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人为善天地宽---党员学习读后感
与人为善天地宽
------读<<镜鉴>>有感
古人云: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此句话的意思大致可以理解为: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而今我作为一名党的干部,作为公司领导者,三省吾身的精神更是要秉持,其一反省今日是否为人友善。其二反省自己是否做好与人合作沟通,其三反省自己是否勇于负责担当。而这三点正是以为优秀的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体现,对能否顺利开展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同事,对客户多一些温暖,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支持,少一些排斥;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挑剔。我为自己、为同事,也为下属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给客户以亲近感,便于建立尊重、诚信的合作关系。这与人为善便是所有合作的奠基石。
建立了基石,接下来便是利用这个契机来拓展人际关系,而拓展人家关系必不可上的便是沟通与合作。沟通代表着人与人、与群体之间思想感情的传递与反馈,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桥梁,当今社会关系网错综复杂,哪怕只是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也扮演着“思想”运输工的角色,从上级领导处得到指令再下达给下级员工,从下级员工处获得反馈再汇报给上级领导,这样的例子我们屡见不鲜,我们通过良好的沟通可以更快速,更有效的知道同事和客户的想法与观点,对于日后的决策起到或多或少的帮助;而合作就是更升层次的沟通,它代表着有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关系的人或群体之前长期以往的交流,建立起一种更深层次的关系。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失去群体,失去合作对象,孤立无缘将无法在当今优胜劣汰的社会中生存下来;反之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便不言而喻了。
最后便是那一份责任感,作为公司领导层,我们被赋予了权利,随之而来的便是义务有责任,责任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爱,和道德修养密不可分。作为管理层,只有用于负责,敢于担当,不推卸责任,不逃避问题,才能真正的为员工谋福利。工作的上下级的关系往往不是军队中的命令与服从,有时这种关系是脆弱的,我只有不断的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与时俱进,才能让员工对我保持信任,理解与沟通。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今日略读《镜鉴》,以书为镜,可以知不足。遂起笔落下这三言两语,虽不可直抒胸中之感,但确是引我深深的反思,作为党的一份子,日后必将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再接再厉,尽心尽职,为公司谋发展,为企业谋福利。
Xx
201x年x月xx日
第二篇:精神一变天地宽读后感
精神一变天地宽读后感
小张
我是在办公室的桌子上偶然发现《精神一变天地宽》这本书的。书不是很厚,几个小时内就可以读完。然则,书中涉及的话题却都是深刻而又值得一读再读的。刘将军带过兵,上过战场,念过大学,人生经历着实丰富。通过书中的文字可以感知到作者文字功底颇为厚实,日常思考颇为深入,人文关怀也熠熠生辉。
该书是刘将军平时只言片语的总结概括,有采访时的即兴发挥,有平日的发言材料,有和学生谈话内容的整理,等等。其内容涉及颇为广泛,有对中国人信仰缺失的喟叹,有对中美战略差距的感叹和大声疾呼,有对日本的格局的辩证性论述,有对老一辈共产党人无畏精神的赞叹,有对国人治学不精的痛心疾首,有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总结,还有对识人用人的经验之谈。林林总总,我从每一篇文章中读出的是一个人的味道,是的,一个人的味道。作者对官场、学界的不良风气的厌恶在书中可见一斑,对不敢讲、不会讲、不能讲真话的变态人格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对国人存在的萎靡不振、溜须拍马、老气横秋的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国人应试教育、磨灭人性教育进行了深刻剖析。中国教育只有教化,没有启蒙。书中很多让人精神为之一震的句子和段落,可谓洋洋洒洒,汪洋恣肆。没有漂亮的排比,没有刻意的对仗,也没有讨巧的文字游戏,有的只是发自肺腑的真话和任意发挥的魅力。
作者的格局不可谓不大,这当然和他的个人经历、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每个人很难有他那样的背景和经历,但是这不能阻碍我们学习作者的精气神。作者对信仰的重要性的一再阐述,对战略重要性的引经据典,对教育重要性的大声疾呼,对我们每个普通的公民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可能一辈子也不会上战场,甚至也不会接触军事,但是作者并不仅仅是从这些层面阐述观点的。我之所以说能闻到一个人的味道,是因为我们现在从很多书和文字中闻不到一个人的味道和温度,有的只是阿谀奉承和故意讨巧。而该书的作者抛却华丽的辞藻,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和语言,将自己多年的人生经历的经验以及行走各地的总结呈现在世人面前。
任何带有商业目的的写作都将归于尘土。以刘将军的地位和背景,根本不需要再讨好作者,只需要肆意挥洒自己的激情与文采,所以根本不存在商业目的。唯有这样的文章才是真实的,才是可读的,才是值得珍藏的。能认真看到这个地方的人,应该都是年轻人,而且是成年人,有思考能力的人。我们可能刚成家,可能已经有了孩子,可能一个人漂泊在外,也可能已经事业有成。不论是怎样,我都建议你拿来这本书翻阅一遍。书中的只言片语可能会帮助你在地下室里坚守梦想时提供一丝温暖,可能会让你警醒到自己自以为很好的状态实则很糟糕。但是不管怎样,开卷有益啦!
感谢刘将军,精神一变天地宽!
精神一变天地宽
作者简介
刘亚洲,空军上将。安徽宿县人,曾任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成都军区空军政委、空军副政委等职务,现任国防大学政委。
在三十年前,刘亚洲就曾以军事题材报告文学闻名遐迩,经典篇目如《恶魔导演的战争》《那就是马尔维纳斯》《攻击、攻击、再攻击》等,美国战略家科尔曼曾经评论道:“刘亚洲这些报告文学其实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前奏。这个新军事变革果然发生了。一个解放军营级干部,能有这样的眼光,实在难得。”
进入新世纪以来,刘亚洲又在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上深入研究,推出了一系列作品,如《大国策》《西部论》《金门战役检讨》《大战略观》等宏文,引起国内外关注。据悉,美国五角大楼自2005年以来,已秘密召开过数次研讨刘亚洲著作的会议。
内容简介
刘亚洲将军的新书《精神》首度收录了他近年来部分发表过、部分未公开发表过的经典文章,作为单行本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全书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书中处处闪烁着作者思想的火花。书中收录的《精神》《甲午殇思》等文章在新华社《参考消息》刊发时曾引起海内外巨大轰动,相关网站点击率过亿,微博、微信广为传播。《红山九品》等文章系刘亚洲将军自2009年担任国防大学政委至今的讲稿修订集结,为首次公开发表。全书内容覆盖多元向度,横跨政治、军事、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
刘亚洲历来极为痛恨腐败,对于党内的腐败问题更是深恶痛绝,书中也多次提及。在此次最新收录的《红山九品》章节中,刘亚洲将军直言:“我们要和个人私欲作斗争。想想前辈,想想和我们年龄差不多、在我们前面走了的人,我们还有什么私欲不可克服的?”
推荐语
一个国家士兵的精神状态,代表这个国家的魂魄。
抗日战争是一曲壮丽的史诗,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在抵抗法西斯侵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是第一个拿起枪杆子的国家,也是最后一个放下枪杆子的国家。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勾勒出我们民族近现代史的曲折轨迹,而伟大的抗日战争正是这段历史的转折点,是一道过去与未来、沉沦与崛起、衰败与复兴的分界线。
一个民族,要指望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占有巩固的地位,关键是确立自信心。而这种自信心往往是通过一两次决定性战争确立的。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崛起无一不经历几场硬战的考验。
抗日战争正是这样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硬战,成为中国现代民族精神的成长起点,代表着一个民族精神的觉醒。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以抗日战争为开端,以艰苦卓绝的奋斗和牺牲赢得的胜利,使蕴藏在我们民族内部的无穷力量得以焕发。没有什么比战争更能塑造一个民族的品格,也没有什么比战争更能反映一个民族的血性、胸怀、胆略。抗日战争重建了民族自尊,赢得了国际尊重,鸦片战争以来长期失落的民族自信心开始恢复,找回了自信,成为伟大民族复兴的重要心理支撑点。
抗日战争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反侵略战争传统的复兴与弘扬。
中华民族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几百年抗击北方草原民族的袭扰侵略,只有在秦皇汉武时期才以农耕民族前所未有的主动进攻精神,在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大规模歼灭战中,赢得决定性的胜利,大体划定农耕民族与草原民族的生存边界,也奠基起我们民族面对侵略时,意志坚韧、持久经略、决定性会战、彻底歼灭的传统。1936年2月,毛泽东率红军北上抗日途中,写下经典篇章《沁园春·雪》,对秦皇汉武所奠基的伟大反侵略战争传统是心向往之的。
抗战时期,毛泽东写下的不朽战争著作《论持久战》,指挥的不少经典战役,在精神气质上都是对中华民族历史上反侵略战争传统的传承。但是,毛泽东的对手不是游牧民族,而是一个新崛起的海洋民族。近代中国安全的祸患始自海洋,国家衰败源自海洋。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赢得对海洋民族的胜利。
一个国家的士兵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这个国家就有什么样的魂魄。
抗日战争是我们民族的一次涅槃,是一次民族精神的重建。西方何以富强?中国何以贫弱?这是从鸦片战争以来洋务运动先驱者们探讨的问题,也是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思想家们认真探讨的问题。鲁迅说“中国是沙聚之邦”,中国人那种圆滑、敷衍、逃避、奴性、保守,在事关民族存亡面前袖手旁观的麻木和愚昧,使得富强的梦想总是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失去。国民性成为一个关系民族前途命运的问题。
战争离不开精神的对决。恰恰是在抗日战争中,我们这个民族展现出“拼将头颅十万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精神,从“八女投江”到“狼牙山五壮士”,正是这种不屈服、不妥协、不退让,决绝无比的真实写照。
共产党人如此,不少国民党军人身上也展示出可歌可泣的铁血精神。抗日名将张治中在战前写好遗书:“当前正是国家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治中身为军人,理应亲赴疆场,荷戈奋战,保卫我神圣领土,但求马革裹尸,不愿忍辱偷生,如不幸牺牲,望能以热血头颅唤起全民抗战,前赴后继,坚持战斗,抗击强权,卫我国土。”
陆游曾说“兵魂销尽国魂空”.一个国家的士兵有怎样的精神状态,这个国家就有什么样的魂魄。甲午战争时期,清军士兵无论拿什么武器,看上去都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精神一变天地宽,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队伍里,农民拿起武器就是战士。共产党的士兵都懂得,战场上刺刀要见红,只有敢于拼刺刀的队伍,才是厉害的队伍,才是高级的队伍。这种自信、雄强、勇毅正是一个民族上升期的写照,也是新旧时代变革的精神底蕴之所在。
1943~1944年,昭和天皇的弟弟三笠宫亲王在深入考察中国战场以后,对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干部发表了《作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的讲话,称日本对中国是“无所不取,掠夺殆尽”.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对民众的军纪则特别严明,决非日本军队所能企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若不“猖獗”,“那将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中的第一大奇迹了吧。”“在我看来,这样的日本军队,是无法与中国共产党对阵的。”
没有哪一次的巨大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造成巨大历史灾难的日本侵华战争,也使中华民族结束了苟且偷安的历史!这场战争深刻地改变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
战后70年,日本仍是一个不能自主的国家
一个不能自主的国家所希望的是恢复过去曾经拥有的;相反,一个自主的国家则是争取创造它所未有的。战后70年,日本仍是一个不能自主的国家。时代发展虽已天翻地覆,有些日本人还生活在军国主义时代的历史幻觉之中,缺乏清醒理智的现实感。
在一个走向没落的国家中,总会有人试图螳螂挡臂,希望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甲午战争结束后,在满清王朝衰落的残阳中,张之洞以往昔的大国心态说,“知耻——耻不如日本”.当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国与日本的历史地位发生逆转,日本有人难以接受失败的现实,难以接受日本失去的“大国”地位。
在世界文明史上,日本因为缺乏原生性的文明创造力,从来不是领导世界发展潮流的强国。文明创造力的缺失,使得日本只能长期在大国舞台上充当配角,当然是一个具有极强搅局能力的配角。对征服者与强者,日本总是恭顺与合作;对待弱者与被征服者,日本则屡屡以屠城、血洗的方式对待。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收养日本战争遗孤,放弃政府战争赔款的态度,毛泽东、周恩来坚持发展中日友好的远见,恰恰映衬出中华文明所具有的深厚底蕴与博大,中国政治家在战略上的谋深虑远。
文明的局限性,决定了生存的局限性。日本很多时候的悲剧就在于,本来只能做“棋子”,却总想成为“旗手”.真相往往使人痛苦。侵华战争的失败只是将日本文明的局限、日本右翼政客在战略上的浅陋、日本国家战略上的失败彰显出来,而日本有人却难以接受这种为历史所检验的真相。一个民族如果习惯于掩饰历史、拒绝真相,沉缅于自大的狂妄幻想之中,则是没有希望的。
抗日战争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以选择、锤炼民族的英雄来为时代开辟道路
没有英雄诞生的民族是可悲的,不崇敬英雄的民族没有未来。
战争是一部英雄的成长史。一场战争在塑造伟大的同时,也在淘汰卑劣。在这场铸就英雄、塑造民族魂魄的战争中,既把投降者精神的萎缩、血性的沦陷载入民族耻辱史,更将战争中诞生的英雄塑造成我们民族共同的记忆。
抗日战争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以选择、锤炼民族的英雄来为时代开辟道路。抗战爆发不久,战争前途是胜利还是失败,拷问也考验着每一个中国人。在最需要方向的时刻,过去的革命党人汪精卫却彻底投降。革命党人曾经以“好头颅,谁当砍去?”的殉道精神,冲垮了千年封建藩篱。但是,转瞬间黄花岗上一抔土,早已湮没于荒烟蔓草之中。在面对日本侵略时又如何?亲日之风甚嚣尘上,不少人露出了“对凶兽则显羊相”的奴性。辫子割掉了,但是留辫子时代的思想却没有割弃。昔日的“英雄”成为民族的罪人。
我常想,国民党也曾经为中国历史的伟大变革迸涌出不少血性奔腾的伟男子,但是,为什么在一个需要英雄的历史关头,却出现一批“惧日”而跪下堂堂七尺男儿之躯的败类?
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强大文明的国家中有资格占有一席之地,遇到任何挑战就不可退缩。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作为抗日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去回避、躲闪、隐忍,而是不断奋起抗争,创造出战争的奇迹,把“亮剑”精神贯穿始终。
战争的残酷就是你死我活,战场上的英雄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打出来的。1944年,日军已是大势已去,但是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仍然溃败不已。蒋介石在对高级干部训话时说:“我们国家和军队的地位,低落到这种地步,我们如果还有一点良心血性,还能够毫无感觉吗?还能够因循下去吗?”
同样是高级将领,在共产党的队伍中又是一番气象。1940年10月29日夜,八路军第129师集中第385旅与第386旅主力、新编第10旅及决死队第1纵队各一部,将参加报复性“扫荡”的日军第36师团岗崎大队500余人,包围于山西武乡关家垴地区。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亲临阵地视察、指挥。日军飞机轮番轰炸扫射,战况十分激烈。
刘伯承建议彭德怀暂时撤围,另觅战机。彭德怀在电话里咆哮:“拿不下关家垴,就撤掉你129师的番号,杀头不论大小!”彭德怀无所畏惧知难而战,是英雄情怀。刘伯承不惧“杀头”讲真话,也是英雄本色。
因此,从塑造民族精神的意义上去仰望,抗战英雄注定要成为民族心中经久长存的人物,并不仅仅因为战胜攻取的成就,更在于其蕴藏的精神、情感、正义。
这次大阅兵既是对抗日英雄的缅怀,也是对和平的期盼。维护和平正是我们要对外传递的信号。
在人类战争史上,战争比和平更为久远。和平不是无代价的。美国在“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名义下进行了无数次战争,这里暂不谈战争的实质如何以及正义与否,但美国把这些战争无一例外地变成了自己的精神遗产,并以纪念碑的形式警醒后人:美国今天的社会是得益于这些人的。这一理念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一个民族要想兴旺发达,必须有坚实有力的军事力量来支撑这个民族的发展。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伤亡最大、代价最惨,其中,国力贫弱、军事落后是根本原因。正因如此,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则显得尤为重要。
和为贵,是我们民族的伟大传统,所以才有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防御性军事工程——万里长城,而不是穷兵黩武地不断发明毁灭人类的战争利器。但是,历史已经警示,日本虽然缺乏战略,但不缺少战争冲动。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近代以来,在对华政策上往往表现出挑衅性、进攻性、冒险性,主动制造冲突、摩擦、挑起战争,屡次打断中国历史性发展的机遇。
战争只有在逝者眼里才结束。中国要有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离不开一支维护和平的强大军事力量。
第三篇:勇于创新天地宽
勇于创新天地宽——写在漯河技师学院挂牌之际
2011-12-26 14:40:29 来源:漯河日报作者:张志勇赵孝耀 黄琳琳 [我要评论(0)]
字号:T|T
2011年,招收新生2916名,比上年猛增1331人;76名学生参加对口升学,录取70名,对口升学率达92%;在市第三届职工技能运动会上夺得钳工、车工、数控、焊工四个工种第一名;新校区总投资1500万元,总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的实训综合楼全面开工;争取到省2011年全民技能振兴工程800万元建设项目,各种先进的实训教学设备正在招标采购中;推行了系、部改革,“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成效初现;11月21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我市成立技师学院的申请作出批复,技师学院的成立将填补我市高技能实用人才培养的空白;„„今年对于漯河高级技工学校来说,是收获多多和充满惊喜的一年。学校以其超常的发展速度和不平凡的业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在的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员工队伍团结向上、生源稳定增长、教学改革扎实推进,学校正处在一个谋划新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员工正团结奋进、昂首阔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理清思路走出发展新路径
漯河高级技工学校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漯河城建技校和漯河轻工技校。1988年,市委、市政府为适应漯河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两所学校的基础上组建了漯河市技工学校。二十多年来,学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97年被省劳动厅评为省优级技工学校,2002年被批准为省(部)级重点技校,2006年跨入国家重点技校行列,2007年晋升为高级技工学校。目前,该校是我市唯一一所集高级工培养、中级工教育和多种培训于一体的多层次、综合性技工学校。
然而,自2008年以来,由于社会上许多人对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重普通教育、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倾向,我市中职生源大幅萎缩,由原来的4万人急速下降至1.9万人,学校面临严重的生源危机。即使全员入户动员,招生形势还是一年比一年严峻,学校有时甚至给老师发不出工资,办学条件更是无力改善。破旧的校舍、简陋的实习设备使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几乎被淘汰的边缘,更加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学校陷入恶性循环,生存艰难。
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十二五”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市在职职工总数35万余人,技术工种从业人数仅有59637人,高级工以上人员占技术工从业人数的8.57%,远低于全省16.16%、全国25%的平均水平。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而技工学校发展面临重重困难,我们有理由发出疑问:未来建设漯河的“知识蓝领”从哪里来?2011年1月,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成立,在重重困难和压力面前,校领导在前任领导工作思
路的基础上,不气馁、不回避,迎难而上,积极寻求破解发展难题的办法。
“发展思路不清、目标不明是阻碍学校发展的最大问题,继续沿袭旧的发展理念,发展之路只会越走越窄。
必须靠创新求出路、求发展,以发展的目标凝聚人心,用发展的思路和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经过广泛座谈、走访,新一届校领导班子达成这样的共识。
根据国家和省发展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借鉴其他地市技工学校发展经验,在充分考察、广泛征求意见、统一认识的基础上,该校提出了“创办技师学院,为经济发展培养实用人才”的发展定位,并围绕这一定位,确立了“打造品牌专业、构建双师队伍、培育精品学生、服务漯河经济”的发展思路,大刀阔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联合办学催生发展新活力
学校要发展,特别是要快速发展,必须走特色办学之路。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地寻求快速发展的新思路、新机遇、新渠道,不断地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在无明显比较优势的情况下,如何增强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新一届领导班子不断思考的问题。今年4月,学校紧紧抓住我市成立职教集团的机遇,本着“教学一体化、办学立体化、专业品牌化、发展集团化,优势互补、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同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联合办学,创新性地推出了“技能+学历”的人才培养模式。
两所学校精选数控机床加工、车工、钳工、焊工、维修电工、会计电算化、食品工程、服装设计与制作、市场营销、旅游等18个精品专业实施联合招生,统一印制招生简章,统一组织专职招生人员,统一划分区域,以我市两县三区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市,开展联合宣传。为确保宣传深入、到位,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实行校领导包干带队,下乡、进村、入户做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
有媒体当时这样定位了两所学校的联合:“这是两所职业院校1+1>2的探索尝试,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与教育系统的跨行业合作,在全省开了先河。”联合办学的成效显而易见。
在我市生源基数小,生源总量下降,高中、职业学校生源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实行联合招生后,高级技工学校注册备案新生达2916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191.6%。通过联合办学,增强了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为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快速发展壮大探索了一条捷径。
短期培训拓宽发展新渠道
“学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思路调整不过来,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发展就无出路。”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余俊杰校长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如是说。
经过广泛深入的动员,全校教职工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学校以服务漯河经济建设为己任,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的办学思路,为企业培养实用人才。年初以来,学校抽调精英教师充实培训队伍,广泛开展各类短期培训,截至目前,共培训17242人次。其中技师培训109人,农民工岗前技能培训851人,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1085人,企业新进员工岗前培训14955人,孤儿职业技能培训128人。通过开展各类短期培训,既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又争取到了国家的政策补贴,有效缓解了学校的财政困难。
今年,受“瘦肉精”事件影响,双汇集团急需大批熟练岗位工人,学校急企业之所急,围绕企业岗位需求开设专业课,及时抽调精干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培训,全年为双汇集团培训员工1万余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此外,学校今年为罗孚文具、花花牛等企业也培养了大量优秀技术工人;车、钳、电、焊等优势专业的毕业生更是与银鸽集团建立了对口输送制度。
同时,该校积极转变办学模式,采取学分制的方法,大力开展企业在岗员工的学制教育。今年学校被市民政局选为冬季退役士兵培训工作承办单位,学校精选了物流、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等10个热门专业进行招生,采取短期培训、学制教育等多种模式,使退役士兵既能学到技术,又能获得学历,增强了对退役士兵的吸引力,拓宽了其就业渠道。
今年共招收退役士兵600余人,为我市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改革引入发展新理念
要想在技工教育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校就必须注重内涵发展,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认真分析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学校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本着服务漯河经济发展的思路,推出了一系列符合自身特点的全新办学理念,对教学体制大胆进行改革。
一是强力推行系部改革。他们打破行政化管理体制,实施系(部)管理,设立机械系、电气工程系、经管系、基础部等三系一部。坚持“学校统一领导,系部具体负责”的原则,学生在哪个系部上课,就隶属于哪个系部管理,改变了原教学、管理分离的现象,解决了学生流失严重的问题。实施系部改革后,学生管理力度加强、教学力度加强,也为学校晋升为技师学院后的管理模式作了积极探索。同时,为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提出了品牌专业建设计划,要求每个系(部)培养1~2个品牌专业,用2~3年的时间,使专业能够在全省提高知名度,通过专业优势打造学校招生优势。
二是全力推行“人才强校”战略。以省级精品专业建设为龙头,采取重点培养、加大投入、以老带新等方式,加快高层次、高技能师资人才的培养。目前学校在职教职工216人,其中本科学历占86%,中、高级职称占70%,“双师型”教师占50%。教师主编、参编各类教材二十多部,发表论文40多篇;取得科研、教研成果十多项;在省级各类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的有二十多人次。同时举行以“分层教学”和“一体化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业务能力培训6次;派遣24名教师参加省级教师业务培训;举办教学论文评比和课件评比;组织教师参加省、市优秀课件、优秀论文大赛、技能大赛及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鼓励实习教师进行技能改造。年初以来,该校教师获市“五小成果”三等奖1名、优秀奖3名,7名教师荣获市“五一劳动奖章”。
三是强化实习教学。积极开展实习理论一体化教学,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强高级工实习课题的开发,并与设备制作相结合。加强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使实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提升师生综合技能。
四是开展“分层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优化组合,加强和改进对口升学班、高级工班、大专班的教学管理。
今年,学校共有76名学生参加对口升学,录取70名,对口升学率达92%。其中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单招中本科录取31名、专科录取22名,升学率、录取率均居全省第一。学校毕业生全部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率达90%,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漯河市第三届职工技能运动会”中,该校夺得钳工、车工、数控、焊工四个工种的第一名,在2011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该校获电脑应用文写作二等奖。
加大投入狠抓基础大建设
学校目前拥有钳工、焊工、车工、电工、数控机床等实习车间,建有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机械原理实验室、微机课教室、金相实验室、制图室、多媒体教室、电工电子实验室、家用电器实验室、制冷实验室、食品工程实验室等。拥有业内领先水平的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线切割、PLC等高、精、尖设备。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硬件建设,该校认真研究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项目、争取资金。2010年争取到的新校区总投资1500万元、规划面积10265.42平方米的实训综合楼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明年6月份投入使用;年培训1万人的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项目通过评审,争取到省2011年全民技能振兴工程800万元建设项目,各种先进的实训教学设备正在招标采购中,将极大地促进我市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训设备的更新、培训规模的扩大,为我市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为教育教学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基础保障。基地是课堂更是工厂,“全仿真式”实训教学模式,大大缩短了学生与企业员工角色的磨合期。同时,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改善学生生活条件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年初以来,学校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吸纳社会资金100多万元,用于改建学生公寓。建成了可容纳200人同时洗浴的学生浴池;提高餐厅服务质量,引进餐饮服务公司进校经营,实行刷卡就餐,提高饭菜质量,提高卫生标准,确保让学生吃得舒心,住得满意。
注重就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通过了解经济建设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学校对专业结构和数量进行动态管理,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做到专业适应市场,教师适应学生,学生适应社会。着力打造车工、钳工、电工、焊工、汽修、数控等一批品牌专业,并逐步扩大办学规模,做到传统骨干专业保持相对稳定,热点专业及时起步。
学校提出“文化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生产实习课服务”,从培养目标出发,以必需和实用为基本原则,调整原有的课程设置。缩减了文化课中的部分内容,适度增加了技术专业课授课时数。通过调整,加强了专业基础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该校实行“订单式”培训模式,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与企业联合制订培养计划,强化实训实习,力争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的校企培养模式。同时践行“为毕业生提供终身服务”的承诺,着力构筑毕业生就业网络,拓宽毕业生就业安置渠道,大力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端正毕业生择业观念。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顶岗实习基地,实施“订单教育”,毕业即就业。
据统计,2011年,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安置学生顶岗实习1060人,安置毕业生1230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8%。
万事俱备未来充满新希望
早在今年年初,漯河高级技工学校就提出了“一年大变样,三年大发展,五年创品牌”的发展目标。在2011年即将过去的时候,总结一年的工作,该校无疑走出了最扎实的第一步。
学校发展如火如荼,未来充满希望。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明确提出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
市委、市政府十分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年初以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将漯河技师学院建设纳入市“十二五”规划,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国志任组长的技师学院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及筹建办,市领导多次就筹建事宜进行调研,详细了解关于筹建漯河技师学院的选址和规划情况,并现场协调解决筹建学校用地、资金等问题。作为项目承载地的郾城区也成立了援建办公室并进驻北校区。
“目前,新校区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余俊杰校长说,“学校为加快发展、抢先发展赢得了主动,尤其是技师学院的成立大大提振了全校师生的信心,学校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迈出了扎实的第一步后,还会有更加精彩的第二步、第三步。”
第四篇:社区服务天地宽
社区服务天地宽、居家养老暖人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建立和健全居家养老保障体系是政府的一项得民心、暖人心的朝阳工程,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居家养老的概念及其特征
所谓“居家养老”就是指政府、社会和家庭三者养老力量在“家”这个平台上的具体作用。以“居”和“家”为前提,在这个家中老年人得到家庭、社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达到养老的目的。
二、对“居家养老”的人员分类管理和服务
“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在社区服务中的需求日益广泛,社区对“居家养老”工作必须提到建设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必须认识到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对社会化服务内容的载体要创新。就其“居家养老”体系的建立要精细,将其“居家养老”方方面面涉及的问题和现实进行规范化建设。社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纵横交错的情况加以分析研究,对服务对象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服务,使其达到服务对象界定清楚,服务项目科学合理,服务内容广泛适宜,服务经营资金保障,服务人员岗位到位。“居家养老”是今后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这项工作很复杂,老人需要多元化服务,需要我们服务周到、服务到位。起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
第五篇:《心中有爱天地宽》读后感
在五一长假期间,经学校推荐,我购买并阅读了《心中有爱天地宽》一书,让我感触很深,懂得了许多平时接触不到的珍贵的道理。
这本书主要通过许许多多真实的故事教育我们,让读者们深深明白:拥有爱就拥有了一切,就拥有了幸福、快乐。其中令我最受感动的一个故事是:一位马术运动员在一次训练中不慎摔伤,医生说如果做手术,也很难成功。就在他心灰意冷,准备静静离去时,他的儿子用热切的话语激励了他,使他找回了生的希望并成功进行了手术。半年后,这位运动员出院了,又重新过上了美满的生活。
读完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我被这一家人的深深的爱触动了。我们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缺少的不正是这种互相鼓励、互相扶持的爱吗?有时候,一个关怀的眼神,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成为他人前进的最大动力。记得有一次,在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我班一位同学发挥失常,没能取得好成绩,经过同学们的安慰,他重新鼓起了勇气,越战越勇,最终为我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我始终认为:这个社会有了坚持才有了成功,而坚持下去正是源于他人的鼓励,才使得他们自信地一步步度过难关,登上成功的彼岸。正如这个故事一样,人人之间要充满信任充满爱。让我们学会如何去以宽容的心面对他人,使爱撒满人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