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一转天地宽”例文

时间:2019-05-14 23:3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思维一转天地宽”例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思维一转天地宽”例文》。

第一篇:“思维一转天地宽”例文

“思维一转天地宽”例文

刘家孟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个乞丐讨饭的时候遭到一条狗的攻击,这令他十分惊惧。再次去讨饭的时候,他便捡了一块石头带在身上。

然而,这次他遭到了两条狗的攻击。他虽有一块石头护身,但还是被狗咬了。下次讨饭的时候,他便揣了两块石头。可这次他遭到了三条狗的攻击。再次讨饭的时候,他索性揣了四块石头,这次他恰恰遭到了群狗的攻击,依然是被狗咬了。于是,他不得不背着一篓子石头去讨饭。

后来,他转换思维,丢掉石头,拿着一根木棍去讨饭。后来,他再也没有遭到狗咬。请以“思维一转天地宽”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文体;②自定立意;③不得抄袭。

在生活中,对一些事物你会百思不得其解,陷入“山重水重疑无路”的处境。此时,如果你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就会茅塞顿开,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正所谓思维一转天地宽。

当一扇门关闭时,另一扇窗会向你敞开。如果你继续前行,就会吃闭门羹,撞南墙。向窗飞去,你就可以走出困境。历史上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田忌赛马,反常规而行之,以下等马对上等马,以上等马对中等马,以中等马对下等马,结果以2∶1的比分胜出。假如按常规思维赛马,很难打败对方。孔明三天內要造十万支箭,如果制造,这很难做到。但他打破常规思维,不造箭,而是借箭,如期完成任务,留下了草船借箭的智谋故事。当你的思维向下看,只能使视野弯窄,如果是反其道,向上看去,那就豁然开朗,不同的思维创造了非同凡响的佳绩。

与之相反的是项羽,他固守陈规,以成败论英雄,兵败时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如果他能换一个角度想,“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学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卷土重来未可知。因此,思维一变则通,通则灵,灵则成;不变则庸,庸则堵,堵则败。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善于转变思维,就能走进广阔的天地。

一家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防止梯子倒下伤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 “注意安全”的条幅。一位客户来洽谈业务时看到了条幅,他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这样一改意义和效果就迥然不同了,“注意安全”作为警示语,并没有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意义。更换后的标语展现了如何注意安全的一个具体细节,把安全提示变成彻底根除隐患的措施。

一个德国工人在生产书写纸时,粗心大意调错了配方,书写纸成了废纸,他被解雇了,他陷入情绪的低谷,一位朋友劝他说:“换一种思路看看,说不定能从错误中找到某些有用的东西。”不经意的一句话,如一束火花照亮了他的心房。后来,他惊异地发现:这批废纸的吸水性能相当好,可以快速吸干手稿墨迹和家具上的水分。于是,他从老板那里将所有废纸买了下来,切小块,换包装,取名“吸水纸”,市场销售竟然十分抢手。他又申请专利,并进行大批量生产,发了大财。由此可见,转变思维,不仅可以走出困境,还能取得巨大成功。综上所述,只要打破常规,换一种思路看,你就可以拥有海阔天空。而只从一个方向考虑问题,路子越走越窄,挫折感会越来越强,甚至走入死胡同。思维一转天地宽,可以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创造奇迹。

第二篇:新十八谈-----方式一转天地宽范文

方式一转天地宽

裕 土

(一)空间,万物生息的舞台;土地,人类永恒的母亲。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源,不仅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资料,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古往今来,我们的祖祖辈辈耕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筚路蓝缕,披星戴月;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捍卫这个锦绣的家园,呕心沥血,慷慨捐躯;多少个文人骚客为这片美丽的桑梓地,挥毫泼墨,激扬文字……

探究朝代更迭治乱兴衰的历史,最深刻的动因往往发端于土地;解读盛世强国繁荣崛起的密码,最强大的支撑始终离不开土地。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土地问题始终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我们的发展,既要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空间。”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发人深省。

“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温家宝总理的谆谆告诫,言犹在耳。

(三)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幕拉开,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的河南,迎来了加快科学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审视脚下的中原大地,一个个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

耕地保护任务艰巨。河南是第一农业大省,人均占有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开发难度很大。

建设用地压力巨大。河南是发展中大省,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不高,加快发展任务紧迫,建设用地需求刚性增长。

生态保护亟须空间。不牺牲生态和环境,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空气净化、环境美化、休闲娱乐等,给后代子孙留下一片青山绿水,同样需要土地和空间。

(四)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对于有一亿人口、人均耕地较少的河南来说,要实现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必须立足于粮食安全,既要有效保护,守好耕地“闸门”和“红线”,又要有序开发,打开科学发展的“富裕之门”。

“土地哪里来?”这已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一个避不开、绕不过、等不起、拖不得的重大命题,也对我们的领导方式、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五)围绕科学发展,加快方式转变,河南土地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在困难和挑战中奋力前行。

“保红线”效果显著。连续12年实现“占补平衡”,全省耕地稳定在1.2亿亩,基本农田稳定在1.0175亿亩,为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千亿斤、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保发展”成绩斐然。一大批重要基础设施、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和重点民生工程及时落地,全省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0.7%提高到2010年的39.5%。

“促转型”持续深化。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为杠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每公顷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5年来提升了近90%,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初步形成。

(六)新一轮发展风起云涌,产业转移加速,用地需求骤增,土地利用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值得警惕:

思想观念有误区。一些地方包括管理部门和用地单位往往实用主义当头,只重局部,忽视全局;只顾短期,不顾长远,没有把土地问题作为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来对待。有的只顾抱怨指标太少、管理太严,有的甚至把土地调控与加快经济发展对立起来……

发展方式有偏差。一些地方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问题仍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多占地、高消耗的传统产业比重偏高;急功近利,项目雷同,直接或变相以“零地价”招商;城市发展无视自身土地状况,片面追求外延扩张……

能力素质有短板。一些地方习惯于使用新增用地搞建设,不愿意盘活存量拓空间,一边抱怨用地紧张,一边大量闲置土地;未雨绸缪、提前谋划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利用政府土地储备等手段解决审批时间长与项目落地急的矛盾;不能严格落实规划与标准控制,对不合理用地要求姑息迁就……

体制机制有不足。许多用地经过层层上报审批,环节多、时间长;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不健全;鼓励节约集约用地机制不完善;差别化管理的政策导向效应不明显;违法案件查处难、移交难、执行难……

(七)当前河南用地矛盾突出,表面上看是土地供应总量不足的压力,实质上是对现有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方式的冲击,是对传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从一定意义上讲,所谓的土地“瓶颈”固然是自然的束缚、政策的束缚,但更是落后领导方式的束缚、陈旧管理方式的束缚、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束缚。

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推动资源管理与利用方式转变,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环环相扣、势在必行。

(八)土地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但它并非是立等可取的“摇钱树”,只有有效保护、有序开发、科学利用,才能源源不断地长出“金山”、“银山”。

对于土地管理来说,转变领导方式必须紧扣科学发展这一核心理念,正确处理好保护与保障的关系。

保护是根本,事关农业的基础,耕地“红线”必须守;保障是目的,维系发展的大局,建设用地务必保。在有限的土地上,既要保护耕地,又要保障发展,是辩证的对立统一。

没有保护的保障,必然竭泽而渔,发展将难以为继;没有保障的保护,就不可能产生效益,同样会阻滞发展。只有把保护与保障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效益,才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辟更大的空间。

(九)省委、省政府在谋划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对土地的保护与保障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明确提出要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

省长郭庚茂强调,土地管理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努力实现“两保一高”,即:严格保护耕地,有效保障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发展用地需求,实现土地高效利用。

(十)十三亿人要吃饭,耕地红线必须坚守;一亿人要发展,有限空间亟待拓展。怎么办?

(十一)转变思维方式,统筹协调拓展空间。

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从原来一味追求土地增量扩张转变到集约利用上来,把原有耕地和建设用地的互斥关系转变到统筹利用上来。

将土地整治与提升农田质量结合起来。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推进农村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有效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

将土地整治与村庄治理结合起来。把农村散乱、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进行整合、复垦,实现城乡用地布局的调整和结构的优化,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将土地整治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将土地整治与转变农村生产方式结合起来。引导非农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做好统筹城乡发展这篇大文章,河南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十二)改进方法手段,节约集约拓展空间。

人类需求的增长、经济发展的持续,不能寄希望于土地面积的增加,而只能走节约用地、集约发展之路,以有限的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承载更多的产业、支撑更大规模的发展。

向“集聚”要空间。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推进工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服务业向中心城镇集中、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社区集中,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向“挖潜”要空间。加强未利用地开发,因地制宜推进“工业出城、项目上山”,尽量利用山地、荒地和劣质地搞工业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

向“提效”要空间。加强对已批建设用地的供应、使用情况的全程监测,清理整治批而未用和闲置、低效使用的存量建设用地,严厉打击“圈地”、“囤地”等行为。

向“立体”要空间。科学安排空间利用,合理开发地上地下空间。建设和推广应用多层标准厂房,促进产业向“空中”延伸,加快从“以地招商”向“以房招商”转变。

一路通、百路通。开阔思路,改进方法,创新手段,必能走出保障科学发展的新坦途。

(十三)提升能力素质,有保有压拓展空间。

如何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用,考验着决策者科学管理和有效调控的能力。

长于“保”,统筹兼顾、超前储备、预留空间,优先保障重点项目、重大基础和公共设施项目,保障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项目、重要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项目,保障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和重点民生保障项目……

善于“取”,下定决心、硬起手腕清理处置闲置用地,对超过《土地出让合同》约定或《土地划拨决定书》规定的动工开发期限尚未动工造成土地闲置满两年的,坚决依法收回并重新安排使用……

勇于“压”,坚持走内涵集约发展之路,大力发展节地型产业、节地型建筑和紧凑型城镇,遏制城市建设“摊大饼”式的无序扩张,避免因盲目投资、过度超前和重复建设等浪费土地资源,坚决核减不合理用地……

敢于“舍”,舍弃那些“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舍弃那些不顾自身资源条件、脱离实际需要的宽马路、大广场,舍弃那些低层、低密度的别墅类房地产项目……

有取有舍,有保有压。取舍之间,体现了决策者的智慧与勇气。

(十四)创新体制机制,先行先试拓展空间。

机制蕴含规律性、体现导向性、解决根本性。科学利用土地、拓展用地空间,必须争取支持,健全制度,形成保障与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格局。

审批体系待优化。合理调整行政审批权限配置,在国家管规划计划、管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省级管域内平衡、管投放时序,市县管项目供应、管节约集约”的总体架构。

调控政策应细化。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采取差别化的用地政策;对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大、耕地保护任务重的地方,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支持和补偿。

激励约束需强化。将各地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成效与计划指标、资金项目的分配相挂钩,加强考核,严格奖惩,形成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改革创新要深化。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进征地管理,规范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机制。

先行先试、探索实践,因势利导、规范运作,真正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十五)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洪流中,务必强化国策意识、人均意识、节约意识、保护意识、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严格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十六)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这是一片丰饶的土地,这是一片火热的土地。

用全国1.74%的土地,养活了全国7.47%的人口,我们内心涌动的是欣慰和自豪;用全国6.5%的耕地,生产出了全国10.3%的粮食,我们肩上扛起的是责任与担当。

在科学开发利用土地上闯出一条新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为亿万百姓创造更美好的家园,16.7万平方公里的中原大地上,必将展现出一幅无限壮丽的锦绣画卷。○

地发千祥

何平

土生万物,地发千祥。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对土地都有着近乎图腾的顶礼膜拜,都有着融入血脉的眷恋情结。

一方水土,孕育了无数俯仰天地的风流人物、文明华章;一片沃土,又承载着多少改天换地的拼搏奋斗、光荣梦想;一抔热土,还激励着亿万中原儿女振兴崛起、走向辉煌。

土地之“重”,重中之重。粮食安全,重任在肩,坚守“红线”,服务发展,容不得一丝懈怠,岂敢有任何闪失。

土地之“忧”,忧中有忧。毁耕失地,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祸国殃民,受不可持续之苦,断子孙万代后路。

土地之“难”,难之又难。人多地少,压力骤升,土地有限,需求无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待求索。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涉及民生。土地哪里来,情牵百姓之根本;粮食怎么保,维系国家之命脉;空间如何用,事关科学之发展。

走好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必须夯实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基础。珍惜土地,就是珍惜我们的“生命线”。对土地要讲科学利用,永续使用;对耕地要讲千方百计爱护,坚定不移保护。

垒土必惜其贵。把“寸土寸金”铸为理念,保护有责,保障有方,用好有限资源,实现持续发展。

重土必尽其用。把“寸土寸金”化为行动,统筹兼顾,节约集约,提升利用效率,拓宽发展空间。

守土必严其责。把“寸土寸金”定为制度,开源节流,增减挂钩,严格依法办事,落实监管责任。

裕土的《方式一转天地宽》一文警示我们:在土地问题上,我们有多少紧迫感?有多少危机感?有多重的使命感?有多强的责任感?它提醒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让宝贵的耕地资源丧失掉,决不能以破坏和浪费土地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它还鞭策我们:只有将“寸土寸金”牢牢镌刻为发展的座右铭,中原沃土才会源源不断地生长出财富,生长出和谐,生长出幸福。○

第三篇:勇于创新天地宽

勇于创新天地宽——写在漯河技师学院挂牌之际

2011-12-26 14:40:29 来源:漯河日报作者:张志勇赵孝耀 黄琳琳 [我要评论(0)]

字号:T|T

2011年,招收新生2916名,比上年猛增1331人;76名学生参加对口升学,录取70名,对口升学率达92%;在市第三届职工技能运动会上夺得钳工、车工、数控、焊工四个工种第一名;新校区总投资1500万元,总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的实训综合楼全面开工;争取到省2011年全民技能振兴工程800万元建设项目,各种先进的实训教学设备正在招标采购中;推行了系、部改革,“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成效初现;11月21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我市成立技师学院的申请作出批复,技师学院的成立将填补我市高技能实用人才培养的空白;„„今年对于漯河高级技工学校来说,是收获多多和充满惊喜的一年。学校以其超常的发展速度和不平凡的业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在的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员工队伍团结向上、生源稳定增长、教学改革扎实推进,学校正处在一个谋划新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员工正团结奋进、昂首阔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理清思路走出发展新路径

漯河高级技工学校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漯河城建技校和漯河轻工技校。1988年,市委、市政府为适应漯河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两所学校的基础上组建了漯河市技工学校。二十多年来,学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97年被省劳动厅评为省优级技工学校,2002年被批准为省(部)级重点技校,2006年跨入国家重点技校行列,2007年晋升为高级技工学校。目前,该校是我市唯一一所集高级工培养、中级工教育和多种培训于一体的多层次、综合性技工学校。

然而,自2008年以来,由于社会上许多人对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重普通教育、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倾向,我市中职生源大幅萎缩,由原来的4万人急速下降至1.9万人,学校面临严重的生源危机。即使全员入户动员,招生形势还是一年比一年严峻,学校有时甚至给老师发不出工资,办学条件更是无力改善。破旧的校舍、简陋的实习设备使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几乎被淘汰的边缘,更加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学校陷入恶性循环,生存艰难。

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十二五”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市在职职工总数35万余人,技术工种从业人数仅有59637人,高级工以上人员占技术工从业人数的8.57%,远低于全省16.16%、全国25%的平均水平。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而技工学校发展面临重重困难,我们有理由发出疑问:未来建设漯河的“知识蓝领”从哪里来?2011年1月,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成立,在重重困难和压力面前,校领导在前任领导工作思

路的基础上,不气馁、不回避,迎难而上,积极寻求破解发展难题的办法。

“发展思路不清、目标不明是阻碍学校发展的最大问题,继续沿袭旧的发展理念,发展之路只会越走越窄。

必须靠创新求出路、求发展,以发展的目标凝聚人心,用发展的思路和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经过广泛座谈、走访,新一届校领导班子达成这样的共识。

根据国家和省发展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借鉴其他地市技工学校发展经验,在充分考察、广泛征求意见、统一认识的基础上,该校提出了“创办技师学院,为经济发展培养实用人才”的发展定位,并围绕这一定位,确立了“打造品牌专业、构建双师队伍、培育精品学生、服务漯河经济”的发展思路,大刀阔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联合办学催生发展新活力

学校要发展,特别是要快速发展,必须走特色办学之路。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地寻求快速发展的新思路、新机遇、新渠道,不断地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在无明显比较优势的情况下,如何增强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新一届领导班子不断思考的问题。今年4月,学校紧紧抓住我市成立职教集团的机遇,本着“教学一体化、办学立体化、专业品牌化、发展集团化,优势互补、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同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联合办学,创新性地推出了“技能+学历”的人才培养模式。

两所学校精选数控机床加工、车工、钳工、焊工、维修电工、会计电算化、食品工程、服装设计与制作、市场营销、旅游等18个精品专业实施联合招生,统一印制招生简章,统一组织专职招生人员,统一划分区域,以我市两县三区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市,开展联合宣传。为确保宣传深入、到位,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实行校领导包干带队,下乡、进村、入户做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

有媒体当时这样定位了两所学校的联合:“这是两所职业院校1+1>2的探索尝试,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与教育系统的跨行业合作,在全省开了先河。”联合办学的成效显而易见。

在我市生源基数小,生源总量下降,高中、职业学校生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实行联合招生后,高级技工学校注册备案新生达2916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191.6%。通过联合办学,增强了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为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快速发展壮大探索了一条捷径。

短期培训拓宽发展新渠道

“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思路调整不过来,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发展就无出路。”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余俊杰校长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如是说。

经过广泛深入的动员,全校教职工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学校以服务漯河经济建设为己任,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的办学思路,为企业培养实用人才。年初以来,学校抽调精英教师充实培训队伍,广泛开展各类短期培训,截至目前,共培训17242人次。其中技师培训109人,农民工岗前技能培训851人,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1085人,企业新进员工岗前培训14955人,孤儿职业技能培训128人。通过开展各类短期培训,既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又争取到了国家的政策补贴,有效缓解了学校的财政困难。

今年,受“瘦肉精”事件影响,双汇集团急需大批熟练岗位工人,学校急企业之所急,围绕企业岗位需求开设专业课,及时抽调精干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培训,全年为双汇集团培训员工1万余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此外,学校今年为罗孚文具、花花牛等企业也培养了大量优秀技术工人;车、钳、电、焊等优势专业的毕业生更是与银鸽集团建立了对口输送制度。

同时,该校积极转变办学模式,采取学分制的方法,大力开展企业在岗员工的学制教育。今年学校被市民政局选为冬季退役士兵培训工作承办单位,学校精选了物流、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等10个热门专业进行招生,采取短期培训、学制教育等多种模式,使退役士兵既能学到技术,又能获得学历,增强了对退役士兵的吸引力,拓宽了其就业渠道。

今年共招收退役士兵600余人,为我市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改革引入发展新理念

要想在技工教育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校就必须注重内涵发展,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认真分析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学校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本着服务漯河经济发展的思路,推出了一系列符合自身特点的全新办学理念,对教学体制大胆进行改革。

一是强力推行系部改革。他们打破行政化管理体制,实施系(部)管理,设立机械系、电气工程系、经管系、基础部等三系一部。坚持“学校统一领导,系部具体负责”的原则,学生在哪个系部上课,就隶属于哪个系部管理,改变了原教学、管理分离的现象,解决了学生流失严重的问题。实施系部改革后,学生管理力度加强、教学力度加强,也为学校晋升为技师学院后的管理模式作了积极探索。同时,为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提出了品牌专业建设计划,要求每个系(部)培养1~2个品牌专业,用2~3年的时间,使专业能够在全省提高知名度,通过专业优势打造学校招生优势。

二是全力推行“人才强校”战略。以省级精品专业建设为龙头,采取重点培养、加大投入、以老带新等方式,加快高层次、高技能师资人才的培养。目前学校在职教职工216人,其中本科学历占86%,中、高级职称占70%,“双师型”教师占50%。教师主编、参编各类教材二十多部,发表论文40多篇;取得科研、教研成果十多项;在省级各类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的有二十多人次。同时举行以“分层教学”和“一体化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业务能力培训6次;派遣24名教师参加省级教师业务培训;举办教学论文评比和课件评比;组织教师参加省、市优秀课件、优秀论文大赛、技能大赛及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鼓励实习教师进行技能改造。年初以来,该校教师获市“五小成果”三等奖1名、优秀奖3名,7名教师荣获市“五一劳动奖章”。

三是强化实习教学。积极开展实习理论一体化教学,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强高级工实习课题的开发,并与设备制作相结合。加强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使实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提升师生综合技能。

四是开展“分层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优化组合,加强和改进对口升学班、高级工班、大专班的教学管理。

今年,学校共有76名学生参加对口升学,录取70名,对口升学率达92%。其中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单招中本科录取31名、专科录取22名,升学率、录取率均居全省第一。学校毕业生全部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率达90%,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漯河市第三届职工技能运动会”中,该校夺得钳工、车工、数控、焊工四个工种的第一名,在2011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该校获电脑应用文写作二等奖。

加大投入狠抓基础大建设

学校目前拥有钳工、焊工、车工、电工、数控机床等实习车间,建有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机械原理实验室、微机课教室、金相实验室、制图室、多媒体教室、电工电子实验室、家用电器实验室、制冷实验室、食品工程实验室等。拥有业内领先水平的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线切割、PLC等高、精、尖设备。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硬件建设,该校认真研究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项目、争取资金。2010年争取到的新校区总投资1500万元、规划面积10265.42平方米的实训综合楼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明年6月份投入使用;年培训1万人的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项目通过评审,争取到省2011年全民技能振兴工程800万元建设项目,各种先进的实训教学设备正在招标采购中,将极大地促进我市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训设备的更新、培训规模的扩大,为我市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为教育教学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础保障。基地是课堂更是工厂,“全仿真式”实训教学模式,大大缩短了学生与企业员工角色的磨合期。同时,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改善学生生活条件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年初以来,学校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吸纳社会资金100多万元,用于改建学生公寓。建成了可容纳200人同时洗浴的学生浴池;提高餐厅服务质量,引进餐饮服务公司进校经营,实行刷卡就餐,提高饭菜质量,提高卫生标准,确保让学生吃得舒心,住得满意。

注重就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通过了解经济建设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学校对专业结构和数量进行动态管理,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做到专业适应市场,教师适应学生,学生适应社会。着力打造车工、钳工、电工、焊工、汽修、数控等一批品牌专业,并逐步扩大办学规模,做到传统骨干专业保持相对稳定,热点专业及时起步。

学校提出“文化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生产实习课服务”,从培养目标出发,以必需和实用为基本原则,调整原有的课程设置。缩减了文化课中的部分内容,适度增加了技术专业课授课时数。通过调整,加强了专业基础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该校实行“订单式”培训模式,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与企业联合制订培养计划,强化实训实习,力争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的校企培养模式。同时践行“为毕业生提供终身服务”的承诺,着力构筑毕业生就业网络,拓宽毕业生就业安置渠道,大力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端正毕业生择业观念。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顶岗实习基地,实施“订单教育”,毕业即就业。

据统计,2011年,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安置学生顶岗实习1060人,安置毕业生1230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8%。

万事俱备未来充满新希望

早在今年年初,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就提出了“一年大变样,三年大发展,五年创品牌”的发展目标。在2011年即将过去的时候,总结一年的工作,该校无疑走出了最扎实的第一步。

学校发展如火如荼,未来充满希望。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明确提出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

市委、市政府十分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年初以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将漯河技师学院建设纳入市“十二五”规划,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国志任组长的技师学院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及筹建办,市领导多次就筹建事宜进行调研,详细了解关于筹建漯河技师学院的选址和规划情况,并现场协调解决筹建学校用地、资金等问题。作为项目承载地的郾城区也成立了援建办公室并进驻北校区。

“目前,新校区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余俊杰校长说,“学校为加快发展、抢先发展赢得了主动,尤其是技师学院的成立大大提振了全校师生的信心,学校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迈出了扎实的第一步后,还会有更加精彩的第二步、第三步。”

第四篇:社区服务天地宽

社区服务天地宽、居家养老暖人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建立和健全居家养老保障体系是政府的一项得民心、暖人心的朝阳工程,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居家养老的概念及其特征

所谓“居家养老”就是指政府、社会和家庭三者养老力量在“家”这个平台上的具体作用。以“居”和“家”为前提,在这个家中老年人得到家庭、社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达到养老的目的。

二、对“居家养老”的人员分类管理和服务

“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在社区服务中的需求日益广泛,社区对“居家养老”工作必须提到建设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必须认识到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对社会化服务内容的载体要创新。就其“居家养老”体系的建立要精细,将其“居家养老”方方面面涉及的问题和现实进行规范化建设。社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纵横交错的情况加以分析研究,对服务对象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服务,使其达到服务对象界定清楚,服务项目科学合理,服务内容广泛适宜,服务经营资金保障,服务人员岗位到位。“居家养老”是今后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这项工作很复杂,老人需要多元化服务,需要我们服务周到、服务到位。起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

第五篇:“新十八谈”之十一国土篇:方式一转天地宽专题

“新十八谈”之国土篇:方式一转天地宽

地发千祥

□ 何平

土生万物,地发千祥。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对土地都有着近乎图腾的顶礼膜拜,都有着融入血脉的眷恋情结。

一方水土,孕育了无数俯仰天地的风流人物、文明华章;一片沃土,又承载着多少改天换地的拼搏奋斗、光荣梦想;一抔热土,还激励着亿万中原儿女振兴崛起、走向辉煌。

土地之“重”,重中之重。粮食安全,重任在肩,坚守“红线”,服务发展,容不得一丝懈怠,岂敢有任何闪失。

土地之“忧”,忧中有忧。毁耕失地,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祸国殃民,受不可持续之苦,断子孙万代后路。

土地之“难”,难之又难。人多地少,压力骤升,土地有限,需求无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待求索。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涉及民生。土地哪里来,情牵百姓之根本;粮食怎么保,维系国家之命脉;空间如何用,事关科学之发展。

走好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必须夯实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基础。珍惜土地,就是珍惜我们的“生命线”。对土地要讲科学利用,永续使用;对耕地要讲千方百计爱护,坚定不移保护。

垒土必惜其贵。把“寸土寸金”铸为理念,保护有责,保障有方,用好有限资源,实现持续发展。

重土必尽其用。把“寸土寸金”化为行动,统筹兼顾,节约集约,提升利用效率,拓宽发展空间。

守土必严其责。把“寸土寸金”定为制度,开源节流,增减挂钩,严格依法办事,落实监管责任。

裕土的《方式一转天地宽》一文警示我们:在土地问题上,我们有多少紧迫感?有多少危机感?有多重的使命感?有多强的责任感?它提醒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让宝贵的耕地资源丧失掉,决不能以破坏和浪费土地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它还鞭策我们:只有将“寸土寸金”牢牢镌刻为发展的座右铭,中原沃土才会源源不断地生长出财富,生长出和谐,生长出幸福。

方式一转天地宽

□ 裕 土

(一)空间,万物生息的舞台;土地,人类永恒的母亲。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源,不仅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资料,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古往今来,我们的祖祖辈辈耕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筚路蓝缕,披星戴月;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捍卫这个锦绣的家园,呕心沥血,慷慨捐躯;多少个文人骚客为这片美丽的桑梓地,挥毫泼墨,激扬文字……

探究朝代更迭治乱兴衰的历史,最深刻的动因往往发端于土地;解读盛世强国繁荣崛起的密码,最强大的支撑始终离不开土地。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土地问题始终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我们的发展,既要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空间。”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发人深省。

“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温家宝总理的谆谆告诫,言犹在耳。

(三)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幕拉开,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的河南,迎来了加快科学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审视脚下的中原大地,一个个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

耕地保护任务艰巨。河南是第一农业大省,人均占有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开发难度很大。

建设用地压力巨大。河南是发展中大省,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不高,加快发展任务紧迫,建设用地需求刚性增长。

生态保护亟须空间。不牺牲生态和环境,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空气净化、环境美化、休闲娱乐等,给后代子孙留下一片青山绿水,同样需要土地和空间。

(四)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对于有一亿人口、人均耕地较少的河南来说,要实现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必须立足于粮食安全,既要有效保护,守好耕地“闸门”和“红线”,又要有序开发,打开科学发展的“富裕之门”。

“土地哪里来?”这已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一个避不开、绕不过、等不起、拖不得的重大命题,也对我们的领导方式、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五)围绕科学发展,加快方式转变,河南土地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在困难和挑战中奋力前行。

“保红线”效果显著。连续12年实现“占补平衡”,全省耕地稳定在1.2亿亩,基本农田稳定在1.0175亿亩,为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千亿斤、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保发展”成绩斐然。一大批重要基础设施、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和重点民生工程及时落地,全省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0.7%提高到2010年的39.5%。

“促转型”持续深化。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为杠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每公顷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5年来提升了近90%,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初步形成。

(六)新一轮发展风起云涌,产业转移加速,用地需求骤增,土地利用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值得警惕:

思想观念有误区。一些地方包括管理部门和用地单位往往实用主义当头,只重局部,忽视全局;只顾短期,不顾长远,没有把土地问题作为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来对待。有的只顾抱怨指标太少、管理太严,有的甚至把土地调控与加快经济发展对立起来……

发展方式有偏差。一些地方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问题仍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多占地、高消耗的传统产业比重偏高;急功近利,项目雷同,直接或变相以“零地价”招商;城市发展无视自身土地状况,片面追求外延扩张……

能力素质有短板。一些地方习惯于使用新增用地搞建设,不愿意盘活存量拓空间,一边抱怨用地紧张,一边大量闲置土地;未雨绸缪、提前谋划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利用政府土地储备等手段解决审批时间长与项目落地急的矛盾;不能严格落实规划与标准控制,对不合理用地要求姑息迁就……

体制机制有不足。许多用地经过层层上报审批,环节多、时间长;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不健全;鼓励节约集约用地机制不完善;差别化管理的政策导向效应不明显;违法案件查处难、移交难、执行难……

(七)当前河南用地矛盾突出,表面上看是土地供应总量不足的压力,实质上是对现有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方式的冲击,是对传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从一定意义上讲,所谓的土地“瓶颈”固然是自然的束缚、政策的束缚,但更是落后领导方式的束缚、陈旧管理方式的束缚、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束缚。

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推动资源管理与利用方式转变,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环环相扣、势在必行。

(八)土地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但它并非是立等可取的“摇钱树”,只有有效保护、有序开发、科学利用,才能源源不断地长出“金山”、“银山”。

对于土地管理来说,转变领导方式必须紧扣科学发展这一核心理念,正确处理好保护与保障的关系。

保护是根本,事关农业的基础,耕地“红线”必须守;保障是目的,维系发展的大局,建设用地务必保。在有限的土地上,既要保护耕地,又要保障发展,是辩证的对立统一。

没有保护的保障,必然竭泽而渔,发展将难以为继;没有保障的保护,就不可能产生效益,同样会阻滞发展。只有把保护与保障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效益,才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辟更大的空间。

(九)省委、省政府在谋划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对土地的保护与保障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明确提出要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

省长郭庚茂强调,土地管理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努力实现“两保一高”,即:严格保护耕地,有效保障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发展用地需求,实现土地高效利用。

(十)十三亿人要吃饭,耕地红线必须坚守;一亿人要发展,有限空间亟待拓展。怎么办?

(十一)转变思维方式,统筹协调拓展空间。

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从原来一味追求土地增量扩张转变到集约利用上来,把原有耕地和建设用地的互斥关系转变到统筹利用上来。

将土地整治与提升农田质量结合起来。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推进农村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有效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

将土地整治与村庄治理结合起来。把农村散乱、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进行整合、复垦,实现城乡用地布局的调整和结构的优化,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将土地整治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将土地整治与转变农村生产方式结合起来。引导非农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做好统筹城乡发展这篇大文章,河南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十二)改进方法手段,节约集约拓展空间。

人类需求的增长、经济发展的持续,不能寄希望于土地面积的增加,而只能走节约用地、集约发展之路,以有限的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承载更多的产业、支撑更大规模的发展。

向“集聚”要空间。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推进工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服务业向中心城镇集中、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社区集中,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向“挖潜”要空间。加强未利用地开发,因地制宜推进“工业出城、项目上山”,尽量利用山地、荒地和劣质地搞工业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

向“提效”要空间。加强对已批建设用地的供应、使用情况的全程监测,清理整治批而未用和闲置、低效使用的存量建设用地,严厉打击“圈地”、“囤地”等行为。

向“立体”要空间。科学安排空间利用,合理开发地上地下空间。建设和推广应用多层标准厂房,促进产业向“空中”延伸,加快从“以地招商”向“以房招商”转变。

一路通、百路通。开阔思路,改进方法,创新手段,必能走出保障科学发展的新坦途。

(十三)提升能力素质,有保有压拓展空间。

如何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用,考验着决策者科学管理和有效调控的能力。

长于“保”,统筹兼顾、超前储备、预留空间,优先保障重点项目、重大基础和公共设施项目,保障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项目、重要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项目,保障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和重点民生保障项目……

善于“取”,下定决心、硬起手腕清理处置闲置用地,对超过《土地出让合同》约定或《土地划拨决定书》规定的动工开发期限尚未动工造成土地闲置满两年的,坚决依法收回并重新安排使用……

勇于“压”,坚持走内涵集约发展之路,大力发展节地型产业、节地型建筑和紧凑型城镇,遏制城市建设“摊大饼”式的无序扩张,避免因盲目投资、过度超前和重复建设等浪费土地资源,坚决核减不合理用地……

敢于“舍”,舍弃那些“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舍弃那些不顾自身资源条件、脱离实际需要的宽马路、大广场,舍弃那些低层、低密度的别墅类房地产项目……

有取有舍,有保有压。取舍之间,体现了决策者的智慧与勇气。

(十四)创新体制机制,先行先试拓展空间。

机制蕴含规律性、体现导向性、解决根本性。科学利用土地、拓展用地空间,必须争取支持,健全制度,形成保障与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格局。

审批体系待优化。合理调整行政审批权限配置,在国家管规划计划、管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省级管域内平衡、管投放时序,市县管项目供应、管节约集约”的总体架构。

调控政策应细化。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采取差别化的用地政策;对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大、耕地保护任务重的地方,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支持和补偿。

激励约束需强化。将各地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成效与计划指标、资金项目的分配相挂钩,加强考核,严格奖惩,形成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改革创新要深化。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进征地管理,规范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机制。

先行先试、探索实践,因势利导、规范运作,真正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十五)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洪流中,务必强化国策意识、人均意识、节约意识、保护意识、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严格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十六)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这是一片丰饶的土地,这是一片火热的土地。

用全国1.74%的土地,养活了全国7.47%的人口,我们内心涌动的是欣慰和自豪;用全国6.5%的耕地,生产出了全国10.3%的粮食,我们肩上扛起的是责任与担当。

在科学开发利用土地上闯出一条新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为亿万百姓创造更美好的家园,16.7万平方公里的中原大地上,必将展现出一幅无限壮丽的锦绣画卷。

下载“思维一转天地宽”例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思维一转天地宽”例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回乡创业天地宽

    回乡创业天地宽 农家女出身的邹芹,2006年婚后不久就和丈夫丁富强一起到江浙一带打工。她先后在电子厂、玩具厂上班,丈夫帮人开车跑运输。 几年的打工生活使邹芹认识到,仅靠......

    思路一变天地宽

    兰山论语:思路一变天地宽 环境作“支点”,政策当“杠杆”,激活了资本市场,加快了发展速度,提升了经济总量。平川区通过政策引导和服务,撬动和吸纳民间资金参与城乡经济建设的做法,......

    联手合作天地宽

    联手合作天地宽主持人:您好,欢迎收看《聚焦广安》。30年的农村经济改革,给中国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次又一次惠农政策的出台,一项又一项务求实效的措施,把农民一步步引向富......

    改革开放天地宽 宣言

    改革开放天地宽 宣言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用“关键一招”这个富于......

    文化创新天地宽

    文化创新天地宽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共有的价值和信念体系,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并受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因此,客观上要求企业文化要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文化......

    作风转变天地宽

    古颍之畔,人淳地腴。泛古及今,事农经桑。在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演进的过程中,临颍,这个农业大县,依托粮食这一资源,在古老的土地上成长起一棵棵工业之树,诞生了享誉中外的“红色经济......

    回家创业天地宽

    回乡创业天地宽 -----记回家创业的农民兄弟*** 大家好!首先感谢镇政府让我有次机会给大家谈一点自己这几年来的一点感触,同时也谢谢在座在百忙之中听听我的想法。 我叫***,是**......

    改革开放天地宽心得体会

    8月13日,人民网刊登了《改革开放天地宽》的文章,文章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全面评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