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检查监督的规定
【发布单位】82101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5-04-26 【生效日期】1995-04-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四川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检查监督的规定
(1995年4月26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加强我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简称执法检查),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我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和省、市(州)人大专门委员会可以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执法检查。
省人大常委会地区工作委员会受省人大常委会的委托,可以组织地区人大工作委员会成员和部分省人大代表对法律法规在本地区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第三条 第三条 执法检查的内容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议、决定,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有关法规性的决议决定的贯彻执行情况。
第四条 第四条 执法检查的对象是我省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其它负有执法责任的单位。
执法检查应着重检查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的执法情况。
第五条 第五条 执法检查应重点围绕与本行政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的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来进行。
第六条 第六条 执法检查的方式可以是在本行政区域内全面进行检查,即上级人大常委会布置的执法检查,下级人大常委会普遍进行自查后,由执法检查的组织者进行抽查;也可以是执法检查的组织者直接对一些部门或地区进行抽查。
第七条 第七条 各级人大常委会和省、市(州)人大专门委员会每年都应开展执法检查,保证执法检查的质量,注重实效,并应于年初将当年要开展的执法检查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主任会议应对本级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要开展的执法检查进行统筹协调,和上级人大安排的执法检查相衔接,避免重复检查。
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变更或取消执法检查的,应当报主任会议或专门委员会决定。
第八条 第八条 执法检查前,应制定执法检查的具体计划,内容包括:
(一)执法检查的组织;
(二)执法检查的内容和对象;
(三)执法检查的时间和地点;
(四)执法检查的方式和范围;
(五)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
第九条 第九条 执法检查的具体计划一般应于执法检查前两个月通知被检查的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和有关的人大常委会或乡(镇)人大主席团。
第十条 第十条 执法检查应根据工作需要,本着精干、效能和便于工作的原则组织执法检查组。
执法检查组由组长一人,副组长和组员若干人组成。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成员由主任会议在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中确定,专门委员会执法检查组成员由专门委员会确定。执法检查组可吸收本级和上级人大代表、有关专家参加,必要时也可邀请执法机关负责人和下级人大常委会的负责人参加。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执法检查组成员在对某一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前应认真学习该法律法规,并注意收集有关执法工作的情况,研究执法中的问题,使执法检查推动法律法规的实施落到实处。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执法检查应注意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和群众,可以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抽样调查和实地考察、调阅有关档案、材料等多种形式,保证执法检查取得应有的效果。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要自觉接受人大的执法检查,认真作好自查,主要负责人应按检查组的要求汇报情况,对检查工作给予配合。
执法检查组向有关单位和部门调查了解情况时,有关单位和部门应提供真实情况、回答询问。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对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的违法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执法检查组举报。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向检查组反映情况的人进行打击报复。违者,当事人或知情人可向执法检查组或执法检查的组织者反映控告,执法检查组织者应责成有关机关予以查处。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执法检查组不直接处理具体问题,但可提出意见和建议,由常委会责成有关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执法检查应严格依法办事。对执法检查组成员的违纪违法行为,被检查者可向执法检查组织者或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反映。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执法检查结束后,应对检查工作进行总结,写出书面执法检查报告。报告应包括对执法工作现状的估价,执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改进执法工作的建议和意见等。报告应实事求是,客观反映情况,不回避矛盾。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常务委员会自行组织的执法检查报告经主任会议审议后,由主任会议提请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由执法检查组组长向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作报告。
专门委员会执法检查的报告由专门委员会审议后,报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由检查组组长向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作报告。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执法检查报告,在分组会议和全体会议审议时,有关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的主要负责人应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专门委员会审议执法检查报告时,可要求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的主要负责人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常务委员会对执行检查报告审议后,可以提出审议意见或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对法律法规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可以依法提出询问或质询案,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决定受询问或质询机关向常务委员会或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答复。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执法检查中发现的典型违法案件,经主任会议研究决定,交由有关专门委员会或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进行调查,也可直接交有关机关办理。有关专门委员会或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将调查结果书面报告主任会议,由主任会议决定交由有关机关限期处理。有关机关应在三个月内将办理情况书面报告主任会议。必要时,主任会议可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人大常委会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重大违法问题,可以依法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执法检查中发现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制发的规范性文件违法的,人大常委会可责成其自行纠正或依法予以撤销。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常务委员会或专门委员会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常务委员会作出的相应的决议决定、主任会议的审议意见,办事机构应及时以书面形式转有关机关办理。有关机关必须认真办理,并在三个月内将办理情况和整改措施书面报告常务委员会或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必要时,主任会议可提请常务委员会进行审议。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拒不接受检查、不提供真实情况或对常务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决议决定及主任会议和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拒不办理或有意拖延的,常务委员会可对该机关的负责人进行通报批评,责令限期纠正,或建议有关机关给以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对其主要负责人可予以撤职或依法罢免。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常务委员会可就执法检查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执法检查的情况和法律法规实施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新闻单位应对执法检查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对一些典型的违法事件予以公布,并追踪报道。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人大常委会对司法机关办理案件实施监督的规定
【发布单位】82001
【发布文号】自治区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9号 【发布日期】2001-03-24 【生效日期】2000-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人大常委会
对司法机关办理案件实施监督的规定
(1999年11月28日自治区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01年3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司法机关办理案件实施
监督的规定〉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人大常委会)对本级司法机关办理案件的监督,促进公正司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结合本自治区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司法机关是指自治区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
第三条 第三条 自治区各级人大常委会对司法机关已经办结生效的刑事、民事、经济、行政等案件以及虽未办结但程序严重违法案件的监督,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 第四条 人大常委会实施案件监督,应当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不代行审判权、检察权,不直接办案。
第五条 第五条 自治区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本级司法机关办理的案件依法进行监督。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地区工作委员会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地区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的规定,协助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对本地区司法机关办理的案件实施监督。
第六条 第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司法机关办理的案件向人大常委会提出申诉、控告的,由本级人大常委会的信访工作机构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 信访条例》统一受理。符合本规定第九条规定的案件,由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内务司法工作的专门委员会或者人大常委会授权负责内务司法工作的机构(以下简称案件监督工作机构)办理。
第七条 第七条 案件监督工作机构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诉和控告,根据具体情况,可按以下方式处理:
(一)交由检察机关依法实施监督,并限期报告结果;
(二)交由有关司法机关依法复查,并限期报告结果;
(三)就案件涉及的问题进行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四)提出处理建议、意见,提请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
对监督工作机构依照前款规定采取的方式,有关司法机关应当予以配合,并提供必要的材料。
第八条 第八条 对案件监督工作机构交办并要求报告结果的案件,司法机关应当在九十日内报告,但法律对办案期限另有规定的,在法定期限内报告。逾期不能报告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九条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并经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提出,司法机关未依法及时纠正的,列为人大常委会实施监督的案件:
(一)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定性处理明显不当的;
(二)违反法定程序,严重影响公正判决的;
(三)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玩忽职守,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在本行政区域内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
第十条 第十条 依照本规定参与案件监督工作的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保守秘密,不得以权谋私,徇私舞弊;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对案件监督工作机构提请讨论或者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依法提出质询的案件,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可以按以下方式处理:
(一)听取案件办理情况的汇报,提出建议和意见;
(二)将有关案件的质询案交由受质询机关答复;
(三)对案情重大或者违法情节特别严重的,提出议案交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对案件监督工作机构或者主任会议提出的有关案件监督的议案、报告,人大常委会会议可以按以下方式处理:
(一)听取和审议案件办理情况的报告;
(二)决定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
(三)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组织的专门调查,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和专业人员参加;可以调阅案卷和证据材料;可以询问有关人员。有关机关、单位、团体和个人应当提供情况及有关材料。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有以下行为:
(一)不执行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决定;
(二)隐瞒事实真相,提供虚假材料和作虚假报告,以及隐匿、销毁、篡改有关材料和证据;
(三)干扰、阻碍案件监督工作或者袒护包庇违法人员;
(四)打击报复申诉、控告、检举人员或者其他有关人员。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违反第十四条规定的,由有关机关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关机关应当将处理结果报人大常委会备案。同级人大常委会可以依法免去或者撤销由其任命或者决定任命的人员的职务,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人员,人大常委会可依法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罢免案。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在办理案件中,有徇私舞弊、贪赃枉法、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行为的,由其所在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关机关应将处理结果报人大常委会备案。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人大常委会监督司法机关办理案件工作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人大常委会关于案件监督的决议、决定被认为不适当的,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上一级人大常委会予以撤销。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违反第十条规定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厦门市各级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监督规定
【发布单位】81304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6-05-31 【生效日期】1996-08-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厦门市各级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监督规定
(1996年5月31日福建省厦门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1996
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保证宪法、法律和法规在本市的贯彻实施,规范执法检查监督工作,遵循《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市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各级人大常委会、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行使执法检查监督权。
区人大常委会各工作委员会协助其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开展执法检查监督工作。
第三条 第三条 执法检查范围:
(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议、决定;
(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三)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
(四)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
第四条 第四条 执法检查是检查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和相关部门的执法工作,督促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和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厦门海事法院及时解决法律、法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执法检查组不直接处理问题。
第五条 第五条 执法检查应有计划地进行。
执法检查计划应包括检查的内容、检查的组织、检查的时间和地点、检查的方式和要求。
第六条 第六条 各级人大常委会的执法检查计划,由本级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室)在每年代表大会会议后2个月内拟定,报送主任会议批准,并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执法检查计划,由各专门委员会在每年代表大会会议后2个月内制定,经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协调后,报主任会议备案。
各级人大常委会及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执法检查计划,由本级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室)通知本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厦门海事法院和下级人大常委会或镇人大。
临时需要增加执法检查项目,由主任会议确定,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第七条 第七条 各级人大常委会应积极主动配合上级人大常委会及专门委员会的执法检查活动。
第八条 第八条 执法检查应成立执法检查组。
各级人大常委会的执法检查组成员由主任会议从常委会组成人员中确定。
专门委员会的执法检查组成员由该专门委员会成员组成。
执法检查组可以邀请各级人大代表及有关专家参加工作。
第九条 第九条 执法检查组可以采用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查询、查档、抽样调查、调阅卷宗资料及其他必要的检查方式,了解和掌握法律、法规实施的真实情况。
执法检查组成员履行执法检查职权时应出示检查证件。
第十条 第十条 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和相关部门有义务配合执法检查工作,根据执法检查组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
任何部门和公民都应为执法检查组的工作提供真实情况和资料以及其他必要的帮助。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执法检查必须写出执法检查报告。
执法检查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一)对所检查法律、法规实施状况的评价;
(二)法律、法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对改进执法工作和追究责任的建议;
(四)对法律、法规本身需要修改、补充、解释的建议;
(五)检查组认为必须报告的其他事项。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各级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的执法检查报告,由同级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提请常委会决定列入会议议程。
市人大专门委员会执法检查组的执法检查报告,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委会列入会议议程。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的执法检查报告,由执法检查组组长向常委会全体会议汇报,并由常委会全体会议审议。
未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的专门委员会的执法检查报告,可由专门委员会审议。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常委会或专门委员会全体会议听取汇报和审议执法检查报告时,该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应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各级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由常委会办公厅(室)以书面形式交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和相关部门。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和相关部门应按要求在6个月内将改进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效果向常委会作出书面汇报。必要时,主任会议提请常委会决定列入会议议程,进行审议。
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审议的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由专门委员会以书面形式交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和相关部门。法律、法规实施主管机关和相关部门应按要求在6个月内,以书面形式向专门委员会汇报改进执法工作的措施和效果。专门委员会如对汇报不满意,可以向常委会提出议案,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
常委会审议时可以作出相应决议或发出监督意见书。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重大典型违法案件,主任会议可以交由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办事机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应向主任会议汇报。主任会议可根据情况,要求有关机关限期处理,有关机关应及时报告处理结果。必要时,主任会议可提请常委会决定列入会议议程,进行审议。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特别重大的典型违法案件,常委会可依法组织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常委会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
常委会不直接处理具体案件,具体案件由法律实施主管机关或相关部门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办理。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承担责任:
(一)干扰、阻碍执法检查正常进行的;
(二)弄虚作假,不如实反映情况的;
(三)对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提出的改进措施,在规定期限内不办理或不汇报说明的;
(四)对如实反映情况者实行打击报复的;
(五)其他违反本规定的。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对有前条所列行为之一的,由各级人大常委会按下列方式处理:
(一)给予通报批评;
(二)责成其向人大常委会作出书面检查;
(三)责成人民政府或其工作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厦门海事法院给予行政处分;
(四)由人大常委会任命的,依法撤销职务;
(五)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依法提出罢免案;
(六)涉嫌犯罪的,由司法机关查处。
前款所列各项可以并处。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新闻媒介应对各级人大执法检查活动及时进行宣传和报道。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可就执法检查举行新闻发布会,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重大典型违法事件及其处理结果可以公之于众。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1996年8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有以下几种监督方式: ①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
②审查和批准,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
③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④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和审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之间认为对方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送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经审查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而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不予修改或者废止的,可以提出要求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予以修改、废止的议案,或者提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法律解释的议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第五篇:监督检查法律摘录
逃避检疫监督检查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七十六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屠宰、经营、运输动物或者生产、经营、加工、贮藏、运输动物产品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采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和动物、动物产品,并处同类检疫合格动物、动物产品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其中依法应当检疫而未检疫的,依照本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二十五条禁止屠宰、经营、运输下列动物和生产、经营、加工、贮藏、运输下列动物产品:
(三)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七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屠宰、经营、运输的动物未附有检疫证明,经营和运输的动物产品未附有检疫证明、检疫标志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处同类检疫合格动物、动物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罚款;对货主以外的承运人处运输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兽药经营企业监督检查
一、《兽药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兽药:
(一)以非兽药冒充兽药或者以他种兽药冒充此种兽药的;
(二)兽药所含成分的种类、名称与兽药国家标准不符合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假兽药处理:
(一)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
(二)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经审查批准而未经审查批准即生产、进口的,或者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经抽查检验、审查核对而未经抽查检验、审查核对即销售、进口的;
(三)变质的;
(四)被污染的;
(五)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
二、《兽药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劣兽药:
(一)成分含量不符合兽药国家标准或者不标明有效成分的;
(二)不标明或者更改有效期或者超过有效期的;
(三)不标明或者更改产品批号的;
(四)其他不符合兽药国家标准,但不属于假兽药的。
三、《兽药管理条例》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无兽药生产许可证、兽药经营许可证生产、经营兽药的,或者虽有兽药生产许可证、兽药经营许可证,生产、经营
假、劣兽药的,或者兽药经营企业经营人用药品的,责令其停止生产、经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的原料、辅料、包装材料及生产、经营的兽药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生产、经营的兽药(包括已出售的和未出售的兽药,下同)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货值金额无法查证核实的,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无兽药生产许可证生产兽药,情节严重的,没收其生产设备;生产、经营假、劣兽药,情节严重的,吊销兽药生产许可证、兽药经营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生产、经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终身不得从事兽药的生产、经营活动。
四、《兽药管理条例》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按照国家有关兽药安全使用规定使用兽药的、未建立用药记录或者记录不完整真实的,或者使用禁止使用的药品和其他化合物的,或者将人用药品用于动物的,责令其立即改正,并对饲喂了违禁药物及其他化合物的动物及其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违法单位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五、《兽药管理条例》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销售尚在用药期、休药期内的动物及其产品用于食品消费的,或者销售含有违禁药物和兽药残留超标的动物产品用于食品消费的,责令其对含有违禁药物和兽药残留超标的动物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没收违法所得,并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八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停止诊疗活动,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三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三万元的,并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八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经兽医执业注册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停止动物诊疗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八十三条
违反本法规定,从事动物疫病研究与诊疗和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违法行为单位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对违法行为个人可以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不履行动物疫情报告义务的;
(二)不如实提供与动物防疫活动有关资料的;
(三)拒绝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进行监督检查的;
(四)拒绝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动物疫病监测、检测的。
饲料加工企业监督检查
一、《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
已经取得生产许可证,但不再具备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条件而继续生产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责令停止生产、限期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由发证机关吊销生产许可证。
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
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不依照本条例规定实行采购、生产、销售记录制度或者产品留样观察制度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的产品和用于违法生产饲料的饲料原料、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以及用于违法生产饲料添加剂的原料,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并可以由发证机关吊销、撤销相关许可证明文件。
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销售的饲料、饲料添加剂未附具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或者包装、标签不符合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饲料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销售的产品,可以处违法销售的产品货值金额30%以下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