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淘气儿童让人烦 教育孩子重引导
淘气儿童让人烦 教育孩子重引导
贪玩男孩被网友们称为“熊孩子”,更是有网友将近来“熊孩子”的事迹进行了盘点。一时间,“熊孩子”三个字网络搜索排行前列。
“熊孩子”,来源是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民间俚语,相当于“这倒霉孩子”。本来是指小孩会调皮捣蛋,让人哭笑不得,本身应该是满怀善意的。但是,现在,“熊孩子”被网友们界定为那些乱翻东西、搞破坏、不守规矩的孩子。
事实上,这样不守规矩、任意妄为的“熊孩子”不仅仅在“别人那”,在我们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孩子。日前,记者在南昌街头进行随机采访,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熊孩子”,而且数量越来越多。对于“熊孩子”捣乱他们颇感烦心,但又没有好的方法应对。有专家表示,“熊孩子”越来越多主要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小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把孩子引向正确的方向。
案例:身边的“熊孩子”们 A 不爱吃的菜“打包”带走
市民王丽的侄子今年8岁了,孩子平时就“托管”在王丽家里。王丽告诉记者,孩子刚到她家的时候就不爱吃肉,为了保证孩子的营养,她就变着花样地把肉做成各种口味给侄子吃。“他刚开始不吃,吐到垃圾桶里,被我发现之后,就„乖乖‟吃了。后来我发现这孩子吃完饭就要上厕所,我担心他吐到马桶里冲掉,所以不让他冲水。”王丽说,奇怪的是小侄子很听话,每次出厕所都没冲马桶。“我以为我想多了,直到上周我闻到卫生间杂货抽屉里的那股臭味。”王丽说,她都傻眼了——几块很大的肉都被包裹在一张纸巾里,放在抽屉角落里。“当时我都气死了,这孩子怎么这么„熊‟。”王丽说,侄子放学回来后,她就展开了盘问教育,这才知道孩子每次都把肉藏在嘴巴里,到了卫生间后再吐到纸巾上,上学前放进书包带走。“那份没带走的是因为当天他没时间拿走。”王丽说,尽管“打包”事情结束后,孩子保证不再丢掉肉,但是她总觉得孩子肯定还有“办法”。B 坐在冰箱里乘凉
刚刚过去的暑假,让市民丁肖莉回想起来还是胆战心惊。丁肖莉的儿子今年7岁,平时非常古灵精怪。丁肖莉告诉记者,暑假快结束的时候,她把儿子从奶奶家接回来,本想还有几天开学,让孩子在家收收心,结果这一收心差点出事儿了。“那几天比较热,我们出去上班之前就开好了空调,让小孩自己在家看电视。”丁肖莉没想到的是,那天下午正好停电了,儿子居然坐进了冰箱里面乘凉。“我回到家的时候,他还坐在里面玩ipad,当时真是又气又怕。”丁肖莉说,如果电冰箱门关上了,后果不堪设想。“当天晚上他爸爸就打了他一顿,后面几天我就把他托管在我姐姐家,又把我姐姐家一顿折腾。”丁肖莉苦笑道,都说男孩子越皮越聪明,但是这“聪明”儿子却让她操碎了心。
调查:“熊孩子”是如何变成的 你身边有熊孩子吗?带着问题,记者走上南昌街头。“有,我家里那个就是!”市民王蔷对记者说。她儿子今年10岁,不管跟男孩还是女孩在一起,总能把人家弄哭甚至弄伤,害得她和老公到处赔礼又赔钱。
男孩子调皮,女孩子也不甘落后。市民熊先生告诉记者,女儿特别爱玩手机,自己和孩子妈妈的手机被玩得每个月都会多出许多网络费用。“我和老婆的手机玩玩就算了,家里来个客人,手机也难逃魔爪,短信、照片全被她删了。”熊先生说,尽管打过好几次,女儿的坏习惯却总改不了。
随后,记者在育新小学、南大附小、红岭学校门口以及阳明路、沙井小区附近采访了30位市民,结果发现,60%的人表示身边有“熊孩子”,且有增多趋势;20%的人表示没有;20%的人说“没注意”。
在随机采访中,记者了解到,50%的人认为家庭教育不到位是导致“熊孩子”变多的首要原因,40%的人认为是孩子好奇心太强,25%的人认为是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此外,还有人认为是孩子想引起大人的注意、社会环境影响等。
专家:正确引导“熊孩子”的好奇心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应汶华告诉记者,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十分淘气,便采取体罚措施,这种做法不可取。“可以让他们面壁思过,这也是体罚的一种方式,但比打骂好多了。”
不同的“熊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法。针对有暴力倾向的“熊孩子”,家长首先应该做好榜样,千万不要用暴力方法解决家庭纠纷。告诉孩子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让别人乐意与你分享,而不是简单地用暴力让别人屈服。针对行为怪异的“熊孩子”,应汶华认为大人应该珍惜孩子的求知心理,抓住时机,予以引导,将他们过剩的精力引导至正确的方向。这样,既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又能使他们获得新知识。
让“熊孩子”健康成长
记者手记:
让“熊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被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往往是“忘我”而不计后果的,待到严重的后果呈现后,他们才会有惊恐的心理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盼望的是成人对他们不计后果的谅解,对他们失误的惋惜。倘若对他们的成功能给予由衷的赞赏,他们会认真吸取教训,并在家长的真诚“合作”中受到巨大鼓舞。
“熊孩子”出没让家庭教育的问题原形毕露,如何突破小家庭式育儿环境的局限,让孩子走向更广阔的大家庭是家长应该重视的问题。希望家长可以走进“熊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熊孩子”,去引导,去鼓励,去帮助,去发现,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健康成长。
第二篇:让人省心的孩子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今天早上,我刚踏进幼儿园门口,站在园门外等候的汤思怡的奶奶赶忙跟我打招呼:“严老师!汤思怡昨晚有些发烧了,到医院去看,医生说扁桃体发炎了,医生配了点退烧药,今天请老师叮嘱孩子多喝水,多休息”。我马上回忆汤思怡昨天白天在幼儿园的情况,这白天还好好的,晚上怎么会发烧呢?汤思怡小声地说:“我在玩区角活动的时候跟你说过我不舒服”。听了汤思怡的话,我的头嗡地一下,飞快地回忆着昨天游戏活动时的每个细节,却始终想不起汤思怡是否找过我,也记不得她跟我说过什么。我尴尬而惭愧地面对她们说:“真是对不起,我昨天可能没注意到。”说完,为了掩饰自己的窘态,我赶忙摸一摸汤思怡的脑袋,并顺手接过奶奶手里的药,带汤思怡来到晨检处。这时我满脑子都是“愧疚”,汤思怡肯定和我说过身体不舒服,可我怎么就想不起来呢?想到这儿,我心中负疚感更深了。我对自己说:在带班时一定要仔细倾听孩子们对我说的每一句话,把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周到。
汤思怡平时那么乖巧,很少给别人告状,也不给老师惹麻烦,即使有时她来和我说了些什么,也似乎从没希望能从我这里得到什么反应。所以,我也常认为这样的孩子是那么让人省心,我真希望班上再多几个这样的孩子,有时为了维护班级集体正常的秩序,以使一些活动取得较好效果,我常常为了一个行为问题突出的孩子费尽心机,以求得他的转变和进步,但却忽视了那些不太起眼的、安静的、让人省心的孩子。像汤思怡“省心”的孩子,使我往往忽略了他们向我传达的“请你关注我”的信息。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我们要真诚而慎重地对待所有孩子,出色的孩子需要老师不断地激励,以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地提高;那些所谓的“问题儿童”需要老师有的放矢的引导与帮助,但是我们更不要忽略“让我们省心”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在我们的眼里就都是一样的。
第三篇:孩子早恋,家长应如何教育和引导
孩子早恋,家长应如何教育和引导
对于孩子的早恋,家长应如何正确教育和引导呢?春雷教育专家给出如下建议:
一、做孩子的爱情榜样,培养孩子健康、正常的爱情观。
孩子的爱情观或多或少会受到父母的影响。不论父母的感情怎样,哪怕已经到了打算离婚或者已经离婚的程度,都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不要让孩子感受到他的家已经支离破碎了,要时刻做到“相敬如宾”,要让孩子明白你们对爱情的态度是认真的,不是随随便便的,尤其是在对待孩子“早恋”的问题上,更是要保持和谐的状态,以平和的心态和一致的做法去关爱孩子,去引导孩子,“以情动人”,帮孩子走出“早恋”的困境。
二、随机应变的教育,以生活为教材,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来教育孩子。
有关爱的教育,知识成分较少,大多是观念和态度的养成,应学会随机应变,从日常生活中引出讨论。比如,看电视的时候,尤其关于爱情的电视,孩子就可能发出疑问:为什么那个人会抛妻弃子,跟另外一个女人好了呢?这时就可以跟孩子谈谈关于爱情应承担的责任,主人公做法的对与错、好与坏,孩子也容易接受并且熟记于心。看爱情片,最好选些有教育意义的片子,如《泰坦尼克号》,剧中爱情的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令人荡气回肠。总之,生活是最好的教育,要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来教育孩子、引导孩子,以防止孩子走入“早恋”禁区。
三、为孩子的阅读精挑细选,让孩子在平时的阅读与学习中领悟到“爱”,受到“爱”的教育。
让孩子多阅读一些世界名著,一来培养阅读能力,二来提高写作水平。名著大多是小说,而小说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关于爱情的描写,所以家长在为孩子选择书的时候,应该把好关。例如《简爱》就是一部不错的描写爱情的作品。在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的同时,可以对其进行爱情教育,不让孩子萌发“早恋”的倾向。
最后,春雷教育专家认为,对于孩子早恋的教育和引导,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多跟孩子沟通交流,在敞开心扉的交谈中,询问孩子对爱情的看法,也可以向孩子谈起自己的爱情经历,坦露自己的青春情怀。那样的话,父母与孩子就不会有太多的隔阂,孩子也愿意跟父母讲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即使孩子有早恋的倾向,父母也能及时引导,教育其向良好方向发展。
第四篇:教育就是让人幸福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教育就是让人幸福
作者:王三阳
来源:《学子·教育新理念》2013年第01期
孔夫子曾经不厌其详地罗列出人生的各个阶段的感悟。对于这位圣贤,教育的终极目的就在于不断地追求生命的崭新的境界——日高日远的攀升,日甚一日的超越,带来的是一个人精神上的崇高和伟岸。而这,对于儒家学说,就是莫大的幸福。
柏拉图认为,教育就是引人回忆。一个人成功诞生之后,他的灵魂会忘记原有的形式上的知识,而学习就变成了重新收集知识或者尽量不要遗忘的问题。知识就在我们的灵魂中,通过理性的运用,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知识。而发现得愈多,我们就会变得愈完善,这种趋向完善的过程,就是一个享受幸福的过程。
中外的先贤,不但不约而同地将教育的鹄的定位为对于幸福的追索和寻求,而且坚定地认为,这种看似飘渺抽象的幸福,是可以获得的,是触手可及的。
因此,教育的目的远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模糊,那么神秘,它的旨归就在于让一个渺小的个体经过教育而具备知识的积累、思维的缜密、意志的磨炼、思想的深邃后,找到人之为人的尊严,寻到生命存在的价值。这是上天赋予人的权利,拥有了这种权利,利用了这种权利,一个人便可获得他无上的幸福。
然而,我们在享受教育的时候,却未必感到幸福,甚至时或感到痛苦。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只是着眼于琐碎而没有剔除浮盖在教育表面上的尘沙去探寻它的本质,是因为我们只是关注个人的点滴忧伤而忘却了去追寻教育本来具备的宏大的叙事,是因为我们只盯着物质的需要而背弃了精神上的引领。
那些作为痛苦和焦灼的存在,那些作为浮华和繁琐的呈现,就日日纠缠着我们,居心叵测地将我们的目光变得短浅,意志变得薄弱,申索变得低贱,而浑然忘却了在那曾经的过往,在那不远的地方,幸福的光晕就笼罩在杏苑的祭坛上,我们只要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它的温暖。
于是,从2005年的春天开始,对于教育真谛与旨归的追寻伴随着幸福教育这个词汇渐行渐远,探索者群体亦愈来愈多,终于,2011年11月4日,在古都开封,汇聚全国13个省市86所学校的同仁济济一堂,宣告了幸福教育联盟的诞生。一年之后,随着第二届联盟年会在上海金山的举行,其影响更加巨大。
我们祝愿:伴着即将到来的春风吹遍这片热土,那如甘霖般的幸福之雨飘洒在华夏神州每一个热望的眼眸之中。
第五篇:从正面来引导孩子教育随笔
为了促使幼儿遵守课堂纪律和游戏规则,有的老师喜欢从反面防备和堵截幼儿出错。例如,对自由玩耍时争抢玩具,午睡时高声喧哗等现象,老师往往会沉下脸来大声制止。如“不要抢了”“别闹了”等,但收效却不尽如人意。美国密执安州大学心理学家埃林斯特罗姆门认为:幼儿难以接受“不要”的指令,告诉幼儿不要做已经开始的事,反而强化了他们正在做的事,起不到制止的作用,相反,幼儿更需要成人从正面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
有一次,我要求幼儿看黑板上的图片,可有个孩子却一直盯看着自己的脚子。这时,我说:“请小朋友不要看自己的脚。”这下,全班小朋友全都去看自己的脚,好像脚上有什么东西似的。
后来,我想,如果我换一种说发:“请小朋友看看黑板上有什么”效果肯定会不错。这样,既强化了幼儿的正面行为,也削弱了负面影响。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这类事情,应该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从正面引导孩子该做什么,这样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