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关于为作风建设注入新动力的系列评论员文章范文

时间:2019-05-14 23:4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日报关于为作风建设注入新动力的系列评论员文章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日报关于为作风建设注入新动力的系列评论员文章范文》。

第一篇:人民日报关于为作风建设注入新动力的系列评论员文章范文

人民日报关于为作风建设注入新动力的

系列评论员文章

【编者按】自2014年12月5日起,人民日报连续刊发《为作风建设注入新动力》系列评论。评论围绕巩固从严治党的强劲态势、摒弃为官不正的消极状态、打破党内生活的不良惯性、抓住联系群众的时代触点、扫除制度落实的现实障碍、补好理想信念的精神钙质六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论:巩固从严治党的强劲态势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作风建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近日,中办再次印发有关指导意见,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为作风建设注入新的推动力。

一年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党员、干部作风为之一新。然而,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基础还不稳固。集中性的活动告一段落,外界督导的压力由“非常”渐入“平常”,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不我待,如此情势之下,如何才能做到严格标准不降格、严肃执纪不手软?中央反复强调,要采取有力措施抓好整改落实,防止曲终人散,防止反弹反复,防止活动一过一切照旧、“四风”卷土重来。

总体来看,经过活动洗礼,作风建设成效不菲,但“四风”病灶犹存,新的问题也不时出现。比如,“文山会海”现象有所改变,在一些地方,开会少了,发文少了,但会议效率没提高,文件质量上不去,“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不良惯性没有打破,简单以是否下发文件、是否召开会议来考核的弊端依然存在。又比如,在一些单位,整改方案往往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并没有付诸行动。

种种“形实不符”的现象背后,本质上还是一个形式主义问题。我们常说,形式主义害死人。在“四风”问题中,它被列为第一条;教育实践活动中,即便在高压态势之下,还是存在以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的问题,可见其根深蒂固。根除其危害,任重而道远。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在作风建设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中,面对持续整改、长期整改这门必修课,处理好形与实的关系十分重要。有了方式手段,还得有扎实内容;有了整改的决心,更得有实实在在的变化。“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深化“四风”整治,坚持形实相符与统一,是重要的方法论。

不少同志会有这样的纠结,最初也不想搞形式,但一落到实际工作中,就会不知不觉地着了形式主义的道儿,甚至深陷其中而不自知。无论是摈弃“为官不为”状态、打破党内生活不良惯性、创新联系群众的形式,还是清除制度落实障碍、补好理想信念的精神钙质,都需要从严从实讲认真。对作出的承诺、制定的措施认真过问落实,事事有“下文”,才能防止束之高阁;加强统筹协调、勇于担当、重在行动,才能防止推诿扯皮;坚持主题不变、镜头不换、力度不减,对作风问题零容忍,才能防止反弹反复,巩固从严治党新常态。

改进作风、从严治党,开拓创新至关重要。现实是复杂多变的,群众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整改落实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要更务实、更有办法。让作风建设更接地气、顺应人心,因应实际情况出新招、闯新路、求实效,才能切中要害、抓到点上。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只要我们始终把作风建设抓在手上,坚持抓常、抓细、抓长、抓实,就能逐渐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

二论:摒弃为官不为的消极状态

教育实践活动“猛击一掌”,起到了正风肃纪、振奋精神的效果。“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活动结束后,正该把总书记在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要求,长期坚持下来、贯彻下去。

“为官不为”是个老问题。面对驰而不息的作风建设、清风劲吹的政治生态,少数人又给为官不为找到了新借口。或是抱怨“官不聊生”,没有了干劲;或是嘀咕“束手束脚”,丢了精气神;或是吐槽“多干多错”,玩起大撒把。“嘻嘻哈哈打圆场,嗯嗯啊啊充呆汉”“遇见难题绕着走,碰到矛盾就溜边”,老百姓用顺口溜生动刻画出这些庸官们的消极状态。

公允地讲,当干部确实不容易。中国历来有“当官要为民做主”的传统,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家家户户,凡事都习惯找“包大人”。工作压力大、工资收入低、各种规矩多,都是困扰各级干部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中央都看到了,也正在想办法循序渐进地解决,像最近县以下机关实施“在职务之外开辟职级晋升通道”的改革,就是保证干部干事创业心无旁骛、后顾无忧的重要举措。

反“四风”对干部是不是苛求?总书记说得明白,“三严三实”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很多要求早就有了,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在的主要倾向不是严了,而是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不存在严过头的问题”。一些党员干部认为,只要不出腐败问题,所有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与其主动作为担风险,莫如平平安安混日子。这种把作为跟风险捆绑在一起的思维,实际上是将做清官与当庸官混为一谈。

干部就是要干事,如果只是做太平官、潇洒官,实在对不起这个“干”字。邓小平曾批评一些干部“把文件传过来传过去,尽画圈”“有的事画圈画了半年还解决不了,究竟是赞成还是反对,也不知道”。作风建设久久为功,“干”是基本要求。如果“不贪不占也不干”,谈何务实,又遑论为民?今年,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名谦成为十八大后首个因玩忽职守而获刑的省部级官员,也正是一个警示。

要做到为官有为,离不开良好心态,其中重要一点,是要正确看待个人待遇、合理预期个人所得。平心而论,公职人员的待遇,可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且稳定性高、保障较好。更何况,对于党员干部,利益不是唯一坐标、金钱更非最高标尺。有基层干部就感慨,虽然工作繁忙、工资不高,但每次为群众解决了问题,“成就感和满足感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宋神宗时的宰相王圭,“以其上殿进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曰已得圣旨也”,被时人称为“三旨相公”讽其失职。封建官吏尚难免因庸被讥,处身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区间,今天的干部更要时时自警。“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总书记的这句提醒,应当成为每一个党员干部激励自我的座右铭。

三论:打破党内生活的不良惯性

物理学中有个“惯性”的概念,意思是说,物体总有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党内生活中的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好人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习气,就具有很强的惯性。正风肃纪稍有懈怠,思想篱笆稍有放松,这些不良习气就可能反弹回潮、卷土重来。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经历了一次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当前,作风建设正在全党上下稳步推进,同时也面临着不良惯性的挑战。中央第二轮巡视批评一些地方“山头主义”“圈子文化”,说明拉帮结派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部门,活动结束了,组织生活也松懈了,一些党员仍然“头上无组织,脑中无纪律”,一些领导干部则放松了管党治党的责任,认为“抓经济发展是硬任务,抓党建工作是软指标”。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党内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组织,就有什么样的党员作风,如果党内生活的不良习气依然故我,“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陈规陋习积重难返,想要在短时间内就全部解决,殊为不易。教育实践活动之初,中央领导就反复强调“改作风决不能一阵风”,正是看到了不良风气的强大惯性。严肃党内生活,既需要教育实践活动的猛击一掌、当头棒喝,更需要在活动结束后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总书记告诫,“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贵在经常、重在认真、要在细节”,其深意就在于此。活动收官,并不代表改作风收场;相反,越是在活动结束后,越应该突出管党治党的责任,用更严明的纪律、更严格的执纪、更严厉的监督,打破不良习气的惯性。

认为活动告一个段落,领导注意力就会转移了,执纪监督就会软化了,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放任自流了,这种思想惯性和侥幸心理,既是党性修养不强的表现,也是对形势的误判。地位再高的“大老虎”该打就打,问题再严重的窝案该查就查,中央早已用行动证明:严肃党内生活,彻底根治“四风”,绝非权宜之计,而是从严治党的新常态。面对新常态,侥幸、观望注定没有出路,只有与党中央的要求保持一致,自觉按照党内生活的原则办事,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严格的党内生活,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生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如果说要变质,那末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如果党内生活变得庸俗化、随意化、江湖化,我们就要时刻面对“被动腐败”的诱惑,面对“随波逐流”的压力,面对“选边站队”的纠结,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沉重的枷锁?在这个意义上,严肃认真的党内生活、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对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是一笔政治财富,需要我们共同呵护。敢于同党内生活的不良积习作斗争,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中,是一个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担当。

四论:抓住联系群众的时代触点

“下基层,下基层,基层在哪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一些干部的自我反思,引发广泛共鸣。

基层就是田间地头、街道社区、厂矿车间?就是条件艰苦的老、少、边、穷地区?这话听起来没错,其实只能算说对了一半。在国情世情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渠道四通八达,人口流动已是常态,如果只到田埂上去找老乡、去职业中介所关心待业青年,恐怕远远不够。如何把作风改到实处、让工作取得实效,成为新时代的新课题。

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党员干部作风的改进,进一步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拉近了同群众的距离。红脸出汗、揭短亮丑,很多党员干部意识到“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知道”的心态偏了、错了;实打实、心贴心,广大人民群众也感到领导见得勤了,办事不卡壳了,政策能落地了,能掏心窝子的党员、干部多了。我们开展活动、反对“四风”,归根到底就是为了防止一些党员干部在心理上看轻了群众、在情感上疏远了群众,丢了群众路线这块宝、松了联系群众这根弦。

也要看到,群众工作有时代性,什么方法都不会是即插即用那么简单。过去有效的现在不一定有效,甚至变成了无效的“形式主义”。倘若一说联系群众,就只知道抱着棉被拎着米面往村里跑,那肯定是不够的。更何况,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50%,人口分布和职业构成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旦把尊崇传统变成刻舟求剑,连群众去哪儿了可能都搞不清。一些干部感叹如今群众工作不好做,感觉“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好用、硬办法不能用”,说到底是没找到群众工作的时代触点、跟不上群众路线的时代节拍。

群众在变,联系群众的方法也要变。以前,群众只是希望银行有存的、锅里有煮的、水电路是通的、晚上外出是平安的;如今,群众还渴望基层服务是便利的、重要决议是公开的、诉求渠道是通畅的、管理机制是民主的。党员干部若不懂得维护合理权益的必要,不理解推动时代进步的趋势,联系群众就会变成一句空话。从强化基层党组织治理功能,到完善为民服务平台;从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到人财物杠杆的使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群众问题、以制度笼子来推进作风建设,正是时代提出的新挑战。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是最好的作风。如果把群众路线束之高阁,遇到麻烦就别抱怨法宝失灵。如果干部平时从不上门,连村民名字都叫不上来,关键时刻就别指望一呼百应。善不由外来,名不可虚作,再多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资源,说到底都需要一颗“为民”的真心来支撑。只有拔除了“四风”的软钉子,才能扎实践行“执政为民”的政治伦理;只有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奋发有为的状态,才能在新时代赢得群众的支持与信任。古人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践行群众路线,决不能忽略时代变迁这个最大变数。只有摸着时代触点前进,建设一个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党,才能为作风建设、为国家未来,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新动力。

五论:扫除制度落实的现实障碍

“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8600多万党员受到精神和思想的洗礼,净化了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留下19项治根本管长远的制度结晶。这些制度,成为扫除“四风”的关键、作风建设的动力。民意代言制、问题台账制、挂牌销号制……承接中央出台的制度,各地创新遍地开花。群众点赞,机关大厅变成群众客厅、百姓民事变成干部家事,“共产党都能这样,铁了心地跟着走”。在制度刚性约束下,效果显而易见。

然而,定了制度、有了规章,不等于就万事大吉了。特别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收官之后,压力小了,刚性的制度是否会渐渐有了“弹性”?关注少了,管用的制度是否还能被善用?最近,人民日报“今日谈”栏目开展“抓作风不放松”征文,就有读者反映一些地方把中央文件套上自己单位的文件头、文件号,再加几句引言,就成了“新制度”;还有读者反映,制度定出来了但变通太多,“领导一句话,制度算个啥”,制度权威在“法不责众、下不为例、情有可原”中消解。凡此种种都说明,制度虽好还要落实。

毋庸讳言,无论是公车公房的管理,还是个人待遇的规定,很多制度在根本上触动的是利益,所以制定不易、执行更难。还有人抱怨,现在制度定得太严太细、管得太僵太死,手脚被捆住了、自主性没有了。但活动的成功、作风的改善,正充分说明了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约束的重要性。仔细看看,很多制度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不是严了,而是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整改落实、建章立制,正是要以制度来管权、管事、管人,以制度来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这才是活动结束后作风建设应有的新常态。“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关键还是要扫除制度落实的现实障碍,让制度起到作用、达到效果。在活动总结大会上,总书记从制度制定、制度执行、制度认同、制度权威等几个方面,对“制度治党”提出了明确要求。实践中,一方面要搞好配套衔接、做到彼此呼应,加强调研、跟踪问效,推动形成科学规范、务实管用、指导性强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把干部的权力和责任、义务牢牢绑在一起,对踩“红线”、闯“雷区”零容忍,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持令行禁止、违者必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制度认同、涵养制度文化,让遵守制度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选择。

法不严则不力,治不严则无获。三国时代,曹操为严明纪律,尚且“割发代首”,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更要带头遵守制度,坚持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制度贯彻没有变通,方能发之为“春华”、收之以“秋实”,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清风常在、清气长存。

六论:补好理想信念的精神钙质

“思想受到洗礼,灵魂受到触动”,经历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洗礼,很多党员干部都有这样的感受。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打赢这场硬仗,思想上扶正祛邪、补好理想信念的精神钙质,始终是放松不得的“灵魂工程”。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已有两年,教育实践活动也开展了一年多时间,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于外在看,是党风政风持续向好、党员干部精神面貌为之一新;于内在观之,则是理想信念的筑底巩固。正是因为许多同志找回了群众观点,站正了群众立场,强化了宗旨意识,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感到,办事不卡壳了,政策能落地了,能掏心窝子的党员、干部越来越多了。这启示我们,信念是本,作风是形,本正则形聚。抓好作风建设,需要抓住理想信念这个根本。

改进作风,制度约束是外因,思想自律是内因,外因根据内因起作用。无论中央的纪律要求,还是廉洁勤政的制度设计,抑或是党组织的教育和提醒,都是来自外部的约束,能否在大家身上管用起来,关键要看能否唤醒每个人的自觉。思想生了锈,外在的约束便很难产生化学反应。由此观之,“不敢”“不能”和“不想”,“不想”最为紧要。作风改到深处,就要在思想和灵魂上动手术,让“不想”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当前,八项规定和各项党纪党规徙木立信的效果已经显现,我们需要做的,是往思想熔炉中持续添火,打好信念之铁、炼出意志之钢来。

思想上的革命最具彻底性,也往往阻力最大、转变最难。教育实践活动基本结束后,有人还在眷恋那种“一张报纸一杯茶”的状态;制度完善起来了,有人还在想着怎样搞点变通、捞点好处;“人往基层走”的导向形成了,但有人还是放不下官架子,丢不掉特权意识……现实表明,思想上的除旧布新不会一帆风顺,各种政治微生物的侵袭时刻不断。俗话讲,天天洗脸净在其外,日日反省明在内心。清除思想尘埃,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刻也不能停歇。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墨子观人染丝,禁不住感慨“染不可不慎也”。谁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思想世界难免受到环境的习染。正因为这样,树立理想信念,就要勇于接受工作的磨砺、社会的考验,放之于小事小节去涵养,放之于实地实处去锤炼。大包小包送礼上门,能不能拒之门外?老百姓事有急难,能不能有求必应、敢于担当?执法遇到打招呼、求人情,能不能一碗水端平?理念信念不是写在书上、贴在墙上的,来不得坐而论道、凌空蹈虚,惟有体现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从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党员干部方能平常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时刻豁得出去。

古人云:“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我们讲的理想信念,往实里说,就是坚信共产党是为国为民的,党的事业就是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这样的事业是崇高、正义的事业,从事这样的事业就是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想清楚入党为什么、当官图什么、用权干什么,思想上返璞归真,党性上固本培元,我们共产党人就有了主心骨,就能够从容面对功名利禄、人世繁华,写下无怨无悔的人生篇章。

第二篇: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王论为作风建设注入新动力学习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巩固从严治党的强劲态势

——一论为作风建设注入新动力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作风建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近日,中办再次印发有关指导意见,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为作风建设注入新的推动力。

一年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党员、干部作风为之一新。然而,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基础还不稳固。集中性的活动告一段落,外界督导的压力由“非常”渐入“平常”,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不我待,如此情势之下,如何才能做到严格标准不降格、严肃执纪不手软?中央反复强调,要采取有力措施抓好整改落实,防止曲终人散,防止反弹反复,防止活动一过一切照旧、“四风”卷土重来。

总体来看,经过活动洗礼,作风建设成效不菲,但“四风”病灶犹存,新的问题也不时出现。比如,“文山会海”现象有所改变,在一些地方,开会少了,发文少了,但会议效率没提高,文件质量上不去,“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不良惯性没有打破,简单以是否下发文件、是否召开会议来考核的弊端依然存在。又比如,在一些单位,整改方案往往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并没有付诸行动。

种种“形实不符”的现象背后,本质上还是一个形式主义问题。我们常说,形式主义害死人。在“四风”问题中,它被列为第一条;教育实践活动中,即便在高压态势之下,还是存在以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的问题,可见其根深蒂固。根除其危害,任重而道远。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在作风建设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中,面对持续整改、长期整改这门必修课,处理好形与实的关系十分重要。有了方式手段,还得有扎实内容;有了整改 的决心,更得有实实在在的变化。“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深化“四风”整治,坚持形实相符与统一,是重要的方法论。

不少同志会有这样的纠结,最初也不想搞形式,但一落到实际工作中,就会不知不觉地着了形式主义的道儿,甚至深陷其中而不自知。无论是摈弃“为官不为”状态、打破党内生活不良惯性、创新联系群众的形式,还是清除制度落实障碍、补好理想信念的精神钙质,都需要从严从实讲认真。对作出的承诺、制定的措施认真过问落实,事事有“下文”,才能防止束之高阁;加强统筹协调、勇于担当、重在行动,才能防止推诿扯皮;坚持主题不变、镜头不换、力度不减,对作风问题零容忍,才能防止反弹反复,巩固从严治党新常态。

改进作风、从严治党,开拓创新至关重要。现实是复杂多变的,群众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整改落实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要更务实、更有办法。让作风建设更接地气、顺应人心,因应实际情况出新招、闯新路、求实效,才能切中要害、抓到点上。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只要我们始终把作风建设抓在手上,坚持抓常、抓细、抓长、抓实,就能逐渐形成 作风建设新常态。

人民日报评论员:摒弃为官不为的消极状态

——二论为作风建设注入新动力

本报评论员

2014年12月07日02: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教育实践活动“猛击一掌”,起到了正风肃纪、振奋精神的效果。“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活动结束后,正该把总书记在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要求,长期坚持下来、贯彻下去。

“为官不为”是个老问题。面对驰而不息的作风建设、清风劲吹的政治生态,少数人又给为官不为找到了新借口。或是抱怨“官不聊生”,没有了干劲;或是嘀咕“束手束脚”,丢了精气神;或是吐槽“多干多错”,玩起大撒把。“嘻嘻哈哈打圆场,嗯嗯啊啊充呆汉”“遇见难题绕着走,碰到矛盾就溜边”,老百姓用顺口溜生动刻画出这些庸官们的消极状态。

公允地讲,当干部确实不容易。中国历来有“当官要为民做主”的传统,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家家户户,凡事都习惯找“包大人”。工作压力大、工资收入低、各种规矩多,都是困扰各级干部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中央都看到了,也正在想办法循序渐进地解决,像最近县以下机关实施“在职务之外开辟职级晋升通道”的改革,就是保证干部干事创业心无旁骛、后顾无忧的重要举措。

反“四风”对干部是不是苛求?总书记说得明白,“三严三实”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很多要求早就有了,是最基本的要求。现在的主要倾向不是严了,而是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不存在严过头的问题”。一些党员干部认为,只要不出腐败问题,所有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与其主动作为担风险,莫如

平平安安混日子。这种把作为跟风险捆绑在一起的思维,实际上是将做清官与当庸官混为一谈。

干部就是要干事,如果只是做太平官、潇洒官,实在对不起这个“干”字。邓小平曾批评一些干部“把文件传过来传过去,尽画圈”“有的事画圈画了半年还解决不了,究竟是赞成还是反对,也不知道”。作风建设久久为功,“干”是基本要求。如果“不贪不占也不干”,谈何务实,又遑论为民?今年,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名谦成为十八大后首个因玩忽职守而获刑的省部级官员,也正是一个警示。

要做到为官有为,离不开良好心态,其中重要一点,是要正确看待个人待遇、合理预期个人所得。平心而论,公职人员的待遇,可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且稳定性高、保障较好。更何况,对于党员干部,利益不是唯一坐标、金钱更非最高标尺。有基层干部就感慨,虽然工作繁忙、工资不高,但每次为群众解决了问题,“成就感和满足感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宋神宗时的宰相王圭,“以其上殿进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曰已得圣旨也”,被时人称为“三旨相公”讽其失职。封建官吏尚难免因庸被讥,处身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区间,今天的干部更要时时自警。“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总书记的这句提醒,应当成为每一个党员干部激励自我的座右铭。

《 人民日报 》(2014年12月07日 01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打破党内生活的不良惯性

—— 三论为作风建设注入新动力

本报评论员

2014年12月08日03:2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物理学中有个“惯性”的概念,意思是说,物体总有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党内生活中的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好人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习气,就具有很强的惯性。正风肃纪稍有懈怠,思想篱笆稍有放松,这些不良习气就可能反弹回潮、卷土重来。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经历了一次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当前,作风建设正在全党上下稳步推进,同时也面临着不良惯性的挑战。中央第二轮巡视批评一些地方“山头主义”“圈子文化”,说明拉帮结派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部门,活动结束了,组织生活也松懈了,一些党员仍然“头上无组织,脑中无纪律”,一些领导干部则放松了管党治党的责任,认为“抓经济发展是硬任务,抓党建工作是软指标”。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党内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组织,就有什么样的党员作风,如果党内生活的不良习气依然故我,“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陈规陋习积重难返,想要在短时间内就全部解决,殊为不易。教育实践活动之初,中央领导就反复强调“改作风决不能一阵风”,正是看到了不良风气的强大惯性。严肃党内生活,既需要教育实践活动的猛击一掌、当头棒喝,更需要在活动结束后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总书记告诫,“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贵在经常、重在认真、要在细节”,其深意就在于此。活动收官,并不代表改作风收场;相反,越是在活动结束后,越应该突出管党治党的责任,用更严明的纪律、更严格的执纪、更严厉的监督,打破不良习气的惯性。

认为活动告一个段落,领导注意力就会转移了,执纪监督就会软化了,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放任自流了,这种思想惯性和侥幸心理,既是党性修养不强的表现,也是对形势的误判。地位再高的“大老虎”该打就打,问题再严重的窝案该查就查,中央早已用行动证明:严肃党内生活,彻底根治“四风”,绝非权宜之计,而是从严治党的新常态。面对新常态,侥幸、观望注定没有出路,只有与党中央的要求保持一致,自觉按照党内生活的原则办事,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严格的党内生活,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生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如果说要变质,那末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如果党内生活变得庸俗化、随意化、江湖化,我们就要时刻面对“被动腐败”的诱惑,面对“随波逐流”的压力,面对“选边站队”的纠结,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沉重的枷锁?在这个意义上,严肃认真的党内生活、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对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是一笔政治财富,需要我们共同呵护。敢于同党内生活的不良积习作斗争,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中,是一个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担当。

《 人民日报 》(2014年12月08日 01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抓住联系群众的时代触点

—— 四论为作风建设注入新动力

本报评论员

2014年12月09日03: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下基层,下基层,基层在哪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一些干部的自我反思,引发广泛共鸣。

基层就是田间地头、街道社区、厂矿车间?就是条件艰苦的老、少、边、穷地区?这话听起来没错,其实只能算说对了一半。在国情世情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渠道四通八达,人口流动已是常态,如果只到田埂上去找老乡、去职业中介所关心待业青年,恐怕远远不够。如何把作风改到实处、让工作取得实效,成为新时代的新课题。

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党员干部作风的改进,进一步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拉近了同群众的距离。红脸出汗、揭短亮丑,很多党员干部意识到“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知道”的心态偏了、错了;实打实、心贴心,广大人民群众也感到领导见得勤了,办事不卡壳了,政策能落地了,能掏心窝子的党员、干部多了。我们开展活动、反对“四风”,归根到底就是为了防止一些党员干部在心理上看轻了群众、在情感上疏远了群众,丢了群众路线这块宝、松了联系群众这根弦。

也要看到,群众工作有时代性,什么方法都不会是即插即用那么简单。过去有效的现在不一定有效,甚至变成了无效的“形式主义”。倘若一说联系群众,就只知道抱着棉被拎着米面往村里跑,那肯定是不够的。更何况,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50%,人口分布和职业构成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旦把尊崇传统变成刻舟求剑,连群众去哪儿了可能都搞不清。一些干部感叹如今群众工作不好做,感觉“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好用、硬办法不能用”,说到底是没找到群众工作的时代触点、跟不上群众路线的时代节拍。

群众在变,联系群众的方法也要变。以前,群众只是希望银行有存的、锅里有煮的、水电路是通的、晚上外出是平安的;如今,群众还渴望基层服务是便利的、重要决议是公开的、诉求渠道是通畅的、管理机制是民主的。党员干部若不懂得维护合理权益的必要,不理解推动时代进步的趋势,联系群众就会变成一句空话。从强化基层党组织治理功能,到完善为民服务平台;从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到人财物杠杆的使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群众问题、以制度笼子来推进作风建设,正是时代提出的新挑战。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是最好的作风。如果把群众路线束之高阁,遇到麻烦就别抱怨法宝失灵。如果干部平时从不上门,连村民名字都叫不上来,关键时刻就别指望一呼百应。善不由外来,名不可虚作,再多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资源,说到底都需要一颗“为民”的真心来支撑。只有拔除了“四风”的软钉子,才能扎实践行“执政为民”的政治伦理;只有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奋发有为的状态,才能在新时代赢得群众的支持与信任。

古人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践行群众路线,决不能忽略时代变迁这个最大变数。只有摸着时代触点前进,建设一个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党,才能为作风建设、为国家未来,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新动力。

《 人民日报 》(2014年12月09日 01 版)

人民日报评论员:扫除制度落实的现实障碍

——五论为作风建设注入新动力

本报评论员

2014年12月10日03: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8600多万党员受到精神和思想的洗礼,净化了从政环境和政治生态,留下19项治根本管长远的制度结晶。这些制度,成为扫除“四风”的关键、作风建设的动力。民意代言制、问题台账制、挂牌销号制„„承接中央出台的制度,各地创新遍地开花。群众点赞,机关大厅变成群众客厅、百姓民事变成干部家事,“共产党都能这样,铁了心地跟着走”。在制度刚性约束下,效果显而易见。

然而,定了制度、有了规章,不等于就万事大吉了。特别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收官之后,压力小了,刚性的制度是否会渐渐有了“弹性”?关注少了,管用的制度是否还能被善用?最近,人民日报“今日谈”栏目开展“抓作风不放松”征文,就有读者反映一些地方把中央文件套上自己单位的文件头、文件号,再加几句引言,就成了“新制度”;还有读者反映,制度定出来了但变通太多,“领导一句话,制度算个啥”,制度权威在“法不责众、下不为例、情有可原”中消解。凡此种种都说明,制度虽好还要落实。

毋庸讳言,无论是公车公房的管理,还是个人待遇的规定,很多制度在根本上触动的是利益,所以制定不易、执行更难。还有人抱怨,现在制度定得太严太细、管得太僵太死,手脚被捆住了、自主性没有了。但活动的成功、作风的改善,正充分说明了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约束的重要性。仔细看看,很多制度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不是严了,而是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整改落实、建章立

制,正是要以制度来管权、管事、管人,以制度来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这才是活动结束后作风建设应有的新常态。

“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关键还是要扫除制度落实的现实障碍,让制度起到作用、达到效果。在活动总结大会上,总书记从制度制定、制度执行、制度认同、制度权威等几个方面,对“制度治党”提出了明确要求。实践中,一方面要搞好配套衔接、做到彼此呼应,加强调研、跟踪问效,推动形成科学规范、务实管用、指导性强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把干部的权力和责任、义务牢牢绑在一起,对踩“红线”、闯“雷区”零容忍,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持令行禁止、违者必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制度认同、涵养制度文化,让遵守制度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选择。

法不严则不力,治不严则无获。三国时代,曹操为严明纪律,尚且“割发代首”,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更要带头遵守制度,坚持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制度贯彻没有变通,方能发之为“春华”、收之以“秋实”,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清风常在、清气长存。

第三篇:纪检体制改革,为反腐注入新动力

纪检体制改革,为反腐注入新动力

日前,《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之前半个月,全国各省区市的纪检体制改革方案也已上报中央并获批。机构改革、强化监督,成为未来纪检体制改革的“关键词”。

众所周知,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中,纪检体制改革是重要组成部分——纪检体制改革是其6个专项小组之一。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到现在,不过几个月时间,《实施方案》已经出台,传递了积极信号,反腐零容忍决不变更,通过制度革新为反腐注入新动力。

纪检体制改革已经吹响了“集结号”,纵观《实施方案》,可谓亮点纷呈,比如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要求“两个责任一起扛”,种好“责任田”;把纪委两项重要权力——查办案件的事权和干部提名的人权“上提”,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此外,两个全覆盖——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实现全覆盖;实现巡视工作全覆盖,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诸如此类的亮点,既回应了舆论关切,更推动了反腐进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反腐离不了纪检部门,而纪检部门本身的体制能否理顺,缺陷能否弥补,直接关乎反腐的成色。毋庸讳言,纪检部门确有不完善之处,诚如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黄树贤所称,影响反腐败成效的问题主要是,反腐败机构职能分散、形不成合力,有些案件难以坚决查办,腐败案件频发却责任追究不够。而对于公众来说,对包括纪检部门在内的反腐机构的一大期望就是,如何进一步提高独立性,减少掣肘。关于监督困境,坊间有一种说法,“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尽管党内监督条例规定,纪委有权对同级党委的领导人进行监督,但事实上,由于纪委在同级党委领导下工作,其待遇需要在本地解决,在一些地方,确实存在不敢监督同级党委或监督太远的现象。

《实施方案》不回避纪检体制长期形成的病灶,有针对性地改革,值得称道,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而对于反腐机构职能分散,中央纪委已经两次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了111个议事协调机构,增设4个纪检监察室与1个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

尤其可贵的是,打铁先得自身硬。早在去年5月,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即提出,纪检监察干部要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牢固确立凡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须做到的意识,正人必先正己,以实际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八项规定。为解决“灯下黑”而增设的“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在本轮省级纪委机构改革中也成为各地的“标配”。这一细节的意义不容低估。

反腐是一项艰难却必须推进的事业,纪检体制改革为反腐注入了活力和动力。通过不断的制度革故鼎新,继续扎紧制度的笼子,在腐败的防治方面下功夫,真正实现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的转变,最终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第四篇:信息---为思想建设注入动力

为思想建设注入动力

近日,六道口地区党工委开展党员轮训周活动,组织全地区二百多名社区党员骨干进行党课学习。通过播放收看辽宁电视台党课系列片,使党员们深有感触。

虽然天气日渐寒冷,但党员们的学习热情却毅然高涨,年过古稀的老党员吕立微、郭富有等老人,每天都能按时到场,认真收看,详细记录。在“党课二十分”栏目里,学习了十六大报告党课辅导《辉煌成就基本经验》,还收看了党员风采专题片《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和《生命似火》、《青春无限》,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讲座,以及再就业先锋专题片《点燃生命之火》。

这次活动,使党员们深深体会到“事非经过不知难”的真理,辉煌的成就来之不易,在思想建设上进一步牢固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创业难,守业更难,面对当今社会下岗失业人员的茫然与伤感,再就业问题也时时牵挂在老党员们的心头,他们纷纷表示:要做好下岗人员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努力创业的精神,昂扬斗志,一定要渡过这暂时性的困难。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感召下,发挥自身余热,为群众多办实事,为振兴东北振兴家乡的老工业基地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五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强劲动力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强劲动力

———一论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正当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时候,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为主要对象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式启动。搞好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强劲动力。胡锦涛同志最近对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结合农村实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胡锦涛同志的重要指示,明确了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主题和基本方针,以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搞好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总要求,对加强农村党的建设和做好农村各项工作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各级党组织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在农村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有利于进一步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农村基层,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第一、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确保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实现中央确定的目标。

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指导原则、方法步骤和政策措施,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扎实推进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广大农村党员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的重大部署上来,把力量和智慧凝聚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要着眼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和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的解决,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明确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的工作思路。制定和完善增强村级组织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保护和调动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积极性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要着眼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的解决,积极推动和谐农村建设。从实际出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制定和落实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具体措施。引导农民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尊重农民意愿,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改善村容村貌。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稳定。

要着眼于管理民主和农村党组织与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解决,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提高党员素质。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改进农村党组织的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有序推进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增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明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结合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村党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在农村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需要把握好几个问题。一是注重解决“三农”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围绕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明确要求,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目标和要求,具体到一个村,至少要解决一至两个突出问题。上级党组织和各级涉农部门要把解决涉及“三农”的实际问题,与落实前两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提出的整改措施结合起来。二是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要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工作制度、活动内容、活动方式。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解决实际困难。三是采取切合农村实际的方式方法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无论是征求群众意见,开展谈心活动,还是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进行民主评议等,都要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不搞“一刀切”,防止形式主义。四是注意把握好政策。坚持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的方针,多做启发自觉性、调动积极性的工作,对那些不完全履行党员义务、不完全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员,要立足于教育转化,注意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对经教育仍不改正、不符合条件的党员,要根据党章和有关规定,按照正常程序进行处理。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引导群众有序参与。要关心爱护基层党员干部,各级党组织要在对他们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同时,大力支持他们的工作,真正关心他们的生活和进步,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五是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要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指导。各级地方党委要根据需要抽调一批熟悉党建工作、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党员干部,驻村帮助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要妥善处理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农村生产工作的关系,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切实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搞好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事关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真正取得实效和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各级党组织一定要抓实抓紧抓好,以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新成果推动农村各项工作的更大发展,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注入强劲动力。

下载人民日报关于为作风建设注入新动力的系列评论员文章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日报关于为作风建设注入新动力的系列评论员文章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