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农村问题是事关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村基层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问题也必须放在这个大的格局中来思考,必须实施系统工程来抓,要求党政齐抓共管,通力协作,才能建立起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严肃查处村级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突出案件查处的震慑力。对于严重损害群众利益、侵吞集体财物的农村党员干部,不能因为涉案金额小、职务级别低,而交由下级纪委查办,县纪委应直接进行查处。为此,我们着力解决农村干部的违纪、违法问题,狠刹村级违规招待、侵占国家和集体资金资产,损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在案件查处中,我们突出办案重点,从群众比较关注的热难点问题入手,着力查办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做到宽严相济,注重办案的政治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有力地维护了党纪政纪的严肃性。同时我们坚持做到每查结一起案件,都及时查找案发部门和相关领域存在的制度缺陷以及管理漏洞,帮助和督促有关单位分析原因,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二是完善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监督制约机制。首先是要求廉洁承诺,尝试把对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实行的廉洁制度推广到农村一级,要求每年年初,村级干部要公开向村民 1 代表大会和乡镇纪委承诺当年都要为群众做哪些实事、好事,特别是廉洁自律情况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其次是组织述职述廉,要求村级领导干部就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廉洁自律情况撰写述廉报告,分别在年中和年底考评时进行述职述廉,接受群众监督,规范自己的从政行为。再次开展民主评廉,广泛征求群众对基层干部的意见,让群众普遍参与考评,强化对农村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政监督,为年终乡镇对村干部的评优选先提供依据。与此同时,我们要求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积极探索维护村民民主权利的有效途径,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促进基层政权建设。
三是坚持服务农村发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一方面,我们建立警示教育机制,广泛利用“廉政之声”、“政风行风热线”等栏目,定期播出典型案例,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在重大节假日向全县农村干部发送廉政短信,利用党校培训、廉政党课等形式,对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同时县纪委监察局领导班子成员利用各种机会广泛深入乡村开展反腐倡廉讲座,县委、县政府领导也在各个传统节日前召开廉政恳谈会,对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提醒,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另一方面,我们建立优化环境机制,通过不断深化党务政务公开工作,把群众关注的基层财务收支情况、资产管理及运转、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和资金的使用、以及专项经费使用等热点问题通过公开栏、意见箱、村民代表议事会等有效形式充分公开,使群众有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 2 权;决策上要求充分体现民主,对关系到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的处置,要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尽可能让村民参与讨论决策,防止暗箱操作。
四是加强和完善村级财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针对农村基层暴露出的财务不透明、直补资金发放和低保对象界定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我们从建立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入手,进一步明确监督的权利和方法步骤,实施“阳光政务村务”工程,促进透明运作。首先是深化村务财务公开制度。以提高村务、财务公开的质量为目的,在公开形式、公开内容、公开程序和公开定位四个方面创造性地大胆推进,尽可能满足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最大化。其次是抓住资金、资产、资源三个关键,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管理。这既是村级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村级干部滋生腐败,为政不廉之源头。按照“代理记账、集中管理、分户核算,规范服务”的原则,在各乡、镇建立“惠农办”,在不改变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的前提下,继续深化“村财民理乡(镇)代管”的制度改革,强化村级财务监督和定期审计制度,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滋生。将村级各类财务收支纳入统一管理,实行财务管理多人“会签”,拒绝“一支笔”,有效预防和控制不廉洁问题的发生;与此同时,要求各乡镇要在实行村帐乡(镇)管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规范有效的审计监督制度,进一步规范村干部的经济行为,并主动出击,从中发现和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始终保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高压”态势,3 不断夯实农村基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第二篇:“十五”农业经济发展对策与措施
四、“十五”农业经济发展对策与措施
为实现“十五”规划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构筑后发优势,推进农业经济跨越式
发展的总体部署,今后五年主要对策与措施是:
(一)实施战略性调整,加速农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农民自主权的原则,牢牢把握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环节,依靠科技,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促进转化,全面提高农业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
1.要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加快品种改良步伐。要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和加工转化、过腹转化的要求,开发工业玉米(高油玉米、高支链玉米)和饲料玉米新品种,培育和引进水稻、大豆、小麦等优良品种,加快新耕作制的改革,建立健全以旱作节水农业为代表的节本增效技术体系,积极开展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调整,努力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使良种普及率提高5个百分点,化肥利用率提高l0~15个百分点,农业用水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要调整特产业及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名特优新产品。要加快畜禽品种改良,大力发展三元杂交瘦肉型猪和优质肉牛、肉羊,积极培育和引进优质经济动物,发展价位较高的有机畜禽产品,创名牌,出精品。
2,要抓十大基地建设。一是建设l 000万亩专用玉米基地。二是建设1 000万亩优质玉米出口基地。三是建设l 000万亩优质大豆基地。四是建设以延边黄牛、草原红牛、从国外引进的优良品种肉牛、奶牛和优质瘦肉型猪、优质肉鸡为主的优质畜产品基地。五是建设l 000万亩优质饲粮牧草基地。六是建设东部山区半山区特产基地。七是建设540万亩西部优质杂粮杂豆和油料基地。八是建设以长白山地产中药材为主的国家中药材基地。九是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十是建设渔业水产和水生植物基地。
(二)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就是突出工业拉动,发展二、三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
1.壮大龙头企业,提高拉动力。要以推进“213”工程建设为契机,扶持一批重点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系,逐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粮食加工以玉米转化为重点,以长春大成、吉发黄龙、吉林天合、吉发生药、吉粮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变性淀粉、可降节塑料、燃料酒精等高附加值产品。重点建设大成300万吨玉米深加工、天合60万吨燃料酒精、赛力事达50万吨玉米加工、吉发生化制药二期工程。同时,以德惠佐竹、梅河曙光、榆树禾丰、汪清顺源等大米加工龙头为重点,搞好精制优质大米加工;园艺特产以参茸、山葡萄、林蛙及各种中草药加工为重点,以通化东宝、柳河华龙、敖东、长白鹿业等省内大企业为龙头,开发葡萄酒、果汁、中药等产品;畜产品以肉鸡、肉牛、肉猪、肉羊和肉鹅加工为重点,以德大、皓月、凯帝、鹊源等为龙头企业,重点建设德大1亿只肉鸡屠宰、长春皓月50万张皮革加工、柳河凯帝6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东辽l0万吨肉牛屠宰加工等项目。
2.围绕现有的大型龙头企业以厦在建新建的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要按照工业生产方式,按龙头企业需求组织生产,按照企业质量要求确定生产质量
标准体系,按企业生产规模确定农产品产量,使其成为企业的第一车问和原料基地。通过多种途径和模式形成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之问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3.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适应人世和农业工业化建设需要,要运用简化、统一、协调和选优的原理,指导、规范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通过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推广“公司加农户加标准(科技)加基地”模式.研究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进程。
(三)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构筑畜牧大产业
分析我省加入WT0后畜产品的竞争优势、“北肉南调”以及国家优质肉食基地北移的机遇,努力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和效益,强化肉类安全体系建设,降低生产成本,积极发展精品畜牧业,不断扩大畜牧生产规模,把我省建设成为优质风味肉类生产基地,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提高到50%以上。要着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高标准加强六个方面建设,即畜禽良种工程建设、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动物保护工程建设、草原生态工程建设、饲料工业体系建设和信息及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已列入国家无规定疫病区规划的6个市(州)、32个县(市),要重点加强和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兽医卫生监督体系、兽药监察检测体系等建设,为我省畜产品打人国际市场创造卫生安全条件。畜牧业基地是“十大基地”建设内容之一,具体体现在要继续完善23个肉牛基地、l5个瘦肉型猪基地、l0个优质细毛羊基地、4个肉羊基地、l5个肉鸡基地、l3个优质肉鹅基地、4个优质蜂产品基地、8个优质肉犬商品基地、4个肉兔基地和饲料种植基地建设。同时,重点扶持牛龙、猪龙、鸡龙、羊龙和鹅龙,实行产业化经营,强化其联结基地和辐射带动农户的功能。大力开发主要以德大肉鸡、皓月肥牛、吉港和正业肉猪吉 林肉羊、吉林鹅、双山肉鸭、双阳梅花鹿、长白山蜂产品为主的八大精品畜禽产品,提高占领市场、出口创汇能力。
(四)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开放的国际市场和买方市场初步形成.供求关系由供给导向和资源约束为主向需求导向和市场约束为主转变。迎接“人世”挑战,必须加大农业对外开放的力度,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参与国际竞争,加快生产市场化、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要建立开放式的现代农业格局,不断拓宽国际市场空间,搞好市场定位、产品定位、规模定位和组织形式定位,要本着“东进、北上、南下、西拓”策略,开拓国际市场.即东进就是瞄准日本、韩国大量进口农产品这个“超级市场”,北上就是开发俄罗斯市场,南下就是开发东南亚,包括台港澳市场,西拓就是开拓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市场。实施绿色食品品牌战略和开放带动战略,要根据我省生态环境较好,资源特色突出的优势,重点建设吉林玉米、吉林大豆、吉林大米、白城绿豆、扶余红小豆、长白山山野菜、食用菌、松仁、中国林蛙油和吉林人参等绿色食品出口基地,培植以吉林特色为主的粮食、畜产品、中药材和中国林蛙等四大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业,开发出口精品。利用长白山纯天然、无污染这张王牌,大力发展纯天然绿色食品,扩大出口优势,抢占国际市场。广开国外就业渠道,加快劳务输出步伐,鼓励更多的农业企业家到国外创办农业企业,把市场开发的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不断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
术,尤其是生物和信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订单农业”是一种当前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形式,要认真抓好产销对
接工作,使种植业订单面积达到播种面积的30%以上,养殖业订单达到畜禽产品总量的20%以上。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并使之成为政府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加快各级农业行政单位的农业信息中心组建的步伐,及早开通吉林农业信息网,做到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向农民提供各种服务信息,引导农民按市场供求变化安排好生产和经营。进一步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是加强农畜产品的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促进我省农、Ip实现专业化、区域化;进一步加强农畜产品质量标准、卫生安全标准体系建设,重点是要加大生产环节产出品和投人品的技术标准的监督.按照国际和国内质量标准,组织生产,不断提高“两个”市场的竞争能力;进一步加强建立健全农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重点是逐步改革通过国有粮食收储等企业调节控制农产品市场的管理模式,探索对农业生产的风险管理以及其他低成本高效益的支持、调控和管理的方式,完善主要农畜产品购销政策,健全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牧业质量标准体系,实现市场流通体系多元化。扶持农民创办自己的流通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畜产品市场体系,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搞好农村商业网点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与此同时,开辟鲜活农畜产品“绿色通道”,货畅其流,从而最大限度地缩短农畜产品流通环节。
(五)突出科教兴农,搞好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未来市场竞争,关键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技术创新能力上的竞争。适应新形势.必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以实现农牧业科技和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为目标,开展产学研相结合,自主研究与技术引进相结合,逐步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体系。1加强农业产业的技术升级。要紧紧围绕提质、降耗、增效、抗灾为目标。攻克优质、高产、多抗动植物良种选育及其种源研究技术;推广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配套耕作栽培技术、节水高效农业技术、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技术和高效集约设施工程条件下农作物配套栽培技术;狠抓农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的高效技术,加快传统农业产业的技术升级。
2.建立科技与经济结合机制。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筛选科技项目,面向社会招标,跨行业、跨单位挑选专家,实行科研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依靠科研办企业,依靠企业办科研,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到2005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
3.建立健全各类农业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在农村各种产业岗位建立和试行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制度,各类专业大户、示范户均要有一人成为绿证持有者。到2005年全省新培训绿证农民l5万人,平均每l0个农户有一名农民持有绿色证书。同时有计划、按步骤地组织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全省新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8万人,平均每个村有l0名左右青年接受规范的科技培训,使其成为农村科技带头人,促进整个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4,构建开发潜力大,效益高,优势和特色鲜明的农业科技示范固区。重点建设旅游观光农业、生态家园富民、长白山特产资源开发、早作节水农业等十个农业科技示范区。同时,还要建设好公主岭优质肉猪、榆树优质肉牛、洮南优质细毛羊等六个畜牧科技示范园区。
5.加强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的自身建设,提高适应能力。要稳定农牧业科技推广队伍,加速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制创新,加大把科研、技术推广人员推向市场的力度,按照市场经济规则组织科研攻关和技术服务,把科研、技术推广
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结成利益共同体。同时还要下大力量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民办专业服务组织,开展综合性服务。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是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也是当前农民特别是主产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要调整投资结构,扩大融资渠道,增加投人,稳步提高农牧业产出水平。重点要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兴牧工程等建设,不断完善农畜良种基地、生物防治、培肥改土、农机配套、信息网络和疫病监测等基础设施。要注重加强对农用水资源保护和管理。针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把旱作节水农业作为下世纪重大的农业技术攻关和推广项目,坚持农田水利、生态工程和节水技术进步三结合的工作方针,逐步推广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实施早作雨养农业技术推广工程,以农业机械化为重要手段,提高农田作业面积,培肥地力,建立土壤水库,逐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提高农业抗灾能力。要充分利用商品粮(畜)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和优质粮生产等项资金,重点建设大型优质高产粮食生产基地,优质专用作物生产基地和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开展集约化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要广泛利用各项投资渠道,搞好农产品质量和种子、农药、化肥、农机配件、农业环境、疫病防治、种畜引进和草场等质量监测手段建设,不断提高农牧业综合服务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七)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促进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发展
全省从东到西自然生态环境存在明显差别,要进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综合治理。东部长白山是我省的东部屏障,针对滥砍盗伐严重、退耕还林进展缓慢的实际.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保永固土等生态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西部科尔沁草原是我省的西部屏障,这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由于长期超载放牧、大片开垦,使草原“三化”比较严重,不仅给当地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而且对中部松辽平原农业主产区也造成了潜在影响。根据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可恢复性和物产资源多样性的特点,要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自然资源深度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以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核心,加快草地、林地、湿地、优质农产品基地和保护地(即“一水五地”)建设。同时积极开展人工种草、退耕还草和种植饲草、饲料,实施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坚决杜绝滥开滥牧现象,到2005年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中部松辽平原是我省粮食主要产区,由于农田生态系统能流和物流循环失调,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保肥保水能力低。要加快“沃土工程”建设,完善农田林网,实施草田轮作制(即豆科牧草与粮食作物轮作),改良土壤,建立良性循环农田生态系统。要依法保护耕地,建立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占用耕地。各地都要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重点实施太阳能采暖房、太阳能热水器、沼气、新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或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和生态家园工程。大型禽畜场要大力推广厌氧发酵处理粪便的能源环境工程技术。为加快建设吉林生态省创造有利条件,全面促进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发展。
(八)加强农业执法,努力提高农业法制化水平
深人贯彻《农业法》,加快农牧业立法进程。建立配套、完善的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农,依法兴牧。研究制定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方面的相关法律,建立互相配套的农经法律体系。强化农村集体资产、农村集体土地(含四荒)、农村财务、农村合同、农民负担、农村审计的执法力度,确保农业经济健康发展。要抓好种子、农药、肥料、资源管理、植物检疫等方面的行政执法,加大种子的许可
证经营力度,抓好品种引育、种子调运和种子部门三角债的清理,搞好种子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强化种子市场管理。建立种子、农药、肥料和农膜等农用生产资料质量检测体系,确保商品质量,防止坑农害农事件发生。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出台《吉林省基本草原保护条例》、《吉林省种畜禽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及《吉林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实施办法》等地方配套法规。建立农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体系,出售的优质农畜产品必须经过检验部门的检验和认定,防止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确保消费者的利益。依法管理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严肃查处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农业资源的案件,加强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开发和综合利用,抓好区域(流域)治理。同时要加快农 牧业执法体制改革,搞好综合执法试点。全面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执法手段,把综合执法与专业执法结合起来,增强农牧业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提高执法的整体实力和效率,逐步建立起设置合理、运行有效、科学公正和行为规范的农牧业执法体系,为农牧业早日走上法治管理轨道奠定坚实基础。
(九)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努力培育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发展小城镇是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一项战略性选择,对今后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牵动作用。小城镇建设要重点搞好规划布局,突出重点,着力培育中心城镇,促进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做到工农配套、城乡一体、设施完善、环境优良,突出其对农业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吸纳农村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的作用。要开辟政府扶持、社会集资、群众带资和招商引资等多种融资渠道,切实走出一条依靠社会力量发展小城镇的路子。民营经济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在农村经济制度创新上,要下功夫发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十五”期间我省民营经济发展要有较大的突破,应进一步放宽政策,创造一个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选准产业方向,积极发展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产品储、运、加、销等为农业服务的项目。引导个体私营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推进由小规模作坊式生产和家族式管理向生产专业化、管理现代化、市场国际化方向发展。大力培育发展个体私营大户,力争三五年内形成一批规模较大、装备水平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对社会贡献大的个体私营企业。同时,要搞好乡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公有制经济有效实现形式。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不断提高集体企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完善的农垦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逐步在企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
(十)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宏观指导,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当前,我省农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要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有大的突破,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要继续稳定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农民自愿前提下,允许并鼓励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逐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要加快农村税费改革的步伐,这是农村继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又一次重大改革,将从根本制度上解决农民不合理负担问题,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逐步推开。
加强宏观调控。要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协调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基地、基地与农户以及行业发展和地区布局的关系,认真解决结构趋
同、重复建设、生产力过剩和资源浪费等问题。确保农村稳定和农民收入稳步提高。进一步巩固发展我省粮食生产优势,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和农、林、牧、渔各业的协调发展,为尽早实现吉林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超高层建筑火灾危险性与对策措施
超高层建筑火灾危险性与对策措施
一、超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
超高层建筑由于其特殊的构造和功能要求,致使其内部火灾荷载大、火势蔓延快,人员疏散困难,救援难度大,易形成重大火灾隐患。
(一)、火灾荷载大。
火灾荷载是衡量建筑区域内可燃物多少的参数,可燃物完全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与建筑面积之比,谓之火灾荷载的密度。其来源主要包括:(1)、建筑装饰材料;(2)、电气设备;(3)、办公与生活用品。火灾荷载大的潜在的危险因素:一方面会增加火灾时的最高温度,另一方面会产生大量浓烟与有毒气体。火灾荷载越大,建筑物内发生火灾后参与燃烧的可燃物就越多→燃烧释放的热量就越多→、环境温度就越高→发生轰燃的时间就越短→对人类生命的安全威胁就越大。
(二)、火灾蔓延快。
由于超高层建筑的结构特点,其内部形成各种纵横交错的管道样连通空间,如横向的吊顶、空调风管、排烟管道,纵向的各类管道井、电梯井、电缆井、通风井、楼梯井。如果超高层建筑的竖井房火分隔存在问题,火灾中这些竖井就如同一座高大的烟囱,高度越高其烟囱效应越明显,烟囱效应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使烟火以每秒3-5米的速度迅速向上蔓延,仅1分钟就可将烟火蔓延到200米的高度的空间,使摩天大楼成为一片火海。
(三)、管理难度大。
超高层建筑的功能趋于多样化,通常集办公、商贸、餐饮、娱乐 于一体。管理难度大的标志----a)b)c)人员流动大;
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技能、素质参差不齐;
擅自使用或扩大使用生活用热原、火原;违章使用电气的现象屡禁不止; d)消防安全责任制、动态管理、教育培训落实不力;
(四)、救援难度大。1.安全疏散难度大。1)、疏散的途径有限。
步行楼梯是是人员自救逃生、安全疏散的唯一安全通道。2)、疏散的有效时间长。
火灾环境中人员密集度1米/人/小时,其通过速度只有75米/分钟;通过能力75人/分钟;(10分钟能疏散750人;如果一栋高层建筑办公楼有3000人办公,在疏散秩序良好的前提下,也需要40-60分钟才能疏散结束,而最佳安全疏散有效时间是5-15分钟;从安全疏散的最佳有效时间来衡量,这对生命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危险性。
3)、疏散过程中人流拥挤。
由于疏散过程中的人员惊慌与火灾中的烟雾导致疏散速度慢、人员拥挤、疏散秩序不良。
2、扑救困难。
以2009-2-9日,央视火灾为例,30米以上的大火,救援工作很难开展。
二、超高层建筑的防火安全管理措施。
核心是一手抓好硬件管理;一手抓好软件管理
(一)、硬件管理。
不断提高建筑火灾的预防与控制的科技水平。防火设施的品牌优良性、科技尖端与功能完善性(高层建筑消防设计中的三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水喷淋系统、消火栓系统的功能完善性)。
(二)、软件管理。
抓好预防火灾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措施、安全疏散知识与抵御火灾的能力培训(教育、培训、考核、检查、整改)
(三)、预防的基本原则。
实现火灾预防和人员自救为出发点的最终目标。
三、防火技术措施: 抓好
防火、控火、耐火。
1)防火。防止起火的本质是破坏燃烧、爆炸的物理化学条件,如建筑工程中使用防火材料、防火配件、防火构件,装修施工中使用不燃、难燃材料,易燃易爆场所强化通风,设置防爆电气,防火是人们为火灾设置的第一道防线,其直接目的是破坏燃烧条件,使火灾不发生或少发生。2)控火。一是指把火灾控制在初起阶段,包括安装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系统。进行早期探测、和初期扑救。二是把火灾控制在较小范围。在建筑物平面划分防火、防烟分区,在建筑物之间留有防火安全距离,切断火灾蔓延途径,既可减小成灾面积又有利于救 援。3)耐火。耐火是防火设计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即加强建筑结构的耐火稳定性,使其在火灾中不致失效,做到小火不坏大火不倒塌。
四、超高层建筑防火管理措施。
包括设计施工中的管理和使用中的管理。1)设计施工中的消防管理。保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排烟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火栓给水系统完整可用,从源头上把住消防安全关。2)A.使用中的消防安全管理。
建立逐级防火责任制,完善各岗位的规章制度,责成专人定期对建筑内消防设施进行维护检查,保障消防设施功能的完整性、有效性。B.严禁随意拆改建筑构件、消防设施。装修施工作业须经消防部门审核批准方可动工。C.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教育,对重点岗位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操作规程培训,提高建筑内人员抵御火灾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救、疏散能力、定期进行消防安全疏散演习。
五、安全疏散。
牢记火灾中最佳安全疏散时间只有90秒钟(即从工作区域内最不得力点到达安全疏散楼梯内的时间)保障安全疏散设施(安全出口、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疏散指示标志、避难层)的完好、畅通无阻,才能保障在应急情况下,组织火场人员有秩序的沿着疏散走道、疏散楼梯、安全出口的方向疏散到安全区域。
第四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对策与措施
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中共兔街镇纪委书记 彭明
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强机关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使之担负起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重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必须认真加以研究。通过走访调查,对乡镇干部党员队伍建设提出如下对策与措施。
一、当前乡镇机关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学习不够。机关党员干部中忽视理论学习的倾向一定程度存在,视理论学习为可有可无,不重视知识更新,靠老经验、老办法决策办事,与时代发展要求格格不入。有的党员干部不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也缺乏对业务知识的学习,业余时间热衷于各类娱乐活动;有的党员干部虽然也在学习,但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学用脱节;有的党员干部没有把学风问题作为一个政治问题来对待,学习不注意联系实际,难以虚实相结合,效果不佳。
2、作风不够端正。有的党员干部工作作风浮夸,深入务实不足,解决问题只停留在表面,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就事论事,照搬照套,不动脑筋,办事无立场、无观点、无原则,遇到困难绕道走,碰到问题拖、拉、推;有的干部工作不求上进求安稳,不求学习凭经验,不求纪律求自由,问题矛盾全上交,认为权力不够,一摊了之;有的党员干部抓工作流于形式,不求实际效果,只凭主观想象,缺少了解实情,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3、精神不够振作。有的党员干部缺少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认为进了机关门工作就安稳,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工作无精打采,对自己无要求,做天和尚撞天钟;有的党员干部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只图安逸,不思进取,只图享受不讲奉献,只比待遇不比贡献,总感到自己吃亏,处在一种不平衡的心态之中;有的党员干部组织观念淡薄,机关制度不遵守,工作无纪律自由散漫,影响了机关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
4、思想观念陈旧。有的党员干部自我感觉良好,习惯于用传统方法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主观教条,形而上学,其结果是问题越积越多,矛盾越积越大,不找自身原因,一味责怪群众觉悟不高工作难做;有的党员干部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一切以金钱多少为标准,在工作上表现为华而不实,只求应付了事;有的党员干部办事不讲原则,以小团体利益为标准,团结协作精神不够;有的干部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勤政廉政意识不强,享乐主义思想严重等等。
上述种种现象尽管只发生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但如果任其发展,势必影响到整体干部队伍的战斗力,严重损害机关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也就难以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二、形成问题的根源 从表面上看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个人主观上的原因,但实际上也有选人用人体制和管理体制、督促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等客观因素有关。
1、选人用人渠道单一。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主要停留在两方面:对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多在原干部队伍中;对新充实党员干部队伍的人员,主要来自于新毕业的大中专生,选人用人渠道过于单一,范围欠广。这样的选人用人渠道,无法真正体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广泛性原则,也无法做到跨体制、跨行业使德才兼备的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充实到党员干部队伍中来,制约了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2、使用度制不够灵活。干部使用制度的终身制并没有从更本上打破,只进不出,只上不下,如此则容易造成庸碌之风难除,官僚主义之气难消,庸者不下,智者难上,导致干部的流动不畅,新老交替困难,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有效激活,新陈代谢功能得不到合理正常发挥,制约了干部队伍结构的优化。
3、考核制度不够均衡。对干部的考核重实轻虚,对实际工作量化有余,对务虚工作约束不足,奖惩措施偏奖轻惩。政治工作既有实的方面,也有虚的方面,两者必须有机结合;只重实际工作,轻视理论修养的结果,容易导致干部思想发生偏差,只认工资奖金,不注重工作作风、思想道德建设,难以树立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公朴意识,制约了干部自身素质的提高。
4、督促力度不够强。对干部的督促,主要是纪检部门,干部与干部,群众对干部的督促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实际的作用,收不到良好的效果。纪检部门人员有限无法面面具到,干部与干部之间,碍于情面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群众对干部怕报复,不敢行使督促权。督促力度的欠缺不强,容易滋生腐败,导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个别的腐败分子的行为,却损害了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制约了干部队伍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乡镇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一)从建立完善机制入手,以制选人、以制管人、以制律人,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1、建立竞争机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选人用人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引入竞争机制,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环境,这是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和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治本之策。把“公开选拔”、“民主推荐”、“任前公示”、“竞争上岗”等一系列制度建立并配套完善起来,增加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扩大干部工作的民主。从而使优秀的人才充实到乡镇干部队伍中来,使优秀的干部走上乡镇领导岗位,促使乡镇机关干部在思想上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超跨感。
2、建立激励机制。要激活乡镇干部的工作热情,始终保持事业需要的良好精神状态,非常重要的是要建立完善一个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要按照“平时与定期、定性与定量、领导与群众、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原则对乡镇干部进行考核,做到科学、合理、全面地评价乡镇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培养和使用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优秀和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要加大表彰、奖励和使用力度;对考核不称职或平时工作表现差的,采取告诫、降职、免职等约束措施。以此来激发干部的 工作激情,使干部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工作精神状态,多为群众着想,更加务实工作。
3、建立退出机制。“能上难下、能进难出”是目前干部任用中的一个难题。要在重视思想观念上引导和疏导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干部的任期制、聘任制、试用期制、辞职辞退制,积极探索建立具有较强“刚性”的优胜劣汰机制,从制度上保证“能下能出”的实现,真正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从而优化结构,提高队伍素质。建立退出机制,能让干部在思想上树立起一种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促进干部自觉做好自身建设。
4、完善监督机制。对乡镇干部的监督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从制度上强化干部的自律意识,时时刻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要把干部的谈心谈话、提醒告诫、民主生活会、经济责任审计、群众评议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求实效,逐步健全和完善定期监督与不定期监督、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营造一个干部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监督机制的完善,能促使干部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二)从完善构架组织体系的系统性建设为主体,建立一支高效精炼的干部队伍
1、整体性建设。乡镇机关干部队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干部队伍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三大要素,干 部队伍建设要求三大要素并举。思想建设处在干部建设的首位,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和灵魂。组织建设是保证,是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的载体。作风建设是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外在体现,是对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检验。一支好的干部队伍,必定是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完全过硬,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具备领导和带领群众实现跨越式发展能力的队伍。在干部队伍建设中,如果忽视了建设要素的整体性,重组织建设,轻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致使干部队伍不能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如果少数干部有不良思想行为、浮夸的工作作风、萎靡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整体的形象,因而加强机关干部的整体性建设显得非常重要。
2、结构性建设。要使乡镇干部队伍发挥最大的功能,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应当高度重视干部队伍的结构性建设,优化干部队伍的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因而客观上要求乡镇干部队伍专业结构应充分考虑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为保证事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客观上需要干部队伍年龄结构的合理分布,既要有年富力强、有开拓精神、具备潜能的中青年骨干,也要有经验丰富的年龄较大的干部,从而形成老中青的梯形结构。年龄结构优化的同时也要注意干部的最佳使用期,在他们能力、经验、体质、精神状态最佳的年龄段担任合适领导职务。这样一个由老中青三支队伍组成、在他们最佳使用期得到合理使用的干部结构,不仅能发挥不同年龄段干部的长处,克服各自的短处,而且有利于年轻干部的成长,保证干部的稳定、连续和活力。而知识结构的优化与否直接影响干部队伍这个系统的功能优化。江泽民同志非常重视干部的知识结构,他多次强调领导干部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有一 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他指出,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复合型、外向型的知识结构,应当以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以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为主体。另外由于不同的干部,能力特点和气质类型也有差别。因此在干部队伍建设中,要充分注意不同能力特点和不同类型气质的搭配,做到优势互补,协调组合,相得益彰。尤其是领导班子建设中,更要注意能力和气质结构的优化。同一类型气质或能力特点组成的班子,很难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3、层次性建设。在乡镇干部队伍中,班子成员和一般干部由于层次不同,产生了不同层次干部地位与作用的差异,因而要求也不一样。层次从功能上相应可分为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和操作层。决策层主要是决定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方针和主要目标,协调层主要是起到参谋助手和桥梁作用,执行层直接负责人、财、物的调动和组织,操作层主要从事具体任务的完成。不同的层次,履行不同的功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层次性原理,通过制订并落实各自有针对性的内容,可以使整个干部队伍发挥最大的功能。由于层次和功能的不同,客观上对干部的素质要求有所差异。领导班子建设是层次建设的关键。因此,从层次性角 度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关键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4、稳定性建设。干部队伍作为政治体系中一个特殊的系统,保持相对稳定性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培养和选拔忠诚于党的事业的干部放在选人用人的首位,这对保持干部队伍这个系统的稳定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要重视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与合作。新陈代谢的过程,是吐故纳新,从而保持活力,达到系统的稳定性。干部队伍也一样,新陈代谢和吐故纳新不可抗拒,时刻面临新老交替与合作的任务,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与合作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三)从转变和规范干部的思想意识、行为作风、道德品质着手,加强干部的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培育符合跨越式发展要求的乡镇干部
1、树立学习力是本质竞争力的新观念。乡镇干部必须重视学习、加强学习,全面提高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能和领导能力。所谓学习力,是一个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之总和,是动态衡量人才质量高低的真正尺度。国际上早在二十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新理论,并在实践中汇成锐不可当的创造学习型组织的新潮流。对此,机关干部必须清醒头脑转变观念,一是要有一种危机感,一种紧迫感,更要有一种责任感,树立起“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的新观念;树立起不做“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干部,不做“坐井观天、偏于一隅”的干部,不做“自我陶醉、夜郎自大”的干部,要做头脑清 醒,充满激情,敢作敢为勇于争先的干部的新意识。二是要学会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实践证明,不学必无术,但学而不用或学而无用,同样也发挥不了作用,收不到效果。因而,乡镇干部不仅要自觉养成勤于学、敏于思、善于用的习惯,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要把学习与调研、决策统一起来,避免不学习借鉴别人的创新成果,仅凭自已既得经验剪裁一切的不可取做法。对此,每位机关干部必须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学习市场经济、WTO、法律、科技、金融、外贸和管理等知识,及时准确地掌握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并积极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坚持学与用、知与行、说与做的统一,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整体工作素质。三是要运用读书会、讲座和中心学习组等多种途径,对党员领导班子开展科学发展观、群众观、人生观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基层党校为阵地,分层次对干部进行市场经济理论、实用科学技术、法律基础知识的培训,提高干部驾驭市场经济能力。
2、振奋精神工作上要求真、求深、求实。干部精神状态的好坏,对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振作的精神状态积极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工作效果。一是要求真,对人民群众要有真情,对事业要用真心,对工作要付出真劲。乡镇干部常年同农民打交道,农民看我们党和政府,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乡镇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判断,来评价乡镇干 部群众观念强,处处为群众着想,认真为群众办事,遇事同群众商量,干部形象就好,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就高;反之,就会直接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二是要求深,牢固树立“深入群众才能服务群众”的观念。在深入上下功夫,了解群众在想些什么、盼什么,希望什么、反对什么,从而确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谋群众之所求,急群众之所虑,解群众之所难。真正倾全身之力,想为民之计,出利民之策,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要求实,就是把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求实的科学态度紧密结合起来,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真正把精力集中到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上。重调查研究之风,善于发现和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用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精心指导,过细工作,掌握驾驭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主动权。
3、规范干部的行为加强自身修养建设。一是形象上自重,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必然会乘机而入,同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剥削阶级腐朽思想文化影响相结合,滋长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等消极现象,对人们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产生冲击,也会腐蚀我们的乡镇干部队伍,甚至毁掉一些意志薄弱者。面对这场新的考验,作为乡镇干部一定要提高警觉性,对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严以律已,淡泊名利,自警自重,管住身边的人和事。二是思想上自省,乡镇干部要特别强调“慎独”和“自省”,经常检查 自已有哪些失误和不足,认真地通过严格自律加强自我修养。要强化宗旨观念,按照“三个代表”要求,重德行,施德政,善德治。自已有了缺点、毛病、错误,不应遮遮掩掩,而要勇于自我解剖,正视问题,自觉地把它克服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传不习乎?”这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检查。这种严于律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三是纪律上自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不思进取、贪图享乐、骄奢淫逸的思想,在一些人身上滋长起来,这是很多问题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乡镇干部来说,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个原则不能变。要正确理解党的富民政策,千方百计地帮助群众富裕起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古今中外经验教训都告诫我们:艰苦奋斗事必成;贪图享乐毁前程。因此,我们始终要把自已的行为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监督之下。工作以高标准为目标,生活以下限为尺度,该得到的不一定都要,不该得到的决不伸手去捞,克已自律,善于抵御外来的诱惑和侵蚀。四是工作上自励,要勤奋学习,学以致用,努力成为一名学习型干部。加强学习是形势所迫、时代所需,是竞争所迫、任务所需,是差距所迫、自身所需,乡镇干部要切实增加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努力成为一名思考型干部。要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努力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提高开放思维的能力,以综观天下大势的眼光,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面向未来,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来思考和研究问题。要提高全局、眼前与长远的关系。要与时俱 进,开拓创新,努力成为一名创新型干部。要在观念上大胆创新,切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路子。要发扬民主,依法办事,努力成为一名民主型干部。要懂民主,用民主,管民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确保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要依法办事的意识,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善于运用民主和法律的方法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建设的内涵也将发生变化。因而,对于干部队伍建设的具体内涵和要求,也必须因时制宜进行适时的调整。但无论在什么时期,何种环境,人的思想意识始终支配着人的行动;因而政治思想工作,必须长抓不懈;只有在思想上认识了,其行为、行动才能符合客观现实的需要。历史发展的实践也同样证明,在相同的软硬环境下,最终取得不同成就的差异,其原因在于人;是人的因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干部则是占主导地位的。因此,建设好一支乡镇干部队伍,对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意义是深远的,也是极其重要的。
第五篇:“解决问题”与“问题解决”
“解决问题”与“问题解决”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是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而《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的课程目标则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解决问题”与“问题解决”有什么不同?这样的变化是基于怎样的考虑?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
课程标准怎么说
相同点:都强调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都重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最重要的不同点:解决问题强调“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而问题解决强调“四能”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前者提出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后者提出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为什么如此重视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因为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波利亚提出的“问题解决”教学已然获得世界各国数学教育界的共识。问题解决是数学的核心。重视问题的解决是各国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
美国将“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改革的行动纲领,其数学课程标准把能够“解决数学问题”列为达到的五个课程目标之一,在其分项中,“数学用于问题的解决”居于首位。
瑞典的课程标准认为:“数学课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我国《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几个领域中的不同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学习过程中,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小学阶段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注意什么
从《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问题解决”的具体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问题解决”目标包含了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反思意识、创新意识、数学化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与人合作交流等多方面的内涵。显而易见,这些指向三维目标中的“过程方法”目标的意识与能力,非但数学学科,在整个小学阶段都是需要重点培养的“共通能力”。
在小学阶段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注意什么? 不能将“问题解决”窄化成了应用题
从《标准》对“问题解决”的阐述可以看出,“问题解决”较之“解应用题”是更加上位的概念,更多的是指向与意识与能力,而不是局限于下位的策略与方法上,也就是说二者实际上是一种包含关系。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数学课程的全部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应用题在教材编排和教学实践中都存在明显的弊端,《标准》打破了把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领域的格局,将之融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实践”四个领域中。所以,教学时处处都可能成为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阵地。基于此,教师头脑中装着“问题解决”的目标,将之作为设计教学环节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也才可能在“持续的量变”中升华成“质变”。
提真正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真正的数学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时候一堂课学生在不断地回答问题,但经历的只是肢体上的活动而非思维深层次的活跃。个中原因,乃是老师用“暗含方法”的提问抹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殊不知,当我们煞费苦心地引导学生绕开可能的思考障碍时,也残酷剥夺了学生犯错误的权利,以及在失败中、在错误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的机会。所以,提有思考含量的问题,留置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是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前提。
要注意将“过程与方法”中的“缄默知识”显性化
“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从思路上看,有综合法、分析法、猜想与尝试法、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法等,从手段上看,有操作模拟法、画图法、列表法等,这些方法都内隐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内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属于“缄默知识”的范畴。因“缄默”,所以容易被人忽略,即使看出来了,也鲜有人将之与知识目标等同对待,想方设法地加以培养。要发展学生“问题解决”就需要给予过程性目标等于或高于知识目标的地位。
要重视“问题解决”过程中“一头一尾”的发展
这里的“一头”,是指“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一尾”是指探索过程中的评价与解决问题后对过程与方法的回顾与反思。史宁中教授曾深刻地指出,当前我们数学教育存在的一块短板:我们缺少的是根据情况“预测结果”的能力;根据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重视“问题解决”过程的“一头一尾”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要让学生解决一定比例的“非常规”问题
现在的新教材虽然在问题的提出上尽量符合学生的实际,并力求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总体来说,背景相对简单,其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也往往是学生熟悉的,因此学生做得更多的还是分析数量关系、选择算法的活儿。基于这种情况,教学中我们还需要增补一些具有挑战性、综合的、多元的、开放的“非常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