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学生作业磨蹭心理成因及对策

时间:2019-05-14 23:4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学生作业磨蹭心理成因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学生作业磨蹭心理成因及对策》。

第一篇:三年级学生作业磨蹭心理成因及对策

世纪之交的弄潮儿比尔·盖茨在他的未来力学作《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中放言:如果说80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90年代是注重设计的年代,那么21世纪的头十年就是注重速度的年代:谁快谁赢!可见,在工作节奏、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培养孩子的时效观,提高办事效率有多么重要!

然而,在孩子进入三年级后,总能发现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他(她)们智力正常,接受能力不错,解题的正确率较高,但做题的速度非常慢。平时表现迟缓、安静,意愿和情绪稳定,但精神状态的外部表现不足,显得反应不够灵活,做事爱拖拖沓沓、磨磨蹭蹭。在通常情况下,不能正常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同学甚至需要花人家几倍的时间完成作业。

这群令人头疼的孩子,已经成为一种教育现象,引起了不少人的重视,也有不少人将这群人的形成归咎于家庭环境。他们认为,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和独生子女政策的普及,使儿童生活在相当特殊而优裕的环境之中,自然就形成了不急不慢的性格特点;他们认为,许多家长(尤其是长辈)对孩子的一味娇惯溺爱、迁就纵容,使得孩子们缺少了自主向上的意识;他们认为,家长们在生活上对孩子过分照顾,全部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从不让孩子做力能所及的事,减弱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他们认为,孩子缺少了锻炼,才变得行动缓慢、适应能力差的。因此,孩子们一到学校,学校的正规教育和存在着的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比较和竞争,使“磨蹭”这种矛盾暴露得非常尖锐,学习“磨蹭生”也有了增多的趋势。

另外,三年级的孩子,刚刚进入小学的第二个阶段,与低年段的学习相比较,学习任务明显增多。仅仅语文一科,他们除了要巩固低年段学习的字词句外,还需要过多地涉及片段的训练、习作的训练,而这些,都是需要动脑筋、动手写的。因此,这种矛盾主要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表现突出。笔者认为,除了三年级孩子的学习内容突然间增多外,与孩子的个性发展是分不开的。

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标准》等著作中,多次将儿童的个性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5岁,是自我中心阶段;第二阶段,6-

7、8岁,是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的顺从的愿望,不考虑主观动机;第三阶段,8-10岁,是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不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第四阶段,10-12岁,是公正阶段。三年级的孩子,正处于脱离权威阶段,从可逆性阶段走向公正阶段。他们开始有自己的主见,开始有自己的生活领域,开始有野心,开始有个性,开始不听父母的教导,包括学习的辅导……他们,有着明显的外向,即使被批评也不会放在心上,特别容易分心,有时会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正是这些心理发展的特点,使三年级孩子慢慢地形成了磨蹭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三年级的孩子正是道德认识开始形成的时候,如果不扼制这种坏习惯的养成,会使孩子产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格及习惯。

大量的个例、现象表明,三年级孩子作业磨蹭主要表现为注意力容易转移、缺乏自信心、缺乏责任感、学习或行为能力较困难等。为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以动作训练为抓手,帮助孩子建立快速反应,并且扫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找准了“病因”,对症下药、标本兼治、预防为先,学生就会随之告别磨蹭的坏习惯。

一、精力分散型。

案例:芳芳妈妈说她在家写作业磨磨蹭蹭,边做边玩,不是喝水就是上厕所,还经常发呆。一个小时的作业,总是二、三个小时才能完成,而且正确率不高。

芳芳显然是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简单说就是孩子的整个心理活动持续集中在某个事物上,而这个过程不会被外界所干扰的能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有病理性的先天因素,但更多是后天习惯和环境所造成。而大多数孩子是因后者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没养成良好的专注做事的习惯,是因家庭环境不良或父母没有注意培养造成的。

后来跟芳芳的一次单独会谈中,了解到她每次写作业时,爸爸妈妈要么在客厅大声聊天要么看电视,她忍不住借喝水上厕所跑出去看,妈妈发现了就训斥责骂,叫她快点写,否则打电话告诉老师。她心里很生妈妈的气,又不敢怎样,于是坐在那儿发呆,有时还乱写。造成芳芳磨磨蹭蹭的外在因素是没有一个利于集中注意力的家庭学习环境,内在因素是发泄对妈妈的不满,久而久之,习得性磨蹭。

为了提高注意力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营造一个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的家庭学习环境。孩子写作业时,家里不要有其它的噪音,这利于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题目上。父母可安静地坐在那儿干自己的事,给孩子一个榜样示范作用。

(2)尽量减少对孩子的唠叨和训斥的次数。唠叨和训斥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让孩子采取一种消极应对方式,如上文中的芳芳。父母发现孩子作业拖拉,可建议孩子把作业分成几部分,分几个时间段来完成,从中学会规划和管理时间。

(3)平时多鼓励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当孩子专注他的玩具设计或观察小动物时,父母千万不要干扰,耐心等他完成“工作”,这在无意中培养了孩子的注意力。事后进行肯定并及时和孩子分享他的感受,让孩子有意识把做这件事情的注意力和心理过程迁移到其他事情中。

(4)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学会在一定时期内集中注意力。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一次集中的时间为10-20分钟,中年级为30分钟左右,高年级可增至40分钟以上。父母可让孩子“量力而行”,不可打“疲劳战”,疲劳后注意力易分散,而且在一个时间段只干一件事。

对于这类孩子,我们老师不能再以批评、当众提醒、甚至挖苦来强化他“磨蹭”的形象,因为那样的消极心理暗示只会加剧孩子的消极心理,只会雪上加霜,强化他们的消极心理:既然你们都说我磨蹭,看来自己真是个磨蹭的人,那就磨蹭下去吧!心理学认为:要克服消极的心理暗示,必须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做任何事情都磨蹭的孩子并不是没有,但十分少见。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磨蹭学生的闪光点,增加“快、利索”的诱因来刺激他们不断地“压迫”自己集中注意力,提高办事效率,帮助他们尽早走出磨蹭的阴影。

二、过度依赖型。

案例:明明,三年级的男孩,他妈说孩子什么都好,就是爱磨,吃饭磨、刷牙磨,只要是他做的事没有一样不磨。每天早上在家里起得很早,可到学校还常迟到,爸妈怕他挨教师批评就编不同的理由。长期下去怎么办?有什么方法能让他不磨呢?和明明妈的进一步交谈中发现:明明磨蹭表面上看是“动作慢”,实际上是因多种原因造成的。

(1)缺乏适当的训练。明明穿衣脱鞋,清理抽屉、书包等,奶奶全部包干,甚至几点钟该上学也是大人督促,有时怕他自己吃饭太慢还喂。明明丧失了许多锻炼动作灵活性的协调性的机会,对时间也无明确的概念,责任心严重缺失。

(2)父母承担太多的责任。上学迟到帮着找理由,明明的行为、心理还停滞在幼儿期。不知道“磨蹭”会带来什么,更不知道“迟到”意味着什么。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容易出现这种现象。这类型的孩子可用下列两种方法去训练:

(1)放手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制定一张详细作息时间表,上面列举一天的时间安排,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事,父母决不能再为他代劳。如:规定时间内不吃完饭,就坚决收拾餐桌,使得下次进餐必须抓紧时间;规定时间完成规定内容的作业,哪怕是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如果超时,就必须停止。

(2)用自然惩罚法,让孩子尝尝苦果。不再催促孩子早上起床、穿衣、吃饭、上学,让他对着时间表自己看着办,若迟到叫他自己进去面对老师的批评。事后,家长可帮着一起分析原因,让孩子明白:不加快节奏、不安排好时间,就必须为此尝苦果。

有一位家长这样介绍他的经验:“以前,我的孩子总是拖拉磨蹭,还常常要把学习用品落在家里,我也常常为了他奔波于工作单位、家和学校之间。为了让他改正这个毛病,我和他约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作业,并且整理好自己的书包。为了让他有一个缓冲,我和他约定,可以给他三次机会,超过规定时间完成作业,也可以最后帮他送三次学习用品。刚开始,孩子做得有点牵强,但为了鼓励他的进步,我没有过多地去批评他。一个星期后,他故伎重演,连着两天拖拉作业,我没有说什么,只是意味深长地看看他;第三次时,我郑重地告诉他,再也不会给他机会拖拉作业了。如果再有一次,那自己去找时间补做作业。自那以后,孩子就再也没有拖拉过作业,再也没有让我帮他送过作业本。”我想,正是因为家长给了孩子一个负责任的机会,给了孩子一份责任感,让孩子的内心涌起了一种独立,这份独立感,让孩子慢慢地成长起来,不再想着自由散漫,不再有“依赖家人”的念头。

三、学习困难型。

案例:东东,个头挺高,和人说话不敢正眼看,脸上没有多少表情。他的班主任反映:作业从来没做完整过,连题意也抄不通顺,磨蹭半天,三个字错两个,问他哪儿搞不懂半天不吭声。]

东东的“磨蹭”是因学习或行为困难,完成该年级学习任务的能力欠缺。实际上,一般学习困难生都存在下列原因:

(1)人际关系障碍。学习困难生的人际关系障碍与他自身的性格特征相关,他们的情绪大多不够稳定,容易情绪化,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这是产生学习困难的内在因素。人际关系障碍主要表现在与老师和同学 的交流上,他们大多不能很好与老师交流,不能很好与同学相处。因此,经常会处于孤独的状态。上文中的东东面对老师的关切询问不知如何表达,也不知从同学那儿寻求帮助。

(2)将学习失败归因于像能力这种不可控制的因素。那么,他们就听任失败,表现冷漠、压抑、自暴自弃或“丧失动机”,心理学家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习得性自弃”。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感知、记忆、注意、思维等智力活动指向或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

因此,对于学习困难型的孩子,家长、老师和社会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理解。家长必须要多一点耐心,蹲下身子,用孩子的视角、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你会发现他也是很痛苦着急的。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这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一定要帮助学生补习相关学科知识,扫除作业时的障碍,掌握所学的内容,理解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知识要点——这是做好作业的前提。如果没有听懂课,没有掌握作业必须的技能和思维方式,孩子面对作业是无法下手的。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不透,一知半解,做作业自然没有效率。所以,老师一定要对这类学生加强专时专用、提高效率的训练。首先使学生学有所得,激发学习兴趣。其次,讲究教学艺术,激发学习兴趣。再次,开展多媒体教学,调动多种感官的配合,激发学习兴趣。最后,教师还要调动全班同学在互帮互助的活动中特别关注他们,降低学习标准,先不用统一的要求,别人做4题,他们可只做1-2题能力范围之内的题目,让他们也有“成功”的体验,尝到学习的甜头。这样,学习困难的学生就有可能产生“要学习”的动机,就有了学习的欲望,就有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案例:红红,10岁的小女孩,衣服特别干净整洁。她的妈妈诉说:孩子几乎每天做作业到12点,写一个字擦两三遍,做完一题看半天,有时还重做一遍,甚至几遍。这般磨蹭,到了初中、高中,哪有时间睡觉?

红红的“磨蹭”和她的人格特征有关,心理学上称之为“临床完美主义”。即个体过度追求高标准而不顾严重的消极后果。它将会导致个体情绪(低落、紧张……)认知(注意损伤)或行为(反复检查、反复考虑……)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对塑造儿童与青少年的健康心理十分不利。“临床完美主义”特征主要表现为:

(1)自我加强的高标准。

(2)自我评价过度信赖成功和成就。

(3)较高的自我批评。

(4)自信心不够,恐惧失败。

对这类型的儿童,营造“宽松”的氛围为上策。

(1)多鼓励,少指责。这类儿童自信心不足,总担心事情做不好。作为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要求不要过高,他们做得好的要及时表扬,不好的要鼓励,做错了采用“疏忽法”,因为他们的内心已经开始了自责。对上文中的红红,父母或老师在她做作业时要真诚赞美(完美主义的人敏感)“你的字写得真好,完全不用修改!”在她速度加快后,又及时鼓励“比以前快多了”,并将类似的鼓励迁移到生活中去,有意引导她忽视生活细节。如:衣服上污渍,父母可一脸平静地说:“弄脏一点点没事,你看妈妈衣服上也有脏点。”

(2)多协助,少竞争。过于追求完美的人,在竞争中有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的理念是:“我必须成功!”。因此,对于这一类学生,我们必须在指导、督促他们的过程中杜绝“竞赛”的字眼。因为他们对失败有恐惧感,哪怕一点小过失,也会导致他们的“自我信任”一泻千里,跌入低谷。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强的动机只会导致水平无法正常发挥,而“竞赛”这种充满紧张气氛的字眼,只会使“必须成功型”不断地压迫自己,使过度的动机导致行为效果的下降。竞赛结果的不尽人意又使这类人产生了极大的自卑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的恶性循环,使追求完美型的人越加“抬不起头”,无法树立自信心。因此,我们需要为“完美主义”者创设一个团结协助的环境,这样会使他们降低心理压力,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并促使他们发挥得出应有的水平,尝试到成功的快乐。

五、畏难怠工型。

案例:小羽,一个眉清目秀的男孩,思维敏捷,口语表达能力较强。但是书写态度总是非常糟糕,所写的每一个字,只能看清楚三个基本笔画就不错了。但是如果能坚持认真书写,字迹却又相当清晰。为此,他的作业常常被要求重做,有时擦上三四遍后才能勉强过关。这样,完成一次作业需要别人三四倍的时间,怎么可能按时完成作业呢?]

小羽的磨蹭与他的意志品质有关,看得出他是一个只能适应顺境的孩子。他不能正视自己书写糟糕的弱点,反而主观地认为老师家长要求他把字写工整是不合理的要求,让他重新书写是针对他的一种“折磨”。为此,他采取了表面害怕实则无所谓的态度,有时甚至没有大人盯住就不再写字。

生活中,像小羽这样的孩子还真不少。他们,对老师彬彬有礼,上课也能大胆发言,下课与同学们一起游戏、聊天,操场上经常出现他矫健的身影。如果让他做别的事都能较快的完成,唯独怕做作业,每当做作业就常常磨蹭,几乎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懒惰的坏习气,只要看到动笔的作业,就东张西望、抓耳挠腮。与家长接触后,家长也反映,以前做作业还好,但升入三年级后,要做一段时间的家庭作业,就不愿意了。刚开始时,不认真写,让他重做还能马马虎虎做好。后来,在家做作业就不太愿意了,一点点作业,别的孩子只要三四十分钟,而他却要做到两三个小时,天天磨蹭到很晚才睡觉。

马克思曾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但从实际情况看,这类孩子,是最难改变的孩子。他们的自主意识很强,但又没有正确的观点。在日常教学中和学校各项活动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这类学生积极的性格,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这样可以提高其学习和工作能力,增强克服困难,勇于探索和不断进取之心,形成耐心、细致、勤奋和谦虚的优良品质。

首先,要进行挫折、磨难教育。教师应有意创设一些逆境,适当地给学生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使其身临其境,受到艰难困苦的磨练,同时,予以积极的引导、严格的要求,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以提高他们抗挫折,耐磨难的能力。

其次,要教育他们正确地对待挫折,学习上遇到困难不低头,受到挫折不灰心,让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去迎接困难,克服困难,顽强坚持学习。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孩子的情况,帮助孩子确定不同的学习时间、任务、目标要求,到时完成,评价结果。每次学习,都把三者结合起来,多维多元、发展性地评价,从而让他们尝到提高效率、增加玩乐时间的甜头。

有些孩子的磨蹭不是单一属于哪一类型,可能是几个类型的综合;而且,磨蹭的习惯,一旦养成,就具有长期性、反复性。我们决不能盲目着急、批评、惩罚,一定要弄清“磨”的原因,分析“磨”的类型,再对“症”下药;更不能因他们出现动摇就放弃,而应该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断强化他们的学习意志,减少问题克服过程中的波动性。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地适应高强度、快节奏的时代车轮!

第二篇:浅谈小学生作业磨蹭与对策

浅谈小学生作业磨蹭的原因与对策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平时看不出与别的同学有什么不同,下课与同学们一起游戏、聊天,上课对老师彬彬有礼,也能大胆发言,只是,每当做作业时,他们却常常磨蹭,不能按时完成。及那重复了无数次的理由:老师,我记错了刻,他们不知道:最沮丧的是老师!学生作业磨蹭的心理原因:毫无疑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因人而异。根据我平时的教学实践,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一些学生对作业应付,能拖就拖,不负责任,其根源是长期以来在这方面一直没有品尝到成功的乐趣。真,书写整洁,正确率高而得到老师表扬、得到同学认可时,他们却常常因为作业的质量不高而被老师批评,心、自尊心受到了损伤,从而导致对作业有一种厌恶感,一遇到作业就磨蹭。当然,有些孩子没有学会和理解所学的知识,面对作业往往无从下手,手脚的协调性太差,写字的速度太慢,同样的时间里,他们无法和其他同学一样按时完成同样的作业,写作业就变得磨蹭。,我忘记了……那一造成上述当别的同学因作业认于是,他们的好胜也有一些孩子便失去了信心,检查作业时,总是那一副又委屈又羞愧的神情以

以及家访工作的经验来分析,、学习兴趣低落

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才能解题,久而久之,2、注意力不集中

这类学生大脑总处于兴奋状态,做作业时常坐不住。有的孩子脑与手的协调性差,想的是一回事,做的是另外一回事,边写边玩,所以就会出现动作磨蹭拖拉。只要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类学生写一个字往往要用10秒钟,然后间隔大约30秒钟时间再写下一个字,叫声,他会寻声而去看个究竟;正在计算时,忽然听到门口有小伙伴的玩耍声,完成。

当然,造成学生作业磨蹭的原因还有很多,但教师、学生以及不良的家庭教育无疑是主要原因。教育方法来纠正学生这种不良的作业习惯呢?解决作业磨蹭的主要对策:要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德良好习惯,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习的自觉意识和欲望,之门便会在突然间打开。那么,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老师,该如何引导他们找到这种兴趣呢?(1)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要让作业充满乐趣,作业不应该仅仅是抄抄写写,那么,带着学期间很容易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比如听到小鸟的一溜烟跑到门外参加游戏,留下半拉子作业不肯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

还必须根据不同学生改进作业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当学习者一旦找到学习的快乐,走进学习的兴趣里,在他身上隐藏的智慧更应该成为学生尤其是低段学生另一方式的游戏。所以,可通过想一想、摆一摆、画一画、议一议等方式,来改变作业的形式与内容。如教学《夕阳真美》时,就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文中讲的种种描述。

(2)作业的难度。依据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这样做,也体现了分层教学的理念。

(3)作业的量。作业太少自然达不到巩固的效果,但太多的作业只会让学生丧失做作业的兴趣与动力,使他们不愿意做,或做一半就想逃避。

(4)启发孩子的竞争心理,提高他们的灵敏度。适当增添学习生活的紧张气息,启发诱导学生的竞争心理,提高他们的灵敏度,以改变他们做作业时磨磨蹭蹭的现状。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当练习“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时,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都特别集中。

(5)帮助学生补习相关学科知识,扫除他们作业时的障碍。掌握所学的内容,理解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知识要点,是做好作业的前提。老师在平时一定要注重帮助学生补习相关学科知识,扫除他们作业的障碍。

2、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作业

积极主动的心态对学习至关重要。心理学的原理强调积极的思维方式与积极行为之间的关系,认为积极的想法、观念能产生积极的情绪,继而引发积极的行为。所以,要改变学生不做作业、作业磨蹭的行为,就应该让学生建立积极的作业观入手。(1)要让学生懂得做好作业是展示每位学生才能的机会。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学生作业中的每一个亮点,使他们知道一种别出心裁的解题方法、精彩巧妙的作文构思或者是整洁干净的页面书写,甚至只要是今天的比昨天的有进步,都值得表扬,并积极肯定这是每个学生的成功。

(2)要让学生明白作业对于自己的意义。我们应该通过教育、启发,使学生知道,自己每天要做的作业,就和父母、老师每天的工作一样,是一个基本的定额,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要让学生正确处理玩耍与作业的关系。告诫学生:学要学得认真,玩要玩得开心,就要按时完成作业。

3、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教与学的关系,仅仅考虑到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是不够的。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必须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更多地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同时,也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使家长与老师密切合作,正确指导孩子作业,纠正孩子作业磨蹭的不良习惯。

要求家长创设良好的做作业的环境。小学生的神经发育还不完善,因而其注意的稳定性和集中性较差,即自控能力差。环境中的各种干扰因素都会使他们容易分心。如,假如家长在家打麻将、打扑克、看电视,孩子就很难安下心来做作业。所以,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要求家长为孩子传设良好的做作业的环境,家长的榜样力量不可低估。

要彻底改变学生作业磨磨蹭蹭的不良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但只要我们能深入细致地寻找、分析学生作业磨蹭的原因,并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那么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达到。

第三篇:学生“心理孤儿”现象成因及对策

学生“心理孤儿”现象成因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交通更为便捷,地球成了一个“村庄”,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物质的交往更加频繁密切。但与此相对应,心灵的沟通却相应减少,人的内心世界包裹得更紧,人的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无减。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曾谨慎地说:“你可以随意站在都市的任何一个角落,然后把你见到的人从1数

到20,那么必定有一个心理障碍者。”作为“地球村”村民的一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乐观。眼下的中小学生生活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背负着沉重的考试压力,与外界的接触更少,交往的范围更狭窄,“精神家园”日渐封闭,心理问题十分严重。“心理孤儿”现象便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心理孤儿”现象是相对社会学意义上的孤儿而言的。是指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集体氛围,家庭亲子关系冷漠,怯于交往、社会生活难于融入的特征。“心理孤儿”实际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现象。“心理孤儿”学生,不象问题学生或不完整家庭学生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分析“心理孤儿”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寻找改变这种现象的策略,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心理孤儿”现象产生的原因

1、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问题家庭”是相对于“和谐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这么几种: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据中国家庭调查,每周纠纷在两次及以上的:30岁以下组占52,30—45岁组战34,45—60岁组占21,60岁以上组占16)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处在紧张不安之中,甚至被父母当作出气筒;二是父母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统计数字表明,今天的离婚率将近22),把子女当作“皮球”任意踢来踢去;或是父母一方早逝,家庭经济负担重,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变态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父母顾了事业难顾家庭,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生活的节奏更快,竞争意识更加突出,危机感更加强烈,作为父母工作压力更大。于是为了工作为了事业,平时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沟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有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家长对孩子冷淡、拒绝将造成孩子自卑、焦虑、退缩,或反抗、适应困难。

3、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民主性,方法简单,亲子关系紧张。

目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大多是“文革”时期成长起来的,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文化学习被耽误,心理上受影响,经过拨乱反正,一部分人抓住机遇而重新走进学校,但仍有不少人因心有余力不足而未能弥补过去在文化上的“空白”。因此,他们对家庭教育科学不甚了了,对待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大都沿袭长辈的传统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得。一位中学生家长曾对孩子的老师说:“老师,说起来心理很惭愧,如今糊里糊涂当了家长,却不知道怎样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两个极端:一是由于家长补偿心理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非常心切。“文革”使这些家长成为像错过季节的庄稼,他们是带着无尽的遗憾步入社会、步入中年的。他们把不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节衣缩食为子女竭力提供物质条件,把子女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惟恐错过这个成长季节。他们把子女逼进书房题海,稍有不从,或用大道理压人或“棍棒相加”(据一位全国优秀辅导员对某小学的调查,全班48名学生,没有挨过父母打的孩子只有1人,27的家长用棍子……),结果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紧张,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二是重养不重教。重肌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大为改善,中小学生的生理发育明显提前,但中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由于家庭、学校的保守、封闭滞后于生理发育,对子女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关注更少,父母与子女的心灵沟通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4、独生、独门独户,把同龄人拒之门外,缺少伙伴。

随着城乡住宅建设的发展,成千上万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少家庭搬进了套房或别墅,摆脱了“老小三口一张床,煤炉、马桶去一房,一门多户矛盾多,三代同堂难分房”的困难境地。家庭居住条件改善了,生活环境优化了,中小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休息。但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缩小了儿童青少年的生活范围,“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与同龄人的交往大大地减少。要么与父母、祖父母作伴,要么独处一室。许多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结果表明孩子的天性是合群的。当他们与大人在一起的时候,多少是拘谨的,不能达到无所不言、无所不为的“自由”境界,而一旦与同龄或基本上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那种高兴劲头是成人难以理解的。而孩子长期独处,又会使

他们的气质受到损害,养成一种胆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二、减少“心理孤儿”现象的对策

1、加强问题家庭父母的责任感,孩子是无辜的。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职。作为问题家庭的父母绝不能因个人的情感、是非问题而置自己的子女于不顾。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诉我们:“你们生育教养子女,不仅是为了父母的愉快,在你们家庭里,在你们影响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翻译家傅雷提醒我们:“爸爸不为儿子烦心,为谁烦心?爸爸不帮助孩子,谁帮助孩子?儿子有苦恼不向爸爸求救,向谁求救?”为此,经常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忙于应酬的应尽可能早点回家,经济不宽裕的也尽量不要牺牲养育孩子的时间去挣钱。即使是分道扬镳的也要计划好育子的方案,方可说声“再见”。

2、加强沟通意识,留些时间与孩子交往。

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和冷漠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为此,作为家长应多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了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脉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生产日的逐渐缩短,节假日日益增多,作为父母也应提高闲暇的水平和质量,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可以琴棋书画,可以种花、吟诗、听音乐、集邮、旅游、登山。切莫把大量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消磨在“筑长城”或舞池中。英国首相布莱尔作为一国之主,尚且腾出时间与孩子共度周末。我们普天之下的父母们更应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多一些交流,多一些沟通。

3、改进教育方法,发扬民主作风,转换角色,既是长者,又是朋友。

作为父母要了解儿童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心理知识,并按照他们的生理、心理规律来办。我们要反对“棍棒型”“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要讲民主和平等,要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使民主成为家庭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在政治上大家是平等的,家长不仅是孩子慈爱的父母,循循善诱的导师,志同道合的同志,而且是真诚的朋友。据调查分析,中小学生喜欢“朋友式”的父母亲,而不喜欢“牧师式”、“师徒式”的父母亲。心理学家提出“家长民主意识的十条建议”,值得我们家长参考:⑴不训斥孩子,经常训斥会形成厌烦的气氛。⑵不当别人的面批评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⑶纠正缺点不要笼笼统统,总体否定,应具体就事论事。⑷不要显示权威,而是提出具体办法。⑸决不打击孩子,如“我有你这孩子真倒霉”一类的话。⑹尽量应用表扬和鼓励。⑺尊重孩子意见。⑻多说:“你自己决定”。⑼常交谈。⑽与孩子的朋友建立联系,邀他们到家玩。

4、创造空间,营造良好的伙伴交往环境。

老一辈的教育家刘绍禹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谈到了教育儿童的原则:“儿童应与年龄相同的儿童生活,然后才能学得与人相处之道。与成年人一起,相依赖式的自卑心理,颇难打破,将来离家入社会是莫大之困难。”因此,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放学路上少接送,让子女与其他小朋友结伴而行;周末和节假日让子女邀请小伙伴来家玩,鼓励子女利用空闲时间与同学小伙伴进行电话交流,或主动到四邻八舍走动。通过串门,扩大交往的范围,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消除一个人独处的寂寞。

5、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随着“健康”定义的不断嬗变,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是学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先,学校应与家庭联手,形成合力,建立“家校联系薄”;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应聘请心理辅导老师,建立“心理咨询室”,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构建“学生心理档案”,把学生的家庭情况、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意志、个性品质一一记载下来。再次,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个别心理辅导。(约3700字)

参考书籍:

1、《家教》(赵石屏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二版)

2、《家庭教育热门话题》(刘元璋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3年2月第一版)(好范文整理)

第四篇:学生问题成因及对策[定稿]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成因及对策初探

摘 要:了解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提高农村家长素质,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水平,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家庭教育 现状 对策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由此家长和教师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深思。

一、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要充满信心,设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有些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行,一提起孩子的学习就气馁,对孩子丧失了信心。做家长的如果这样想、这样做,就是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是失职的表现。孩子也会因家长的行为而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自己的孩子缺乏学习兴趣,做家长的理应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良好开端。没有积极情趣的加入,认知活动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很多名人的成功,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孩子如果厌学,做家长的应该引导启发,列举事例向孩子讲清楚学习知识的重要性,鼓励孩子勤奋学习、刻苦学习。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做家长的应该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孩子在你的鼓励下,一次又一次地攻克了学习上的困难,以后在学习上遇到问题就不会知难而退了。家长如果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了信心,不帮助自己的孩子树立信心,还有谁对你的孩子有信心?做家长的如果把培养孩子的重任全部推给老师来承担,老师也难以担当得起。

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小,头脑简单,孩子对于老师、家长提出的要求在头脑里记得不牢,即使是年龄稍大些的中高年级的孩子也是这样,只是在不同的孩子身上表现出的程度不一样,这就与孩子受到的教育有关。有的家长心情好时就会和孩子谈谈心、鼓励他们学习,心情不好时就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还有一些家长忙时闲时、心情好时坏时对孩子都不管,任其发展;更有甚者,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是正确教育、引导,而是分散孩子的精力,引导孩子学不该学的东西,带着孩子去打麻将,甚至赌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潜移默化,孩子不知不觉就学会了,于是孩子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三五个就聚集在一起,背着家长也打起牌来,甚至还赌钱。这些家长的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不仅给学校的教育增添了麻烦,而对于一个缺乏自主性和进取心的孩子来说,这是往歧路上引,这样的孩子要想学好知识、长大成人成才恐怕是不可能的。家长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增强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

首先,建议家长为孩子设计一间书房,或在孩子的卧室里配置书桌和书架,使孩子有一个学习的小天地;其次,向家长推荐优秀的家庭教育报刊,建议家长订一两份报刊杂志,作为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资料;再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

四、努力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

我们认为,作为家长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认真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使孩子在家庭中愉快、健康地成长。为此,家长要努力做到:提高自身素质,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一套能被孩子接受的家规;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做孩子学习上的助手,指导和帮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耐挫力。

五、重视建立和睦的家庭

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要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六、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互相沟通

大量实践证明,单靠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是无法产生良好教育效果的,必须实现家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彼此沟通,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家访、电话等途径加强与家长沟通交

流。如面上合作——家长学校、学校开放日、亲子活动(发宣传材料等侧重系统宣传教育观念、方法等),线上合作——家教指导热线、家教指导网站(侧重于释疑解难),点上合作——家访、家校联系卡、社区指导座谈会(侧重于跟踪指导)等,健全和完善家校合作机制。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学校、社会、家庭”三大教育之一的家庭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下日显重要,家长和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孩子的明天才有希望。

第五篇: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

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犯罪手段不断向成人化、智能化,犯罪类型也多种多样。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同时,也将影响着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我们不断从犯罪心理角度研究分析犯罪动机,从发案特点寻求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对策,探索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新路子。

一、犯罪现状透视从近年来的调查情况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主要存在以下四个特点:

1、团伙犯罪增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团伙犯罪(如:结伙抢劫、结伙偷盗等),他们往往模仿武侠小说、武打影片中帮派活动的形式,结伙成帮、结帮成派,共同进行犯罪活动。

2、暴力犯罪突出。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偏轻,可塑性、模仿性都较强,犯罪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不顾一切,不计后果,仅凭一时冲动陷入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纵火等暴力型犯罪的泥坑而不能自拔。待到如梦初醒时,后悔晚矣!

3、犯罪类型多样。与以往相比,未成年人犯罪涉足的类型也越来越广,除盗窃、抢劫、伤害等传统型犯罪外,一些新类型案件(如:绑架勒索、抢劫汽车、吸毒贩毒等)也有所涉足。

4、犯罪年龄下降。未成年人犯罪中,在校生犯罪占据了相当比例,犯罪低龄化趋势日渐明显,初犯年龄越来越小。

二、犯罪心理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好奇心理。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是未成年人的天性。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判断是非的能力差,辨别良莠的能力弱,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容易随心所欲,误入歧途。由于好奇心理引发的犯罪类型主要是:吸毒、~暴力、网络等。

2、逆反心理。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未成年人正处于逆反心理强烈时期,对家长的“棍棒教育”和学校的一些不当做法不堪忍受,易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容易诱发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长教育不当,表现为过于严格、过于溺爱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孩子忍受不了;二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造成孩子因学习压力太大而进行反抗;三是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只注重优等生的教育,而忽视差生的教育,容易使成绩差的学生自暴自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3、盲从心理。这主要表现在某些共同犯罪中,一部分未成年人完全是在主犯的教唆、诱导、胁迫下,盲目地跟从,在不知不觉中涉足犯罪。还有一部分未成年人则盲目效仿武侠小说、武打影片中帮派活动的形式,结伙进行犯罪活动。如:潘某、王某和李某三个中学生在周末的上午,相邀一同到当地的一个刚发现的古墓群看热闹。结果,他们发现十几个村民正在哄抢古墓群挖掘工地上的文物,现场考古工作人员眼看刚出土的文物几乎被抢光,但束手无策。这时,潘某忽然产生了不抢白不抢的念头,随即招呼王某和李某将两只木箱打开,抢走了里面的十几件文物。潘某、王某和李某在古墓挖掘现场盲目从众,参与哄抢,其行为构成了聚众哄抢罪,最终受到了法律的追究。这是一起典型的由盲从心理引发的共同犯罪。

4、攀比心理。近年来,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未成年人贪慕虚荣,讲究排场,讲究吃穿,好逸恶劳,这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盗窃、抢劫、敲诈勒索等侵财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5、报复心理。未成年人心态不稳,控制力不强,报复情绪浓,受到一些委屈无法承受,遇到一些事情易生妒恨,继而进行报复犯罪,使自己的行为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范畴。如:某校初三女生黄某学习名列前茅,且多才多艺,家长、老师均对她寄予厚望。后来,一度时期经常听见别人在她背后议论爸爸与林某(女)关系密切,后来她想方设法证实了此事。她又气又羞,觉得在学校抬不起头来,天天上课心不在焉,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经过几天思考,她决定报复。一天上午,她冲到林某办公室,将事先准备好的浓硫酸泼洒到了林某的脸上,致林某容貌被毁,黄某也因故意伤害致人重伤被判处徒刑,一名优秀学生就此沦为囚徒。这个结果完全是由报复心理导致的,报复的代价真是太沉重了。

三、预防犯罪对策针对种种不良心态,我们从挽救教育的角度出发去寻求对策,从预防减少犯罪的角度出发去寻找切入点,做到错误苗头早发现,不良心态早矫正,加强防范,减少犯罪。

1、积极预防,正确引导。一些未成年人出现不良心态时,往往十分苦闷,常常会以吸烟、酗酒的方式来发泄,以旷课、离家出走的方式来排解。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从细微入手,仔细观察,能够在尽早发现苗头,及时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正确引导,引导他们多学习社会知识、多参加社会活动,增长见识,增长才干,增强辨别是非、辨别良莠的能力,从而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2、动之以情,克服逆反心理。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要加大感情投入,以情感之。学校对优等生和差生在教育上要一视同仁,不得因一味追求升学率而歧视差生。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要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对孩子不要过分进行“管、卡、压”,也不要过于溺爱,要理解他们,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们,在情感上多与他们交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相处。另外,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要期望值过高,要定准位置,顺势发展。未成年人在学校能够得到老师们的关心,在家中能够受到父母的疼爱,相信他们定会克服逆反心理。

3、释之以法,克服盲从心理。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偏轻,可塑性强,模仿性强,法律知识缺乏,很容易在他人的引诱下,在媒体的误导下走上犯罪道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认真宣传《未成年人保~》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适时组织未成年人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运用贴近未成年人生活的典型案例进行法制宣传,使他们明白哪些行为是法律许可的,可以去做;哪

下载三年级学生作业磨蹭心理成因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学生作业磨蹭心理成因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一阶段的青少年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而目前,随着社会多元价值的冲击、升学......

    中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 一、引题:探讨中学生挫折心理,提出其预防对策是十分重要的。二、中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学校教育的偏颇。片面追求升学率;重点校......

    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所谓“闭锁心理”,是指学生由于某种思想误区或心理偏差,将自己的心理活动自我封闭,不愿外露,从而对教育者的教育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消极态度或逃避行......

    试论问题学生的心理成因和对策

    德育与班级管理论文 标题:试论问题学生的 心理成因和对策 作者:庞昌军 谭义芳 单位:韶山市银田镇学校时间:2012年5月 试论问题学生的心理成因和对策 摘要:厌学、顽皮、淘气、......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

    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犯罪手段不断向成人化、智能化,犯罪类型也多种多样,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同时,也将影......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

    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犯罪手段不断向成人化、智能化,犯罪类型也多种多样。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同时,也将影响着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为预防和减......

    浅谈留守学生成因问题及对策(范文模版)

    浅谈留守学生成因、问题及对策 丁虹湖北省京山县第二高级中学 *** 【内容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一部分的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将子女留在本乡由长辈或其他亲......

    5对策改变孩子磨蹭

    成都戴氏教育 教师1对1 中小学课外辅导 5个对策改变孩子磨蹭 许多父母都有着同样的苦恼:孩子动作太慢,做起事情磨磨蹭蹭,慢条斯理,消耗不必要的时间,降低做事的效率,尤其是穿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