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教师十大基本素养
历史教师十大基本素养——德才学识感 论法功技艺
(一)在治(“讲”、“编”、“写”、“演”、“研”)史的过程中,史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治史的动机,二是对待历史的态度。历史教师出于教育的动机讲授历史,教师的史德主要体现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以及由此决定的教学方式方法上。
首先,对历史要怀敬畏之心和尊重之情。其次,要尽量展示历史的真实。第三,要充分展现历史的魅力。
如何在教学中展现历史的魅力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概括起来就是要体现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逻辑性和教育性。
史德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实事求是的问题。
(二)作为中学教师,对“史才”的水平要求可能不会像历史研究者那么高,但中学教师的“史才”内涵却更丰富。
历史教师不同于纯粹的史学研究者,历史教师必须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学习状况,从而选择恰当的讲授方式,即解释历史的方式;必须考虑“传道授业”的教育诉求,在解释历史时,不能只是“一家之言”;必须善于变通,让几十上百名听众经常有新鲜感。
口才,是做好教师的基本条件。教师口才可分为两类:华贵靓丽和质朴温润型。
华贵靓丽型。教师的语言辞藻华丽,富于变化,善于运用语言来制造学习的氛围,营造一种特殊的情感磁场,产生强大的感染力,从而把学生带入一种历史场景,达到“神入”历史的效果。质朴温润型。教师的语言比较生活化,注重启发,善于寻找学生理解问题的起点,喜欢用疑问句,循循善诱,深入浅出。老师擅长变换语序和讲述角度,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文才,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成长渠道。文才即历史教师的书面表达能力,它以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写作是一种心智训练。它要求有严密的逻辑、准确的语言,在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会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加深我们对问题的认识。
帅才,是做好教师的必要条件。这里借用“帅才”一词,其意有两层:一是指教师要做学生的精神成长的引领者,一是指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历史教师的“帅才”简言之,就是精神之帅、课堂之帅、学习之帅。
专才,就是教师的史学研究之才。首先要能搜集、鉴别、组织和运用有效史料于教学之中。其次,要求教师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对史料的组织富于逻辑性和生动性,即能分析,又能综合。
(三)“史学”是特指历史教师的学养。掌握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学科知识,积累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是一名优秀历史教师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基本需求。就教学的必需来说,历史教师应该从四个层面来丰富学养。首先,要有比较完备的通史知识。其次,要学习有关典章制度、重要历史事件、相关文史专题以及经济史等方面的专门著作,阅读一些比较权威的人物传记和述评,及时了解最新出版的历史类书籍。第三,要积累一定的地方史知识。第四,历史教师应该有一点自己的研究专长,也就是所谓的研究方向。第一,有计划地阅读经典著作。第二,广泛涉猎各类书报刊物。第三,要有问题探究意识。第四,要求历史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四)“知识渊博,见解独到”是对一名优秀历史教师特点的精要概括,也是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史识,就是识见、义理和判断力,就是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表述等能力,就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具体表现为在一定“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中处处充满着对教师“史识”的要求。如“解读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诱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整合运用知识”、“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等。
教学中,中学历史教师的“史识”主要表现为对历史资料的理解、对历史现象的辨识、对历史规律的觉悟和对历史与现实认识等方面。
首先应该是在教学中能够于平淡之中见神奇,平常之中看风景。其次,要能读出文本和材料隐含的知识,即所谓的“隐性知识”。还有,要善于发挥历史材料的光彩和育人价值。要提高,我们只有抓住我们的工作本身。读书是根本之途。史观的运用、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史识的孕育,无不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历史事实,再好的理论也无用武之地。掌握了足够的历史事实,即使理论薄弱一些,只要勤于思考,也会获得有益的认识。” 思维训练是应有之义。“史识”是艰苦的历史思维的成果,“史识”水平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没有思维难度的课堂,就无法实现受教育者内心精神的主动生长,更无益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人生是“史识”之源。史学的价值和史识的重要都是针对人生的需要而言的,即“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的人理解历史的媒质是现实中获得的人生经验。
(五)“所谓历史感,指的是在历史教学中,要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来培养学生的时空立体感,而不能把当代的观念和自己的兴趣、喜好置于历史的观念之中。”
“历史感”首先是一种对于“时间”的生存感受——在特定历史时间中生活过的感受;“历史感”是一种对记忆的感受;历史感包括历史时空感,历史敬畏感,历史眷恋感,历史认同感,历史使命感。
“史感”是历史老师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流程、精彩讲解主干知识、深化学生历史理解、启迪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历史教师“史感”可以具体地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教师“史感”的“表现力”,就是要通过各种历史教育教学手段和过程,充分而准确地向学生展现教师学习、理解、研究历史的方法和成果,为学生提供历史学习和历史理解的范例。从这个角度上说,历史教师的“史感”应有这样几个特点:
历史感是人对历史的一种敬畏。历史感是人对历史的一种眷念历史感是人对历史的一种认同。历史感是人对历史意境的理解。
二、历史教师“史感”的“传导力”就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和教师在历史的理解、眷念和认同等方面相互促进和提升的效力。具体说来,历史感具有普遍性、亲历性、渐近性、民族性等特点。历史感的普遍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史学家,每个人都有历史感,不同人在历史感上只有强弱之分或厚重浅薄之别,不存在有无的问题;二是人的历史感不仅表现在人的言行举止方面,更主要体现在人的作品中,包括历史上留下来的实物古迹或人们现时的文化艺术作品。
历史感的亲历性指的是历史感的获得必须是通过主体自身对历史客体进行能动感受。教学实践中,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对具体历史内容的浓厚兴趣和情感投入,帮助学生“神入”历史,从而对历史产生深层理解。
历史感的渐近性是指获得和形成历史感是现代战争渐进的过程,甚至需要专门的思维训练。作为历史教师,要在学生有限的历史学习时间里,对学生历史感的形成和培养有所规划和计划。
历史感的民族性是指它的形成要受到民族、文化、宗教、意识形态等影响。教学中我们要在重视本民族的历史的基础上,重点强调具有普世意义的历史感。
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感”,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讲出“历史的现实感”和“现实的历史感”。
历史的“现实感”重在深刻关照现实。通过历史学习正确地理解现实,要通过现实认识历史的价值,通过历史分析现实的发展趋势。
现实的“历史感”重在深入分析现实。正如马基雅维利曾说的那样:“假如说学习古代史可以激发开明为头脑进行仿效,那么,了解近代这些事(指15世纪意大利各城邦的那些君主、武士及共和国领导者的活动——引者)却可以使我们懂得应当避免和反对什么。”
(六)“史论”包括历史哲学、史学理论及其与历史教学的关系。历史哲学就是关于史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范围的界定,是对各种历史知识形态本质特征的揭示。
探究历史学价值的途径和视角却是多样的,诸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这些不同的史学理论是认识历史和解释历史的不同方法和手段,各有所长。
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2、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3、文明史观。
4、现代化史观。
(七)“史法”一词,就我所见,至少有三层意思:一是按照一定体例编撰史书的传统。二是分析、阐释历史事物的具体方法。三是历史教学法,即“以历史教学全过程为研究对象的教育科学,是以教学原理为指导,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研究历史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 对中学历史教师而言,掌握“分析、阐释历史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历史教学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想教授得法,就要在进修和提高中学习与研究历史教学法。具体说,要注意考虑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钻研历史教科书,领会它的编写原则、叙述方法、重点难点、目的要求,从而考虑怎样才能讲得科学而生动,使学生易于接受,能够理解。二是怎样把教育学中的教学原则、教学规律、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等一般原理,应用于历史课年具体实践。三是在历史教学中,怎样传授历史基本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能力,进行“人”的教育。第一,熟悉并掌握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常用教学方法。目前,中学历史课堂里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研究法、纲要图示法等。第二,认真学习研究在实践中形成的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法的组合和教学模式。由于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特点不同,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类型多样的教学方法组合。概括起来,主要有四大流派。一是传统讲述派。二是情感交流派。三是纲要图表派。四是教具制作派。下面简要介绍几种重要的教学模式
一是历史问题(探讨)教学。二是读、讲、问三结合教学法。三是历史情境创意教学法。
(八)“史功”特指历史教学基本功。所谓教学基本功即指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条件性的技能和技巧。要上好历史课,以下教学基本功是必须具备的。
1、教学准备(备课)的基本功
第一,建构教学的灵魂。第二,解读教材内容。第三,搜集和有效使用各类课程资源。第四,优化教学设计。总之,“备课”中首先要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据此决定“怎么教”然后根据 “为什么教”和“教什么”来判断“教得怎么样”。
2、教学实施(上课)的基本功
第一,学习情绪的调动和调控。第二,组织和管理学习。第三,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功用。
3、教学评价(考试测量分析)的基本功
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两个方面。
(九)历史教师的教学技能简称为“史技”,其主要内容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教学表达技能、启发引导技能、组织调控技能、阐释分析技能、研究写作技能、命题评鉴技能。
1、教学表达技能
这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技能之一,主要包括语言表达技能、板书表达技能和体态表达技能。
2、启发引导技能
戾发引导技能对于一堂课的成功十分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各种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动机和思维冲动,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主要从教学启动、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束三个角度简要说明。
3、组织调控技能
课堂讲授主要是教师的活动,但不能忽视讲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调动作用,即要为学习而讲授,不要自说自话。
讲授中的情感也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因素。
4、阐释分析技能
历史课堂教学不是在教历史,而是在解释历史,学生是在学习如何解释历史。第一层次,历史教师要有解释历史的意识并通过努力逐步具备这种能力。第二层次,要能合理解释学生的疑问和产生的困惑。
第三层次,教师讲课本身就是对所学内容做出了比教材更高、更全面、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5、研究写作技能
通过写作,可以提升思想,加深认识,凸显成果、扩大影响。写文章就得思考说理的角度、主次、结构,相对于说话,写文章要求更严格的逻辑、更严密的分析、更准确的语言,因此,写作能有效提高我们的思维的缜密性和效率。
6、命题评鉴技能
即按照历史教育目标的要求,运用一切可行的科学方法系统地收集信息,对中学历史教学所引直怕学生在认知行为上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命题考试并根据其结果进行教学决策的能力。
(十)教学艺术是知识、情感、智慧、技能与方法等的综合作用的产物和反映。对历史教师而言,“史艺”就是指历史教育的艺术。充满历史教育艺术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就是有效的历史教学。
1、教学充盈着触手可及的智慧。从艺术角度看,历史课堂上的智慧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历史教学传递智慧。教师首先要能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中找到历史的智慧,再通过教学活动展示给学生。二是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生成智慧。真正能激发学生智慧生成的历史课堂,应该是充满质疑、探究、解疑的,应该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
2、课堂弥漫着师生交流的情感。
3、学习绽放着思维开启的异彩。一是在教学内容的讲授处理上,能放宽视野、另辟蹊径,善于制造思维落差,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兴趣,在学习中使学生悟得思考的方法,感受思考的力量,享受思考的乐趣。二是师生交流的思辨性。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间的交流活动,主要表现为语言交流。学生需要的是和老师进行富有意义的课堂对话,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应该充满思辨性、启发性,体现出“教学相长”的特点来。
4、活动渗透着自然现实的气息
课堂活动要适应学习的需要,本着提升学习的目的,呈现自然现实的气息。教学中老师要在两个方向上继续努力:一是要特别注意对课堂活动的准备和设计。设计时一切从学生需要出发,从整堂课结构考虑,从教育目标的达成做准备。二是日常教学中要坚持训练,不要平时满堂灌,“做课”时又搞“大场面”,结果事与愿违,教育的效果也会很不好。
5、教室耀动着人性舒展的光芒
无论是从政治思想教育的角度,还是从公民教育、人文教育、个性教育的高度审视,历史教育所要关注的是人本身。有效的历史教学主要不是传授历史知识,而是滋养人生,涵养人性,温暖内心,培育精神。
第二篇:《教师十大素养》读后感
——教师十大素养读后感
在接触“人文素养”这个词的时候,概念是模糊的,也从未考虑过与我有多大的关系。开学初的第一次教师会议上,学校发了本《教师十大素养》。翻开第一页,“人之为人,如果没有人文的素养,则与动物无异”几个字着实让人惊了一把。大学毕业,老老实实工作,何为素养还真不是很清楚,更不用说反观自己,以此律己了。
这一个星期,闲暇之余偶尔翻翻,一来是为写此文章拿学分,二来这本书的确让我有所悟。我们一直提倡人文教育,而首先要做到的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包括人文的知识、人文的精神、人文的行为,而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而我也一直教育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
时光荏苒,流逝的岁月中,记得很深的两个字,那是我我初三的班主任潘老师在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时,写在黑板上“公平”二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潘老师一直这么做着。而我在工作以后,也坚持着。而这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它是教师人文行为的具体表现。
昨天的班会课,我要解决的是一个学生与网络游戏的问题,那么以何种形式,让学生更能接受呢?开学以来,在一次课下我发现一群同学围在一起看cf的游戏介绍书。没给学生太多反应的时间,我把书拿了就进了办公室。没有个别叫学生来,处在学生的立场,谁都不喜欢“告秘者”。中午的时候召开了班干部会议,我把自己对班级里就游戏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和猜测,让班干部也参与进来。书是缴上来了,情况也了解了,而我却很矛盾。脑子里闪过很多的念头:杀一儆百,与家长联系断了学生的后路……
以前从不曾想过,处理学生的问题,和自己的素养有什么关系。其实我们对学生利益是否充分关切,是否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是否对学生宽容,这都是教师的学生观的体现,也是教师人文素养的集中体现。我们说问题从哪里来就在哪里解决,所以我谈话的地点放在的教室,时间定在了班会课。
不打无准备之仗,知己知彼,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走近他们,我花了半天时间去了解这款游戏,以及它各式武器,玩法。班会课,学生没一点准备,我请了陈斐峰上讲台去谈谈自己对这款游戏的看法。学生很讶异,甚至当他上去的时候有人在下面小声朝他喊:“你真去说啊,老师肯定是在对你开玩笑的!”学生公开在全班面前谈游戏,他们很是惊讶,听到陈斐峰的介绍,他们更是惊讶,一个成绩很差的同学,此时却姿态从容、侃侃而谈,更让他们大跌眼镜的是,坐在下面的班主任我,时不时的帮他补充。之后让很多同学谈了看法,有些还自己主动承认自己也在玩,谈了当时自己的心理。在做小结的时候,我对游戏的好和坏已无需做过多的评判,只是告诉学生有兴趣做一件事情肯定能做好,陈斐峰同学如果能钻研到学业中去,将来在营销行业中肯定会做出不凡的成绩。
站在不同的立场,和学生之间肯定存在着思想、感情、管理、教学上的矛盾,很多时候,处理不好会成为冲突,形成隔阂。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心理入手,不伤其自尊,让学生在取得认可的同时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认识到错误。用包容的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用意,这也是一种人文关怀。除此之外教师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学习更多,包括心理的、哲学的、历史的、人文的以及各种网络知识。理解、尊重、关爱学生,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师生一起体验、一起感受。
教育教学工作千头万绪,泡杯香茗,静心而观,很多时候带一颗茫然的心进来,走出去的是一个坦荡的人。读书即为拜心,读书而无所求,读的其实是一种心境,读的是自己的灵魂,读的是对生命的尊敬。
第三篇:教师十大素养读后感
《教师十大素养②科学素养》读后感
钟徐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新课程对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我国面向21世纪的基础课程改革中,把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列为科学课程的宗旨。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在《教师十大素养②科学素养》一书中,明确指出教师科学素养的构成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这五大要素。
在传统观念中,体育教师职业仅仅是各个行业当中的一份职业,体育教师只要上好体育课、搞好群体活动、抓好课余训练与竞赛,就可以把这份工作完成好,这是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的固有观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示各国教育界:“使教师们从一心传授知识的工作中摆脱出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致力于他作为一个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任何一个人一次性从学校拿到毕业证书,还远远不能适应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他必须终身学习,从为获取某种任职资格而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教师也同样如此。“做一辈子老师”必须“一辈子学做老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但不能为教书而教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首先要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学习最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这种习惯包括按时作息、善于利用时间的习惯,主动学习的习惯,喜爱钻研问题、寻根究底的习惯,以及良好的饮食、起居、健身、生活习惯等等。良好的习惯是使人成功的无穷力量。
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在当今这个“变化的旋风愈转愈快”的时代,“学会学习”比“学到什么”重要得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习得的价值远远大于知识的习得。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掌握了方法,知识的获取将是无限的。
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要敢于和善于给学生必要的、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学生的思维就像一张白纸,当你在这张白纸上画上过多的东西时,这张白纸的空白处就变小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就被挤掉了。只有有了充分的空闲时间,才能产生辽阔无边的奇思妙想,只有在独立思考时,才能让创新意识有萌芽的机会。
作为专职体育教师,首先应具备敬业精神,以及良好的师德和心理素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使任何其他教育手段无法代替的。它不仅表现为一种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成败,而且作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因此,中小学数学教师要热爱数学教学,对教学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爱自己的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课才能上好。如果以为自己本科或大专毕业教中小学叫大材小用,于是工作敷衍,以高傲或冷淡的态度对待学生,就会引起学生的放松,继而厌学。同时,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还要求教师性格比较外向,活泼热情,风趣幽默。这样才能适合教学需要,深受学生喜爱。在教学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责任仅仅是为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增强学生体质,比较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健康维度。体育教育活动如果只是为学生的学业和体质考虑,那就只能培养受到身体训练,但在生活和交往方面低能的人,这些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就有可能出现“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现象。如果学生在中小学期间没有受到心理方面良好训练,学到一生做人、做事的基础知识,体育教师要负责任。所以,作为一个体育教师,承担着比传授知识、技术、技能更重要的责任,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在中小学期间为一生的做人和发展奠定基础。体育教师除了教知识、技术、技能之外,应更多地教育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学会待人处事,学会与人合作共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代能够承担改造社会重任的人。如果我们培养的人只有身体健康,而缺乏道德,缺乏感情,人际关系就会不断摩擦,这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悲道而驰的。
课堂是实施、实现教学活动的载体。科学课堂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更是体现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为了增加每个学生学习的机会,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把学生以组为单位,学生按程度互补搭配,进行多种学习活动的操练、巩固知识。课后,对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并记录在评价手册内。针对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利用等级进行奖励。如:在活动探究时,设“优秀合作奖”,从课堂参与度,评出“积极参与奖”,利用自制小粘贴嘉奖学生。
教师要成功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必须有较高的素养,包括知识素养和文化素养。上课前匆促的充电是不够的,也是对自己、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我们也要像渗透文化知识那样逐步的在日常教学中提高素养。读书无疑是比较好的一种途径。
第四篇:浅谈新课改下历史教师的基本素养
浅谈新课改下历史教师的基本素养
[摘要] 有感于无锡市历史评优课,本人认为面对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课堂应变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注意“投入与成本”的关系;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尤其是与学生沟通的能力);优良的反思意识;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关健词] 新课改,历史教师,基本素养 2006年4月我参加了无锡市历史评优课,上课内容是高一新教材“罗斯福新政”。六位选手中我是教龄最长的,可是没想到“老革命碰到了新问题”,上课不到5分钟,电脑出了故障,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无法运用。上课的地方是会议室,没有黑板和粉笔,于是我不得不运用最常规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进行教学。比赛的结果是得了二等奖,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意料之外,我觉得本次比赛给予我的最大收获是赛后的深刻反思。反思什么?反思教学前的准备到反思教学过程,而这一切都归结于对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的反思。历史教师的素养指教师在从事历史教育教学活动时所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基于本次评优课,我认为高中历史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课堂应变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注意“投入与成本”的关系;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尤其是与学生沟通的能力);优良的反思意识;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
1,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课堂应变能力。
在参加此次比赛前我并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我对自己说:“重在参与,正常发挥就可以。”当看到其他五位选手青一色是年轻男老师时,作为唯一的一名女选手,我更是把比赛看作一次锻炼的机会。轻松上阵的我,没想到教学过程中电脑出了故障;对电脑还算“亲近”的我,因事先对此没有心理准备而乱了阵脚。我反思:如果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很强的课堂应变能力的话,我完全可以面带微笑请学生带着问题先自学,然后我请下面听课的老师甚至学生帮忙;我也可以用一句“电脑不配合老师,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配合老师的,对不对?”来消除尴尬。可是,当时的我什么招也没使出,只是改成了一般的讲授法,凭借自己的基本功把课讲完。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面对现代化教育手段、面对新课改中教材的变化、面对有自己思想的学生,在课堂中难免会出现令老师尴尬的场面,在此情况下,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调控课堂上出现的各种变故,这种课堂的随机应变能力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能力。2,良好语言的表达能力。
电脑故障使得我的评优课以“我讲---学生讲、讨论、发言为主”。之所以评委给了我二等奖,或许是因为我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产生了影响,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得学生们配合我完成了这堂课。由此,我反思如下:
对“舌根”为业的历史教师来说,语言的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教师对主要历史事件要叙述得鲜明、生动、形象,这都有赖于历史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有的历史教师讲课深入浅出,生动风趣,丝丝入口,使学生在授业时获得某种享受和启迪;有的历史教师虽然满腹经论,却用枯燥呆板的公式演绎历史,使丰富多彩的历史成为年代、数字和概念的堆砌。究其主要原因,是教学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教学实践表明,历史教师掌握、运用语言技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目的任务完成的质量;精心设计的、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教师语言,有利于启发学生去思索、探求,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大大提高学习的质量。因而,历史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理论水平外,语言修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3,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注意“投入与成本”关系。
此次评优课中,六位选手都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应该说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确实,现代媒体在显示信息、反馈信息、激起反应和控制反映等功能上,表现出良好的特性。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化组合,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而,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历史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也就成为课程改革的焦点。为此,历史教师要尽量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但比赛中电脑故障的出现也促使我反思:历史教师在尽量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同时,要注意到多媒体毕竟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教师在准备多媒体课件的同时,必须对常规的教学手段做到心里有底;也要注意到媒体的“投入与成本”的关系。俗话说“物尽其用”,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避免多媒体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使它真正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 对于教师来说,要做到因课制宜,追求低成本和高效益的最佳结合,教师必须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何种教学资源,能不用的尽量不用;此外,教师要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要在教学中注意多媒体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的密切结合。
4,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尤其是与学生沟通的能力)。
在评优课中,各位选手面对的不是自己熟悉的学生,而是其他学校的学生,因比赛的时间是上午报到下午上课,参赛选手根本没有时间去了解学生,教师对所教的对象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在这种“知己不知彼”的情况下教学,必须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学生迅速沟通的能力,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对一个陌生老师的热情,从而为有效的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
实际上,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状况。著名的“课堂中的皮格马里翁效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有一种高期望时,学生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这里发生作用的本质,就是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师生关系不良时,则学生往往会有一些逆反心理产生,从而对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抵制或拒绝,这必然影响到教育教学的直接效果和长远效果。因而,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具有有效的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尤其是与学生的协调能力。5,优良的反思意识。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这种反思,一方面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具体环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反应等)进行教学反思;另一方面指教师对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责任感、合作精神等进行自我反思。目前高中历史教师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一些教师已呈现疲于应付、疲于奔命的状态,平常的课没空也没心情去反思。但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应素质教育之需,历史教师必须要具有优良的反思意识,懂得“宁静而致远”,冷静地反思----思得,思失和思改。
作为一个高中历史教师,除了在平常繁忙的教学中反思,更要利用“关键事件”(即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教师要围绕事件作出某种关键性的决策,它促使教师对可能导致教师特定发展方向的某种特定行为作出抉择。---引用锡山教师进修学校储校长的话)进行反思。就本次评优课而言,它对我们每一个选手,不管是成功者还是失误者,都是一个“关键事件”,也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好机会。如果说,从“新手”到“合格教师” 的基本途径是“模仿学习”的话,那么从“合格教师”到“成熟教师”的成长道路就是基于实践的反思。
6,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
本次评优课的参加者是年轻者居多,一等奖获得者也是年轻人,这确实是令人欣喜的事,它让我深深体会到“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但同时也让我有危机感,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和教学理念。我想:有经验的教师并不能光凭经验进行教学,而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在教学法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这样才永远不会落伍,才能顺应教改的潮流。新课改中,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地位显得更为突出,其表现有:第一,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把培养学生能力和教师传授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第二,教师要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要进行启发式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必须要抓住根本的一条,那就是要真正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想把知识讲得精当透彻,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必须重视教育理论修养,这样才能科学地把握教育学生的过程,提高教学水平。
面对新课改,我的上述反思也许还是粗浅的,但我想,一个高中历史教师如果具备了上述素养,那么不管是“公开课”、还是“评优课”,都会像上“家常课”那样得心应手。“学无止境”,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素养。
第五篇:语文教师基本素养
语文教师基本素养的思考
素养是人们在环境和教育(包括自我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修养,由各种基本品质和能力构成。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任务的承担者,他们的素养制约着语文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大致包括:职业道德素养,语文专业素养,语文教学素养,语文科研素养,它们会综合体现在语文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中,蕴涵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
语文教师基本素养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
一、仪表整洁大方,教态亲和得体。
教师的言谈举止、服饰仪表是教师个人内在道德情操、审美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外部反映,是教师文化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于天真幼稚,好奇心强,喜欢模仿的学生来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教师来说,生活细节也是大事,应时时处处在一切方面检点自己。教师衣着应整洁大方,妆容应自然充满朝气,面带微笑授课,举止要端庄得体。服饰过于流行或与众不同,妆容如登台表演,面部表情僵硬呆板,肢体动作没有或者过于频繁……这些不合适的表现都会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干扰,甚至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二、语言清晰准确,表述流畅自然。
教学语言是课堂上教师完成师生交流的重要工具,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更是实践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载体。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求普通话的准确,音高恰当,抑扬顿挫生动曲折。表述形象正确没有歧义,提问语言科学清晰指向性明了。语言表达体现语文学科的美感,体现语言与时俱进的特点。这里并不是说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如演员舞台表演一般,但是课堂语言重复啰嗦,表达词汇贫乏,音高单调,提问语言模棱两可,只会让学生生产生审美疲劳,甚至讨厌语文课堂。所以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追求准确、科学、形象、优美。
三、知识积累丰富,思维敏捷灵活。
专业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合格老师必须要进行的一种基本积累。教师对自己所教科目的知识要融会贯通,还要把握这一学科的研究方向,学习方法等。这样不仅丰富教师的专业积累,还能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台阶。在一堂语文课中,教师丰富的知识积累表现在专业知识掌握准确无误,传授内容能旁征博引,一堂课知识点的分布合理,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厚度。当然知识的积累还要依靠教师敏捷灵活的思维,传授过程能把握契机,因势利导,教学效果自然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板书科学简洁,呈现明晰生动。
优秀的板书设计能引导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一堂课的内容,在学生们的共同参与中,教师的板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分析问题、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板书设计切忌复杂,造成学生课堂学习的负担;切忌对书本内容的机械重复,让学生感到厌倦;切忌生搬硬套教师自己的板书设计,忽略学生的心理感受。优秀的板书应该字迹工整美观,既有文本中相关的简单知识点,又有师生共同思考的智慧结晶的呈现。它应该是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随着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优秀的板书还是学生们日后复习时能帮助他们有效回忆甚至能温故知新的学习资料。
五、课堂调控得法,师生互动恰当。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课堂调控能力的强弱则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科学,教师是否有责任心。从进入课堂的那一刻起,教师就应该观察到课堂的方方面面:学生是否到齐,是否做好了课前准备,学生此刻的状态怎样,有无什么突发情况……在授课过程中有没有关注到所有的学生,能否根据学生的听课情况调整教学方案、进程,有没有回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师生互动设计是否科学可行……课堂教学结束之际有没有忽略作业布置、作业单发放、解决学生疑难、安排学生的有序离开等诸多问题。要想实现教学目标,课堂的组织,师生的互动的确很重要。当然,要提高语文素养成为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只做到这些恐怕远远不够,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才能接近我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