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材料作文紧扣材料的技巧 文档[推荐]
2011新材料作文:材料处理技巧
一、开头巧引原材料,先发制人,增添文章引力
好的作文开头,不仅能预示下文的内容,给全文定下一个基调,还给阅卷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头方法千变万化,但也有部分学生老老实实照抄原材料,也无新意,造成阅卷教师审美疲劳。因此,巧妙引用、精当转述或概括原材料精髓,引出话题,能先发制人,夺人眼球,增添文章引力。
先看几则高考满分或优秀作文的开头:
1、看似被石块填满的玻璃瓶,又往里倒入一桶沙子、注入水之后才真正被填满。玻璃瓶就像我们人本身一样,我们常认为我们的身体和思想达到了极限,其实还有许多可拓展的空间。(2008年北京卷优秀作文《发掘潜力 创造奇迹》)
2、三个人走进商店,各自买了果汁、咖啡以及矿泉水,原因是他们各自喜欢甜味,又苦又甜的滋味,以及淡淡的感觉。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假如三位顾客年岁相异,恰为少年、中年和老者。那么该是少年喜欢那甘甜,中年人品尝甜苦之味,老者享受淡淡之醇吧。将这三者推之于人生,不亦妙乎?(2008年福建卷优秀作文《人生三境》)
3、人生如登山,往上走,即使一小步,也有新的高度---我能!
----题记
这是一条细长的溪流,它总是羡慕大海的汹涌,渴望瀑布的壮美,然后因为自己的渺小而黯然伤神,它总是自言自语:我能做点什么呢?(2007年辽宁卷优秀作文《我能》)(评点:上述三则作文开头,作者都十分巧妙地对原材料进行了处理,把较长的原材料化繁为简,抓住主要事件、对象,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转述,扣题引出要写作的话题或中心观点。第一则作者对原材料进行了拓展联想,由事及人,明确地提出了本文的观点。第二则紧贴原材料,但作者把原来的情境描写改用因果关系的复句进行概述,第二段紧承第一段内容和材料进行大胆设想,亮出自己的观点,文思清晰,容易为读者所接受。第三则作者更是独具匠心,把原材料中的广告语用“题记”的方式展现出来,给人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文章开篇在对原材料引用时,一定要体现出“短、平、快、精、准、狠”的特点。具体说来引用时要做到:
第一,抽筋吸髓,以概括主要情节或中心话题为主,切忌对原材料进行照抄。
第二,转述材料要处理好原材料中的人、事、物、理等之间的关系,防止片面立意写作。第三,转述材料后要快速转入中心或话题,让阅卷老师有“一眼见到底”的感觉,拒绝绕弯子。
第四,转述时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做到通俗化、个性化,千万不要故弄玄虚,玩文字游戏。
第五,转述原材料后,一定要有自己的感悟,最好用议论或抒情方式提出观点,展开写作思路。
二、主体活用原材料,中流砥柱,增强文章实力
一般考生都有这样一种认识:作文题目中的材料,只是为审题立意提供一个引子或一种启示,在文中大可不必用,尤其在话题作文中,考生大多置原材料不顾,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题目中的原材料具有启迪学生写作思维和充实文章内容的双重身分,是完全可以在写作主体部分作为情节或论据来使用的。在主体构建中,活用原材料,一则可以避免写作游离原材料内容或主旨的情况出现,二则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实力。先看几则高考满分或优秀作文的主体构建:
1、“创造,得密切关注机遇。
机遇是别涅迪克不小心掉在地上的烧瓶,静静地躺着,等待细心人的关注。别涅迪克执着地追求答案,握着烧瓶,仿佛握着机遇的翅膀,终于有一天腾飞,便收获了辉煌。创造理所当然是那块让人深感安全的不碎的玻璃,给予人更多的安乐!创造,快哉!”(2007年全国卷2优秀作文《机遇与创造交响曲》)(评点:作者先提出一个分论点,再活用原材料的情节,大胆想象,个性化的表达,把原材料加工成文章一个主要论据,用得很巧妙,很恰当,完全没有雕琢的痕迹。)
2、从某杂志刊登的一份关于青少年价值的调查报告中,我们不难觉察出价值观扭曲的征兆,例如:对“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7%。难道大家真的就已经全然忘记了从小就懂得的礼貌吗?……
调查报告还为我们提供了几个数据:对于“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竞争可以不择手段”、“过马路闯红灯”、“诚实意味着吃亏”等问题,许多青少年都表示难以评价。有人认为,“„难以评价‟就是因为不想简单地赞同或反对,恰好表现出当代青少年思想的多元化、个性化。”我不敢苟同这种说法,我认为,青少年选择“难以评价”,表现出他们对社会公德及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模糊甚至错误,这是一种思想上的混乱,根本不是什么个性化,更不是什么多元化。青少年应该有一个健康的、明确的对社会公德及个人品德的认识,这样才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还有人认为,从这些数据中可以推断出多数青少年思想仍然很健康、很阳光。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说法,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保证每一个青少年都能树立一个良好的、健康的价值观,让他们健康地成长为祖国的希望。其实选择“难以评价”也许并不代表着我们的青少年没有良好的价值观。因为我们时常会看到许多成年人过马路闯红灯,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竞争不择手段……而我们的老师和父母教育我们不要这样做,所以我们今天的青少年才会在选择中不知所措。……
(评点:作者在文章开头紧扣原材料明确地提出了“在是非面前,选择„难以评价‟是价值观扭曲的表现”的中心观点后,主体部分作者又针对原材料提供的几种认识(文中画线部分)进行逐一的反驳,边反驳边立论,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这种构思时时既紧扣原材料,又不是原“料”实录,而是一种灵活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总之,在文章主体部分对原材料处理一定要慎重,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确定是否引用,尤其不要对原材料罗列的现象进行简单地拓展,但运用时要注意:
首先,要防止对原材料大段的抄录,要用自己的话来转述,应有加工和创新。其次,运用时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因为原材料大多是多义性的,具体运用可正可反,可大可小。如上述例1就是一则原材料加工运用的典范。再次,运用原材料时,要打开思路,不能就事论事,应该联系生活实际旁征博引,不能给人一种内容单薄之感。如上述例2就是立足原材料又有创新的成功范例。最后,运用原材料要处理好与上下文的联系,做好衔接过渡。运用的时机也要恰当,主次关系也要处理好,文章不能刚转入主体,原材料就喧宾夺主,给人一种江郎才尽的平庸感。
三、结尾:妙扣原材料,回首望月,增添文章魅力。
古人写文章有“凤头”“豹尾”之说,开头与结尾的写作同等重要。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或卒章显旨、或言尽意未穷等作用。然而由于时间仓促,一些考生的考场作文生往往草草收尾,或易放难收,或重复材料、观点打擦边球,或空喊口号、提要求等等。如果在结尾也妙用原材料,回首望月,照应题目或开头,就能增添文章的魅力。先看两则高考满分或优秀作文的结尾处理:
1、“握好援助的手,就是要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2007年全国卷2优秀作文《握好援助的手》)
(评点:结尾干脆利落,巧妙地运用原材料中四年级小学生的回答语(画线处)来收束全文,掷地有声。结尾深化总结了全文,照应了文章题目,又暗扣了原材料的中心句,可谓一石三鸟。)
2、学会爱,更要学会在举手投足之间爱。走过一棵低垂的树,请躬身而过;走近一条流浪狗,请怜悯地避开;走进电梯,请谦抑地让人;恰逢盲人,请搀扶他一把。爱自然,爱他人,爱自己,都应该将这种爱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应该将这种爱变成你改不掉的习惯。只有这样,我与自然、自然与人、我与他人,才能和谐共生,共同创造美好家园。(2008年湖北卷满分作文《举手投足之间》)(评点:这个结尾处理甚是巧妙。作者采用排比句式,用陈述语气对原材料中的问题作了一一解答,语言表达个性化,且回应了开头的观点,对原材料加工也没有雕琢的印迹,从中可见他对材料的驾驭,语言的运用达到了取舍有度,驱遣自如的地步。)文章结尾运用原材料,要特别注意:
首先,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或文章行文趋势来确定是否运用,不能千人一面,形成一种“故事+结论(引用原材料)”的模式,要有自己的创新。其次,结尾对原材料的处理要比开头引用更巧妙,可摘取关键语句来画龙点睛,不必为过分追求首尾呼应的完美效果而在语言表达上不简明。再次,文章结尾要水到渠成,不必为求扣题大段摘抄原材料,给人一种打擦边球的感觉。最后,引用原材料一定要有考生自己的感受体验,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不能显得凝滞、呆板。
总之,题目中原材料就好比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当你在考场才思枯竭时,不妨在题目原材料上打打主意,记住:巧用原材料,文章添文“彩”。好好利用这份资源吧!作文材料:船主与漆工
有个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涂好船后,顺便将船上的漏洞补好了。过了不久,船主给漆工送了一大笔钱。漆工说:“工钱已经给过了”。船主说:“这是感谢补船漏洞的钱。”漆工说:“那是顺便补的。”船主说:“当得知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我就知道他们回不来了,因为船上有漏洞。现在他们却平安归来,所以我感谢你!”
要求根据材料题意,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生命就在你的伸手之间
作者:徐冬梅
上帝是公平的,他给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生命成为人最重要,最宝贵的载体。船主与漆工的故事里隐含着一个道理,那就是,在你的伸手多做一件事时,你会挽救生命。
漆工的工作只是涂漆,但他却在本职的工作后,补上了船的漏洞。在这位漆工看来,这是无心之举,只需多一点时间和工作。但对于这艘船的主人来说,这伸手之劳却让他的孩子平安归来,他或许会感谢上帝,但他更要感谢的是这位伸手之间的漆工。一个小动作就让生命免于疏忽,船主是幸运的,他的孩子也是幸运的,但这个幸运是一名漆工的伸手之间给予的,这恐怕也是船主给漆工一大笔钱的缘故。钱不能买回生命,漆工的伸手却能让生命得到温暖,这是一次伸手之间,这又何尝不能看出,漆工对工作和生命的重视。
其实,生活中不乏伸手传递温暖的事,公交车上给老年人让座,路边遇到需要指路时你的伸手,电梯上遇到别人着急的时候你让一下,排队的时候你不要去插队。这些微小的事情,是一个人道德的体现,也是公德意识的展示。有人说过,上帝在关上一扇门时会打开一扇窗,上帝的门无意间会关闭,但他会让你在伸手开窗的时候照亮你。在你打开一扇窗的时候,你会拥有满室的阳光和美好。
我家住在9楼,每次跟妈妈回家出电梯的时候,都会随手按下一楼的键,我好奇的问为什么,妈妈说:这个时间都是乘电梯回家的,无论是谁,回家的心都会很急,这样是不让人家在一楼多等。妈妈的话,让我懂得生活中的随时留心,为他人着想,就会给更多的人温暖。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被很多人作为签名: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当我们学会点亮心里的那盏灯时,前途就不会被黑暗阻挡。也只有我们学会点亮那盏灯,才会在前方还是黑暗的时候,能够照亮同行的人。伸手之间,你会传递温暖;伸手之间,你会挽回生命;伸手之间,你会让人生更加美好。
人生不过是你的几次伸手,和你的几次予人温暖。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学会把爱传递给别人,那么每次你的伸手之劳,也会反过来在你需要的时候帮助你。曾经的你伸手给别人,那么今后的你,是可以拥抱世界,拥抱爱。
王嫣雪老师点评:
这个题目非常好,新颖而有力度,可能说你伸手之间的举动就能挽救生命,生活之中在传递温暖的过程中,也给别人带来生活的美好,也是倡导为他人着想,让我们的生活更显和谐,该文从小处着眼,谈及到切身的小事,但是又从小故事见到大的精神力量,写得很好,意义和表达方式都不错。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罗伯特是阿根廷高尔夫球名将。一次锦标赛中,他赢得了一大笔奖金。一位妇人跑来,向他乞求帮助。她说她有一个生重病的孩子,急需一笔昂贵的医药费。罗伯特听了很同情她,毫不犹豫地把刚刚领到的奖金,全部给了她。几天后,有人告诉这位名将,那个妇人是个骗子,生病的孩子不存在。罗伯特高兴地说:“太好了,原来没有生病的孩子!”
根据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问题,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第二篇:材料作文拟题一一紧扣材料
材料作文拟题一一紧扣材料,表明观点
1、试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陈光标,被称为"中国首善"。他为人做事高调,曾致信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宣称死后将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全部财产;他热衷环保,在无车日当众砸烂奔驰车,蹬自行车上班;他说:"做好事就要留名。"
杨国强,福布斯富豪榜富豪。他从1997年起匿名捐赠"仲明助学金",至今已帮助数千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直到2007年,奖学金捐赠者的姓名才被披露。杨国强极为低调,很少接受媒体专访,捐款也不让宣传。
有人说,做慈善,无论高调低调都值得尊重;有人说,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2、拟题练习:
题
1、下面有九个题,请指出优劣,并说明理由。
a低调慈善与高调慈善
b慈善需要高调
c向行善者致敬
d不要拔高道德标准
e名声一一社会的引路牌
f高调无罪,低调无妨
g凡事应低调
h慈善需要领头羊
m做事何必高调
题
2、请再拟几个题。
参考答案:
题
1、a、劣。虽扣材料,但无观点。
b、优。紧扣材料关键词,亮明观点,简洁明了。
c、优。紧扣材料关键词,亮明观点,简洁明了。
d、劣。虽是观点,但游离材料,强调的是"道德"。
e、劣。虽是观点,但游离材料,强调的是"名声"。
f、优。紧扣材料,运用对比。
g、劣。虽是观点,但强调的是"凡事",泛化了材料"慈善"的限制,游离材料。
h、劣。虽是观点,也明确了材料范畴,但强调"领头羊"的意义,偏离了材料的"高调、低调"。
m、优。紧扣材料,运用反问。
题
2、为人低调,做事高调
要公益不要炒作
做慈善不必在意高调低调
做慈善都值得尊敬
慈善应低调
献爱心者,人皆敬之
练习小结:
1、材料作文拟题,首先要读懂材料,读懂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这是拟题的前提。
2、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准确理解其在材料中的含义。以便在标题中有所体现。
3、确定好自己文章的观点。一般来说,标题就是文章的观点。即标题要扣题。(扣题的题,是题旨的意思)
4、材料作文拟题要求:紧扣材料,表明观点;不能扩大或缩小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
此练习据尧卫国老师文章改编,致谢。
第三篇:(30例)“紧扣”写作提纲
“紧扣”写作提纲30例
1. 突出“三个紧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心系“能源安全”,紧扣发展办实事
点燃“改革引擎”,紧扣创新办实事
聚焦“急难愁盼”,紧扣民生办实事
2. “三个紧扣”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学深悟透”
紧扣目标,以部署促落实。
紧扣主题,以专栏促推广。
紧扣形式,以创新促学“习”。
3. “三个紧扣”助推乡村振兴政策落地落实
一是紧扣审计目标,把握两条“总线”。
二是紧扣审计重点,抓住两条“主线”。
三是紧扣审计要求,守好两条“底线”。
4. “三个紧扣”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工作
从实际出发,紧扣重难点问题开展主题教育。
从实际出发,紧扣自身职责开展主题教育。
从实际出发,紧扣亮点活动开展主题教育。
5. 紧扣三个环节 扎实做好镇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一是紧扣“学习”第一环,筑牢理论支撑。
二是紧扣“调研”第二环,摸清镇街实际。
三是紧扣“方案”第三环,制定改革方案。
6. “三个紧扣”
扎实推进规范“属地管理”业务培训工作
一是紧扣培训要求,精心部署安排。
二是紧扣培训内容,分类开展培训。
三是紧扣培训成效,加强督促指导。
7. “五个紧扣”切实履行组织部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紧扣全面从严治党,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紧扣干部教育培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水平。
紧扣干部选拔任用,配强意识形态工作力量。
紧扣党员干部考核,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紧扣组织部门建设,带头推进意识形态工作。
8. “三个紧扣”开展营销一线技能竞赛
一是紧扣问题导向。
二是紧扣实战检验。
三是紧扣成果转化。
9. “三个三”紧扣主体责任链条
签订“三份”责任书,分解任务,使其心中有责。
开展“三类”约谈,传导压力,促其主动担责。
落实“三项”机制,联动发力,逼其尽职履责。
10. “三个紧扣”贯彻落实上级重点任务
紧扣“讲政治”,把牢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政治方向。
紧扣“强监督”,推深做实纪检监察机关第一职责。
紧扣“严执纪”,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落实。
11. “三个紧扣”做实调研大文章
紧扣重点问题,推动调查研究走深走实。
紧扣“作风改进”,推动调查研究落准落细。
紧扣成果转换,推动调查研究务实有效。
12. “三个紧扣”科学制定全市绩效考核目标
一是紧扣“创新转型”主线,锁定“突破点”。
二是紧扣“比学赶超”要求,厘清“对账单”。
三是紧扣“落地见效”目标,发布“英雄榜”。
13. 以“三个紧扣”全力服务优化政务营商环境
——紧扣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紧扣减税降费,保障政策红利落地。
——紧扣助企纾困,助力企业攻克难关。
14. 推动“三个责任”一体落实需紧扣三个关键点
紧扣内涵要求。
紧扣协助之责。
紧扣监督之职。
15. “三紧扣”
紧扣政治理论学习关,开展常态化党性教育
紧扣政治表现体检关,动态收集廉政档案
紧扣政治生态评估关,自我评估深入剖析
16. 运用“三个紧扣”“三个抓住”为乡村振兴发展把脉开方
紧扣审计目标,抓住两条主线
紧扣审计重点,抓住两个主题
紧扣审计要求,抓住两条底线
17. 坚持“三个紧扣”做好机构编制调研工作
一是紧扣中心工作选题。
二是紧扣问题导向解题。
三是紧扣结果导向破题。
18. 紧扣“三个一”对内设机构开展解剖式调研
一是由点至面,紧扣机构改革这一主题主线。
二是由粗至细,紧扣工作量与机构编制相匹配这一根本原则。
三是由近至远,紧扣结果运用这一重要手段。
19. 紧扣“三个专题”深入开展“三大活动”
紧扣“深化机构改革”专题,为打造具有特色的机构职能体系找路径。
紧扣“优化营商环境”专题,在厚植推动发展深层次动力上谋突破。
紧扣“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题,以提升机构编制服务保障能力求作为。
20. 坚持“三个紧扣”
第一,紧扣制度抓工作。
第二,紧扣根本抓工作。
第三,紧扣关键抓工作。
21. “三个紧扣”全面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紧扣目标要求,全面部署推进。
紧扣分类指导,丰富“做”的载体。
紧扣学教主题,强化舆论宣传。
22. “三个紧扣”抓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紧扣学习重点,在深学践行中强化看齐。
紧扣交流互动,在思想碰撞中升华共识。
紧扣方式创新,在党课洗礼中传递能量。
23. “三个紧扣”开好党建工作例会
一是紧扣社区特色,打造党建品牌。
二是紧扣主题活动,落实工作任务。
三是紧扣党员管理,肃正干部队伍。
24. “三个紧扣”抓好基层党建促进文明和谐建设
紧扣经济发展这一中心,强化工作推进力度。
紧扣区委区政府下达目标任务这一重点,抓好工作落实。
紧扣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这一要求,促进和谐发展。
25. “三个紧扣”切实抓好村干部培训工作
一是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入手,紧扣农村工作特点设置课程。
二是从落实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的需要入手,紧扣工作重点设置课程。
三是从强化村干部自身建设的需要入手,紧扣农村干部队伍现状设置课程。
26. “四紧扣四深入”扎实开展大走访活动
紧扣初心使命,深入学习教育。
紧扣群众关切,深入调查研究。
紧扣问题导向,深入剖析根源。
紧扣群众满意,深入整改落实。
27. “四紧扣四提高”深入开展小学教活动
紧扣学习宣讲,提高农村党员的理论基础。
紧扣专业特长,提高结对帮扶的实际效果。
紧扣再次承诺,提高学教活动的常态持久。
紧扣解决实事,提高走访慰问的标准要求。
28. “五个紧扣”分类推进主题教育推深做实
紧扣层级抓分类推进。
紧扣职责抓分类推进。
紧扣支部抓分类推进。
紧扣问题抓分类推进。
紧扣责任抓分类推进。
29. “三紧扣”做好年轻干部培养工作
紧扣教育培训,提升能力素养。
紧扣科学用人,激发干事热情。
紧扣一线锻炼,拓宽成长路径。
30. 紧扣“三个要点”推动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
紧扣“关键点”,完善信用体系。
紧扣“切入点”,激活信用经济。
紧扣“落脚点”,发挥信用效能。
第四篇:高考语文作文小技巧审题:抓¨题眼¨,紧扣材料主题立意
高考语文作文小技巧
审题:抓¨题眼¨,紧扣材料主题立意
【考纲航标】
《考试大纲》对审题的要求是“符合题意”。
审题,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内容和要求作周密细致的审查、分析,弄清命题者的意图,从而正确理解文题的含义,为自己确立正确的写作方向。它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这一步的好坏,决定着作文是否符合题意,立意构思是否按正确方向展开。“符合题意”,要求对作文题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图表、每一项要求和注意事项都进行准确、全面的审读和理解,准确地把握住文题的中心意旨,然后紧紧围绕主旨去立意构思,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是符合题意的。
【突围技法】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技法
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直接给出了作文题目,考生通过审题,写出符合标题内涵要求的作文。这是年代最为久远的一种作文考查方式。命题作文往往带有命题人的目的性、指向性,往往给写作者以很多限制,所以几乎没有什么自由发挥的空间,稍有不慎,就有跑题之虞。
从语法角度看,命题作文的题目有三种类型,即以词语为题目,以短语为题目,以句子为题目。
1.以词语为题目。这种作文题审题比较简单,只要认真推敲这个词语的含义,准确把握这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应该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不过从历年高考的实践看,就是以词语为标题的作文,也还存在大量审题不准的情况,很多人对词语的含义理解不准确,导致写出的文章内容偏离题意,这很值得广大考生注意。
一般来说,高考的作文题尽管是一个词语,但词语含义的解读一般都比较确定,不会模糊不清,同时含义肯定是比较丰富的,可以作多层理解,能够让各个层次的考生写出各种水平的文章。比如2005年广东题《纪念》,“纪念”这个词,是指采用某种方式来表达对某事物的怀念之情,一定要有行动,而不仅仅是指一种怀念之情。那年很多考生没能准确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只写了内心的一种怀念之情,最终偏离题意。再如《环境》,“环境”一词有具体和抽象两种含义,具体的含义是我们周边的具体的事物:而抽象的含义则可以是我们周围的人文等抽象的东西。明确了这些,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含义去由浅入深地立意构思,写出的文章就符合题意了。
2.以短语为题目。这种作文题,首先要分析它的结构类型,明确是什么关系,确定写作重点。同时,要抓住关键词,也即“题眼”,细加推敲,透彻理解,确定写作的重点和范围。
如果是并列关系,一般是找出并列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构思文章。比如《索取与贡献》,重点是让我们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决不能单纯地议论什么是“索 取”,什么是“贡献”。
如果是偏正关系,一般中心语是写作的对象,而修饰限制性词语往往体现题目的特殊要求,它也往往是“题眼”。比如2010年江苏题《绿色生活》,中心语“生活”是写作的对象,文章一定只能写生活,而修饰语“绿色”,则限制了写作对象的特征,这里,“绿色”一词即“题眼”,必须紧扣这个词来写,怎样的生活才是“绿色”的,写这些才符合题意。
如果是动宾关系,“题眼”一般是前面的动词,要紧紧抓住那个动词来写,才不会偏题。比如2006年广东题《雕刻心中的天使》,“心中的天使”是写作对象,它有一个限制语“心中”,这是一个基本前提,但文章更应该着重写“雕刻”,全文应该围绕“雕刻”来写,这是 1 一个动作、一个过程。所以“雕刻”才是此题的“题眼”。
如果是主谓关系,“题眼”一般是谓语动词,而主语一般是谓语陈述的对象,也是写作的对象。所以,抓住谓语动词,紧紧扣住它来写,就不会偏题了。比如2011年安徽题《时间在流逝》,这里写作的对象是“时间”,这是前提,然后就要紧扣住“流逝”来写。“流逝”是“像流水一样消逝”的意思,一般用来形容时光过去,那是可见可感的,不能混同于“消失”“流失”。文章应该写对时光流逝的一种可见可感的描绘,表达一种感叹。
3.以句子为题目。这类题目就应该分析句子的成份,把主干划出来,看主要是要求写一件什么事,或写一个什么过程,这是前提;然后把其中的修饰限制语找出来,注意它的特点,有可能是限定,有可能是描绘,都是要求,不能违背,这些词语很多时候就会是“题眼”,要特别注意。比如2007年安徽题《提篮春光看妈妈》,这里的主干应是“看妈妈”,这是写作对象,是一件事,一个过程:“提篮春光”应是状语,这里的“春光”是指什么呢?它应该是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春晖”相似,比喻美好的事物,如子女的学业、工作等成就,以及健康阳光的身心状态,等等,所以,本题的“题眼”应该是“春光”。
有些命题作文还有提示性文字,这些文字既是提示性的,也是限制性的,所以,应该在提示性文字内容的范围之内写作,而不应超出它的范围。这点应充分重视。
二、半命题作文的审题技法
“半”是不完整的意思,半命题作文就是作文题目并不完整,它是介于命题作文和自拟题目之间的作文命题方式。因为题目不完整,这就需要根据已知的内容和自己的选择将题目补充完整,使之变成命题作文,然后像写命题作文一样去写作。
补充题目的过程,其实就是审清题意,明确中心,确立写作内容的过程。只要审准了题,这种题型将给写作者更大的自由,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结构,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点来写,更有利于自己发挥。
半命题作文的审题,可以从下面两方面入手:
一是抓“题眼”。半命题作文题会给定一定的词语,考生只需填一个词语,标题是短语还是句子,文题已经给定了。这些词语,它们的作用、地位、含义是各不相同的,通过分析这些词语,找到那个藉以立意的关键性字眼,也即“题眼”,把握文章论述或描写的重点,就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填上适合自己写作的词语,选准写作角度,从而展开写作。比如《我最爱 》,文题中应补充的内容范围很广,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人和事,如爱文学、爱读书、爱运动、爱音乐等等,而题中“最爱”二字,却是本题的“题眼”,特别是“最”字,限定了所选的范围,也给文章的内容作了限定。横线上补充的词语,必须是作者“最爱的”,文章内容必须是体现“最爱”,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必须是“最”爱,内容可以有条理地阐述最爱的理由,也可以描绘自己是如何最爱的。抓住了“题眼”,才不会偏题,才能突出文章主旨。
二是辨析关系。半命题作文题所给的那些词语和结构关系,在审题时要特别重视,它既是提示,更是限制,要特别审清楚。我们在拿到文题后,一定要逐字逐词的分析含义,然后分析短语或句子的结构关系,像全命题作文一样把握句子的主干和修饰限制语,从而准确、全面地审好题。比如2009年福建题《这也是一种____》,从结构上看,这是一个主谓短语,是一个判断句,“是”表明了一种发现、判断,一种反思、审视,可以是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也可以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而“这”与所填词语构成复指关系,它是一个近指代词,它在提示考生写与自己距离比较近的、自己比较熟悉的、有真实感受和深入思考的人、事、物。“也”是一个副词,意为“同样”,则寓含着“这一种”与 “那一种”的比较、对照的关系,意味着“这一种”与“那一种”的距离、不同,也可以是对既有经验的补充,对狭隘偏 见的纠正。这样,通过辨析语法关系,我们明了,这个题目其实是在提示考生,本文题应该写某种独特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生活感悟、现实评判,某种与众不同的爱好、理想、志
趣、品位、价值观、生存哲学,等等,发掘“这一种”的个性内涵,展示“这一种”的独特魅力,剖析“这一种”的哲理意义,肯定“这一种”的存在合理性,等等,都是标题应有之义。
这种半命题作文有些会有提示性文字,跟全命题作文一样,对这些既是提示性又是限制性的文字,也要认真对待,要在提示性文字内容的范围之内写作,不要超出它的范围。
三、材料作文的审题技法
材料作文是近年来广东卷一直采用的题型,为多数人所肯定,所以此种题型的审题技巧特别重要。
材料作文在审题时,必须仔细阅读所给材料,准确把握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性问题,也即我们常说的材料的主旨,只有把握住了材料的主旨,我们才能做到与命题人所命的“意” 更接近,从而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
材料作文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文字型材料作文.二是图画型材料作文。1.文字型材料作文。
这类作文大概有两种情形:一是叙述一种社会现象,或描述一种景象,或引述一句话、一段话,接着列举一些与此相关的评论,然后要求在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内作文:二是只叙述社会现象,描述景象,引述语句等,不列举相关的评论。
对这类作文题,审题时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理解材料含义。对所提供的材料要多读几遍,特别是文言材料,要在翻译无误的基础上多读,准确把握有关作文的显性和隐性要求,把材料读懂。其次,提取有效信息。把材料中涉及事件、现象等的名词以及相关动词尽量找出来。第三,寻找对应关系。把相关的人和事(包括结果)跟相对应的行 为、动作、态度等找出来,明确对应关系。第四,分析逻辑关系。根据作文要求,分析第三步人事与相关行为的对应关系,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就可以提炼出合理的论点了。一般来说,经过以上几步,便能找准材料的主题,依据材料主题立意,便能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了。
特别要提醒的是,作文题中的要求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隐性的要求一般都是隐含在材料之中,需要仔细阅读把握。
下面看看2014年广东题。材料是“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数码科技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 释。”要求不脱离材料含意范围,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作文。
这则材料相对地列举了两种社会现象。首先,我们可以把重要的词语摘出来。“黑白胶片时代”“照片很少”“几个瞬间”“永不褪色的记忆”“照片渐渐泛黄”,“数码科技时代”“照片很多”“点点滴滴”“从不泛黄”“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接着,我们找出对应的关系。“黑白胶片”对应“照片渐渐泛黄”。“照片很少”“几个瞬间”对应“永不褪色的记忆”:“数码科技”对应“从不泛黄”,“照片很多”“点点滴滴”对应“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然后,我们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因为黑白胶片时代照片很少,只能记录下几个瞬间,所以家人反复翻看,记忆永不褪色,因为少,所以珍贵:但也因为少,因为纸质,所以 渐渐泛黄,日益模糊。而数码科技时代科技先进,照片多,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能记录,所以能与人分享,从不泛黄,但也因为多,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这样,其中的逻辑关系就清楚了,材料的主题也出来了:世事没有完美;科技进步对社会生活、个人情感的影响;美好与遗憾相伴,等等。
总之,这种文字型材料作文审题,一定要抓住它的主题,一则或几则材料,一定有最集中的态度、主张、观点,它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定要通过提炼重点,分析逻辑关系,把握住材料主题,从而立意作文。万不可陷入细枝末节,根据个别细节来推理,往往导 3 致偏离题意。
2.图画型材料作文。‘
图画型材料作文是提供一幅或几幅图画,考生从图画中悟出道理,从而立意作文。所提供图画一般为讽刺性漫画。这类作文题不多见,但早些年全国各省市也出现了一些这类题型。
图画型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下面几步:
第一,观察图画。一幅图画是有构图布局的,要仔细察看图画的构图,有什么人,人什么表情,在干什么;什么物,怎么摆放,是运动还是静止,有什么特点;什么事,图画中的人物发生了什么事;还要注意一些关键性的细节,有些细节是真正反映主题的,不可放过;还有画面里和画面外的文字,都是对图画主题的提示。所有这些,都要仔细观察。
第二,读懂图画。明白了图画里发生的事之后,就要进一步理解它的深刻含义。漫画一般都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生活,画面里越夸张的地方,就越是作者要讽刺的地方,越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当然就越是这幅漫画的主题所在。所以,要读懂漫画,要把握它的主题,一定要注意里面特别夸张的地方。
第三,拓展图画。漫画只是描绘了一类人、一类事,但讽刺的绝不仅仅是这一类人、一类事,我们还应该以此类推至别的行业,别的人和事,把漫画的主题拓展至更大更广更深的领域,从而挖掘它的主题。漫画的主题把握准确了.审题就到位了。审题到了这一步,就可以立意作文了。
下面看看2010年全国卷题。首先观察图画。画面中并排有四只猫,第一只吃完了鱼,在摸着肚子;第二和第三只看着第四只猫在惊讶地对话:“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第四只猫在扑向一只老鼠。这是画面内容。我们来读懂图画。这幅漫画讽刺了现在的猫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用捕食老鼠为生了,可以过悠闲的生活了,丧失了竞争求生的能力了。漫画表面上说猫,实际上是讽刺像猫一样的人,富足的生活,使得许多人丧失了竞争的能力,丧失了应有的“猫”性,长此以往,令人堪忧。然后,我们可以拓展漫画的主题,联想到社会上的许多行业、许多人,甚至联想到国家民族的生存,这样主题就深化了。有了这样的主题挖掘,再来立意作文,就符合题意了。
四、话题作文的审题技法
话题作文是早些年流行的作文题型,近年基本不这样命题了,但这也是一种很成熟的作文题型,而且写作非常的自由。下面对这种题型作一点简单介绍。
话题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语、话题和要求组成,其中材料是用于引出话题的:提示语是用于启发审题立意、帮助打开思路的;而话题是中心,是审题立意的对象,也是文章写作围绕的中心;要求则是写作的注意事项。
在上面这些内容中,话题当然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审题时必须认真理解话题的含义,除了准确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也要准确理解材料和提示语所揭示出来的含义,所以审题时就必须认真审读以上所有内容。
第一,审材料。文题所给的材料一般都包含有命题人的意图,所以要认真挖掘,找出材料对作文所作的限定,明确写作的范围,确立写作的方向。
第二,审提示。文题的提示语一般都是起着打开考生思路,引领思维方向的作用,所以要认真审读,根据它的提示,打开思路,展开联想和想象,确立立意的方向,定下文章的中心。
第三,审话题。话题作文的核心是话题,审话题的关键在于深入理解话题这个词语或短语的内涵,把握住这个话题的要义,然后展开联想,寻找它的外延,联系上与之相关的作文素材,确立自己的作文中心。
下面看看2007年广东题。材料是“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技艺、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可以传递„„”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这道题没 4 有提示语,但材料就是提示语,就在提示着立意的方向。材料从自然界的“万物”说到“人类”,从具体的“人类”说到抽象的技艺经验,再到心灵领域的思想情感,而且还用了一个省略号,这就给考生指明了思维的方向,传递的东西不仅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人类的;不仅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不仅可以是心外的,也可以是心内的。审清楚了这些,考生的思路就打开了,就可以联想到很广很远的地方了,这样立意作文,就符合题意了。
【解雀采珠】
【考题点击】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 “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名师点拨】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文题提供了两则材料。第一则材料的重要词语大概有“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愿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新疆”“当时那里处于„„多种文化交汇地带”,推敲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汤因比愿选择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新疆,原因是那里当时有多种文化交汇,由此可以推出汤恩比热爱文化。第二则材料的重要词语有“涵娜„„愿意出生在一世纪以前”“伊蕾娜则„„宁可„„生在未来的世纪里”“居里夫人„„认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推敲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前两人的理想不在现在的时代,愿生活在理想的时代里;而居里夫人则认为可以不受制于时代而创造理想的生活。
综合上面两则材料,人们可以发现,前三人是属于同一类的,他们认为时代影响生活,怎样的时代就有怎样的生活,愿意去追求自己热爱的生活:而居里夫人则认为在任何时代都可以创造理想的生活。材料并没有否定哪一种观点,因此根据两种观点立意,都是符合题意的。
【风致种种】
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越来越充足,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但另一方面,生活却渐渐变得单调而乏味,工作压力像一张巨大的网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这不是生活的本真,这并非有趣的生活。那么真正的生活会是怎样?如何过上有趣而有用的生活呢?在我看来,真正有趣的生活应该是内心得到充分释放,是平静而又美好的。
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小国不丹在这个问题上也许会给我们带来启发。在这块藏佛教深入人心的土地上,人们相信万物有灵,不杀生、不盗窃的思想像基因一般伴随着出生便深深烙印在人的骨子里。在这里,生活平静得像水一般,远离一切喧嚣与纷扰,笑容绽放在每个泛有高原红的脸颊上。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人,要诗意地栖居。”是啊,生活应该是诗意的,在第一轮晨曦射入心房的那一刻,慢慢打开被世俗名利束缚已久的内心,扫去积淀已久的尘埃,去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
“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宫。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清,在雪山之巅把我的魂唤醒……”郑钧的这首《回到拉萨》许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是啊,西藏是圣洁而美好的,她 不仅能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刺激,更有灵魂上的洗礼。于是无数厌倦了都市生活的年轻人涌 5 向了西藏。在那块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寻找自己生活的香巴拉,这其中也包括我。
永远也无法忘记那个夏天惊心动魄的心灵之旅。从云南丽江沿着214国道北上,远处是直插云霄的雪峰,头顶最湛蓝的天空上漂浮着的最无瑕的白云,最慷慨的阳光照耀着的最虔诚的人民。在德钦的草原上,伫立远眺在云中时隐时现的梅里雪山,我顿时油然而生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突然意识到这才是我生活的本真:远离一切都市里的喧嚣与不快,静下心来与自然融为一体。后来,在纳木措湖畔,在珠峰脚下,我都有同样强烈的感受。是的,这是心灵的净土,是一种让我的灵魂起舞的境界。
从西藏回来后,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要去那种地方自虐式地旅行?”我的回答简单而干脆:“去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
在西藏遇到的一位喇嘛告诉我,不必四处寻找香巴拉,试着打开紧锁的心门,驱除物欲与私念的折磨,过上平静而又幸福的生活,那么香巴拉就在我们心中。
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人们都可以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过上有趣而且有用的、富有诗意的生活。
我想生活在三国时代
我并不是一个好战分子,尽管《三国演义》的开篇便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我实在不崇尚战争。君不见,真三国,智慧谋略多闪烁;君不见,三结义,江湖豪杰真性情。无论是大智慧家诸葛亮,还是雄姿英发的周公瑾,或是义薄云天的关云长,他们伟岸高大的形象,充满了我幻想的童年,即使岁月流逝也夺不走我对三国的热爱。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三国时代,如此一来,我就可以与智慧为友,与豪侠相伴,让生命充满无穷智慧,让自己拥有仗义的品行,让活着更有意义。
读三国,可谓一把鼻涕一把泪,一阵欢笑一世情。由于自幼生活在书香门第,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让我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四大名著。我尤其钟情于《三国演义》,小学时代,阅读视野已不满足于教材课本,于是有空便沉浸于“三国纷争”。
我喜欢关羽,喜欢他温酒斩华雄,喜欢他过五关斩六将,喜欢他单刀赴会。尽管最后败走麦城,但放眼古今,有多少名人志士能寿终正寝?冥冥之中,似乎已注定关羽似的人物只能在世间昙花一现,从而留给后来人无限敬仰与崇拜。我愿意成为关羽手下的一名士兵,亲眼目睹他驰骋沙场、痛杀强敌酣畅淋漓的飒爽英姿。尽管战争残酷,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这也是唯一的求生办法。我愿意追随关羽,更因为他的侠肝义胆,对朋友的豪侠仗义、忠心耿耿。想那桃园三结义,何等情真意切,关羽一直视刘备为大哥,即便在曹操门下,也从没忘记寻找机会,回到大哥身边。那过五关斩六将的豪迈,不仅说明其武艺高强,更是其忠于兄弟深情的最鲜明体现。
我喜欢诸葛亮,喜欢他隐居草庐的淡泊名利,喜欢他草船借箭的超群智慧,喜欢他尽心辅佐的忠心耿耿。想当初,南阳名士诸葛亮,可谓饱读诗书,洞察天象,将天下时局烂熟于心。但为考验刘备的真心,多次退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先生最终被真情诚意打动,决定离开草庐,助刘备一臂之力,并被后世传为佳话。诸葛先生的经典故事不少,草船借箭便是其出山不久的杰作之一。面对武器匮乏的困境,诸葛亮准确推测天象,最终不费吹灰之力,赚来箭支满船,让鲁肃不得不肃然起敬。其辅佐后主刘禅的忠心,更令后世敬仰,非但没有如刘备所说“取而代之”,相反同样尽心尽力,与对待先主刘备一样的鞠躬尽瘁,留下一世英名。我愿意追随诸葛亮,不仅想学习他的超人智慧,更要学习他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以及一心做事、忠心耿耿的美好品格。
三国人物何其多,名留青史是当然。我愿意活在那逝去的三国时代,与他们痛快畅饮,推心置腹,习得古人之品质与豪迈,惯看当今秋月与春风。
【对比点评】《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是一篇抒情色彩浓烈的散文。作者审题立意的落脚点在“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上,扣住居里夫人的观点来写的,文 6 章的中心内容是“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人们都可以寻找生活中的香巴拉”,并从自身西藏之旅中获得启示与感悟来佐证,因此,本文符合题意。而《我想生活在三国时代》的审题立意是落脚在汤因比的观点上,爱那个时代的文化,愿与三国的英雄豪杰为伴,向三国的仁人志士学习,愿生活在那个时代,并通过关羽和诸葛亮两个人物加以佐证,因此,这篇文章也是符合题意的。两文作者均准确地把握住了材料的主题,从此出发选择了正确的写作方向,写出了符合题意的好文章。
【仿真训练】
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是:“快点玩!”
请你以“我们到底是快点还是慢点”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命题作文的立意向来不需要如何深入分析和挖掘,关键是了解了题目之后,开始做思维的发散性活动。我们究竟是应该快一点,还是慢一点?
以材料作为起点,儿时父母总叮嘱我们凡事小心,慢一点,为的是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和成长。而现在我们听到的“快一点”的催促,更多的对我们成长的鞭策,不希望我们将时间浪费,而是把握一分一秒,去做更值得的事情。“快一点”或是“慢一点”,都是父母对我们的关爱。只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他们表达爱的方式有了变化。他们侧重的点,也不尽相同。那么就我们而言,是希望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呢?这不仅仅是速度,也可以预示成长、成熟,更进一层,也可以是做事情的方式等。只要你找到自己更为倾向的角度,把立意站稳,然后生发,要偏题是很难的。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活中不能没有友谊;有人说,生活中不能没有真诚;有人说,生活中不能没有理解;有人说,生活中不能没有宽容……
请以“生活中有了,才显得美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写作指导】
这道半命题题目有提示性句子,这个材料对补充标题有很大作用,根据这个提示,可补充“友谊”“真诚”“理解”“宽容”等词语,然后审题,可以看出所补词语是写作对象,“题眼”是“美丽”,扣住“美丽”的具体和抽象含义来写,就符合题意了。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当草地向牧民完全开放时,每一个牧民对自己有利的选择是多养一头牛。如果所有的牧民都这样做,那么草地将因过度放牧而枯竭,他们的牛都将被饿死。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写作指导】
①围绕“可持续发展观”来构思。
②有舍才有得。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拥有。
③为人处世不能专注于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是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
④不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就好比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开了一个加油站,大家觉得有利可图,纷纷效仿,在附近开设许多加油站,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若是变通思维,在一个加油站附近开发相关的副业,反倒能够达到共赢的局面。
⑤不要将到手利益全数用尽,凡事都要给自己留一点余地,才能稳步向前,不自断后路。
第五篇:紧扣“治水” 探究感悟
紧扣“治水” 探究感悟
——《大禹治水》说课设计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是一篇历史传说,讲的是大禹怎样历尽千辛万苦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的事,体现了大禹为大家舍小家的精神。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洪水的危害。第二段写:大禹怎样治水的。第三段写: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第四段写:大禹制服了洪水,成了代代相传的英雄。
教学这篇课文,要达成如下目标: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②学会本课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认识新偏旁“衣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写好生字;③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这个目标是根据文后练习和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教学重点的提示来制定的。
结合第一学段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背诵和识字写字。难点是:在朗读中感悟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本文教学主要采用如下步骤:
一、质疑问难,初读感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告诉学生“大禹”是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治”是生字,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并指导描红、书写。
2.让学生围绕题目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如:①大禹是什么时候的皇帝?②他治的是什么水?③大禹是怎样治水的?④大禹把水治理好了吗?题目含括着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围绕题目提问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可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可以为下面的导学指示方向。
3.引导学生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在要写的生字上打个圈圈,在认识的生字下面画个三角号。这个过程要给学生多些时间,至少要读上两三遍。
4.抽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的基本情况。课文四个自然段,可以抽四个学生分别读其中的一段话。如果学生读不通,读不顺,要在这个过程中相机指导,直到读通读顺为止,不要急着进入下一步。
二、精读指导,学词学句。这是在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进入课文各个部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结合文句引导学生理解生字新词,以及重要的句子。
㈠导学第一段,了解大禹治水的原因,(板书:治水前)学习三个生字词,认识四个生字,积累两个词语。
通过问题引导: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呢?先抽生朗读本段,再让学生齐读。然后分要点导读。读“很久很久以前”让学生明白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读“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个句子,读准“滔、没、倒、屋”等要求认识的汉字(板书:淹没、冲倒);读准“洪、害、姓”等要求掌握的生字,并通过观察插图、联系生活等,理解它们的意思。引导想象老百姓“无家可归”的处境(板书:无家可归)。学生可以从中认识洪水之大,危害之广,老百姓遭殃之深,从而了解大禹治水的原因。然后指导学生朗读本段,并试着背诵。最后指导学生描红并书写本段中的三个生字——洪、害、姓。
㈡导读第二段,了解大禹治水的过程(板书:治水中),学习三个生字,认识三个生字,积累四个词语。本段教学采用以下三个步骤:
1让学生自由读本段。分清本段共有几句话,把每句话读好。2指导分句朗读,读中学习词句。
⑴导读第一句,理解大禹决心治理洪水。通过解说法理解“治理”的意思,让学生对“治”口头组词。
⑵导读第二句,从“吃尽”“走遍”“察看”等词语中体会大禹为治水所付出的艰辛(板书:吃尽、走遍)。认识“仔细”这个生字词,通过直观法理解“地形”这个词语,积累“千辛万苦”“千山万水”等词语。指导学生读好这个句子,并抽生朗读。
⑶导读第三句,了解大于怎么治水。读“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大海”这个句子,认识生字“劈”,学会生字“通”并用示范法理解意义(板书:挖通、劈开)。从而理解大禹所花费的时间之多,所付出的精力之多。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然后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指导学生综合朗读本段的三句话,要求做到正确、流利。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然后让学生描红并书写本段中的三个生字——理、形、通。
㈢导学第三段,了解大禹为大家舍小家的事迹。
先让学生自读这段话,画出表示数字的词语,如“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并想一想这些词语表达的意思。接着引导学生细读数字所在的文句理解感悟:读“禹在外治水13年”,引导学生算一算,孩子长到上学的年龄是七年,小学毕业十二年,孩子都上初中了,他一直都无暇顾及,理解时间之长;读“曾经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板书:三过家门不入)引导学生想象13年来他多么想家。虽然“三次”经过家门却没有时间看一看,假如你是大禹,初次路过家门时会想些什么?第二次,第三次呢?从而体会工作之忙,心系百姓之重;读“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转换角度想一想,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体会孩子想父亲的心情和父亲想儿子的心情,体会禹为了百姓而舍却家庭的精神。然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本段,抓住数字引导学生背诵。
㈣导读第四段,了解大禹治水的结果(板书:治水后),学习三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积累两个词语。
先让学生自读本段,抓住关键词语“代代相传”(板书:代代相传)展开阅读。接着通过问题引导:大禹的名字为什么会代代相传?引导学生观看课本中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轻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情景的插图,同时再次与课文“洪水泛滥图”形成鲜明的对比(板书:百姓安宁)。在对比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禹的功劳。在此过程中理解“被”“制服”“伟大”;认识“感激”“英雄”。然后启发想象,大家对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从而理解大禹的“伟大”。再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你愿意把这治水英雄的故事传下去吗?让我们再次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对他的敬意!如此激情,禹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高大形象就此已经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中。最后指导学生描红并书写本段中的三个生字——被、制、伟。
三、总结回归,感悟整体。这里分以下几步进行。
㈠指导学生朗读全文。通过抽生朗读,小组竞赛轮读,看着课文读,看着插图读,看着板书读,把课文读熟练。
㈡指导学生背诵。可以通过先试着背一背、同桌互背互听、提示重点词语、根据板书提示等方法指导学生背诵,积累课文中规范的语言。
㈢让学生试着把这个故事讲一讲。通过讲故事转换语言,巩固课文内容。
以上教学运用的主要方法有:分散识字法、整体思路建构方法、因段而异导学法等。在指导学生识字上采用分散识字法,就是把生字分散到各个段落中随文识字。因为在一个段落中生字数量少,学生容易掌握;理解感悟一个段落,当即指导书写这个段落中的生字,不但有利于逐个突破,而且起到调节学习活动的作用,不至于感到疲劳乏味。在精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采用整体思路建构法,导学全文,先初步感知全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具体深入感悟学习课文的重点段落和句子,最后综合全文朗读、背诵、讲述,使学生对课文形成一个整体认识;在具体导学课文各个部分的过程中,也是以这个部分为整体,再深入到这个部分的内部进行句子、词语、汉字的教学,最后综合扣回这个部分的整体。这是课程标准和崔峦老师倡导的教学思路。在教学各个段落时采用不同的方法,第一段采用问题导引法进入句子;第二段采用分句子的方法进入句子;第三段采用抓数字的方法进入细部;第四段采用抓关键词语的方法展开。每个部分的导学方法不同,有利于调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在具体理解词语的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如:直观法,如理解“洪水”“地形”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如“害”“老百姓”“治理”“伟大”等;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法,如“被”“制服”“挖通”等;想象法,如“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以及对几个数字的想象等等。板书如下:
治水前——淹没 冲倒 无家可归 治水中——吃尽 走遍 挖通 劈开
三过家门而不入 治水后——百姓安宁 代代相传