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十二五”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强“十二五”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
管理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环境保护局:
为加强“十二五”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效果,促进“以奖促治”政策取得更大成效,推动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11号)等有关规定,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职责,深化“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建立资金引导、示范引导、政策引导的专项资金管理体系,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力度,在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的同时,为“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中央引导,地方推动。推动资金和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将工作重心下移,中央重在政策引导,工作职责主要在地方政府。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各地应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统筹规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将污染防治重点流域区域、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作为重点支持范围。
集中投入,连片整治。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各方资源,吸引社会资金,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大力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各地应结合本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上的优势,选取合适的环保适用技术和运行管理模式,切实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三)主要目标。
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到2015年,全国共完成6万个建制村(占全国总数的10%)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建成一大批国家级生态示范乡镇和国家级生态村,使环境问题突出、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村庄基本得到治理,农村环境质量初步改善,农民群众环保意识明显提升,有效推动农村环境监测、监察执法、污染减排、环保宣教等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二、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全面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十二五”期间,应着重完善农村环保资金投入机制。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逐步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范围,加快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进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份,要在巩固试点示范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连片整治实施范围、提升连片整治实施效果;非示范省份应积极开展连片整治试点。
地方各级财政、环保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及财力状况,建立稳定的农村环保资金渠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配合专项资金投向,并切实保障项目前期经费、组织实施经费以及考核验收、监督监测、成效评估等工作经费。同时,地方各级财政、环保部门要同国土、建设、交通、农业、水利等涉农部门加强协调沟通,鼓励和支持其他涉农资金与农村环保资金整合,集中投入综合整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强化激励和监督手段,不断促进资金管理机制创新
(一)优化预算安排。为进一步强化地方职责,充分调动各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十二五”期间,财政部、环境保护部根据各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情况并结合财力可能,核定对各地的资金补助规模,支持各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国家级生态乡镇、国家级生态村的创建。各地在资金补助规模范围内按照有关规定及要求自主选择项目,制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报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备案。各地报备的实施方案是预算安排、项目实施和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监督检查。建立预算执行跟踪与通报制度,每季度通报示范省预算执行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加强项目实施情况督查和专项资金核查,强化过程和结果监督;加强项目验收和环境成效评估,总结经验,不断优化工作机制。
(三)完善奖惩机制。实行项目储备、预算执行、项目实施成效与预算安排联动;鼓励农村污染防治项目适用技术和工艺的研发及推广,引导国家重大环保科研成果的示范试点应用;推动管理创新,对采取投资、设计、建设和运营一体化模式的项目进行补助(奖励);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对委托第三方运营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维护费用进行补助(奖励)等。
地方各级财政和环保部门要不断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各项制度,认真执行责任制、报备制、参与制、公示制等制度,建立县级环保部门审核、县级财政部门按照项目实施进度核付资金的县级报账制度,完善项目招投标制度,建立专家审查和现场勘察相结合的项目审查机制。要不断推动专项资金管理机制创新,加强专项资金监管,充分运用信息公开、督促检查、审计监督、考核验收等手段,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四、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项目管理基础工作
(一)加强统筹规划。各地应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认真谋划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组织编制“十二五”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实施方案,明确治理重点区域、治理重点内容、预期治理成效等,提高连片整治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连片整治村庄原则上从实施方案中选取,并根据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二)合理确定连片整治布局。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区域要按照国办发[2009]11号文件规定的“以奖促治”政策优先实施范围要求,保障直接影响群众健康的水环境安全,并结合当地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重点工程确定。为进一步突出治理成效,在具体项目布局时,要将三个方面的村庄纳入重点支持范围:一是《关于印发〈“问题村”环境治理应对机制与程序〉的通知》(环办函[2010]44号)确定的“问题村”;二是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纳入减排范畴的村庄;三是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所确定重点流域优先控制单元范围内的村庄。
(三)科学选取治理方式和技术模式。在收录本地区科研院所和环保企业研发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对区域性存在突出环境问题的村庄实行连片整治,因地制宜,科学选取适宜不同自然生态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低成本、高效益、便于运行维护的农村环保治理方式和实用技术。
(四)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库。进行项目储备,适时掌握项目申报、资金安排、项目实施、运行维护等情况,提高项目管理的计划性和科学性。项目库实行分级管理和动态管理,按国家、省、市、县四级(省直管县除外)权限建立项目库。省级财政、环保部门定期组织将符合条件的项目入库,做好项目储备,动态更新已安排项目的实施情况及运行维护情况。
(五)建立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维护长效机制。项目布局时,要预先考虑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设施建成后的运行维护问题,包括运行维护方式、资金解决渠道等;实施方案制定和污染防治技术选取时,既要考虑建设成本问题,还要考虑运行维护成本和难易程度;项目通过验收后,县级人民政府应及时组织办理资产移交,结合本地区城乡基础设施管理权限划分,明确设施管理主体,加强技术指导,建立健全设施维修、养护、运行等各项规章制度,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采取财政补贴、村镇自筹、收取费用等方式解决运行维护资金。鼓励开展集中运营和委托第三方运营,促进设施运行维护的专业化、市场化。
五、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不断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一)加强示范引导。“十二五”期间,财政部、环境保护部通过重点支持各地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促使各地积极探索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各地要建成一批符合本地区自然生态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示范区,不断总结经验,为本地区乃至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并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等,进一步扩大示范效应。
(二)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农村主要水污染物及农业源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通过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促进农村地区污染减排,调动各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积极性。研究制定相关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科技支撑。通过规范制定、资质管理、信息收集以及技术示范推广等,规范项目建设,提升项目实施水平,引导推动农村环保技术开发、设备制造、技术服务、设施运营等农村环保产业发展。
财政部 环境保护部 二O一一年十二月八日
第二篇: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
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 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验收办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高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和项目管理水平,切实将“以奖促治”政策落到实处,逐步实现农村环保项目验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根据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环发〔2009〕48号)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以下简称“项目”)验收的对象是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 金投入建设已竣工完成项目,包括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历史遗留的农村工矿企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等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第三条 项目验收依据中央和省级财政、环保等相关部门制定的政策、制度及工程建设标准、项目实施方案等。
第二章 验收内容
第四条 项目建章立制情况,包括:项目实施方案编制、项目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明确项目具体承担单位任务和要求、制定项目监督检查制度、项目所在地村镇设立专门工作机构或专人负责项目实施等内容。
第五条 项目计划完成情况,包括:项目治理前后的有关监测数据、项目计划任务完成、项目工程建设质量、治理成效等内容。
第六条 项目建设公示制、工程招投标制、大宗物资政府采购制等制度和规定的执行度。
第七条 项目管理和运行机制,包括项目管理制度建设、管护措施落实、档案管理等。
第八条 项目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整治情况。重点检查项目涉及农村饮用水及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历史遗留的农村工矿企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等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村人居环境的示范带动作用情况。
第九条 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一)项目资金到位、拨付及使用情况,包括中央补助和地方配套。
(二)中央资金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专人管理”。
(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关规定,对中央资金安排和使用、管理制度、考核验收等在政府门户网站上予以公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村务公开有关规定,对资金使用、项目实施等情况向当地群众张榜公布。
第三章 验收的组织和程序
第十条 项目验收实行分级负责制,即县(市、区)级自验、市级复核、省级抽验。
第十一条 项目竣工后经县(市、区)级环保、财政部门自验合格,并经市级环保、财政部门复核同意后,由县(市、区)级环保、财政部门向省级环保、财政部门提出验收申请;省环保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有关部门、专家成立验收组进行抽查验收。验收采取听汇报、查阅档案资料和现场检查的方式进行。
第十二条 申请验收应提供以下材料:
(一)县(市、区)政府申请验收报告;
(二)县(市、区)级环保、财政部门项目自验报告;
(三)市级环保、财政部门复核意见;
(四)项目实施方案、设计方案和相关图纸;
(五)项目实施前后的有关监测数据;
(六)项目单项工程质量验收材料;
(七)财务决算及审计报告;
(八)资金筹集、使用、管理情况报告;
(九)反映资金和项目管理,以及项目成效、群众满意度等相关证明材料。第十三条 项目验收实施程序:
(一)听取项目单位情况汇报;
(二)查阅有关文档资料;
(三)检查有关财务档案,会计账簿;
(四)实地查看项目工程建设完成和运行情况;
(五)专家评议形成验收意见;
(六)省环保厅、财政厅出具书面验收意见。
第十四条 项目验收完成后,由省环保厅会同省财政厅将验收情况汇总上报环境保护部、财政部;下发验收通报,对于项目完成好的县(市、区)给予表扬,对存在问题的县(市、区)提出限期整改要求。
第四章 验收评价
第十五条 验收评价分为合格、不合格。省级验收组将根据项目验收的实际情况对该项目给予合格或不合格评价。
第十六条 验收被评为合格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按照省环保厅、省财政厅规定的时间做好验收准备并报送申请验收资料;
(二)规章制度健全,文档资料保存完整,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充分;
(三)严格执行项目的实施方案,没有擅自更改项目建设内容,完成或超额完成项目投资和建设任务,工程质量良好,工程管理制度健全,落实到位,工程完好率达到95%以上;
(四)村(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五)项目资金管理规范,资金及时拨付到位,无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或物资款现象。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评为不合格:
(一)未经省环保厅、财政厅批准擅自更改项目实施方案或设计方案,不能按照规定时间完成项目建设工作;
(二)工程质量不合格、影响正常运行及发挥效益的;
(三)未能达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预期治理目标的;
(四)有违反有关资金管理办法和财务会计制度行为的;
(五)截留、挤占和挪用项目资金或有其它违规行为的。
第五章 验收的奖惩
第十八条 省环保厅、财政厅每年对验收合格的项目进行评比,对成绩突出的项目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给予通报表扬,并作为下一该县(市、区)申报中央和省级农村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的重要依据。对于验收不合格的项目,要求限期整改并对项目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予以通报批评。对于擅自更改项目实施方案或设计方案建设和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的,追缴违规财政资金。并按有关规定,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各市环保局、财政局可参照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市级项目验收办法。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环保厅、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三篇: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附件2
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
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支持的农村环
境综合整治项目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是指为有效解决农村突出
环境问题、改善农村环境质量而开展的环境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综合性污染治理项目。
第三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管理和实施,坚持“中央引导、地方推动”,遵循“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公开透明、追踪问效”的管理原则。
第四条各地应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建立农民参与制度,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农民投工投劳。
第五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申报
和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环保、财政部门负责组织申报和监督管理。
第二章项目申报和审批
第六条环境保护部、财政部根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和预算安排原则及重点,联合发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申报通知,规定申报具体事宜。
第七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由县级人民政府申报,经市-1-
级环保和财政部门审核(已实行省直管县的除外,下同),由省级环保和财政部门审查汇总,联合报送环境保护部和财政部。申报材料主要包括资金申请报告、项目申报方案以及相关证明材料等。
项目申报方案内容包括:村庄基本情况,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治理方案(预期实现目标、拟采取的主要措施、进度安排、效益分析)、资金需求和筹措方案、项目实施后运行保障措施等。
第八条各地环保部门应结合当地特点,选取农村环保适用技术指导项目申报,保障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效果。
第九条省、市级环保和财政部门对县级人民政府申报的项目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审查:
(一)符合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重点。申报的项目应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申报通知所支持重点保持一致。
(二)符合规划要求。各地应在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范围内,统筹安排项目,逐年申请,分阶段实施。
(三)位于污染防治重点流域、区域。各地应根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支持的重点流域、区域范围,结合本地农村环保实际,针对各类问题区域分布特征,选取重点地区优先开展治理。
(四)项目实施条件成熟、资金筹措方案可行。申报的项目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污染现状、环境综合整治实际需要和投资可能,合理确定治理技术和规模,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杜绝重复投资和形象工程。
第十条环境保护部会同财政部对各地报送的项目组织审
查,确定支持项目清单。
第三章项目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行报备制度。省级财政下达资金预算后的20个工作日内,县级人民政府应组织完成项目实施方案的修改完善工作,经市级环保、财政部门审批后,报省级环保、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内容一经审查批准,原则上不得调整,不得降低治理目标要求、压缩投资规模等。如确需调整的须报省级环保和财政部门批准同意后方可执行。省级环保和财政部门要将有关调整情况随同项目执行情况报告环境保护部和财政部备案。
第四章考核验收和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省级环保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应加强项目的考核验收工作,考核验收办法应结合各地情况自行制定,报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备案。
第十四条省级环保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在项目结束后的2个月之内完成验收工作。项目验收合格后,县级人民政府应督促项目所在地的村镇,明确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的管理主体,制定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工程维修、养护、运行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项目充分发挥效益。
第十五条省级环保和财政部门应于每年2月底之前将上项目执行情况报告报环境保护部和财政部,项目执行情况报告的内容包括项目实施进展和成效、中央和地方资金到位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管理措施、考核验收情况等。
第十六条环境保护部会同财政部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抽查,在各地项目执行情况报告和抽查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考核。抽查和考核的重点主要包括:治理目标完成情况、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以及取得的实效等。
第十七条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公示制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管理办法、申报指南、考核验收办法,以及专项资金的安排情况、项目考核验收情况等应及时在各级环保和财政部门政府门户网站上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八条对于违反本办法及相关要求的,环境保护部和财政部将视情况采取通报批评、取消申报资格以及停止资金安排或追缴已拨付资金等措施予以处理,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十九条省级环保和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报环境保护部和财政部备案。
第二十条本办法自2009年5月1日实施。
第四篇: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
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支持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是指为有效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改善农村环境质量而开展的环境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综合性污染治理项目。
第三条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管理和实施,坚持“中央引导、地方推动”,遵循“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公开透明、追踪问效”的管理原则。
第四条 各地应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建立农民参与制度,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农民投工投劳。
第五条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申报和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环保、财政部门负责组织申报和监督管理。
第二章 项目申报和审批
第六条 环境保护部、财政部根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和预算安排原则及重点,联合发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申报通知,规定申报具体事宜。
第七条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由县级人民政府申报,经市级环保和财政部门审核(已实行省直管县的除外,下同),由省级环保和财政部门审查汇总,联合报送环境保护部和财政部。申报材料主要包括资金申请报告、项目申报方案以及相关证明材料等。
项目申报方案内容包括:村庄基本情况,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治理方案(预期实现目标、拟采取的主要措施、进度安排、效益分析)、资金需求和筹措方案、项目实施后运行保障措施等。
第八条 各地环保部门应结合当地特点,选取农村环保适用技术指导项目申报,保障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效果。
第九条 省、市级环保和财政部门对县级人民政府申报的项目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审查:
(一)符合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重点。申报的项目应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申报通知所支持重点保持一致。
(二)符合规划要求。各地应在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范围内,统筹安排项目,逐年申请,分阶段实施。
(三)位于污染防治重点流域、区域。各地应根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支持的重点流域、区域范围,结合本地农村环保实际,针对各类问题区域分布特征,选取重点地区优先开展治理。
(四)项目实施条件成熟、资金筹措方案可行。申报的项目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污染现状、环境综合整治实际需要和投资可能,合理确定治理技术和规模,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杜绝重复投资和形象工程。
第十条 环境保护部会同财政部对各地报送的项目组织审查,确定支持项目清单。
第三章 项目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行报备制度。省级财政下达资金预算后的20个工作日内,县级人民政府应组织完成项目实施方案的修改完善工作,经市级环保、财政部门审批后,报省级环保、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内容一经审查批准,原则上不得调整,不得降低治理目标要求、压缩投资规模等。如确需调整的,须报省级环保和财政部门批准同意后方可执行。省级环保和财政部门要将有关调整情况随同项目执行情况报告报环境保护部和财政部备案。
第四章 考核验收和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省级环保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应加强项目的考核验收工作,考核验收办法应结合各地情况自行制定,报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备案。
第十四条 省级环保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在项目结束后的2个月之内完成验收工作。项目验收合格后,县级人民政府应督促项目所在地的村镇,明确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的管理主体,制定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工程维修、养护、运行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项目充分发挥效益。
第十五条 省级环保和财政部门应于每年2月底之前将上项目执行情况报告报环境保护部和财政部,项目执行情况报告的内容包括项目实施进展和成效、中央和地方资金到位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管理措施、考核验收情况等。
第十六条 环境保护部会同财政部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抽查,在各地项目执行情况报告和抽查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考核。抽查和考核的重点主要包括:治理目标完成情况、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以及取得的实效等。
第十七条 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公示制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管理办法、申报指南、考核验收办法,以及专项资金的安排情况、项目考核验收情况等应及时在各级环保和财政部门政府门户网站上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八条 对于违反本办法及相关要求的,环境保护部和财政部将视情况采取通报批评、取消申报资格以及停止资金安排或追缴已拨付资金等措施予以处理,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十九条 省级环保和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报环境保护部和财政部备案。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09年5月1日起实施。
第五篇:昌吉州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昌吉州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
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中央、自治区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以下简称“农村环保项目”)管理,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村环保项目的管理和实施,坚持“中央引导、地方推动”的指导思想,遵循“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公开透明、追踪问效”的管理原则。
第三条 农村环保项目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建立农民参与制度,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农民投工投劳。
第四条 农村环保项目由县(市)人民政府负责申报和组织实施,昌吉州环保局、乌昌财政局负责组织申报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 农村环保项目包括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和农村生态示范建设项目。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是指为有效解决村庄突出环境问题、改善农村环境质量而开展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性污染治理项目,包括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历史遗留的农村工矿污染治理、农业面源和土壤污染防治等与村庄环境质量改善密切相关的项目。
农村生态示范建设项目是指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国家级生态村”称号的村镇(乡),为巩固和提高生态示范建设成效而开展的环境基础设施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项目。
第二章 项目申报程序
第六条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由县(市)人民政府申报,经昌吉州环保局和乌昌财政局审核,报自治区环保厅和财政厅。
第七条 申报材料主要包括:乡(镇)人民政府的资金申请报告,项目申报方案,按期完成治理任务承诺函,县(市)环保局和财政局的意见及县(市)人民政府的配套资金承诺函。
项目申报方案的内容包括:村庄基本情况,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治理方案(预期实现目标、拟采取的主要措施、进度安排、效益分析)、资金需求和筹措方案、项目实施后运行保障措施等。项目实施方案由自治区环境咨询中心统一编制。
第八条 昌吉州环保局和乌昌财政局对县(市)人民政府申报的项目按以下原则进行审核:
(一)是否符合专项资金支持项目,是否符合规划要求,申报的项目要符合农村环境保护综合整治规划。
(二)项目申报材料是否齐全,项目实施条件是否成熟,配套资金是否落实。
第九条 农村生态示范建设项目由昌吉州环保局和乌昌财政局按照本辖区上一生态示范建设达标情况,提出申请奖励资金的村镇(乡)名单。
第三章 项目组织实施
第十条 农村环保项目实行报备制度。中央财政下达项目预算后的10个工作日内,县级人民政府应组织完成项目实施方案的修改完善工作,经自治州环保局会同财政部门审批后,报自治区环保、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农村环保项目应结合当地的实际环境问题,选取适用的污染治理技术和措施,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杜绝重复投资和形象工程。
第十二条 农村环保项目实行跟踪管理。
(一)项目由镇(乡)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二)县(市)环保局负责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工程监督管理,项目实施要有工程监理,按照进度分阶段检查、验收,并要求乡镇建立台帐,县(市)财政局要依据项目实施进度分批拨付资金。
第十三条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内容一经审查批准,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调整,不得降低治理目标要求,压缩投资规模等。如确需调整的,要按照项目实施所在地的乡镇向当地县市环保局提出书面申请,经县市环保局批准,并向州环保局提出书面申请。在项目变更申请未批复前,项目内容按原批复执行。
第四章 项目考核验收和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 昌吉州环保局会同乌昌财政局对农村环境保护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审查。审查的主要内容为:治理目标完成情
况,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
第十五条
农村环保项目完成后,由项目所在乡镇政府向县(市)环保局提出验收申请,县(市)环保局、财政局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对项目具体实施工程进行初步审核,经审核确认后向昌吉州环境保护局提出验收申请,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县(市)环保局、财政局的初步意见;
(二)农村环保项目建设情况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实行农村环保专项资金项目报备和审批制度、公示制度、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招投标制度、县级财政报账制度、村务公开制度、项目管理办法运行保障制度、预期治理目标要求,群众满意度问卷调查。要有项目实施前、实施中、项目完成后的图片资料。要建立健全项目档案,做到三图三表一说明,即项目实施前现状图,项目实施布局图,项目完成后效果图;项目内容及投资计划表,项目实施进度安排表,项目实施进度情况表及项目实施情况说明。昌吉州环境保护局将根据提供的材料会同乌昌财政局赴现场进行预验收。经昌吉州环境保护局、乌昌财政局预验收合格后,向自治区环境保护厅提出正式验收申请。
第十六条
项目通过自治区环保厅和财政厅验收后,县(市)环保局、财政局应督促项目所在地的村镇(乡),明确农村环保设施的管理主体,制定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工程维修、养护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治理项目充分发挥效益。
第十七条
对于违反本办法及相关规定的县(市)乡镇,昌吉州环保局和乌昌财政局将视情况采取通报批评,取消其申报资
格,以及追缴已拨付资金等处罚措施予以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昌吉州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