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清单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清单
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反思”,“反思”是进步的阶梯,是提升的利器,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就没有提高。因而,为了在教学上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我对自己的教学作了以下反思:
一、存在的不足
1、进取心不强。工作满足于现状,缺乏积极进取、主动创新的精神。
2、教学经验不足,需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进一步钻研教材教法。
3、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效率有待提高。
4、有拖堂,不按时下课的情况。
5、本班差生面大,对差生辅导不够。
6、跟学生交流不够耐心,有大声呵斥的情况。
7、家校联系少。没能常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动态,对症下药。
二、整改措施
1、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积极进取的精神,今后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多阅读,多思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本着“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的精神去严格要求自己。
2、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听名师名家的课,多看专业书籍、论文,多专研教材教法,多反思,研究出一套适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
3、课前要充分备好课,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利用一切教学手段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争取做到当堂课的知识当堂课吸收消化。
4、改掉压堂的坏习惯,还学生“课间十分钟”,让他们休息好,积极去准备下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5、多想办法、多花时间、多花精力去辅导差生,争取打赢“差生攻坚战”。
6、要时常和学生耐心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7、主动联系家长,家校互动,告知家长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学生在家的各种动态,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对症下药,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提升目标
争取在本期的期末考中,扩大优生面,大幅度提升中等生的成绩,最大限度的减少差生面,让每一个同学选一个竞争对手,定一个目标分数,战胜自己,战胜对手,取得最大的进步!
第二篇:提升年鉴编纂质量问题分析建议
年鉴的编纂质量是年鉴的生命线。《**年鉴》自2002年创刊以来,先后编纂出版了8卷地方综合年鉴。8年来,《**年鉴》编纂工作博采众长,努力创新,严格把关,注重质量,省州、各兄弟县和各部门(乡镇)对《**年鉴》的质量都给予充分肯定。但在年鉴的编纂方案、资料收集、编辑、定稿上报,《**年鉴》编纂大体还存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重
视不够。编纂方案文件后,部分部门或乡镇重视不够,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安排人员负责年鉴的编纂工作。每年,都需要年鉴编辑部几经电话催促,才将纂稿人员名单落实,严重影响了年鉴的资料收集、组稿、总纂;
二、责任心不强。由于年鉴编纂工作大多数是办公室人员承担,办公室任务重,工作烦琐复杂,很多办公室人员对年鉴编纂工作应付了事,缺乏责任心,在催稿时候,以工作总结上报或在上部年鉴的基础上作数字改动上报了事,突不出自己部门的特色,完全是典型的填空式;
三、创新不足。部门有很强的专业性,乡镇有自己的特色,但在编写时,纂稿员创新性意识不强,没有很好的挖掘本部门行业特性和本乡镇的特色,编纂出的年鉴千遍一律,千层一面,没有自己的特色和特点。
如何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使编写的年鉴新颖、有特色。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治与业务
1.要讲政治。年鉴编纂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必须在正确的政治观点下进行。当前来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年鉴的编纂,着重记述各部门(乡镇)的工作重点、思路、措施、做法、成效等。
2、要以自己的方式为现实服务。年鉴是信息和资料的载体,是工具书,是社会各界了解该地的窗口。它如实地记载一个部门(乡镇)一定时限内事情所发生的真实情况,它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怎么样”,不需要作者对其作评论。对记载的内容是成绩就写成绩,是问题就写问题,不能在年鉴中说假话,报虚假信息。年鉴必须以翔实的资料和信息去反映现实,去资政,去为现实服务。
二、地情与年鉴
1、地情是年鉴的根基。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首先应对年鉴的编纂主体——地情,进行必要的研究。而这一点,一般年鉴编纂工作者重视都不太够。一般纂稿人员认为,只要每年把条目写出来,任务就完成了,地情研究则是专门编辑人员的事情。这是一种误解。心中地情不明,条目怎么能够写得好呢?2002年3月,笔者参加云南省地方志办举行的方志业务培训会,讨论的一个重要题目就是年鉴如何体现地方特点(或者地方特色)。研究地方特点,实际就是研究地情特点。各地的年鉴都是反映地情的,地情不同,年鉴所记应该也有所不同。因此,各部门(乡镇)在编写年鉴时,都应研究自己的写作对象——地情。只是不同的对象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主编、总纂应研究地情总的特点,编辑、撰稿员则研究某个方面或某个部门、单位的地情特点。地情明,则框架清、条目定,地情不明则框架乱、条目混。研究地情看起来要花时间,其实把地情弄清了,编纂年鉴就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了。
2、年鉴编纂要反映特点。编年鉴研究地情,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其目的是为了编好年鉴。对地情研究透之后,年鉴编纂时就要千方百计反映地情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四个方面:一是时代的地情特点,也就是时代特点;二是地方的地情特点,也就是地方特点;三是的地情特点,也就是特点;四是专业的地情特点,也就是专业特点(各部门的特点)。把这些特点反映得准确到位、反映得十分鲜明、反映得与众不同,编的年鉴质量肯定就比较高。
三、框架与条目
框架与条目,两者密不可分。框架犹如设计蓝图,没有蓝图,年鉴就乱;条目犹如建筑材料,没有材料,蓝图也只能空纸一张。高质量的年鉴,框架要好,条目也要好。作为年鉴总纂的县年鉴编辑部就必须做好总设计任务,把年鉴的框架搭好,以便各部类或乡镇选编条目。
1.年鉴框架好的基本标准
(1)明确服务对象。每一种书籍都有自己的服务对象,年鉴也不例外。但不同的年鉴服务对象也不同。地方综合年鉴的服务对象是什么?年鉴界至今说法不一。最乐观的一种说法是年鉴应该走进寻常百姓家。但以本人的体会和许多同行的意见,综合年鉴的服务对象不可能是广大的寻常百姓。综合年鉴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党政机关的领导、工作人员,科学研究人员,部分工商企业人员,少量社会读者。明确了服务对象,编纂时就可以有的放矢,不陷入盲目性。比如老百姓需要的指南性资料,综合年鉴中要不要放?其实,一个普通读者,怎么可能为了查阅一个指南性资料而花费一二百元去购买一部几十万字甚至更多字数的年鉴呢?
(2)全面反映地情。年鉴框架是以门类为组合单位分门别类布局的。一个好的年鉴框架,必须统筹全局,不缺要项,全面完整地记述地情。不仅在第一层次要完整,在第二层次、第三层次同样要完整。如果年鉴中出现比较重要的缺漏,这个框架就不是个好的框架。有些年鉴在人物类目中只有领导干部和先
第三篇:质量问题改善方案--质量提升管理方案
××公司正式投产后产品质量提升策划文案
一、背景分析
××公司在7月6日至22日进行了投料试生产,在这半个多月的试生产期间,公司依靠一流的生产设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集团派出的专家团队,圆满完成了公司制定的试生产计划,并达到了预计的效果。但是,由于是初次试机生产,不管是在设备联合运行、操作熟练程度,还是在线管理方法方面,均显露出了许多不足。虽大多数问题已被解决,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我们努力解决,以利公司产品质量提升和生产稳定。例如,在试生产期间,由于车间未考虑设置专门的采样点,加上对新工作岗位的陌生和季节工操作不熟练等因素的影响,以致在质量检测方面出现了技术偏差。又如,由于生产信息传递、把握不及时,生产工艺通知单未能准确到位,以致对生产指导不全面,对质量把控不系统。因此,工艺质检部从工艺改进、质量检测提升及管理创新等方面积极展开探索,持续改进,确保工艺指标和质量检测指标都能有效指导生产,保证公司的产品质量。
二、产品质量管理建议
为科学有序的提升公司产品的质量,使公司在行业内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提升产品质量作为工作的首要来抓,拟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全员的产品质量意识。建议从高校或质量协会聘请教授、专家,对我公司全体员工,特别是与生产相关的职工,进行质量意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工具、ISO90001质量管理认证体系等。让公司职工了解质量的重要性,让大家严格按照质量要求进行生产。2.加强产品质量审核。成立公司层产品质量监督小组,其职责主要是监督产品质量,对产品质量检测手法、产品缺陷等提出改善措施,对不合格的产品严禁流转,对合格的产品全部贴上产品合格证或加盖“合格”印章。具体文件、措施由责任部门(工艺质检部)拟定,报请公司审定。
3.控制来料质量。来料包括原烟和生产辅料(主要是包装相关品)。相关责任部门应对生产原(辅)料的质量严格检查,来料质量直接决定了我们的产品质量。因此,应从源头上把控来料质量。
4.保障设备运行稳定。在打叶复烤生产过程中,流量稳定是保证产品质量指标合格的前提。对于新设备、新操作工:首先,我们应对设备加强整改,使设备运行、衔接流畅。其次,大力开展操作技能培训,提升操作工的操作技术和应对突发设备故障、产品质量问题的能力。再次,积极推进6S管理和全员生产维修(TPM),加强设备的点检、维护管理,使设备健康运转。
5.强化沟通、协调。部门和部门之间的配合、班组与班组之间的衔接、岗位与岗位之间的协调都非常重要。生产与质量是分不开的,设备与工艺是相辅相成的。此外,前道工序有责任和义务为后道工序提供合格的产品,后道工序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前道工序检查,出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解决,杜绝不合格产品产生。
6.细分工作流程,推进标准化管理。对每项工作,不论大小繁杂,都应制定相应的标准工作流程(SOP),并形成我公司的企业管理标准化体系。在工作过程中,每个人都必须按照流程去做,按照每个流程顺序去做,环环相扣,这样就可以减少出错,避免犯错。7.跟踪质量细节,责任落实到人。产品质量问题落实到每个工作环节,落实到具体责任人。产品质量检验员、管理员应认真分析、严格管理。此外,公司应制定相关的奖罚措施,对于在生产质量方面有好的建议和方法的员工给予奖励,对于破坏产品质量的员工进行处罚。
8.质量分析制度化。公司应定期组织相关部门、职工召开产品质量分析会,对近期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回顾,讨论、分析,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形成看板教材,避免以后再次出现同样的质量事故。
9.注重员工思想情绪。员工的工作情绪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生产管理者不仅要在工作上帮助员工,在生活上也要帮助员工,让员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投入工作。
10.推进科技创新。开展QC活动。由公司牵头,动员全公司、全体员工积极开展QC活动。比如,开展质量周、质量月活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M)等。公司还可聘请质量管理专家、标准化管理体系制定专家,制定我公司的质量管理标准化体系,力争通过ISO体系认证和实验室认可(CNAS认可),提升我公司在行业内的声誉。
11.进行技术攻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以前没有遇到过的设备故障、产品质量问题或反复出现同一个问题时,要召集各相关部门、人员进行讨论,或是请教专家,整理出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
12.推进技术革新。科技创新即技术创新,公司应重视科技创新,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积极鼓励员工自主创新,或与高校合作创新。工艺质检部每年开展一两个科研课题,并将科研结果公开发表或申请专利。
以上是工艺质检部对提升产品质量的一些建议。科学管理证明,持续改进,即可减少质量检测环节和产品返工现象,消除在制品、成品不必要的移动;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减少生产准备、换级时间,减少设备的意外停机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都是每个制造企业效益的源泉。
第四篇:提升年鉴编纂质量问题调查分析
提升年鉴编纂质量问题调查分析
年鉴的编纂质量是年鉴的生命线。《**年鉴》自2002年创刊以来,先后编纂出版了8卷地方综合年鉴。8年来,《**年鉴》编纂工作博采众长,努力创新,严格把关,注重质量,省州、各兄弟县和各部门(乡镇)对《**年鉴》的质量都给予充分肯定。但在年鉴的编纂方案、资料收集、编辑、定稿上报,《**年鉴》编纂大体还存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重
视不够。编纂方案文件后,部分部门或乡镇重视不够,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安排人员负责年鉴的编纂工作。每年,都需要年鉴编辑部几经电话催促,才将纂稿人员名单落实,严重影响了年鉴的资料收集、组稿、总纂;
二、责任心不强。由于年鉴编纂工作大多数是办公室人员承担,办公室任务重,工作烦琐复杂,很多办公室人员对年鉴编纂工作应付了事,缺乏责任心,在催稿时候,以工作总结上报或在上部年鉴的基础上作数字改动上报了事,突不出自己部门的特色,完全是典型的填空式;
三、创新不足。部门有很强的专业性,乡镇有自己的特色,但在编写时,纂稿员创新性意识不强,没有很好的挖掘本部门行业特性和本乡镇的特色,编纂出的年鉴千遍一律,千层一面,没有自己的特色和特点。
如何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使编写的年鉴新颖、有特色。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治与业务
1.要讲政治。年鉴编纂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必须在正确的政治观点下进行。当前来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年鉴的编纂,着重记述各部门(乡镇)的工作重点、思路、措施、做法、成效等。
2、要以自己的方式为现实服务。年鉴是信息和资料的载体,是工具书,是社会各界了解该地的窗口。它如实地记载一个部门(乡镇)一定时限内事情所发生的真实情况,它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怎么样”,不需要作者对其作评论。对记载的内容是成绩就写成绩,是问题就写问题,不能在年鉴中说假话,报虚假信息。年鉴必须以翔实的资料和信息去反映现实,去资政,去为现实服务。
二、地情与年鉴
1、地情是年鉴的根基。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首先应对年鉴的编纂主体——地情,进行必要的研究。而这一点,一般年鉴编纂工作者重视都不太够。一般纂稿人员认为,只要每年把条目写出来,任务就完成了,地情研究则是专门编辑人员的事情。这是一种误解。心中地情不明,条目怎么能够写得好呢?2002年3月,笔者参加云南省地方志办举行的方志业务培训会,讨论的一个重要题目就是年鉴如何体现地方特点(或者地方特色)。研究地方特点,实际就是研究地情特点。各地的年鉴都是反映地情的,地情不同,年鉴所记应该也有所不同。因此,各部门(乡镇)在编写年鉴时,都应研究自己的写作对象——地情。只是不同的对象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主编、总纂应研究地情总的特点,编辑、撰稿员则研究某个方面或某个部门、单位的地情特点。地情明,则框架清、条目定,地情不明则框架乱、条目混。研究地情看起来要花时间,其实把地情弄清了,编纂年鉴就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了。
2、年鉴编纂要反映特点。编年鉴研究地情,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其目的是为了编好年鉴。对地情研究透之后,年鉴编纂时就要千方百计反映地情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四个方面:一是时代的地情特点,也就是时代特点;二是地方的地情特点,也就是地方特点;三是的地情特点,也就是特点;四是专业的地情特点,也就是专业特点(各部门的特点)。把这些特点反映得准确到位、反映得十分鲜明、反映得与众不同,编的年鉴质量肯定就比较高。
三、框架与条目
框架与条目,两者密不可分。框架犹如设计蓝图,没有蓝图,年鉴就乱;条目犹如建筑材料,没有材料,蓝图也只能空纸一张。高质量的年鉴,框架要好,条目也要好。作为年鉴总纂的县年鉴编辑部就必须做好总设计任务,把年鉴的框架搭好,以便各部类或乡镇选编条目。
1.年鉴框架好的基本标准
(1)明确服务对象。每一种书籍都有自己的服务对象,年鉴也不例外。但不同的年鉴服务对象也不同。地方综合年鉴的服务对象是什么?年鉴界至今说法不一。最乐观的一种说法是年鉴应该走进寻常百姓家。但以本人的体会和许多同行的意见,综合年鉴的服务对象不可能是广大的寻常百姓。综合年鉴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党政机关的领导、工作人员,科学研究人员,部分工商企业人员,少量社会读者。明确了服务对象,编纂时就可以有的放矢,不陷入盲目性。比如老百姓需要的指南性资料,综合年鉴中要不要放?其实,一个普通读者,怎么可能为了查阅一个指南性资料而花费一二百元去购买一部几十万字甚至更多字数的年鉴呢?
(2)全面反映地情。年鉴框架是以门类为组合单位分门别类布局的。一个好的年鉴框架,必须统筹全局,不缺要项,全面完整地记述地情。不仅在第一层次要完整,在第二层次、第三层次同样要完整。如果年鉴中出现比较重要的缺漏,这个框架就不是个好的框架。有些年鉴在人物类目中只有领导干部和先
进人物,没有逝世人物、纪念人物,有些年鉴写先进人物,只有一部分单位的先进人物,而没有另一部分单位的先进人物,等等,都是反映地情不全面的表现。目前,综合年鉴的框架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分大部类,类似于地方志中的大编体,它们一般分特载、概况、大事记、百科、人物、附录等,其中以“百科”为主体,此种框架,一般是篇目、类目(栏目)、分目、条目四
级结构。一种是把篇目分得细一点,一般有二三十个篇目,层次有的四级,有的三级,类似于地方志中的中篇结构。还有一种是三级结构或三四级结构的混合体,分成类目(栏目)、分目、条目(该县就是这个结构),有的夹杂小类目,类目的数量较多,达到四五十个之多。类似于地方志中的小篇结构。应该说,这几种结构都是可以的。
(3)特点突出。在完整反映地情的基础上,特点是否突出是衡量年鉴框架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特点之一是地方特点。如《**年鉴》(2006),设“史海钩沉”类目,通过几个分目就把**近代的鲜为人知的历史展现在读者眼前。特点之二是特点。年鉴内容写的是上一年一个的事情,因此特点也是年鉴的基本特点。比如《**年鉴》(2002)的框架中特设的“专记”,记有“7.3特大洪灾”、“8.25特大洪灾”分目,所写的都是大事。特点之三是时代特点。《**年鉴》(2002)在卷首图片中,大胆设计了“外地人在**”和“新老城对比”版面,老城的照片是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拍摄的县城北门,也是读者对上世纪有感观的资料。特点之四是专业特点。综合年鉴不是专业年鉴,有没有专业特点?综合年鉴是由一个个类目组成的,类目的大部分则是专业类目。这些专业类目的设计,如果没有专业特点是难以成功的。综合年鉴的编纂,为什么离不开专业单位的供稿?几卷年鉴,县年鉴编辑部都设置相近工种或服务对象相近为一个部类。道理就在这里。
(4)门类归属科学。这一条标准对年鉴框架设计来说是最基本的。年鉴的框架结构尽管多种多样,但都要做到归属得当、科学。类目与类目之间应该是“兄弟”关系,而不应该是“父子”和“叔侄”关系。假如将移民工作设立为单独类目就不妥。移民工作在某个特定的时限或许是该地区的中心工作,纂稿员只能在编辑时多作记述,或设立为重点项目的分目,《**年鉴》(2006)既是。
2.年鉴条目好的基本标准
条目质量如何算高?近年,云南省地方志办为提升年鉴的编纂质量,对优秀条目作了评比,以鼓励各纂稿员。在条目编辑上,我县的各供稿单位做的不是很好,一直停留在第一卷的水平上,或雷同。年鉴条目好与差如何区分?
(1)要素齐全。一个条目,必须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单位)、原因和结果。如:“[xx特大安全事故保险赔付xx元] xx,某地发生几死几伤的事故,某保险公司知情,然后派人调查事故当事人的投保情况,然后给予xx元的保险金额。”这样的条目就较为完整。又如:“【××县实施疾病预防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县卫生局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多次下基层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制定了××县疾病预防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方案,上下达成共识。”这条目要素就不全,没有时间,改革的内容也没说。这样的条目价值就不会高。
(2)以动态为主。目前年鉴的条目标题,基本有三种情况:一是静态的,一是动态的,一是有动有静的。所谓“静态”,就是只用一般的名词词组作条目标题,如“招商引资”、“企业改革”、“招生考试”等,只看标题是无法弄明白条目内容的。所谓“动态”,就是用完整的句子作标题,读者“望题”便可“知义”。如“创建绿色学校”、“全面推行电子台账”等。第三种有动有静。结合几年的年鉴编纂实践,有少量条目标题难以动起来,比如有的会议,有的单位简介等。所以,除少量条目的标题可以静态外,总体上应该坚持以动态为主,这样年鉴的可读性更强,如“[谷拉天生桥落成]”。
(3)写作规范化。年鉴条目的写作行文一定要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统一要求。几年来,各供稿单位在所送稿子还出现“我局”、“我县”等。这是坚决不行的,年鉴必须以第三人称编写。
(4)常编能常新。年鉴条目要根据的实际情况来选题,才能做到常编常新。如果年鉴条目年年是老面孔,除了数据不一样之外,还能有多少新鲜感呢?这是近几年来最明显的。相对稳定的年鉴框架和年年变化的条目应是被总纂和组稿员铭记,也是年鉴编辑部的纂稿的真金和总筋。
第五篇:提升年鉴编纂质量问题分析建议
年鉴的编纂质量是年鉴的生命线。《**年鉴》自20xx年创刊以来,先后编纂出版了8卷地方综合年鉴。8年来,《**年鉴》编纂工作博采众长,努力创新,严格把关,注重质量,省州、各兄弟县和各部门(乡镇)对《**年鉴》的质量都给予充分肯定。但在年鉴的编纂方案、资料收集、编辑、定稿上报,《**年鉴》编纂大体还存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重视不够。编纂方案文件后,部分部门或乡镇重视不够,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安排人员负责年鉴的编纂工作。每年,都需要年鉴编辑部几经电话催促,才将纂稿人员名单落实,严重影响了年鉴的资料收集、组稿、总纂;
二、责任心不强。由于年鉴编纂工作大多数是办公室人员承担,办公室任务重,工作烦琐复杂,很多办公室人员对年鉴编纂工作应付了事,缺乏责任心,在催稿时候,以工作总结上报或在上部年鉴的基础上作数字改动上报了事,突不出自己部门的特色,完全是典型的填空式;
三、创新不足。部门有很强的专业性,乡镇有自己的特色,但在编写时,纂稿员创新性意识不强,没有很好的挖掘本部门行业特性和本乡镇的特色,编纂出的年鉴千遍一律,千层一面,没有自己的特色和特点。如何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使编写的年鉴新颖、有特色。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治与业务1.要讲政治。年鉴编纂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必须在正确的政治观点下进行。当前来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年鉴的编纂,着重记述各部门(乡镇)的工作重点、思路、措施、做法、成效等。
2、要以自己的方式为现实服务。年鉴是信息和资料的载体,是工具书,是社会各界了解该地的窗口。它如实地记载一个部门(乡镇)一定时限内事情所发生的真实情况,它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怎么样”,不需要作者对其作评论。对记载的内容是成绩就写成绩,是问题就写问题,不能在年鉴中说假话,报虚假信息。年鉴必须以翔实的资料和信息去反映现实,去资政,去为现实服务。
二、地情与年鉴
1、地情是年鉴的根基。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首先应对年鉴的编纂主体——地情,进行必要的研究。而这一点,一般年鉴编纂工作者重视都不太够。一般纂稿人员认为,只要每年把条目写出来,任务就完成了,地情研究则是专门编辑人员的事情。这是一种误解。心中地情不明,条目怎么能够写得好呢?20xx年3月,笔者参加云南省地方志办举行的方志业务培训会,讨论的一个重要题目就是年鉴如何体现地方特点(或者地方特色)。研究地方特点,实际就是研究地情特点。各地的年鉴都是反映地情的,地情不同,年鉴所记应该也有所不同。因此,各部门(乡镇)在编写年鉴时,都应研究自己的写作对象——地情。只是不同的对象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主编、总纂应研究地情总的特点,编辑、撰稿员则研究某个方面或某个部门、单位的地情特点。地情明,则框架清、条目定,地情不明则框架乱、条目混。研究地情看起来要花时间,其实把地情弄清了,编纂年鉴就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了。
2、年鉴编纂要反映特点。编年鉴研究地情,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其目的是为了编好年鉴。对地情研究透之后,年鉴编纂时就要千方百计反映地情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四个方面:一是时代的地情特点,也就是时代特点;二是地方的地情特点,也就是地方特点;三是的地情特点,也就是特点;四是专业的地情特点,也就是专业特点(各部门的特点)。把这些特点反映得准确到位、反映得十分鲜明、反映得与众不同,编的年鉴质量肯定就比较高。
三、框架与条目框架与条目,两者密不可分。框架犹如设计蓝图,没有蓝图,年鉴就乱;条目犹如建筑材料,没有材料,蓝图也只能空纸一张。高质量的年鉴,框架要好,条目也要好。作为年鉴总纂的县年鉴编辑部就必须做好总设计任务,把年鉴的框架搭好,以便各部类或乡镇选编条目。1.年鉴框架好的基本标准(1)明确服务对象。每一种书籍都有自己的服务对象,年鉴也不例外。但不同的年鉴服务对象也不同。地方综合年鉴的服务对象是什么?年鉴界至今说法不一。最乐观的一种说法是年鉴应该走进寻常百姓家。但以本人的体会和许多同行的意见,综合年鉴的服务对象不可能是广大的寻常百姓。综合年鉴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党政机关的领导、工作人员,科学研究人员,部分工商企业人员,少量社会读者。明确了服务对象,编纂时就可以有的放矢,不陷入盲目性。比如老百姓需要的指南性资料,综合年鉴中要不要放?其实,一个普通读者,怎么可能为了查阅一个指南性资料而花费一二百元去购买一部几十万字甚至更多字数的年鉴呢?(2)全面反映地情。年鉴框架是以门类为组合单位分门别类布局的。一个好的年鉴框架,必须统筹全局,不缺要项,全面完整地记述地情。不仅在第一层次要完整,在第二层次、第三层次同样要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