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我国广电集团化现存的问题以及节目整改建议
浅析我国广电集团化现存的问题以及节目整改建议
【内容摘要】在各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集团迫切需要采取新的措施,加快做强做大的步伐。而广播影视要研究和探索新时期广播影视宣传的特点和规律,开拓报道领域,提高节目质量,丰富节目形式,努力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具有较强吸引力、感染力和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广播影视节目,从而增强在全球传媒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关键词】广电集团化 政策 创新 资源配置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简称广电,集团化是指一个企业由于业务发展,市场扩张或竞争的需要,通过新建、资产兼并、股权运作或相关协议等方式,由单一经营方式向多种经营方式转化的过程。广电集团化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由于市场的需求,多家电台、电视台、广告公司等媒体机构结合在一起并由一个确定的单元进行控制的过程。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世界传媒呈现出跨媒体、跨行业、跨国界垄断的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传媒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丰富的经营经验和高新科技的大量投入,对全球进行渗透,“挤压”本土文化的生存空间。所以,大力发展广播影视产业是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的客观要求,随着传媒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以集团化的建构为主流形式的传媒之间的合作、联合将成为我国媒介产业未来生存发展的基本模式。
1999年,我国第一家广播电视集团——无锡广播电视集团成立;同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信息产业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82号)第一次明确要求组建包括电台、电视台在内的省级广播电视集团。2000年,我国第一家省级广播电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集团成立。2001年中办、国办《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1]17号)对组建广电集团的指导思想、原则、体制、融资等作了全面规定,第一次明确要求积极推进集团化建设,实行跨媒体、跨地区经营,把集团做大做强,这在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同年12月8日,我国最大的传媒集团——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成立。随后,上海、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天津、杭州等地方广播影视集团(总台)相继挂牌成立,四川、重庆、福建、南京、长沙等地广播影视集团组建方案已获国家广电总局批准。
但是现在我国广电化的进程仍然出现很多阻碍,比如政策的问题、财政的问题、产权的问题、节目转播的问题等等,下面就以这些问题逐一的分析其与广电集团化之间的关系。(1)关于政策的问题。即认为广播电视如按照现代企业运作,将无法享受优惠政策。当前广播电视事业单位享受的财税优惠主要有两项:一是按照1994年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继续对宣传文化单位实行财税优惠政策的规定》,实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对省级以上电台、电视台及其传输转发系统适用零税率;二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广播电视事业单位征收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的广告收入和有线电视收视维护费
(2)
(3)
(4)收入在2002年底前暂不作为应纳税收入。实际上,财税优惠政策与运行机制没有直接的关系。2003年对广播电视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取消,将对广电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因为我国电台、电视台、发射台、转播台、卫星地球站等都是事业单位,没有实行成本核算,对地方转播中央台和省台节目的经费没有纳入中央台和省台的成本支出,这样一方面中央台、省台将交纳大量的所得税,另一方面发射台、转播台、地球站又需要财政拨款维持运转,广电系统内部没有形成合理的经济关系,不利于广播电视的健康发展。因此,广电系统必须加快企业化转制,实行成本核算,建立合理的各环节经济核算机制。关于财政的问题。即认为广播电视如按照现代企业运作,财政拨款将没有保证。据有关部门统计,2000年全国广电系统总收入为431亿元,国家拨款61亿元,仅占总收入的14%,其余大部分收入来自广告、有线电视收视费等。我国广播电视确实存在创收不平衡的情形:电视好于广播、东部好于中西部、城市好于农村、节目制作播出好于传输发射。广大西部地区广播电视、全国7万多座发射台和转播台、对外和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等还需要财政拨款。我国应当借鉴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于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公共广播电视问题,财政应当予以保障,不能因为采用了现代企业运行机制财政上就不再给予保证。关于转播的问题。即认为广播电视如按照现代企业运作,地方转播中央节目将无法保障。这是我国广播电视集团化改革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组建的广电集团,缺少了行政手段保证节目转播,经济手段将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中央、省(区、市)、地市、县广播电视机构不仅明确业务关系,而且明确经济关系,在运用行政手段的同时,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来扩大中央和省级节目的传输覆盖,保证政令畅通。当前应当下决心理顺地方转播节目的经济关系,否则很难保证中央和省级节目的完整转播。实际上,中央每年对地方转播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的投资,形成的是地方发射台的资产,如按企业运作,则可形成资本金,可通过股份、合同等经济手段对地方发射台转播中央节目进行管理。关于产权的问题。企业产权制度的问题,包括所谓产权清晰问题,产权的结构,产权的组织方式等等,应该有一整套的产权安排。广电集团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是独立经营的法人实体。换言之,主管单位的广电局和广电集团应该是两个独立的实体,以便政企分开,然而,有些组建后的集团的管理层却是职位重叠的。我国广播电视集团属于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尽管《民法通则》规定法人依法独立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和责任,但实际上事业单位没有完整的法人财产权,很难独立行使权利、承担义务和责任,不可能自主经营。我国《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没有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法人财产权;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也没有规定广电集团的
(5)
(6)
(7)法人财产权,广播电台、电视台、广电集团的设立、撤消、合并、重组及业务变化等事宜的决定权由主办单位或主管部门行使,即使广播电台、电视台、广电集团出现亏损甚至资不抵债,也不可能因破产而停办,因为主办单位或主管部门会依靠行政手段想方设法谋求财力支持。我国无线、有线电视台合并,地市县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职能转变,都是依靠行政手段完成的。我国广播电视集团化改革路还很长,应当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步伐,明晰的产权制度是建立现代传媒企业的基础,也是做大做强我国广播电视集团的产权保证。
关于资源配置的问题。电视媒体内部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以频道、栏目为基本单位,将电视资源按频道划分,再划到栏目,形成以栏目为基础,频道资源为主体的设备、人力、内容和制作资源的配置结构,造成对有限电视资源的分割,形成若干“小而全”的经济生产单位,加之栏目设置品类繁多,面面俱到,加剧了资源配置的分散性和小型化,只有把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才能以弱胜强,以小搏大。对于内部资源整合,要进行整体推进,只有“化学反应”才能进行跨越式发展,才能够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广电集团要根据做强做大的发展目标,适应业务和发展的需要,分阶段实行集团内部人力、资产、业务、频道、节目、物业等资源的优化组合、合理配置,逐步实现整体规模运营。
关于运行方式的问题。由于功能定位和资源使用方式的单一,整体运行仍停留在传统的自制自播、自给自足的阶段,耗费大量资源,做了大量节目,但真正有社会影响的少,有较好经济回报的更少。电视媒体陷入自制自播,导致无法收回成本,最终只能粗制滥造应付自播的恶性循环中。
关于经营管理的问题。管理方式原始、粗放。相当部分电视台内部没有现代管理必须的科学的专业分工;普遍没有真正意义上成本核算,电视资源的使用还处于主观、随意状态;产品质量检评仍沿用经验标准和相对标准,没有系统、科学的质量评鉴体系,缺乏客观的、理性的、量化的元素,内部竞争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当管理机制无法有效地整合电视资源,资源就缺乏了开发利用和保值增殖的活力。集团规模扩大,管理机构更为庞大,“管理链”会延长。因此,要在发展大型传媒集团同时重视管理思路、管理方法的变革。集团化不是简单地把广播和电视、无线与有线等捏合在一起,而是以强势媒体为龙头、以母子公司为体制、以产权和业务关系为纽带、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方式来统一经营、统一目标管理,达到各种资源的最佳配置,增强核心竞争力。
以上就是我国广电集团化进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由于有发展才有问题,所以我们国家目前已成立的广电集团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规模,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与西方大型传媒集团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各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集团迫切需要采取新的措施,加快做强做大的步伐。而广播
影视要研究和探索新时期广播影视宣传的特点和规律,开拓报道领域,提高节目质量,丰富节目形式,努力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具有较强吸引力、感染力和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广播影视节目,从而增强在全球传媒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我们需要从以下环节加以完善。
第一,把握受众需求,实施精品战略。研究受众的收视习惯、收视心理、收视特点,增强广播影视节目的生动性、贴近性。充分发挥广播影视的优势和特色,增强新闻节目的信息量、时效性和现场感,增强文艺节目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增强专题节目的针对性、服务性和教育性。强化精品意识,精心选题、创作、拍摄、制作,着力打造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高度统一的作品。创办名牌节目、名牌栏目、名牌频道和名牌频率。
第二,加强节目评估。建立科学的节目评估机制、节目反馈机制、节目监督机制和节目奖惩机制,从机制上引导节目的发展方向,提高节目质量。做好各类广播影视节目的评奖工作,积极开展有益的节目评论,促进优秀节目的发展和繁荣。
第三,创新节目形式,优化节目布局。提倡理论创新、思维创新,不断丰富和创新广播影视节目的表现形式,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让广播和荧屏百花齐放,五彩纷呈。积极借鉴外国广播影视节目的新经验,紧跟节目制作的世界先进水平。深化以新闻改革为龙头的节目全面改革,优化节目布局,调整节目结构,改进节目编排,推进节目资源重组,大力开发频率频道资源,积极推进频率频道专业化、多样化、个性化。
总而言之,广播影视集团化本身没有现成的、普遍适用的模式和经验可以借鉴,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集团化改革的深入推进,还会出现很多新的现象、新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立足实践,不断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整合传媒》陆小华著,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南方电视学刊》2009年第六辑,《中国广电集团化十年战略转型的若干思考》(朱剑飞教授)
第二篇:烧结厂现存问题及整改建议
烧结厂现存问题及整改建议
一、成本控制:
1、杂料的回收利用:除尘灰、现场散落料、钢渣粉、炼钢产生的污泥等,在不影响高炉冶炼的前提下均可作为烧结原料,这些原料的应用可以大幅度降低烧结矿的成本。
2、提高产质量:降低返矿率提高成品率,从而降低烧结矿的成本。
3、提高设备运转率:(1)环冷机下料溜槽频繁堵料,建议改成直通溜槽。(2)台车轮掉的问题,建议:A.止推盖螺丝加粗、加定位销。B.加油孔没起作用,无法正常加油,把加油孔钻通。C.检查向心轴承与轴的配合间隙,间隙大时也会造成磨损严重,损坏轴承,台车轮掉。D.拒绝使用非标轴承,一旦使用非标轴承我们就会受轴承生产厂家的制约,成本会升高。建议使用质量好的国标轴承,在两三块台车上做一下运转试验。(我去的时候,听烧结厂说厂家建议使用非标轴承)
4、控制备品备件消耗:(1).现场换下的皮带只划伤了5米,而整条更换,这很可惜,建议以后不要这样更换,只换一段。已经换下的皮带可以在地面胶结,做备用皮带。以后更换皮带必须经厂长同意。(2)其他备品备件的消耗,根据现场设备运转情况,制定消耗指标。
二、除尘器运转问题:现在机头除尘无法正常运转,这会造成对风机叶轮的磨损,风机运转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从现场生产情况看,台车篦条经过烧损,间隙已经达到10mm,而铺底料的粒度为7-10mm,部分铺底料可以直接漏入大烟道内,失去了铺底料的除尘作用,造成部分含碳高的混合料漏入大烟道,在抽风作用下进入除尘器,由于有时操作不当,除尘器内温度过高,造成含碳物料在除尘器内二次燃烧,已经造成了除尘器的严重损坏。建议如下:(1)将铺底料粒度提高至10-20mm,筛板更换即可。(2)更换篦条,使其间隙在5mm左右也可,但这样不利于风的利用。(3)在铺底料没有得到改善之前,加强配碳控制、水分控制,减少生产波动,有效控制废气温度。(4)除尘防灰时间间隔缩短,每两小时放灰一次,灰在除尘器中停留时间短也可以降低燃烧的可能。(5)检查台车滑道打油,是否有大量的锂基脂被抽入烟道,如果有大量锂基脂被抽入烟道也会造成除尘器内灰尘二次燃烧。处理方法:A.调整台车游板和滑道的间隙,尽量减少油被抽走,同时也减少了台车漏风。B.在润滑程度允许的情况下,提高加油频度,减少加油量,如:过去每隔30分钟加油10分钟,可以改成每隔20分钟加油6分钟。也就是说勤加少加,润滑效果好还会减少油的损失。
三、生产操作问题:提高责任心,强化操作过程的检查。
1、我发现岗位工不在机旁,一混加水量太小,没有起到一混混匀润湿的作用,二混加水再大也只是表面水,影响造球效果,对提高产质量不利。
2、烧结机旁没看见看火工,料面布的坑洼不平,表面点火效果很差。
3、环冷机无人报告布料厚度,怎么判断冷却效果呢?红矿过多也就很难发现,就无法谈采取措施了,建议每小时报一次环冷机布料厚度。
4、配料室没去参观,跑盘验证下料精度的问题就不敢妄言了,但我提议每小时跑盘验证一次。
以上是我个人的意见建议,由于时间短,观察了解不够仔细,如有错误、纰漏请批评指正,谢谢!
2011-12-3
第三篇: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存问题及建议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存问题及建议
摘要:本文第一部分结合我国的实际列举了保险资金运用的现存问题,第二部分从吸收、培养人才的角度给出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资产负债匹配;金融创新;人才培养
一、保险资金运用现存问题
(一)收益率较低,投资结构有待优化
我国保险业资金运用的主要渠道为债券投资和银行存款,虽然债券投资所占比例大于银行存款占比,但8年来银行存款的比重平均在29.81%。较高的银行存款占比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安全性,但也影响了收益性。资金运营结构还可以向调低银行存款占比、调高债券占比方向优化。
(二)保险投资行为短期化,期限匹配问题较为严重
从我国目前保险资金运用状况来看,由于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不论其资金来源如何、期限长短与否,基本都用于短期投资。这种资金来源和运用的不匹配,严重地影响了保险资金的良性循环和资金使用效果,同时带来了较大的利率风险。
(三)面临改革,缺乏人才,无法把握机遇
随着保险资金运用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化,在资金运营过程中基本上已经不存在早期诸如投资渠道狭窄、投资手段有限等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是缺乏与新环境、新背景相适应的投资人才、风险管理人才。
这无疑对保险业是巨大的机遇同时也是艰巨的挑战。想要抓住机遇,提高投资收益率;完成挑战,较低资金运营风险,就必须吸收、培养大量相关人才。
二、相关建议
(一)完善保险资金的资产负债匹配机制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我国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存在险投资行为短期化,期限匹配问题较为严重的问题。
寿险业资金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在进行相应的寿险资金运用的过程中,应当拓宽渠道、放开眼界。将资金更多地从短期的银行存款和短期债券的短期投资方式,向以债权形式投资交通、通讯、资源等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与保险业务相关的医疗机构和养老实体等长期投资上来。这样一方面能够优化保险业的资金配置体系,使资金配置更加顺畅合理,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率。
(二)充分利用金融工具,合理进行金融创新
保险公司应当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和人才储备,从而能够用好新型的金融工具、并且结合自身情况与相关金融企业合作进行金融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合理分散规避风险、稳妥的提高收益率的作用。
(三)不断完善保险人才的培养机制
在2014年发布的“新国十条”中提到:允许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设立夹层基金、并购基金、不动产基金等私募基金。稳步推进保险公司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探索保险机构投资、发起资产证券化产品。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现存问题,归根结底是缺乏相关人才的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投资组合、保证收益的稳定性和较高的收益率、优化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无一例外的都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因此政策建议部分的第三点主要基于人才培养的角度展开。
1.鼓励促进保险业与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保险公司应重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设法增加保险专业的吸引力,为自己吸收、培养、留住人才。
一方面,保险企业可以设立金额较高的奖学金(至少超过在校期间学费),用于奖励保险专业优秀的学生,并与学生签订就业合同或协议规定受奖励的学生毕业后必须到该企业工作一定的时间。一方面可以提高保险专业的吸引力,从而吸引更多高水平的学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保险专业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留住人才的作用。
另一方面,保险企业内部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从业人员可以通过担任保险专业校外导师的身份,给予保险专业学生实际操作、社会实践方面的指导。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更能使培养出的学生更贴近保险公司的实际要求。缩短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间,提高学生与岗位的契合度,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
2.注重社会宣传、规范展业行为、扭转保险形象
保险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与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保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突出体现在保险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然而由于我国保险业在发展初期招收了大量低素质、执业不规范的人员,他们在展业过程中为了完成业务对客户进行隐瞒甚至欺骗,对保险业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使得整个保险业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很差,保险从业人员社会地位低下。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保险行业吸收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
因此,要想扭转这种企业应加大社会宣传,改变、提升保险业的社会形象,使民众走出对保险业的误解。另外同样重要的是规范保险从业人员的展业行为,务必将保险合同存在的风险向客户事先解释清楚,力争纠正部分民众对保险就是“骗人、坑人”的错误观念。
只有改变了社会民众对保险的偏见误解,提高了保险业的社会地位,才会有更多的学生选择保险专业、才会有更多的人投身保险事业、才会有更多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涌现出来。只有这样,保险公司才能提高资金运营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才能在我国保险资金运营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抓住机遇、完成挑战。
参考文献:
[1]郭金龙,胡宏兵.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J].保险研究,2009(09):16-27.[2]段善雨.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及其风险管理[J].经济经纬,2008(04): 143-146.[3]胡宏兵,郭金龙.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问题研究――基于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视角[J].宏观经济研究,2009(11): 51-58.作者简介:
段鹏志(1991.07-),男,汉族,河北省石家庄,硕士在读,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
第四篇:我国物业管理现存的问题
浅析我国物业管理发展中现存问题及对策
摘要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商品化的发展,物业管理行业进入了一个迅速蓬勃发展的时期。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居民的生活、工作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扩大就业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物业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近年来,有关物业管理的投诉案件大幅度上涨,已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本文剖析物业管理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促进物业管理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们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物业管理 措施 对策 发展
目 录
一、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3
二、目前我国物业管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
(一)物业管理架构不完善.................................................3
(二)配套设施运作不理想.................................................4
(三)维修保养不得力.....................................................4
(四)物业管理经费难以为继...............................................4
(五)物业管理法制不健全.................................................4
(六)物业管理公司与社会相关方面关系不顺.................................4
(七)物业管理不到位.....................................................5
三、解决对策...............................................................5
(一)国家尽快颁布针对物业管理的专业性法律...............................5
(二)加强物业公司的资质管理.............................................5
(三)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对物业管理工作的认识水平...................5
(四)建立专项维修基金管理委员会.........................................5
(五)设置机构,规范管理.................................................6
(六)加大组织领导力度理顺管理体制.......................................6
(七)处理好物业公司与其他方面的关系.....................................6
(八)强化管理、树立品牌,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物业行业健康发展.............6 结 论......................................................................6 参考文献...................................................................7
浅析我国物业管理发展中现存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
中国的物业管理市场已经日渐成熟,表现在,物业管理法规更加完善,政府监管物管行业也日趋规范;经过不断的行业重组,物业管理企业实力增强,市场化行为更加理性规范;专业技术重组使得物业管理的专业技术服务基本实现专业化、社会化;业主维权行为趋于理性;业主委员会的运行逐步规范并开始纳入政府监管范围。物业管理发展到现在又似乎进入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市场化正日渐成熟,另一方面物业管理发展方向却又十分迷茫。这种矛盾和不平衡预示着物业管理行业变盘即将到来。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通过的《物权法》,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物权法》是调整财产支配管理的法律,是对财产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最基本准则,是中国制定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法制目标,《物权法》的颁布将解决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内一系列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将对中国物业管理行业未来的发展起到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1世纪,是中国物业管理行业进入发展、完善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将会出现一个竞争激烈、管理完善、服务理念提升的时期。对物业管理行业来说,质量理念和品牌理念的角逐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格局的形成、高新技术的应用、消费观念的更新,要求物业管理企业从服务观念到服务方式,从经营理念到市场定位,都要作出相应的变革,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二、目前我国物业管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开发,物业管理已形成规模,其效益也越来越明。在经济效益对地方政府而言,主要体现为:减少了大量的财政补贴,对住宅区,开发企业而言,能提高物业市场竞争力,使开发企业的房产畅销,加速资金周转。同时,完善的物业管理能为开发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的房地产交易商和消费者。在环境效益上,住宅区内的环境和布局、治安等与整个建设风貌融为一体,提高了房地产业的综合效益。但是,目前在物业管理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物业管理架构不完善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架构不完善,体制需进一步理顺和重新构建。其中,政府、管委会、物业管理公司责、权、利关系需要进一步明确。例如,成都市近年来已竣工的住宅小区中,房屋及物业管理有三种基本形式: 1.是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管理的; 2.是房地产开发商以企业管理的; 3.是产权单位自管的;
这三种物业管理模式大约各占1/3。而其中不少物业管理往往是局部的或单一的,一些物业管理单位企业忽视自身建设,物业管理看成只是收费服务和简单生产活动,对企业发展和专业管理水平提高,一无规划,二无措施,没有明确管理目标责任制,企业既无压力也无动力,管理不计成本,年终无核算,对该建立哪些规章制度和管理标准,心中无数,照搬照抄了别人的规章制度,使这些规章制度流于形式。
(二)配套设施运作不理想
目前,小区的投资建设与物业管理脱节,没有从物业的生产、流通与消费的全过程来通盘设计和全方位运作,配套设施运作不理想,物业管理滞后于住房消费使用。其公用设施本来已很少,商店、学校、银行、娱乐设施等本来不足,而这些商业性网点还因种种原因 “名存实亡”。
(三)维修保养不得力
小区或写字楼一旦发生故障性事件而向物业管理公司反映(诸如电梯损坏、水管泄漏、电闸破坏、防盗门失灵、墙灰剥落等),往往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原因是物业管理公司在这些方面无能为力。他们一不具备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二无配备必要的维修队及设施,一旦接获维修投诉,只能向其他相关单位报告或申请维修,这显然不符合专业物业管理规范。
(四)物业管理经费难以为继
物业管理和建设一样,也需要资金的投入,在物业管理中,应该贯彻 “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形成物业管理资金的源泉。但是,传统的福利住房消费观还有相当的惯性,不少住户往往把物业管理理解为无偿服务或低偿服务。这有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住宅消费原则,也是影响物业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一大症结所在。
(五)物业管理法制不健全
全国性小区物业管理方面的法规很不健全,诸如物业管理体制、物业管理经费、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的资质审查、住宅小区的物业验收交接等关于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中的重大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明确规定。为此造成了物业管理很难纳入依法管理的法制轨道,实行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等缺乏法制的根本保障。
(六)物业管理公司与社会相关方面关系不顺
物业管理公司在其经营管理服务过程中与街道、居委会、公安、交通、环保、卫生、市政、园林、教育、公用事业、商业及文化娱乐等部门都有密切关系。由于工作范围不明确,关系不协调,已成为小区物业管理中一大突出矛盾。
(七)物业管理不到位
目前有物业管理公司不以“物业管理”为主业,而着重于多种经营,或只限于收租金和一般养护维修,而对于如何保养好建筑物的外貌、公用部位、周围环境,主动维修设备,提高物业的使用功能和经济价值则未能很好顾及,更谈不上特约服务了。
三、解决对策
面对上面的这些问题国家应尽快出台物业管理专业性法规,规范政府、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房产开发商、居住者各自的责、权、利,以及相互之间的法律关系,进一步明确物业管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地位和作用,为物业管理公司提供一个宽松、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我国物业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经营轨道上迈进一步。
(一)国家尽快颁布针对物业管理的专业性法律
立法上明确划分建设单位与物业管理企业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现有建设单位已设立的物业管理企业,可采取限期分离办法解决,使建设单位逐步淡出物业管理行业。同时立法还应明确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建立建设单位、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三者互相平衡制约、相互监督的制约机制。业主委员会的产生,体现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通过建立团体关系、维护共同性物业权益的强烈愿望。业主委员会是大会的执行机构,它负责实施其决议,代表业主大会对物业进行有效管理。这有利于改变业主与物业公司权责不对称的状况,从而有效地缓解矛盾,并最大限度地避免纠纷的发生。
(二)加强物业公司的资质管理
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应对物业公司进行严格的资质管理,实施注册和许可证制度,扶持市场化、社会化的专业性物业管理公司,引导专业性物业公司向大型化发展,创造规模效益,并将业绩优良的物业管理公司向业主委员会进行推荐。
(三)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对物业管理工作的认识水平
物业管理实质上是一种服务,最受益者是广大居民,同时又减轻了政府的负担,还能解决部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可以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推进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要加大对物业管理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物业管理的认识水平,营造一种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物业管理工作的社会氛围。
(四)建立专项维修基金管理委员会
专项维修基金的收取、管理、使用、续筹与监督等均应明确到位,建立专项维修基金管理委员会,对其使用情况、利息情况定期予以公布。从实际情况看,专项维修资金的筹集一般有三种途径,第一是开发商售房时按房款2%收取,然后转给物业公司保管。第二是业主购房时不交专项维修基金,待用时再以业主大会决议形式筹集。第三是在收取物业管理费用中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平时物业管理支出,另一部分为专项维修资金。至于采取哪种方式续筹专项维修基金,也必须经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所持投票权2/3以上通过。
(五)设置机构,规范管理
国家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物业管理机构,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一些法规、政策对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开发商实施综合管理,并尽快编制物业管理劳动定额,各物业各工种的工作量、材料消耗,及以机械台班损耗等做出明确的测定,使物业在竞争中一方面即可双向选择,又可防止物业行业不正当竞争。
(六)加大组织领导力度理顺管理体制
按照建设部《办法》第三条“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小区管理的归口管理工作;市政、绿化、卫生、交通、治安、供水、供气、供热等行政主管部门和住宅小区所在地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小区管理中有关工作的监督与指导”的规定,建议明确市房产管理局为市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局要加强对物业公司的领导,建立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组织物业公司开展各项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服务水平。
(七)处理好物业公司与其他方面的关系
物业管理是通过管理公司实施的,而物业公司对物业点的管理必须符合当地的政策规定,并接受属地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因此,物业公司在管理中要积极与居委会、街道办、派出所、物价、税务等单位取得联系,辅助行政机关工作,共创文明小区。内部条件包括处理好行业内部的平衡,成立行业协会提高管理服务水平,重视员工素质保证基本队伍的技术力量,提供多种服务和多层次服务,以及合理收取和使用管理经费等五个方面。
(八)强化管理、树立品牌,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物业行业健康发展
对于我国物业管理行业起步比较晚,在社会的影响力还不够,相关的体制还不完善,强化管理树立品牌,建立激励机制,能步断的提升行业在社会上的影响了,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结论
物业管理是房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伴随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产生而产生的朝阳产业,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从物业管理企业是一个服务型企业,它需求完善机制去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小区实施物业管理,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一方面要坚持业主的自治自律与物业管理企业统一专业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依法对业主进行正面的引导、帮助,指导其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城市现代化文明程度相适应的科学消费观念;另一方面要严格依法规范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树立企业诚信无欺、服务优良、管理科学、业主满意的经营思想,对企业目前的经营条件和面临的各种困难、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切实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物业管理市场良性发展的经济秩序。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管之路,并更好地为业主提供高质量的人性化的服务,以满足业主的真正要求和得到业主的理解,到时,业主们一定会迎来阳光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王保庆,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 2008年10月7日
[3]张桂英,关于我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问题的研究。2009年1月21日 [4]廖善康,浅议物业管理在实践中的困境及其解决对策 [5]王建廷 《物业管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第五篇:我国物业管理现存的问题
我国物业管理现存的问题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法规政策正在不断完善,但在具体的实施中,由于某些房地产开发商的不规范操作,造成了房地产买卖纠纷的不断上升,使众多购房者对购买商品房心存疑虑。而实际上,房产交易纠纷时明显的问题,其更大的隐患则是房产的物业管理。随着一批又一批业主入住新楼,随着一个又一个小区正常运作,房产物业管理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业主们对此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那么,物业管理的矛盾究竟为何一直难以根除呢?
1.“配角”地位造成中国物业管理身处险境
近年来物业管理在我国发展迅猛,新建设的小区,大厦基本上全部实行了物业管理,这说明物业管理企业自有其卖点。这个卖点就在于,物业管理企业在有利于解决小区、大厦业主所面临的公共产品的消费问题。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中国的物业管理从产生至今,一直将自己摆在“房地产开发商从属部门”的配角地位,把发展方向地位于一些简单的、具体的服务形式,并没有认识到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要应集中对公共事务的协调和处理,从而导致了该行业的被动局面。
2.物业管理涉及诸多的权利义务关系,包括看法公司与业主之间,业主委员会与物管企业之间,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与全体业主之间等。尽管这些年为规范物业管理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但由于缺乏大法和行政法规,致使物业管理中产生的大量矛盾、纠纷到不到及时解决,司法机关对日前增多的物业管理案件也因缺乏法律依据难以及时处理。
3.建管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开发商的工程质量低劣,有的配套设施不完善,矛盾在居民入住并实施物业管理后反映出来,业主意见强烈意见强烈,而此时,物业管理企业将代人受过;还有的开发建设单位在商品房促销时,对物业挂历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给后续的管理带来困难;有的项目在开发建设阶段,由开发商和选聘的物业管理企业签订了一定年限的物业管理合同,在合同期内,业主委员会成立并另行选出了物业管理企业,引发合同纠纷。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开发商与物管企业之间订立的规范合同去解决。
4.业主与物管企业双向选择的机制无法确立
在传统的房屋管理体制下,房管所是管理者,住户总体上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推行物业管理体制以来,我们曾一度强调业主至上,把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视同“主人”与“仆人”的关系,没有确立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平等的民事主体关系,对业主和业主委员会的行为也缺乏约束。所以随着物业管理的深入发展,这就势必形成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间不平等的“双向选择”关系。
5.缺乏权益保护意识
近几年,不断有物业管理企业被起诉,要求承担各类赔偿,包括汽车在小区被盗、住户在家中被谋杀、其他私有财产被盗,等等。迫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甚至要物业管理公司对开发建设单位乃至政府的责任承担后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法制不完善,没有明确物业管理企业承担法律义务的范围,另一方面是物业管理企业不注重自身利益的保护。
6.物业管理的服务内容不明确
在物业管理法制初期,为方便住户,曾经倡导在管理区域内实行五费统收,不少物业管理公司大包大揽,无偿实施水、电、气费代收代缴,不仅加大了管理人员的开支,甚至连水、电总表和分表的差额也要物业管理公司承担。有的公司将其分摊到住户,因收费标准过高而带来投诉,甚至成为被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还是没有准确地界定物业管理作为企业行为应履行合同约定的服务内容,收取相应的报酬。对物业管理收费构成以外的服务事项,物业管理企业在自愿的前提下提供有偿服务。
7.物业管理收费缺乏规范性
目前,由于职工工资中没有足够的住房消费含量,很多城市的物业管理的收费定价主要考虑居民的承受能力,收费标准低于物管成本,物业管理企业亏本经营,难以发展。
8.市场化程度较低,招投标行为不规范
目前,中国的不少城市还停留在谁开发的项目谁管理的状况,物业公司即使开始推行竞争机制,但却由于自身的被动性,造成招投标程序不规范、评委组成部不合理、运作成本高、压价招标等问题。所以当前应着手制定物业物业管理招投标规则,规范招标人、投标人的行为和开标、评标、中标等活动,使招投标活动又发可依、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