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

时间:2019-05-14 23:2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

第一篇: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

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

摘 要:对30所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结构、类型、内容等进行梳理分析。研究表明:目前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开设类型杂乱,学分比例偏低;课程形式单一,理论脱离实践;内容范畴模糊,知识陈旧重复;实践机会不足,管理过程松散4方面问题。根据“双标”引领下的教育精神,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建议相关院校应增加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学分比重,构建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整合现有知识内容,扩展学习领域;树立并实践全局观,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师;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专业标准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7)01-0110-05

Abstract: From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ized curriculum programs used by 30 institutions,the authors collated courses in the teacher education category in terms of structure,type and content etc,and revealed that currently courses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category had problems in the following 4 aspects: the types of courses opened were complicated,their credit proportions were relatively low; the course forms were undiversified,theory disengaged from practice; content scopes were ambiguous,the knowledge was out-of-date and repeated; practice opportunities were insufficient,management processes were loose.According to the education spirit guided by “twin standards”,and the need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basic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the authors proposed that related institutions should increase the credit proportions of courses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category,build a teacher education category curriculum system,integrate existing knowledge contents,expand study areas,establish and practice a global view,and diversify classroom teaching forms.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major;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courses in teacher training education category;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teacher professional standards

2011年10月和2012年2月,教育部分别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双标”),作为国家对合格中小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双标”既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在育人为本、师德为先、注重实践与能力、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基本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受到空前关注,同时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更是明确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六大学习领域,并给出建议模块和学分要求,这为各个学科的教师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1]。在体育学科,体育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体育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长期偏重于体育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教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随着教师专业化标准的提高,以及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已是迫在眉睫[2]。

本研究以30所院校(包括8所?w育院校、6所国家直属师范院校、16所省属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为切入点,依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定义,即体育院系为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所开设的“教育类”课程,对方案中此类课程的结构、类型、内容等进行梳理,找出课程存在的问题;同时参照“双标”所引领的新的时代诉求[3],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期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完善提供参考,并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开设课程类型杂乱,学分比例偏低

对30所院校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进行整理发现,课程的开设类型可以归纳为分散型、集中型及混合型3种。(1)分散型院校没有将该类课程统一安排,而是散见于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中,有必修和选修之分,体育院校基本按照这种方式进行设置。(2)集中型是将该类课程以“模块”的形式,整体出现在课程方案中,也同样包含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部分师范院校采取集中设置的方式。(3)混合型是前述两种情况的结合,既在学校平台或专业平台课程中有一两门此类课程,又单独设置了教师教育类课程群。课程设置形式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院校对教师教育类课程重视程度的不同。按照分散型开设,没有将此类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使其在科目安排、内容选择和学分比重上都很难控制。比较而言,混合型虽然具有集中设置的优势,但同一类课程出现在不同模块中,不利于课程方案系统性的体现,也容易混淆学生对课程性质的认识。另外,设置了教育类课程模块的院校,对于课程群的归属也不尽相同;将其与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并列作为课程整体框架一部分的仅有1/3院校,而大多数院校都将其划归到专业课的类别下。可以说,各个院校对教育类课程的安排较为杂乱。

在学分所占比例方面,对各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学分总数和比例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首先,从横向上比较3类课程的学分总数和所占比重,专业课程平均开设81.8学分,普遍占到各个院校总学分的1/2以上。而教育类课程,这个本该与专业课程并肩共同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左膀右臂的一类课程,平均开设学分仅为18分,约占11%,可见悬殊的开课量造成了学生体育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之间严重的不平衡。其次,从纵向上看各院校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情况,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对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4年本科最低64学分、小学最低32学分以及中学最低14学分的要求比较,当前的开课比例明显没有达到标准,若以居中的小学32学分作为参考,则没有一所院校符合规定。最后,从开设类型上看,分散型院校的教育类课程明显少于有模块设置的集中型和混合型院校,最高与最低的学分差距达21分。可见,目前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在类型和位列归属上都比较模糊,整体学分比例偏低,需要作进一步规范和调整。

1.2 课程形式单一,理论脱离实践

在课程方案中,各校教师教育类课程主要分为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两部分,其中教育理论课程又包含教育知识和教学技能两方面内容。不过大多数院校并没有按照课程内容进一步划分,只是将理论课程和实践活动区分开来。关于理论课程部分,有22所院校在每门课程的学时分配中,设计了理论(讲授)、实践(实习、实验)两种或3种授课形式,其初始目的是为了适应不同课程内容的实施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连,使各门课程的自身特色得以发挥。但实际状况是,仅有10所院校利用不同课程形式的优点,将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指导、教育心理学等多门课程设置为“理论+实践”的模式,而其余院校或是全部理论,或是只有一两门课程采取学练结合的模式。

这种单一的课程形式,不仅会造成学生对教学知识模糊、抽象的认识,也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较快的转化为实践能力[4]。因为知识并非等同于能力,只是能力的基础,学到多维度的丰富知识以后还要充分接触实践,在知识与实践之间不断转化和优化,方可形成能力[5]。特别是针对体育学科,有区别于一般文化学科的特殊性质,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为目标的课程[6]。因此操作和参与,就成为体育教师掌握运动技能、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教育类课程涉及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场地利用等内容,如果仅是在教室里介绍各种运动项目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圈画场地的合理利用,在电脑上演示危险动作的保护和纠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将难以切身体验和了解真正的教学情境,以致到了教育实习阶段,无法很快承担起教学任务。因此,课程形式单一,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充分连接、相互促进,是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又一重要问题。

1.3 课程内容范畴模糊,知识陈旧重复

将30所院校课程方案中开设的所有教师教育类课程进行整理,共得到必修课程41门。再根据一般教育课程和学科教育课程的分类方式,对课程的开设频次进行统计后发现,目前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在内容范畴上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一般教育课程是体育教育课程的两倍。其中,以师范类院校最为明显,并且体育教育课程仅以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和中学体育教材教法3门课程作为支撑,其余科目的开课率都非常低。这一情况不仅在必修课中出现,选修课中更为严重。如此设置课程,让学生在未来体育教学过程中将出现较大不适应。毕竟体育作为一门在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师生交往等环节均与数学、语文等文化课程有很大差异的科目,具备体育专业性的教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二是已有课程的范围太过分散。比如有院校将音乐和美术基础能力训练设置为必修课程,占2个学分,还有的将书写规范汉字纳入到必修课中。类似课程并非不重要,只是在针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并不是重点的程度,大可将其开设为选修课,供有需要的学生选择。三是课程没有紧跟社会的需求变化进行调整。当前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给体育教师提出了许多新要求[7-8],而“双标”的出台也为教师培养提供了一些新理念[9],但与这些变化相适应和引领的课程却不见踪影,大部分科目还是围绕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体育学展开[10],课程缺乏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四是体育教育理论排名靠前的课程,不仅知识内容陈旧没有更新[11],而且重复率也较高。“学校体育学”“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和“体育教学论”都包含体育课程、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原则、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设计等章节,造成学时极大浪费。再看每门课程的其它内容,也不尽完善。“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的实践部分按项目开设,由于内容过多,每个项目的教学方法只能一笔带过,而且仅靠一位授课教师也很难将各个项目的精髓通透传授。可以说,对于目前已经开设的课程,在各门课程间的关系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对应上都存在缺陷,需要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

1.4 实践机会不足,管理松垮

实践活动是师范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佳平台,已经越来越受到各院校的重视,实践活动开展得好,才能够有效缩短在校学生成为合格体育教师的时间。2003年推出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I课程方案》。也将原有的8~10周实习时间改为10~12周[12],可见其重要性。不过,单纯延长实习时间,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未免显得简单和狭隘。在30所院校的实践活动计划中,基本都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两部分。教育见习一般安排在学段中期即第2年或第3年之间,为期1~2周,不超过2学分;教育实习大多采取集中实习模式,在第6或第7学期统一进行。其中24所院校标注了实习时长,16.67%的院校实习期仍为8周且没有达到方案要求,实习10~14周的占26.67%,15~18周的占36.67%,而且体育院校普遍比师范院校实习时间要长。

根据现有情况分析:首先,许多院校已经将实习时间延长,达到14周以上,基本保证学生在中小学可以经历一个完整学期的教学实践。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院校的实习时间只有2个月左右,去掉前期听课、后期总结的时间,实际参与授课的次数难以保证。因此,对于教师这一非常需要实践经验来提升教学能力的职业来说,其效果将很难达到培养目标的预期。其次,见习和实习作为传统、有效的教育形式,一直被保持和沿用。但随着教师专业化要求的提升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仅通过毕业前参加一次教学实习这种锻炼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成为合格体育教师的要求。最后,就目前最为常见的两种实践形式来看,一些院校的重视程度也还不够,教育见习流于形式。在看课、听课之前没有相关指导,导致学生不清楚看课的目的、应该看什么和怎么看等问题发生,最后影响实践效果;而对实习基地学校的甄选、实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也比较松垮,接收实习生的中小学校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校本身体育课的开展就属于“放羊”式,学生到这样的环境中实习不仅得不到锻炼和成长,还会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造成不良影响。若高校没有及时地进行检查和跟踪,学生在实习期间产生的许多问题得不到关注和解决,那么实习就失去其应有的价值,更浪费了学生大好的学习机会。

改进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建议

2.1 增加学分比重,构建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

基于目前教师教育类课程课时少、开设类型杂乱等问题,建议增加学分比重并构建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首先,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教师教育类课程学分的最低要求为标准。由于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还没有细分面向小学和中学,那么此类必修课至少应保持在25学分上下。其次,打破原有“理论课程+实践活动”这种较为简单且相互独立的形式,建立以“理?课程模块+技术课程+实践活动”为框架的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落实“双标”对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的新要求。从学校方面来看,能够将“双标”精神贯彻到课程方案中,注重对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训练,使培养目标得以实现,而这对于课程本身而言,可以将一类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更好地呈现出来,以提升课程群的地位,保证课程实施的效果。从学生方面来看,以课程为参照,全面了解一名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衡量自己各方面的水平,以便在日后的选课和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地提高自身能力,改善并填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其中,理论课程模块吸取了集中型设置的优势,将课程按照一般教育和体育教育分类,并且关注到教师教学技能的养成,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连接。将技术课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术科课纳入到教育类课程体系中,是因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后,应用最多的就是各种项目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专项内容更可以称之为立教之本。然而现行技术课程,大部分是在教授学生运动技术,并没有将项目的教法融合到课程中。对于一名未来的体育教师来说,“会做”仅仅是第一步,“会教”才是终极职业目标。所以,在保持技术课程独立性的基础上,将其作为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意在促使术科教师转变观念,摒弃单纯的技术动作教学模式,将项目的教学方法作为重点,使学生不只是停留在掌握动作的层面,还应当具有将所学技术传授给他人即“教”的能力。最后,再通过实践活动的锻炼,最终达到体育教师的专业要求。

2.2 整合现有知识内容,扩展学习领域

针对现有教师教育类课程科目范畴狭窄、知识陈旧及重复的情况,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将已经开设的课程进行合并或删减。比如有关心理学的课程,目前有教育心理学、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和心理发展与教育等6门,再加上体育教学理论中对教学对象的分析部分,关于心理方面的课程就显得太过庞杂,且集中于一般教育理论,而针对体育课程中儿童心理变化与发展的课程存在缺失,因此各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形进行整合。再比如前文提到的学校体育学、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教学论3门课程,内容不仅有交叉,而且与课程名称也不完全对应。“学校体育学”应当主要围绕学校体育发展、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和学校体育管理4大部分展开,而涉及体育教学方面的内容则由“体育教学论”来承担。所以,课程调整当以其定位和目标为导向,开展有关具体内容的制定。

其次,是在已有课程之外,根据“双标”精神在学习领域上有所扩展。一是关于师德和对职业理解方面的内容:《教师专业标准》中明确提出师德为先的基本理念,在具体领域的第一部分即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这也是教师之所以为“师”的核心要求。二是关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介绍,近几年中小学体育课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作为体育教师要时刻应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所带来的新挑战,了解改革方向和具体措施,有意识的在教材开发、资源整合等方面提升自己,有助于顺利适应新课程的需求。三是关于教学对象的相关知识:“双标”要求将分别按照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形式呈现[13],就表明对教学对象差异化的重视,并且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5个学习领域中,也强调了解儿童发展与学习特征的必要性。而具体到体育学科,不仅要清楚教学对象各个时期的心理变化,还要更加关注身体上的成长,比如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动作发展情况等。四是关于健康教育的内容:2011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将“健康”教育的任务划归到体育课中,体育教师不仅要完成体育内容的教学,还承担起健康知识与方法的传授,因此健康教育知识就成为体育教师的必要知识储备。除上述知识范畴,关于体育游戏创编、课余体育的组织与管理、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等内容也应适当增添到教育类课程中,以使课程方案更加完善,符合时代对体育教师多元化的诉求。

2.3 树立并实践全局观,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教师的教学通常被认为是在复杂情境中处理多变的人物、事物的过程,一名新手教师要想取得职业能力上的提升,必须学会根据情境认知理论的观点,以社会互动的方式参与真实的实践活动,方能够获得所需的知识与能力[14]。波斯纳(Posner,G.J.1989)还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里提到的经验,可以理解为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实践,从而获取书本知识以外的某些体验。由此,要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除了上述对课程结构及内容的调整外,还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实践,二是反思,这也是“双标”中反复强调的核心理念。可见,各个院校首先要做的是建立起实践全局观,也就是说改变目前单一且集中的实习方式,将实践贯穿于本科4年的教育时间里,增加多种实践环节。对于反思能力的培养,则更多的体现在课程的实施方式上。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与实践中养成反思的习惯,并根据反思-研讨的结果,进一步改善自身行为,这样也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基于这两种观点,教师教育类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就要尽可能地丰富授课形式,引入“课程实习”的概念。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课程,要灵活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在讲解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内容后,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观摩体育课,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和认识;或是在介绍教学方法后,在课堂上就给学生操练的机会,结合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设计教学方法亦即课程实习。在专项课程中,增加教学能力培养的课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条件,在模拟教学、小型课实习等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评价等各个环节都提出明确的要求,从而真正发挥出课堂实践的作用。

对于教育实习部分,建议院校能够严格考察实习基地学校的条件,保证学生的实习效果,同时聘请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走进高校课堂,使教学内容更紧密地联系基础教育实际,也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一线教师的风采。另外,要保证教育实践时间不少于《教师教育课程?俗肌分泄娑ǖ?18周最低标准。在实习形式上,可以考虑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模式,在第5学期末或者小学期进行短期的见习和实习,产生的问题可通过第6学期的课程来解决,第7学期再安排集中实习,避免学生在实习中发现问题却没有机会弥补的情况发生。将“理论-实践-反思”整合成一条教育脉络,贯穿于体育教育专业整个培养期间,使学生尽快达到“双标”的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 胡惠闵,崔允?t.《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历程与问题回应[J].全球教育展望,2012,41(6):10-19.[2] 张西方.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建构探析――关于贯彻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11):107-112.[3] 赵进.“标准本位”的体育教师教育构建的研究[J].体育学刊,2010,17(11):58-62.[4] 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5] 于素梅,石雷.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阶段性结构体系建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5):9-1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陈俊钦,梅雪雄,张涵劲,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与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兼谈体育教育专业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策略[J].体育学刊,2005,12(1):74-77.[8] 常洪霞,杜林涛,张笑昆,等.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师角色转变的特征及价值[J].体育学刊,2014,21(4):81-83.[9] 高飞,高碧青.教师教育对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诉求――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解读[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3):74-75.[10] 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3):51-57.[11] 彭健民.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522-524.[12] 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3,10(2):1-4.[13] 唐炎.现行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体育学刊,2014,21(2):61-64.[14]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二篇: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姓 名:陈乡 镇:上营乡单 位:上营学校座位号: 宝

224

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我校地处迁西县北部山区,地理位臵偏远,因地域、资源配臵等多种因素,教育相对落后。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对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做如下探讨研究。

一、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目前我校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上看,新教师居多,过于年轻化;从职称结构看,高中级职称比较少;从学科结构上看,音体美专业教师偏多。(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加之受农村文化、地域因素的内在影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3)教师队伍不稳定。一是由于城乡学校差距悬殊,新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二是新招录教师待遇低,思想不稳定,没有立志从事教育的决心,一有好的考试就跃跃欲试,心思不完全在教学上;三是通过招考等方式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我校每年都要调走几名学校辛辛苦苦培养的优秀教师。

(二)课程改革流于形式,经验型教学方法居多

新课程倡导,学习应该使学生发展能力、善于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形成对生活的适应力,培养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通过给学生搭建平台,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学过程不仅是“教会知识”,更主要的是“教会学习”。而在我校,绝大部分教师却不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让学生学习的。课改只是停留在表层,有的形式大于内容,有的形式脱离内容,有的依旧把讲授作为重点和中心。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学生不善于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更别提能够得到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决不会放心这样做的。会认为学生把课堂搞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师引导学生也只是很短暂的一个环节,学生智慧的火花不可能在与教师的交流目光中一瞬间爆发。教师认为如果不给学生设计好一堂课的“框架”,让学生在里面去“填实”,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讲到哪里学生要跟到哪里,这样才行,方可说学生们很听话,很配合教师。听课的也会评上个“好”字,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完成的好,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这些实际上都是做出来让别人看的。实质是把学生当木偶来演戏。教学研究中还在探讨如何“教”,就是不关注如何让学生“学”。

(三)教育理念匮乏、落后,素质教育只是口号

在我校,由于受农村生活习惯影响,广大教师放松了学习,加上学校引领不够,课堂上大多数教师还沿袭传统教学现象严重,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学中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地位。教师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减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容

二、改进建议

(一)构筑校园文化,重塑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中绝大部分人的价值观。要让教师充分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体验主人公的责任。例如,校长与教师共享发展愿景和最新学校信息,确保学校成员的目标与价值观等相一致,这些都会对教师效能感产生很大影响。当教师能够共享观点,积极参与学校事务时,教师就获得了效能感的提高。这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努力营造一种平等的对话语境,使教师有充分的话语权,能够表达自己的愿望、需求和对教育的思考。

(二)创建良好的学习共同体,重树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心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自主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教师人格的自主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其动力源于对专业的自信。教师只有充分意识到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自身在专业发展中的责任,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学科知识、教学理论知识,提升爱岗敬业的精神,更好地立足本校,服务农村教育事业。在现有条件下,学校可以采取更为具体实际的措施,在学校内部创建多种内容、多种形式、多方参与的学习共同体。例如,可以建立备课学习共同体,着眼于学习“教师知识”,也可以建立科研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师科研能力,还可以建立“研究学生”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师伦理”等等。

(三)创设多元评价激励文化,构建教师发展的保障机制 学校应对教师制订多元化的发展目标。这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依据教师群体的不同制订不同的评价目标;依据不同的特征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依据不同的评价内容,选择不同的评价者。只有多元的评价标准,才能体现学校管理的科学性,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才会使得评价结果转变成有效的激励,从根本上实现学校对教师持续发展的引导和保障。

总之,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管理者有责任通过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来提高教师的素质,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过程,这需要教育管理者的努力,也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

第三篇:实习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实习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基于对当前实习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系统思考,着眼于21世纪个人、企业、社会的发展,关注实习生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本文以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为题,对目前实习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解读。通过对企业、实习生、学校的全方面调查,分析了目前实习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影响,然后通过文献研究总结经验教训,探讨有效的解决办法,以帮助企业、学校、实习生本人正视实习生和其他员工不同和特点,根据实习生的身份的差异性进行相应的制度的完善,从而解决企业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习的概述 1.实习的界定。

实习:顾名思义,在实践中学习。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或者说当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所学需要或应当如何应用在实践中。因为任何知识源于实践,归于实践。所以要付诸实践来检验所学。它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生进入职业生涯的缓冲阶段。

2.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校的大学生们也纷纷投身到“实习大军”中,期望为将来的就业增加一些筹码。但是,在当代的社会中实习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①实习生实习一职难求。

二、造成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2.1企业方面

2.1.1企业招聘实习生的目的与学校不一。据调查,从企业招聘实习生的目的来看,8成企业的主要目的都是储备人才;此外,实习生还能够满足企业填补简单的工作空缺(42.5%)缓解短期业务高峰的压力(28.8%)、精简人力成本(11.7%)等方面的需求。而对学校而言,让学生实习是为了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能够得以实践和应用,反过来还能检验书本上理论的正确性,有利于融会贯通。同时,也能开拓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实践者对本专业知识形成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从而不与社会现实相脱节。

2.1.2企业对实习生的培训制度不够完善。企业没有一整套完整的实习生培训制度,就没办法把实习生的工作计划好、安排好、指导好,这也就导致了实习生在实习期间除了“端茶”、“倒水”、“拖地”、“擦灰”也就没有了其他的工作。这样几个月下来,实习生会感觉到学不到自己想要学习的专业知识等内容,而且企业也会产生实习生不会给企业产生价值的表象认识,甚至当企业领导总是发现实习生在无所事事地上网、看杂志时,便更不会认可引进实习生会给企业的带来实际意义。2.2学校方面

2.2.1学校未能重视学生实习阶段。目前很多学校未能重视实习问题,不能灵活、有效的管理实习,对实习工作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较为单一,评价体系亦相当不规范。大学生在实习期间被分到各行各业,去到不同的地方,较为分散,这对于本来就要完成学校教学重任的老师来说无法全程参与和指导他们所带学生的实习工作。

2.2.2学校重理论、轻实践。许多学校把教学重点放在课堂上,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忽略了实践教学对人才创新教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对实践工作上的投入不足,社会实践活动和设施偏少,实践环节的建设也相对落后。2.3学生方面

2.3.1环境适应能力差。一方面,个别学生对异地实习生活不习惯,恋家思想严重,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另一方面,企业的要求与学校的管理不同,个别学生适应不了企业严格的规章制度,违犯实习纪律,出现中途离岗等现象。

2.3.2职业素质低。实习生的职业素质欠佳、工作态度不踏实、思想上不够重视。有些实习生对本职工作并不热心,认为自己留下来工作的可能性不大,因而不能安心实习和工作,缺乏职业所必备的责任心。不严格遵守实习生规章制度,自由散漫,迟到、早退、请假现象严重。

2.3.3缺乏主动性。大多数实习生为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溺爱,依赖性大,缺乏独立性和主动性,不知道积极面对工作,有效处理日常工作的琐事,在实习期间不知道主动学习新知识,遇到不懂的问题不知道请教,导致了整天无所事事的局面,到实习结束什么也都没有学到。

三、改进实习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3.1企业方面

3.1.1建立实习生实习管理制度。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实习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要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度认识实习制度,从而制定一套规范、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根据组织的发展战略,持续、有计划地发掘与储备人才。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把实习生工作作为自己储备人才的一部分,建立完善的招聘、选拔、测评、奖励体系。这样可以节约自己寻找人才的成本,利用身边的资源去寻求自己需要的合适的员工。

3.1.2改进薪酬管理。企业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要再想着利用实习生这样的廉价劳动力,要改进薪酬管理和住宿条件,为实习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现在很多企业接受实习生的一个原因就是实习生的薪酬低。3.2学校方面

3.2.1要时加强实习生管理。学校要密切关注学生实习动态,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不要将对实习生的考核简单停留在实习报告上,要选派老师具体深入到实习单位考察实习生的思想、工作、生活动态,以便实习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同时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随时了解实习生的动态,及时处理好实习过程中的问题,不断完善实习的教育指导工作,使实习工作能够持续、有效的开展。

3.2.2要重实践。学校要重视起实践的重要性,不要光把教育停留在理论上,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校期间要多组织一系列与实习相关的活动,提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一些高等学校可以与学生实习比较集中的企业、事业单位,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可适当建设实习用房。

3.3学生方面

3.3.1提升自己的能力。实习生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要注重实践,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争取把自己培养成全方位的人才。平时,可以加强交流,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3.2主动学习。要树立良好的心态,摆正自己的姿态,虚心向企业的各位同事学习,遇到问题要主动积极的思考,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填补自己操作能力的空缺。同时,因为没有经验,所以一定会有挫折和失败,这种时候不能消极,要学会总结和自我调节,积极主动地面对工作。

四、结论

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必需且重要的环节,实习能够提供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并增加学生就业的筹码。而如今实习生却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因此,企业、学校、学生都应该重视实习,共同努力,以最大限度地改变目前实习生现状,给实习生提供一个宽松、舒适的实习环境。

第四篇:备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备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冠县中学教研室 孙同 2007年11月30日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教”字成功,必“备”字先行。备课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分为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按照组织形式又可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

一、学期备课——通览整体,宏观把握,居高临下

(一)存在的问题

部分教师的学情分析简单应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不深入、不细致;部分教师没有教科研课题或选题不合适或流于形式,可操作性不强。

(二)改进建议

1、学情分析

定量分析:把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按教案表格中的项目进行统计,并把相应数据填入表格。这些数据包括班级人数、平均分和优秀(得分率90%以上)、良好(得分率80%—89%)、一般(得分率70%—79%)、及格(得分率60%以上)、不及格(得分率60%以下)五个等次的人数及百分比。

定性分析:根据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答卷中出现的问题和平时的学习表现,从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析,找出闪光点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也要把自己教学中的得失进行分析。成绩好,有学生的努力,也有教师不可磨灭的功劳;成绩差,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只有从师生双方进行分析,才更全面,才更符合实际,才更有利于改进教学。

2、教材分析

学期备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览教材和课程标准。在假期里,教师就应该钻研全册教材和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教学内容,明确各单元(或章)的目标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宏观上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写出教学 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详细的教学进度安排。

3、教科研课题研究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会遇到很多新问题,也会出现不少新困惑,而开展教育科研是解决这些问题、解开这些困惑的有效途径。很多教育专家把教育科研称为促进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一些名校的成功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可见,要想使学校走上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就必须重视开展教育科研工作。

(1)教科研课题研究概论

这里所说的教科研课题,是指教师自主的课题研究。所谓自主课题是相对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立项的规划课题而言的。自主课题研究是指教师以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解决这些问题为目的所展开的教育科学研究。要让老师们明确: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对策即方法、成绩即成果。切实去掉老师们对教科研的神秘感、畏难感,激发老师们进行教科研的积极性。

(2)教科研课题研究的过程

①课题选择——身边的教育现象。选题宜“小”、“专”、“短”,而不宜“大”、“泛”、“长”。“小”,就是切口小,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专”,就是研究内容专

一、研究对象唯

一、研究方法一法为主。“短”,就是周期短,什么时候眼明了、心亮了,就可以结题,就可以马上把研究成果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得到运用。

②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就是指教师从实际工作中发现课题,并在实际工作中借助理论进行系统研究,从而认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步骤为:第一,对选择的课题进行确认。诊断其原因,确定课题的种类、范围、性质、形成过程及可能影响。第二,拟定行动方案。考虑问题如何解决,拟出一个初步的实施方案。第三,实施行动和积累资料。根据方案进行研究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调查、阅读等研究方式,不断搜集各种资料和数据,并 2 根据行动中得到的信息,不断对方案内容加以改进。

③研究工具——教育日记。教师要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每一篇日记可比喻为一颗珍珠,把这一颗颗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非常美丽的“教育科研项链”。日后对这个“项链”细细欣赏、解读、反思就是每个教师可以自主进行的教育科研。

④研究成果——经验总结加升华。对教育科研过程中的教育日记和获得的所有材料及时进行总结分析,透过现象抓本质,透过局部看整体,从偶然的背后发现必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撰写行动报告或经验论文。

二、单元备课——规划局部,中观安排,承上启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个别教师对单元备课重视不够,存在应付的现象。不少教师的单元备课虽然环节齐全,但是在科学性、实用性、充实性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教材重点、难点的分析,对教法学法的研究还不够充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改进建议

单元备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进一步熟悉与掌握本单元的教材内容,领会编排的目的及意图,根据每节课在单元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拟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2、根据本单元的教材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确定主次、先后、详略,选择教的方法、学的方法、测试方法,配备习题,安排授课时数。

三、课时备课——研究细节,微观落实,实地脚踏

(一)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缺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制定;教法学法、学生活动和板书设计简单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教学后记要么敷衍了事,要么不合要求,起不到反思、改进课堂教学的作用。

(二)改进建议

1、教学目标

首先,对教学目标要有正确的认识。教学目标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尤其要定位在学生的学上。教学目标是带有策略性和条件性的,是具体的,是可操作、可观察、可评价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只考虑自己如何教转变为考虑学生如何学,重点考虑学生通过学习有什么变化、应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其次,对“三维教学目标”要有正确的理解。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应理解和掌握哪些具体的学科知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即学生在这节课上运用什么样的技能和方法来学习和探究学科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即学生在这节课上思想、观念、认识等方面应有哪些提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不是三种类型,三个维度指的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侧面),它们是联系在—起的。任何割裂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都不是完整的教学目标。

再次,要用正确的方法表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必须明确说明学习什么、掌握什么;二是必须用可以检测、或者能够评价的词语来界定。如“说出……的名称”、“用自己的话说明……”、“对……进行解释”或“陈述……之间的关系”等。根据这样的要求,规范的目标表述必须考虑以下四个要素:(1)谁?(行为主体);(2)做什么?(行为动词);(3)做到什么程度(行为水平或行为标准);(4)在什么条件下?(行为条件)。如:“在3分钟内(行为条件),学生(行为主体)能算出(行为动词)至少5道题(行为水平或行为标准)”。

2、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学重点是指有共性、有重要价值(包括认知价值、迁移价值和情意价值)的内容,即学科的核心知识、核心技能和核心思想观点等。教学难点,就是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一般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没有知识基础或者知识基础很薄弱;(2)学生原有的经验是错误的;(3)学习的内容需要转换 4 思维视角(如从宏观到微观、从平面到立体);(4)内容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具有上述一个或多个特点的内容,都可能成为教学难点。教学关键点是指教材中最本质的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关节点。

3、教法、学法、教学过程

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学生为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人地位。如杜郎口中学的备课要求:杜绝抄袭教学参考及现成的教案,主要把上课的措施显现出来,体现学生为主体,活动的形式多样,反映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把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提炼出问题,还要善于设计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问题的情景,并提供鲜活的、丰富的学习资源。

第二,根据问题设计教学程序,把教学环节和步骤显示出来。

第三,根据问题预设相应的教和学的方式。如: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可以预设引导学生学;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的,就可以预设诱导学生学;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就可以预设指导学生学;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就可以预设互相帮助学,等等。

4、板书设计

(1)要有鲜明的目的性。即要充分体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2)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即要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3)要有高度的概括性。即要简明、醒目、凝练、集中。(4)要有清晰的条理性。即要眉目清楚,条理清晰,主次分明,次序井然。(5)要有独创的艺术性。即要结构新颖,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要有适当的灵活性。即要有变化,要不断创新。

5、教学后记。经常性的教学反思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使教学内容 5 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有利于教师实现由“教书匠”向“专家型”转变。关于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有一句话堪称经典——“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会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一个大课题,这里只对课后反思(教学后记)进行详细建议。

第一,记教学中的“得”。一堂课下来,教师在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上,总有感觉得意之处,或教师角色转变的好,教学手段运用的好,或学生学习方式应用的好,或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或授课过程中“灵感”顿生……,不论是哪方面的收获,都要记在后记中,经过不断积累、归类整理,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将大有裨益。

第二,记教学中的“失”。“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过程,教学中难免会出现教师对教材处理不当,教学方法运用不合适,对教学中偶发性因素估计不足,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不恰当,学习效果不显著等情况,要及时、客观地予以记载,并分析其原因,制定出弥补措施,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

第三,记教学中的“疑”。有些疑难问题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遇到的,有些是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等形式反馈出来的,往往反映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某些不足,记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特别注意。

四、集体备课——汇集智慧,资源共享,取长补差

(一)存在的问题

不少学校的集体备课实用性不强,并没有体现集体智慧。教材的挖掘、教法学法的研究、学生活动的设计不到位、不充实,实用性差。

(二)改进建议

这里所说的集体备课,指的是任教同年级同学科的任课教师的集体备课。有的学校、有的年级、有的学科只有一位任课教师,他自己就是小集体,不适用这 6 种集体备课形式,他应该参加不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的教研活动,加强与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以弥补这一缺失。

1、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和主备人。每学期开学初,备课组长就要制定出集体备课的计划,确定本学期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并把主备任务分配给组内成员。

2、集体备课的内容。一是总结上一周教学的得失,教学中有哪些成功之处,存在哪些不足,哪些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弥补和强化。二是讨论下一周教学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即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

3、集体备课的要求。主备人提前一周完成自己的备课任务,在集体讨论两天前把备课稿发给组内每个成员,每个成员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对主备人的备课稿进行研究。集体备课时由主备人发言,参与人员共同讨论,并发表补充改进意见。然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形成本次集体备课教案的书面材料,分发给备课组成员。每个成员必须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集体备课的教案进行添加,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案”。集体备课一般要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阶段测试。提倡“四统一”并不是“一刀切”,而是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经集体分析,作出合理安排。

第五篇:我国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入开展,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越来越渗透到了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使得目前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正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新气象。而其中,教学反思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则是尤为突出和明显的,既有众多研究者对教学反思的涵义、意义、具体方法策略等问题从理论层面上进行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更有广大的一线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开展的教学反思实践活动,相关的教学案例、反思案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可以说,时下,“教学反思”已成为教育界使用率颇高的时髦词汇,几乎成了谈教育者必谈之话题,写案例者必写之内容。如此铺天盖地盛行的反思之风,固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若静心分析则不难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反思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误区,尽管教学反思本身没有错,但过度的反思,为了反思的反思,形式化模式化,套话连篇等现象则需要我们予以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为此,本文拟就教学反思现存的主要问题、形成原因和改进建议等略作分析探讨。

一、我国教师教学反思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反思的形式层面

1.格式比较单一,有模式化的倾向。

教学反思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是人人皆知的,但究竟在实践中该如何操作,怎样写教学反思,不少教师深感困惑而无从下手。这种情况下,介绍或给出一些教学反思的案例,让教师大致明确其格式或样子本身是非常必要的。但反观我们的现实却不难发现:众多的中小学教师写出的教学反思案例其格式基本上如出一辙,有教师将其总结概括为“先写不足之处,然后写获得启示,最后写怎样运用”,何其精辟凝练!而这种“八股”格式的套用无疑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2.为应付检查,流于形式。

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这样的倾向:即不少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往往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才勉强胡乱应付完成。这样,教学反思的撰写就成了为反思而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教学反思的实际价值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诚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层面 1.全面而不深刻。

通过查阅众多的反思案例,不难发现,比较成形的教学反思一般都在内容方面较为全面,大都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改进等角度进行论述,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多为蜻蜓点水,一代而过,虽然全面但缺乏深刻性,给人的感觉很是空泛,似乎大家谈的几乎大同小异,没什么区别。

如果所有教学反思都围绕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来开展,所有的教学反思都转来转去离不开同一话题,套话空话连篇,显然过于机械化、程式化,而且这种遍地开花、面面俱到的反思往往因时间、精力的有限,而缺乏具体性、针对性、鲜活性和深刻性。2.零散而不系统。

目前,教学反思在内容方面或多或少还存在着反思的问题比较分散,零碎,没有形成合力,不连贯,缺乏系统性等现象。一些老师常常是这次反思某一问题,下次反思就又换成了另一问题,有东一鳞西一爪的感觉,结果是每个问题都泛泛而谈,缺乏深度和对问题的较为连贯的、成体系的深入思考和认识。因此,反思的效果并不很明显,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也微乎其微,进而也致使不少教师对这一方法的实效性产生了怀疑,而这反过来也严重影响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积极性和热情,形成了恶性循环。3.重教师而轻学生。

当前教学反思案例所表现出的一种鲜明倾向是:反思的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效果等“教师怎么样教”这一层面,对“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的并不多见,而这种做法是很有局限性的。毕竟,教师的教最终应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宗旨和归宿,忽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也就放逐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而且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其中“教”与“学”本身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机的整体。因此,进行教学反思,其关照点天然地就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大方面。4.多叙事而少分析。

存在于当前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中的另一问题就是反思文章往往充斥着很大篇幅的教学过程和流程的描述,客观记录描述的比重很大,而透彻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则较为欠缺,对应反思的核心内容往往是简单地一笔代过,如:一位教师在叙述完自己在初一尝试“预习──质疑──讨论──反馈”四环节作文小组学习的课堂教学情况后作了如下反思:

“由于刚刚开始,毕竟有它的极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时间的分配,各小组时间的不均衡,小组之间成员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决定了我今后将会更加努力去探索、完善。”

显然这样的反思过于概括、流于表层、较为肤浅,仅仅简单地概述了不完善的几方面,而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如何在下次教学中改进等至关重要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分析和探讨,在理论认识的深广度以及实践的改进完善方面都没能发挥教学反思应有的作用。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层面

总的来说,我们绝大多数教师的反思活动是通过教师个体写反思日记来实现的,方法有些单一和封闭。事实上,教学反思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录像反思法、录音反思法、日记反思法等等,若以反思主体为标准,反思方法还可划分为集体反思法、对话反思法和个人反思法。而撰写教学日记只不过是其中较为简便易行的,并不是唯一的和仅有的。教师写反思日记主要依赖于自我的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来进行,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而且多是教师个体单独进行,是单纯的内省反思活动,往往比较模糊、难以深入,容易囿于自我的思维定势而跳不出来。因此,教师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该加强与同事间的交流对话,可尝试进行群体性反思,公开化、开放性反思,探索多样化的反思方法。

二、原因分析与建议

之所以出现上述种种现象和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主要从教师自身因素和外部客观因素两方面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教师自身因素

1.观念意识方面:对教学反思的认识不足。

反思作为主体对自身行为的一种自觉关照,是思想的反刍;同样,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自觉地对已有的教学事件进行的审视、梳理、再认识和再思考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即需要通过对当前认识的审视、分析来洞察其本质。

简言之,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1]因此,它需要教师的自觉坚持,主动维持,需要教师思想意识层面的认同,行为实践层面的落实,而不只是口头的宣讲,或者是胡乱应付;它需要教师在思想观念方面予以充分的重视,才不会将教学反思视为额外的负担而敷衍了事,凑合完成;才不会使教学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层。2.理论分析方面:对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运用不够。

有研究者认为“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这充分说明教育实践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做出决策,不断予以调整改进的过程。而在其中教师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还应具有对教育目的、教育行为的社会与个人影响作用、教育的伦理价值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课程教学原理基础等等宽厚的理论功底作支撑,否则,反思、实践都只能处于浅层次和低水平的模仿、重复阶段,难于有深入的提高和实质性的飞跃。而现实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在反思自己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已经做了什么”“效果如何”“下一步怎么做”等等具体的操作层面的问题,即使有些分析也多凭个人的感觉进行,个人经验性的感性的认识较多,缺乏相应的理论作依据,这种分析个人的主观认知成分占很大比例,还没有达到真正反思意义的水平,我们只能称之为“准反思水平”。

为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愿意反思,主动思考外,还应多多学习和接受相关的理论思想来做指导。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开阔视野,才能从“怎样教”的小圈子里跳出来,能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才能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工作方式、教学策略、研究方法等诸多宏观、中观的问题进行探讨;才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行”“思”三者一体化。

3.思维品质方面:教学反思的深广度欠缺。

教学反思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过程,尽管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仿佛来无踪去无影的,却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品质。人们一般认为思维具有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四类品质。同样,教学反思也应该具有这四种品质。但反观目前我们的教学反思,不难发现其深度、广度是极为欠缺的。(1)反思的广度就是指能够全面地看待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不仅要善于抓住某个教育问题的一般的基本框架,而且不会遗漏有关的重要细节和主要因素。也可称之为“立体反思”[2]。比如我们多数教师在反思时只关注自己“怎么教”的问题,某个知识点如何讲解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等等具体的操作层面的内容,就事论事,关注点狭窄,难以深入下去。往往比较容易忽略对学生、课堂、学校、社会等相关的较为宏观层面的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视界不够广泛和开阔。

下载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我国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李彦花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入开展,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越来越渗透到了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使......

    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榆林一中 孙立云 问题: 1、部分教师的教案环节均有不足之处,教学过程的设计大多是条款式的,过于简单。 2、作业布置仍有参差不齐的现象,作业......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为了确保公司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目标的实施,贯彻并落实公司节约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服务意识,打造一支“务实高效”团......

    AVC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最终五篇)

    AVC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摘要:本文描述了变电站自动电压无功控制(AVC)系统存在问题,并就如何改进解决此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使得电网消耗最低,提高整体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基层农业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大全

    基层农业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摘 要:文章列举了制约基层农业科技管理诸多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本地实际的有效改进措施,指出了农业科技管理的重要性,对阐明发展农业......

    初中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初中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近年来初中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我区初中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有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

    浅谈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浅谈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小学生作文又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基......

    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摘要:实习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必要途径。它可以验证学生的职业抉择,让学生了解目标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