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案件两种违法行为
一个案件,两种违法行为如何操作
案例:2006年1月6日,广州市质量技监局稽查分局根据投诉,组织执法人员对广州市某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进行检查。检查现场发现,该公司涉嫌在没有获得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违法生产VV 0.6/1KV型电力电缆。执法人员在该公司随机抽取了聚氯乙烯绝缘电线ZR-BV 1/1.78 2.5 mm2和聚氯乙烯绝缘电线BVV 1/1.78 2.5 mm2两种规格型号的产品送检验机构做定量包装商品计量情况检查。2006年1月18日,被抽检的这两种规格型号的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均不合格。
该公司虽然提供了BV 450/750V 1.5-300、BVV 300/500V 1.0-10(芯)等获得强制产品认证的证书,但提供不出生产VV 0.6/1KV型号电线电缆的生产许可证书。只是提供了2005年11月20日向广东省局生产许可证管理办公室申请生产许可证的申请书,提供不出生产许可证管理办公室受理决定书。在没有取得(1-4芯)产品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该公司擅自生产的行为属无证生产行为,应当依法查处。
现场查明,该公司违法生产产品的货值为72495.296元。被查获的这批产品是2005年12月份生产的,没有销售,故没有违法所得。执法人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第三项之规定,将相关涉案物品予以现场封存。
【处理意见】
广州市某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存在两种违法行为:
第一,违反了《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第九条“批量定量包装商品的平均实际含量应当大于或者等于其标注净含量”之规定;
第二,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五条“任何企业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不得生产列入目录的产品。……”之规定。
根据《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八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案审委员会讨论认为对该企业的两种违法行为应当依法给予处罚。
决定给予该企业下列处罚:1.责令改正(责令更换计量不合格产品的外包装,按照产品实际的净含量标注;责令企业在没有取得生产许可证前停止生产VV 0.6/1KV型号(1-4芯)电力电缆);2.没收违法生产的VV 0.6/1KV型号(1-4芯)电力电缆;3.无证生产行为罚款72500元。
【分析意见】
该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处罚程序合法,处罚得当。符合法律之要求,体现服务之本质。本案关键的法律问题主要有违法行为的认定和自由裁量的行使。
(一)本案当事人存在两种违法行为,一是计量违法行为,二是无证生产行为。这两种违法行为都是独立的法律行为,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竞合和牵连。应根据不同的法律规定对其进行处罚。理由有:
1.“竞合”一词,有争执与合并或并存之意。“法规竞合”通常指一个违法行为,同时触犯数个法律条文,但在司法裁判或者行政处理时,只选择适用该行为触犯的某一个法律条文,同时排除其他法律条文的适用。法规竞合的实质在于同一违法行为同时触犯多个法律条文。可见其两个要件分别为“同一行为”与“多个法律条文”。本案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虽然是触犯了多个法律条文,但是当事人实施的违 法行为是两种,因此,不符合法规竞合之要件。
2.牵连指行政相对人实施一个行政违法行为时其违法的方法、手段或结果又违反了其他行政法律规范,即符合数个违法构成事实,互相之间有手段结果的关系。牵连的实质在于构成数个违法事实(即存在几种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相互之间有手段与结果的关系。本案中,当事人确有两种违法行为,但是计量违法行为和无证生产行为之间不是手段与结果的关系,而是两个互相独立的法律行为。因此,根据两种不同的违法行为并依据不同的法规做出处罚符合法律规定。
(二)办案机关合法正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符合法律要求。
自由裁量权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行政主体根据原则或在法定幅度内,根据具体需要和实际情况,决定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的权力。但是,自由裁量权并非是完全的“自由”裁量,而是行政主体在其权限范围内享有的自由裁量。自由裁量权不是凭空产生的,说到底是法律授予的,是法定的,是受到法律约束的权力。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使要遵守两大原则即合法原则和正当合理原则。本案办案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符合上述原则,是合法正当地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
本案对当事人的计量违法行为的处罚是依据《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该条规定“生产、销售的定量包装商品,经检验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责令改正,可处检验批货值金额3倍以下,最高不超过30000元的罚款。”案审委员会在审理时决定只责令该企业改正,没有并处罚款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第一,当事人生产的这批产品数量不多,又没有销售,还没有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社会危害性较小;第二,当事人及时主动地采取了整改措施,将产品的外包装标志撤换,更换了新的合格标贴,重新按照实际的净含量标注。本着帮扶企业角度出发,没有对这种违法行为并处罚款,体现了罚当其过、罚当其责的原则。
从本案的办理中深刻体会到,案件能否成功办理,关键要看在案件办理中是否认真细致地调查取证。(《中国质量报》)
如果有因果关系才存在吸收,这在刑法中比较常见,如非法拘禁罪就可以被绑架罪吸收。吸收行为在行政处罚中也比较常见,如果把握不好,在实施行政处罚时也容易误入歧途.所谓吸收行为就是当事人实施了数个违法行为,一个行为当然地为另一个行为所吸收,只成立一个违法行为,它有以下特征:一是事实上当事人实施数个不同的行为,并且在实体法中对数个违法行为都有处罚罚则,二是数个违法行为存在着吸收关系,一个违法行为是另一个违法行为的实施方法或者实行结果,或前行为是后行为的当然发展阶段,或后行为是前行为的必然发展结果.比如一日用百货店经营行货或水货手机,咋一看,日用百货店没有手机的经营范围,构成了超经营范围的违法行为,但更重要的是经营者倒卖走私手机是为了争取可观的利润,经营手机是方法或手段,倒卖走私手机是目的或必然发展结果,因而倒卖走私手机的行为吸收了超范围经营行为,在实施行政处罚时,按照重行为吸收轻行为的原则,择其重行为进行处罚,而不能实施数责并罚。判明吸收的主要依据重点在主观方面,2种行为的主观方面是否一致,就本案所言,行为人存在主观故意无证生产与主观缺斤短两的2种意识!其次,2种行为是否有必然因果关系,被吸收行为应当是吸收行为前提,没有前种行为不可能造成后一种行为。如:前面所提,非法拘禁是绑架的必然手段,只有通过非法拘禁才能达到绑架罪的特征之一。所以就本案应当分开予以处罚!在执行时,可以采取合并执行方式,避免案件执行的重复。
第二篇:两种描述一个主题
三国时期的末代皇后---曹节,在历史上原本是一个一笔带过的人物,在陈寿的《三国志•武帝纪》中也只是简简单单提到: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秋七月,汉献帝聘迎曹操的三个女儿为贵人,其中年龄最小的留在曹家等待成年。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春正月,汉献帝立曹操的第二个女儿为皇后。除此之外,包括这个第二个女儿的姓名、生平、卒年,在《三国志》中都没有进一步交代。而在范晔的《后汉书•献穆皇后传》中则弥补了陈寿记载的缺陷。该传载:
献穆曹皇后讳节,魏公曹操之中女也。建安十八年,操进三女宪、节、华为夫人,聘以束帛玄纁五万匹,小者待年于国。十九年,并拜为贵人。及伏皇后被弑,明年,立节为皇后。魏受禅,遣使求玺绶,后怒不与。如此数辈,后乃呼使者人,亲数让之,以玺抵轩下,因涕泣横流曰:“天不祚尔!”左右皆莫能仰视。后在位七年。魏氏既立,以后为山阳公夫人。自后四十一年,魏景元元年薨,合葬禅陵,车服礼仪皆依汉制。
通过这个记载,我们终于得知曹操的这三个女儿分别叫做曹宪、曹节、曹华,这个曹皇后就是曹节。从这个记载中我们还可以了解这个末代皇后对于曹丕所谓“禅让”的态度,她是站在自己的丈夫一边而反对自己的哥哥的。除了以上这两本史书中加起来还不到200字的记载之外,再也不见关于曹皇后的踪迹。
不过,就这么一位非常简单的历史人物,引起了后来的两代文学家的关注,纷纷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了改造。首先是罗贯中没有放过这个人物,在其《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罗贯中把关于曹皇后的故事做了一个改编,情节变成了这样:
次日,官僚又集于大殿,令宦官入请献帝。帝怯惧,不敢出。曹皇后曰:“今百官请陛下设朝问政,何相推也?”帝泣曰:“汝兄欲篡汉室,故令百官相逼,朕故不出。”曹氏大怒曰:“汝言吾兄为篡国之贼,汝高祖只是丰沛一嗜酒匹夫,无籍小辈,况且夺秦朝天下。吾父扫清海内,吾兄累有大功,为何不可为帝?汝即位三十余年,若不得吾父兄,汝为齑粉矣!”言讫,便要上车出外。帝大惊,忙更衣出前殿。(见《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之十六“废献帝曹丕篡汉”)
罗贯中的修改,目的非常明显,借曹皇后的逼宫,体现了汉献帝的悲惨处境,揭露曹操进献女儿为后的目的。这种修改在经过几百年后又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做出这个改动的是毛纶、毛宗岗父子。在章回本的《三国演义》第八十回“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正位续大统”中,曹皇后又变成了这个样子:
次日,官僚又集于大殿,令宦官入请献帝。帝忧惧不敢出。曹后曰:“百官请陛下设朝,陛下何故推阻?”帝泣曰:“汝兄欲篡位,令百官相逼,朕故不出。”曹后大怒曰:“吾兄奈何为此乱逆之事耶!”言未已,只见曹洪、曹休带剑而入,请帝出殿。曹后大骂曰:“俱是汝等乱贼,希图富贵,共造逆谋!吾父功盖寰区,威震天下,然且不敢篡窃神器。今吾兄嗣位未几,辄思篡汉,皇天必不祚尔!”言罢,痛哭入宫。左右侍者,皆歔欷流涕。
这个再修改实际上是把曹皇后的形象恢复到历史的真实之中。对于这个修改,毛纶、毛宗岗父子是非常满意的,并特意在该回总评中提到:
第三篇:一般违法行为卷烟包装机案件汇报
通许县烟草专卖局
关于查获卷烟包装机组案件情况的报告
开封市烟草专卖局:,通许县烟草专卖局按照市局的部署,在国家局、省局有关领导的现场指挥和公安部门配合下,在我县冯庄乡赵庄村预制厂南邻一烟花爆竹储存仓库院内,查获卷烟包装机组一台套,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案件调查情况
经查,该套卷烟包装机经分拆包装,露天存放于查获地仓库院门口东侧。经初步鉴定,系上海产3000型硬盒卷烟包装机。按照程序,我局对现场证据进行了拍照和录像,卷烟包装机组已先行登记保存,现暂扣于通许县烟草专卖局院内。
我局在公安部门的配合下对查获地的三名当事人赵爱军(男,汉族,43岁,现任通许县冯庄乡赵庄村党支部书记)、宁树祥(男,汉族,56岁,通许县土产公司赵庄村仓库保管)、赵振富(男,汉族,56岁,通许县土产公司赵庄村仓库看门人)依法进行了询问。
经查,该仓库系赵庄村集体所有。1999年秋,该仓库由通许县人刘新战(小名刘三)承租,租期10年,2002年至2003年期间,刘新战因经营不善放弃租赁出走,据了解现长期在新疆居住,具体地址不详。此后直至2006年9月仓库一直闲置。2006年9月 1日至今,由通许县土产公司租赁作为烟花爆竹仓库。
三名当事人称,该套卷烟包装机在土产公司租赁前就存放于仓库内,但对于存放人三人均称不知道。签于案件的复杂性,我局已依法将该案件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察。
二、案件侦破方向
一是高度重视。虽然该套卷烟包装机存放已久,但本着见物就要见人的原则,我们已与公安机关共同成立专案组,立即开展深入调查,务求掌握货主及当年存放的原因和详细情况,力争有所突破。
二是突出重点。把1999年至2006年9月之间做为调查重点,尽快与刘新战取得联系,弄清楚他租赁期间有关卷烟包装机存放的基本情况。同时,充分发动群众,深入挖掘刘新战放弃租赁后到2006年9月间仓库使用情况的知情人,从中寻找卷烟包装机的存放线索。
三是及时汇报。案件侦办过程中,出现新的线索和问题,我们将及时向上级汇报,求得指导和帮助。
二〇一〇年六月四日
第四篇:一个但是两种人生美文摘抄
一场车祸中,两位幸存者都失去了一条腿。亲友探望时,二者却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一个对亲友说:虽说命保住了,一条腿却没了,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于是,他和亲友的脸上都阴云密布。
另一个人对亲友说:虽说一条腿没了,但是命保住了,以后还可以过日子。于是,他和亲友脸上都洒满阳光。
同样的生活情境,为什么感受如此不同?就在于他们的话里有着不同的“但是”。
“但是”也许算大家最熟悉的转折词了。把它用在前言后语之间,可以让后面的意思转个“弯”。“弯”究竟转到什么方向去,就看应用者的心境了。比如,说起人生,可以说“努力了一辈子,但是碌碌无为”,也可以說“虽说碌碌无为,但是努力了就问心无愧”,说起儿女,可以说“孩子心眼好、身体好,但是工作不好”,也可以说“孩子虽然工作不好,但是心眼好、身体好”……
“但是”除了表示转个“弯”,还表示转弯后的东西才是着重点。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思维有不同的倾向性:有人习惯于消极思维,有人习惯于积极思维。前者总是想到事物的阴暗面,哪怕面对好的机会,也总是想到忧患,哪怕是在阳光中,也总是看到阴影;后者的思维总是朝向积极的一面,哪怕在忧患中,也总能抓住机会,哪怕是在阴影中,也总是看到阳光。不同的“但是”,蕴含了我们看人看事的不同视角,甚至蕴含了不同的人生。如此说来,怎样用好“但是”就是一种智慧了。
经常让“但是”引导我们转换视角,会看到生活的两面,就不至于陷入极端思维。这样心中就会少一些抱怨、偏激,多一份淡然、平和。
第五篇:一个教学点,两种演绎-word文档资料
一个教学点,两种演绎
“抓住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效果。”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所以学生对课文这样的一些句
或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如何提问、引导,才能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呢?在《青山不老》一课的教学中,一个教学点两种演绎给我很大的启示。【片段一】
直接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读了这几句话,您们体会到什么?(学生有的正襟危坐,有的埋着头,有的忙着翻找参考资料)生:“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学生照本宣科直接把参考答案读出来)
第 1 页 师:理解得不错!(其他学生松了一口气。)【片段二】
师:(导语)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师: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生:“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师:问得好!这两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师: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生: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
第 2 页 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反思:
透过上面两个教学片断,我们不难看出:同一个课例、同一教学点,老师的不同教学却引发天壤之别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对一些句,尤其是含义较深刻的句子的感悟,要是教师以“你们体会到什么?”“你们怎样理解?”等类似的问题直接提问的话,学生往往会一时无从回答,势必会发生类似片段一的教学情况。自然,学生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不在话下。再说,没有经过思考、内化,第 3 页 强加给学生参考答案,学生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表面。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抑制。而片段二的老师的教学恰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以问引问,引导质疑
明代教育家陈献章指出“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习的过程,有疑才会产生问题,有问才引人深思。片段二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状态及智力发展水平,适时引导学生质疑“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调动起学生的主动精神,充分激发起他们的积极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提问活动中来,努力思考,踊跃回答。
二、铺路搭桥,化难为易
本来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经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后,问题也转化为一系列小题、浅题:“‘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等。从而,平缓了坡度,减小了难度,帮助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步步深究,纵深拓展
当学生对问题停留在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时,教师采用反问的形式:“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引起学生反思,并及时追问“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步
第 4 页 步深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向纵深拓展。于是,富有个性及深度的见解溢于言表。像这样深究性的提问,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深探和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