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走访要重在接地气

时间:2019-05-14 23:5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领导走访要重在接地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领导走访要重在接地气》。

第一篇:领导走访要重在接地气

领导走访要重在接地气

反四风首先就要彻底扭转形式主义的工作方法。形式主义不仅害党还误国,形式主义讲排场,讲气场,讲铺张,就是不接地气,不通人语。

前段时间,按照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走访群众,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文件发下去,下面各级组织活动都开展的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活动确实让各级干部沉下了身子,摸清了实情,发现了问题,甚至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毋庸讳言,活动上上下下也存在许多形式主义的问题,活动组织有些急功近利,出现很多花拳绣腿的现象,给老百姓造成了一种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纠正错误缺乏真心实意的不好印象。

譬如,有个市长按照自己的工作计划要走访群众家庭,县区乡镇接到上级通知一下子忙得不亦乐乎。又是修路架桥,确保道路畅行;又是挑选农户,确保政治过硬;又是旧房子改造,确保清洁卫生;卫生间变成水冲式,煤灶变成液化气,餐具换成崭新的,甚至市长在农民家里的住室也变成豪华间。市长在农民家里住了一两天,县区乡镇为此等事宜竟花费了两三万,甚至七八十来万元。市长找人座谈,谈话内容也是预设台词,像表演一出话剧。谈话的内容也都是打扮老灶爷升天,只拣好听的话语说。市长到田里劳动,大家前呼后拥,照相机、摄像机噼里啪啦响个不停,踩实了农民人家农田不说,人走后,栽下的苗,农民还要一点点翻种。你说给人家农民办实事,如此这般,人家谁能领你的情? 这样的走访,你说,农民谁会买你的账?不要说,你政府给了人家各种补助。人家农民不图钱,要的是领导和他们同心。我事后曾问过接待市长的那些农民,他们根本不在乎你给他们改造什么住房,添置什么家具,他们看着电视里的领导走访新闻,只是笑话你搞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这样的领导走访可谓是有人气却不接地气。

还有,你想想,市长这样做,那县长区长乡长镇长们不也会心安理得的这样做吗?“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形式主义就像流行病一样会一级一级传染,结果只能是毁坏我们的工作作风,毁坏我们的万里长城。

其实,群众期盼并不复杂。“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共产党人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百姓也许并不要求领导干部非要住人家里,跟人家一起下地种苗拔草浇水灌溉不可。领导干部只要真心想着百姓疾苦,主动给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一心一意给人家创造福祉就行了。千万不要再把走访变成人家不能容忍的一种折腾!

最近,有一幅习总书记到某地视察的新闻图片网络流传甚广。图片上,雨里,总书记一手撑伞,双腿裤管高挽,双脚踩在水中。他一方面聆听地方领导的汇报,一方面双眉紧蹙注视前方,图片没有一点修饰成分,让人感觉整个图片也是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很多人看了,都为之砰然心动。总书记的想法和行动都很卓越,给各级领导干部做了很好的典范。经是好经,只是有时常被歪嘴和尚念歪了。

当下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筑牢反四风的长堤。基层领导干部更当要警钟长鸣。记住,形式主义害死人啊!

作者:灼灼芍药;通讯地址:安徽省亳州市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邮政编码:236813;电话:***.

第二篇:课堂教学改革要接地气

课堂教学改革要接地气

新的一轮研修使我学到了不少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改革经验,这些经验和模式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不可重复性,我参与了从93年以来的多次课改,而每次课改都是排头兵,面对此次如潮版的大的课堂教学改革浪潮,说几点学习后的体会。

一、各种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都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和所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再实践而总结的,对所研究学校是正确的、可行的。这就有一定的地域性。其他学校由于学生的差异、教师的差异、教学环境的差异,绝不可照搬照抄,要对本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取长补短,加以改进,创建出符合自身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再实践,最后确定。

二、常言道,教无定法,一个学校有一个大的模式框架,是从一个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目标出发是必须的,但也不能千篇一律。比如,有些学校为了推进某一模式,领导不断视察,要求必须讲多长时间,必须学生讨论多长时间,否则就批评教师等等,是不对的。教学方法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层面的教师的教学特色来设计的。大家都要按一种模式进行教学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我认为应该以模式引领,通过学模、解模、建模的实践过程,到最后无模为节点。

三、翻转课堂与微视频

翻转课堂故名词义就是把课堂翻转过来,以前是先教后学,现在是先学后教。那么,先学怎么学?当然是自学,自学中出现问题怎么办?就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教师在网络上提前发布新课程的学习目标、难点讲解微视频(这叫一帮)和学习检测,通过学生自学,通过大数据分析的及时反馈功能,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然后再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解决学生的问题(这叫二帮)。教师的作用就是解惑,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也避免教师一言堂,眉毛胡子一把抓,出现层次高的学生吃不饱,层次低的学生吃不了的现状,使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更加严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要珍惜师生在一起的时间,坚持到一起就是解决问题的理念。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也有其前提条件,一是设备要到位,网络要流畅,资源要充足。没有实施的环境是不行的。二是自主学习的时间要充足,这是社会环境。我们多数学校是寄宿制学校,学生晚上都统一上自习,教师要到场辅导和管理,这样就不好实行。有些学校为了推进这一模式,在上课十分钟间让学生看一下视频就行了,这是走形式,不仅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影响学习。三是教师水平要到位,即: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教师微视频的制作能力。如果仅把上课讲的录成视频放到网上,这不仅浪费资源和空间,何如当场讲解呢?

第三篇:政工工作要“接地气”范文

政工工作要“接地气”

当前,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企业政工工作更应充分发挥引导、聚力、推动功能,调动广大干部职工投身战危机、度难关、促发展的攻坚战。作为政工战线的一员,我时常思索一个问题:如何保持与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并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具体的工作中时时不能忘记“接地气”。

心往下移,充分发挥助手作用。行随心往,心随行动。“用心”是做好政工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如果只是“被动而为”,而非“主动意愿”,最终效果恐怕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要带上“真心”、捎上“实意”下一线,走进职工、联系职工、服务职工,以“真诚的心”赢得“职工的心”,深入调研,找准“钥匙”,打开心锁,才能在工作中有的放矢。那么,政工干部的助手作用体现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做助手要放下架子,甘当人梯。行政干部承担着更多、更大的安全生产责任。所以,政工干部必须摆正心态,放下官架子,做到“有功不争,有过共担”,甘当幕后英雄。当然,政工干部不能因为这样就放松管理,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是更应该配合好行政干部,敢于管理,大胆要求,及时把握职工队伍的思想状况和人员状态,清晰掌握队伍是否有不稳定因素。行政干部布置生产工作任务时,政工干部要摇旗呐喊、擂鼓助威,行政干部临时不在时,政工干部要能够撑起车间的工作并维持正常运转,做到及时补位。这样才算是一名合格的助手。

身往下沉,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如果只有“心”,而没有具体的“行”,显然要不得,下基层不能只是“心里想”、“嘴上说”,而没有“具体行”,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身心合一”、“身行合一”,真正做到“心下”、“身下”,才能赢得广大员工群工的信任和支持。政工干部在干部职工队伍中的表率作用和引导作用不容忽视。政工干部能否做到作风严谨、处事公道、言行一致,将直接影响到职工队伍的风气和正能量的传递。那么,如何发挥政工干部的表率作用?还是那句老话,“打铁还须自身硬”。如果政工干部自己都“身不正”,还怎么做表率呢?表率本身就承载着更多的责任和期待。做表率不可高高在上,必须沉下身子,真诚地与职工交朋友、处感情。只有成为职工的知心朋友,职工才会与你谈知心话,才能及时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做到及时解决问题、疏缓压力。总之,政工干部只有沉下身子才会更加踏实,才会更加接地气,才会被广大职工接受。

力往下使,充分发挥服务作用。开动脑子是方法,甘于奉献是态度。要克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形式主义,“用全心、使全力”为职工解困释疑,注重从职工最急切、最盼望的思想反映办起,全心全意全力,扎扎实实地办实事、解难事,才能在工作中事半功倍。但是,要想做好服务员还真不太容易。“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政工干部与行政干部明确分工、相互支撑,在工作中密切配合、相得益彰,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和队伍稳定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喊破嗓子”是说教,“甩开膀子”是服务。政工工作不仅是说教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实实在在地为职工提供服务,从职工的衣食住行到身体状况,从个人需求到家庭困难,大事小情都要关注,在职工遇到困难时能及时送上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只有这样,政工干部才能深入一线、扎根一线,才能成为令职工信服的好干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政工工作决不能纸上谈兵,要“心行合一”,多接地气。只有扎根基层、深入群众、接上“地气”,才能更好地从职工群众中汲取营养,为企业党建工作注入活力,政工干部才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第四篇:为什么强调改革要接地气

为什么强调改革要接地气

作者: 邓聿文 | 发表时间:2015.08.24 刊发于总2124期《中国经营报》[本周视点]版

日前,中央深改组召开了最新一次会议,一口气推出了七项改革举措。总书记在会上还就改革要接地气的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加强思想引导,注重研究改革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锲而不舍,坚韧不拔,提高改革精确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扎扎实实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要在国企、财税、金融、司法、民生、党建等领域,集中推出一批力度大、措施实、接地气的改革方案,要在是否解决了突出问题上下功夫,让实践来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确保改革落地见效。

改革要接地气,这个提醒确有必要。事实上,这也不是总书记第一次这样提醒。盖源于在一个官本位社会,诸如改革之类东西,都是由行政权力一手主导的,改革如果不接地气,会出现很多问题,导致不应有的后果。

首先,改革不接地气,会造成改革的方案或措施出现偏差。所谓接地气,无非强调改革要切合实际,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影响公平和发展的问题。不接地气,就只能凭空想象,或者从第二手材料中来制定改革方案。虽然现在推出重大的改革措施前,一般都会有个调研论证过程,但若不接地气,这个过程极可能沦为表面功夫,作秀,或者抓不住重点、难点,百姓关心的焦点,从而推出的改革方案和举措失之偏颇,不是百姓需要的。

其次,改革不接地气,会造成改革得不到百姓支持,无法落地。改革是要解决问题的,而与百姓最关切的问题最容易得到他们的关注,从而,基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改革也最容易得到百姓的拥护与支持。改革不接地气,看似也要解决问题,但要么这些问题百姓关注度不大,要么现阶段不是很迫切,要么虽很迫切,但现阶段缺乏解决条件,强行推行反而会坏事,因此,不论出现哪种情况,改革都很难得到百姓的诚心支持,而没有民意支持的改革,是很难走远的,多半落实不了,成为一个半拉子工程。

再者,改革不接地气,甚至会出台损害百姓利益的改革方案,从而遭到他们的反对。最严重的此类改革,是借改革名义,出台损害百姓利益的改革方案或措施。这样的改革过去不是没有过,为什么在一个时期,人们谈改革色变,改革在民间有污名化趋势,以致现在还未恢复?根子就在于,一些改革,似乎专门与百姓过不去,百姓要朝东走,“改革”偏要往西去;百姓要吃粮,“改革”偏要抬高粮价。如此改革当然不会受民众欢迎,不但不欢迎,且很痛恨。因为它完全背离了百姓的需求,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这样的改革就是不接地气的改革。

我们还可以列出改革不接地气的许多后果。但要指出的是,强调改革要接地气,不是简单地去讨好和迎合百姓。一些既与百姓利益切实相关,又于社会长远发展有利的改革,可能短期内不易得到百姓理解,不讨他们的欢心,但从社会的整体效应看,又必须推出,对于这类改革,就需要讲道理,反复地讲,同时做到在改革推进中,将对百姓的阵痛减到最低,相信民众并非不讲理的。

那么,改革为什么会出现不接地气的情况?究其根源,同利益和观念有关。改革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再分配,而且越到后来,帕累托改进的、多数人都得益的改革越少,利益博弈的色彩越浓,这样的改革摊到谁身上都不乐意,在这种情况下,制定改革方案的人,主导改革者如果不沉下心去进行艰苦的调研,或者调研走马观花,乃至屁股坐歪了,不从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出发,而只为了少数资本和权贵集团的利益,如此改革是不可能接地气的。

另一种情况是改革主导者的观念出了问题。他们也想为百姓谋福利,至少他们在制定改革方案时,不是从私心出发的,但他们头脑中没有群众观念,精英意识太强,认为在关系到国家和地方发展的改革方略的制定上,不能唯民是从,跟在群众的后头,去迎合民意,在他们看来,百姓多半是自私和目光短浅的,只着眼于眼前利益,如果听取百姓意见,以百姓意见来制定改革方案,改革就会沦为民粹主义。这种精英意识妨碍他们从群众中听取合理的意见,改革也就不可能接地气。

无论利益还是观念作怪,一个共同的背景是权力主导社会,这使得有权制定改革方案或措施的人天然地容易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其实,不仅是改革方案的出台,大凡政策、法律制定等一切公共事务,均由政府垄断,在所有这些方面,都存在一个如何接地气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各级行政层级,从上到下,都不同程度存在这一问题。尤其对某些地方和基层政府来说,这一问题还很严重,原因在于,上面受到的约束和监督更多,基层就是土皇帝当家,实际无人监督和约束,这使得基层行政权力更为所欲为。

从上述分析看,要解决改革接地气的问题,说易行难。难就难在权力不受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一时难以改变。但这不是说,对此事就一筹莫展,还是可以并试着在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出台中,建立更严格的问责程序,并且向社会公开,加强改革的透明度。现在从上到下,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程序规定,问题是公开不够,透明性不足,只有充分公开、保持透明,让大家了解改革的真实情况,才能引入外部监督,从而迫使官员不得不去接地气,从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制定改革方案,推进改革。当然,假定某个改革主导者的群众观念和民主意识很强,百姓的意见一般能够听得进去,改革接地气的问题也就相对容易解决。

第五篇:报道要“看天气” 也要“接地气”

人民日报高云才:报道要“看天气” 也要“接地气”2015年04月14日 14:46:35 来源: 中国记协网

编者按: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如何准确解读重大经济政策,及时反映经济发展中的新变化、新亮点,深入解析难点,有效引导热点,是新闻界面临的新课题。围绕“如何做好新常态下的经济报道”这一主题,中国记协4月9日举办“传媒沙龙”,邀请中央新闻媒体从事经济报道的编辑记者,交流采写心得,分享实践经验,探讨提高经济报道专业水平的方法和途径。今天推出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主编高云才同志的发言,与大家分享。

关于新常态下的采写技巧和心得体会,我想说一些人民日报的具体做法,也说一些个人的认识和体会。主要讲三个方面:第一,怎么认识新常态,新常态意味着新机遇和新作为。第二,做新常态报道的一些方法,并上升到方法论考量。第三是心得,主要是讲一下我们对于新常态采写的一些体会,奋力作为。

新常态是新起点、新形态、新发展

去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调研,谈到对中国经济问题现状认识的时候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为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认识提出来。习总书记对新常态的认识,是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从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这样一个战略高度来看待新常态、认识新常态。

怎么看经济新常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谈了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九大趋势,九大趋势里面包括方方面面,我个人理解,这九大方面综合起来概括为四个新常态:改革新常态、开放新常态、发展新常态和方式新常态,这个方式显然是转变发展方式。

2005年,西方学者就提出中国经济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步入中等收入陷阱序列,是指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在这个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也发了大量的报道,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篇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写的怎么认识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文章。在华尔街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又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在研究新常态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并且我们连续大量地报道了新常态。

习总书记在河南调研之后,APEC会议召开之前,人民日报社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在人民日报头版推出一个专栏叫“新常态·新亮点”,这个专栏很打人、效果非常好。第二件事我们从经济深度上进行新常态的研究,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有一个经济周刊,我们在经济周刊第一版以整版篇幅连续多期采访国内各个方面的专家,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进行深入的研究、刻画,希望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对于目前经济形势,像中央分析的那样,下行压力加大、困难增多,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个人认为,新常态是新起点,新常态是新形态,新常态是新发展。

人云亦云不行 闭门造车更不行

经济新常态采写的技巧,我们立足于在5个方面来做: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潜力、新途径、新突破、新成效、新步伐。

宣传新常态,必须讲技巧,人云亦云不行,闭门造车更不行。要通过内容的深刻,展示新闻技巧,并通过新闻技巧体现新常态宣传的效果。新闻技巧,努力体现尊重客观现实的新闻专业主义。准确、全面、客观、生动,是我们的基本表述方式。我们不为技巧而技巧,我们只为内容而技巧。

宣传新常态的内容通道,是着力中国经济发展的“五新”,即新潜力、新途径、新突破、新成效和新步伐。这里举一个我们在寻找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潜力方面的例子。最近,我们报社编委会牵头组织雄厚的采编力量在祖国的东西南北调研新常态。由一位副总编辑带队,带上记者做深度调研,第一波人马从浙江刚刚赶回来,讲东部地区新常态下的新潜力。关于新潜力、新途径、新突破、新成效、新步伐,经济报道部门会分期分批来做,围绕中央的部署,宣传中国经济的光明,给国人以信心,给经济发展以信心。

朝着深处挖 面向人群走

对技巧的思考并上升为经验,就是方法论。这里,我主要说四个导向意识。

人民日报经济部有一个传统,是研究型部门,做研究型报道,关注社会舆论,引导社会舆论,把党的经济路线和政策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朝着深处挖、面向人群走,是经济部的工作方法和报道的特别之处。朝着深处挖、面向基层走,就是要树立四个导向意识。

1·问题导向——主要是讲经济发展的矛盾,经济发展的问题究竟在哪里?我举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以水为例,水的问题体现在哪里呢?核心是水资源量问题,有四类矛盾,第一类矛盾是水多还是少,是旱还是涝。第二类矛盾是,是污还是净。第三类矛盾是乱和治,这个水是乱的还是治的。第四类矛盾,是供和需的矛盾。我们做水的报道要在这四个矛盾的方面进行突破。

2·改革导向——主要讲经济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如果说去年是改革准备年、改革元年,那么2015年是真正的全面深化改革年的再进发。大家最关心的包括分配制度改革,政府机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社会保障改革。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开了多次会议,就各项改革的推进进行顶层设计和决策部署。农村改革的核心问题,除了承包土地深化改革之外,还集中体现在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就城市改革而言,其突破点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公共产品供给改革提法,国家文件里没有,是我们自己总结的。

3·焦点导向——对焦点问题我们不回避,迎着上,深研究。我们有一个原则叫寻着社会热点难点而去,寻着困难而去,寻着经济新闻而去,寻着社会关注而去。这是我们焦点导向的四句话,算是经验心得吧。

我举一个例子,讲转基因问题,全社会都非常关注。

转基因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导向问题,这个认识要坚定,不能模糊。目前,关于转基因的谣言很多,吃转基因会得癌症,吃转基因会不生育等等。任由社会传言、谣言到处飞,这不是我们媒体应该看到的现状,如果真理在错误面前,在谣言面前变得这么苍白、变得这么谦卑,在舆论引导上,就是我们党的新闻人的耻辱,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花大力气做解释工作,要做基本的宣传报道工作。

转基因是上世纪80年代一项伟大的生物技术发明,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谷物的产量,解决了大量贫困人口吃饭问题,而且它作为一项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是时刻体现的。

一项科学的研究应该经过多项实证,它的结果应该是公正、透明的。不能让戴着人道主义假帽徽的所谓“公知”的偏僻言论,毁掉了科学的殿堂,毁掉了中国经济在世界百舸争流的机会。目前,我们国家种的棉花90%以上全部是转基因,我们国家种的木瓜全部是转基因。如果转基因技术不嫁接到木瓜上,木瓜这个物种就灭绝了,全世界的木瓜都是转基因。其他,像小西红柿、小黄瓜等等,都不是转基因。我国作物中,食物只有一样转基因,就是木瓜。植物就一种,就是棉花,其他统统没有。

实际上美国90%以上的农作物都是转基因。美国食物中,转基因标识是非强制性标识,所以百货大楼、超级市场里面是看不到转基因食品或者很少看到的。但是在中国,转基因的标识是强制性的,含量标准标识很严,不标就罚你,所以经常看到。日本、韩国转基因的标识也是强制性标识,但是含量标准标识比较松,所以看到的也不多。

今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对转基因要研究,许多人才忽然恍然大悟。如果说转基因是一场生物技术革命,美国的杜邦公司就是通过技术控制中国的种子,转基因种子用一年,第二年就变代,长期下去你必须依赖人家的种子,人家通过种子来控制我们国家的经济命脉。我们关注这样的新常态下的新问题,关注这样的经济问题的背后。

4·互联网导向——目前是我们媒体生态必须面临的一个新的大局面。就像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讲到“互联网+”的概念,我们媒体如果轻视互联网,或者是不理互联网,媒体等于自己失去了一个重要支撑。所以,互联网是我们中央主流舆论的一个重要阵地。我们做经济报道不能跟着互联网跑,我们要克服一种互联网依赖症和互联网幼稚病,靠什么,靠我们心中有定盘星。这样,在互联网面前,才能克服“跟”的被动,才能创造“领”的主动。

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个网站发了一个关于土地出让金的新闻,这些年土地出让金是多少自己算了一个数,而实际上现在财政部公布的不是这个数。文章认为,这个差额就是“跑冒滴漏”,就发了一个重大的新闻。事实是这样的吗?不是。因为我们土地出让状态是动态的,根据新规定,土地出让状态如果一年内不使用,对不起,地收回来了。那个数字,不是真实的中国土地交易形态。你以一种虚假的数据来描述中国经济治理的一种现实,就是对政府治理的歪曲,这种东西我们可以强有力地驳斥它,因为我们要有定盘星。这个定盘星一来自中央政策,二来自政府部门的客观数据,三来自我们集体智慧、协商型智慧的结果,我们已经形成了制度性的策划安排。

加强舆论引导能力的学习和再造

对于我们来说,这么大的报纸,承担着这么重要的责任,又是作为中央机关报,所以我们时刻要有能力上的恐慌。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树立问题导向、改革导向、焦点导向和互联网导向意识,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说心得,加强舆论引导能力的学习和再造,这就是第一个心得。

第二个心得,关于舆论引导方式。不能跟着网络跑,舆论引导跟着政府引导走,要跟着真理和科学走。要让舆论跟着主流媒体走,而不是反过来跟着网络跑。

第三个心得,关于经济舆论的政策。关注社会热点,回应社会热点,在社会热点面前我们不当鸵鸟,不能任由不正确的舆论像洪水滔天一样绵延,比如说南水北调,有人说引到北京的水是毒水、污水。我们必须回应,我们回应是靠政府支撑、专家支撑、数据支撑,靠平实的数据支撑。

第四个心得,关于经济舆论的优化。经济舆论不能在渺小时伟大,也不能在伟大时渺小。

我说一个失败的例子,即在渺小时就该渺小。4月8日,我们资本市场摸到4000点,群情振奋,我觉得该写一篇东西,因为这一天是值得纪念的一天,就像3月12日这一天是中国值得纪念的一天,因为英国加入了亚投行,摸到4000点也是资本市场值得纪念的一天,所以人民日报应该有一点反映。交稿时,我写了三个理由说明为什么会站在4000点,第一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逻辑必然,因为我们这么多的改革,繁荣了经济,资本市场繁荣是一个逻辑必然,4000点的到来必然有其合理性。第二我讲是4000点的到来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必然,因为我们经济新常态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有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有度。经济发展因此具备足够的充分的流动性,而这种流动性客观上也推动了资本市场的成长。第三个理由我就讲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必然。在多年资本市场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上,去年5月份国务院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决定》,一共是九条,被市场称为“新国九条”。多层次的、健康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正在得以不断推进和不断完善,所以,资本市场繁荣有制度必然性。但是因为当天4000点没站住,我们这么快的发声是不合适的。就是说,我们在加强舆论引导的同时,不仅要衡量时效性,更要衡量科学性和准确性。

总之,宣传新常态,对具体的经济报道者来说,要有经济新常态思维,经济新常态思维是我们经济报道的重要战略支撑,我们要坚持渠道为王和内容为王并重。我们过去是强调内容为王,但是现在要完善为渠道亦为王,所以两手都要抓,朝着基层走、朝着人群走,朝着真理走,向着深处挖、向痛点挖、向重点挖,看天气、接地气,上新台阶。(高云才)

下载领导走访要重在接地气word格式文档
下载领导走访要重在接地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下基层接地气心得体会

    下基层接地气心得体会 下基层接地气>心得体会(一)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密切党群关系的重大举措......

    下基层、接地气心得

    下基层接地气心得体会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密切党群关系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建设经济强省、和谐X......

    下基层接地气心得体会

    下基层接地气心得体会 导语: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活动,有利于引导广大干部下基层“接地气”。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下基层接地气心得体会文章,仅供参考! 下基层接地气心得体会开展党......

    接地气励志文章

    一个人心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是他对世界的理解,一人怎样去理解这个世界,是受他的价值观驱使的,而一个人拥有怎样的价值观,却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大家一起看看下面等等接地气励志文......

    申论热点:农村垃圾分类要接地气(模版)

    申论热点:农村垃圾分类要接地气 背景链接 伴随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加大,许多农村已不再是“垃圾乱堆、污水横流、尘土飞扬”的形象。一些村庄,乡间小道干干净净,农房墙体统一美化,就......

    组工干部要勇于沉入基层接地气组

    组工干部要勇于沉入基层接地气 践行群众路线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的基础,是维护稳定、构建和谐、推动发展的必然选择。组工干部作为管党员、干......

    数学教学如何“接地气”

    数学教学如何“接地气” 摘 要: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学生“接地气”的数学课堂,是学生心驰神往的真课堂。只有盘活数学教学资源,站得要高――源于生活的数学课堂引入;看得要远――基......

    工作总结接地气(精选5篇)

    篇一:一篇“接地气”的年终总结 一篇 “接地气”的年终总结 ----所医院方院长在2014年年终总结大会上的演讲(口语版) 201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国家在改变:反腐倡廉、大老虎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