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未成年人临界点年龄的查证对策
浅谈未成年人临界点年龄的查证对策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犯罪应负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行为人只有达到一定的年龄,能够辨认或者控制自己的行为,才能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我国刑法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三个阶段:不满14周岁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是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就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制度而言,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是自然人具备责任能力,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前提条件。目前,随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逐年增多,困扰司法实务工作者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问题,特别是临界点年龄的查证、认定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检察机关对成年人犯罪还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准确界定,也关系到法院对案件的公正审理。对此笔者结合司法实践浅谈管见。
一、审查未成年人临界点年龄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目前,检察机关在审查未成年人临界点年龄案件中遇到的问题和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谎报年龄。他们为了逃避法律的惩罚,抱着能被从轻、减轻处罚的侥幸心理而谎报年龄。如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谎称自己不满16周岁;已 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谎称自己不满14周岁等。
二是成年犯罪嫌疑人假冒未成年人。尤其是刚满18周岁的成年犯罪嫌疑人,为了能得到从轻、减轻处罚,谎称自己是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三是有的公安户籍管理部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许多农村尤其是偏僻地区的户籍管理比较混乱,户籍资料的填报由村委会具体负责,致使许多乡镇的农民为了子女能够参军当兵而虚报出生日期。
四是有的户籍资料的准确性存在问题。检察机关在调查取证过程中,经常发现当事人提供的居民户口簿上的出生日期与当地公安机关户籍管理部门的户籍资料不一致,甚至在农村有些地方的户籍管理中出现了公历出生日期与农历出生日期填写混淆的情况。
五是犯罪嫌疑人的父母、亲戚故意改动户口资料。犯罪嫌疑人的父母、亲戚为了使自己的亲人逃避法律惩处,擅自改动户口薄资料,有的通过熟人关系改动户籍管理部门的户籍资料,并向检察机关和法院的办案部门提供虚假的年龄证明,使犯罪嫌疑人的年龄查证困难。
六是目前骨龄鉴定的准确性受到质疑。骨龄鉴定是根据人的手腕部位X摄片的不同骨像来判断骨骼钙化过程,以此来确定人的年龄的一种较科学的方法。由于人的生长发育受 生活水平等客观条件影响较大,因此,生物年龄与实际年龄也可能存在着差异。由于骨龄鉴定结论是限制在一个相对的年龄范围之内,因此就使司法人员对骨龄鉴定的准确性及能否单独将其作为年龄证据使用产生了怀疑。
七是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无居民身份证和户籍资料。这些人多数是流浪儿或孤儿,公安机关派出所也无他们的户籍资料,这给办案部门查取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年龄证明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二、对未成年人临界点年龄查证的思考
笔者认为,要做好对未成年人临界点年龄案件的调查取证工作,必须认真分析案件中存在的年龄问题和证据矛盾,对此采取有效的查证对策,从而查实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年龄。
(一)对常见年龄问题的查证对策
1、对成年人假冒未成年人问题。笔者认为,正常情况下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知道自己的详细住址和具体的出生日期等情况,首先,案件承办人要在审讯犯罪嫌疑人时,对其进行政策教育并注意察颜观色,对年龄方面的疑点绝不放过;其次,案件承办人要到犯罪嫌疑人的户籍所在地对犯罪嫌疑人的出生日期等情况进行调查取证,同时,要特别注意户籍资料的真实性。
2、对既无居民身份证也无户籍资料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案件承办人要对犯罪嫌疑人的父母进行调查取证,并将其言词证据与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进行核对,假如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其父母证言能够互相吻合,这些证据可以作为判断犯罪嫌疑人的年龄证据使用。如果二者对年龄内容表述不同,应当从父母的言词证据要比犯罪嫌疑人供述证明力强这一方面考虑,采信犯罪嫌疑人父母的言词证据,但是,要有其他证人证言佐证父母言词证据的真实性。
3、对既无居民身份证和户籍资料也无父母言词证据问题。通常情况下,出现这种情况的犯罪嫌疑人大多数是未成年的流浪儿或孤儿。由于他们中很多人对自己的出生日期讲不清楚,办案部门缺少查证线索,因此查证起来相当困难。对此,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三点:一是追根求源仔细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成长、生活经历、居住地以及曾经同他在一起生活过的亲人、朋友等。二是根据掌握的具体情况和线索进行细致的年龄查证。如到孤儿院档案管理部门查取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刚到院的原始记录,如果孤儿院的档案资料不完备,则应向当时孤儿院负责接待的有关知情人员进行必要的调查取证。又如得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曾在铁路某火车站拾过荒,对此,应以知情的老民警及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过去的伙伴为线索进行走访调查。三是对这类犯罪人员进行骨龄鉴定。在作骨龄鉴定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偏差因素,确保年 龄下线的可靠性。最后,对现有证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年龄。
4、对仅有犯罪嫌疑人年龄供述无其他年龄证据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对犯罪嫌疑人有年龄供述,且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案件,如果年龄不涉及临界点,可以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8条第2款的规定,以犯罪嫌疑人自报的年龄认定。在办案过程中有时存在犯罪嫌疑人的年龄无法查清的情况,假如犯罪嫌疑人对自己的出生日期讲不清楚,也无其他年龄证据,且年龄又可能涉及到临界点,则要借助骨龄鉴定等科技手段,以绝对的排他性来确定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年龄。
(二)对证据与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查证对策
1、对身份证与公安机关户籍资料存在矛盾的查证
司法实践中,经常遇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身份证上的内容与公安机关户籍资料不一致的情况。如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证与公安机关出具的户藉资料虽然都是年龄书证,但两个证据中的出生日期却不相同。对此,检察机关的案件承办人不能简单、任意地选择某一书证作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年龄证据使用,应当认真分析、查清这些书证内容不同的具体原因,特别是应当查取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原始户籍资料,同时,应有其他证据对原始户籍资料予以佐证。在对证据核对分析后,从而判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真实年龄。
2、对法定身份证明和医院出生证明存在矛盾的查证
法定身份证明年龄书证和出生证明等内容存在矛盾的情况在办案过程中经常遇见。遇到这种情况时,案件承办人不能轻易地将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证作为他的年龄证据,应当重新查证,排除证据之间存在的矛盾,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践中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医院无法提供出生证,但当事人自行提供在医院分娩的病例,在此情况下应当向医院调取当时的住院记录和病例进行核实,对于能够印证的住院记录和病例应当作为认定出生日期的证据采纳。
3、对年龄书证与言词证据存在矛盾的查证
书证与言词证据存在矛盾的情况比较普遍,本来户籍资料等书证证明犯罪嫌疑人的年龄是清楚的,但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和客观方面的原因,就使这方面证据的查证变得复杂化。针对这种情况要从实际出发,一是要根据年龄的矛盾点,查清是户籍管理部门造成的,还是犯罪嫌疑人的家属故意作虚假的证言;二是对计生办、医院、村委会、街道、学校等相关单位出具的年龄证明应作具体分析,关键要注意它是原始年龄证据还是有关单位在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归案后出具的年龄证明,其内容是否真实;三是注意相关年龄书证与言词证据之间的异同点。通常情况下犯罪嫌疑人父母的言词证据会将犯罪嫌疑人的年龄说小,比如已满18周岁却证明是17周岁。笔者认为,如果相关书证与言词证据存在矛盾,一 旦查实犯罪嫌疑人父母的言词证据是虚假的,应将犯罪嫌疑人的居民身份证或户籍资料作为判断他年龄的证据使用。
4、对骨龄鉴定结论存在年龄偏差的查证
无居民身份证和户籍资料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大多数是流浪儿或孤儿。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出生日期、住址、户籍所在地等情况说不清楚,所以,办案部门为了弄清他们的年龄便对这类人员进行骨龄鉴定。由于骨龄鉴定是限制在一个相对的年龄范围之内,因此要根据案件的性质及犯罪嫌疑人危害社会的程度等来把握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分析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年龄是否涉及临界点。如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肯龄鉴定”能否作为确定刑事责任年龄证据使用的批复》中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年龄不明的,可以委托进行骨龄鉴定或其他科学鉴定,经审查,鉴定结论能够准确确定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年龄的,可以作为判断犯罪嫌疑人年龄的证据使用。如果鉴定结论不能准确确定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年龄,而且鉴定结论又表明犯罪嫌疑人年龄处于刑法规定的应负刑事责任年龄上下的应当依法慎重处理。笔者认为,鉴于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特殊司法保护,如果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且 又涉及临界点年龄,可以从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角度出发,就低认定他的年龄。如对未成年犯罪人骨龄鉴定为不满18周岁,可以就低认定为16周岁或17周岁,这涉及到对其从宽处罚的问题,符合目前我国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要求。
三、临界点年龄查证中应当重点把握的几个环节
笔者认为,要切实做好未成年人临界点年龄的查证工作,除了注意掌握以上查证对策外,还要重点把握好以下环节:
1、注重诉前仔细讯问。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要认真、仔细讯问涉及临界点年龄的犯罪嫌疑人的户籍所在地、出生日期、属相等细节,通过讯问发现年龄疑点,以便及时查证。
2、注重查证方向。如果犯罪嫌疑人自报年龄不涉及临界点,则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8条第2款的规定以自报年龄认定。对于涉及临界点的案件,一是不能轻信口供;二是要针对存在的年龄疑点和证据矛盾等进行查证;三是要重视对相关年龄的书证,证人证言等证据的收集,不仅要收集有关年龄的直接证据,还要注意间接证据的收集。
3、注重对犯罪嫌疑人的主要家庭成员、社会关系和社会背景的调查。在审查起诉阶段,经常发生犯罪嫌疑人的父母或亲戚通过熟人关系改动户籍资料后,向检察机关和法院 递交虚假年龄证明的情况,这不仅干扰了检察机关正常的审查工作,也使查证工作陷入被动。对此,检察机关的办案人员在调查取证时,有必要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主要家庭成员、社会关系和社会背景进行调查,这样,可以在年龄查证中变被动为主动。
4、注重律师介入案件。律师的主要职责是维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实践中,绝大多数律师遇到涉及临界点年龄的案件时都会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出生日期进行调查,因此,检察机关应当特别重视律师介入涉及临界点年龄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5、注重补强证据规则。补强证据规则,是指法律明确规定某些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力不足,不能单独作为证明该案件事实的根据,必须有其他证据佐证并予以补强。考虑到我国某些地方户籍管理混乱的情况,即使户籍证明完全可采,仍有可能在其原始生成阶段因为种种原因而造成错误,因此,若有能够相互印证、补强的言词证据合理地排除法定身份证明,就应予以采纳。但补强的程度应该能使一般人达到确信,从而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
6、注重审查起诉的证据要求。查明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是审查起诉中的关键内容。对于涉及临界点年龄的案件,也必须查明年龄证据的收集和判断是否客观、全面,查明年 9 龄证据有无矛盾以及年龄证据的证明力等情况。总之,要特别注意审查年龄证据的确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2006级法律本科班学员:胡林翼
参考文献:
①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
②葛建军、俞蕾、陈茜茜:《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证据的若干思考》,《上海检察调研》2006年第2期。
③姜伟主编:《公诉业务教程》,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④王国枢主编:《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版。
第二篇:未成年人年龄与法律事务分析范文
浅谈法制教育中未成年人的“年龄”问题
XXXX
摘要:理解与未成年人相关法律法规中的年龄问题是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在中学法制教育中很多老师和同学对年龄问题难以比较全面正确地把握,因此产生了许多的困惑。本文对常见的未成年人法律法规中的相关年龄规定进行了总结和解释,以提高中学生的法制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年龄未成年人
一、年龄的计算依据和方法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自出生时开始。出生的时间以户籍证明为准;没有户籍证明的,以 医院出具的出生证明为准。没有医院证明的,参照其他有关证明认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二条规定:刑法第十七条规定的“周岁”,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从周岁生日的第二天起算。例如,李某出生于公历1990年1月1日,那么到2008年1月2日零时才年满18周岁;或者说2008年1月1日24时之前李某是未成年人。现在有些地区的家庭采用中国的传统农历来计算年龄,在法律上没有法律效力;同时有些地区采用虚岁的来计算年龄,这也是没有法律效力的。
二、民商法中的年龄问题
近年来侵害未成年人的民事权利的现象屡见不鲜,由此产生的民事纠纷也比较多,未成年人的权利保护需要首先了解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第一未成年人与民事行为能力
《民法通则》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第二款规定: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并对“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做出了司法解释,即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能够以自己的劳动取 1
得收入,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认定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民法通则》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第十四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那“什么是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主要看这些民事活动与本人生活相关的程度;本人的智力是否能理解这一民事活动本身的意义,以及能否预见到这一民事活动本身所产生的法律后果;这一民事活动给本人带来的义务数额的大小。
《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案例一,黄某是一名12周岁的学生,他到超市购买了一支2元钱的铅笔,这一民事法律行为是有法律效力的,但如果他购买了价值400元的文曲星,则该行为只能在征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后才具有法律效力。《民法通则》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六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与、报酬,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也就是所有未成年人都可以订立纯获利的合同,接受奖励、赠与、报酬。
第二未成年人与民事责任
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未成年人尤其是儿童给他人和社会造成造成了损失后,父母不需要为自己的被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国家对此类民事侵害案件为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三条 规定: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
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夫妻离婚后,未成年子女侵害他人权益的,同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确有困难的,可以责令未与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共同承担民事责任。对于非父母作为监护人的情况法律也有规定,一百五十九条规定:被监护人造成他人损害的,有明确的监护人时,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不明确的,由顺序在前的有监护能力的人承担民事责任。一百六十条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一百六十一条规定:侵权行为发生时行为人不满十八周岁,在诉讼时已满十八周岁,并有经济能力的,应当承 担民事责任;行为人没有经济能力的,应当由原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致人损害时 年满十八周岁的,应当由本人承担民事责任;没有经济收入的,由扶养人垫付,垫付有困难的,也可以判决或者调解延期给付。案例一,小甲6岁,父母离异,有其母抚养并与之共同生活。某日,小甲在幼儿园与小乙发生打斗,值班老师丙未及时制止。小甲将小乙推倒在地,造成骨折,共花去医药费3000元。该案中小甲母亲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幼儿园也应承担与过失责任相当你的赔偿责任。案例二,高中生钱某于1980年9月2日出生,1998年6月1日在校将李某打伤共花去医药费2000元。1999年7月钱某进入一家工厂上班。该案中民事责任由钱某父亲承担,钱某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予以适当赔偿
三、刑法及司法解释中的年龄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个别家长和学生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危害认识不深,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甚至存在法律上的误区。
第一未成年人犯罪和刑事责任的年龄规定
《刑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二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
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实施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以外的行为,如果同时触犯了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应当依照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确定罪名,定罪处罚。例如:刚年满14周岁的张某伙同其他两名年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何某、于某实施了绑架他人勒索钱财的犯罪行为并未对受害人进行伤害,张某对自己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其他两人应以绑架罪定罪处罚,但如果在犯罪行为中三人共同将受害人杀害,则张某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其他二人应以绑架罪定罪处罚。
对学生中存在的严重不良行为中“什么是犯罪”这一问题国家有相关的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使用轻微暴力或者威胁,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随身携带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数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轻微伤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学习、生活等危害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具有前款规定情形的,一般也不认为是犯罪。第八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出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或者寻求精神刺激,随意殴打其他未成年人、多次对其他未成年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公私财物,扰乱学校及其他公共场所秩序,情节严重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第九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实施盗窃行为未超过三次,盗窃数额虽已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但案发后能如实供述全部盗窃事实并积极退赃,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
(一)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
(二)在共同盗窃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或者被胁迫;
(三)具有其他轻微情节的。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盗窃未遂或者中止的,可不认为是犯罪。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盗窃自己家庭或者近亲属财物,或者盗窃其他亲属财物但其他亲属要求不予追究的,可不按犯罪处理。第十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应当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情节轻微的,可不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第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的规定
《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四款规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刑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只有罪行极其严重的,才可以适用无期徒刑。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一般不判处无期徒刑。
四、交通法中的年龄问题
中小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一直是学校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但与未成年人相关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部分家长缺乏交通法律知识、学校对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停留在表面,未触及学生的实际行动。城郊结合部的部分中学生中出现了无证驾驶机动车辆、用非机动车搭载同学等严重违反交通法律法规的行为。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对未成年人驾驶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有严格的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二条规定: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驾驶电动自行车和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必须年满16周岁。《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只准搭载一名十二周岁以下的人员。搭载学龄前儿童的,应当使用安全座椅。十二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驾驶自行车或者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驾驶电动自行车,不得搭载人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2].《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6].《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7].《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
第三篇:未成年人犯罪调研对策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情况日趋严重,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世界公害”之一。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并且出现了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手段成人化等新特点,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做好未成年人培养教育工作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前途命运及民族兴衰的大事。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中所表
现的一些规律性、特点及发展趋势,有基本的、科学的估价,来探求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结构从传统向现代的迅速转型,未成年人的成长也经受着巨变中社会环境变化的不断考验。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彼此相互作用,引发犯罪的因素日趋增多,社会治安形势严峻,诸多社会消极现象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和发展都将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而且从犯罪的主体、类型、手段等诸方面看,已经完全超出了以前那种小偷小摸、小流氓式的打架斗殴,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值得注意的趋势迹象。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从犯罪主体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日趋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趋增多。
(二)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说,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结伙作案,共同犯罪的多,由于未成年人作案时具有严重的恐惧心理,身体状况也不及成年人,因此形成了团伙作案的特点,即可互相壮胆,又便于人多势众给被害人造成威胁。实施单个未成年人所不能完成的犯罪过程,此特点多以抢劫犯罪表现更为明显。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雏形。这种团伙如果被不法人员掌握和控制或随着团伙骨干成员年龄的增长,将会演化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的专业化犯罪集团,对社会危害性具有倍乘效应。
(三)从犯罪手段来说,未成年人犯罪作案的手段呈现暴力化、凶残化。未成年人犯罪,在过去可能仅是小偷小摸等,很少有严重犯罪。但是近年来发生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凶杀、抢劫、强奸、故意伤害等暴力型犯罪案件不断增多,并且暴力程度不断加深,对社会的危害越来越大。凶残化是指未成年人在作案时,不计后果、惨无人道,在犯罪过程中,对被害人没有丝毫同情怜悯之心,有的残害被害人肢体,有的为消灭证据而灭口。
二、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未成年人身心发育不够成熟,自控能力差是最主要的原因。具体表现在:首先,自我中心意识太强。现在的未成年人,很多是独生之女,他们长期生活在“大家围着转”的环境中,加之部分家长的溺爱、娇惯、尽量满足他们的各种欲望和要求,结果使他们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为所欲为、任性、自私、霸道,他们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很少甚至不顾及他人的利益,争强好胜但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甚至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其次,感情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差。现在的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大都一帆风顺,没有遇到过什么大的挫折,心理承受挫折能力非常脆弱,稍遇不顺时,往往表现出过分的失望,自暴自弃,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快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最后,好逸恶劳、依附性强而自理能力极差。很多未成年人一直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家庭环境里,从小养成了鄙视劳动、厌恶劳动的不良习惯。生活上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因此,一旦当他们赖以生活的经济来源丧失,无法满足其需要时,就会用违法犯罪行为去维持其好逸恶劳的习惯,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学校育人教育的力度不够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未成年人生活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影响最为巨大。家庭教育功能失调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占半数以上。一是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造成家庭结构残缺而弱化了对子女的教育,这些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容易形成孤僻、自卑、暴虐等性格,极易受不良影响误入歧途。二是有的家长教育子女不讲究方式方法:要么简单粗暴,对孩子期望值太高,只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未成年人性格、品德、道德情操的培养,造成未成年人的随意性和逆反心理,要么溺爱娇宠,当孩子犯了罪就千方百计包庇找人开脱,使其养成自私任性的性格,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有可能以非法手段得到满足;还有的家长对子女放任自流或无力管教而造成其性格孤僻冷漠,容易在不良习气和他人影响下引发犯罪行为。同时学校教育的偏差也是造成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是因为学校重升学轻法制,单纯以考试成绩将学生分类,极易挫
伤成绩较差的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于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一些学校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较为薄弱,不注意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对发生的问题也大多采取不正确的方法处理。或者姑息纵容,或者以罚带教,随意批评甚至打骂学生,不仅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仇恨心理。
(三)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
及帮教体系不够成熟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的犯罪不容忽视的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一些不良思想也随之抬头。色情文化、拜金主义、读书无用论等等不良社会思潮严重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而一些新闻媒体对此又不负责任地进行报道导致未成年人思想混乱,加之一些宣传凶杀、暴力、色情内容的书刊、网站、影视作品大量出现,严重损害和腐蚀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我区未成年人犯罪者中的绝大多数生活在文化教育程度不高的家庭中,一些成年人不注意自己的言语行动,在基层组织热衷于发展经济而治安管理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未成年人极易受其影响。改革开放深化发展至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辍学学生、外来人员及刑满释放人员,这些人加入到无业人员的行列,使得未成年人的管理更加社会化和复杂化,而现行社会帮教手段明显滞后,缺乏自上而下,互相协调,运转自如的管理网络,缺少必要的减少和防止未成年人犯罪特别是防止刑满释放未成年人再犯罪的帮教措施,必然会造成社会治安隐患。
三、减少和防止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一)加强家庭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综合素质。如前所述,家长自身的修养对子女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及其重要。为此,家长首先应当严格要求自己,为子女做表率,用正确的言行影响孩子。做到宽严有度,教子有方,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的好老师、好朋友,使孩子真正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这就要求家长要努力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能够以健全的人格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的思想腐蚀。同时,学校要真正把基础教育作为塑造中小学生健全人格的主要方面。逐渐改变只重分数、应试教育的不良倾向。学校要在传播文化知识、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抓好内部精神文明教育,让学生学习做人。其次,学校应当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实施。只有这样,他们将来才有可能成为对祖国有忠心,对集体有爱心,对家长有孝心,对社会有责任心的高素质公民。
(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探索未成年人保护的新道路。针对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的现状,公安、文化、工商等有关部门应当各司其职,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监管,对社会上尤其是学校周围的娱乐场所进行整治,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立法部门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现实出发,根据新时期未成年人犯罪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制定法律,并且落实法律的具体实施,切实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发生。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和劳动用工部门应当下大力气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和安置等问题。社会保障部门与执法部门协作,共同搞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努力构筑社会化预防机制。
(三)检察机关应当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同时控制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起诉。尽管上述各项措施都是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良好措施,只要切实落实,可以从根本上起到减少甚至防止未成年人犯罪的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现实中仍然存在许多未成年人犯罪现象,这就为司法部门的工作提出要求。作为检察机关,应本着“教育、感化、挽救”以及“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加强未成年人公诉制度的改革完善。有经验丰富的检察官负责此类案件,可以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捕诉合一,试行“捕、诉、防”一体化模式,以关怀的态度和温暖的言语感化有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做好思想教育和转化工作。尤其是可以试行对未成年人轻刑犯罪不起诉制度,推进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制度改革。
第四篇:谈谈未成年人犯罪中刑事责任年龄问题及其证明
谈谈未成年人犯罪中刑事责任年龄问题及其证明
包景胜
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我国刑法理论中所说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并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未成年人犯罪在当前刑事案件中占据一定的比例。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在刑事责任的认定和刑罚的适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及对未成年人犯罪处理的原则
我国刑法根据国家对少年儿童的危害行为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政策为指导,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状况、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以及各类犯罪情况的实际出发,并适当借鉴别国的立法经验,在刑法第17条中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三个阶段。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根据刑法第17条的规定,不满14周岁,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法律规定,对不满14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一概不追究刑事责任。
2、相对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根据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达到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别大是大非和控制自己重大行为的能力,即对某些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备一定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因此,法律要求他们对自己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故意杀人、故意
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
罪” 负刑事责任。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段。据刑法第17条第1款的明文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进入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
人的体力和智力已有相当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社会知识,是非观念
和法制观念的增长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一般已能够根据国家法律和
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因而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刑法意
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我国刑法认定已满16周岁的人可以构成刑法中所有的犯罪,要求他们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一切危害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我国刑法考虑到未成年人由其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决定,既有容
易被影响被引诱走上犯罪道路的一面,又有可塑性大,容易接受教育
和改造的一面,因此从我国适用刑罚的根本目的出发并针未成年犯罪的特点,我国刑法在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上,还规定了两个重
要而特殊的处理原则:一是从宽处罚的原则。刑法第17条第3款的规
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该款规定属于法定情节,即:对未成年人犯罪必须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是不适用死刑的原则。刑法第49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这里所说的“不适用死刑”,是指既不能判处死刑立即
执行,也不能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更不允许等到年满18周岁以后
再判处死刑,这是一个原则要求
从上述的规定可以看出,在刑事诉讼的立案、侦查和审理过程中,对未成年人犯罪年龄的认定具有重要意义,它涉及到是否应当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以及行为人是否具有法定的从轻或者减轻刑事责任。在刑事辩护过程中,未成年人的年龄更是辩护的重点之一。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明对象之一的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应如何运用有力的证据予以证明呢?
二、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证明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通常包括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活动。从广义上理解,刑事诉讼证明还包括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提供证据,运用证据证明自己诉讼主张的活动。在司法实践中,证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一般是公安机关出具的户籍证明、居民身份证。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一般说来,公安机关出具的这些证明可信度高、证明力强。法院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会予以采信。但是司法实践中,也会出现出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身份证明,甚至没有进行过户籍登记的特殊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的分娩证明书、出生医学证明则可成为证明未成年人年龄的最有力的证据。在没有上述后两种证据又没有有效的身份证明,或认为公安机关查明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年龄与其实际年龄有出入且有可能影响其定罪量刑的情况下,又该如何对其真实年龄予以证明呢?
笔者曾承办过这样的一个案件:陈某被指控于1999年3月21日晚伙同他人实施抢劫行为,构成抢劫罪。被告人陈某对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并无异议。但坚持说自己的年龄被弄错了是1982年7月11日出生,而不是1980年12月11日。公安机关认为其身份证、户口登记中的出生日期均为1980年12月11日,所以不但不采信陈某的辩解,反而认为陈某这是在捏造事实以减轻自己的罪责。公诉人也认为应依身份证上出生日期确定其年龄。本案陈某所说的年龄不仅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查明的结论有重大出入,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对陈某的量刑。所以,我在会见完陈某之后立即向他父母了解情况,在确信陈某的出生日期有误后。开始了一系列的调查取证。由于陈某户口登记、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均为1980年12月11日。也没有出生医学证明,调查取证工作有相当的难度。所幸的是陈某年龄差错是由于公安机关当年在户口登记时把他的出生日期与他哥哥的出生日期互换而导致。庭审时,我向法庭提供了如下证据:(1)陈某一家的户口本,(2)陈某哥哥的身份证,(3)陈某父母的证言,(4)左邻右舍12人联名证实陈某是弟弟的证言、(5)村委会的相关证明。这些证据虽然不能直接证明陈某的出生日期,但有间接证据的证明力。因这些证据完全符合间接证据的四个基本原则:(1)具有刑事证据的一般属性,即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2)证据间具有同一性,即证据不能存在矛盾,(3)证据形成完整的系统,即证据锁链,(4)结论具有唯一性,即排除其他可能性。法庭对这些证据充分重视,在查证属实之后采信了这些证据,认定陈某的出生日期为1982年7月11日系未成年人,陈某的认罪态度也很好。法庭依法对陈某减轻处罚。本案虽然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对陈某出生日期的成功证明却为用间接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提供了思路。
正因为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在刑事责任的认定和刑罚的适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每一个辩护律师都应对年龄问题高度重视,在有可能与实际年龄存在出入的情况下,应用有效证明手段予以证明,以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2018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
热点背景:
针对校园暴力事件,施暴者大多都是未成年人的问题,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第四医院老年病科主任高广生建议,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将承担法律责任的年龄由14周岁改为12周岁(学生上初中的年龄),进一步修改完善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
命题预测:
随着当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青少年的成长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校园暴力和犯罪等问题频频见诸报端。在今年两会上有代表提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将承担法律责任的年龄由14周岁改为12周岁(学生上初中的年龄),进一步修改完善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对于这项提案,有人认为这可以有效的警示未成年人,避免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也有人认为此举并不是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有效策略。对此,你怎么看?
解析:
随着越来越多的校园暴力问题通过各式各样的媒体涌入大众的视野,校园暴力问题从一个原本鲜少为人熟知的问题,变成了当下引起民众大范围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今年两会上,就有代表提出,希望通过下调刑法的责任年龄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举措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与支持,但是同样存在诸多的反对者。对于这一提案,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刑法是抗制违法行为的“最后手段”,如果道德、习惯、风俗等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手段和民事、行政等其他法律手段能够有效调整社会关系、规制违法行为时,就没有必要动用刑法。在有其他手段尚未配套实行之前,我们就盲目的通过这一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是很不负责任的做法。这本质上体现了我国法律体系中“慎刑”的观念。而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包括欺凌行为,应保持必要的宽容和“容错率”,尤其是刑法的干预要保留必要的“谦抑”。首先应该想到我们是否在除了刑法下调责任年龄之外的其他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而不是直接就给出刑法这记猛药。因此这一提案在可行性上我们不能认可和作出改变的。通过刑罚来惩罚、隔离问题青少年儿童,并不利于其改造教育,也违背人道主义。毕竟,青少年即使能够有意识地犯罪,但仍充满可塑性,所以,教育、矫治才是最好的办法。在当前中国的现实,对于14岁之下的青少年犯罪,没有惩罚,也没有矫治与教育,几乎是完全地放任不管。两年前发生的10岁女童从15楼抛下男婴,除了家长赔钱,犯下严重罪行的青少年本人,完全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不会接受任何矫治措施。
所以,在考虑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之前,重要的是建立一套体系,来矫治问题青少年。实际上,很多时候,保护、矫治与惩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打个最简单的比方,规定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每天在固定地点报到,接受三小时的法治教育,这既是一种限制与惩罚,有限度地震慑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同时更是一种矫治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