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监管新规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时间:2019-05-14 23:3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资本监管新规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资本监管新规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第一篇:资本监管新规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资本监管新规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摘要 :近年来中国银行监管部门加大审慎监管力度,密集出台资本管理新规,以强化资本约束并推动银行业务转型,本文对相关资本监管政策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阐述,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字: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资本监管;影响;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银行监管部门结合国内银行业实际状况,积极推动巴塞尔Ⅱ、Ⅲ的实施,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监管部门明显加大了审慎监管力度,密集出台一系列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新规,以强化资本约束并推动银行业务转型。

一、资本监管政策的主要变化及影响

(一)资本监管新标准正式出台,资本数量和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

为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2011年5月银监会发布《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正式启动。新标准确定了最新资本监管框架,提出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比率等四项审慎监管新工具。天之信新标准将监管资本从现行的两级分类(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修改为三级分类(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要求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和总资本分别不低于5%、6%和8%,同时引入逆周期资本监管理念,资本留存资本2.5%,逆周期超额资本0-2.5%,并增加系统重要性银行1%的附加资本要求。在达标时限上,新标准自2012年初开始执行,系统重要性银行1应于2013年底前达标,非系统重要性银行2016年底前达标。新监管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为11.5%,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为10.5%;若出现系统性的信贷过快增长,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从影响来看,资本监管新规更强调普通股在监管资本中的主导地位,对核心一级资

2本实行更加严格的扣除标准,因此在融资方式上,原来依靠较低成本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的方式不得不向较高成本发行股票筹集核心资本的方式转变,商业银行将面临更高的资本成本。

2011年6月初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着重调整资本充足率和加权风险资产的计算方法,扩大资本覆盖的风险范围。新办法采用差异化的信用风险权重方法推动银行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主要变化有:(1)非按揭零售业务的风险资产权重从100%下调到75%;(2)同业业务的风险资产权重从0至20%上调到20%至50%;(3)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风险权重从100%提高至150%;(4)铁路、公路及其他基建项目贷款的风险权重从100%提高至110%;(5)提高长期贷款的风险权重天之信其中5年期以上长期企业贷款由100%提高到150%至300%;(6)评级在BB-以下的企业债权风险权重由100%上调至150%。同时,进一步明确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风险度量和资本分摊。该办法目前仍在征求意见阶段,最终出台的政策可能有所变化,但从趋势来看,监管部门对资本充足率日趋严格的要求已不可逆转,这些政策将限制未来银行资产业务的快速扩张,同时驱使银行对其资产结构进行调整,一定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利润的高速增长。

(二)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采用差异化的信用风险权重

为防范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银监会2010年12月发布《关于加强融资平12 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已被列为系统重要性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可能入选。

递延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全额在核心资本中扣除;有赎回权的次级债需银监会批准后才能计入核心资本。

银行将信用卡未使用的授信额度打5折计入加权风险资产,并相应扣减资本金,但部分银行延迟到2011年一季度才执行。

4、将主承销信用债纳入风险资产规模。2011年1月银监会下发《加强商业银行信用债承销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拟将商业银行主承销的信用债(主要指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规模纳入银行客户授信额度,并相应计提风险资本。该政策一旦实施,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控制和风险资产规模控制亦将产生一定影响。

上述政策的变化,特别是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银信合作贷款监管政策对银行近期资本充足水平造成较大压力。据银监会统计,今年以来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下降,2011年3月末,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1.8%,较年初下降0.4个百分点;核心资本充足率10.1%,比年初下降0.3个百分点。从中长期影响看,资本监管新规的达标虽在时间上留有缓冲期,但更趋严格的资本要求已体现在诸多监管领域,迫使商业银行必须提前布局加以应对。

二、商业银行需采取的应对策略 外部监管环境的日趋严峻,令资本充足率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确保资本充足水平达到新的资本监管要求,必须从资本充足率计量的分子分母同时着力,一方面加强资本补充,保障业务发展所需的资本需求;另一方面,在资本开源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内部资本约束和资本管理,在资本运用、资产扩张、资本消耗上节流。

(一)加强资本规划和资本补充管理 在新的资本监管格局下,为保证未来各项业务平稳有序发展,商业银行应定期对全行资本充足率状况进行计算、监测和分析,在综合考虑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的构成及外部资本市场环境的基础上天之信适时提出阶段性资本补充规划,并合理选择资本补充渠道。资本补充分为内源性资本补充(税后盈利留存和计提拨备)和外源性资本补充(上市、增发或配股、次级债、可转债或分离交易可转债、混合资本债),近年来银行对外源式资本补充的依赖性较高,随着资本补充压力日益增大,向市场融资的步伐、频率将进一步加快。但是依靠频繁的外部融资补充资本以支撑快速资产扩展的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从长远来看,提高自身盈利能力,由再融资向主要依靠内生资本积累的转变才是商业银行彻底摆脱资本困局的出路。

(二)加快业务转型,降低资本消耗

随着外部政策环境急剧变化,以资产扩张、贷款增长为主导的粗放式发展已不可持续,商业银行应摈弃单纯追求规模和数量扩张的外延式增长,向多元化价值增值型的内涵式增长转变。在具体经营策略上,商业银行应强化资本约束意识,高度重视资本的稀缺性和高成本性,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合理调整信贷业务结构,增加非息业务比重。一是放缓传统贷款业务增速,抑制信贷投放冲动,在贷款期限上增加短期贷款,减少长期贷款,提高资产的流动性,降低加权风险资产系数;二是在贷款对象上提高非按揭类零售业务占比,增加小企业贷款,减少需计提更多拨备的政府融资平台或大型企业的大额授信贷款,在客户结构上降低对大企业、大项目的依赖,降低资本消耗速度;三是大力发展不占用资本金的中间业务,减少对传统存贷利差盈利模式的依赖,并通过发展中间业务加速转型,注重产品、服务的创新,积极发展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各类新兴业务,在提升银行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努力拓宽收入来源。

(三)建立内部资本管理机制,提高资本利用效率

第二篇:“巴塞尔协议Ⅲ”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影响

“巴塞尔协议Ⅲ”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影响

摘要:2007年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暴露出当前商业银行资本管理上的缺陷,推动了“巴塞尔协议Ⅲ”的诞生。本文基于协议的主要内容以及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现状,探讨“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中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流动性风险监管以及杠杆率三个主要部分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的结论与建议,力图在本质上揭示出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巴塞尔协议Ⅲ;重要影响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逐渐蔓延至全球,成为历史上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之一,其影响之广、损失之大,足能够与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相提并论。作为全球大国之一,我国也深受其影响。在社会逐渐发展的今天,人们规避风险的能力理应不断增强,为何仍然出现了如此大的经济危机,这是令人反思的。从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上看,这是一个由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引起信贷危机最后转化为流动性危机的过程。可见商业银行在这次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过度放宽信贷标准大大提升了潜在的信贷风险;大量发行抵押贷款证券进一步促使了次级贷款的发放;互相提供信用违约互换外部信用导致已转移的信用风险回归;高杠杆率导致金融风险积聚等[1]。这些足以说明现今商业银行仍存在比较大的问题,那么如何改善其不足,使其发挥最佳作用呢?2010年9月,“巴塞尔协议Ⅲ”应运而生。

一、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

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和实施,其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作用也逐步体现出来。究竟有怎样的影响,我国学者已经做了相关的研究,综合起来可以得到以下三方面:

1、在资本充足率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短期内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另一类是长期角度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认为短期内单从资本充足率来看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不大的有:蒋媛(2011)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探究[2];向彦臻(2012)基于巴塞尔协议Ⅲ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中单从资本充足率角度出发的研究[3];贺育飞(2011)从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和总资本充足率角度进行的分析[4];认为从长期来看,新的资本监管标准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是不容忽视的有:冯乾等(2012)通过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重新测算之后得出的结论[5];刘凤娟等(2011)从长远看我国银行单一的资本结构将难以满足银行的资本需求方面的研究[6]。

2、在流动性风险监管方面的研究一般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分别是需要建立近似于实时的

日间流动性管理模式,需要大力优化长期融资的结构性流动性管理,需要对资产和负债产品进行精确定价以实现流动性管理的精细化。如卢智明(2012)基于巴塞尔协议对流动性风险变革的核心思想对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提出新的看法[7];陈波等(2011)将监管的重心由表面的监管要求转向防范到期转换上期限不匹配所带来的脆弱性的进一步要求[8];卢义红(2012)从巴塞尔协议Ⅲ提出的两个新监管指标的目的出发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9]。

3、在杠杆率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资本缓冲的较高要求以及影响银行规模扩张的因素两方面。如潘沁等(2011)在资本要求和杠杆率要求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研究[10]; 尹继志等(2011)基于将杠杆率和动态损失拨备引入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所带来的影响分析[11]。

(二)存在问题

不难发现,国内学者在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后续的研究做了较好的铺垫。但是仍然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如下问题:

1、对资本充足率的研究多从短期角度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长期角度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影响。

2、对杠杆率的研究还比较少。由于“巴塞尔协议Ⅲ”中是首次引入了全球一致的杠杆率要求,作为资本充足率要求的补充,因此对这一方面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

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将在基本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长远来看资本充足率对银行资本管理的影响,以及杠杆率的调整对银行资本管理的影响究竟如何这几个方面。

二、研究背景

(一)“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

2010年通过的“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

“巴塞尔协议Ⅲ”对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有所提高,引入了资本留存资本,提升银行吸收经济衰退时期损失的能力, 建立与信货过快增长挂钩的反周期超额资本区间, 对大型银行提出附加资本要求, 降低“大而不能倒”带来的道德风险。

2、严格资本扣除限制

对于少数股权、商誉、递延税资产、对金融机构普通股的非并表投资、债务工具和其他投资性资产的未实现收益、拨备额与预期亏损之差、固定收益养老基金资产和负债等计入资本的要求有所改变。

3、加强流动性管理

降低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 引入了流动性监管指标, 包括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产比率。同时, 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其他辅助监测工具,包括合同期限错配、融资集中度、可用的无变现障碍资产和与市场有关的监测工具等。

4、引入杠杆率

为弥补资本充足率要求下无法反映表内外总资产的扩张情况的不足, 减少对资产通过加权系数转换后计算资本要求所带来的漏洞, 推出了杠杆率, 并逐步将其纳入第一支柱的地位。

5、扩大风险资产覆盖范围

提高“再资产风险化暴露”的资本要求、增加压力状态下的风险价值、提高交易业务的资本要求、提高场外衍生品交易和证券融资业务(SFTs)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CCR)的资本要求等[3]。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现状

与西方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研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且早期的文献多为介绍性质,很少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此领域,但是总体上,从相关的文献研究中可以看出,国内对符合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经济资本配置模型的研究距国际一般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

1、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发展 从1995年7月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商业银行最低注册资本限额为十亿元人民币,并且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开始;1997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检测指标和考核办法》中重新修订了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1998年在我国财政部的国债补充下,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经达到了8%;2002年1月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原则,中国人民银行在《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指出,银行应计提不低于年末各项信贷资产余额1%的一般准备金,并且纳入银行附属资本。2004年中国银监会通过了以《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为代表的四项文件法规,这是首次以法规的形式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做出了规定。

目前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仍在不断深入,2012年6月中国银监会通过《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2013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该办法将从资本充足率计算和监管要求、资本定义、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市场风险加权资产计量、操作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监督检查、信息披露等方面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从内容上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正在往全面化和深入化方向发展。

2、资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体系正在逐步确立和完善,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我国的资本金管理是以政策引导为主体,在监管部门的监督下进行的被动的、功利性的管理,在管理理念中缺乏全面并前瞻性的资本管理意识[12];国内商业银行在资本的职能定位与供给机制方面,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距离和差别。虽然近年来,银行对资本充足率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但其基本推力不是风险防范和维护公众信心,而是来自于股份制改革上市融资在资本充足率的最低门槛要求。从而,使得资本充足率尚未成为银行资产扩张内在的约束条件,这也充分反映了国内商业银行资本管理职能的错位。

三、“巴塞尔协议Ⅲ”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影响

基于我国目前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研究不足以及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现状,结合“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其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影响可以从核心资本充足率,流动性风险监管以及杠杆率和动态损失拨备三个方面展开。

(一)对核心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在“巴塞尔协议Ⅲ”中,提升了对银行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根据规定,截至2015年1月,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由普通股构成的核心一级资本占银行风险资产的下限,将从现行的2%提高至4.5%。另外,商业银行应设立“资本防护缓冲基金”,总额不得低于银行风险资产的2.5%,这意味着银行必须把最低核心一级资本比率提高到7%。如未能按规定时间达到要求,银行派息、回购股票以及发放奖金等行为将受到严格限制。

1、短期之内不会造成太大压力

根据其调整的内容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进行对比,可见在短期之内适当提高资本充足率对我国银行不会造成太大的压力。因为我国银行业一直十分注重保持“资本充足率”的稳定,与西方国家银行的同一指标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除了个别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没有达标以外,大部分都已经达到所规定的下限,有的甚至超出较多,说明在一定程度上,相对较高的资本充足率使得这一方面所受的影响是比较小的。

2、长期来看可能会浮现深层次的问题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都存在着资本结构单

一、核心资本占比过高、附属资本构成不合理的问题。“巴塞尔协议Ⅲ”短期内对我国银行业影响不大主要得益于国内商业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普遍高于8%。但从长远看,随着商业银行资本不断消耗,届时只通过股票融资将很难满足国内商业银行的资本需求。我国必须提早防范,及时改善商业银行的资本融资渠道现状,并积极合理地改善银行的资本结构。

(二)对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影响

在“巴塞尔协议Ⅲ”中,最重要的变革便是首次将流动性风险监管提升到与资本充足监管同

样重要的位置,强调流动性风险的可计量性和可操作性,在全球银行业引入统一的流动性监管标准。具体来说,引入流动性风险监管的两个量化指标: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并引入流动性风险监管的四个监测工具,分别是合同期限错配、融资集中度、可用的无变现障碍资产和与市场有关的检测工具。

1、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

巴塞尔协议Ⅲ所提出得新指标的目的在于实现两个指标之间的互补作用。首先,通过实施流动性覆盖比率的监管可以使得金融机构拥有足够的优质的流动性资源以应对短期流动性风险;其次,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保证银行融资渠道稳定、持久,以此增强银行应对长期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这两个指标的实施将会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

2、导致银行负债融资结构发生变化

巴塞尔协议Ⅲ的流动性要求明确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计量,同时也强调了改变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的重要性。与国外不同,我国的定期存款不存在“提前支取的罚金”,因此监管当局将定期存款都视作到期日小于30天的存款。获取存款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融资渠道,因此流动性新监管指标的实施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较大。因此,流动性管理理念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银行对负债稳定性的重视,克服银行自身期限错配问题,从而可以确保银行体系的稳健发展。

(三)对杠杆率的影响

在“巴塞尔协议Ⅲ”中,引人了全球一致的杠杆率要求,作为资本充足率要求的补充。杠杆率被定义为银行一级资本占其表内资产、表外风险敞口和衍生品总风险暴露的比率。同时,杠杆率指标所要求的银行风险暴露不经风险调整。具体来说杠杆率的最低标准为3%。对于参与资本市场业务(特别是表外和衍生产品交易)较多的银行来说,这一标准是较为审慎的。

从资本金要求和杠杆率的要求来看,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资本缓冲的要求上,即建立2.5%的资本留存缓冲和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目前,国内上市银行与2.5%的资本留存缓冲要求尚存在差距。针对这一情况,我国表外业务规模较大的银行可能会受到影响,同时股本规模较小的中小银行的扩张也会受到重大影响。

总体来看,短期内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会受到抑制,利差收入占比较高的中国商业银行盈利增长将会放缓,但这会进一步促使我国商业银行从传统信贷业务向多元化的综合经营模式转变,因此,从长期看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有助于增强中国银行业的稳定性,并积极促进其经营方式的转变。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对“巴塞尔协议Ⅲ”和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相关研究,结合其对我国商业银行

产生的影响,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1、增加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

在上文的分析中可得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着资本结构单

一、核心资本比重过高、附属资本构成不合理的问题。从长远看,这些不合理的问题都会慢慢浮现出来。因此应增加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改善结构过于单一的现状;并且适当降低核心资本的比重,逐步使附属资本的构成合理化。例如从附属资本的角度来看,拿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资本,即债务型资本来说,目前就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债券市场,这不仅有助于改善金融市场的现状,更有助于增加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合理地改善银行的资本结构。

2、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转变并且适当发展表外业务

从长远来看,“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对我国流动性风险监管和杠杆率的影响,将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加快转变经营方式。不仅会促使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以及负债融资结构发生变化,而且我国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也会受到抑制。因此建议未来银行应在发展基础业务的同时,适当发展表外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如资产管理业务以及相关资产咨询服务等,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创新提供了一次机遇,我国应紧紧抓住。

3、在应用“巴塞尔协议Ⅲ”时应结合我国实情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生搬硬套,而要充分认识到“巴塞尔协议”中与我国实情不相符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说在引入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时,应注意同我国现行指标的统筹使用,我国现行的流动性监管指标主要有存贷比、流动比率、备付金比率等,其中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与新推出的“流动性覆盖率”在功能上有相似之处。因此在引入流动性监管指标时,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统筹兼顾,合理使用,避免造成重复和浪费。

由于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使人们重新审视高度交叉的金融机构和市场,认识到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度增加,会直接提高金融风险爆发和蔓延的概率。这促使了“巴塞尔协议Ⅲ”的诞生,其从核心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风险管理以及杠杆率等多方面对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提出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银行体系的监管标准。如此严格的监管环境势必会对我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不管怎样,在借鉴“巴塞尔协议Ⅲ”的监管思路上,遵循这监管的国际大趋势,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新的规划和目标,转变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资本的质量,积极探索新的银行经营方式,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等等。这不仅能够让我国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形势,而且能对自身的资本管理起到警醒和激励的作用,对于我国商业

银行的发展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宁喆敏.巴塞尔协议Ⅲ的变革及其影响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2012(5)[2] 蒋媛.巴塞尔协议Ⅲ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探究[J].财税金融.2011(12)[3] 向彦臻.巴塞尔协议Ⅲ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1(6)[4] 贺育飞.巴塞尔协Ⅲ的基本框架及其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金融观察.2011(7)[5] 冯乾, 侯合心.资本监管改革与资本充足率[J].金融论坛.2012(2)

[6] 刘凤娟,万令.巴塞尔资本协议Ⅲ及其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启示[J].财经视线.2011(6)[7] 卢智明.巴塞尔协议Ⅲ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的影响及启示[J].金融观察.2012(1)[8] 陈波,杨开泰.巴塞尔协议Ⅲ对全球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革命性影响:变化与思路[J].金融改革.2011(10)

[9] 卢义红.巴塞尔协议Ⅲ下流动性新监管指标实施的影响[J].时代金融.2012(2)[10] 潘沁,余珊萍.巴塞尔协议Ⅲ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分析[J].金融监管.2011(2)[11] 尹继志,李俊强.《巴塞尔协议Ⅲ》:银行业监管重点的变化与影响[J].投资研究.2011(2)[12] 陈晓阳.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现状与问题探究[J].统计与管理.2010(4)

第三篇:新监管标准对金融租赁业的影响及对策

新监管标准对金融租赁业的影响及对策

张海宁 2011年11月04日

第三版巴塞尔协议(下称巴塞尔协议III)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针对2004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巴塞尔协议Ⅱ)在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缺陷,为加强银行微观和宏观审慎监管和风险管理在近年密集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改革方案的总称。我国银监会于今年4月发布的《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构成我国银行业实施巴塞尔协议III的纲领性文件,其监管范围不仅包括商业银行,同样包括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按银监会要求,我国将从明年1月1日开始施行新监管标准,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流动性要求、资本充足率要求和损失准备要求等多项要求要分别于2013年至2016年陆续达标。这表明,金融租赁业将直接或间接受新标准约束,国内金融租赁公司参与实施新监管标准已是箭在弦上,从明年起的两到三年时间将成为各家金融租赁公司实施新监管标准的关键阶段。

对金融租赁公司而言,新监管标准不仅冲击了原有发展模式,而且对股东银行产生重要影响。

国内金融租赁公司作为商业银行的全资或合资子公司,将受到新监管标准多方面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金融租赁公司高杠杆扩张时代一去不返。自2008年银监会恢复审批金融租赁公司以来,我国金融租赁公司的业务规模走过了几何级的扩张路径。截至2011年一季度末,金融租赁公司租赁资产规模已逾3500亿元,三年间增长10倍以上,若干企业的资本充足率已经接近监管允许的最低水平(8%),更多企业的资本充足率在10%上下徘徊。由于接近杠杆率扩张极限,在考量大单租赁业务时已现首尾不能兼顾。考察近年成立的金融租赁公司,冲业务规模、占市场份额、争行业话语权,成为部分金融租赁公司的发展模式。而新监管标准自明年起施行,将逐步为金融租赁公司高杠杆扩张的时代画上句号。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分别不低于11.5%和10.5%。需要与股东银行风险和财务并表的金融租赁公司,要按股东要求执行。这导致许多金融租赁公司之前侧重外延式规模扩张、轻视内涵式提升盈利能力的增长模式,在新标准下已行不通,金融租赁公司的发展方式将迎来转折。

租赁业“类信贷”业务模式将会无利可图。过去的几年中,部分金融租赁公司之所以能实现高杠杆率条件下的高速扩张,相当重要的原因在于“类信贷”租赁业务提供的支撑。根据有关数据保守估计,国内金融租赁公司的业务中,经营性租赁合同额约占10%,融资性租赁约占90%;在融资性租赁业务中,直租赁业务不足10%,回租赁业务占90%以上。金融租赁公司之所以能对“类信贷”租赁业务提供的高杠杆乐此不疲,部分因素在于在目前的监管规定下此类模式仍有利可图。但按新监管标准的要求:贷款拨备率不低于2.5%,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并且两者将按孰高的原则执行。这意味着,如果继续侧重“类信贷”业务,维持“类信贷”租赁业务定价水平,走外延式扩张的道路,这一类金融租赁公司将会无利可图,以至进入财务亏损。

金融租赁公司的监管套利冲动将受到更多抑制。如上分析,部分金融租赁公司一方面办理了大量的“类信贷”租赁业务,另一方面又能在银行业竞争趋于白热化的态势下,以高杠杆率基本达到市场出清的业务规模,这意味着此类金融租赁公司提供的金融产品与传统银行信贷产品之间仍存在差异化。今年以来,随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的规范管理,“规模”渐渐成为资金市场上的稀缺资源,部分金融租赁公司的监管套利行为又平添了“绕规模”因素。针对监管套利,按新监管标准要求,监管部门将进一步提升现场检查能力,督促银行加强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防止和纠正不安全、不稳健的经营行为;并建立动态调整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监管部门将根据经济发展不同阶段、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质量差异和盈利状况的不同,对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进行动态化和差异化调整。这些举措意味着,未来监管当局将通过差别化的监管手段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全面提高银行业经营稳健性,而作为商业银行的全资或合资子公司的金融租赁公司的监管套利冲动也将随之受到抑制。

金融租赁公司将更多贯彻股东银行设定的风险偏好。要有效抑制金融租赁公司内在的监管套利冲动,只有监管当局自身的努力仍是不足的。如果股东银行忽视风险层面的并表管理,仅仅运用下任务、定指标的手段管理,有可能助长租赁公司“类信贷”租赁或是监管套利行为。针对此类现象,新监管标准高度重视银行业集团层面的并表风险治理监管标准,包括集团层面的风险偏好设定、统一的风险管理政策、集团内部交易等。新标准还强化持续监管,赋予监管人员更广泛的权力,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的监管,尽早识别风险并采取干预措施;丰富和扩展非现场监管体系,完善风险监管评估框架,及时预警、有效识别并快速处置风险。这一制度安排下,股东银行将进一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把集团风险偏好连同业务指标一同贯彻到下设金融租赁公司的日常经营中。同时,在风险并表和风险偏好层面,股东银行对下设金融租赁公司的风险状态做到了如指掌、如臂使指,从机制和技术层面打消或约束金融租赁公司的监管套利冲动。

金融租赁公司“吃监管大锅饭”的时代结束。目前,各家金融租赁公司面对的是基本相同的监管要求,包括:相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相同的融资渠道要求、相同的数据上报频率和颗粒度要求等,可以称之为“吃监管大锅饭”。在新监管标准下,这一状态将一去不复返。在新监管要求下,监管部门将对金融机构实施分类监管。如,新标准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设立三个层次:系统重要性银行要面临新增的附加资本要求,银监会暂定其为1%。因此,相应地,未来金融租赁公司将按股东银行性质,分为“系统重要性银行下属金融租赁公司”及其他,并按不同的并表要求,执行不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新标准明确了三个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不低于5%、6%和8%,并且引入了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包括2.5%的留存超额资本和0到2.5%的逆周期超额资本,若出现系统性的信贷过快增长,商业银行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

新形势下,须从业务模式、市场领域和人才建设等方面着力,走出一条有租赁业特色的发展之路。

受新监管要求影响,高杠杆时代结束、“类信贷”业务无利可图、监管套利冲动受到抑制,同时还要贯彻股东银行的风险偏好,金融租赁公司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而应对之策就在于发挥融资租赁业的行业特色与自身优势,从业务模式、市场领域、人才建设和信息系统等多个方面着力,走出一条真正有租赁业特色的发展之路。具体来说:

业务模式从“提供资金”向“提供服务”转型。金融租赁作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产品线,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只要业务更贴近于专业化租赁,就会有盈利空间。金融租赁公司在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方面迈出步,就可以在盈利能力和资本回报方面收获更多。随着新监管标准在我国的稳步推进,各家金融租赁公司将从“提供资金”向“提供服务”的企业逐步转型,从而收获高于资金收益的服务收益。由于资产金融市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家公司难以精通和涵盖所有市场领域,必须有所选择。因而,金融租赁公司需要在融资租赁市场中加速明确细分市场,尽快建立在子市场中有较强盈利能力的拳头租赁产品。

依托股东银行在客户资源、管理手段上的优势。与其他融资租赁公司相比,金融租赁公司能利用母行在客户资源、管理能力上的巨大资源。面对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关联交易风险等风险因素,要达到不低于传统银行或融资租赁同业的盈利能力,金融租赁公司在市场开拓和管理手段等方面均有面临诸多挑战。而加强与母行的融合与协作,充分利用母行的资源,在风控与经营中通力合作,在不断优化自身发展的同时,融入母行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和有益的探索,已成为金融租赁公司借力发展的最优选择之一。

组建复合型、专业化金融租赁人力资源队伍。截至去年末,我国金融租赁公司有从业人员约1200人,外资和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有从业人员约2000余人,两者合计仅3000余人,融资租赁市场上专业人才匮乏现象十分突出;业务所需的专业化的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和法律、会计、税务,及复合型人才不足;这在航空、船舶、机械设备等领域尤为突出。专业化人才短缺,也加剧了金融租赁公司风险管理、资产管理和专业创新能力不足。下一步,金融租赁公司要按新监管要求,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强化风险管理基础设施,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完善风险治理组织架构,进一步明确董事会、高管层、首席风险官、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关业务条线的角色和职能,并由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和执行团队来担任或承担。

加大对核心业务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投入。新监管标准高度重视业务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提升的作用。对此,金融租赁公司要按照监管要求,强化数据基础,切实解决数据缺失、质量不高问题;积极开发并推广运用新型风险计量工具,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计量准确性;强化IT系统建设,为风险政策制定和实施、风险计量工具运用及优化奠定基础;进一步完善核心业务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建立健全多情景、多方法、多币种和多时间跨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控体系,以满足风险管理的要求。

第四篇:贷款新规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贷款新规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摘要]后危机时代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和审慎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009年7月。银监会出台了贷款新规,相对于已经习惯于“统借统还”模式的银行与企业来说,借贷双方都将面临着巨大的冲击。本文从关系银行业务理论出发,分析了关系银行业务对银行监督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探讨了商业银行实施贷款新规对信贷管理的影响,揭示了贷款新规出台后,商业银行经营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贷款新规;关系银行业务;银行监督;信贷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1)04-0048-04

为规范和加强信贷业务管理,确保银行业信贷资金进人实体经济,以信贷结构优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后危机时代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和审慎经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009年7月,银监会出台了《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统称贷款新规,下同)。这不仅是对国际先进经验和成熟做法的有效借鉴,更是推动银行信贷管理根本性变革的重要举措。但相对于已习惯于“统借统还”模式的银行与企业来说,借贷双方都将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在贷款新规的执行过程中,银行与企业之间有着自主权博弈之争。因此,在关系银行业务理论框架下,开展实施贷款新规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研究,对后危机时代加强银行信贷管理与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银行对企业委托监督功能――基于关系银行业务理论分析

1.关系银行业务对银行监督的正面效应。关系银行业务在委托监督方面的效应――基于银行的角度。Haubrich(1989)最早探讨了关系银行业务存在的情况下银行监督给银行带来的好处。Haubfieh(1989)将Dia,mond(1984)单期委托监督模型扩展到多期委托监督模型来研究长期借贷关系对银行监督的影响。Petesen和Rajan(1994)认为,在多期委托监督模型中,由于银企之间保持着不断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博弈过程,该隐性保障机制给银行提供了企业比较准确的财务经营状况信息。若企业接受银行监督,在突发不利情况出现时就能及时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来修改合同,从而使得合同中相应的条款即可在事前定得更加详细以防止银行贷款难以收回。若企业提供的信息严重失真的话,银行即可惩罚企业。因此,通过这种重复博弈过程,银行可促使企业在每一个阶段都能提供真实的信息,从而提高银行相对于其他融资方式的竞争力。

关系银行业务在委托监督方面的效应――基于企业的角度。Berger和Udell(1995)发现,相对于没有关系银行业务的中小企业来说,一个具有关系银行业务的企业可得到更低的贷款利率和贷款合约上的抵押要求。从关系银行业务的正外部性效应角度,由于银行可通过关系借贷获知企业的发展经营的真实状况,对于好的企业来说,通过这种信息显示机制可以扩宽融资渠道以便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Berlin和Mester(1998)从银行贷款内控的角度分析了贷款定价的跨期平滑机制的重要性,认为利率非敏感性使得贷款的跨期定价具有可操作性。即,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建立了一个信贷记录使得银行能够了解到企业的私人信息。在企业创业初期,若银行选择一个优惠贷款利率,在企业扩张和成熟期银行可从发展潜力好的企业获得未来收益剩余用以弥补初期的损失,就可能减少最初的风险,有利于好的企业成长。因此,“定价平滑机制”有利于银行优质企业的培养,并增强企业对银行的贷款依赖从而增加银行的长期盈利能力,外部投资者也可通过观察企业是否与银行具有长期借贷关系来判断企业的好坏。

2.关系银行业务对银行监督的负面效应。由于关系银行业务理论模型中的激励相容机制取决于未来租金和准租金,因此,银行之间激烈竞争导致租金降低,进而削弱了关系银行业务赖以维持的基本条件。关系银行业务的隐性假设在于银行缺乏竞争,银行间缺乏竞争环境导致信用等级差的借款人可以利用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来达到融资的目的,加剧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发生。

综上所述,基于静态产业组织模型,虽有些研究已开始注重银行业市场结构和银行监督的动态演绎过程,但也只是一种十分有限的扩展,需要对银企委托监督机制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该类理论模型的重要假设条件是各种代理人都是风险中性者,基于该假设的研究结论得出,代理人可通过承担完全风险的办法来达到最优激励效果,现实经济中各种代理人风险偏好可能是风险厌恶或偏好风险的,其研究结论显得有些不足;当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将该类理论模型纳入到市场不完善的转轨经济中时,原有的研究结论无法解释转轨经济体中银行业市场结构的特殊性。如各类银行对企业贷款监督和风险管理的力度不同,导致贷款人和借款人在违约风险承担和利益分享中的行为特征也有所差异。因此,关系银行业务对银行委托监督职能的发挥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究竟是哪一方面占主流取决于借款人市场结构(需求方)和银行业市场结构(供给方)的性质。

二、信贷管理――基于商业银行实施贷款新规的效应分析

1.促进银行机构改进信贷管理流程,提升实贷实付管理的内生性。一方面,贷款新规坚持以实体经济有效需求和审慎标准为条件,确保贷款周期与企业关键生命周期相匹配,信贷进入和退出与企业有效现金流相匹配,以加强贷款实际用途控制为核心,调整、改革贷款支付方式与业务流程,发挥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效应。“受益人支付原则”可以有效防止信贷资金流人股市,有效平抑股市泡沫,从而为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创造条件;此外,贷款新规强调交易背景和实贷实付原则,可有效斩断信贷资金违规输入楼市链条,抑制房价泡沫,为政府综合治理房地产市场赢得空间和时间。另一方面,实施受托支付为主要支用贷款方式,促进加强贷款用途管理。银行机构通过实行多级审查、层层把关,确定最终支付金额,保证贷款资金的专款专用,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精确度;同时贷款新规要求的实贷实付,减少了银行的短期利息收入,打破了银行长期以来依靠派生存款的惯性。因此,商业银行要生存、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质量、效益、风险和规模并重的考核体系,提高激励约束机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2.实现管理模式根本转变,提高社会有效信贷需求满足度和资金使用效率。一是新规实施后,要求贷款资金“实贷实付”,贷款通过发放审核后并不立即打入借款人账户,而是“量用为借”,根据借款人实际用款需求进行支付。从微观层面看,减少了企业的利息支出,符合市场经济中企业效益最大化的追求目标,从宏观层面看,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不允许大量贷款资金滞留于企业

账户,也从制度上限制了银行为虚增存款而降低信贷门槛的非理性竞争。二是必须按贷款合同规定用途、项目施工进度与生产经营的即期需要及时使用贷款,贷款不能再直接进人资金池或内部银行,资金营运乃至经营管理必须相应调整,企业在资金筹措与资金管理上面临挑战。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的严格测算,极大地限制了部分银行对于某些优质客户超额授信和用信的空间,且严格贷款期限管理,限制贷款周转使用,也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银行整体贷款规模。这客观上要求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制定明晰的资金需求和使用计划,提高社会有效信贷需求满足度和资金使用效率。

3.发挥商业银行整体效应,实现集体理性和个体理性的均衡,有效规避金融风险。一是贷款新规间接地强化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贷款新规禁止一次性将贷款发放至借款人账户,促使银行稳妥测算资金来源,以维持充足、稳定的流动性水平。同时,在某个阶段,银行可放贷规模与客户贷款需求之间可能出现期限错配现象,也会促使银行加强贷款规模管理;由于客户需要使用资金时,才向银行申请贷款。因此,银行为了维系较好的银企关系,必然尽力提高服务效率。二是抑制国内非实体经济领域的融资需求,引导信贷资金合理配置,使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保持适度的增长比例;规范贷款支付行为,提高商业银行对贷款规模和发放节奏管控能力,间接地帮助借款人控制财务成本提高盈利能力,从而增强了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三是贷款新规能引导金融消费者规范经营,有助于形成理性投资的社会风尚。

4.贷款新规实施,降低了有效防范风险的成本,发挥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一是贷款新规具有收缩货币供给的作用,但其对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政策的具体影响,有待依据贷款新规的实施情况,区别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作进一步评估。二是贷款新规可强化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应用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建立超风险限额预警和控制机制,科学配置信贷资源,理性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协调发展。三是新规实施后,要求贷款资金“实贷实付”,有效防范风险所必须付出的成本,从长远看收益远远大于成本,发挥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三、贷款新规――基于商业银行经营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市场主体尚未成熟,信贷市场潜在风险较高。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尽管经历了市场化转型,在金融实践中更新了风险管理理念,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发展壮大,但与国际先进金融机构相比,整体信贷管理模式相对粗放,尚缺乏有效的精细化管理。在高增长与欠规范并存的扩张模式下,由于受法律知识、信用意识缺乏等制约,借款人的非理性或违法行为,致使信用风险在信贷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之间的跨市场传递更为隐蔽,不利于良好信用环境的形成,银行也难以对约定贷款用途进行风险监控,而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

2.市场规则有待完善,需要市场化的自治和完善银行与借款人的公司治理机制。虽然贷款新规针对借款人化整为零地突破贷款限额的方式做了有针对性的防范,但实际上借款人对信贷的挪用手法是相当复杂的,如借款人与交易伙伴的“合谋”行为,贷款新规就无能为力。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信贷业务的新品种不断涌现,部分创新已经超越了《贷款通则》的规范范围,需要有新的法规加以约束。加强监管固然可增加借款人挪用贷款资金的成本,但要有效地、制度化地、低成本地缓解贷款违规挪用问题,还需要市场化的自治,完善银行与借款人的公司治理机制。

3.信用基础长期缺失,银行授信专业人员匮乏,影响贷款新规的落实效果。一是我国虽致力于信用建设,但目前国家缺乏完善的信用管理立法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信用环境差,合同的约束力较弱,契约地位亟待提升;个别信贷市场秩序混乱,存在恶性竞争,虚假交易横行,无交易划转套取银行贷款案件频发,影响信贷资金安全。二是部分金融消费者法律意识淡薄,判罚执行难度较大。一些银行客户对于贷款新规能够更好地保护其利益的认识不到位,一些惯性做法使得受托支付执行难,从而造成贷款新规与结构调整政策落实的两难。同时,部分项目往往由集团客户负责项目运行,而有些集团客户贷款支付的传统做法是借款人提供用款计划时,银行将贷款发放到集团公司,由其进行资金支付。这与实贷实付要求相悖,但由于集团客户处于强势地位,银行推动的难度较大。三是银行授信专业人员匮乏。银行信贷人员认识水平受传统信贷结构和信贷管理模式的影响较大,对贷款新规和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的认识需经历逐步深入的过程,如过多纠缠于受托支付限额是否应考虑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根据真实性不强的企业报表测算流动资金贷款需求是否科学等细节,就可能对经济结构调整的进度以及贷款新规落实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4.在实际操作中,个别条款面临操作难,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一是贷款新规对回款账户的要求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挑战。为规避银行审核而可能造假,未把贷款用于约定用途,这是客户的恶意行为。况且,如果贷款客户的交易对象在其他银行开户,绕一圈后难以了解资金去向,对单据的审查也很难判定真伪,操作性难度很大。二是贷款新规对于不宜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的特殊项目和交易对象,缺乏相应的监控办法。如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企业,报表不规范,金融机构难以合理测算借款人营运资金需求;对非标准化的信贷产品的市值评估十分困难,因重估制度需要一套市值评估的体系如确保双方都可信的市场交易价格才能实施;在多种交易行为中,对于紧俏商品的买卖或买卖频繁、信任度高的中小企业买卖双方间,经常存在未签合同进行交易、交易与结算不同步等情况,或存在借款人向强势企业交付保证金或押金,只能在付款后取得收据;且在信贷规模较紧的情况下,部分企业为确保经营正常运作,经常出现提前提款行为,难以实现实贷实付的要求。显然,贷款新规不符合买卖双方或市场约定俗成的存在着一定风险的、却是市场接受的一些规则。

四、政策建议

1.加大行内外宣传培训与辅导力度,营造贷款新规良好的内外部实施环境。(1)做好广泛宣传,优化社会环境。贷款新规是一个新生事物,贯彻落实贷款新规需要包括金融消费者在内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因此,应该积极搞好客户关系维护,加强对客户的沟通与宣传解释,使广大客户了解贷款新规并没有提高获得贷款的门槛或使程序变得繁琐,而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且有利于更好保障客户利益。(2)加强辅导培训,增强员工业务素质。应及时开展了多层次、多轮次、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有效地提高信贷人员执行新规的自觉性和执行力,防止员工因新规采取了严格的监管制度、加大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而产生“惧贷”心理。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充分评估贷款新规对客户关系带来的影响,深入分析和充分认识贷款新规带来的挑战与利弊,尤其是对信贷经营方式、信贷业务流程、业务竞争模

式、企业财务报表可能带来的变化,以及其他可能产生的信贷风险,进而研究和调整经营管理和发展策略,以提高执行新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优化、设计、调整信贷业务的流程,进一步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和相关措施。在落实贷款新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将外置式的被动风险监控提升为内在式的主动风险管理,提高信贷业务的服务质量与效率。一是全面梳理、完善相关制度,对照新规有关业务操作流程,对照全流程管理的制度要求,对已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和修订,进一步完善标准化操作细则和内部相应的规章制度,积极推进再造工程,促进信贷操作模式转变。二是从严把关发放和支付审核环节。贷款新规对合同文本的合规性、完备性、严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及时对借贷双方权利义务等内容进行全面、规范的约定,加强系统配套,修订合同文本,完善IT系统,推动系统升级改造,进一步优化发放审核及支付审核功能,实现贷款资金智能化管理监控。三是实贷实付,规范信贷经营管理,构建全流程管理模式。实行延伸监控,确保贷款资金用途合规。

3.加强配套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确保贷款新规的执行效果。一是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有据可循。监管部门应制定完善银行机构落实调结构政策与贷款新规评估与问责办法等激励约束制度,加大评估力度,并探索将结构调整政策和贷款新规落实情况纳入准入管理、监管评级中,强化激励约束。二是加强督导检查,提高贯彻执行力度。为确保“贷款新规”的有效执行,防止各金融机构的不公平竞争,银监部门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按照已确定的实施时间表,加强对各机构、各单位落实贷款新规情况的检查和督导,确保各机构、各单位“齐步走”和有效执行。同时,开展自查自纠,建立问责机制。

4.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促进银行信贷业务规范健康发展。一是加强贷后风险控制和预警机制,强化尽职调查,延伸贷后管理。二是严审放款依据,筑牢贷款发放关。要求银行增加账户管理功能,做好还款资金监管。流动资金贷款方面,可要求贷款人结算账户下设立用于存放流动资金贷款专项资金的子科目,既有利于银行对贷款资金进行专项管理,也可避免银行贷款资金与企业自有资金混用,同时又免去企业多次开户的繁琐手续。三是资金需求的科学测算,需进一步地研究。测算应当参考市场主流方式。规范表外授信,使之匹配借款人的真实用信需求,同样也是降低市场风险的微观机制。

5.顺应监管变化与客户需求,加快相关产品创新,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1)加快业务创新步伐,提升经营能力。鉴于流动资金贷款在需求测算、期限管理等日趋严格,且贷款规模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要加快业务创新,建立差别化的短期信贷产品体系,加快贸易融资产品的创新开发力度。对于融资渠道丰富、收入来源多样、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强的客户,可配置营运资金贷款;而对于融资渠道贫乏、收入来源单

一、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客户,则重点发展贸易融资产品,将企业资信转化为产品信用、应收款信用等,提高贷款发放频率,防止资金闲置。(2)顺应监管变化与客户需求,加快相关产品创新。在应对经济形势与监管政策调整的过程中,及时调整部分产品制度,力争更快、更好地响应市场需求。通过加大信息科技系统建设,提升信贷业务的电子化审批能力,并加大客户信息的整合力度,实现软硬实力的同步提升。

[作者简介]谢清河,中国建设银行福建省南平市分行高级经济师,厦门大学金融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经济学(金融学)博士,研

究方向为金融学。(福建南平353000)

[责任编辑: 昱文]

第五篇: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电子

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摘要:电子商务逐渐扩展到大众日常生活的各个部分,且凭借自身独有的发展力,进入到国际贸易行业,逐渐产生了全新的国际贸易方式。其凭借信息科技以及物流科技,弥补了各个国家间的贸易不足,把并不集中的国外市场,汇集成虚拟化的统一国际市场。其将在线支付取代之前的现金买卖,转变了之贸易的局面,增加了目前贸易的内容以及方式,全面扩展了世界贸易范畴,促进信息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贸易的深刻变革。此外,电子商务也加强了贸易的道德危机、交易安全危机、法律危机以及逃税危机,促进了贸易的分类,对之前的管理洗系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身为外贸国家,促进电子商务的持续进步就是国内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正确决策。但是国内在电子商务系统上,并没有良好的优势,安全、法律条文等部分以及出现众多不足,限制了电子商务在国内对外贸易中的全面使用,基于上述问题指出全新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经济发展

1绪论

电子商务转变了之前的买卖模式以及竞争模式,让国际贸易的时空要求、具体方式出现了明显的变动,其突破了之前了国际贸易中出现的众多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信息传播的时间,减少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传送以及各种费用,让生产需要与消费需要更加搭配。所以,其在国际贸易行业有非常关键的使用和广阔的前景,此外其还会给国际贸易的全面发展添加全新的动力。

国内的对外贸易量持续增加,2014年进出口总体产值是26.43万亿元,然而具体的品质、收入以及结构等部分还是需要不断的提高以及变革。因此,从规模上进行分析,我国属于贸易大国,但是从质量上进行分析,国内和强国依旧有一定的距离。在现实对外贸易中促进电子商务的持续近不,会在一定程度上转变现在的不合理局面,完成贸易的后续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在上世纪末期逐渐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发展效率很高,总体规模涨幅很快。在2005

年之后,国内综合交易规模以每年大致43%的速度提高,2014年就超出

万亿元,估计到

2017

年,综合规模会超出

万亿元。在对发展外贸易的时候使用电子商务,可全面改变总体结构,提升外贸公司的科技含量以及工作效率,加快外贸公司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因为电子商务把全球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加快了贸易的持续发展,导致国内外贸公司可以全面的融入到世界竞争中,得到更充足的资源,全面发展世界市场。

目前现在商务正在不断发展中,分析其对国际贸易的作用,具备非常高的价值。首先,在目前贸易行业促进电子商务进步,需要处理出现的不足,需要理解相关观点以及理论,比如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设备、法规条文、科技要求、税收管理等部分。此外,我国还位于经济制度变革时期,对外贸易遇到发展问题,电子商务就是处理上述发展问题的重要方式。分析国内发展电子商务的良好方式,对外贸公司的长久进步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主要是利用探究电子商务给目前贸易,特别是对外贸易造成的影响,根据国内现实发展情况,为国内我外贸中使用以及发展电子商务的找到合理的方式,为促进电商外贸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2电子商务相关理论概述

2.1电子商务的概念

狭义上讲,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使用互联网等电子工具(这些工具包括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传真、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商务贸易活动。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所进行的各种商务活动,包括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广告商、消费者、中介商等有关各方行为的总和。人们一般理解的电子商务是指狭义上的电子商务。

广义上讲,电子商务就是通过电子手段进行的商业事务活动。通过使用互联网等电子工具,使公司内部、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之间,利用电子业务共享信息,实现企业间业务流程的电子化,配合企业内部的电子化生产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生产、库存、流通和资金等各个环节的效率。

2.2电子商务的特点

第一,虚拟化。电子商务创造出一个虚拟的商务活动空间,交易双方的交流与交易行为均在这个虚拟空间里进行。所有参与者的资料信息,均以数字化的形式来传递和处理,整个商务过程具有虚拟化、数字化、技术化的特征。

第二,技术化。电子商务开展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各种技术手段的支持和相关技术服务体系的配合。

第三,全球化。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进行,使得交易市场可以分布在全球的任何地方。电子商务交易的范围可以是村镇之间、城市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等,具有非常强的全球性。

第四,高效率。电子商务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网络、商务管理系统、数据库等技术优势,提高了市场信息的反应速度,从而减少库存积压和商品流通环节,极大地缩短了交易活动的周期。较之传统的商务模式,具有更高的商务执行效率。

3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

3.1促使贸易的主体和贸易的方式产生创新

在大部分传统国际贸易氛围中,中小型公司的发展遭遇了众多问题和阻碍。影响中小型外贸公司长久稳定发展的原因包含很多部分,比如自身规模小、资金不足、人才缺少此外就是市场准入等要求的制约造成此类公司无法像部分大型公司一般去研发世界市场业务。然而目前,电子商务的发展把多种多样的公司全部放到相同的平等竞争氛围中,这不只便于各种公司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且增多贸易机遇,此外在大部分时候也减少了公司交易成本。电子商务使用中采取领先的网络科技,和之前的国际贸易过程进行比较,目前电子商务方式中的世界贸易程序得到了持续简化,中小型公司也能轻易的步入世界贸易产业发展的潮流中。在世界贸易中使用电子商务之后,众多产品以及服务在全球市场上持续出现,其就是全球市场出现的显著变动,由于在短暂的时期内就萌生数不胜数的虚拟公司步入到提供商品以及业务的队伍中。数不胜数的单一企业或公司通过电子商务开展贸易的时候也产生了完善的以网络为前提且可以为全球市场准备充足高质量产品与服务的健全系统。

通过电子商务来开展国际贸易必须依靠网络的全面参加,网络的使用让资源在生产资料以及要素的大范围流动中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划分。在综合经济层面完成了商品流、信息流、物质流和资金流等全面的流通。商品以及服务的买卖两者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信息实时传播沟通,让货物和服务无限制的自主流通,这在特定层面上让零库存变成现实。

3.2国际化大市场逐步形成,加快了经济贸易一体化

上述不真实的贸易市场主要是利用电子商务组建完成的,外在的网络信息的传递突破了之前以地域存在为依靠的市场理念,却组建产生了完善的多层次开放的综合市场。市场信息得到全面传播的关键基础是网络环境的营造,全球市场开始被全面连接到众多单独的网络环境中。电子商务在世界贸易中的持续发展使用转变全球市场经济之间的关联,国家之间的经济沟通协作在上述环境中更加紧密。国际贸易在更大的范围内超越地理区域的限制缘于虚拟市场的产生得到全面的扩大。信息虚拟市场的出现让商品以及服务可以完成全面自主的流动,在世界市场范畴内展现出贸易公正完善性以及流动性特征,全面减少因为市场信息不对称、不完善而造成的市场扭曲情况。相同或类似质量的产品或业务在综合市场上需要面对公平且持续激烈的竞争,在特定层面上加快了价值规律影响的持续激发。但是此外我们也需要关注到,因为利用电子商务开展交易,因为交易者自身直觉绝大多数或者一些被虚拟网络所遮盖,这就提高了交易的不稳定性。此外互联网黑客和病毒等频坏,所产生的互联网交易风险也需要我们的关注。

3.3国际贸易中的市场营销模式发生变化

目前组织完善、规模庞大的公司在运作的时候都设计了符合自身特点的营销方式。现在经济环境竞争更加激烈,公司要想在众多竞争公司中得到最后的胜利就需要寻找更多的方式,去寻找多种招数来得到顾客的喜欢。互联网里面的营销就是目前常见的促销方式,其大量使用在公司销售活动,是目前全新的方式,上述模型可全面提升个人以及机构全面完成交易的概率。公司上述营销模式的出现给公司经营者带来之前不曾想到的效益,举一反三。网络营销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展现出下面的众多特征。第一,开展产品推广可在互联网上开展,因此就造成此类营销的提出且关键的特征就是低费用。第二,在网络营销方式中,客户可自主挑选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如此就可全面减弱乃至去除传统方式中客户对推销人员以及广告的抵制心理。第三,利用网络方式的组建,客户可通过登陆公司网页和公司开展全面细致的交流,比如对商品或服务信息的询问、买入产品之后对产品服务的评估和意见等,顾客与公司之间可以创建长久平稳的建立长久的业务关系。

3.4给国际贸易政策提出了新命题

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得到了各国政府、公司以及消费人员的重视。世界贸易组织根据发展形势组建了单独的分析电子商务政策策略的工作组。身为目前新型的贸易交易方式,其在理论发展和实际执行中都给目前全球贸易政策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上述命题也包含了电子商务本质部分的划分问题、全球贸易的安全性、关税和发展中国家需要承担的负担问题等。上述实际性问题对全球贸易的长久稳定发展有十分关键的作用。现在,国际贸易系统逐渐就货物以及服务贸易制定了比较关键的合约,也就是关税贸易总协定以及服务贸易总协定。但是电子商务尤以本身出现的众多特点以及部分全新的特点对大众提出了严苛的标准,让大众在此后的贸易政策修订中强化规则限制的重点以及对无法明确的电子商务活动处理程序开展分析。

把电子商务使用到国际贸易中需要处理目前出现的安全性问题。根据现在的发展状况,全球并未产生全面完善的国际法来限制以及规范互联网犯罪活动,各个国家的立法无法紧跟社会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关立法并不健全,就像地下经济一般,互联网犯罪随处可见,比如对其余公司知识产权的偷盗、通过不正当方式对竞争者进行打击,冒充竞争者做出不发贸易行为等。大部分企业在不了解的状况下就需要担负一定的风险、毫无理由的起诉、顾客信息的公开等。电子商务实施的时候会让购货方告知个人比较隐秘的信息比如姓名和银行卡卡号以及具体地址等,上述要求就在一定层面上提高了顾客信息泄露的概率,顾客安全问题就无法得到全面全面的维护。部分商业企业利用多种方式搜查顾客数据资料来组建自身数据库。但是上述数据库并不具备良好的安全机制。

4电子商务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4.1电子商务应用观念落后

中小公司高层领导者,因为思维惯性,喜欢之前的公司监管方式,并不清楚通过信息科技可减少公司资源缺乏问题、提升公司运作效率,所以对公司是否使用电子商务抱有观望心理,部分公司即便具备计算机等众多用具,但是只限制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等级不高的部分,其中向电子商务高端应用发展的积极性不高,此外现在我国电子商务服务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加激励,不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无法提高网络市场综合实力、不能顺利开展和外贸公司的对接、不能全面加快国内外贸发展目标的完成等问题就变成上述电商公司持续发展的问题。上述公司需要在上述行业得到发展,占据更大的市场,转变之前的理念,深化创新理念以及竞争理念就是目前最佳方式以及途径。

4.2基础设施薄弱

国内中小型公司在使用电子商务的时候信息化社会服务系统并不健全、覆盖地区不大、其服务范畴不大。此外,也有部分产业并未产生相符合的服务型网络。公司、消费者和政府机构都是电子商务的参加者,其中最关键的重点参加组织就是公司,但是公司信息化发展能力和我国电子商务的此后发展前景以及国内此后对外贸易受益有关键的影响。目前分析结果是国内计算机信息化水平不高,主要展现在信息管理能力的不足、信息建设费用一般较高以及扶持力度不足等部分。此外,由于科技水平不高、经济能力低造成互联网基础设备的组建就更加缓慢,上述问题给国内信息网络能力的提升造成明显的阻碍。

4.3电子商务安全问题

在国际贸易的关键部分,电子货币会牵连到众多部分,比如公司,消费者,或者其余金融组织的电子银行体系服务供应公司,软件公司,电脑制造公司等。假如其中有部分出现问题,因为缺少对照的法律条文,那么与之有关的权利以及义务的划分就会出现明显的问题。在目前的贸易发展中,利用当代电子商务开展交易也许会面对多种多样的无法预知的无法管控的风险,例如因为使用软件导致的风险、消费者导致的危机、银行或金融组织导致的危机和其余各种因素导致的不明确的危机等。互联网交易的重点问题和关键就是付款的安全性。现在因为互联网自身具备的开放性以及其所担负的技术水平的限制,互联网交易被放到非常危险的境地,这在一定层面上也为交易安全部分带来了隐患。网络自身的不稳定性以及开放性导致目前互联网支付产业需要承担一定的安全风险。

4.4电子商务领域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首先是法律要求不统一。和其余纸质文件条文的形式进行对比怎样明确互联网上相关合同签订的具体时间地点等还没有被全面划分清楚,这就会导致矛盾的出现以对交易两者使用造成一定的限制。其次是法律要求不清晰。使用现在的要求依旧不能完善高效的明确交易双方的确切信息,这就给双方造成非常大的不安全性,因此就无法全面的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尤其是个人有关资料的信息隐私以及知识产权的维护,此类安全问题就更加需要我们的关注。最后就是有关方针政策不健全。假如电子商务业务的开展需要银行、税务、海关、运输以及其余多种组织的加入,那么就需要创建比较完善合理的法律条文系统来限各部分之间的关联。

5电子商务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存在问题的对策

5.1强化应用电子商务的主动意识

国内外贸公司需要持续加强对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积极性,舍弃之前装配电脑以及网络设施、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注册用户或是创建有关系统就是重视电子商务的不合理观点。此外需要全面的了解到,电子商务不只是使用在公司的营销服务上,此外其还可以使用在仓储物流、融资、运作监管、科技服务等众多部分。国内外贸公司的领导者需要全面的了解到,电子商务对公司运作监管以及后续发展的关键作用;要站在战略发展角度上,做出使用电子商务的合理决定;要根据公司发展的现实需要特点,自主扩展使用的范畴以及提升档次,将电子商务当做扩展国外市场的高效方式。

国内外贸公司需要自主适应电子商务产生的众多变化,进一步转变公司的运作方式,脱离现在大部分公司依旧依赖经验开展运作监管的局面,向依赖信息科技以及大数据探究发展,在运走上完成技术化、流程化以及当代化。此外,公司需要持续开展科技创新、监管创新、体制创新等各种层面的创新行为,比如利用研究管理体系,为公司节省买入软件的费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科技水平,提升公司的技术服务质量等。利用上述创新活动提升公司的综合发展实力,为使用电子商务准备良好的根基。

5.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促进国内网络主要设备的发展以及创建。因为遭受经济现实状况以及科技使用等多部分原因的作用,我国网络设备发展时间不长,且并未得到非常好的结果。不论是在数据传输效率或是费用资金上和交易安全等部分,国内现在的网络通讯设备无法和其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进行比较,上述不足的出现导致我国无法快速的适应目前的发展走势。为了让电子商务得到更大的进步,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网络主要设备的创建,增加资金投放,需要通过充足的精力创建全面稳定的信息网络平台,尽量为国内电子商务的后续发展准备良好的发展平台。

第二,创建实施电子商务的有关设备。为了全面的加快电子商务进步就需要创建完善高效的物流配送机构,把有形产品运送到顾客的身边。配送机构从卖方处得到多种多样的商品且开展详细的划分,通过管理流通加工以及消息整理等众多业务,然后根据目前市场中大部分顾客的订购需要储备好货物且凭借高质量的服务将物品顺利的运送到目的地。在配送机构的综合发展中政府需要担负其自身的职责和任务,全面计划且增加建设投入,第一在信息科技以及网络建设比较好的城市创建规模庞大的配送机构,之后发展成世界级的配送机构。

5.3加强网上支付的安全

第一,创建合理的电子商务安全管控系统。网络服务层、科技加密层、安全认证层和交易协议层共同组建了目前正在使用的综合安全管控系统。这里的网络服务层就是安全的最低保证,其可以确定网络运作的主要安全。技术加密层、安全认证层和交易协议层就是从高等级来确保交易信息的安全而单独研究设定的。伴随我国电子商务实力的持续提高,在具体发展的时候安全认证问题的关键性得到大众的认可,因此本人指出国内需要创建全面的具备一致要求的重量级的安全认证中心,此外今早创建出国内认证中心管理要求以及数字证书相关秘钥管理等条文。SET

合约就是源自信用卡的著名电子交易合约,其本质上就是隐含信息流的多方合约,此外可以标记买卖两者的详细数据,可以对消息格式开展加密和对具体的程序进行概括。

第二,组建世界电子商务安全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支付体系。第一需要明确利用创建完善的可以对商家的信誉开展精准评估的信用评级制度,以便更好的限制以及降低互联网上的不良活动等。第二需要创建起比较平稳的在线交易系统,此外强化互联网交易的安全性管理,需要确定固定的人员来管理上述体系,将电子银行卡中的可交易数值限定在特定的范畴内,加强对信用卡信息的传送保护,对知识产权的维护也要持续强化。去除非正版软件的使用和使用高效的方式防止黑客。

5.4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

面对目前出现的众多不足和阻碍,国内有关机构需要全面重视国内现实状况且借鉴发展水平比较好的国家,尽快创建高效合理的有关电子商务产业的法律系统,尽早产生维护国内电子商务长久稳定进步的规章制度。国内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创建不仅要满足现在独特的社会环境,此外还需要和世界发展趋势相结合。将国内电子商务发展实际状况当做重要的出发点,全新的规章制度需要对交易流程以及行为、公正和安全、权责划分进行清楚详细的要求。在现在局面中,国内需要吸收国际有关组织修订的世界通用要求来制定全面以及清晰的符合国内经济发展情况的制度。需要我们重视的是国内可以在保证综合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尽量和国际法更加结合,全面的加入到世界立法队伍中,如此就可以全面维护国内正当权益。

6总结

不管是国家之间的经贸活动还是国家自身经济活动中对电子商务的使用最本质的就是将不真实的网络当做主要平台对信息进行传播。其让交易双方的沟通和资料传送变得更加便利直接,其把各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的距离缩小且突破了之前时空对贸易的制约,促进了科技信息在全球范畴内的高速发展让大众逐渐步入信息社会。本文是在全面探究国内贸易中使用电子商务的现实状况的前提上根据相关方针政策要求,展示出重点问题,此外也指出了部分有针对性的方案,在此后我国需要强化对电子商务主要设备的发展,且根据有关实际状况修订具体的法律条文。此外公司需要创建良好完善的信用系统,在电子商务此后的发展中更好的处理问题,尽量在目前的贸易中得到优势,占据更大的市场。

参考文献

[1]于文菁.跨境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2]龚海林.试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6,(11):2-3.[3]杨敏,黄翔.新常态背景下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15,(08):58-62.[4]王小珍.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5]乔静文.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品牌,2014,(11):32.[6]李睿杰,马欢欢.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4):79-80.[7]董博.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4,(10):90-91.[8]杨璐.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4.[9]李吉.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2.[10]乔阳,沈孟,刘杰,杨光,岳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用现状分析[J].对外经贸,2012,(03):39-41.[11]杨艳春.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04):109-111.

下载资本监管新规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及对策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资本监管新规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监管政策对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及其对策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监管政策对银行内部审计的影响及其对策 作 者:吴文江学籍批次:1003 学习中心:广东佛山顺德大良成人文化技术 学校奥鹏学习中心[26]A 层......

    关于新劳动法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关于新劳动法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摘要:自新劳动法颁布以来,很多学者关于其产生的影响做出了相关的探讨。尤其在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产生了亏损,并希望能够撤销相关......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影响【摘 要】本文结合新会计准则的有关内容及最新的上市公司年报情况,分析了财务报表的主要变化及对报表分析的影响,认为在现阶段对财务报表的分......

    新刑事诉讼法对反贪工作的影响及对策(推荐阅读)

    新刑事诉讼法对反贪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新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已由第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此次刑诉法修改在完善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侦查措施、审判程序、执行规定......

    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对反贪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对反贪侦查工作的影响及对策摘要:新刑诉法实施近一年来,对于更好的规范反贪案件侦查活动、保护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反贪实务中新刑事......

    计提保险合同准备金新规对保险行业的影响

    计提保险合同准备金新规对保险行业的影响 保险职业学院科研处 侯旭华 发布时间:2010-09-07 按照财政部2008年8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以下简称《2号解释》),保险......

    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姓 名:王 古 月学 号: 2009100207 专 业: 地理科学 年 级: 09地理科学 2012年11月11日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

    金融危机对湖南广告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金融危机对湖南广告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有多大“危”,就有多少“机”。只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吃透用足国家关于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政策,金融危机定会强化湖南广告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