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医疗机构监督方法
2011年医疗卫生监督科培训材料
村卫生所卫生室执业行为监督
近几年,国家全面启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中央共投入200多亿元,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改善农村卫生机构服务条件和服务能力。努力构建有利于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全面落实、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证机制,使基本卫生保健服务覆盖全体公民。完善了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建设,全县共进行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350家,大大改善了农民的就医环境,二是增设和更新了医疗设备,为每个村卫生室增添了10样基本的医疗设备,改变了过去老“三样”一个听诊器、一个血压计、一支体温计。
三、建立了功能完善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将一个村卫生室的医疗、预防、保健、卫生宣传、健康教育、计划免疫等融为一体,为农民提供主动、方便、快捷优质、低价的综合服务。
近几年,我国处在经济和社会体制的转型时期,社会利益在诸多领域面临重新分配,社会矛盾重重,由此引发的包含卫生行政违法在内的各种违法活动越来越多,卫生行政违法活动日益隐蔽和复杂。所以加强农村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是维护农民群众健康权益及相关权益,维护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秩序,保护农村居民身体健康,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 展的重要措施和基本保障。成为我们在座所有监督员以后日常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搞好咱们卫生监督工作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需要我们要有一个新的工作理念:不断加强学习、转变工作作风,监督与服务相结合,规范执业行为,确保医疗安全。
1、依法履行法律职责法律法规体现着人民的意志,代表着公共利益。卫生监督机构作为政府的执法机构,必须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否则,就没有依法履行法律职责,出现严重的危害人民健康的公共事件,就会依法追究责任。因此依法职责,加强农村卫生监督执法,这是法律法规赋予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1)该进行的日常监督检查必须按计划执行;(2)该实施的行政控制措施必须毫不犹豫的实施;(3)该给予的行政处罚应当视其情节予以处罚;(4)该向上级报告的事件应当及时报告。
2、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在执法过程中,既要维护法律的权威,又要体现以人为本,法律无情,执法有情。(1)对于首次发现的轻微违法行为,以批评、教育、指导为主;(2)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应当重点督促其限期整改;(3)不要轻易使用停业、吊证、关门等处罚措施。
3、依照法律程序办事依照法律程序办事是依法行政的要求,同时也是规避责任的需要。(1)按照规定书写、送达法律文书;(2)按照规定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当地政府报告情况,提出意见;(3)属于其他部门职责范围的,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二 主要内容 1村卫生所卫生室卫生监督的主要内容 2村卫生所卫生室卫生监督相关法律法规 3案例分析
一、村卫生所、卫生室卫生监督的主要内容 医疗机构及医疗执业人员执业行为的监督
包括:执业资格、执业范围、执业活动、传染病防控、院内感染控制、医疗废物处理等。
二、相关法律制度
1、《医疗机构管理条例》7章55条
2、《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8章91条
3、《处方管理办法》7章59条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9章80条;
5、《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7章76条;
6、《消毒管理办法》7章51条;
7、《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7章48条
8、《医疗废物管理条例》7章57条
9、《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6章48条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6章38条
11、《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6章49条 医疗服务法律制度
为保证医疗执业活动规范有序的运行而建立的法律体系,是调整医疗执业活动的法律制度,规范的对象是医疗执业活动。根本目的是保证公民的健康权和生命权。医疗服务法律制度 共性特征包括:
(1)实行许可管理制度。(机构、人员、设备、专项技术等)
(2)体现在临床活动中通过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及各种规范性文件的监督落实来保证医疗执业活动的规范性、科学性、可靠性。
(3)保证了医患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既保障了公民的健康权和生命权,也保护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权利。
现场检查内容(1)
医疗机构的设臵和执业:
1.是否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2.医疗机构执业地点是否与核准地点相符;
3.《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有效期,机构设臵名称与核准名称是否相符;
4.现场科室是否按《医疗机构科目核定表》的规定设臵; 常见违法行为
一、擅自执业
二、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或未经注册的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三、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
四、出售、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五、违法发布医疗广告(注解)擅自执业:
1、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从事医疗执业活动。
2、无卫生技术资格证书从事医疗执业活动。
3、医疗机构在本机构以外的场所开展医疗执业活动、或未经许可的单位内部医疗机构向社会开放。
4、未办理变更登记,医疗机构改变名称、类别、床位、地点。
常见违法行为:
(一)、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诊疗活动案主要情形:
1、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诊疗活动;
2、使用通过买卖、转让、租借等非法手段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展诊疗活动的;
3、使用伪造、变造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展诊疗活动。
4、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药店经营机构开展诊疗活动。
5、医疗机构未经批准在登记的执业地点以外开展诊疗活动。
6、非法医疗机构人员或其他机构承包、承租 科室或房屋并以该医疗机构名义开展诊疗活动。违反法律条款:
以上6种情形违反《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
追究法律责任的条款:
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四,《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七十七条进行行政处罚:
卫生部关于对非法采供血液和单采血浆、非法行医专项整治工作中有关法律适用问题的批复 卫政法发„2004‟224号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予以处罚:
(一)使用通过买卖、转让、租借等非法手段获取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展诊疗活动的;
(二)使用伪造、变造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展诊疗活动的;
(三)在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药品经营机构开展诊疗活动的;
(四)医疗机构未经批准在登记的执业地点以外开展 诊疗活动的;
(五)非本医疗机构人员或者其他机构承包、承租医疗机构科室或房屋并以该医疗机构名义开展诊疗活动的。
二、医疗机构将科室或房屋承包、出租给非本医疗机构人员或者其他机构并以本医疗机构名义开展诊疗活动的,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予以处罚。(四)、出售、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单位或个人出卖、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包括未经核准机关许可使用标有医疗机构名称的票据、药品分装袋、制剂标签以及病历卡、处方笺、各种检查的申请单、报告单、检查证明文件、疾病证明、出生证明、死亡证明等医疗文件上标有的医疗机构的名称
取证
现场笔录:
是否正在执业。
是否有医疗行为。
执业行为的主体不是医疗机构。
执业行为的主体使用医疗机构的票据等 询问笔录:
医疗执业活动内容、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就诊人数。
当事双方之间的关系。
各种医疗文件上标有何医疗机构的名称。转让医疗机构名称是否得到核准机关许可。
非法所得金额。(五)、违法发布医疗广告
未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 发布医疗广告
利用新闻形式、医疗资讯服务类专题节(栏)目发布或变相发布医疗广告
未按《医疗广告审查证明》 所审查的内容发布医疗广告 法律依据:《医疗广告管理办法》
处罚:
1、责令改正。
2、警告
3、责令其停业整顿
4、吊销有关诊疗科目,直至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取证:媒体物证收集;医疗广告审查证明》;问机构负责人
非法行医的界定
两种不同意义上 “非法行医”的关系: 行政法意义上的“非法行医”必定包含“刑法意义上”的“非法行医”;
刑法意义上的“非法行医”只是行政法意义上的“非法行医”中的一部分。定义:
“非法行医”是指未经法律授权机关批准许可,擅自开业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扰乱医疗管理秩序的行为。行医”是指一切违反法律规范从事诊疗活动的行为。行政法意义上的“非法行医”: 主体:单位、个人 违法行为认定:
1.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诊疗活动; 2.取得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违规开展诊疗活动; 3.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擅自开展诊疗活动; 4.取得医生执业资格违规开展诊疗活动 非法行医主体主要表现形式
(1)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2)逾期不校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仍从事诊疗活动的,或者拒不校验的;
(3)事业通过买卖、转让、租借等非法手段获取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开展诊疗活动的;
(4)使用伪造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开展诊疗活动的;
(5)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的药品经营机构开展诊疗活动的;
(6)医疗机构诊疗活动擅自超出登记范围增加诊疗活动科目或未经批准在登记的执业地点以外开展诊疗活动的;(7)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8)非本医疗机构人员或者其他机构承包、承租医疗机构 科室或房屋并以该医疗机构名义开展诊疗活动的;(9)未取得执业医师或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从事医师执业活动; 法律责任:
至于进行诊疗行为的是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还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都不影响对其违法性质的认定。只是对于“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除要追究其行政法律责任外,情节严重者还要依法追究其刑事法律责任。刑法意义上的“非法行医”: 主体: 个人 违法行为认定:
1.“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并实施了“行医”的行为; 2.“情节严重”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或“造成就诊人死亡”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行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8年4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46次会议通过 法释„2008‟5号)
为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法惩处非法行医犯罪,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现对审理非法行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十六 条第一款规定的“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
(一)未取得或者以非法手段取得医师资格从事医疗活动的;
(二)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办医疗机构的;
(三)被依法吊销医师执业证书期间从事医疗活动的;
(四)未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从事乡村医疗活动的;
(五)家庭接生员实施家庭接生以外的医疗行为的。第二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造成就诊人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二)造成甲类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有传播、流行危险的;
(三)使用假药、劣药或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卫生材料、医疗器械,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
(四)非法行医被卫生行政部门行政处罚两次以后,再次非法行医的;
(五)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第三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
(一)造成就诊人中度以上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 功能障碍的;
(二)造成三名以上就诊人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第四条 实施非法行医犯罪,同时构成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劣药罪,诈骗罪等其他犯罪的,依照刑法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五条 本解释所称“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中度以上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参照卫生部《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认定。
法律责任:
1.以个人的名义从事犯罪行为还是在医疗机构中以职务行为从事犯罪行为,都不影响本罪的认定;
2.对于“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在医疗机构中以职务行为实施“行医”行为的,除要追究行为人的刑事法律责任外,还要追究该医疗机构“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行政法律责任;
3.对“未取得医师执业资格”非法行医”的人,依照《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予以取缔,没收非法所得及药品、器械,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取缔非法医疗机构的参考程序 处理过程
(1)严格按照前述的现场执法检查程序进行调查取证(《现 场检查笔录》、《询问笔录》,诊疗活动现场照片、录像等证据),查明该机构是否属于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诊疗活动;
(2)一经证实有上述违法行为,则依法对该机构予以取缔,清点、收缴其违法所得及其药品、器械,并制作《收缴清单》(参考样式见附件二),并要求被取缔者签收。并根据具体情况处以罚款。
(3)做好取缔过程的影像收集。(4)张贴取缔公告。
(5)收缴的违法所得、药品、诊疗器械等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现场检查内容(2)医疗执业人员:
1.是否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或《护士执业证书》; 2.是否超出医师执业类别执业; 3.执业地点是否与核准地点相符;
4.乡村医生是否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并经卫生行政部门注册。现场检查内容(3)
医疗书书写及各种记录是否完善。(处方、患者就诊登记册、紫外线消毒记录、一次性医疗用品销毁记录、传染病报告登记册)医疗机构无处方权的人员开具处方案主要情形:
1、使用未取得处方权的人员、被取消处方权的医师开具处方的;
2、未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的医师开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的;
3、未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从事 处方调剂工作的。违反法律条款:
《处方管理办法》第四十七条 追究法律责任的条款:
依据《处方管理办法》第五十四条进行行政处罚: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的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1、未取得处方权的人员、被取消处方权的医师开具处方的;
2、使用未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的、使用未取得处方权的人员、被取消处方权的医师开具处方的;
3、用未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从事处方调剂工作的。
4、用未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从事处方调剂工作的。
传染病监督管理
传染病防治的方针与原则 方针:预防为主
原则:防治结合 分类管理 依靠科学 依靠群众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 甲类 鼠疫、霍乱。(2种)
乙类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26种)
丙类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复泻病、手足口病。(11种)特殊规定:
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炭疽中的肺炭疽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 医疗机构职责(预防)
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医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承担医疗救治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臵工作。医疗机构医疗救治职责
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当符合预防传染病医院感染的要求。
应当按照规定对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应当在使用后予以销毁。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
医疗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治疗,书写病例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 诊。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应当将患者及其病例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疫情报告
责任疫情报告人 责任报告单位 属地管理原则 疫情通报的要求
港口、机场、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发现法定甲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向国境口岸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互相通报。
动物防疫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互相通报动物间和人间发生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疫情以及相关信息。责任报告单位疫情报告时限
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 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监督
是否确定了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并配备必要的设备;
是否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包括:报告卡和总登记簿、疫情收报、核对、自查、奖惩等,对制度执行情况是否进行检查;
是否执行首诊负责制,与诊治传染病有关的科室是否建立门诊工作日志、传染病报告登记册和住院登记册; 传染病疫情报告卡、门诊日志、诊疗记录、传染病报告登记册、住院登记册是否及时、准确、完整;
传染病疫情报告是否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其内容、方式、时限、程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法律责任
(一 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案。
违法法律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一条。追究法律责任的条款: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第七十一条第一款进行行政处罚 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和责任单位,不报、漏报、迟报传染病疫情的,由县级以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根据情节,可以给予行政处分。
(二)个体行医人员在执行职务时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案。违法律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七条。追究法律责任的条款: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第七十一条第二款进行行政处罚:
个体行医人员在执行职务时,不报、漏报、迟报传染病疫情的,由县级以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限期内不改的,可以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对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的,可以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医疗废物监督管理
原则
全程化安全管理
产生 分类收集 贮存 运送 处理
推行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臵 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责任 组织、制度
—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 第一责任人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应急方案
—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或设立人员,履行相应责任 措施
—开展人员培训
—采取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 查体 接种 —分类收集、内部转运和暂时贮存 分类收集 禁混
不同类别的废弃物分别用不同标识的容器收集 《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 原料 不得使用聚氯乙烯(塑料PVC)聚乙烯(PE)颜色 黄色
标识 医疗废物警示标识
文字说明 感染性废物 损伤性废物 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
包装袋 正常使用不得渗漏、破裂穿孔 最大容积 0.1m3 利器盒 密闭、无法再次打开 抗撞击 周转箱(桶)能快速消毒、清洗 医疗废物管理要求:
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应当有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的示意图或者文字说明
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当系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医疗废物暂存处的要求:
建立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
(一)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人员活动区和生活垃圾存放场所,方便医疗废物运送人员及运送工具、车辆的出入;
(二)有严密的封闭措施,设专(兼)职人员管理,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
(三)有防鼠、防蚊蝇、防蟑螂的安全措施;
(四)防渗和雨水冲刷;
(五)易于清洁和消毒;
(六)避免阳光直射;
(七)设有明显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
暂时贮存病理性废物,应当具备低温贮存或者防腐条件。医疗废物转交出去后,应当对暂时贮存地点、设施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
医疗废物登记:登记内容、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办人签名。自行处臵医疗废物的条件和基本要求 条件: 不具备集中处臵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地区 要求: 1.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应当消毒并作毁形处理; 2.能够焚烧的,应当及时焚烧; 3.不能焚烧的,应当消毒后集中填埋。
不具备集中处臵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为按要求处臵医疗废物案主要情形:
1、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应当消毒未作毁形处理;
2、能够焚烧的,应当未及时焚烧;
3、不能焚烧的,应当消毒后未集中填埋。违反法律条款: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追究法律责任的条款:
依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五十一条,《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进行行政处罚:
1、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
2、逾期不改的,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3、造成传染病传播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检查中常见的问题: 制度不全或没有 未分类收集
生活垃圾混有医疗垃圾 收集处无标识 收集袋盛装过满 运送不密闭 无专用运送工具 塑料制品买卖
交给无资质的单位处臵 无记录或不全
无防护设施或不符合要求 无专用收集容器
医院感染管理
有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 《传染病防治法》(2004) 《消毒管理办法》(200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1995) 《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试行)》(1988) 《消毒技术规范》(2002) 《医院感染管理规范》(2000)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001) 《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5) 《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2005.8.11)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
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臵工作。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臵。(39)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对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应当在使用后予以销毁。(51)紫外线消毒登记内容 : 日常监测、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使用人签名 诊疗物品的要求
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应当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性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对受到致病性芽孢菌、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 选用高水平消毒法或灭菌法。
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和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选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 可选用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法。
对存在较多有机物保护的物品消毒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 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重点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市、处臵室
布局合理 无菌操作
物品一人一用一灭菌 消毒液更换 2次/周灭菌物品小包装
打开的无菌物品不得超过24小时 检验科 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
一人一针一管一片 用后物品的处理 供应室 布局 无菌物品的贮存 下发 灭菌监测 三种消毒方法选择的原则 首选物理
快速
安全
可靠
特别情况下使用化学法
毒性
腐蚀性 影响因素 生物法作用缓慢 效果有限
医疗机构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案主要情形: 1.未建立消毒隔离制度,未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工作、医务人员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对各种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未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未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违反法律条款:
《消毒管理办法》第五条、第六条、追究法律责任的条款:
依据《消毒管理办法》第五十四条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感染性疾病暴发的,可以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现场执法检查参考程序(1)
、准备好现场监督检查所需要的文书
2、熟悉现场检查的内容
(二)现场检查内容
1、医疗机构的设臵和执业
(1)是否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开展医疗活动;
(2)核对机构的执业地点是否与核准地点相符; (3)检查《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有效期,检查机 构设臵的名称是否与核定名称相符;
(4)现场科室是否按照《科目核定表》的规定设臵; (5)是否存在非本医疗机构人员或者其他机构承包承租该医疗机构科室或房屋并以该医疗机构名义开展诊疗活动的情况。
2、人员
(1)是否存在使用未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的人员从事医护活动的; (2)是否存在使用注册地点与执业地点不符的人员从事医疗活动的;
(3)是否存在使用未经护士执业注册的人员从事护理工作的;
(4)是否存在医师超出执业类别进行超范围执业的; (5)是否存在使用未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的人员从事母婴保健类诊疗活动的情况; (6)乡村医生是否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并经卫生行政部门注册
现场执法检查参考程序(2) 三)现场检查注意事项
1、执法人员在医疗机构检查时不应少于2人,着装整齐,检查前应先出示监督员证,说明来意及依据,并告知被检查人的权利和义务。
2、检查时应当场制作《现场检查笔录》,被检查人核对无误后,监督员和被检查人在笔录上签署姓名和日期。
3、执法人员可对当事人或有关证人进行询问,并当场制作《询问笔录》,被询问人核对无误后,执法人员和被询问人应在笔录上签署姓名和日期。
4、被检查人或被询问人对笔录内容有异议时,可在笔录上说明理由并签名,执法人员应在其后签署姓名和日期。
5、被检查人或被询问人拒绝签署姓名和日期的,由2名以上执法人员在笔录上签署姓名和日期并注明被检查人拒绝签署姓名和日期的情况,可以请在场其他人员签署姓名和日期作证。
6、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时,经卫生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后,可先行登记保存,开具由卫生行政机关负责人签发的“证据保存通知书”交于被检查人。
第二篇:乡村医疗机构评审实施方案
XXX镇乡村医疗机构评审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全镇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乡村医疗机构的规范化管理,根据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印发《XXX省乡村医疗机构评审办法(试行)》的通知、XXXX市卫生局关于印发《XXXX市乡村医疗机构评审实施方案》、XXXX县卫生局关于印发《XXX县乡村医疗机构评审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一、评审目的及意义
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乡村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通过建立和实行乡村医疗机构评审制度,进一步提升乡村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促进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达到改善就医环境、规范执业行为、提高群众满意度的目的。
二、评审原则
1、按照“以评促建、以建促评、评建结合、规范发展”的原则;
2、将乡村医疗机构评审工作与推进农村卫生综合改革紧密结合,与满足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结合,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3、将周期性评审和不定期重点评价有机结合,促进评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三、目标任务
2012年我镇的评审目标任务:30%的村卫生室实现达标。
四、评审周期和单位 第一周期从2012年开始,2015年结束。今年从8月10日起,我镇启动乡村医疗机构评审工作,参加评审的村卫生站:XXXX村卫生站、XXXX村卫生站、XXXX村卫生站、XXXX村卫生站、XXXX村卫生站。
五、评审内容和标准
根据《四川省卫生室评审标准》,重点对村卫生室机构设置、制度建设、人员配备、功能任务、业务管理、财务管理、绩效考核等进行综合评价。
村卫生室按百分制评审,评审得分在90分及以上的认定为“甲级村卫生室”;评审得分在70-89分的认定为“乙级村卫生室”;评审得分在70分以下的认定为不达标村卫生室,整改后六个月方可再次提出评审申请。
六、评审程序及时间
1、自查初评阶段:8月10日—8月30日,各村卫生室对照标准进行自查初评审,并将自查报告和申请材料于8月30日前报镇卫生院办公室。
2、评审阶段:9月1日—10月30日,县卫生局组织评审专家组,按照评审标准和办法,对初评合格的村卫生室进行评审,并将合格的机构报市卫生局。
3、市卫生局抽查阶段:11月1日—11月30日,市卫生局对按照县卫生局评审合格的名单进行复查确认,乡镇卫生院抽查30%,村卫生室抽查10%。结果报省卫生厅备案。4评审达村的村卫生室由市卫生局统一报送省卫生厅备案,并授予卫生部或省卫生厅统一设计的等级标牌和证书。
七、组织领导
为确保评审工作顺利开展,我院成立乡村医疗机构评审领导小组。
组
长:XXXXXX
镇卫生院院长 副组长:XXXXXX
镇卫生院副院长
成员:XXXXXX
XXXXXX
XXXXXX
XXXXXX
XXXXXX
XXXXXX
XXXXXX
XXXXXX
XXXXXX
XXXXXX
XXXXXX
XXXXXX 评审办公室设在院办公室,XXXXX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处理相关事宜。
八、工作要求
1、各村卫生室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站长任第一责任人,成立组织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开展此项工作。
2、各村卫生室负责人要组织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认真学习,熟悉和掌握标准。
3、各村卫生室要对照评审标准,查漏补缺,针对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立即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加以整改,做好迎接评审的准备。
第三篇:医疗机构监督意见(仅供参考)
1.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准的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2.完善门诊日志登记,每名就医患者必须登记。规范书写门诊处方,处方签妥善保存至少一年。计量设备应每年进行年检。
3.严禁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4.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做好传染病、疑似传染病的登记报告。
5.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要求,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毁形、暂存和集中处置,并详细做好处置记录。
6.严格按照有关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药品管理。
7.严禁开展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技术规范的医疗执业活动。
第四篇:医疗机构监督检查要点
医疗机构监督检查要点
一、执业行为
1、检查内容(1)《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是否有效(2)医疗机构是否按规定时间校验
(3)医疗机构的名称、地点、法定代表人、诊疗科目等是否与执业登记的内容一致;
(4)医疗机构的牌匾是否与核准登记的名称相同;
(5)医疗机构是否伪造、涂改、出卖、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即是否存在出租、承包或者合作经营科室的行为或存在非法设点或未经变更执业地点进行行医
(6)医疗机构核准登记诊疗科目是否与实际开展的诊疗科目一致;(7)是否存在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引产的行为(8)是否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9)人流、引产、药流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或母婴保健执业技术服务是否许可
2、调查取证:
(1)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违法所得
a.现场查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有效期、核准科目、地址,超出诊疗科目的内容、项目、从业人员及资质、服务对象、使用器械药品、医学技术手段,病历、检查治疗单、检验单、处方、收费单等。
b.询问当事人执业登记和核准诊疗科目情况,改变地址执业或超范围执业的时间、内容、项目、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器械药品、医学技术手段,服务对象、数量和收入等;
c.询问相关医务人员和病人证实改变地址执业或超范围执业的相关情况。
d.收集有关书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相关病历、处方、检查治疗单、检验单、收费单等。
(2)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重点是B超、影像、心电图出具诊断性报告的、实习生、见习生、化验室、治疗室、护士。
a.现场检查内容:记录医疗机构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的姓名以及从事的内容、项目、服务对象、使用器械药品、医学技术手段,相关病历、检查治疗单、检验单、处方、收费单等。
b.询问当事人和非卫生技术人员的聘用关系,非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以及从事的时间、内容、项目、使用器械药品、医学技术手段,服务对象、数量和收入等;
c.询问相关非卫生技术人员和病人证实人员资质和业务开展的相关情况。
d.收集有关书证:资质证书、相关病历、处方、检查治疗单、检验单、收费单等。
(3)出卖、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违法所得
a.现场查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有效期、登记的执业地址;
b.记录医疗机构出卖、转让、出借的医疗文书、场所、科室;
c.记录从事医疗行为的主体所开展的内容、时间、项目、从业人员的聘用及资质、服务对象、使用器械药品、医学技术手段,相关病历、检查治疗单、处方、检验单、收费单等。
d.询问双方当事人执业登记情况,合作协议或合同;
e.收集有关书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相关病历、处方、检查治疗单、检验单、收费单、合作合同协议等。
二、专项诊疗技术监督管理
1、检查内容
包括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医疗美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1)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违法所得
a机构资质:检查机构的《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及有效期、许可范围;
b人员资质:检查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人员的合格证书及内容,如《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等;
c执业行为:通过执业许可证或批准文件、病历、检查单等资料,检查母婴保健服务执业许可范围和实际开展项目、出具医学证明文件的真实性和擅自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等行为。(2)医疗美容服务:
a机构资质:检查《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核准科目、项目;
b人员资质:主诊医师必须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具有从事整形外科、口腔科、中医科、皮肤病科等相关临床学科3-6年以上工作经历,经过医疗美容专业培训或进修并合格,或已从事医疗美容临床工作1年以上。未取得主诊医师资格的执业医师,应在主诊医师的指导下从事医疗美容临床技术服务工作。
c执业行为:核准医疗美容项目和实际开展项目,医疗美容技术操作规程,治疗前告知同意手续,保护病人隐私等。(3)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违法所得
a机构及人员资质:检查《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注明的妇产科计划生育专业;检查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医师(执业范围:妇产科)、护士等)的相关执业证书。
b执业行为:检查擅自开展人流、药流、引产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
2、调查取证
(1)擅自从事母婴保健技术
a现场检查内容:查验《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或许可批件,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地点、对象、项目、方法、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有关病历、检查治疗单、收费单等。
b询问当事人执业许可情况,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时间、地点、项目、方法、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业务量及业务收入;询问相关医务人员和病人,证明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开展相关情况。
c收集有关书证:相关病历、检查单、检验单、处方笺及发票收据、收据、从业人员合格证书等。
(2)超范围开展母婴保健技术
a现场检查内容:查验《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或许可批件及许可范围,超出范围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地点、对象、项目、方法、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有关病历、检查治疗单、收费单等。
b询问当事人执业许可情况,超范围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时间、地点、项目、方法、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业务量及业务收入;询问相关医务人员和病人,证明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开展相关情况。
c收集有关书证:相关病历、检查单、检验单、处方笺及发票收据、收据、从业人员合格证书等。
(3)采用技术手段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
a现场检查内容:查验《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或许可批件及许可范围,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对象、方法、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有关病历、检查治疗单、检查报告、收费单等。
b询问当事人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对象、原因、方法、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检查手段、收费等;询问相关医务人员和孕妇,证实上述相关情况。
c收集有关书证:相关病历、检查单、检验单、检查报告、处方笺及发票收据、收据、从业人员合格证书等。(4)擅自从事性病诊疗业务
a现场检查内容:查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准科目或许可批件,开展性病诊疗业务的地点、对象、疾病名称、方法、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有关病历、检查治疗单、检验单、收费单等。
b询问当事人执业许可情况,开展性病诊疗业务的时间、地点、疾病名称、方法、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业务量及业务收入;询问相关医务人员和病人,证明性病诊疗业务开展相关情况。
c收集有关书证:相关病历、检查单、检验单、处方笺及发票收据、收据等。(5)擅自开展医疗美容服务
a现场检查内容:查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许可范围,从事医疗美容服务的行为及从业人员,使用的药品、器械、手术方法以及医学技术方法,以及相关病历、处方、检查治疗单、检验单、收费单等。
b询问当事人执业许可情况,开展医疗美容服务的时间、地点、项目、对象、服务人数和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技术手段、收费情况等。
c收集有关书证:病历、检查单、检验单、处方笺、发票收据、人员资质证书等。
(6)非法为他人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违法所得
a现场检查内容:查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是否有妇产科计划生育专业,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行为及从业人员,使用的药品、器械、手术方法以及医学技术方法,以及相关病历、处方、检查治疗单、检验单、收费单等。
b询问当事人执业许可情况,开展计划生育专业的时间、地点、项目、对象、服务人数和从业人员及资质、使用的药品、器械、技术手段、收费情况等。
c收集有关书证:病历、检查单、检验单、处方笺、发票收据、人员资质证书等。
三、人员执业资格
1、检查对象:(1)医师(2)护士(3)医技人员(4)放射工作人员
2、检查内容:
(1)医师必须有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医师执业证书》;
(2)《医师执业证书》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和实际的执业地点、类别、范围必须一致;
(3)护士:检查其《护士执业证书》及有效期、连续注册等情况;(4)医技人员:包括检验、药剂、影像技术等人员,检查其相应的资格或职称证书。医学影像、病理、超声、心电图等出诊断报告人员是否取得《医师执业证书》;
(5)放射工作人员:是否按规定组织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查是否有效的放射工作人员证、影像报告,2年有效期)
3调查取证:
医师:
(1)现场检查内容:查验《医师执业证书》及其真实性,记录从事医师活动的地点、对象、使用的药品、器械、医学技术方法,有关医疗文书和票据。
(2)询问当事人执业许可情况,从事医师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使用的器械药品及来源、服务对象数量和医疗收入等;(3)询问就诊对象,证实相关情况。
(4)收集有关书证:相关病历、检查治疗单、处方笺及发票收据等。
护士:
(1)现场检查内容:查验《护士执业证书》及注册年限和连续注册情况,记录从事护士工作的地点、对象、方法、使用的药品、器械,有关医疗文书和票据。(2)询问当事人执业许可情况,从事护士工作的时间、地点、内容、使用的器械药品、服务对象数量和医疗收入等;(3)询问服务对象,证实相关情况。
(4)收集有关书证:相关病历、检查治疗单、处方笺及发票收据等。
医技人员:
(1)现场检查内容:查验相关资格或职称证书(技师/士、药剂师/士、检验师/士等),记录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对象、方法、使用的药品、器械,有关医疗文书和票据等。
(2)询问当事人取得资格情况,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时间、内容、使用的器械药品、服务对象数量、收入等;(3)询问就诊对象,证实相关情况。
(4)收集有关书证:相关病历、检查治疗单、检验单、发票/收据等。
放射工作人员:
(1)现场检查内容:查验相关资格或职称证书、职业健康检查档案,记录从事拍片工作的对象、方法、使用的射线装置,有关医疗文书和票据等。(2)询问当事人取得资格及职业健康检查情况,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时间、内容、使用的射线装置、服务对象数量、收入等;(3)询问就诊对象,证实相关情况。
(4)收集有关书证:相关病历、检查治疗单、检验单、发票/收据等。
四、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
1、检查内容
(1)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a是否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b是否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包括是否网上直报、报告卡和传染病疫情登记本、疫情收报、核对、自查、奖惩; c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艾滋病、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d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e对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2)消毒隔离制度:
a是否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医院感染科、专职人员,(书面文件)),制定消毒管理制度(实施文件或操作程序),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使用中的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化学监测(每日)、戊二醛(每周);压力蒸汽灭菌进行工艺监测(每锅)、化学监测(每包)、生物监测(每月);紫外线消毒进行日常监测、照度、生物监测)(查记录)。
b是否建立并执行消毒产品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制度、登记表格(到货时间、生产厂家、供货单位、产品名称、数量、规格、单价、产品批号、消毒或灭菌时间、失效期、出厂日期、卫生许可号)
c是否建立污水处理站,排放废弃的污水未经处理和消毒,是否按规定进行污水日常检测(连续性消毒余氯每日检测2次,间歇性消毒余氯每次排放前检测;粪大肠菌群每月检测1次,肠道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每年检测2次)---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
d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工作人员手和皮肤黏膜、物品和环境表面)。
e 内镜的清洗消毒与内镜诊疗工作是否分开,是否分设单独的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有无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就诊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10分,支气管镜20分,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10小时)、操作人员);消毒剂浓度每日监测,消毒后的内镜每月生物学监测;是否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四或五槽)
f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应当分开;消毒后的口腔诊疗器械进行包装,并在包装外注明消毒日期、有效期;是否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
2调查取证
(1)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a询问当事人确定医疗机构设立预防保健组织及相关制度的建立时间、内容,制度的落实情况,查看科室门诊日志、住院登记薄和传染病疫情登记薄等。b收集有关书证:相关制度的资料、记录本、门诊日志、住院登记薄和传染病疫情登记薄等。(2)消毒隔离制度
a检查并记录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定消毒管理制度,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
b检查购进消毒产品应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c询问当事人确认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定消毒管理制度的时间、内容,制度的落实情况
d收集有关书证:登记资料,转移登记单等。
五 医疗废物监督管理
1、检查内容
(1)医疗废物转移:书面要求,处理权限在环保
应当将医疗废物交由取得环保部门许可得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有转移联单制度。
(2)医疗废物收集:直接处罚(警告,5000-10000)是否在医疗卫生机构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的、收治的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未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3)医疗废物暂存设施是否符合环境保护、卫生要求:(警告)
未与生活垃圾分开,无封闭措施、地面和1米高的墙裙未进行防渗处理、地面无排水设施、产生的废水直接排入处环境、库房外无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库房内无“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
(4)是否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或保存登记资料的(警告)
登记内容包括医疗废物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经办人签名等项目,保存3年。
第五篇:医疗机构监督检查简讯
民营医疗机构“大考”成绩不理想(主)
区卫监所启用信息共享系统加强监管
本报讯(记者杨华 实习记者史韫倩)2016全区医疗机构依法执业量化分级结果新鲜出炉。分级情况显示:我区医疗机构获评A级的有45家,B级的有290家,C级的有44家;公立医疗机构的规范管理整体良好,但民营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这是记者昨天从区卫监所了解到的消息。
2016,全区共有278家公立医疗机构和101家民营机构参与量化分级。公立医疗机构参评数比2015年少1家,但获评A级的增加了8家,共37家,其余全部为B级。民营医疗机构参评数比2015年多了6家,但获评A级的却少了4家,仅为8家,B级和C级的分别为49家、44家。
区卫监所医政执法科科长钮肖茜分析,民营医疗机构量化分级情况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两点。一是民营医疗机构自律性较差,在利益的驱使下会打擦边球、钻空子,做出一些不符合规定的行为。从此次量化分级的情况来看,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人员资质不符合要求、超范围诊疗、未按照规定配备医护人员、未严格按照规定开展消毒隔离与传染病防治工作。二是我区将民营医疗机构列为重点对象,除了加强日常监管外,还开展了为期7个月的民营医疗机构依法执业专项整治,监管标准有所提高,发现了一些以往未被发现的违法行为,在立案查处的基础上严格把控量化分级的标准。
“作为医疗市场的积极补充,吴江民营医疗机构队伍日益壮大,今年预计将新增20来家。”钮肖茜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但在监管上也提出了更大挑战。为此,在先期试点的基础上,我区在去年底实现了对民营医疗机构的远程视频监控全覆盖,今年将借助该系统,实时监管打击出卖、出租、出借、转让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以及违法进行健康体检等违法行为。
此外,我区今年还将启用吴江区医疗机构管理信息共享系统,该系统完善了医疗机构信息、执业医师信息、护士信息、立案管理、医疗机构不良记分情况、执业医师不良记分记录等内容,医疗机构一旦出现违规行为,相关信息就会在系统中及时更新并报警。“量化分级主要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医疗机构季度校验、集中考评、抽查复核等方式,结合全年行政处罚情况进行评级。但鉴于各方信息汇总存在时间差,所以评级处理等会有一定程度滞后。有了这个系统后,各类信息被及时录入、共享,监管人员也可以及时提醒相关医疗机构予以整改或者对其进行处罚。”钮肖茜介绍,该系统目前只能在电脑上登录,接下来将进一步加以完善,争取在手持终端上也能随时随地监管。
据悉,量化分级评定时,90分以上为A级单位,80分—89分为B级单位,60分—79分为C级单位,60分以下为D级单位。评级结果将被张贴在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监督信息公示栏中,供就诊者参考评判。此外,D级单位须暂缓校验,停业整顿至少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