住地党团、社会组织等派员到监狱作报告,与罪犯结成“一对一”帮教对子,同时,就罪犯关心的刑释就业政策等进行解答,帮助清除疑虑;充分运用社会资源,逐步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帮教体系,营造社会化的改造环境,实现改造力量、改造手段、改造内容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 黎赵雄,“首要标准”目标下的教育改造创新与实践.中国司法.2010年01期.[2] 邱荣辉,坚持“首要标准”积极探索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的有效途径.法律图书馆.2010-8-1.[3] 赵粉莲,构建科学的犯罪预防体系.太行日报.2010-7-13.[4] 陈世明,落实监狱工作“首要标准”的思考.人民网.2009-4-15.
第五篇: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
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
(2003年6月3日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监狱教育改造工作,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监狱教育改造工作是刑罚执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造罪犯的基本手段之一,是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重要体现,贯穿于监狱工作的全过程。
第三条 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罪犯认罪悔罪,自觉接受改造,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将其改造成为守法公民。
第四条 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应当根据罪犯的犯罪类型、犯罪原因、恶性程度及其思想、行为、心理特征,坚持因人施教、以理服人、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五条 监狱教育改造工作主要包括:入监教育;个别教育;思想、文化、技术教育;监区文化建设;社会帮教;心理矫治;评选罪犯改造积极分子;出监教育等。
第六条 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应当坚持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辅助教育相结合,常规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狱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第七条 监狱应当设立教育改造场所,包括教室、谈话室、文体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电化教育室、心理咨询室等,并配备相应的设施。
第八条 监狱用于罪犯教育改造的经费,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执行。少数民族罪犯、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经费应予提高。
第二章 入监教育
第九条 对新入监的罪犯,应当将其安排在负责新收分流罪犯的监狱或者监区,集中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入监教育。
第十条 新收罪犯入监后,监狱(监区)应当向其宣布罪犯在服刑期间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
(一)罪犯在服刑期间享有下列权利:人格不受侮辱,人身安全和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享有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
(二)罪犯在服刑期间应当履行下列义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监规纪律,服从管理,接受教育改造,按照规定参加劳动。
第十一条 监狱(监区)对新收罪犯,应当进行法制教育和监规纪律教育,引导其认罪悔罪,明确改造目标,适应服刑生活。
第十二条 监狱(监区)应当了解和掌握新收罪犯的基本情况、认罪态度和思想动态,进行个体分析和心理测验,对其危险程度、恶性程度、改造难度进行评估,提出关押和改造的建议。
第十三条 入监教育结束后,监狱(监区)应当对新收罪犯进行考核验收。对考核合格的,移送相应类别的监狱(监区)服刑改造;对考核不合格的,应当延长入监教育,时限为一个月。
第三章 个别教育
第十四条 监狱应当根据每一名罪犯的具体情况,安排监狱人民警察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
第十五条 个别教育应当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相结合,戒之以规与导之以行相结合,内容的针对性与形式的灵活性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第十六条 监狱各监区的人民警察对所管理的罪犯,应当每月至少安排一次个别谈话教育。
第十七条 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监狱人民警察应当及时对其进行个别谈话教育:
(一)新入监或者服刑监狱、监区变更时;
(二)处遇变更或者劳动岗位调换时;
(三)受到奖励或者惩处时;
(四)罪犯之间产生矛盾或者发生冲突时;
(五)离监探亲前后或者家庭出现变故时;
(六)无人会见或者家人长时间不与其联络时;
(七)行为反常、情绪异常时;
(八)主动要求谈话时;
(九)暂予监外执行、假释或者刑满释放出监前;
(十)其他需要进行个别谈话教育的。
第十八条 监狱人民警察对罪犯进行个别谈话教育,应当认真做好记录,并根据罪犯的思想状况和动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措施。
第十九条 监狱应当建立罪犯思想动态分析制度,并根据分析情况,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教育。
分监区每周分析一次,监区每半月分析一次,监狱每月分析一次;遇有重大事件,应当随时收集、分析罪犯的思想动态。分析的情况应当逐级上报。
第二十条 监狱应当根据罪犯的犯罪类型,结合罪犯的危险程度、恶性程度、接受能力,对罪犯进行分类,开展分类教育。
第二十一条 监狱应当建立对顽固型罪犯(简称顽固犯)和危险型罪犯(简称危险犯)的认定和教育转化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定为顽固犯:
(一)拒不认罪、无理缠诉的;
(二)打击先进、拉拢落后、经常散布反改造言论的;
(三)屡犯监规、经常打架斗殴、抗拒管教的;
(四)无正当理由经常逃避学习和劳动的;
(五)其他需要认定为顽固犯的。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定为危险犯:
(一)有自伤、自残、自杀危险的;
(二)有逃跑、行凶、破坏等犯罪倾向的;
(三)有重大犯罪嫌疑的;
(四)隐瞒真实姓名、身份的;
(五)其他需要认定为危险犯的。
第二十二条 监狱应当对顽固犯、危险犯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方案,建立教育转化档案,指定专人负责教育转化工作。必要时,可以采取集体攻坚等方式。
第二十三条 顽固犯和危险犯的认定与撤销,由监区或者直属分监区集体研究,提出意见,分别报监狱教育改造、狱政管理部门审核,由主管副监狱长审定。
第四章 思想、文化、技术教育
第二十四条 监狱应当办好文化技术学校,对罪犯进行思想、文化、技术教育。
成年罪犯的教学时间,每年不少于500课时;未成年犯的教学时间,每年不少于1000课时。
第二十五条 罪犯必须接受监狱组织的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以下内容:
(一)认罪悔罪教育;
(二)法律常识教育;
(三)公民道德教育;
(四)劳动常识教育;
(五)时事政治教育。
第二十六条 监狱组织的文化教育,应当根据罪犯不同的文化程度,分别开展扫盲、小学、初中文化教育,有条件的可以开展高中(中专)教育。鼓励罪犯自学,参加电大、函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并为他们参加学习和考试提供必要的条件。
尚未完成国家规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年龄不满45周岁,能够坚持正常学习的罪犯,应当接受义务教育;已完成义务教育或者年龄在45周岁以上的罪犯,鼓励其参加其他文化学习。
第二十七条 监狱应当根据罪犯在狱内劳动的岗位技能要求和刑满释放后就业的需要,组织罪犯开展岗位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教育。
年龄不满50周岁,没有一技之长,能够坚持正常学习的罪犯,应当参加技术教育;有一技之长的,可以按照监狱的安排,选择学习其他技能。
第二十八条 监狱组织开展思想、文化、技术教育,其教员可以从本监狱的人民警察中选任,也可以从社会上符合条件的人员中聘任。
对罪犯的文化、技术教育,可以在本监狱选择服刑表现较好、有文化技术专长的罪犯协助。
第二十九条 监狱应当积极与当地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及就业培训机构联系,在狱内文化、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安排、师资培训、外聘教师、教研活动、考试(考核)和颁发学历、学位(资格)证书等方面取得支持和帮助。
第三十条 监狱应当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罪犯文化、技术教育,根据罪犯刑满释放后的就业需要,开设不同内容、种类的培训班。
第三十一条 监狱对罪犯开展的思想教育和扫盲、小学、初中文化教育,使用司法部监狱管理局统一编写的教材。
第五章 监区文化建设
第三十二条 监狱应当组织罪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等活动,加强监区文化建设,创造有益于罪犯身心健康和发展的改造环境。
第三十三条 监狱应当办好图书室、阅览室、墙报、黑板报,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读书、评报活动。
监狱图书室藏书人均不少于10本。
第三十四条 监狱应当根据自身情况,成立多种形式的文艺表演队、体育运动队等,组织罪犯开展文艺、体育活动。
第三十五条 监狱应当根据条件,组织罪犯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开展艺术和美育教育。
第三十六条 监狱应当建立电化教育系统、广播室,各分监区要配备电视,组织罪犯收听、收看新闻及其他有益于罪犯改造的广播、影视节目。
第三十七条 监狱应当根据教育改造罪犯的需要,美化监区环境,规范监区环境布置。
第三十八条 监狱应当在国庆节、国际劳动节、元旦、春节和重大庆祝、纪念活动,以及每月的第一天,组织罪犯参加升挂国旗仪式。
第六章 社会帮教
第三十九条 监狱应当积极争取社会各个方面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配合监狱开展有益于罪犯改造的各种社会帮教活动。
第四十条 监狱应当与罪犯原所在地的政府、原单位(学校)、亲属联系,签订帮教协议,适时邀请有关单位和人士来监狱开展帮教工作;监狱也可以组织罪犯到社会上参观学习,接受教育。第四十一条 监狱应当鼓励和支持社会志愿者参与对罪犯进行思想、文化、技术教育等方面的帮教活动,并为其帮教活动提供便利。
第四十二条 监狱应当为罪犯获得法律援助提供帮助,联系、协调当地法律援助机构为罪犯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第七章 心理矫治
第四十三条 监狱应当开展对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心理矫治工作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治疗。
第四十四条 监狱应当建立心理矫治室,配置必要的设备,由专业人员对罪犯进行心理矫治。
第四十五条 监狱应当对罪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罪犯对心理问题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矫治。
第四十六条 监狱应当在罪犯入监教育、服刑改造中期、出监教育期间对罪犯进行心理测验,建立心理档案,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矫治提供参考,对重新犯罪的倾向进行预测。
第四十七条 监狱应当配备专门人员,对罪犯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解答罪犯提出的心理问题。
第四十八条 监狱对有心理疾病的罪犯,应当实施治疗;对病情严重的,应当组织有关专业人员会诊,进行专门治疗。
第四十九条 监狱从事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取得心理咨询员、心理咨询师、高级心理咨询师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二)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三)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
监狱可以聘请社会专业人员参与对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
第八章 激励措施
第五十条 监狱应当采取措施,激励罪犯接受改造,在教育改造工作中注重发挥改造积极分子的典型示范作用。
第五十一条 监狱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狱管理局应当每年分别组织评选本监狱和本地区的改造积极分子。
改造积极分子的条件:认罪悔罪,积极改造;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监规纪律;讲究文明礼貌,乐于助人;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成绩突出;积极参加劳动,完成劳动任务;达到计分考核奖励条件。
第五十二条 监狱评选改造积极分子,应当在完成年终评审的基础上,由分监区召集罪犯集体评议推荐,全体警察集体研究,报监区长办公会审议,确定人选。直属分监区或者未设分监区的监区,其人选由分监区或者监区召集罪犯集体评议推荐,全体警察集体研究确定。
监区或者直属分监区确定人选后,填写《改造积极分子审批表》,报监狱教育改造部门审核,在本监狱内履行公示程序后,提交监狱长办公会审定。
第五十三条 监狱对改造积极分子人选实行公示的期限为七个工作日。公示期内,如有监狱人民警察或者罪犯对人选提出异议,由监狱教育改造部门进行复核,并告知复核结果。
第五十四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狱管理局评选本地区改造积极分子,由监狱根据下达的名额,从连续两年被评为监狱改造积极分子的罪犯中提出人选,报监狱管理局教育改造部门审核,由局长办公会审定。
第九章 出监教育
第五十五条 监狱对即将服刑期满的罪犯,应当集中进行出监教育,时限为三个月。
第五十六条 监狱组织出监教育,应当对罪犯进行形势、政策、前途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必要的就业指导,开展多种类型、比较实用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罪犯回归社会后适应社会、就业谋生的能力。
第五十七条 监狱应当邀请当地公安、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工商、税务等部门,向罪犯介绍有关治安、就业、安置、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和情况,教育罪犯做好出监后应对各方面问题的思想准备,使其顺利回归社会。
第五十八条 监狱应当根据罪犯在服刑期间的考核情况、奖惩情况、心理测验情况,对其改造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具体评价指标、评估方法、另行规定。
第五十九条 监狱应当在罪犯刑满前一个月,将其在监狱服刑改造的评估意见、刑满释放的时间,本人职业技能特长和回归社会后的择业意向,以及对地方做好安置帮教工作的建议,填入《刑满释放人员通知书》,寄送服刑人员原户籍所在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
第六十条 监狱应当对刑满释放人员回归社会后的情况进行了解,评估教育改造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总结推广教育改造工作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质量。
第十章 附则
第六十一条 对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工作,依照《未成年犯管教所管理规定》(司法部令第56号)的有关规定执行;未作规定的,依照本规定执行。
第六十二条 本规定由司法部解释。
第六十三条 本规定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